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景掐絲
⑴ 景泰藍玉石盆景創匯時期不值錢
景泰藍玉石盆景創匯時期值錢.
景泰藍(Cloisonne),中國的著名特種金屬工藝品類之一,到明代景泰年間這種工藝技術製作達到了最巔峰,製作出的工藝品最為精美而著名,故後人稱這種金屬器為「景泰藍」。景泰藍正名「銅胎掐絲琺琅」,俗名「琺藍」,又稱「嵌琺琅」,是一種在銅質的胎型上,用柔軟的扁銅絲,掐成各種花紋焊上,然後把琺琅質的色釉填充在花紋內燒制而成的器物。因其在明朝景泰年間盛行,製作技藝比較成熟,使用的琺琅釉多以藍色為主,故而得名「景泰藍」。
⑵ 廣州花都區的歷史文化
廣州花都區的歷史文化:
1、灰塑
灰塑,俗稱「灰批」,是嶺南建築的傳統裝飾,是中國民間工藝的瑰寶。根據《宋高僧傳》卷十八的有關記載,灰塑在唐僖宗中和四年(884)就已經存在。以後,灰塑在明清兩代最為盛行,尤以祠堂、廟宇、寺觀和豪門大宅用之最多。
2、盤古王誕
盤古王誕是花都區傳統的民間活動。每年農歷八月十二日為誕日,誕期活動從農歷八月十二日到八月十五日,盤古神壇為固定的活動場所。
清朝嘉慶初年(公元1796年),讀書人邱毛松在獅嶺爐山(現盤古王山)半山腰發現一塊石碑,上刻書「初開天地盤古大王聖帝神位」。傳說這塊石碑原立於梯面盤古廟內,梯面瑤人逃亡時遺落在此。
邱毛松將拾到石碑的農歷八月十二日定為盤古王誕日,並修建了盤古神壇,引人前來慶賀。此後,盤古王誕逐漸發展成為影響珠江三角洲和粵北一帶、內容豐富、場面熱鬧的傳統民間活動。附近各鄉都組織舞獅隊到盤古神壇前匯演,還有唱大戲、鬧花燈、搶花炮等民俗活動。
3、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是客家人的口頭創作文學,富有濃郁的地方語言特色,屬於民歌體裁的一種。它繼承了《詩經》中《十五國風》的風格,常用「賦、比、興」的傳統手法,又以雙關、重疊等手法見長。
除情歌以外,客家山歌還有勞動歌、勸世歌、行業歌、耍歌、逞歌、虛玄歌和猜調、小調、竹板歌等。演唱形式有獨唱、對唱、聯唱、戲曲小品等。客家山歌旋律優美,意境含蓄,被寓為《詩經》遺風的天籟之音。
其通俗易懂,生動形象,押韻上口,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特點,深受人們的喜愛和流傳。自唐代開始,客家山歌在民間常盛不衰,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4、中彩琺琅製作技藝
琺琅,又稱「佛郎」、「法藍」,1979年至1981年間,花縣琺琅廠進行技術革新,組織楊志鋒、賴明、楊志金、黃鑒恆、黃翠芳等7人多次前往北京琺琅廠學習「景泰藍」的掐絲技藝。
1983年,楊志鋒等人在「廣州琺琅」工藝的基礎上將「景泰藍」工藝有機地結合於一體,創新發明了一種新的工藝,命名為「中彩琺琅」。該工藝了不僅繼承「景泰藍」金碧輝煌的花紋圖案,又能襯托出「廣州琺琅」的淡雅、古樸、細致、生動的大幅彩畫和書法。
使產品的觀賞價值大為提高。「中彩琺琅」製品有花瓶、點心盒、盤、罐、碟、碗、座鍾、電話機、座燈、鈕扣等。
曾先後參加國家輕工部及省市有關部門舉辦的展覽,並多次獲得榮譽及獎項。2009年3月18日,花都區政府公布中彩琺琅製作技藝入選第一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5、花都元宵燈會
元宵節游燈,是流傳於嶺南地區的民間傳統習俗,也是人們新年祈福的一種形式。游燈的起源最遠可推至漢代。隨著歷史的發展,游燈活動不斷延續和豐富,到清代其形式和規模最大。
舊時,花縣的元宵節游燈活動十分盛行,正月十五晚上大多數鄉村都舉行游燈活動,場面非常熱鬧。遊行結束後,人們開始進行投燈,祈求光宗耀祖,虔誠孝順,新年順利,五穀豐登等新年願望。
新中國成立後,游燈習俗停止。20世紀90年代初,花都部分鄉村(如炭步鎮水口、石湖、塱頭、華嶺等村)逐復游燈習俗。1996年,炭步鎮水口村重修康公廟後,由旅港鄉人任廣榮發起成立「花燈會」,恢復游燈和投燈活動,至今已經舉辦了十二屆。
6、南獅
南獅,亦稱「醒獅」,流行於廣東、廣西以港澳、東南亞僑鄉,是地道的廣東民間獅舞。南獅是花都傳統的民間藝術,是人們喜愛的體育活動。它不僅融合了武術、舞蹈、音樂等多方面的文化元素。
由於舞獅的跳、蹲、馬步、箭步、弓步等均為武術動作,因此舞獅必須同時練習武術,掌握一定的武術步法。民國時期,花都很多鄉村都設有武館,聘請武師教授子弟習武和舞獅。新中國成立後,武術和南獅表演更加普及,逢年過節和開張慶典,各村獅隊便上街采青、巡演。
7、粵劇
粵劇是融會明清以來流入廣東的海鹽、弋陽、崑山、梆子等諸腔並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間音樂,如木魚、龍舟、南音、粵謳、廣東音樂、小調、小曲等所形成的以梆子、二黃為主的我國南方一大劇種,又稱廣東大戲、廣府戲等。
是一種揉合唱做念打、樂師配樂、戲台服飾、抽象形體等等的表演藝術。粵劇最初演出的語言是中原音韻,又稱為戲棚官話,到了清朝末期,才把演唱語言改為廣州方言。
8、瑞玲盆景
瑞嶺盆景主要源於赤坭鎮瑞嶺村,該鎮豐群、田心、竹洞、上連珠、下連珠等村,以及炭步、獅嶺等地均有人栽培盆景。赤坭鎮瑞嶺村地處花都區西部地區,地域廣闊、資源豐富、交通方便,種植盆景花卉等特色農業擁有100多年的悠久歷史。
瑞嶺村位於三坑水庫和矮嶺山塘的下方,灌溉方便,土壤、氣候十分適宜盆景種植。赤坭鎮瑞嶺村以生產經營樹樁盆景和盆栽盆景為主,是嶺南盆景的重要組成部分。瑞嶺村栽培的樹木種類繁多,其中以九里香、羅漢松的造型方面更具造詣。
九里香盆景是瑞嶺盆景的代表作,製作技法精湛,造型方面具極高的造詣,獨樹一格。2009年3月18日,花都區政府公布瑞嶺盆景入選第一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⑶ 盆景的人工盆景
清代宮廷中以珠寶、玉石、翡翠、珊瑚、金銀和瑪瑙等貴重材料製作的點景,配以金銀、琺琅、玉石、雕漆和鑲嵌等工藝製作的盆,二者合為一體,稱為盆景。
清宮盆景多由內務府造辦處的鑲嵌作製作,遇有皇太後、皇帝慶壽、皇帝大婚等事,大臣和各地官員也要進獻盆景作為禮品。這些盆景多用寓意、諧音來象徵吉祥、福壽和太平等。 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清宮舊藏。
清,造辦處造,通高30.5厘米。
瑪瑙雕佛手為盆,佛手一大一小二枚合抱,盆壁上又巧雕一蝴蝶飛落。盆下配鏤雕木座。盆上用綠絲線包纏銅絲並彎作枝條狀做成梅樹,梅花之銀鎏金花萼、花蕊焊接於銅枝頂端,又以銅絲裹以紅絲線為花心雌蕊,以白玉和白色料做梅花之五瓣,鑲粘於花萼與花蕊之間。含苞未開之蕾則在銀萼上鑲嵌白玉或芙蓉石,花葉以青玉雕成。梅花之間又點綴幾朵牙雕菊花,因日久花瓣略有脫落,葉以染色象牙製成,並以金彩勾畫葉脈。
此景花枝扶疏,亭亭如蓋,細而不弱,柔而蘊剛,色彩配搭明快清麗,一樹白色梅花與瑪瑙盆相得益彰,雅潔而不失嫵媚之風韻。 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清宮舊藏。
清,造辦處造,通高27.6厘米,盆高6厘米,長26.6厘米,寬17.3厘米。
以竹根雕刻拼接成矮足 ,盆壁四面陰刻幾何形夔龍紋飾並染色,又以深色線條勾勒紋飾邊緣。盆內為水仙湖石小景,黃楊木雕水仙球根,綠色染牙制葉片,花朵、花心、花蕾均為象牙雕刻,花托以黃楊木製。湖石為紫檀木雕刻。
此盆景中間立二座湖石,兩株水仙欹側而生,線條柔和多變。象牙、黃楊木質地細膩柔和,而紫檀木雕湖石則粗礪峻峭,花葉鮮麗明艷,湖石色澤沉著厚重,二者之材質、色澤和造型相互襯托,剛柔相濟。此景工藝精湛,物象寫實而清新簡潔,風格高雅,在以華麗繁縟為能事的宮廷盆景工藝中可謂別樹一幟。 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清宮舊藏。
清,造辦處造,通高39.5厘米,最寬處54厘米。
以天然木根雕作槎舟狀,槎下以彩繪泥塑波浪為托,波浪上留孔插入象牙雕刻的蓮花、蓮葉、蓮蓬。槎頭置銅鍍金四齣葵瓣式鏨胎琺琅盆,內植小型碧璽果桃樹。槎中部端坐一位以染牙雕刻的老者,長髯及胸,一手撫膝,一手執畫卷,神色安詳。老者身前置掐絲琺琅圓盤,內盛葡萄,身後置鏨胎琺琅六方瓶,瓶內插象牙菊花等。槎尾纏繞銅鍍金藤蘿,上卷如龍尾,覆於老者上方,垂掛白玉小葫蘆及燒藍葉,細巧可愛。
仙槎源於神話傳說。晉張華《博物志》中記某人乘槎泛海漂去,竟遇牛郎織女。後世又將故事人物附會為張騫,謂其乘槎尋黃河之源。目前所知最早以仙槎為工藝品題材者是元代著名的冶銀工匠朱碧山,他所制銀槎流傳至今。明清時期,仙槎被納入吉祥圖案體系,與八仙過海等題材類似,皆被賦予祝壽之意,甚得皇室寶愛,是清代宮廷工藝品中常見的題材之一。此景結構勻稱,置景錯落有致,富於裝飾趣味。雕飾材質多樣,色彩豐富,技巧繁難,堪稱同類製品中的經典之作。 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清宮舊藏。
清中期,蘇州造,通高7.3厘米,座長90厘米,寬37厘米。
紫檀木垂雲紋八足隨形座,座邊緣設銅鍍金鏤「萬」字紋欄桿。座中設天然木山,古意盎然。山中以白玉、碧玉、瑪瑙、翡翠、碧璽、松石等製作靈芝、仙桃、瑤草嘉蕙等,於孔隙石筍之間倒掛叢生,五色繽紛。山腰置一座藍頂圓亭,7位仙翁或立於山腰,或相伴行於山間,或對坐亭間暢談。玉鶴口銜仙草飛懸在山頂,玉鹿則伏卧於山腰亭旁,仰望上方的靈草。
此件寓意仙人祝壽的景觀造型大方,人物刻劃細膩,神態各異。花草與鳥獸等色澤清朗,疏密相間,錯落有致,頗富情趣,是中、大型景觀中的精心之作。
⑷ 常州非物質文化遺產
有常州吟誦、《董永傳說》、常州梳篦、錫劇、留青竹刻等。
1、常州吟誦
常州吟誦,又名吟誦調,是常州的傳統音樂形式,用吳語-太湖片-毗陵小片-常州話吟誦。介於唱和讀之間的吟唱古典詩詞文章的藝術。它橫跨文學、音樂、語言三門學科。
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一員,在國內外具有較高知名度。吟誦藝術屬「小眾文化」,與古琴、崑曲相仿,標志著民族文化的最高水準,具有文學、音樂、語言學等多學科的研究價值。
常州吟誦的基本內容相當豐富和全面,,主要有吟詩的音調(包括吟七律、七絕、五律、五絕等「近體詩」的音調和吟「詩經」、「樂府」、「楚辭」、雜言詩等「古體詩」的音調),吟詞的音調以及吟文言文的音調等。
常州吟誦是中國古代詩歌吟唱形式流傳於今的重要見證,它不僅展現了歷史上文人階層吟誦音樂的風貌,也很好地保存了吳語的音韻特色,為我們今天了解中古時期南方詩歌的演唱特點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具有很高的歷史與文化價值。
2、《董永傳說》
董永傳說是中國古代第五大愛情傳奇,第五大民間傳說。最早載於西漢劉向的《孝子傳(圖)》。此後三國曹植的《靈芝篇》和東晉干寶的《搜神記》也都有相關記載。
干寶的記載因主題突出(行孝)、情節完整("鹿車載父"、"賣身葬父"與天女適嫁"助君償債")而在我國農村地區廣泛流傳,成為兩千多年來故事嬗變和文學移植的母本,對後世影響深遠。
2006年董永傳說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萬榮縣文化館、東台市文化館、常州市金壇區文化館 獲得「董永傳說」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3、常州梳篦
梳篦,又稱櫛,中國古代八大發飾之一。是江蘇省常州市歷史悠久的地方傳統手工藝品。古代婦女常把精美的篦箕插在發髻上當作發飾。
梳篦製作是精湛的傳統技藝,用料精良,製作過程頗為講究。製作梳篦的主要材料為毛竹、木材、獸骨等。
制篦業始於春秋戰國時期,其始祖是陳七子,常州篦梳其製作技藝形成於魏晉時期,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常州梳篦聲名之盛,在於選材嚴格,工藝獨特,製作精良。
篦箕和木梳從原料到成品,分別需經過72道半和28道工序方可完成。傳承單位為常州梳篦廠。常州還有著名的篦箕巷。
2008年6月7日,常州梳篦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4、錫劇
錫劇,流行於滬寧沿線以及杭、嘉、湖地區和皖南城鄉的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錫劇舊稱灘簧,起源於清乾隆、嘉慶年間無錫、常州一帶的敘事山歌「東鄉調」。太平天國前後,「東鄉調」與道情、唱春、宣卷相融合,逐漸發展成曲藝形式的「灘簧」。
錫劇以唱為主,曲調優雅抒情,生活氣息濃厚,別具江南水鄉風韻,為江南地方文化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2008年6月7日,錫劇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Ⅳ-103。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江蘇常州市錫劇院、江蘇省演藝集團有限公司、無錫市錫劇院有限責任公司獲得錫劇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5、留青竹刻
留青竹刻又稱平雕,皮雕等,是中國傳統的雕刻藝術。即是用竹子表面一層青皮雕刻圖案,是以竹子表面一層薄薄的竹青為雕刻圖案對象,鏟去圖案以外的竹青,露出竹青下面的竹肌,讓整個雕刻圖形產生圖底變化的竹刻藝術。
留青竹刻是江蘇常州三寶(常州梳篦、留青竹刻、亂針綉)之一。留青竹刻是常州非物質文化遺產。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留青竹刻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錫劇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常州梳篦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董永傳說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常州吟誦
⑸ 景泰藍的鑒別
簡介:景泰藍,是我國的著名特種工藝品之一。春秋時已有此技術,到明代景泰年間製作最為精美而著名,故稱「景泰藍」。景泰藍正名「銅胎掐絲琺琅」,俗名「琺藍」,又稱「嵌琺琅」,是一種在銅質的胎型上,用柔軟的扁銅絲,掐成各種花紋焊上,然後把琺琅質的色釉填充在花紋內燒制而成的器物 。因其在明朝景泰年間盛行,製作技藝比較成熟,使用的琺琅釉多以藍色為主,故而得名「景泰藍」。
首先了解一下景泰藍的製作工序,分為制胎、掐絲、點藍、燒藍、打磨、鍍金六道工序,是一種製作工序復雜的傳統手工藝品。景泰藍製作技藝在2006年被列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從目前的市場狀況來看,景泰藍的質量略有些參差不齊,挑選一件好的景泰藍工藝品來收藏,需要從以下方面來判斷:
第一要看銅胎的質地:
一般市面上比較流行的景泰藍以傳統銅胎為主,沿用清代以來的紅銅胎,以胎體厚重者為上品。景泰藍第一道制胎工藝的水平直接影響到其他各項後續工藝的質量。常見的立式胎型(瓶、罐等)的厚度可以達到2.8—3.4毫米。隨著紅銅價格的上漲,有一些景泰藍的胎壁變得非常薄,上手有輕飄之感。曾經在民國時期由於大部分北京景泰藍作坊生計困難,出現過一大批被稱之為「河漂子」的景泰藍,以減少銅的使用量來降低成本。鑒別其胎體質量的最簡單方法就是上手,同樣體積的景泰藍以重者為佳,出現「輕」「飄」之感的屬下等貨色。同時,也可以通過輕輕敲擊器物來判斷其材質,純正紅銅的響聲渾厚純正有如銅鍾之音色。當然也要觀察器物的內底是否灌注了鉛來增加分量,這也是許多不良商家以次充好的手段之一,特別在瓶類器物中最為常見。
第二是看景泰藍的器型:
景泰藍的常見器型,基本以景泰藍花瓶、罐、尊、爐、盒、碗為主。有些直接從青銅器、陶瓷器引申借用。如鼎、爵、尊、卣等直接來自於青銅器,而梅瓶、觀音瓶、蓋碗等造型借用於陶瓷器。還有各種異型器,如模仿鳥類、獸類造型的也並不鮮見。因此,景泰藍在造型上與其他工藝門類沒有太大的區別,審美特徵也較為相似。只是由於材質的特殊性,經常會在器身加以耳子、鏈子、穗子等裝飾物來顯示其華美和富麗堂皇。另外,景泰藍的尺寸按慣例是依照英寸作為標准來標注的。按照1英寸等於2.54厘米來推算,一隻常見的11英寸的梅瓶的高度約為28厘米。
第三是看景泰藍所使用的釉料:
景泰藍表面的琺琅釉多是用進口天然礦石、半寶石加工提煉而成,珍貴異常。一件好的景泰藍,需要經過十幾次反復上釉才能完成。釉色是否清晰明快,發色鮮艷,層次分明是目測的最基本標准。上品的潤色自然統一,劣品多用劣等琺琅填釉,甚至有制假者不用昂貴的琺琅,而用其他的彩料代替,此類景泰藍經常會有大面積的串色和沙眼情況出現。所謂砂眼,是由於氣體或雜質在景泰藍表面形成的小孔。在明清兩代的景泰藍工藝品中,由於技術落後,砂眼密布非常多見。而以今天的技術水平,完全可以把砂眼降低到寥若晨星般的程度。
第四點就是要看景泰藍製品上的掐絲:
景泰藍的紋飾及圖案的大體框架是靠掐絲來完成的。一件好的作品要根據圖案的需求採用不同粗細的扁絲來完成。現代景泰藍製品由於採用機器軋絲,所以扁絲一般粗細均勻。依照圖紙中得紋樣進行「掰花」,是最能體現藝人水平的工序,因此也是檢驗景泰藍工藝高低的重要途徑。掐絲細密、圓潤、整齊是判斷其優劣的標准。但也有用機器沖壓製作底紋如萬字紋、雲紋等情況的存在,但景泰藍精品大部分圖案還是完全依賴於手工完成。
除了以上的景泰藍鑒別優劣的標准以外,還有就是景泰藍製作的最後一道鍍金工藝值得一提,由於鍍金工藝耗金量比較大,有一些無良者會在此工序上做手腳,用其他金屬代替黃金,那樣鍍金之後出來的顏色發澀,整體的金色也就不能像真正的黃金那樣能給人以純正耀眼的感覺。
⑹ 景泰藍工藝詳細資料
古文化街宮南西側 喬香閣
作為津門十景之一,天津古文化街一直堅持「中國味,天津味,文化味,古味」經營特色,以經營文化用品為主。古文化街內有近百家店堂。
以經營景泰藍為主的中華老字型大小「喬香閣工藝品」落戶古文化街。景泰藍,又名「銅胎掐絲琺琅」,景泰藍是一種瓷銅結合的獨特工藝品。製作景泰藍先要用紫銅制胎,接著工藝師在上面作畫,再用銅絲在銅胎上根據所畫的圖案粘出相應的花紋,然後用色彩不同的琺琅釉料鑲嵌在圖案中,最後再經反復燒結,磨光鍍金而成。景泰藍的製作既運用了青銅和瓷器工藝、又溶入了傳統手工繪畫和雕刻技藝,堪稱中國傳統工藝的集大成者。這種銅的琺琅器創始於明代景泰年間,因初創時只有藍色,故名景泰藍。現代景泰藍已變成了一種工藝品名稱,而不是顏色了。
景泰藍是我國金屬工藝品中的重要品種。製造歷史可追溯到元朝。明代景泰年間(1450年-1456年)最為盛行,又因當時多用藍色,故名景泰藍。景泰藍以紫銅作坯,製成各種造型,再用金線或銅絲掐成各種花,中充琺琅釉,經燒制、磨光、鍍金等工序製成。景泰藍造型特異,製作精美,圖案莊重,色彩富麗,金碧輝煌,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是我國傳統出口工藝品。西安金屬工藝廠是西北生產景泰藍的有名廠家。該廠引進北京景泰藍製作技術,現已能生產多種景泰藍工藝品,其中景泰藍犀牛尊造型生動,製作精美,成為全國工藝美術展覽的珍貴展品。
景泰藍作為一種美術工藝品,其製法即於銅器表面上以各色琺琅質塗成花紋,花紋的四周嵌以銅絲或金銀絲,再用高火度燒即成。這項工藝始於明代景泰,而且初創時只有藍色,所以叫景泰藍。現在雖然各色具備,然而仍然使用以前的名字。因為景泰藍已變為一種工藝的名稱,而不是顏色的名稱,據說景泰為宣德之子,宣德重視銅器以及鑄冶銅質,景泰在幼年期間耳濡目染,認識極詳,且嗜之極深,只是對於鑄煉方面,宣德已到達絕頂,沒有能力再求突破,就在顏色方面另別辟蹊徑,以圖出奇制勝。終於有景泰藍的創制。因為事先對顏色的籌謀極費苦心,所以在成功之後,也極端鍾愛,所有御用陳飾無不用景泰藍製作,種類之多不可屈數,凡瓷料所能制器無不盡有,成化時期繼承遺業,未改遺風,仍努力燒制,所以景泰藍的器物在景泰和成化兩朝最為常見。其後經歷弘治、正德、嘉靖、隆慶四朝,雖仍然燒制,可是都因循成規,虛應故事,在質量上都不能與景泰和成化年間媲美。萬曆以後,雖然偶然有燒制,並非象以前設官置廠視為例務,所以以後出品極少。終明代一世,都沒能復興。到清朝乾隆時期,又開始燒制,且品類多,成績好,雖然不能和景泰、成化時期相比,但是比起弘正以後出品物絕不遜色。現今雖有康雍的器物出現,然而細細考究竟與乾隆所制器物沒有什麼不同,實際上是乾隆所制,刻康雍年款,卻不是康雍製作的。
大體上說,明代的景泰藍胎的銅質較好,多為紫銅胎,體略顯厚重,故造型仿古的多,主要仿青銅所用的彩釉均為天然礦物質料,色彩深沉而逼真,紅像寶石紅,綠像松石綠。此時的絲掐得較粗,鍍金部分金水厚。彩釉上大多有砂眼。款有「大明景泰年制」或「景泰年制」,底款,邊款均有。
清代的景泰藍工藝比明代有提高,胎薄,掐絲細,彩釉也比明代要鮮艷,並且無砂眼,花紋圖案繁復多樣,但不及明代的文飾生動,鍍金部分金水較薄,但金色很漂亮。
民國時期景泰藍總體水平不及前代,胎體薄,色彩鮮艷有浮感,做工較粗。這時只有「老天利」,「德興成」,製作的景泰藍工細,質量好。造型多仿古銅器,或仿乾隆時的精品,款,已都是刻款了。現在景泰藍的陳設品多,不做實用品。
現在的景泰藍工藝大有提高,造型多樣,紋飾品種繁多,已成為我們與國際友人和親朋好友互相往來的最佳禮品了。但當代人對景泰藍工藝畫的認識還停留在書本,真正欣賞過景泰藍作品的為數不多。
[編輯本段]景泰藍的製作
製作精美的景泰藍,要通過以下幾個步驟:
一、型製作(制胎):將紫銅片按照圖紙要求剪出各種不同形狀,並用鐵錘敲打成各種形狀的銅胎,然後將其各部位銜接上好焊葯,經高溫焊接後便成為器皿銅胎造型。
二、掐絲:用鑷子將壓扁了的細紫銅絲掐、掰成各種精美的圖案花紋,再蘸上白芨粘附在銅胎上,然後篩上銀焊葯粉,經900度的高溫焙燒,將銅絲花紋牢牢地焊接在銅胎上。
三、點藍:焊好絲的胎體經酸洗、平活、整絲後便可上釉了。所謂點藍就是用金屬小鏟把各種琺琅釉料填入絲紋空隙中,經過800度的高溫燒熔,將粉狀釉料熔化成平整光亮的釉面。如此反復兩次至三、四次的上釉熔燒,才能將釉面與銅絲相平,這樣就使器皿披上了華麗典雅、五彩繽紛的漂亮外衣。
四、磨光:是用粗砂石、黃石、木炭分三次將凹凸不平的藍釉磨平,凡不平之處都需經補釉燒熔後反復打磨,最後用木炭、刮刀將沒有藍釉的銅線、底線、口線刮平磨亮。
五、鍍金:將磨平、磨亮的景泰藍經酸洗、去污、沙亮後,放入鍍金液糟中,然後通上電流,幾分鍾後黃金液便牢牢附首在景泰藍金屬部位上了。再經水洗沖凈乾燥處理後,一件斑斕奪目的景泰藍便脫穎而出了。鍍好金的景泰藍再配上一座雕刻得玲瓏剔透的硬木底托,更顯出景泰藍雍容華貴、端莊秀美的姿色。
隨著景泰藍的不斷發展和市場的需要,一些異形產品、實用產品、旅遊紀念品以及高、大、精、尖、高品位的景泰藍大量生產,新品種、新花色、新工藝不斷涌現,近幾年來景泰藍行業里出現了脫胎景泰藍、銀胎景泰藍,畫琺琅與掐絲琺琅相結合的景泰藍、機制景泰藍、仿日本七寶燒的銀晶藍,以及多種工藝相結合的景泰藍。特別是多工藝結合景泰藍尤為突出。這是一種以景泰藍為主體,然後與牙雕、玉雕、木雕、漆藝以及花絲鑲嵌等工藝結合,由於多種工藝巧妙結合,各種材料互相襯托,再加上通體又鑲嵌了大量的寶石,更使作品新穎奇特、玲瓏剔透,通體散發出珠光寶氣。
[編輯本段]景泰藍的作偽
景泰藍的主要材料是琺琅。而偽制者多數不用昂貴的琺琅,而用另外的彩 料代替。其偽制的方法是:先制好銅器,再用銅絲作花紋,填入顏色後用火燒。最後用呼咱作舊方法做成出土舊物的樣子。顏色的配料一般是向種顏色混在一起。如藍色,即用銀藍、硬藍、硬綠、銀藍與黑色泡製;淺綠,則用銀藍、銀綠、蛋清黃研成麵粉,再將硬黃碎成黃米一樣和於其中便可以了。燒成後,再鍍金,或用電鍍再用火鍍的辦法,也可鍍完後再作打磨,看上去就像劃傷了表面的金質一樣,或不鍍金也可以。至於磨光,用細石不用炭。這些過程做完扣,抹上層杏干粥,使其生銹。經過幾十天後,將浮銹抹去,再用油脂擦拭表面,其顏色光潤便與舊者沒有差別了。
[編輯本段]景泰藍的鑒別
從古到今景泰藍一直是我國傳統出口工藝品,日本的齊寶燒就是仿製我國的琺琅工藝,它的釉色亮麗有餘,但是不帶釉中的掐絲。現在市場上見到的景泰藍絕大多數為新工藝品,因為景泰藍工藝從古至今一直沒有斷過,且產量越來越大。新工藝的景泰藍價格都不是很高,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生產過剩,不太講究工藝質量,只有少數的景泰藍製作工藝講究,掐絲細,釉面光亮,色彩鮮艷而明亮,成為我們與國際友人和親朋好友互相往來的最佳禮品。舊的景泰藍已經很少見到,所能見到的大多為清代晚期。清代的景泰藍工藝比明代有所提高,胎薄、彩釉也比較鮮艷,並且無砂眼,花紋圖案也比明代繁復多樣,但不及明代的紋飾生動,鍍金部分金水較薄,但金色很漂亮。製作好的景泰藍也有專門的老字型大小,像民國時期的「老天利」、「德興成」,他們所製作的景泰藍工藝極細,保質保量。
有一種極易與景泰藍相混的工藝叫燒藍,看上去和景泰藍沒有什麼區別,稱之為「燒藍」或者「燒瓷」,只是釉面上不掐絲,是北京生產的傳統出口工藝品。燒藍的胎較厚,手頭較重,加之繪有民族風格的圖案,使燒藍的價格會更高一些,在收藏燒藍時要注意選擇胎厚重,工規整,造型別致的,胎厚比胎薄的要好,年份舊一些的比年份新的要好,造型與琺琅差不多,有瓶、盤、碗、攢盤、盆景盆等。
市場上的景泰藍新的多於舊的,在收藏中要加以識別,以完整器最好,成對的器物價值會更高一些,不是「1+1=2」的價格。在存放中要注意保護景泰藍的掐絲不被破壞,釉面要完整,不要有碰傷,保持釉面的光潔,而新工藝品景泰藍可以用來做裝飾,
1.收藏景泰藍,除了認清年代外,在器型的選擇上應以人物、動物為首。從上個世紀的六十年代開始,景泰藍出現仿製品,主要仿造清代乾隆以後的器物。景泰藍使用的主要顏料為琺琅色料,偽造者為降低成本,往往用其它色料代替。偽造的一般方法是:先製成銅胎,並用銅絲掐成各種圖案,接著將普通顏料研磨後填入灼燒,燒成後鍍金,再用細石將表面的硬棱磨掉。各道工序完成後還要在其表面塗上一層杏干粥,使其生銹。數十天後把表面的銹除去,再用胭脂油擦一遍,其顏色和光潤程度可與舊器物相混淆,但藏家只要仔細觀察,便能分辨真偽。
2.景泰藍以明代的製品為佳,凡是明代的製品,它的質料都是透亮而不發磁,而大綠一色,其透亮則更比他色更為厲害。它的性能與玻璃略同,它的顏色象油綠的翠玉,紅色像昌化的雞血,紫色猶深色的舊紫晶,藍色類似於藍腚,白色類似凝脂,淺綠色發藍,黃色與姜中擰出的漿汁略摻黃米相同,其絲胎皆是黃銅,鍍金為大鍍,它的器物上均有沙眼。到乾隆時期,無論何種顏色,它的料都是不透亮而發磁,因為明代透亮的料子,到此時已經不再見到了。所以它的絲胎多是紅銅,它的鍍金亦是火鍍,乾隆所制的,以黃白兩色為最佳,其黃色黃而發干,與煮熟的雞蛋黃相同,後來仿製的,多是黃中發綠或發紅,與乾隆時的干黃色不相似。乾隆的白色也最難仿製,其中原故有二點:一因其白色與東渠石色沒有差異,仿者須用六品頂珠製成,然而頂珠不易得到,一因其白色白而且干,後之作料家雖亦發明一種乾料,但燒時不易熔化,相比其他材料,吃火特別厲害,如果不是精良的工匠製作,器物極易受傷。
真正的景泰藍從「佛寶天龍八部」上就能看出來。跟隨張同祿大師製作景泰藍近30年的北京祿穎蘭釉藝工藝品公司高級工藝師李佩卿告訴記者,小作坊沒有資深設計師,如果沒有大師的指導,從圖案到花紋到做工都非常粗糙。像有的人畫的蓮花很呆板。張同祿大師畫的就特別生動。蝙蝠眼睛,飛的姿勢,不是靜止的,動物能表現生動,花草能表現生命力。植物、小魚,看著彷彿魚在水中。都會做魚、獅子、龍,但我們的就是活靈活現的。像每個底座上都畫齊輪羅傘蓋、花冠魚長,這在佛教中被稱作「八寶」。而且每位護法神使用的法器也是不同的,分別對應這八寶。「這種設計都是基於大師藝術修養才能設計出來的。即使抄襲也不會精細到這種程度。」
[編輯本段]景泰藍的價值
景泰藍屬於民間傳統工藝,在市場上的價值也越來越高,現在從事景泰藍製作、加工的工藝作坊也越來越多。景泰藍的價值取決於其著色和工藝。民間比較有名的景泰藍製作名家宋志軍等人其中竺茗景泰藍工藝畫廊成為目前最專業的景泰藍畫坊。景泰藍具有極高的收藏和品簽價值,適合家居、酒店、車站等場所。
景泰藍工藝畫
景泰藍工藝畫是借鑒了傳統景泰藍工藝中的掐絲、點藍等工序,掐絲是用的鋁絲(氧化鍍金色),粘絲的膠是用普通的裝修用膠水,待絲粘牢後,用油畫鏟子調和彩色砂填色,待沙字干後,採用樹脂封畫面,處理出亮面、啞光、磨砂等多種畫面效果。新藍藝景泰藍畫,在借鑒傳統的景泰藍工藝技術上,糅合油畫、國畫、浮雕、彩繪等技術獨創出無絲景泰藍畫、磨砂景泰藍畫、夜光景泰藍畫、立體景泰藍畫等多種效果。新藍藝景泰藍畫逐漸成為高檔的室內裝飾畫。
⑺ 景泰藍玉器盆景花瓣花骨朵製作方法
景泰藍玉器的花瓣兒製作方法,我覺得請他來非常喜歡。
⑻ 珊瑚盆景大概是多少錢
珊瑚盆景的價格
珊瑚盆景 價格名稱(拍賣參考價) 類型 時間 價格(RMB)
珊瑚盆景 拍賣 2012-05-17 ¥ 250,000--300,000
金掐絲珊瑚盆景 拍賣 2011-11-06 ¥ 1,300,000--2,000,000
掐絲琺琅珊瑚盆景 拍賣 2011-07-28 ¥ 12,000--25,000
象牙珊瑚盆景 拍賣 2010-03-20 ¥ 11,200
珊瑚盆景 拍賣 2009-11-09 ¥ 400,000--600,000
景泰藍珊瑚盆景 拍賣 2009-05-30 ¥ 414,400
清乾隆 掐絲琺琅 拍賣 2008-06-07 ¥ 313,600
珊瑚盆景 (一對 ) 拍賣 2011-10-29 ¥ 80,500
天然深海紅珊瑚 交易 2012-03-03 ¥36,000
天然沙丁紅珊瑚樹 交易 2012-02-26 ¥2,000
天然珊瑚盆景 交易 2011-01-03 ¥2,000
珊瑚樹盆景 貨號 交易 2010-11-12 ¥ 協商價
海柳佛珠 交易 2010-10-28 ¥600
白珊瑚綠碧璽鎏金 交易 2009-12-24 ¥4,500
珊瑚枝盆景 (已 交易 2009-07-15 ¥8,000
⑼ 盆栽的石榴樹怎麼養
石榴原產東南歐到中亞一帶,在中國栽培歷史已有2000年。石榴喜陽光充足和溫暖的氣候回,性強健,比較耐寒,對土答壤要求不嚴,但以肥沃疏鬆含石灰質的壤土最適宜生長,黏性土壤對其生長不利。石榴移栽一般在秋末或在春初進行。每年在花前、果期、落葉後施3次基肥,石榴喜水,土壤以保持濕潤為好,但花期澆水不要太多,否則花蕾易脫落。
石榴在夏季每天澆水1次,深秋可隔天1次,生長季節每半月澆1次稀薄液肥,對開花少或不開花的植株,應控制肥水,抑制營養生長,才能逐步使花果增多。入冬不準備在室內擺設的植株,可待其落葉後移入室內1~5℃的地方越冬休眠,半月澆1次水。如室內溫度較高,又能見陽光,在室內陳列的植株,3~5天澆水1次。
春季應在室內發芽後再出室、換盆,換盆時間宜遲不宜早。等新芽生出並展葉後再換盆。
⑽ 常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常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董永傳說、白太官傳說、常州吟誦、天寧寺梵唄唱誦、乾元觀道教音樂、泓口絲弦、太平軍鑼鼓、跳幡神、談庄秧歌燈、巨村舞龍、溧陽竹馬燈、跳五猖、凍煞窠、跳祠山、指前魚燈、太平龍燈、馬燈等。
非物質文化遺產分布的最大的特點是不脫離民族特殊的生活生產方式,是民族個性、民族審美習慣的「活」的顯現。它依託於人本身而存在,以聲音、形象和技藝為表現手段,並以身口相傳作為文化鏈而得以延續,是「活」的文化及其傳統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過程來說,人的傳承就顯得尤為重要。
截至2009年,我國共有崑曲、古琴藝術等26個項目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羌年、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等3個項目入選「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世界上入選項目最多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