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盆栽知識 » 劍川盆景

劍川盆景

發布時間: 2022-02-09 03:09:37

㈠ 大理主要的民俗節日有哪些

1、繞三靈

繞三靈在每年的夏歷四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二十三日過節時,人們聚集到蒼山五台峰下的聖源寺,祈禱賽歌;二十四日,人流經過喜洲鎮,向南洱海邊村莊進發,當晚便在當地村莊的本主廟歡慶賽歌;二十五日,人群沿洱海至大理崇聖寺東面的馬久邑本主廟,在此祈禱歡慶之後歸家。

2、三月街

月街,即大理三月街,又名觀音市,也叫大理三月會,今天又叫三月街民族節,是白族盛大的節日和街期。到了當代,大理白族自治州每年都會慶祝這個節日,全州放假五天,此時各方賓客接踵而至,人山人海,更有各國物品在此交易,也有藏葯一條街,跑馬會等特色。

3、花朝節

大理山下的白族人民於農歷二月十四舉行春會,屆時家家戶戶門前以盆栽花卉搭成花山,形成花山櫛比的一條條花街,蔚為壯觀。古城及城郊的居民和農民身著盛裝走出家門,到大理古城各條街道逛花街,賞花景。

4、石寶山對歌會

對歌會是在每年的農歷七月二十六日至八月初一,白族老人認為當天在石寶山上舒展歌喉能夠得到吉祥與安康,因此,節日當天,周邊白族群眾多會由四面八方匯聚於大理劍川的石寶山,唱調對歌,觀光游覽。

5、耍海會

耍海會又叫「撈屍會」,是由兩個民間傳說故事而來:鄧川、喜洲一帶始於農歷七月二十三日,相傳耍海會是為了紀念在大理南詔時代投入漫盞殉節的柏潔夫人;大理、下關一帶始於農歷八月初八,相傳耍海會是為了打撈南詔時期陳蟒救民葬身海底的民族蔓雛殷赤誠。

(1)劍川盆景擴展閱讀

大理白族民居房屋由大量石料建成,牆基、門頭、窗頭、橫梁皆用石頭砌成,屋頂以板瓦為溝,筒瓦為頂。民居內部庭院多有講究,往往依據住家的富裕程度而有所不同白族民居中的照壁也顯現了民居的特色。照壁是裝飾性的建築,象徵了吉祥、福祿與安康。

扎染為白族的傳統工藝,歷史相當悠久。用蠟刀將蠟塗於土布之上,旋即用棉布在土布的不同部分捆紮,隨後入染料浸染。晾乾之後,去掉捆紮的棉布,土布之上就會留有圖案各異的扎痕。

由於棉布捆紮部位不同會造成不同的圖案,因此扎染手法多樣,變幻無窮。由扎染土布製作的產品非常豐富,如:桌巾、門簾、服裝、民族包、帽子等等。

㈡ 大理得民俗節日有哪些

朝雞山:

時間(農歷) 正月

地點 賓川雞足山

各地各民族群眾上雞足山拜佛

葛根會:

時間(農歷) 正月初五

地點 大理三文筆村

品嘗葛根風味,欣賞白族民間藝術表演

青姑娘節:

時間(農歷) 正月十五

地點 劍川甸南,羊岑

白族姑娘載歌載舞演唱「青姑娘」的故事

花燈會:

時間(農歷) 正月十五

地點 彌渡彌祉

花燈歌舞盛會

天子廟會:

時間(農歷) 十月十五

地點 鶴慶

有白族、漢族等民族對歌活動

接佛母:

時間(農歷) 二月八

地點 劍川城

有佛教密宗唱經歌舞「游四門」等活動

打歌會:

時間(農歷) 二月八

地點 南澗,巍山,祥雲

各縣彝族群眾至巍寶山通宵達旦「打歌」

花朝節:

時間(農歷) 二月十五

地點 大理古城

各家各戶在街道邊展出自家種植的花卉盆景

莊稼會:

時間(農歷) 二月十五

地點 洱源

春耕農具買賣,並有白族民歌對唱及歌舞活動

觀音會:

時間(農歷) 二月十九

地點 大理觀音塘

佛教善男信女朝拜觀音的盛會

小雞足山歌會:

時間(農歷) 三月三

地點 大理灣橋保和寺

白族對歌及大本曲演唱,是每年「開頭曲」的日子

大理三月街:

時間(農歷) 三月十五至二月二十一日

地點 大理古城西

有各民族民間文藝體育活動的盛大商品交易會

蝴蝶會:

時間(農歷) 四月十五日

地點 大理蝴蝶泉

蝴蝶聚集的自然奇觀,青年男女集會對歌

繞三靈:

時間(農歷) 四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

地點 大理

三天三夜的歌舞,對歌,被稱為「白族狂歡節」

栽秧會:

時間(農歷) 栽秧季節

地點 大理 洱源

伴隨年初栽插農事進行的田間吹打對歌活動

賣花會:

時間(農歷) 五月初五

地點 永平老街

彝族趕街買賣花卉,並踏歌跳舞

楊梅會:

時間(農歷) 五月初五

地點 南澗黑龍潭

青年男女以採摘楊梅為由,打歌,唱曲子

繞海會:

時間(農歷) 六月十二至十五日

地點 劍川劍湖

白族群眾繞劍湖朝拜十八壇神,唱曲,賽歌

火把節:

時間(農歷) 六月二十四至二十五

地點 全州各縣

二十四為彝族,二十五為白族、村村豎火把

賽花船:

時間(農歷) 六月二十五

地點 大理海東

彩畫木船,劃船比賽

海西海歌地:

時間(農歷) 六月二十五

地點 洱源海西海

白族群眾聚會賽曲,對歌

松桂騾馬會:

時間(農歷) 七月下旬

地點 鶴慶松桂

騾馬物資交流,同時舉辦民間文藝活動

海燈會:

時間(農歷) 七月二十三

地點 洱源茈碧湖

浮送海燈,白族民間賽歌對調

石寶山歌會:

時間(農歷) 七月末三天

地點 劍川石寶山

大理,怒江,麗江三個地州八縣的白族對歌大會

劍川騾馬會:

時間(農歷) 八月初

地點 劍川縣城

騾馬物資交滾,白族民間文藝表演

將軍廟會:

時間(農歷) 八月十五

地點 大理市下關

廟會上有唱鄉戲,民歌,上刀桿等活動

漁潭會:

時間(農歷) 八月中旬

地點 洱源鄧川

騾馬物資交流,白族民間文藝表演

菊花會:

時間(農歷) 九月九

地點 大理 劍川

展示菊花盆景藝術,並有詩,書,畫比賽

嘗新米節:

時間(農歷) 秋收時節

地點 白族聚居縣

田間謝神,家庭宴樂等活動

白族本主節:

時間(農歷) 一年四季

地點 白族聚居村

本主廟會各村各塞時間不同,並有民間演唱。

㈢ 閔行周邊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閔行周邊好玩的地方:
閔行區上海國際保齡球度假中心

上海國際保齡球度假中心是由上海市電信公司投資建造的涉外高級休閑場所,坐落於地鐵一號線莘庄站的南側,與外環線相鄰,東鄰上海國際射擊場,交通便利,環境優雅。度假中心以濃濃的地中海風情而設計,設計超前。

閔行區閔行區群眾藝術館

閔行區群眾藝術館建於1986年,建築面積6,755平方米,擁有舞蹈房、琴房、大教室、卡拉OK廳、舞廳、游戲廳和飯店服務設施。承擔全區各類大型群眾文化活動的組織策劃,並對社區的群眾文化活動進行業務指導。

閔行區熱帶風暴水上樂園

樂園的設計人員來自德國、美國、英國、加拿大。其中來自德國的著名設計師 Mr.H.MartinF.Schulz曾為ESCARDA、DAIMLERBENZ、LAUREL 等設計展示廳。高層管理人員來自馬來西亞、新加坡、澳大利亞等國家;

閔行區航華公園

航華公園位於上海閔行區航新路1號,總面積44622餘平方米,於2000年4月開工,建成於2000年12月27日,公園由上海園林設計院設計,上海神州綠化公司承建並負責日常養護。

閔行區七寶古鎮

七寶位於上海閔行區中部,現為建制鎮,是個有著千年歷史的古鎮,據史料記載,古鎮七寶約形成於後漢時期,到宋初才略顯規模,它的鼎盛是在明清兩代。

閔行區上海紅園

紅園南臨江川路,東鄰紅園路,西接瑞麗新村,北至賓川路,全園面積4.08萬平方米。紅園內大量種植紅葉李、青楓、紅楓、三角楓等紅葉樹種,依山傍水,聚散相成,水面自然曲折。..

閔行區閔行公園

閔行公園東臨橫涇港,西靠滬閔路,南北分別與閔行中學、上海市榮譽軍人療養院為鄰,佔地面積6.06萬平方米。閔行公園內建有棚架長廊、大型假山盆景、猴山、荷花池、磨菇亭、假山等。

閔行區吳涇公園

吳涇公園位於上海市劍川路2號,以自然式布局,組織多層次空間,小中見大,園內有湖面4800平方米,環湖置景,建有青楓亭,叢桂亭等建築小品,湖內有小島一座,以橋與道路相通,湖北面築土丘,建有登山平台。

閔行區古藤園

古藤園座落在上海成陸前的古海岸沙岡之上,原址曾是一鄉間集鎮,因有明代嘉靖年間詩人董宜陽手植的古紫藤而得名,俗稱「紫藤棚」,現址閔行臨滄路148號,沙港河東岸,佔地面積4948平方米。

㈣ 洱源縣喬後鎮地名來源於

喬後原屬麗江木知府劍川縣所轄,至民國時期仍屬劍川縣,1949年4月成立喬後區委,是月劃歸劍川縣建制,但納入西山特區活動范圍,12月雲南解放,喬後正式劃歸劍川縣建制。1949年8月建立喬後區人民政務委員會,9月改稱人民政府,1950年8月改稱為第五區,1958年11月改喬後為勝利人民公社,1961年10月劍川縣撤大縣為劍川縣、洱源縣(含原鄧川縣),同時將原屬劍川的喬後公社劃歸洱源縣。1962年改稱喬後公社,10月改為喬後區公所,1969年底改稱人民公社,1981年1月改設為公社管理委員會,1984年3月改稱為喬後區公所,至1990年撤喬後區公所改設為喬後鎮人民政府。

洱源縣喬後鎮地處東徑99°46′12″,北緯26°06′13″,海拔1940米。東倚羅坪山,壩子西有黑潓江由北向南穿流全境,谷地峽長,群山拱圍形成盆景式的小壩子。位於大理州府所在地的西北部,洱源縣城西部。南距大理市121公里,東距洱源縣城72公里,北距劍川62公里。

㈤ 雲南旅遊路線

石林.大理.麗江.西雙版納最合適你的旅遊線路
我給你介紹一下雲南所有的旅遊景點:

簡稱:滇

位置:地處祖國西南邊陲,西部、西南部與緬甸、寮國、越南接壤。

面積:39.4萬平方公里

人口:4415.2萬

民族:有26個少數民族,是全國少數民族最多的省份。

省會:昆明

區劃:設5個省轄市,3個地區,8個自治州,128個縣市區。

二、昆明旅遊

昆明,雲南省省會,具有兩千四百多年的歷史,是雲南省政治、經濟、文化、科技、交通的中心,同時也是我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和優秀旅遊城市。 昆明作為一座中國西南地區的歷史文化名城,悠久的歷史也為昆明留下了眾多的文物古跡和風景名勝。昆明必游景點有: 滇池 、 石林 、 翠湖公園 、 雲南民族村 、海埂公園、 金殿公園 、 西山森林公園 、 九鄉風景區 、 圓通山 、 大觀樓 、 筇竹寺 、世界園藝博覽園等。

三、大理旅遊

大理市

現所在地為下關,同原來的理古城遙遙相望,如果你白天登上大理市的制高點明珠廣場的高原明珠,大理市一覽無余,民族廣場,雲嶺大道盡收眼底,真是美不勝收!蒼山由南至北,帶著雄偉,帶著蒼翠向遠方綿綿而去;洱海綠波盪漾,浩如煙海,襯托出大理市的美麗和嫵媚。在明珠廣場順雲嶺大道由南至北依次矗立著以大理四絕——風、花、雪、月和五朵金花為題材的人格化漢白玉雕塑群,給人以文化的淘冶。

大理—風花雪月

風:下關風。相傳在蒼山斜陽峰上住著一隻白狐狸,她愛上了下關一位白族書生,於是化作人形和書生交往,他們相愛的事被洱海羅荃寺的法師羅荃發現了,他不容他們在一起,便施法將書生打入洱海。狐女為救書生,去南海求救於觀音,觀音給她六瓶風,讓她用瓶中的風將洱海水吹乾以救出書生。當狐女帶著六瓶風回到下關天生橋時,遭到了羅荃法師的暗算,跌倒在地,打碎了五瓶風,於是大風全聚集在天生橋上,故下關風特別大。按科學的解釋,是因為蒼山十九峰太高,擋住了東西兩面的空氣對流,而蒼山斜陽峰和哀勞山脈的者摩山之間的下關天生橋峽谷僅為下關空氣對流的出口,所以下關的風特別大,尤其是在冬春季節,行走在天生橋峽谷對著的街道上,大風吹的人站立不住。

花:上關花又稱木蓮花,上關位於大理蒼山雲弄峰之麓,是自唐代以來形成的拱衛大理的要塞。在關外花樹村,有棵名「十里香」的花樹,傳說為仙人呂洞賓所種,花大如蓮,每年開12瓣,潤年開13瓣,花色黃白相間,美麗誘人。花後之果殼黑硬,可做朝珠,因而又叫朝珠花。

雪:蒼山雪。相傳在古代,有一批瘟神在大理壩子中橫行霸道,使人民「十人得病九人亡」。有白族兩兄妹為拯救受苦人民,在觀音的指引下學法歸來,將瘟神都攆到了蒼山頂上,讓大雪凍死。為了讓瘟神永不復生,妹妹還變作雪神,永遠鎮住蒼山上的瘟神,於是蒼山雪人峰就有了千年不化的白雪。

月:洱海月,每到農歷八月十五日的中秋節晚上,居住在大理洱海邊的白族人家都要將木船劃到洱海中,欣賞相映在海中的金月亮,天光、雲彩、月亮和海水相應在一起,形成一幅優美的圖畫。傳說天宮中有一位公主羨慕人間的美滿幸福生活,下凡到洱海邊上的一個漁村,與一漁民成婚。公主為了幫漁民們過上豐衣足食的生活,就把自己的寶鏡沉入海底,把魚群照得一清二楚,好讓漁民們能打到更多的魚。從此,寶鏡就在海地變成了金月亮,放著光芒,照著世世代代的捕魚人,於是成了「洱海月」,供人觀賞。

大理古城

距大理市區13公里,背靠蒼山,而臨洱海,周長6公里,面積4平方公里。簡稱葉榆,又稱紫城,其歷史可追溯至唐天寶年間,現在的古城始建於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據文獻記載,它「規模壯闊」,方圓12里,城牆高2丈5尺,厚2丈;東西南北各有一城門,上有城樓,分別稱做:通海、蒼山、承恩、安遠;城的四角還有角樓,也各有名稱:潁川、西平、孔明、長卿。城牆的外牆為磚,上列矩諜,下環城溝。城內市井儼然,布局呈棋盤狀,從南到北有5條街,從東到西有8條巷。當然,這些建築今天多數已盪然元存,有的還依稀可見,現在,保存下來的還有南北城的部分城牆。1982年,重修南城門,門頭「大理」二字是集郭沫若書法而成。

城內主大街縱貫南北;街道兩旁青瓦屋面,民居、商店、作坊相聯,一派古樸風貌。值得一提的是,典型的白族民居一般為「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所謂「三房一照壁」,即每戶院內均有一正房。兩廂房;正房對面是一面牆壁,每當下午至傍晚陽光照耀在這一牆壁上再反光到院內,把整個院落都照得明亮。故稱「照壁」。這種情況,在風城下關更為明顯,為避偏西大風,那裡正房多坐西朝東。所謂「四合五天井」,即四面都是房子,四個角交接處分別有四個小大井,加上院中央的大天井,共五個天井。

裝飾是白族民居建築的又一特點,十分注重門樓,飛檐翹角,斗拱彩畫,頗具特色,門窗、照壁多用劍川木雕、以及大理石,彩繪和水墨畫裝飾,工藝精緻,清新典雅,在西南民居建築中,堪稱一流。

大理居民都愛花。這里有「三家一眼井,一戶幾盆花」之說。多數民居院內都有花壇,種植山茶花等多種花木。每年農歷二月十四日朝花節,家家戶戶把自己的盆栽花木擺在門口,搭成「花山」,招引四方來人欣賞。由於愛花,人們還以花來給女孩子命名。「金花」是白族姑娘的美稱,大理也被譽為「金花的故鄉」。大理古城是古樸幽靜的。城內溪水流淌,使人倍感清新。隱沒在街巷深處的花園茶社是遊人休息的佳所,新辟的洋人街更成為外國遊客聚匯之處,具有白族特色的小吃,著名的「三道茶」都使人感到別具情趣。

西雲書院建於1873-1875年,原為雲南提督楊玉科私人府第,後來楊被人彈劾,其府第遂改為書院,這是白族民居式建築,共有房舍百餘間,規模宏大,氣派壯觀。院內保存的「西雲書院碑」,全文5千餘字,為楊玉科所撰,對研究杜文秀起義及清末大理歷史,頗有價值。

古城中的主要街道,街邊有各種專賣大理石製品、白族扎染布藝、草編等名特產品的店鋪和風味十足的白族飲食店。

洱海

素有高原明珠之稱,因形似人耳,故名。它是一個淡水湖泊,海拔1972米,南北長42公里,東西寬3-7公里,面積252平方公里,最深水位21米。

小普陀

原名觀音閣,金梭島往北約十公里的海面上,飄著一塊孤伶伶的礁石,其上有閣,這便是小普陀,這塊礁型如方印,相傳是觀音大士留下的鎮海之印。小普陀始建於明朝,為亭閣式建築,分為上下兩層,第一層塑如來像,第二層立觀音像。由於觀音是這里的主像,又因其位置頗似佛教名山普陀山,又似神話中觀音所居之地普陀,故改名為「小普陀」。游覽小普陀的最佳時候是清晨。這時,海面上霧氣裊裊,小普陀時隱時現,宛如月宮,待登上小普陀,只見四周霧氣涌動,猶如潔白的輕紗。這就是洱海八景之一「嵐靄普陀」。交通:早上8:00,從洱海碼頭乘船.

三塔倒影公園

出大理古城西門後北行一公里,過桃溪橋後沿大路左西走百餘步,便是三塔倒影公園。三塔倒影之妙,更在於月光如水的夜晚。此時三塔倒影格外清晰,塔影四周水中繁星閃爍,玉兔輕移,人頓覺天上人間,只在一念中罷了。

崇聖寺為唐宋時期,南紹、大理國的王家佛寺。塔因寺名,後寺毀塔存,三塔互為鼎足,始建於唐南詔豐佑年間,歷時兩千多年。主塔名為千尋塔,高69.13米為十六級方形密檐式空心磚塔,南北小塔均為高為42.19米,為十級八角形密檐式空心磚塔。主塔每級東西兩面,龕內供有佛像,塔頂四角各有一隻銅質金翅鳥。相傳這鳥可以鎮住洱海里的妖龍鬼怪。我細觀之未發現這金翅鳥,後來在展廳發現這鳥,已是銹跡斑斑,破損不堪,後人可能在維修當中取下而簡化成這種形式了。導游講,在中國的塔中所有的層數為奇數,但是崇聖寺的三塔卻是偶數。問其原因是大理是一個母系社會,所以與其它的社會就有別了。

點蒼山

蒼山又名點蒼山,因其山色蒼翠,山頂點白而得名。是雲嶺山脈南端的主峰,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古時稱為熊蒼山、玷蒼山、靈鷲山等,南詔時封為中嶽山。

蒼山共有十九峰,兩峰夾一溪,一共十八溪。景色以雪、雲、泉、石而著稱。經夏不消的蒼山雪,是大理"風花雪月"四大名景之最。蒼山的雲更是大有來頭。雲聚雲散,有時淡如輕煙,有時濃如潑墨。在變幻多姿的雲景中,最神奇的是「望夫雲」、「玉帶雲」和「海蓋雲」。這是季風來臨後,一些碎積雲在先,接著有大片積雲出現的自然現象。有時積雲高度下降並展開,幾乎蓋住洱海,只有四周邊沿透出一線光亮,這是「海蓋雲」的出現,預示一場暴風雨即將來臨。

蒼山的泉也有名。十九峰中海拔在38米以上的峰頂有不少高山冰蝕湖泊,這是第四紀冰川留下來的。還有那十八溪的溪水,飛瀑疊泉,四季奔泄,在清純甘甜泉水的滋養下,蒼山充滿生機。

蒼山蘊藏著豐富的大理石,用大理石製成的精美工藝品,暢銷國內外。」蒼山孕育了大理石,大理石就是蒼山的魂。這種瑰麗的奇石,世界許多地方都有,獨大理的最奇美,且開發得早,因此,全世界凡此奇石均稱為「大理石」,「大理」也因石而名揚天下。

蒼山頂有洗馬塘、黑龍潭等冰積湖,湖水清澈,環境清幽,好似人間的瑤池。沿山麓西有漾濞石門關,東有大理將軍洞、寶林寺、感通寺、觀音堂、清碧溪、七龍女池、中和寺、無為寺、聖源寺、蝴蝶泉、天龍洞、花甸壩等景點。

索道站設在蒼山腳下,三月街處,離大理古城1公里左右,索道上步站設在蒼山上的"中和寺"附近。一下索道便可參觀名勝古剎。然後沿著蜿蜒於蒼山山腰全長18公里的玉帶路,遊客就可到達桃溪、中溪、鳳眼洞,七龍女池、清碧溪等著名的風景名勝區。站在蒼山上遠眺洱海,那湖光山色,那藍天白雲更是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大理洱源西湖

洱源縣西湖省級風景名勝區,位於洱源縣右所西部的佛鍾山麓,為高原平壩淡水湖。由西湖、江尾、羅平山三個片區和螺螄江游覽線組成。西湖湖面3.3平方公里,系高原斷陷湖泊,平均水深1.8米,最深3.3米,是洱海的重要水源之一。

湖中有六村(張家登、清水塘、東登、中登、南登、海塘)一島,構成村內有湖、湖中有村的天然村湖畫景,環山倒影,碧水翠葦,風景如畫。

西湖距大理60多公里,處在從大理去麗江的途中。

四、麗江旅遊

麗江,納西語為「依古堆」,意為金沙江轉彎的地方,就是因長江第一灣在此而得名。麗江,曾是戰國秦漢時期南方陸上絲綢之路重要通道之一,又是茶馬古道的要沖,也是當時著名的駝峰航線上的重要中轉站……

麗江古城,1997年12月,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的審評,正式批准入選《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首批受全人類共同承擔保護責任的世界文化遺產城市。同時也成為國內第一個少數民族自治地方的世界文化遺產城市。

大研古城是由白沙古鎮——束河古鎮圖庫——大研古城三個相對獨立的城建單元共同組成的統一體,主要部分是大研古城。大研古城坐落在麗江壩子中部,形狀如同一塊碧玉大硯,所以取名大研鎮(硯與研同音)。面積約3.8平方公里,海拔2416米,建於南宋末年,近千年來一直是滇西北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重鎮。

白沙古鎮建築群位於麗江古城以北8公里處,這里曾是宋元時期麗江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白沙民居建築群分布在一條南北走向的主軸上,中心為一梯形廣場,一股泉水由北面引入廣場,四條巷道從廣場通向四方,極具特色。白沙民居建築群形成和發展為後來麗江古城的布局奠定了基礎。

束河古鎮建築群位於麗江古城西北4公里處,是麗江古城周邊的一個小集市,建築群內民居房舍錯落有致,布局形制與麗江古城四方街相似。青龍河自建築群的中央穿過,建於明代的青龍橋橫跨其上,青龍橋是麗江境內最大的石拱橋。

麗江古城大研鎮坐落在玉龍雪山下麗江壩中部,北依象山,金虹山,西枕獅子山,東南面臨數十里的良田沃野。海拔2400米,是麗江行政公署和麗江納西族自治縣所在地,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遺產。古城以江南水鄉般的美景,別具風貌的布局及建築風格特色,被譽為「東方威尼斯」,「高原姑蘇」等稱號。

當你漫步古城,眼前呈現出一幅古樸,典雅,幽靜的畫面。納西風格的民居鱗次梯比,清清的溪流穿城過巷,一座座小橋如彩虹橫跨小溪,排排垂柳在清風中搖弋。無數小巷彎彎曲曲,縱橫交錯,晃若迷宮。古城中店鋪林立,各式商品琳琅滿目,尤其是那晶亮閃光的各式銅器及花樣翻新,款式新穎的各色皮革時裝,吸引著眾多的遊客。擅長經營買賣的納西婦女們沉著地討價還價,一樁樁生意就在她們自信的笑容中作成了。在幽靜的深巷裡,不時看到身披七星披肩的納西老人,或三五成群,玩著一種古老的紙牌游戲,或神態悠閑地在古城中漫步,或獨坐在屋檐下,若有所思。在古城幽雅的環境里,人的心境頓時變得舒適而歡愉了。在敞開的院門中,你可以看到納西人家的庭院里那爭奇斗艷的各式花卉給你一種「滿園春色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的感受。

據傳,麗江世襲土司為木姓,木字若加上框,即成為「困」字,木府便因忌諱而不設城牆。

四方街街面寬廣,主街有四條,向四周輻射。每條街道又分出許多小街小巷,街巷相連,四通八達。每條巷道,均由五彩花石鋪就,雨季不泥濘,夏季無塵土,顯得光滑平整。四方街上,仍保留著古代利用河水清洗街道的裝置,可以定期清洗街道,保持古城潔凈,十分省力。?古城民居的特色是「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馬轉閣樓」。它們多以院子為中心,內向的庭院?組合,廈子(外廊)是納西民居的重要組成部分,融北京的四合院和當地土木結構特色於一體:正房堂屋,兩旁側室,走廊寬敞,天井宏亮,門窗多精雕細刻花鳥圖案,門樓修得富麗堂皇。納西人生在花的王國,又酷愛栽花種草,幾乎每家庭院都擺著盆景花卉,濃綠中亮出五顏六色的芬芳。

發源於城北的玉泉河南流至城頭雙石橋下,分為西河,中河,東河三條岔河穿城而過。每條小河又分成若干支流,穿街繞巷,入院過牆,流遍全城。條條街道見流水,戶戶門前有清溪。清澈的溪流為居民用水提供了極大的方便,同時,也增加了空氣的濕度,調節了古城的氣候,還有利於防止古城的火災。建於明清時代的300多座大小石拱橋,石板橋跨於清溪之上,顯得古樸而恬靜。

泉水流遍全城千家萬戶,形成居民洗菜用水最遠不過50米的便利條件。當你徜徉街頭,隨時都有水的陪伴,或在旁淙淙歡唱,或在下潛游路中,令人心馳神往。水是人類生活須臾不可或缺的資源,有水才有生命,才有生活,才有蓬勃向上百花紛繁的希望。水,不僅使大研古鎮不斷注入新生的朝氣,也成為大研的佳妙美景。泉水環繞連接每家門庭,開門即河,迎面即柳,形成高原水鄉「戶戶泉水,家家垂柳」的特有風采。他們用水十分講究,名為三眼井,即泉水噴涌的第一眼井供飲用;下流第二眼井為洗菜;再下流第三眼井方可用以洗衣服,嚴格分開,不準亂用。一石跨渠,即成一家,水繞民家,自然處處以橋通路。大研保存了許多座明清的石拱橋,雖經幾百年的風雨剝蝕、兵火焚毀,乃至多次大地震的破壞,石橋如故,至今依然雄跨主河,為這個「中國的威尼斯」、「高原姑蘇」贏得一份古樸的壯麗。

每年的5-10月為雨季(時逢旅遊旺季),這段時間通常很少能見到雪山,而在11月到4月的旱季,則大部分時間都可以看到聳立在藍天下的雪山,如果見不到雪山(門票82元/人),雪山之行實際沒有多大的意義;雪山有三條纜車,一條是冰川公園纜車,俗稱大索道(160元/人),上到海拔5406米處的冰川公園,自冬天到次年的5月左右,可直接到雪地玩雪,6月後雪漸漸消融,只能見到冰川和裸露的大岩石,使觀景遜色不少;第二條是雲杉坪纜車,俗稱小索道(42元/人),上到海拔3000米處的雲杉坪,這是雲杉林中的一個面積約1平方公里左右的草坪,背景是玉龍雪山終年積雪的主峰扇子陡,天晴時景色很美,天陰則只能見到草地和森林(在旅遊旺季中大部分是這種情況);第三條是氂牛坪纜車,俗稱中索道(62元/人),上到海拔3100米的氂牛坪高原牧場,這里冬天下雪後的雪景很美,背景是藍天下聳立的雪峰,如果雪化後的陰天,見到的更多是氂牛糞。

歡迎您來麗江旅遊!

六、西雙版納

有一個美麗的地方…傣族人民在這里生長…密密的寨子緊緊相連…那彎彎的河水......

您知道這首膾炙人口的傣族歌曲說的是哪裡嗎? 歌曲的作者是誰? ——告訴您吧,當年著名作曲家楊非先生寫的這首旋律優美的歌曲《有一個美麗的地方》,說的就是西雙版納。至於它是怎樣誕生的,您到西雙版納來看看就會找到感覺了。

一位西雙版納朋友曾經誠懇的對我說:「因為我生長在西雙版納,雖然不敢自詡這里山清水秀、人傑地靈,但確實敢說這是一個美麗的地方。」

的確,這是一個美麗的地方。它是金孔雀的故鄉,是很多著名電影外景的拍攝地。就拿芒令的迎客松(獨樹成林)來說吧,數十部影視片在這里拍攝過外景,如《邊寨烽火》、《孔雀公主》、《帶手銬的旅客》、《西遊記》等,王曉棠在這樹上打過鞦韆,劉曉慶在樹林中流連忘返......。境內的瑞麗江、大盈江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自然奇觀很多。秀美的瑞麗江、亞熱帶雨林奇觀—扎朵河的雨林瀑布、圓你發財夢的南菇河淘寶場、全國最大的樹—榕樹王、橡膠母樹、迷人的凱濱亞湖、全國物種保留最多的森林—銅壁關自然保護區、只有探險家才能攀登的大娘山等等。

西雙版納的美還不盡如此。區內傣、景頗、阿昌、德昂、僳僳等多姿多彩、獨特奇異的邊疆民族風情,讓您目不暇接,傣族、德昂族的潑水節、景頗族的目腦縱歌節、阿昌族的大包頭等,將使您耳目一新(詳見民族風情)。邊境貿易的發展,使來到這里的遊客能買到世界上最好最美而且最便宜的珠寶玉器;您可以看到一座城市、一條街、一個院壩,分屬兩個國家的奇觀。

旅遊熱線:0871--6501660

㈥ 張家界的資料

張家界原名大庸,是古庸國所在地。早在原始社會晚期,先民就已開始在澧水兩岸繁衍生息。到了堯舜時代,「舜放歡兜於崇山,以變南蠻」,於是中國歷史上便有了「南蠻」一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設置郡縣,張家界一帶屬黔中郡慈姑縣,縣治在慈利縣官塔坪(即今蔣家坪鄉太平村)。三國吳景帝永安六年(公元264年),嵩梁縣被命名為天門山,設置了天門郡,至兩普、南北朝,均屬天門郡溇中、臨澧縣。1369年明朝設置大庸縣,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設永定縣。
1949年解放後至1988年,慈利縣屬常德專區,至1988年底,大庸、桑植為湘西土家苗族自治州所管轄。1988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組建省轄地級市大庸市。1994年4月,地級大庸市更名為張家界市。張家界市因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在國內外聞名遐爾而得名。
張家界市位於湖南省西北部,地處去貴高原隆起與洞庭湖沉降區結合部,介於東經109度40分至111度20分、北緯28度52分至29度48分之間,東接石門、桃源縣,南鄰沅陵縣,北抵湖北省的鶴峰、宣恩縣。市界東西最長167公里,南北最寬96公里。全市總面積9653平方公里,佔全省面積的4.5%。
張家界市地貌構造復雜,主要有山地、岩溶、丘陵、崗地和平原等,山地面積占總面積的76%,其中最具特色的是石英砂岩峰林地貌,為世界罕見。城市地勢西北高,沿澧水向東南傾斜。武陵山脈自貴州雲霧山分支,入張家界市後又分成三支山系貫穿城市全境。張家界市境內山巒重疊,地表起伏很大,最高點海拔1890.4米,最低點海拔75米。
市境地貌以山地為主,地勢西北高,沿澧水傾斜,中部沿澧水兩 岸呈北東向緩低,南部山地向沅水遞降。武陵山脈自貴州雲霧山分支 入張家界市,又分三支。北支由湖北來鳳 龍山入市轄桑植縣歷山, 桂英山,青龍山;中支沿澧水之北有天星山,紅溪山,朝天山,青岩 山,茅花界。南支行於澧水,沅水之間,有七星山,崇山,天門山, 延入慈利縣的大龍山,天合山。三支均到東到洞庭湖沖積平原而消失。
張家界以其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聞名於世。以中國第一個國家級森林公園張家界和天子山、索溪峪兩個自然保護區組成的武陵源風景區面積達369平方公里,區內以世界罕見的石英砂岩峰林峽谷地貌為主體,集桂林之秀、黃山之奇、華山之險、泰山之雄於一體,藏賂、橋、洞、湖、瀑於一身,有「擴大的盆景、縮小的仙山」之美稱。
張家界更是生物資源的寶庫,區內有木本植物106科320屬850種,脊椎動物146種。其中有國家級保護植物56種,國家級保護動物40種。珍奇樹種有銀杏、珙桐、紅豆杉、櫻花等;名貴葯材有靈芝、天麻、何首烏、杜仲等;珍稀動物有娃娃魚、獨角獸、蘇門羚、華南虎、雲豹、獼猴、靈貓等。
張家界市森林資源豐富,全市有林業用地面積1012畝,佔71%。森林覆蓋率達64.61%,名列全省第一。城市實施了「美化、亮化、凈化」工程,人均擁有綠地1.55平方米,是理想的生態旅遊區、國際度假區。
張家界地處北中緯度,屬中亞熱帶山原型季風性濕潤氣候,光熱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嚴寒期短,四季分明,歷年平均日照、氣溫和降水量分別為1440小時、16度和1400毫米左右,歷年平均無霜期在216天至269天之間。這樣的氣候有利於農、林、牧、副、漁業的全面發展。但受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影響,境內氣候復雜多變,乾旱洪澇、大風冰雹等自然災害也比較頻繁。
春季(3/5月) 氣溫:5.8℃,11.4℃,16.1℃ 春天妖冶而如笑-灌花、踏青
夏季(5/8月) 氣溫:19.7℃,23.3℃,22.2℃夏天蒼翠而如滴-避暑、漂流
秋季(9/12月)氣溫:17.9℃,13.9℃,8.7℃ 秋天明凈而如洗-賞果、登高
冬季(12/2月)氣溫:3.4℃,0.7℃,1.3℃ 冬天素潔而如睡-賞雪、尋梅
張家界市區海拔183米,景區平均海拔1000米,由於此差異,晝夜溫差可達10℃
在張家界市內,分布著土家族、白族、苗族、回族等少數民族,少數民族總人口達70多萬人,約佔全市總人口的50%弱。少數民族中以土家族人口較多,其次是白族、苗族和回族。此外。還有少數滿族、侗族、瑤族等少數民族人。現就土家族、白族和苗族作一些簡單的介紹:
土家族
土家族,通俗的解釋,就是長期居住在這里的一個土生土長的民族,古代稱「巴人」。據有關史料記載,土家族古代分布在湘、鄂、川、黔四省邊界,一直居住在長江、沅水之間,從來沒有全面性搬遷過,是一個很穩定的民族。作為族稱的「巴人」,曾經是一個多部落的統一體,其祖先一般認為是今鄂西的巴東、建始地區的「南猿人」以及長陽地區的「長陽人」。
據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記載,早在堯舜時代,長江,漢水以南就有了「南蠻」的生存與繁衍。
到了漢代,稱巴郡南郡蠻、武陵蠻、婁中蠻、澧水蠻與中沔蠻(屠山蠻)等。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代,稱武溪蠻、西溪蠻、天門蠻、黔陽蠻、建平蠻等。
隋代稱「岳左」。
宋代稱北江諸蠻。《宋史·蠻夷傳》稱蠻區人為土民、土蠻、土官等。
明清兩代稱土夷、土蠻、土家。
到了明未清初時期,才出現「土家」與「客家」之漢語稱謂。所謂「土家」,是相對於「客家」而言的,而所謂「客家」,又主要是指漢人而言的。「土家」意為「本地人」,「客家」則意為「外來人」,只有較多的漢人移居到土家地區以後才出現。本來,土家族自稱「畢茲族」,古代巴人也是這樣自稱的,但「畢茲」不等於就是「本地人」。「畢茲」是土家族的自稱,是古代就有的,而「本地人」是後來較多的漢人移居到土家族地區以後才出現的漢語稱謂。
土家族是一個勤勞勇敢的民族。生活在張家界市的土家族,因武陵山而益增其勇,而武陵山又因土家族而愈顯其靈,真所謂物華天寶而人傑地靈。

白族

白族,也是一個古老的民族,白族自稱「白子」、「白尼」,漢語就是「白人」的意思。白族的先民史稱「泊填」、「叟」、「爨」、「西爨」、「白蠻」、「白人」、「民家人」等。
白族主要分布在我國雲南大理一帶。居住在桑植與天子山一帶的白族,則是從雲南的大理國。據有關史料介紹,早在1253年,蒙古軍佔領了雲南的大理國,強征了一支「寸白軍」,進攻南宋。這支「寸白軍」里有三個白族兄弟,分別名叫鍾遷一、谷均萬、王朋凱,因為他們三個人對蒙軍不滿,又厭惡戰爭,因此就逃離了軍隊而流落到了江西,後遷到湖南洞庭湖。他們又溯澧水而上,在桑植定居下來並繁衍生息。當時的三個人,經700多年的繁衍,到現在已發展到近萬人了。解放以後,經過幾十年的調查研究和清理族源,於1985年秋天正式成立了七個白族鄉,終於實現了白族的民族自治。桑植的白族人雖然來自遠方,但他們的一些風俗習慣同雲南大理一帶的白族大同小異。白族的語言基本上是說漢語,漢文早就成了白族人的通用的文字。因為白族人長期同漢族人民建立了血肉聯系。
白族也是一個勤勞勇敢的民族,它不但在歷史上同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進行了英勇的斗爭,如參加1884年震驚中外的「鎮南大捷」和1949年4月的劍川武裝起義等,同時,還在長期的生產斗爭中創造了豐富的經驗和燦爛的民族文化,如屹立在大理的崇聖寺,金壁輝煌,劍川石寶山的石窟與雞足山的古建築群,也頗具藝術特色。著名的愛情史詩《望夫雲》與民間故事《美人石》與《蛇骨塔》,在國內外享有盛名。每年大理的「三月街」,更是規模盛大的傳統節日,同時又是進行商業活動的盛會,招來不少國內外遊人。
苗族
苗族,自稱「壯」、「蒙」、「摸」、「毛」,也有稱「嘎腦」、「果雄」、「帶奧」、「籠兒」的。
苗族,在民族大家庭中是一個人口較多、分布較廣的民族,也是一個古老的民族。苗族的先民,主要分布在我國的黃河流域以南、長江流域以北,以及「荊楚地帶」,後來他們沿洞庭湖溯水而上,慢慢到達湘西和黔東一帶,然後在這里定居下來,生息、繁衍。根據史料記載,苗族在周秦時代稱為「蠻」,漢代移居湘黔以後,又被稱為「五溪蠻」、「長沙蠻」。元代封建統治者在湖南苗族地區設置「五寨長官制」,在貴州苗族區設置順元等路軍民安撫司,以加強對苗族人民的統治。
到了清代,實行「改土歸流」,廢除世襲土司,任命流官,清查田土,徵收賦稅,調查戶口,統一設立府、廳、州、縣、進一步加強了對苗族人民的統治。這使許多苗族人民生活十分貧苦,長期掐扎在死亡線上,終年不得溫飽。苗族人民真正翻身作主,只有在共產黨領導下才得以實現。
苗族是一個勤勞勇敢的民族。在歷史上他們同帝國主義和封建統治者進行過不屈不撓的斗爭。如漢武帝十三年(公元37年)「武陵蠻精夫相單程等,大寇郡縣」,極大的震撼了封建統治王朝;清乾隆六十年(公元1759年)暴發了苗族與土家族人民聯合參加的「乾嘉起義」,先由貴州松桃廳苗族領袖石柳鄧和石乜妹(女)發動,接著湘西花垣黃瓜寨的石三保,鳳凰廳野堡寨的吳隴登和蘇麻河的吳半生以及吉首坪壠的吳八月和三岔坪的吳連舉紛紛響應,聲勢浩大,斗爭勇猛,打敗了清軍多次進攻。這次起義軍斗爭共進行了13年之久,給清軍以沉重的打擊。國民黨統治時期,湘西苗族、土家族人民又一起堅持斗爭,廢除了自清嘉慶以來盤剝湘西人民100多年的「屯田」制度,並取得了重大的勝利。
在長期的斗爭中,苗族人民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也創造了燦爛的民族文化。
詳細資料請見:
http://www.zjj.gov.cn/city/kk/
網路知道回答只能容納10000字,請諒。

熱點內容
茶花女逸事 發布:2025-08-28 23:44:05 瀏覽:755
牡丹區黃堽鎮 發布:2025-08-28 23:43:26 瀏覽:758
昆銘花藝 發布:2025-08-28 23:34:48 瀏覽:594
一受多攻同做全肉百合 發布:2025-08-28 23:34:36 瀏覽:959
開封種山茶花 發布:2025-08-28 23:33:41 瀏覽:91
大連櫻花園冬天 發布:2025-08-28 23:32:59 瀏覽:823
炒百合干功效 發布:2025-08-28 23:29:32 瀏覽:529
錯過了七夕錯過了 發布:2025-08-28 23:28:33 瀏覽:531
情人節免費景區 發布:2025-08-28 23:28:31 瀏覽:788
牡丹酒多少錢一瓶 發布:2025-08-28 23:28:24 瀏覽: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