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型盆景
『壹』 揚州瘦西湖的簡介或瘦西湖的景點簡介
揚州瘦西湖(Slender West Lake)位於江蘇省揚州市西北部,因湖面瘦長而得名。窈窕曲折的湖道,串以長堤春柳是瘦西湖的著名美景。湖面迂迴曲折,迤邐伸展,彷彿神女的腰帶,媚態動人。沿著岸邊行走,細長西湖猶如一幅天然的國畫長卷。
瘦西湖園林以自然風光旖旎多姿著稱於世。四時八節,風晨月夕,使瘦西湖幻化出無窮的天然之趣。豐富的歷史文化,使瘦西湖如醇厚的佳釀,常看常新,品味其中,回味無窮。瘦西湖為我國著名的湖上園林,窈窕曲折的湖道,串以長堤春柳、荷蒲薰風、四橋煙雨、徐園、小金山、吹台、水雲勝概、五亭橋、白塔晴雲、二十四橋景區,石壁流淙、春流畫舫、萬松疊翠、二十四橋景區等景點,儼然一幅天然而成的國畫長卷。瘦西湖的景點經多年修建,變得格外嫵媚多姿。盪舟湖上,沿岸美景紛至沓來,讓人應接不暇,心迷神馳。
旅遊景區
如果把瘦西湖比做是一位古典美人,是虹橋揭開了她的蓋頭;如果把瘦西湖比做是一部長劇,是虹橋拉開了她的帷幕。就讓我們從虹橋開始,領略這「兩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樓台直到山」的美景吧。
大虹橋
「揚州好,第一是虹橋。楊柳綠齊三尺雨,櫻桃紅破一聲蕭,處處駐蘭橈。」這里就是揚州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虹橋。虹橋景色優美,曾吸引了眾多的文人雅士在此指點江山,切磋詩文,留下了許多珍貴的墨跡和動人的故事。康熙年間王漁洋有一首:「紅橋飛跨水當中,一字欄桿九曲紅;日午畫船橋下過,衣香人影太匆匆。」更是膾炙人口,就連乾隆皇帝也曾做詩贊賞過虹橋的景色。
瘦西湖溫泉
揚州瘦西湖溫泉度假村坐落於風景如畫的瘦西湖畔,與萬花園隔空相望。度假區佔地13萬平米,有形態功能各異的溫泉池六十八個,分為公眾區域和私密區域,公眾區域又分為多個各有不同特色的主題空間,湖泊溪流、假山瀑布、小橋流水、亭台樓閣、竹林小徑與溫泉池完美結合,相映成趣。
瘦西湖溫泉度假村周邊景點分布密集,瘦西湖、個園、何園、大明寺等景點簇擁四周。距市中心文昌閣約五分鍾車程、距揚州市火車站約15分鍾車程;距鎮江、泰州40分鍾車程;距蘇州、南通、鹽城、淮安等2個小時車程;距上海、杭州3個小時車程。是集溫泉養生、健康客房、營養餐飲、商務會議、健康測評中心、SPA、休閑娛樂為一體,是華東地區首席「wellness」溫泉休閑度假基地。
瘦西湖溫泉度假村門市價格是 188元
五亭橋
如果把瘦西湖比做一個婀娜多姿的少女,那麼五亭橋就是少女身上那條華美的腰帶。五亭橋不但是瘦西湖的標志,也是揚州城的象徵。它建於清乾隆二十二年,至今已有了兩百多年的歷史。 五亭橋上建有極富南方特色的五座風亭,挺拔秀麗的風亭就像五朵冉冉出水的蓮花。亭上有寶頂,亭內繪有天花,亭外掛著風鈴。五亭橋的橋墩由 12 大塊青石砌成,形成厚重有力的「工」字型橋基。清秀的橋身和沉雄的橋基,兩者為什麼能配置得如此和諧呢?答案就在橋洞。五亭橋的橋身由大小不一形狀不同的卷洞組成。空靈的拱頂卷洞配上敦實的橋基,橋基在直線配上橋洞的曲線,加上自然流暢的比例,就取得了和諧統一的視覺效果。難怪中國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這樣評價:中國最古老的橋是趙州橋,最壯美的橋是盧溝橋,最具藝術美的橋就是揚州的五亭橋。
釣魚台
深入湖心的釣魚台,原來是演奏絲竹樂器的地方。相傳當年的乾隆皇帝逛到這兒,不知怎麼的就來了釣魚的興趣。於是立即有人送上了魚桿。可是瘦西湖裡的魚卻偏偏不聽話,平日里一呼百應的乾隆皇帝釣了半天,就是沒有一條魚上鉤。這下陪同的揚州鹽商著急了,當即悄悄選了幾個水性好的水手帶著活魚潛到水下。舉著荷葉,靠荷莖來換氣。上面的乾隆魚桿一落,下面的活龍魚就被掛上了鉤。這下乾隆爺自然是龍心大悅了。
在中國,以「釣魚台」命名的景點非常多,但揚州的釣魚卻是眾多釣台中體量最小,也是極富特色的一座。它是中國名亭建築的典範,是中國園林「框景」藝術的代表作品。站在釣魚台斜角 60 度,您可以在北邊的圓洞中看到五亭橋橫卧波光:而南邊的橢圓形洞中則正好可以看到巍巍白塔。這一景象一彩一素,一橫一卧,真是堪稱絕妙。這里也是外地遊客到揚州一定要留影的地方。那洞中借景的畫面正好對應了「三星拱照」的名稱。
小金山
小金山是瘦西湖中最大的島嶼,也是湖上建築最密集的地方。風亭、吹台、琴室、木樨書屋、棋室、月觀,全都集中在這里。當年的北宋皇帝宋徽宗很喜歡奇花異石,在他六十大壽之際,決定在京城開封府建造一座萬壽山。這塊來自廣西的鍾乳石,就是在運輸過程中恰好碰上方臘的農民起義而遺落在揚州的。這也是目前揚州最大的一塊鍾乳石。鍾乳石是溶洞中的碳酸鈣沉積而成,它的造型十分優美,看,這不正是一座船型的盆景嗎?——鍾乳石 讓我們再沿著蜿蜒的山路拾級而上,便能登上小金山的風亭。風亭是瘦西湖景區的制高點,它就是 朱自清先生所說的「瘦西湖看水最好,看月也頗得宜」的地方。風亭上有一楹聯「風月無邊,到此胸懷何以;亭台依舊,羨他煙水全收」。風亭這個名稱就取自於上下聯第一個字而得名的。所謂「山不在高,貴在層次。水不在寬,妙在曲折。」這就是瘦西湖和小金山的妙處。
望春樓
與玲瓏花界隔湖相對的建築是望春樓和小李將軍畫本。他們完全是江南園林的風格,建築規模從屬於熙春台,色調顯得清心淡雅,體現了南方之秀。望春樓下層南北兩間分別為水院、山庭,將山水景色引入室內。卸去樓上的門窗就變成了露台,是中秋賞月的好地方,此外,望春樓也顧名思義,春天來迎時,站在望著春姿,也是極好的。
小李將軍指的是唐代大畫家李思訓的兒子李昭道。這一對父子雖然不曾經帶過兵,卻都有將軍的封號和待遇。他們二人都是當時著名的大畫家,共同開創了中國唐代金碧山水畫派。所謂「花為畫本,月是詩源」。取名小李將軍畫本是指此地的景色和小李將軍的山水畫畫意十分相近。
熙春台
二十四橋景區包括熙春台、玲瓏界、小李將軍畫本、望春樓和二十四橋。熙春台是二十四橋景區的主體建築。它與小金山遙遙相對,都處在湖面的轉折處。這里也是揚州「二十四景」之一的「春台明月」。「熙春」一詞出自老子的『眾人熙熙,如登春台「。意指熙春台前人來人往摩肩接踵的繁華場面。郁達夫曾評論說:二十四橋的明月是中國南方的四大秋色之一。相傳當年揚州鹽商曾在這里為乾隆皇帝祝壽,所以這一景又被稱為」春台祝壽」。熙春台一帶的建築風格處處體現出皇家園林富麗堂皇的宏大氣派。所有的建築都選用了綠色的琉璃瓦朱棟、白玉的玉體金頂相映成趣。
白塔
相傳在 1784 年,乾隆皇帝第六次坐船游覽揚州瘦西湖。從水上看到五亭橋一帶的景色,不由遺憾的說:「只可惜少了一座白塔,不然這而看起來和北海的瓊島春陰就像極了。」說者無心聽者有意,財大氣粗的揚州鹽商當即花了十萬兩銀子跟太監買來了北海白塔的圖樣,當晚連夜用白色的鹽包堆成了一座白塔。這就是在揚州流傳至今的「一夜造塔」的故事。 白塔高 27.5 米 ,下面是束腰須彌塔座,八面四角,每面三龕,龕內雕刻著十二生肖像。和北海白塔的厚重穩健不同,白塔比例勻稱,玉立亭亭。和身邊的五亭橋相映成趣。
月觀
揚州是「中國的月亮城」,揚州的月色美,賞月的地方也多,「月觀」就是其中之一。「月觀」坐西朝東,前臨開闊的湖面,每當皓月東升,憑欄而立,天上水中的兩個月亮交相輝映,我們就能體會到這「月來滿地水,雲起一天山」的美妙意境。人們常說「月色如水」,在這里,月光和湖水相溶,雲影和山影相連。這副由鄭板橋撰寫的 對聯恰到好處描繪出了月觀這獨一無二的迷人月夜。 月觀中的海梅傢具也很有特點,雕刻的內容都和賞月有關。那些蓮花、鴛鴦、荷葉,藕節,無不自然生動,是揚州木雕工藝的代表作品。
徐園
長堤的盡頭便是「徐園」。它是辛亥革命時期軍閥徐寶山的祠堂。園中聽鸝館取名來自「兩只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的詩意。館內的楠木罩隔,是揚州現存罩隔中的精品。聽鸝館門前的這兩大口鐵鑊,是 1500 多年前的鎮水神器,當年揚州冶煉業的發達的揚州經濟的繁盛由此可見一斑。 徐園中有一館、一榭、一亭,外有曲水,內有池塘,花木竹石,恰到好處,充分體現了江南園林的精巧雅緻。
二十四橋
「二十四橋」出自唐代著名詩人杜牧的詩句「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蕭」。揚州人心目中的二十四橋由落帆棧道、單孔拱橋、九曲橋及吹蕭亭組合而成,中間的玉帶狀拱橋長24米,寬2.4米,橋上下兩側各有24個台階,圍以24根白玉欄桿24塊欄板。關於二十四橋到底指那座橋,至今眾說紛紜。不如我們丟開那些煩瑣的考證,來細細的品味杜牧詩句中那「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朦朧意境吧。
萬花園
萬花園是瘦西湖風景名勝區,據康熙《揚州府志》記載,「萬花園,宋端平三年(公元1236年)制使趙葵即堡城統制衙為之」。現今的萬花園西、南兩面與瘦西湖相鄰,北臨小運河,東靠平山堂路,總面積約500畝。由杭州園林設計院設計,總投資約1.8億元,於2006年9月8日正式開工建設。從2007年4月18日起,萬花園正式並入瘦西湖風景區,遊客既可以直接進入萬花園,也可以通過五亭橋或者瘦西湖北門進入萬花園。萬花園不單獨收費,市民和遊客可憑瘦西湖門票及年票等進入萬花園觀光游覽。每年的4月18日至5月18日為揚州國際經貿旅遊節,屆時萬花園也會在晚上舉行大型燈會等大型活動。
石壁流淙
「瘦西湖二十四景」之一——「石壁流淙」,坐落於瘦西湖萬花園北面區域,並由北至南連接「靜香書屋」、「二十四橋」、「白塔晴雲」、「五亭橋」等景點,形成「兩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樓台直到山」綿延不斷的湖上風景線。《揚州畫舫錄》這樣描述「石壁流淙」勝景:「石壁流淙」,以水石勝也。是園輦巧石,磊奇峰,瀦泉水,飛出巔崖峻壁,而成碧淀紅涔,此「石壁流淙」之勝也……如新篁出籜,匹練懸空,掛岸盤溪,披苔裂石,激射柔滑,令湖水全活,故名曰「淙」。淙者眾水攢沖,鳴湍疊瀨,噴若雷風,四面叢流也。 描述的淙流,是水匯聚在一起,由高向低沖擊,形成瀑布。其懸瀑下落快如風,聲響像雷鳴,臨水時水花向四面飛濺,蔚為壯觀。著名紅學家周汝昌先生曾指出《紅樓夢》中最主要景點怡紅院就是以揚州水竹居作為藍本的。石壁流淙」景點由來 「柳堤系桂雙,散步俗塵降。水色清依榻,竹聲涼入窗。幽偏誠獨擅,攬結喜無雙。憑底靜諸慮,試聽石壁淙。」這是乾隆皇帝寫給「石壁流淙」的。 「石壁流淙」還有一個名字叫徐氏別墅。「徐」是徐贊侯,祖籍歙縣,在揚州販鹽發家,成了大鹽商。「石壁流淙」就是他們家修建的宅子。據記載,乾隆乙酉年間,乾隆來到這里,看到景色如此美麗,亭台樓閣中間,假山瀑布、繁花綠柳……於是給它起了個名字:「水竹居」,並御筆一揮,題下上面這首詩。可見,當時徐家的這個別墅「石壁流淙」多麼讓人驚嘆。 清晚期,「石壁流淙」頹敗於戰亂,至今勝景不在。
傍花村
傍花村者,花村之附庸也。傍花村是揚州城西北一個歷史悠久的古老村落,而今的傍花村南至長春路,北靠小運河,東臨宋夾城河,西到平山堂路,緊傍萬花園,佔地約400畝,總投資1.2億元。傍花村著重塑造揚州人居「花城」的形象,融觀光、體驗、度假等於一體,空間布局上充分利用自然生態環境,營造瘦西湖新景區精緻悠閑、充滿詩情畫意的整體旅遊景觀氛圍,建設具有揚州特色的餐飲會所區。建成後將展現揚州獨具魅力的「花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休閑文化」,旅遊者可以盡情體驗回歸鄉野的閑適和愜意,觀賞濕地公園、傍花人家,品嘗花卉宴、維揚特色宴等等,同時設置鄉村農家特有的耕作、採摘、漁樵、養殖等生活情境,充分利用原生態植物,巧妙分隔局部空間,營造山水田園的優美環境,塑造揚州休閑旅遊的新形象。
宋夾城河濕地公園
宋夾城河濕地公園在保護原生濕地景觀和宋夾城河人文景觀的前提下,合理利用資源,突出生態效應。該項目總佔地840畝,由杭州園林設計院規劃設計,總投資1.6億元。項目利用宋夾城護城河及其兩側獨特自然條件,以保留原生態風貌為特色,採用借景、透景、框景、障景等多種手段,建設一個既有濕地風韻,又融合瘦西湖風光,滲透揚州歷史又不失時代感的濕地公園,公園由農家小憩、世外桃源、曲水流翠、夾城尋遺、筆架野趣、林中小屋、水中漫步、都市閑情、垂釣佳處、戲水融情等十個景點組成。2006年12月,景區投資5000多萬元,先期啟動糜庄橋至楊庄路西城門橋段工程,面積約300畝,工程結合揚州的地域文化,使植物種群富有內涵,園中古樸的石板小道、極具鄉野氣息的茅草屋、精緻的藝術小品、迂迴的花架廊、開敞的木製平台……無不流露出田園景觀設計簡潔自然的浪漫情調,使人在閑庭信步間,怡情逸致油然而升。
四橋煙雨
穿過徐園,站到小虹橋上,人回有豁然開朗的感覺。西側,是瘦西湖最開闊的景區,再回過頭看徐園,就知道它只是一道序幕,從現在開始,瘦西湖景區將漸漸拉開,進如高潮了。 東面的一座樓,叫做「四橋煙雨」。每當「山色空濛雨亦奇」之際,這里領略的景緻是「四橋飛跨煙霧里」。站在這座樓上,大家可以看到四座色彩和造型各有不同的春波橋、大虹橋、長春橋、蓮花橋。煙雨朦朧中,四座橋有遠有近,有濃有淡,有高有低。當年乾隆皇帝十分喜愛這里的景色,多次吟詩作賦,並親筆御贈「趣園」。
『貳』 南潯古鎮的特點
位於浙江湖州市,地處杭嘉湖平原腹地,是浙江省歷史文化名鎮,老區面積1.2平方公里,其中一條市河穿鎮而過。 古老的石拱橋、夾河的小街水巷、依水而築的百間樓民居。依舊是舊日的模樣,中西合壁的巨宅宏廈、庭院里古松翠柏顯示她經歷的歲月。北面是太湖,東與江蘇省交界,距蘇州市僅51公里,乘中巴車12元,途中經過著名水鎮同里。 據《江南園林志》記載「以一鎮之地,而擁有五園,且皆為巨構,實為江南所僅見」。 南潯名勝古跡眾多,與自然風光和諧融化,既充滿著濃郁的歷史文化底蘊和靈氣,又洋溢著江南水鄉古鎮詩畫一般的神韻。 南潯自古以來文化昌盛,人才輩出,書香不絕。明代時就有「九里三閣老,十里兩尚書」之諺。僅宋,明,清三代,南潯就出了進士41名。 南潯建鎮已有745年歷史,明萬曆至清代中葉為經濟繁榮鼎盛時期,南潯歷史文化悠久,從宋至清共出41名進士。著名的名勝古跡有嘉業藏書樓、劉鏞的庄園小蓮庄、張靜江故居、張石銘舊居、百間樓和宋代古石橋等。
景點介紹
百間樓
百間樓位鎮東北側,沿老運河東、西兩岸建造。相傳是明代禮部尚書董份為他家的保姆僕人居家而建。始建時約有樓房百間,故稱」百間樓」,這一名稱一直保存至今。百間樓的特色是依河立樓,頓河道蜿蜒逶迤,有石橋相連。樓房為傳統的烏瓦粉牆,形成由輕巧通透的卷洞門組成的騎樓式長街。
整條百閣樓街房舍連排,側牆相接。房舍間山牆高聳,有做成雲頭;有做成觀音兜式;也有做成三疊馬夾牆式,高低錯落,白牆黑瓦,饒有風情,沿河街屋黑瓦之下,民革梗樓窗,底屋多有披檐,又一層黑瓦,再下是桂廊河沿,輕巧通透,洋隘著水鄉居居的靈氣。
張靜江故居
張靜江故居建築是典型的江南宏門豪宅風格。一進們便是正廳「尊德堂」,是張家用來接待客人的,堂中掛有字畫供遊客觀賞。邊廳為雙層結構,冬暖夏涼。二廳、三廳里陳列著反應張靜江生平事跡的各種照片、書札、任命狀等文物,另有孫中山、宋慶齡、何香凝、於古任、陳佈雷、蔣介石等名人手札的影印件以及往來信件。
百船坊
南潯百船坊(展館)按歷史所記載,精心設計構建而成。以江南水鄉的舟船為主,精心製作出中國傳統六大類船型,闡釋了中國船文化的內涵,具有極高的藝術欣賞價值和收藏價值。百船坊(展館)本著立新意、知識廣、有特點的原則,採用實物、模型、油畫等手法把水鄉風情展現在人們眼前,並注重知識性、趣味性、參與性,集參觀、收藏、參與體驗為一體的古船文化館。
嘉業藏書樓
嘉業藏書館是由南潯「四象」之首劉墉的孫子劉承干於1920年至1924年建成,是全國重點文化保護單位。因清朝溥儀皇帝題贈「欽若嘉業」九龍金匾而得名。總體設計為中西合璧園林式布局,寓肅穆的書樓於幽雅的園林之中。最盛時有藏書60萬卷,共約16萬冊,其中不少為海內外秘籍和珍本。
求恕里
求恕里是嘉業堂藏書樓主人劉承干於1930年所建別墅。劉承干一生淡泊名利,不求仕進,即使到了晚年家道沒落也坦然自得,故以「求恕居士」自居。他在上海儲書之所名「求恕齋」,南潯別墅稱「求恕里」。屬於典型中西合璧的建築,整個結構是以門房、甬道、西洋門樓、卷門、庭院和獨立的樓廳相結合。
小蓮庄
小蓮庄,又稱「劉園」,是南潯五大名園之一。園林以荷花池為中心,依地形設山理水,形成內外兩園。內園是一座園中園,處於外園的東南角,以山為主體。仿唐代詩人杜牧《山行》之意,鑿池栽芰,疊石成山。山道彎彎,半山蒼松,半山紅楓,楓林松徑,山路回轉,小巧而又曲折,宛然一座大盆景。此園與外園以粉牆相隔,又以漏窗相通,似隔非隔,內外園山色湖光,相映成趣。外園以荷池為中心,池廣約十畝,沿池點綴亭台樓閣,步移景異,頗具匠心。
劉氏梯號
劉氏梯號,又稱崇德堂,俗稱「紅房子」。崇德堂總體建築由南、中、北三部分組成。中部建築以傳統儒家文化思想理念的廳、堂、樓為主體,最有特點的是南、北部中式建築融入西歐羅馬式建築,其中北部歐式建築立面尤為壯觀,大宅高達恢宏,以精美的磚雕、木雕、石雕見勝。
廣惠宮
廣惠宮是南潯古鎮一處源遠流長富有地域文化色彩的道教建築遺存,是南潯鎮知名的道觀。始建於北宋治平年間,迄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殿內祀奉道教最高神「三清」神像,始稱廣惠宮。後因元末農民起義領袖張士誠曾在此修糧倉,占廣惠宮為行宮,俗稱「張王廟」。
去廣惠宮遊玩的朋友請注意,如果宮內有道士讓你捐錢消災祈福之類的,都不要相信,這些純屬騙錢之舉。
張石銘舊宅
張石銘故居,前院是中國傳統廳堂,後院卻是西洋風格建築。整個大宅巧妙地將典型的江南傳統建築風格和文藝復興時期的西歐建築風格融合了在一起。大宅氣勢恢宏,富麗典雅,風格獨特,可稱江南最大的具有中西合璧建築風格的私家民宅。
『叄』 三明有哪些景點
推薦景點
泰寧金湖
泰寧金湖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金湖湖水浩瀚、島嶼蔥蘢,與丹霞型雄峻的峰岩剛柔相濟、完美組合,別具幽、秀、奇、絕的不同風格,其中水上一線天、幽谷迷津、甘露岩和一柱擎天的古建甘露寺等,均為國內罕見,濱湖的泰寧縣城,尚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們侖美奐的明代尚書第。
交通
航空;從北京、上海、杭州、廣州、香港等地直達福州、廈門、武夷山,然後乘火車或汽車泰寧。
火車;從北京、上海、杭州、廣州、南京、合肥、南昌、福州、廈門等地直抵三明、邵武、南平等地,然後乘汽車到泰寧。
汽車;泰寧至邵武76公里,至武夷山146公里,至將樂62公里,至南平184公里,至三明176公里,至江西黎川85公里。
住宿
金湖賓館2星200元/間(三明唯一一家涉外酒店) 鑫洋賓館160元/間。
門票
金湖傳票:31元/人,尚書第:12元/人,上清溪漂流:50元/人。
提醒:
1. 山頂與山下溫差近10度,可多添衣裳。
2. 最好晴天去,雨天霧大,看不到風景。
3. 保護區11月到次年4月封山,最佳時節是六月底,滿山開滿黃花菜,景色更佳。
4. 山民家的野味也是愛美食的人不可錯過的。
將樂玉華洞
將樂位於泰寧東南62公里處。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是古閩越族人生活聚居地,至今留下幾十處原始部落生活的文化遺址。漢代「李寄斬蛇」的故事就發生於此地。
游將樂,先游岩洞。卡斯特地貌形成的玉華、銀華、金華三處天然古洞,史稱「三華勝景」。
門票
玉華洞:50元/人。
交通
航空
從北京、上海、杭州、廣州、香港等地直達福州、廈門、武夷山,然後乘火車或汽車到將樂。
火車
從北京、上海、杭州、廣州、南京、合肥、南昌、福州、廈門等地直抵三明、邵武、南平等地,然後乘汽車到將樂。
汽車
將樂至邵武130公里,至泰寧62公里,至武夷山130公里,至三明108公里,至南平118公里。
三明至各縣(市)有公共汽車可達。
三明長途客運站地址:列車江濱路 0598——8223347
三明客運西站(主營:寧化、清流、明溪線路)地址:三明工業南路168號(火車站附近 )0598——8311202
住宿
玉華賓館2星180元/間
銀華大酒店2星180元/間
龍珠大酒店3星180元/間
以上價格僅供參考,實際價格以酒店門市為准。以上房價多在五一、國慶、春節期間將上浮10%——30%不等。
龍棲山自然保護區
系武夷山脈東南延伸脈,地處將樂與明溪兩縣交界處。保護區內山高林密,古木參天高,秀水長流。境內主峰高達1624米,為將樂縣最高峰。側峰5座,海拔均在1500米以上。
龍棲山自然保護區有近6萬畝原始森林,是一座獨特的天然植物園和動物園。
桃源洞
桃源洞位於永安北面9公里的燕江畔,相傳古時因溪邊遍植桃樹而得名。景區內岩嶙剛峋,林木蔥郁。桃源洞在燕溪之傍,似洞非洞,系拔地而起的山岩,中裂一隙,僅留天光一線。徐霞客在游記中稱「縫隙一線,上劈山顛,遠秀山北,中不能容肩。余所見一線天數處,武夷、黃山、浮蓋,曾未風若此大而逼、遠而整者」。
鱗隱石林
位於永安市西北部13公里處的大湖鎮境內,喀斯特地貌形成的盆景式石林景觀,有「福建小桂林」之譽。 鱗隱石林景區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景區內包括鱗隱石林、洪雲山石林、十八洞等風景片,總面積1.85平方公里,規模僅次於著名的雲南石林,堪稱全國第二,被評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景區中的岩石表面多呈魚鱗片狀,又因「鱗隱」取「天故隱其跡」之意,故而得名。石林最初的開發可追溯至清雍正年間,由當地名士賴翹千、賴允升兩兄弟歷時六年在其中修整出道路,並建造了亭台樓閣及書院。景區內聳立著石芽、石錐、石柱、石筍400餘座,最高達36米。石林內植被豐富,宛若平地上生出的巨大盆景。怪石擬人狀物,有三鼎岩、望天星、石猴抱桃、黑熊護筍、八戒照鏡、石龜探洞、老虎撲石、玉兔望月、古鍾懸掛等景點。石林中還有一巨大峭壁,約長200米,高50米,經千萬年風雕雨蝕,雕琢出的圖案恍若敦煌壁畫,耐人尋味。
除地上石林外,地下溶洞也值得一探。溶洞稱為「冰室」,方圓數丈,可容百人,盛夏入內則暑氣全消。其中十八洞位於鱗隱石林入口處的黃獅岩內,分上、中、下三層。主洞長217米,支洞不計其數,洞中有洞,狀若迷宮。洞中鍾乳千姿百態,加之內有一泓清泉,在石林景觀中頗為罕見。
洪雲山石林距鱗隱石林1.5公里,面積約0.56平方公里。這里的石林並不十分高大,但地表有溶斗窪地,布滿著多種形態的石芽和石柱;而匯集於窪地內的地表水流通過灰岩裂隙下滲,自其下部的洪雲洞流出,清澈泉流終年不斷。洪雲洞內的鍾乳石等化學溶積物仍在發育之中,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和研究價值。主要景點有:桃源活水、岩峽岩、金雞報曉、松鼠伏壁等30多處。
交 通:從永安市區南門廣場乘坐13路車
門 票:50元
安貞堡
位於永安市槐南鄉洋頭村。大型民居建築,又名「池貫城」,是福建現存最完好的古代夯石建築之一,以其精堪的清代建築藝術風格,被譽為「閩中瑰寶」。安貞堡建於清末光緒年間,當時匪患四起,當地鄉紳池家父子建此土堡以抵禦土匪,歷時十四年完工。據說池家父子建堡前曾多次進京觀摩皇城的建築風格,回來後有所借鑒,親自設計了這座客家圍樓。此堡座西朝東,前部呈方形,後部為半圓開,依山而建,逐次增高,遠遠望去層次分明,氣勢不凡,稱其為城堡毫不誇張。
安貞堡牆厚宅深,外牆用厚石壘砌加土夯制;堡前有一塊可容數千人的露天練兵場;堡正面兩側有凸出5米的角樓,內牆四壁布有180個射擊孔和90個眺望窗;正門則有木板門和鐵門前後兩重,頂上設有兩處灌水孔,防範火攻。幾近完美的防禦設計在當時使得建築固若金湯,無怪其在歷史上多次成功抵禦了土匪的圍攻。
堡正門為一道用巨石砌成丈余高拱形大門,上有「安貞堡」三個大字,兩旁書有楹聯:「安於未雨綢繆固,貞觀沐風謐靜多。」內部建築為二進,左右對稱,隨地勢逐次升高,遠眺其屋頂層層疊疊,錯落有致。房屋分為上下兩層,每層有內走廊,廳、堂、卧室、書房、糧庫、廚房、廁所齊全,還有水井和下水道,可容千餘人居住。堡內裝飾華麗,雕刻、彩繪、泥塑和壁畫隨處可見。堡內石階梯層級皆為單數,被視為陽數;樓梯和窗欞條數目必為「九」的倍數;堡內前天井大、後天井小,兩者相合,似「昌」字,象徵「昌盛」;在主樓天井中部的出水處,有螃蟹形狀的濾水飾件,寓意守住宅院「財氣」……古堡中暗合傳統風水之說的細節不少,不失為參觀中的小小趣味。
交 通:距永安城區110公里,由鷹廈鐵路或205國道進入永安市,再坐永安至安貞堡的旅遊專線公交車直達。
距三明市60多公里,亦可由三明包車前往,單程費用100元左右;也可搭乘過路班車。
門 票:30元
上清溪
位於泰寧東北部,金湖上游,距泰寧縣城55公里。上清溪全長50多公里,景色秀麗新奇,幽靜可人。其中崇際至長興的15公里段為深山峽谷地帶,溪流被赤壁丹崖擠逼為彎折的曲線,水面最寬處不過20米,最窄處只容雙排通過。兩岸人跡罕至,森林茂密,方圓幾十里內仍保持原始自然狀態。
主要旅遊景點有「鯉魚跳龍門」、「金鍾長鳴」、「五老看仙」、「陽光三疊」、「孔雀開屏」、棲鷹崖、烏龍峽、落霞壁、金沙灘和「海市蜃樓」等。溪谷中還常見鴛鴦、野鴨嬉水,不避遊人。烏龍峽:峽長130多米,兩壁陡峭烏黑發亮,峽中水較深,水流平緩,兩側山崖上長滿了蘭花,又名蘭花谷、蘭花界。落霞壁:上清溪最為壯觀的景點,岩壁延伸而出,長六七百米,高五六十米,漂亮的大紅底色好像夕陽西下時的晚霞,因此得名。據說落霞壁是由各種圖案組成的一幅巨型壁畫,故此在岩壁上還可以找到十二生肖的圖案。
上清溪現開發有竹筏漂流游覽的旅遊項目,四季可行。漂流距離16.5公里,用時2小時左右,水流平緩,但兩岸風光非常秀美。下雨天漂流,則兩側崖壁上山水流下如瀑布,竹排就穿行於瀑布之間;而遇到漲水,狹窄河道德水面會陡然升高,與開闊河面形成近2米的落差,行舟會格外刺激。飛禽不避人,人過谷傳聲,99曲、88灘、77彎、66峰、55岩、44景、33里,讓遊人飽嘗漂流樂趣。以「妙在原始,美在自然」而享譽「華東第一漂」。豐水期還有橡皮舟漂流探險活動。
交 通:在泰寧縣城乘坐到上清鄉的班車前往,直達景點。
門 票:漂流費用:95元/人
十八寨(忠山民俗村)
位於三元區國家森林公園格氏栲景區西北5公里的岩前鎮忠山民俗村。歷經千年的鄉間古鎮,有保存完好的古建築和民風民俗,更憑借滿目綠意的景緻入選「福建最美的十大鄉村」。十八寨歷史悠久,古風淳樸。相傳舊時村子是由大大小小18個寨子組成,故古名十八寨,距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現有保存完好的唐、宋、元、明、清古建築二十餘座,民間還流傳著許多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傳統民俗。
村落中古老的建築群掩映於群山綠樹的疏影中,錯落在青瓦白牆的普通鄉村居所間,為溪水、稻田和竹林所環繞。磚雕石刻、牌匾楹聯舊態斑駁,卻依然精美。各式各樣的老房子,保存良好的多是元、明、清時建造的:四賢祠、庄氏宗祠、楚三公祠、楊氏三公祠、陳家祖屋、萬安橋、文昌閣、蒙古墓、元帥亭、永興庵……輕輕地走近,甚至可以聞到空氣中若有若無的木頭腐朽時潮濕卻略帶甘甜的味道。每一塊青磚每一片瓦礫,都堅守著這片古村獨有的記憶。
位於村口的萬安橋建於南明隆武丙年,為石構平梁橋,三墩四孔,長37米,用長方體花崗岩條石砌就,船型橋墩設計最具特色,外形像船,用整塊巨石打磨而成,在國內罕見。
村中有一條「蜈蚣街」,因其形似蜈蚣而得名。其始建於元代,總長470多米,中線均用長條形青石板連接而成,兩側橫砌,整條街中線凸兀,加上隨地勢起伏,遠看街石路面酷似一條爬行的大蜈蚣,延綿1華里,貫穿全村。據傳天下只有三條半蜈蚣街,而十八寨則占其一,當地人也引以為豪。街兩旁多是明清年代的民居,走在古香古色的街巷中,讓人激發懷古之幽思。
「四賢祠」是十八寨最有名氣的古建築,為單檐懸山式,面闊5間,進深6間,坐東朝西,祠內設天井、正廳、左右廳,奉祀宋代理學家楊時、羅從彥、李侗、朱熹四大賢人,迄今有630年歷史,今為市文物保護單位。當遊客跨過十八寨村邊的小河,還可以在周邊的鄉野中尋找到更多的古跡。
交 通:可在市區大三元百貨廣場乘班車前往。
門 票:20元
貓兒山國家森林公園
位於泰寧縣境內,毗鄰金湖十里平湖景區。金湖的標志,有「不登貓兒山、白來金湖游」之說,登山更可俯瞰整個金湖美景。貓兒山國家森林公園是大金湖旅遊線上一顆璀璨明珠。公園面積2560公頃,主要景區有金貓山景區,鶴鳴山景區,黃家湖景區,平湖景區。公園內旅遊資源十分豐富,森林植被翠綠繁茂,物種豐富,丹霞地貌形成的峰岩瀑泉各具神韻。中心景區金貓山有水月岩雲、洞天奇觀、金貓窺世、光台月彩等各類景觀89處。主峰酷似一隻靜卧的貓蹲在山頂,惟妙惟肖,登山可俯瞰到整個金湖景區。環視貓兒山,三劍峰刺入雲霄,金貓山踞天窺世、仙女峰舉目望天,一山三態,均是丹霞地貌之傑作。山中還有眾多形態奇特的岩穴靈石,景點有金錢吊葫蘆、天光一隙、金童玉女石等。歷史遺跡有餘貓寨、黃石寨、古兵寨等。
交 通:乘330、332、333、362、375路公交車可到
門 票:30元
寨下大峽谷
位於泰寧縣城西北十五公里處的寨下村。是觀賞丹霞地貌的絕佳地點,也是泰寧的第一條地質科考路線。寨下大峽谷於2004年6月方被發現,現為泰寧世界地質公園的重點景區,是天然的地質博物館。其由三條峽谷首尾相連而成,呈環狀三角形,好似一條金色蒼龍蜷卧在群山之中,又名金龍谷。這些峽谷分別是由流水侵蝕、重力崩塌、構造運動為主的三種地質作用而形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家實地考評時說:「無論從地質景觀還是生態環境,這里是世界級的」,稱之為「世界地質公園的榜樣景區」。
走進峽谷的第一感覺就是涼爽,茂盛的植被和充足的水源是最好的自然空調。兩旁壁立千仞,難得見到陽光,幽深得近似於封閉狀態,走入其中頓生隔世之感。谷內像一個迷宮,大小不一的各式峽谷構成的「弄堂」和「街道」縱橫交錯。
主要景點有:
「山崩地裂」:只能容一人側身穿過的狹窄小巷,是地面的山體經過千萬年分化自己裂開而形成,為「地裂」;一塊巨大的紅色峭壁,宛如通天的大石碑,平整地有如斧頭劈削,是「山崩」的傑作。
「時空隧道」:能同時看到和觸摸到兩個相隔遙遠年代的地質岩層,一邊的變質岩距今約4億年,一邊的丹霞地貌地層距今8000萬年,兩種岩石近在咫尺,形成年代竟相差3億多年。
天穹岩:是景區最引人入勝處。倒懸的紅色崖壁頂端有一直徑約20米的凹岩,內有數百個大小不一、形態各異的丹霞洞穴,大洞套小洞,洞中有洞,高懸頭頂,構成奇異的穹廬。
雁棲湖:藏於丹崖谷底,在危聳的懸崖下,周圍翠竹叢生,林木籠罩,湖水冰涼清澈。
寨下村:一個正宗的客家家族村,僅有30多戶人家,全部姓楊,據說祖宗是楊家將中的楊七郎。村子依「S」形的石塘溪而建,是大峽谷里的「桃花源」。這里可以體驗一下當客家寨民的感覺,還能品嘗原汁原味的農家飯。散養的土雞、各色野菜、米飯都是農家大灶里燒出來的,還有村民自釀的米酒,很好喝。
交通:可搭乘泰寧至建寧或至大田的過路班車,距離泰寧縣城約半小時左右的車程。
門票40元,導游費5元
『肆』 古猗園的主要景點
此處為古猗園的老區,處於園林的西北角。逸野堂面闊五問,進深三間,本是園中主廳,是園主招待賓客和休息之處。原來的柱樑均用楠木構築,又稱之為「楠木廳」。 又因四面道路相通,登堂可覽全園之勝,也稱"四面廳"。「文革」時被破壞,20世紀80年代重建,以鋼筋水泥取代楠木。堂外「逸野堂」三字匾額由書法家唐雲所書,拾階走入堂內,抬頭可見明代書法家董其昌題額「華岩墨海」,反映了當時文人相聚的盛況。
以逸野堂為中心,北有曲廊、幽賞亭,南有鳶飛魚躍軒、小松岡和南廳。集廳、堂、廊、亭、山、水於一體。四周分別有五老峰、古盤槐、小雲兜和桂花林。堂的西北面有一棵與古猗園同齡、高壽達四百七十多歲的明末古盤槐,繫上海市一級保護樹木。 戲鵝池景區位於古猗園的中心地帶,戲鵝池因池內有白鵝成群而得名。西邊建有明代為紀念"白鶴南翔"而建的「白鶴亭」。
沿戲鵝池往東走,戲鵝池的北面是一三面臨水船型建築,為石舫,又名不系舟,建於明代。原為園主的書畫舫,前艙後樓,花窗曲檻,艄樓高聳,有祝允明題額"不系舟"三字。後遭毀壞,由清代名醫和鴻舫重題,舟上有清末進士廖壽豐撰書的一副對聯:「十分春水比檐影;百葉蓮花七里香。」
池東面的梅花廳為全木結構,墨柱紫窗,窗格精巧,均由梅花圖案精雕嵌鑲,飛檐古樸,是一座典型的清代建築,四周遍植梅花。
戲鵝池東南岸與石舫相望的是浮筠閣,原是竹榭,俗稱「竹節亭」,半浮於水,小巧玲瓏。浮筠閣後有一土山,稱「竹枝山」,山頂上有一方亭。它不同於一般亭閣飛檐高翹,而是在三隻角上伸出拳頭,東北則缺一角。這是「九·一八」事變,東北淪陷後,南翔人民造了這座缺東北角的「缺角亭」,並取名「補闕亭」 松鶴園景區位於園區北面,區內軒、塔、廳、閣,配以松、荷、竹、梅,鶴壽松齡。景區內的「微音閣」高10米,廊門三開,三向仰視,可觀賞月圓月缺奇景。建築師們按月球四季運動軌跡,根據此地形特徵,精心運算觀月最佳點,設計了繪月廊。
閣前庭園中有一座10米高的唐經幢,仰蓮基座,四大天王坐立其頂,典型唐代雕飾風格。始建於唐咸通八年(公元867年),唐乾符二年(公元875年)建成,1959年移入古猗園內。
荷花池中建有宋嘉定十五年(1222年)的六面七級石塔一普同塔,是古猗園最古老最珍遺文物之一,高約一丈,六面七級,腰束蓮花瓣,塔柱鐫如來佛像,雕刻精美。 青清園景區建於1985年,位於古猗園最東面,是園內最大的景區,面積30餘畝。景區以猗猗青竹為主,體現了古代猗園"綠竹猗猗"的特色。青清園內植竹30多種,有龜山、龜山湖、君子堂、藝苑、觀月台和翠靄樓,與竹園相配,景色清秀。
龜山位於青清園與鴛鴦湖之間,高7米,面積5畝,四面環水,四周有小橋相通,如巨龜四爪。龜山之東有圓形小島,是巨龜之首,名"龜頭島"。
河邊的荷風竹露亭旁怪石亂卧,亭前接水,如逢六月出水芙蓉,裊娜清風指竹,意境深邃。
翠靄樓高13米,分上下兩層,全木結構,二樓中央飛出一閣。樓檐兩邊飛檐斗拱,雕二龍戲珠。整個窗面開闊,細格斑鱗,鬼斧神工。樓內展出百餘件奇石,盆景。
君子堂則以"梅、蘭、竹、菊"四君子取名,堂內懸掛四君子書畫,堂前植四君子代表植物。
古猗園的亭台樓閣多臨水而建,與水景配合,體現了「亭台到處皆臨水,屋宇雖多不礙山」的意境。園內主要建築逸野堂、梅花廳、春藻堂、翠靄樓、柳帶軒等水榭曲廊,造型秀美精緻,這些建築既是風景點綴,又是觀賞風景和遮風避雨休息之處,以曲折長廊花牆分隔,形成大小不等的自由變化的自然空間。建築平面形式多種多樣,立體造型變化多端,體現江南園林建築精巧自由活潑的特點。小瓦覆頂,屋脊鏤空,各種斗拱、飛檐翹角、門窗式樣、雕刻裝飾,油漆粉刷色彩簡樸素雅,具有明代園林建築藝術風格。 古猗園的園藝布局,自明代起就以戲鵝池為中心。清代至建國後的歷次修復和拓擴均注重挖河理水,使水置於園林,以水為主,相映園景。古猗園的水,與外隔絕,但在百畝之園中,有千米距長的溪流。以方池和狹長形的水面形態,貫通全園。
猗園向東擴建的三十餘畝風景區,亦鑿池引水,建亭架橋,池中設島,曲徑通幽,使新老景區之間水體布局,納入明代江宏《游猗園》詩:「煙花霧植古槎橋,湧出珠宮倚碧霄。風度猗園竹影靜,水依殿靄石幢高」的意境。 古漪園建築注重題名立意。清代沈元祿《猗園》記:「奠一園之體勢者,莫如堂」,堂曰逸野,堂前栽盤槐一對,右立奇峰異石,左為假山水池,堂後植桂,中秋賞月,庭中桂香,疑身在廣寒宮中。堂內懸掛明代著名書法家董其昌所題「華岩墨海」匾額,表明建築其堂是反映當時一些士大夫和和文人墨客寄情於山水,沉溺於悠閑雅逸,欣賞風花雪月,以隱逸為高的思想情趣。
缺角亭,故意殘缺東北一角,以示東北淪陷,其餘三角均塑高舉拳頭,表示反抗侵略和收復失地的決心,反映了當時人民的抗日革命意志。
白鶴亭,頂端白鶴停立,展翅欲往南飛,是根據古代「白鶴南翔」傳說而建此亭,南翔地名亦由此而來。相傳有一個農民種地時掘到一塊一丈見方的巨石,隨即有兩只仙鶴飛來停留上面。有個叫德齊的和尚看見了,便認定此處是「佛地仙跡」,於是天天乘仙鶴四處化緣集資,在此興建了白鶴雲翔寺。待寺廟修畢,德齊和尚隨仙鶴乘風翩然南飛而去,從此了無蹤跡。 「不系舟」楹聯:十分春水雙檐影,百葉蓮花七里香。——(清)廖壽豐
「南亭」楹聯:月來滿地水,雲起一天山。——(清)葉長春
「梅花廳」楹聯:池館清幽多逸趣,梅花冷處得香遍。——陳從周
『伍』 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共計53項)
序號 編號 項目名稱
519 Ⅰ-32八達嶺長城傳說
520 Ⅰ-33永定河傳說
521 Ⅰ-34楊家將傳說
522 Ⅰ-35 堯的傳說
523 Ⅰ-36牛郎織女傳說
524 Ⅰ-37西湖傳說
525 Ⅰ-38劉伯溫傳說
526 Ⅰ-39黃初平(黃大仙)傳說
527 Ⅰ-40 觀音傳說
528 Ⅰ-41徐福東渡傳說
529 Ⅰ-42陶朱公傳說
530 Ⅰ-43 麒麟傳說
531 Ⅰ-44魯班傳說
532 Ⅰ-45 八仙傳說
533 Ⅰ-46禿尾巴老李的傳說
534 Ⅰ-47屈原傳說
535 Ⅰ-48王昭君傳說
536 Ⅰ-49炎帝神農傳說
537 Ⅰ-50木蘭傳說
538 Ⅰ-51巴拉根倉的故事
539 Ⅰ-52北票民間故事
540 Ⅰ-53 滿族民間故事
541 Ⅰ-54徐文長故事
542 Ⅰ-55嶗山民間故事
543 Ⅰ-56 都鎮灣故事
544 Ⅰ-57盤古神話
545 Ⅰ-58 邵原神話群
546 Ⅰ-59 嘎達梅林
547 Ⅰ-60科爾沁潮爾史詩
548 Ⅰ-61仰阿莎
549 Ⅰ-62 布依族盤歌
550 Ⅰ-63 梅葛
551 Ⅰ-64 查姆
552 Ⅰ-65 達古達楞格萊標
553 Ⅰ-66 哈尼哈吧
554 Ⅰ-67 召樹屯與喃木諾娜
555 Ⅰ-68 米拉尕黑
556 Ⅰ-69康巴拉伊
557 Ⅰ-70 汗青格勒
558 Ⅰ-71 維吾爾族達斯坦
559 Ⅰ-72 哈薩克族達斯坦
560 Ⅰ-73珠郎娘美
561 Ⅰ-74司崗里
562 Ⅰ-75彝族克智
563 Ⅰ-76 苗族賈理
564 Ⅰ-77藏族婚宴十八說
565 Ⅰ-78 童謠
566 Ⅰ-79 桐城歌
567 Ⅰ-80 土家族梯瑪歌
568 Ⅰ-81 雷州歌
569 Ⅰ-82 壯族嘹歌
570 Ⅰ-83 柯爾克孜約隆
571 Ⅰ-84 笑話 (民間音樂,共計67項)
572 Ⅱ-73陝北民歌
573 Ⅱ-74昌黎民歌
574 Ⅱ-75高郵民歌
575 Ⅱ-76五河民歌
576 Ⅱ-77大別山民歌
577 Ⅱ-78徽州民歌
578 Ⅱ-79信陽民歌
579 Ⅱ-80西坪民歌
580 Ⅱ-81馬山民歌
581 Ⅱ-82潛江民歌
582 Ⅱ-83呂家河民歌
583 Ⅱ-84秀山民歌
584 Ⅱ-85酉陽民歌
585 Ⅱ-86鎮巴民歌
586 Ⅱ-87 嘉善田歌
587 Ⅱ-88南坪曲子
588 Ⅱ-89茶山號子
589 Ⅱ-90 啰啰咚
590 Ⅱ-91 爬山調
591 Ⅱ-92 漫瀚調
592 Ⅱ-93惠東漁歌
593 Ⅱ-94海門山歌
594 Ⅱ-95 新化山歌
595 Ⅱ-96姚安壩子腔
596 Ⅱ-97 海洋號子
597 Ⅱ-98 江河號子
598 Ⅱ-99 碼頭號子
599 Ⅱ-100 森林號子
600 Ⅱ-101搬運號子
601 Ⅱ-102 製作號子
602 Ⅱ-103魯南五大調
6000 Ⅱ-104老河口絲弦
604 Ⅱ-105蒙古族民歌
605 Ⅱ-106鄂溫克族民歌
606 Ⅱ-107鄂倫春族民歌
607 Ⅱ-108達斡爾族民歌
608 Ⅱ-109 苗族民歌
609 Ⅱ-110 瑤族民歌
610 Ⅱ-111 黎族民歌
611 Ⅱ-112 布依族民歌
612 Ⅱ-113 彝族民歌
613 Ⅱ-114 布朗族民歌
614 Ⅱ-115 藏族民歌
615 Ⅱ-116維吾爾族民歌
616 Ⅱ-117 烏孜別克族埃希來、葉來
617 Ⅱ-118 回族宴席曲
618 Ⅱ-119琵琶藝術
619 Ⅱ-120 古箏藝術
620 Ⅱ-121 笙管樂
621 Ⅱ-122津門法鼓
622 Ⅱ-123 鑼鼓藝術
623 Ⅱ-124 朝鮮族洞簫音樂
624 Ⅱ-125 土家族咚咚喹
625 Ⅱ-126哈薩克六十二闊恩爾
626 Ⅱ-127 維吾爾族鼓吹樂
627 Ⅱ-128 洞經音樂
628 Ⅱ-129 蘆笙音樂
629 Ⅱ-130 布依族勒尤
630 Ⅱ-131 藏族扎木聶彈唱
631 Ⅱ-132 哈薩克族冬布拉藝術
632 Ⅱ-133 柯爾克孜族庫姆孜藝術
633 Ⅱ-134 蒙古族綽爾
634 Ⅱ-135 黎族竹木器樂
635 Ⅱ-136口弦音樂
636 Ⅱ-137 吟誦調
637 Ⅱ-138 佛教音樂
638 Ⅱ-139 道教音樂 (民間舞蹈,共計55項)
639 Ⅲ-42 鼓舞
640 Ⅲ-43 麒麟舞
641 Ⅲ-44 竹馬
642 Ⅲ-45 燈舞
643 Ⅲ-46滄州落子
644 Ⅲ-47 十八蝴蝶
645 Ⅲ-48火老虎
646 Ⅲ-49 商羊舞
647 Ⅲ-50 跑帷子
648 Ⅲ-51 官會響鑼
649 Ⅲ-52 肉連響
650 Ⅲ-53 禾樓舞
651 Ⅲ-54 蜈蚣舞
652 Ⅲ-55 翻山鉸子
653 Ⅲ-56靖邊跑驢
654 Ⅲ-57 查瑪內
655 Ⅲ-58 朝鮮族鶴舞
656 Ⅲ-59朝鮮族長鼓舞
657 Ⅲ-60 瑤族長鼓舞
658 Ⅲ-61 傣族象腳鼓舞
659 Ⅲ-62 羌族羊皮鼓舞
660 Ⅲ-63 毛南族打猴鼓舞
661 Ⅲ-64 瑤族猴鼓舞
662 Ⅲ-65高山族拉手舞
663 Ⅲ-66得榮學羌
664 Ⅲ-67 甲搓
665 Ⅲ-68 博巴森根
666 Ⅲ-69 彝族鈴鐺舞
667 Ⅲ-70 彝族打歌
668 Ⅲ-71彝族跳菜
669 Ⅲ-72 彝族老虎笙
670 Ⅲ-73 彝族左腳舞
671 Ⅲ-74 樂作舞
672 Ⅲ-75 彝族三弦舞
673 Ⅲ-76 納西族熱美蹉
674 Ⅲ-77 布朗族蜂桶鼓舞
675 Ⅲ-78 普米族搓蹉
676 Ⅲ-79拉祜族蘆笙舞
677 Ⅲ-80 宣舞
678 Ⅲ-81拉薩囊瑪
679 Ⅲ-82 堆諧
680 Ⅲ-83 諧欽
681 Ⅲ-84 阿諧
682 Ⅲ-85 嘎爾
683 Ⅲ-86芒康三弦舞
684 Ⅲ-87定日洛諧
685 Ⅲ-88 旦嘎甲諧
686 Ⅲ-89 廓孜
687 Ⅲ-90 多地舞
688 Ⅲ-91 巴郎鼓舞
689 Ⅲ-92 藏族螭鼓舞
690 Ⅲ-93 則柔
691 Ⅲ-94 蒙古族薩吾爾登
692 Ⅲ-95 錫伯族貝倫舞
693 Ⅲ-96 維吾爾族賽乃姆 (共計46項)
694 Ⅳ-93 老調
695 Ⅳ-94 四股弦
696 Ⅳ-95 賽戲
697 Ⅳ-96永年西調
698 Ⅳ-97 墜子戲
699 Ⅳ-98 上黨落子
700 Ⅳ-99 眉戶
701 Ⅳ-100海城喇叭戲
702 Ⅳ-101 黃龍戲
703 Ⅳ-102 淮劇
704 Ⅳ-103 錫劇
705 Ⅳ-104 淮海戲
706 Ⅳ-105童子戲
707 Ⅳ-106 甌劇
708 Ⅳ-107 甬劇
709 Ⅳ-108 姚劇
710 Ⅳ-109 紹劇
711 Ⅳ-110 婺劇
712 Ⅳ-111文南詞
713 Ⅳ-112 花鼓戲
714 Ⅳ-113 二夾弦
715 Ⅳ-114 打城戲
716 Ⅳ-115 屏南平講戲
717 Ⅳ-116 呂劇
718 Ⅳ-117 柳腔
719 Ⅳ-118 山東梆子
720 Ⅳ-119萊蕪梆子
721 Ⅳ-120 棗梆
722 Ⅳ-121徐州梆子
723 Ⅳ-122同州梆子
724 Ⅳ-123 羅卷戲
725 Ⅳ-124 二股弦
726 Ⅳ-125 南劇
727 Ⅳ-126 提琴戲
728 Ⅳ-127 湘劇
729 Ⅳ-128 祁劇
730 Ⅳ-129廣東漢劇
731 Ⅳ-130 瓊劇
732 Ⅳ-131 黔劇
733 Ⅳ-132 滇劇
734 Ⅳ-133合陽跳戲
735 Ⅳ-134武都高山戲
736 Ⅳ-135 佤族清戲
737 Ⅳ-136 彝劇
738 Ⅳ-137 白劇
739 Ⅳ-138 邕劇 (共計50項)
740 Ⅴ-47 相聲
741 Ⅴ-48 京韻大鼓
742 Ⅴ-49 單弦牌子曲(含岔曲)
743 Ⅴ-50揚州彈詞
744 Ⅴ-51長沙彈詞
745 Ⅴ-52杭州評詞
746 Ⅴ-53杭州評話
747 Ⅴ-54紹興詞調
748 Ⅴ-55臨海詞調
749 Ⅴ-56四明南詞
750 Ⅴ-57北京評書
751 Ⅴ-58湖北評書
752 Ⅴ-59 浦東說書
753 Ⅴ-60 講古
754 Ⅴ-61 湖北大鼓
755 Ⅴ-62襄垣鼓書
756 Ⅴ-63萍鄉春鑼
757 Ⅴ-64 三弦書
758 Ⅴ-65鶯歌柳書
759 Ⅴ-66平湖鈸子書
760 Ⅴ-67寧波走書
761 Ⅴ-68 獨腳戲
762 Ⅴ-69 大調曲子
763 Ⅴ-70湖北小曲
764 Ⅴ-71 南曲
765 Ⅴ-72秦安小曲
766 Ⅴ-73徐州琴書
767 Ⅴ-74恩施揚琴
768 Ⅴ-75四川揚琴
769 Ⅴ-76四川竹琴
770 Ⅴ-77四川清音
771 Ⅴ-78金華道情
772 Ⅴ-79陝北道情
773 Ⅴ-80 朝鮮族三老人
774 Ⅴ-81南京白局
775 Ⅴ-82 武林調
776 Ⅴ-83 紹興宣卷
777 Ⅴ-84溫州蓮花
778 Ⅴ-85山東落子
779 Ⅴ-86 說鼓子
780 Ⅴ-87廣西文場
781 Ⅴ-88 車燈
782 Ⅴ-89 眉戶曲子
783 Ⅴ-90 韓城秧歌
784 Ⅴ-91 金錢板
785 Ⅴ-92青海平弦
786 Ⅴ-93 青海越弦
787 Ⅴ-94 青海下弦
788 Ⅴ-95 好來寶
789 Ⅴ-96 哈薩克族鐵爾麥 (雜技與競技,共計38項)
790 Ⅵ-18 圍棋
791 Ⅵ-19 象棋
792 Ⅵ-20 蒙古族象棋
793 Ⅵ-21 天橋摔跤
794 Ⅵ-22沙力搏爾式摔跤
795 Ⅵ-23峨眉武術
796 Ⅵ-24 紅拳
797 Ⅵ-25八卦掌
798 Ⅵ-26形意拳
799 Ⅵ-27鷹爪翻子拳
800 Ⅵ-28八極拳
801 Ⅵ-29心意拳
802 Ⅵ-30心意六合拳
803 Ⅵ-31 五祖拳
804 Ⅵ-32 查拳
805 Ⅵ-33螳螂拳
806 Ⅵ-34 萇家拳
807 Ⅵ-35 岳家拳
808 Ⅵ-36蔡李佛拳
809 Ⅵ-37 馬球
810 Ⅵ-38 滿族珍珠球
811 Ⅵ-39 滿族二貴摔跤
812 Ⅵ-40鄂溫克搶樞
813 Ⅵ-41撓羊賽
814 Ⅵ-42 傳統箭術
815 Ⅵ-43 賽馬會
816 Ⅵ-44 叼羊
817 Ⅵ-45 土族輪子秋
818 Ⅵ-46 左各庄桿會
819 Ⅵ-47 戲法
820 Ⅵ-48建湖雜技
821 Ⅵ-49東北庄雜技
822 Ⅵ-50寧津雜技
823 Ⅵ-51 馬戲
824 Ⅵ-52 風火流星
825 Ⅵ-53 翻九樓
826 Ⅵ-54 調吊
827 Ⅵ-55 蘇橋飛叉會 (民間美術,共計45項)
828 Ⅶ-52 面人
829 Ⅶ-53 面花
830 Ⅶ-54 草編
831 Ⅶ-55 柳編
832 Ⅶ-56 石雕
833 Ⅶ-57 玉雕
834 Ⅶ-58 木雕
835 Ⅶ-59 核雕
836 Ⅶ-60 椰雕
837 Ⅶ-61 葫蘆雕刻
838 Ⅶ-62 錫雕
839 Ⅶ-63 漢字書法
840 Ⅶ-64 藏文書法
841 Ⅶ-65 木版年畫
842 Ⅶ-66 彩扎
843 Ⅶ-67 龍檔
844 Ⅶ-68 常州梳篦
845 Ⅶ-69 麥稈剪貼
846 Ⅶ-70 北京絹花
847 Ⅶ-71 堆錦
848 Ⅶ-72湟中堆綉
849 Ⅶ-73 甌綉
850 Ⅶ-74 汴綉
851 Ⅶ-75 漢綉
852 Ⅶ-76 羌族刺綉
853 Ⅶ-77 民間綉活 (高平綉活、麻柳刺綉、西秦刺綉、澄城刺綉、紅安綉活、陽新布貼)
854 Ⅶ-78 彝族(撒尼)刺綉
855 Ⅶ-79 維吾爾族刺綉
856 Ⅶ-80 滿族刺綉
857 Ⅶ-81 蒙古族刺綉
858 Ⅶ-82 柯爾克孜族刺綉
859 Ⅶ-83 哈薩克氈綉和布綉
860 Ⅶ-84 料器
861 Ⅶ-85 甌塑
862 Ⅶ-86 磚塑
863 Ⅶ-87 灰塑
864 Ⅶ-88 糖塑
865 Ⅶ-89 瓷板畫
866 Ⅶ-90 軟木畫
867 Ⅶ-91 鑲嵌
868 Ⅶ-92新會葵藝
869 Ⅶ-93 傳統插花
870 Ⅶ-94 盆景技藝
871 Ⅶ-95 布老虎
872 Ⅶ-96 建築彩繪 (傳統手工技藝,共計97項)
873 Ⅷ-90 琉璃燒制技藝
874 Ⅷ-91臨清貢磚燒制技藝
875Ⅷ-92定瓷燒制技藝
876 Ⅷ-93 鈞瓷燒制技藝
877 Ⅷ-94 唐三彩燒制技藝
878 Ⅷ-95醴陵釉下五彩瓷燒制技藝
879 Ⅷ-96 楓溪瓷燒制技藝
880 Ⅷ-97 廣彩瓷燒制技藝
881 Ⅷ-98 陶器燒制技藝
882 Ⅷ-99 蠶絲織造技藝
883 Ⅷ-100 傳統棉紡織技藝
884 Ⅷ-101 毛紡織及擀制技藝
885 Ⅷ-102 夏布織造技藝
886 Ⅷ-103魯錦織造技藝
887 Ⅷ-104 侗錦織造技藝
888 Ⅷ-105 苗族織錦技藝
889 Ⅷ-106 傣族織錦技藝
890 Ⅷ-107 香雲紗染整技藝
891 Ⅷ-108 楓香印染技藝
892 Ⅷ-109 新疆維吾爾族艾德萊斯綢織染技藝
893 Ⅷ-110 地毯織造技藝
894 Ⅷ-111 灘羊皮鞣製工藝
895 Ⅷ-112 鄂倫春族狍皮製作技藝
896 Ⅷ-113盛錫福皮帽製作技藝
897 Ⅷ-114 維吾爾族卡拉庫爾胎
898 Ⅷ-115 內聯升千層底布鞋製作技藝
899 Ⅷ-116 黃金溜槽堆石砌灶冶煉技藝
900 Ⅷ-117 金銀細工製作技藝
901 Ⅷ-118 斑銅製作技藝
902 Ⅷ-119 銅雕技藝
903 Ⅷ-120 藏族金屬鍛造技藝
904 Ⅷ-121成都銀花絲製作技藝
905 Ⅷ-122 維吾爾族傳統小刀製作技藝
906 Ⅷ-123蒙古族馬具製作技藝
907 Ⅷ-124 民族樂器製作技藝
908 Ⅷ-125花絲鑲嵌製作技藝
909 Ⅷ-126 金漆鑲嵌髹飾技藝
910 Ⅷ-127 漆器髹飾技藝
911 Ⅷ-128 彝族漆器髹飾技藝
912 Ⅷ-129紙箋加工技藝
913 Ⅷ-130 宣筆製作技藝
914 Ⅷ-131 楮皮紙製作技藝
915 Ⅷ-132白沙茅龍筆製作技藝
916 Ⅷ-133 硯台製作技藝
917 Ⅷ-134印泥製作技藝
918 Ⅷ-135 木活字印刷技術
919 Ⅷ-136 裝裱修復技藝
920 Ⅷ-137 傳統木船製造技藝
921 Ⅷ-138 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
922 Ⅷ-139 龍舟製作技藝
923 Ⅷ-140 傘製作技藝
924 Ⅷ-141 藏香製作技藝
925 Ⅷ-142 貝葉經製作技藝
926 Ⅷ-143 土鹼燒制技藝
927 Ⅷ-144 蒸餾酒傳統釀造技藝
928 Ⅷ-145釀造酒傳統釀造技藝
929 Ⅷ-146 配製酒傳統釀造技藝
930 Ⅷ-147 花茶製作技藝
931 Ⅷ-148 綠茶製作技藝
932 Ⅷ-149 紅茶製作技藝
933 Ⅷ-150 烏龍茶製作技藝
934 Ⅷ-151 普洱茶製作技藝
935 Ⅷ-152 黑茶製作技藝
936 Ⅷ-153 曬鹽技藝
937 Ⅷ-154 醬油釀造技藝
938 Ⅷ-155 豆瓣傳統製作技藝
939 Ⅷ-156 豆豉釀制技藝
940 Ⅷ-157 腐乳釀造技藝
941 Ⅷ-158 醬菜製作技藝
942 Ⅷ-159 榨菜傳統製作技藝
943 Ⅷ-160 傳統麵食製作技藝
944 Ⅷ-161 茶點製作技藝
945 Ⅷ-162周村燒餅製作技藝
946 Ⅷ-163 月餅傳統製作技藝
947 Ⅷ-164 素食製作技藝
948 Ⅷ-165 同盛祥牛羊肉泡饃製作技藝
949 Ⅷ-166 火腿製作技藝
950 Ⅷ-167 烤鴨技藝
951 Ⅷ-168 牛羊肉烹制技藝
952 Ⅷ-169天福號醬肘子製作技藝
953 Ⅷ-170 六味齋醬肉傳統製作技藝
954 Ⅷ-171 都一處燒麥製作技藝
955 Ⅷ-172聚春園佛跳牆製作技藝
956 Ⅷ-173 真不同洛陽水席製作技藝
957 Ⅷ-174 官式古建築營造技藝
958 Ⅷ-175 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
959 Ⅷ-176 石橋營造技藝
960 Ⅷ-177 婺州傳統民居營造技藝
961 Ⅷ-178 徽派傳統民居營造技藝
962 Ⅷ-179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
963 Ⅷ-180 窯洞營造技藝
964 Ⅷ-181 蒙古包營造技藝
965 Ⅷ-182 黎族船型屋營造技藝
966 Ⅷ-183 哈薩克族氈房營造技藝
967 Ⅷ-184 俄羅斯族民居營造技藝
968 Ⅷ-185 撒拉族籬笆樓營造技藝
969 Ⅷ-186藏族碉樓營造技藝 (共計8項)
970 Ⅸ-10 中醫養生
971 Ⅸ-11 傳統中醫葯文化
972 Ⅸ-12 蒙醫葯
973 Ⅸ-13 畲族醫葯
974 Ⅸ-14 瑤族醫葯
975 Ⅸ-15 苗醫葯
976 Ⅸ-16 侗醫葯
977 Ⅸ-17 回族醫葯 (共計51項)
978 Ⅹ-71 元宵節
979 Ⅹ-72 漁民開洋、謝洋節
980 Ⅹ-73 畲族三月三
981 Ⅹ-74賓陽炮龍節
982 Ⅹ-75 苗族獨木龍舟節
983 Ⅹ-76 苗族跳花節
84 Ⅹ-77 苗族四月八姑娘節
985 Ⅹ-78 德昂族澆花節
986 Ⅹ-79江孜達瑪節
987 Ⅹ-80 塔塔爾族撒班節
988 Ⅹ-81 燈會
989 Ⅹ-82 羌年
990 Ⅹ-83苗年
991 Ⅹ-84 廟會
992 Ⅹ-85保生大帝信俗
993 Ⅹ-86青海湖祭海
994 Ⅹ-87 抬閣
995 Ⅹ-88 打鐵花
996 Ⅹ-89 朝鮮族花甲禮
997 Ⅹ-90 祭祖習俗
998 Ⅹ-91 鄂溫克馴鹿習俗
999 Ⅹ-92 蒙古族養駝習俗
1000 Ⅹ-93長白山采參習俗
1001 Ⅹ-94查干淖爾冬捕習俗
1002 Ⅹ-95 蠶桑習俗
1003 Ⅹ-96洪洞走親習俗
1004 Ⅹ-97 蟳埔女習俗
1005 Ⅹ-98漢族傳統婚俗
1006 Ⅹ-99朝鮮族傳統婚禮
1007 Ⅹ-100 塔吉克族婚俗
1008 Ⅹ-101 水鄉社戲
1009 Ⅹ-102界首書會
1010 Ⅹ-103洛陽牡丹花會
1011 Ⅹ-104三匯彩亭會
1012 Ⅹ-105石寶山歌會
1013 Ⅹ-106大理三月街
1014 Ⅹ-107 茶藝
1015 Ⅹ-108蒙古族服飾
1016 Ⅹ-109朝鮮族服飾
1017 Ⅹ-110 畲族服飾
1018 Ⅹ-111 黎族服飾
1019 Ⅹ-112 珞巴族服飾
1020 Ⅹ-113 藏族服飾
1021 Ⅹ-114 裕固族服飾
1022 Ⅹ-115 土族服飾
1023 Ⅹ-116 撒拉族服飾
1024 Ⅹ-117維吾爾族服飾
1025 Ⅹ-118哈薩克族服飾
1026 Ⅹ-119 珠算
1027 Ⅹ-120南海航道更路經
1028 Ⅹ-121 藏族天文歷算
1029Ⅹ-122浦江迎會
『陸』 北宋「神舟」,是不是當時世界上最巨大的客船
宋元是我國歷史上海上交通最繁盛的時期。當時的海上貿易成為政府的重要財政收入,比如南宋高宗趙構的時候,市舶收入達二百萬貫,超過北宋最高財政收入的兩倍多。因此,宋、元政府鼓勵海上貿易,造船業和航海業非常發達,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也都有重大的突破。
唐末以後,中國海船的水平已經超越了外國,到了宋元時期,中國海船幾乎壟斷了中國到即度之間的航線,不但中國客商坐中國海船,連外國客商也都搭乘中國海船。中國的海船以大,穩、安全、設備完美著稱於世,再加上指南針的發明,航海技術的進步,更受到了各國客商的歡迎。元朝時候的阿拉伯旅行家伊本・拔圖塔在《游記》里明確地記述了“去中國的人多乘中國船”。
每條大船都帶有小船,“用來下錨、捕魚以及向大船提供其他種種勤務。”伊本·拔圖塔在游記里也說:“在中國海上,人們只能搭乘中國船”,“這些船都有四層甲板,甲板上有房艙和客廳供客商使用。”“房門都可以上鎖,鑰匙由使用者保管。客商們都和妻妾住在一起。以致常常發生這樣的事,一個客商在他自己的房間里,而船上沒有人能清楚這個房間里到底有沒有人,一直要到進港的時候別人才會見到他。”“水手們也和自己的妻兒住在這樣的房間里。而且在船上有些地方,他們還在桶里種上一些盆景、蔬菜和生薑之類的植物。”有的船上“還有酒櫃以及其他方便的設備。”
因此,客商們雖然經年累月地生活在大海船里,仍不會感到孤寂無聊,又可以享受家庭生活的樂趣,大家當然也就樂於搭乘了。
『柒』 船樣的花盆栽什麼花好看
發財樹,幸福樹,綠寶樹,綠蘿,一帆風順,金錢樹,紅掌,金鑽,都可以,放室內明亮處比較好,干透澆水就可以,看看有沒有你喜歡的
『捌』 湖南周邊有哪些地方可旅遊好玩
武漢:
武昌:黃鶴樓、湖北省博物館(免費)、東湖海洋世界、武漢歡樂谷(楚回河漢街答)、九峰森林公園、武大櫻花(春天3-4月份)、東湖落雁景區、武漢植物園;漢陽:歸元寺、武漢動物園;漢口:中山公園、漢口江灘(免費)、解放公園;黃陂:黃陂木蘭天池、黃陂武湖農耕年華。
襄陽:
古隆中(諸葛亮故居)、鳳凰溫泉、黃家灣、米公祠(米芾故居)、鹿門山(孟浩然隱居地)、襄陽古城、水鏡庄(司馬徽故居)、大薤山(中國南避暑山莊)、南河小三峽(國家自然保護區)。
十堰:
武當山(道教名山)、丹江口水庫(國家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
神農架國家自然保護區。
隨州:
炎帝故里、大洪山風景區。
宜昌:
三峽大壩、柴埠溪國家森林公園(位於五峰縣,號稱「小張家界)。
恩施大峽谷。
荊州:荊州古城、石首長江天鵝洲白鰭豚自然保護區。
以上是各地的代表景點,其實好玩的不是特別多,景點主要集中在鄂西及鄂西北山區。武漢的黃鶴樓、木蘭天池、歸元禪寺、歡樂谷;襄陽的古隆中、襄陽古城;十堰的武當山;宜昌的三峽、柴埠溪;恩施的大峽谷。這些算是稍微好玩點的地方。不過黃鶴樓門票貴,不是很值得,你可以在這些景區中選。
『玖』 海外航行那麼久,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麼
1、尋建文帝
建文元年到四年(1399-1402年),燕王明成祖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最後攻下國都應天(今南京),建文帝朱允炆火燒皇宮,不知所蹤。
在明代,顧起元曾引述他人之語,稱建文帝亡命海外、朱棣派鄭和下西洋含有尋找建文帝的用意,鄭曉、沈德符等也均有此懷疑。
此後,查繼佐《罪惟錄》、傅維鱗《明書》以及清代官修《明史》之《鄭和傳》與《胡濙傳》均收錄這種說法,近現代學者如許立群、範文瀾也曾加採用。
此種說法受到不少批評。明人朱國禎認為,建文帝為人「仁弱」,即使未死而竄入異域,也不再對朱棣的皇位構成威脅。
還有研究者指出,鄭和下西洋次數多、時間長,朱棣的皇位在此過程中早已穩固下來,不可能歷次都為了尋訪建文帝。
此外,這種說法也缺乏可靠史料作為支撐,《明史》就此還有自相矛盾之處。盡管如此,也不排除尋找建文帝是一個可能的動因。
2、宣揚威德
如果說尋找建文帝下落的說法主要出於猜測,那麼宣揚國威說則有史料根據。對於宣揚威德這一點,學界有多種解讀。
其一,認為下西洋是為了「通好他國,懷柔遠人」,踐行中國傳統政治理念,並認為所謂 「耀兵異域」的說法應該有所修正。
其二,認為這從根本上出於明成祖本人的好大喜功,即以天朝上國自居,而令蠻夷國家畏威懷德、輸誠納貢。其三,認為下西洋並非出於「誇多斗靡」的目的,而重在宣揚德化。
3、軍事目的
有觀點認為,鄭和下西洋是針對帖木兒帝國而採取的行動,具體又包括聯絡印度抗擊帖木兒等說法。但鄭和下西洋開始時,帖木兒本人已經去世,其繼承者則同明朝關系友好,加之該國已經開始分裂,帖木兒帝國不再對中國西陲形成威脅。
此外,朱國禎認為鄭和下西洋有避免張士誠舊部通倭的用意。鄭一鈞進一步指出,明初對南糧北運採取海運方式,永樂年間則先後改為海陸兼運和單行漕運,讓不再負責運糧的海員參加鄭和船隊,可以解決他們的出路問題,並避免他們鋌而走險、勾結倭寇等等;
但他同時認為,這些只是鄭和下西洋的積極效果,而非其動因。李新峰則結合下西洋與明成祖北伐在時段上的關系,推測朱棣或許對以南方軍士為主體的水軍缺乏信任,故在皇帝離京、北伐時盡量派水軍出洋以消除隱患。
(9)船型盆景擴展閱讀:
一、事件背景
1、經濟背景
明代初期,由於朱元璋三十一年的勵精圖治,農業經濟恢復了。在手工業方面,也有了很大的發展:礦冶、紡織、陶瓷、造紙、印刷各方面,都比以前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此外,元末時江南地區已有相當規模的海船建造業,到明初更建立起了規模龐大的官營造船業,除南京寶船廠外,在蘇州、松江、鎮江等地均設有官廠。
明初工商業的恢復和發展,宋、元以來中國海外貿易的發達,對外移民的增加,所有這一切,都為鄭和下「西洋」准備了堅實的經濟基礎和物質條件。
明成祖通過靖難之役奪得皇位時,明朝已經建立了三十多年,農業與人們的生活受這場政變的影響。這時,中國廣州等沿海的大都市發展得十分繁榮。
在經濟獲得良好的發展之後,發展海外交通和海外的貿易已經是十分迫切的事。中國的絲織品、瓷器受到西洋諸國的歡迎,贏得了很高的聲譽。而中國對不能自行生產的香料等物,也有較大的需求。
2、科技條件
造船業的發達,羅盤的使用,航海經驗的積累,大批航海水手的養成,航海知識的增加(明太祖於1389年編制的《大明混一圖》就是實例),為鄭和下西洋提供了必要條件。
(1)造船技術
在鄭和下西洋前,中國造船技術已經有了長足的發展。約在唐代,中國人已經發明水密隔艙、車船、平衡舵、開孔舵。
在船型方面,宋元時期,中國海船的船型已經定型,其中以福船、沙船、廣船最為著名,被認為中國古代的三大船型,又尤以福船應用最廣、影響最大。
在海船船殼結構上,中國海船採用搭接法,形成「魚鱗式」結構(亦稱「錯裝甲法」結構),從而使船殼板聯結緊密嚴實,整體強度高, 且不易漏水。
船舶載重量也相當可觀,南宋時已可達萬石以上;在載客量上,大海船可載乘客千人,在船舶人居環境上,中國海船可以做到生活設施齊全,配備洗漱設施,設有可以攜帶家屬的幽雅客房,備有充裕的食品, 甚至在船上養豬、種菜、種葯材、釀酒,以及種植盆景以供觀賞。
(2)航海技術
根據《鄭和航海圖》,鄭和使用海道針經(24/48方位指南針導航)結合過洋牽星術(天文導航),在當時是最先進的航海導航技術。
鄭和的船隊,白天用指南針導航,夜間則用觀看星斗和水羅盤定向的方法保持航向。由於對船上儲存淡水、船的穩定性、抗沉性等問題都作了合理解決,故鄭和的船隊能夠在「洪濤接天,巨浪如山」的險惡條件下,「雲帆高張,晝夜星馳」,很少發生意外事故。
白天以約定方式懸掛和揮舞各色旗帶,組成相應旗語。夜晚以燈籠反映航行時情況,遇到能見度差的霧天下雨,配有銅鑼、喇叭和螺號也用於通訊聯系。
在天文航海技術方面,中國很早就可以通過觀測日月星辰測定方位和船舶航行的位置。鄭和船隊已經把航海天文定位與導航羅盤的應用結合起來,提高了測定船位和航向的精確度,人們稱「牽星術」。
用「牽星板」觀測定位的方法,通過測定天的高度,來判斷船舶位置、方向、確定航線.,這項技術代表了那個時代天文導航的世界先進水平。
在地文航海技方面,鄭和下西洋的地文航海技術,是以海洋科學知識和航海圖為依據,運用了航海羅盤、計程儀、測深儀等航海儀器,按照海圖、針路簿記載來保證船舶的航行路線。航行時確定航行的線路,叫作針路。羅盤的誤差,不超過2.5度。
關於航海圖,英國李約瑟在《中國科技史》一書中指出:關於中國航海圖的精確性問題,米爾斯(Mills)和布萊格登(Blagdon)曾作了仔細的研究,他們二人都很熟悉整個馬來半島的海岸線,而他們對中國航海圖的精確性作出了很高的評價。
二、鄭和開拓航路
15世紀初,鄭和大規模遠航活動,把中國古代的海洋事業推向發展高峰,對人類的海洋文明做出了重要貢獻。主要表現在:
一是開辟了亞非的洲際航線,為西方人的大航海鋪平了亞非航路。當葡萄牙的航海家達加馬沿非洲西海岸繞過好望角,抵達東非海岸時,當地人就告述幾十年前中國人曾幾次來到這里。他們在阿拉伯領航員的幫助下,沿著鄭和船隊開辟的航線順利到達了印度。
二是對西太平洋和印度洋進行了一些海洋考察,搜集和掌握了許多海洋科學數據。《鄭和航海圖》就是通過大量海洋調查繪制的。這種海洋考察活動比世界記載最早的1872年—1876年英國的「挑戰者」號進行海洋調查早了400多年。
三是對航海區域進行了戰略布局。鄭和下西洋根據其使命和掌握的海洋知識,在遼闊的海外選擇了占城、滿剌加、舊港、古里、忽魯莫斯等地作為海洋發展的重點區域,有利於擴大海外交通和貿易范圍。
鄭和下西洋航路之遠、之繁復,在世界航海史上是劃時代的。盡管由於歷史條件的限制和各種局限性,地理大發現的歷史使命未能由鄭和船隊來完成,但他們所經歷的航路,在那麼廣大的范圍內;
發展起了亞非各個沿海國家和地區之間縱橫交錯的海上交通,溝通和加強了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沿岸各國之間的聯系,而且對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