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利干盆景製作視頻
『壹』 什麼叫舍利樁
你好 有一種盆景叫做舍利樁
採挖山樁,特別是失去控制的亂采亂挖,一方面造成了水土流失,破壞了本來就十分脆弱的生態環境,另一方面,由於採挖者大多是山民,他們多數缺乏專業知識和技能,所采樹樁死亡比率很高,浪費了大量的有限資源。而自培素材則正好相反,從播種、壓條或扦插開始培育,不僅克服了採挖山樁的諸多弊端,而且增加了林木資源。
樹樁盆景(本文指用山樁製作的盆景,下同)因自身特點和諸多要求,很難進入尋常百姓家庭。自培盆景(本文是指用自培素材製作的盆景,下同)則正好相反,可以進入千家萬戶,對於盆景文化的宣傳、普通和應用,對於盆景行業的發展和壯大,對於提高全民的生活質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社會意義。
二、成型時間
一般愛好者認為,山采樹樁在栽種時已經很粗大,因而成型較快;自培素材因為是從種子或小苗開始培養,成型較慢。但進行深入分析時我們會發現:許多速生樹種自培成型時間比山采樹樁成型時間要短,有的經過技術處理甚至短了許多。
神奇的大自然給我們造就了千姿百態的樹樁。有經驗的盆景人知道,再美的樹樁,美不過一兩個部位,並不是所有的部位都符合盆景的藝術要求,所以需要再造型。對不理想的部位如根路、坡腳、樁身、枝乾等,在大小、方向、位置、曲直諸方面,進行一系列的調整、再生、造型和養護,並且造型過程不斷循環,需要很長時間。一般的樹樁基本成型需要十幾年,長的需要幾十年,已成為業內共識。
自培素材成型時間比樹樁快,那是因為它在優越的人為環境下生長,可以連續地進行人工調整和控制,實行跟蹤造型和管理。
自培素材因為成型時間比樹樁快,所以樁頭顯得比樹樁小。但是小的樁頭會隨時間延長而逐步增粗。總體來說,人工營造的生長環境要大大優於山樁原生地的生長環境,所以生長速度較快。就以速生樹種為例,20齡的樹木可以說是「青年」樹,因樹種不同,按一般養護,其生長速度是前期慢中期快,平均應在每年增粗0.8厘米至1.3厘米之間,那麼20年的素材也有20多厘米,在盆景樹木中也能算「大樹」了。
現在業內已有不少製作者利用速生品種的自培素材,製作古老的大樹盆景,其成型時間大大縮短,被譽為盆景造型技術的一場「革命 」。用這種方法製作的盆景,既粗大又古老,而且成型快,造型形式靈活,可以隨心造景,使製作者滿意。筆者歸納主要有以下幾種:
1.捆綁合栽法就是把自培素材培養到一定時候進行捆綁合栽,經過一兩年的加工和處理,就可以生長在一起了。目前在我國嶺南地區,不少人用此法製作大榕樹盆景,效果非常好。
2.貼干嵌入法將優美的枯樁按需要畫線打槽,將同種樹木素材沿著枯樁栽下,並將素材枝幹沿著枯樁嵌入槽內後固定,經過兩三年養護,就可以合二為一了,可以做得天衣無縫,真是神奇至極。目前主要在柏樹、梅花等珍貴品種的雕刻和舍利樁上應用。
3.模型纏繞法將設計好的盆景樣式(主幹以下)用軟質木頭做成模型,把素材沿著模型四周種下,均勻排列並按需要纏繞後固定,三年左右即可長在一起,樁身凹凸不平,蒼古奇特。在歐美盆景界經常有這方面的展示。
三、觀賞要素
自培素材在人為的環境中生長,可以在生長過程中跟蹤造型,用技術手段對素材進行前期藝術加工,就素材總體而言,比一般樹樁要美,而且造型形式比樹樁靈活。自培素材每個部位的觀賞要素都可以進行人工控制,因而樁身自然、比率協調、線條優美。
而樹樁只能在有限的部位和要素上受到控制,所以需要重新裁截,將好的要素保留,不好的除去,按照自培素材的養護過程進行再生再造後,才能達到比較理想的外觀。而且這種再造是有限的、被動的,不像自培素材那樣隨心造景、靈活多變。(
四、應用范圍
自培素材因為成型早、樁體小、樣式多樣、造型靈活,大大提高了素材的應用范圍,被廣泛應用到樹木盆景、山水盆景、樹石盆景、叢林盆景、微型盆景等盆景類型中。素材的藝術加工手段增多,意境表現空間也被擴大。而樹樁素材則多數被應用到一盆一樹的樹木盆景中,其意境的表現往往受到許多限制。
不同作者有不同的藝術表現手法,不同的手法就需要用不同形式的素材來表現。自培素材因為是定向培養,可以製作多種樣式,所以作者能得到稱心如意的材料,並且選擇餘地較大。而用樹樁素材來表現某個特定主題時,總有「百里挑一」的煩惱。
用特定的素材來表現特定的主題,在作品製作初期,「材」與「 題」的融合並不十分完美,因此還需要組合後的調整。對樹樁素材來說,不僅調整餘地小,而且調整過程長,自培素材則相反,調整的靈活性較大,過程也相對縮短了許多。
所以,自培素材在應用范圍、意境表現、作品調整等方面為盆景藝術創作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
請參考 來自網路的資源
滿意請採納不滿意請追問
『貳』 舍利盆景現在怎麼種活
一、健旺止腐法
健即健康,旺則旺盛。盆景植物,其健康旺盛,體質優異,那內么百病很難侵蝕其容肌體:反之,病毒、病菌就會乘虛而入。植物盆景養旺了、養壯了、根系發達了,病蟲害自然就少,還可以加快盆景傷口部分的疤口癒合,疤口的盡快癒合是最好的防腐。這一條看似與防腐無關,其實大有關系。
二、石硫合劑防腐法
在盆景植物傷口上塗上石硫合劑,是我們傳統的防腐方法,既可防腐,又可防治病蟲害,並可將枯枝部分經創作雕刻,塗幾遍石硫合劑製作成舍利干,既防腐又美觀。此法行之有效,但也不是一勞永逸,必須每年都塗一次方可長效。從觀賞效果來看,如樹的傷口太大太多,塗石硫合劑後渾身大塊的白色,多了,就有點刺眼。
『叄』 盆景舍利如何做
盆景舍利製作方法
第一:清洗
由於它曾受到過大自然的破壞所以自身會附著大量病菌回,並且有些答還是被病菌侵蝕而亡的所以使用時一定要對他們進行清洗。為起到殺菌的目的在清洗時需加入適量的殺蟲葯劑,但是濃度不能過高,否則會影響舍利乾的色澤,從而就會影響到盆景的欣賞價值。
第二:晾曬
清洗完之後需將它放置在陽光下晾曬,但是卻不能長時間在陽光下暴曬否則會灼傷枝幹,從而影響舍利乾的色澤。晾曬的目的是為了將枝條之中的水分全部蒸發掉,如果枝條濕潤就會滋生或者吸引各種病菌從而會慢慢的腐蝕枝條,甚至還會影響到其他植物的生長。所以要經常進行晾曬,尤其是南方地區的舍利干,因為南方地區氣候濕潤所以導致枝條長時間處於潮濕中是很容易滋生出病菌的。
第三:管理
枯萎的枝條由於沒有生命力所以會會慢慢的腐朽,因此在日常的管理過程中需要為它塗抹或者噴灑相關的防腐葯劑,另外為避免水分的滲透可在枝條上塗抹一些特殊的油脂,並且對盆景澆水後都需將它放置於陽光處。
『肆』 如何自做舍利干
舍利子為個人修行成就之結晶,大多數人是知道的,有佛緣的人還親自看見過。
原來舍利子稱為舍利,後來才稱為舍利子。舍利原是印度語譯為(設立羅)等各種不一之名稱,其意義為「遺留物」或「靈骨」。 在佛教中,舍利是一種精神、一種修行程度的象徵。也是對逝去高僧的紀念和對佛法的弘揚。
昨天,在中央七套看「致富經」節目,又一個名詞闖入眼睛:舍利干。
舍利干?查遍資料得知:自然界的老木,經過電擊、風霜雪雨、落石和病害的摧殘,樹冠的部分或一部分的分枝枯萎,其樹皮剝落,木質部呈白骨化,這種山野中自然形成,樹蕊或枝先端樹皮剝落的,稱為自然「神」,干身部分木質部白骨化稱「舍利」。因生態環境保護受到大家重視,山采逐漸被禁止,具有自然神枝或舍利乾的素材逐漸減少,而盆栽的發展,也由自然盆栽進入到創作盆栽的階段。因此,盆栽界的人士,通常將針葉樹松柏類木質部堅硬不易腐化的樹種,多餘的枝或枯枝,加以人工處理方式,把皮剝掉創作成人工「神」,把幹部分剝皮,使吸水線迂迴扭轉,以便維持生命,形成人工「舍利」。但闊葉樹木質部構造較為松軟,做成人工神和舍利較無法長期保存,將來崩壞後會形成無法彌補的缺點。
由於「神」、「舍利」與葉和水線、樹皮的顏色,形成鮮艷漂亮的對比,點綴其間,能造成更多的空間,增加深度感、古氣感;也能改變干或枝線條變化,帶有幾分高深莫測、離奇古怪的神秘性,亦有化廢物為奇品的功效。用這種鬼斧神工的殘缺之美,表現強烈的求生意志,與觀賞者心靈產生共鳴,能大幅提高觀賞價值,因此在創作盆栽的過程中,成為常被愛好者使用的技術。而且,利用神或舍利來強調古木的表現,具有很大的效果。
又有資料說「那種白森森的美不適合我們國家的,系日本人特別鍾意的凄美感,我們國家講求的系欣欣向榮,而不是那種變態美……」 其實,舍利干起源於中國,只是後來傳到日本,並被日本連同盆景一起向世界推廣。 舍利干殘缺的美的使人們很自然的聯想到斷臂維納斯。盡管維納斯是殘缺的,斷了一隻手臂,仍凝聚了人體形象美的魅力,它即表現出了對健康、勻稱、和諧充滿活力的形象美的嚮往和歌頌,又表現出對人的生命,以及對生命的熱愛和對人類的熱愛。
在某報我讀到過這樣一段描寫,一個盲人歌手上台了,攙扶的人把他領到差不多的位置就匆忙下場,他辨不明確切角度,局促地,在舞台上站成一個斜面。掌聲熱烈地響成一堂。如果說,頭一次掌聲多半契合了人的微妙心理,那麼這一次,是源自內心的明凈純粹的善意。他稍稍轉正一點過來。一曲《嚮往神鷹》被他演繹得遼遠粗獷、盪氣回腸。看不到他的表情,墨黑寬大的眼鏡遮去了半個臉龐,卻能真切感知他投入的深情,從他飽滿的聲腔,從他微揚的額,從他激情處的頓臂屈膝。掌聲排山倒海般陣陣翻湧,他循著聲音地引導一點點調整角度,終於,准確無誤地正面觀眾。一群女孩兒在舞台上擺出曼妙的造型,腰肢折出可人的柔軟。如仙飄逸的宮廷華衣,衣下的身架纖纖弱弱撐不滿,不難看出其青嫩的年歲。古箏,從弱到急,從急轉弱,忽至一個激越的沸點,跌下來,悠悠接一串藕斷絲連的叮咚,於意韻馥郁中百轉千回。宮女,踩一迭細碎的蓮步,動若行雲流水,羅衣淺漾,水袖翻旋,在亮相轉身間遞一個欲露還藏的嬌笑。美,有時也是一種震懾。全場為之屏息,沉溺到演員舞出的這場盛世風景中去。把目光朝觀眾席斜前方切過去,他們的老師面向舞台站立,隨每個節奏變化和拍點切換,打簡略的手勢。是的,這是一群聾啞少女,也就是說,她們與音樂協調而准確的融合,是在一片沉寂無聲的世界裡。不忍去想,要付出艱於常人多少倍的努力。目盲了,我有伶俐的表達,讓我為你歌,有聰敏的聽覺,分享你熾熱的叫好與掌鳴;聲逝了,耳聾了,我有靈動的肢體,讓我為你舞,有閃亮的瞳仁,望見你溫情的臉龐與微笑;縱使周身都殘缺,又有什麼關系,我尚有一顆完整而鮮活的心,用來感受你的愛與關懷。畢竟,生命存在缺憾的同時,它的美麗會以另一種姿勢盛開不敗。
殘缺本身也是一種美啊。
清人龔自珍在《端正好》一詞中所說的:「月明花滿天如願,也終有酒闌燈散,倒不如被冷更香銷,獨自去思千遍。」正因為殘缺,才使人產生想像;正因為心理上有了落差和失衡,才使人主動去追求。
『伍』 「佛系」盆景之【舍利干】,應該如何製作
自然舍利干,又叫天然舍利干,是樹木在自然界生長中,經歷過雷打火燒、動物的踩踏、人為的刀劈斧砍,或被蟲咬、病害或各種自然災害等形部分枝乾枯死,再經過年長月久的風吹、日曬、雨淋等,天然形式的“舍利干”。 “天然舍利干”,可遇而不可求,非常難得,十分珍貴。在野外挖掘樹樁時,如果遇到這種“天然的舍利干”,應注意盡量保留,是樹樁盆景中的精品。
總結:“人工舍利干”製作的時間,以春季萌芽前,為舍利干製作的最佳時間。在人工製作舍利干時,應注意保護好上水線,並在雕刻後,對上水線兩邊的傷口塗上白乳膠或濃稠的泥漿,然後在樁幹上包上一層保鮮膜或草繩、棉布等,經常噴水保濕,經過1~2個月後,再適時除去包纏的保鮮膜、草繩或棉布等,並繼續經常往樹樁的枝幹上噴水保濕。
『陸』 喜歡真柏盆景,想自己動手,該如何製作從哪裡開始呢有詳細的教程嗎
近些年,說起盆景,是避不開松柏盆景的,特別是真柏盆景,它的老乾虯枝、葉細密實、樹勢雅緻是聞名的,更有近些年流行的舍利干造型,也是以真柏為主的素材製作出來的。完美的真柏盆景,白骨紅皮、蒼勁古樸,一些製作的百年真柏舍利盆景,堪稱盆景中的極品。
真柏盆景的取材、栽培、製作,就和大家分享到這了。我是@花房姑娘娟子,你的支持是我創作的動力。記得一波一鍵三連,謝謝!
『柒』 盆景舍利是怎麼形成的
樹的舍利來自於自然。有些樹種生性頑強,千百年歷經大自然的風雨侵襲、冰雪交加、雷電摧殘一部分枝乾枯萎凋零形成舍利,但樹仍不死,頑強生長,這是一種生命的贊禮,不屈的抗爭,無聲的《命運交響曲》。正因如此,每每我們見到黃山之松、嵩岳之柏、孔府之林時無不為這種與天抗爭、堅毅不拔、自強不息的不屈精神所傾倒!
「舍利」一詞來源於佛教。是梵語Saria的音譯,意思是「身骨」,也曰「靈骨」或「堅固子」,由佛教的高僧大得圓寂以後火化而產生,為佛教至高聖物。
日本盆景界引用了這一概念並把它作為一種盆景技法廣泛運用於松柏盆景的製作。其初衷可能也是使普通素材通過舍利的製作,升華它的作品品味。其實,中國古代、近代的盆景和繪畫作品用枯乾和枯枝點綴樹木已非常普遍,明代的《十竹齋書畫譜》、清代的《芥子園畫譜》都有不少此類畫本。以至於《日本盆景通史》記載,「舊本人初學做盆景無不先仿照此書」 。在盆景製作方面清末盆景家胡炳章、民國盆景大師周瘦鵑皆擅長用枯木技藝製作松柏梅盆景。故而,我們認為,舍利干(或稱枯木技藝)製作技藝本源於中國,是樹木盆景創造中的一種藝術形象創造,它所表現的是樹乾枯死部分的木質風化現象。白骨化的舍利干同綠蔭蔥郁的枝葉,形成了枯榮共存的鮮明藝術反差,更增添了盆景的藝術魅力,是一種較好的盆景製作的藝術形式。
盆景中的舍利,一部分來自於自然形成,本身就彰示著它的無限的自然之美,這是盆景中難得的佳品;一部分盆景品味平淡,通過適當的舍利製作,強化了作品的視覺沖擊力,增加了它的滄桑感,大大地提升了樹的品質,這種方法是值得提倡的;還有一部分素材本身就有一些缺陷,不符合盆景創作的審美標准,通過舍利的製作,去掉了不足之處,變成了可以觀賞的作品,這也無可厚非。
不過,我們反對那種未對素材進行細致地觀察,反復地推敲、科學地論證就貿然下手;也反對動輒掏心剔骨、剝皮抽筋的做法;更反對那種為舍利而舍利,見松即神枝、遇柏必舍利,千樹一面、滿目瘡痍的片面的製作方法。我們提倡對任何一個素材都要採取因材施作、合理運用方法,能不做舍利的盡量不做,可做可不做的也最好不做。
另外,建議盆景的初學者,在對自己的製作水平沒有一定的把握之前,千萬不要盲目動手、妄加斧斤、刻意追求所謂」凄美「風格、盲目地模仿名家作品的製作。多看看成功的作品、多學習製作理論、多讀一讀專業盆景雜志、積累好專業素養,三年後再說,否則一下手就會成千古恨!
例一:我的這棵刺柏素材買來時就僅剩一枝,製作時採用因材施制的方法加以處理,並非製作時刻意追求某種風格。此樹素材主幹雖然枯死、看似無用之材,但是也有一定的優點:樹干收勢較好,根頭粗壯,根盤虯曲有力,小樹生長茂盛,出枝豐富。製作時,先對主幹進行細致的取捨雕刻,增強其收勢,注重線條的變化和流暢感。然後處理小樹,將其的多餘、過長的枝條進行修剪後細心編扎,最後稍作牽拉靠近主幹,換盆時將樹略微提升,使其根盤盡露,這樣製作即告完成。製作以後,樹的品味大大提升:根盤遒勁有力,干勢過渡自然流暢,小樹依勢而生,貼切和諧,我想數年之後,會成為一盆上好的作品。
例二:這是一個把握舍利雕刻分寸的範例。這棵刺柏左側雖然生長旺盛、右側則是一段截短的枯乾,粗看是一棵平庸之材。但是,通過作者對舍利的精心雕刻處理,使一個平庸的素材變成一盆極有藝術效果和發展前景的作品。這個作品創作的可取之處在於科學地把握去留,恰當地處理舍利。作者在製作左干時並未作太多的雕刻,只是處理了一下水線並梳理盤紮好枝條即可。著墨最多的是右干,作者通過精心雕琢,將一段枯木樁創作成一個玲瓏剔透,極富滄桑感的舍利。通過這樣的製作,作者將生死、榮枯、主次、高下、大小、取捨等處理得恰到好處,產生了極強的視覺沖擊力,對初學舍利製作者來說會有一定的借鑒作用。(註:彩色圖片為編者配圖,與原文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