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植行業前景
1. 綠化苗木行業前景
非常樂觀啊,是個不錯行業,本基地提供建苗圃苗,龍柏、紫薇、大葉女貞、紅葉李、蜀檜、紅天竹、木槿、冬青、黃楊江蘇沭陽遠通苗木園藝場,苗木品種多,價格又低廉。
2. 園藝專業發展現狀和前景
現代社會人們越來越重視自己的健康水平,因此,對園藝產品的種類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些產品的質量對其發展前景有著很大的影響。很多國家都開始把對園藝產品的消費看成是衡量人們生活水平的重要標志,因此,我國也要重視園藝產業的作用,全面分析各種情況,把握園藝產業的發展前景。我們應該充分利用園藝專業的這種優勢展現他的現狀以及暢想他的未來
1.園藝產業發展現狀
1.1品種豐富
我國的自然條件比較優越,很多資源都有利於園藝產品的生長,特別是在我國的一些地區,如東部和南部,很多園藝作物能夠快速生長,它們生長需要充足的水分,而且對光照條件也有很高的要求,這些地區的農業生產類型也為豐富的園藝種類提供了有利條件。
1.2觀賞園藝發展快速
園藝產業的發展也推動了我國農業的發展,很多農民開始轉變傳統的種植方式,在原有的農業結構中加入新的產業。近年來,我國園藝的種植面積在逐年增加,農民開始擴大自己的視野,將一些市場需求高的園藝品種引進生產,比如,觀賞園藝一直受到農民的重視,人們開始探索產業化的道路,運用現代化的經營方式來推動觀賞園藝的發展步伐,這種產業對於旅遊業來說也是一個新型的市場,而且還對不同區域的交通運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3生產技術較低
我國園藝產業在發展過程中仍然有很多問題制約了產品的質量,雖然在溫室栽培技術方面已經有很大的改進,並且得到了廣泛使用,但園藝的產業結構仍然有待改善。我國有大量的土地面積都應用於園藝業,但大面積的種植並沒有帶來相應的產量,而且很多產品無法滿足市場的需求,這些都對其生產技術水平提出了挑戰,相關部門應該加大對該產業的投入,從而使生產水平能夠得到相應的提升。
1.4品牌化有待提高
和世界上其它國家相比,我國園藝產品的輸出量有很大的優勢,比如,水果和花卉都有很高的出口率,這些園藝產品大部分都是以半成品的形式運往國外,這些園藝產品在出口之前沒有經過特別的加工,因此,附加值相對比較低,和國外的一些園藝品牌相比,我國園藝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也比較低。為了使這種產業更具優勢,園藝行業應該加大建設自己的品牌,改變以往通過廉價勞動力來實現產業利益的生產方式
2.園藝產業發展對策
2.1發展特色園藝產業
發展特色園藝產業需要結合不同的地理位置來有效開展,不同區域有屬於自己獨特的自然資源和人文條件,而且不同地方的人們對園藝產品的需求也有很大的差異,這些都是在發展特色園藝產業過程中應該考慮的因素。不同季節蔬菜的生長需要不同的光和熱,並不是每個地方都適合生長任何一種園藝產品的,比如,在我國的北方地區,夏季蔬菜的生長就更能適應當地的氣候條件,而一些海拔較高的省份也可以引進符合這種條件的園藝產品,這樣的園藝產業才會更加具有市場價值,還具有自己的特色。一個地方的歷史文化也是影響園藝產業類型的重要因素,比如,在洛陽,悠久的歷史可以為園藝產業建立特色品牌提供大力支撐。
2.2提高市場競爭力
長期保持園藝產業的競爭優勢需要把握市場的需求,現在人們對園藝產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些要求表現在很多方面,比如,產品的種類要更加多樣化,而且產品的營養價值要滿足人體需求,這些都對園藝產品的生產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合理的生產安排能夠實現產品的差異化,在選擇生產品種方面要做好搭配工作,播種時期的把握也有利於提高產品的生產效益,比如,同一個品種可以錯開它們播種的時期,這樣才能讓消費者在一年中的不同時期都能享用這種食物。採取差異化的戰略,可以滿足日益變化的市場需求,同時這也是創新生產方式的重要體現。
2.3通過營銷來實現可持續發展
園藝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市場營銷,在對園藝產品進行銷售時,要針對產品本身的特性來選擇合適的營銷模式,市場中存在很多種類的營銷模式,比如,展覽會和現場展示就是比較常用的方式,很多園藝產品供應商還會選擇和日用超市合作,通過設置專櫃來提高產品的知名度。園藝產品的銷售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口碑的影響,利用這個因素需要充分考慮產品銷售的時間和地點,這樣才有利於佔有更高的市場份額,從而提高產品的利潤。
3.我國園藝業的發展前景
3.1轉向規模產業化經營
擴大園藝產業的規模需要多方面的配合,既要充分利用企業的力量,同時也需要發揮政府的作用,在進行產業化生產之前,生產商還需要示範生產,這樣才能減輕規模生產的風險。規模化的園藝產業需要採取各種措施來優化生產結構,通過加強各環節的合作來實現一體化經營,這些環節主要包括種植、加工和銷售,不同環節需要重點開展不同的工作,比如,在種植之前,園藝經紀人要搜集相關的市場資料,從而引導農民種植一些有較大市場潛力的品種。產品的銷售不僅需要把握市場的動態,同時還對物流和信息渠道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我想做綠植花卉行業,要如何做起
先去考察花卉市場 ,看看哪些綠植花卉營銷的多,回來尋找門市和建棚,然後聯系花卉基地購苗。要鮮花 ,插花,婚慶用花,租賃盆花一起上,效益才好。
4. 園林綠化樹木前景如何
隨著我國整體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也在逐步提升,對生態環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園林綠化行業也逐漸興起。除此之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也成為推動城市園林綠化行業發展的主要力量,過去幾十年,中國城市化進程很快,城市人口迅猛增加,但由於以往在城市化建設過程中往往忽略了環境綠化建設。致使城市生態環境在這一進程過程中受到極大的破壞。面對不斷惡化的生態環境,人們渴望自然,要求建設「生態城市」的呼聲越來越高。城市園林綠化是城市生態系統的一個子系統,它在保持整個城市的生態平衡方面起積極作用,是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生態措施,在城市建設中的重要性日益顯著。
近年來,我國對城市綠化建設的投資力度也在不斷加大。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城市園林綠化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數據顯示,2001年至2010年全國城市綠化固定資產投資保持了快速增長的態勢,投資額從239.47億元增加至2297.04億元,年均增長速度已經基本趕上房地開發投資總額的增長速度。
隨著投資力度的不斷加大,我國城市園林綠化面積規模也在不斷增加,2001年以來中國園林綠地面積逐漸擴大。截至2011年底,中國擁有園林綠地面積245.27萬公頃,是2001年(94.7萬公頃)的2.59倍。同時,中國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逐年上升,數據顯示,2001年中國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為28.2%,2011年上升至38.62%,到了2012年,中國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39.59%,11年間提高了11個百分點。
目前,我國城市園林綠化行業領域主要包含市政園林、地產景觀、城市度假景觀及城市生態濕地工程。而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相關推算,中國市政園林工程市場容量在600億元以上;而房地產市場高速成長給地產園林帶來了超過1000億左右的市場空間;度假景觀方面,隨著目前中國旅遊休閑產業的快速發展,帶動了我國旅遊休閑度假地產的迅速升溫,進而也直接帶動了度假景觀行業的快速發展;在生態濕地建設方面,截至2012年底,我國已建立了500多處濕地自然保護區,根據《全國濕地保護工程規劃(2004-2030年)》的目標指出,到2030年,要使全國濕地保護區達到713個,國際重要濕地達到80個,使90%以上天然濕地得到有效保護。完成濕地恢復工程140.4萬公頃,在全國范圍內建成53個國家濕地保護與合理利用示範區。由此可見,我國濕地建設與未來規劃仍有較大差距,生態濕地工程未來建設力度仍將加大。
依照前述計算,相較於政府投資,社會資金投資城市綠化行業已成為園林行業發展的主要增長面,而其中的居住區景觀園林市場依託於商品住宅投資額的快速增長已成為中國園林行業發展的主要增長點。
未來,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城鎮化率的不斷提升,房地產投資力度進一步加大及旅遊休閑度假行業的不斷發展,我國城市園林綠化行業還將持續向前。但從園林綠化的細分業務對未來企業業務進行分析,前瞻產業研究院分析認為:由於園林設計業務的毛利率為所有業務中盈利能力最強的業務(2012年,東方園林達67.57%,棕櫚園林達49.11%,鐵漢生態園林設計毛利率達35.63%),因此,未來,一些園林綠化行業企業仍將其重心集中在對此領域的開拓,除此之外,在綠化苗木銷售的業務中,毛利率也相對較高(2012年,東方園林為65.23%,棕櫚園林為64.26%;鐵漢生態為34.76%),此業務也將成為企業繼續搶占市場的主戰場,而相對毛利率較低(普遍集中在20%-30%之間)的園林工程業務而言,未來,一些小型園林綠化行業企業可以選擇將此業務逐步外包,重點拓展利潤率較高的業務。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助到您。
5. 在農村種植綠化苗木有發展前途嗎最具市場潛力的苗木有哪些
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生態建設、城市園林、鄉村振興、道路綠化等各類項目「百花齊放」,苗木行業依然前景可期,所以在農村發展綠化苗木還是有發展前途的。雖然苗木的圈子在不斷擴大,但要想在該行業中獲得較大的利潤回報,就要選擇具有發展前景的樹種、規格及種植形式來實施種植和發展。那麼2019年在農村種植什麼苗木比較賺錢呢?
城市要真正靚麗起來,少不了應用有花的植物來進行點綴,像山桃、山杏、山梨、山楂等觀花時間長的小喬木在綠化市場上不可或缺。而一些觀果的喬木品種如忍冬等如能進行適當應用,綠化效果則更豐富。
在我國,鹽鹼地面積非常大,所以綠化難度較大,只有培育適合的品種才會有前途。如檉柳、金葉蕕、耐鹽玫瑰、鹽鹼草等植物就是不錯的選擇。
如今城市高樓林立,城市急需耐陰樹種,如幌傘楓、鴨腳木、竹柏、紅豆杉。在這些樹種當中,還有一些不僅適於用作行道樹,還可在庭院中種植,尤其是在不同季節有色相的樹種,有些對於市場使用不多的、被低估的品種,需採用多種途徑提高其附加值。
以上只是個人的一些觀點,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6. 大家好!我想在園林綠化方面創業,不知道前景如何。
十八大」後,2012年11月住建部就發布了《關於促進城市園林綠化事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了城市園林綠化的發展目標:到2020年,全國
設市城市要對照《城市園林綠化評價標准》完成等級評定工作,達到國家Ⅱ級標准,其中已獲得命名的國家園林城市要達到國家Ⅰ級標准。意見認為,促進城市園林
綠化事業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性和緊迫性,要積極推進城市園林綠化工作。
國土資源部2012年12月11日審議並原則通過《土地復墾條例實施辦法》,隨著《土地復墾條例實施辦法》的制定,標志著未來礦區土地復墾將進入生態修復階段。
2013年1月25日,環境保護部頒布實施了《全國生態保護「十二五」規劃》。而由環保部牽頭制定的《全國土壤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也將於2013年發布。
前瞻產業研究院分析認為,政策的高度重視將對城市園林綠化與城市公共設施建設起到極大促進作用,「十八大」開啟了園林行業新一輪發展,園林綠化將再次迎來高潮。
http://wenku..com/view/b5bd2bee770bf78a652954ab.html
7. 開個綠植盆栽店一年賺多少
綠植毛利基本可以過半,巴拿馬紅掌,大的發價25,一般賣50,60都很暢銷(裸盆),蝴蝶蘭,多肉,水培利潤更大。綠植店主要看兩點,一是選址,二是產品。
選址主要看你是不是開在花卉市場,花卉市場走量,綠植基本都是裸盆的,客單價低,主要靠流量掙錢。如果是社區底商,商業體走的就是精品路線,單筆利潤高。如果進貨渠道,行業資源有限,剛開始就開到花卉市場還是要謹慎一些。
二是產品,這個很重要,產品要有差異化和辨識度,盡量有自己創作的思想在裡面,這樣一是可以提高售價,二是做得有樂趣,發展空間大。無論在花卉市場還是精品花店,水培,盆栽,多肉都是吸引客人的關鍵。
(7)綠植行業前景擴展閱讀:
大型綠植適合會議活動辦公室等場所,雖然每個單子量大,但正是因為量大反而會拉低整體盈利能力。涉及到包裝,運輸,搬運等等的問題都是看似賺錢但實際不怎麼好做的生意。
小型植物,分花卉(室內,室外),綠植(長青,季節性),多肉(普通,塊根等),空氣鳳梨,苔蘚等很多分支,根據開店地點的不同需要選擇的種類也完全不同,年齡層偏高的人群適合傳統花卉和綠植,稍微年輕一點的人因為時間精力有限,適合多肉,空鳳等植物。
8. 想開個綠植花草店,利潤如何
如果是加盟一個品牌,那麼選址是非常重要的。地理位置優越,你的花店利潤肯定就會高!
在實際加盟中,選址通常分為四種方式:
1,電話選址:由加盟商提供選址,總部進行評估(★★★☆☆)
方案主要由加盟商提供,企業總部只是對提交的資料進行審核。對於加盟商來說,這種決定選址的方式,有一定局限性和較大的風險,畢竟企業並沒有真正的看到店鋪的實際情況。
2,指導選址:由總部提供選址方案,加盟商進行選擇(★★★☆☆)
總部通過培訓的方式告訴加盟商目標人群是什麼、什麼地方最適合開店、找店鋪時需要注意什麼等等。
授人與魚不如授人與漁,這個辦法也還不錯,但也有弊端。因為選址需要考慮的因素很多,更多的是經驗,加盟商在短時間內不一定能學明白,也很難完全運用在實際選址當中。
3,第三方選址:由加盟總部委託第三方提供選址服務(★★★★☆)
目前選址服務有很多專業的第三方提供,通常會來自專業的選址團隊,或者數據化平台服務公司。總部在自身選址能力不足的情況下,有可能會委託第三方幫助選址。
第三方基本都是有店鋪資源的企業,因為店鋪資源豐富,所以有較大的選擇餘地,所以第三方選址也有一定的優勢。
4,實地選址:由加盟商、總部共同派人進行實地選址考察(★★★★★)
實地共同選址,有些企業會收取一定的費用,有的企業完全免費。無論怎樣,共同選址,能夠在專業人士的指導下,對店面周圍的人流量、客流量、交通條件、消費水平、消費者定位、競爭分析等實際情況進行考察和測評。
花店利潤如何?
選址時,總部是否盡心盡力幫助加盟商在開店之初盡可能降低風險,應當是創業者選擇加盟品牌重點關注的要點之一;同時選址的投入成本越高,相對應加盟費用也有可能會比較高。
一般來講,開花店的成本主要包括店鋪租金、店鋪裝修費用、員工工資、店鋪設備采購費用以及購買原材料的流動資金這幾方面。租金的話在鬧市區選一個三十平米左右的地方,月租金大概為5000元一個月,花店不需要裝修太豪華,簡單裝修就行,大概費用是3000元,購買原材料的流動資金3000元,因為小花店日常的運營資金其實很少,一般日銷售額500元的花店,每天補充200多元鮮花就夠了。
最後就是員工工資,招一個人打理店鋪就可以了,月薪4000吧,各種店鋪設備的采購也不是很多,主要就是修剪包裝工具如水壺、海綿、剪刀、緞帶、花器、鐵絲、包裝紙、蠟燭之類的,加起來算10000元。
鮮花的零售利潤一般在60%到80%,這是很高的利潤了,不過因為鮮花易枯萎,所以損耗比較大,按照去咨詢的幾位朋友,損耗其實很大,一般采購回來500株花,能賣出去150到200株,其他的多數都是扔掉了,因此這也要求日常對花好好保養,盡量降低鮮花的損耗。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到你!
9. 目前中國花卉植物業發展狀況以及前景分析
中國花卉產業目前已經初具規模,我們每年都關注它的產值、面積以及行業動態,卻很少關注企業的整體狀況。本文試圖從數量、構成、投資及盈利等方面對企業這個群體進行一些分析。文中數據主要引自每年農業部發布的全國花卉統計數據,由於沒有更多的具體統計數據,許多情況只能根據筆者對花卉產業的有限了解作粗淺描述。
花卉企業成長歷程
中國花卉栽培歷史悠久,擁有一大批傳統名花,形成了不少集中產地,發展出了豐富的花文化,例如洛陽、菏澤的牡丹,長江流域的梅花,江浙的山茶,等等。明清時代北京花鄉逐漸成為專門為宮廷服務的花卉生產基地,廣東等地的農戶也在那個時期開始生產「年花」,挑著擔子走街串巷銷售,是我國本土花卉商品化的發源。清末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中國飽受戰亂之苦,民生凋敝,園林殘破,花卉栽培受到很大影響。建國後,花卉生產逐漸得以恢復,國家也建立了不少國有苗圃為城市建設提供花卉、苗木。文革期間,花卉被視為「封資修」、「資本主義尾巴」,花卉栽培遭受空前重創。改革開放以後,百業興旺,傳統花卉栽培全面恢復,與此同時國外花卉也開始進入中國,帶來了現代的栽培模式、經營理念,真正意義上的花卉產業開始形成。花卉企業群體的形成也始於該階段,傳統花卉產區的一批有經營頭腦的花卉愛好者和農戶開始建立苗圃,逐漸發展成為今天的企業。緊接著又有大量外資、港台商人陸續進入大陸,政府也越來越重視扶持花卉業的發展,許多其它行業的投資者紛紛湧入,花卉業蓬勃發展,形成了「萬馬奔騰」的局面。
花卉企業當前狀況
基本情況 據農業部公布的花卉統計數據,2005年全國有花卉市場2586個,企業64908個,其中種植面積在3公頃以上或年營業額在500萬元以上的大中型企業8334家,花農1251313戶,從業人員4401095人,專業技術人員132318人。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中國花卉企業數量從狹義上說也就是6.7萬家(含花卉市場)。花農是一個龐大的群體,他們一般沒有在工商注冊,但有些生產規模和產值不低於花卉企業。從概念上講,他們類似於花卉發達國家的種植者(Grower)。發達國家都將種植者視同小企業,因此,從廣義上說,中國花卉產業共有大小企業130餘萬家。
資金來源 中國花卉企業資金來源比較復雜,有企業自身積累、政府扶持、其它行業投資等。靠自身積累的多數是上世紀80年代創辦的企業(還有一些花農),那個時候從事花卉業是填補市場空白,積累迅速,凡生存到現在的,多數都已經實力雄厚。90年代,旺逢花卉業迅速發展的良好時期,許多港台花卉企業來大陸投資。政府增加投入,大力扶持花卉業發展,以及來自二三產業的投資也主要集中在90年代,包括規劃建設各類花卉示範園區,引進溫室,建立一批規模較大、生產設施較先進的花卉生產基地。總體來說,花卉企業資金來源主要還是靠自身積累、自己籌措。
企業家的「成分」 上世紀80年代初白手起家的花卉企業家多數出於廣東、福建、江蘇、浙江等地的傳統花卉苗木產區,家裡有地,愛好花卉,掌握傳統的栽培技術。90年代一些學者、工商界人士,甚至官員躋身於花卉產業。較前者,他們文化水平高,眼界開闊,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強,許多人取得了成功。進入21世紀,企業家來源比較復雜,以具有豐富從商經驗的其它行業企業家為多。從花卉產地土生土長的企業家數量最多,根底扎實,多做生產;學者出身的企業家雖然數量不多,但他們一般都有較高學歷,在品種引進、種苗繁殖、國外代理等產業鏈前端領域發揮很大作用;從其它行業轉入的企業家則以經營管理見稱。
企業規模與經營管理水平 企業規模主要從員工數量、生產面積、營業額等方面衡量。中國花卉企業中,農戶數量龐大,小企業多,中大企業少,就是底盤大,上頭小。多數農戶生產面積只有幾畝,員工就是幾個家庭成員,平均每戶2~3人,年營業額幾萬元。農戶的數量是企業數量的20倍之多。而64908個企業當中,種植面積在3公頃以上或年營業額在500萬元以上的大中型企業只有8334家,所佔比例不到13%,形成人們常說的「有數量,缺巨人」現象。如果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花卉企業的生產面積普遍偏小,營業額或產值則更小。荷蘭目前大約有花卉生產1.2萬家(包括種植戶),生產面積1.1萬公頃,從業人員7.2萬人,銷售額則高達73億歐元(合人民幣約730fL元)。中國花卉企業經營管理水平這些年有很大提高,產品質量不斷提升,但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相當大的差距。
企業在產業鏈上的分布 如果將中國花卉企業分布到產業鏈上形成一個圖形,大致就是一個「雞蛋」(見下圖)。
圖案從左到右代表花卉產業鏈的育種種苗、生產以及流通幾個主要環節,特點大致是「兩頭小,中間大」,大部分企業從事生產,從面積上看,中國是名副其實的花卉生產大國。圖中育種的部分沒有上顏色,那是因為目前我們的育種能力比較低,花卉生產所需的品種、種子、種球、種苗(紅色星點部分)主要依賴國外直接進口或者進1:1擴繁。花卉企業的大部分分布在「雞蛋」的中間——生產上,大中型企業在園林、苗木、切花、盆栽生產上都有分布,而中小企業和花農主要集中在苗木、草花生產,其次是鮮切花,從事盆栽植物生產的花農不多,可能是因為盆栽的設施和技術水平門檻較高的緣故。「雞蛋」的尾部,也就是中國的花卉流通,也是一個產業瓶頸,不僅企業(含個體戶)數量偏少,這些企業力量也有限,不能為龐大的生產提供足夠的流通支持。目前國內切花、盆花消費主要集中在節假日,特別是春節中高檔盆花消費量約佔全年消費量的30%~40%。其次為元旦、情人節、母親節、教師節等;苗木、草花主要用於城鎮綠化美化,政府采購的居多,其次為企事業單位。近年來花卉出口增長較快,有人說中國即將成為世界花卉加工廠,確實有這種趨勢。2005年花卉出口額為1.5億美元,估計2006年能達到2億美元左右,而2001年這個數字僅有8000萬美元。
企業的盈利狀況 隨著競爭日益激烈,生產成本增加,花卉價格普遍下降,中國花卉企業利潤率降低,花卉業走出暴利時代,步入調整期。目前,種苗(包括種子、種球)進出口公司、部分國內的種苗生產企業(如蝴蝶蘭組培)、設施資材生產貿易企業、進出口貿易企業等生存狀況都比較不錯,國內種苗(包括種子、種球)生產獲利也不低,發展較快。生產企業中,切花切葉生產企業農戶盡管利潤率下降,但效益尚可;盆花調整變化比較劇烈,2005年生產面積與銷售額都比上年有較大幅度下降,但單位面積產值卻在提升;苗木生產受到宏觀環境的影響,面臨產品結構調整,部分企業與花農遭遇難題。花卉流通領域一直都是「花卉市場+花店」格局,形勢基本穩定;專業的營銷公司已產生,尚處於摸索階段。
中國花卉企業發展趨勢
花卉企業隊伍繼續壯大,優勝劣汰還在繼續。中國花卉業進入21世紀後的6年問,企業數量已經增長將近2倍。影響因素有好幾個:一是中國加入WTO以後,國內市場逐漸被國外企業看好,中外花卉貿易與交流空前繁菊二是中國各級政府將花卉作為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內容,在政策和資金支持上給予重視;三是中國花卉產業作為新興朝陽產業,發展前景廣闊,產業自身不斷壯大的同時,吸引越來越多的業外資金、人才進入,吸引更多菜農、糧農轉向花卉生產。當然,企業數量連年增長,不表示只有企業誕生,實際上不斷地有企業被淘汰,不斷有新的企業創辦,只是後者要比前者多,表現出來就是企業數量整體增長。企業優勝劣汰的過程還要持續很長一個時期,直到兩者趨於平衡,那時產業就成熟了。
一批實力較強,經營管理水平較高,具有核心競爭優勢的企業形成,成為中國花卉產業的中堅力量。一個國家花卉產業的強大與否,首先看有沒有一批數量穩定、具有主營項目、盈利狀況良好的企業(含個體種植戶)。它們抗風險能力較強,「內力」足,並且能不斷自我完善和發展,成為產業的中流砥柱。隨著產業健康良好發展,這樣的企業會逐漸增多,並穩定下來。
企業之間社會化分工細化,相互協作加強。10年前的花卉產業就似當年盤古初開天地的情形,企業業務種類「多而全」,什麼賺錢做什麼,什麼都做不精,行業整體比較混沌。現在已經逐步過渡到各自佔領一塊細分領域,做精做細,提高管理水平,增強競爭優勢,產業鏈初步明晰。另一方面,企業在細分市場的同時也走向聯合、協作。各個領域內的企業都有強烈願望聯合起來,減少彼此不必要的摩擦,互補長短,自律協調,做單個企業做不了的事情,增強對外競爭力,謀求更好發展。一個明顯的例子就是近年各個領域協會、團體組織的組建十分活躍,如中國花卉協會在2001年成立了零售業分會,2005年又成立了盆栽分會,雲南花農自發成立的聯合體甚至已經多達百餘個。總之,以後的花卉企業,會分得越來越細,聯合得越來越緊密。
今後值得注意的幾個問題
筆者在接觸花卉產業的過程中,發現以下幾個問題在將來可能會對企業的發展帶來較大影響,值得探討。
問題之一:中國花卉產業源頭創新需要加強。花卉作為一種植物產品,品種、種苗是源頭,種質創新(新品種培育)至為重要。荷蘭之所以能執世界花卉產業之牛耳,最重要的法寶是新品種培育。他們上到科研院校、協會團體,下到企業、個人,都重視和從事新品種培育,每年都有大量新品種推出。據了解,荷蘭每年申請獲得專利保護的新品種有1000多個。美國、德國、紐西蘭、日本等國在世界花卉產業都占據重要地位,因為它們也是世界花卉育種中心。中國不是沒有種質資源,也不是沒有培育能力,最大的阻礙因素是新品種保護工作比較滯後。目前,已經有中國企業開始從事育種工作,也培育出了一些新品種,但新品種保護工作跟不上,很難使育種繁榮起來,在源頭上遏制了產業整體發展。加強專利保護,繁榮育種事業、充實產業源頭已經是當務之急,刻不容緩。
問題之二:「國資」應該投向行業最需要的地方。目前,不少國有花卉企事業單位及部分私營企業能從國家得到諸如撥款、項目費、補貼等的財力支持,這里統稱為「國資」。無償的「國資」投到生產環節後,生產成本不真實,產品低價沖擊市場,帶來不公平的市場競爭,破壞市場秩序。筆者認為,國家資金應轉向基礎流通設施建設,比如在集中產地建立產後處理中心,轉向培育新品種、研發新技術等方面。這是政府應該思考的另一個問題。
問題之三:妥善處理「游資」與「遊民」問題。所謂「游資」,泛指花卉產業外的資金,因為存款利息低,二三產業沒有好的投資項目,就涌到了第一產業,在第一產業中又選擇了產值相對較高的花卉。所謂「遊民」就是指為追求更高經濟效益轉向花卉生產的菜農、糧農等。兩者都有流動性,而且數量較大,來去迅猛,業內用之妥當則得利,兩者都可以成為產業的新生力量,用之不妥則生害,造成產能過剩,市場惡性競爭。產業發展歷史上,每次飛躍都離不開「游資」和「遊民」作出的貢獻,然而每次危機的出現也都有他們的責任。凡遇兩者加入的高峰期,一定要未雨綢繆。一方面,准備投資或者加入花卉產業的人自己要注意,看問題不只看錶面,要深入調查,謹慎決策。另一方面,政府和行業協會要及時引導,防患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