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景古城
A. 中國保存最完整的四大古城都是
中國四大古城是指四川閬中古城、雲南麗江古城、山西平遙古城和安徽徽州古城,四大古城同為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被稱為「中國保存最為完好的四大古城」。均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雲南麗江古城和平遙古城為世界文化遺產。
閬中古城
閬中古城,是春節文化的發源地,國家5A級旅遊景區。1986年國務院公布閬中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991年撤縣建市,是四川省直轄市(由南充市代管);1992年國務院批准為對外開放城市;2001年被授予國家級生態示範市,2004年被評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2006年閬中市被聯合國地名研究機構正式命名為「世界千年古縣」。在「2009全球旅遊度假論壇」上閬中被聯合國摯友理事會和國際旅遊營銷協會授予「國際最佳旅遊度假勝地」榮譽稱號。2010年閬中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中國春節文化之鄉「。
閬中古城位於四川盆地東北部,嘉陵江中游,戰國時曾為巴國最後一個首都。公元前314年,置閬中縣,其後歷設郡、州、府、道、縣等,明清之際曾作為四川臨時省會達19年,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閬中被譽為四川最大的「風水古城」,保存較好,是中國四大古城之一,素有「閬苑仙境」、「巴國蜀國要沖之地」、「天下第一江山」、「閬中天下稀」、「世界千年古縣」、「國際最佳旅遊度假勝地」、「中國春節文化之鄉」等美譽。四川省第8個5A級景區。
閬中處於四川盆地向低山區過渡地帶。介於東經105°41′~106°24′,北緯31°22′~31°51′之間。東靠巴中市巴州區、南充儀隴縣,南連南充南部縣,西鄰廣元劍閣縣,北接廣元蒼溪縣。
麗江古城
麗江古城,又名「大研古鎮」,世界文化遺產,國家5A級旅遊景區,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位於中國西南部雲南省的麗江市,坐落在麗江壩中部,玉龍雪山下,北倚象山、金虹山、西枕獅子山;與同為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閬中、山西平遙、安徽歙縣並稱為「保存最為完好的四大古城」。它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兩個沒有城牆的古城之一,歷史上麗江古城卻有城牆。是第二批被批準的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是中國國僅有的以整座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獲得成功的兩座古縣城之一(另一座為山西平遙古城)。[
古鎮位於縣境的中部,地理坐標為東經100°14′,北緯26°52′。海拔2400餘米。是一座風景秀麗,歷史悠久和文化燦爛的名城,也是中國罕見的保存相當完好的少數民族古鎮。
麗江古城具有800多年歷史的麗江古城,街道不拘於工整而自由分布,主街傍水,小巷臨渠,300多座古石橋與河水、綠樹、古巷、古屋相依相映,極具高原水鄉古樹、小橋、流水、人家的美學意韻,被譽為「東方威尼斯」、「高原姑蘇」。充分利用城內湧泉修建的多座「三眼井」,上池飲用,中塘洗菜,下流漂衣,是納西族先民智慧的象徵,是當地民眾利用水資源的典範傑作,充分體現隊與自然和諧統一。城中的木氏土司衙署則呈現出一派「宮室之麗,擬於王者」的非凡景象。古城心臟四方街明清時已是滇西北商貿樞紐,是茶馬古道上的集散中心。四方街以彩石鋪地,清水洗街,日中為市,薄暮滌場的獨特街景而聞名遐邇。其四周6條五彩花石街依山隨勢,輻射開去,街巷相連。四通八達,交通極為便利。置身其中,令人彷彿步入了「清明上河圖」的繁華景象。古城中至今依然大片保持明清建築特色,「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馬轉角樓」式的瓦屋樓房鱗次櫛比,既突出結構布局,又追求雕繪裝飾,外拙內秀,玲瓏清巧,被中外建築專家譽為「民居博物館」。更值得一提的是,古城居民素來喜愛種植花木培植盆景,使古城享有「麗郡從來喜植樹,山城無處不飛花」的美譽。麗江古城文物古跡眾多,文化蘊含豐厚獨特,是我國保存最完整、最具民族風格的古代城鎮。1986年國務院公布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1997年12月4日,被聯合國教文組織正式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清單,成為全國首批受人類共同承擔保護責任的世界文化遺產城市;2001年10月,被評為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2002年,榮登「中國最令人嚮往的10個城市」行列。
平遙古城
平遙,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世界文化遺產。平遙古城位於山西省中部、太原盆地南緣,距省會太原90公里。汾河穿境南流,南同蒲鐵路、大運公路由縣城西北側而過,地處要沖,交通便利。平遙自古就是商貿集散市場,有"拉不完填不滿的平遙城"和"小北京"之譽。
平遙古城,位於山西中部平遙縣內,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與同為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閬中、重慶安居、安徽歙縣並稱為「保存最為完好的四大古城」,也是中國僅有的以整座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獲得成功的兩座古縣城之一。
平遙古城是中國境內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座古代縣城,是中國漢民族城市在明清時期的傑出範例,在中國歷史的發展中,為人們展示了一幅非同尋常的文化、社會、經濟及宗教發展的完整畫卷。
平遙舊稱「古陶」,明朝初年,為防禦外族南擾,始建城牆,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在舊牆垣基礎上重築擴修,並全麵包磚。以後景泰、正德、嘉靖、隆慶和萬曆各代進行過十次的補修和修葺,更新城樓,增設敵台。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3年)因皇帝西巡路經平遙,而築了四面大城樓,使城池更加壯觀。平遙城牆總周長6163米,牆高約12米,把面積約2.25平方公里的平遙縣城一隔為兩個風格迥異的世界。城牆以內街道、鋪面、市樓保留明清形制;城牆以外稱新城。
徽州古城
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徽州古城坐落於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歙縣縣城徽城鎮中心,千年徽州府治所在地,內有許國石坊、許國相府、南譙樓、陽和門、徽州府衙、徽園以及斗山街等府城街巷,還有江南都江堰漁梁古壩,中國歷史文化名街漁梁街等,是展示和體現徽州文化的重要實物建築,集中體現了明清時期的漢族文化特色。歙(Shè)縣,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古代為徽州府治所在地,是徽州文化及國粹京劇的發源地,也是
歙縣古城
徽商的主要發源地,是文房四寶之徽墨、歙硯的主要產地,歙縣位於黃山市東部,在杭州、千島湖、黃山、九華山旅遊線的中心點,徽杭、屯蕪公路在此交會,皖贛鐵路穿越而過,山明水秀、風光旖麗。園林、長亭、古橋、石坊、古塔、古民居到處可見。
徽州,簡稱「徽」,古稱歙州,又名新安,為浙江省最早雛形唐末兩浙道的組成部分,也是江南省分割後安徽之「徽」的命名來源。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改歙州為徽州,府治今歙縣,從此歷宋元明清四代,統一府六縣,明清時徽商稱雄中國商界500餘年,有「無徽不成鎮」、「徽商遍天下」之說。 徽文化也成為中外學者重點研究的中華三大地域文化之一。1987年,國務院批准改徽州地區為黃山市。今黃山市下屬的徽州區長期來一直為歙縣地治,於1988年1月劃歙縣7個鄉鎮成立。
B. 中國歷史上的四大古城是什麼
安徽歙縣 四川閬中 山西平遙 雲南麗江
歙縣位於杭州、千島湖、黃山、九華山旅遊線的中心點,徽杭、屯蕪公路在此交會,皖贛鐵路穿越而過。這里山明水秀,風光旖麗。境內古民居群布局典雅,園林、長亭、古橋、石坊、古塔到處可見,猶如一座氣勢恢宏的歷史博物館。主要景點有太白樓、新安碑園、許國石坊、斗山街、陶行知紀念館等。
閬中古城的自然景觀奇秀多姿,獨具特色,「石黛碧玉相因依」的嘉陵江環繞閬中古城,四周青山擁抱,一幅「三面江光抱城郭,四圍山勢鎖煙霞」的水墨丹青,渾然天成。
山西平遙古城1997年12月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位於山西的平遙古城,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是中國目前保存最為完整的四座古城之一,也是目前我國唯一以整座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獲得成功的古縣城。平遙舊稱「古陶」,明朝初年,為防禦外族南擾,始建城牆,洪武三年(公元一三七零年)在舊牆垣基礎上重築擴修,並全麵包磚。以後景德、正德、嘉靖、隆慶和萬曆各代進行過十次在的補修和修葺,更新城樓,增設敵台。康熙四十三年(公元一七零三年)因皇帝西巡路經平遙,而築了四面大城樓,使城池更加壯觀。平遙城牆總周長6163米,牆高約12米,把面積約2.25平方公里的平遙縣城一隔為兩個風格迥異的世界。城牆以內街道、鋪面、市樓保留明清形制;城牆以外稱新城。這是一座古代與現代建築各成一體、交相輝映、令人遐思不已的佳地。
麗江地處金沙江上游,歷史悠久,風光秀美,自然環境雄偉,是古代羌人的後裔、納西族的故鄉。麗江古城海拔2,400米,是麗江納西族自治縣的中心城市,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山川流水環抱中的麗江縣城,相傳因形似一方大硯而得名「大研鎮」。探尋它的過去,人們發現這片曾被遺忘的「古納西王國」,遠古以來已有人類生息繁衍。今日的主人納西民族,則是古代南遷羌人的後裔。在千百年的悠長歲月里,他們辛勤勞作,築起自己美好的家園。
C. 麗江古城的資料,急用
——世界文化遺產麗江古城。具有800多年歷史的麗江古城,座落在麗江壩子中部,面積約3.8平方公里,始建於南宋末年。是元代麗江路宣撫司,明代麗江軍民府和清代麗江府駐地。麗江古城選址獨特,布局上充分利用山川地形及周圍自然環境,北依象山、金虹山,西忱猴子山,東面和南面與開闊坪壩自然相連,既避開了西北寒風,又朝向東南光源,形成坐靠西北,放眼東南的整體格局。發源於城北象山腳下的玉泉河水分三股入城後,又分成無數支流,穿街繞巷,流布全城,形成了「家家門前繞水流,戶戶屋後垂楊柳」的詩畫圖。街道不拘於工整而自由分布,主街傍水,小巷臨渠,300多座古石橋與河水、綠樹、古巷、古屋相依相映,極具高原水鄉古樹、小橋、流水、人家的美學意韻,被譽為「東主威尼斯」、「高原姑蘇」。充分利用城內湧泉修建的多座「三眼井」,上池飲用,中塘洗菜,下流漂衣,是納西族先民智慧的象徵,是當地民眾利用水資源的典範傑作,充分體現隊與自然和諧統一。城中的木氏土司衙署則呈現出一派「宮室之麗,擬於王者」的非凡景象。古城心臟四方街明清時已是滇西北商貿樞紐,是茶馬古道上的集散中心。抗日戰爭時期,因古城處在上通西藏、印度,下達大理、昆明的咽喉位置而成為抗戰物資運轉的要津,商貿活動一時盛極,至今商賈雲集。四方街以彩石鋪地,清水洗街,日中為市,薄暮滌場的獨特街景而聞名遐邇。其四周6條五彩花石街依山隨勢,輻射開去,街巷相連。四通八達,交通極為便利。置身其中,令人彷彿步入了「清明上河圖」的繁華景象。古城中至今依然大片保持明清建築特色,「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馬轉角樓」式的瓦屋樓房鱗次櫛比,既突出結構布局,又追求雕繪裝飾,外拙內秀,玲瓏清巧,被中外建築專家譽為「民居博物館」。更值得一提的是,古城居民素來喜愛種植花木培植盆景,使古城享有「麗郡從來喜植樹,山城無處不飛花」的美譽。麗江古城文物古跡眾多,文化蘊含豐厚獨特,是我國保存最完整、最具民族風格的古代城鎮。1986年國務院公布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1997年12月4日,被聯合國教文組織正式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清單,成為全國首批受人類共同承擔保護責任的世界文化遺產城市;2001年10月,被評為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2002年,榮登「中國最令人嚮往的10個城市」行列。
D. 蘇州盆花的發展歷史
蘇州盆景復: 從吳越春秋以來,蘇州一制直是我國東南地區著名的歷史古城,士大夫覺得盆景雅俗共賞,色形並美,咫尺盆內能瞻萬里天地,方寸之中可辨千尋美景,不出門而獲山林之怡。於是擺弄盆景就成了蘇州一帶的封建士大夫的自鳴高雅的一種風氣。蘇州盆景藝術的發展得天獨厚,太湖石玲瓏剔透,山崖溪邊嘉樹隨手可得。蘇州山水秀麗,風光宜人,在歷史上早就有不少造園名手,把山林野趣攝於城市的園林藝術之中,因而「咫尺千里,縮龍成寸」的盆景藝術更有了借鑒的範本。加之蘇州向為文人薈萃之地,盆景藝術長期受其文化藝術的熏陶,逐步形成蘇州盆景藝術的區域特性和獨特的傳統風格。蘇州盆景的布局構思精細入微,取法自然,混同天生,絕少斧鑿之痕,富有藝術情趣。在處理虛實、曲直、疏密、開合、明暗等關繫上,脈理清晰,卓具匠心。
E. 蘇州盆景的內容簡介
蘇州盆景: 從吳越春秋以來,蘇州一直是我國東南地區著名的歷史古城,士大夫覺得盆景雅俗共賞,色形並美,咫尺盆內能瞻萬里天地,方寸之中可辨千尋美景,不出門而獲山林之怡。於是擺弄盆景就成了蘇州一帶的封建士大夫的自鳴高雅的一種風氣。蘇州盆景藝術的發展得天獨厚,太湖石玲瓏剔透,山崖溪邊嘉樹隨手可得。蘇州山水秀麗,風光宜人,在歷史上早就有不少造園名手,把山林野趣攝於城市的園林藝術之中,因而「咫尺千里,縮龍成寸」的盆景藝術更有了借鑒的範本。加之蘇州向為文人薈萃之地,盆景藝術長期受其文化藝術的熏陶,逐步形成蘇州盆景藝術的區域特性和獨特的傳統風格。蘇州盆景的布局構思精細入微,取法自然,混同天生,絕少斧鑿之痕,富有藝術情趣。在處理虛實、曲直、疏密、開合、明暗等關繫上,脈理清晰,卓具匠心。
蘇州盆景,歷史悠久,技藝精巧,風格獨特,是我國盆景藝術的一個主要流派。獨具風格的中國盆景已經走過了1500年悠久歷史,在歷代藝術家的不斷開拓展進取與創新實踐中取得了輝煌的業績。那麼,如何創新呢?中國盆景要創新,就是要創 立具有民族風格和時代精神之「新」。我們提倡盆景藝術的大膽創新,目的在於提高盆景藝術的感染力和震撼心靈的藝術魅力,只有創新才能出精品,創新精神與精品意識密不可分。盆景精品是藝術家通過完美的藝術形象達到內容與形式的和諧統一,以鮮明的時代精神展示中國特色的自然風貌,給世人以真、善、美的藝術享受。這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也是民族文化藝術典型的集中表現。精品意識與作者的美學修養、藝術造詣和思想辯證能力是分不開的。精品是永恆的追求,精品意識是每一位藝術家首要追求的目標和創新實踐基礎。
F. 中國古城介紹
雲南攻略之麗江篇
大理——麗江
¥坐7:30分普通中巴(35元/人)(開得慢);依維科(40元/人)--快!可讓旅館幫忙預訂,車子會准時到旅館來接人。(2.5個小時到)
¥叫客棧代買到麗江的車票(40元/人);提前在金花大酒店旁買去麗江的汽車票(30元/人)
¥去麗江省錢路線:出古城外的一條路上坐2路車(5毛一人)到開往麗江的大道下車,然後在路邊攔去麗江的車,講價25元/人(4個小時)
麗江
行:上車後一般一塊錢,
拉什海徒步需30分鍾;坐車3元。
宿:
宿鹿源客棧,有很好的納西庭院,可以俯瞰古城全景。(但是要主動提出此要求)。(標間50元/一間)24小時熱水。條件還不錯。
萬春園客棧就在木家苑附近一條小溪邊上,光義街新院巷10號,電話:0888-5129553,手機:13988849471、13038618270。(28元/人)
老磨房客棧:有個可以看書聊天喝茶聽水的小院子,正對綠柳木橋流水。可免費上網、看書。0888-5103244,60元/普雙,
三眼井客棧-----光義街光碧巷58號0888-5125790
銀苑客棧,環境優雅,價格便宜,淡季普通標間30元/間;麗江古城光義街現文巷25號電話:0888-5183948
驢者驛棧雙人房(30元/間),關門口七一街84號0888-5188140
茶馬雅閣(麗江古城區新華街黃山上段66號)15元/人,普標兩人間(房間很是不錯),電話:13368884488,13708820579
百歲橋客棧,在百歲橋旁邊,一進的小院子,我住二樓,每天陽光早晚經過,坐在上面喝茶,非常的安靜溫暖。
牛家大院的貢爺客棧,在大石橋附近(新義街密士巷14號TEL:0888-51053255102363),也是民居,很安靜,標間40元/間
悅來客棧。退休老師開的客棧。
香格韻的客棧,雙人的房間也只是15晚/人。離四方街有點遠
納西家客棧:新義街積善巷34號,0888-5129291(我的麗江小家,15元/晚)
趙氏客棧住宿15元/人;地址:四方街狀元樓內7號聯系電話:0888-512402013095239807
四合院客棧:太史第,也屬於這種的。報價50。據說房間里可以無線上網。
高雄客棧,因房間和陽台上可以看到玉龍雪山和古城全景,報價就高一些,標間價位在60左右。這一家房間里可以寬頻上網。
游:?黑龍潭:免票秘訣:7點開門前進後門可免票。打車6元至黑龍潭。(其實再早些可以走路去,不遠)。
?觀古城:
A:嵌雪樓(新華街)(3元/張),
B:萬古樓:15元/張
C:萬古樓青年客棧
D:青年旅館的三樓陽台
?木府(四方街里),35元;
?省略遊玩玉龍雪山。
●古城區——世界文化遺產麗江古城。
具有800多年歷史的麗江古城,座落在麗江壩子中部,面積約3.8平方公里,始建於南宋末年。是元代麗江路宣撫司,明代麗江軍民府和清代麗江府駐地。麗江古城選址獨特,布局上充分利用山川地形及周圍自然環境,北依象山、金虹山,西忱猴子山,東面和南面與開闊坪壩自然相連,既避開了西北寒風,又朝向東南光源,形成坐*西北,放眼東南的整體格局。發源於城北象山腳下的玉泉河水分三股入城後,又分成無數支流,穿街繞巷,流布全城,形成了「家家門前繞水流,戶戶屋後垂楊柳」的詩畫圖。
街道不拘於工整而自由分布,主街傍水,小巷臨渠,300多座古石橋與河水、綠樹、古巷、古屋相依相映,極具高原水鄉古樹、小橋、流水、人家的美學意韻,被譽為「東主威尼斯」、「高原姑蘇」。充分利用城內湧泉修建的多座「三眼井」,上池飲用,中塘洗菜,下流漂衣,是納西族先民智慧的象徵,是當地民眾利用水資源的典範傑作,充分體現隊與自然和諧統一。城中的木氏土司衙署則呈現出一派「宮室之麗,擬於王者」的非凡景象。古城心臟四方街明清時已是滇西北商貿樞紐,是茶馬古道上的集散中心。
抗日戰爭時期,因古城處在上通西藏、印度,下達大理、昆明的咽喉位置而成為抗戰物資運轉的要津,商貿活動一時盛極,至今商賈雲集。四方街以彩石鋪地,清水洗街,日中為市,薄暮滌場的獨特街景而聞名遐邇。其四周6條五彩花石街依山隨勢,輻射開去,街巷相連。四通八達,交通極為便利。置身其中,令人彷彿步入了「清明上河圖」的繁華景象。古城中至今依然大片保持明清建築特色,「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馬轉角樓」式的瓦屋樓房鱗次櫛比,既突出結構布局,又追求雕繪裝飾,外拙內秀,玲瓏清巧,被中外建築專家譽為「民居博物館」。更值得一提的是,古城居民素來喜愛種植花木培植盆景,使古城享有「麗郡從來喜植樹,山城無處不飛花」的美譽。
●納西東巴文化。
約形成於唐宋時期,有近千年歷史。東巴教是納西族原始宗教,且兼收並蓄其他宗教,篤信萬物有靈,為多神教。東巴文是一種兼備表意和表音成分的圖畫象形文字。納西象形文字只有1400多個單字,但詞語異常豐富,能充分表達細膩的情感,也能記敘說明復雜的萬事萬物,還能寫詩作文章,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活著的象形文字」。用象形文字書寫並保留下來的經文共有兩萬余冊。卷帙浩繁的經書,內容豐富多采。涉含哲學、歷史、天文、宗教、巫醫、民俗、文學、藝術等各方面,堪稱納西族古代社會的百簡科全書。
●麗江納西古樂。
納西古樂是唐宋以來的一些詞牌和曲牌音樂。在洪武年間(公元1368年)以後,這種音樂就陸續地傳到了麗江。納西古樂保存至今,還有22個曲目,其中有的融進了納西族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演奏風格。納西古樂被中外學者和廣大音樂愛好者稱為「音樂活化石」、「和平之音」、「仙樂天音」。聆聽納西古樂使人真正感受到「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有幾回聞」的意境。
●黑龍潭。
黑龍潭不僅是麗江古城最重要的活水源頭,也是古城區重要的旅遊景點。以高聳潔白的玉龍雪山為背景的黑龍潭清澈見底,四周中綠樹婆娑,五鳳樓、解脫林、龍神祠、鎖翠橋等古建築掩映其間。位於黑龍潭中央的得月樓上,懸掛有郭沫若先生親筆題寫的楹聯:「龍潭倒映十三峰,潛龍在天,飛龍在地;玉水縱橫半里許,墨玉為體,蒼玉為神」。優美的自然風景與獨具特色的人文景觀的最完美結合,使黑龍潭日益成為倍受世人矚目的風景名勝區,曾被列入《中國名泉》、《中國風景名勝》等書。
●麗江木氏土司府簡介木府是麗江古城之「大觀園」。
納西族首領木氏自元代世襲麗江土知府以來,歷經元、明、清三代22世470年,在西南諸土司中以「知詩書好禮守義」而著稱於世。木府位於古城西南隅,明代其建築氣象萬千,徐霞客曾嘆木府曰:「宮室之麗,擬於王者」。可惜大部分建築毀於清末兵火,倖存的石牌坊也毀於「文革」。木府佔地46畝,中軸線長369米,整個建築群體座西朝東,「迎旭日而得木氣」。
木牌坊上大書「天雨流芳」四字,乃納西語「讀書去」的諧音,體現了納西人推崇知識的靈心惠性;古牌坊通體皆石,結構三層,是國內石建築的精品;議事廳端莊寬敞,氣勢恢宏,是土司議政之殿;萬卷樓集兩千年文化遺產之精萃,千卷東巴經,百卷在藏經,六公土司詩集、眾多名士書畫,皆是翰林珍奇,學苑瑰寶;護法殿又稱後議事廳,是土司議家事之殿;光碧樓乃後花園門樓,史稱其建築「稱甲滇西」;玉音樓是接聖旨之所在歌舞宴樂之地;三清殿是木氏土司推崇道家精神的產物,而獅山古柏深處,還有木氏土司祭天、祭祖、祭大自然神「署」的本土宗教活動場所。木府充分體現了納西人廣采博納多元文化的開放精神。
●白沙,是納西族在麗江壩子內最早的聚居地。也是麗江木氏土司的發祥地。
明初,木氏遷居大研鎮,納西語稱白沙「岩肯當」為「格當」(上院),稱大研鎮木家院為「美當」(下院)。明代,木氏土司在大研鎮大興土木營造土府衙署的同時,在白沙亦建造了雪松庵、大定閣、金剛殿、琉璃殿、大寶積宮、解脫林等眾多的建築群,繪制了許多藝術價值極高的壁畫。
?行:金甲市場內(從百信商場乘八路車可到),(2元/人),回來在白沙街停車處上車。
●石鼓:離麗江古城53公里
麗江石鼓鎮坐落在江灣轉角處,因鎮內有明代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麗江土知府刻制的鼓形漢白玉石碣而得名。長江從青藏高原走來,到了麗江石鼓,轉了一個大彎,然後漸行東去,從而締造了長江中下游的文明。
「湍流的江水石鼓旁,秘藏著兩件傳世寶」美國詩人龐德的《比薩詩章》中所說的兩件傳世寶是從自一個民謠「石人對石鼓,黃金萬萬廡,石鼓盛產草編器物,如草坐墩、草籠、草鞋。有座鐵索橋一座,因似長虹卧潑,稱「鐵虹橋「。橋寬一丈,長五丈,兩邊橋頭建有門樓,並有「上下天門「、「遐邇慶幸「兩塊匾牌。此橋最初由清代石鼓舉人周蘭坪倡建,民國二十一(1933年),橋被洪水沖毀,由麗江紳土賴耀彩主持捐資重建。1985年整修,麗江著名書法家周善甫和邑人王紳分別撰題檻聯「虹橋卧碧波,鐵索細柳』,「楊柳兩行清,水天一色明「。背包客之所以去石鼓,基本上都是為了拍「長江第一灣」的片子,但得上到那兒的山上,真正說來,石鼓對於自助客,應該不是有太大的價值的。如果有興趣,坐船玩金沙江。
束河:麗江市區北面4公里
束河古鎮,位於麗江古城西北四公里處,是納西族先民在麗江壩子中最早的聚居地之一。「束河八景」而著名,它們是「煙柳平橋、夜市螢火、斷碑敲音、西山紅葉、魚水親人、龍門望月、雪山倒映、石蓮夜讀」。在「九鼎龍潭「邊,有一建於清代的臨水飛檐樓閣名「三聖宮「,又稱龍泉寺。寺內原供奉觀音、文殊、普賢,後又供奉軒轅帝、孫膜、自眉和尚。樓前匾額曰「半日閑「,取「又得浮生半日閑」之意。束河村古街附近,今「束河完小」內,還有建於明代後期的四合小院大覺宮。主殿雖不高大,但建築結構勻稱和諧,四角房檐高挑,額坊樑柱飾以各種鳥獸浮雕,栩栩如生。宮內有壁畫9鋪,現存6鋪,共計26平方米,與白沙壁畫不同的是,它純粹以漢傳佛教及道教為題材,主要描繪菩薩、羅漢、諸天、天王、天女等聖眾禮佛的場面,其中融入密宗的三面八臂觀音,以及道教的仙真。
?自行車:(租金10-15元/天)騎車沿福慧路(人民政府所在地)西行,在香格里大道交*處(十字路口,有紅綠燈)右轉,沿大道(正對玉龍雪山)騎鍾樓向左轉,行250米左右,在麗江監獄對面,龍江花園酒店前有一綠色路牌,上書「開文、榮華、龍泉寺」,右轉,沿油路而行約4公里,即到束河古鎮。
太多了,這只是1/3.你看看參考資料.全文地址
參考資料:http://www.xkdxs.com/bbs/viewthread.php?tid=737&pid=1328&page=1&extra=page%3D1#pid1328
G. 誰知道中國的四大古城是指哪四座城市
中國的四大古城 閬中古城,位於四川閬中新城的旁邊、嘉陵江畔,與雲南麗江、山西平遙、安徽歙縣齊名,號稱全國四大古城。古城建址是中國古代建城選址「天人合一」完備的典型範例,是完全按照唐代天文風水理論的一座城市,被譽為風水古城。閬中古城保護完整,風格獨秀中華,現有古城面積1.78平方公里,是四川唯一保存規模最大的古城,也是全國保存最完好的四座古城之一。棋盤式的古城格局,融南北風格於一體的建築群,是中國建築藝術的實物寶庫。 古城歷史悠久,其天文文化、巴渝文化、三國文化、古城文化、古建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豐富深厚,盡顯了閬中這一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的獨特風范。 麗江古城,具有800多年歷史的麗江古城,座落在麗江壩子中部,面積約3.8平方公里,始建於南宋末年。是元代麗江路宣撫司,明代麗江軍民府和清代麗江府駐地。麗江古城選址獨特,布局上充分利用山川地形及周圍自然環境,北依象山、金虹山,西忱猴子山,東面和南面與開闊坪壩自然相連,既避開了西北寒風,又朝向東南光源,形成坐靠西北,放眼東南的整體格局。發源於城北象山腳下的玉泉河水分三股入城後,又分成無數支流,穿街繞巷,流布全城,形成了「家家門前繞水流,戶戶屋後垂楊柳」的詩畫圖。街道不拘於工整而自由分布,主街傍水,小巷臨渠,300多座古石橋與河水、綠樹、古巷、古屋相依相映,極具高原水鄉古樹、小橋、流水、人家的美學意韻,被譽為「東方威尼斯」、「高原姑蘇」。充分利用城內湧泉修建的多座「三眼井」,上池飲用,中塘洗菜,下流漂衣,是納西族先民智慧的象徵,是當地民眾利用水資源的典範傑作,充分體現隊與自然和諧統一。城中的木氏土司衙署則呈現出一派「宮室之麗,擬於王者」的非凡景象。古城心臟四方街明清時已是滇西北商貿樞紐,是茶馬古道上的集散中心 四方街以彩石鋪地,清水洗街,日中為市,薄暮滌場的獨特街景而聞名遐邇。其四周6條五彩花石街依山隨勢,輻射開去,街巷相連。四通八達,交通極為便利。置身其中,令人彷彿步入了「清明上河圖」的繁華景象。古城中至今依然大片保持明清建築特色,「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馬轉角樓」式的瓦屋樓房鱗次櫛比,既突出結構布局,又追求雕繪裝飾,外拙內秀,玲瓏清巧,被中外建築專家譽為「民居博物館」。更值得一提的是,古城居民素來喜愛種植花木培植盆景,使古城享有「麗郡從來喜植樹,山城無處不飛花」的美譽。麗江古城文物古跡眾多,文化蘊含豐厚獨特,是我國保存最完整、最具民族風格的古代城鎮。1986年國務院公布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1997年12月4日,被聯合國教文組織正式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清單,成為全國首批受人類共同承擔保護責任的世界文化遺產城市;2001年10月,被評為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2002年,榮登「中國最令人嚮往的10個城市」行列。 燦爛神秘的納西東巴文化。大智大慧的納西先民,在漫長的社會實踐和生產勞動中,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東巴文化。東巴文化以東巴教為載體,以東巴經為主要紀錄方式,它是伴隨著納西族漫長歷史發慌逐步形成和演化的活形態文化,約形成於唐宋時期,有近千年歷史。東巴教是納西族原始宗教,且兼收並蓄其他宗教,篤信萬物有靈,為多神教。東巴文是一種兼備表意和表音成分的圖畫象形文字。納西象形文字只有1400多個單字,但詞語異常豐富,能充分表達細膩的情感,也能記敘說明復雜的萬事萬物,還能寫詩作文章,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活著的象形文字」。用象形文字書寫並保留下來的經文共有兩萬余冊。卷帙浩繁的經書,內容豐富多采。涉含哲學、歷史、天文、宗教、巫醫、民俗、文學、藝術等各方面,堪稱納西族古代社會的百簡科全書。東巴文化以其自己獨特的科研價值和藝術價值,幾百年來始終吸引著許多中外學者和有志之士,前來研究翻譯和觀賞。東巴文化是納西人民對世界人類的偉大貢獻 音樂瑰寶麗江納西古樂。納西古樂是古城文化的靈魂與象徵,是麗江古城一道典雅的風景。納西古樂是唐宋以來的一些詞牌和曲牌音樂。在洪武年間(公元1368年)以後,這種音樂就陸續地傳到了麗江。這種音樂在中原地區早已成為絕音,但自傳至麗江後被廣泛地傳播開來,在鄉村在小鎮隨處都聽到這美妙的聲音。納西古樂保存至今,還有22個曲目,其中有的融進了納西族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演奏風格。納西古樂被中外學者和廣大音樂愛好者稱為「音樂活化石」、「和平之音」、「仙樂天音」。 平遙,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世界文化遺產。平遙古城位於山西省中部、太原盆地南緣,距省會太原90公里。汾河穿境南流,南同蒲鐵路、大運公路由縣城西北側而過,地處要沖,交通便利。平遙自古就是商貿集散市場,有"拉不完填不滿的平遙城"和"小北京"之譽。 平遙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新石器時代,人類就在這里繁衍生息。相傳帝堯初封於陶,故平遙亦稱「古陶」、「平陶」。境內的中都,春秋時期就是晉國古邑,戰國時屬趙。秦始置平陶縣,西漢置中都縣和京陵縣,北魏初廢,改為平遙縣。2700多年來,平遙雖一直是座縣城,然而她在政治、經濟和文化諸方面卻有過輝煌。 文物寶庫 世界驪珠 源遠流長的歷史 ,給平遙留下了豐富多彩的文物古跡。現有各類文物單位300餘處,列入各級政府公布保護的重點文物單位有99處。其中國家級3處:鎮國寺(五代一清)、雙林寺(明)、平遙城牆(明);省級6處:縣級文物90處。 平遙古城是依據漢族傳統"禮制"規劃建設起來的,古城的形制,恪守以"禮"為本,完全反映以明清時期為主的漢族歷史文化特色。 晉商源地 稱雄全國 明清時期晉幫和徽幫是全國最著名的兩大商幫,尤以晉幫的實力為厚。道光四年(1824年)在平遙西大街路南西裕成顏料鋪的基礎上,產生了我國第一家創辦"匯兌"的日升昌票號,這是中國金融發展史上匯兌開始的里程碑,具有劃時代的重大歷史意義。 平遙在票號發展興衰的100多年歷史過程中,集中了全國最大的票號富商 ,簡直是一座票號城。正是由於有了這個基礎,票號才成為平遙古城強大的支柱,一來帶動了平遙古城經濟、社會和文化的大發展,二來帶動了整個城市建設與城市生活中的街市、商業店鋪、民居等建築的大發展,三來也帶動了著名的推光漆器、泥塑藝術、戲曲等的發展。 土特名產 譽播天下 平遙縣土特名產,品種繁多,諸如平遙牛肉、平遙推光漆器、平遙長山葯、平遙碗禿則、郝溫村酥梨、果子溝檳干、南依澗鄉蘋果、孟山醋柳(沙棘)汁、汾河區高梁……,都各具風味,名不虛傳。風味獨特的平遙牛肉,清慈禧太後途經平遙享用時「聞其香而提其神,品其味而解其困」 ,食之後譽為皇宮貢品 。著名歌唱家郭蘭英一曲山西民歌《誇土產》「平遙牛肉太谷餅……要問哪裡最有名,數來數去數俺平遙城」,使平遙牛肉更加名揚祖國大江南北。 民居建築 漢唐風韻 平遙古城內傳統民居建築很多,具有保護價值的傳統四合院有3797戶(包括一小部分非民居院落),其中400餘處保存非常完整。平遙傳統民居是歷史文化的載體,眾多的民居建築,既有歷史文化價值,民俗研究價值,建築藝術價值,又有實用價值,至今還居住著城市居民。它們在今天都成了這座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利用的建築文化遺產。 歙縣古城 ,歙縣位於黃山市西部,山明水秀、風光旖麗。園林、長亭、古橋、石坊、古塔、古民居到處可見。主要景點有太白樓、新安碑園、太平古橋、許國石坊、斗山街、漁梁壩等。 太白樓位於太平古橋西側,為雙層樓閣,是典型徽派建築。登樓可以飽覽城西山光水色、古橋塔影。太白樓前的太平橋,建於明弘治年間,為多孔巨型石拱橋的代表。 許國石坊位於縣城中心,建於公元1584年,牌坊四面八柱,呈口字型,石柱、梁坊、欄板、斗拱、雀替均是重四、五噸的大塊石料,且全部為質地堅硬的青色茶園石,雕刻鏤刻精美細膩,圖案錯落有致,疏朗多姿。 斗山街座落於歙縣城內,集古民居、古街、古雕、古井、古牌坊於一體,猶如一幅長長的歷史畫卷。 歙縣城內還有二座譙樓,南譙樓建於隋末,東譙樓建於明弘治年間。漁梁壩始建於宋,距今已有千年。橫截練江,使壩上水勢平坦,壩下激流奔騰。出漁梁壩不遠有一古橋,名曰紫陽橋,朱熹之父朱松曾在橋南結廬而居,朱熹自閩歸省,也曾在此居住。
希望採納
H. 去麗江古城必去的地方
萬古樓
萬古樓是麗江的標志性建築,門樓上用東巴文寫著「千年萬代樓」。納西語稱「溫古輪」,意為觀景於高樓,覽暢懷於高處。
北眺神奇美麗的玉龍雪山,黑白分明,有風凜冽而來;東觀小橋流水人家的麗江古城,淳樸溫潤,內心彷彿有什麼東西被融化了;
木府
木府是麗江木氏土司衙門的俗稱,位於麗江古城獅子山下,是麗江古城文化之「大觀園」。「北有故宮,南有木府」
不知道各位小夥伴有木有看過講述麗江木氏土司風雲故事的電視劇《木府風雲》,其實它就是在這里拍攝的。
麗江湛藍的天空加上木府特有的歷史氣息,會讓你有種穿越的感覺
四方街
四方街以彩石鋪地,清水洗街,日中為市,薄暮滌場的獨特街景而聞名遐邇。6條五彩花石街依山隨勢,輻射開去,街巷相連。四通八達,交通極為便利。置身其中,令人彷彿步入了「清明上河圖」的繁華景象。古城中至今依然大片保持明清建築特色。
「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馬轉角樓」式的瓦屋樓房鱗次櫛比,既突出結構布局,又追求雕繪裝飾,外拙內秀,玲瓏清巧,被中外建築專家譽為「民居博物館」。更值得一提的是,古城居民素來喜愛種植花木培植盆景,使古城享有「麗郡從來喜植樹,山城無處不飛花」的美譽。
I. 中國十大古城
1、歙縣古城坐落於黃山腳下,在古代為徽州府治,是徽州文化及國粹京劇的發源地,也是文房四寶之徽墨、歙硯的主要產地。於1986年被授予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稱號。
歙縣歷史悠久,秦代即置歙縣,自隋至近代,歙縣作為徽州首縣,就一直是徽州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徽州是一處真正堪稱「物華天寶,地傑人靈」的地方。這里的傳統文化——徽州文化,以其深厚的人文底蘊和包含建築、雕刻、繪畫、篆刻、盆景、編織、書版、理學、醫學等多種表現形式而著稱於世。現歙縣縣城徽城鎮就是原來的徽州城。有兩山橫亘城中,將古城一分為二:東為古歙縣附郭城,被群山環抱,狀似半月;西為古徽州府城,面對練江,地勢開闊。城郭為明代所建,目前僅存數座門樓和部分城牆。城內外各鎮鄉村均遍布有大量歷史街巷和古代建築,其中民居、祠堂、牌坊被稱作為徽州建築三絕。徽州的民居選址注重風水,布置遵從陰陽五行學說,裝飾精美且富有文化氣息,以位於城西的潛口和呈坎民居最具代表性。徽州的祠堂和牌坊也各具特色,最著名的有棠樾石牌坊群、許國石坊、羅東舒祠等,規模宏偉、雕梁畫棟,均屬國家級文物。
閬中古城的自然景觀奇秀多姿,獨具特色,「石黛碧玉相因依」的嘉陵江環繞閬中古城,四周青山擁抱,一幅「三面江光抱城郭,四圍山勢鎖煙霞」的水墨丹青,渾然天成。古城三面環水,一面傍山,人傑地靈,素有「閬苑仙境」的美譽。從風水學的角度上看,閬中無疑是一座風水寶地。
閬中的城市歷史源遠流長。這里相傳為中國遠古帝王伏羲誕生的地方。商周時代,閬中是巴國北部重鎮。戰國中期(公元前330年),巴國由重慶遷都閬中。秦統一後,於公元前314年置閬中縣,迄今為止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從古到今,閬中縣制未動,縣名不改,是全國少有的至今保持原名的縣城。閬中歷來是川北的政治、經濟、軍事和宗教中心,歷代封建王朝都在閬中設置郡、州、府、道治所,清政府還曾在閬中設四川省會達17年之久。
古城閬中的建築風格體現了我國古代的居住風水觀,由於地理環境的封閉性,古城風貌得到了天然保護,城內的古街道交錯縱橫,91條街巷中有20多條街巷仍保持著唐宋時的建築風格。這些街巷的平面布局,空間處理,建築物的外觀造型,構造方法,細部裝飾和材料選用等方面,都具有獨特風格。閬中古城內的民居屬於明清風格,有的具有明代疏朗淡雅味,有的則具有清朝精美繁復的特點,並且多以典雅精緻的雕繪藝術為特色。建築布局,大部分是四合院,有些院內迴廊曲徑,古樸典雅,具有南方園林特色。在街道交匯處,往往有樓台拔地而起。
平遙古城位於山西,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是中國目前保存最為完整的四座古城之一,也是目前我國唯一以整座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獲得成功的古縣城。
平遙古城始建於公元前827年~前782年間的周宣王時期,為西周大將尹吉甫駐軍於此而建。自公元前221年,秦朝政府實行「郡縣制」以來,平遙城一直是縣治所在地,延續至今。平遙古城歷盡滄桑、幾經變遷,成為國內現存最完整的一座明清時期中國古代縣城的原型。
平遙舊稱「古陶」,明朝初年,為防禦外族南擾,始建城牆,洪武三年(公元一三七零年)在舊牆垣基礎上重築擴修,並全麵包磚。平遙城牆總周長6163米,牆高約12米,把面積約2.25平方公里的平遙縣城一隔為兩個風格迥異的世界。城牆以內街道、鋪面、市樓保留明清形制;城牆以外稱新城。這是一座古代與現代建築各成一體、交相輝映、令人遐思不已的佳地。鳥瞰平遙古城,更令人稱奇道絕。這個呈平面方形的城牆,形如龜狀,城門六座,南北各一,東西各二。城池南門為龜頭,門外兩眼水井象徵龜的雙目。北城門為龜尾,是全城的最低處,城內所有積水都要經此流出。城池東西四座瓮城,雙雙相對,上西門、下西門、上東門的瓮城城門均向南開,形似龜爪前伸,唯下東門瓮城的外城門徑直向東開。它凝示著希冀借龜神之力,使平遙古城堅如磐石,金湯永固,安然無恙,永世長存的深刻含義。城牆上還有72個觀敵樓,牆頂外側有垛口3千個,傳說它是孔子3千弟子、72賢人的象徵。
古城麗江地處金沙江上游,歷史悠久,風光秀美,自然環境雄偉,是古代羌人的後裔、納西族的故鄉。麗江古城海拔2400米,是麗江納西族自治縣的中心城市,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山川流水環抱中的麗江縣城,相傳因形似一方大硯而得名「大研鎮」。探尋它的過去,人們發現這片曾被遺忘的「古納西王國」,遠古以來已有人類生息繁衍。這里地處滇、川、藏交通要道,古時候頻繁的商旅活動,促使當地人丁興旺,很快成為遠近聞名的集市和重鎮。
走進麗江彩石鋪成的古老街道,漫遊鎮北商業中心四方街,便見河渠流水淙淙,河畔垂柳拂水,市肆民居或門前架橋,或屋後有溪,街頭巷尾無數涓涓細流,穿牆繞戶蜿蜒而去。依山就水的麗江大研鎮,既無高大圍城,也無軒敞大道,但它古樸如畫,處處透出自然和諧。鎮內屋宇因地勢和流水錯落起伏,人們以木石與泥土構築起美觀適用的住宅,融入了漢、白、藏民居的傳統,形成獨特風格。當地常見的是「三坊一照壁」式民宅,即主房、廂房與壁圍成的三合院。房屋多在兩面山牆伸出的檐下,裝飾一塊魚形或葉狀木片,名曰「懸魚」,以祈「吉慶有餘」。許多庭院門樓雕飾精巧,院內以卵石、瓦片、花磚鋪地面,正面堂屋一般有六扇格子門窗,窗心的雕刻大多是四季花卉或吉祥鳥獸。堂前廊檐大多比較寬,是一處溫馨愜意的活動空間。
古城大理是1982年國務院批準的我國第一批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全國44個重點風景區之一,位於南詔和大理國都城遺址的東部,始建於明朝洪武15年(公元1382年),歷代屢經修建。大理素有「文獻名邦」之稱。悠久的歷史留下了許多重要文物古跡,歸納起來可稱為「三古」即古城、古塔、古碑。
大理城方圓12里,城牆高2丈5尺,厚2丈;東西南北各有一城門,上有城樓,城的四角還有角樓。城牆的外牆為磚,上列矩堞,下環城溝。城內市井儼然,布局呈棋盤狀,從南到北有5條街,從東到西8條巷。如今保存下來的還有南北城的部分城牆、南城樓。城內主大街縱貫南北;街道兩旁青瓦屋面,民居、商店、作坊相聯,一派古樸風貌。值得一提的是,典型的白族民居一般為「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所謂「三房一照壁」,即每戶院內均有一正房。兩廂房;正房對面是一面牆壁,每當下午至傍晚陽光照耀在這一牆壁上再反光到院內,把整個院落都照得明亮。故稱「照壁」。所謂「四合五天井」,即四面都是房子,四個角交接處分別有四個小大井,加上院中央的大天井,共五個天井。裝飾是白族民居建築的又一特點,十分注重門樓,飛檐翹角,斗拱彩畫,頗具特色,門窗、照壁多用劍川木雕、以及大理石,彩繪和水墨畫裝飾,工藝精緻,清新典雅,在西南民居建築中,堪稱一流。
大理居民都愛花。這里有「三家一眼井,一戶幾盆花」之說。多數民居院內都有花壇,種植山茶花等多種花木。每年農歷二月十四日朝花節,家家戶戶把自己的盆栽花木擺在門口,搭成「花山」,招引四方來人欣賞。由於愛花,人們還以花來給女孩子命名。「金花」是白族姑娘的美稱,大理也被譽為「金花的故鄉」。
鳳凰古城――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曾被紐西蘭著名作家路易艾黎稱贊為中國最美麗的小城。這里與吉首的德夯苗寨,永順的猛洞河,貴州的梵凈山相毗鄰,是懷化、吉首、貴州銅仁三地之間的必經之路。
鳳凰山城,位於沱江之畔,群山環抱,關隘雄奇。碧綠的沱江依著城牆緩緩流淌,疊翠的南華山麓倒映江中。江中漁舟遊船數點,山間暮鼓晨鍾兼鳴,懸崖上的吊腳樓輕煙裊裊,碼頭邊的浣紗姑笑聲朗朗,兩岸已有數百年歷史的吊腳樓更是別有一番風味。一種遠離塵世的感覺悠然而生。鳳凰,猶如「一幅濃墨淺彩的中國山水畫」。當你徜徉古城用條石砌成的岩板街時,兩邊的古建築各抱地勢,鱗次櫛比,亭台樓閣重重疊疊,如巨龍飛舞,似鰲魚展翅。細雨聲中,彷彿傳來敬香人的牛皮釘鞋敲擊街面,發出「叮叮」的響聲,使人產生隔世之感。鳳凰風景秀麗,歷史悠久,名勝古跡甚多。城內,古代城樓、明清古院風采依然,城外有南華山國家森林公園,城下藝術宮殿奇梁洞,建於唐代的黃絲橋古城,舉世矚目的南方長城…… 當漫步東門外,踏上虹橋,如登眺望,除古色古香的古建築外,還可看到著名「鳳凰八景」特色。那連綿巍峨的南華山橫亘在古城南面,似一道綠色的屏障,蒼松翠柏,含蔚籠煙,石徑彎彎,清泉冽冽,鷹飛獸走,鳥語花香,是一個著名的游覽聖地。還有東嶺迎暉,溪橋夜月,龍潭漁火,梵閣回濤,南徑樵歌,奇峰挺秀等風景名勝,把山城裝扮得更加美麗無比。
這里不僅風景優美,且人傑地靈,名賢輩出。為了維護民族尊嚴怒斬外國不法傳教士,一品欽差大臣貴州提督田興恕;定海浴血抗英,萬古流芳的民族英雄鄭國鴻;民國第一任民選內閣總理「湖南神童」熊希齡;文學巨匠沈從文;國畫大師黃永玉——
鳳凰古城---遠去的家園,夢里的故鄉,古老而神秘的地方。
古城荊州地處長江中游和漢水下游的江漢平原腹地,又稱江陵,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荊州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楚文化的發祥地和三國文化集中地之一。相傳禹劃九州,始有荊州。周朝封楚國先君於丹陽,國號為荊。春秋初期,楚成王改荊為楚。
荊州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三國時期,魏、蜀、吳為奪取荊州,留下了許多動人的故事和大量的三國遺址。三國時荊州乃劉表的封地,後歸西蜀,為關雲長所鎮守。楚紀南故城,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春秋戰國時楚國的都城。歷時400多年,有20代國王在此建都。為當時南方第一大都會。當時的土築城牆,至今仍存。
荊州古城牆盤旋於湖光山水之中,依地勢而起伏,順湖池而迂迴,蜿蜒伸展,狀若游龍。巍巍古城已有2000多年歷史。現在,保存完好的古城牆為清順治三年所建。東門城樓(賓陽樓)仍屹立於城牆之上。護城河修砌一新,九龍橋卧於碧波之上,東門廣場上有鳳鳥騰飛大型不銹鋼塑像,東門內有江陵碑園。各種碑文記述了古城的歷史和變遷。
商丘古城位於商丘市南。自商契建都為始,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了。由於年代久遠,兵禍天災,古城曾多次被毀,又多次重建,但范圍都在南北十里之內。
城內地勢呈龜背形,共93條街道。俯瞰全城,如棋盤狀。建築根據五行相剋相生的理論,多為走馬門樓和四合院建築群。明嘉靖以後至清初,城內出過兩位大學士(宰相)、五位尚書以及十幾位侍郎、巡撫、御使、總兵、著名文人,因此,官府、官宅建築頗多。原有的水井、廁所為梅花形,布局合理。南門兩側建有兩個水門,將水排進護城河。寬闊的護城河碧波盪漾,環繞全城,水下疊壓著漢朝與唐朝的睢陽故城、宋朝的南京城、元朝的歸德府城舊址,河中小島上有10幾座各具特色的樓台亭閣。現存古城為明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所建。城池內方外圓,形似古錢。磚城周長7.25華里。城門為拱券式,至今保存完好。原城門外,還各有一瓮城,瓮城成半圓形,城門於正門不相沖,北門向西,東門和西門向南,南門向東,所以商丘古城古有「四門八開」之說。
現存整個商丘古城規劃嚴整,格局合理,造型古樸,舉世罕見,是一座很有科研價值的歷史文化名城。
興城古城 在煙波浩渺的渤海灣,鑲嵌著一顆美麗的明珠-興城古城。興城市位於遼寧省西南部,地處遼西走廊中段,東南臨渤海,東北倚熱河丘陵,毗鄰連山區,西南與綏中隔河相望,西北同建昌接壤。
興城自古以來,就與中原文化和中央政權緊密聯系在一起,歷史悠久,源遠流長。遠在原始社會末期,就有人類在這里生息繁衍。明代,設寧遠衛,修築寧遠衛城,即現在的興城古城。這座始建於明宣德五年的古城是國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明代古城。明末薊遼總督袁崇煥與清太祖努爾哈赤曾在此拚死作戰,結果以據城堅守的明軍獲勝而告終,史稱寧遠大捷。興城古城內四街十字相交,正中有古樓一座,登樓鳥瞰全城,古樸典雅的明代一條街、乾隆帝賦詩評價過的祖氏石坊盡收眼底。城設四門,門上皆築門樓,四角各設角台,東南角台上有魁星樓一座。
興城歷史悠久,風光秀麗,依山傍海,四季分明,氣候宜人,物產豐富,交通便利,四通八達,物華天寶,人傑地靈。興城是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是沿海開放城市。興城古城牆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興城海濱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首山為國家級森林公園。古城、溫泉、首山、海濱、菊花島五大景觀,珠聯璧合,得天獨厚,形成了北方沿海風景旅遊區的獨特風姿。
襄陽古城位於襄樊市區漢江南岸,它南跨漢沔,北接京洛,地處要沖,水陸交通方便,春秋時為楚國之北津戍,東漢未為荊州牧治所,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襄陽古城始築於漢,改建於唐、宋,增修於明、清兩代。城牆略呈方形,周長7.5公里,面積約2.5平方公里。城牆高約8.5米,寬10~15米;牆體為土夯築,外表砌磚。城牆四面建有6座城門,每座門外又建有屯兵及存放兵器用的瓮城(俗稱月城),城門上均建有城樓。城的東南角和西南角還建有三樓。北城牆瀕臨漢江,其餘三面鑿有寬180~250米的護城河,易守難攻,素有「鐵打的襄陽」之稱;在古代,它既是軍事防禦工事,又是抵禦水患的堤防。襄陽古城雖經歷代兵燹,但仍存明初舊制,現全城輪廊尚存,尤以北城垣最為完整;清代重修的小北門城樓仍聳立城頭,重檐九脊,狀極雄渾,近城街市,古貌猶存。登樓遠眺,北有漢江滔滔,碧波縈帶;南望峴山,崗巒連綿,城廓街市盡收眼底;西南楚山如屏,群峰列峙,一攬天然之勝。環護城河現已建成陽春門公園、襄陽公園,古跡與園林相結合,成為游覽勝地。
編輯本段
版本之二
麗江
位於「彩雲之南」──雲南西北方的麗江,幾年前許多人還誤將其當作一條小江,現在可謂盛名在外,聯合國就將其確定為世界歷史文化名城。其實,早在明清時,麗江就享譽中原。走在麗江的石板小路上,你突然感覺自己猶如東晉武陵人,誤入桃花源,只見樓宇錯落,屋舍儼然,納西民風樸素,雞犬相聞,古意盎然。
平遙古城
在上一個世紀里,平遙商業繁榮,門類齊全,幾乎包容了商業的所有行當的票號、錢庄、當鋪、中葯店、綢緞庄、雜貨鋪以至扇子、燈籠、戲裝鋪等等漫布於平遙的大街小巷。平遙也因信譽卓著而享有「小北京」的美譽。如今經過幾百年風雨的盪滌,無盡的繁華逝去了,只留下清冷的建築佇立於平遙城中。
西昌
位於四川省西南涼山彝族自治州中部、安寧河沿岸、成昆鐵路線上的西昌,作為中國最大的衛星發射中心,已經伴隨著中國衛星以及其他國家的衛星的多次升空而名聞遐邇。西昌可以說是中國高科技之旅的首站,在那裡,人們不僅可以看到巨大的火箭發射架,而且能了解衛星發射的全部過程。走出市區,城南約5公里的瀘山上有「光福寺」。該寺特別之處在於其寺內的石碑記載了西昌及周邊地區的地震發生情況,此確為中國罕見,更印證了西昌是中國的科技城。
鳳凰民居
讀過《邊城》的人都對翠翠和翠翠生活的地方留下了美好的想像:翠翠清澈如水的性情和戀情,鄉民朴實曠達的作風,月光下水邊的吊角樓等等。《邊城》是自稱為「鄉下人」的沈從文所作,寫的就是湘西的鳳凰縣。
吐魯番 火焰山
吐魯番市位於烏魯木齊以西、中國最低的盆地吐魯番盆地中央,因「唐三藏取經受阻火焰山,孫悟空三借芭蕉扇」而聞名於世。事實上,當年的玄奘的確經過吐魯番市,他曾在今天位於市東南約40公里的高昌故城歇息一月。當時的高昌是絲綢路上的一個重鎮,今天,游歷故城,見斷壁殘垣,磚石瓦片,可以想見昔日繁華。
中越邊境 憑祥
憑祥位於祖國的西南邊陲的中越邊境上,沒有另外一個城市比憑祥更能作為中越關系的歷史見證,市西南約18公里的友誼關名字的變遷便可作證明。友誼關始建於明末,時稱鎮夷關,明末為鎮南關。清時老將馮子才曾於此抗擊法軍,取得鎮南關大捷。解放後,中越交好,鎮南關改名睦南關、友誼關;70年代末,因為越南不自量力入侵,中越交惡,友誼關又成鎮南關;80年代後,中越恢復邦交,鎮南關又成友誼關。
澤當古橋
相傳在西藏的神山「貢布山」上有三個仙洞,分別住著一位菩薩、一隻因犯了戒律而由神仙變成的猴子和一位美麗的妖女,後來猴子在菩薩的授意下娶了妖女,生下了六隻猴子,猴子一代一代繁衍下去而進化成為今日的藏族。貢布山的猴子洞是藏族的發源地,而它的具體位置就在拉薩東南約200公里的澤當。
高原小城:瑪多
指出瑪多精確的相對位置實在並不容易,因為它鄰近的四周並沒有大的城市,我們只能說它位於青海省、西寧市西南面遙遠的地方。瑪多是黃河上游第一個縣城,人口稀少,氣候惡劣,海拔4000多米,然而卻是值得一去的地方,因為中華文化的搖籃──黃河的源頭就位於此縣境內,自古以來人們就紛紛來此尋根溯源
海濱古城:山海關、興城
從山海關出了關,沿著遼東灣一直北行,第一個到達的城市就是興城。興城是渤海之濱的古城,亦是新開發的旅遊療養勝地。雖然風景無限,但是興城「城小言微」,養在深閨尚不為人所識。興城遼時開始建縣,未遭戰火,遠離工業,是我國現存古城中最完好的一座,這點上它甚至勝過麗江和平遙。
市內溫泉非常有名,有溫泉河和溫泉井,東北大帥張作霖就因其溫泉質好,曾於市中心建別墅一座。興城市傍海而建,冬暖夏涼,氣候宜人;綠蔭夾道,房屋整齊。其海濱浴場可容20萬人,水潔沙亮,被譽為北戴河第二。市北面有望海亭和望海塔,登高觀海,海風乍起,水何澹澹,海鷗白帆盡收眼底。
延安棗園
雖然延安在中國早已婦孺皆知,並且名聲在外,但直到今天,延安人口還不過20萬,說它是小地方實不為過。1935年以後,歷史就選擇了延安,一個抽旱煙、吃辣子的大個子湖南人在這里點燃了星星之火,不久以後就照亮了中國,延安的寶塔山成了當時年輕人朝聖的地方。時隔30年以後,那個大個子又大手一揮,上山下鄉成為城裡人的時尚,許多北京人又奔赴延安,在那裡成了知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