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景舍利葯
⑴ 樹樁舍利什麼意思有人盆景說是舍利
純屬利益炒作!
⑵ 舍利能吃嗎 是否能治病
所謂舍利子為個人修行成就之結晶,原來舍利子稱為舍利,後來才稱為舍利子。舍利原是印度語譯為(設立羅)....等各種不一之名稱,其意義為「遺留物」或「靈骨」。舍利子不完全經由火化而得。
舍利子印度語叫做馱都,也叫設利羅,譯成中文叫靈骨、身骨、遺身。是一個人往生,經過火葬後所留下的結晶體。不過舍利子跟一般死人的骨頭是完全不同的。它的形狀千變萬化,有圓形、橢圓形,有成蓮花形,有的成佛或菩薩狀;它的顏色有白、黑、綠、紅的,也有各種顏色;舍利子有的像珍珠、有的像瑪瑙、水晶;有的透明,有的光明照人,就像鑽石一般。
白色的舍利子是骨骼的,黑色舍利子是屬於頭發的,紅色的舍利子是肌肉的,也有綠色或五色班斕的舍利子。
經上說,舍利子是一個人透過戒、定、慧的修持、加上自己的大願力,所得來的,它十分稀有、寶貴。像佛陀涅盤後,所燒出的舍利就有一石六斗之多,在當時有八個國王爭分佛陀舍利,每人各得一分舍利,他們將佛的舍利帶回自己的國家,且興建寶塔,以讓百姓瞻仰、禮拜。另外,修行有成就的高僧及在家信徒,往生後也都能得到舍利。如中國的六祖惠能,近代的弘一、印光、太虛、章嘉等大師們,他們都留下相當數量的舍利。
舍利的種類,一般分有全身舍利、碎身舍利。全身舍利是不需經過火葬,而全身不會腐爛,這種就叫做全身舍利,也叫肉身菩薩;碎身舍利,則是火葬後的遺骨。但也有一些舍利不是由人體變成的,如從天上、地下跑出來,或由油燈里生出,或由花朵生出的,還有一種是誠心供奉禮拜求得,舍利之中再生出舍利子的。而在《浴佛功德經》將舍利分為:一、生身舍利,又稱身骨舍利,是佛的遺骨;二、是法身舍利,又稱法頌舍利,是指佛所遺的教法、戒律。
舍利子的各種現象都表明不可能是結石,結石主要成分是鈣質或金屬鹽沉積,形態和水垢相似,也很易碎,這些東西在高溫下都會變成粉末狀的的氧化物。結石病人數以千萬,但只有修行者才會有舍利子。大德的舌頭,心等沒有骨質的軟組織也可火化不壞形成舍利子.連念佛鸚鵡的舌頭也能成舍利。何況體內結石數量及其小,否則會危及生命,但是有時候出現舍利子的數量極其驚人,而且色彩和形態各異。
有的舍利子硬度極高,用鐵錘敲打都錘砧俱陷,而絲毫無損。並不是常年吃齋和尚才會有,僅僅皈依一年,精進修行,往生的在家居士,焚化後遺骨上也出現了舍利子。
當然,也有一部分所謂的「舍利」確實是沒有完全燒化的骨質和牙齒,但結石是不可能經受焚化後成為「舍利」的。有些人用科學的名義把舍利子解釋成結石,其實這種欺騙公眾的做法,這些所謂的科學其實是「偽科學」。
有的舍利子硬度極高,用鐵錘敲打都錘砧俱陷,而絲毫無損。有的舍利還會長大、生小舍利,等等等等,這些豈是現代科學所能臆測的2002年二、三月間,安奉於陝西省扶風縣法門寺的佛指舍利赴台灣巡禮,引起極大轟動。為確保佛指舍利在運送、巡禮期間的萬無一失,兩岸有關方面制定、採取了極其周密的安全保衛措施--在為壇城(放置佛指舍利的鎏金銅塔,重63公斤、高134厘米)安裝了重達270公斤的防彈、防火、防震玻璃罩的同時,兩岸佛教界400多人,乘兩架專機隨機護送;到台後,從機場到供奉佛指的台大體育館,沿途10萬信眾恭迎,可謂萬人空巷;安置佛指的舍利亭內裝有紅外線感應器和攝像頭,可隨時監控現場情況;與此同時,由大陸24名武僧、台灣120名金剛組成的護法團,與其他有關人員配合,組成4道屏障,24小時護衛。這一切,足見佛指舍利的珍貴和重要!
如此興師動眾、牽動人心的佛指舍利究竟為何物?
舍利是指佛教祖師釋迦牟尼佛,圓寂火化後留下的遺骨和珠狀寶石樣生成物。據傳,2500年前釋迦牟尼涅盤,弟子們在火化他的遺體時從灰燼中得到了一塊頭頂骨、兩塊骨、四顆牙齒、一節中指指骨舍利和84000顆珠狀真身舍利子。佛祖的這些遺留物被信眾視為聖物,爭相供奉。在歷史煙雲的變幻中,絕大多數舍利被散失、湮沒、毀壞。不幸中的萬幸,1987年在法門寺的地宮中發現了許多唐代古物,這顆世界上惟一的佛指舍利即在其中。出土時,佛指舍利用五重寶函包裝著,高40.3毫米,重16.2克,其色略黃,稍有裂紋和斑點。據史料記載,唐時,該舍利「長一寸二分,上齊下折,高下不等,三面俱平,一面稍高,中有隱痕,色白如雨稍青,細密而澤,髓穴方大,上下俱通」。所記與實物吻合,只是顏色因受液體千年浸泡變得微黃了。
在上述幾種舍利中,珠狀舍利子的生成至今是個謎。這種舍利子並非虛無縹緲的傳說之物,因為在現代修行的佛教人士當中,圓寂火化後,也曾有此現象產生,盡管個例罕見。筆者手頭有《今晚報》1994年7月20日摘自《江南晚報》的一則報道:蘇州靈岩山寺82歲的法因法師圓寂火化後,獲五色舍利無數,晶瑩琉璃一塊,且牙齒不壞。尤為奇特的是,火化後其舌根依然完整無損,色呈銅金色,堅硬如鐵,敲擊之,其聲如鍾,清脆悅耳,稀世罕見。
遺體火化,不僅是個燃燒的過程,其實也是個熔煉的過程。上述珠狀舍利子是身體中的哪些成分熔鑄而成的?我們普通人,死後火化時有些人是否也能生成些舍利子?有人分析,佛教界的一些修行之士之所以能夠生成舍利子,與其長期素食和飲山泉水有關。菜蔬和山泉中富含各種礦物質,經幾十年積累,人體各部含量很多,圓寂火化後便「煉制」出了舍利子。此說是否正確,有待進一步研究...
⑶ 「佛系」盆景之【舍利干】,應該如何製作
自然舍利干,又叫天然舍利干,是樹木在自然界生長中,經歷過雷打火燒、動物的踩踏、人為的刀劈斧砍,或被蟲咬、病害或各種自然災害等形部分枝乾枯死,再經過年長月久的風吹、日曬、雨淋等,天然形式的“舍利干”。 “天然舍利干”,可遇而不可求,非常難得,十分珍貴。在野外挖掘樹樁時,如果遇到這種“天然的舍利干”,應注意盡量保留,是樹樁盆景中的精品。
總結:“人工舍利干”製作的時間,以春季萌芽前,為舍利干製作的最佳時間。在人工製作舍利干時,應注意保護好上水線,並在雕刻後,對上水線兩邊的傷口塗上白乳膠或濃稠的泥漿,然後在樁幹上包上一層保鮮膜或草繩、棉布等,經常噴水保濕,經過1~2個月後,再適時除去包纏的保鮮膜、草繩或棉布等,並繼續經常往樹樁的枝幹上噴水保濕。
⑷ 製作盆景舍利干時,用到舍利油塗抹,舍利油是什麼東西
我是平常人行不
⑸ 盆景舍利怎麼防腐/盆景舍利怎麼防腐
一、健旺止抄腐法
健即健康,襲旺則旺盛。盆景植物,其健康旺盛,體質優異,那麼百病很難侵蝕其肌體:反之,病毒、病菌就會乘虛而入。植物盆景養旺了、養壯了、根系發達了,病蟲害自然就少,還可以加快盆景傷口部分的疤口癒合,疤口的盡快癒合是最好的防腐。這一條看似與防腐無關,其實大有關系。
二、石硫合劑防腐法
在盆景植物傷口上塗上石硫合劑,是我們傳統的防腐方法,既可防腐,又可防治病蟲害,並可將枯枝部分經創作雕刻,塗幾遍石硫合劑製作成舍利干,既防腐又美觀。此法行之有效,但也不是一勞永逸,必須每年都塗一次方可長效。從觀賞效果來看,如樹的傷口太大太多,塗石硫合劑後渾身大塊的白色,多了,就有點刺眼。
⑹ 盆景舍利如何做
盆景舍利製作方法
第一:清洗
由於它曾受到過大自然的破壞所以自身會附著大量病菌回,並且有些答還是被病菌侵蝕而亡的所以使用時一定要對他們進行清洗。為起到殺菌的目的在清洗時需加入適量的殺蟲葯劑,但是濃度不能過高,否則會影響舍利乾的色澤,從而就會影響到盆景的欣賞價值。
第二:晾曬
清洗完之後需將它放置在陽光下晾曬,但是卻不能長時間在陽光下暴曬否則會灼傷枝幹,從而影響舍利乾的色澤。晾曬的目的是為了將枝條之中的水分全部蒸發掉,如果枝條濕潤就會滋生或者吸引各種病菌從而會慢慢的腐蝕枝條,甚至還會影響到其他植物的生長。所以要經常進行晾曬,尤其是南方地區的舍利干,因為南方地區氣候濕潤所以導致枝條長時間處於潮濕中是很容易滋生出病菌的。
第三:管理
枯萎的枝條由於沒有生命力所以會會慢慢的腐朽,因此在日常的管理過程中需要為它塗抹或者噴灑相關的防腐葯劑,另外為避免水分的滲透可在枝條上塗抹一些特殊的油脂,並且對盆景澆水後都需將它放置於陽光處。
⑺ 盆景舍利乾的製作需准備那些東西
"舍利干",我不喜歡這種對松、柏人為把皮的殘忍的手法。(而且即是你做出來的作品,它也沒有意境、神韻、內涵、人文只能算盆栽而不能叫盆景)。
⑻ 盆景舍利是怎麼形成的
樹的舍利來自於自然。有些樹種生性頑強,千百年歷經大自然的風雨侵襲、冰雪交加、雷電摧殘一部分枝乾枯萎凋零形成舍利,但樹仍不死,頑強生長,這是一種生命的贊禮,不屈的抗爭,無聲的《命運交響曲》。正因如此,每每我們見到黃山之松、嵩岳之柏、孔府之林時無不為這種與天抗爭、堅毅不拔、自強不息的不屈精神所傾倒!
「舍利」一詞來源於佛教。是梵語Saria的音譯,意思是「身骨」,也曰「靈骨」或「堅固子」,由佛教的高僧大得圓寂以後火化而產生,為佛教至高聖物。
日本盆景界引用了這一概念並把它作為一種盆景技法廣泛運用於松柏盆景的製作。其初衷可能也是使普通素材通過舍利的製作,升華它的作品品味。其實,中國古代、近代的盆景和繪畫作品用枯乾和枯枝點綴樹木已非常普遍,明代的《十竹齋書畫譜》、清代的《芥子園畫譜》都有不少此類畫本。以至於《日本盆景通史》記載,「舊本人初學做盆景無不先仿照此書」 。在盆景製作方面清末盆景家胡炳章、民國盆景大師周瘦鵑皆擅長用枯木技藝製作松柏梅盆景。故而,我們認為,舍利干(或稱枯木技藝)製作技藝本源於中國,是樹木盆景創造中的一種藝術形象創造,它所表現的是樹乾枯死部分的木質風化現象。白骨化的舍利干同綠蔭蔥郁的枝葉,形成了枯榮共存的鮮明藝術反差,更增添了盆景的藝術魅力,是一種較好的盆景製作的藝術形式。
盆景中的舍利,一部分來自於自然形成,本身就彰示著它的無限的自然之美,這是盆景中難得的佳品;一部分盆景品味平淡,通過適當的舍利製作,強化了作品的視覺沖擊力,增加了它的滄桑感,大大地提升了樹的品質,這種方法是值得提倡的;還有一部分素材本身就有一些缺陷,不符合盆景創作的審美標准,通過舍利的製作,去掉了不足之處,變成了可以觀賞的作品,這也無可厚非。
不過,我們反對那種未對素材進行細致地觀察,反復地推敲、科學地論證就貿然下手;也反對動輒掏心剔骨、剝皮抽筋的做法;更反對那種為舍利而舍利,見松即神枝、遇柏必舍利,千樹一面、滿目瘡痍的片面的製作方法。我們提倡對任何一個素材都要採取因材施作、合理運用方法,能不做舍利的盡量不做,可做可不做的也最好不做。
另外,建議盆景的初學者,在對自己的製作水平沒有一定的把握之前,千萬不要盲目動手、妄加斧斤、刻意追求所謂」凄美「風格、盲目地模仿名家作品的製作。多看看成功的作品、多學習製作理論、多讀一讀專業盆景雜志、積累好專業素養,三年後再說,否則一下手就會成千古恨!
例一:我的這棵刺柏素材買來時就僅剩一枝,製作時採用因材施制的方法加以處理,並非製作時刻意追求某種風格。此樹素材主幹雖然枯死、看似無用之材,但是也有一定的優點:樹干收勢較好,根頭粗壯,根盤虯曲有力,小樹生長茂盛,出枝豐富。製作時,先對主幹進行細致的取捨雕刻,增強其收勢,注重線條的變化和流暢感。然後處理小樹,將其的多餘、過長的枝條進行修剪後細心編扎,最後稍作牽拉靠近主幹,換盆時將樹略微提升,使其根盤盡露,這樣製作即告完成。製作以後,樹的品味大大提升:根盤遒勁有力,干勢過渡自然流暢,小樹依勢而生,貼切和諧,我想數年之後,會成為一盆上好的作品。
例二:這是一個把握舍利雕刻分寸的範例。這棵刺柏左側雖然生長旺盛、右側則是一段截短的枯乾,粗看是一棵平庸之材。但是,通過作者對舍利的精心雕刻處理,使一個平庸的素材變成一盆極有藝術效果和發展前景的作品。這個作品創作的可取之處在於科學地把握去留,恰當地處理舍利。作者在製作左干時並未作太多的雕刻,只是處理了一下水線並梳理盤紮好枝條即可。著墨最多的是右干,作者通過精心雕琢,將一段枯木樁創作成一個玲瓏剔透,極富滄桑感的舍利。通過這樣的製作,作者將生死、榮枯、主次、高下、大小、取捨等處理得恰到好處,產生了極強的視覺沖擊力,對初學舍利製作者來說會有一定的借鑒作用。(註:彩色圖片為編者配圖,與原文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