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與綠植
1. 太陽對植物和人有啥好處
有了太陽,地球上的莊稼和樹木才能發芽,長葉,開花,結果;鳥、獸、蟲、魚才能生存,繁殖。如果沒有太陽,地球上就不會有植物,也不會有動物。我們吃的糧食、蔬菜、水果、肉類,穿的棉、麻、毛、絲,都和太陽有密切的關系。埋在地下的煤炭,看起來好像跟太陽沒有關系,其實離開太陽也不能形成。因為煤炭是由遠古時代的植物理在地層底下變成的。
地面上的水被太陽曬著的時候,吸收了熱,變成了水蒸氣。水蒸氣遇冷,凝成了無數的小水滴,漂浮在空中,變成雲。雲層里的小水滴越聚越多,就變成雨或雪落下來。
太陽曬著地面,有些地區吸收的熱量多,那裡的空氣就比較熱;有些地區吸收的熱量少,那裡的空氣就比較冷。空氣有冷有熱,才能流動,成為風。
太陽光有殺菌的能力,我們可以利用它來預防和治療疾病。
地球上的光明和溫暖,都是太陽送來的。如果沒有太陽,地球上將到處是黑暗,到處是寒冷,沒有風、雪、雨、露,沒有草、木、鳥、獸,自然也不會有人。一句話,沒有太陽,就沒有我們這個美麗可愛的世界。
2. 太陽與植物的詩句
有關月亮的詩
望月懷遠 / 望月懷古
作者: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靜夜思
作者: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有關太陽的詩
關於太陽的古詩詞
《望廬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赤日炎炎似火燒》
白勝
赤日炎炎似火燒,
野田禾稻半枯焦。
農夫心內如湯煮,
公子王孫把扇搖。
《登鸛雀樓》
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有關植物的詩
寒菊
作者:鄭思肖
花開不並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白梅
作者: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塵;忽然一夜清香發,散作乾坤萬里春。
有關動物的詩
馬詩二十三首·其五
作者:李賀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
詠鵝
作者:駱賓王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3. 太陽和植物的關系是
人和水的關系,人沒有水會死亡,植物沒有太陽也會死亡,因為植物生長需要的養分,很大程度上是葉片的光合作用產生的(當然,像蒜黃之類的就排除在外啦,它們要是有陽光才會掛呢),要是沒有太陽,就無法進行光合作用,那它就掛定啦!要是說沒有植物太陽會怎麼樣,那…… 哎,愛有不有吧,太陽才不在乎呢!
4. 太陽對動物和植物的作用
太陽光對一切有葉綠素的植物(菌類等除外,如蘑菇)都是必要的,無太陽光無法完成無機物到有機物的轉化;太陽光對大部分動物來說是完成新陳代謝、感覺、和獲得熱量所必須的。
如滿意,請採納,謝謝!!
5. 太陽對動植物的影響
陽光,對植物的影響很明顯。沒有陽光,綠色植物就不能進行光合作用,也就不能生存。光不僅影響植物的生活,還影響植物的分布。在陸生植物中,有些只有在強光下才能生長得好,如松、杉、柳、槐、玉米等;有些只有在密林下層的若光下才能生長得好,如葯用植物人參、三七等。
陽光,對動物的影響也很明顯。陽光能夠影響動物的體色。例如,大多數魚身體背部的顏色較深,腹部較淺,這就與陽光的照射有關系。光照還能影響動物的生長發育。有人做過這樣的實驗:把蚜蟲培養在連續無光照的條件下,所產生的個體大多沒有翅;把蚜蟲培養在明暗交替的條件下,所產生的個體大多有翅。
我想,我們了解了陽光對動植物的影響,這對我們探究動植物的生存、分布、生長發育會有很大的幫助。
6. 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和太陽有什麼關系 說的簡單一點
植物光合作用的第一階段是光反應,需要進行水的光解和ATP的形成,光解會得到[H],它和ATP一起為光合作用的暗反應提供原料,所以光合作用必須需要光.
7. 太陽對植物有什麼關系
植物光合作用必須陽光····才能合成有機物的···
8. 太陽是植物的什麼
太陽是植物生長的必要條件,不可以缺少。萬物生長靠太陽。
陽光是植物產生光合作用的必要條件,在陽光的照射下,綠葉可將二氧化碳和水等無機物轉化成葡萄糖,葡萄糖再進一步變成澱粉等有機物,促進植物的生長.水是組成生命體的重要物質,人體中水分含量達60%以上,植物也不列外.土壤中的有機物等營養物質只有溶解在水裡,通過植物根系的吸收作用輸入全身.另外水分的輸入也促進了植物體的蒸騰作用.
9. 太陽和植物有什麼關系
植物通過太陽進行光合作用、
此外太陽還影響植物激素的分泌、進而影響植物的生長、繁殖等。
10. 陽光與植物有什麼關系
植物的光合作用
自養生物吸收二氧化碳轉變成有機物的過程叫碳素同化作用(carbon assimilation)。生物的碳素同化作用包括細菌光合作用、綠色植物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三種類型,其中以綠色植物光合作用最為廣泛,合成有機物最多,與人類的關系也最密切,因此,本章重點介紹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photosynthesis)是指綠色植物吸收光能,同化二氧化碳和水,製造有機物質並釋放氧氣的過程。光合作用對整個生物界產生巨大作用:一是把無機物轉變成有機物。每年約合成5×1011噸有機物,可直接或間接作為人類或動物界的食物,據估計地球上的自養植物一年中通過光合作用約同化2×1011噸碳素,其中40%是由浮游植物同化的,餘下的60%是由陸生植物同化的;二是將光能轉變成化學能,綠色植物在同化二氧化碳的過程中,把太陽光能轉變為化學能,並蓄積在形成的有機化合物中。人類所利用的能源,如煤炭、天然氣、木材等都是現在或過去的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形成的;三是維持大氣O2和CO2的相對平衡。在地球上,由於生物呼吸和燃燒,每年約消耗3.15×1011噸O2,以這樣的速度計算,大氣層中所含的O2將在3000年左右耗盡。然而,綠色植物在吸收CO2的同時每年也釋放出5.35×1011噸O2,所以大氣中含的O2含量仍然維持在21%。由此可見,光合作用是地球上規模最大的把太陽能轉變為可貯存的化學能的過程,也是規模最大的將無機物合成有機物和釋放氧氣的過程。目前人類面臨著食物、能源、資源、環境和人口五大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都和光合作用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深入探討光合作用的規律,弄清光合作用的機理,研究同化物的運輸和分配規律,對於有效利用太陽能、使之更好地服務於人類,具有重大的理論和實際意義。一、光合作用的早期研究
直到18世紀初,人們仍然認為植物是從土壤中獲取生長發育所需的全部元素的。1727年S. Hales提出植物的營養有一部分可能來自於空氣,並且光以某種方式參與此過程。那時人們已經知道空氣含不同的氣體成分。
1771年英國牧師、化學家J. Priestley發現將薄荷枝條和燃燒著的蠟燭放在一個密封的鍾罩內,蠟燭不易熄滅;將小鼠與綠色植物放在同一鍾罩內,小鼠也不易窒息死亡。因此,他在1776年提出植物可以「凈化」由於燃燒蠟燭和小鼠呼吸弄「壞」的空氣。接著,荷蘭醫生J. Ingenhousz證實,植物只有在光下才能「凈化」空氣。於是,人們把1771年定為發現光合作用的年代。
1782年瑞士的J. Senebier用化學分析的方法證明,CO2是光合作用必需的,O2是光合作用的產物。1804年N.T.De Saussure進行了光合作用的第一次定量測定,指出水參與光合作用,植物釋放O2的體積大致等於吸收CO2的體積。
1864年J.V. Sachs觀測到照光的葉片生成澱粉粒,從而證明光合作用形成有機物。到了19世紀末,人們寫出了如下的光合作用的總反應式:
光
6CO2 + 6H2O ———→ C6H12O6 + 6O2 (3-1)
綠色植物
由(3-1)式可以看出,光合作用本質上是一個氧化還原反應,H2O是電子供體(還原劑),CO2是電子受體(氧化劑)。20世紀30年代末,英國人R.Hill發現光照射離體葉綠體可以將水分解釋放氧氣,並且在任何氧化劑存在下,同時可以將CO2還原為糖。如上所述,光合作用的突出特點是:H2O被氧化到O2的水平;CO2被還原到糖的水平;氧化還原反應所需的能量來自光能,即發生光能的吸收、轉換與貯存。幾十年後,(3-1)式被進一步簡化成下式:
光
CO2+H2O ———→(CH2O)+O2 (3-2)
葉綠體
(3-2)式用(CH2O)表示一個糖類分子的基本單位,用葉綠體代替綠色植物,說明葉綠體是進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單位與場所。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1941年美國科學家S.Ruben和M.D.Kamen通過18O2和C18O2同位素標記實驗,證明光合作用中釋放的O2來自於H2O。為了把CO2中的氧和H2O中的氧在形式上加以區別,用下式作為光合作用的總反應式:
光
CO2 + 2H2O* ———→ (CH2O) + O*2 +H20 (3-3)
葉綠體
至此,人們已清楚地知道光合作用的反應物和生成物,並依據光合產物和O2釋放的增加或CO2的減少來計算光合速率。例如,用改良半葉法測定有機物質的積累,用紅外線CO2氣體分析儀法測定CO2的變化,用氧電極測定O2的變化等。由於植物體含水量高,光合作用所利用的水分只佔體內總含水量的極小部分,一般不用含水量的變化來衡量植物的光合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