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爐型盆景
『壹』 盆景可以和香爐一起放嗎
不可以的,
『貳』 買香爐有什麼講究
香爐的款式很多,有大、小、方、圓、長,短不一;質料也有銅、鐵、錫、石、陶瓷之別,以示身價有異;刻著不同的花紋和文字,表示用途各別不同。
大雄寶殿中央或門外丹墀的大香爐,多是銅鐵等金屬鑄造或石雕的,爐身刻有該寺寺名,供信徒插線香之用。大殿供桌上的香爐,有銅、石或瓷質的,用以焚燒檀香。
卧香爐則較適合在家信徒家中佛堂用,也有銅、瓷兩種,把線香下面的一段竹枝截斷,平放在卧香爐里燃燒,使灰爐不致飛揚而弄臟供桌。小型木質刻著蓮花形的香爐,有著長長的手柄。只能插一枝香,是進行佛事儀式時,讓主法和尚及齋主奉在手中的,叫手爐。
還有專焚香末,形狀象盒子般的香爐,大多為銅鑄,分三層,下層盛放焚香的模型器具,中層盛放香末,上層才能焚香。
常見種類
現代銅香爐本以仿古居多,雖然質地相同但是不同時代的能工巧匠們卻把他們做成了種種形式。圍繞香爐的自身意義在演變,大膽創新,造型新穎,比例協調大方,比起古代香爐,添加了一份活力,加濃了些色調,更加象徵著國家的文化底蘊。現代銅香爐用途亦有多種,有熏衣銅香爐、陳設銅香爐、敬神供佛銅香爐。
高27厘米、爐口直徑26厘米,爐身有款識,上款為「光緒癸卯年季冬榖旦」,正款為「德溥南天」,下款為「沐恩弟子宣光德和號袁銘初敬涭,粵東省城天平街天成店造」,材質為黃銅、獸頭耳,爐身爐底連為一體。
這件爐雖然只有一百年的歷史,但是比起來同時期所造的爐來,從它的特徵、整體用料、做工來看,這是那個時期的最高檔的東西了。這個爐直觀來講,一個是它的個頭比較大,它的用銅非常的講究,就跟它的重量有關,這個爐是有30多斤重,非常的沉,所以說它用銅的質地非常好。
爐本身是仿照那個大明宣德爐的樣式所做的,但是一般的爐都是座跟爐是分開的,這個是合在一起的,它那鑄造的難度就加大了。兩個獅子的獸頭,雕工刻的非常精緻,非常的到家,整體感覺這件爐,它的線條非常的流暢,有一種非常古樸的一種感覺。
『叄』 財神爺下方能擺放盆景不
可以,可以擺放發財樹,金錢樹,觀音竹,紅掌,粉掌,鴻運當頭,蝴蝶蘭等。
1、文財神有二,分為財帛星君,以及福祿壽三星。
(1)財帛星君:他的外形很富態,是一個面白長髭的長者,身穿錦衣系玉帶,左手捧著一隻金元寶,右手拿著寫上「招財進寶」的卷軸,面似富家翁。相傳他是天上的太白星,屬於金神,他在天上的職銜是「都天致富財帛星君」,專管天下的金銀財帛;所以,很多求財的人,對他都非常尊敬,有些甚至日夜上香供奉。
(2)福祿壽三星:「福星」手抱小兒,象徵有子萬事足的福氣。「祿星」身穿華貴朝服,手抱玉如意,象徵加官進爵,增財添祿。「壽星」手捧壽桃,面露幸福祥和的笑容,象徵安康長壽。福祿壽三星中,本來只有「祿星」才是財神;但因為三星通常是三位一體,故此福、壽二星也因而被人一起視為財神供奉了。倘若把福、祿、壽三星擺放在財位內,有這三星拱照,滿堂吉慶,撇開風水不談,單是視覺上及心理上也會覺得十分舒服的。擔任文職的,以及受雇打工的人均宜擺放或供奉文財神;至於那些經商做老闆,以及當兵當差從事武職的人,則應該擺放或供奉武財神。
2、武財神:武財神有二,一是黑口黑面的趙公明,一是紅面長髯的關公。
(1)趙公明:又名趙玄,是一位威風凜凜的猛將,趙公明這位武財神,民間相傳他能夠伏妖降魔,而且又可招財利市,所以北方很多商戶均喜歡把它供奉在店鋪中;而在南方的商戶則大多供奉關公。
(2)關公:關公原名關羽,字雲長,是三國時代的名將。形象威武,他不但忠勇感人,而且能招財進寶,護財避邪。有一點必須注意,擺放文財神以及武財神的方向有異,必須分清楚!滿面祥和的文財神,不論是財帛星君,或是福祿壽三星均應向著自己屋內,而不應向著屋外。否則便會向屋外送財!至於威風凜凜的武財神則應面向屋外,或是面向大門,這樣一方面既可招財入屋,同時又可鎮守門戶,不讓外邪入侵。
注意:不開光等於工藝品一座:要想靈驗一定要賦予靈氣,必須正規開光。
3、文財神注意:
(1)香爐和長明燈一定要是銅制的,因為財帛星君是傳說中天上的神仙。
(2)供奉的食物多是糕點和甜點,據說他喜歡吃甜東西。
( 3)多放一些小飾品。
(4)最主要的是一定要放在屋內對著主卧室門,千萬不可對著大門,這樣送財進屋保平安。
4、武財神擺放:由於武財神有兩位,根據南北兩方的文俗習慣不同,大體上是南方多喜歡供奉關公,北方多供奉趙公明。
5、武財神注意:
(1)香爐和長明燈一定要是陶瓷土製的,因為他們都是地上的歷史人物。
(2)可以供奉花果,過節可以放肉類製品。
(3)兩個武財神不可放在一起供奉,不可與佛教如來觀音一起供奉。
(4)最主要的還是面一定要向外,辟邪招財,千萬不可對著屋內。
『肆』 幫看看這香爐
香爐的款式很多,有大、小、方、圓、長,短不一;質料也有銅、鐵、錫、石、陶瓷之別,以示身價有異;刻著不同的花紋和文字,表示用途各別不同。
家庭中供有祖先牌位的,都在供桌上端端正正的放著一個香爐。如果佛教徒在家裡供了佛像,也不忘放一個香爐;道教徒拜神明也用香爐,都作焚香之用。
香爐種類繁多,不同形狀的香爐,供在不同的位置、焚燒不同的香。如大雄寶殿中央或門外丹墀的大香爐,多是銅鐵等金屬鑄造或石雕的,爐身刻有該寺寺名,供信徒插線香之用。大殿供桌上的香爐,有銅、石或瓷質的,用以焚燒檀香。佛寺的大殿都有一個長方形的爐盤,放著一個焚燒檀香的精緻小香爐,盤子前垂著刺綉的爐圍,很庄嚴美觀,是住持和尚上香專用的;大殿的佛事完畢,如要到其他配殿禮拜,侍者師就捧著爐盤前行,和尚便隨後到配殿上香。
卧香爐則較適合在家信徒家中佛堂用,也有銅、瓷兩種,把線香下面的一段竹枝截斷,平放在卧香爐里燃燒,使灰爐不致飛揚而弄臟供桌。小型木質刻著蓮花形的香爐,有著長長的手柄。只能插一枝香,是進行佛事儀式時,讓主法和尚及齋主奉在手中的,叫手爐。還有專焚香末,形狀象盒子般的香爐,大多為銅鑄,分三層,下層盛放焚香的模型器具,中層盛放香末,上層才能焚香;模型多是篆體的「壽」或「喜」字,鑄成連續不斷的回形岡狀圖案,厚約0.40公分;把香末放在模型上,做成美麗的圖案;在起點燃著,蓋上爐蓋讓它順序燃燒,非常典雅;這種香爐,很少用來供佛或祭祖,多用在書齊焚香。
唐三彩香爐 [2]
香爐在華人社會歷史久遠,本來只供焚香用,後來被愛好古物的人收藏,成了人們玩賞的古董和藝術品了。於是,年代久遠、質料名貴、雕工精美的銅香爐,價值不菲,已失去焚香供養的意義了。
『伍』 香爐怎麼用
歷代使用的香器使用的質料主要包括銅、陶瓷、金銀、竹木器、琺琅及玉石等。其用途亦有多種,或熏衣﹑或陳設﹑或敬神供佛。形狀上常見為方形或圓形,方形的香爐一般有四足;圓形的香爐,都有三足,一足在前,兩足在後放置。
常規來說,香爐的選擇主要是從是用途、材質、造型、製作工藝等方面考慮。供爐一般尺寸要大一些,以防香灰掉落爐外,二是通過爐蓋可以過濾香煙,使部分煙塵吸附於爐蓋之上,減少煙塵對空氣、佛像或房屋的污染。
香爐里放什麼?如果是電子熏香爐,可以放很多類熏香用品,比如精油,沉香片殼,沉香粉,沉香碎料,還有檀香粉,檀香精油,除了這些還可以放入其他植物香草等等,都可以讓香爐發揮熏香做用。
如果是寺廟用香,那麼用法沒有這么簡單了,寺廟香爐都是放滿香灰供香客燒香拜佛的。日常家用的香爐,香爐裡面一般都是放入高粱和小米,這樣不但可以讓香立住不倒,還可為以後儲存香灰有好處。香爐內最好不要放沙子這樣是不好的。
『陸』 香爐器型種類
香爐起源於何時,尚未有定論,趙希鵠《洞天清祿集·古鍾鼎彝器辨》:"古以蕭艾達神明而不焚香,故無香爐。今所謂香爐,皆以古人宗廟祭器為之。爵爐則古之爵,狻猊爐則古踽足豆,香球則古之鬵,其等不一,或有新鑄而象古為之者。惟博山爐乃漢太子宮所用者,香爐之制始於此。"
東漢越窯褐釉香熏,它造型生動,質朴自然,不帶托盤。這尊香熏由上下兩部分構成,可以自由開啟,上半部由三層含苞欲放的蓮花瓣圖案構成,每排蓮花有十一瓣,抽象成三角形狀,每個花瓣上刻有大小不等的花莖,十分清晰。蓋頂飾有一精美的小鳥,亭亭玉立,眺望遠方,下半部為圓柱形空心支柱。
晉代越窯青釉提爐,已同傳統的香爐十分接近,也是三足鼎立,但有一造型優雅的把手,上面還有旋紋工,做工精巧,讓人產生無限遐想。南北朝洪州窯香爐,釉色呈青黃色,為五隻足,粗壯結實,穩穩地站立托盤上,完整無缺。
唐三彩香爐比較少見,露胎為粉紅色,黃綠褐彩繪組合,釉自然往下流淌,五爪老虎足,顯得沉穩雄健。
宋代貴族出身的趙氏皇帝文化素養極高,喜好復古,重視舊禮器。三足鼎式香爐是北宋復古的產物,由於先秦時期的青銅器、玉器和陶器的大量出土,元佑七年(公元1092年),宮廷專職文物保管員呂大臨編撰《考古圖》,所收銅器210件,玉器13件。從此文物鑒定與學術研究融合一起,這在宋以前是沒有的,為後世文物研究開了先河,也為瓷器全面仿製先秦禮器奠定了基礎。
香爐出現在大宋帝王的內庭,而一些小型香爐則成為文人把玩之物,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為後世所仿製。宋耀州窯香爐,它是受到越窯的影響發展起來的,爐唇邊較寬,釉色青潤自然,有"巧如範金,精比琢玉"的美譽。南宋龍泉書房梅子青香爐,精巧典雅,三足鼎立,爐身有三條線紋,足底有褐色。
元代香爐不脫宋代風尚,數量與品種繁多,以中小型香爐為主。湖田窯青白釉雙耳三足香爐,爐敞口直頸,鼓腹平底豐滿,肩兩側貼塑一對長方形立耳,足根部有明顯的壓印獸面紋,通體施青白釉,胎質堅硬膩白,釉色滋潤而不透明。
明代瓷爐大多數香爐以青花瓷為主,明嘉靖青花香爐,也出現了色彩斑斕的五彩瓷,明宣德皇帝自己本身是天分很高的藝術家,對色彩十分敏感,五彩、鬥彩瓷得到空前發展。
明萬曆五彩人物三足香爐:萬曆五彩器製作到了鼎盛期,它的特點為胎體厚重,釉面乳白瑩潤。三幅開光圖案裝飾效果極佳,老翁身著外套顏色分別為絳紅色、淡黃色和草綠色,神情泰然,須眉飄逸,或埋頭讀書,或低頭沉思,或伏案揮毫。頸部有"大明萬曆年制"款。
清代統治者入主中原後,以"孝"治天下,康熙時期祭祀風氣盛行,乾隆時期成為社會發展空前繁榮的時期。景德鎮一代名師巧匠,以其聰明才智,將瓷器製作推向歷史的高峰。清乾隆豆青釉雙耳三足爐,瓷質精細,釉色肥厚,里外滿釉,光潤勻凈,如脂似玉,雙耳自然連結,高雅之中不失秀逸。底有"大清乾隆年制"青釉款。
清朝光緒的御用香爐是由玉來做,非常薄,用手電筒打在裡面,外面可以看到光源。
折疊編輯本段款式
香爐的款式很多,有大、小、方、圓、長,短不一;質料也有銅、鐵、錫、石、陶瓷之別,以示身價有異;刻著不同的花紋和文字,表示用途各別不同。家庭中供有祖先牌位的,都在供桌上端端正正的放著一個香爐。如果佛教徒在家裡供了佛像,也不忘放一個香爐;道教徒拜神明也用香爐,都作焚香之用,香爐種類繁多,不同形狀的香爐,供在不同的位置、焚燒不同的香。如大雄寶殿中央或門外丹墀的大香爐,多是銅鐵等金屬鑄造或石雕的,爐身刻有該寺寺名,供信徒插線香之用。大殿供桌上的香爐,有銅、石或瓷質的,用以焚燒檀香。佛寺的大殿都有一個長方形的爐盤,放著一個焚燒檀香的精緻小香爐,盤子前垂著刺綉的爐圍,很庄嚴美觀,是住持和尚上香專用的;大殿的佛事完畢,如要到其他配殿禮拜,侍者師就捧著爐盤前行,和尚便隨後到配殿上香。卧香爐則較適合在家信徒家中佛堂用,也有銅、瓷兩種,把線香下面的一段竹枝截斷,平放在卧香爐里燃燒,使灰爐不致飛揚而弄臟供桌。小型木質刻著蓮花形的香爐,有著長長的手柄。只能插一枝香,是進行佛事儀式時,讓主法和尚及齋主奉在手中的,叫手爐。還有專焚香末,形狀象盒子般的香爐,大多為銅鑄,分三層,下層盛放焚香的模型器具,中層盛放香末,上層才能焚香;模型多是篆體的"壽"或"喜"字,鑄成連續不斷的回形岡狀圖案,厚約0.40公分;把香末放在模型上,做成美麗的圖案;在起點燃著,蓋上爐蓋讓它順序燃燒,非常典雅;這種香爐,很少用來供佛或祭祖,多用在書齊焚香。
香爐在華人社會歷史久遠,本來只供焚香用,後來被愛好古物的人收藏,成了人們玩賞的古董和藝術品了。於是,年代久遠、質料名貴、雕工精美的銅香爐,價值不菲,已失去焚香供養的意義了。
折疊編輯本段品種
折疊明萬曆青花乳足爐
明代萬曆年間,是明朝衰落時期,政治黑暗腐敗,貴族窮奢極欲,連年天災兵燹,百姓飢寒交迫,社會矛盾空前激化。萬曆皇帝在位47年,是明朝在位最久的皇帝,他不惜徵用大量人力、物力,為自己建造定陵。明朝這一時期的瓷器質量,也因朝政的無能而每況愈下。
這尊明萬曆青花乳足爐,出自景德鎮窯,是那個時代工藝的典型代表。它直徑22厘米,高9厘米,青花鸚鵡牡丹圖案,枝繁葉茂,畫面構思精巧,線條流暢。
在日常生活中,鸚鵡是一種人見人愛的吉祥鳥,羽毛艷麗,體態優美,聰明伶俐,經馴養後可模仿人語,在古代的達官貴族和書香門第之家都飼養這種鳥作為寵物,它是地位、財富以及文化素養的象徵和表現。畫面上的鸚鵡目光炯炯,嘴唇緊閉,展翅欲飛,飛向它所嚮往的地方。在此,鸚鵡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展翅欲飛的鸚鵡與春風里富貴的牡丹結合在一起,一動一靜,兩者結合,立體感非常強,整個畫面因此而生動自然,清新脫俗,呈現出熱情、奔放的人文情懷。
爐上繪有的三朵牡丹花,呈迎風而怒放之態,還有兩朵含苞欲放的花蕊羞答答地藏在一邊。牡丹花素有"花中之王"、"國色天香"之譽,以花大色艷、絢麗多姿名揚天下。中國人有喜好牡丹之傳統,在我國,牡丹花已有1500多年的栽培歷史。俗語道:"穀雨三朝看牡丹。"中原大地處處盛開著雍容華貴的牡丹。唐代詩人皮日休《牡丹》雲:"落盡殘紅始吐芳,佳名喚作百花王。競誇天下無雙艷,獨立人間第一香"。最有趣的是,在牡丹花蕊與樹葉的空隙之間,還有一隻小蜜蜂來補白,畫面又增添了幾分動感。
無論是鸚鵡,還是牡丹,所有構圖,均採用單線繪制,這些線條如鋼絲一般挺拔,遒勁有力,讓人驚嘆不已。爐內胎施的是青白釉,釉肥色正。上下兩節,留有介面縫隙,為明代製造的瓶、爐等瓷器常見的工藝特點。而這尊爐的介面處,修胎精緻平整,介面完全被釉料所覆蓋。只有用手輕輕撫摸時,略微高低不平的介面,才會讓你感覺介面之所在。仔細觀察,爐內還有一些小黑點,零星地撒在爐底,這便是俗稱的窯粘,是燒制瓷器時草木灰飄落留下的。如今,窯粘已成為鑒定瓷器真偽的秘訣之一。足底露胎處可見所用瓷土為典型的乳白色高嶺土。爐的三隻乳足極其飽滿,留有較深的摩擦痕跡,應該是寺廟或大戶人家祭祀用的禮器,是傳世之精品。
這尊香爐還有一個特點,就是青花釉料發色比較純正。明末從嘉靖年始,從西域運來回青料,再配以江西的石子青,作為青花的色料。回青料的比例如稍高,則青花色便呈鮮艷幽箐;石子青料如果用多了,色便呈灰藍。由於回青料價格昂貴,到萬曆末至天啟年時,多用石子青描繪紋飾。此爐上的青花色澤明亮清新,應是萬曆年初中期的器物。
新仿瓷器太亮,一看就"假"。為了仿得"真"一點,製造商經常採用拋光方法,即用馬鈴薯或獸皮,將其不斷摩擦,直到達到亞光的效果。遺憾的是,這種做法常會在瓷器表面留下諸多摩擦的痕跡。這尊香爐不同,它燒造時的火候較高,而且均勻,釉光至今悅目可人;又經過大自然幾百年歲月的磨礪,更是寶光熠熠,與新仿品自然不可同日而語。
折疊南北朝博山香爐
南北朝博山香爐小巧玲瓏,造型新穎,令人愛不釋手。我收藏瓷器近20年,還第一次謀面,可見其珍貴。
博山香爐也稱博山爐,又名熏爐,是西漢時期常用熏香器具,可用來熏衣、熏被以除臭、避穢。圖中的這個南北朝博山香爐高13厘米,直徑11厘米,上下兩層,可以自然啟合。上半部分的做工精細美觀,螺紋狀雕刻,像燃燒的火把,熱情奔放;又像一座峰巒疊嶂的仙山,自下而上,整個山脈錯落有致,加上中央的尖頂,正好為13條,這在我國傳統文化里是個吉祥的數字。博山香爐上有四個小洞,當爐腹內焚燒香料時,煙氣便從鏤空的"山中"飄逸而出,仙氣繚繞,給人以置身仙境的感覺。它下半部分為盞形托,底為平底,釉面為米黃色釉,不施化妝土,除局部積釉處略厚外,施釉均勻,釉面有不少細小開片。蓋、爐吻合,渾然一體。
博山香爐流行於漢、晉時期青銅器和陶瓷器。爐體呈青銅器中的豆形,有蓋,蓋高而尖,鏤空,呈山形,山形重疊,其間雕有飛禽走獸,象徵傳說中的海上仙山--博山而得名。漢代盛傳海上有蓬萊、博山、瀛洲三座仙山。據《兩京雜記》記載:長安巧工丁緩善做博山爐,能夠重疊雕刻奇禽怪獸以做香爐的表面裝飾,博山爐工藝之繁,遠遠超過後來出現的五足或三足香爐。北宋考古學者呂大臨《考古圖》記載:"香爐像海中博山,下盤貯湯使潤氣蒸香,以像海之四環。"
博山爐出現在西漢時期,與燃香原料和人們的生活方式有關。西漢之前,人們使用茅香,即將薰香草或蕙草放置在豆式香爐中直接點燃,雖然香氣馥郁,但煙火氣很大。武帝時,南海地區的龍腦香、蘇合香傳入中土,並將香料製成香球或香餅,下置炭火,用炭火的高溫將這些樹脂類的香料徐徐燃起,香味濃厚,煙火氣又不大,因此出現了形態各異、巧奪天工的博山爐。六朝《詠博山爐》詩曰:"上鏤秦王子,駕鶴乘紫煙",唐李白《楊叛兒》詩雲:"博山爐中沉香火,雙煙一氣凌紫霞",記述的都是博山爐熏香時香煙繚繞的迷人意境。
兩漢時期,博山爐已盛行於宮廷和貴族的生活之中。1968年在河北漢代中山靖王劉勝墓中出土的錯金博山爐就是見證,其造型和工藝已達到高峰。除了博山香爐之外,魏晉南北朝時期還出現了青瓷或白瓷的敞口五足和三足瓷器香爐。
折疊北宋陶蓮花香爐
這尊灰色陶器蓮花香爐,高13厘米,直徑14厘米,看上去比較大氣,造型比較別致,拿在手裡分量較輕,十分罕見。我為寫《尋訪中華名窯》一書,曾遍訪各地古窯遺址,但對這尊香爐出處,無法作出判斷。據朋友講他從福建與江西交界處購得。從器物底座造型風格來看應該是北宋中期的東西,但當時中原大地早已流行瓷器生產,"秦磚漢瓦"的陶器時代已成為歷史的陳跡,絕大部分地方已不再生產陶器,擺在我們眼前的是實實在在的陶器香爐,讓人不得不重新加以思考。
蓮花瓣片片向上,自然微微收口,顯得十分莊重。蓮花瓣爐身竟達五層之多,錯落有致,下有連結一體的三層台基,比例得當,沉穩典雅。從灰陶釉色剝落之處可看出來,胎骨為橘紅色陶土,燒制溫度在850℃左右。從蓮花造型的香爐來看,很大程度上同中國佛教文化與祭祀活動有密切的關系。自東漢佛教流入中國本土後,蓮花已與佛教結下了親密的因緣,成了佛國的象徵與聖花。
寺廟里通常所見的佛祖釋迦牟尼的坐像,他身穿通肩大衣,手持說法印,結跏趺坐在蓮花台上。觀世音以大慈大悲而名聞天下,觀世音是梵文的意譯,傳說唐代避唐太宗李世民名諱,略去"世"字簡稱觀音,她身穿白衣,坐在白蓮花上,一手持著一隻凈瓶,一手執著一朵白蓮,彷彿在表露觀世音懷著的一顆純潔的菩薩心,全力引導信徒脫離塵世,幫助世人解除災難,到達荷花盛開的凈土。《法華經》詳細介紹了觀音菩薩的功德,以及解救災難的種種事跡,她可以應機以種種化身救苦救難,所以有各種不同名稱和形象的觀音,如白衣觀音、送子觀音、水月觀音、千手千眼觀音等。
人們在翻讀佛經典籍時,常常會見到佛經把佛國稱為"蓮界",把寺廟稱為"蓮舍",把和尚的袈裟稱為"蓮服",把和尚行法手印稱為"蓮華合掌",甚至和尚手中使用的"念珠",不少是用蓮子串成的。
蓮花,據古植物學家研究化石證實,一億三千五百萬年以前,在北半球的許多水域地方都有蓮屬植物的分布。我國文人雅士也十分看重蓮花,與梅、蘭、竹、菊等相比,蓮花具有更為豐富、更加復雜的文化內涵。蓮花在生殖崇拜、儒家實用功利、佛教佛性與修行、理學人格修養等四個方面內容中具有特別的意義。《古詩十九首》中有詩雲:"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南朝樂府民歌》雲:"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青如水。"這些詩歌的意境高遠,反映了現實生活,令人回味無窮。人們可以看到荷花的芳容,領略到"紅衣翠扇映清波"的美景。
陶器蓮花香爐,可見它的文化內涵極其豐厚,在北宋瓷器的一統天下之中,這尊陶器蓮花香爐,可謂獨領風騷。
折疊明代漆器大香爐
香爐,是古代一種鼎爐形器物,舊時廟堂里的香爐大多為銅、鐵鑄成,有些器型較小的香爐是用玉、石、陶、瓷、木、銅等製成,置於幾案,實用、觀賞兩相宜。有蓋之香爐,可內置香料,點燃後,香霧煙氣自蓋孔中裊裊升騰彌漫,時聚時散,給人以無限之遐想。
此件明代大型漆器香爐高157cm,爐身直徑60cm,由底足連托泥、腹部爐身和頭部龍馬爐蓋三部分組成。整體造型仿商周青銅鼎,爐身仿三足圓鼎,爐腳則仿四足方鼎,把圓鼎之柔和與方鼎之剛勁融為一體。爐蓋上的龍馬為龍頭馬身帶飛翼,爐之腹足相連處為神龜,爐足為象鼻。綜觀整個寶爐,外形簡練,制式大氣,簡約而不簡單、古拙而不粗陋、空靈而不空洞。浮雕神龜臉面為泥金工藝,細部刻畫精緻古樸,瑞獸動態傳神,爐蓋上那昂首長嘯、蓄勢待發的龍馬,充滿力度和動感。靈性之氣充溢全爐,尤其是爐身的外表黑漆、硃砂襯底描金,漆面光潔如新,髹漆技藝非常講究,色彩沉著瑩潤,包漿厚澤。
爐蓋上踏在水波紋之中的龍馬背部以點線構成奇特圖案和爐腰部的神龜,正是《周易·系辭》所說的"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的寓意。孔穎達疏引,《尚書中侯·握河記》稱"伏羲氏有天下,龍馬負圖出於河",《尚書·洪範》:"天乃賜禹,洪範九疇"--傳說三皇之一的伏羲就是依據孟河中躍出的龍馬背部的圖形畫出了八卦,而禹根據龜背上的"文"成就了"九類常道"進而造福於黎民。落地漆器香爐是明代廟宇、宗祠、殿堂置於室內的重要禮器,當重大祭祀活動舉行時,它莊重地矗立在顯赫位置,縷縷青煙從爐蓋上的龍馬高昂頭部張開的嘴中徐徐吐出,煙氣祥霧繚繞空中,神秘而又庄嚴……物換星移幾度秋,滄桑巨變萬木春,明代的廟堂各地或許尚存一二,但舊時廟堂里諸如漆器香爐這樣的大型禮器已所存無幾了。
折疊宋代介休窯香爐
宋代山西介休窯香爐造型別致,施釉均勻,白中泛黃,色澤瑩潤,釉面帶有密密麻麻的細小開片,做工精美,格調高雅,是我國古代香爐發展中比較少見的。過去,有人將此爐視為燈具,但陝西耀州窯博物館將其作為香爐展出。還有人認為這尊香爐可看到唐五代時期,但我覺得在斷代時還需留有餘地,畢竟介休窯燒造高峰期在宋代。
這尊香爐高10.5厘米,面上直徑11厘米,香爐的口沿為厚唇,自然下垂,形成小坡度,厚唇寬度為3厘米,看上去十分自然和諧。爐心為圓形狀,深約6厘米,內里露胎,清晰地留下了當時工匠手工拉坯的痕跡。底座呈喇叭口敞開,不施釉,露出灰白色的胎骨,足底還遺留三隻燒制時所用的支釘。整個器物分成三層,由小及大,十分規整。香爐器物雖不大,卻符合宋人"小器大做"的原則。看上去大氣高貴,古意盎然,拿在手中把玩,賞心悅目。
這尊香爐的外形的確很像新石器時代或先秦時期的陶豆器具,也與商周時代的青銅豆相似,因此我們有理由說它與陶豆、青銅器皿有一定的關系。
陶豆流行於新石器時代至漢代,造型多為淺盤、高圈足、淺缽形、喇叭形、鏤空形等,這是馬家浜文化的特色。馬家浜文化距今6000年左右,為環太湖流域母系時期的典型文化。豆的器形從陶豆開始,到青銅豆,始終保持它的基本造型,而且始終是祭祀禮器組合中重要的一員,在"禮"字的組成中,"豆"也是主角,這充分說明豆器在先民心中的分量之重了。根據考證,陶豆主要用來盛放"菜"。在古代陶缽才是個人使用的餐具,與現代飯碗器具相似。陶豆的形狀淺而小,不同於盛"飯"的缽,它只能盛放少量"副食",很可能就是瓷盤的前身。主副食有所區別,這是稻作農耕社會派生出來的生活方式,也是東方飲食文化的傳統特點之一。高而穩的陶豆,在使用中,既能突出豆器中"菜"的視覺效果,又與古人席地而坐生活方式相一致,方便夾"菜",古人的聰明才智可見一斑。
我在撰寫《尋訪中華名窯》一書時,曾到介休窯考察,它位於晉中洪山鎮,1957年搞農田水利時被偶然發現。專家認為介休窯的白瓷燒制水平、燒造規模、歷史影響略遜於定窯,但它燒造的器物白度較高,經科學測試為78.3℃,胎質細膩,透亮堅硬,敲擊聲音清脆,燒造溫度應在1300℃左右,幾乎可與現代白瓷媲美。具有"小家碧玉"的風范。
碗、盤和盞等器物的裝燒方法多採用支釘墊燒,在器物的圈足上一般都墊有3個小支釘,支燒時釘尖朝下,依次疊放,燒成出窯後,碗、盤和盞等器物的內側會留下3個細小的支燒痕跡,這種支燒方法為介休窯所獨有,也是我將這尊香爐看為介休窯香爐的原因所在。
折疊青花海水紋香爐
青花海水紋香爐,明永樂,高55.5cm,口徑37.3cm,足距38cm。
爐闊口,短頸,鼓腹,下承以三象腿形足,肩部置兩朝天耳。內施白釉。外壁通體繪海水江崖紋。
此器與青海省博物館藏"大明永樂年制"款銅爐器形相似。其形體碩大,青花色澤濃艷,暈散明顯,凝結的黑斑密布於紋飾中。紋飾寓意江山永固。能夠燒造如此有氣魄、紋飾精美的瓷器,反映出當時景德鎮窯工高超的制瓷技藝。
明永樂、宣德時期瓷器上的海水紋通常有起伏相疊的波浪及湧起的浪花,其裝飾性比元代大大加強。
折疊編輯本段文化
中國香爐文化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時代的"鼎"。 中國古代青銅鼎有烹煮肉食、祭祀等用途,祖先傾其所有,向天祈福,求神靈祖宗保佑自己的部落和國家平安,但這同今人所見的香爐還是兩碼事。
"日照香爐生紫煙"唐代大詩人李白的《望廬山瀑布》千古流傳,作品描寫廬山香爐峰上,初日映照,紫煙氤氳,瀑布高掛,飛流奔騰,展示了盛唐氣象和時人對香爐的偏愛之情。在人們的生活習慣上認為香爐最大的功能,便是一件敬佛或是祭祖的禮器。其實香爐也是文人雅士的心愛之物,置於廳堂或擺於書房案頭,讀書時點上一炷清香,便有了"紅袖添香夜讀書"的美妙意境。靈性的香爐賦予人們更多的生命靈性,它穿越時光隧道,追逐並領略博大深遠的歷史文化。
印度佛教傳入中國後,與本土文化發生關系,逐漸改變自己的面貌,融入到中國的傳統文化里,儒佛道三位一體形成華夏文化主流。魏晉時,人們以老莊解釋佛教,東晉以後佛學又與玄學趨於合流,深為士大夫們所欣賞。直到南北朝時期,佛教的獨立地位連同它深入人心的精神文化影響一並如日中天,特別是禪宗初祖達摩東渡來華,中國禪宗由此肇始。各地造佛修寺蔚然成風,作為祭祀禮器的香爐已被普遍使用。
『柒』 香爐邊上可以放兩個盆景嗎
可以,迎春,羅漢松為好。
淘寶網:盛世鑫毅植物園,經營日本小葉迎春,對節白臘,水臘,黃楊等盆景,價格合理,多精心栽培。土植肥料,假山配件(動物人物房屋橋梁等),多肉擺件,園藝器皿等配套齊全。全場滿26元包郵,滿50元贈送小禮品。一景一世界,一石定乾坤。
經過多年深加工修剪栽培的盆景,容易長期存活,且具有藝術價值。盛世鑫毅植物園的盆景師傅具有30多年以上的栽培種植修剪經驗,精心養護的每一棵盆栽,都具備一定藝術功底。
各種造型,獨具一格(直桿式,斜桿式,懸崖式,石夾樹附石型,山水盆景,假山群峰,應有盡有)
花肥(水培王,大肥王,餅肥,復合肥,矮壯素等品種齊全)
『捌』 古代祭祀用的香爐有哪些形狀
古瓷香爐器型豐富,但總體上看不外乎鬲式、魚耳、鼓釘、蓮瓣、三足、五足、筒式爐等。托爐 流行於南朝的一種爐式。爐口外敞,平底,蹄形三足,立於敞口直壁平底淺盤中。這種爐式是托盤熏爐向三足爐過渡的一種形式。這類青瓷爐是六朝一種專供祭祀的供器,反映了當時社會對宗教的虔誠。 鼎式爐 清初出現了一種祠廟成套使用的「鼎」字形青花香爐,爐體為三節組成,上部為長方寬沿盆形,中腹呈四方形,下部為腹足,四足外撇,造型雄渾敦厚,青花紋飾流暢。 缽式爐 因爐體似缽而得名。明末清初廣為流行。唇沿外侈,圓腹,圈足,有青花、五彩、冬青釉、灑藍釉、霽藍釉等裝飾品種。 筒式爐 又稱三足尊式爐,因爐身作筒狀而得名。宋代燒造筒式爐的瓷窯有汝窯、官窯、龍泉窯等窯。宋代筒式爐口、底直徑幾乎相等,三足落地,筒腹以數道弦紋為飾。北宋官窯燒制一種筒式爐,口、底向內微斂,腹底貼有三足。元代開始,筒腹下部逐漸收小,器底凹,三足逐步上移,少數幾乎與底平,但仍然起支撐作用。明代宣德時期景德鎮御器廠燒制的器形比較規范,器身如筒,口沿微向外凸,與器身凸起的弦紋相呼應。而民窯所燒制的器形開始變化,腹部呈鼓式,高矮不一。弘治時期,部分製品唇口向外侈,有些燒制不太考究的器皿,爐底中心下凸,成為支撐面,三足僅為一種裝飾。 漢錯金博山爐圖片不一一載入,藝驛網精品頻道,搜香爐,看類型的香爐。
『玖』 香爐有沒有講究
香爐的作用
香爐分兩大類,一是鐵質香爐,另一種是銅造的香爐,兩者作用略有不同。鐵質的香妒,較適宜與地界作溝通可供奉地界神明之用,譬如供奉祖先或土地、地主財神等,這一種爐卻不宜用於供奉天界的神祗。天界與地界宜分清楚,因為天界上的是天神,菩薩,是具有無上的威力。而地界所供奉的卻是陰靈,不可與天界的神混而為一,兩者要有區別。
香爐里放佛珠
香爐里放佛珠能夠讓大家變得冷靜,而且會很好的控制住自己的慾望,大家在賺錢的時候不會貪心,能夠控制住慾望的人,往往事業能大成,並在擁有財運時,會懂得好好的珍惜,這種時候大家不會欲求不滿,得到了一些收獲會好好的珍惜,更加的努力。
香爐里放石頭
香爐里放石頭能夠讓大家的毅力變強,賺錢的時候大家更能夠堅持去做,遇到困難也不會退縮。香爐里放石頭,能夠護佑事業運,那麼大家能夠堅持去做,賺錢的過程大家會很好的面對,得到好的結果也是對大家的一種獎勵,錢財收入是大家應得的。
香爐里放紅繩
香爐里放紅繩,有助於提高職場運勢,會讓大家賺錢的主意變多,工作效率也有所提高,那麼大家付出行動就簡單很多了。這種時候大家知道賺錢的方向在哪裡,有了目標,大家行動起來也非常明確。這樣的做法下,大家能夠快准狠地把握機遇,打開市場,賺到錢財。
香爐必須要是完整的
給任何神像上香使用的香爐都不能出現缺口,即使是有裂紋也不行,因為在風水學中認為香爐的主要作用,除了上香之外還能起到鎮宅的風水功效,而其鎮的並不是人的住宅,而是神像的住宅,即為神龕的風水氣場,所以香爐一旦出現缺口或者裂紋,其鎮宅效果就會減弱,這樣容易讓神像被邪煞所侵,大為不利。
『拾』 插香的容器叫什麼名字
插香的容器叫香爐。
香爐,是「香道」必備的器具,也是華人民俗、宗教、祭祀活動中必不可少的供具。
歷代使用的香器包含博山爐、手爐、香斗、卧爐、香筒等不同形制的香爐,以及熏球、香插、香盤、香盒、香夾、香鏟、香匙、香筒及香囊等配套器具。使用的質料主要包括銅、陶瓷、金銀、竹木器、琺琅及玉石等。
其用途亦有多種,或熏衣﹑或陳設﹑或敬神供佛。
香爐的起源
春秋戰國時,人們就已懂得用熏爐焚燒檀香木片,以提神醒腦除臭、驅邪避惡,同時還有凈化居室環境的功能。
秦漢時期,南方已經廣泛使用香爐,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在廣州發掘的四百多座漢墓中,有一半的墓中都出土了銅或陶質的香爐。
魏晉時期,佛教文化不斷與儒道文化融合,深入人心,焚香活動益發流行,在陶瓷器香熏爐上製作精美的蓮花圖案,是一件很時尚的事情。
唐宋時期,工藝製造業水平更加發達,所以香爐的造型和工藝也越發精細化和多元化,舊禮器,三足鼎式香爐是北宋復古的產物香爐作為審美對象的地位進一步提高。
宋元時期,以青瓷香爐和窯變釉香爐為主,元代香爐不脫宋代風尚,數量與品種繁多,以中小型香爐為主。
明清時期,香爐造型和工藝更是呈現百花爭艷的局面。清代制瓷技藝達到高峰,產生了各式各樣精美的香爐。還出現了紅釉、彩瓷等香爐的新品種。就材質而論,有銅香爐、陶香爐、瓷香爐等;就造型而論,在原有的基礎上,還出現了象耳爐、戟耳爐、簡爐、缽式爐等新樣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