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假山盆景
㈠ 《故宮博物院》的主要內容
《故宮博物院》全文通過介紹太和殿、中和殿與保和殿,乾清宮、交泰殿和坤寧宮等建築,說明了故宮建築群規模宏大壯麗、建築精美、布局統一的特點,而這些特點和它本是封建帝王的居住地,是大一統封建帝國的象徵相適應的。
這篇解說詞按照空間順序,採用移步換景的方法介紹了故宮的主要建築及其特色,表達了對故宮的熱愛和贊頌,歌頌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偉大的創造力,展示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
《故宮博物院》背景:
《故宮博物院》原來是一篇廣播稿,曾經配上音樂,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祖國各地》節目中播出。播出以後,不少聽眾要求重播,並且建議將稿件交報刊發表。正好這時候《地理知識》雜志准備開辟「旅遊地理」專欄,要去了這篇稿件。
在一九七九年十一月號上刊載了,題目就叫「古代藝術的寶庫——故宮博物院」。課文《故宮博物院》就是根據這篇文章刪改的。
㈡ 《故宮博物院》中簡要說說作者在介紹故宮博物館時的詳略。
建議你去首都圖書館視聽閱覽室查閱
㈢ 盆景藝術的歷史及現狀
盆景具有悠久的歷史,它源於中國的農耕文化,汲取了中國人文文化的營養,迎合了大眾的審美情趣。在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滋養下,它既登大雅之堂,也入百姓庭院;能擺案頭賞心,可置屋角悅目。室外、街頭,廣場、公園,人們喜聞樂見,給人以溫馨的心情,優雅的心境。盆景製作凝結著人類追求自然,追求藝術的創作觀念,獨具特色。
盆景是由栽培觀賞植物,以及模仿自然山林堆砌假山造園發展演變逐漸形成的。在浙江餘姚河姆渡新石器時期(距今7000餘年)遺址中發現繪有盆栽植物的陶片,有人認為這可能是盆景起源最早的證據。在河北望都東漢墓壁畫中(距今1700餘年)有盆栽花卉的畫面,畫面是一個圓盆,盆中栽著6支紅花,盆下配有方板幾架,形成植物盆缽幾架三位一體的藝術造型,與現代的盆景極為相似,有人認為這就是盆景的前身。至於盆景起源的確切時間,有待今後更多的出土文物加以證實。
對盆景形成的朝代,一致認為形成在唐代初期。其證據就是在陝西省乾陵發掘的唐代章懷太子李賢(武則天之子)墓的甬道東壁上,有侍女手捧盆景的壁畫。所繪這一盆景和現代盆景非常近似。可見當時盆景已成為觀賞珍品,作宮苑御用。同時受到魏、晉、南北朝山水畫興起的影響,應用寫意山水畫理的「縮龍成寸」、「小中見大」的手法,使用山石與植物相互組「景」,則簡單的「盆栽」而發展成具有意境的「盆景」。另外,在故宮博物館內保存一幅唐代畫家閻立本繪的《職貢》圖,圖中有這樣一個畫面:在進貢的行列中,有一個手托淺盆,盆中立著造型優美的山石,這和現代山水盆景十分相似;在進貢的行列中,還有人手托山石和肩扛山石的。這些畫面足以證實在唐代盆景已經形成了。
今天,盆景藝術又重綻光彩,恢復了昔日的輝煌,且風格各異,流派紛呈。
中國古代的盆景與各地的氣候、文化、資源相結合,形成了揚派、蘇派、嶺南派、川派、海派這五大門派。每一個門派都有自己獨具的特色和相應的藝術與自然和諧的氣息。揚派即揚州、泰州一帶盆景風格,以層次分明、平穩嚴整見長;蘇派即蘇州、常熟為代表,以老乾蟠枝、清秀古雅見長;嶺南派即廣州、佛山為代表,以剛勁挺拔、飄逸豪放見長;川派即四川盆景,以傳統不露「做手」的蟠扎技藝見長;海派即上海風格,以明快、流暢、新奇為特色,歷史雖短,卻能博採眾家之長,自成一體。五大流派只是擇其要而述之,不免掛一而漏萬,故後來又續有增補,如加上徽派,稱之為盆景六大流派;如再加廣西、福建、浙江、北京,稱之為十大流派。這一切都表明了今天我國的盆景藝術日新月異,蓬勃發展。
㈣ 六年級上冊語文書第十一課故宮博物院3456自然段有沒有說明方法
舉例子:皇帝即位、生日、婚禮和元旦等都在這里收朝賀。
摹狀貌:大膽廊下,鳴鍾擊磬,樂聲悠揚。台基上的香爐和銅龜、銅鶴里點起檀香或松柏枝,煙霧繚繞。
列數字:太和殿俗稱金鑾殿,高28米,面積2380多平方米。
打比方:彎彎的金水河像一條玉帶橫貫東西
作詮釋:在北京的中心,有一座城中之城,這就是紫禁城。
作比較:「前朝」和後三宮裝飾比較。
《故宮博物院》原文:
在北京城的中心,有一座城中之城,這就是紫禁城。現在人們叫它故宮,也叫故宮博物院。這是明清兩代的皇宮,是我國現存的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築群,有近六百年歷史了。
紫禁城的城牆十米多高,有四座城門:南面午門,北面神武門,東西面東華門、西華門。宮城呈長方形,佔地七十二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多間。城牆外是五十多米寬的護城河。城牆的四角,各有一-座玲瓏奇巧的角樓。故宮建築群規模宏大,建築精美,布局統一,集中體現了我國古代建築藝術的獨特風格。
從天安門往裡走,沿著一條筆直的大道穿過端門,就到了午門的前面。午門俗稱五鳳樓,是紫禁城的正門。走進午門,是一個寬廣的庭院,彎彎的金水河像一條玉帶橫貫東西,河上是五座精美的漢白玉石橋。橋的北面是太和門,一對威武的銅獅守衛在門的兩側。
進了太和門,就來到紫禁城的中心——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座大殿矗立在七米多高的白石台基上。台基有三層,每層的邊緣都有漢白玉欄桿圍繞著,欄桿上面刻著龍鳳流雲,四角和望柱下面伸出一千多個圓雕鰲頭,鰲頭嘴裡都有一個小圓洞,是台基的排水管道。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高二十八米,面積兩千三百八十多平方米,是故宮的殿堂。在湛藍的天空下,那金黃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頂,顯得格外輝煌。殿檐斗拱、額枋、樑柱,裝飾著青藍點金和貼金彩畫。正面是十二根紅色大圓柱,金瑣窗,朱漆門,同台基相互襯映,色彩鮮明,雄偉壯麗。
大殿正中是一個約兩米高的朱漆方台,上面安放著金漆雕龍寶座,背後是雕龍屏。方台兩旁有六根高大的蟠龍金柱,每根大柱上盤繞著矯健的金龍。仰望殿頂,中央藻井有一條巨大的雕金蟠龍。從龍口裡垂下一顆銀白色大圓珠,周圍環繞著六顆小珠,龍頭、寶珠正對著下面的寶座。梁枋間彩畫絢麗,有雙龍戲珠、單龍翔舞,有行龍、升龍、降龍,多態多姿,龍身周圍還襯托著流雲火焰。
三大殿建在紫禁城的中軸線上。這條線也是北京城的中軸線,向南從午門到天安門延伸到正陽門、永定門,往北從神武門到地安門、鼓樓,全長約八公里。
太和殿是舉行重大典禮的地方。皇帝即位、生日、婚禮和元旦等,都在這里接受朝賀。每逢大典,皇帝端坐在寶座上,殿外的白石台基上下,跪滿文武百官,中間御道兩邊排列著儀仗,大殿廊下,鳴鍾擊磬,樂聲悠揚。台基上的香爐和銅龜、銅鶴里點起檀香或松柏枝,煙霧繚繞。
太和殿後面是中和殿。這是一座亭子形方殿,殿頂把四道垂脊攢在一起,正中安放著一個大圓鎦金寶頂,輪廓非常優美。舉行大典時,皇帝先在這里休息。
中和殿後面是保和殿。雍正以後,這里是舉行一級考試——殿試的地方。
從保和殿出來,下了石級是一個長方形小廣場。廣場西起隆宗門,東到景運門。它把紫禁城分為前後兩大部分。廣場以南,主要建築是三大殿和東西兩側的文華殿、武英殿,叫「前朝」。廣場北面乾清門以內叫「內廷」,是皇帝和後妃們起居生活的地方,主要建築有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和東六宮、西六宮。
乾清宮是皇帝處理日常政務、批閱各種奏章的地方,後來還在這里接見外國使節。
乾清宮後面是交泰殿,交泰殿後面是坤寧宮。坤寧宮是皇後宮,也是皇帝結婚的地方。
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合稱「後三宮」。布局和前三殿基本一樣,但庄嚴肅穆的氣氛減少了,彩畫圖案也有明顯的變化。前三殿的圖案以龍為主,後三宮鳳凰逐漸增加,出現了雙鳳朝陽、龍鳳呈祥的彩畫,還有飛風、舞鳳、鳳凰牡丹等圖案。
後三宮往北就是御花園。御花園面積不很大,有大小建築二十多座,但毫無擁擠和重復的感覺。這里的建築布局、環境氣氛,和前幾部分迥然不同。亭台樓閣、池館水榭,掩映在青松翠柏之中;假山怪石、花壇盆景、藤蘿翠竹,點綴其間。來到這里,彷彿進入蘇州園林。
從御花園出順貞門,就到了紫禁城的北門——神武門,對面就是景山。據說景山是明代修建紫禁城的時候,用護城河中挖出的泥土堆起來的,現在成了風景優美的景山公園。站在景山的高處望故宮,重重殿宇,層層樓閣,道道宮牆,錯綜相連,而井然有序。這樣宏偉的建築群,這樣和諧統一的布局,不能不令人驚嘆。
㈤ 《故宮博物院》自主預習
預習目標:
1、整體把握文意,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
2、重點研討太和殿相關段落,體會文章重點突出、詳略得當的寫作特色,揣摩語言,理解太和殿里作者描繪多姿多彩的龍的用意。
3、了解祖國傳統的建築藝術,了解故宮建築藝術的獨特風格和偉大成就,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激發他們進一步發揚民族的創造精神。
《故宮博物院》這篇解說詞按照空間順序,採用移步換景的方法介紹了故宮的主要建築及其特色,表達了對故宮的熱愛和贊頌,歌頌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偉大的創造力,展示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
(5)故宮假山盆景擴展閱讀:
全文以說明宮殿的建築結構布局為主,說明歷史沿革為輔;詳寫宮殿狀貌,略寫其中的文物;詳寫重點宮殿,略寫其他宮殿;「前朝」詳寫太和殿,「內廷」詳寫養心殿。
在介紹這兩座宮殿時,又各有側重點:太和殿,著重介紹外觀色彩的輝煌壯麗,內部裝飾的庄嚴雄偉;養心殿,則著重介紹封建帝、後在這里進行的統治活動。這樣,使讀者對故宮的全貌有所了解,對它的主要特徵又能得深刻的印象。
㈥ 人教版 語文《故宮博物館》原文
故宮博物院
在北京的中心,有一座城中之城,這就是紫禁城.現在人們叫它故宮,也叫故宮博物院.這是明清兩代的皇宮,是我國現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築群,有500多年了.
紫禁城的城牆10米多高,有四座城門:南面午門,北面神武門,東西面東華門,西華門.宮城呈長方形,佔地72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70多座,房屋9000多間.城牆外是50多米寬的護城河.城牆的四角上,各有一座玲瓏奇巧的角樓.故宮建築群規模宏大壯麗,建築精美,布局統一,集中體現了我國古代建築藝術的獨特風格.
從天安門往裡走,沿著一條筆直的大道穿過端門,就到午門的前面.午門俗稱五鳳樓,是紫禁城的正門.走進午門,是一個寬廣的庭院,彎彎的金水河像一條玉帶橫貫東西,河上是五座精美的漢白玉石橋.橋的北面是太和門,一對威武的銅獅守衛在門的兩側.
進了太和門,就到紫禁城的中心——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座大殿矗立在7米多高的漢白玉台基上.台基有三層,每層的邊緣都用漢白玉欄桿圍繞著,上面刻著龍鳳流雲,四角和望柱下面伸出1000多個圓雕鰲頭,嘴裡都有一個小圓洞,是台基的排水管道.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高28米,面積2380多平方米.是故宮最大的殿堂.在湛藍的天空下,那金黃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頂,顯得格外輝煌.殿檐斗拱,額枋,樑柱,裝飾著青藍點金和貼金彩畫.正面是12根紅色大圓柱,金瑣窗,朱漆門,同台基相互襯映,色彩鮮明,雄偉壯麗.
大殿正中是一個約兩米高的朱漆方台,上面安放著金漆雕龍寶座,背後是雕龍屏.方台兩旁有6根高大的蟠龍金柱,每根大柱上盤繞著矯健的金龍.仰望殿頂,中央藻井有一條巨大的雕金蟠龍.從龍口裡垂下一顆銀白色大圓珠,周圍環繞著6顆小珠,龍頭,寶珠正對著下面的寶座.梁枋間彩畫絢麗,有雙龍戲珠,單龍翔舞,有行龍,升龍,降龍,多態多姿,龍身周圍還襯托著流雲火焰.
三大殿建築在紫禁城的中軸線上,這條線也是北京城的中軸線,向南從午門到天安門延伸到正陽門,永定門,往北從神武門到地安門鼓樓,全長約8公里.
太和殿是舉行重大典禮的地方.皇帝即位,生日,婚禮和元旦等都在這里受朝賀.每逢大典,殿外的白石台基上下跪滿文武百官,中間御道兩邊排列著儀仗,皇帝端坐在寶座上.大殿廊下,鳴鍾擊磬,樂聲悠揚.台基上的香爐和銅龜,銅鶴里點起檀香或松柏枝,煙霧繚繞.
太和殿後面是中和殿.這是一個亭子形方殿,殿頂把四道垂脊攢在一起,正中安放著一個大圓鎏金寶頂,輪廓非常優美.舉行大典,皇帝先在這里休息.
中和殿後面是保和殿.殿前廣場是舉行最高一級考試——殿試的地方.
從保和殿出來,下了石級,是一片長方形小廣場,西起隆宗門,東到景運門.它把紫禁城分為前後兩大部分.廣場以南,主要建築是三大殿和東西兩側的文華殿,武英殿,叫"前朝".廣場北面乾清門以內叫"內廷",是皇帝和後妃們起居生活的地方,主要建築有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和東六宮西六宮.
乾清宮是皇帝處理日常政務,批閱各種奏報的地方,後來還在這里接見外國使節.
乾清宮後面是交泰殿,交泰殿後面是坤寧宮.坤寧宮是皇後宮,也就是皇帝結婚的地方.
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稱"後三宮".布局和前三殿基本一樣,但庄嚴肅穆的氣氛減少了,彩畫圖案也有明顯的變化.前三殿的圖案以龍為主,後三宮鳳凰逐漸增加,出現了雙鳳朝陽,龍鳳呈祥彩畫,還有飛鳳,舞鳳,鳳凰牡丹等圖案.
東西六宮是妃嬪居住的地方.這就是俗稱的"三宮六院".現在東六宮大都作為古代藝術品的陳列專館,展出宮內收藏的青銅器,繪畫,陶瓷,工藝品等.西六宮大致按原來面貌布置,可以看到帝制時代的真實史跡和帝後的生活情況.
在西邊,最引人注目的是養心殿.從雍正到清末近200年間,皇帝大都住在這里.皇帝常在這里召見大臣,批閱奏報.軍機處設在養心殿南面院牆外,就是為了皇帝在養心殿召見軍機大臣的方便.
養心殿東間叫東暖閣,是皇帝休息和召見大臣的地方.
從養心殿往北,一個宮院連著一個宮院,幽雅寧靜,其中長春宮和儲秀宮是慈禧太後住過的地方.現在儲秀宮的陳設,就是按慈禧50歲生日時的情景布置的.1884年正當帝國主義入侵,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慈禧太後卻為自己的生日大肆揮霍,光是儲秀宮,翊坤宮兩處的裝修和給臣僕的賞賜,就花了100多萬兩銀子.
後三宮往北就是御花園.御花園面積不很大,有大小建築20多座,但毫無擁擠和重復的感覺.這里的建築布局,環境氣氛,和前幾部分迥然不同.亭台樓閣,池館水榭,掩映在青松翠柏之中;假山怪石,花壇盆景,藤蘿翠竹,點綴其間.來到這里,彷彿進入蘇州園林.
從御花園出順貞門,就是紫禁城的北門——神武門,對面就是景山.景山是明代修建紫禁城的時候,用護城河中挖出的泥土堆起來的,現在成了風景優美的景山公園.站在景山的高處望故宮,重重殿宇,層層樓閣,道道宮牆,錯綜相連,而井然有序.這樣宏偉的建築群,這樣和諧統一的布局,不能不令人驚嘆。
㈦ 1923年紫禁城大火之謎,有人說裡面的人都燒得沒有衣服,人體完好是嗎謝謝
紫禁城,取名於紫微星居於天地中心之意。前前後後,明清有24位皇帝住在這里。甚至直到民國十二年(1923年),末代皇帝溥儀仍然住在這個戒備森嚴的皇家城池裡。
退位後的溥儀按照與袁世凱定下的優待皇室條件,「尊號不改」,在紫禁城裡過著「小朝廷」的生活。他每天仍然以皇帝的名義頒發「上諭」,宗人府、內務府等一套宮廷機構照常奉職不變。但是,1923年6月26日晚,附近居民驚見,在紫禁城的西北角,
,紅光滿天,火焰高達10丈余,內里夾雜著叫喊聲和哭嚎聲。原來是神武門內建福宮的德日新齋起火,並迅速延及其他建築,這就是民國時期震驚中外的建福宮失火事件。後來,溥儀被驅出皇宮,民國年間財力不足,無力修復這片古代建築群,只好在故宮平面圖上將這個地方標注為「西火場」。
建福宮是清宮里儲藏珍寶最多的地方,建福宮大火發生的時間又恰在溥儀下令清點宮廷藏儲之時,這就不能不令人起疑。溥儀認定是太監偷盜金銀財寶之物縱火滅跡,而宮中檔案里太監供詞則認為是當天晚上溥儀在這里看電影之後下雨,電線連電著火。但是總讓人感覺有些事情被隱藏著、遮蓋著。
建福宮與西花園
在神秘而輝煌的紫禁城裡,有一處宮殿名叫建福宮。它位於內廷西路西六宮西側,清乾隆七年(1742年)修建而成,嘉慶七年(1802年)重修。
建福宮花園建於清乾隆五年,位於故宮內廷西六宮的西北側,東為重華宮,南為建福宮,西、北兩面鄰接宮牆,其原址為明代的乾西四所、五所,為皇太子居處,乾隆朝陸續將其地改建為花園,因其主體建築為建福宮,故稱其為建福宮花園。又因該花園地處內廷西側,亦稱西花園,為帝後休憩、娛樂的場所。
建福宮花園內的建築大小不一,高低錯落,內以游廊相連,並配有山石樹木,虛實得當,堪稱融皇家園林與江南私家園林藝術特色於一體的佳作。而且它布局十分獨特,不像御花園、慈寧花園等故宮花園追求左右平衡對稱,因此在中國古代宮廷園林中佔有特殊的地位。整個花園樓、堂、館、閣、軒、室、齋等大小不等、高低錯落,形制各異的建築類型相間,並隔以假山、花木、盆景,將空間以大化小,平面布局自由靈活多變。各景區和建築之間用游廊相通,似隔又連,景色相互因借,彼此滲透,極為巧妙,因此深得乾隆皇帝的喜愛。
建福宮花園修建後,乾隆皇帝對此花園情有獨鍾。時常到此遊憩,吟詠亦頗多,著名之作有《建福宮賦》、《建福宮紅梨花詩》等。後清宮定製每年嘉平朔日(臘月初一)皇帝御此宮並筆書福,以賀新禧。咸豐皇帝曾奉皇貴太妃在此進膳;孝德顯皇後、孝貞顯皇後(慈安)的神位也曾設於此宮。
自乾隆一朝,許多皇家珍寶均存放於建福宮花園。另外,這里還供奉有不少金質法器、藏文經版,以及字畫古玩等。此後,花園一帶一直作為皇家珍寶的收藏地。1923年,溥儀計劃徹底清點建福宮珍寶的數目,結果在清點工作剛剛開始不久,就發生了一場大火,靜怡軒、延春閣、敬勝齋及中正殿等皆焚於火,這座瑰麗的皇家花園也連同無數珍寶化為灰燼。
突如其來的大火
建福宮大火發生後,在當時社會生活中造成頗大影響。而關於此事件的來龍去脈也傳說頗多。據說,最早發現的竟是在紫禁城外六國飯店頂樓上休憩的外國人。時值6月底,正是登高乘涼的時節,樓頂上的外國人看到宮中火光沖天,連忙通知東交民巷中的義大利國救火隊。等到救火隊驅車趕至神武門前,故宮大門緊閉。急叩大門,但是門衛卻以「清室向例未奉諭旨,外人不許入神武門一步」為由,不敢擅自為他們開門。消防人員只能在宮門外等著溥儀下「諭旨」啟門。
內務府總管紹英急忙入宮四處尋找溥儀,請求他下「諭旨」啟門。在宮里找了將近1小時20分鍾,才在西宮見到溥儀。溥儀聞訊後,起初並沒有立即下「諭旨」啟門,而是因為思考著「家訓不得外人入宮」的觀念,有些猶豫不決。紹英一再陳請,溥儀決定召集臨時御前會議,隨後才下「諭旨」,准許各消防人員入宮救火。
因為喪失了救火的最佳時間,消防人員趕到現場的時候,建福宮花園已經成了無法控制的火的海洋。院內參天的松柏成了一棵棵火樹。靜怡軒、慧曜樓、吉雲樓、碧琳館、妙蓮花室等諸多華麗的建築都被大火牽連,在人們眼前一點點消失。
宮內沒有自來水,水井又早已乾枯多年,這讓救火人員一時間無計可施。情急之中,有人建議把水管接在一起,汲取神武門外筒子河的水。但是水順著一根不算太粗的管子,從400米外的筒子河慢慢流到這里,似乎很難解決燃眉之急。人們當時能做的也只是盡力拆除房屋、阻斷火道,一直折騰到第二天7時左右,大火才漸漸被撲滅。等到大火的余燼完全被撲滅,已經是兩三天之後了。
關於建福宮火災的損失,據內務府事後呈報說:這次大火共燒毀房屋120間,金佛2665尊,字畫1157件,古玩435件,古書幾萬冊。其實這也不過是內務府的一筆糊塗賬,由於建福宮花園深得乾隆皇帝的喜愛,經常做詩賦詞加以贊美,還將眾多自己喜愛的珍玩寶物存放此處。以後的清朝歷代皇帝都把這里當作存放珍寶的秘密倉庫,裡面古玩、字畫、瓷器、彝器、珍寶堆滿了庫房,數不勝數。究竟建福宮原有多少東西,就連內務府自己也無法搞清楚。
據愛新覺羅·溥儀《我的前半生》回憶,大火發生於他決定清點宮廷藏儲之時,結果「清點的和未清點的,全部燒個精光」。「建福宮附近一帶,包括靜怡軒、慧曜樓、吉雲樓、碧琳館、妙蓮花室、延春閣、積翠亭、廣生樓、凝烽樓、香雲亭等一大片地方燒成焦土。這是清宮里貯藏珍寶最多的地方,究竟在這一把火里毀掉了多少東西,至今還是一個謎。」
溥儀和他的親叔伯兄弟事後也都曾回憶說,到了八月初,內務府的人找來100多人清理火場,雖然灰燼里已經找不出字畫、古瓷,但是金佛、金塔燒熔後有的成了碎塊,有的化成金水,結成的半土半金板塊還有很多。內務府曾經找來北京各個金店投標,一個早已經打通關系的大金店以50萬元的價格買下了灰燼處理權,從中揀出金塊金片1.7萬多兩。金店揀完了,內務府的人又把餘下的灰燼裝麻袋,分發下去;據說有人後來施捨給雍和宮柏林寺的黃金「壇城」就是從麻袋裡的灰燼中提煉出來的。燒剩下的尚有這么多,真不可想像損失有多大了!
失火原因成謎
造成如此巨大損失的建福宮火災,究竟是什麼原因引起的呢?
據當時的《申報》報道:起火原因傳說不一,據昨日所得報告,有如下述:(一)此次宮中起火,系某太監平日將宮內所存御用寶物,私自運出盜賣,價值數十萬之多,因慮某太監揭發,乃仿燃滅參戰案辦法,預施此計,暗下火種,以為滅跡之計。(二)宮中原有金佛爺一座,本遠代之物,佛爺頭頂懸有一珠,價值甚巨,早日覬覦者苦無機會,此次中正殿之失慎,佛爺之珠,早已不翼而飛,不為無因。(三)電線走火,將屋頂引燃,延及各宮殿。
火災後,追查事故原因,聶憲藩、薛之珩等目擊者向國人發布的通電說:「本月26日夜12時,神武門電線走火,由德日新齋內延燒。」當時,妃嬪們為了消遣,經常在宮內放電影,德日新齋就是電影場所在,電影機、電燈房也在這里。負責管理的太監等缺乏用電知識,漏電失火不無可能。1904年慈禧70歲壽辰的時候,就曾出現正在放映的電影片子著火的情況。
但是皇室的溥儀、溥佳等則懷疑是宮內偷盜珍寶的太監放火滅跡。宮里太監等偷盜珍寶,到外面古玩店抵押變賣的情況非常多見。甚至,溥儀結婚當天,婚禮剛剛完畢,皇後鳳冠上的珍珠玉翠裝嵌就整個被換成了贗品。那些日常發生的盜寶事件就更多了。大火發生之前,溥儀曾接受師傅庄士敦的建議,清點宮內藏寶。沒料到,建福宮的清點剛剛開始,大火就發生了。
在此之前,庄士敦曾經建議把清朝歷代皇帝的畫像和行樂圖取出拍照(建福宮內存清歷代皇帝聖像)。溥儀覺得有意思,就叫太監每天到建福宮取出十幾張,由一個美國攝影師來拍。結果有幾次太監竟然取不來了,再加上以前要他們拿某件寶物時他們心虛的樣子,溥儀越發懷疑太監們有偷盜行為。因此在大火發生後他就認為是偷盜犯眼看自己就要暴露,先下手為強用火來消蹤滅跡。
事過多年以後,關於建福宮及其大火,溥儀仍然耿耿於懷,他在傳記《我的前半生》中詳細地記述了他對這一事件的完整認識:
我十六歲那年,有一天由於好奇心的驅使,叫太監打開建福宮那邊一座庫房。庫門封條很厚,至少有幾十年沒有開過了。我看見滿屋都是堆到天花板的大箱子,箱皮上有嘉慶年的封條,裡面是什麼東西,誰也說不上來……這時我想到了這樣的問題:我究竟有多少財寶?我能看到的,我拿來了,我看不到的又有多少?那些整庫整院的珍寶怎麼辦?被人偷去的有多少?怎樣才能制止偷盜?
庄士敦師傅曾告訴我,他住的地安門街上,新開了許多家古玩鋪。聽說有的是太監開的,有的是內務府官員或者官員的親戚開的。後來,別的師傅也覺得必須採取措施,杜絕盜患。最後,我接受了師傅們的建議,決定清點一下。這樣一來,麻煩更大了。
首先是盜案更多了。毓慶宮的庫房門鎖給人砸掉了,乾清宮的後窗戶給人打開了。
事情越來越不像話,我剛買的大鑽石也不見了。為了追查盜案,太妃曾叫敬事房都領侍組織九堂總管,會審當事的太監,甚至動了刑,但是無論是刑訊還是懸重賞,都未獲得一點效果。不但如此,建福宮的清點剛開始,六月二十六日的夜裡便突然發生火災,清點的和未清點的,全部燒個精光。
據曾經在故宮工作過的人員傳說,在新中國成立後不久的50年代,進行「三反五反」,清查故宮偷盜行為,的確在宮中的一些枯井中找到許多瓷器、古玩等器物。推測為當年宮人一時無法將所盜之財攜出宮外,遂將其暫匿於井中,然後想辦法再分別攜出。但建福宮的一把大火與太監的遣散出宮使得計劃功敗垂成。
太監的末日
建福宮的一把大火之後,因為溥儀懷疑是太監故意縱火,再加上「小朝廷」開支入不敷出和內務府太監們中飽私囊、舞弊等原因,大火後的20天,7月16日,他下了一個破天荒的「諭旨」:「將宮內太監全部裁撤,立即出宮。」這引起了北京城乃至全國的轟動。當然也不是一個沒有留下,三位太妃、溥儀、淑妃等所在的五個宮各留下20名驅使。
我們可以從庄士敦《紫禁城的黃昏》中看到這樣的記載:「溥儀請京畿衛戍總司令王懷慶將軍派他的部下一些親信帶軍隊來保護紫禁城。王懷慶一向和皇室的感情極好,他的軍隊駐北京城至頤和園這一帶。同時又召見內務府總管大臣紹英,吩咐他負責處理這件事,叫他召集全部太監在某一宮殿的院落上,宣讀聖諭,叫他們即日離開紫禁城。如果太監們表示什麼不滿意或者意圖搗亂秩序,就叫王懷慶派來的軍士將其趕出紫禁城外。」
當天晚上紹英把全體太監集合到乾清宮內,宣讀「諭旨」。這些在宮里當了十幾年差的人,絕大多數在北京沒有家,限他們幾個小時出去,的確讓大部分人非常為難。因此當「諭旨」宣讀後,許多太監要麼高聲咒罵,要麼號啕大哭。為了不妨礙北京的治安,溥儀吩咐發給他們一筆遣散費,當天在北京找不到親戚投靠的,准許暫時住在地安門內大街雁翅樓內。最終,一千多個太監在軍隊的監視下,只得默默地接受命運。很快,太監們從神武門出發,陸續離開了紫禁城。
在中國歷史上延續幾千年的太監制度在帝制廢除之後十幾年,終於在建福宮火災後宣告終結。實際上,也有人認為,如果不是溥儀點查內宮古物,宮監們也沒有迫於懼罪縱火,太監遲早也會被遣散。因為當時宮中財務捉襟見肘,拖欠餉銀已有多時。而當時眾宮人雖未被正式遣散,但早已經開始自謀生路,而偷盜宮內的皇家器物出宮賣掉,就是他們的主要謀生手段之一。溥儀風聞此事以後,才派人清點庫房,珍藏寶物最多的建福宮便是清查的重點所在。只是在建福宮大火發生後,溥儀驚恐之下疑心更起,擔心太監們偷盜滅跡之事愈演愈烈,把整個紫禁城全部的皇家財產都燒掉,於是才下了決心,將太監們統統攆走。
太監們被遣散之後,宮里一時間雜亂無章。溥儀吃飯擺飯桌的事情,變成了皇親貴族溥佳、溥傑的差事,全體王公也被要求輪流在宮中負責溥儀的安全。溥儀自己覺得處處不方便,後來又叫回了100多人,增添了十幾個隨從侍衛,才恢復正常。
迷上網球的溥儀在大火後忙不迭地命人在建福宮大火之後的廢墟上建起了一個網球場。據說在挖地基的時候,還挖出了兩三個穿盔甲的俑,人們紛紛傳言,這是以前宮里有人搞「巫蠱」,在俑身上寫上某人的名字和生日,讓喇嘛念經將其置於死地。不過,這些對溥儀似乎沒有產生什麼影響,他照樣天天打網球,還買來自行車,與溥佳等賽車玩。
2000年,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提供400萬美元啟動了建福宮重建工程,但是那些無法估價的珍寶是再也重建不出來了。
(摘自張宏張晨怡著《民國十五疑案》)
〔相關鏈接〕
故宮建福宮花園完成復建
2006年5月16日,位於故宮西北角的建福宮花園復建完成。據介紹,作為目前故宮唯一一處復建項目,該工程歷時5年,耗資近一億元。
記者進入修繕一新的建福宮花園,發現佔地4074平方米的花園中,樓、閣、齋等一應俱全,11座宮殿和乾隆花園中的建築有異曲同工之處。
修復過程盡量體現原汁原味,其中80%的石基被繼續沿用。記者發現在陽光照射下,整座花園的彩畫顯得金碧輝煌,十分耀眼。據介紹,此次工程共應用了2800多克庫金和赤金,用金量堪稱國內古建築之最。另外,工程僅用瓦就達126309件,將其一字排開相當於奧運會馬拉松賽跑的距離。
(摘自《北京日報》)
沒穿衣服一說應該是謠傳吧
㈧ 根據所學課文《故宮博物院》填空。亭台樓閣、池館水榭,掩映在青松翠柏之中;______
空格處填:假山怪石、花壇盆景、藤蘿翠竹。
《故宮博物院》,是人民教育版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第14課課文。這篇解說詞按照空間順序,採用移步換景的方法介紹了故宮的主要建築及其特色,表達了對故宮的熱愛和贊頌,歌頌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偉大的創造力,展示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
作者:黃傳惕
1979年夏,作者正式動手寫本文,但1978年秋天始,作者已經開始醞釀這篇文章。在寫另一篇文章《天安門頌》的時候,作者翻閱的有關天安門的資料大多是和故宮的資料連在一起的。天安門和紫禁城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這就激發了作者寫故宮的強烈願望。
(8)故宮假山盆景擴展閱讀:
相關建築:
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之精華。北京故宮以三大殿為中心,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餘間。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
北京故宮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首(法國凡爾賽宮、英國白金漢宮、美國白宮、俄羅斯克里姆林宮),是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1961年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㈨ 北京故宮御花園里都有什麼樹
1、古檜柏
樹干直沖雲霄,形成「高閣倚紫垣,翠柏映延暉」的景觀。此古柏被稱為「疙瘩柏」,它歷經磨難,樹干中空,干皮多處空洞破損,根部糟朽嚴重。目前,故宮將對其樹干、枝杈進行清除腐朽組織、殺菌除蟲、防腐等一系列古樹枝幹修復工序,恢復古拙姿態後將之作為標本展覽。
2、連理柏
它由兩棵古柏組成,雙柏的主幹跨在北京的中軸線上。連理柏象徵著愛情、忠貞,估計乾隆皇帝也是希望自己的後妃們能對自己忠貞。
3、槐樹
這棵,名「龍抓槐」,它是北京的「龍爪槐之最」,其主幹周長達3米,如巨龍飛舞。此槐的姿態奇絕、情趣盎然,人稱為「蟠龍槐」。
4、楸樹
它在道教里被稱為「仙木」,因為它的花是呈紫紅色的,寓意「紫氣東來」。明朝的嘉靖皇帝最崇信道教,他在位時,令宮中廣植楸樹。每到紫花盛開時,那御花園里紫氣東來一片,真就像是仙宮一般。
5、白皮鬆
欽安殿殿外環繞漢白玉石欄,欄下東、西兩側各栽一株白皮鬆。西側的白皮鬆,主幹傾斜,樹冠青翠,胸徑達116厘米,樹根外露,似一條偃卧的蒼龍,更顯清奇蒼古。
堆秀山西南角的白皮鬆,氣勢宏偉,引人注目,是山上唯一的植物景觀,雖生長於假山上,仍舊枝繁葉茂,與堆秀山融為一體,烘托出獨有的山林意境。冠中的兩主枝間還形成天然的「連理枝」,別具特色。
6、古龍爪槐
御花園瓊苑東門內一株古龍爪槐,枝幹虯曲,老態龍鍾,冠大蔭濃,枝條彎曲而下垂,像一把巨傘。株齡三百年以上,樹高僅5米,胸徑卻達106厘米,樹冠投影面積92平方米,被譽為「北京龍爪槐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