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景藝術家
Ⅰ 嶺南盆景是怎樣起源的
嶺南盆景產生於明清,清朝廣東借著名詩人屈大均,在其所著的《廣東新語》中就有較回詳細的記載,但真正答形成嶺南盆景的獨特風格則是在建國後,本世紀30年代。到上世紀末,隨著社會的變革,文化藝術的發展,特別是受到嶺南畫派的影響,一部分廣東畫家既善於繪事,又愛玩盆景,在造型上進行了大膽改革,以畫意為本,逐步擴大樹種范圍,成為當今嶺南盆景的雛型。30年代以後,廣東盆景分作三個流派:一是以盆景藝術家孔泰初為首的一派,樹形蒼勁渾厚,樹冠秀茂稠密,構圖嚴謹,表現曠野古木的風姿;二是以廣州三元宮道士為首的一派,主要利用將要枯死的樹樁作材料,經過精心培育,從某一部分長出新芽,以瀟灑流暢為貴;三是以廣州海幢寺的素仁和尚為首的一派,扶疏挺拔,兀立雲霄,技托雖少而不覺空虛,含蓄簡括,高雅自然,很有點鄭板橋「冗繁削盡留清瘦」,「一枝一葉總關情」的詩意。
Ⅱ 現在中國盆景藝術和日本盆栽藝術有哪些差距呢
第一,中國盆景藝術與日本盆景藝術都需要繪畫理論的的指導。
中國盆景藝術被稱為「立體的畫」,它以中國畫的畫理為指導,講究「氣韻生動」、「形神兼
備」,樹樁盆景注意枝乾的走勢,線條的分布。比如干枝綿延彎曲,表現出其柔美;干枝呈半圓弧狀,表現其飽和豐滿;樹干直立,表現其挺拔俊俏;先彎曲後直立,表現其不畏挫折,樂觀向上;樹枝斜出,表現出其所具有的動勢;樹枝橫出,顯示出其寬廣豁達。這些線條通過線形的曲直、長短、軟硬,淋漓地表現出盆景藝術的力的韻律,利用某些和諧對稱的圖形來表現中國盆景藝術的圖案裝飾風格,另外盆景藝術運用疏與密,虛與實,繁與簡,收與放,藏與露,粗與細以及動與靜等等畫理來布置,注意作品的比例和諧。
山水盆景則沿用繪畫中的「三遠法」,一是看盆景是不是自山下仰望山巔,高峰林立,遠而且高,這種表現手法突出了山川雄偉、壯麗;二是自山前向山後望去,曲徑通幽,別有洞天,顯示盆景的深遠;三是自近山望遠山,飄飄渺渺,給鑒賞者空闊無邊之感。
在日本,盆景藝術早期以《芥子園畫傳》為指導,後又吸收許多西洋畫畫理加以補充。
第二,中國盆景藝術與日本盆景藝術都具備自然美。
自古以來,無論中外,人們無時無刻不與自然打交道,孜孜不倦地追求著大自然的美,而大自然總是賦予人類無限美的資源,自古無數的名家無不陶醉於自然的美景之中。從而激發出創作熱情,為後人留下各種經典的作品。「師法自然」成為盆景藝術的創作原則。自然界為盆景藝術家創造了師法的對象,同時自身也是盆景藝術要模仿與表現的內容,盆景藝術始終離不開自然美。
自然美分為兩種,一種是人們眼中看到的普遍意義所認為的美感,比如自然界中「千樹萬樹梨花開」會給人極美的感受,令人心曠神怡,不覺陶醉於其中。另一種則是人們普遍認為的「丑」,在自然界中,由於氣候、土壤、蟲蛀、人毀等種種原因能勉強成活下來的那些植物,它的姿態不會給人舒服的感覺,也許會千瘡百孔,也許會斷枝殘臂,甚至有的會枯枝縱橫,但是它們給人們展示的是另一種美感,一種不屈不撓的旺盛生命力的美感,而這種美感比第一種美感更加可貴,給人們帶來的是積極向上的精神,鼓勵著人們不斷與自然界抗爭。
因而盆景藝術也就形成了這兩種美感,創作者選材也就有了更多豐富資源,這種自然的美感是不分國界的,日本盆景藝術同樣以自然美為基礎。
第三,中國盆景藝術與日本盆景藝術都具備藝術美。
大自然雖然為盆景藝術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素材與條件,但是有時也會出現瑕疵,甚至醜陋的東西,畢竟留有缺憾,而且這些不足與缺憾是自身彌補不了的,需要盆景藝術家來修補,丹納在《藝術哲學》中對於藝術本質這樣闡述:「美學的第一個和主要的問題是藝術的定義,什麼叫做藝術?本質是什麼?……藝術品的本質在於把一個對象的基本特徵,至少是重要特徵,表現的越佔主導地位越好,越明顯越好;藝術家為此特別刪節那些遮蓋特徵的東西,挑出那些表明特徵的東西,對於特徵變質的部分加以修正,對於特徵消失的部分加以改造。」中外盆景創作者正是如此創作,將盆景的自然美,野趣意蘊突出呈現出來。
正如著名畫家張璨所說:「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也就是創作者既要模仿自然界的美好事物,又要將自己對的感受融入作品,這雖是畫論,但同樣適用於中日盆景藝術。這一理論道出了盆景藝術與自然的辯證關系。盆景藝術家必須在自然美的基礎上,對盆景材料進行藝術加工後,盆景藝術才稱得上是藝術了。
第四,中國盆景藝術與日本盆景藝術都具備意境美。
如果說盆景藝術的自然美是形式的話,盆景藝術的藝術美就是內容,而盆景藝術的意境美就是更深一層的內容。盆景藝術的意境美是盆景藝術的靈魂,是創作者創作作品最終要達到的境界,同時也是中日盆景創作者所要達到的最高境界。
意境,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是這樣解釋的:「文學藝術作品通過形象表現出來的境界和情調。」對於藝術的意境,宗白華先生闡述到:「藝術家以心靈映射萬象,代山川而立言,他所表現的是主觀的生命情調與客觀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滲,成就一個鳶飛魚躍,活潑玲瓏,淵然而深的靈境;這靈境就是構成藝術之所以為藝術的『意境』。」而對於盆景藝術的意境,根據上面對意境的描述,可址認為盆景藝術的意境就是盆景藝術家主觀的審美意識與客觀自然景物交融互滲,構成情中有景,景中有情,情景交融的深層情境,其中景只是表達情的形式,情通過景表達出來。
盆景藝術家通過樹樁或山水等材料這些物質媒介,將自己的藝術素質,個人審美意識,性情風格融入進去,造就出景情結合的盆景,表達出自己獨特的意境,也就是盆景藝術和所有盆景藝術共同追求的目標——詩情畫意。如果一盆嶺南盆景藝術作品只是照搬自然界的景物,刻板的去模仿,那就沒有藝術可談了,只有融入創作者的構思、想像、妙悟等藝術思維才可能成為藝術品,就像宗白華先生所說的:「因為這意境是藝術家的獨創,是從他最深的『心源』和『造化』接觸時突然的領悟和震動中誕生的,它不是一味的客觀描繪,象一照像機的攝影。所以藝術家要能拿特創的『秩序的網幕』來把住那真理的閃光。」
因此盆景藝術的意境美極大程度的取決於創作者的藝術修養與社會閱歷。中國的創作者根據他所處的地域,民族,時代培育的盆景作品與日本的創作者培育的作品雖都追求意境,但是意境是有很大差異性的,這也是中日盆景藝術的截然不同所在。
由此我們可以分析出中國盆景藝術雖與日本盆景藝術有著相似性,但是在具體問題上卻存在著差異,由於兩國的地域、民族、生活習慣、文化等等的差異,盆景藝術在樹種、造型等等方面也不盡相同。如我國盆景藝術創作中最忌諱的三角形和對稱圖形,在日本則被廣泛採用,而且受到推崇。另外,近年來日本盆景藝術摒棄了我國盆景藝術中怪異、玄學的東西,加入了本國民族的精神,使得差異性更加突出出來。
中國盆景藝術與日本盆景藝術的經濟效應
盆景藝術如其他藝術形式一樣,發揮著巨大的藝術效應,無論是社會效應、文化效應、經濟效應還是生態效應都吸引著人們的眼球,從而促進了盆景藝術的廣泛交流。盆景藝術成本微薄,所用材料均為取之不盡的樹樁山石,極為廉價,然而它所創造得價值卻很難估計。經濟效益巨大,甚至某些工業品和農產品都難以比擬。因而世界各國紛紛重視這一產業,積極發展,用以活躍經濟,增加收入。尤其是近年來,盆景藝術的國際交流日益頻繁,中國、日本作為亞洲的兩個大的盆景生產國競爭激烈,在國際上的影響深刻,受到矚目。因此兩國都極為重視盆景藝術的經濟效應,使它最大程度的發揮作用。
在我國,政府近年來出台各種有利政策鼓勵盆景藝術的發展,組織各地盆景協會的成立,多種形式的盆景博覽會及盆景藝術展覽,使創作者有了互相交流的平台。這樣大大提高了創作隊伍的整體水平,盆景藝術創作水平得到極大提高,不斷有精品出口海外,受到海外歡迎。目前,盆景已經成為我國花卉出口的拳頭產品,在國際上打開了銷路。國內由於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越來越青睞盆景藝術,創作隊伍不斷壯大,涌現出無數盆景佳作和盆景藝術家,市場潛力巨大。
作為中國盆景藝術的有力競爭對手,日本盆景藝術同樣蓬勃發展,在歐美,日本的盆景藝術極受歡迎,發展勢頭強勁。日本政府重視盆景藝術的發展,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不斷豐富盆景藝術的栽培技術和培育方法,盆景工具和盆景材料均有很大改進。
我國盆景創作者應該了解日本的盆景藝術發展水平,積極學習他的栽培技藝與管理方法,吸收其精華,摒棄糟粕,促進我國盆景藝術向一個新的高度飛躍。
Ⅲ 中國盆景藝術家協會的組織章程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中國盆景藝術家協會,是盆景藝術高層次的學術社團,是遵循並執行中國共產黨社會主義文化藝術路線方針、政策,進行盆景藝術創作和理論研究的中心。
第二條 中國盆景藝術家協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在雙百方針指引下,旨在調動中國盆景藝術家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努力從事盆景藝術創新和理論研究,使盆景藝術更好地發揮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並力爭中國逐步成為一流的盆景藝術大國。
第三條 中國盆景藝術家協會的任務是:
1、為實現「更新觀念,把握機遇,繼往開來,努力創新,創立既有民族特色,又有時代精神的盆景藝術」。
2、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進行研究,努力實現盆景藝術研究與發展方向規定的奮斗目標。
3、研究盆景藝術發展史,總結經驗,進行理論探索,建立中國盆景藝術理論體系。
4、進一步研究盆景美學和畫論,用以指導盆景藝術創作。
5、吸收和推廣現代科技新成果,運用於盆景造型和培育。
6、調查並開發盆景資源。
7、籌辦國內外盆景展覽和學術交流活動,發展國內外盆景藝術團體和愛好者的友好往來。
8、研究國內外盆景發展趨勢,改革與促進我國盆景藝術發展。
9、研究和促進我國盆景商品化生產。
10、發展盆景教育事業,培養盆景藝術人才。
第二章 會員
第四條 凡承認本會章程,參加本會活動,品行端正,並具備下列條件之二者,均可申請為本會會員。
1、在全國性盆景展覽中獲得優異成績者。
2、出版或在全國性刊物發表過有影響的盆景藝術論文者。
3、盆景界公認的地方流派、風格的代表人物。
4、擅長組織領導工作,並在促進盆景事業發展中有貢獻者。
入會需由本人申請,兩名會員介紹。按規定填寫申請表並附論文集作品照片3~5份,經監察組審查,參加基層組活動,經半年至一年考察,符合條件後方可批准成為本會會員。
第五條 會員的權利、義務
1、權利:在本會內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對本會工作有批評、建議權;有參加本會組織的一切活動權;有退會自由,但必須按規定辦清一切手續後方可退會。
2、義務 遵守本會章程,執行本會決議、計劃,完成本會賦予的工作任務,交納會費,參加活動,努力學習。不斷提高,團結合作,不謀私利,並經常向本會反映有關情況。
第三章 組織
第六條 本會最高權力機構為全國會員代表大會。其職責是:
一、討論決定本會工作方針、任務、規劃
二、審議批准理事會工作報告
三、修改通過本會章程
四、選舉新理事會
第七條 會員代表大會閉會期間,理事會根據本會章程和全國會員代表大會的決議,領導貫徹全會工作,其職責是:
一、貫徹執行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決議。
二、制定工作規劃、計劃和各項規定。
三、領導各項業務工作,組織開展各項活動。
四、籌備下屆會員代表大會。
第八條 由理事會選舉產生常務理事會。在理事會閉會期間,常務理事會行使理事會職權。
理事會選舉會長1人,副會長若幹人,(其中1名常務副會長),秘書長1人,(副秘書由秘書長選聘),監察組成員若幹人,聘請名譽會長若幹人,顧問若幹人,特邀理事若幹人。
正副會長,在常務理事會統一領導下實行集體領導分工負責。
常務理事會下設若干專業研究委員會:即樹木盆景藝術研究委員會,山水盆景藝術研究委員會,盆景藝術綜合研究委員會,盆景盆與架研究委員會,國際盆景事務委員會。
秘書處下設科研、宣教、開發、組織四個職能部。
各專業研究委員會負責人由副會長兼任。秘書處各職能部負責人由秘書長聘任報常務理事會批准。
第九條 各地方協會,為本會業務分支機構,與本會為業務指導關系。一律為本會的「團體會員單位」。
第十條 理事會有權授予盆景藝術創新研究有重大貢獻者榮譽稱號及獎勵研究成績優異者。
第四章 制度
第十一條協會理事會每5年換屆改選一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每5年召開一次;理事會每二年召開一次;常務理事會每年召開一次;各研究委員會會議每年召開一次,秘書處各職能部會議每季度召開一次。各種會議可視情況延期或提前舉行。
第十二條研究工作實行「目標計劃負責制」根據盆景藝術發展方向所定的奮斗目標,制訂五年規劃,和年度計劃。選題實行「指定」與「自選」相結合。
第十三條建立監察制度,成立「監察組」負責對會員及各級領導進行定期考查,對要求入會者進行審核,提出評語及處理意見。並對協會經濟收支進行監督。
第十四條實行經濟民主,由監察負責協會的一切經濟收支的審查。
第五章 紀律
第十五條嚴格執行國家政策法令,廉潔奉公,反對以權謀私。
第十六條以法治會,在四項基本原則和雙百方針的指引下進行一切活動。嚴格遵守本會章程,工作逐步走向規范化、制度化。
第十七條實行民主管會。堅持民主集中制。反對獨斷專行,凡以協會名義活動必須經會長批准,重大問題由常務理事會討論決定。
第六章 經費
第十八條本會經費主要來源是協會各項事業活動和咨詢服務,會員交納的會費,各部門單位和個人資助。
第七章 章程修改和終止程序
第十九條本章程修改在每次理事會換屆改選時進行,或有三分之二理事提出意見,以及上級指示始得修改,修改時需經理事會討論通過。
第二十條本章程終止程序為,根據三分之二理事或三分之二會員提出意見,經理事會討論通過,再經上級批准,即行終止。
本章程自通過之日起生效。
Ⅳ 海南的藝術家有哪些他們的作品和思想是
海南還有諸多優秀書畫家,比如書法方面有吳東民、王應際、楊毅、韓秀儀、詹冰瑩、王家連等老師都是海南書法大咖。油畫有王昌楷、徐麟、王銳、張繼光、梁峰等都很好。國畫有劉培軍、喬德龍、邢靈敏、李錛、林明俊、萬元明等作品都很好,都有收藏價值。趙福才的水彩畫等也極具收藏價值!這些老師的作品網上都有,可以參考。
藝術家要看作品,通過作品一定能夠看出作者的創作思想和藝術修養。
劉培軍,字壯墨,號天道,原籍山東。國家一級美術師。 1982年7月考入並就讀於西安美術學院國畫系,師從劉文西教授。1986年本科畢業,獲藝術學士學位。2011年考入中國國家畫院劉大為工作室高研班。2012年、2013年分別於中國人民大學、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高研班畢業。 現為: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中國畫學會理事; 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特聘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 文化部中國畫藝術研究院人物畫創作院院長;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高研班助理導師; 中國國家畫院劉大為工作室專業畫家; 海南省瓊台畫院院長。
邢靈敏,國家一級美術師,國務院國賓禮特供藝術家(人才);教授、高級建築師、高級室內設計師、高級景觀設計師、英國皇家特許建造師;中國藝術家聯誼會新文藝書畫工作委員會委員,中國楹聯學會書法藝術研究會委員,海南省美術家協會會員;英國牛津藝術學院客座教授,海南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客座教授、碩導,海南科技職業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教授;中國國際藝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詩書畫院海南分院副院長,中國國際設計師俱樂部專家顧問,海南省書畫藝術發展促進會會長,海南省公益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兼書畫藝委會主任,海南省雕塑藝術學會副會長等藝術職稱與職務。於2019年度邢靈敏與郎平、郭蘭英等十人榮膺「中國文體產業十大領軍人才」。
還有很多藝術家老師就不一一列舉了。
Ⅳ 山水盆景製作技法的作者簡介
仲濟南,中國盆景藝術家協會副秘書長,中國徽派盆景研究會副會長。擅長山水、樹木盆景創作,作品多次在全國展覽中獲獎。出版專著8部,多次為全國盆景培訓班授課和製作演示,1991年在「首屆中國國際盆景會議」上作大會演講和製作表演,多次擔任全國盆景展覽評委。其藝術事跡已入選《世界優秀專家人才名典》、《世界人物辭海》和《中國專家人名辭典》。
Ⅵ 范念魯是誰,有知道的嗎
范魯 山東淄博人。北京凡路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人物畫十大畫家之一,系淄博市攝影家協會秘書長,淄博市盆景根雕藝術家協會主席,中國盆景藝術家協會山東分會副秘書長,山東省根雕藝術研究會副會長,中國盆景藝術家協會理事,中韓畫院特邀美術師,中國實力派書畫家聯誼會籌委會主席,淄博中國畫院藝術顧問,。美術作品於70年代開始發表並獲獎,發表各類論文數十篇,獲國際、全國級金獎、最高榮譽獎、一、二等獎若干。作品和個人材料被多部大型圖書、工具書所收錄。藝術作品被新華社、中央電視台、美術報及省、市新聞媒體多次報道、宣傳。美術、盆景作品多被美國、英國、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的藝術界、商界和教育界人士收藏。近年來,出版文學專著《雜草》一部。藝術理論著作《供石品級劃分與鑒賞》、《盆景藝術》在全國發行,在台灣出版的石文化專著《中國珍石》在海外發行,已作為海外大學的美學教材,另為文學、藝術類圖書所畫插圖十餘部,出版科普類連環畫兩部《雅魯藏布大峽谷探險》、《羅布泊探險》等。
Ⅶ 中國盆景流派的八大派
蘇州、揚州、嶺南、四川、安徽、上海 、浙江、南通
嶺南盆景:蒼勁自然
四川盆景:蟠曲多姿
蘇州盆景:清秀古雅
揚州盆景:嚴整莊重
安徽盆景:古樸奇特
上海盆景:明快流暢
浙江盆景:雄偉挺秀 造型特點:圓片式
傳統造型:「六台三托一頂」,屏風式、垂風式、垂枝式、劈乾式、
技法特點:棕絲蟠扎,粗扎細剪
常用樹種:松、柏、雀梅、榔榆、黃楊、三角楓、石榴、鳥不宿等
代表人物:周瘦鵑,
流傳地域:蘇州
特點:嬌媚。缺點:樹形變 化不大,形態嬌柔做作,十年以上才能完成。
虎踞龍盤(雀梅,樹齡400餘年)
醉卧(雀梅) 造型特點:要求「樁必古老,以久為貴;片必平整,以功為貴」。
傳統造型:「游龍彎」 ,雲片式(一至三層的稱「台式」,三層以上的稱「巧雲式」 ),疙瘩式
技法特點:棕絲蟠扎,精扎精剪
藝術特點:嚴整而富有變化,清秀而不失壯觀。
常用樹種:松、柏、榆、黃楊(瓜子黃楊)及五針松、羅漢松、六月雪、銀杏、碧桃、石榴、枸杞、梅、山茶等。
代表人物:萬覲棠
流傳地域:以揚州為中心,包括嘉州、泰州、興化、高郵。
揚州盆景製作歷史悠久。早在唐代,盆景已成為宮苑裝飾、觀賞的珍品,作為東南第一大都會的揚州,也受到京都影響流傳盆景;宋代蘇軾任揚州太守時,曾親自製作盆景;明代,揚州盆景形成地方風格;清代,揚州鹽商為迎合帝王南遊,廣築園林,大興盆景,有「家家有花園,戶戶養盆景」之說,明代形成的盆景風格,經不斷提高,形成了流派。
黃楊盆景《巧雲》、《騰雲》、《行雲》、《凌雲》、《碧雲》等榮獲一等獎,實現五連冠 造型特點:要求「樁必古老,以久為貴;片必平整,以功為貴」。
傳統造型:以「兩彎半」(或「三彎半」)為主要特色。兩彎半」又稱「獅式」盆景,相傳為明代畫家所創,造型上有極嚴格的要求,必須構成三彎九片一頂(三彎半),意態如獅。但「三彎半」的造型難度太大,很不容易達到標准,以後逐漸簡化為「兩彎半」。
技法特點:棕絲蟠扎,精扎精剪
常用樹種:松、柏、榆、黃楊(瓜子黃楊)及五針松、羅漢松、六月雪、銀杏、碧桃、石榴、枸杞、梅、山茶等。
代表人物:徐朗屏
流傳地域:南通、如皋 造型特點:海派盆景不拘一格,不受任何程式限制,但在布局上非常強調主題性、層次性和多變性,在製作過程中力求體現山林野趣,重視自然界古樹的形態和樹種的個性。講究枝片造型,但枝片不但數量較多,沒有固定規格
主要造型:微型,自然型
技法特點:鐵絲蟠扎,扎剪並重
常用樹種:松柏類為主
代表人物:殷子敏、胡榮慶、汪蠡鼎、胡運驊
流傳地域:上海 造型特點:薄片結扎,層次分明。擅長直干或三五株栽於一盆,以表現莽莽叢林的特殊藝術效果
主要造型: 「高幹」、「合栽」為造型基調
技法特點:金棕並用,扎剪並重(針葉樹以扎為主,闊葉樹以剪為主)
常用樹種:松柏類(五針松)為主
代表人物:潘仲連,胡樂國
流傳地域:杭州、溫州兩地為中心 造型特點:徽派盆景風格獨特,形式多種多樣,造型技法受揚、蘇、滬諸派影響,以古傲蒼勁、奇峭多姿為主要特色主要造型: 「高幹」、「合栽」為造型基調
傳統造型:規則類主要有「游龍式」(多見於梅樁)、「扭旋式」、「三台式」、「屏風式」、「疙瘩式」
技法特點:粗扎粗剪(棕皮樹筋纏繞)
常用樹種:以梅樁最為著名,稱為「徽梅」。黃山松,檜柏,檵木
代表人物:宋鍾鈴
流傳地域:以歙縣賣花漁村(雄興鄉洪嶺村)為代表,包括績溪、休寧、黟縣等廣大地區。 造型特點:樹樁以古樸嚴謹,虯曲多姿為特色;多懸根處理。山石盆景則以氣勢雄偉取勝,高、懸、陡、深,典型地表現了巴山蜀水的自然風貌。
傳統造型:規則類為主
技法特點:棕絲蟠扎,講究身法
常用樹種:川派樹樁盆景一般選用金彈子、六月雪、羅漢松、銀杏、紫薇、貼梗海棠、梅花、火棘、茶花、杜鵑等花木。
代表人物:李宗玉等。
流傳地域:四川成都重慶等地。
川派盆景藝術的發展,經歷了一個在造型上從簡到繁、再從繁到簡的過程,前一個「簡」是簡單,後一個「簡」是簡練。同其他盆景流派一樣,根據「樹姿近畫」的造型原理,先有自然類,後來經過模仿老樹的姿態和變化,不斷總結出了表現這種姿態和變化的技法規律,通過歷代盆景藝術家的創造和完善,最後歸納為10種身法和3式、5型。盆景藝術大師陳思甫在他的專著《盆景樁頭幡扎技藝》一書中寫道:「若以規律類平技式樁頭論,成都和川西地區的主幹彎曲、校視下傾的造型,乃是仿照峨山高寒之地長期被積雪壓抑的松柏的低矮老態,雪融化後,樹梢直立,枝椏由垂轉手或略帶傾斜狀。故爾平枝式規律類型樁頭,枝盤漸至盤端往下斜而平整,或技盤基部下傾、盤略下斜而平整。「在藝術形式上,它以嚴謹的格律作為基本的結構原則,它是盆景中的『格律詩』。」(唐春來:《規律類樹樁美的探索》,載《成都盆景研究》) 風格特點
1)雄偉蒼勁,古樸自然;
2)截干蓄枝(主幹截斷,長側枝,當側枝長到主幹小一點又截去,這樣不斷去致下部粗壯);
3)分段培育。
代表人物:孔泰初
傳統造型:大樹型,高幹型
常用樹種:九里香、福建茶、朴樹、榆、雀梅、榕、黃楊、羅漢松、五針松、杜鵑、水梔子、梅、銀杏等
流傳地域:廣州
傳統的廣東盆景,形似北派的「游龍彎」式,樹干蛇行直立,左右垂臂橫出,作五托或七托,樹頂扁平,稱「古樹」,又叫「將軍樹」,這種盆景很費功夫、時間,一般需要三四十年才能成型。嶺南派盆景藝術風格的真正形成,則是本世紀30年代以後的事。 這時的廣東盆景分作三個流派:一是以盆景藝術家孔泰初為首的一派,樹形蒼勁渾厚,樹冠秀茂稠密,構圖嚴謹,表現曠野古木的風姿;二是以廣州三元宮道士為首的一派,主要利用將要枯死的樹樁作材料,經過精心培育,從某一部分長出新芽,以瀟灑流暢為貴;三是以廣州海幢寺的素仁和尚為首的一派,扶疏挺拔,兀立雲霄,技托雖少而不覺空虛,含蓄簡括,高雅自然,很有點鄭板橋「冗繁削盡留清瘦」,「一枝一葉總關情」的詩意 。
Ⅷ 張麗君的介紹
2000年至2005年任成都武侯祠博物館館長,中國文物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景區媒體旅遊業聯合會副會長,中國盆景藝術家協會常務理事、高級顧問。
Ⅸ 盆景小知識:關於川派盆景的風格特點,你了解多少
獨特的巴山蜀水,經過漫長的歷史流程,孕育出了獨特的巴蜀文化。據《蜀王本紀》、《華陽國志》記載:「從開明上至蠶叢積三萬四千歲,」「蜀之為國,肇於人皇。」廣漢的三星堆,也足以證明巴蜀文化的悠久歷史。
川派盆景藝術的發展,經歷了一個在造型上從簡到繁、再從繁到簡的過程,前一個「簡」是簡單,後一個「簡」是簡練。同其他盆景流派一樣,根據「樹姿近畫」的造型原理,先有自然類,後來經過模仿老樹的姿態和變化,不斷總結出了表現這種姿態和變化的技法規律,通過歷代盆景藝術家的創造和完善,最後歸納為10種身法和3式、5型。
在藝術形式上,它以嚴謹的格律作為基本的結構原則,它是盆景中的「格律詩」。
正因為規律類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所以,自然類隨之慢慢「淡化」,只保留了極少數的懸岩式,現在保存完好的「老齡」樹樁盆景就是最有說服力的見證。清朝末期,每年農歷二月十五日成都青羊宮舉辦花會(已延續至今),各地的花農和盆藝者都把自己製作成型的各類樹樁盆景送到花會上展銷,此時的樹樁盆景已完全採用「三式五型」的造型技法。
川派規則式的樁景按其傳統的蟠扎技藝造型,有一定的格律,名目繁多,不勝枚舉。它們的主幹和側枝自幼用棕絲按不同格式作各種角度、各個方向的彎曲,注重立體空間的構圖,難度較大。干形的格式大致有「滾龍抱柱」、「對拐」、「方拐」、「掉拐」、「三彎九倒拐」、「大彎垂枝」、「直身加冕」、「接彎掉拐」、「老婦梳妝」、「綜合法」等十種;蟠枝方法又有平枝、滾枝、半平半滾之別,不同主幹的造型與多種蟠枝方法交互運用,形式多樣,樹形雄偉端莊。有的樁景狀若騎士回首,有「立馬望荊州」之稱。
迄今為止,四川的樹樁皤扎,無論是何種形式,基本上都沒有越出這一時期所形成並廣泛採用的技法和造型規則。清末民初,成都和各縣的著名皤扎藝人約60餘人,其中最著名的有竇禹朋、陳洪順、張彬如、陳玉山、戴開弟、戴崇光。龔音如、李洪泰、紀成久等。到了本世紀40年代,自然類樹樁盆景重新抬頭,但在蟠扎技法上與規律類大致相同,除懸 崖式外,一些自然類樁頭的造型幾乎是一種偶然的「機緣」。陳思甫的父親陳玉山就是常用一些枝條殘缺、不適合製作規律類盆景的樹坯,順勢加工為自然類。其後李忠玉及邱開春、王明文等發展了自然類,逐漸成為今天川派樹樁盆景的兩大主要類型之一。
川派山水盆景,雖然遠在兩宋已見端倪,尤其是安岳縣圓覺洞和大足縣大佛灣摩岩造像中,飛天與傳女手托的山萬盆景,已與今天的淺水山水盆景十分相似,但因明、清盆景向樹樁傾斜,直到 上世紀的四五十年代,才由一批園藝家、畫家。盆景「玩家」親密合作,使之成熟。
四川民間有「盆樹無根如插木」的諺語,故其樁景特別強調根部的處理,盆中樹木多懸根露爪,注意盤根錯節的造型。自然式的盆景常用竹子作素材,與石相配,別有情趣。 總的說來,川派盆景的藝術風格:樹樁以古樸嚴謹,虯曲多姿為特色;山水盆景則以氣勢雄偉取勝,高、懸、陡 、深,典型地表現了巴山蜀水的自然風貌。
由於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川派樹樁盆景一般選用金彈子、六月雪、羅漢松、銀杏、紫薇、貼梗海棠、梅花、火棘、茶花、社鵑等;山水盆景以砂片石、鍾乳石、雲母石、砂積石、龜紋石,以及新開發的品種為製作石材。
Ⅹ 盆景源於哪個國家
中國盆景藝術家協會會長、江蘇農學院的徐曉白教授接受記者采訪時說:西方人認為盆景藝術起源於日本,但實際上盆景藝術起源於我國,是從我國傳到日本,在日本得到高度發展後又傳到西方的。
盆景以植物、山石、水等為材料,經過藝術處理和加工,集中在盆內,達到「縮龍成寸」、「縮地千里」小中見大的藝術效果,體現了人類對大自然的依戀,被譽為「立體的畫」、「無聲的詩」。我國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周時代就開始有了略具盆景特色的模仿自然山林的造園和構石為山的私家園林。到漢代,陶瓷工業的發展為盆景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盆缽。在考古中挖掘的東漢墓壁面上發現了圓盆中栽著六枝紅花和樹木盆景的雛形。魏晉以後,江南經濟得到大發展,貴族地主大量興建園林別墅,士大夫們則紛紛寄情山水,從自然山水中尋求人生的哲理和趣味,這種風氣,不但促進了山水詩和山水畫的形成,也促進了盆景藝術的發展。
到了唐代,大量的畫、詩及文獻,像白居易、李賀、韓愈的詩文中都寫了盆景。宋代以後,盆景得到進一步發展,文豪書畫家蘇東坡就是個盆景愛好者。盆景這一名稱就出自他著的《格物粗談》一書。進入清代,盆景藝術又有發展。
當代盆景藝術更加發展。現代人對盆景藝術日益求精,種類分析也更詳細,根據盆景的形式分為:水栽式、叢林式、懸崖式、卧乾式、直乾式等等;盆景的類型也有大型、中型、小型、微型之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