拙政園盆景
A. 拙政園的植物配置
1、拙政園日常種植的植物:
紅梅、綠梅、臘梅、南天竹、火棘 、枇杷、梔子花、松、竹、荷花、杉樹、牡丹、芍葯、江浙山茶、月季等喬木、灌木,以及以松、杉、柏為主體,配有冬紅果、山楂、木瓜、杜鵑、榔榆、雀梅等品種的蘇派盆景。
2、園林中許多景觀的形成都與植物有著直接或間接的聯系,如:枇杷園、遠香堂、玉蘭堂、海棠春塢、留聽閣、聽雨軒等,都是以植物作為景觀主題而命名的,有的是直接以植物素材為主題,有的則是借植物素材間接地抒發某種意境或情趣。
3、其植物造景形式以不整形不對稱的自然式布局為基本方式,手法不外乎直接模仿自然,或間接從傳統的山水畫中得到啟示,植物的姿態和線條以蒼勁與柔和相配合為多。
(1)拙政園盆景擴展閱讀:
拙政園建築概述:
1、拙政園全園佔地78畝(約52000平方米),分為東、中、西和住宅四個部分。住宅是典型的蘇州民居,布置為園林博物館展廳。拙政園中現有的建築,大多是清咸豐九年(公元1850年)拙政園成為太平天國忠王府花園時重建,至清末形成東、中、西三個相對獨立的小園。
2、拙政園中部現有水面近六畝,約占園林面積的三分之一,「凡諸亭檻台榭,皆因水為面勢」,用大面積水面造成園林空間的開朗氣氛,基本上保持了明代「池廣林茂」的特點。
B. 江蘇的拙政園好玩嗎
我去過很好玩,那裡的荷花很好看,還有空心的樹,很好玩。
典雅、淡秀的拙政園位於蘇州古城東北街178號,面積78畝。這是一座始建於公元十五世紀初的古典園林,具有濃郁的江南水鄉特色,經過幾百年的蒼桑變遷,至今仍保持著平淡疏朗、曠遠明瑟的明代風格,被譽為「中國私家園林之最」。
明代正德四年(1509),官場失意還鄉的朝廷御史王獻臣建造此園,取晉代潘岳《閑居賦》中「灌園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是亦拙者之為政也」之意,名「拙政園」。四百多年來,拙政園幾度分合,或為「私人」宅園,或做「金屋」藏嬌,或是「王府」治所,留下了許多誘人探尋的遺跡和典故。
全園分東、中、西、住宅四部分。中部山水明秀,廳榭典雅,花木繁茂,是全園的精華所在。西部水廊逶迤,樓台倒影,清幽恬靜。東部平崗草地,竹塢曲水,空間開闊。
盆景園與雅石齋是鑲嵌在拙政園中的二顆璀璨的明珠。拙政園西部一片清影搖曳的竹籬牆內,集萃著蘇派盆景的精品,它被稱為「名園瑰寶」,擁有50餘個品種,近萬盆盆景。雅石齋位於中部,一個池水、游廊縈繞的幽靜的小院,裡面陳列著室內清供佳品「奇石」,千姿百態的多種奇石配以紅木座架供奉於案桌、條幾,越顯鍾靈毓秀。近年來,拙政園還推出了具有傳統文化特色的旅遊活動---杜鵑花節、荷花節,受到了廣大中外遊人的喜愛和稱贊。如今二個花節已成為蘇州古城每年春天一個亮麗的旅遊景點,成為蘇州園林每年的一個特色旅遊項目。
該園為中國四大名園之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特殊游覽參觀點之一、世界文化遺產,迄今為止同時具備這四項桂冠的全國僅拙政園一家。每年,數以百萬計的中外遊人前來觀光旅遊,他(她)陶醉在古老、文明的傳統文化之中。
拙政園的特點是園林的分割和布局非常巧妙,把有限的空間進行分割,充分採用了借景和對景等造園藝術,因此拙政園的美在不言之中,有人說拙政園是蘇州四大名園之首。
拙政園是中國園林的經典之作,是中國四大名園之一。始建於明代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因有江南才子文徵明參與設計,文入氣息尤其濃厚,處處詩情畫意。園以水景取勝,平淡簡遠,樸素大方,保持了明代園林疏朗典雅的古樸風格。景區分為東、中、西三部,另有原住宅處於1992年建成蘇州園林博物館對外開放,這亦是中國首家園林專題館。
園林是一門博大精深的綜合藝術,拙政園更是中國造園的、經典之作,與故宮、長城、孔廟、秦兵馬涌、布達拉宮等同屬國寶,亦是世界文化的瑰寶。
近年來,拙政園充分挖掘傳統文化內涵,推出自己的特色花卉,每年春夏兩季舉辦杜鵑花節和荷花節;花姿爛漫,清香遠溢,使素雅幽靜的古典園林充滿了勃勃生機。
拙政園西部的盆景園和中部的雅石齋分別展示了蘇派盆景與中華奇石,雅俗共賞,陶冶情操。到人間天堂蘇州,怎能不游拙政園。
游任何一個園林都盡量選在人少的時間,這樣才能讓你靜下心來品味,從各個角度觀察,才能體會出她在平凡的表面下隱藏的深厚蘊含。
位於婁門內東北街178號,是蘇州園林中最大的,也是最著名的一座。
拙政園始建於明代,王獻臣是該園第一位主人。他在嘉靖、正德年間官居監察御史,晚年仕途不得意,罷官而歸,買地造園,借《閑居賦》「拙者之為政」句意,取名為拙政園。園以水景取勝,平淡簡遠,樸素大方,保持了明代園林疏朗典雅的古樸風格。景區分為東、中、西三部,另有原住宅處於1992年建成蘇州園林博物館對外開放,這亦是中國首家園林專題館。園內主要景點有:蘭雪堂、芙蓉榭、秫香館、放眼亭、遠香堂、小滄浪、留聽閣、浮翠閣等。
園林是一門博大精深的綜合藝術,拙政園更是中國造園的、經典之作,與故宮、長城、孔廟、秦兵馬涌、布達拉宮等同屬國寶,亦是世界文化的瑰寶。
近年來,拙政園充分挖掘傳統文化內涵,推出自己的特色花卉,每年春夏兩季舉辦杜鵑花節和荷花節;花姿爛漫,清香遠溢,使素雅幽靜的古典園林充滿了勃勃生機。
拙政園西部的盆景園和中部的雅石齋分別展示了蘇派盆景與中華奇石,雅俗共賞,陶冶情操。到人間天堂蘇州,怎能不游拙政園。
開放時間:8:15-17:30
門票:旺季(3.1-5.31;9.1-11.30)70元;淡季(6.1-8.31;12.1-2.29)50元。兩個旺季分別舉辦免費杜鵑花節、荷花節。
位置:位於蘇州古城區東北婁門內的東北街。
面積:佔地面積約4.1公頃(不包括管理、花圃用地約0.67公頃)。
景觀:蘭雪堂、芙蓉榭、秫香館、放眼亭、遠香堂、小滄浪、留聽閣、浮翠閣等。
乾隆初年,拙政園東部園林以西又分割成中、西兩個部分。
西部現有布局形成於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由張履謙修葺,改名「補園」。遂有塔影亭、留聽閣、浮翠閣、笠亭、與誰同坐軒、宜兩亭等景觀。又新建三十六鴛鴦館和十八曼陀羅花館,裝修精緻奢麗。
中部,系拙政園最精彩的部分。雖歷經變遷,與早期拙政園有較大變化和差異,但園林以水為主,池中堆山,環池布置堂、榭、亭、軒,基本上延續了明代的格局。從咸豐年間《拙政園圖》、同治年間《拙政園圖》和光緒年間《八旗奉直會館圖》中可以看到山水之南的海棠春塢、聽雨軒、玲戲館、批杷園和小飛虹、小滄浪、聽松風處、香洲、玉蘭堂等庭院景觀與現狀諸景毫無二致。因而拙政園中部風貌的形成,應在晚清咸豐至光緒年間。
拙政園的不同歷史階段,園林布局有著一定區別,特別是早期拙政園與今日現狀並不完全一樣。正是這種差異,逐步形成了拙政園獨具個性的特點,主要有:
(1)因地制宜,以水見長。據《王氏拙政園記》和《歸田園居記》記載,園地「居多隙地,有積水亘其中,稍加浚治,環以林木」,「地可池則池之,取土於池,積而成高,可山則山之。池之上,山之間可屋則屋之。」充分反映出拙政園利用園地多積水的優勢,疏浚為池;望若湖泊,形成晃漾渺彌的個性和特色。拙政園中部現有水面近六畝,約占園林面積的三分之一,「凡諸亭檻台榭,皆因水為面勢」,用大面積水面造成園林空間的開朗氣氛,基本上保持了明代「池廣林茂」的特點。
(2)疏朗典雅,天然野趣。早期拙政園,林木蔥郁,水色迷茫,景色自然。園林中的建築十分稀疏,僅「堂一、樓一、為亭六」而已,建築數量很少,大大低於今日園林中的建築密度。竹籬、茅亭、草堂與自然山水溶為一體,簡樸素雅,一派自然風光。拙政園中部現有山水景觀部分,約占據園林面積的五分之三,。池中有兩座島嶼,山頂池畔僅點綴幾座亭榭小築,景區顯得疏朗、雅緻、天然。這種布局雖然在明代尚未形成,但它具有明代拙政園的風范。
(3)庭院錯落,曲折變化。拙政園的園林建築。早期多為單體,到晚清時期發生了很大變化。首先表現在廳堂亭榭、游廊畫舫等園林建築明顯地增加。中部的建築密度達到了16.3%。其次是建築趨向群體組合,庭院空間變幻曲折。如小滄浪,從文徵明拙政團圖中可以看出,僅為水邊小亭一座。而八旗奉直會館時期,這里已是一組水院。由小飛虹、得真亭、志清意遠、小滄浪、聽松風處等軒亭廊橋依水圍合而成,獨具特色。水庭之東還有一組庭園,即批杷園,由海棠春塢、聽雨軒、嘉實亭三組院落組合而成,主要建築為玲瓏館。在園林山水和住宅之間,穿插了這兩組庭院,較好地解決了住宅與園林之間的過渡。同時,對山水景觀而言,由於這些大小不等的院落空間的對比襯托,主體空間顯得更加疏朗、開闊。
這種園中園式的庭院空間的出現和變化,究其原因除了使用方面的理由外,恐怕與園林面積縮小有關。光緒年間的拙政園,僅剩下了1.2公頃園地。與蘇州其他園林一樣,佔地較小,因而造園活動首要解決的課題是在不大的空間范圍內,能夠營造出自然山水的無限風光。這種園中園、多空間的庭院組合以及空間的分割滲透」、對比襯托;空間的隱顯結合、虛實相間空間的婉蜒曲折、藏露掩映;空間的欲放先收、先抑後揚等等手法,其目的是要突破空間的局限,收到小中見大的效果,從而取得豐富的園林景觀。這種處理手法,在蘇州園林中帶有普遍意義,也是蘇州園林共同的特徵。
(4)園林景觀,花木為勝。拙政園向以「林木絕勝」著稱。數百年來一脈相承,沿襲不衰。早期王氏拙政園三十一景中,三分之二景觀取自植物題材,如桃花片,「夾岸植桃,花時望若紅霞」;竹澗,「夾澗美竹千挺」,「境特幽回」;瑤圃百本,花時燦若瑤華。」歸田園居也是叢桂參差,垂柳拂地,「林木茂密,石蘚然」。每至春日,山茶如火,玉蘭如雪。杏花盛開,「遮映落霞迷澗壑」。夏日之荷。秋日之木芙蓉,如錦帳重疊。冬日老梅偃仰屈曲,獨傲冰霜。有泛紅軒、至梅亭、竹香廊、竹郵、紫藤塢、奪花漳澗等景觀。至今,拙政園仍然保持了以植物景觀取勝的傳統,荷花、山茶、杜鵑為著名的三大特色花卉。僅中部二十三處景觀,百分之八十是以植物為主景的景觀。如遠香堂、荷風四面亭的荷(「香遠益清」,「荷風來四面」);倚玉軒、玲瓏館的竹(「倚楹碧玉萬竿長」,「月光穿竹翠玲瓏」);待霜亭的桔(「洞庭須待滿林霜」);聽雨軒的竹、荷、芭蕉(「聽雨入秋竹」,「蕉葉半黃荷葉碧,兩家秋雨一家聲」);玉蘭堂的玉蘭(「此生當如玉蘭潔」);雪香雲蔚亭的梅(「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聽松風處的松(「風入寒松聲自古」),以及海棠春塢的海棠,柳陰路曲的柳,批把園、嘉實亭的批把,得真亭的松、竹、柏等等。
游1、2、5線,2、3路拙政園站下,往東步行100米即到。
政園始建於明正德四年(1509),為明代弘治進士、御史王獻臣棄官回鄉後,在唐代陸龜蒙宅地和元代大弘寺舊址處拓建而成。取晉代文學家潘岳《閑居賦》中"築室種樹,逍遙自得……灌園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為政也"句意,將此園命名為拙政園。王獻臣在建園之期,曾請吳門畫派的代表人物文徵明為其設計藍圖,形成以水為主,疏朗平淡,近乎自然風景的園林。王獻臣死後,其子一夜豪賭,將園輸給徐氏,其子孫後亦衰落。明崇禎四年(1631)園東部歸侍郎王心一,名"歸田園居"。
園中部和西部,主人更換頻繁,乾隆初,中部復園歸太守蔣棨所有。咸豐十年(1860)太平軍進駐蘇州,拙政園為忠王府,相傳忠王李秀成以中部見山樓為其治事之所。光緒三年(1877)西部歸富商張履謙,名"補園"。解放後,在黨和政府的關心下,進行搶修,一代名園得到了保護,並於1952年正式對外開放中、西部部分,1960年東部整修完畢,東、西、中三部分完整開放,1961年3月4日列入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12月4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拙政園位於蘇州市東北街178號,佔地面積52000平方米,全園分東、中、西、住宅四部份。住宅是典型的蘇州民居,現布置為園林博物館展廳。東部明快開朗,以平岡遠山、松林草坪、竹塢曲水為主。主要景點有:蘭雪堂、綴雲峰、芙蓉榭、天泉亭、秫香館等。中部為拙政園精華所在,池水面積佔1/3,以水為主,池廣樹茂,景色自然,臨水布置了形體不一、高低錯落的建築,主次分明。主要景點有:遠香堂、香洲、荷風四面亭、見山樓、小飛虹、枇杷園等。西部主體建築為靠近住宅一側的卅六鴛鴦館,水池呈曲尺形,其特點為台館分峙、迴廊起伏,水波倒影,別有情趣,裝飾華麗精美。主要景點有:卅六鴛鴦館、倒影樓、與誰同坐軒、水廊等。
http://www.visitcq.net/ent/info/4166-1.htm
C. 想了解一下拙政園的歷史和特色
拙政園,中國古代江南名園,位於蘇州古城區東北婁門內的東北街178號,現園林佔地面積約4.1公頃(不包括管理、花圃用地約0.67公頃)。明代正德四年(1509),官場失意還鄉的朝廷御史王獻臣始建此園,以後屢次更換園主,或為官僚地主的私園,或為官府的一部分,或散為民居,其間經過多次改建。四百餘年間滄桑變遷,幾度興廢,原來渾然一體的園林演變為相互分離、自成格局的三座園林。後於20世紀初進行了全面修整和擴建。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拙政園為中國的四大名園之一(另三座分別為北京頤和園,承德的避暑山莊,蘇州的留園),曾名冠江南,勝甲東吳。作為蘇州園林中的經典作品,拙政園的園林藝術代表了江南私家園林一個歷史階段的特點和成就,在中國造園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D. 蘇州拙政園的特點及詳細介紹
拙政園的特點是:園林的分割和布局非常巧妙,把有限的空間進行分割,充分採用了借景和對景等造園藝術,因此拙政園的美在不言之中,有人說拙政園是蘇州四大名園之首。
拙政園是中國園林的經典之作,是中國四大名園之一。始建於明代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因有江南才子文徵明參與設計,文入氣息尤其濃厚,處處詩情畫意。園以水景取勝,平淡簡遠,樸素大方,保持了明代園林疏朗典雅的古樸風格。景區分為東、中、西三部,另有原住宅處於1992年建成蘇州園林博物館對外開放,這亦是中國首家園林專題館。
園林是一門博大精深的綜合藝術,拙政園更是中國造園的、經典之作,與故宮、長城、孔廟、秦兵馬涌、布達拉宮等同屬國寶,亦是世界文化的瑰寶。
近年來,拙政園充分挖掘傳統文化內涵,推出自己的特色花卉,每年春夏兩季舉辦杜鵑花節和荷花節;花姿爛漫,清香遠溢,使素雅幽靜的古典園林充滿了勃勃生機。
拙政園西部的盆景園和中部的雅石齋分別展示了蘇派盆景與中華奇石,雅俗共賞,陶冶情操。到人間天堂蘇州,怎能不游拙政園。
游任何一個園林都盡量選在人少的時間,這樣才能讓你靜下心來品味,從各個角度觀察,才能體會出她在平凡的表面下隱藏的深厚蘊含。
E. 蘇州拙政園的特點及詳細介紹是什麼
拙政園的特點是:園林的分割和布局非常巧妙,把有限的空間進行分割,充分採用了借景和對景等造園藝術,因此拙政園的美在不言之中,有人說拙政園是蘇州四大名園之首。
拙政園是中國園林的經典之作,是中國四大名園之一。始建於明代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因有江南才子文徵明參與設計,文入氣息尤其濃厚,處處詩情畫意。園以水景取勝,平淡簡遠,樸素大方,保持了明代園林疏朗典雅的古樸風格。景區分為東、中、西三部,另有原住宅處於1992年建成蘇州園林博物館對外開放,這亦是中國首家園林專題館。
園林是一門博大精深的綜合藝術,拙政園更是中國造園的、經典之作,與故宮、長城、孔廟、秦兵馬涌、布達拉宮等同屬國寶,亦是世界文化的瑰寶。
近年來,拙政園充分挖掘傳統文化內涵,推出自己的特色花卉,每年春夏兩季舉辦杜鵑花節和荷花節;花姿爛漫,清香遠溢,使素雅幽靜的古典園林充滿了勃勃生機。
拙政園西部的盆景園和中部的雅石齋分別展示了蘇派盆景與中華奇石,雅俗共賞,陶冶情操。到人間天堂蘇州,怎能不游拙政園。
游任何一個園林都盡量選在人少的時間,這樣才能讓你靜下心來品味,從各個角度觀察,才能體會出她在平凡的表面下隱藏的深厚蘊含。
F. 請問拙政園造園特點的詳細介紹
拙政園的特點是園林的分割和布局非常巧妙,把有限的空間進行分割,充分採用了借景和對景等造園藝術,因此拙政園的美在不言之中,有人說拙政園是蘇州四大名園之首。
拙政園是中國園林的經典之作,是中國四大名園之一。始建於明代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因有江南才子文徵明參與設計,文入氣息尤其濃厚,處處詩情畫意。園以水景取勝,平淡簡遠,樸素大方,保持了明代園林疏朗典雅的古樸風格。景區分為東、中、西三部,另有原住宅處於1992年建成蘇州園林博物館對外開放,這亦是中國首家園林專題館。
園林是一門博大精深的綜合藝術,拙政園更是中國造園的、經典之作,與故宮、長城、孔廟、秦兵馬涌、布達拉宮等同屬國寶,亦是世界文化的瑰寶。
近年來,拙政園充分挖掘傳統文化內涵,推出自己的特色花卉,每年春夏兩季舉辦杜鵑花節和荷花節;花姿爛漫,清香遠溢,使素雅幽靜的古典園林充滿了勃勃生機。
拙政園西部的盆景園和中部的雅石齋分別展示了蘇派盆景與中華奇石,雅俗共賞,陶冶情操。到人間天堂蘇州,怎能不游拙政園。
游任何一個園林都盡量選在人少的時間,這樣才能讓你靜下心來品味,從各個角度觀察,才能體會出她在平凡的表面下隱藏的深厚蘊含。
G. 五月拙政園好玩嗎,拙政園怎麼樣,拙政園旅遊攻略
拙政園位於蘇州市東北街178號,佔地60畝,是一座始建於公元十五世紀初的古典園林,是江南古典園林的代表。晉代文人潘岳《閑居賦》中有「灌園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是亦拙者之為政」之句,拙政園即取其之意而命名。經過幾百年的蒼桑變遷,現存建築大多為太平天國及其後修建,但明清舊制大體尚在,拙政園仍保持著平淡疏朗、曠遠明瑟的明代風格。拙政園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與北京的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和蘇州留園合稱為中國四大名園,堪稱中國私家園林經典。拙政園分為東園、中園、西園三部分。東園山池相間,點綴有秫香館、蘭雪堂等建築。西部水面迂迴,布局緊湊,依山傍水建以亭閣,其中主體建築鴛鴦廳是當時園主人宴請賓客和聽曲的場所,廳內陳設考究。中園是拙政園的精華部分,其總體布局以水池為中心,亭台樓榭皆臨水而建,有的亭榭則直出水中,具有江南水鄉的特色。主體建築遠香堂位於水池南岸,隔池與主景東西兩山島相望,池水清澈廣闊,遍植荷花,山島上林蔭匝地,水岸藤蘿紛披,兩山溪谷間架有小橋,山島上各建一亭,西為雪香雲蔚亭,東為待霜亭,四季景色因時而異。遠香堂之西的「倚玉軒」與其西面船舫形的「香洲」遙遙相對,兩者與其北面的「荷風四面亭」成三足鼎立之勢,都可隨勢賞荷。拙政園每年春天舉辦杜鵑花節、夏天舉辦荷花節。花姿爛漫,清香遠溢,使素雅幽靜的古典園林充滿了勃勃生機。拙政園西部的盆景園和中部的雅石齋分別展示了蘇派盆景與中華奇石,雅俗共賞,陶冶情操。到人間天堂蘇州,怎能不游拙政園。1997年,拙政園與留園、網師園、環秀山莊正式被批准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5月正式被批准為國家首批5A級旅遊景區。主要景點涵青亭、秫香館、天泉亭、芙蓉榭、綴雲峰、玉蘭堂、見山樓、荷風四面亭、香洲、松風水閣、小飛虹、遠香堂、海棠春塢、聽雨軒、雪香雲蔚亭、梧竹幽居、塔影亭、留聽閣、浮翠閣、笠亭、與誰同坐軒、倒影樓(夜景)、卅六鴛鴦館、波形廊、宜兩亭
H. 拙政園的簡介
拙政園是蘇州有名的園林,全園以水為中心,縈繞錯落有致的假山及精緻的庭院建築,花木並茂。這一江南園林典範與北京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蘇州留園並稱為「中國四大名園」,並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整個園林的設計十分精巧,游覽起來可以說是「一步一景」,處處體現著江南水鄉的韻味。園中小徑曲折,從一重重門廊、鏤空圖案的石牆,到每個亭子、每扇窗戶都不雷同,而且與樹木花草搭配得恰到好處,構成一幅幅如畫般的風景,你可以花上很多時間來攝影。
全園分為東、中、西三部分,各具特色,尤其中花園基本保持明代園林樸素自然的風格,是全園的精華所在,可以細細遊玩。而東花園更加開闊,西花園建築精美,在拙政園南端還建有蘇州園林博物館,是國內的園林專題博物館。
拙政園主要景觀有蘭雪堂、涵青亭、遠香堂、香洲、卅六鴛鴦館、盆景園等。還有兩個很有意思的名景,一是「北寺塔借景」,站在東花園往西看,可以見到1公里外的北寺塔,彷彿就在園子里,這是很多遊客會拍照的景色,而借景的手法在園內也四處可見,在遊玩時可以體驗一番;二是中花園里的「廊橋小飛虹」,朱紅色的橋欄倒映在水中宛如飛虹,以這座橋為主體的景觀十分漂亮。
春、夏、秋三季都很適合遊玩拙政園,3月中旬-5月上旬有杜鵑花展,6月上旬-10月中旬有荷花展,9月上旬-10月中旬有菊花展,春節期間還有花果盆景展。冬季去人會少很多,但可以安靜地欣賞清秀的景色。
I. 拙政園中國的古代著名建築有哪些
拙政園,江南園林的代表,蘇州園林中面積最大的古典山水園林。位於蘇州市東北街一百七十八號,是蘇州園林中最大、最著名的一座,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堪稱中國私家園林經典。該園始建於明朝正德年間今園轄地面積約八十三點五畝,開放面積約七十三畝,其中園林中部、西部及晚清張之萬住宅(今蘇州園林博物館舊館)為晚清建築園林遺產,約三十八畝。
蘭雪堂:取李白「獨立天地間,清風灑蘭雪」詩意而名,堂中南面置漆雕拙政園全景圖,北向飾翠竹圖。拙政園
涵青亭:居於一隅,空間范圍比較逼仄。整座亭子猶如一隻展翅欲飛的鳳凰,給本來平直、單調的牆體增添了飛舞的動勢。
秫香館:為東部的主體建築,面水隔山,室內寬敞明亮,長窗裙板上的黃楊木雕,共有 48幅,雕鏤精細,層次豐富,栩栩如生。落地長窗加上精緻的裙板木雕,把秫香館妝點得古樸雅緻,別有情趣。
天泉亭 :是一座重檐八角亭,出檐高挑,外部形成迴廊,莊重質朴,圍柱間有坐檻。亭子之所以取「天泉」這個名字,是因為亭內有口古井,相傳為元代大宏寺遺物。此井終年不涸,水質甘甜,因而被稱為「天泉」。拙政園
芙蓉榭:一半建在岸上,一半伸向水面,靈空架於水波上,佇立水邊、秀美倩巧。
綴雲峰:蘭雪堂北,山峰高聳在綠樹竹蔭中,山西北雙峰並立,取名「聯璧」。綴雲峰、聯壁峰為歸園田居的園中景點。綴雲峰的形態自下而上逐漸壯大,其巔尤偉,如雲狀,巋然獨立。
玉蘭堂:是一處獨立封閉的幽靜庭院,玉蘭堂高大寬敞,院落小巧精緻。南牆高聳,好似畫紙,牆上藤草作畫,牆下築有花壇,植天竺和竹叢,配湖石數峰,玉蘭和桂花,色、香宜人。
見山樓:此樓三面環水,兩側傍山,底層被稱作「藕香榭」,沿水的外廊設吳王靠,小憩時憑靠可近觀游魚,中賞荷花,遠則園內諸景如畫一般地在眼前緩緩展開。上層為見山樓,陶淵明有名句曰:「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荷風四面亭:亭名因荷而得,坐落在園中部池中小島,四面皆水,蓮花亭亭凈植,岸邊柳枝婆娑。亭單檐六角,四面通透,亭中有抱柱聯:「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
香洲:為「舫」式結構,有兩層樓艙,通體高雅而灑脫,其身姿倒映水中,更顯得纖麗而雅潔。香洲寄託了文人的理想與情操。
松風水閣:松、竹、梅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被稱作「歲寒三友」。松樹經寒不凋,四季常青,古人將之喻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者。松之蒼勁古拙的姿態常被畫入圖中,是中國園林的主要樹種之一。松風水閣又名「聽松風處」,是看松聽濤之處。
小飛虹:是蘇州園林中極為少見的廊橋。朱紅色橋欄倒映水中,水波粼粼,宛若飛虹,故以為名。古人以虹喻橋,用意絕妙。它不僅是連接水面和陸地的通道,而且構成了以橋為中心的獨特景觀,是拙政園的經典景觀。
遠香堂:遠香堂為四面廳,是拙政園中部的主體建築,建於原若墅堂的舊址上,為清乾隆時所建,青石屋基是當時的原物。它面水而築,面闊三間。堂北平台寬敞,池水曠朗清澈。堂名因荷而得。夏日池中荷葉田田,荷風撲面,清香遠送,是賞荷的佳處。
海棠春塢:玲瓏館東側花牆分隔的獨立小院是海棠春塢。造型別致的書卷式磚額,嵌於院之南牆。院內海棠兩株。庭院鋪地用青紅白三色鵝卵石鑲嵌而成海棠花紋。與海棠花相呼應。
聽雨軒:在嘉實亭之東,與周圍建築用曲廊相接。軒前一泓清水,植有荷花;池邊有芭蕉、翠竹,軒後也種植一叢芭蕉,前後相映。雨點落在不同的植物上,加上聽雨人的心態各異,就能聽到各具情趣的雨聲,境界絕妙。
雪香雲蔚亭:雪香,指梅花。雲蔚,指花木繁盛。此亭適宜早春賞梅,亭旁植梅,暗香浮動。又稱冬亭。
梧竹幽居:建築風格獨特,構思巧妙別致的梧竹幽居是一座亭,為中部池東的觀賞主景。此亭背靠長廊,面對廣池,旁有梧桐遮蔭、翠竹生情。亭的絕妙之處還在於四周白牆開了四個圓形洞門,洞環洞,洞套洞,在不同的角度可看到重疊交錯的分圈、套圈、連圈的奇特景觀。 「梧竹幽居」匾額為文徵明題。
留聽閣:為單層閣,體型輕巧,四周開窗,閣前置平台,是賞秋荷聽雨的絕佳處。閣內最值得一看的是清代銀杏木立體雕刻松、竹、梅、鵲飛罩,刀法嫻熟,技藝高超,構思巧妙,將「歲寒三友」和「喜鵲登梅」兩種圖案柔和在一起,是園林飛罩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塔影亭:在留聽閣,回頭望塔影亭,頓覺美妙致至。攢尖的八角亭映入水中,宛如寶塔,端莊怡然,不失為西部花園中一個別致的景觀。
浮翠閣:為八角形雙層建築,高大氣派,煞是引人注目。山上林木茂密,綠草如茵,建築好像浮動於一片翠綠濃蔭之上,因而得名「浮翠閣」。
笠亭:在扇亭後的土山上還有一小亭,稱「笠亭」。「笠」即箬帽,亭作渾圓形,頂部坡度較平緩,恰如一頂箬帽,掩映於枝繁葉茂的草樹中.
與誰同坐軒:小亭非常別致,修成摺扇狀。蘇東坡有詞「與誰同坐?明月、清風、我」,故名「與誰同坐軒」。軒依水而建,平面形狀為扇形,屋面、軒門、窗洞、石桌、石凳及軒頂、燈罩、牆上匾額、半欄均成扇面狀,故又稱作「扇亭」。
倒影樓(夜景): 倒影樓以觀賞水中倒影為主。樓分兩層,樓下是「拜文揖沈之齋」,文是指文徵明,沈是指沈周,這兩位均是蘇州著名的畫家,沈周還是文徵明的老師。當年,西園園主張履謙為表達自己的景仰之情,於光緒二十年(1894)特建此樓以資紀念。倒影如畫景色絕佳。
波形廊:在西花園與中花園交界處的一道水廊,是別處少見的佳構。從平面上看,水廊呈「L」形環池布局,分成兩段,臨水而築,南段從別有洞天入口,到卅六鴛鴦館止;北段止於倒影樓,懸空於水上。
宜兩亭: 在別有洞天靠左,疊有假山一座。沿假山上石徑,有一座六角形的亭子位於山頂,這就是「宜兩亭」。
卅六鴛鴦館(十八曼佗羅花館): 為西花園的主體建築,精美華麗,方形平面帶四耳室,廳內以隔扇和掛落劃分為南北兩部,南部稱「十八曼佗羅花館」,北部名「卅六鴛鴦館」,這是古建築中的一種鴛鴦廳形式。 南廳是十八曼陀羅花館,曼陀羅花即山茶花。北廳因臨池曾養三十六對鴛鴦而得名。卅六鴛鴦館內頂棚採用拱型狀,既彎曲美觀,遮掩頂上樑架,又利用這弧形屋頂來反射聲音,增強音響效果,使得餘音裊裊,繞梁縈回。
盆景園:拙政園西部一片清影搖曳的竹籬牆內,集萃著蘇派盆景的精品,它被稱為「名園瑰寶」,擁有50餘個品種,近萬盆盆景。
雅石齋:位於中部,一個池水、游廊縈繞的幽靜的小院,裡面陳列著室內清供佳品「奇石」,千姿百態的多種奇石配以紅木座架供奉於案桌、條幾,越顯鍾靈毓秀。近年來,拙政園還推出了具有傳統文化特色的旅遊活動---杜鵑花節、荷花節,受到了廣大中外遊人的喜愛和稱贊。如今二個花節已成為蘇州古城每年春天一個亮麗的旅遊景點,成為蘇州園林每年的一個特色旅遊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