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景詩畫盆景
Ⅰ 古代描寫遠景的詩
峨眉山月歌中寫遠景的詩句是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李白《峨眉山月歌》①,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注】①本詩是年輕的李白初離蜀地所作。
譯文
高峻的峨眉山前,懸掛著半輪秋月。流動的平羌江上,倒映著精亮月影。
夜間乘船出發,離開清溪直奔三峽。想你卻難相見,戀戀不捨去向渝州。
Ⅱ 唯美意境的圖片 一定要遠景!! (最好多一點)
Ⅲ 怎麼畫好一幅畫的近景和遠景
主要是 觀察 細心
Ⅳ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從遠景入手描繪了一幅什麼樣的圖
連綿不斷的群山沒有一隻飛鳥,眾多彎彎曲曲的小路連個人影也不見,詩人從遠景入手描繪了大雪紛飛白雪皚皚的情景
Ⅳ 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遠處畫的是什麼近處畫的是什麼
遠處畫的是山和水(遠景),近處畫的是花和鳥(近景)。先遠後近,由遠及近的手法。
畫【作者】王維【朝代】唐
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
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
譯文
遠看高山色彩明亮,走近一聽水卻沒有聲音。春天過去,可是依舊有許多花草爭奇斗艷,人走近,可是鳥卻依然沒有被驚動。
(5)遠景詩畫盆景擴展閱讀
「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花兒在那個最美的季節里盡情的開放,並最終將自己的生命燃燒般的開到最美。美到極致後,飄然而去。但此中花兒不謝,只因在畫中。不僅僅是如此,寫的近近是畫中的花,是春盡之時,花兒盡逝,無處得美而傷懷的感觸在裡面。鳥兒不驚,不知青春已盡,歲月已逝。徒留下多少悔恨。
詩中的畫似乎代表著一種夢想,一種可見而不可得的夢想,但那種夢想只是在人的心靈處於一種安靜的狀態中我們才能夠想起。但不可得已是事實,詩人唯有帶著淡淡的幽思去尋覓世間最後的能夠寄託情懷的東西。人已去,空留花,鳥未驚,人又來,沒有永恆的美麗,而一切的美麗都將隱於虛幻。
Ⅵ 如何處理色彩風景畫中的近景遠景的關系
色彩風景畫,正確處理遠近關系是最關鍵的,素描的透視關系就不多說了,就色彩而言,要遵循以下原則:1、近處的色彩相對要純、飽和度要高。筆法要肯定,造型要結實,2、遠景要灰,色彩飽和度要低,筆法要松。3、整幅畫面色調要統一、協調,在大的色調中處理好光線與色彩關系,切記「要畫色彩的型,不要畫型的色彩」
Ⅶ 遠景主要用於表現什麼樣的畫面含義
攝像中的遠景是電影攝影機攝取遠距離景物和人物的一種畫面。這種畫面可使觀眾在銀幕上看到廣闊深遠的景象,以展示人物活動的空間背景或環境氣氛。還宜於表現規模浩大的人物活動,如炮火連天、硝煙彌漫的戰場,人如潮湧的遊行示威,千軍萬馬的對陣廝殺等。電影的遠景,在展示空間和渲染氣勢磅礴的宏偉場面上,是其他藝術無法比擬的。大遠景比遠景視距更遠,適於展現更加遼闊深遠的背景和浩渺蒼茫的自然景色。這類鏡頭,或者沒有人物,或者人物只佔很小的位置,猶如中國的山水畫,著重描繪環境的全貌,給人以整體感覺。大遠景在影片中主要用以介紹環境、渲染氣氛。
在遠景中,人物在畫幅中的大小通常不超過畫幅高度的一半,用來表現開闊的場面或廣闊的空間,因此這樣的畫面在視覺感受上更加遼闊深遠,節奏上也比較舒緩,一般用來表現開闊的場景或遠處的人物。
遠景含括廣大空間和多種復雜景物,每個景物在畫面中所佔比例較小。在構成畫面時,忌諱出現以下幾點:
第一,色彩的「五彩繽紛」;
第二,影調的斑斑點點;
第三,線條的龐雜重疊。
Ⅷ 需要一幅風景畫,有山有水有房,有近景遠景中景,誰有這樣的圖片快點發我,急!!!
Ⅸ 中國山水畫近景中景遠景的畫法有什麼不同
中國畫中的近山和遠山,有濃淡的區別,也有干濕的區別,還有繁簡的區別。近刻畫要生動詳細,遠要簡略概括.
而近景中景遠景貫穿一氣,結合而成S形曲線.
Ⅹ 遠景,中景,近景的古詩
遠景: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中景: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
近景: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