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石盆景藝術
❶ 世界上盆景最美的是那個國家
這一盆「南國風情」,大榕樹枝繁葉茂,鬱郁蔥蔥,盆中一個「老人家」坐在樹下垂釣內,悠然自得容,作為鎮園之寶,出價600萬都不賣!
▼這棵盆栽樹有800多年歷史了,看盡了多少人間滄桑,時間和藝術是無價的,現在僅放在主人園區供遊客觀賞
▼這盆已有近400年的歷史,並有著不平凡的經歷,是廣島原子彈爆炸後的倖存者,二戰結束後被捐贈出去象徵永續
▼日月更迭,一棵樹長成一盆小森林,這棵樹在美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名為「守望者」,已經捐贈給國家植物園
▼再帶你看看這盆紅楓樹,殷勤謝紅葉,好去到人間
▼一盆神秘的紫藤,紫中帶藍,燦若雲霞,宛如夢幻
▼星星點點的蘋果花也是一盆盆景,不知什麼時候可以結出小蘋果呢?
▼美麗的杜鵑花,簇簇擁擁的粉,似嬌羞的姑娘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說的就是這樣吧
▼小小蘋果樹,長出一顆大蘋果,有點讓人擔心細細的枝幹能不能掛住了
▼一棵優雅的小紫藤,紫中帶白,散發著高貴典雅的氣息
❷ 製作盆景用什麼石頭最好
風凌石、上水石、千層石
❸ 優秀盆景必須具備哪些條件
中國盆景藝術追求致雅脫俗,形神兼備。非常注重意境美,形態美。那麼一盆好的盆景必須具備哪些條件呢?下面小編就跟大家探討一下一盆優秀的盆景必須具備的條件以下是個人觀點不喜勿噴,有什麼好的建議希望您能留言探討
首先是根盤
根盤是盆景鑒賞過程中的首要要素。可以說在整個樹木盆景創作上的必須而且是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根盤的有沒有美感,對作品的藝術價值、欣賞價值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盆景中所指的美好根盤,就是隆基以下的地面根部,朝向四面八方延伸,時而彎曲、時而隱入土中、緊伏於地面,以保持盆樹不產生任何動搖。常常所說的「四面根盤」便即是最美好的根盤。

❹ 中國亞洲世界著名傑出天然美石,奇石收藏家鑒賞家蔡立國
哪那麼多著名頭銜,蔡立國1955年7月3日出生在中國河北省唐山市,大專工程師。從事企業高層管理多年。在13歲很小就喜愛天然美石奇石。從13歲發現得到的第一件天然奇石至今每一件研發發現的奇石-人們看到都是贊美喜愛。而且友好朋友之中都有流傳。在13歲很小時在家鄉中國河北省唐山市的祖籍豐潤縣姜家營袁各庄的黑山溝山上遊玩,在黃昏時間-在很大的一個石崖上面發現了一個非常美妙的小型奇石,天山懸崖有一朵彩雲懸浮非常自然和諧美妙------唐山大地震埋在災難之中。感悟自然界天然奇石的奇特神奇-珍奇美妙的-新奇,從此13歲就在生活的每時每刻留意注意研發發現-搜集收藏大自然之中的美石奇石------。1990年在中國河北省唐山市科協舉辦的第三屆花卉展他的水石盆景【虎嘯驚龜】榮獲特別獎,天然奇石-盆景【留戀】榮獲優秀獎。
❺ 太行石盆景如何欣賞
太行石盆景如何欣賞?我們要從藝術審美3個方面來分析,才能欣賞太行石盆景的藝術之美。下面就簡單的給大家分享一下。
第三,太行石和盆景藝術的結合之美
太行石和盆景結合,做成太行石盆景,是藝術的結合,使它們的觀賞價值更高,石頭與樹木的巧妙完美結合,使其文化內涵豐富,意境更加深遠,通常太行石盆景構思精巧,形式多樣,枝幹飄逸,姿態優美,是2者完美的結合。
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幫助,感謝大家的閱讀。
❻ 西方賞石界論「賞石藝術與非藝術」
On Western stone appreciation—— of stone appreciation and non-art
文/馬鴻斌
by Ma Hongbin
中國觀賞石.3
【名稱】家在呼喚
【石種】對節白臘石 龜紋石
【規格】盆長150cm
【收藏】馮連生
眾所周知,盡管「賞石」(也稱觀賞石、奇石、雅石等)的概念與界定還沒有達成共識,但是,「賞石」的概念與界定至少包括以下幾個主要因素:大自然天然形成的(而非人為加工製作的)岩石、礦物晶體、古生物化石。本文探討的領域只局限在「大自然天然形成的岩石類的賞石」這個范圍,未包括對礦物晶體和古生物化石的研究。
本文試圖通過對西方賞石界關於「賞石藝術與非藝術」的論述,讓讀者更深入地了解西方賞石學術理論的研究現狀,以便開闊視野,並期待在今後的東西方賞石理論比較研究中取得突破性的成果。
美國主流賞石界的多元化觀點:盆栽和水石是兩種藝術相關聯的藝術形式,贊成水石是一門藝術認為具有底座的賞石整體是藝術品;以對中國古典賞石的文化藝術關聯的深入研究為主;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對中國古典賞石以及底座進行研究受到日本人賞石觀念的影響,間接承認觀賞石是藝術。
中國觀賞石.3
西方世界稱中國古典賞石、中國文人石為「Spirit Stones of China」或者「Chinese Scholars Rocks」,而稱呼現代奇石為「Rock」或「Enjoying Rock」。筆者認為,目前,美國主流賞石界對賞石文化與藝術方面的研究呈現多元化,主要分為以下四支:
水石是藝術,盆栽和水石是兩種藝術相關聯的藝術形式
根據2002年秋季出版的歐洲水石協會英文版《水石期刊》報道,2002年5月17日至19日,在美國華盛頓的國家植物園舉辦了一場盆栽與水石的專題研討會,論壇的主題是盆栽和水石這兩種藝術相關聯的藝術形式。舉辦這次國際學術研討會的目的就是為了提供更加深入的有關盆栽科學和水石藝術,以及相關藝術形式的歷史與發展的各種資訊。美國國家植物園理事Thomas Elias博士、Petedel Tredici博士、Bill Valavanis先生、Robert D Mowry先生和Larry Ragel先生分別以《盆栽:西方的發現與傳入》《Larz Andersen及其盆栽》《盆景介紹》《中國傳統供石》和《美國加州景觀石欣賞的發展》為題做了演講。盆栽與水石歷史學家Hideo Marushima先生講述了盆栽與水石兩種藝術形式。Arishige Mstsuura先生認為:「沒有一件東西比得上自然的石頭,但是有可以允許的人為加工的范圍……水石是大自然天然形成的石頭,美石(優美的石頭)就是這些沒有任何人為加工的石頭。因此,我認為石頭是可以使之成為水石的,除此之外,人為加工石頭頂部或者加工太多而使石頭成為了人造製品。在天然石頭與人為加工石頭兩者之間,還有一種介於兩者之間的石頭。因此,我認為一些石頭可以切割某一部分而且也應該切割和加工才更好看。」顯然,美國部分賞石家認為水石是一門藝術。遺憾的是,對於水石是否是藝術品,他們沒有做深入的論證。
中國觀賞石.3
賞石整體是藝術品
1 996年開始,美國雕塑藝術家Richard Rosenblum的文人賞石收藏開始在紐約、波士頓、西雅圖、蘇黎世、柏林等歐美的大博物館、美術館巡迴展出。1997年,他出版了研究專著《Worlds Within Worlds:The Richard Rosenblum Collection of Chinese Scholars Rocks》(《世界中的世界:理查德·羅森布魯姆的中國傳統供石收藏》筆者譯,下同)。該書匯集了文物、歷史、繪畫、雕塑、地質諸方面的專家為本次展覽所撰寫的論文。該書被認為是代表了近期西方學界將賞石作為藝術,並從美學欣賞的角度對賞石所做的研究。羅森布魯姆認為,奇石底座是文化與自然的巧妙結合,「拿走底座,奇石還原為自然物體;把它放回座子上,它又從石頭變成了藝術品。」羅森布魯姆逝世後,他生前捐贈給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數方藏石,至今還在該博物館亞洲館展出,供遊人參觀。
對中國古典賞石的文化藝術關聯的深入研究
根據丁文父著《中國古代賞石》(三聯書店2002年9月版)「緒論」,他對中國古典賞石與現代西方世界賞石做了深入的研究。他認為,「有一種藝術」曾經深刻地影響了中國悠久的繪畫、雕塑、園林以及工藝歷史,但又突顯於西方的藝術學界並引起強烈的震撼,它就是「中國的古典賞石」。美國主流賞石界對中國古典賞石所進行的文化、歷史、斷代、分類、欣賞、雕刻、功能、地質諸方面的深入研究,不僅將中國古典賞石的認識推向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而且對國際賞石界有關賞石與藝術的研究帶來了全新的啟示。
中國觀賞石.3
美國賞石界關於中國古典賞石的文化藝術關聯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藝術中的賞石」和賞石作為文化
根據丁文父「緒論」的介紹,1985年,美國紐約舉辦了有史以來第一次以中國古典賞石為題的展覽。這次展覽的副標題是關於「藝術中的賞石」(Rock in art),而非「作為藝術的賞石」(Rock as art)。美國美術史學者John Hay先生撰寫的論文《Kernels of Energy, Bones of Earth》(《精神之魂 地球之骨》),代表了早期西方學界從文化內涵方面對中國古典賞石所做的研究,論述了賞石在園林等多種藝術形式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1995年,John Hay先生發表了《The Culture of Rocks in China and Japan:Meaning and Context》(《中國和日本的石文化:內涵與聯系》)一文,以東西方以及中國和日本不同的宗教體系為背景,通過比較,再次闡述了古典賞石的文化涵義。這一次的研究,作者徑直把賞石作為文化現象(Rock as culture)。因此,可以說美國賞石家將「藝術中的賞石」和賞石作為文化。
二、具有暗示能力的藝術形式及抽象的和表現的現代藝術的意味
也有美國賞石家認為,賞石「具有暗示能力的藝術形式及抽象的和表現的現代藝術的意味」,比如:1997年,美國學者Claudia B rown在論文《Chinese Scholars Rocks and the Land of Immortals: Some In Sight from Painting》(《中國人文石及其永恆主題:繪畫之我見》)中認為,雖然中國的賞石不全然是象徵的,至少也是具有很強的暗示能力的藝術形式。
Robert D Mowry所撰寫的《Chinese Scholars Rocks:An Overview》(《中國人文石概論》)文章認為,以靈璧石和英石為主的、供文人在室內欣賞的所謂文人石充滿抽象的和表現的現代藝術的意味。
三、關於中國古典賞石「天成」與「人為」的關系研究
Jan Stuart在其論文《Where Chinese Art Stands:A History of Display Pedestal S for Rocks》(《中國藝術的底座:人文石陳列幾座的歷史》)中,首次全面地闡述了底座在賞石展示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底座成為附屬賞石而又獨具一格的藝術品。藝術家Richard Rosenblum (1940-2000)在《An Artist Collects》(《藝術收藏》)中強調,賞石曾經雕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他對於賞石「天成」與「人為」的關系做了深入的探討,把一直到Auguste Rodin仍在爭論的藝術創作問題引申到中國古典賞石的評介中。
中國觀賞石.3
四、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對中國古典賞石以及底座進行研究
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對中國古典賞石以及底座進行檢測,恐怕是美國人最先的研究。比如:美國哈佛大學Eugene Farrell等人運用掃描電鏡(SEM)、X光衍射法(XRD)、散能光譜電子微探分析(EMPA-EDS)以及傅立葉轉換光譜(FT-IR)技術對中國古典賞石進行研究,證明有多種雕琢、打磨、塗色手段。但是,自然和人為作用的痕跡通常很難准確區分。Alan Jay Kaufman的穩定同位素分析還表明,靈璧石和英石的碳氧比率變動很大,比較而言,靈璧石可能有單一產地而英石可能是多源的。美國賞石界對中國的古典賞石進行技術研究,有助於鑒定人為和天成的賞石,以便於理解歷史上的賞石文化和賞石藝術及其流變歷程。
五、受到日本人賞石觀念的影響,間接承認觀賞石是藝術
根據美國賞石家彼得·阿拉迪和艾倫·沃克在《當代世界賞石概況》中的介紹,日本移民盆景大師Yuji Yoshimura與美國學者Vince Covello合著的《日本觀賞石藝術》一書於1 984年出版,被認為是西方玩石的入門書籍,影響了西方人的賞石觀念。可以認為,它影響了一些西方賞石家間接承認觀賞石是藝術的觀念。
英國、德國及其歐洲賞石界的觀點
根據丁文父「緒論」的介紹,1995年,英國文物專家Paul Moss和Brian Harkins出版了《When Men and Mountains Meet:Chinese and Japan Spirit Rocks》(《人與景觀的對話:中國賞石和日本賞石》)一書,該書著錄了中國賞石和日本賞石各大約三十件以及其他三十餘件與賞石相關的作品,並就賞石的形象、種類以及底座的樣式和年代做了簡要說明。美國賞石家彼得·阿拉迪和艾倫·沃克在《當代世界賞石概況》中介紹,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將兩件體積龐大的中國文人石「作為中國藝術品收藏整體的組成部分」(見上海《環球賞石盆景》創刊號)。
根據《賞石文化》(總第7期)刊登的德國水石協會主席、歐洲賞石協會副主席Willi Benz (威廉·本茨)在所撰寫的《水石——亞洲美石的藝術》中指出「在許多遠東國家,這樣作為藝術品具有很高的價值的石頭具有不同的稱謂。」德國賞石家指出:具有很高價值的石頭可以作為藝術品。
義大利賞石家Marco Favero也指出:「在歐洲,石頭當作水石來欣賞的主要是那些美麗的石頭,除了很少的石頭外,我還沒有見到過任何有靈性的盆石。無論如何,在歐洲,我可以作證,對水石的痴迷令我感到疑惑。」
由於筆者掌握的資料的局限,也由於英國、德國和歐洲賞石界涉入賞石文化的時間還很短,他們對賞石是否是藝術的觀點的論述,我們仍然知之甚少。
是中國與世界接軌,還是世界與中國接軌
2006年5月3日,在雲南昆明「第七屆中國賞石展暨國際賞石展」上舉辦了「國際賞石高峰論壇」。歐洲賞石聯合會主席、國際賞石博物館副主席、國際賞石收藏聯合會副主席、德國賞石協會名譽顧問威廉·本茨先生在「論壇」上介紹了歐洲賞石文化的歷史、分類以及藝術鑒賞等內容。他說,賞石文化在歐洲最大的困難有兩點:一是歐洲沒有賞石文化的背景,二是不懂中文。在歐洲,將賞石分為四類:景觀類、象形類、抽象類和色彩類。歐洲人賞石受日本人的影響最大,他本人最喜歡景觀類的賞石。他們後來了解到日本很多文化藝術(包括賞石文化)的根源在中國。筆者聯想起1997年10月31日在上海「第四屆亞太地區盆景賞石會議及展覽會」上舉辦的「賞石研討會」,當時的歐洲賞石聯合會副主席、德國賞石協會主席威廉·本茨先生也介紹了歐洲水石文化的情況,認為賞石在歐洲還是一門很年輕的藝術形式。令人遺憾的是,威廉·本茨先生在1997年10月的演講和9年以後的2006年5月的演講內容,除了承認賞石文化的源頭在中國之外,兩次演講的內容幾乎沒有太多的變化。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歐洲賞石界在學術性研究方面並沒有取得實質性的創新與突破。相比之下,北美洲賞石界似乎在賞石學術研究方面做得更深入。
中國觀賞石.3
【名稱】騰飛
【品名】附英德石榔榆盆景
【規格】樹高45cm
【作者】薛平
目睹了目前日本賞石界「漸次開始出現衰退跡象」的狀況,反觀中國賞石界理論研究出現的空前活躍狀況和中國賞石界取得的許多理論研究成果,佐藤觀石先生發出了「果然我充分地領會中國是漢字之國、語言之國」和「在中國賞石的觀賞態度實在是『美學般的』且『哲學般的』」的感慨。然而,筆者曾認為,就算在中國,相對於當代的主流文化而言,賞石文化是介於「主流文化」「亞文化」與「非主流文化」之間的「亞主流文化」或「准主流文化」。
筆者認為,賞石是一種文化現象已經無可非議,然而「賞石是藝術」似乎沒有完全得到認同。「賞石是否是藝術」,問題本身並不重要,不同的國家、不同的賞石家有著不同的回答。重要的是,我們對賞石文化的應有態度以及運用科學發展觀正確對待。日本賞石史上曾經出現的認為賞石不是藝術而不租給展覽場地的做法以及「賞石非理論」態度或者將賞石視為一般文化行為等做法不應該在當代中國賞石界再重演,日本賞石界「漸次開始出現衰退跡象」也不應在當代中國賞石界發生。
我們認為,中國作為賞石文化的發源地,既不可夜郎自大,也不要盲目崇洋媚外,要用科學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對側重於科學性的礦物晶體類賞石文化而言,與世界接軌似乎無可厚非;然而,對於側重於審美藝術性的岩石類賞石文化而言,不是中國要與世界接軌,而是世界在與中國接軌!
東西方賞石文化界的學術交流與合作,將有助於把21世紀中國賞石文化和世界賞石文化的發展推向一個前所未有的新的歷史高峰!
❼ 盆景可以用石頭進行點綴,選擇哪種石頭裝飾比較好看
主要是要求石與樹的配比得當,最好是石的展示的觀賞面也要優雅美觀。或者是以石料為主,配植小樹,製作成山水盆景,或者是以樹附石,製作成附石盆景或抱石盆景,以石為主、理論上來講,幾乎所有的石頭都可以用於盆景裝飾,樹借石襯托變美,如盆景樹借石的點綴取勢,甚至彌補樹形的不足。硬石類,兩大類,以下來講講它們的區別和特點,個人觀點可參考。
可以把大自然濃縮於盆中~比起其他地方的石,可以說比較合適,因為它有細小精美的石子,安徽的靈壁石,廣東的英德石,千層石和龜紋石等等也是比較好的風景石。它們歷經千萬年自然生態的演變,風凌石是中國大西北最具特色的典型奇石。由於石體吸水性強,植物生長茂盛,開花鮮艷。上水石可以散發濕氣,用它造假山或盆景,都有濕潤環境的作用。在依據空隙大小選合適的矮樁小品樹樁栽植。栽樹樁的空隙留出水的吸水和泄水的通路。所以被這樣叫做是因為盆中蓄水後,頃刻可吸到頂端。石上可栽植野草、蘚苔,青翠蒼潤,是製作盆景的上好石材。此外,上水石還散發水汽,這對於調節室內濕潤環境有很好的效果。
❽ 如何製作附石盆景
附石盆景製作方法:
一、選材
附石式盆景分水附石和旱附石兩種。
水附石,多採用松質石料,如吸水石、沙積石等,在需栽植樹木的位置打洞,多用形態初成的樹,先將樹根引入石孔,用碎泥填石孔,用竹桿將土與樹根貼實,用噴壺將土及石頭噴濕透,然後置於淺水盆中,放置於陰涼地方。每天噴水於石樹,保持濕度,待樹出新芽後可讓其見朝陽,逐步適應陽光。
旱附石式,多採取硬質石料,如英德石(紋理多樣)將樹根鑲嵌人石縫中取勢造型,多採用根系長的福建茶
二、製作
盡量完好地挖出所選樹木,特別是其較長的須根,最好能完整地保護,不應有大的損傷。如果是小型樹木,要經過一年的栽培育。
根據所選樹木的生長習性、 生長狀況,選取與之相配的石料,確定造型設計方案。根據徒刑要求,把樹木枝、根以盤、穿、擰等手法,讓樹木和石料緊密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如:
a.騎附:軟石、硬石均可選用。如用軟石,則先觀察山石的形狀,確定觀賞面和底面,並選定種植的位置,鑿溝開槽。然後將根部分成若乾股,騎在山石上並讓根沿溝槽而下。最後用泥漿封護根部,慢慢地伸入盆土中。
如用硬石,則要求石料有天然的溝紋和空洞,以便讓樹根穿越空洞或沿溝槽而下伸人盆土中。為保證樹木成活,可用泥漿或青苔封護樹根,並用金屬絲或麻繩將根捆紮固定在山石上,待成活後且新根深入盆土中時,再逐漸將封護在根部的泥土慢慢地去掉,讓根部裸露在陽光下繼續養護。多年後根和石緊緊相附,宛若天成,這才算是一件有年份的、成熟的附石作品。
b.穴附:軟石、硬石均可選用。如用軟石,則應按構思事先在山石的適當位置挖鑿穴位。如用硬石,則利用山石的天然縫隙或凹凸處作兜,用來盛土種植樹木。
小型附石盆景經過一段時間的養護管理,要及時對根、枝進行修剪、整形。根據造型的需要,首先把原來用以滿足樹木生長需要的毛根剪除,並促其生長發育, 及時加以定位,以縮短造型的周期。對樹枝也要適時進行修剪。根據需要還應拔提根,把附石的造型效果顯露出來,提高其觀賞價值。
❾ 三奇石分別是
這3塊奇石分別是海參石、拜斗石和木化石。
海參石:是一塊長78厘米,高66厘米、厚14厘米的石質物。有趣的是,它的表面由無數條形狀似海參的小石塊呈插屏樣組成。雖不是海參化石,但枚枚「海參」縱橫交錯,毫刺畢現,看上去也似乎圓滑柔軟,頗具肉感,然其石質卻相當堅硬。這塊奇石因何而來已無從考證,一說其為隕石,內含礫瑛砂岩石。天然而成,石如其名,為世所罕見的奇石藝術珍品。
拜斗石:長50厘米,高42厘米,厚29厘米。奇就奇在這樣一塊形狀普通的石頭上,天然形成的一條赭色痕跡,惟妙惟肖地恰似一位長揖道士:長袍道士:寬袖飄逸,雙手抱拳,面北仰天揖拜。而他的正前方,黢黑的岩石上有雪點似的斑痕,形狀恰如北斗七星!有說是此乃三國時精通天文地理的大軍事家諸葛亮,拜北斗祈歲呢。又有記載說這是一塊隕石,這就更增添了它的神奇性。
這兩塊奇石被做成盆景,布置在皇帝經常出入的欽安殿天一門動側,成為護佑帝王的吉祥物。
木化石:是松樹歲久化為的青石。安置在御花園東、絳雪軒前的木變石,形似一段朽木,長130厘米,寬27厘米,厚10厘米,高高地矗立在一座漢白玉雕刻的蓮花底座上,一眼望去,恰似一塊朽木板。那棕色的石質表面,木紋清晰可見。它是清代乾隆年間,由黑龍江將軍福僧阿進貢的「奇特之物」,深受乾隆皇帝的喜愛。欣喜之餘,御筆題詩一首《詠木變石》,命人鐫刻在這塊木變石上。
❿ 煙台市盆景奇石藝術協會常務理事蔣蓮的店內電話
一仙翁告知實情,此靈石共九十二孔,能自擇其主,但魔劫未盡,本想帶走躲過劫數,三年後再來奉還。若強留在府,需減壽三年。邢雲飛自願減壽留石。於是仙翁閉石三孔,留之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