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盆栽知識 » 西河盆景園

西河盆景園

發布時間: 2022-05-26 08:31:38

『壹』 贛州有哪些著名的建築

1、通天岩風景區

通天岩風景區位於江西省贛州市章貢區西北郊6.8千米處,通天岩石窟開鑿於唐朝,興盛於北宋,至今保留著唐朝至宋代的石龕造像359尊,宋代至民國的摩崖題刻128品,被譽為「江南第一石窟」。

2、寶葫蘆農庄

寶葫蘆農庄是地處江西省贛州市章貢區水西鎮赤珠、湖邊鎮石人前之間,佔地面積1300餘畝,緊靠105國道,距市區3公里,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優越,是一座具有郊外田園風光、濃郁鄉村氣息的現代綠色生態農庄,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也是江西省唯一的最成功的主題公園。

3、客家文化城

客家文化城位於江西省贛州市贛縣區城區的東南面,南依逶迤而過的貢江水,對望風水祖師楊救貧隱居地楊仙嶺,遠眺贛南名山峰山,山、水、城相互映襯,是一個得天地之靈氣的風水寶地。

4、屏山

屏山坐落於縣南部的靖石鄉境內,距縣城約60公里,屬國家4A級旅遊景區;屏山舊名龍山,海拔1312米,為縣內最高峰,山麓四周百餘里,皆山石層壘而成,屬典型的卡斯特地貌結構,山高如屏,有奇禽異獸,盛夏最高氣溫29℃。

5、關西新圍

關西新圍,位於江西龍南縣城東約15公里處的關西圩旁,始建於1798年(清嘉慶三年),於1827年(道光七年)完工,歷時近30年,系關西名紳徐名鈞所建。後人為與其居老圍區別,故稱之為「新圍」。

據專家考證,關西新圍是迄今國內發現保存最為完整,結構、功能最為齊全的一處有代表性的贛南客家圍屋。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通天岩風景區

網路-寶葫蘆農庄

網路-客家文化城

網路-屏山

網路-關西新圍

『貳』 盆景園怎麼樣

揚州的盆景,自成一派。構思巧妙,美輪美奐。不過很多經典的盆景,已轉至博物館展覽。

『叄』 盆景園的主體環境

盆景的室內陳設,在不同的場所有不同的側重點,具體要掌握「雅」和「勢」兩字要結合環境特點,因地制宜地選用一些小型的或微型的盆景,適用於要求寧靜清雅的地方。而在窗檯或居高臨下的地方可擺設懸崖式盆景。而在門口陳設的盆景要求增加氣勢,一般要求較為大型的,還要有底座作襯托,如入口處擺一盆迎客型以示迎賓則很有風度。大堂之中陳設一盆蒼勁雄偉的大樹型或古榕型,則顯得庄嚴肅穆、氣象萬千,品種可選細葉榕,水橫枝、九里香等,兩旁則宜放斜樹型,牆角可放懸崖型。在走廊中宜放些山石盆景以增秀色.

『肆』 貴陽花溪國家城市濕地公園的景觀資源的分布及主要景物

五區三脈 兩堤八景
按照規劃,花溪國家城市濕地公園十里河灘景區分為「五區三脈」,即生態核心區、濕地科普區、花圃展示區、民俗文化體驗區和濕地游覽區,以及大將山山體生態軸(林脈)、原住民民俗體驗軸(地脈)和花溪河高原濕地軸(水脈)。
今後,十里河灘將建成「兩堤(春堤拂曉、秋堤沐晚)八景(蘆花飄雪、煙雨柳灣、荷塘映月、故人田園、黔地往事、古村遺韻、稻花怡庭、濕地花田)」等生態旅遊景觀。
三類景觀 盡顯山水
貴陽市和花溪區還將按照原生態的理念 1、地質遺珍
主要指花溪碧雲窩早三疊世中期的紫紅色地表風化殼及溶塌角礫岩;碧雲窩的紫紅色地表風化殼(鈣質古土壤或鈣結殼)和溶塌角礫岩記錄了早三疊世中期海平面下降後,碳酸鹽岩台地內部變為陸地遭受地表風化,後又隨著海平面回升變為咸化瀉湖的歷史。是研究地表風化的極佳地點。目前地質界專家研究表明,花溪區是世界三疊紀Nerrites相遺跡化石發育最好的地區。遺跡化石在環境研究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學價值,有的遺跡化石還具有很高的美學觀賞價值。
2、山景
(1)大將山:大將山是高原明珠—花溪的第一景,其名源於當地百姓的美好願望:連綿的山脈有如大將軍威震此地,給老百姓帶來吉祥平安之意。大將山脈是卡斯特地貌的典型代表。整體呈南北走勢,沿花溪河東岸蜿蜒分布,最高處海拔超過1300米。山體大連續,局部小山包相對獨立,與花溪河呈互依互抱之勢。山體連綿蒼翠,山上植被完整,是花溪河優美的天然綠色屏障。大將山脈與花溪河互生互襯,構成了花溪優美獨特的天然山水格局。
(2)麟山:位於花溪公園北側,原名獅子山,長200米,寬100米,相對高度4185米,是花溪公園內的最高山。明代《弘治貴州圖經新志》把麟山定位貴陽名山。清人周奎曾作《麟山記》,將原名「獅子山」改今名。山上林木蒼翠,古樹參天,巨石嶙峋,峭壁入雲。沿石級而上,山腰有「飛雲閣」,依山而建,亭中可小憩觀景。從「飛雲岫」穿洞而出,可至山頂,在此鳥瞰四周,花溪景色盡收眼底。山頂矗立巨石,石壁上刻有「黔山一柱」,為貴州書法家王萼華墨跡。山麓有「生聚教訓」摩崖,為劉劍魂先生1938年提撰。「麟山聳翠」已成為花溪公園富有特色的景觀。遊人游覽花溪公園,也以一登麟山縱覽花溪全景為快。
(3)龜山:位於公園西南側,緊鄰麟山。是一個長200米,最寬處40米,高僅95米的小山。鋒山上蒼松翠柏,濃蔭蔽日。山上原建有「清暉樓」:古樸典雅,現存遺址。山麓緊連壩上橋頭,建有「防空亭」,又稱「觀瀑亭」,於亭內可觀壩上橋瀑流。
(4)蛇山:在鳳山以南相隔僅數米。長有320米,最寬80米。形成四個小峰頂,原生植被良好。
(5)鳳山:在麟山、龜山的河對面,三山成鼎足而立之勢。是一座方圓約70*70米,高149米的小山峰,山頂有一小洞可通。
(6)姐妹峰:在花溪水庫大壩左右兩側,非常秀麗的兩座山峰,奇石綠樹。山上植被保存完好。像兩名美麗的少女迎接各方來客。 該區以花溪公園為中心,呈帶狀延花溪河彎曲展布。
十里河灘景區景色誘人,區內河水曲回,秀峰環抱,竹木夾岸,河中沙洲綠島千姿百態,跌水深潭相間展布。其中花溪公園更是集自然山、水、洞於一體。
(1)團寨河灘景觀:該景觀由三級跌水以及石橋殘部組成。上層水面開闊平緩,兩岸柳木夾岸。旁邊一小山包林木蔥郁。
(2)上水河灘景觀:該景觀由蛇狀河曲、河牛2個小島及1個大島、水輾、小橋、上水村寨、孤丘組成。河曲竹木夾岩,綠島相間,上水村依山面水,孤丘(比高40米)屹立河畔,其襯景、對景效果好。
(3)董家堰河灘景觀:該景觀范圍自董家堰高車至麥達新橋。景觀組成以100~120米寬的河面為主體,內含綠孤島2個,有老堰截河水形成同一級的4處跌水。
(4)麥翁河灘景觀:景觀范圍上至麥翁橋,下至攔水壩,長約600米。景觀組成以彎曲河道水面為主體,內含綠島3個,大島1個,河畔旁側有依山面水的麥翁村,垂柳夾岸,水映青山綠柳,景觀秀麗。
(5)濟番州河灘景觀:景觀范圍上至花溪公路大橋下,下至朝陽村,長約650米,景觀以彎曲河道水面為主體,內含牛角、沙洲島和小島1個,歷史悠久的花溪中學坐落於河畔旁側。河中有跌水景觀。
(6)花溪公園芙蓉洲:位於花溪公園東北部,也稱放鶴洲。由沙洲、礁島、石徑、石橋組成。在平坦寬闊的水面上,一簇簇長滿蘆葦和木芙蓉的礁島參差分布。夏日,島上一片蔥綠,野鴨、鴛鴦在水中嬉戲,一隻只遊船在島間悠閑游動。秋日,島上蘆葦蘆花與綠水相映成趣。蜿蜒的放鴿橋如曲折玉帶將水中洲島連成通道,橫卧在怡靜碧綠的溪水中。遊人在橋上,若置身於水中,與藍天、白雲、綠樹、碧水融為一體,鳥兒在空中翱翔飛舞,「鶴橋秋色」成為一幅秀麗圖景。
(7)螃蟹井—穆家壩河灘景觀:該景觀以彎曲河道水面為主體,其間具有賓館,螃蟹井、村寨、孤丘組景。該景觀的原始風貌獨具一格,河水碧綠迂迴,兩岸秀山並列,山澗螃蟹井水流涓涓,農田稻花滾滾,苗圃翠新,大有「穿花復繞水,隔岸聞花香」風光。在吉林賓館一帶。更是綠樹成蔭,草坪蔥蔥,姐妹峰則是古藤繞崖,螃蟹井布依農舍更反映了布依山寨特色。
(8)大壩溢洪道景觀:溢洪道下面有被洪水長期沖刷裸露的基岩,其岩層層面和裂縫面清晰,基岩面高低凹凸不平,有「怪石嶙峋」之景觀特徵。平時無注能源消耗時時頗有氣勢的一幅枯山水,渾厚的巨石疊於水道中。開閘放洪時,則洪流翻騰咆哮洶涌澎湃下瀉,如萬馬奔騰,形成一道飛瀑,異常壯麗。是十里河灘的最後一景。 1、園景
(1)花溪公園
該園雛形始於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由舉人周奎父子營造。1939年經貴州省政府批准正式建設風景區。現有面積50.10公頃,其中山域面積佔81.5%,年平均客游量80萬人次。花溪公園是貴州省著名風景區,被譽為貴州高原明珠。公園范圍,東至花溪大橋,南沿磊花路,西臨花溪平橋,北抵花溪小寨。它融真山真水、田園景色、民族風情為一體,被譽為「高原明珠」。陳毅元帥游過花溪後,曾留下「真山真水到處是,花溪布局更天然;十里河灘明如鏡,幾步花圃幾步農田」的詩句。秀美的小山巒,聳立與花溪河的兩岸,山內多有溶洞貫穿,有暗河流淌其下。蜿蜒曲折的花溪河,清清流水婀娜多姿。河水貫山過崖,越橋撞壁,形成了許多小湍流、小瀑布、小湖潭、小河灘。沿溪兩岸,錯落有致地分布著巧奪天工的樓台亭榭、步蹬飛橋、賓館別墅,給這山環水繞、堰塘層迭、河灘十里的綺麗風光增添了醉人的情致。溪畔附近的麟山,高步過百米,遠望恰似一座天然的大盆景。小山之上碧翠層岩、小徑曲環、溶洞橫穿,「飛雲閣」巧建山間,遊人登至山頂,可俯視花溪全景。另一座名為龜山的山巒與麟山相依,居於花溪河中心。山麓中有小橋飛架,河水奔騰,瀑布下落處河水碧綠,流速漸緩,形成帶狀小湖,遊客可泛舟漫遊,一覽兩岸瑰麗風光。「壩上橋」上方,綠樹掩映之中有一幢紅瓦白牆的小別墅,據說抗日戰爭時期,蔣介石在此指揮過抗戰事宜。橋的下方有一棋亭,1959年陳毅元帥曾在此題詩雲:「花溪棋亭位山腰,多人聚此費推敲。勸君讓他先一著,後發制人棋最高。」立意清新,耐人回味。
主要景點有音樂廣場、芙蓉洲、百步橋、壩上橋、麟山、龜山、松柏園、碧桃園、牡丹園、竹蓮池、棋亭、花溪小憩、西舍、戴安瀾將軍衣冠墓、平橋、黃金大道。
(2)董家堰荷花
位於董家堰橋南。原為盆景園。內有面積較大的荷塘,被木橋與亭房分割成三個大小不等的水面。塘中荷花蔥郁茂盛,荷花叢中不時有水鳥現沒,置身塘中竹亭,鳥鳴蟲唱,荷香陣陣。
(3)牛角島
緊鄰花溪大橋,建於2005年。佔地1.98公頃。是花溪區整治水土流失的重點生態建設項目。現已成為花溪公園的外延,是現代風格的市民生態開放活動廣場。
(4)鐵路橋至麥翁橋之間綠地
在鐵路橋至麥翁橋之間,沿花溪大道一側河岸目前已修建園路與臨水平台,目前有一臨時管理用房,別無其他服務設施。無明顯入口接駁點,遊人不便進入,且內部未形成環路。
(5)陽光水鄉觀光農業帶
建於2000年12月,位於花溪公園以西至洛平水庫東,佔地面積477畝。園區重點打造了高新技術示範基地、無公害果樹產業科技示範基地、生態觀光旅遊示範基地。內含荷花池110畝,果園區30畝,大魚塘17畝,蘭花棚2畝,溫室塑料大棚栽種鮮花7個3畝,名特優物種多功能展示廳10畝,北片桃園區80畝。先後授予「貴州省國家級農業高科技示範園區」、「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花溪區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等稱號。
(6)黃金大道
位於平橋上游至螃蟹井的西河段。

『伍』 信陽市最大的盆景園在那

湖東大道西段賢山村賢山北路。信陽盆景園

『陸』 寧波奉化溪口滕頭風景區有哪些景點

寧波奉化溪口滕頭風景區有哪些景點

一、盆景園

盆景園建於1980年,佔地7300平方米,隸屬滕頭園林公司。園內現有10000多盆盆景,30多個品種,精品盆景佔800多盆,集觀賞與銷售為一體。盆景利用奇異形狀的樹根,經人工再種植、嫁接和剪裁而成各種情趣和意境的風景。很多盆景的樹樁都有上百甚至幾百年的歷史了。為了滿足盆景愛好者的需求,盆景園特地製作了一些小盆景:銀杏、五針松、紅楓等,攜帶方便,大家可以在這里選購。

二、 田園閣

此廊橋是廣西侗族建築物的代表——風雨橋。這個橋的最大特點是沒有用一根釘子,全部是木頭鉚起來的。風雨橋博取民間建築之精華,集亭、台、樓、閣於一身,造型優美。整座廊橋從結構上看大致可分為三大部分:橋下部分是3排12個木柱形,用青石壘砌而成的橋墩;中間部分為木質橋面,採用80根粗大、筆直的木柱進行懸、托、架等建築支梁體系搭建而成,四周設有寬大、結實的木凳,可供遊客休息,橋的頂部採用樺鉚連結,將亭、廊結為一體,分叉四個翹角,再用10層飛檐層層覆蓋。

三、 棋王林

整片樹林都是國家級的棋王們栽種的,在樹林中間還有塊刻著「力挽狂瀾」的石碑,上面講述了一個發生在滕頭村的真實故事。在「滕頭杯」中國象棋賽上,一名吉林選手和一名廣東選手在比賽。當時手執紅棋的吉林選手氣勢很盛,殺得對方潰不成軍。在這嚴重落後的情況下,廣東選手十分冷靜,下了一著好棋,轉敗為勝,力挽狂瀾,最終贏得了勝利。現在棋局就擺在大家面前,對象棋感興趣的朋友可以上前看看究竟下哪個棋才能反敗為勝。

四、 十二生肖橋

橋的兩側護欄上有12個生肖雕塑,形神生動,美化了橋梁,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十二生肖橋在所有橋梁中是老大哥的位置,滕頭村這兒的嬰兒滿月當日過十橋,第一座要過的就是這十二生肖橋。

五、 寧波滕頭案例館

全球唯一入選2010上海世博會鄉村。

滕頭,總是不斷創造新的奇跡,2008年以「城市化與生態」實踐——全球生態500佳和世界十佳和諧鄉村路徑,在28個國家80個城市和地區的113個申報案例中脫穎而出,成為全世界唯一一個鄉村進駐上海世博會「城市最佳實踐區」。

上海世博寧波滕頭案例館已經搬遷至滕頭,該館是由中國美術學院教授王澍設計,展館有著濃郁的鄉村風情,三面牆體由60多萬塊舊瓦和古磚構築而成,是從寧波鄉村散落的舊磚瓦收集而來。

六、 滕頭外婆溪

外婆溪景觀區位於景區北緣,濱河帶總長近3公里,兩岸種植了花海景觀帶,展現了濱水生態景觀,還開展了搖櫓船體驗活動,遊客可乘坐搖櫓船慢悠慢悠地穿行在煙霧彌漫的外婆溪上,在外婆溪中,鸕鶿在不停地抓魚,遊客在用夾網。河裡的鴨子、鵝悠閑悠閑地游著,間或也有幾只飛鳥擦水飛過……好一派「看得見遠山、摸得著碧水、記得住鄉愁滋味」的夢幻鄉村景象啊!

水上滕頭隆重推出:「槳聲燈影、煙雨汀江、石窗聽戲、古渡放燈、水上婚禮、鸕鶿捕魚、扳網摳魚、徒手抓魚、野鴨群飛、白鴿迎賓、坐馬車,騎單車、外婆小吃」等「尋夢外婆溪」系列主題活動。

七、 明清奉幫石窗館

如果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那麼石窗就是古典建築的眼睛,在滕頭石窗館,組合108隻眼睛,其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是可想而知的。石窗起源於先秦,明清以來,對於宅院建築的高要求高標准和浙東地區盛產特有的青石、紅石、梅雨石的優勢,造就一批造詣較高的石坊,培養了大批手工藝人,特別是在奉化周邊一帶的石刻藝人,以技藝精湛聞名,成為後業志稱的「奉幫石匠」,他們創造的大量精美作品,今天可以從滕頭明清奉幫石窗藝術館中找到。石窗的圖案注重意境表達,如龍鳳呈祥、麒麟送子、雙龍戲珠、鳳穿牡丹等等,體現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其中最為常見的蝙蝠、梅花鹿、壽星和喜鵲的圖案,則寓意了人們對傳統福、祿、壽、禧的追求。滕頭的石窗有草書福字窗、變體雙喜窗、福在眼前梅花窗、獨筆虎、福祿壽、萬字窗等。

『柒』 贛州有何知名建築

古城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存的贛州古城牆從西津門沿章江至八境台,再沿貢江至東河大橋頭(原百勝門),共3600米,是全國惟一保存的宋代磚城,是中國宋代文化古跡中的一件孤品。贛州古城牆是五代後梁時盧光稠擴城後奠定的基礎。因江水歲歲環城,北宋嘉祐年間(1056~1063)開始使用磚石修築城牆,後經900多年的不斷修繕,形成了一道環贛州城長6.5公里的磚城牆,牆垛、敵樓、警鋪、馬面、炮城等設施齊全。整個城池開有西津、鎮南、百勝、建春、涌金5座大城門,前3座城門還建有二重或三重瓮城。1949年後,因拓展市區,將南段城牆拆除,現存部分是古城牆的東、北、西臨江部分。尤為珍貴的是,古城牆上保留有數以萬計的銘文磚。據統計,共有各種不同內容的銘文磚506種,年代最早的是北宋熙寧二年(1069),最晚的是民國4年(1915)。?

通天岩石窟

【通天岩石窟】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贛州城西北12公里處水西鄉境內。岩深谷邃,樹木參天,丹崖絕壁,風景秀麗,是一處發育較好的丹霞地貌景區。該景區分東西岩兩大部分。大量的古代摩崖造像和題刻均集中在東岩的忘歸、觀心、龍虎、通天、翠微等5處岩穴與峭壁之上,唐朝末年便開創為石窟寺,共有唐宋造像358尊,北宋至民國的題刻128品,是著名的石窟藝術寶庫。通天岩石窟的摩崖造像共分為三大類型:一是位於通天岩的4尊唐代圓雕觀音;二是從忘歸岩起,沿龍虎岩、翠微岩一線300餘米布局的十八羅漢造像,造像略大於真人,採用高浮雕的手法,完成時間在北宋早期,是通天岩摩崖造像的精華所在;三是以通天岩華嚴三聖造像為中心而展開的五百羅漢浮雕造像,完成於北宋中期。通天岩石窟的摩崖題刻,以北宋熙寧年間莆陽陳進之的題刻年代最早,後歷南宋、元、明、清、民國900多年未曾間斷。其中以宋代胡榘,明代王陽明、唐邦佐的題刻為上品。通天岩景區還有一滴泉、玉水池、陽孝本墓、普同塔、仙人井等古跡,以及山門半山亭、玉岩亭、惜春亭、群玉閣等現代園林景觀建築。其中群玉閣位於景區最高峰,登臨可遠眺贛江,俗稱望江亭。?

文廟

【文廟】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贛州城內厚德路東段。文廟在唐代為紫極宮,宋代改為大中祥符宮,後屢經興廢。明永樂四年(1406),祥符宮擴建完工,道士劉淵然特捐大銅鍾一口,現仍存。清乾隆元年(1736),知縣張照乘將縣學遷於此,現存建築為乾隆年間所建。因縣學又為祭孔場所,故又稱文廟。文廟建築群整體布局和主要建築均保存完好,現有大成門、廂房、大成殿、崇聖祠、節孝祠、尊經閣及廣場,佔地7000多平方米。整個文廟建築受嶺南建築風格影響較大,山牆起伏變化多採用曲線。文廟大成殿採用重檐歇山頂,覆以黃綠相間的剪邊琉璃瓦,並飾以青花瓷的屋脊和吻獸,加上彩瓷寶頂,顯得富麗堂皇。木構件中採用異形雕花拱,廊柱採用紅石柱,體現出濃郁的地方風格。大成殿高13米,佔地700多平方米,是贛南古建築中空間體量最大的單體木構建築,也是江西省現存的形制等級最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縣學建築。?

贛州古瓷窯遺址

【贛州古瓷窯遺址】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贛州市東郊七里鎮,故又稱七里鎮窯。窯址沿貢江北岸一線分布,東西長約2公里,南北寬約0.5公里,在1平方公里多的地底下,均為古代的窯址,同時還保存有高出地面的大型窯址堆積16處。贛州窯始燒於唐末五代,盛燒於兩宋,終燒於元代,是江西省境內宋代的四大窯場之一。贛州窯的產品主要為民間日用品,器形有枕、瓶、杯、壺、罐、碗、盞、盤、碟、缽、盂、爐、硯等。產品的胎質以陶胎為多,瓷胎較少。釉色有青釉、白釉、青白釉、褐釉、黑釉、窯變釉等多種,近年來還發現有少量的白釉開片瓷產品。贛州窯的青白釉瓷器可與同時代景德鎮窯的同類產品相媲美,仿漆器赭黑色釉則是贛州窯獨具風格的產品。產品中有一種劃胎柳斗紋點釉鼓釘罐,是贛州窯獨特的產品,在宋元時期遠銷日本、朝鮮一帶。贛州窯產品的裝飾工藝以刻劃為主,還採用印、雕、捏塑等工藝,常見的裝飾圖案為花鳥走獸。裝燒工藝在唐末五代採用墊柱支釘迭燒,宋代以後則採用墊餅匣缽裝燒,窯型以龍窯為主。1986年,曾清理出2座並列的宋代龍窯,各長30多米,為古代窯址中所罕見。?

舍利塔

【舍利塔】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贛州城東南,是慈雲寺的附屬建築,故又名慈雲塔。塔身六面九級,高42米,用青磚砌成。是一座穿腹繞平座而上的樓閣式塔,磚疊澀出檐,飾斗拱。此塔建於北宋天聖年間(1023~1032),塔身有"天聖元年"、"舍利塔磚僧"、"天聖二年女弟子陶一娘舍錢二十吊"等帶有紀年銘文的塔磚。此塔原有木檐迴廊,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因遭雷擊焚毀,現僅存磚塔身,是一座保存較好的珍貴宋塔。?

八境台

【八境台】贛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贛州城東北隅古城牆上。始建於北宋嘉祐年間(1056~1063)。章江與貢江在八境台下匯合成贛江,登上此台,贛州八景一覽無余,故取名八境台。此台建成時,主持建造此台的地方官孔宗瀚曾將登台所見繪成《虔州八境圖》,請蘇東坡按圖題詩8首。紹聖元年(1094),蘇東坡貶官嶺南路經贛州時,曾親臨八境台,在遍覽贛州的旖旎風光之後,深感原詩"未能道其萬一",遂補作後續一篇。宋代的贛州八景是:石樓、章貢台、白鵲樓、皂蓋樓、郁孤台、馬祖岩、塵外亭和峰山。到了清代,由於景觀發生變化,在八境台上所見的八景是:三台鼎峙、二水環流、玉岩夜月、寶蓋朝雲、儲潭曉鏡、天竺晴嵐、馬崖禪影、雁塔文峰。八境台建成後曾屢遭火災。1984年重建時,改為鋼筋混凝土仿古結構。新台於1987年落成,共3層,高28米,斗拱飛檐,畫梁朱柱,並採用琉璃瓦蓋面,內部裝修有天花、藻井、彩繪,整個建築溢彩流金,巍然壯觀,憑江而立,氣勢挺拔。登上此台,城外的山水田園之美、城內的亭台樓宇之秀盡收眼底,其風光之秀,為贛州城之最。1955年以八境台為主體闢建八境公園,佔地7.6公頃,其中水面5.5公頃。?

郁孤台

【郁孤台】贛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贛州城西北的賀蘭山上,是古城區的制高點。取其地樹木蔥郁、山勢孤獨而名郁孤台。郁孤台在唐代宗時就有記載,距今已有1200多年。南宋淳熙初年(1174),著名詞人辛棄疾在贛州任江南西路提點刑獄時,曾留有名作《菩薩蠻·郁孤台下清江水》一詞,郁孤台從此名揚海內。郁孤台在1982年重建時改為鋼筋混凝土仿木結構,其形制外觀均未改動,仍為3層,高17米。登上郁孤台,可俯瞰贛州城全景。?

浮橋

【浮橋】為了溝通城鄉交通,北宋熙寧年間(1068~1077),知州劉瑾在章江上架設了第一座浮橋--西津橋;南宋乾道年間(1165~1173),知州洪邁在貢江上架設了東津橋(即現今的建春門浮橋);淳熙年間(1174~1189),知州周必正在鎮南門外的章江上架設了南河浮橋(即南橋)。贛州3座浮橋,從宋代開始建造,其架橋方法一直沿用到現代,對溝通城鄉之間的交通發揮了巨大作用。1985年和1990年西河人行橋、南河大橋建成後,先後拆除了西津浮橋和南河浮橋,目前仍保存了最長的建春門浮橋。此橋全長400米,共用100隻木舟,每3隻為1節,整座浮橋分為33節,每日定時開啟,以通行船隻。此古老的交通設施,已沿用900多年,構成了贛州特有的人文景觀。?

福壽溝

【福壽溝】系古代贛州城的城市排水系統。宋代劉彝在熙寧年間(1068~1077)主持修建。整個系統分為福溝和壽溝兩大部分,福溝排城東南之水,壽溝排城西北之水。福壽溝根據贛州城的地勢,採用明溝和暗渠相結合,並與城區的池塘相串通的方式,既可避免溝水外溢,又可利用廢水養魚和種植水生植物。福、壽二溝均通過城牆下面的水窗,將廢水分別排入章江、貢江。整個福壽溝排水系統,是古代城市建設中富有創造性的綜合性工程。福壽溝在清朝初年曾進行過大規模的維修。直至今天,贛州城的下水道系統仍然利用了福壽溝的地下暗渠和城牆下的水窗作為排水通道。?

玉虹塔

【玉虹塔】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贛州市贛江西岸。是一座風水景觀塔,系明萬曆年間(1573~1620)都御史謝傑所建。塔下舊有玉虹橋,塔因此而得名,又因塔身刷有白灰,故俗稱白塔。此塔六面九級,青磚塔身,底部設有紅石須彌座,高30米,塔磚上多處可見"萬曆寶塔"的銘文。此塔結構為壁內折上式,外牆採光窗與內外壁之中的梯道巧妙地相互對應,便於採光,為明代磚塔的佳作。?

廣東會館

【廣東會館】贛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贛州城內西津路田螺嶺巷口。建於清同治五年(1866),是一棟嶺南風格的建築,屋面的主體部分採用石灣所產的琉璃瓦蓋面,山牆以曲線形的弓式山牆為主,構件多採用拋光的雕花青石,十分雅緻,別具一格。廣東會館還是革命紀念地。1926年11月,贛州工人第一次代表大會在這里召開。清代,贛州城內還有山西、陝西、安徽、福建、吉安、南臨等會館。?

虎崗"中華兒童新村"舊址

【虎崗"中華兒童新村"舊址】贛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贛州市東北郊,原為一片黃土崗。蔣經國主政贛南時,於1943年6月在此創辦"中華兒童新村"。兒童新村依山臨江,建築物錯落排列有1公里長,村中兒童最多時達1000多名,多為抗戰時期無家可歸的難童。1945年2月日寇進犯,贛州淪陷,兒童新村停辦。現保留有坊式山門、村公所、迎賓館、小會場、教室、宿舍和蔣經國舊居。?

峰山

【峰山】位於贛州城南,主峰距市區10多公里。峰山古名崆峒山,由寶蓋峰、獅子岩、牛軛崬、玉屏峰、席帽峰、金標峰、丫髻崬等山峰組成,寶蓋峰最高,海拔1016米。峰山森林資源豐富,現已開辟為風景游覽區、森林公園,有公路直通山頂,主要景點有獅子岩、寶蓋峰、石角龍潭瀑布、天子地仙人造字石、寶蓋峰石城、玉屏峰崆峒精舍遺址、單橋滴水寨等。獅子岩建有峰山別墅及配套的景觀建築。?

贛州公園

【贛州公園】位於城區中心,總面積3公頃。明清時期為道署衙門。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於衙東建甓園。乾隆二十四年(1759)累土為山,取名豐台。舊有甓園12景、豐台10景。1933年辟為贛州公園。現今公園東南部有動物園、山茶杜鵑園,東北部有廣場草坪、盆景園,西南部有鏡湖、長廊。整個公園綠草如茵,繁花似錦,涼亭、畫廊、碧池、修竹裝點宜人。鏡湖築有典雅的三小亭、兩水榭,曲廊回檻相通,假山疊石依託,水光山色,獨成天地
另外還有寶葫蘆農庄

熱點內容
牡丹花凋零 發布:2025-09-12 02:18:53 瀏覽:70
牡丹江dc 發布:2025-09-12 02:08:27 瀏覽:181
盆景風吹土 發布:2025-09-12 02:05:15 瀏覽:949
情人節微信平台 發布:2025-09-12 01:51:26 瀏覽:226
七夕情人節美圖 發布:2025-09-12 01:40:17 瀏覽:570
藤蔓花卉門 發布:2025-09-12 01:38:51 瀏覽:853
尊醬荷花酒 發布:2025-09-12 01:38:50 瀏覽:796
花藝亞洲杯 發布:2025-09-12 01:28:29 瀏覽:845
雞油盆景 發布:2025-09-12 01:26:10 瀏覽:710
丁香暖暖 發布:2025-09-12 00:58:36 瀏覽: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