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景紫蘭
『壹』 盆景,紫蘭長什麼樣子怎樣養殖對人有什麼好處嗎有圖片嗎
蘭花的品種很多哎。這是一般蘭花的栽培技術:
種植方法
蘭花盆景是從蘭叢分開的,不要拆得太零星,每叢至少有3~5苗,最好是一年生植株、二年生植株和三年生植株保留在同一叢中。
墊盆 盆底用—塊瓦片蓋住排水孔,再用磚塊,瓦片或貝殼逐步填充,其中大隙縫填充以泥粒或豆石,一般約為盆內高度的1/2~1/3。上余的凈高約10~15厘米,留作培養土層。其具體高度應根據蘭花的種類及蘭根的長短和盆的高矮而定。鋪墊物不要填得太密太實,應保留一點孔隙。實踐證明,有的新根能在鋪墊層的孔隙中生長良好。
栽植 在鋪墊層上,先填上2~3厘米的培養土,用手稍壓實,即可將蘭花正立擺布其上,根據植株與花盆大小,可以幾個單株、2叢、3叢或更多叢種在一個盆里。3叢宜栽成鼎足之勢。4叢可栽成四方形,五叢宜列成梅花形。蘭根要自然舒展,葉片要四方披拂。要緩緩地將蘭根放入盆內,使蘭根自然舒展,盡量不與盆內壁碰擦。蘭株入盆後,就逐步固定蘭株姿勢。—盆栽一叢的,應使老假鱗莖偏居一側,使新芽有發展的餘地。一盆栽數叢的,每叢的老假鱗莖應相對地集於盆之中間,使新根新芽向外發展各有足夠的空間。
填土 栽植時,一手扶葉,一手添加營養土,執住蘭株基部稍往上提,以舒展根系,同時搖動蘭盆。讓培養土深入根際;繼續添土,並搖動蘭盆,調整蘭株的位置和高度。用手沿盆邊按壓,但切勿過重而傷根,繼續添土並擠壓,直至盆面土壤高出盆口2~3厘米,略呈饅頭形。培養土應將全都蘭根蓋住,掩至假鱗莖基部,填土的深淺,傳統認為:春蘭宜淺,惠蘭宜深,但一般以不埋及假鱗莖上的葉基為度。新發蘭花在山野里生長時,植株上留下了土表上下的明顯標志,可以此標志為准。花盆的大小也要和植株的大 大花蕙蘭小、多少相稱,既不要盆大而株小又少,也不宜盆小而株大又多。一般植株的數量,以預計2~3年後剛好長滿盆為原則。植株大小與盆的高度相稱。既利於生長,又符合觀賞要求。
鋪面 栽植完畢後,可在盆土表面鋪上一層小石粒或青苔,最好是林下優質苔蘚,既美觀、又可調節水分,還可保護葉面不被泥水污染,新芽也不致感染泥土中病菌而爛心;此外,還可減緩雨水對盆土的沖刷,保持盆土疏鬆。
澆水 栽植完成後,即澆第一遍水,必須讓盆土濕透,水滴宜小,沖力忌大。若置於水盆中浸水、切不可浸泡太久。盆土一經浸濕,立即將蘭盆搬出,然後移置於蔭蔽之處養護。
圖片貼不上來,不過你在網路搜下蘭花圖片就有了,
希望對你有幫助!
『貳』 請問這是什麼花呀
建蘭
編輯
建蘭俗稱雄蘭、駿河蘭、劍蕙等,建蘭葉片寬厚,直立如劍。花瓣較寬,形似竹葉般;花多葶長,香濃。 建蘭是指主花形在盛夏金秋的中國地生根蘭花。植物學界以其主產地福建而為名。喜溫暖濕潤和半陰環境,耐寒性差,越冬溫度不低於3℃,怕強光直射,不耐水澇和乾旱,宜疏鬆肥沃和排水良好的腐葉上。
中文學名
建蘭
拉丁學名
Cymbidium ensifolium
別稱
雄蘭、駿河蘭、劍蕙
界
植物界
門
被子植物門
綱
單子葉植物綱
目
天門冬目
科
蘭科
亞科
樹蘭亞科
族
蕙蘭族
屬
蘭屬
種
建蘭
分布區域
產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南、廣東、海南、廣西
目錄
1形態描述
2生長習性
3物種分布
4品種分類
▪正格花
▪異型花
5主要價值
▪葯用
▪盆景
6栽培技術
7養護管理
▪施肥時間
▪病害防治
8植物文化
▪歷史文化
▪歷史故事
1形態描述編輯
地生植物;假鱗莖卵球形,長1.5~2.5厘米,寬1~1.5厘米,包藏於葉基之內。葉2~4 (~6)枚,帶形,有光澤,長30~60厘米,寬1~1.5(~2.5)厘米,前部邊緣有時有細齒,關節位於距基部2~4厘米處。花葶從假鱗莖基部發出,直立,長20~35厘米或更長,但一般短於葉;總狀花序具3~9(~13)朵花;花苞片除最下面的1枚長可達1.5~2厘米外,其餘的長5~8毫米,一般不及花梗和子房長度的1/3,至多不超過1/2;花梗和子房長2~2.5(~3)厘米;花常有香氣,色澤變化較大,通常為淺黃綠色而具紫斑;萼片近狹長圓形或狹橢圓形,長2.3~2.8厘米,寬5~8毫米;側萼片常向下斜展;花瓣狹橢圓形或狹卵狀橢圓形,長1.5~2.4厘米,寬5~8毫米,近平展;唇瓣近卵形,長1.5~2.3厘米,略3裂;側裂片直立,多少圍抱蕊柱,上面有小乳突;中裂片較大,卵形,外彎,邊緣波狀,亦具小乳突;唇盤上2條縱褶片從基部延伸至中裂片基部,上半部向內傾斜並靠合,形成短管;蕊柱長1~1.4厘米,稍向前彎曲,兩側具狹翅;花粉團4個,成2對,寬卵形。蒴果狹橢圓形,長5~6厘米,寬約2厘米。花期通常為6~10月。[1]
植物形態
中國植物圖像庫(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提供並參與編輯
建蘭全株(10張)
建蘭花果(6張)
2生長習性編輯
生於疏林下、灌叢中、山谷旁或草叢中,海拔601~1800米。[1]
3物種分布編輯
產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南、
建蘭
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西南部、貴州和雲南等地。生於疏林下、灌叢中、山谷旁或草叢中,海拔600~1800米。廣泛分布於東南亞和南亞各國,北至日本。[1]
4品種分類編輯
正格花
建蘭
荷瓣
君荷,金荷,金皺虹荷,瀏陽荷
梅瓣
一品梅,紅一品,光登梅,綠梅
水仙瓣
梅仙:夏皇梅
水仙:四季汪字
荷仙:瀘州荷仙,荷王
異型花
建蘭
奇花
爪花:玉雪天香
三捧:七仙女,向日葵
蝶花
外蝶:天公蝶,舉國歡慶
內蝶(彩捧):寶島仙女,大寶島
內蝶(三星蝶):峨眉三星,聖火
奇蝶花
菊瓣:綠雲仙女
牡丹型:富山奇蝶,玉山奇蝶,嶺南奇蝶
玉樹型:翠玉牡丹,寶島金龍
5主要價值編輯
葯用
建蘭根
【異名】:土續斷(《續古今考》),蘭根(《五雜俎)),蘭花根(《分類草葯性》)。
建蘭
【來源】:為蘭科植物建蘭的根,植物形態詳"建蘭花"條。
【採集】:隨時可采,鮮用。
【性味】:辛,平。①《醫林纂要》:"苦甘,溫。"②《植物名實圖考》:"有毒。"③《分類草葯性》:"溫,平,無毒。"④《四川中葯志》:"性平,味辛,無毒。"
【功用主治】:順氣,和血,利濕,消腫。治咳嗽吐血,腸風,血崩,淋病,白濁,白帶,跌打損傷,癰腫。
①《醫林纂要》:"治腸風,塗癰腫。"
②《綱目拾遺》:"治跌打,和血;痰嗽後吐血。"
③《分類草葯性》:"治月經不調;紅崩,白帶。兼能順氣。"
④《天寶本草》:"消腫脹,治淋症。"
⑤《四川中葯志》:"除風邪,理氣。治白濁、白帶及婦女干病。"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鮮者0.5~1.5兩;或搗汁。外用:搗汁塗。
【選方】
①治肺勞咳嗽溢血:建蘭鮮根搗絞汁,調冰糖燉服。每次五至八錢。(《泉州本草》)
②治尿血或小便澀痛:建蘭鮮根一兩半,蔥白三、五個。清水煎湯調烏糖服。(《泉州本草》)
③治婦女白帶:蕙蘭根、天冬、百合、百節藕.燉雞或肉服。
④治婦女干病:蕙蘭根、百節藕、石竹根、黃精。燉肉服。
⑤治婦女干病,手足心發燒:蕙蘭根、大茅香各一兩。煎水去渣,加甜酒燉豬心肺服。(③方以下出《四川中葯志》)
建蘭葉
理氣,寬中,明目。 治久咳,胸悶,腹瀉,青盲內障。
建蘭(8張)
①《綱目拾遺》:素心建蘭花除宿氣,解郁。
蜜漬青蘭花點茶飲,調和氣血,寬中醒酒。
黃花者名蜜蘭,可以止瀉。
色黑者名墨蘭,治青盲最效。
②《分類草葯性》:明目。
③《泉州本草》:治久嗽。
④廈門《新療法與中草葯選編》:清肺除熱,消痰止咳。治久嗽:建蘭花十四朵,水燉服。[2]
盆景
建蘭植株雄健,根粗且長。適宜用五筒以上的蘭盆栽植,每盆苗數稍多,置於林間、庭園或廳堂,花繁葉茂,氣魄很大,也可用較大的高腰簽筒盆栽植數苗,長時蒼綠峭拔,很有神采。花開盛夏,涼風吹送蘭香,使人倍感清幽。
建蘭栽培歷史悠久,品種繁多,在我國南方栽培十分普遍,是陽台、客廳、花架和小庭院台階陳設佳品,顯得清新高稚。
6栽培技術編輯
1、盆具的選擇: 以質地粗糙、無上軸、邊底多孔、有盆腳的蘭盆栽蘭較好。
建蘭的養殖方法[3]
2、植料的調配: 植料應選擇質地疏鬆團粒結構好;香菇 泥土30%,火燒土30%,粗沙粒25%,谷糠15%;腐殖土40%,粗沙粒40%,谷糠20%。
3、蘭株的種植
苗木處理
建蘭養殖方法主要順應種性要求,使生物與環境協調和諧。只有了解和掌握了這一點,才能把蘭養好。
①上芽早、生長快,應早分勤肥.在幾種常見蘭花中數建蘭生長早而快,若無凍害或在室內越冬情況下,2~3月份起即見新芽出土,至5月中早生新株就長高到15厘米以上,即半株長成了,而此時春蘭、墨蘭,蕙蘭等正是新芽出土的高峰期,可見建蘭要比其他蘭種生長快平代。所以建蘭早生當年的新株有可能開花或再長第二代新株。據此,建蘭的分株換盆應在晚秋的10月下旬至11月份進行,伏盆後越冬,這樣開春後即進入生長期;2~3月上芽開始即著手施肥,薄肥施多次,以滿足其早生快長和多次開花之營養消耗的需要。
②長勢健、分櫱強,可平價出售。建蘭長勢強健,只要環境。適宜,肥水充沛,一般都是3~4枚葉的壯株,並具碩大的假鱗莖。所以,上年的新株一般都能抽發2~3個新株、還相繼開l~2葶花,雖多時一母株能發5~6苗草;為其他蘭種所罕見。分櫱力強、繁殖系數大,本來是促發展的好事,可因發展快,普及不夠,往往帶來蘭花滯銷、積壓、跌價的情況,甚至出現毀蘭的副作用。對此,筆者以為除宣傳促銷外,應平價出售,以利於蘭業的昌盛。
③適見陽,略偏干,求多花。建蘭開花有自己的獨特性,即在長日照條件下盈蕾並開花。花芽分化宜「陽而干」,花芽出土後無休眠期,約半個月至20天即開花,花芽期和花期都相對較短,所以在栽培上應給予適當多一點光照,盆土也應略干一些,不能同春蘭、墨蘭一樣蒔養,否則,只長新草而開花無望。不過,值得注意的是,7~9月高溫炎熱時期,既不可任陽光灼傷葉子,又不可遮陽過嚴和澆水過多。
④冬保暖,夏遮涼,保安全。怕凍是建蘭的習性之一,這一點僅次於墨蘭,遠不如春蕙。若在露地蒔養無保暖設施,其受凍的概率較大。一般通-2℃即要受凍。所以養建蘭冬季應在室內或在大棚中保暖越冬,氣溫不能低於0℃。夏日太烈時應稍加遮陽,避免直射光(尤其是中午),即使僅1/3至半幅葉子灼傷了,也會影響其生長和開花。除此兩項外其他管理措施如土、肥、水、葯等粗放一些亦無妨。保安全至關生死存亡,故不能不提。[4]
7養護管理編輯
1、控光降溫: 建蘭生長適於在年平均氣溫15~23℃之間,夏天氣溫炎熱,用7
建蘭[3]
0~80%的塑料遮光網來降溫。
2、高溫促降: 因光照過強而引起的高溫,應採取增加遮蔭的層次和密度促使降溫;夏秋季節有光照強,空氣悶熱,氣溫高,應開啟門窗,讓蘭場空氣徹底對流,促使降溫。向通道、蘭架下淋灑清水,向室內空間噴水霧,也可促使降溫溫。
3、保濕通風: 蘭場保濕與通風要調控到一個最合理的狀態,以利蘭花生長。保持空氣濕度要採用先進的全自動加濕機亦可向空間、通道、蘭架下噴淋水霧。
保持基質濕度要根據光照、濕度、通風等條件來調控。有土栽培的以2~4天澆1次水,堅持「寧干勿濕」,澆水的時限要因地制宜。野生蘭花原生於山野幽谷,產地四面敞開,但又有林草遮蔭,時有和風吹拂,長期能生長於空氣清新的環境,因此,蘭場也需創造這些蘭花生長條件,蘭場較閉塞的要增開門窗,促使空氣對流。
4、保溫防凍: 建蘭只能在有遮擋風霜的防護條件下耐受短暫性的、間歇性的-2~-5℃的低溫 ,因此,應在冬季溫室保溫,有條件的還可採取加溫設備。
5、施肥: 採取「因蘭制宜,看苗定肥、寧淡勿濃、適時薄施」。即根據蘭種、苗勢、生理特點,掌握時機。乾肥採用:牛骨粉(含氮4%、磷22.06%)、草木灰(磷1.04%、鉀6.41%),餅肥(氮7%、磷1.32%、鉀2.12%)及火燒土混合肥配製與復合肥交替使用每年盆內不少於4次。液肥以腐熟的有機質肥過濾沖淡液,尿素、磷酸二氫鉀或專用花肥交替作追肥或根外施肥,一般每隔15天一次,在根外施噴時前後二天用清水噴灑葉面一次,沖洗塵土、葯液殘渣。[5]
施肥時間
①催芽肥(春末夏初):乾肥一至二次,根外施肥10天一次,以氮、鉀肥為主,促進地上部莖葉抽發,地下部根系擴展。②發育肥(夏末初秋):新芽葉片伸長出葉,促使新芽健壯,以氮為主,勤施薄施,新芽開葉後以鉀為主促使壯苗,每周用磷酸二氮鉀噴施一次。③促花肥:待新梢葉片不再生長時即轉入花芽分化期,以磷為主,乾肥二次,根外施肥每周一次。④秋末初冬,寒露至立冬期間蘭花將轉入休眠期,下乾肥一次,液肥二次,葉面噴施每10天一次,以保證安全越冬,含膏育秀,提高來春萌芽率。[2]
病害防治
白絹病:多發生於梅雨季節。應注意通風透光,盆土排水良好予以預防,發病後可去掉帶菌盆土,撒上五氯硝基苯粉劑或石灰即可。
炭疽病:終年都有,高溫多雨季節更為猖極。防治方法除改善環境條件外,發病期可先用5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800~1500倍液噴治,7~10天互次,然後再輔以l%等量式波爾多液,每半月1次。
蚧殼蟲:在高溫多濕、空氣流動不暢的情況下,繁殖最快。用常規法防治。
根腐病:又叫線蟲病。線蟲寄生於蘭花根部,引起根系腐爛,地上葉片生長不良, 葉色退綠、發黃,甚至造成植株萎焉。線蟲危害造成大量傷口,還引起其他土傳病菌的侵染,導致植株發病,加速植株枯死。栽培基質應消毒,可用100度蒸汽滅菌消毒,殺死蟲卵。危害重的要立即換盆,將病株泡入葯液中20~30分鍾,撈出晾乾,用新基質從新栽種。[6]
8植物文化編輯
歷史文化
據日本的田邊賀堂史生著的《蘭花栽培四枝節》載:「建蘭由中國秦始皇特使徐福攜來」。它間接地證明了,建蘭的栽培史,應始於秦始皇統治(公元前221年)前,迄今已有2200餘年了。
」秋蘭蔭玉池,池水清且芬。」這是晉代詩人傅雲先生贊美建蘭花香的詩句。
據譽滿海內外的中國蘭花學者和活動家何清正先生的考證,建蘭為線藝之鼻祖。各色線藝、水晶藝、圖畫斑藝均十分豐富,花藝的續變力也十分強盛。如上世紀末發現的朵開三重花,每重有3~4朵奇彩蝶的「三重彩蝶」,便是典型的代表。
歷史故事
大宋提刑官與建蘭外傳
大宋提刑官宋慈曾在福建汀州任知縣3年,縣衙所在地為2013年的福建省長汀縣,當時的閩西首府,范圍為2013年的福建省龍岩市管轄區和三明市的部分地方。汀州盛產蘭花,百姓愛種蘭花,素有用蘭花為孕婦催生助產、搬遷新居饋贈蘭花、婚嫁以蘭陪嫁、種蘭避邪以求子孫滿堂等民情風俗。宋慈在任知縣時是不是與眾文人一樣愛蘭,對蘭花的賞愛是否入鄉隨俗尚無文字記載,但史記他是首開汀江水路運輸的知縣。汀江水路的開辟為建蘭主產區打開了一條通向海內外的通道。因此,宋慈對建蘭的外傳做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
汀江是福建省境內的第四大河,它發源於長汀縣,幹流全長280多公里,自北朝南縱貫福建省的長汀、上杭、永定三縣,流至廣東省的大埔縣三河壩,與梅江匯合為韓江奔流入南海。汀江自北向南流,八卦中南方屬丁,故汀江古稱丁水,後來人們把「丁」與「水」合為「 汀」字,取名「汀江」。毛澤東有「紅旗躍過汀江,直下龍岩上杭」 的著名詩句描述汀江的神奇和氣魄。
宋紹定年間,宋慈從江西信豐主簿調任長汀知縣,發現百姓食鹽從千里之外的福州靠走山路挑運而來。古代的長汀地處山區,山路漫漫,交通不便,外引食鹽「愈年而至」,食鹽官賣,鹽官貪賄,哄抬鹽價,窮苦百姓買不起鹽,多吃淡菜,缺碘患大脖子病的不少。宋慈細察民間疾苦,水路運輸可直抵汀州城,決定開辟汀江,從廣東潮州船運食鹽。閩西大山是蘭花生長的好地方,山高谷深,汀江河水穿行在深山峽谷之中,古時汀江灘多水急,有棉花灘、回灘、大姑灘、折灘、龍灘等,且到處暗礁密布,航道艱險,江水漲落無常,宋慈經過沿途觀測探險,開鑿疏浚航線,鼓勵農民造船,操習撐船技巧,同時改革鹽政,懲治貪賄鹽官。
汀江水路交通的開辟,縮短了運鹽路線,減少了運費,降低了鹽價,免除了挨家挨戶抽調勞役肩運食鹽之苦。同時,使潮州至汀州、贛州運輸通暢,促進了汀、潮、贛包括蘭花在內的物資交流,鹽商米商往來其間,「鹽上米下」的一派繁榮景象,汀江上百舸爭流,曾有 「上三千下八百」之說。宋慈開汀江水路的功績為閩西百姓世代相傳,如今汀江兩岸仍尚存的400多座馬祖廟,見證了當年水路交通的繁榮歷史。
據連城縣、永定縣和上杭縣的老人介紹,過去他們那裡還出現了 「蘭商」,專門靠賣蘭發大財,通過賣蘭暴富,建土樓,買河段養魚養鴨過休閑日子。
宋代建蘭並不出名,甚至連福建本地的蘭家和文人雅士都說不準蘭花的正名。「建蘭」是我國春蘭、蕙蘭、建蘭、寒蘭、墨蘭五大類蘭花中的一類,而且是唯一以產地命名的一大類蘭花。據考證,「福建」名稱的第一次出現是唐開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為了加強邊防武裝力量,設立軍事長官經略使,專管軍事,從福州、建州各取一字,取名為「福建」經略使(軍事長官職稱)。福建的名稱出現歷史不算遲。
南宋紹定六年(公元1233年),福建漳州的趙時庚著述的《金漳蘭譜》是世界上現存最早、最完整的蘭花譜。全書共三卷,分「敘蘭容質」、「品蘭高下」、「天下養愛」、「堅性封植」和「灌溉得宜 」五部分。對紫蘭和白蘭的30多個品種的形態特徵與栽培管理作了簡明論述,並論及蘭花的品位。《金漳蘭譜》中「紫蘭」指的是墨蘭, 「白蘭」指的就是我們2013年說的素心建蘭。趙時庚生活的地方為漳州府,與汀州府毗鄰,趙時庚尚且沒有給建蘭確切的名字。另外,宋開慶元年(公元1259 年)修纂的《臨汀志》土產門花之屬中記述的33中花果中,有「素馨」指的也是素心蘭花。福建的地名早已有之,但是海內外的愛蘭人還沒有把福建所產的蘭花叫「建蘭」。這些充分說明宋時建蘭還不夠知名。
閩西即古汀州府,是中國東南沿海腹地的林區,也是距台灣海峽與中國海上絲綢之路最近、自然氣候優勢最強的中國蘭產區之一。南宋之後閩西有汀江通往境外,得天獨厚的蘭花生長環境與古代交通占優勢的水上運輸,使閩西的「龍岩素」、「長汀素」、「上杭素」、 「永福素」等蜚聲海內外。
隨著汀江水上運輸業的興盛,蘭花高雅之物從汀州人文古城,逐漸通過文人儒商傳到海內外。1995年,筆者從汀江的源頭龍門出發,沿古水路到福建的上杭、永定,再到廣東大埔、潮州、汕頭考察建蘭的流播路徑,發現沿線深宅大院養的建蘭都是從閩西境內傳種的。一些載入世界各地眾多蘭花專著名品譜中品種,由於當時人們對植物分類不太了解,而被習慣以原產地稱呼,比如「龍岩素」、「長汀素」、 「上杭素」、「永福素」,而且是說得更准確的原產地。而對於福建境外的人稱福建外傳的蘭花,籠統地就叫「建蘭」。由此可見,建蘭及建蘭中的傳統名品「龍岩素"、"長汀素"、"上杭素"、"永福素"都是外來名,因為外傳而得名的。所以,建蘭的外傳與汀江水上運輸的興起、發展、繁榮密不可分,與大宋提刑官開辟汀江水路運輸息息相關。
『叄』 有哪位高人知道怎麼弄吉祥蘭么
吉祥蘭 花紫,俗呼紫蘭,亦名朱蘭,亦名箬葉蘭。
蘭花對溫度的要求:蘭花種子發芽的溫度為:白天21℃—25℃,晚上15℃—18℃。地生蘭成長植株所需溫度,白天20℃—22℃,晚上 13℃—0℃。冬季蘭花休眠期,溫度可降低,如春蘭和惠蘭在冬季晚上最低溫度要求為4℃—6℃,降至0℃也可以,植株葉片在乾燥的條件下降至零下2℃—3℃也無妨。蘭花的花是由花芽發展而來的,花芽的分化與溫度和光線有著密切的關系。前人做過很多關於蘭花花芽分化的研究,結論認為:12℃—13℃的低溫足夠使花芽分化,與日照長短關系不太大。但蘭花照射的光線愈多,則低溫影響花芽形成的效果也愈顯著。所以在春末至秋季將蘭花放在室外培養比戶內生長發育好。
調節溫度的目的,主要有3個方面,即:冬季防寒、夏防炎暑和改變花期。冬季氣溫低於0℃時,蘭花葉片和花蕾易受凍害,葉片出現水浸狀黑斑,花蕾萎蔫。如氣溫驟然急劇下降或特大霜凍,為害則更大。但冬季溫度過於偏高也不好,因為蘭花在冬季是處於休眠狀態,溫度過高會干擾休眠。在夏季若是溫度過高,蘭花遭受暑熱,則葉片發黃,粗糙而無光澤,並易受病害侵襲,往往葉片基部開始腐壞。
蘭花的開花期受溫度影響很明顯,在一般條件下,適當地升高溫度就能提早開花。例如蘭花在平原和城市培養條件下的開花期,往往比原來野生條件下提早15—30天。利用這一生物學特性,可以適當調節溫度使開花期提前半個月至一個月。尤其是春天開花的種類,一般在上年的7—9月即已形成花芽,待其通過冬眠階段,適當調高溫度,即可提前開花,趕上春節節日。但必須指出,調高溫度必須循序漸進。實驗表明,急劇地升溫反而會產生抑製作用,使花期推遲。
調節溫度的方法:溫度對蘭花生長發育影響極大,溫度過高則呼吸作用加快,消耗養分增多;過低則酶活性下降,合成少,生長發育緩。重要的是日溫差和季節溫差必須形成,這樣才能發芽開花。在馴化栽培的溫度調節上,我們採取與原蘭花產地近似的原則,夏季用雙層遮光網對蘭圃遮蔭,其降溫效果明顯,當氣溫高達35℃時,蘭圃中溫度只有31℃—32℃。冬季用塑料大棚保暖,當氣溫低至0℃時,塑料棚內仍可保持在6℃—8℃,冬季的溫差比露地小,這樣既有利於養分貯藏,又不致凍害。
調節溫度除建土蘭棚、蘭室外,還可以在蘭圃周旁栽種喬木、灌木、藤本植物和草坪,夏季可以吸收部分太陽輻射熱,冬季又可減緩地面和空氣中熱量的散失。即以草坪為例,據測定,冬季草地環境氣溫比泥地面高、白天最大差值可達4.4℃,有助於避免凍害;而夏季草地環境氣溫比水泥地低得多,有利防暑降溫。
夏季宜在空中、地表、花台及蘭葉噴霧或噴灑清水。因為水分在蒸發時要吸收一部分熱量,可起到降溫防暑作用;同理如在近旁擴大水面亦有此效,如水池、蓄水池、水溝、水缸等。溫室則需在玻璃上掛簾擋光防熱。炎熱之際,更要注意通風和加強空氣對流散熱,局部掀起棚上遮掩物;蘭室則打開門窗,避免熱氣郁積。
溫度的調節,除氣溫外,還應注意土溫。蘭根在土中生長,盆土的溫度對其生理機能有著直接的影響。一般條件下,土溫與氣溫是成正相關的,氣溫高則盆土溫度也隨之升高,但變化過程比較緩慢。首先是要防止烈日直射花盆,將土壤及盆曬燙,灼傷貼在盆壁近處的蘭根;還要注意澆水時水溫與土溫相近,不宜過分懸殊。
『肆』 蘭花名字的由來
我國人民所喜愛和長期栽培的蘭花,主要是「中國蘭」,即春蘭、蕙蘭、 墨蘭一類。它們的花朵多半並不十分艷麗,而是清香素淡,適合東方人鑒賞 的傳統。 植物學上這一類蘭花都屬於蘭科的一個屬,即蘭屬。這個屬總共有50 種,我國有21 種以及一些變種品種,產於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各區。實際上它 在蘭科中只佔很少的一部分。在植物界蘭科是一個非常奇特和十分進化的大 家族,全世界共有700 個屬、25000 種,在被子植物中只有菊科可與之媲美, 並列為世界冠軍。 蘭科的大多數成員,不是生長在地上,而是附生在懸岩峭壁、巨樹高枝 之上,通常稱之為熱帶蘭。不少熱帶蘭有艷麗的花朵,但也並不盡然。所謂 「中國蘭有香而無色,熱帶蘭有色而無香」,大致是指常見的栽培種類而言, 實際上熱帶蘭也有「有香而無色」的,反之亦然。我國地跨熱帶、亞熱帶與 溫帶,有豐富的蘭科植物資源,據研究,全國共有158 個屬近1000 種之多, 其中不少是我國特有的珍品。 國蘭 中國蘭花簡稱國蘭,通常是指蘭屬 Cymbidium植物中的一部分地生種。假鱗莖較小,葉線形,根肉質;花莖直立,有花1至10餘朵,花小而芳香,通常淡綠色有紫紅色斑點。種類不同葉和花形態及花期變化較大。產秦嶺以南及西南地區。栽培歷史悠久,最少在千年以上,為中國十大傳統名花之一。自古以來人們把蘭花視為高潔、典雅、愛國和堅貞不屈的象徵。形成有濃郁中華民族特色的蘭文化。用分株、播種或組織培養繁殖。腐殖土盆栽,要求透氣排水好;喜半陰和濕潤的環境,墨蘭建蘭和寒蘭越冬溫度10℃左右,另外幾種5℃左右。 國蘭的起源與歷史 當今所稱的中國蘭花——國蘭,古代稱之為蘭蕙。正如北宋黃庭堅(1045一1105年)在《幽芳亭》中對蘭花所作的描述:「一干一華而香有餘者蘭,一干五七華而香不足者蕙」。 我們中國人觀賞與培植蘭花,比之西方栽培的洋蘭要早得多。早在春秋時代的二千四百年前,中國文化先師孔夫子曾說:「芝蘭生幽谷,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窮困而改節」。他還將蘭稱之為「王者之香」這句話流傳至今,足以證明中國蘭花在歷史文化上所佔的地位。 但有關孔子時代對蘭之描述,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春秋時代的衛國在河南北部(今滑縣一帶),魯國在山東,孔子在河南北部到山東途中是不可能看到繁茂的野生蘭花。因此他所說的芝蘭實指菊科的草本植物澤蘭。但也有人持有另一看法,認為孔子說的芝蘭生幽谷是對當時蘭花生態環境十分貼切的描述,而且當時的氣候比今天溫暖,河南一帶還生長竹子,有竹子的山地必有蘭花分布。因此,孔子當時路經深林幽谷時見到蘭花獨茂並不稀奇,他所說的芝蘭實為當今所稱的蘭花。 古代人們起初是以採集野生蘭花為主,至於人工栽培蘭花,則從宮廷開始。魏晉以後,蘭花從宮廷栽培擴大到士大夫階層的私家園林,並用來點綴庭園,美化環境,正如曹植《秋蘭被長坡》一詩中的描寫。直至唐代,蘭蕙的栽培才發展到一般庭園和花農培植,如唐代大詩人李白寫有「幽蘭香風遠,蕙草流芳根」等詩句。: 宋代是中國藝蘭史的鼎盛時期,有關蘭藝的書籍及描述眾多。如宋代羅願的《爾雅翼》有「蘭之葉如莎,首春則發。花甚芳香,大抵生於森林之中,微風過之,其香藹然達於外,故曰芝蘭。江南蘭只在春勞,荊楚及閩中者秋夏再芳」之說。南宋的趙時庚於1233年寫成的《金漳蘭譜》可以說是我國保留至今最早一部研究蘭花的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蘭花專著。全書分三卷五部分,對紫蘭(主要是墨蘭)和白蘭(即素心建蘭)的30多個品種的形態特徵作了簡述,並論及了蘭花的品位。繼《金漳蘭譜》之後,王貴學又於1247年寫成了《王氏蘭譜》一書,書中對30餘個蘭蕙品種作了詳細的描述。此外,宋代還有《蘭譜奧法》一書,該書以栽培法描述為主,分為分種法、栽花法、安頓澆灌法、澆水法、種花肥泥法、去除蟻虱法和雜法等七個部分。至於吳攢所著的《種藝必用》一書,也對蘭花的栽培作了介紹。1256年,陳景沂所著的《全芳備祖》對蘭花的記述較為詳細,此書全刻本被收藏於日本皇宮廳庫,1979年日本將影印本送還我國。在宋代,以蘭花為題材進入國畫的有如趙孟堅所繪之《春蘭圖》,已被認為是現存最早的蘭花名畫,現珍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內。 明、清兩代,蘭藝又進入了昌盛時期。隨著蘭花品種的不斷增加,栽培經驗的日益豐富,蘭花栽培已成為大眾觀賞之物。此時有關描寫蘭花的書籍、畫冊、詩句及印於瓷器及某些工藝品的蘭花圖案數目較多,如明代張應民之《羅籬齋蘭譜》,高濂的《遵生八箋》一書中有關蘭的記述。明代葯物學家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一書.也對蘭花的釋名、品類及其用途都有比較完整的論述。清代也涌現了不少藝蘭專著,如1805年的《蘭蕙同心錄》,由浙江嘉興人許氏所寫,他嗜蘭成癖,又善畫蘭,具有豐富的藝蘭經驗。該書分二卷,卷一講述栽蘭知識,卷二描述了蘭花品種的識別和分類方法。全書記載品種57個,並附上由他畫的白描圖。其它如袁世俊的《蘭言述略》,杜文瀾的《藝蘭四說》,冒襄的《蘭言》,朱克柔的《第一香筆記》,屠用寧的《蘭蕙鏡》,張光照的《興蘭譜略》,岳梁的《養蘭說》,汪灝的《廣群芳譜》,吳其浚的《植物名實圖考》,晚清歐金策的《嶺海蘭言》等,至今仍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藝蘭發展至近代,有1923年出版的《蘭蕙小史》,為浙江杭縣人吳恩元所寫。他以《蘭蕙同心錄》為藍本,分三卷對當時的蘭花品種和栽培方法作了較全面的介紹,全書共記述浙江蘭蕙名品161種,並配有照片和插圖多幅,圖文並茂,引人入勝。此外,1930年由夏治彬所著的《種蘭法》;1950年杭州姚毓謬、諸友仁合編的《蘭花》一書;1963年由成都園林局編寫的《四川的蘭蕙》;1964年由福建嚴楚江編著的《廈門蘭譜》;1980年由吳應樣所著的《蘭花》和1991年所著的《中國蘭花》兩本書,以及香港、台灣所出版介紹國蘭的書籍和雜志等等,可以說是近代中國藝蘭研究的一大成就。 藝蘭發源於中國,外傳至日本及朝鮮。現今日本對中國蘭花的興趣甚濃,其歷史淵源也是由中國開始。現今日本栽蘭已自成體系,發展為號稱「東洋蘭」的基地。至於朝鮮方面,藝蘭也必不可少地成為朝鮮人民崇尚之物,並使蘭花成為當今朝鮮人民作為高雅的花卉,陳設於居室、寓所、大堂之中。更為令人稱頌的是,他們將蘭花作為一種高級的禮品來饋贈。 人為萬物之靈.蘭為百花之英,願蘭蕙自然進入人們心靈的世界,共同將蘭藝這種中華民族的傳統的國粹發揚光大,以蘭會友,共同進步。 蘭花 蘭花---天下第一香 學名:Cymbidium spp. 英名:Cymbidium 別名:蘭草 科名:蘭科 形態特徵: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肉質肥大,無根毛,有共生菌。具有假鱗莖,俗你蘆頭外包有葉鞘,常多個假鱗莖連在一起,成排同時存在。葉線形或劍形,革質,直立或下垂,花單生或成總狀花序,花梗上著生多數苞片。花兩性,具芳香。花冠由3枚萼片與3枚花瓣及蕊柱組成。萼片中間1枚稱主瓣。下2枚為副瓣,副瓣伸展情況稱戶。上2枚花瓣直立,肉質較厚,先端向內捲曲,俗稱捧。下面1枚為唇瓣,較大,俗稱蘭蓀。成熟後為褐色,種子細小呈粉末粉。 春蘭、蕙蘭按其主瓣、副瓣、捧及唇的形狀、質地等的不同變化分為梅瓣、水仙瓣、荷瓣、蝴蝶瓣、奇種與素心等。梅瓣為萼片短圓,肉質較厚,稍向內曲,基部狹窄,捧瓣肉質肥厚先端內曲成兜,唇瓣短而硬,花初開時微向上,名種有宋梅、西神梅等品種。水仙瓣為萼片稍長於梅瓣,先端漸尖,捧瓣質地厚,先端也成兜,唇瓣微垂或反卷,名種有汪字、翠一品等。茶瓣為萼片寬大,質厚,基部窄,先端寬而突尖,捧瓣不成兜,唇瓣較潤,微反卷,名種有大富貴、翠蓋花等。蝴蝶瓣為向下的兩枚萼片的內側,質地變厚,成波狀縐,並有紅色塊斑,有時整個萼片或花瓣數量突然增多(如綠雲,花冠常在8枚左右),或花朵形狀有特殊變化。素心為花被、花莖、苞片同一顏色,純綠、黃綠等,沒有雜色的斑綠、黃綠等,沒有雜色的斑紋,名貴品種有張荷素、老文團素等。 蘭性喜陰,忌陽光直射,喜濕潤,忌乾燥,喜肥沃、富含大量腐殖質、排水良好、微酸性的沙質壤土,宜空氣流通的環境。 蘭科共750屬35 000餘種,而蘭屬70餘種。我國常見栽培種有: 春蘭(C.goeringii):又稱草蘭、山蘭、朵朵香。一莖1朵-2朵花,芳香。花期2月-3月。主要分布在長江流域及西南地區。傳統名貴品種有宋梅、龍字等。變種有線葉春蘭(C.georingii var.serratum),葉較細,花深綠色,無香氣或淡香。 蕙蘭(C.faberi):又稱九子蘭、夏蘭。一莖多花,常6朵-12朵,芳香。花期3月-5月。分布地區與春蘭相似。傳統名種有上海梅、解佩梅、金嶴素等。 變種有送春(C.faberi var.szechuanicum)俗稱絲茅腳九子蘭,葉片常排成兩列,花期7月-9月.主要分布在福建、廣東等地。變種有素心建蘭(C.ensifolium var.susin),包括名貴的金絲馬尾、玉沉大貢、龍岩素、大鳳尾素、觀音素、長汀素等。
『伍』 此盆景中的植物是什麼名稱
紫背萬年青(Rhoeo discolor Hance. ),又名紫錦蘭、紫蒀、紫蘭、紅面將軍、血見愁、蚌花專、蚌殼花,是鴨跖屬草科紫背萬年青屬的一種常綠宿根草本植物。葉寬披針形,成環狀著生在短莖上葉面光滑深綠,是室內常見栽培的觀葉植物。喜溫暖濕潤的氣候,多用分株法繁殖,也可有扦插、播種法。此植物原產墨西哥和西印度群島,喜溫暖濕潤的氣候,適宜生長在溫度為15-25℃的環境中,喜光也耐陰,畏烈日,要求有肥沃、保水力土壤。
『陸』 介紹一種中國的花(300字以上,500字以下)
牡丹為我國的特產名花,花品多,花姿美,花大色艷,富麗堂皇,號稱「國色天香」、「花中之王」。被評為中國十大名花的亞軍。長期以來,我國人民把牡丹作為幸福、美好、繁榮昌盛的象徵。它色、姿、香、韻俱佳,栽培容易,也易開花。唐代劉禹錫詩雲:」庭前芍葯妖無格,池上蕪蓉凈少情。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牡丹原產我國西北部。牡丹比較耐寒,分布極為廣泛。露地栽培可北起黑龍江哈爾濱、尚志縣,西至蘭州、西寧、烏魯木齊;南到廣東,以及東南沿海各省。據報道,1983年黑龍江尚志縣露地栽培牡丹成功;廣東省東昌縣有一棵清朝乾隆年間從洛陽移來的牡丹,時隔200年,1986年仍繁花盛開。此外,百年以上的大牡丹在我國各地也時有發現。 牡丹雖能在全國栽培,但以黃河流域、江推流域各省市栽培為宜。當今,河南洛陽、山東菏澤仍是我國牡丹主要的生產基地、良種繁育基地以及游覽觀賞中心。菏澤種牡丹全用大田種植,現有栽培面積5000餘畝,種植260多萬株,有400多個品種。這些品種大多是解放後培育出來的新品種,也有古代名種,姚黃、魏紫等類。菏澤牡丹主要栽於該市城東北趙樓、李集、何樓的「營州牡丹園」,洪廟的「百花園」,王梨庄的「吉今園」內。 洛陽為牡丹花城,全市公園、花園、機關、工廠、學校里,以及道路兩旁,處處都栽有牡丹。但主要集中栽於王城公園、牡丹公園和植物園。全市種牡丹60多萬株,有300多個品種。洛陽、菏澤兩市,現今皆以牡丹花為市花,每年4月15-25日舉行牡丹花會,屆時中外遊人前往觀賞者,日達10-25萬人次,盛況空前。北京、杭州、上海、南京、蘇州、西安、蘭州等地,也有牡丹園、牡丹閣、牡丹亭、牡丹仙子等景觀,廣植各色牡丹。 此外,在安徽銅陵、繁昌,湖南邵陽,四川廣元、中江,湖北利川、建始等地,也有大量牡丹栽培,但花色、品種單一,以葯用栽培為主。 習性: 對於牡丹的習性,有「宜冷畏熱,喜燥惡濕,栽高敞向陽而性舒」的說法,這基本概括了牡丹的特點。 總的來說,牡丹喜溫涼氣候,性較耐寒,不耐濕熱。但從牡丹在全國的栽培分布看,分布區已跨三條氣候帶:主產區北京、菏澤、洛陽一帶屆暖溫帶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嚴寒晴燥,海拔50-350米,年平均氣溫8-14℃,年平均降水量500-800毫米。另一產區陝西、甘肅黃土高原的西安、延安、蘭州、臨夏一帶屬中溫帶氣候,海拔1500一2200米,氣候溫涼乾燥,年平均降水量330-628毫米;還有些栽培區如長江三角洲的上海、杭州,四川盆地的成都、彭縣,則屬中亞熱帶氣候。當然,上海等南方地區要使北方原產的牡丹正常生長,需採取一些特殊的措施。這些情況說明牡丹在長期栽培過程中,已具有較廣的生態適應幅度,已經形成或正在逐漸形成適應上述各種氣候條件的品種群。 牡丹比較耐寒和耐旱,能耐-29.6℃ 的絕對低溫(在臨挑),在年平均相對濕度45%左右的地方也能正常生長。 牡丹喜光,也較耐陰。如稍作遮蔭(尤其在高溫多濕的長江以南地區),避去太陽中午直射或西曬,對其生長開花有利,也有助於花色嬌艷和延長觀賞時間。 牡丹是落葉小灌木。一般莖高1-2米,高者可達3米。技多挺生。葉片寬大,互生,2回3出羽狀復葉,具長柄。頂生小葉,卵圓形至倒卵圓形,先端3-5裂,基部全緣,側生小葉為長卵圓形,表面綠色,具白粉,平滑無毛或有短柔毛。花單,兩性,頂生,直徑10-30 厘米,雄蕊多數,心皮5,基部全被花盤所包裹。萼片5,宿存,綠色。花瓣原本5-6枚,經過栽培,一部或全部雄蕊變成花瓣,成重瓣花。瓣數少的稱為多葉,瓣數很多的稱為千葉。 花有黃、白、紅、粉、紫、綠等色。開花後結成營英果,密生短柔毛,成熟時開裂,內藏5一15枚大粒種子,呈不規則圓形,褐色或黑色。千粒重250-300克,發芽率為60-90%。花期一般為4-5月。洛陽、上海為4月中、下旬,菏澤4月下旬,北京4月上、中旬,蘭州5月中、下旬。 品種: 全世界芍葯局植物約有30 多種,其中為小灌木的約有5-6種,皆產於中國。
『柒』 這盆景里的植物叫什麼名字(圖)
紫背萬年青(抄Rhoeo discolor Hance. ),又名紫錦蘭、紫蒀、紫蘭、紅面將軍、血見愁、蚌花、蚌殼花,是鴨跖草科紫背萬年青屬的一種常綠宿根草本植物。葉寬披針形,成環狀著生在短莖上葉面光滑深綠,是室內常見栽培的觀葉植物。喜溫暖濕潤的氣候,多用分株法繁殖,也可有扦插、播種法。此植物原產墨西哥和西印度群島,喜溫暖濕潤的氣候,適宜生長在溫度為15-25℃的環境中,喜光也耐陰,畏烈日,要求有肥沃、保水力土壤。
『捌』 葉子一面是綠色一面紫色,放在室內的盆景。這種植物叫什麼名字。
紫背萬年青(Rhoeo discolor Hance. )
又名紫錦蘭、蚌花、紫蒀、紫蘭、紅面將軍專、血見愁、蚌花、蚌殼花,是鴨跖屬草科紫背萬年青屬的一種常綠宿根草本植物。葉寬披針形,成環狀著生在短莖上葉面光滑深綠,是室內常見栽培的觀葉植物。喜溫暖濕潤的氣候,多用分株法繁殖,也可有扦插、播種法。原產墨西哥和西印度群島,現廣泛栽培。
【功能主治】清熱化痰,涼血止痢。用於肺燥咳嗽,咯血,百日咳,淋巴結結核,痢疾,便血。
『玖』 養墨蘭用什麼土
一、墨蘭喜濕喜陰,植料的選擇上保水性強的植料比例大一些較好,養墨蘭用的泥土如下:
1、中國傳統盆栽墨蘭多用其原產地林下的腐殖土,當地人稱為「蘭花泥」,這種土腐殖質含量豐富、疏鬆而無粘著性,常呈微酸性,是栽培墨蘭的優良盆栽用土。
2、在北方栽培墨蘭,一般都用腐葉土5份,沙泥一份混合而成。也有用腐殖土4份、草炭土2份、爐渣2份和河沙2份等混合配製。
二、墨蘭(學名:Cymbidium sinense (Jackson ex Andr.)Willd.):又名報歲蘭,是蘭科蘭屬地生植物。假鱗莖卵球形,包藏於葉基之內。葉帶形,近薄革質,暗綠色。花葶從假鱗莖基部發出,直立,較粗壯,一般略長於葉;花的色澤變化較大,較常為暗紫色或紫褐色而具淺色唇瓣,也有黃綠色、桃紅色或白色的,一般有較濃的香氣;萼片狹長圓形或狹橢圓形;花瓣近狹卵形;唇瓣近卵狀長圓形;蕊柱稍向前彎曲,兩側有狹翅;花粉團4個,成2對,寬卵形。蒴果狹橢圓形。花期10月至次年3月。
三、墨蘭適合在南方種,在廣州蘭圃、芳村的蘭花基地,大部分用塘泥種,比用石子、乾苔、厥根、樹皮等介質種的好打理,並可延長換土、換盆周期。可以到花店買袋裝干塘泥,一般花店都有,但不要敲成比大拇指稍大的塊狀即可,千萬別磨碎了。
拓展資料:
1、墨蘭還叫報歲蘭、入歲蘭,因為它的花期正在二十四節氣之尾的大寒季節 ,每年公歷元月開放。這時,農歷舊的一年將終,新的一年即將開始,令人喜慶的立春節氣和新春佳節即將到來。這時,墨蘭花開,頌墨蘭之品格,受墨蘭之啟迪,愈加喜愛墨蘭的不為世俗、寂寞幽香、獨守高雅。
2、張九齡《感遇·其十》為張歸隱回鄉(廣東始興)時所作。其詩曰:「……紫蘭秀空蹊,皓露奪幽色,馨香歲欲晚,感嘆情何極。白去在南山,日慕長太息。」這詩中所提到的南山即張氏的家鄉始興南山(在今廣東邵關市東南郊一帶)。據《廣東通志·曲江古跡》載:「張丞相園在城南南山下。」這一帶歷來產墨蘭,從「馨香歲欲晚」句看,很像是寫墨蘭。
3、另一種說法是依據南宋末期越時庚《金漳蘭譜》中對幾種蘭的描述來推測。其「吳蘭」條曰:「色深紫,有十五萼,干紫英紅,得所養則歧而生,至有二十萼。花頭差大,色映人目,如翔鸞翥鳳,千態萬狀。葉則高大剛毅勁節,蒼然可愛。」類似的品種還有陳夢良、潘花、趙十四、何蘭,均開紫色花,《金漳蘭譜》在後文把這類花統稱為紫花。吳應祥、吳漢珠編著的《蘭花》第77頁中稱「宋代《金漳蘭譜》」的紫蘭多指今之墨蘭。
4、除心啟、吉占和編著的《中國蘭花全書》第90頁墨蘭條內也稱:「墨蘭又稱報歲蘭,也是中國傳統觀賞的蘭花,早在南宋就有品種的記載。」金漳位於閩南,此地歷來盛產墨蘭,以上說法不無道理。可惜《金漳蘭譜》對各種蘭只有簡單的文字描述,沒有圖譜,原種已失傳,其文字也沒出現墨蘭、報歲蘭等詞,而統稱為紫蘭。只憑花深紫色,於紫英紅,葉則高大等語很難予以確認,因當地所產的某些大葉建蘭、大葉寒蘭的植物形態也有類此的。盡管如此,古之某些紫蘭即為今之墨蘭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