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盆栽知識 » 大佛肚竹盆栽

大佛肚竹盆栽

發布時間: 2022-06-19 11:27:02

⑴ 佛肚竹盆景要怎樣擺放

佛肚竹盆景的放置場所:佛肚竹盆景枝葉秀麗,竹稈奇特,可以用於賓館、飯店、會堂或居家客廳裝飾。

修剪整形:佛肚竹生長較快,對造型不需要的枝條應及時剪除,以免消耗營養。新生竹可視其形態,決定去留,如節短肚大,雖對造型有所影響,也應留下,待9月份分株時另植;如新竹干細、節長,又影響造型,則應及時剪除!方法/步驟
1/3 分步閱讀
第一步:造型與用盆

用佛肚竹製作盆景,多採用叢林式,以表現竹林的自然風韻,但也有用一株或兩株佛肚竹來製作盆景的。如將兩株佛肚竹栽於一·個盆中,應一大一小、一粗一細、一高一低、一直一斜,直立株一般要高、大、粗,斜株一般應小、細、低,以前者為主,後者為輔。如兩株大小相近,而且又都是直立的,這種盆景情趣較差。

2/3
第二步:栽種與繁殖

佛肚竹的繁殖、翻盆、栽種,均以5月或9月為宜。繁殖時常用分株法,即把植株從盆中扣出,用竹片將根部宿土除去1/2左右,找到株間相連的粗根,將其剪斷,即可分植。栽種時要多帶宿土,以提高成活率。

3/3
第三步:養護管理

(1)場地。剛栽種的佛肚竹盆景,澆透水後,置於蔽蔭處養護l0天左右,再置於半陰半陽處養護5天,然後再放置陽光充足、空氣流通、溫暖濕潤的環境中細心養護。因盆缽淺盛土少,夏季在烈日下曝曬易損傷根系,故要適當蔽蔭。秋末冬初,當夜間最低氣溫降至5℃左右時,應移入室內,室溫保持在8℃左右即可,室溫過高對來年生長不利。在南方,只要把盆缽埋入向陽背風處的土中,即可安全越冬。

(2)澆水。佛肚竹喜潮濕,要經常澆水,保持土壤濕潤,但盆內不可積水。夏季是它的生長旺盛期,氣溫又高,早晚應各澆一次水。冬季移入室內後,葉面塵土多,要適當向葉面噴水,使葉片保持青翠美觀。

(3)施肥。佛肚竹盆景施肥不宜過多,肥水過大使枝葉陡長,影響美觀,3~9月,每月施一次腐熟稀薄的液肥即可。

注意事項
佛肚竹生長較快,對造型不需要的枝條應及時剪除,以免消耗營養。新生竹可視其形態,決定去留,如節短肚大,雖對造型有所影響,也應留下,待9月份分株時

盆栽佛肚竹需要大盆嗎

盆栽佛肚竹需要大盆。

佛肚竹,禾本科簕竹屬植物,是一種中小型叢生竹。與一般竹子的不同之處,是竹結較細,竹節既短又歪斜,節間短而膨大,好似彌勒佛之肚,故此得名。又好似疊起的羅漢,又稱羅漢竹、密節竹。

生長習性

耐水濕,喜光植物。喜濕暖濕潤氣侯,抗寒力較低,能耐輕霜及極端0℃左右低溫,冬季氣溫應保持在10℃以上,低於4℃往往受凍。

北回歸線以南的熱帶地區,可在露地安全越冬,華南北部的背風向陽處,尚可栽培。華中至華北的廣大地區,均只宜盆栽,置溫室或室內防寒越冬。喜光,但怕北方乾燥季節的烈日暴曬,亦稍耐蔭墒。喜肥沃濕潤的酸性土,要求疏鬆和排水良好的酸性腐殖土及沙壤土。

⑶ 佛肚竹盆景有哪些栽培優點

佛肚竹盆景的栽培優點:佛肚竹不論地栽或盆栽,都能顯示出它瀟灑的風姿。這版種竹剛勁挺拔權、俊俏幽雅,凌霜雪而不凋,歷四時而長茂,雅俗共賞,自然入畫,是製作盆景的又一佳品。

選盆要求:佛肚竹一般盆栽於5厘米深的淺盆內,以選用面積較大的長方形或橢圓形盆為佳,這樣有利於竹鞭水平橫向生長。若盆中再點綴些小塊湖石或石筍石,則更顯得景緻自然秀美。

材料選用:佛肚竹喜疏鬆、比較肥沃、排水良好的酸性沙質土壤,以腐殖土為主加少量沙土調勻後,即可使用。

⑷ 佛肚竹怎麼養用什麼土

佛肚竹枝葉叢生,性喜溫暖濕潤,喜陽光,不耐旱,也不耐寒,宜在肥沃疏鬆的砂壤中生長。佛肚竹一般盆栽於5厘米深的淺盆內,以選用面積較大的長方形或橢圓形盆為佳,這樣有利於竹鞭水平橫向生長。若盆中再點綴些小塊湖石或石筍石,則更顯得景緻自然秀美。 佛肚竹生長季節均可移植,但以在早春二月和梅雨季節最好。移植時,選三-5竿母竹,盡量多帶地下竹鞭,要避免弄傷竹與鞭連接處。移植後應置於陰濕處養護半個月,再移至陽光充足處。佛肚竹平時養護,要注意保持土壤濕潤,但不能大濕;氣候乾燥時,應經常向葉面噴水。新竹抽出後,為控制竹的高度,可通過控水來抑制其生長;每次扣水至頂梢嫩葉發灰微卷時,再澆透水。往復幾次,就可明顯抑制植株長高。除盛夏外,都應給予全日照。此竹雖喜肥,但盆栽竹一般要少施肥,只在新筍抽出前施一次餅肥,秋末施一次雞糞或豆餅作基肥即可。若施肥過多,易導致枝竿生長旺盛,不利保持植株低矮秀雅之姿。越冬應移入室內向陽處,使室溫保持在0℃以上。 生長良好的佛肚竹,能在春末秋初分別萌發兩次新竹。春末夏初萌發的竹,竹節間隆起膨大,而秋發竹,竹節間大多不膨大,且節間長,一般不留。但也可用來留作母株,分株繁殖後長出的新竹,仍能隆起。由於盆栽佛肚竹土層較淺,養分有限,增殖不旺,所以一般不宜直接用作分株繁殖,便可利用秋發竹和主竿上的次生嫩枝來進行分株或扦插繁殖。這種枝上的節部都有隱芽,具有發根抽筍的能力。具體做法是:在梅雨季節,選取基部帶有腋芽的嫩枝條三-5節,並帶部分小葉,用500ppm萘乙酸浸插穗基部一0秒種,然後斜埋入土壤或蛭石中,但不要太深,末端應露出土外,再用稻草覆蓋,噴水保濕,有全光噴霧條件則更好,二0餘天就可萌發出不定根。新根長出後要減少噴水;土插者可留床養護,勤施薄肥,待第二批新筍萌出後再移植。如生根後即上盆,則要放在背陰處養護半月,才能逐步增見陽光。 在日常管理中需要注意幾點:①盆土。要求含有豐富的腐殖質,如果每年換一次土的話,平日可不用施肥。②澆水。生長期間必須保持盆土的濕潤,在炎熱的夏天和乾燥的日子要經常向葉面噴水。冬季控制澆水,每周向葉面噴一次溫水。③施肥。生長期間每月施一次稀薄腐熟的有機肥,並注意經常鬆土透氣;冬季停止施肥。④溫度。冬季放在室內向陽的地方,溫度需保持在5℃以上。⑤光照。在春季春筍萌發開始到新筍長出,要盡量多見光並適當控水

⑸ 佛肚竹怎麼養才能更旺盛

佛肚竹更旺盛的方法如下:
播種完成後將花盆放於半陰、通風條件良好且溫暖的環境中養護,在壤表層乾燥後揭開薄膜進行通風和澆水保持。壤處於濕潤狀態,待種子出後可逐步放於向陽處接受光照。
春季和秋季,佛肚竹筍芽生長期,可以增加一些磷鉀肥的施用,減緩筍芽生長速度,促進其更加壯實,節間盡量膨大。
佛肚竹對環境適應力較強,有一定的耐旱、耐寒、耐陰性,盆栽養護較為容易。

⑹ 佛肚竹(禾本科 箣竹屬)栽培技術是怎麼樣的

Bambusa ventricosa McClure.

[形態特徵]

亦稱佛竹,植株多灌木狀,叢生,無刺,稈無毛,幼稈深綠色,稍被白粉,老時轉淺黃色。稈二型。正常稈圓筒形、畸形稈稈節甚密,節間較正常稈為短,基部顯著膨大呈瓶狀。籜葉卵狀披針形,籜鞘無毛,初時深綠色,老後則變成橘紅色,干時淺草黃色,鞘口剛毛多,纖細,籜耳發達,圓形或倒卵形至鐮刀形、欖黃色至褐色,干時草黃色,籜舌極短,長0.3~0.5厘米,葉片卵狀披針形,長12~21厘米,兩面同色,背面被柔毛。

[分布]

原產於我國華南熱帶地區,廣東省特產。廣州、陽江、九龍、香港等地均有栽培。其他地區多盆栽。

[習性]

喜溫暖濕潤的氣候條件,不耐寒,冬季氣溫應保持在10℃以上,低於4℃往往受凍。喜陽光,但怕北方乾燥季節的烈日暴曬,要求疏鬆和排水良好的酸性腐殖土及沙壤土,在黏重瘠薄的土壤中生長不良。不耐乾旱,也怕水澇。

[繁殖與栽培養護]

用移植母竹或竹蔸栽植,露地栽植應保持土壤濕潤並注意排水防澇和鬆土培土,施以有機肥,以促進生長。佛肚竹盆栽時必須用大盆,給竹鞭的生長提供較大的營養面積。還需調制微酸性腐殖質培養土,要求透氣和透水性能良好。北方在無雨季應經常噴水來提高空氣濕度,注意防風,春、夏兩季應適當庇蔭;掌握間干間濕的澆水原則,生長旺季要經常追施液肥。當莖稈長滿全盆後應結合分株翻盆換土,冬季入室越冬並加強光照,來年春天再移至室外。

主要病害有佛肚竹銹病、莖枯病等。可用噴灑粉銹寧或退菌特等葯劑進行防治。

[觀賞與應用]

竹稈畸形,狀若佛肚,奇異可觀,在廣東等地可露地栽植,其他地區盆栽觀賞。

⑺ 大佛肚竹的介紹

大佛肚竹(學名:Bambusa vulgaris cv. Wamin)為龍頭竹的一個栽培型,屬於叢生竹。因節間稈膨大,如和尚的肚皮,因此博得如此雅趣的名稱。作為觀賞竹類,華南以及浙江、福建、台灣等省的庭園中均有栽培。

  • 中文學名

  • 大佛肚竹

  • 拉丁學名

  • Bambusa vulgaris cv. Wamin

  • 別稱

  • 佛竹(廣東),羅漢竹、密節竹,大肚竹、葫蘆竹

  • 被子植物門 Angiospermae

  • 單子葉植物綱 Monocotyledoneae

  • 禾本目 Graminales

  • 禾本科 Gramineae

  • 亞科

  • 竹亞科 Bambusoideae

  • 簕竹超族 BAMBUSATAE簕竹族 BAMBUSEAE

  • 簕竹屬 Bambusa

  • 亞屬

  • 孝順竹亞屬 Subgen. Leleba

  • 龍頭竹 Bambusa vulgaris

中型叢生竹, 高僅2—3米,直徑可達4—5厘米,下部各節間極其縮短,形如算盤珠狀,形態奇特,頗為美觀,竹株生長粗壯密集。性喜溫暖、濕潤、不耐寒。宜在肥沃、疏鬆、濕潤、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中生長。國內外均有分布。該種常作盆栽,施以人工截頂培植,形成畸形植株以供觀賞;在地上種植時則形成高大竹叢,偶爾在正常竿中也長出少數畸形竿。

⑻ 養育盆景佛肚竹,這幾點一定要注意,別說我沒告訴你

佛肚竹枝葉叢生,性喜溫暖濕潤,喜陽光,不耐旱,也不耐寒,宜在肥沃疏鬆的砂壤中生長。佛肚竹一般盆栽於5厘米深的淺盆內,以選用面積較大的長方形或橢圓形盆為佳,這樣有利於竹鞭水平橫向生長。若盆中再點綴些小塊湖石或石筍石,則更顯得景緻自然秀美。
佛肚竹生長季節均可移植,但以在早春二月和梅雨季節最好。移植時,選3-5竿母竹,盡量多帶地下竹鞭,要避免弄傷竹與鞭連接處。移植後應置於陰濕處養護半個月,再移至陽光充足處。佛肚竹平時養護,要注意保持土壤濕潤,但不能大濕;氣候乾燥時,應經常向葉面噴水。新竹抽出後,為控制竹的高度,可通過控水來抑制其生長;每次扣水至頂梢嫩葉發灰微卷時,再澆透水。往復幾次,就可明顯抑制植株長高。除盛夏外,都應給予全日照。此竹雖喜肥,但盆栽竹一般要少施肥,只在新筍抽出前施一次餅肥,秋末施一次雞糞或豆餅作基肥即可。若施肥過多,易導致枝竿生長旺盛,不利保持植株低矮秀雅之姿。越冬應移入室內向陽處,使室溫保持在0℃以上。
生長良好的佛肚竹,能在春末秋初分別萌發兩次新竹。春末夏初萌發的竹,竹節間隆起膨大,而秋發竹,竹節間大多不膨大,且節間長,一般不留。但也可用來留作母株,分株繁殖後長出的新竹,仍能隆起。由於盆栽佛肚竹土層較淺,養分有限,增殖不旺,所以一般不宜直接用作分株繁殖,便可利用秋發竹和主竿上的次生嫩枝來進行分株或扦插繁殖。這種枝上的節部都有隱芽,具有發根抽筍的能力。具體做法是:在梅雨季節,選取基部帶有腋芽的嫩枝條3-5節,並帶部分小葉,用500ppm萘乙酸浸插穗基部10秒種,然後斜埋入土壤或蛭石中,但不要太深,末端應露出土外,再用稻草覆蓋,噴水保濕,有全光噴霧條件則更好,20餘天就可萌發出不定根。新根長出後要減少噴水;土插者可留床養護,勤施薄肥,待第二批新筍萌出後再移植。如生根後即上盆,則要放在背陰處養護半月,才能逐步增見陽光。 在日常管理中需要注意幾點:①盆土。要求含有豐富的腐殖質,如果每年換1次土的話,平日可不用施肥。②澆水。生長期間必須保持盆土的濕潤,在炎熱的夏天和乾燥的日子要經常向葉面噴水。冬季控制澆水,每周向葉面噴1次溫水。③施肥。生長期間每月施1次稀薄腐熟的有機肥,並注意經常鬆土透氣;冬季停止施肥。④溫度。冬季放在室內向陽的地方,溫度需保持在5℃以上。⑤光照。在春季春筍萌發開始到新筍長出,要盡量多見光並適當控水

⑼ 佛肚竹怎麼養,佛肚竹的養殖方法和注意事項

繁殖方式

1、分株

採用分株繁殖法。多在秋季挖取部分植株,然後分栽。北方只能在溫室盆栽或在種植槽內種植,如各種竹子排列栽植,種植槽中應作磚隔牆,以防地下莖串通使種類混雜。佛肚竹應每年2月份進行換土和分株種植。選用微酸性的土質,以疏鬆腐葉土和肥沃的礦質土混合使用為好。

換土時要把舊土和老根除去在部份,才易長出新根。要選用淺盆種植,控制根部速長,使出土的竹筍相應向上慢長,橫向增粗。夏季雨水調勻,盆竹水分適應,出土的筍多數節短、腹肚大。

秋末天氣乾旱,盆竹水分不足,出筍才節長、腹平。越冬溫度不得低於5℃,要保持盆土相對濕潤,經常用清水噴灑葉片。生長期內,每半月施一次腐熟液肥和磷、鉀肥,促進竹筍健壯和佛肚的形成。

2、扦插

新老株成叢狀生長,於每年3-5月間,氣溫回升,新筍萌發前將大叢中1-2年生的嫩稈,從基部帶蔸砍下,浸水1晝夜,使竹稈吸足水分,剪去大部分葉片,種後即可成活,當年或翌年可供觀賞並萌發出新筍。

扦插於春季3月中下旬,用1-2年生嫩竹稈在粗壯主側枝或次生枝作插穗,每穗保留3個節芽,剪去葉片或上部留少許葉片,帶節插入濕沙床內。

經常噴霧保濕,約1個月可發根,2個月左右可移入圃地培育,翌年供上盆或3-4年生出圃供露地栽植。1次育苗,可以多年產苗,在每次起苗時留下少許根蔸,翌年即可萌發成新叢,又可分株出圃種植。

栽培技術

1、基質

佛肚竹基質以腐殖質豐富的沙質壤土為宜,常用的基質有:沙質壤土(加適量腐熟基肥);草皮泥(火燒土)+農田表土1:1;農田表土+河沙+適量腐熟基肥4:2:1。

2、育苗

裝育苗袋:將配製好的基質用辛硫磷加地菌散消毒,然後裝入8厘米x12厘米的育苗袋內,整齊排列備用(袋內基質以澆透水後達九分滿為宜)。

3、採集

選2年以上生母竹,將母竹上帶有氣根的竹枝從基部帶根剝離,采枝後的母竹仍可作綠化或工藝用。注意保持竹枝基部完整,不開裂,並保持氣根完好。將竹枝帶葉部分剪去,只留基部以上約20厘米,將所採集到的竹枝放在清水中泡浸24小時後撈出清洗,以備扦插用(注意:泡浸用水不能用含氯的自來水)。

4、保溫

將泡浸後的種枝扦插到育苗袋中,扦插深度以5厘米為宜,扦插後即澆透水並用75%的遮光網覆蓋。此法春夏秋冬均可實施,但冬春兩季應用農用薄膜覆蓋,確保溫度在18℃以上,濕度在80%以上,育苗袋內基質保持濕潤,夏秋兩季每天早中晚澆3次水,經過約25-30天,即可萌發新根(從氣根發育而來)。

這時可施一次較淡的腐熟有機肥,此後每隔25天施一次肥(N:K=1:1),待有根長出育苗袋並抽生兩次葉子後即可出苗,但出苗前應有10天左右的煉苗期(逐步減少遮光及澆水次數直至全日光照)。

5、選筍

佛肚竹主要觀賞其節間短縮膨大似佛肚之桿莖,但往往會長出一些無大肚的平直竹竿,其長勢比觀賞筍尤為旺盛,至長成刪除,養分已被其大大消耗,樹冠造形被破壞,因而致使觀賞筍發不出來,所以筍期疏除最好。

而以辨別初筍外形比較可靠,觀賞筍筍體較粗鈍,長勢較慢,筍尖開裂,外觀有較松感覺,用手捏摸確實較松,內有空隙。而徒長筍長勢較快筍體較細銳,筍尖不開裂,外觀有緊實發亮之感,手捏堅實無空隙。將徒長筍盡早疏除,很快就會有新筍出土。

6、澆水

佛肚竹屬於耐水濕植物,應經常進行澆水,保持土壤濕潤,但盆內不可出現積水。佛肚竹在夏季是生長旺盛期,氣溫較高,早晚進行澆一次水。冬季應將其移入室內,葉面塵土較多,應適當對其葉面進行噴水,使葉片看起來更加青翠美觀。

在新竹抽出,竹筍剛露出土面時,即應控制澆水,抑制其生長,在盆土較乾燥,竹葉輕度萎蔫時,可先在葉面噴水,約1小時後再澆透水,反復數次,待新竹長到40厘米左右,竹節基本定型時,恢復正常澆水。

7、施肥

佛肚竹施肥不宜過多,肥水過大會導致植物枝葉陡長,影響美觀,3-9月,每月施一次腐熟稀薄的液肥即可。佛肚竹施鈣鎂磷或腐熟禽畜糞作基肥,水一次,以保持莖稈黃亮,葉片翠綠,但氮肥不宜施用過多,以免出現每節生長過長,不形成佛肚狀,降低觀賞價值。

8、修剪

當新筍出土10厘米左右,是平腹的就需要剝殼,可隔天剝一片,能把長2-3米的竹子縮短,矮化到30厘米左右的小竹。竹筍長定後應將過密枝、重疊枝、交叉枝及影響造型美觀的枝條剪除;生長過長的竹筍要剪短,促其發側枝,使整體造型美觀;

對生長位置不適當的、過密的、節長腹平的竹筍也要及時剪掉;靠近基部的側枝一律剪去,以顯出綠竹扶疏與挺秀;定型後的植株,一般應將再出土的新筍及時除掉,以保持原竹林的風姿。

佛肚竹植物生長相對較快,對造型不需要的枝條應及時進行剪除,以免消耗其營養。新竹干細、節長,又影響造型,則應及時進行剪除。當竹筍長到25厘米高時,把基部的籜剝1-2個,以後每周再剝1個,剝籜可使側枝生長,促佛肚竹矮化,節間變短變粗。

待竹子長到一定高度時,把竹筍頂端剪除5-6厘米,使植株結頂,側枝生長,待側枝達到一定的長度時,也要除去梢尖。

注意事項

屬陽性植物。性喜溫暖、濕潤、向陽之地,生長適宜溫度15-28℃,日照70-100%。耐寒、不耐熱,冷涼環境生長良好,高溫生長遲緩或不易萌發畸形稈。

(9)大佛肚竹盆栽擴展閱讀

早在1882年,佛肚竹作為一種庭院觀賞植物在美國尤其是在阿拉巴馬州被大面積引種栽培,用來隔離視線及噪音,後來因其快速地繁殖以及缺乏相應的管理,同時美國人不食用竹筍,因而人面竹在美國的東南部快速傳播,

從馬里蘭州到佛羅里達州,從路易斯安那州到阿肯色州和俄勒岡州,都能看到茂盛的人面竹林,而且已影響到其他植物生長,因此2015年被佛羅里達州正式列為二級入侵植物。

主要價值

筍鮮美可食。又是一種庭院綠化、居室美化珍稀植物。該竹株型美觀、節間花紋緊湊奇特,枝葉茂密、四季青綠,耐陰、耐寒,利用盆栽擺放室內具有發散奇特芳香味,驅蟲滅蚊等奇效,同時又是製作旅遊工藝品的天然材料。

⑽ 佛肚竹盆景的造型要怎樣設計

佛肚竹盆景的造型設計:用佛肚竹製作盆景,多採用叢林式,以表現竹林的自然風韻專,但也有用一株或屬兩株佛肚竹來製作盆景的。如將兩株佛肚竹栽於一個盆中,應一大一小、一粗一細、一高一低、一直一斜,直立株一般要高、大、粗,斜株一般應小、細、低,以前者為主,後者為輔。如兩株大小相近,而且又都是直立的,這種盆景情趣較差。製作叢林式佛肚竹盆景,根據盆缽大小,一般用5、7、9株合栽於一盆。以5株為例,根據植株大小,將其編為第1、2、3、4、5號,製作時,常以第1、3、4號為一組,作為盆景的主體;第2、5號為一組,作為盆景的客體,起襯托作用,兩組之間並要留有適當的距離。

熱點內容
綠植營養液能噴蘭花嗎 發布:2025-08-26 20:15:31 瀏覽:417
土牆盆景 發布:2025-08-26 19:53:52 瀏覽:836
木根花卉 發布:2025-08-26 19:39:28 瀏覽:407
茶花多少錢一盆 發布:2025-08-26 19:27:32 瀏覽:859
蘭花的花期有多久 發布:2025-08-26 19:25:54 瀏覽:296
十八歲姑娘一朵花對跳 發布:2025-08-26 19:25:34 瀏覽:620
頭戴荷花帽 發布:2025-08-26 19:21:06 瀏覽:645
櫻花漫畫下載 發布:2025-08-26 19:19:26 瀏覽:264
梅花黑板報 發布:2025-08-26 19:18:42 瀏覽:73
玉樹花盆景 發布:2025-08-26 19:14:05 瀏覽: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