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盆栽
① 古代文人對一種植物的描寫!!!
對蘭花:幽蘭生空谷,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業,不以貧寒而改節。
② 古代文人對各種植物有自己的愛好,陸游喜愛什麼植物
陸游比較喜歡的是梅花,他的很多作品中都寫到了梅花,比如《卜運算元》中寫道「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③ 文人盆景有啥特點如何製作
盆景是濃縮的山水,小中見大,通過製作者的匠心獨運,把樹木山石巧妙擺放在一起,其優美和意境,如同傑出的山水畫,讓人陶醉不已,其中盆景製作中有一種設計文人式,更具備感染人的魅力,如果大家喜歡盆景的話,就讓我們一起聊聊文人式盆景吧!
如果基本的修剪完成,就要對主幹進行蟠扎,蟠扎時為了防止傷害樹干,最好使用麻皮纏繞樹干,然後再纏繞金屬絲,蟠扎時手法一定要柔和,可以按照有主到次的順序進行,先主幹後枝條,注意主枝和次枝的協調和搭配。
有時,製作文人盆景,並非單單的獨桿進行製作,有時雙桿也可進行,再者由於文人盆景素材一般比較瘦高,下部容易空虛,這時經常配合使用一種技法,就是「跌枝」,在自然中由於大風或者雪壓,樹枝突然向下曲折,變化分明,在盆景中也可人為的營造這種意境,來彌補下部的空虛。
此外可以巧妙的布置青苔或者鋪上奇石,人物來營造整體美感。
④ 高桿文人盆景一般多高
1.5米左右。
它的特徵是:在樹樁盆景中往往表現為聳高、清瘦、瀟灑、簡潔,在樹干五分之三以上部分布三至四個枝條,其中較長一枝彎曲並呈垂直而下狀,在未翹梢起的基本樹型。
文人盆景往往以個性生動、鮮明、清新,且技藝精湛的藝術形象,為自古中國知識分子清高、自傲的志向、孤高清逸和獨往獨行不羈的人文精神追求,作了最好的注釋。文人盆景所表現出的精神內涵,仍然追隨崇尚中國古代文人士大夫的藝術思想和精神境界。
文人樹盆景製作:
1、文人樹盆景的加工應自幼開始,此時可塑性大,能做出細微的彎曲變化,加工主要是修剪和蟠扎,松柏類還需適當雕刻。
2、對於選好的樹木材料,經過細心觀察和思考,確定觀賞面後,即可進行一次基本結構的修剪。
3、一般先將主幹主部的枝條剪去,僅留主幹上部1/3的枝條,有時也可在下部留少量小枝條,用作點綴。
4、根據造型的需要,需對主幹上部枝條進行疏剪,必須認真考慮取捨,對於不需要的枝條應毫不留情地剪除。對於保留的枝條,不要急於剪短,以留待蟠扎,如枝條粗度不夠還需繼續培養。
⑤ 古代文人都有自己偏愛的植物,那麼北宋的周郭頤
周敦頤最愛的花是蓮花。
⑥ 有人收集古代詩人描寫盆景的詩嗎
詩人 們對春風情有獨鍾,以其生花妙筆一次又一次地吟詠之。在中國 古代詩人 們的筆下,... --春風是忙碌的。南宋詩人方岳有一首題為《春思》 的詩 :"春風多可太忙生,長共花邊...
⑦ 這樣的盆景能稱為文人式盆景嗎
沒圖、沒內容如何回答?
這盆景還分文人式嗎?所謂盆景就是立體的畫,獨特的景緻和意景,種植與點綴,源於自然而創作,都可以體現出作者的文化素養和藝術功底。但切莫把一般的盆栽當作盆景。
⑧ 古代文人墨客分別喜歡什麼花
古代文人墨客分別喜歡:梅花、梨花、桃花、荷花、菊花等。
1、梅花
《白梅》元代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塵。
忽然一夜清香發,散作乾坤萬里春。
釋義:
白梅生長在冰天雪地的寒冬,傲然開放,不與桃李凡花相混同。忽然在某個夜裡花兒盛開,清香散發出來,竟散作了天地間的萬里新春。
賞析:
詩人以梅自況,借梅花的高潔來表達自己堅守情操,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格遠志。
2、梨花
《離思五首.其五》唐代:元稹
尋常百種花齊發,偏摘梨花與白人。
今日江頭兩三樹,可憐和葉度殘春。
釋義:
當時百花齊放,我卻偏偏摘了朵白色的梨花送給你這個皮膚潔白如玉的女子。如今我就像那兩三棵樹一樣靜靜地站在江邊,可憐只有一樹綠葉和我一起度過殘春。
賞析:
春天百花爭奇斗艷,詩人摘了梨花,就是因為自己的妻子不像其她女色,不僅賢惠端莊、通曉詩文,更重要的是出身富貴,卻不好富貴,不慕虛榮,就好像那潔白的梨花,靜靜地在枝頭綻放。
可是,妻子已經過世,滿樹的梨花凋謝了,只剩下綠葉,孤零零地度過殘春。詩人把運用比喻的手法,把梨花比作妻子,自己比作綠葉,抒發了對亡妻的無盡懷念
3、桃花
《訴衷情·小桃灼灼柳鬖鬖》宋代:黃庭堅
小桃灼灼柳鬖鬖,春色滿江南。雨晴風暖煙淡,天氣正醺酣。
山潑黛,水挼藍,翠相攙。歌樓酒旆,故故招人,權典青衫。
釋義:
桃花盛開,垂柳依依,江南的春色很美。雨過天晴,春風溫暖煙靄淡淡,讓人陶醉。山巒黛綠,水波湛藍,綠水與青山相互映襯著。歌樓酒旗飄動,招人前去。姑且把青衫典當了換酒吧。
賞析:
把最足以作為春天表徵的桃花盛開,柳條垂拂這兩種典型景物描寫出來。美景還要有良辰襯托。宿雨初晴,惠風和暢,煙靄澹淡,著人如酒的天氣。這樣的天氣,使人心曠神怡,正可以游目騁懷,飽覽自然風光。
4、荷花
《淥水曲》唐代:李白
淥水明秋月,南湖采白蘋。
荷花嬌欲語,愁殺盪舟人。
釋義:
清澈的湖水在秋夜的月亮下發著亮光,我到洞庭湖采白蘋。荷花姿態嬌媚好像有話要對我說,卻愁壞了我這個搖船人。
賞析:
荷花是極其嬌柔純凈的花卉,清秀嫵媚,出於污泥而不染,這正像白璧無瑕的少女。「欲語」二字尤其傳神深蘊,人之「欲語」則顯現出剛要張口的樣子,花之「欲語」也正是花苞正欲綻開,花瓣將要張口時的景象。
說其巧妙,不僅是因為此時的花朵最為美麗誘人,還因為她最形象而又恰如其分地象徵著詩中主人公那青春的活力與少女情竇乍開的年齡特徵。大概正是因為客體與主體如此相像契合,才能深深地撥動主體的心弦,觸動了那位盪舟人的春心。
5、菊花
《寒菊 / 畫菊》宋代:鄭思肖
花開不並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釋義:
菊花盛開在秋天,從不與百花為伍,獨立在稀疏的籬笆旁,情操意趣並未衰窮。寧可在枝頭凋謝枯萎而死,也不曾吹落於凜冽北風之中!
賞析:
全詩寫菊花之形貌,得菊花之神理,又能超乎其上,在充分表現菊花自然屬性的同時,攄寫了鄭思肖的愛國情操,既表現出菊花的自然美,菊畫的繪畫美,又表現了畫家兼詩人的人格美,使菊花形象的自然性與社會性得到和諧的統一,這首題畫詩也便有了崇高的審美體驗和深睿的哲理含蘊,使讀者從中獲得美感愉悅和生活啟迪。
⑨ 古代文人是怎麼種樹的
人文始祖黃帝開植樹造林先河
傳說黃帝戰敗蚩尤,建立了部落聯盟,定居橋山。黃帝發現橋山一帶群民,有的棲居於樹,有的與獸同**,既不文明,又不安全。他們教化橋山人民在臨水靠山的半坡上砍樹造屋,橋山群民住進房屋後,不但日常生活方便多了,而且也不怕野獸來傷害他們了。可是,在那時候人們並不懂得毀壞森林將會帶來什麼樣的嚴重後果。他們經常亂砍亂伐樹木,沒有幾年,橋山周圍的樹木全被砍光了。
一場暴雨,山洪暴發,洪水像猛獸一般從山下猛沖下來,把幾十人和黃帝得力的大臣共鼓、狄貨都捲走了,黃帝悲痛萬分。雨過天晴,黃帝親自帶領大臣們上山查看,發現凡是樹林被砍光的山峁,不僅擋不住水,連地上的草也沖得一干二凈。黃帝心情十分沉重,自己帶頭栽了一棵小柏樹。臣民們都學黃帝的樣子,紛紛栽樹種草。不幾年,橋國的山山峁峁林草茂密,一片蔥綠。人們都很感激黃帝。從此,植樹造林便成了中華民族的一個優良傳統,世世代代一直沿續下來。
至今,黃帝當時的手植柏依然挺立在陝西軒轅廟中,這棵柏樹高20米以上,胸圍7.8米,雖經歷了5000餘年的風霜,至今干壯體美、枝葉繁茂,樹冠覆蓋面積達178平方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柏樹,人稱世界柏樹之父。
關於植樹的最早記載
黃帝植樹只是個美好的傳說。但我國植樹造林的歷史,最少可以追溯到3000 年前。《禮記》說:「孟春之月,盛德在木」,意思說春天植樹造林,是最大的道德行為。早在父系氏族社會後期公元前的虞舜時代,就設立了執掌山林的官員「虞官」。,這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林業部長」。夏禹時出現了保護林木的行政法規,《周書大聚篇》說:「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長」。殷商時期,甲骨文上已記載人們在房前屋後栽花植樹的情景。公元前1000 多年的西周,國家就成立了「林衡」、「山虞」管理機構,負責掌管種植、護林等亊務,為動員群眾植樹,甚至作出「不種者,無槨」(不種樹的人死後不給棺材)的規定。
《詩經·小雅》中說:「周道如砥,其直如矢。」這短短的八個字,為我們描繪出了一個簡單明快的畫面:兩千多年前的洛陽,一條條主幹道筆直而平坦,路兩邊是排列得整整齊齊的樹。這可不是誰心血**隨便栽的,而是官方有規定,凡有道路的地方都要植樹,且「置廬舍並藏食糧」,以供守路者食宿。
「五柳先生」並未獨愛菊
東晉陶淵明不僅喜歡菊花和蘭花,還非常熱衷於植柳。他歸隱後就專門在房前種了五棵柳樹,自號「五柳先生」。陶淵明的植樹熱情在他的詩詞里可見一斑:「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縈縈窗下蘭,密密堂前柳」。
柳樹為什麼要叫「楊柳」?
古代傳奇小說《開河記》記述,隋煬帝登基後,下令開鑿通濟渠,虞世基建議在堤岸種柳,隋煬帝認為這個建議不錯,就下令在新開的大運河兩岸種柳,並親自栽植,御書賜柳樹姓楊,享受與帝王同姓之殊榮,從此柳樹便有了「楊柳」之美稱。這樣一來,官吏百姓都踴躍栽樹。不到兩年,運河兩岸楊柳依依,風景如畫。隋煬帝雖是荒**無道,挖運河也是為了方便到江南玩,但客觀上卻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唐宋大家誰最愛種樹?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不僅本身姓柳,而且也痴愛柳樹。說來也巧,他又到柳州任刺史,帶領百姓在柳江西岸大面積種植柳樹,還因此作了一首含有很多「柳」字的詩: 「柳州柳刺史,種柳柳江邊,說笑為故亊,推移成昔年。」但是他並不是為了愛柳而種柳,詩的下半部分說出了他為民造福的崇高情懷,「垂蔭當覆地,聳干會參天。好作思人樹,慚無惠化傳。」柳宗元一到柳州,便大力提倡植樹造林,並親自「手植黃柑事百株,春來新味遍城隅。」他把植樹要領概括為:「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育平,其土欲故,其築欲密。」
白居易堪稱「種樹迷」,他做過多處地方官,他官做到哪裡,樹就種到哪裡,每到一處都要栽花種樹。任忠州刺史時,他掏錢買花樹,並率領童僕等,荷鋤在城東坡,挖溝引水,培土栽種了許多桃李杏梅等果樹,綠化荒山,改善環境,勞動其中,陶醉其中。他的《東坡種花》詩就生動地記載了這件事:「持錢買花樹,城東坡上栽。但購有花者,不限桃李梅。百果參雜種,千枝次第開。」在他的詩中,常能見到一些有關植樹的詩句:「手栽兩松樹,聊以當嘉賓」,「白頭種松桂,早晚見成林。」
蘇軾少年時就愛種樹,每隔一段時間就去種樹,從不間斷,一共在他讀書的山坡上栽下了數萬株松樹。在《戲作種松》詩中說:「我昔少年日,種松滿東岡。初移一寸根,瑣細如插秧。」多年的種樹經歷使他掌握了豐富的種樹技術,好多人都來跟他學**種樹經驗,他的種樹方法被人稱為「東坡種松法」,寫入《東坡雜記》中。他任杭州知州時,在西湖築堤「植芙蓉、楊柳其上,望之如畫圖」,成為西湖十景之一的「蘇堤春曉」。謫居黃州時,曾築東坡雪堂,周圍栽種柳、桑、竹、棗、栗等樹,並寫詩曰「去年東坡拾瓦礫,自種黃桑三百尺」。
種樹10億株的皇帝
朱元璋曾經是農民,傳說他曾被柿子救了一命,於是對柿樹情有獨鍾。朱元璋深知種樹對於改善百姓生活的好處,曾經下詔書說「棗柿豐年可以賣鈔,儉年可當糧食。」還下令「凡農民田五畝至十畝者,栽桑麻木棉半畝,十畝以上者倍之」,對利用荒地、閑散地種植樹木者實行優惠政策,予以免稅,樹木成材後歸個人所有。
1394年,朱元璋又令戶部公告天下,要求百姓務必多種桑棗,每一戶第一年種二百株,次年四百株,三年六百株,有違反者發配到雲南充軍,各地方官員要報告栽種成績,「造冊回奏」。據明史學家吳晗在《朱元璋傳》里統計,在朱元章的推動下,全國種樹在10億株以上。
望採納,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