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寶嵌盆景
Ⅰ 大清為何會滅亡
慈禧太後是晚清政治舞台上的重要人物,實際執掌朝政達48年之久。關於慈禧太後的流言蜚語眾多,難辨真假,那些陳年舊事也無從考證,今天我們就暫且放下那些野史秘聞,從這百餘件被曝光的御用之物中,看看慈禧太後的宮廷生活,究竟有多奢侈吧!
慈禧像1900年
清同治時緙絲明黃地彩雲金龍女龍袍
貴妃鳳冠:皇太後、皇後冠頂3層,每層貫東珠、金鳳各一;皇貴妃、貴妃冠頂3層,每層也是貫東珠、金鳳各一,每隻金鳳上飾東珠各3顆、珍珠各17顆。
石青綢綉彩雲金龍朝褂
明黃綢綉彩雲金龍女朝袍
弓鞋
玉如意
伽楠香木嵌金壽字手串
明黃綢手串袋
織錦多格梳妝盒
畫琺琅花卉粉盒
琺琅瓜形胭脂盒
象牙雕花鏡奩
五毒袋
金鏨古錢紋指甲套
銀鍍金東升簪
碧玉朝珠
銀鍍金嵌珠雙龍點翠頭簪
珊瑚朝珠
金發塔
按摩器
畫琺琅纏枝花唾盂
青玉靈芝洗
大雅齋瓷器奏摺
大雅齋瓷器
礬紅青花百蝠筆
鏤雕松柏人物白玉筆架
白玉嵌寶石五蝠如意
掐絲琺琅海水江崖雲龍暖硯盒
紫檀百寶嵌福祿壽文具盒
黑漆描金雲龍套裝墨盒
象牙雕群仙壽龍船
銅鍍金掐絲琺琅九桃蝠薰爐
玳瑁八角形母丁香盒
吉羊麻將:慈禧屬羊,她所在的宮室之中,羊被視為聖物,餐桌上基本沒有羊肉。宮廷中視羊為聖物,供奉如神。許多游戲之物,也取羊音祝福:吉羊麻將、三羊開泰等等。慈禧很喜愛這些崇拜羊的聖物,特別是這份吉羊麻將,愛不釋手。
儲秀宮金磚地面和紫檀木器
儲秀宮北房西次間
儲秀宮西次間炕沿百寶櫃:因慈禧太後痴愛《紅樓夢》,所以是按《紅樓夢》一書的描寫而精心擺放的
儲秀宮西次間炕沿盆景、唾盂:這也是《紅樓夢》內的精彩描述,左邊幾上有文王鼎匙香盒,右邊幾上是汝窯美人觚。
儲秀宮東次間文竹百寶櫃
咸福宮後殿同道堂明間咸豐皇帝御筆"襄贊?冢?ǔn)儀"
紫檀立櫃。
樂壽堂慈禧寢處:紫禁城東部寧壽宮區是慈禧太後養老之所。寧壽宮北為養性殿,養性殿北是樂壽堂,這里是慈禧晚年時期的寢宮。在這里侍候太後起居的太監、宮女、乳媽、廚師、茶役、太醫、蘇拉等等,大約有600餘人。
蘭兒冊封為妃的"懿妃"冊文
銅鳳--女人慈禧心中的吉祥鳥
宮中掐絲琺琅纏枝蓮座萬壽字雲龍燭台
Ⅱ 清代玉器的工藝特色
僅供參考 希望對你有幫助 明清工藝美術 Ming-Qing gongyi meishuarts and crafts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中國明清兩代均建都北京,其文化藝術上承宋、元,繼續發展,不斷提高。同時,蒙古族、藏族、維吾爾族和滿族等少數民族的生活習俗和文化特點,對漢族傳統文化產生了某些影響,極大地豐富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明清兩代對外貿易比較發達,在輸出的同時,亦引進了一些阿拉伯和歐洲的工藝,加以模仿、吸收、消化,為明清時期工藝美術的發展,灌輸了新的血液。 這一時期的工藝美術,前後經歷了549年的發展變化,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和時代面貌。 陶瓷工藝官民窯 江西景德鎮窯的官、民窯生產均迅速擴展,產量激增,並有重大創造,幾乎壟斷了全國城鎮瓷器消費市場。地方各窯則大都愈加衰落,僅有建窯、廣窯和宜興窯的生產略有進展。明初永樂、宣德年間,青花、釉里紅等瓷器已達頂峰。永樂寶石紅、甜白,宣德寶石藍都是永、宣兩朝瓷器獲得巨大進步的標志。成化官窯瓷器又有創新,別開生面。青花瓷質細而堅,釉肥膩而色幽雅,鬥彩的燒成標志著景德鎮窯彩繪瓷進入釉上彩的新時代,但仍離不開釉下青花的配合。 彩釉 嘉靖時的五彩包括紅、黃、綠、紫等釉上彩,亦有多彩之意。萬曆時的五彩描金則別出心裁。弘治的黃釉瓷、黃綠彩和正德的孔雀藍釉也是新興的瓷器。清代青花、鬥彩、五彩及單色釉都具有鮮明的時代烙印。屬於新創的有粉彩和琺琅彩,均始於康熙、成於雍正而盛於乾隆。粉彩是將玻璃白調入彩料,呈不透明色,柔媚鮮艷,類似清代花鳥畫家惲壽平所創花鳥畫派的工筆畫。琺琅彩是將琺琅料繪在瓷胎上,烘燒而成,瓷胎系由景德鎮窯燒成後,運抵北京,交造辦處琺琅作彩繪燒成。此即御窯琺琅彩窯,由皇室獨享,而不外溢。康熙時的單色釉瓷,色彩豐富艷美,為前所未有,如豇豆紅、胭脂水、珊瑚紅、豆綠、翠綠、鸚鵡綠、蟹殼青、茶葉末等數十種新釉色。乾隆時的象生瓷、斑斕彩、轉心瓶等也是一種成功的嘗試。與乾隆官窯大量生產精美瓷器的同時,也出現了粗製濫造的危險傾向。嘉慶以後,景德鎮窯轉入低潮,且每況愈下。雖然不無可寓目者,但康、雍、乾三朝瓷器的盛況,卻如大江東去。景德鎮民窯在官窯影響下也有了巨大發展,留下了無數件質朴可愛的製品。福建德化窯也是明清兩代的地方名窯,所產瓷器,胎質緻密。其中白釉溫潤,多仿犀角杯。何朝宗為德化窯最著名的瓷塑藝術家,其代表作為《達摩過海像》。江蘇宜興紫砂茶壺系由明末金山寺僧人首創,經時大彬加工改進,有著單純樸素、典雅淳厚的美感。另外,像宜興仿鈞釉瓷也是成功之舉,而廣東石灣窯仿鈞瓷,粗獷樸拙,具有嶺南地方的特殊風趣。 [清代五彩鷺蓮尊] 紡織工藝紡織 明、清時期的絲、 麻、棉、毛的紡織、印染和刺綉等,直接關繫到整個民族的衣著,故有著最廣泛的群眾基礎,民間織綉遍地開花,在這一雄厚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織、染、綉等行業,有著蓬勃的生命力。其生產中心為蘇州、江寧(今南京市)和杭州等地。蘇州、江寧多生產重經或重緯的彩色提花絲織物──織錦。蘇州織錦,圖案多仿宋代錦紋,格調秀麗古雅,亦稱宋錦。江寧織錦,質地厚重,以金絲勾邊,彩色富麗,氣勢闊綽,採用由淺至深的退暈配色方法,猶如絢麗的雲霞,故有雲錦之譽。清代織錦,花紋更加繁縟精美,配色愈趨富麗雋雅,退暈更迭、變化無窮,顯得愈加輝艷而又和諧。浙江以素織為著,蘇州以妝花見長。妝花系採用「挖花」工藝,可隨時換色,多達20餘種。改機為明弘治年間福建機杼工林洪緞織,可能是4層緞機所織雙層中空袋狀織物。緙絲在明代已有鳳尾戧等多種技法,清代以蘇州緙絲最為有名,除仿緙名人書畫作品外,還緙作服裝、圍幔、屏風、靠墊、包首等。 雙面緙 雙面緙絲難度較大,為偷工減料,乾隆時緙絲竟用筆勾勒細部,結果適得其反,斷送了它的藝術生命。明清刺綉業迅速發展,形成不同地方特色,出現了顧綉、蘇綉、湘綉、粵綉、蜀綉、京綉。顧綉始於明嘉靖年間的上海顧名世家,故名,顧綉以綉繪結合著稱,所織物品深得當時名流董其昌等許多書畫家的賞識和推崇,以唯一的文人綉派聞名當時並影響後世。蘇綉以針腳細密,色彩典雅為其特點,其工藝講究平齊細密,勻順和光,圖案多採用分面推暈的方法,具有濃郁的裝飾性。湘綉於清代後期形成獨立系統,作風寫實,以猛獸為題的作品最具特色,其針法多用施針,同時間以雙印、四印、齊、柔等一系列針法,所綉物象富有真實感。粵綉以百鳥、雞等為題,花紋繁縟,色彩濃艷,具有獨特的效果。蜀綉以成都為中心,以用線工整厚重,設色明快,而受到人們的喜愛。京綉以皇室綉作為中心,以皇家為服務對象,綉品精巧富麗。另外,像北京灑線綉及山東、河北的衣線綉等也頗具地方風采。印染業在此時已遍及全國城鎮,工藝發達,色彩豐富,主要有染經綢、夾纈、蠟染、藍白印花布、油彩印花布、滾筒印花布、澆花布等品種。毛質氈毯以蒙、藏、維吾爾等少數民族地區最為盛行,均富有本民族特色。 洋毯 蘇州則以善仿織洋毯著稱。少數民族的紡織、印染、刺綉、編織等大都完成於婦女之手,因多數是自己使用,故隨心所欲,不拘一格。壯族的壯錦,維吾爾族的回回錦、和闐綢、金銀線地毯,藏族氆氌,苗族蠟染,黎、、哈薩克等族的刺綉都是各民族手工藝的瑰寶。 [清代五彩織成錦《極樂世界圖》(局部)] 玉器工藝玉材 明代玉材來自西域地區的火州、吐魯番、撒馬爾罕、於闐等地首領的進貢。但是堪用者不多,故明代傳世玉器中羊脂白玉極少,大多為青白玉。明代制玉中心為北京和蘇州,後者尤以技巧取勝,涌現出一批諸如陸子剛等的名玉工。明代玉器的製作,除簪、珠、墜、環等佩外,還有杯、碗、瓶、壺、盆、洗、盂、花插等各種日用器皿。明代前、中期玉器碾琢較精工自然,後期趨向瑣碎粗糙,也殘留一些鉈痕。明代玉器雖用途廣泛,品種較多,但仍不外乎仿古玉、時作玉兩類。 仿古玉 仿古玉「如式琢成偽亂古制」,時作玉頗有新意。清代玉器初期近似明代,至乾隆中晚期由於新疆年貢質地精良的玉材4000餘斤,同時由養心殿造辦處,蘇、揚、寧、淮、長蘆和鳳陰八處為內廷碾玉,因而使乾隆玉器,玉色尚白,碾琢認真,工藝完善,器形規整,圖案繁密,滲透到宮廷生活的各個角落。乾隆年間特別盛行碾字玉器,最大工作量,一次可碾滿文8000字,漢文4000字。《大禹治水圖》玉山是乾隆玉器的代表性作品,玉重達7噸,耗時10餘年,綜合應用陰刻、 陽刻、隱起、起突等多種技法於一器,形文並茂,氣勢壯偉。清廷仿古玉為了追求先秦及秦漢古玉的古樸風韻,採用優質玉材,致殘燒古,適可而止,效果頗佳。民間廠肆為追求高值,其仿古玉魚目混珠,以假冒真。乾隆晚期莫卧兒玉進入宮廷,皇帝命造辦處仿製,並影響到京師、蘇州、揚州等地的玉器。蘇州玉器製作精巧,而揚州則以製作大型玉器見長。 [清代碧玉仿古觥] 漆器工藝 明清兩代髹漆工藝與建築、傢具、陳設相結合,並由實用轉向陳設裝飾領域。進入了以斑斕、復飾、填嵌、紋間等技法為基本工藝的千文萬華的新時代。明代雕漆,初以嘉興(今浙江省嘉興市)西塘張成、楊茂為榜樣,由張成的兒子張德剛與包亮主持內廷果園廠官辦漆作的生產。成化、弘治年間內廷雕漆,器胎變薄,花紋疏朗,標志西塘派雕漆已進入尾聲。雲南大理為另一雕漆產地,名漆工現僅知王松一人。至嘉靖年間,雲南雕漆始進入內廷,大展技藝,終於取代西塘派,使內廷雕漆為之一變。其特點為,刀不藏鋒、棱不磨熟。明末清初雕漆失傳,至乾隆四年由雕竹名匠封歧刻樣,蘇州織造漆作仿製成功,宮廷用雕漆亦大多由蘇州製做。揚州雕漆有螺鈿、百寶嵌等品種,以螺鈿最富特色,其中尤以點螺最為精巧,所制漆器花紋纖細,五彩繽紛。名工有王國琛、盧映之、夏漆工等,後者尤善制仿古剔紅漆器。蘇、揚兩地漆作毀於清廷鎮壓太平天國革命之戰中。福州漆器以脫胎見長,色澤華美,器體輕巧是其特色。系由名工沈詔安用傳統夾法所創。清末北京由修補雕漆發展到仿永樂、宣德和乾隆雕漆。蒔繪漆為日本名漆,明代宣德年間漆工楊氏受命赴日學習蒔繪漆,回國仿製,其子楊塤從學,所制足以亂真。另有漆工蔣回回也善仿蒔繪漆,清代蘇州仿蒔繪漆極盛,金漆輝映,富麗堂皇。明末清初出現的軟螺鈿則是螺鈿的新品種。新安(今安徽省新安縣)方信川鈿嵌堆、揚州盧葵生砂鈿鑲嵌漆均名震一時。戧金、脫胎等漆器也都有不同程度的進步。 金屬工藝 明代金銀器工藝的特點是與寶石鑲嵌結合。內廷設銀作局,專為皇家打造金銀器。其代表有十三陵定陵出土的金冠和江西明益王墓出土的各種金銀器物等。清代內廷金銀器由養心殿造辦處製造。康熙五十四年造雙龍鈕金編鍾一套16件,共重460餘公斤。 乾隆年間最大的金塔高約5.33米,用金11119餘兩,現存的弘歷皇帝母崇慶皇太後金發塔,通高1.47米,用金3000餘兩。銀器作為金器的代用品,製成首飾、器皿,通行全國城鄉。鑄銅工藝獲得了特殊發展,最著名的是鑄於永樂年間,現存於北京大鍾寺的金剛華嚴鍾,通高6.94米,外徑3.3米,重約46.5噸,為國內現存最大銅鍾。鍾內外鑄有《華嚴經》《金剛經》、《金光明經》等,共22.7萬余館閣體楷字。字體典雅嚴謹、端莊秀媚。宣德鼎,因產於宣德年間,又稱宣德爐,以後歷代均有仿製。據文獻記載,是以外國的銅、鉛、錫、砂、紫、胭脂石、安瀾砂等原料,經多達十二煉後成器,以充廟宇供器或室內案頭陳設。因其名貴異常,傳世稀少,故內廷與廠肆仿製成風。鑄銅名家胡文明、張明歧、石叟等皆有製品傳世。紫禁城內的銅獅、銅爐、銅缸、銅龜、銅鶴等陳設足以代表乾隆年間鑄銅工藝的水平。 金銀工藝 金銀工藝是鐵器的裝飾,在少數民族地區尤為盛行。多層鏤空金銀鐵碗套是藏族鐵金工藝的精華。清初安徽蕪湖鐵工湯鵬,創鐵畫,錘鍛鐵塊,製成多種書畫作品,別具一格。錫器作為銀器的代用品而通行民間,明末清初歸復善制錫壺,繼之者有朱堅、陳鴻壽等人,所制錫壺頗受文人贊美。 玻璃工藝 明代玻璃生產的中心仍在山東益都顏神鎮(今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洪武初年內官監於該地,設御用玻璃作坊,生產玻璃「青簾」,用作壇廟窗簾。顏神鎮民間爐行主要生產簪珠。清代玻璃產於顏神鎮和廣州、蘇州等地。雍正十二年於顏神鎮設博山縣治,此後所產玻璃,世稱博山琉璃,其產品行銷全國。光緒三十年(1904),山東總督胡廷干於博山東柳杭設玻璃公司,聘德國人為技師,傳授歐洲平板玻璃技術。北京料器業從博山購買玻璃料條,以燈火燒制各種禽獸花卉等料器。康熙年間,創「套料」,即「白受采」或「兼套」。晚清又創內畫壺,有名家周樂元、葉仲三等。廣州是清代南方玻璃的主要產地,與西方玻璃有著密切聯系,自稱「廣鑄」,亦有以歐洲玻璃殘器為原料的再熔玻璃,與進口玻璃相對,亦稱「土玻璃」。蘇州玻璃稱為「蘇鑄」,似不及「廣鑄」。在此基礎上清宮於康熙三十五年成立了皇家玻璃廠,初期從廣州召募玻璃匠進內廷燒造玻璃器,雍正以後以博山吹玻璃匠取代廣州匠人。乾隆初年歐洲傳教士玻璃匠汪執中、紀文兩人進內廷燒造玻璃器,完成了圓明園西洋樓吊燈等巨大工程。現存玻璃廠產品有爐、瓶、罐、盆、缽、盤、碗、鼻煙壺及肖生等器物。顏色有涅白、硨磲白、淺黃、嬌黃、雄黃、亮茶、亮茶黃、月白、寶藍、空藍、亮淺藍、亮深藍、豆青、亮深紅、亮玫瑰紅、亮寶石紅、珊瑚紅、豇豆紫、淺紫、亮深紫、桃紅、綠、粉綠、翡翠綠、水晶、茶晶、黑等20餘種。另有金星料、絞絲、夾金、夾彩等復色玻璃,並使用描彩、描金、泥金、琺琅彩、套料、隱起、陰刻等裝飾手法。古月軒據傳是以琺琅書寫乾隆年制款、題詩印章和彩繪圖案的玻璃器,但迄今未見傳世之物。道光年間,玻璃燒造技術下降,從咸豐起內廷僅制素玻璃器,1911年隨清亡而告終。 琺琅器工藝 明代景泰藍(即掐絲琺琅)工藝在元代大食窯的基礎上迅速發展。內廷御用監設廠生產,專供皇家享用,以宣德年制,御用監造款的雲龍蓋罐為代表。而景泰年間內廷作坊所制僅能維持前代水平而略有變化。此後歷朝幾乎均有產品傳世,萬曆掐絲琺琅器,以其掐絲短促放縱、釉色鮮艷熱烈為其特色。為琺琅器的一大變革。民間掐絲琺琅器產於北京、雲南,專供婦女閨閣中用,不入文房。清代景泰藍,內廷與民間均極盛行,其掐絲與琺琅料也有別於明代。產地有北京、揚州、九江與廣州等地,風格不同,各有千秋。晚清僅有北京民間廠肆維持生產。鏨胎琺琅明代遺物極少,而清代卻廣為盛行。這與廣州鏨銅工藝的發達有關。清朝內廷琺琅廠也做鏨胎琺琅,然數量甚微。畫琺琅一說始於明代,現存實物自清代康熙始。康熙畫琺琅有試制和規格化的兩種產品。據估計,清代最早的畫琺琅可能於開海禁之後,西歐畫琺琅器傳入廣州,先由廣州工匠試制燒成。但內廷琺琅廠也經歷過獨立試燒的過程,傳教士中的琺琅匠是晚於廣州琺琅匠數年才進入內廷的,故在傳播燒造畫琺琅的技術上所起作用不大。畫琺琅的最大產地是廣州,不僅有規模巨大的畫琺琅行業和作坊,且還向內廷輸送畫琺琅匠人,提供廣州生產或進口的琺琅料及數量龐大的成品。但在作工、風格上卻互為殊異,有「恭造」與「外造」、 皇家與地方之分。 藝術上也既互相聯系、又互為區別,涇渭分明。晚清廣州畫琺琅絕跡,僅北京民間作坊尚在生產,但質量低下,已非昔日面貌。透明琺琅幾乎只廣州獨家生產,而燒藍則在全國城鄉首飾樓均可燒造。 木竹牙雕工藝 即有機質材料雕刻的統稱。 除竹、木、 牙外還包括甲、角、 骨等材料。有機質材料雕刻,歷史悠久,技藝高超,至明始受文人墨客垂青而登上工藝之壇,工匠們才得以留下姓名及作品,而免遭泯滅無聞。明代後期出現金陵、嘉定兩大竹雕流派。前者創始人為濮仲謙,他善於選用盤根錯節的竹根,略作雕琢,頗得造化之趣。後者由朱鶴開派,創凹凸淺深、可達五六層的深峭鏤空雕法而有別於前者。朱鶴之子朱小松、孫朱三松均能承其家傳而又過之。清代吳之、封錫爵、封錫祿等均系嘉定傳派名家。封錫祿及侄封歧曾先後於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內廷效力。竹黃工藝,去青留黃壓平刻鏤,興於江浙、盛於蘇州市。木雕分為雜木、硬木及軟木3種。 雜木雕刻用於建築和傢具裝飾,以安徽、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等省最為著名。浙江東陽、廣東潮州、廣州木雕為其重要流派。因潮廣常髹以金漆,亦名金漆木雕。廣州硬木雕刻居全國之首,蘇州則以精工過人取勝,但規制氣勢遠不及前者。廣州牙雕鏤刻深峻,加以茜色,多層透雕的綉球和樓閣、龍鳳船等是其名作。牙絲編織也是廣州牙雕業特技之一,象牙席和牙絲團扇可反映其成就。清宮造辦處牙作,從蘇州、廣州招募施天章、葉鼎新、陳祖章、李裔唐、蕭振漢、黃振效、楊維占、顧彭年、陳觀泉等名工為皇家服務。象牙雕《月曼清游冊》是其代表。明代犀角雕刻簡古樸拙,清代則工整細致,多染色燙蠟,唯內廷犀角杯不加染燙,保留本色。犀角雕刻名家有鮑天成、濮仲謙、尤通、尤侃等人。康熙年間尤通善制犀角杯,人稱「尤犀杯」。 [清代黃振效:象牙雕《漁樂圖》筆筒] 鑲嵌工藝 以金銀、 玉石、玻璃、琺琅、竹、木、牙、骨等材料,雕刻鑲嵌於硬木器物,以加強其裝飾效果,是雕刻工藝高度發達的必然結果。木胎嵌金銀紋,清內廷稱為商絲,多用於硬木器或台座,蘇州、北京較為盛行。運用多種珍貴材料雕刻並鑲嵌於一器,呈現斑斕多彩的鑲嵌,稱為百寶嵌,為鑲嵌工藝的傑出代表。明末揚州周翥是百寶嵌名師,他善用金、銀、寶石和瑪瑙等貴重材料,雕成山水人物、樹石樓台等嵌於硬木和漆器之上,呈現出難以言狀的光色陸離的藝術效果。另外像明末江千里及清乾隆時的王國琛、盧映之,嘉慶、道光時的盧葵生等對百寶嵌的發展也做出了一定貢獻。廣州用金屬或象牙做骨格地子的鑲嵌工藝較為發達,蘇州則擅長以紫檀、紅木、木為地,用金銀絲或玉石嵌成各種圖案和畫面。明代百寶嵌單純醒目,清代則日趨繁縟,應用於一器的鑲嵌材料,品種豐富,圖案構圖飽滿、形象生動、色彩斑斕、益臻妙境。金屬鑲嵌有銅胎錯金銀、 鐵金等工藝,特點鮮明、別有韻致。 傢具工藝明代傢具 明代傢具基本上沿宋式傢具而作損益。一般城鄉人們使用雜木傢具, 富有者多用紫檀、 紅木、花梨、木等硬木傢具和楠木傢具或髹漆傢具。小至踏,大至屏,其形制、式樣以便於生活並富於美感為原則。比例權衡更為科學、合理,附加飾件和雕飾都較為簡單。蘇州傢具,亦稱蘇式傢具,全國各地多有仿製。北京傢具也較馳名,其形制、樣式較接近於蘇式傢具。 清代 清代康熙以前,仍沿用明式傢具,以髹漆或螺鈿傢具為主。清代傢具形成於乾隆年間。此時蘇州、北京的硬木傢具發生了不少變化。蘇州傢具裝飾繁復,硬木傢具往往與髹漆、玉器鑲嵌結合,製造雕漆、 雕填、描金、彩漆、金漆、仿蒔繪及文竹、竹黃、斑竹等傢具,與明代傢具已相去甚遠。廣州傢具已進入內廷,打破了原有傢具的權衡格局,改變了蘇式傢具一統禁城的局面,在內廷屋宇陳設中逐漸占據了重要地位。其造型、圖案、裝飾、用材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點。揚州傢具也不可忽視,其風格介乎於蘇、廣之間,具有折中色彩。尤以周翥百寶嵌傢具最為名貴,為其特點之一。北京傢具在明式傢具的基礎上,吸收蘇、揚、廣式傢具的手法,也有顯著的變化。內廷傢具由造辦處油木作、 廣木作製造及蘇、 揚、廣、長蘆等地進貢,而成為全國傢具的總匯。清代乾隆年間傢具京式、蘇式、揚式和廣式4式並存,相互影響,共同構成了此時傢具特有的典雅與華貴的總趨勢。晚清蘇式、揚式傢具雖在戰亂中復甦,但仍日趨衰落。京式、廣式傢具也失去18世紀那種工精料實、繁華富麗的時代氣氛。此時,上海、天津等口岸已輸入歐洲、日本傢具,因而出現了仿洋傢具或中西折中的不倫不類的「新型」傢具。 文房四寶工藝 明清兩代文房四寶,除注意其本身的實用價值外,尤強調其裝飾、玩賞、陳設等審美功能,工藝水平已達高峰。其中筆仍以湖州(今浙江省湖州市)所產毛筆最為馳名。內廷御筆有宣德、嘉靖和萬曆等年號款識。以羊、 狼等毫紮成竹筍頭、 蘭花頭或葫蘆頭。桿飾黑漆描金雲龍紋,或用玉桿。清代筆桿多以玉、漆、象牙、硬木、文竹、香妃竹、玳瑁、剔紅、金漆等材料和工藝製做,以提高筆的裝飾美。墨的裝飾性、鑒賞性也大為提高,制墨名家輩出,明代以程君房、方於魯兩人為其代表,有《程氏墨苑》、《方氏墨譜》傳世。入清後,曹素功墨名大振,傳十三代後遷至上海,繼續營業,盛名不衰。集錦墨盛於清代,康熙年間名家吳天章所制集錦墨形制翻新,雕鐫精工,色彩斑斕,裝潢典雅,多為文人珍藏。劉源監制國寶墨以及職貢圖、耕織圖等墨,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宮廷制墨的精品。明清兩代紙、絹的最大成就,是宣紙的改進及對紙、絹的第2次藝術加工。以染色、粉、蠟、灑金、描金、掐絲及版水印等技法裝飾紙、絹,其本身就是一件精美的工藝品。硯仍以端、歙兩硯備受重視。蘇州顧二娘是康熙年間江南制硯名手。內廷以松花石制御用硯。地方名硯尚有蘇州澄泥硯、山東磯石硯、紅絲石硯、寧夏賀蘭山石硯、甘肅洮河石硯及湖南菊花石硯等,在全國均有一定聲譽。另外還以各種材料、工藝製做硯滴、筆山、墨床、鎮尺、臂擱等數十種附屬性文房用具,其形制玲瓏小巧,裝飾精緻倩美,不失為工藝珍品。 其它手工藝 此外,尚有衣冠帶履、車轎鞍韉、武備儀器、盆景、鍾表、珠寶、 玳瑁、竹黃、匏、天然木等器,竹、草、藤、紙等編織以及各地民間及各民族的手工藝等,都是工藝美術的獨特領域和重要專業,是明清工藝美術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它們的工藝水平和製作技術,亦應還其本來面貌並給與一定的歷史地位。 理論著述 明清兩代不僅工藝美術獲得巨大發展,且理論著述較之前代也多有出現,頗有建樹。明代宋應星在本人從事實踐的基礎上,經過長時間的調查、搜集、整理、研究後,寫出了《天工開物》這部有關手工業方面的著作。它詳細地記述了各手工藝門類從原材料到成品的全部生產過程的情況。包括衣裝、絲織、印染、陶瓷、鑄造、金工、珠玉等各種手工藝。為研究明代工藝美術的重要資料,有「中國17世紀的工藝網路全書」之譽。新安(今安徽省新安縣)漆藝家黃大成的《髹飾錄》為中國現存古代唯一的一部漆藝專著,書分2集18章,對制漆的工具、材料、色漆的制配及裝飾方法等作了詳細的敘述。而高濂所著的《遵生八箋》則主要是供人們消遣玩物之用,書中有關古器珍玩之類的論述,對研究工藝美術史亦有參考價值。入清以來,理論著述則大都集中於陶瓷方面,且多談及景德鎮窯瓷業的發展,主要有:成書於乾隆年間,朱琰的《陶說》,補《陶記》之不足而又有新論的《景德鎮陶錄》(藍浦著,後由弟子鄭廷增補2卷,共10卷)。還有佚名氏的《南窯筆記》等。另外,關於玉器的有清末吳大的《古玉圖考》,關於刺綉的有道光年間丁佩的《綉譜》和由吳縣名綉工沈壽口述,經別人整理而成的《雪宦綉譜》等。或圖文並茂,考訂翔實;或論述規則,講解要點;或敘述經驗,傳授技藝,均為研究工作提供了重要參考。另外在一些地方府志及文人的詩、文集、筆記、札記等著作中亦多有有關工藝美術的闡述、記載,其中不乏精闢之言。
Ⅲ 清朝宮廷擺飾,像玉如意,土定瓶
代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而紫禁城作為九五之尊的帝王宮殿,有九位帝王在此居住生活,處理朝政,紫禁城內的宮室陳設與空間布局無一不彰顯皇家的風格特點。
清代的紫禁城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這些場所由於使用功能不同,其內部空間陳設也各有特色。
紫禁城的外朝部分,是清代帝王舉辦政務、舉行朝會的場所。以坐落在紫禁城中軸線上的三大殿和左輔右弼的文華、武英殿為主體,再包括沿牆南緣的辦事機構內閣以及檔案館、鑾儀衛等大庫。而其中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占據了紫禁城中最主要的空間,在建築設計和殿內陳設布局上,以其宏偉的規模,威嚴的氣勢取勝。
太和殿在明初稱奉天殿,嘉靖年間改稱皇極殿,清初才改為今名太和殿。太和殿是紫禁城內最重要的殿堂,也是中國木結構古建築中規格體制等級最高的建築。
太和殿殿高十一丈(實測是35米),殿頂為重檐廡殿式。殿寬60米,開間原為九間,康熙年間改為十一間,進深30.3米,為五間,是明清時期所有宮殿建築中最大的一座。殿內面積兩千三百七十多平方千米。它的內外裝修極為豪華。外梁、楣都是貼金雙龍和璽彩畫,寶座上方是金漆蟠龍藻井,靠近寶座的六根瀝粉蟠龍金柱,直抵殿頂,上下左右連成一片,金光燦爛,極盡豪華。
殿內安有寶座台基,台基為七級台階,金漆木雕龍紋寶座高踞在七層台級的座基上,寶座後面背倚雕龍髹漆屏風,寶座左右兩側陳設有太平有象高香幾、甪端香幾,寶座前面丹陛的左右還有四個香幾。香幾上有三足香爐。當皇帝升殿時,爐內焚起檀香,香筒內插藏香,於是金鑾殿內香煙繚繞,頗顯肅穆凝重,在殿內東西牆兩側還陳設有紫檀雕龍頂箱大櫃。
太和殿是明清兩代舉行朝政大典的主要活動中心,明清兩朝盛大的典禮都在這里舉行。主要包括皇帝即位,皇帝大婚,冊立皇後,命將出征,以及每年元旦、冬至和皇帝生日三大節等,皇帝均在這進而接受文武百官朝賀並賜宴等。平時是不使用的。
(圖一)位於太和殿後的中和殿是皇帝臨太和殿大典前暫坐之處,中和殿在明代又稱華蓋殿,嘉靖年間稱中極殿,清初稱中和殿,顯正方形殿。在大典中它是為太和殿的正式活動做准備的地方。此外,明、清兩朝皇帝,每年春季祭先農壇、行親耕禮,在祭祀之和親耕之前,要在中和殿閱視祭祀用的寫有祭文的祝版和親耕時用的農具。祭祀地壇、太廟、社稷壇的祝版也在這里閱視。另外在給皇太後上徽號時,皇帝要在此閱奏書。清朝規定每十年纂修一次皇室的譜系——玉牒,每次修好,進呈給皇帝審閱時有比較隆重的儀式,也在中和殿舉行。
中和殿內高懸的匾額上,是乾隆皇帝的御書:「允執厥中。」兩邊柱子上的對聯是:「時乘六龍以御天,所其無逸,用敷五福而錫極,彰厥有常。」中和殿內的陳設較為簡略,與太和殿陳設不同的是,中和殿內沒有高起的寶座台基,只在低矮的地平上陳設有髹漆寶座,寶座背倚髹漆龍紋屏風,前後兩側分別陳設有香筒、香幾,寶座的地平下左右設有炭盆,地平前面設有四個高香幾,上面擺放有象鼻腿式三足香爐。
(圖二:中和殿內陳設)
三大殿的最後一座是保和殿,保和殿位於中和殿之後,面闊九間,重檐歇山頂,明初稱為謹身殿,嘉靖年間改稱建極殿,清初改稱保和殿。清代保和殿內高懸有乾隆皇帝的御書匾額:「皇建有極」。兩旁柱上的對聯是:「祖訓昭垂,我後嗣子孫尚克欽承有永;天心降鑒,惟萬方臣庶當思容保無疆。」保和殿內的陳設與太和殿大致相同,惟保和殿內陳設寶座屏風的台階階數要小於太和殿,為五層台階,在寶座台上陳設有髹金漆龍紋寶座及屏風,寶座兩邊由近及遠依次陳設有甪端、炭盆和香筒。寶座前面的陛下陳設有四個高香幾,高香幾上擺設有三足象鼻腿琺琅香爐。
保和殿雖然在前朝三大殿內排在最後,但是在這三大殿中,使用的頻度卻很高。清代常在保和殿舉行宴會,這里成了皇家舉行盛大宴會的場所,清代每年除夕、上元賜外藩、王公及一二品大臣宴,公主下嫁之時,賜宴額駙之父,有官職家屬宴及每科殿試等,均於保和殿舉行。順治三年(1646年)後順治帝曾居保和殿,而從乾隆五十四年以後,保和殿又行使了一個新的職能,就是在這里舉行科舉制度的最高一級考試——殿試。
(圖三:保和殿內的屏風寶座)
位於前朝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這三座大殿依次修建在一個高達八點一三米的台基上,台基上下重疊三層,俗稱「三台」,頗顯恢宏氣魄。(圖四:遠眺太和殿三台)三大殿內的空間布局有著相似之處,在殿內陳設有髹金漆雕龍寶座,寶座後面有高大的罩漆屏風,兩側有甪端香幾。由於這三大殿位於紫禁城內的前朝,其主要功能是是為了處理政務,舉辦朝會的重大場所,所以這三大殿整體的特點是代表皇權的寶座屏風、甪端、香筒、太平有象等陳設,沒有過多的其他陳設,之所以如此,正是為了突出帝王之唯我獨尊的地位,在偌大的空間中,無論有多少人,舉行何種政務活動,都只能突出皇帝一人,通過疏朗空透的空間布局來體現皇家肅穆凝重的氣勢。
與外朝三大殿不同的是,紫禁城的內廷陳設更多的是突出了生活氣息,紫禁城內廷的多數建築承載的是封建帝王起居生活的功能。
紫禁城後半部是封建帝王及其家屬居住的地方,稱為後寢。其中宮殿、園林、樓、台、亭、閣櫛比相連,布局緊湊。每座庭院除有院牆門廡環繞之外,又用高大的宮牆圍成更森嚴的內部禁區劃,所以通稱為內廷。
內廷大致可分帝、後寢宮——後三宮;後妃宮室——東西六宮;清雍正年以後的皇帝寢宮——養心殿;太上皇宮殿-寧壽宮;太後太妃宮殿;太子宮室等六組宮殿建築區。
內廷的主要建築是乾清宮與坤寧宮。由於這兩座建築是帝後的寢宮,所以建在紫禁城的中軸線上,與外朝的三大殿並稱為「三殿兩宮」。
清宮內廷的宮殿陳設遠較外朝三大殿的陳設豐富多彩。內廷中,乾清宮正間、養心殿正間的陳設與外朝三大殿的陳設有相似之處,而其它宮室內部的陳設格局顯得靈活多變,隨意性較強。因篇幅關系,下面僅舉乾清宮、儲秀宮及咸福宮幾例,來看一看清宮內廷的陳設風格。
清宮內廷中,乾清宮正間的陳設與太和殿陳設格局基本一致。但乾清宮是皇帝處理政務和群臣上朝議事的場所,除了屏風、寶座、香亭外,根據實際需要,在寶座前又增加了御案。乾清宮的寶座正中設金漆雕雲龍紋寶座,後有金漆雕雲龍紋五扇式屏風。兩側陳設甪端、仙鶴燭台、垂恩香筒等,座前有御案,全部座落在三層高台上。
(圖五:乾清宮內的寶座陳設)
而乾清宮東暖閣的陳設則富於變化,據檔案記載:乾清宮東暖閣里陳設:
「東暖閣炕寶座上設:紫檀木嵌玉如意一柄、紅雕漆痰盒一件、玻璃四方容鏡一面、癢撓一把、青玉靶回子刀一把。左邊設:紫檀木桌一張,桌上設:御筆青玉片冊、附紫檀匣,硯一方、附紫檀匣、銅鍍金匣,松花石暖硯一方,青玉出戟四方蓋瓶一件、附紫檀商絲座,五彩瓷白地蒜頭瓶一件,右邊桌上設:銅掐絲琺琅爐瓶合托盤一分,定瓷平足洗一件,銅掐絲琺琅冠架一件。紫檀木箱一對,左邊箱上設:五體清文六套,右邊箱上設:西清古鑒四套。續鑒二套。地下設:銅掐絲琺琅四方火盆一件,玉瓮一件。樓上設:殿神牌位三龕,隨紫檀高桌二張,銅掐絲琺琅五供一分,銅掐絲琺琅瓶盒一分。黃雲緞桌圍二件,裁絨毯一方。樓下抑齋落地罩內;楠木包鑲床上設:紅雕漆痰盒一件,癢撓一把,青玉靶回子刀。左邊設:紫檀木桌一張。桌上設:青玉爐瓶盒一分。右邊設:紫檀木桌一張。桌上設:漢白玉仙人插屏一件、附紫檀座。青花白地瓷瓶一件,淳化閣帖二十四冊,盛於紫檀匣內。年節及尋常鋪設:黃氆氌座褥二件,石青緞迎手靠背二份,衣素座褥二件,隨葛布套,妝緞坐褥三年,炕氈一塊。」
以上乾清宮明殿是清代皇帝升座引見官員以及內廷朝賀、筵宴的處所。東暖閣則為皇帝召見臣工的辦事處所,裡面陳設則較為隨意,沒有正殿的那種象徵皇權威儀的金漆寶座屏風及甪端、仙鶴燭台、垂恩香筒等,而是一些擺放文玩玉器漆盒的桌子及生活氣息很濃的楠木包鑲大床等傢具。
清宮內廷還有許多宮殿主要是充當帝後們生活起居之用,其建築的內部空間相對於外朝三大殿來說,空間較小,比較緊湊,但是裡面的裝修陳設卻格外豐富,悅人耳目。
現在舉西六宮的儲秀宮為例來看一看,儲秀宮是西六宮之一,原名昌壽宮,明代永樂十八年(1420年年建成,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名儲秀宮。清代曾多次修葺。光緒十年(1884年)慈禧太後五十整壽,耗費白銀六十三萬兩修繕一新,在十月壽辰時移居於此,住了十年。當年慈禧居住儲秀宮時,這里有太監二十多人宮女、女僕三十多人,晝夜伺侯慈禧起居。
儲秀宮的內檐裝修精巧華麗。正間後邊為楠木雕的萬壽萬福群板鑲玻璃罩背,罩背前設地平台一座,座上擺紫檀木雕嵌壽字鏡心屏風,屏風前設寶座、香幾、宮扇、香筒等。(圖六:儲秀宮正間的寶座屏風)這是慈禧平時接受臣工問安的座位。儲秀宮西側碧紗櫥後為西次間,南窗、北窗下都設炕,是慈禧休息的地方。由西次間西進是寢室,它以花梨木雕萬福萬壽邊框鑲大玻璃隔斷西次間,隔斷處有玻璃門,身在暖閣,隔玻璃可見次間一切,隔斷而不斷。暖閣北邊是床,床前安硬木雕子孫萬代葫蘆床罩,床框張掛藍綢緞藤蘿幔帳;床上安紫檀木框玻璃鑲畫橫楣床罩,張掛緞面綢里五彩蘇綉帳子,床上鋪各式綉龍、鳳、花卉錦被。東梢間北邊有花梨木透雕纏枝葡萄八方罩,這些花罩構圖生動,玲瓏剔透,製作精細,堪稱晚清傑出的木雕藝術作品。
(圖七為儲秀宮東梢間北側的花梨木雕纏枝葡萄八方罩門)
東次間與東梢間都以花梨木雕作間隔,裡面陳設富麗堂皇,多為紫檀木傢具和嵌螺鈿家的漆傢具。東梢間靠南窗有木炕,兩側擺黃花梨雕螭紋炕案,上陳瓷瓶及珊瑚盆景。東梢間東側靠牆設一張黑漆嵌螺鈿翹頭案,案上陳設鍾表和一對象牙寶塔。牆上懸掛著緙絲福祿壽三星祝壽圖,兩側懸掛壁掛,案前地面放有一隻炭爐,左側有紫檀嵌琺琅坐墩和八角落地罩,罩內有桌案等陳設。
(圖八為儲秀宮東梢間內部陳設)
儲秀宮西次間北沿炕上,炕上正中陳設有紅漆嵌螺鈿壽字炕桌,兩邊陳設有百寶嵌炕櫃,炕下放有紫檀嵌螺鈿腳踏。儲秀宮內的整個空間布局充滿了濃厚的生活氣息。
(圖九:儲秀宮西次間北側陳設)
在西六宮中,還有一座宮院,這就是位於西六宮中最西北的咸福宮,它位於儲秀宮之西、長春宮之北。咸福宮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初曰壽安宮,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曰咸福宮。清沿明舊,於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重修,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修整。
咸福宮一區主要由咸福宮、後殿同道堂以及兩側的配殿組成,咸福宮的正殿上懸掛乾隆御筆「內職欽承」匾額。正殿正中的低矮地平上是一組紫檀山水人物寶座屏風,寶座兩側有高香幾,香幾上陳放著青玉太平有象,前有掐絲琺琅炭爐。在咸福宮的東西兩側牆邊依次陳設有紫檀雕雲龍頂箱大櫃、紫檀雕龍架幾案以及紫檀大插屏鏡子,東西牆上還掛有掛屏。其中紫檀架幾案上擺放著紫檀嵌銅羅漢圖插屏及青花瓶等陳設品。大殿布置以中間的寶座為中心,兩邊的櫃架屏鏡則起陪襯點綴作用,突顯寶座及寶座主人的尊貴。
(圖十,咸福宮正殿)
咸福宮在清代曾有多位嬪妃在此居住,已知的有:道光皇帝的琳貴人、成嬪、常貴人、彤貴人;咸豐三年,奕欣的母親康慈皇貴太妃(道光皇帝的靜貴妃)曾在這里短暫居住;咸豐五年到六年間,咸豐帝的懿嬪那拉氏(也就是後來的慈禧太後)也曾在這里居住過一段時間。
咸福宮的特殊性在於它也是清代皇帝經常停留的地方。嘉慶四年(公元1799年)一月,太上皇乾隆皇帝病故,嘉慶皇帝先是以上書房作為倚廬,二十天後移住到咸福宮,繼續為皇皇治喪。咸福宮按嘉慶皇帝的要求,不設床,只鋪白氈和燈草褥。喪事滿月以後,再行設床。嘉慶皇帝在為父皇治喪的後期遷到咸福宮,是為了推遲入主養心殿的時間,咸福宮便成為倚廬兼過渡性的寢宮。在咸福宮居住的十個月間,嘉慶皇帝在這里主持政務,引見軍機大臣。並寫下一對聯:「一日萬機,咸熙功有作;群黎百姓,福錫德無疆。」嘉慶皇帝的親政生涯就是從咸福宮開始的。直到該年十月,嘉慶帝才從咸福宮遷入養心殿。
嘉慶皇帝駕崩後,道光皇帝也在咸福宮「寢氈枕塊」,為父皇守制,並寫下了《初居咸福宮述悲》一詩。道光帝駕崩後,咸豐帝同樣在這里守制,在位期間也曾多次在這里小住,默念祖宗世代持守的基業和意志,為此咸豐將咸福宮後殿命名為「同道堂」。
而咸福宮的後殿同道堂,也並不是一座普通的宮殿,當年咸福帝的懿嬪(即後來的慈禧太後)曾在此居住,於咸豐六年,在此生下了咸豐皇帝的第一個兒子,後來也是惟一一位成活的兒子載淳,即後來的同治帝。生子之後,懿嬪很快升為貴妃,遷回儲秀宮。咸豐皇帝御賜給慈禧兩方印章,其一就是同道堂之印。慈禧在同治年間,最愛鈐用這一印章。說明慈禧對同道堂有著太深的感念。
現在咸福宮後殿同道堂里,還保留著咸豐時代的原狀陳設。
同道堂是一座五開間的殿堂,分別為正間、東次間、東梢間、西次間、西梢間。正間原有乾隆皇帝御題的匾額:「滋德含嘉」,咸豐時改為「襄贊壼儀」,匾額下方左右兩側懸有掛對,上書「盛世寰區仍望澤,端居宵旰早關懷」。炕上設有黃龍坐褥隱枕,兩側置有炕幾、炕桌,上面擺放文玩插屏等陳設物。(圖十一:同道堂正間陳設)東次間正東的門牆上掛有奕欣親手書寫的楷書「杜甫秋興八首」掛匾,南窗的前沿炕上有黃花梨炕桌及楠木多寶格等陳設,(圖十二:東次間南炕陳設)北牆上懸有「譯經萃室」匾額,下面設有紫檀平頭案,兩旁有條桌,上面擺有鍾表、瓷器及古琴等物。東次間之東為東梢間,東梢間南邊為炕罩,炕罩內為前沿炕,上面陳設有樺木圭式案及坐褥隱枕,圭式案上擺放有掐絲琺琅硯匣及筆山,東牆上懸有藍字「克敬居」匾,此匾藍字為守孝時的專用字。「克敬居」匾下方為一對乾隆嵌螺鈿御筆掛屏。北側炕罩內為一固定的炕床,這種北床南炕的格局是清代皇宮中常見的一種室內陳設。
同道堂正間往西,一道隔扇門將正間與西次間隔開同道堂西次間南側為一臨窗的前沿炕,炕上正中陳設有炕桌,兩邊是多寶格和炕幾,上面放置文玩器用,臨窗牆上掛有壁瓶。與南炕相對的北邊牆上懸有一方御筆「寶」字圓匾,一張紫檀長方桌倚牆而放,兩邊擺有一對圓形扶手椅。西次間之西為西梢間,中間一道隔扇門將兩處空間分割開來。西梢間裡面的布局與東梢間一致,也是南炕北床的格局。南邊臨窗的前沿炕上陳設有炕桌炕幾,上面擺放插屏、鍾表、冠架等小件陳設物。西側牆邊擺放有一件紫檀平頭案,平頭案上放有嵌瓷插屏及天球瓶,左右兩邊是一對紫檀嵌瓷扶手椅,牆壁上懸掛有螺鈿邊框御筆掛對,北邊的炕罩內是固定的炕床。
總體上看,同道堂的空間分為五開間,除了正間以外,其他幾個開間都是對稱一致。特別是東西梢間里,南炕北床的室內設計是典型的清宮內廷家居的布陳風格。在此格局下布置的傢具器用疏密有度,富有變化。與空闊壯觀的三大殿和赫赫威儀的乾清宮正殿相比,同道堂內的陳設更充滿了生活氣息。
總體而觀,紫禁城內的宮殿由於其使用功能的不同,裡面的傢具陳設呈現出豐富多變的風格,前朝三大殿為清朝舉行重大政務活動的場所,其內部空間布局以空透舒朗為主,在殿內正中位置上擺設髹金漆龍紋寶座屏風及甪端香幾等陳設品,此外別無他物,太和殿和保和殿的寶座屏風還被安置在高起的台基之上,以突出其空闊疏朗、以壯觀瞻的視覺效果,逾顯皇權至高無上的神聖感。而內廷的宮殿布局比較緊湊,由於是起居寢興之所,所以室內多使用隔扇和各種罩類分隔空間,裡面的陳設不僅僅是單調的寶座屏風、甪端香幾之類,還增加了諸如插屏、掛對、多寶格、桌案、椅凳、架格、炕床等多種傢具以及陳設在傢具之中的各類文玩雜寶,充滿了濃厚的生活氣息。
Ⅳ 妃子的卧室是怎樣的
一架屏風,可以是雙面彩綉的。
一架羅漢床,比如紫檀木雕花羅漢床,上擺石青金錢蟒引枕。此床的作用就像我們現在的沙發。古人一般都把它陳設於廳堂待客,中間放置一幾,兩邊鋪設坐墊,典雅氣派,形態莊重,是廳堂中十分講究的傢具。
一架描金彩漆拔步床,上系石青[銀紅、桃紅、月白、雪青……可以改成你喜歡的顏色]撒花帷幔[帳子]
一架彩綉海棠[牡丹、青蓮、春桃等你喜歡的花色]軟榻,夏天可以是描漆竹榻。
幾副簾子,五綵線絡盤花簾,猩猩氈簾,金絲藤紅漆竹簾,黑漆竹簾,這些是紅樓里寫過的簾子,其他還可以珊瑚珠簾,奢侈的可以用玉珠做簾。
冬天用的手爐,琺琅開光花鳥手爐
熏香的香爐一座。
書桌一張,楠木雕花桌邊一溜四張椅上, 都搭著銀紅撒花椅搭,底下四副腳踏。椅之兩邊,設一對梅花式洋漆小幾,幾上茗碗瓶花俱備。
桌上物品:鏤雕松柏人物白玉筆架,上品狼毫,礬紅青花百蝠筆,掐絲琺琅祥雲瑞鶴紋暖硯盒,紫檀百寶嵌福祿壽文具盒,紫金鎮紙一方,上品花墨石,御用宣紙。
梳妝台一座,上有象牙雕花鏡奩,琺琅花卉粉盒,緞綴花銅鏡套,描金琺琅瓜形胭脂盒,織錦多格梳妝盒,
燭台和蠟燭:掐絲琺琅纏枝蓮座萬壽字雲龍燭台,嬰兒臂粗的描金添香龍鳳紅燭。
然後還要幾幅字畫,幾個裝飾花瓶,幾個盆景,再擺些個玉如意,佛像[看對方信不信佛],幾幅茶具什麼的。
再是幾個銅鎖大箱,用於存放被褥和衣服用。
大概就是這些了,我推薦你參考紅樓夢,因為裡面描寫真的很奢華。
Ⅳ 清代工藝美術的特點是什麼
僅供參考 希望對你有幫助
明清工藝美術
Ming-Qing gongyi meishuarts and crafts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中國明清兩代均建都北京,其文化藝術上承宋、元,繼續發展,不斷提高。同時,蒙古族、藏族、維吾爾族和滿族等少數民族的生活習俗和文化特點,對漢族傳統文化產生了某些影響,極大地豐富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明清兩代對外貿易比較發達,在輸出的同時,亦引進了一些阿拉伯和歐洲的工藝,加以模仿、吸收、消化,為明清時期工藝美術的發展,灌輸了新的血液。 這一時期的工藝美術,前後經歷了549年的發展變化,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和時代面貌。
陶瓷工藝官民窯
江西景德鎮窯的官、民窯生產均迅速擴展,產量激增,並有重大創造,幾乎壟斷了全國城鎮瓷器消費市場。地方各窯則大都愈加衰落,僅有建窯、廣窯和宜興窯的生產略有進展。明初永樂、宣德年間,青花、釉里紅等瓷器已達頂峰。永樂寶石紅、甜白,宣德寶石藍都是永、宣兩朝瓷器獲得巨大進步的標志。成化官窯瓷器又有創新,別開生面。青花瓷質細而堅,釉肥膩而色幽雅,鬥彩的燒成標志著景德鎮窯彩繪瓷進入釉上彩的新時代,但仍離不開釉下青花的配合。
彩釉
嘉靖時的五彩包括紅、黃、綠、紫等釉上彩,亦有多彩之意。萬曆時的五彩描金則別出心裁。弘治的黃釉瓷、黃綠彩和正德的孔雀藍釉也是新興的瓷器。清代青花、鬥彩、五彩及單色釉都具有鮮明的時代烙印。屬於新創的有粉彩和琺琅彩,均始於康熙、成於雍正而盛於乾隆。粉彩是將玻璃白調入彩料,呈不透明色,柔媚鮮艷,類似清代花鳥畫家惲壽平所創花鳥畫派的工筆畫。琺琅彩是將琺琅料繪在瓷胎上,烘燒而成,瓷胎系由景德鎮窯燒成後,運抵北京,交造辦處琺琅作彩繪燒成。此即御窯琺琅彩窯,由皇室獨享,而不外溢。康熙時的單色釉瓷,色彩豐富艷美,為前所未有,如豇豆紅、胭脂水、珊瑚紅、豆綠、翠綠、鸚鵡綠、蟹殼青、茶葉末等數十種新釉色。乾隆時的象生瓷、斑斕彩、轉心瓶等也是一種成功的嘗試。與乾隆官窯大量生產精美瓷器的同時,也出現了粗製濫造的危險傾向。嘉慶以後,景德鎮窯轉入低潮,且每況愈下。雖然不無可寓目者,但康、雍、乾三朝瓷器的盛況,卻如大江東去。景德鎮民窯在官窯影響下也有了巨大發展,留下了無數件質朴可愛的製品。福建德化窯也是明清兩代的地方名窯,所產瓷器,胎質緻密。其中白釉溫潤,多仿犀角杯。何朝宗為德化窯最著名的瓷塑藝術家,其代表作為《達摩過海像》。江蘇宜興紫砂茶壺系由明末金山寺僧人首創,經時大彬加工改進,有著單純樸素、典雅淳厚的美感。另外,像宜興仿鈞釉瓷也是成功之舉,而廣東石灣窯仿鈞瓷,粗獷樸拙,具有嶺南地方的特殊風趣。
[清代五彩鷺蓮尊]
紡織工藝紡織
明、清時期的絲、 麻、棉、毛的紡織、印染和刺綉等,直接關繫到整個民族的衣著,故有著最廣泛的群眾基礎,民間織綉遍地開花,在這一雄厚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織、染、綉等行業,有著蓬勃的生命力。其生產中心為蘇州、江寧(今南京市)和杭州等地。蘇州、江寧多生產重經或重緯的彩色提花絲織物──織錦。蘇州織錦,圖案多仿宋代錦紋,格調秀麗古雅,亦稱宋錦。江寧織錦,質地厚重,以金絲勾邊,彩色富麗,氣勢闊綽,採用由淺至深的退暈配色方法,猶如絢麗的雲霞,故有雲錦之譽。清代織錦,花紋更加繁縟精美,配色愈趨富麗雋雅,退暈更迭、變化無窮,顯得愈加輝艷而又和諧。浙江以素織為著,蘇州以妝花見長。妝花系採用「挖花」工藝,可隨時換色,多達20餘種。改機為明弘治年間福建機杼工林洪緞織,可能是4層緞機所織雙層中空袋狀織物。緙絲在明代已有鳳尾戧等多種技法,清代以蘇州緙絲最為有名,除仿緙名人書畫作品外,還緙作服裝、圍幔、屏風、靠墊、包首等。
雙面緙
雙面緙絲難度較大,為偷工減料,乾隆時緙絲竟用筆勾勒細部,結果適得其反,斷送了它的藝術生命。明清刺綉業迅速發展,形成不同地方特色,出現了顧綉、蘇綉、湘綉、粵綉、蜀綉、京綉。顧綉始於明嘉靖年間的上海顧名世家,故名,顧綉以綉繪結合著稱,所織物品深得當時名流董其昌等許多書畫家的賞識和推崇,以唯一的文人綉派聞名當時並影響後世。蘇綉以針腳細密,色彩典雅為其特點,其工藝講究平齊細密,勻順和光,圖案多採用分面推暈的方法,具有濃郁的裝飾性。湘綉於清代後期形成獨立系統,作風寫實,以猛獸為題的作品最具特色,其針法多用施針,同時間以雙印、四印、齊、柔等一系列針法,所綉物象富有真實感。粵綉以百鳥、雞等為題,花紋繁縟,色彩濃艷,具有獨特的效果。蜀綉以成都為中心,以用線工整厚重,設色明快,而受到人們的喜愛。京綉以皇室綉作為中心,以皇家為服務對象,綉品精巧富麗。另外,像北京灑線綉及山東、河北的衣線綉等也頗具地方風采。印染業在此時已遍及全國城鎮,工藝發達,色彩豐富,主要有染經綢、夾纈、蠟染、藍白印花布、油彩印花布、滾筒印花布、澆花布等品種。毛質氈毯以蒙、藏、維吾爾等少數民族地區最為盛行,均富有本民族特色。
洋毯
蘇州則以善仿織洋毯著稱。少數民族的紡織、印染、刺綉、編織等大都完成於婦女之手,因多數是自己使用,故隨心所欲,不拘一格。壯族的壯錦,維吾爾族的回回錦、和闐綢、金銀線地毯,藏族氆氌,苗族蠟染,黎、、哈薩克等族的刺綉都是各民族手工藝的瑰寶。
[清代五彩織成錦《極樂世界圖》(局部)]
玉器工藝玉材
明代玉材來自西域地區的火州、吐魯番、撒馬爾罕、於闐等地首領的進貢。但是堪用者不多,故明代傳世玉器中羊脂白玉極少,大多為青白玉。明代制玉中心為北京和蘇州,後者尤以技巧取勝,涌現出一批諸如陸子剛等的名玉工。明代玉器的製作,除簪、珠、墜、環等佩外,還有杯、碗、瓶、壺、盆、洗、盂、花插等各種日用器皿。明代前、中期玉器碾琢較精工自然,後期趨向瑣碎粗糙,也殘留一些鉈痕。明代玉器雖用途廣泛,品種較多,但仍不外乎仿古玉、時作玉兩類。
仿古玉
仿古玉「如式琢成偽亂古制」,時作玉頗有新意。清代玉器初期近似明代,至乾隆中晚期由於新疆年貢質地精良的玉材4000餘斤,同時由養心殿造辦處,蘇、揚、寧、淮、長蘆和鳳陰八處為內廷碾玉,因而使乾隆玉器,玉色尚白,碾琢認真,工藝完善,器形規整,圖案繁密,滲透到宮廷生活的各個角落。乾隆年間特別盛行碾字玉器,最大工作量,一次可碾滿文8000字,漢文4000字。《大禹治水圖》玉山是乾隆玉器的代表性作品,玉重達7噸,耗時10餘年,綜合應用陰刻、 陽刻、隱起、起突等多種技法於一器,形文並茂,氣勢壯偉。清廷仿古玉為了追求先秦及秦漢古玉的古樸風韻,採用優質玉材,致殘燒古,適可而止,效果頗佳。民間廠肆為追求高值,其仿古玉魚目混珠,以假冒真。乾隆晚期莫卧兒玉進入宮廷,皇帝命造辦處仿製,並影響到京師、蘇州、揚州等地的玉器。蘇州玉器製作精巧,而揚州則以製作大型玉器見長。
[清代碧玉仿古觥]
漆器工藝
明清兩代髹漆工藝與建築、傢具、陳設相結合,並由實用轉向陳設裝飾領域。進入了以斑斕、復飾、填嵌、紋間等技法為基本工藝的千文萬華的新時代。明代雕漆,初以嘉興(今浙江省嘉興市)西塘張成、楊茂為榜樣,由張成的兒子張德剛與包亮主持內廷果園廠官辦漆作的生產。成化、弘治年間內廷雕漆,器胎變薄,花紋疏朗,標志西塘派雕漆已進入尾聲。雲南大理為另一雕漆產地,名漆工現僅知王松一人。至嘉靖年間,雲南雕漆始進入內廷,大展技藝,終於取代西塘派,使內廷雕漆為之一變。其特點為,刀不藏鋒、棱不磨熟。明末清初雕漆失傳,至乾隆四年由雕竹名匠封歧刻樣,蘇州織造漆作仿製成功,宮廷用雕漆亦大多由蘇州製做。揚州雕漆有螺鈿、百寶嵌等品種,以螺鈿最富特色,其中尤以點螺最為精巧,所制漆器花紋纖細,五彩繽紛。名工有王國琛、盧映之、夏漆工等,後者尤善制仿古剔紅漆器。蘇、揚兩地漆作毀於清廷鎮壓太平天國革命之戰中。福州漆器以脫胎見長,色澤華美,器體輕巧是其特色。系由名工沈詔安用傳統夾法所創。清末北京由修補雕漆發展到仿永樂、宣德和乾隆雕漆。蒔繪漆為日本名漆,明代宣德年間漆工楊氏受命赴日學習蒔繪漆,回國仿製,其子楊塤從學,所制足以亂真。另有漆工蔣回回也善仿蒔繪漆,清代蘇州仿蒔繪漆極盛,金漆輝映,富麗堂皇。明末清初出現的軟螺鈿則是螺鈿的新品種。新安(今安徽省新安縣)方信川鈿嵌堆、揚州盧葵生砂鈿鑲嵌漆均名震一時。戧金、脫胎等漆器也都有不同程度的進步。
金屬工藝
明代金銀器工藝的特點是與寶石鑲嵌結合。內廷設銀作局,專為皇家打造金銀器。其代表有十三陵定陵出土的金冠和江西明益王墓出土的各種金銀器物等。清代內廷金銀器由養心殿造辦處製造。康熙五十四年造雙龍鈕金編鍾一套16件,共重460餘公斤。 乾隆年間最大的金塔高約5.33米,用金11119餘兩,現存的弘歷皇帝母崇慶皇太後金發塔,通高1.47米,用金3000餘兩。銀器作為金器的代用品,製成首飾、器皿,通行全國城鄉。鑄銅工藝獲得了特殊發展,最著名的是鑄於永樂年間,現存於北京大鍾寺的金剛華嚴鍾,通高6.94米,外徑3.3米,重約46.5噸,為國內現存最大銅鍾。鍾內外鑄有《華嚴經》《金剛經》、《金光明經》等,共22.7萬余館閣體楷字。字體典雅嚴謹、端莊秀媚。宣德鼎,因產於宣德年間,又稱宣德爐,以後歷代均有仿製。據文獻記載,是以外國的銅、鉛、錫、砂、紫、胭脂石、安瀾砂等原料,經多達十二煉後成器,以充廟宇供器或室內案頭陳設。因其名貴異常,傳世稀少,故內廷與廠肆仿製成風。鑄銅名家胡文明、張明歧、石叟等皆有製品傳世。紫禁城內的銅獅、銅爐、銅缸、銅龜、銅鶴等陳設足以代表乾隆年間鑄銅工藝的水平。
金銀工藝
金銀工藝是鐵器的裝飾,在少數民族地區尤為盛行。多層鏤空金銀鐵碗套是藏族鐵金工藝的精華。清初安徽蕪湖鐵工湯鵬,創鐵畫,錘鍛鐵塊,製成多種書畫作品,別具一格。錫器作為銀器的代用品而通行民間,明末清初歸復善制錫壺,繼之者有朱堅、陳鴻壽等人,所制錫壺頗受文人贊美。
玻璃工藝
明代玻璃生產的中心仍在山東益都顏神鎮(今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洪武初年內官監於該地,設御用玻璃作坊,生產玻璃「青簾」,用作壇廟窗簾。顏神鎮民間爐行主要生產簪珠。清代玻璃產於顏神鎮和廣州、蘇州等地。雍正十二年於顏神鎮設博山縣治,此後所產玻璃,世稱博山琉璃,其產品行銷全國。光緒三十年(1904),山東總督胡廷干於博山東柳杭設玻璃公司,聘德國人為技師,傳授歐洲平板玻璃技術。北京料器業從博山購買玻璃料條,以燈火燒制各種禽獸花卉等料器。康熙年間,創「套料」,即「白受采」或「兼套」。晚清又創內畫壺,有名家周樂元、葉仲三等。廣州是清代南方玻璃的主要產地,與西方玻璃有著密切聯系,自稱「廣鑄」,亦有以歐洲玻璃殘器為原料的再熔玻璃,與進口玻璃相對,亦稱「土玻璃」。蘇州玻璃稱為「蘇鑄」,似不及「廣鑄」。在此基礎上清宮於康熙三十五年成立了皇家玻璃廠,初期從廣州召募玻璃匠進內廷燒造玻璃器,雍正以後以博山吹玻璃匠取代廣州匠人。乾隆初年歐洲傳教士玻璃匠汪執中、紀文兩人進內廷燒造玻璃器,完成了圓明園西洋樓吊燈等巨大工程。現存玻璃廠產品有爐、瓶、罐、盆、缽、盤、碗、鼻煙壺及肖生等器物。顏色有涅白、硨磲白、淺黃、嬌黃、雄黃、亮茶、亮茶黃、月白、寶藍、空藍、亮淺藍、亮深藍、豆青、亮深紅、亮玫瑰紅、亮寶石紅、珊瑚紅、豇豆紫、淺紫、亮深紫、桃紅、綠、粉綠、翡翠綠、水晶、茶晶、黑等20餘種。另有金星料、絞絲、夾金、夾彩等復色玻璃,並使用描彩、描金、泥金、琺琅彩、套料、隱起、陰刻等裝飾手法。古月軒據傳是以琺琅書寫乾隆年制款、題詩印章和彩繪圖案的玻璃器,但迄今未見傳世之物。道光年間,玻璃燒造技術下降,從咸豐起內廷僅制素玻璃器,1911年隨清亡而告終。
琺琅器工藝
明代景泰藍(即掐絲琺琅)工藝在元代大食窯的基礎上迅速發展。內廷御用監設廠生產,專供皇家享用,以宣德年制,御用監造款的雲龍蓋罐為代表。而景泰年間內廷作坊所制僅能維持前代水平而略有變化。此後歷朝幾乎均有產品傳世,萬曆掐絲琺琅器,以其掐絲短促放縱、釉色鮮艷熱烈為其特色。為琺琅器的一大變革。民間掐絲琺琅器產於北京、雲南,專供婦女閨閣中用,不入文房。清代景泰藍,內廷與民間均極盛行,其掐絲與琺琅料也有別於明代。產地有北京、揚州、九江與廣州等地,風格不同,各有千秋。晚清僅有北京民間廠肆維持生產。鏨胎琺琅明代遺物極少,而清代卻廣為盛行。這與廣州鏨銅工藝的發達有關。清朝內廷琺琅廠也做鏨胎琺琅,然數量甚微。畫琺琅一說始於明代,現存實物自清代康熙始。康熙畫琺琅有試制和規格化的兩種產品。據估計,清代最早的畫琺琅可能於開海禁之後,西歐畫琺琅器傳入廣州,先由廣州工匠試制燒成。但內廷琺琅廠也經歷過獨立試燒的過程,傳教士中的琺琅匠是晚於廣州琺琅匠數年才進入內廷的,故在傳播燒造畫琺琅的技術上所起作用不大。畫琺琅的最大產地是廣州,不僅有規模巨大的畫琺琅行業和作坊,且還向內廷輸送畫琺琅匠人,提供廣州生產或進口的琺琅料及數量龐大的成品。但在作工、風格上卻互為殊異,有「恭造」與「外造」、 皇家與地方之分。 藝術上也既互相聯系、又互為區別,涇渭分明。晚清廣州畫琺琅絕跡,僅北京民間作坊尚在生產,但質量低下,已非昔日面貌。透明琺琅幾乎只廣州獨家生產,而燒藍則在全國城鄉首飾樓均可燒造。
木竹牙雕工藝
即有機質材料雕刻的統稱。 除竹、木、 牙外還包括甲、角、 骨等材料。有機質材料雕刻,歷史悠久,技藝高超,至明始受文人墨客垂青而登上工藝之壇,工匠們才得以留下姓名及作品,而免遭泯滅無聞。明代後期出現金陵、嘉定兩大竹雕流派。前者創始人為濮仲謙,他善於選用盤根錯節的竹根,略作雕琢,頗得造化之趣。後者由朱鶴開派,創凹凸淺深、可達五六層的深峭鏤空雕法而有別於前者。朱鶴之子朱小松、孫朱三松均能承其家傳而又過之。清代吳之、封錫爵、封錫祿等均系嘉定傳派名家。封錫祿及侄封歧曾先後於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內廷效力。竹黃工藝,去青留黃壓平刻鏤,興於江浙、盛於蘇州市。木雕分為雜木、硬木及軟木3種。 雜木雕刻用於建築和傢具裝飾,以安徽、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等省最為著名。浙江東陽、廣東潮州、廣州木雕為其重要流派。因潮廣常髹以金漆,亦名金漆木雕。廣州硬木雕刻居全國之首,蘇州則以精工過人取勝,但規制氣勢遠不及前者。廣州牙雕鏤刻深峻,加以茜色,多層透雕的綉球和樓閣、龍鳳船等是其名作。牙絲編織也是廣州牙雕業特技之一,象牙席和牙絲團扇可反映其成就。清宮造辦處牙作,從蘇州、廣州招募施天章、葉鼎新、陳祖章、李裔唐、蕭振漢、黃振效、楊維占、顧彭年、陳觀泉等名工為皇家服務。象牙雕《月曼清游冊》是其代表。明代犀角雕刻簡古樸拙,清代則工整細致,多染色燙蠟,唯內廷犀角杯不加染燙,保留本色。犀角雕刻名家有鮑天成、濮仲謙、尤通、尤侃等人。康熙年間尤通善制犀角杯,人稱「尤犀杯」。
[清代黃振效:象牙雕《漁樂圖》筆筒]
鑲嵌工藝
以金銀、 玉石、玻璃、琺琅、竹、木、牙、骨等材料,雕刻鑲嵌於硬木器物,以加強其裝飾效果,是雕刻工藝高度發達的必然結果。木胎嵌金銀紋,清內廷稱為商絲,多用於硬木器或台座,蘇州、北京較為盛行。運用多種珍貴材料雕刻並鑲嵌於一器,呈現斑斕多彩的鑲嵌,稱為百寶嵌,為鑲嵌工藝的傑出代表。明末揚州周翥是百寶嵌名師,他善用金、銀、寶石和瑪瑙等貴重材料,雕成山水人物、樹石樓台等嵌於硬木和漆器之上,呈現出難以言狀的光色陸離的藝術效果。另外像明末江千里及清乾隆時的王國琛、盧映之,嘉慶、道光時的盧葵生等對百寶嵌的發展也做出了一定貢獻。廣州用金屬或象牙做骨格地子的鑲嵌工藝較為發達,蘇州則擅長以紫檀、紅木、木為地,用金銀絲或玉石嵌成各種圖案和畫面。明代百寶嵌單純醒目,清代則日趨繁縟,應用於一器的鑲嵌材料,品種豐富,圖案構圖飽滿、形象生動、色彩斑斕、益臻妙境。金屬鑲嵌有銅胎錯金銀、 鐵金等工藝,特點鮮明、別有韻致。
傢具工藝明代傢具
明代傢具基本上沿宋式傢具而作損益。一般城鄉人們使用雜木傢具, 富有者多用紫檀、 紅木、花梨、木等硬木傢具和楠木傢具或髹漆傢具。小至踏,大至屏,其形制、式樣以便於生活並富於美感為原則。比例權衡更為科學、合理,附加飾件和雕飾都較為簡單。蘇州傢具,亦稱蘇式傢具,全國各地多有仿製。北京傢具也較馳名,其形制、樣式較接近於蘇式傢具。
清代
清代康熙以前,仍沿用明式傢具,以髹漆或螺鈿傢具為主。清代傢具形成於乾隆年間。此時蘇州、北京的硬木傢具發生了不少變化。蘇州傢具裝飾繁復,硬木傢具往往與髹漆、玉器鑲嵌結合,製造雕漆、 雕填、描金、彩漆、金漆、仿蒔繪及文竹、竹黃、斑竹等傢具,與明代傢具已相去甚遠。廣州傢具已進入內廷,打破了原有傢具的權衡格局,改變了蘇式傢具一統禁城的局面,在內廷屋宇陳設中逐漸占據了重要地位。其造型、圖案、裝飾、用材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點。揚州傢具也不可忽視,其風格介乎於蘇、廣之間,具有折中色彩。尤以周翥百寶嵌傢具最為名貴,為其特點之一。北京傢具在明式傢具的基礎上,吸收蘇、揚、廣式傢具的手法,也有顯著的變化。內廷傢具由造辦處油木作、 廣木作製造及蘇、 揚、廣、長蘆等地進貢,而成為全國傢具的總匯。清代乾隆年間傢具京式、蘇式、揚式和廣式4式並存,相互影響,共同構成了此時傢具特有的典雅與華貴的總趨勢。晚清蘇式、揚式傢具雖在戰亂中復甦,但仍日趨衰落。京式、廣式傢具也失去18世紀那種工精料實、繁華富麗的時代氣氛。此時,上海、天津等口岸已輸入歐洲、日本傢具,因而出現了仿洋傢具或中西折中的不倫不類的「新型」傢具。
文房四寶工藝
明清兩代文房四寶,除注意其本身的實用價值外,尤強調其裝飾、玩賞、陳設等審美功能,工藝水平已達高峰。其中筆仍以湖州(今浙江省湖州市)所產毛筆最為馳名。內廷御筆有宣德、嘉靖和萬曆等年號款識。以羊、 狼等毫紮成竹筍頭、 蘭花頭或葫蘆頭。桿飾黑漆描金雲龍紋,或用玉桿。清代筆桿多以玉、漆、象牙、硬木、文竹、香妃竹、玳瑁、剔紅、金漆等材料和工藝製做,以提高筆的裝飾美。墨的裝飾性、鑒賞性也大為提高,制墨名家輩出,明代以程君房、方於魯兩人為其代表,有《程氏墨苑》、《方氏墨譜》傳世。入清後,曹素功墨名大振,傳十三代後遷至上海,繼續營業,盛名不衰。集錦墨盛於清代,康熙年間名家吳天章所制集錦墨形制翻新,雕鐫精工,色彩斑斕,裝潢典雅,多為文人珍藏。劉源監制國寶墨以及職貢圖、耕織圖等墨,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宮廷制墨的精品。明清兩代紙、絹的最大成就,是宣紙的改進及對紙、絹的第2次藝術加工。以染色、粉、蠟、灑金、描金、掐絲及版水印等技法裝飾紙、絹,其本身就是一件精美的工藝品。硯仍以端、歙兩硯備受重視。蘇州顧二娘是康熙年間江南制硯名手。內廷以松花石制御用硯。地方名硯尚有蘇州澄泥硯、山東磯石硯、紅絲石硯、寧夏賀蘭山石硯、甘肅洮河石硯及湖南菊花石硯等,在全國均有一定聲譽。另外還以各種材料、工藝製做硯滴、筆山、墨床、鎮尺、臂擱等數十種附屬性文房用具,其形制玲瓏小巧,裝飾精緻倩美,不失為工藝珍品。
其它手工藝
此外,尚有衣冠帶履、車轎鞍韉、武備儀器、盆景、鍾表、珠寶、 玳瑁、竹黃、匏、天然木等器,竹、草、藤、紙等編織以及各地民間及各民族的手工藝等,都是工藝美術的獨特領域和重要專業,是明清工藝美術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它們的工藝水平和製作技術,亦應還其本來面貌並給與一定的歷史地位。
理論著述
明清兩代不僅工藝美術獲得巨大發展,且理論著述較之前代也多有出現,頗有建樹。明代宋應星在本人從事實踐的基礎上,經過長時間的調查、搜集、整理、研究後,寫出了《天工開物》這部有關手工業方面的著作。它詳細地記述了各手工藝門類從原材料到成品的全部生產過程的情況。包括衣裝、絲織、印染、陶瓷、鑄造、金工、珠玉等各種手工藝。為研究明代工藝美術的重要資料,有「中國17世紀的工藝網路全書」之譽。新安(今安徽省新安縣)漆藝家黃大成的《髹飾錄》為中國現存古代唯一的一部漆藝專著,書分2集18章,對制漆的工具、材料、色漆的制配及裝飾方法等作了詳細的敘述。而高濂所著的《遵生八箋》則主要是供人們消遣玩物之用,書中有關古器珍玩之類的論述,對研究工藝美術史亦有參考價值。入清以來,理論著述則大都集中於陶瓷方面,且多談及景德鎮窯瓷業的發展,主要有:成書於乾隆年間,朱琰的《陶說》,補《陶記》之不足而又有新論的《景德鎮陶錄》(藍浦著,後由弟子鄭廷增補2卷,共10卷)。還有佚名氏的《南窯筆記》等。另外,關於玉器的有清末吳大的《古玉圖考》,關於刺綉的有道光年間丁佩的《綉譜》和由吳縣名綉工沈壽口述,經別人整理而成的《雪宦綉譜》等。或圖文並茂,考訂翔實;或論述規則,講解要點;或敘述經驗,傳授技藝,均為研究工作提供了重要參考。另外在一些地方府志及文人的詩、文集、筆記、札記等著作中亦多有有關工藝美術的闡述、記載,其中不乏精闢之言。
Ⅵ 求中國古代的各種古董名字!越多越好!
青花瓷,鬥彩瓷,粉彩瓷,五彩瓷,琺琅瓷、八角雲紋螭龍鏡、素色錦鯉拋光釉、錯金雲紋編鍾、雁足燈、鎏金八寶紋飾銅壺、鎏金雙蜂銀香囊、白瓷鳳首瓶、青釉刻花碗、青白秞花口盤、青瓷覆蓮紋瓶、白釉盤口壺、青花纏枝蓮紋碗、黃蒂青花花卉盤、鬥彩團花碗、五彩花鳥紋盤、粉彩團蝶紋碗、胭脂水釉小碗、琺琅彩杏林春燕圓碗 、粉彩九桃天球瓶、粉彩百子圖煙壺、水晶鋪首爾煙壺、六方壺、大執壺、提梁紫砂壺、彩繪描金漆盤、竹雕山水人物筆筒、黃楊木雕羅漢像、黃花梨百寶嵌筆筒、犀角雕夜遊赤壁杯、象牙坐佛、象牙塔、雲龍紋玉盤、玉燈、鏤雕東王公西王母紋玉座屏、嵌松石鈴形金佛塔 、嵌珠「萬壽無疆」金杯、銀嵌珠金翅鳥、鎏金龜負銀器 、刻詩龍紋玉瓶 、鏤雕雙鳳踩蓮玉佩 、螭龍紋玉耳墜 、舞人鈕玉印 、雙勾變形夔龍紋玉瑗 、雙虎頭玉璜、海東青啄雁圖玉飾、獸面形玉嵌飾、灑藍釉地描金纏枝蓮紋棒槌瓶、
Ⅶ 清代工藝美術的特點
前期以工筆為主
後期以寫意見長
Ⅷ 明清工藝美術有哪些重要的發展和創造其藝術傾向如何
明清工藝美術
arts and crafts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中國明清兩代均建都北京,其文化藝術上承宋、元,繼續發展,不斷提高。同時,蒙古族、藏族、維吾爾族和滿族等少數民族的生活習俗和文化特點,對漢族傳統文化產生了某些影響,極大地豐富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明清兩代對外貿易比較發達,在輸出的同時,亦引進了一些阿拉伯和歐洲的工藝,加以模仿、吸收、消化,為明清時期工藝美術的發展,灌輸了新的血液。 這一時期的工藝美術,前後經歷了549年的發展變化,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和時代面貌。
陶瓷工藝 江西景德鎮窯的官、民窯生產均迅速擴展,產量激增,並有重大創造,幾乎壟斷了全國城鎮瓷器消費市場。地方各窯則大都愈加衰落,僅有建窯、廣窯和宜興窯的生產略有進展。明初永樂、宣德年間,青花、釉里紅等瓷器已達頂峰。永樂寶石紅、甜白,宣德寶石藍都是永、宣兩朝瓷器獲得巨大進步的標志。成化官窯瓷器又有創新,別開生面。青花瓷質細而堅,釉肥膩而色幽雅,鬥彩的燒成標志著景德鎮窯彩繪瓷進入釉上彩的新時代,但仍離不開釉下青花的配合。嘉靖時的五彩包括紅、黃、綠、紫等釉上彩,亦有多彩之意。萬曆時的五彩描金則別出新裁。弘治的黃釉瓷、黃綠彩和正德的孔雀藍釉也是新興的瓷器。清代青花、鬥彩、五彩及單色釉都具有鮮明的時代烙印。屬於新創的有粉彩和琺琅彩,均始於康熙、成於雍正而盛於乾隆。粉彩是將玻璃白調入彩料,呈不透明色,柔媚鮮艷,類似清代花鳥畫家惲壽平所創花鳥畫派的工筆畫。琺琅彩是將琺琅料繪在瓷胎上,烘燒而成,瓷胎系由景德鎮窯燒成後,運抵北京,交造辦處琺琅作彩繪燒成。此即御窯琺琅彩窯,由皇室獨享,而不外溢。康熙時的單色釉瓷,色彩豐富艷美,為前所未有,如豇豆紅、胭脂水、珊瑚紅、豆綠、翠綠、鸚鵡綠、蟹殼青、茶葉末等數十種新釉色。乾隆時的象生瓷、斑斕彩、轉心瓶等也是一種成功的嘗試。與乾隆官窯大量生產精美瓷器的同時,也出現了粗製濫造的危險傾向。嘉慶以後,景德鎮窯轉入低潮,且每況愈下。雖然不無可寓目者,但康、雍、乾三朝瓷器的盛況,卻如大江東去。景德鎮民窯在官窯影響下也有了巨大發展,留下了無數件質朴可愛的製品。福建德化窯也是明清兩代的地方名窯,所產瓷器,胎質緻密。其中白釉溫潤,多仿犀角杯。何朝宗為德化窯最著名的瓷塑藝術家,其代表作為《達摩過海像》。江蘇宜興紫砂茶壺系由明末金山寺僧人首創,經時大彬加工改進,有著單純樸素、典雅淳厚的美感。另外,像宜興仿鈞釉瓷也是成功之舉,而廣東石灣窯仿鈞瓷,粗獷樸拙,具有嶺南地方的特殊風趣。
[清代五彩鷺蓮尊]
紡織工藝 明、清時期的絲、 麻、棉、毛的紡織、印染和刺綉等,直接關繫到整個民族的衣著,故有著最廣泛的群眾基礎,民間織綉遍地開花,在這一雄厚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織、染、綉等行業,有著蓬勃的生命力。其生產中心為蘇州、江寧(今南京市)和杭州等地。蘇州、江寧多生產重經或重緯的彩色提花絲織物——織錦。蘇州織錦,圖案多仿宋代錦紋,格調秀麗古雅,亦稱宋錦。江寧織錦,質地厚重,以金絲勾邊,彩色富麗,氣勢闊綽,採用由淺至深的退暈配色方法,猶如絢麗的雲霞,故有雲錦之譽。清代織錦,花紋更加繁縟精美,配色愈趨富麗雋雅,退暈更迭、變化無窮,顯得愈加輝艷而又和諧。浙江以素織為著,蘇州以妝花見長。妝花系採用「挖花」工藝,可隨時換色,多達20餘種。改機為明弘治年間福建機杼工林洪緞織,可能是4層緞機所織雙層中空袋狀織物。緙絲在明代已有鳳尾戧等多種技法,清代以蘇州緙絲最為有名,除仿緙名人書畫作品外,還緙作服裝、圍幔、屏風、靠墊、包首等。雙面緙絲難度較大,為偷工減料,乾隆時緙絲竟用筆勾勒細部,結果適得其反,斷送了它的藝術生命。明清刺綉業迅速發展,形成不同地方特色,出現了顧綉、蘇綉、湘綉、粵綉、蜀綉、京綉。顧綉始於明嘉靖年間的上海顧名世家,故名,顧綉以綉繪結合著稱,所織物品深得當時名流董其昌等許多書畫家的賞識和推崇,以唯一的文人綉派聞名當時並影響後世。蘇綉以針腳細密,色彩典雅為其特點,其工藝講究平齊細密,勻順和光,圖案多採用分面推暈的方法,具有濃郁的裝飾性。湘綉於清代後期形成獨立系統,作風寫實,以猛獸為題的作品最具特色,其針法多用施針,同時間以雙印、四印、齊、柔等一系列針法,所綉物象富有真實感。粵綉以百鳥、雞等為題,花紋繁縟,色彩濃艷,具有獨特的效果。蜀綉以成都為中心,以用線工整厚重,設色明快,而受到人們的喜愛。京綉以皇室綉作為中心,以皇家為服務對象,綉品精巧富麗。另外,像北京灑線綉及山東、河北的衣線綉等也頗具地方風采。印染業在此時已遍及全國城鎮,工藝發達,色彩豐富,主要有染經綢、夾纈、蠟染、藍白印花布、油彩印花布、滾筒印花布、澆花布等品種。毛質氈毯以蒙、藏、維吾爾等少數民族地區最為盛行,均富有本民族特色。蘇州則以善仿織洋毯著稱。少數民族的紡織、印染、刺綉、編織等大都完成於婦女之手,因多數是自己使用,故隨心所欲,不拘一格。壯族的壯錦,維吾爾族的回回錦、和闐綢、金銀線地毯,藏族氆氌,苗族蠟染,黎、、哈薩克等族的刺綉都是各民族手工藝的瑰寶。
[清代五彩織成錦《極樂世界圖》(局部)]
玉器工藝 明代玉材來自西域地區的火州、吐魯番、撒馬爾罕、於闐等地首領的進貢。但是堪用者不多,故明代傳世玉器中羊脂白玉極少,大多為青白玉。明代制玉中心為北京和蘇州,後者尤以技巧取勝,涌現出一批諸如陸子剛等的名玉工。明代玉器的製作,除簪、珠、墜、環等佩外,還有杯、碗、瓶、壺、盆、洗、盂、花插等各種日用器皿。明代前、中期玉器碾琢較精工自然,後期趨向瑣碎粗糙,也殘留一些鉈痕。明代玉器雖用途廣泛,品種較多,但仍不外乎仿古玉、時作玉兩類。仿古玉「如式琢成偽亂古制」,時作玉頗有新意。清代玉器初期近似明代,至乾隆中晚期由於新疆年貢質地精良的玉材4000餘斤,同時由養心殿造辦處,蘇、揚、寧、淮、長蘆和鳳陰八處為內廷碾玉,因而使乾隆玉器,玉色尚白,碾琢認真,工藝完善,器形規整,圖案繁密,滲透到宮廷生活的各個角落。乾隆年間特別盛行碾字玉器,最大工作量,一次可碾滿文8000字,漢文4000字。《大禹治水圖》玉山是乾隆玉器的代表性作品,玉重達7噸,耗時10餘年,綜合應用陰刻、 陽刻、隱起、起突等多種技法於一器,形文並茂,氣勢壯偉。清廷仿古玉為了追求先秦及秦漢古玉的古樸風韻,採用優質玉材,致殘燒古,適可而止,效果頗佳。民間廠肆為追求高值,其仿古玉魚目混珠,以假冒真。乾隆晚期莫卧兒玉進入宮廷,皇帝命造辦處仿製,並影響到京師、蘇州、揚州等地的玉器。蘇州玉器製作精巧,而揚州則以製作大型玉器見長。
[清代碧玉仿古觥]
漆器工藝 明清兩代髹漆工藝與建築、傢具、陳設相結合,並由實用轉向陳設裝飾領域。進入了以斑斕、復飾、填嵌、紋間等技法為基本工藝的千文萬華的新時代。明代雕漆,初以嘉興(今浙江省嘉興市)西塘張成、楊茂為榜樣,由張成的兒子張德剛與包亮主持內廷果園廠官辦漆作的生產。成化、弘治年間內廷雕漆,器胎變薄,花紋疏朗,標志西塘派雕漆已進入尾聲。雲南大理為另一雕漆產地,名漆工現僅知王松一人。至嘉靖年間,雲南雕漆始進入內廷,大展技藝,終於取代西塘派,使內廷雕漆為之一變。其特點為,刀不藏鋒、棱不磨熟。明末清初雕漆失傳,至乾隆四年由雕竹名匠封歧刻樣,蘇州織造漆作仿製成功,宮廷用雕漆亦大多由蘇州製做。揚州雕漆有螺鈿、百寶嵌等品種,以螺鈿最富特色,其中尤以點螺最為精巧,所制漆器花紋纖細,五彩繽紛。名工有王國琛、盧映之、夏漆工等,後者尤善制仿古剔紅漆器。蘇、揚兩地漆作毀於清廷鎮壓太平天國革命之戰中。福州漆器以脫胎見長,色澤華美,器體輕巧是其特色。系由名工沈詔安用傳統夾法所創。清末北京由修補雕漆發展到仿永樂、宣德和乾隆雕漆。蒔繪漆為日本名漆,明代宣德年間漆工楊氏受命赴日學習蒔繪漆,回國仿製,其子楊塤從學,所制足以亂真。另有漆工蔣回回也善仿蒔繪漆,清代蘇州仿蒔繪漆極盛,金漆輝映,富麗堂皇。明末清初出現的軟螺鈿則是螺鈿的新品種。新安(今安徽省新安縣)方信川鈿嵌堆、揚州盧葵生砂鈿鑲嵌漆均名震一時。戧金、脫胎等漆器也都有不同程度的進步。
金屬工藝 明代金銀器工藝的特點是與寶石鑲嵌結合。內廷設銀作局,專為皇家打造金銀器。其代表有十三陵定陵出土的金冠和江西明益王墓出土的各種金銀器物等。清代內廷金銀器由養心殿造辦處製造。康熙五十四年造雙龍鈕金編鍾一套16件,共重460餘公斤。 乾隆年間最大的金塔高約5.33米,用金11119餘兩,現存的弘歷皇帝母崇慶皇太後金發塔,通高1.47米,用金3000餘兩。銀器作為金器的代用品,製成首飾、器皿,通行全國城鄉。鑄銅工藝獲得了特殊發展,最著名的是鑄於永樂年間,現存於北京大鍾寺的金剛華嚴鍾,通高6.94米,外徑3.3米,重約46.5噸,為國內現存最大銅鍾。鍾內外鑄有《華嚴經》《金剛經》、《金光明經》等,共22.7萬余館閣體楷字。字體典雅嚴謹、端莊秀媚。宣德鼎,因產於宣德年間,又稱宣德爐,以後歷代均有仿製。據文獻記載,是以外國的銅、鉛、錫、砂、紫、胭脂石、安瀾砂等原料,經多達十二煉後成器,以充廟宇供器或室內案頭陳設。因其名貴異常,傳世稀少,故內廷與廠肆仿製成風。鑄銅名家胡文明、張明歧、石叟等皆有製品傳世。紫禁城內的銅獅、銅爐、銅缸、銅龜、銅鶴等陳設足以代表乾隆年間鑄銅工藝的水平。
金銀工藝是鐵器的裝飾,在少數民族地區尤為盛行。多層鏤空金銀鐵碗套是藏族鐵金工藝的精華。清初安徽蕪湖鐵工湯鵬,創鐵畫,錘鍛鐵塊,製成多種書畫作品,別具一格。錫器作為銀器的代用品而通行民間,明末清初歸復善制錫壺,繼之者有朱堅、陳鴻壽等人,所制錫壺頗受文人贊美。
玻璃工藝 明代玻璃生產的中心仍在山東益都顏神鎮(今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洪武初年內官監於該地,設御用玻璃作坊,生產玻璃「青簾」,用作壇廟窗簾。顏神鎮民間爐行主要生產簪珠。清代玻璃產於顏神鎮和廣州、蘇州等地。雍正十二年於顏神鎮設博山縣治,此後所產玻璃,世稱博山琉璃,其產品行銷全國。光緒三十年(1904),山東總督胡廷干於博山東柳杭設玻璃公司,聘德國人為技師,傳授歐洲平板玻璃技術。北京料器業從博山購買玻璃料條,以燈火燒制各種禽獸花卉等料器。康熙年間,創「套料」,即「白受采」或「兼套」。晚清又創內畫壺,有名家周樂元、葉仲三等。廣州是清代南方玻璃的主要產地,與西方玻璃有著密切聯系,自稱「廣鑄」,亦有以歐洲玻璃殘器為原料的再熔玻璃,與進口玻璃相對,亦稱「土玻璃」。蘇州玻璃稱為「蘇鑄」,似不及「廣鑄」。在此基礎上清宮於康熙三十五年成立了皇家玻璃廠,初期從廣州召募玻璃匠進內廷燒造玻璃器,雍正以後以博山吹玻璃匠取代廣州匠人。乾隆初年歐洲傳教士玻璃匠汪執中、紀文兩人進內廷燒造玻璃器,完成了圓明園西洋樓吊燈等巨大工程。現存玻璃廠產品有爐、瓶、罐、盆、缽、盤、碗、鼻煙壺及肖生等器物。顏色有涅白、硨磲白、淺黃、嬌黃、雄黃、亮茶、亮茶黃、月白、寶藍、空藍、亮淺藍、亮深藍、豆青、亮深紅、亮玫瑰紅、亮寶石紅、珊瑚紅、豇豆紫、淺紫、亮深紫、桃紅、綠、粉綠、翡翠綠、水晶、茶晶、黑等20餘種。另有金星料、絞絲、夾金、夾彩等復色玻璃,並使用描彩、描金、泥金、琺琅彩、套料、隱起、陰刻等裝飾手法。古月軒據傳是以琺琅書寫乾隆年制款、題詩印章和彩繪圖案的玻璃器,但迄今未見傳世之物。道光年間,玻璃燒造技術下降,從咸豐起內廷僅制素玻璃器,1911年隨清亡而告終。
琺琅器工藝 明代景泰藍(即掐絲琺琅)工藝在元代大食窯的基礎上迅速發展。內廷御用監設廠生產,專供皇家享用,以宣德年制,御用監造款的雲龍蓋罐為代表。而景泰年間內廷作坊所制僅能維持前代水平而略有變化。此後歷朝幾乎均有產品傳世,萬曆掐絲琺琅器,以其掐絲短促放縱、釉色鮮艷熱烈為其特色。為琺琅器的一大變革。民間掐絲琺琅器產於北京、雲南,專供婦女閨閣中用,不入文房。清代景泰藍,內廷與民間均極盛行,其掐絲與琺琅料也有別於明代。產地有北京、揚州、九江與廣州等地,風格不同,各有千秋。晚清僅有北京民間廠肆維持生產。鏨胎琺琅明代遺物極少,而清代卻廣為盛行。這與廣州鏨銅工藝的發達有關。清朝內廷琺琅廠也做鏨胎琺琅,然數量甚微。畫琺琅一說始於明代,現存實物自清代康熙始。康熙畫琺琅有試制和規格化的兩種產品。據估計,清代最早的畫琺琅可能於開海禁之後,西歐畫琺琅器傳入廣州,先由廣州工匠試制燒成。但內廷琺琅廠也經歷過獨立試燒的過程,傳教士中的琺琅匠是晚於廣州琺琅匠數年才進入內廷的,故在傳播燒造畫琺琅的技術上所起作用不大。畫琺琅的最大產地是廣州,不僅有規模巨大的畫琺琅行業和作坊,且還向內廷輸送畫琺琅匠人,提供廣州生產或進口的琺琅料及數量龐大的成品。但在作工、風格上卻互為殊異,有「恭造」與「外造」、 皇家與地方之分。 藝術上也既互相聯系、又互為區別,涇渭分明。晚清廣州畫琺琅絕跡,僅北京民間作坊尚在生產,但質量低下,已非昔日面貌。透明琺琅幾乎只廣州獨家生產,而燒藍則在全國城鄉首飾樓均可燒造。
木竹牙雕工藝 即有機質材料雕刻的統稱。 除竹、木、 牙外還包括甲、角、 骨等材料。有機質材料雕刻,歷史悠久,技藝高超,至明始受文人墨客垂青而登上工藝之壇,工匠們才得以留下姓名及作品,而免遭泯滅無聞。明代後期出現金陵、嘉定兩大竹雕流派。前者創始人為濮仲謙,他善於選用盤根錯節的竹根,略作雕琢,頗得造化之趣。後者由朱鶴開派,創凹凸淺深、可達五六層的深峭鏤空雕法而有別於前者。朱鶴之子朱小松、孫朱三松均能承其家傳而又過之。清代吳之、封錫爵、封錫祿等均系嘉定傳派名家。封錫祿及侄封歧曾先後於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內廷效力。竹黃工藝,去青留黃壓平刻鏤,興於江浙、盛於蘇州市。木雕分為雜木、硬木及軟木3種。 雜木雕刻用於建築和傢具裝飾,以安徽、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等省最為著名。浙江東陽、廣東潮州、廣州木雕為其重要流派。因潮廣常髹以金漆,亦名金漆木雕。廣州硬木雕刻居全國之首,蘇州則以精工過人取勝,但規制氣勢遠不及前者。廣州牙雕鏤刻深峻,加以茜色,多層透雕的綉球和樓閣、龍鳳船等是其名作。牙絲編織也是廣州牙雕業特技之一,象牙席和牙絲團扇可反映其成就。清宮造辦處牙作,從蘇州、廣州招募施天章、葉鼎新、陳祖章、李裔唐、蕭振漢、黃振效、楊維占、顧彭年、陳觀泉等名工為皇家服務。象牙雕《月曼清游冊》是其代表。明代犀角雕刻簡古樸拙,清代則工整細致,多染色燙蠟,唯內廷犀角杯不加染燙,保留本色。犀角雕刻名家有鮑天成、濮仲謙、尤通、尤侃等人。康熙年間尤通善制犀角杯,人稱「尤犀杯」。
[清代黃振效:象牙雕《漁樂圖》筆筒]
鑲嵌工藝 以金銀、 玉石、玻璃、琺琅、竹、木、牙、骨等材料,雕刻鑲嵌於硬木器物,以加強其裝飾效果,是雕刻工藝高度發達的必然結果。木胎嵌金銀紋,清內廷稱為商絲,多用於硬木器或台座,蘇州、北京較為盛行。運用多種珍貴材料雕刻並鑲嵌於一器,呈現斑斕多彩的鑲嵌,稱為百寶嵌,為鑲嵌工藝的傑出代表。明末揚州周翥是百寶嵌名師,他善用金、銀、寶石和瑪瑙等貴重材料,雕成山水人物、樹石樓台等嵌於硬木和漆器之上,呈現出難以言狀的光色陸離的藝術效果。另外像明末江千里及清乾隆時的王國琛、盧映之,嘉慶、道光時的盧葵生等對百寶嵌的發展也做出了一定貢獻。廣州用金屬或象牙做骨格地子的鑲嵌工藝較為發達,蘇州則擅長以紫檀、紅木、木為地,用金銀絲或玉石嵌成各種圖案和畫面。明代百寶嵌單純醒目,清代則日趨繁縟,應用於一器的鑲嵌材料,品種豐富,圖案構圖飽滿、形象生動、色彩斑斕、益臻妙境。金屬鑲嵌有銅胎錯金銀、 鐵金等工藝,特點鮮明、別有韻致。
傢具工藝 明代傢具基本上沿宋式傢具而作損益。一般城鄉人們使用雜木傢具, 富有者多用紫檀、 紅木、花梨、木等硬木傢具和楠木傢具或髹漆傢具。小至踏,大至屏,其形制、式樣以便於生活並富於美感為原則。比例權衡更為科學、合理,附加飾件和雕飾都較為簡單。蘇州傢具,亦稱蘇式傢具,全國各地多有仿製。北京傢具也較馳名,其形制、樣式較接近於蘇式傢具。清代康熙以前,仍沿用明式傢具,以髹漆或螺鈿傢具為主。清代傢具形成於乾隆年間。此時蘇州、北京的硬木傢具發生了不少變化。蘇州傢具裝飾繁復,硬木傢具往往與髹漆、玉器鑲嵌結合,製造雕漆、 雕填、描金、彩漆、金漆、仿蒔繪及文竹、竹黃、斑竹等傢具,與明代傢具已相去甚遠。廣州傢具已進入內廷,打破了原有傢具的權衡格局,改變了蘇式傢具一統禁城的局面,在內廷屋宇陳設中逐漸占據了重要地位。其造型、圖案、裝飾、用材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點。揚州傢具也不可忽視,其風格介乎於蘇、廣之間,具有折中色彩。尤以周翥百寶嵌傢具最為名貴,為其特點之一。北京傢具在明式傢具的基礎上,吸收蘇、揚、廣式傢具的手法,也有顯著的變化。內廷傢具由造辦處油木作、 廣木作製造及蘇、 揚、廣、長蘆等地進貢,而成為全國傢具的總匯。清代乾隆年間傢具京式、蘇式、揚式和廣式4式並存,相互影響,共同構成了此時傢具特有的典雅與華貴的總趨勢。晚清蘇式、揚式傢具雖在戰亂中復甦,但仍日趨衰落。京式、廣式傢具也失去18世紀那種工精料實、繁華富麗的時代氣氛。此時,上海、天津等口岸已輸入歐洲、日本傢具,因而出現了仿洋傢具或中西折中的不倫不類的「新型」傢具。
文房四寶工藝 明清兩代文房四寶,除注意其本身的實用價值外,尤強調其裝飾、玩賞、陳設等審美功能,工藝水平已達高峰。其中筆仍以湖州(今浙江省湖州市)所產毛筆最為馳名。內廷御筆有宣德、嘉靖和萬曆等年號款識。以羊、 狼等毫紮成竹筍頭、 蘭花頭或葫蘆頭。桿飾黑漆描金雲龍紋,或用玉桿。清代筆桿多以玉、漆、象牙、硬木、文竹、香妃竹、玳瑁、剔紅、金漆等材料和工藝製做,以提高筆的裝飾美。墨的裝飾性、鑒賞性也大為提高,制墨名家輩出,明代以程君房、方於魯兩人為其代表,有《程氏墨苑》、《方氏墨譜》傳世。入清後,曹素功墨名大振,傳十三代後遷至上海,繼續營業,盛名不衰。集錦墨盛於清代,康熙年間名家吳天章所制集錦墨形制翻新,雕鐫精工,色彩斑斕,裝潢典雅,多為文人珍藏。劉源監制國寶墨以及職貢圖、耕織圖等墨,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宮廷制墨的精品。明清兩代紙、絹的最大成就,是宣紙的改進及對紙、絹的第2次藝術加工。以染色、粉、蠟、灑金、描金、掐絲及版水印等技法裝飾紙、絹,其本身就是一件精美的工藝品。硯仍以端、歙兩硯備受重視。蘇州顧二娘是康熙年間江南制硯名手。內廷以松花石制御用硯。地方名硯尚有蘇州澄泥硯、山東磯石硯、紅絲石硯、寧夏賀蘭山石硯、甘肅洮河石硯及湖南菊花石硯等,在全國均有一定聲譽。另外還以各種材料、工藝製做硯滴、筆山、墨床、鎮尺、臂擱等數十種附屬性文房用具,其形制玲瓏小巧,裝飾精緻倩美,不失為工藝珍品。
此外,尚有衣冠帶履、車轎鞍韉、武備儀器、盆景、鍾表、珠寶、 玳瑁、竹黃、匏、天然木等器,竹、草、藤、紙等編織以及各地民間及各民族的手工藝等,都是工藝美術的獨特領域和重要專業,是明清工藝美術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它們的工藝水平和製作技術,亦應還其本來面貌並給與一定的歷史地位。
Ⅸ 一硯刻紫砂盆一硯是誰
僅供參考 希望對你有幫助
明清工藝美術
Ming-Qing gongyi meishuarts and crafts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中國明清兩代均建都北京,其文化藝術上承宋、元,繼續發展,不斷提高。同時,蒙古族、藏族、維吾爾族和滿族等少數民族的生活習俗和文化特點,對漢族傳統文化產生了某些影響,極大地豐富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明清兩代對外貿易比較發達,在輸出的同時,亦引進了一些阿拉伯和歐洲的工藝,加以模仿、吸收、消化,為明清時期工藝美術的發展,灌輸了新的血液。 這一時期的工藝美術,前後經歷了549年的發展變化,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和時代面貌。
陶瓷工藝官民窯
江西景德鎮窯的官、民窯生產均迅速擴展,產量激增,並有重大創造,幾乎壟斷了全國城鎮瓷器消費市場。地方各窯則大都愈加衰落,僅有建窯、廣窯和宜興窯的生產略有進展。明初永樂、宣德年間,青花、釉里紅等瓷器已達頂峰。永樂寶石紅、甜白,宣德寶石藍都是永、宣兩朝瓷器獲得巨大進步的標志。成化官窯瓷器又有創新,別開生面。青花瓷質細而堅,釉肥膩而色幽雅,鬥彩的燒成標志著景德鎮窯彩繪瓷進入釉上彩的新時代,但仍離不開釉下青花的配合。
彩釉
嘉靖時的五彩包括紅、黃、綠、紫等釉上彩,亦有多彩之意。萬曆時的五彩描金則別出心裁。弘治的黃釉瓷、黃綠彩和正德的孔雀藍釉也是新興的瓷器。清代青花、鬥彩、五彩及單色釉都具有鮮明的時代烙印。屬於新創的有粉彩和琺琅彩,均始於康熙、成於雍正而盛於乾隆。粉彩是將玻璃白調入彩料,呈不透明色,柔媚鮮艷,類似清代花鳥畫家惲壽平所創花鳥畫派的工筆畫。琺琅彩是將琺琅料繪在瓷胎上,烘燒而成,瓷胎系由景德鎮窯燒成後,運抵北京,交造辦處琺琅作彩繪燒成。此即御窯琺琅彩窯,由皇室獨享,而不外溢。康熙時的單色釉瓷,色彩豐富艷美,為前所未有,如豇豆紅、胭脂水、珊瑚紅、豆綠、翠綠、鸚鵡綠、蟹殼青、茶葉末等數十種新釉色。乾隆時的象生瓷、斑斕彩、轉心瓶等也是一種成功的嘗試。與乾隆官窯大量生產精美瓷器的同時,也出現了粗製濫造的危險傾向。嘉慶以後,景德鎮窯轉入低潮,且每況愈下。雖然不無可寓目者,但康、雍、乾三朝瓷器的盛況,卻如大江東去。景德鎮民窯在官窯影響下也有了巨大發展,留下了無數件質朴可愛的製品。福建德化窯也是明清兩代的地方名窯,所產瓷器,胎質緻密。其中白釉溫潤,多仿犀角杯。何朝宗為德化窯最著名的瓷塑藝術家,其代表作為《達摩過海像》。江蘇宜興紫砂茶壺系由明末金山寺僧人首創,經時大彬加工改進,有著單純樸素、典雅淳厚的美感。另外,像宜興仿鈞釉瓷也是成功之舉,而廣東石灣窯仿鈞瓷,粗獷樸拙,具有嶺南地方的特殊風趣。
[清代五彩鷺蓮尊]
紡織工藝紡織
明、清時期的絲、 麻、棉、毛的紡織、印染和刺綉等,直接關繫到整個民族的衣著,故有著最廣泛的群眾基礎,民間織綉遍地開花,在這一雄厚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織、染、綉等行業,有著蓬勃的生命力。其生產中心為蘇州、江寧(今南京市)和杭州等地。蘇州、江寧多生產重經或重緯的彩色提花絲織物──織錦。蘇州織錦,圖案多仿宋代錦紋,格調秀麗古雅,亦稱宋錦。江寧織錦,質地厚重,以金絲勾邊,彩色富麗,氣勢闊綽,採用由淺至深的退暈配色方法,猶如絢麗的雲霞,故有雲錦之譽。清代織錦,花紋更加繁縟精美,配色愈趨富麗雋雅,退暈更迭、變化無窮,顯得愈加輝艷而又和諧。浙江以素織為著,蘇州以妝花見長。妝花系採用「挖花」工藝,可隨時換色,多達20餘種。改機為明弘治年間福建機杼工林洪緞織,可能是4層緞機所織雙層中空袋狀織物。緙絲在明代已有鳳尾戧等多種技法,清代以蘇州緙絲最為有名,除仿緙名人書畫作品外,還緙作服裝、圍幔、屏風、靠墊、包首等。
雙面緙
雙面緙絲難度較大,為偷工減料,乾隆時緙絲竟用筆勾勒細部,結果適得其反,斷送了它的藝術生命。明清刺綉業迅速發展,形成不同地方特色,出現了顧綉、蘇綉、湘綉、粵綉、蜀綉、京綉。顧綉始於明嘉靖年間的上海顧名世家,故名,顧綉以綉繪結合著稱,所織物品深得當時名流董其昌等許多書畫家的賞識和推崇,以唯一的文人綉派聞名當時並影響後世。蘇綉以針腳細密,色彩典雅為其特點,其工藝講究平齊細密,勻順和光,圖案多採用分面推暈的方法,具有濃郁的裝飾性。湘綉於清代後期形成獨立系統,作風寫實,以猛獸為題的作品最具特色,其針法多用施針,同時間以雙印、四印、齊、柔等一系列針法,所綉物象富有真實感。粵綉以百鳥、雞等為題,花紋繁縟,色彩濃艷,具有獨特的效果。蜀綉以成都為中心,以用線工整厚重,設色明快,而受到人們的喜愛。京綉以皇室綉作為中心,以皇家為服務對象,綉品精巧富麗。另外,像北京灑線綉及山東、河北的衣線綉等也頗具地方風采。印染業在此時已遍及全國城鎮,工藝發達,色彩豐富,主要有染經綢、夾纈、蠟染、藍白印花布、油彩印花布、滾筒印花布、澆花布等品種。毛質氈毯以蒙、藏、維吾爾等少數民族地區最為盛行,均富有本民族特色。
洋毯
蘇州則以善仿織洋毯著稱。少數民族的紡織、印染、刺綉、編織等大都完成於婦女之手,因多數是自己使用,故隨心所欲,不拘一格。壯族的壯錦,維吾爾族的回回錦、和闐綢、金銀線地毯,藏族氆氌,苗族蠟染,黎、、哈薩克等族的刺綉都是各民族手工藝的瑰寶。
[清代五彩織成錦《極樂世界圖》(局部)]
玉器工藝玉材
明代玉材來自西域地區的火州、吐魯番、撒馬爾罕、於闐等地首領的進貢。但是堪用者不多,故明代傳世玉器中羊脂白玉極少,大多為青白玉。明代制玉中心為北京和蘇州,後者尤以技巧取勝,涌現出一批諸如陸子剛等的名玉工。明代玉器的製作,除簪、珠、墜、環等佩外,還有杯、碗、瓶、壺、盆、洗、盂、花插等各種日用器皿。明代前、中期玉器碾琢較精工自然,後期趨向瑣碎粗糙,也殘留一些鉈痕。明代玉器雖用途廣泛,品種較多,但仍不外乎仿古玉、時作玉兩類。
仿古玉
仿古玉「如式琢成偽亂古制」,時作玉頗有新意。清代玉器初期近似明代,至乾隆中晚期由於新疆年貢質地精良的玉材4000餘斤,同時由養心殿造辦處,蘇、揚、寧、淮、長蘆和鳳陰八處為內廷碾玉,因而使乾隆玉器,玉色尚白,碾琢認真,工藝完善,器形規整,圖案繁密,滲透到宮廷生活的各個角落。乾隆年間特別盛行碾字玉器,最大工作量,一次可碾滿文8000字,漢文4000字。《大禹治水圖》玉山是乾隆玉器的代表性作品,玉重達7噸,耗時10餘年,綜合應用陰刻、 陽刻、隱起、起突等多種技法於一器,形文並茂,氣勢壯偉。清廷仿古玉為了追求先秦及秦漢古玉的古樸風韻,採用優質玉材,致殘燒古,適可而止,效果頗佳。民間廠肆為追求高值,其仿古玉魚目混珠,以假冒真。乾隆晚期莫卧兒玉進入宮廷,皇帝命造辦處仿製,並影響到京師、蘇州、揚州等地的玉器。蘇州玉器製作精巧,而揚州則以製作大型玉器見長。
[清代碧玉仿古觥]
漆器工藝
明清兩代髹漆工藝與建築、傢具、陳設相結合,並由實用轉向陳設裝飾領域。進入了以斑斕、復飾、填嵌、紋間等技法為基本工藝的千文萬華的新時代。明代雕漆,初以嘉興(今浙江省嘉興市)西塘張成、楊茂為榜樣,由張成的兒子張德剛與包亮主持內廷果園廠官辦漆作的生產。成化、弘治年間內廷雕漆,器胎變薄,花紋疏朗,標志西塘派雕漆已進入尾聲。雲南大理為另一雕漆產地,名漆工現僅知王松一人。至嘉靖年間,雲南雕漆始進入內廷,大展技藝,終於取代西塘派,使內廷雕漆為之一變。其特點為,刀不藏鋒、棱不磨熟。明末清初雕漆失傳,至乾隆四年由雕竹名匠封歧刻樣,蘇州織造漆作仿製成功,宮廷用雕漆亦大多由蘇州製做。揚州雕漆有螺鈿、百寶嵌等品種,以螺鈿最富特色,其中尤以點螺最為精巧,所制漆器花紋纖細,五彩繽紛。名工有王國琛、盧映之、夏漆工等,後者尤善制仿古剔紅漆器。蘇、揚兩地漆作毀於清廷鎮壓太平天國革命之戰中。福州漆器以脫胎見長,色澤華美,器體輕巧是其特色。系由名工沈詔安用傳統夾法所創。清末北京由修補雕漆發展到仿永樂、宣德和乾隆雕漆。蒔繪漆為日本名漆,明代宣德年間漆工楊氏受命赴日學習蒔繪漆,回國仿製,其子楊塤從學,所制足以亂真。另有漆工蔣回回也善仿蒔繪漆,清代蘇州仿蒔繪漆極盛,金漆輝映,富麗堂皇。明末清初出現的軟螺鈿則是螺鈿的新品種。新安(今安徽省新安縣)方信川鈿嵌堆、揚州盧葵生砂鈿鑲嵌漆均名震一時。戧金、脫胎等漆器也都有不同程度的進步。
金屬工藝
明代金銀器工藝的特點是與寶石鑲嵌結合。內廷設銀作局,專為皇家打造金銀器。其代表有十三陵定陵出土的金冠和江西明益王墓出土的各種金銀器物等。清代內廷金銀器由養心殿造辦處製造。康熙五十四年造雙龍鈕金編鍾一套16件,共重460餘公斤。 乾隆年間最大的金塔高約5.33米,用金11119餘兩,現存的弘歷皇帝母崇慶皇太後金發塔,通高1.47米,用金3000餘兩。銀器作為金器的代用品,製成首飾、器皿,通行全國城鄉。鑄銅工藝獲得了特殊發展,最著名的是鑄於永樂年間,現存於北京大鍾寺的金剛華嚴鍾,通高6.94米,外徑3.3米,重約46.5噸,為國內現存最大銅鍾。鍾內外鑄有《華嚴經》《金剛經》、《金光明經》等,共22.7萬余館閣體楷字。字體典雅嚴謹、端莊秀媚。宣德鼎,因產於宣德年間,又稱宣德爐,以後歷代均有仿製。據文獻記載,是以外國的銅、鉛、錫、砂、紫、胭脂石、安瀾砂等原料,經多達十二煉後成器,以充廟宇供器或室內案頭陳設。因其名貴異常,傳世稀少,故內廷與廠肆仿製成風。鑄銅名家胡文明、張明歧、石叟等皆有製品傳世。紫禁城內的銅獅、銅爐、銅缸、銅龜、銅鶴等陳設足以代表乾隆年間鑄銅工藝的水平。
金銀工藝
金銀工藝是鐵器的裝飾,在少數民族地區尤為盛行。多層鏤空金銀鐵碗套是藏族鐵金工藝的精華。清初安徽蕪湖鐵工湯鵬,創鐵畫,錘鍛鐵塊,製成多種書畫作品,別具一格。錫器作為銀器的代用品而通行民間,明末清初歸復善制錫壺,繼之者有朱堅、陳鴻壽等人,所制錫壺頗受文人贊美。
玻璃工藝
明代玻璃生產的中心仍在山東益都顏神鎮(今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洪武初年內官監於該地,設御用玻璃作坊,生產玻璃「青簾」,用作壇廟窗簾。顏神鎮民間爐行主要生產簪珠。清代玻璃產於顏神鎮和廣州、蘇州等地。雍正十二年於顏神鎮設博山縣治,此後所產玻璃,世稱博山琉璃,其產品行銷全國。光緒三十年(1904),山東總督胡廷干於博山東柳杭設玻璃公司,聘德國人為技師,傳授歐洲平板玻璃技術。北京料器業從博山購買玻璃料條,以燈火燒制各種禽獸花卉等料器。康熙年間,創「套料」,即「白受采」或「兼套」。晚清又創內畫壺,有名家周樂元、葉仲三等。廣州是清代南方玻璃的主要產地,與西方玻璃有著密切聯系,自稱「廣鑄」,亦有以歐洲玻璃殘器為原料的再熔玻璃,與進口玻璃相對,亦稱「土玻璃」。蘇州玻璃稱為「蘇鑄」,似不及「廣鑄」。在此基礎上清宮於康熙三十五年成立了皇家玻璃廠,初期從廣州召募玻璃匠進內廷燒造玻璃器,雍正以後以博山吹玻璃匠取代廣州匠人。乾隆初年歐洲傳教士玻璃匠汪執中、紀文兩人進內廷燒造玻璃器,完成了圓明園西洋樓吊燈等巨大工程。現存玻璃廠產品有爐、瓶、罐、盆、缽、盤、碗、鼻煙壺及肖生等器物。顏色有涅白、硨磲白、淺黃、嬌黃、雄黃、亮茶、亮茶黃、月白、寶藍、空藍、亮淺藍、亮深藍、豆青、亮深紅、亮玫瑰紅、亮寶石紅、珊瑚紅、豇豆紫、淺紫、亮深紫、桃紅、綠、粉綠、翡翠綠、水晶、茶晶、黑等20餘種。另有金星料、絞絲、夾金、夾彩等復色玻璃,並使用描彩、描金、泥金、琺琅彩、套料、隱起、陰刻等裝飾手法。古月軒據傳是以琺琅書寫乾隆年制款、題詩印章和彩繪圖案的玻璃器,但迄今未見傳世之物。道光年間,玻璃燒造技術下降,從咸豐起內廷僅制素玻璃器,1911年隨清亡而告終。
琺琅器工藝
明代景泰藍(即掐絲琺琅)工藝在元代大食窯的基礎上迅速發展。內廷御用監設廠生產,專供皇家享用,以宣德年制,御用監造款的雲龍蓋罐為代表。而景泰年間內廷作坊所制僅能維持前代水平而略有變化。此後歷朝幾乎均有產品傳世,萬曆掐絲琺琅器,以其掐絲短促放縱、釉色鮮艷熱烈為其特色。為琺琅器的一大變革。民間掐絲琺琅器產於北京、雲南,專供婦女閨閣中用,不入文房。清代景泰藍,內廷與民間均極盛行,其掐絲與琺琅料也有別於明代。產地有北京、揚州、九江與廣州等地,風格不同,各有千秋。晚清僅有北京民間廠肆維持生產。鏨胎琺琅明代遺物極少,而清代卻廣為盛行。這與廣州鏨銅工藝的發達有關。清朝內廷琺琅廠也做鏨胎琺琅,然數量甚微。畫琺琅一說始於明代,現存實物自清代康熙始。康熙畫琺琅有試制和規格化的兩種產品。據估計,清代最早的畫琺琅可能於開海禁之後,西歐畫琺琅器傳入廣州,先由廣州工匠試制燒成。但內廷琺琅廠也經歷過獨立試燒的過程,傳教士中的琺琅匠是晚於廣州琺琅匠數年才進入內廷的,故在傳播燒造畫琺琅的技術上所起作用不大。畫琺琅的最大產地是廣州,不僅有規模巨大的畫琺琅行業和作坊,且還向內廷輸送畫琺琅匠人,提供廣州生產或進口的琺琅料及數量龐大的成品。但在作工、風格上卻互為殊異,有「恭造」與「外造」、 皇家與地方之分。 藝術上也既互相聯系、又互為區別,涇渭分明。晚清廣州畫琺琅絕跡,僅北京民間作坊尚在生產,但質量低下,已非昔日面貌。透明琺琅幾乎只廣州獨家生產,而燒藍則在全國城鄉首飾樓均可燒造。
木竹牙雕工藝
即有機質材料雕刻的統稱。 除竹、木、 牙外還包括甲、角、 骨等材料。有機質材料雕刻,歷史悠久,技藝高超,至明始受文人墨客垂青而登上工藝之壇,工匠們才得以留下姓名及作品,而免遭泯滅無聞。明代後期出現金陵、嘉定兩大竹雕流派。前者創始人為濮仲謙,他善於選用盤根錯節的竹根,略作雕琢,頗得造化之趣。後者由朱鶴開派,創凹凸淺深、可達五六層的深峭鏤空雕法而有別於前者。朱鶴之子朱小松、孫朱三松均能承其家傳而又過之。清代吳之、封錫爵、封錫祿等均系嘉定傳派名家。封錫祿及侄封歧曾先後於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內廷效力。竹黃工藝,去青留黃壓平刻鏤,興於江浙、盛於蘇州市。木雕分為雜木、硬木及軟木3種。 雜木雕刻用於建築和傢具裝飾,以安徽、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等省最為著名。浙江東陽、廣東潮州、廣州木雕為其重要流派。因潮廣常髹以金漆,亦名金漆木雕。廣州硬木雕刻居全國之首,蘇州則以精工過人取勝,但規制氣勢遠不及前者。廣州牙雕鏤刻深峻,加以茜色,多層透雕的綉球和樓閣、龍鳳船等是其名作。牙絲編織也是廣州牙雕業特技之一,象牙席和牙絲團扇可反映其成就。清宮造辦處牙作,從蘇州、廣州招募施天章、葉鼎新、陳祖章、李裔唐、蕭振漢、黃振效、楊維占、顧彭年、陳觀泉等名工為皇家服務。象牙雕《月曼清游冊》是其代表。明代犀角雕刻簡古樸拙,清代則工整細致,多染色燙蠟,唯內廷犀角杯不加染燙,保留本色。犀角雕刻名家有鮑天成、濮仲謙、尤通、尤侃等人。康熙年間尤通善制犀角杯,人稱「尤犀杯」。
[清代黃振效:象牙雕《漁樂圖》筆筒]
鑲嵌工藝
以金銀、 玉石、玻璃、琺琅、竹、木、牙、骨等材料,雕刻鑲嵌於硬木器物,以加強其裝飾效果,是雕刻工藝高度發達的必然結果。木胎嵌金銀紋,清內廷稱為商絲,多用於硬木器或台座,蘇州、北京較為盛行。運用多種珍貴材料雕刻並鑲嵌於一器,呈現斑斕多彩的鑲嵌,稱為百寶嵌,為鑲嵌工藝的傑出代表。明末揚州周翥是百寶嵌名師,他善用金、銀、寶石和瑪瑙等貴重材料,雕成山水人物、樹石樓台等嵌於硬木和漆器之上,呈現出難以言狀的光色陸離的藝術效果。另外像明末江千里及清乾隆時的王國琛、盧映之,嘉慶、道光時的盧葵生等對百寶嵌的發展也做出了一定貢獻。廣州用金屬或象牙做骨格地子的鑲嵌工藝較為發達,蘇州則擅長以紫檀、紅木、木為地,用金銀絲或玉石嵌成各種圖案和畫面。明代百寶嵌單純醒目,清代則日趨繁縟,應用於一器的鑲嵌材料,品種豐富,圖案構圖飽滿、形象生動、色彩斑斕、益臻妙境。金屬鑲嵌有銅胎錯金銀、 鐵金等工藝,特點鮮明、別有韻致。
傢具工藝明代傢具
明代傢具基本上沿宋式傢具而作損益。一般城鄉人們使用雜木傢具, 富有者多用紫檀、 紅木、花梨、木等硬木傢具和楠木傢具或髹漆傢具。小至踏,大至屏,其形制、式樣以便於生活並富於美感為原則。比例權衡更為科學、合理,附加飾件和雕飾都較為簡單。蘇州傢具,亦稱蘇式傢具,全國各地多有仿製。北京傢具也較馳名,其形制、樣式較接近於蘇式傢具。
清代
清代康熙以前,仍沿用明式傢具,以髹漆或螺鈿傢具為主。清代傢具形成於乾隆年間。此時蘇州、北京的硬木傢具發生了不少變化。蘇州傢具裝飾繁復,硬木傢具往往與髹漆、玉器鑲嵌結合,製造雕漆、 雕填、描金、彩漆、金漆、仿蒔繪及文竹、竹黃、斑竹等傢具,與明代傢具已相去甚遠。廣州傢具已進入內廷,打破了原有傢具的權衡格局,改變了蘇式傢具一統禁城的局面,在內廷屋宇陳設中逐漸占據了重要地位。其造型、圖案、裝飾、用材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點。揚州傢具也不可忽視,其風格介乎於蘇、廣之間,具有折中色彩。尤以周翥百寶嵌傢具最為名貴,為其特點之一。北京傢具在明式傢具的基礎上,吸收蘇、揚、廣式傢具的手法,也有顯著的變化。內廷傢具由造辦處油木作、 廣木作製造及蘇、 揚、廣、長蘆等地進貢,而成為全國傢具的總匯。清代乾隆年間傢具京式、蘇式、揚式和廣式4式並存,相互影響,共同構成了此時傢具特有的典雅與華貴的總趨勢。晚清蘇式、揚式傢具雖在戰亂中復甦,但仍日趨衰落。京式、廣式傢具也失去18世紀那種工精料實、繁華富麗的時代氣氛。此時,上海、天津等口岸已輸入歐洲、日本傢具,因而出現了仿洋傢具或中西折中的不倫不類的「新型」傢具。
文房四寶工藝
明清兩代文房四寶,除注意其本身的實用價值外,尤強調其裝飾、玩賞、陳設等審美功能,工藝水平已達高峰。其中筆仍以湖州(今浙江省湖州市)所產毛筆最為馳名。內廷御筆有宣德、嘉靖和萬曆等年號款識。以羊、 狼等毫紮成竹筍頭、 蘭花頭或葫蘆頭。桿飾黑漆描金雲龍紋,或用玉桿。清代筆桿多以玉、漆、象牙、硬木、文竹、香妃竹、玳瑁、剔紅、金漆等材料和工藝製做,以提高筆的裝飾美。墨的裝飾性、鑒賞性也大為提高,制墨名家輩出,明代以程君房、方於魯兩人為其代表,有《程氏墨苑》、《方氏墨譜》傳世。入清後,曹素功墨名大振,傳十三代後遷至上海,繼續營業,盛名不衰。集錦墨盛於清代,康熙年間名家吳天章所制集錦墨形制翻新,雕鐫精工,色彩斑斕,裝潢典雅,多為文人珍藏。劉源監制國寶墨以及職貢圖、耕織圖等墨,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宮廷制墨的精品。明清兩代紙、絹的最大成就,是宣紙的改進及對紙、絹的第2次藝術加工。以染色、粉、蠟、灑金、描金、掐絲及版水印等技法裝飾紙、絹,其本身就是一件精美的工藝品。硯仍以端、歙兩硯備受重視。蘇州顧二娘是康熙年間江南制硯名手。內廷以松花石制御用硯。地方名硯尚有蘇州澄泥硯、山東磯石硯、紅絲石硯、寧夏賀蘭山石硯、甘肅洮河石硯及湖南菊花石硯等,在全國均有一定聲譽。另外還以各種材料、工藝製做硯滴、筆山、墨床、鎮尺、臂擱等數十種附屬性文房用具,其形制玲瓏小巧,裝飾精緻倩美,不失為工藝珍品。
其它手工藝
此外,尚有衣冠帶履、車轎鞍韉、武備儀器、盆景、鍾表、珠寶、 玳瑁、竹黃、匏、天然木等器,竹、草、藤、紙等編織以及各地民間及各民族的手工藝等,都是工藝美術的獨特領域和重要專業,是明清工藝美術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它們的工藝水平和製作技術,亦應還其本來面貌並給與一定的歷史地位。
理論著述
明清兩代不僅工藝美術獲得巨大發展,且理論著述較之前代也多有出現,頗有建樹。明代宋應星在本人從事實踐的基礎上,經過長時間的調查、搜集、整理、研究後,寫出了《天工開物》這部有關手工業方面的著作。它詳細地記述了各手工藝門類從原材料到成品的全部生產過程的情況。包括衣裝、絲織、印染、陶瓷、鑄造、金工、珠玉等各種手工藝。為研究明代工藝美術的重要資料,有「中國17世紀的工藝網路全書」之譽。新安(今安徽省新安縣)漆藝家黃大成的《髹飾錄》為中國現存古代唯一的一部漆藝專著,書分2集18章,對制漆的工具、材料、色漆的制配及裝飾方法等作了詳細的敘述。而高濂所著的《遵生八箋》則主要是供人們消遣玩物之用,書中有關古器珍玩之類的論述,對研究工藝美術史亦有參考價值。入清以來,理論著述則大都集中於陶瓷方面,且多談及景德鎮窯瓷業的發展,主要有:成書於乾隆年間,朱琰的《陶說》,補《陶記》之不足而又有新論的《景德鎮陶錄》(藍浦著,後由弟子鄭廷增補2卷,共10卷)。還有佚名氏的《南窯筆記》等。另外,關於玉器的有清末吳大的《古玉圖考》,關於刺綉的有道光年間丁佩的《綉譜》和由吳縣名綉工沈壽口述,經別人整理而成的《雪宦綉譜》等。或圖文並茂,考訂翔實;或論述規則,講解要點;或敘述經驗,傳授技藝,均為研究工作提供了重要參考。另外在一些地方府志及文人的詩、文集、筆記、札記等著作中亦多有有關工藝美術的闡述、記載,其中不乏精闢之言。
追問:
麻煩你能說簡潔點嗎??我只要清代工藝美術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