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綠兄
⑴ 曹丕、曹植、曹沖三兄弟的具體關系是什麼
曹操是個多子的人,共有二十五個兒子,卞皇後生丕、彰、植、熊,劉夫人生昂、鑠,環夫人生沖、據、宇,杜夫人生林、袞,秦夫人生鉉(王字邊,字典無此字)、峻,尹夫人生矩、干,孫姬生上、彪、勤,李姬生乘、整、京,周姬生均,劉姬生棘,宋姬生徽,趙姬生茂。
這么理順一下關系,曹丕和曹植是屬於親兄弟,同父同母關系;而曹沖和曹丕、曹植則是同父異母的兄弟,因他是環夫人所生,並不是卞皇後之子。
曹沖:曹沖其實並不如曹植和曹丕那麼出名,但是曹沖卻是曹操兒子中最聰明的一個,「少聰察岐嶷,生五六歲,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
其實稱其為神童或是天才一點都不過分,曹沖稱象的故事想必大家都聽過:「時孫權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訪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沖曰 :「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稱物以載之,則校可知矣 。」太祖大銳,即施行焉。」
曹丕:三個人裡面,我最不喜歡的就是曹丕,此人真可謂陰險毒辣,天生就喜歡鉤心斗角是當政治家的好材料。其鉤心斗角的水平偶就不說了,反正,曹植被他斗下去了,其後曹丕又在著名的七步詩里當了反面教材。
⑵ 曹操、曹植、曹沖三人的關系
曹操是曹植、曹沖的父親。曹植、曹沖是兄弟關系,曹植是哥哥,曹沖是弟弟。
1.曹操(155年-220年),即魏武帝,字孟德,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統一了中國北方,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曹操在世時,擔任東漢丞相,後為魏王。其子曹丕稱帝後,追尊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曹操還是一個詩人,開啟並繁榮了建安文學,文學史上將他和兒子曹丕、曹植並稱「三曹」。他的詩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史稱建安風骨。
2.曹植(192年-232年),字子建,沛國譙(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是曹操的第三子。
曹植是三國時期著名文學家,作為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之一與集大成者。其代表作有《洛神賦》、《白馬篇》《七哀詩》等。
曹植的詩以筆力雄健和詞采畫眉見長。曹植的散文同樣亦具有「情兼雅怨,體被文質」的特色,加上其品種的豐富多樣,使他在這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3.曹沖(196年-208年),字倉舒,是曹操小兒子。從小聰明仁愛,與眾不同,深受曹操喜愛。曹沖還未成年就病逝,年僅十三歲。曹沖為人所熟知是由於「曹沖稱象」的故事。
⑶ 曹丕叫曹植寫詩叫什麼兄弟的
七步詩,
⑷ 曹植的哥哥是誰
曹植的哥哥是曹昂、曹丕、曹彰。
曹昂簡介:
曹昂(?-197年),字子脩,沛國譙縣人。曹操的長子,劉氏所生,但生母早亡是以由正室丁氏撫養大。聰明且性情剛膽謙和,為曹操所喜愛,二十歲時即舉孝廉。建安二年(197年)隨曹操出征張綉,因張綉突然襲擊,曹昂為救曹操負責斷後,與大將典韋一同戰死於宛城。魏文帝黃初二年(221年),追封謚號豐悼公,黃初五年(224年)又進一步追封為豐悼王。太和三年(229年)年改謚號豐愍王。
曹丕簡介:
魏文帝曹丕(187年冬—226年6月29日),字子桓。沛國譙(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曹魏開國皇帝(220年—226年在位)。魏武帝曹操與卞夫人的長子。
曹彰簡介:
曹彰(?-223年),字子文,沛國譙縣(安徽亳州)人是魏武帝曹操與武宣卞皇後所生第二子,魏文帝曹丕之弟,曹植之兄,曹魏宗室、將領。曹彰武藝過人,曹操問諸子志向時自言「好為將」,因此得到曹操的贊賞。其胡須黃色,被曹操稱為「黃須兒」。弱冠前喜搏猛虎,臂力過人、不善文章。
⑸ 曹植有幾個兄弟
由於曹操妻妾成群,所以曹植的兄弟二十五人:
卞皇後生--丕、彰、植、熊
劉夫人生--昂、鑠
環夫人生--沖、據、宇
杜夫人生--林、袞
秦夫人生--玹、峻
尹夫人生--矩
王昭儀生--干
孫姬生---上、彪、勤
李姬生---乘、整、京
周姬生---均
劉姬生---棘
宋姬生---徽
趙姬生---茂。
曹操的二十五個兒子中,除了丕、彰、植以及早喪的曹沖較有名外,稱的上有點作為的還有曹昂、曹袞、曹彪三人。
⑹ 曹植兄弟絕情的詩
李白: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孟郊: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曹植: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⑺ 兄逼弟曹植賦詩故事簡介
黃初元年(220年)正月,六十六歲的曹操病死,曹丕由世子榮升魏王;同年十月,漢獻帝被迫禪讓帝位,曹丕上位,稱帝為魏文帝。由於爭封太子這段經歷讓曹丕無法釋懷,在他稱帝後,他仍對曹植耿耿於懷。他擔心這個有學識又有政治志向的弟弟會威脅自己的皇位,就想著法子要除掉他。曹植知道哥哥存心陷害自己,可自己無法開脫,只好在極度悲憤中七步之內應聲成詩。據《世說新語·文學》記載:「文帝(曹丕)嘗令東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殺),應聲便為詩……帝深有慚色。」 [6-7]
這首詩最早就被記錄在《世說新語》之中,後來流傳的僅有四句,即:「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大概是因為在傳播過程中為它是否真出於曹植之手尚難肯定。然《世說新語》的作者去曹魏之世未遠,所述自然有一定的依據,而且據《世說新語》中引《魏志》中了也說曹植「出言為論,下筆成章」,曹操曾試之以《登銅雀台賦》,植援筆立成,而且斐然可觀,所以曹植在七步之內作出這樣一首好詩也完全是可能的。 [7]
《七步詩》的真偽存在很大爭議。余秋雨認為,以曹丕的智商,不大可能在宮殿上做這樣殘暴而又兒戲式的惡作劇。況且曹丕深知曹植才思敏捷,要刁難他也不會做得這么笨。余秋雨認為這首詩比喻得體,有樂府風味,很可能確實是曹植的手筆,但創作時的戲劇場面,大約就是後人虛構的了。「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系羅貫中偽作,不是七步詩的原文。 [8-9]
《七步詩》是三國時期魏國詩人曹植的一首詩。這首詩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來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來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曹丕殘害弟弟,表達了對曹丕的強烈不滿,生動形象、深入淺出地反映了封建統治集團內部的殘酷斗爭和詩人自身處境艱難,沉鬱憤激的思想感情。
⑻ 曹植在兄弟中排行老幾
假如有人對你說:你算老幾!這肯定是罵人話,因為這個「你」不被認可。既然不被認可,沒了名份兒,也就有私生之嫌,那還不讓人氣憤。
我們這里所說的曹植,是曹操的兒子。這身份是沒有什麼說的,只是曹值在曹操眾多兒子中排行老幾?這給後人出了一個難題。
人們所熟知的是曹丕、曹植兄弟倆為爭太子之位幾欲手足相殘,曹植以一首膾炙人口的七步詩,揭露曹丕的卑劣與殘暴。在人們心目中,似乎曹操只這兩個兒子。其實不然,曹丕與曹植同為卞皇後所生。這卞皇後本是曹操後納的妾,而曹操的結發妻子劉夫人,此前已為曹操生下曹昂、曹鑠兩個兒子。
據曹丕《典論·自敘》載:「建安初,上南征荊州,至宛。張綉降,旬日而反,亡兄孝廉子修,從兄安民遇害……」
這遇害的孝廉子修即指曹昂,曹丕稱其為兄。那曹植至少應當排行老三(因曹鑠是否比曹植大還不清楚)。
如果曹植、曹昂屬同父異母兄弟不算在其列。那還有一個任城王曹彰,可是同曹植同父同母,並且比曹植年長。這曹彰因沒有才氣,總是不被人提起,也就不被後人所知。但在史書《三國志·武文世王公傳》中卻有明確地記載。所以,曹植是無論如何排不上老二的。
如果將同父異母之兄弟都統統排在一起,那曹植恐怕就要排行老四,或者老五。因為曹鑠很有可能比曹植年齡要大。
⑼ 七步詩 曹植的兄弟指的是誰
七步詩 曹植的兄弟指的是 曹丕。
七步成詩
qī bù chéng shī
【解釋】稱人才思敏捷。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慚色。」
【結構】偏正式成語
【用法】作賓語、定語;指才思敏捷
【近義詞】七步之才、七步成章
【例句】明·羅貫中《平山冷燕》第六回:冷絳雪道:「子建~,千秋佳話,哪有改期姑待之理。」
【成語故事】曹操死後長子曹丕繼位。曹丕唯恐幾個弟弟與他爭位,便先下手為強,奪了二弟曹彰的兵權;又逼四弟曹熊上了吊。此時就剩下老三曹植,曹丕深恨之。故命曹植在大殿之上走七步,然後以「兄弟」為題即興吟詩一首,但詩中卻不能出現「兄弟」二字,成則罷了,不成便要痛下殺手。曹植不假思索,立刻脫口而出:「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這便是赫赫有名的「七步成詩」。曹丕聽了以後潸然淚下,沒下得了手,只是把曹植貶為安鄉侯。
⑽ 曹植真的綠了曹丕嗎當時發生了什麼事情呢
曹丕的甄夫人一出場就是一個話題人物。不管是不是真的,在當時就流傳著這樣的傳言,和羅貫中後來添油加醋的情節差不多,據說曹操本來也是想把甄宓納為己有,但是曹丕搶先一步,老曹也就不好意思跟自己兒子搶老婆,畢竟自己已經有很多了。
聰明如曹操,接到他的信之後,還以為孔融作為一個正經學者,跟他談什麼歷史哲學,於是出於同為知識分子的謙虛,很認真地回復孔融,請教他妲己這是個什麼典故。孔融回道:沒有啥典故,我看了下時事新聞,想當然耳。孔融這是把妲己比甄妃,拿武王周公諷刺曹操曹丕,因為誰都知道以當時的局勢,不好直說曹丞相是武王啦——不帶這么著埋汰人的。曹操之前就各種被孔融懟,不停積攢怒氣值,終於到有一天忍無可忍新賬舊賬一起算,把孔融搞死了。至於後世流傳的,暗戀嫂夫人的傷心人曹植,並沒有什麼史料記載他對哥哥的婚姻有什麼意見。
但是有意思的是,曹丕似乎對這件事也不是很記恨。作為孔融粉絲團中的一員,他在孔融死後,他老爹死後,花重金收集孔融的作品,為他精心編了全集,然後在自己的文章里大力吹捧孔融的文風,硬生生把這個出身年齡都跟自己相差很多的孔大爺拉扯進「建安七子」的小團體里。這七個人里除了孔融,其餘六個都是曹丕引以為知交的小夥伴。在還沒有當皇帝的時候,曹丕最大的快樂就是和這些小夥伴們通宵達旦地轟趴,喝酒吃肉,打牌射箭,談天說地,彈琴寫詩,當然,這其中也有他的同胞弟弟曹植。這種幸福的時光,直到曹丕做穩了世子的位子,做到了皇帝,也時常懷念。
曹丕的性格中有極其細膩敏感的一面。這可能和他少年經歷有關,曹丕出生的時候,黃巾之亂愈演愈烈,曹操為了讓兒子自保,曹丕五歲時就被督促學習騎馬射箭,十幾歲的時候,他跟著曹操在軍中經歷了張綉降而復叛的事故,親眼目睹一個親哥一個堂哥在自己面前被殺死,曹丕僥幸得以逃脫。建安二十三年,曹丕的小夥伴們又一個接一個死於一場瘟疫,他的文學轟趴就再也沒有舉辦過了。僅僅從文學作品中看,曹丕對生命的理解要比他的弟弟,被後世瘋狂追捧的曹植要深刻得多。
南朝的大詩人謝靈運評價曹植「公子不諳世事」,曹植或許更富有激情和天才,他的詩歌純粹而善良,但身為曹操長子的曹丕,在很長一段時間活在焦慮中。曹操在繼承人問題上有意或無意的搖擺不定,使得兄弟兩個人的關系越來越惡化。當曹丕最終繼位的時候,他向弟弟展現出了帝王的殘酷決斷,不諳世事的曹植一瞬間被老哥教會了如何做人。
曹植還是「公子」的時候,每天也過著開宴會的快樂生活,他心態比曹丕好,很少在當時的詩作中發出像曹丕一樣:「樂往哀來,愴然傷懷」的感慨。但是他爹一死,曹植的生活就跌入了谷底。曹丕經常把曹植從一個貧困縣搬到另一個貧困縣,以此防止他培養起自己的勢力。
曹植是一個生性愛熱鬧的人,失去了權力他可能並不那麼在乎,可是他的朋友統統被殺,被迫搬離繁華的京城,被禁錮在窮鄉僻壤,曹丕覺得他是在做必要的事情,剪去弟弟的羽翼,可是從曹植的一生看來,他恐怕並沒有謀逆的心思,只有孤獨和被拋棄的委屈。
曹植的名作《洛神賦》就創作於這一時期,他回京城復命的時候。這篇文章因為十分華麗凄婉,被後世視為典範,成為了中古文學偶像曹植的代表作,被昭明太子收進了《文選》里。
到了唐代,注釋《文選》的名家李善拿起筆給大家講了一個凄美的「初戀那點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