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樂國盆景
① 中國盆景流派的八大派
蘇州、揚州、嶺南、四川、安徽、上海 、浙江、南通
嶺南盆景:蒼勁自然
四川盆景:蟠曲多姿
蘇州盆景:清秀古雅
揚州盆景:嚴整莊重
安徽盆景:古樸奇特
上海盆景:明快流暢
浙江盆景:雄偉挺秀 造型特點:圓片式
傳統造型:「六台三托一頂」,屏風式、垂風式、垂枝式、劈乾式、
技法特點:棕絲蟠扎,粗扎細剪
常用樹種:松、柏、雀梅、榔榆、黃楊、三角楓、石榴、鳥不宿等
代表人物:周瘦鵑,
流傳地域:蘇州
特點:嬌媚。缺點:樹形變 化不大,形態嬌柔做作,十年以上才能完成。
虎踞龍盤(雀梅,樹齡400餘年)
醉卧(雀梅) 造型特點:要求「樁必古老,以久為貴;片必平整,以功為貴」。
傳統造型:「游龍彎」 ,雲片式(一至三層的稱「台式」,三層以上的稱「巧雲式」 ),疙瘩式
技法特點:棕絲蟠扎,精扎精剪
藝術特點:嚴整而富有變化,清秀而不失壯觀。
常用樹種:松、柏、榆、黃楊(瓜子黃楊)及五針松、羅漢松、六月雪、銀杏、碧桃、石榴、枸杞、梅、山茶等。
代表人物:萬覲棠
流傳地域:以揚州為中心,包括嘉州、泰州、興化、高郵。
揚州盆景製作歷史悠久。早在唐代,盆景已成為宮苑裝飾、觀賞的珍品,作為東南第一大都會的揚州,也受到京都影響流傳盆景;宋代蘇軾任揚州太守時,曾親自製作盆景;明代,揚州盆景形成地方風格;清代,揚州鹽商為迎合帝王南遊,廣築園林,大興盆景,有「家家有花園,戶戶養盆景」之說,明代形成的盆景風格,經不斷提高,形成了流派。
黃楊盆景《巧雲》、《騰雲》、《行雲》、《凌雲》、《碧雲》等榮獲一等獎,實現五連冠 造型特點:要求「樁必古老,以久為貴;片必平整,以功為貴」。
傳統造型:以「兩彎半」(或「三彎半」)為主要特色。兩彎半」又稱「獅式」盆景,相傳為明代畫家所創,造型上有極嚴格的要求,必須構成三彎九片一頂(三彎半),意態如獅。但「三彎半」的造型難度太大,很不容易達到標准,以後逐漸簡化為「兩彎半」。
技法特點:棕絲蟠扎,精扎精剪
常用樹種:松、柏、榆、黃楊(瓜子黃楊)及五針松、羅漢松、六月雪、銀杏、碧桃、石榴、枸杞、梅、山茶等。
代表人物:徐朗屏
流傳地域:南通、如皋 造型特點:海派盆景不拘一格,不受任何程式限制,但在布局上非常強調主題性、層次性和多變性,在製作過程中力求體現山林野趣,重視自然界古樹的形態和樹種的個性。講究枝片造型,但枝片不但數量較多,沒有固定規格
主要造型:微型,自然型
技法特點:鐵絲蟠扎,扎剪並重
常用樹種:松柏類為主
代表人物:殷子敏、胡榮慶、汪蠡鼎、胡運驊
流傳地域:上海 造型特點:薄片結扎,層次分明。擅長直干或三五株栽於一盆,以表現莽莽叢林的特殊藝術效果
主要造型: 「高幹」、「合栽」為造型基調
技法特點:金棕並用,扎剪並重(針葉樹以扎為主,闊葉樹以剪為主)
常用樹種:松柏類(五針松)為主
代表人物:潘仲連,胡樂國
流傳地域:杭州、溫州兩地為中心 造型特點:徽派盆景風格獨特,形式多種多樣,造型技法受揚、蘇、滬諸派影響,以古傲蒼勁、奇峭多姿為主要特色主要造型: 「高幹」、「合栽」為造型基調
傳統造型:規則類主要有「游龍式」(多見於梅樁)、「扭旋式」、「三台式」、「屏風式」、「疙瘩式」
技法特點:粗扎粗剪(棕皮樹筋纏繞)
常用樹種:以梅樁最為著名,稱為「徽梅」。黃山松,檜柏,檵木
代表人物:宋鍾鈴
流傳地域:以歙縣賣花漁村(雄興鄉洪嶺村)為代表,包括績溪、休寧、黟縣等廣大地區。 造型特點:樹樁以古樸嚴謹,虯曲多姿為特色;多懸根處理。山石盆景則以氣勢雄偉取勝,高、懸、陡、深,典型地表現了巴山蜀水的自然風貌。
傳統造型:規則類為主
技法特點:棕絲蟠扎,講究身法
常用樹種:川派樹樁盆景一般選用金彈子、六月雪、羅漢松、銀杏、紫薇、貼梗海棠、梅花、火棘、茶花、杜鵑等花木。
代表人物:李宗玉等。
流傳地域:四川成都重慶等地。
川派盆景藝術的發展,經歷了一個在造型上從簡到繁、再從繁到簡的過程,前一個「簡」是簡單,後一個「簡」是簡練。同其他盆景流派一樣,根據「樹姿近畫」的造型原理,先有自然類,後來經過模仿老樹的姿態和變化,不斷總結出了表現這種姿態和變化的技法規律,通過歷代盆景藝術家的創造和完善,最後歸納為10種身法和3式、5型。盆景藝術大師陳思甫在他的專著《盆景樁頭幡扎技藝》一書中寫道:「若以規律類平技式樁頭論,成都和川西地區的主幹彎曲、校視下傾的造型,乃是仿照峨山高寒之地長期被積雪壓抑的松柏的低矮老態,雪融化後,樹梢直立,枝椏由垂轉手或略帶傾斜狀。故爾平枝式規律類型樁頭,枝盤漸至盤端往下斜而平整,或技盤基部下傾、盤略下斜而平整。「在藝術形式上,它以嚴謹的格律作為基本的結構原則,它是盆景中的『格律詩』。」(唐春來:《規律類樹樁美的探索》,載《成都盆景研究》) 風格特點
1)雄偉蒼勁,古樸自然;
2)截干蓄枝(主幹截斷,長側枝,當側枝長到主幹小一點又截去,這樣不斷去致下部粗壯);
3)分段培育。
代表人物:孔泰初
傳統造型:大樹型,高幹型
常用樹種:九里香、福建茶、朴樹、榆、雀梅、榕、黃楊、羅漢松、五針松、杜鵑、水梔子、梅、銀杏等
流傳地域:廣州
傳統的廣東盆景,形似北派的「游龍彎」式,樹干蛇行直立,左右垂臂橫出,作五托或七托,樹頂扁平,稱「古樹」,又叫「將軍樹」,這種盆景很費功夫、時間,一般需要三四十年才能成型。嶺南派盆景藝術風格的真正形成,則是本世紀30年代以後的事。 這時的廣東盆景分作三個流派:一是以盆景藝術家孔泰初為首的一派,樹形蒼勁渾厚,樹冠秀茂稠密,構圖嚴謹,表現曠野古木的風姿;二是以廣州三元宮道士為首的一派,主要利用將要枯死的樹樁作材料,經過精心培育,從某一部分長出新芽,以瀟灑流暢為貴;三是以廣州海幢寺的素仁和尚為首的一派,扶疏挺拔,兀立雲霄,技托雖少而不覺空虛,含蓄簡括,高雅自然,很有點鄭板橋「冗繁削盡留清瘦」,「一枝一葉總關情」的詩意 。
② 中國著名盆景大師有幾個
第一批盆景大師名單(10人)
萬覲堂 孔泰初
王壽山 朱子安
朱寶祥 李忠玉
陸學明 陳思甫
周瘦鵑 殷子敏
第二批盆景大師名單(2人)
賀淦蓀 潘仲連
第三批盆景大師名單(15人)
王選民 呂 堅
伍宜孫 蘇 倫
陸志偉 汪彝鼎
林鳳書 胡樂國
趙慶泉 胡榮慶
賀淦蓀 徐曉白
盛定武 梁悅美
潘仲連
③ 羅漢松盆景放家裡好嗎羅漢松盆景怎麼養
羅漢松四季蔥翠枝幹蒼勁,有種卓爾不凡的氣質,要是能夠蟠扎和造型的話,會顯得更加美不勝收。此外,羅漢松還有很深的文化內涵,甚至被當做富貴的象徵。不過羅漢松是非常珍貴的,隨著人們的胡亂採挖,羅漢松資源顯得更加匱乏,已經是國家的保護植物了,不過一些朋友還是想種植這種美麗的樹種,下面就簡單說說羅漢松培育培育的方法吧!
五抹芽修剪:
生長期的羅漢松,枝條萌發力是很強的,經常摘掉枝條的頂芽部分,能使羅漢松的枝條更加細密,多出側枝,抹去主桿部分細芽,及時修剪過密,疊枝,內生枝,腋下枝,弱枝不合理枝條全部剪除,讓健康的枝條更好吸收營養。羅漢松在生長期的時候,為了株形美觀 ,需要進行修剪頂芽,壓低株形,也是抑制生長。也可以隨時修剪徒長枝、枯枝、病枝進行修剪,也可以摘心處理,保持美觀度。另外,羅漢松開花會影響株形,所以不打種子的情況下,及早掐掉花朵。
總結:羅漢松生長得並不旺盛,這個時候一定要開始多施肥,勤澆水,讓它的枝條都徹底的生長出來,變得比較茂盛之後,將一些生長不太好或者是漲勢過長的枝條,進行一些修剪,保留大部分枝條。通過我們多肥多水的養護之後會發現明顯變粗,保留中間最粗的莖干,讓他成為整個盆景的生長骨架。
④ 關於盆景的詩詞
1、宋 陸游《懷舊》
翠崖紅棧郁參差,小盆初程景最奇。
誰向豪端收拾得,李將軍畫少陵詩?
2、元 劉敏中《鵲橋仙 盆梅》
孤根如寄,高標自整。坐上西湖風景。幾回誤作杏花看,被夢里、香魂喚省。
薰爐茶灶,春閑書永。不似霜清月冷。從今更愛短檠燈,夜夜看。
3、宋 趙希逢《和買盆池蓮》
終日歡陪解語蓮,浮花欲比價相千。
不須更買盆池景,寂寞無言涴眼前。
4、唐 李商隱《憶梅》
定定住天涯, 依依向物華。
寒梅最堪恨, 常作去年花。
5、宋 戴復古《滸以秋蘭一盆為供》
吾兒來侍側,供我一秋蘭。蕭然出塵姿,能禁風露寒。
移根自岩壑,歸我幾案間。養之以水石,副之以小山。
儼如對益友,朝夕共盤桓。清香可呼吸,薰我老肺肝。
(4)胡樂國盆景擴展閱讀
中國是世界的詩詞王國,歷代的詩人墨客對花草樹木情有獨鍾,以凝煉的語言,傳神的文字,十分生動地概括了山水花木的精神品格和風情韻致,還有不少是吟詠盆景藝術。
元代強調盆景的「小中見大」,也要求畫理入盆的意趣。謝宗可《蟠梅》詩:「縈春絆碧裂蒼苔,歲晏寒香宛轉來;蛟蟄凍雲冰骨瘦。龍眠夜月玉鱗開。風霜氣勢從千折,鐵石心腸亦九回;只為東君甘自屈,不教枉點百花魁。」
清時,觀花盆景不僅在民間深受喜愛,在宮廷中也佔有一席之地。康熙在《詠御制盆景榴花》中寫道:「小樹枝頭一點紅,嫣然六月雜荷風; 青葉里珊瑚朵,疑是移銀金碧中。」把盆中珊瑚配景的襯托,榴花的嬌艷欲滴寫的十分傳神。
⑤ 誰知道這是什麼花
寶石花
網路有圖片
寶石花,民間泛指蓮花座造型的多肉植物。肉質厚實葉片形狀恰如寶石一般,多枝葉片重疊簇生在一起,蓮座狀葉盤酷似一朵盛開的蓮花而得名,被譽為「永不凋謝的花朵」。形態獨特,養護簡單,很適合家庭栽培。置於桌案、幾架、窗檯、陽台等處,充滿趣味,如同有生命的工藝品,是近年來較流行的小型多肉植物。風車草屬的朧月、石蓮屬的玉蝶都是國內常見的「寶石花」。
⑥ 關於中國根雕協會
根雕藝術家鄭碩希
鄭碩希先生1956年生長在閩中仙游,少年時期他就懷抱著藝術家的夢想,從孩提時代就開始圍在當美術教師的母舅邵世霖先生身旁學習繪畫。青年時代他響應黨的號召,獻身閩北支援山區建設,受聘在閩北山區一家工藝美術廠擔任木雕技術員兼傳統圖案設計員。閩北山多樹多,工作之遐他經常肩上扛著一把小山鋤,一頭扎進山裡,從泥土裡刨出幾截樹根,雕琢一些小工藝品當擺設,偶爾也送幾個與朋友一起賞玩。1980年他的根雕作品首次在建陽地區工藝品展銷會上一展風采。1986年他從閩北調回仙游縣工藝廠擔任木雕工藝師,從此與木雕、根雕、泥塑結下了不解之緣。
鄭碩希製作的根雕,充溢著濃重的自然美,他注重從根雕的形、神、意、趣等方面進行綜合研究,精心揣摩,博採眾長,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他認為根雕是一門奇巧結合、天人合一的造型藝術,主張植根自然,因材施藝,盡量保持樹根的自然形態與天然神韻,融自然美與藝術美於一體。近年來,他創作的許多根雕作品為美、日、新、港、台根藝愛好者所收藏,作品多次在莆田、泉州、福州、廈門及省外展出。1994年盆景《醉八仙》、《達摩面壁》、《蘇武牧羊》在「中國花卉盆景」雜志發表, 1996年根雕《騰飛》榮獲福建省首屆根雕精品展金獎,緊接著他的另一個根雕作品《鍾馗》又在1996年11月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舉辦的第三屆中國根雕藝術節優秀作品展上獲得了「佳作獎」, 1997年9月在江蘇省常州市舉辦的97中國根雕藝術博覽會上他又獲得了優秀作品獎。東南電視台、莆田電視台相繼拍攝並播出了介紹鄭碩希根雕藝術的專題報道,1996年新編《仙游縣志》也刊登了鄭碩希的根雕作品照片和藝術成就簡介。
1997年,鄭碩希先生當選為仙游縣花卉盆景協會副會長,並加入了入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根雕委員會會員、福建省花卉協會根雕委員會理事。近年來,鄭碩希先生被聘為仙游龍威工藝品有限公司工藝美術師,專心從事雕塑和泥塑創作,相繼為台灣、日本、馬來西亞製作了一批仿古代青銅器時期的寶鼎、香爐等工藝品,受到海外同行的贊揚。
2 風采依舊 痴心不改——記莆仙戲表演藝術家阿妹丕
說起黃寶珍,也許沒有多少人知道,可要說唱莆仙戲的「阿妹丕」
,老一輩的人那是最熟悉不過的了。因為她那絕無僅有的「金嗓子」曾
伴隨他們走過了半個多世紀。
三四十年代莆田的戲班有幾十個,城鄉居民最大的娛樂就是赴廟會
看戲。小時候的阿妹丕又矮又瘦,為了吃飽飯,家裡人送她去戲班,可
許多戲班都不願收留她。後來有一天母親帶阿妹丕到闊口去看戲,戲班
名叫「新移風」戲班,班裡有一樂師鼓手雷澄清,見阿妹丕喜歡莆仙戲
,問她會不會唱戲,阿妹丕說會唱《望故鄉》、《萬牌令》,一曲未唱
完,吸引了許多人圍過來聽,大家都鼓起掌來。雷澄清聽後說人小嗓門
倒不錯,就去跟戲班班主講收阿妹丕進戲班。班主一試後當場同意,馬
上挑了三擔大米到阿妹丕家,這樣阿妹丕就進了「新移風」戲班,當時
叫做「落棚」。恰巧,戲班中有一旦角生了急病無法上台演出,班主叫
阿妹丕頂上了,那年她才12歲。
阿妹丕的啟蒙教師是當時著名的男旦吳金松(莆田人叫「烏松」)
,後來又拜雷澄清、陳金標、肖祖植、車盛春、黃文棟等這些戲劇前輩
為師,加上自己又勤學苦練,原本學戲天份就高的阿妹丕學會了各種演
藝,精於閨門、青衣,兼通武旦、小旦等。真正使她成名的是唱腔。過
去唱戲都在鄉下露天舞台上,沒有擴音器,沒有話筒,但是阿妹丕一唱
,全場都可以聽到,別人唱戲往往出台二三場聲音就會沙啞下來,但妹
丕的聲音比較有耐久性,渾圓悠揚,餘音繞梁,三日不散。戲迷們都說
:看戲、聽戲,還是聽妹丕唱戲。「金嗓子」阿妹丕漸漸地在同行當中
小有名氣了。回想過去,阿妹丕謙虛地說:「過去我不懂什麼哆來咪,
真正會演戲是在解放後,跟許多有文化的老師學習得來的。」1957年3
月,才念了四年小學的黃寶珍被文化部授予高級知識分子稱號時,她說
作夢也沒有想到有這一榮譽,通知開會都不敢去參加。從1953年至196
3年十年間,阿妹丕不斷獲得華東、省、地、縣級演出的優秀獎。這是
一段陽光燦爛的日子,她的表演藝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
文革中年僅32歲的阿妹丕被迫告別了她心愛的舞台,直到1979年她
復出時已經47歲了。人生最寶貴的一段時間消亡了,當得知中央文化部
研究所來莆田拍戲曲資料時,年近知命之齡的阿妹丕心情十分激動,重
著戲裝,粉墨登場,拍了《百花亭》和《千里送》。行家們評價說阿妹
丕的曲牌唱腔還是那麼經久耐聽,悠揚綿長,科介動作依然嫻熟到位,
婉轉有味,一致公認音色滋潤,吐字清晰,音域寬廣,韻味醇厚,堪稱
莆仙戲劇界一大代表。
1980年,阿妹丕應邀到莆仙戲一團演出《米米蘭思妻》,這是莆仙
戲擱了十五年後首次排演古裝戲,人們知道消息後,天天有滿屋子的人
觀看排練。首次出棚那一天,地點是在人民影劇院,本來是只演一場給
人大代表觀看的,結果觀眾要求再看的願望太強烈了,一場接著一場,
場場爆滿,一直演了十七場。戲迷們都說:還是妹丕唱的戲原汁原味。
那時正逢冬季,天氣寒冷,唱到最後,已47歲的阿妹丕漸感體力不支,
嗓子也因過度勞累而喑啞才作罷。憶起當年盛況,如今已六十七歲的阿
妹丕還會象小孩子那樣拍手稱快:「我這人事業心重,對觀眾太有感情
了。觀眾們那麼想看,我也就一場接一場演下去了。記得當時梧塘有一
老人家,鬍子白白的,拄了根拐杖,趕來跟我說,阿妹丕你要再演戲的
話,他要再活幾年。結果他沒有票,怎麼辦呢,我就搬了張凳子在過道
邊讓他看。還有幾位老太太特意找到我說,她們本來牙齒都掉光了,現
在我再唱戲了,她們要多活幾年看我的戲。特別讓我感動的是,當時《
米米蘭思妻》演了多場後,劇本翻得都爛了,有一張掉了找不到,結果
接不下去了,由於年紀漸大我忘了其中四句台詞,心裡很著急。後來市
場上有一個炸豆腐的跟我說,那四句詞她記得,她就背給我聽。她說她
天天都會放下生意來聽我唱《米 米蘭思妻》,都會背了。我聽了呀眼
淚都快掉下來。」
如今這位「文革」前就享受高級知識分子待遇的老藝術家領的仍是
四百多元的工人工資,對此,阿妹丕毫無怨言。她所憂心的是她師輩的
一代老藝術家大都仙逝,而跟她同輩的也已屈指可數了,如果再不採取
一些有力的措施,把我們莆仙戲的傳統藝術精華保留和傳承下去,正如
她的聲樂老師黃文棟先生所說的:「有愧於祖宗、我們的師傅,有愧於
培養我們的黨,有愧於熱愛我們的觀眾」。為此,她也記不清多少次來
到黃文棟老師家,商量出一套老藝術家們的VCD專輯。雖說資金來源尚
無著落,但他們堅信憑著自己的一股熱情,一份執著,能出多少出多少
,一定要把這件事做成功,這樣給子孫留下的是不可估量的財富。
莆田市藝術學校的發展也時刻牽掛在阿妹丕的心上。時不時地她都
會到藝校去看看,指導指導學生。經常地她會約黃文棟老師一起去,而
在藝校也總會碰到自己以前的老搭檔或老朋友,加上校長陳星火是自己
的弟子,阿妹丕在藝校總有一種說不出的親切和溫馨。特別是看著那些
小演員壓腿,走場,她總會陷入沉思之中。1981年,莆田縣藝校張榜招
生時,50個招生名額,報名的卻有三千多人,盛況空前絕後。現在全國
各地許多劇種都在不斷改革發展中,莆仙戲這個曾被譽為南戲的「活化
石」更應該不斷發揚光大。趁自己和其他老藝人還在,要把自己的表演
藝術傳承下去,後繼有人。她十分高興地聽校長陳星火介紹說今年已經
向省里爭取擴招,要招60名,她願意把自己所學的全部教給小學員們,
她更希望有更多的有識之士共同來關心和支持莆仙戲的發展事業,讓莆
仙戲這株藝苑奇葩在百花園中永煥異彩!
⑦ 這盆五針松如何!!!
這實際上是一棵母本改成盆景的!這樣的五針松在國內也是可遇不可求的!這點我是完全相信澍園盆景 (陳勇先生)的眼光!胡樂國大師在看到此五針松盆景毛坯後,感覺也非常好!至於這盆五針松的造型,我想還是等以後造好了,再來觀看! 澍園盆景!不好意思借你的盆景,來發貼!這盆景現在有沒有做過?如果做好了,還請發上來看看! 查看原帖>>
⑧ 最近喜歡上盆景,但不知道胡禿子好還是火棘好
胡禿子
生樁發芽的早晚與溫度、光照和個體生理情況相關,而不與栽種時間長短有因果關系。生樁在春天氣溫15℃一30℃,光照時間每天12個小時以上時開始發芽,隨溫度和光照的增加逐步轉旺,溫度達到35℃以上後,發芽開始停滯,孕芽而不出芽。
生樁發芽早晚因個體生理情況不同而有差異。有的樹樁從採挖至U出售周轉時間短,樹樁失水不嚴重,成活容易,發芽早而快。有的樹樁側根多而好,還伴有少量須根,發芽也早而快。有的樹樁原產地氣溫較低,出芽也比較早,有的樹樁種植時間雖然長,但採挖到出售時間太長,失水較重,雖然根好,發芽也晚。有的樹樁內部損傷和受病蟲危害,輸導組織受損,發芽也較晚。有的樹樁先長根後出芽,發芽時間也晚,但長勢好有後勁。有的樹種先出芽後長根,根葉能互相補充。有的只長葉不長根,後期長勢不好,靠根干蓄積的養分假活,成為弱勢樹樁。弱樁養護必須精細,養護時間極長,所需條件要好,十分磨練養樁人的性格。
同一棵樹樁上發芽也有先後,一般頂部先出芽,中下部後發芽,出芽先後時問在一個月到一個季節。經後期的生長,頂部芽長勢好於中下部芽的成活、成型都快。而中部長勢好的,成型更快。先發下部芽後出上部芽的很少出現。
因樹種不同發芽時間也有不同,火棘、胡頹子、南天竹、黃楊等耐低溫,20℃即能發芽。發芽時間早,生長時間長。烏柿、榕樹、羅漢松等需25℃以上才能開始萌動。
在深秋至冬春栽植的下山樹樁,在春後都能陸續發芽,能發芽有成活機會,但不等於成活。因樹樁個體的條件不同,有的採挖時間過長,有的根或皮損傷嚴重,有的疏導組織受破壞,有的有病蟲害,有的機理過於蒼老、再生力差。發芽後成活與否,成活後生長快與慢,可以根據發芽生長的情況和經驗作出判斷。
發芽快,發芽大又多,生長速度正常者,容易成活。生長狀況好,即葉色好,由淡轉深快,葉質厚,節密枝粗,枝條經兩三個月的生長,顏色由淺轉深,木質化快的,成活把握較大。能盡快在春或初秋發二次芽的,成活把握更大。這類生樁屬強勢生樁,有新根生長,或根葉同時生長,或先長根後長葉,或先長葉後葉能促根生長,根葉互補性強。只要無管理上的疏漏,必定能夠成活,而且加強肥水管理,可較快成型。
⑨ 這是胡禿子嗎
胡禿子
胡禿子(拉丁學名:Elaeagnus pungens Thunb.),胡頹子科胡頹子屬常綠直立灌木。 它高3~4米,具刺,葉革質,橢圓形或闊橢圓形,花白色或淡白色,下垂,果實橢圓形,成熟時紅色;種子、葉和根可入葯,果實味甜,可生食,也可釀酒和熬搪,莖皮纖維可造紙和人造纖維板。其產於中國大部分地區,日本也有分布,生於海拔1000米以下的向陽山坡或路旁。
中文學名
胡頹子
目
薔薇目
拉丁學名
E.pungens
別稱
幽谷巨人、半春子、甜棒槌、雀兒酥、羊奶子、羊奶奶
科
胡頹子科
更多
形態特徵
常綠直立灌木,高3-4米,具刺,刺頂生或腋生,長20-40毫米,有時較短,深褐色;幼枝微扁棱形,密被銹色鱗片,老枝鱗片脫落,黑色,具光澤。葉革質,橢圓形或闊橢圓形,稀矩圓形,長5-10厘米,寬1.8-5厘米,兩端鈍形或基部圓形,邊緣微反卷或皺波狀,上面幼時具銀白色和少數褐色鱗片,成熟後脫落,具光澤,乾燥後褐綠色或褐色,下面密被銀白色和少數褐色鱗片,側脈7-9對,與中脈開展成50-60度的角,近邊緣分叉而互相連接,上面顯著凸起,下面不甚明顯,網狀脈在上面明顯,下面不清晰;葉柄深褐色,長5-8毫米。花白色或淡白色,下垂,密被鱗片,1-3花生於葉腋銹色短小枝上;花梗長3-5毫米;萼筒圓筒形或漏斗狀圓筒形,長5-7毫米,在子房上驟收縮,裂片三角形或矩圓狀三角形,長3毫米,頂端漸尖,內面疏生白色星狀短柔毛;雄蕊的花絲極短,花葯矩圓形,長1.5毫米;花柱直立,無毛,上端微彎曲,超過雄蕊。果實橢圓形,長12-14毫米,幼時被褐色鱗片,成熟時紅色,果核內面具白色絲狀棉毛;果梗長4-6毫米。花期9-12月,果期次年4-6月。[1]
主要品種
卵葉胡頹子,灌木,無刺,幼枝銹色,成熟後銹灰色,光亮。葉脫落,近革質,卵形或近圓形,甚小,長2-2.5厘米,寬1.3-1.5厘米,邊緣彼狀,上面綠色,有時散生銀色鱗片,下面銀白色,散生紅色鱗片;葉柄有溝槽,銀白色。花單生,直立,白色,發亮,常1-3花生於極短枝上,萼筒近四角形,極短,長2.5毫米,裂片三角形,內面幾無毛,稀微被星狀柔毛,長2.5毫米;花柱略具毛,先端內彎,不貼生於花葯;花葯無毛,幾無花絲,與裂片平齊;花盤不明顯,果實未見。產上海。[1]
⑩ 最珍貴的盆景樹種排名
十大盆景名貴樹種排名有柏類盆景、松類盆景、羅漢松盆景、黃楊盆景、回榕樹盆景、古梅盆景、答銀杏盆景、五針松盆景、六月雪盆景、九里香盆景。舉例介紹如下:
1、柏類盆景
柏是中國的一種長壽樹種;柏,品種居多,作為園藝栽培的主要有檜柏、龍柏、翠柏、偃柏、瓔珞柏、真柏、球柏等。雖然柏沒有美麗的花,但它姿態蒼勁,四季常青,在中國花苑裡具有很重要的地位。用它製作盆景,古樸高雅、發人幽思。
2、松類盆景
家裡養松樹盆景是不錯的選擇,中國人喜歡將松樹與人堅韌、高潔的品格相比喻,同時還習慣於將松樹作為長壽的象徵,它還象徵堅貞不屈、萬古長青的氣概。
3、羅漢松盆景
羅漢松盆景別名小葉羅漢松,又稱雀舌羅漢松、雀舌松、短葉土杉,呈灌木狀,葉短而密生,頗為美觀,是一種上等的盆景製作材料,尤其對製作微型盆影更是首選對象。
4、黃楊盆景
黃楊盆景一般採取的素材都是小葉黃楊。它是黃楊科常綠灌木或小喬木,性喜溫暖、半陰、濕潤氣候,耐旱、耐寒、耐修剪,屬淺根性樹種,生長慢,壽命長,是製作盆景的優良樹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