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犀牛盆栽
⑴ 濟南雙角白犀牛母女搬新家,你對這個物種了解多少
近日,濟南野生動物世界為了讓小犀牛“奔奔”有更多的活動場地茁壯成長,特地給這對雙角白犀牛母女搬了新家。來到新家後“奔奔”特別高興,不時離開犀牛媽媽身旁四處奔走,有時還興奮地在地上打滾。可能很少人聽說過雙角白犀牛這個物種,下面就讓我們簡單地來介紹一下,好有個了解。
來到新家後活動場地變寬了很多,母女倆都感到高興,女兒“奔奔”更是興奮地到處奔跑,對周圍充滿了好奇心,有時候還在地上開心的打滾玩耍。飼養員為了讓它們喬遷新居有儀式感,在它們的新家門口貼上了紅對聯,還為它們精心准備了“喬遷喜宴”,就是在稻草堆上擺滿了它們喜歡吃的食物,包括大白菜、蘋果、甘蔗、火龍果等,看起來就像一個超大的蛋糕,還在蛋糕上插了“喬遷大吉”4個字,希望白犀牛母女倆搬到新家後,能夠健康快樂的成長。
⑵ 有人用過白犀牛嗎,感覺怎麼樣
白犀牛,感覺使用了之後,看房簡單了,成交量上去了,比之前好多了。
⑶ 地球上僅存2隻北部白犀牛,白犀牛是怎樣的品種
白犀牛又名方吻犀、寬吻犀等,是世界瀕危動物。
白犀牛這一特殊的物種給了人們警示:拯救瀕危物種已經迫在眉睫。
⑷ 北部白犀牛
白犀牛並不是白色,而是藍灰色或棕灰色,白犀牛名字的來由是南非語「寬」翻譯有誤所導致。白犀牛分北部和南部兩個亞種。南部白犀牛主要生活在南部非洲的保護區內,而北部白犀牛現在只能在剛果(金)的加蘭巴國家公園中看到。
北部白犀牛與非洲南部的白犀牛在基因上存在較大差異,他們曾在烏干達大量繁殖據專家估計,世界上僅有500隻,生活在地中海,受到海水和海灘生態環境變壞的
⑸ 現在北部的白犀牛至今還有幾只了 ,我建議把它們圈起來養,就和大熊貓一樣,
晚了,就算圈起來,若干代近親繁殖,不良基因集合,還是要滅絕。現在的保護只是希望能為自己做過的孽有些贖罪,心裡好過點。有些人抱著物競天擇的理念,早就想幹掉這些保護動物了。
⑹ 地球上僅剩兩頭北方白犀牛,該如何繁衍
犀牛是現存陸地上生存的體型第二大的哺乳動物,在地球上已經生存了三千多萬年了,犀牛的祖先是巨犀,它們的體型比現在的犀牛更加的龐大,隨著地球環境的變化,巨犀開始逐漸進化成現在很多品種的犀牛。現在的犀牛主要生活在亞洲和非洲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生活在非洲大草原上的白犀牛和黑犀牛,生活中蘇門答臘島上的蘇門答臘犀牛都是通過它進化而來。尤其是白犀牛就更加珍貴了。隨著人類犀牛的捕殺,導致白犀牛的數量大量減少,而位於肯亞的奧爾佩傑塔自然保護區內,目前生活著兩只北方白犀牛,這兩只白犀牛目前是地球上僅存的兩只白犀牛。
⑺ 白犀牛和白色戀人是同一款嗎
他們之間,
肯定不是一樣的。
區別還是有的,
只是,有點相似而已。
⑻ 介紹白犀牛的生長習性、分布
白犀牛
中名:
白犀牛
英名:
White
Rhinoceros,Square-Lipped
Rhinoceros
學名:
Ceratotherium
simum
simum
分類:
哺乳綱
Class
Mammalia奇蹄目
Order
Perissodactyla
犀牛科
Family
Rhinocerotidae
保育:
瀕臨絕種保育類野生動物
體型:頭軀干長3,350-4,200mm,尾長500-700mm,肩高1,500-1,850mm,體重雄性2,000-3,600kg,雌性1,400-1,700kg。
形態:體色由黃棕色到灰色,耳朵邊緣與尾巴有剛毛,其餘部分則無毛,上唇為方形。鼻上的角平均為60cm,最長可達200cm。
分布:
非洲。
食性:草食性。本園餵食麥片、粒狀飼料、苜蓿草粒、青牧草。
解說:
1.名稱來自於荷蘭文「weit」,意思為「wide」
(寬平),針對它們寬平的嘴唇而言,後來被人誤稱為「white」
(白色),故稱「白犀牛」,又名「方嘴犀」。它們寬平的唇部,可像割草機般啃食地上的草。2.白犀牛的視力很差,主要依靠聽覺和嗅覺,奔跑時速可達40km。比黑犀牛溫和,較不具攻擊性。3.白犀牛會成群活動,群中通常是母犀牛與小犀牛;成年的雄犀牛則多半是獨居,它們會撒尿及散布糞便的方式來標識自己的領域,在爭奪領域時,會互相用角攻擊。
此物種屬華盛頓公約I類保護動物
⑼ 白犀牛海芋10度能養嘛
不能。
白犀牛海芋比較怕冷,冬季最低養護溫度要維持在10度以上,溫度過低要控制澆水,平常在室內養護的時候一般是土面下3~5厘米幹了,再澆透水,栽種的盆土要足夠疏鬆透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