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金沙盆景
㈠ 這種植物哪位大神知道叫什麼名字
這個叫玉樹,學名叫燕子掌,景天科植物,是多肉植物的一種,是一種很好養的植物。多年生,可以長很大。
繁殖一般靠扦插為主。
㈡ 蕨類植物盆景有哪些
(皺葉、鋸齒、大鱗、圓葉)巢蕨、腎蕨、(長角、二叉)鹿角蕨、(美葉、內細葉、梯葉、毛葉、密容葉)鐵線蕨、海金沙、銀脈鳳尾蕨、(珊瑚、細葉)卷柏、翠雲草、紫萁、石松、(密葉、皺葉)波斯頓蕨、兔腳蕨、紐扣蕨、石化野雞尾、鐮刀蕨、肋骨蕨、魚尾蕨、麗莎蕨、掌蕨、懸崖蕨
㈢ 買個島當桃花島島主要花多少錢
桃花島是金庸先生所著《射鵰英雄傳》和姐妹篇《神鵰俠侶》所描繪的美妙神奇東海小島。島上的風景旅遊資源豐富多樣,門類齊全,品位較高,集海、山、石、礁、岩、洞、寺、廟、庵、花、林、鳥、軍事遺跡、歷史紀念地、摩崖石刻、神話傳說於一體,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並茂,於1993年被批准為省級風景名勝區。 省級風景名勝區桃花島位於東經112°13~122°19,北緯29°46′~29°52,地處浙江省舟山群島東南部,為舟山群島第七大島。桃花島以島建鎮,北距舟山市北陀區政府所在地沈家門7.8海里,與「海天佛國」普陀山,「海山雁盪」朱家尖隔港相望,西與寧波市隔海相距12公里,南臨桃花港國際深水航道,東瀕著名的東海漁場。全島面積為41.7平方公里,總人口2.15萬人。 桃花島擁有舟山群島第一高峰——安期峰;舟山第一深港——桃花港;東南沿海第一大石——大佛岩;素有「海島植物園」美稱。豐富的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和神話傳說有機融合,形成桃花島風景名勝區六大景區,組合成武俠、佛教、道教文化三條旅遊專線。 奇石林立、惟妙惟肖的桃花峪景區 桃花峪景區位於桃花島東海岸,是島上自然生態環境最優美的區塊,這里奇岩壁立、惟妙惟肖,山頂遠觀海景、晨觀日出,主要景點有:桃花寨、東海神珠、彈指峰、神鵰石、 海龜巡岸、含羞觀音。 桃花寨——位於桃花峪景區中心位置,佔地面積約2平方公里,這里綠樹成蔭,清溪曲橋,環境幽靜,是休閑憩息佳處。杏黃旗、紅燈籠、好漢曲,讓你彷彿置身於武俠文化世界;葯師精舍、靖哥居、蓉兒茶莊,讓你領情領略金庸小說「情」、「緣」、「義」的真諦。 彈指峰——狀如拇指從掌中彈出,如寶劍倒插在海邊,座落在「鬼斧觖」的地方,孤峰矗立、刀削斧劈、懸崖絕壁、涼風習習。從彈指峰前碑刻上,可看到600多年前,元朝文學家吳萊到此時,著力贊美了彈指峰周圍奇峰異岩的美景。彈指峰也是金庸名著《射》書中描述的黃葯師練成絕技之地。這里是:「桃花女龍」旅遊專線和「武俠文化」旅遊專線的終點站。 塔灣金沙景區:以島東南的金沙灘為中心,將定海城、白雀寺、塔灣明鏡湖、龍潭水簾等串成一組旅遊景觀。 東海神珠——在塔灣景區內龍珠灘海邊,經過海浪長時期沖擊,磨練成一顆直徑80厘米的石球,稱為「東海神珠」,龍珠在龍喉里吞吐翻滾,發出隆隆回聲,編織出一幅美妙神奇的「金龍吐珠」圖,被譽為「中華一絕」,這就是桃花島12大景觀之一的「金龍吐珠」。 海金沙、撩人情思的塔灣金沙景區 島東南的千步沙長1370米,寬500米,為舟山群島第二大沙灘。灘地平緩,沙質純凈,沙粒細軟,是進行海浴、沙浴、陽光浴和沙灘漫步的理想沙灘。兩岬角伸向大海,將海灣環抱成「湖」,這里在部分時間風平浪靜,水色蔚藍清澈,海灣內有天然石斑魚、虎頭魚、海鯽魚、虎魚、比目魚、梭子蟹,適宜開展各種水上運動和垂釣、捕撈。夏秋季,每當星辰消失,旭日鑽出海面,海天、沙地渾然一體,形成「金沙日出」天象景觀。 白雀寺——是世間聞名的觀世音出家修行的地方,在這里可以聽到獨特的《觀音經》,是桃花島主要人文景觀之一,記載著觀世音出家修行的經歷。白雀寺又上是中日人民民間友好往來的見證地,240多年前「春日丸」故事史實就發生在這里,舟山市與日本氣仙沼市結成友好城市也由此而來。 千步金沙——長1370米,寬400餘米,從面積來說,是舟山群島第二大沙灘。從沙質方面來書是進行海浴、沙浴、陽光浴和沙灘漫步較理想、優質的沙灘。千步金沙屬細型沙質,細軟純凈,與普陀山的白步沙、千步沙和嵊泗的基湖沙灘相比較要細軟得多,與朱家尖的東沙、南沙相似,但還要松軟一些,且沙灘上沿有部分植被覆蓋,這一點其它沙灘是很難找到的。 塔灣明鏡湖——面積是3平方公里,大部分時間風平浪靜,水色碧藍清澈,海底平緩,灣內宜開展各項水上活動;海灣有各種近海魚類,宜釣、宜捕、宜籠,現已開發成《塔灣海域仿古漁業》項目,遊客下海,可觀海景,可進行釣、捕、籠、溜、扳各種漁業作業,體驗古代漁民生活。 海蝕奇礁、蔥郁茂密的懸鵓鴣島景區 位於桃花島東北的懸鵓鴣島上,面積僅0.78平方公里,最高峰海拔139.6米,島上林木、蘆葦、茅草成片,貝類產品豐富,有灘、岩、石、洞、礁,涯景觀,是觀賞海崖風光、采珍、垂釣、野營、狩獵等活動的理想場所,主要有龍牙擎天、蘆盪礫灘、千層岩、烏龜洞、海豹礁等景點、景觀。大佛岩景區 該景區主景——大佛岩是桃花島的標志,是金庸筆下《射》書中桃花島島主黃葯師的主要活動場所。大佛岩中腹的「清音洞」是先秦安期生漂流到桃花島後的第一個居室,金庸先生在《射》書中對此景點作了重點描述,成為黃葯師藏《九陰真經》和關押老頑童周伯通的石窟。該景區內綠樹成蔭,鬱郁蔥蔥,流水潺潺,曲經通幽。登上大佛岩頂,極目遠眺舟山群島恰似水上盆景園,另有一番詩情畫意,大佛岩景區是桃花島武俠文化的發源地,因此成為武俠文化旅遊專線的起點站。 佛岩——大佛岩是桃花島的標志,它的奇特在於遠眺近望一樣大,在陽光反射下格外醒目,大佛岩底圍有268米,高72米,佔地面積6239平方米,海拔287米,頂部面積百餘平方米,攀登大佛岩是件很愜意的事,攀登雖不難,但也要攀藤扶樹,鑽洞擠縫恍然一種「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清音洞——位於大佛岩中腹,洞口上刻有「清音洞」三字,為天然岩洞,洞中有一條石縫,寬約10厘米,長20餘米,直通岩頂,有陽光射入石縫,是名符其實的「一線天」,此洞直通岩底,兩端說話傳聲清晰可辨,故稱「清音洞」。金庸先生在《射鵰英雄傳》書中對此景點作了重要描述,成為黃葯師藏《九陰真經》和關押老頑童的石窟。 奇峰高聳、風景如畫的安期峰景區 這個景區以峰、石為特色,寺、洞為主體。峰就是安期峰,海拔540米,舟山千島第一高峰。石——就是石陣,遍山的奇岩怪石,組成一個「白家朝聖」大景觀,浩浩盪盪,朝著普渡眾生的「觀音石」前進。寺——就是聖岩寺,位於海拔460米山嶴處,是舟山千島位置最高的寺院。洞——就是安期煉丹洞,位於海拔482米高處的一個天然岩洞,是先秦隱士安期生修道煉丹之所。這峰、石、四、洞都是舟山獨一無二的。這個景區具有山青、水曲、石趣、峰奇、境幽、氣爽的特點,是桃花島女龍旅遊專線必經之路。 安期煉丹洞——位於海拔482米高處,相傳安期生為避暴秦,隱居安期峰這個天然石洞修道煉丹,成為後人崇拜的聖人。秦始皇及以後的各朝皇帝,都派欽差來尋訪安期生,有的見他白發蒼蒼,稱他為「千歲翁」,有的見過他吃著巨棗,幾勸不歸。元朝文學家吳萊(1327年)秋遊桃花山時也尋訪過安期生,察看過煉丹洞遺跡,有「空餘煉葯鼎,尚有樵人知」的詩句留存。 鍾亭——沿「別有洞天」左側拾級而上,約在500米高山之巔有一座六角形鍾亭,高6餘米,飛檐翅角,精雕細琢,正面懸「安期鍾聲」橫匾,兩旁楹聯「雲山雲水雲濤雲海天,仙人仙山仙洞仙鏡界」,亭內懸一口2500公斤大銅鍾,悠悠鍾聲可傳至方圓數百里,形成「高山聞鍾」自然景象,暮鼓晨鍾,雲霧晚霞,體現出世外桃源、海上仙山的境界,令人留連忘返。 水深潮緩、絢麗多彩的桃花港景帶 這是一條半環島風景帶,從島西南部茅山碼頭至島東南部的烏石子,長達萬余米,乘舟漫遊,不亞於灕江水上游。沿途景觀連綿不斷,景緻誘人,以海港航道、海島植物、海蝕洞礁、岩壁石景,沿海風光見長,配以海島植物園、磨盤峰、水坑石群、唐僧師徒渡海礁、仙人橋、烏石礫灘、地下迷宮等景點,真是妙趣橫生,絢麗多彩。
㈣ 嶽麓山植物名錄
據調查,景區有各類植物資源149科434屬765種,其中蕨類植物22科33屬41種;裸子植物8科20屬28種;被子植物119科381屬696種(附件一)。薔薇科(53種)、菊科(40種)、豆科(32種)、禾本科(30種)占極重要的地位,前4科155種,占總數的20.3%,前14個科有312種,占總數的40.8%;(圖1-1)而金星蕨科、鐵線蕨科、卷柏科、骨碎補科、蘋科、槐葉蘋科、滿 江紅科、金星蕨科、裸子蕨科、海金沙科、里白科、瘤足蕨科、紫萁科、蘇鐵科、銀杏科、紅豆杉科、南洋杉科、楊梅科、山龍眼科、商陸科、海桐科、珙桐科、石榴科、懸鈴木科、蠟梅科、杜仲科、省沽油科、苦木科、椴樹科、梧桐科、獼猴桃科、大風子科、桃金娘科、野牡丹科、柳葉菜科、小二仙草科、車前草科、美人蕉科、龍膽科、蘭科、大血藤科、番杏科、谷精草科、燈心草科等44科為單科單種。
屬的分部相對比較分散,以槭樹屬(13種)、蓼屬(12種)、李屬(10種)、櫟屬(9種)、冬青屬(9種)和石楠屬(8種)六個屬較為集中,有61種,占總數的7.9%;前11個屬的植物總數僅為93種,占總數765種的12.16%。
豐富的野生觀賞植物將景區一年四季點綴得五彩繽紛。在被調查的765種植物中景觀植物達498種(附件二)。它們分屬125科291屬,其中喬木50科89屬151種,分別占總數的40%、30.6和30.3%,灌木48科90屬147種,分別占總數的38.4%、30.9%和29.5%,藤本24科36屬48種,分別占總數的19.2%、12.4%和9.6%,草本55科92屬104種,分別占總數的44% 、31.6%和20.9%,水生植物7科10屬10種,分別占總數的5.6%、3.4%和2%,盆景植物25科36屬38種,分別占總數的5.6%、3.4%和2%
據調查景區共有各類古樹名木313棵,主要集中在金縷梅科、殼斗科等12個科,以金縷梅科的楓香最為典型,有231棵,占總數的73.8%;金縷梅科、殼斗科、榆科和松科四個科就達294棵,占總數的93.93%(圖1-3)。景區古樹名木眾多,有植於晉朝時期的古羅漢松(Podocarpusmacrophyllus),亦稱六朝松,現今還老乾虯枝、枝繁葉茂;有宋元時期的香樟(Cinnamomum camph- ora),樹態飽滿、濃蔭蔽日;有植於唐代的銀杏(Ginkgobiloba),幾人合圍、高聳雄偉、春葉嫩綠、秋葉鮮黃、冬芽飽滿,上懸自來鍾,依附著美好的傳說;明清時期的楓香,樹體高大挺拔,秋葉迷人。它們都經歷了久遠的年歲,是一種時間的積累,是呈現於觀賞者時間觀乃至空間觀視角下的一種特殊的價值意義。人們對古樹名木特別尊崇的就是它那數百年乃至數千年的壽命以及由此而來的高大的空間體量。一個園林中古樹存活的數量和質量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該園的價值。古樹的觀賞價值高或參天、大或數抱、或直或繩、或曲或鉤、蟠根蝕干、古拙蒼勁,然而更重要的還在乎其時間價值。空間體量、形態只是其外觀形式美,悠久的時間價值則是其深厚的內涵美。嶽麓山籍著這眾多的古樹名木,再經過修整復壯,使其展現個體美與群體美,給遊人的將是震撼和壯美。
㈤ 黑金沙可以種盆景嗎
黑金沙,在岩石學上是輝長岩的一種,建材市場上歸為花崗岩石材,有細粒、中粒、粗粒之分。其又有大金沙和小金沙之分,原產地在印度。
中文名
黑金沙
外文名
Black Galaxy
別稱
花崗岩
原產地
印度
分屬
輝長岩
特點
其顆粒均勻細密,間隙小
㈥ 蕨類觀葉植物觀賞植物主要包括哪幾個科
蕨類觀葉植物中觀賞植物主要包括:
鐵線蕨、鐵線蕨科
鳥巢蕨,鐵角蕨科
貫眾,鱗毛蕨科
圓蓋蔭石蕨,骨碎補科
腎蕨,骨碎補科
鹿角蕨,水龍骨科(又有列為鹿角蕨科)
鳳尾蕨,鳳尾蕨科
㈦ 植物的土上有黃色黃色粉末狀的東西
這是土壤鹼化析出的水鹼,盆景土壤鹼化這種現象比較容易出現在北方,尤其有些花友經常直接用自來水澆灌,更容易鹼化。遇上土壤鹼化時想省事就直接換土,用微酸的腐葉土代替現有的鹼化土。如果不想換土,可以用發酵過的淘米水澆灌花卉,或者每次澆水的時候在水中滴幾滴白醋先酸化,也可以去買點硫酸亞鐵,嚴格按照說明溶解以後澆灌改善土壤的酸鹼度。種花土壤鹼化後最好直接換土,因為鹼化越嚴重,伴隨的土壤板結也就越嚴重,很不利於花卉生長。
㈧ 為了蕨類植物的生長我們應該怎樣
對於蕨類植物的分類系統,由於植物學家意見不一致,過去常把蕨類植物作為一個門,其下5個綱,即松葉蕨綱、石松綱、水韭綱、木賊綱(楔葉綱)、真蕨綱。前四綱都是小葉型蕨類植物,是一些較原始而古老的蕨類植物,現存在較少。真蕨綱是大型葉蕨類,是最進化的蕨類植物,也是現代極其繁茂的蕨類植物。我國的蕨類植物學家秦仁昌將蕨類植物分成5個亞門,即將上述5個綱均提升為亞門。 (圖:蕨類植物之冠——桫欏)
高等植物中比種子植物較低級的一個類群。舊稱「羊齒植物」。在古生代泥盆紀、石炭紀,多為高大喬木,二疊紀以後至三疊紀時,大都絕滅,大量遺體埋入地下形成煤層。現代生存的大部為草本,少數為木本。植物體有根、莖、葉之分,有維管束,不具花,以孢子繁殖。孢子落地萌發成原葉體,其上產生頸卵器,受精卵在頸卵器內發育成胚胎。世代交替明顯,無性世代占優勢。我國多分布於長江以南各地。如鐵線蕨、卷柏、貫眾、 腎蕨、滿江紅、鱗木和桫欏等屬之,約12000種,我國約有2600種,多種蕨類植物可供食用(如蕨,紫萁),葯用(如貫眾、海金沙)或工業用(如石松)。
•蕨類植物的用途• 現存的蕨類植物,除熱帶樹蕨外,大多數是生於山區的多年生草本,在經濟上有多種用途,現簡要的介紹如下:
•1、葯用:蕨類植物中,有許多種類自古以來就被廣泛的用於醫葯上,為人民治療各種疾病,如杉蔓石松能祛風濕,舒筋活血;節節草能治化膿性骨髓炎;烏蕨可治菌痢、急性腸炎,長柄石韋可治急、慢性腎炎、腎盂腎炎等;綿馬鱗毛蕨和其許多近親種可治牛羊的肝蛭病等。
•2、食用:蕨類植物可供食用的種類也多,如在幼嫩時可做菜蔬的有蕨菜(Pteridium aquilinum),毛蕨(Pteridium revolutum),菜蕨(Callipteris esculenta),紫萁(Osmunda japonica),西南鳳尾蕨(Pteris wallichiana),水蕨(Ceratopteris thalictroides)等,不但鮮時做菜用,亦可加工成乾菜,以供食用;許多蕨類植物的地下根狀莖,含有大量澱粉,可釀酒或供食用,如食用觀音座蓮(Angiopteris esculenta),其地下莖之重,可達二、三十公斤,蕨萊(Pteridium aquilinum)的地下莖以及其他許多種類,都含有豐富的澱粉。另外,我國亞熱帶地區(雲南,廣東、廣西、台灣)的山林中,產多種高大的樹蕨,如桫欏樹(Cyathea spp.),其圓柱狀的樹干內含有一種膠質物,可供食用,其樹干磨光後呈現出美麗的花紋,可做裝飾品,幹部的厚壁組織細長而堅牢,如鋼絲,能編織各形籃筐和斗笠。
•3、綠肥和飼料用:水田或池塘中的滿江紅是一種水生蕨類植物,它通過與籃藻的共生作用,能從空氣中吸取和積累大量的氮,成為一種良好的綠肥植物與家畜家禽的飼料植物。
•4、指示植物:不同的植物種類要求不同的生長環境,有的適應幅度較大,有的較小,後者只有在滿足了它對環境條件的要求下,才能夠生存下去,這種植物相對地指示著當地的環境條件,叫做指示植物。蕨類植物,對外界自然條件的反應具有高度的敏感性,不同的屬類或種類的生存,要求不同的生態環境條件,如石蕨、腫足蕨,粉背蕨、石韋、瓦韋等屬(少數例外)生於石灰岩或鈣性土壤上;鱗毛蕨、復葉耳蕨、線蕨等屬生於酸性土壤上;有的種類適應於中性或微酸性土壤上。有的耐旱性強,適宜於較乾旱的環境,如旱蕨、粉背蕨等;相反地;有的只能生於潮濕或沼澤地區,如沼澤蕨(Thelypteris palustris),絨紫萁(Osmunda claytoniana)。因此,從生長的某種蕨類植物,可以標志所在地的地質、岩石和土壤的種類,理化性、肥沃性以及光度和空氣中的濕度等,藉此判斷土壤與森林的不同發育階段,有助於森林更新和撫育工作。 •其次,蕨類植物的不同種類,可以反映出所在地的氣候變化情況,藉此我們可以劃分不同的氣候區,有利於發展農,林、牧,提高產量,如生長著桫欏樹、地耳蕨、巢蕨的地區,標志著熱帶和亞熱帶氣候,宜於栽培橡膠樹、金雞納等植物,生長刺桫欏樹(Cyathea spinulosa)的地區,標志著南溫帶氣候,其絕對最低溫度經常在冰點以上,生長綿馬鱗毛蕨(Dry-opterlscrazsirhizoma)、歐洲綿馬鱗毛蕨(Dryopteris filix-mas)的地區,標志著北溫帶氣候等。另外,生長石松的地方,一般與鋁礦有密切關系。
•5、綠化和觀賞用:有不少種類的蕨類植物,由於具有獨特、美觀、整雅、別致等體形和無性繁殖力強,可作盆景,綠化庭園和住宅。有些藤本種類,還可製作各種編織品。我國是世界蕨類植物種類最多的一區,資源極為豐富,對它們的研究利用有待於進一步開展。
·蕨類植物的特徵•
·1、植物體有根、莖、葉的分化和較原始的維管組織;
·2、根多為有交較好吸收能力的不定根,原始的種類具假根;
·3、莖為地下莖(根狀莖)或地上莖(氣生莖),維管系統構成中柱(原生中柱、管狀中柱、網狀中柱、多環中柱),具有保護作用的毛和鱗片;
·4、葉:
•小型葉:沒有葉隙和葉柄,僅有一條不分枝的葉脈,是原始類型。
•大型葉:均有葉隙和葉柄,葉脈多分枝,是進步類型。
•孢子葉(能育葉):能產生孢子囊和孢子的葉。
•營養葉(不育葉):僅能進行光合作用,能產生孢子囊和孢子的葉。
•同型葉:營養葉與孢子葉不分,既能製造有機物又可產生孢子。
•異型葉:同一植物體具2種不同形狀和功能的葉。
•演化順序:同型葉---------》異型葉;小型葉--------》大型葉
參考資料:世界植物網,中華地理網,中國地理網,CCTV網,搜狐網,新浪網,騰訊網,千龍網,千禧網,光明網
㈨ 以貫眾為例子,說明蕨類植物分體中柱的特徵在鑒別中的意義。
對於蕨類植物的分類系統,由於植物學家意見不一致,過去常把蕨類植物作為一個門,其下5個綱,即松葉蕨綱、石松綱、水韭綱、木賊綱(楔葉綱)、真蕨綱。前四綱都是小葉型蕨類植物,是一些較原始而古老的蕨類植物,現存在較少。真蕨綱是大型葉蕨類,是最進化的蕨類植物,也是現代極其繁茂的蕨類植物。我國的蕨類植物學家秦仁昌將蕨類植物分成5個亞門,即將上述5個綱均提升為亞門。 (圖:蕨類植物之冠——桫欏)
高等植物中比種子植物較低級的一個類群。舊稱「羊齒植物」。在古生代泥盆紀、石炭紀,多為高大喬木,二疊紀以後至三疊紀時,大都絕滅,大量遺體埋入地下形成煤層。現代生存的大部為草本,少數為木本。植物體有根、莖、葉之分,有維管束,不具花,以孢子繁殖。孢子落地萌發成原葉體,其上產生頸卵器,受精卵在頸卵器內發育成胚胎。世代交替明顯,無性世代占優勢。我國多分布於長江以南各地。如鐵線蕨、卷柏、貫眾、 腎蕨、滿江紅、鱗木和桫欏等屬之,約12000種,我國約有2600種,多種蕨類植物可供食用(如蕨,紫萁),葯用(如貫眾、海金沙)或工業用(如石松)。
•蕨類植物的用途• 現存的蕨類植物,除熱帶樹蕨外,大多數是生於山區的多年生草本,在經濟上有多種用途,現簡要的介紹如下:
•1、葯用:蕨類植物中,有許多種類自古以來就被廣泛的用於醫葯上,為人民治療各種疾病,如杉蔓石松能祛風濕,舒筋活血;節節草能治化膿性骨髓炎;烏蕨可治菌痢、急性腸炎,長柄石韋可治急、慢性腎炎、腎盂腎炎等;綿馬鱗毛蕨和其許多近親種可治牛羊的肝蛭病等。
•2、食用:蕨類植物可供食用的種類也多,如在幼嫩時可做菜蔬的有蕨菜(Pteridium aquilinum),毛蕨(Pteridium revolutum),菜蕨(Callipteris esculenta),紫萁(Osmunda japonica),西南鳳尾蕨(Pteris wallichiana),水蕨(Ceratopteris thalictroides)等,不但鮮時做菜用,亦可加工成乾菜,以供食用;許多蕨類植物的地下根狀莖,含有大量澱粉,可釀酒或供食用,如食用觀音座蓮(Angiopteris esculenta),其地下莖之重,可達二、三十公斤,蕨萊(Pteridium aquilinum)的地下莖以及其他許多種類,都含有豐富的澱粉。另外,我國亞熱帶地區(雲南,廣東、廣西、台灣)的山林中,產多種高大的樹蕨,如桫欏樹(Cyathea spp.),其圓柱狀的樹干內含有一種膠質物,可供食用,其樹干磨光後呈現出美麗的花紋,可做裝飾品,幹部的厚壁組織細長而堅牢,如鋼絲,能編織各形籃筐和斗笠。
•3、綠肥和飼料用:水田或池塘中的滿江紅是一種水生蕨類植物,它通過與籃藻的共生作用,能從空氣中吸取和積累大量的氮,成為一種良好的綠肥植物與家畜家禽的飼料植物。
•4、指示植物:不同的植物種類要求不同的生長環境,有的適應幅度較大,有的較小,後者只有在滿足了它對環境條件的要求下,才能夠生存下去,這種植物相對地指示著當地的環境條件,叫做指示植物。蕨類植物,對外界自然條件的反應具有高度的敏感性,不同的屬類或種類的生存,要求不同的生態環境條件,如石蕨、腫足蕨,粉背蕨、石韋、瓦韋等屬(少數例外)生於石灰岩或鈣性土壤上;鱗毛蕨、復葉耳蕨、線蕨等屬生於酸性土壤上;有的種類適應於中性或微酸性土壤上。有的耐旱性強,適宜於較乾旱的環境,如旱蕨、粉背蕨等;相反地;有的只能生於潮濕或沼澤地區,如沼澤蕨(Thelypteris palustris),絨紫萁(Osmunda claytoniana)。因此,從生長的某種蕨類植物,可以標志所在地的地質、岩石和土壤的種類,理化性、肥沃性以及光度和空氣中的濕度等,藉此判斷土壤與森林的不同發育階段,有助於森林更新和撫育工作。 •其次,蕨類植物的不同種類,可以反映出所在地的氣候變化情況,藉此我們可以劃分不同的氣候區,有利於發展農,林、牧,提高產量,如生長著桫欏樹、地耳蕨、巢蕨的地區,標志著熱帶和亞熱帶氣候,宜於栽培橡膠樹、金雞納等植物,生長刺桫欏樹(Cyathea spinulosa)的地區,標志著南溫帶氣候,其絕對最低溫度經常在冰點以上,生長綿馬鱗毛蕨(Dry-opterlscrazsirhizoma)、歐洲綿馬鱗毛蕨(Dryopteris filix-mas)的地區,標志著北溫帶氣候等。另外,生長石松的地方,一般與鋁礦有密切關系。
•5、綠化和觀賞用:有不少種類的蕨類植物,由於具有獨特、美觀、整雅、別致等體形和無性繁殖力強,可作盆景,綠化庭園和住宅。有些藤本種類,還可製作各種編織品。我國是世界蕨類植物種類最多的一區,資源極為豐富,對它們的研究利用有待於進一步開展。
·蕨類植物的特徵•
·1、植物體有根、莖、葉的分化和較原始的維管組織;
·2、根多為有交較好吸收能力的不定根,原始的種類具假根;
·3、莖為地下莖(根狀莖)或地上莖(氣生莖),維管系統構成中柱(原生中柱、管狀中柱、網狀中柱、多環中柱),具有保護作用的毛和鱗片;
·4、葉:
•小型葉:沒有葉隙和葉柄,僅有一條不分枝的葉脈,是原始類型。
•大型葉:均有葉隙和葉柄,葉脈多分枝,是進步類型。
•孢子葉(能育葉):能產生孢子囊和孢子的葉。
•營養葉(不育葉):僅能進行光合作用,能產生孢子囊和孢子的葉。
•同型葉:營養葉與孢子葉不分,既能製造有機物又可產生孢子。
•異型葉:同一植物體具2種不同形狀和功能的葉。
•演化順序:同型葉---------》異型葉;小型葉--------》大型葉
㈩ 蕨類植物
蕨類植物(Pteridophyte)是植物中主要的一類,是高等植物中比較低級的一門,也是最原始的維管植物。大都為草本,少數為木本。蕨類植物孢子體發達,有根、莖、葉之分,不具花,以孢子繁殖,世代交替明顯,無性世代占優勢。通常可分為水韭、松葉蕨、石松、木賊和真蕨五綱,共約12000種,大多分布於長江以南各省區。多數蕨類植物可供食用(如蕨)、葯用(如貫眾)或工業用(如石松)包,括了原始的脈管類,例如蕨類、木賊和石松。這三種植物,有同樣的發展史,都是在泥盆紀開始出現。繁殖過稱中,所有的蕨類植物都需要靜止的水,新生的植物只能存活在肥沃的地方。因此,不容易在整年乾燥的地方或四季變化極大的地點看見它們的蹤跡。
對於蕨類植物的分類系統,由於植物學家意見不一致,過去常把蕨類植物作為一個門,其下5個綱,即松葉蕨綱、石松綱、水韭綱、木賊綱(楔葉綱、有節綱)、真蕨綱。前四綱都是小葉型蕨類植物,是一些較原始而古老的蕨類植物,現存在較少。真蕨綱是大型葉蕨類,是最進化的蕨類植物,也是現代極其繁茂的蕨類植物。我國的蕨類植物學家秦仁昌將蕨類植物分成5個亞門,即將上述5個綱均提升為亞門。 (圖:蕨類植物之冠——桫欏)
蕨類植物是高等植物中比種子植物較低級的一個類群,舊稱「羊齒植物」,志留紀晚期開始出現,在古生代泥盆紀、石炭紀繁盛,多為高大喬木。二疊紀以後至三疊紀時,大都滅絕,大量遺體埋入地下形成煤層。現代生存的大部分為草本,少數為木本,主要生活在熱帶、亞熱帶濕熱多雨的地區。孢子落地萌發成原葉體,其上產生頸卵器,受精卵在頸卵器內發育成胚胎。我國多分布於長江以南各地。如鐵線蕨、卷柏、貫眾、 腎蕨、滿江紅、鱗木和桫欏等,屬之約12000種,我國約有2600種,多種蕨類植物可供食用(如蕨,紫萁),葯用(如貫眾、海金沙)或工業用(如石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