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盆栽知識 » 杜氏盆景

杜氏盆景

發布時間: 2021-03-02 23:53:15

㈠ 武夷山怎樣寫世界遺產的導游詞

福建武夷山1988年被列入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 1999年12月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武夷山風景名勝區位於福建省西北部武夷山市境內,在市區以南約15公里,處在武夷山脈北段的東南麓,景區面積約70平方公里。這里是典型的丹霞地貌,億萬年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形成了奇峰峭拔、秀水瀠洄、碧水丹峰、風光絕勝的美景,古人說它「水有三三勝,峰有六六奇」,被譽為「奇秀甲東南」。

武夷山風景區內有三十六峰、七十二洞、九十九岩及一百零八景點。不僅全年有景,四季不同,而且陰晴風雨,其山川景色亦幻莫測,瑰麗多姿。現全區分為武夷宮、九曲溪、桃源洞、雲窩天游、一線天——虎嘯岩、天心岩、水簾洞七大景區。它兼有黃山之奇、桂林之秀、泰岱之雄、華岳之險、西湖之美。

武夷山風景的精華在九曲溪。九曲溪源於三保山,溪水碧清,折復繞山,形成「曲曲山回轉,峰峰水抱流」的九曲之勝,武夷山中最著名的一些山峰和高插於懸崖峭壁上的神秘懸棺都列在九曲溪邊。景區內還有遇林亭宋代瓷窯遺址、武夷宮等游覽景點,極具人文價值。 武夷山也有眾多名勝古跡,如沖佑萬年宮、虹橋和架壑船棺等,還有世界罕見的動植物,是國家重點自然保護區。這里並建有武夷山自然博物館。

武夷山還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山,古人稱:「東周孔丘,南宋朱熹,北有泰岳,南有武夷」。南宋理學家朱熹在此居住四十多年,設帳授徒,著書立說,使這里成為我國東南文化的中心,被譽為「道南理窟」。道家也把這里稱為「第十六洞天」。歷代文人雅士在此寫下的贊美詩文不下二千多篇,題鐫摩崖石刻有四百多處,這些豐富的人文史跡,也為名山增添風采。而古越人的架壑船棺、漢代的古城墟、宋代的古瓷窯遺址和元代的御茶園等,使武夷山更成為人們訪古探奇,尋幽覽勝之地。

武夷山自然保護區是我國東南現存面積最大、保留最為完整的中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區內峰巒林立,原始森林茂密,景色融雄渾、古樸、雋秀於一體,而且有著極為豐富的生物資源,被納入聯合國「人與自然」保護區。

㈡ 室內種什麼盆景比較好

室內盆景很多的,主要看你喜歡什麼風格或則是那個流派的盆景;
荊州杜氏盆景[對節]
湖北別專園[對節白屬蠟]
明心對節白臘專店
京山樁友[對節]
雲南瀚森盆景樁材
木子盆景[火棘蚊母等]

凝粹源[金彈子銀杏]
黃山盆景[榔榆三角楓]
新星園藝[盆景苗木]
雲南清園[瓜子黃楊]
忠山園藝[金彈子等]
聚賢園[松雀梅等]

翠藝苑[朴樹.雀梅]
晨曦園[石榴.雜木]
青陽盆景[松.刺柏]
陳氏松園[黑松]
徐紅專盆景園[刺柏]
金華松海[羅漢松真柏]

竇飛園藝[松柏奇石]
松風柏韻名木[素材]
鳳凰松盆景園
飛霞松園[松樹等]
正圓盆景工具
花之韻園藝[松柏.雜木]

九華山盆景[榆松柏]
玉鑫珍羅盆景園
珍羅柳州國粹盆景園
紫珊珍羅盆景園
清溪園[珍羅等]
上木知青百寶[珍羅雅石]

RSTV珍羅盆景
太陽風珍羅雅石店
松蘭園藝[奇異山松]
佛山匯賢閣[馬尾松]
廣東增壽園[松.景觀樹]
輝春園[育樁盆器,山松]

蒼松園[山松九里香]
松景園藝[山松羅漢松]
同興盆景園[松柏雜木]
展松園[松柏榆樹]
樂樂居[金彈子.等雜木]

㈢ 金少山的代表劇目作品

他的戲路極寬,常演的劇目有:《鎖五龍》(飾單雄信)、《草橋關》(飾姚期)、《御果園》、《白良關》(以上飾尉遲恭)、《牧虎關》(飾高旺)、《飛虎山》(飾李克用)、《斷密澗》(飾李密)、《刺王僚》(飾姬僚)、《斷太後·打龍袍》、《鍘美案》、《探陰山》(以上飾包拯)、《大保國、探皇陵、二進宮》(飾徐延昭)、《失街亭、斬馬謖》(飾馬謖)、《盜御馬、連環套》(飾竇爾墩)、《鬧江州》、《丁甲山》、《清風寨》(以上飾李逵)、《取洛陽》(飾馬武)、《審七長亭》或《李七長亭》(飾李七)、《忠孝全》(飾王振)、《法門寺》(飾劉瑾)、《霸王別姬》(飾項羽)等。有些原為開場戲,經他搬演後也列為大軸,如與馬連良合演的《八百八年》(飾姜尚)即開場戲《渭水河》,另如《太行山》(飾姚剛)、《大回朝》(飾聞仲)、《龍虎鬥》(飾呼延贊)、《慶陽圖》(飾李剛)等。他還排演過新戲《芒碭山》飾演張飛。他演的《八蠟廟》中的金大力,《雙沙河》中的張天龍,也為人所喜愛。其他劇目還有《黃一刀》、《下河東》、《打嚴嵩》、《取滎陽》、《黃鶴樓》、《慶陽圖》等等。 1926年12月10日,農歷丙寅年十一月初六日:金少山、梅蘭芳首次合演《霸王別姬》
11月,梅蘭芳應邀率團到上海大新舞台演出。觀眾一再要求上演《霸王別姬》。梅蘭芳原是和楊小樓合演這出戲的。經國劇宗師楊小樓創造出那氣吞山河的楚霸王形象之後,梅蘭芳要再找到一位水平相稱的演員來合作,確是一件困難的事。可是,這一次終於在上海找到了位低才高的金少山。12月10日,梅蘭芳和金少山首次在大新舞台合演了《霸王別姬》。大獲成功。金少山把銅錘、架子、武花的表演方法巧妙地融為一體,並借鑒楊派武生的一些唱念表演,再加上他那雄偉的造型和工架,非常出色地創造了花臉行當霸王項羽的藝術形象,在廣大觀眾中博得了「金霸王」的稱號,從而名震全國。此後,金少山就成了楚霸王的最佳人選。在一些重要的大型合作戲中,梅、金的《霸王別姬》被認為是一出極有份量的大軸戲,多次安排演出。
1930年3月,農歷庚午年:程艷秋首次重組鳴和社
程艷秋重組鳴和社,以郝壽臣易侯喜端,李洪春、李洪福易周瑞安,王少樓易郭仲衡,姜妙香、程繼仙易王又荃,新聘傅小山、扎金奎、馬連昆、劉春立、李多奎、金少山搭入,言菊朋被邀短期搭入,使「鳴和社」陣容愈加壯大。演於鮮魚口內小橋路南華樂戲院。
本次重組是因1929年程率班社赴滬演出後首次轉赴漢口,時某坤伶出重金策動將程艷秋本戲戲本及「鳴和社」的一半班底拉了出來,加緊排練程派新劇上演,只有程艷秋的老夥伴們曹二庚、吳富琴、張春彥、文亮臣、李四廣和琴師穆鐵芬、鼓師杭子和仍堅守鳴和社陣地未曾離去。後經梁華亭籌措復於本年初在原班底基礎上將班社重建。
1931年6月9日,農歷辛未年四月廿四日,15時:上海杜氏祠堂落成會演第一天
上海杜氏祠堂落成會演第一天。
下午三時開演
《天官賜福》天蟾全班
《金榜樂》(徐碧雲,言菊朋,芙蓉草,姜妙香)
《鴻鸞禧》(荀慧生,馬富祿,金仲仁,張春彥)
休息
七時開演
《百花亭》(雪艷琴)
《汾河灣》(張藻辰,尚小雲)
《打花鼓》(華慧麟,蕭長華,馬富祿)
《落馬湖》(李吉瑞)
《蘆花河》(程艷秋,王少樓)
《龍鳳呈祥》(梅蘭芳飾孫尚香,楊小樓飾趙雲,馬連良飾喬玄,高慶奎飾前劉備,譚小培飾後劉備,譚富英飾魯肅,龔雲甫飾國太,金少山飾張飛,蕭長華飾喬福,姜妙香飾周瑜,曹毛寶飾孫權)
1931年6月11日,農歷辛未年四月廿六日,12時:上海杜氏祠堂落成會演第三天
上海杜氏祠堂落成會演第三天。
中午十二時開演
《滿堂紅》(楊鼐儂,金碧玉)
《岳家莊》(小楊月樓,小奎官)
《瓊林宴》(言菊朋)
《戰宛城》(麒麟童飾張綉,荀慧生飾鄒氏,劉奎官飾典韋,金仲仁飾曹昂,曹毛包飾曹操,陳鶴峰飾賈詡,馬富祿飾曹安氏,蔣寶印飾許褚)
《取滎陽》(馬連良,金少山)
《取帥印》(高慶奎)
《花木蘭》(徐碧雲)
休息
七時開演
《馬蹄金》(尚小雲,貫大元,龔雲甫)
《挑滑車》(劉宗楊)
《二進宮》(梅蘭芳,譚小培,金少山)
《林沖夜奔》(李萬春)
《弓硯緣》(雪艷琴,姜妙香,雪艷舫)
《卧虎溝》(李吉瑞)
《忠義節》(程艷秋,譚富英,王少樓)
《八大錘》(楊小樓飾陸文龍,馬連良飾王佐,劉漢臣飾岳雲,劉硯亭飾金兀術,劉奎官飾狄雷,高雪樵飾何元慶,馬富祿飾乳娘,張質彬飾嚴成方,張國斌飾岳飛)
《五花洞》(梅蘭芳、程艷秋、尚小雲、荀慧生飾四潘金蓮,高慶奎飾張天師,金少山飾包公)
《慶賀黃馬褂》(麒麟童,王英武,趙如泉,劉漢臣,金素琴,劉奎官)
1933年4月,農歷癸酉年:楊寶森二次赴滬
楊寶森二次赴滬演出,演於天蟾舞台,掛頭牌,冠以「譚派正宗文武須生」頭銜。合作者有武生馬玉龍、青衣張艷卿、花臉金少山及高雪樵、陳鶴峰等。演期50天。
1933年4月21日,農歷癸酉年三月廿七日:楊寶森二次赴滬演出第十七天
楊寶森二次赴滬演出第十七天,演於天蟾舞台,掛頭牌。以下演出劇目的節目單可能忽略掉了同期演出的重復劇目。
演出劇目
全部《打金磚》(楊寶森飾劉秀,張艷卿飾皇娘,金少山飾姚期,陳鶴峰飾馬武,高雪樵飾牛毛)
1933年4月22日,農歷癸酉年三月廿八日:楊寶森二次赴滬演出第十八天
楊寶森二次赴滬演出第十八天,演於天蟾舞台,掛頭牌。連演全部《打金磚》。
演出劇目
全部《打金磚》(楊寶森飾劉秀,張艷卿飾皇娘,金少山飾姚期,陳鶴峰飾馬武,高雪樵飾牛毛)
1933年4月23日,農歷癸酉年三月廿九日:楊寶森二次赴滬演出第十九天
楊寶森二次赴滬演出第十九天,演於天蟾舞台,掛頭牌。連演全部《打金磚》。
演出劇目
全部《打金磚》(楊寶森飾劉秀,張艷卿飾皇娘,金少山飾姚期,陳鶴峰飾馬武,高雪樵飾牛毛)
1933年4月24日,農歷癸酉年三月三十日:楊寶森二次赴滬演出第二十天
楊寶森二次赴滬演出第二十天,演於天蟾舞台,掛頭牌。連演全部《打金磚》。
演出劇目
全部《打金磚》(楊寶森飾劉秀,張艷卿飾皇娘,金少山飾姚期,陳鶴峰飾馬武,高雪樵飾牛毛)
1933年4月25日,農歷癸酉年四月初一日:楊寶森二次赴滬演出第二十一天
楊寶森二次赴滬演出第二十一天,演於天蟾舞台,掛頭牌。以下演出劇目的節目單可能忽略掉了同期演出的重復劇目。
演出劇目
《寶蓮燈》(楊寶森飾後劉彥昌,張艷卿飾王桂英,高雪樵飾楊戩,金少山飾秦燦,陳鶴峰飾前劉彥昌,粉菊花飾楊真人,韓金奎飾書童,王富英飾後沉香)
1933年4月29日,農歷癸酉年四月初五日:楊寶森二次赴滬演出第二十四天
楊寶森二次赴滬演出第二十四天,演於天蟾舞台,掛頭牌。以下演出劇目的節目單可能忽略掉了同期演出的重復劇目。
演出劇目
全部《首陽山》(楊寶森飾程嬰,金少山飾屠岸賈,張艷卿飾庄姬公主,馬玉龍飾韓厥)
1933年5月4日,農歷癸酉年四月初十日:楊寶森二次赴滬演出第二十九天
楊寶森二次赴滬演出第二十九天,演於天蟾舞台,掛頭牌。以下演出劇目的節目單可能忽略掉了同期演出的重復劇目。
演出劇目
《黃金台》(楊寶森,金少山)
1933年5月9日,農歷癸酉年四月十五日:楊寶森二次赴滬演出第三十四天
楊寶森二次赴滬演出第三十四天,演於天蟾舞台,掛頭牌。以下演出劇目的節目單可能忽略掉了同期演出的重復劇目。
演出劇目
《鼎盛春秋》(魚腸劍、刺王僚)(楊寶森,金少山)
1934年2月27日,農歷甲戌年正月十四日:梅蘭芳二次抵達武漢
梅蘭芳飛抵漢口,此為梅氏第二次在武漢演出。「跨刀「老生譚富英和姜妙香、劉連榮、蕭長華等從北平乘火車而來,另有金少山是從南京搭船來的。頭三天戲票在本月底已全部預售一空。
1934年3月3日,農歷甲戌年正月十八日:梅蘭芳二次赴武漢演出第一天
梅蘭芳二次在武漢演出第一天。配演有譚富英、姜妙香、劉連榮、蕭長華、金少山等。本日打炮戲《女起解》。
開演時賣了許多加座,門外觀眾仍舊吵鬧不依,只好又賣許多站票。劇場內擠得水泄不通。票價最高的4元6角,站票了賣到1元2角,在武漢是空前的。演了一個星期,為了劇場秩序和觀眾舒適,取消了站票。
1934年3月4日,農歷甲戌年正月十九日:梅蘭芳二次赴武漢演出第二天
梅蘭芳二次在武漢演出第二天。配演有譚富英、姜妙香、劉連榮、蕭長華、金少山等。本日打炮戲《洛神》。因為周日,日常加演《法門寺》。
開演時賣了許多加座,門外觀眾仍舊吵鬧不依,只好又賣許多站票。劇場內擠得水泄不通。票價最高的4元6角,站票了賣到1元2角,在武漢是空前的。演了一個星期,為了劇場秩序和觀眾舒適,取消了站票。
1934年3月5日,農歷甲戌年正月二十日:梅蘭芳二次赴武漢演出第三天
梅蘭芳二次在武漢演出第三天。配演有譚富英、姜妙香、劉連榮、蕭長華、金少山等。本日打炮戲《四郎探母》。
開演時賣了許多加座,門外觀眾仍舊吵鬧不依,只好又賣許多站票。劇場內擠得水泄不通。票價最高的4元6角,站票了賣到1元2角,在武漢是空前的。演了一個星期,為了劇場秩序和觀眾舒適,取消了站票。
1934年3月12日,農歷甲戌年正月廿七日:梅蘭芳二次赴武漢演出期滿
梅蘭芳二次在武漢演出,本日期滿,又續五天,外加給劇院幫忙(不收演出酬金)一天,到3月18日止,正式營業16天,全部客滿。
本期演出,除過去的老戲、古裝戲以外,還有《霸王別姬》、《西施》、《太真外傳》等未在漢演過的戲。譚富英、金少山還演了《捉放曹》、《打棍出箱》、《托兆碰碑》、《御果園》、《刺王僚》等戲。
1936年11月,農歷丙子年:梅蘭芳赴山東濟南演出
梅蘭芳赴山東濟南演出於進德會京劇場,隨行有楊寶森、金少山等。大軸為梅蘭芳與金少山之《霸王別姬》,壓軸為楊寶森與劉連榮、王泉奎之《洪羊洞》。
1937年2月,農歷丙子年:金少山組松竹社
金少山回北平,自組「松竹社」挑梁奏藝,開花臉掛頭牌先例。邀楊寶森加盟,演於華樂戲園。
1937年2月14日,農歷丁丑年正月初四日:松竹社首演
松竹社在北平華樂戲園首演。
演出劇目
《釣金龜》(李多奎)
《打漁殺家》(楊寶森,李慧琴)
《連環套》(金少山)
1937年2月15日,農歷丁丑年正月初五日:1937年2月15日華樂園演出
本日華樂戲院演出京劇。
演出劇目
《斷後·龍袍》(李多奎,金少山)
1938年2月16日,農歷戊寅年正月十七日:楊小樓接三
楊小樓於前日入殮,本日接三。
楊小樓生前就留有遺囑,說他曾在白雲觀出家為道,大名已上了玉皇大帝的《登真籙》,其身命,神魂均已不屬於十殿閻君管轄,而是屬於「三官」掌握了。所以,「羽化」之後,一定要身穿道裝到「道國三千金世界,天京十二玉樓台」去仙游。他的後人照辦,他的裝裹(殮衣)是一整套道裝:貼身的是一套對襟大領的白褲褂,大領的藍面黃里的小棉襖、棉褲,外面是大領藍大棉袍。一律以寶劍頭形的飄帶扎系。最外邊加披了一領深紫色,綉著八卦太極圖圖案的法衣。頭頂上因為沒有長發,自然無法挽成道冠,所以沒有用元形的混元巾,只好戴了一頂門樓式的莊子中,正中鑲上一塊美玉,作為「帽正兒」。腳下穿了一雙白襪子,將褲腳放進襪筒里,再配上一雙紫色鑲青雲頭的「雲履」。雙手捧著一柄玉如意。完全是一付道家焚修功圓果滿「朝真」的裝束。身上身下,當是「鋪金蓋銀」。不過,身上蓋的有說是綉著八仙慶壽圖案的白色衾單;還有的說是加蓋了黃綾、紅色梵文經字的「陀羅經被」。後者的說法,當然與道裝的殮衣不配套。但是很可能是受清代崇佛遺風的熏染,因而佛道相融。
盛殮楊小樓的棺材更是講究,乃是一口精選的金絲楠「四獨板」(即兩幫、底、蓋,均為四塊整板)的「重材」,這是最上品的殮具了。系購自騾馬市大街鶴年長壽材鋪,價值2400元。至於棺內裝的殉葬物其說不一。從當年各報披露的楊墓被盜的通訊報導來看,其殉葬品既精且多,除了寶劍、牙笏(朝簡)、拂塵等道教法物之外,古陶瓷、煙壺、金銀珠寶,無所不有。但招來了後患,俗雲「家賊難防」,不期讓松柏庵義地看墳的董四及其勾結的盜匪們挖了去。
楊小樓的喪事最大特點有兩個:一是在總的排場上突出一個「奢」字;二是在禮儀上處處突出一個「道」字。楊氏剛剛咽氣,院內就搭起了巍峨壯觀的起脊大棚,棚頂上按照古典建築形式,做出了五脊六獸,而且還是古錢形狀的「花脊」,從遠處望去,儼然是一座高大的殿堂。棚內三面都搭了「經托子」(搭在房上的經台)。這樣,可以不佔院內的有效面積。其整個布局是:正面是靈堂,對面是寶蓋式的番(喇嘛)經經台,台的對面,即靈堂上方,掛了黃緞綉花的幡門、幡條。棚頂中間掛了四幢與幡門、幡條配套的黃緞綉花經幡。棚的上首為樓閣式的道經經台,掛了藍緞綉花的幡門、幡條,棚頂掛了四幢藍緞綉花的經幡。棚的下首為佛龕式的禪(和尚)經經台,掛了紅緞綉花的幡門、幡條,棚頂掛了四幢紅緞綉花的經幡。一眼望去,有如神、佛聖境。楊氏的靈堂前搭了一座四圍均為一丈二尺的大月台。台的四角各有綠漆金紋的明柱,以支撐上頂,頂上安裝了彩繪團鶴圖案的天花板,象徵亡音「駕鶴仙去」。以符合楊氏的平生信仰,月台內外上端掛滿了社會名流、商會、慈聯會、梨園公會的題匾。
靈堂上扎了大型毗盧帽式的靈龕,正面掛著曹錕送的大匾「閬苑歸真」,匾下,裝飾著一個素彩花圈,中間以小白花組成一個大「奠」字。楊氏的靈櫬被扣在一個紅雲緞綉著八仙慶壽圖案的堂罩里。罩外豎立著楊氏大幅遺像,像前的靈桌上是一堂景泰藍的五供,外加一盞寶塔式的「悶燈」(即長明燈,民間盛傳冥路幽暗,須燃燈給亡人照明);花筒內插著金銀五彩的細靈花;兩旁的蠟扦上燃點著一對白色藍字的素蠟;中間是鼎式的大香爐。靈桌前面掛了青緞綉著青雲白鶴圖案的桌圍子。供桌前還設了一個小幾,上設檀香爐一尊,香碗一對,是供來吊者上香用的。月台上,陳放著兩對靈人;緊靠靈幃立著一對引路的「童兒」(即金童玉女),金童執幡,玉女提爐。
月台下邊兩側,陳放著四對紙扎的尺頭桌子,一對金山銀山的小盆景;一對五彩錦緞的尺頭(衣料),這是固定套路。但另外的兩對桌子則帶有楊氏喪禮的特色了。一桌糊的全套道裝:綴有劍頭飄帶的豆青面,青大領的道袍;深藍色青大領道袍各一領;馬蹄形的混元中、門樓式的莊子中各一頂;彩綉青雲白鶴、八仙法物的大紅法衣、百壽圖配萬字不到頭圖案的橙黃色法衣、八卦太極圖圖案紫色法衣各一件;白襪、雲頭履各兩雙。一桌糊的是道家法物:勅令架上插著令旗、令劍、令牌、天篷尺(量天尺)、朝簡(笏板)、震壇木、米碟、凈水碗、楊枝、硃砂硯、朱筆、黃表奏章匣、《天師符》、《天師玉匣記》、《天師萬年歷》、《天師神魂執照》各一冊。一桌糊的是文房四寶:萬曆青花筆筒、山字形筆架、銅筆架各一;中插大抓筆、「一品文章」小楷狼毫;雕花石硯一塊;大銅墨盒一具,上刻唐朝賈島五言詩「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葯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銅鎮紙一對;「龍門」蓋金墨錠一匣、彩箋一匣,上繪松濤水月圖案,並有雙鉤隸書:「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另有紗罩桌燈一具。另一桌糊的是古玩陳設:裱有紫紅綾緞槽囊的硬木錦匣兩對,內放爐、鼎、瓶、罐,另有陶瓦銀釉古裝歌妓人一堂,窯變紫紅色「聚寶盆」(內疊金室、銀室)一具;粉彩磁盆,插以大紅珊瑚枝掛金銀的「搖錢樹」一具;玉器一匣;煙壺一匣。。這些紙制冥物精細異常,足可亂真。乃是出於和平門外延壽寺街衡記、高記兩家冥衣鋪。
本日迎三送路,楊氏喪居笤帚胡同提前搭就了藍布的過街棚,兩邊棚口及喪居門前,各搭了一座素彩牌坊。一對紅底金紋雙花籃圖案的大鼓、鑼架設於棚內,為來賓們傳報不暇。延至午後,西至延壽寺街、琉璃廠,東至南火扇胡同、煤市街一帶,車水馬龍,以梨園界為主的各界人士,紛紛前往楊宅弔唁。僅戲劇內外行人,計300餘人,名伶尚小雲、高慶奎、沈曼華、李洪春、劉硯亭、王福山等,均親臨掛孝。伶界如余叔岩、玉瑤卿、王鳳卿、俞振庭、蔡榮貴、譚小培、譚富英、程硯秋、馬富祿、葉龍章、葉盛章、蕭長華、郭春山、閻嵐亭、李永利、荀慧生、王松齡、丁水利、於連泉、於永利、遲月亭、楊春龍、王又荃、金仲仁、趙硯奎、陳椿齡、郝壽臣、楊寶忠、侯海林、徐霖甫、遲紹峰、萬子和、梁華庭、楊主生、王敬五、金廷蓀、金少山等,及戲劇評論家汪俠公、戴蘭生、齊如山、吳幻蓀、景孤血等,均親臨致祭,或具聯軸挽幛、或送香帛冥楮。誠為素車白馬,會吊龜年,靈棚內,參靈的鼓樂,經聲佛號與哭聲混成一片。
午後6時,依喪禮送三。走在最前邊的是官鼓大樂,官吹官打24個響器及清音「九福班」的細樂,後面便是以彩紙精糊細表的轉輪大轎車一輛,以翻毛駿馬駕轅,前加頂馬;後配跟騾。車廂左窗外,貼一黃紙條,上書「楊府老太爺顯考嘉訓之靈車孝女楊榮桂、嗣孫續潛、婿劉硯芳、外孫宗楊、宗華等全宅孝屬叩祭」字樣。另有大翻毛雙馬駕轅的四面大玻璃百葉窗四輪馬車一輛;8人抬綠幃官轎一乘;杠箱4抬;墩箱4隻;大白仙鶴一隻(一樓二庫已於事前送往焚化場等候)。
紙活兩旁為8盞大白氣死風燈和12對六角形的手罩子為之照明。紙扎芻靈後邊為雍和宮的喇嘛13人,以大鼓、長號等輕重蒙藏法器吹奏。白雲觀的道士身披雲緞刺綉的對兒衣,打著鐺、鉿、鼓,白全一為高功,捧著如意殿行。所有參加送三的來賓(多數是名伶)分別執香提燈,排成雙行步送,成為一條大火龍。後為鐵山寺的和尚以笙管笛吹著佛曲梵樂,音韻凄慘,使人嗚咽欲絕。楊氏之女榮桂打著挑錢紙,女婿劉硯芳以銅茶盤捧著喇嘛用巴拉麵捏成的燈塔;嗣孫等分別棒著道經大疏、禪經大疏,均痛哭失聲,被近親們一一攙行。最後是龍泉寺的13人大德高僧。以素打「七星」點殿後。整個送三行列蜿蜒約一里多地。觀者如雲。尾隨不舍者數百人不止。送三行列由笤帚胡同20號本宅出發,出延壽寺街南口,經琉璃廠、廠甸、南新華街,至虎坊橋焚燒冥物車馬,盡禮而散。
接三之日,業經喪禮處與孝屬討論決定,楊氏靈柩在家停靈受吊15天,從即日正式開壇起經,每天均有度亡法事,除本家自請的經懺以外,包括梨園界同仁送的計有番經7棚;道經8棚;禪經10棚。共25棚。所有誦經、禮懺、燃燈、施食,悉皆周隆。定於2月27日家奠、開吊、伴宿送庫;28日辰刻發引。因堪輿家勘測認為永定門外塋地因「方向不利」,當年不宜下葬,故暫厝陶然亭龍泉寺廟內,俟明年再卜吉告窆。
1939年8月21日,農歷己卯年七月初七日:秦玉梅以合作戲形式遍邀名角唱賑天津水災義務戲
天津水災,女演員秦玉梅以合作戲形式遍邀名角唱賑災義務戲。言菊朋、金少山前場《碰碑》,大軸秦玉梅《天河配》,言菊朋飾張有才,金少山飾牛神。
1939年11月,農歷己卯年:趙炳嘯拜金少山為師
趙炳嘯經桂錫九先生引薦,正式拜金少山先生為師。拜師禮上京劇界名流如蕭長華、馬連良、程硯秋、葉盛蘭等百餘位到場祝賀。當時照有大幅到場貴賓與金氏等之照片,惜於文革期間散失。
1940年1月22日,農歷己卯年十二月十四日:新民會貧民救濟義務戲
新民會貧民救濟義務戲三天,演於新新大戲院。是晚,壓軸馬連良、張君秋《桑園會》,大軸言菊朋、程硯秋、金少山、孫毓堃《美人計》。
1940年3月10日,農歷庚辰年二月初二日:言慧珠、金少山赴天津演出
言慧珠、金少山赴天津,演於中國大戲院。
1941年9月30日,農歷辛巳年八月初十日:言菊朋計劃與金少山、秦玉梅長期合作
言菊朋計劃與金少山、秦玉梅長期合作,大管事聘孫煥如,每周六齣演長安。
1942年1月20日,農歷辛巳年十二月初四日,21時:金少山、李多奎等錄制《打龍袍》唱片
金少山、李多奎等於勝利公司錄制《打龍袍》唱片,錄於晚9時,結束於11時。李多奎飾李後,金少山飾包拯,姜妙香飾宋仁宗,馬富祿飾陳琳,蕭長華飾燈官、郭槐,關德咸飾王延齡,賈賢英京胡,張繼武司鼓。金或酬1萬2千元,連關德咸亦得3百元。
1946年6月5日,農歷丙戌年五月初六日:天津中國大戲院舉辦救濟桂災義務戲第一場
6月5日至11日,天津中國大戲院舉辦救濟桂災義務戲,劇目包括:
《六月雪·坐監》,由王吟秋主演,著名老旦表演藝術家李多奎助演。王吟秋飾演的劇中主人公竇娥,感情真摯,唱腔充分運用了程派幽咽婉轉、含蓄深沉的特色,所唱的大段[二黃慢板]哀傷悲戚、委婉盡致,帶給人一種回腸盪氣之感。
《晉楚交兵》(《摘纓會》),由譚富英、金少山、王金璐、蕭長華、王吟秋合演。其中王吟秋時年僅21歲,作為青年演員,敢與這么多京劇名家同台合作,足見王吟秋在學藝的途徑上更上一層樓,獲取了更高的成就。

㈣ 怎樣寫世界遺產的導游詞

武夷山天心景區導游詞
各位團友,現在我們看到的這條小溪叫「章堂澗」。章堂澗是武夷山景區北部最長的一長山澗。它源於章節堂岩,與流香澗合流後,向東穿出霞濱峽口,匯入崇陽溪,長約7.5公里。
從霞濱峽口,沿章堂澗向西得約里許,請大家順我手指的方向看,在雄峙如城的丹霞嶂半壁有幾個互相毗連的岩洞,洞中有幾幢小木樓就崖構架,或藏於洞內,或瀕臨崖畔,上下懸梯,左右環欄。從下望去,儼然一幢空中樓閣。據《崇安縣志》記載:這此空中樓閣是清咸豐年間,崇安縣的土豪劣紳為躲避太平軍而僱人營造的。丹霞嶂岩洞,上倚危崖,下臨深淵,地勢十分險要,乍看似乎無路可攀。但只要從山後繞道火焰峰而上丹霞峰頂,爾後從山頂的岩洞口順梯而下,便可到達其中。看了半天,不知大家有沒有發現一個問題,明明是建天懸崖峭壁間的縣樓,為什麼又叫天車架呢?這是因為當時施工為節省時間,所用的施工材料都是從岩底直接吊上去的。大家看到沒有,縣架在洞外的那幾根杉木,便是當時安裝天車——一種起重機械的架子。因而當地人稱這一景為「天車架」。
從天車架向前行約數百米,大家看到的這座形似雄鷹的巨岩,稱鷹嘴岩。鷹嘴岩光禿禿的岩頂,東端向前突出,尖曲如喙。奇特的是,鉤形的「鷹嘴」上竟然生長著一株干虯的古老刺柏,給鷹嘴增添了幾分飄逸,幾許神采。從岩頂直削而下的岩壁,縝潤瑩潔,白里透紅,而微微拱起的岩脊,卻是一片蒼黑,隱隱約約地現出一條條裂紋,猶如豐滿的羽翼。從我們所處的這個角度望去,只見它兀立峰巔,翹首藍天,勢欲振翅高翔,搏擊蒼穹。古人有詩道:「雄鷹獨立健無倫,銳喙昂頭實逼真。豈是神山壓凡鳥,欲君奮擊絕囂塵。」形象,生動地描繪出了鷹嘴岩的神姿。
繼續前行,過慧苑寺前石橋,左折入流香澗。流香澗原名倒水坑,位於天心岩北麓。說來十分奇怪,武夷山風景區的的所有溪泉澗水,均是自西向東,奔向峽口,匯入崇陽溪。唯獨這條山澗,自三仰峰北谷發源後,流拋勢趨向西北,倒流回山,故名。倒水坑兩旁,青藤垂蔓、山蕙、石蒲、蘭花叢生。「墜葉浮深澗,飛花逐急湍」。一路走去,淙淙的流水與飛花相隨不舍,一縷縷淡淡的幽香,時時撲鼻而來。明朝詩人徐熥游歷此地,不忍離去,遂將澗改名為「流香澗」。澗中有一巷谷,兩旁危岩矗立,水流其間,僅容一人往來。夏日處身其間,涼爽無比,因此名為清涼峽。出清涼峽一遠,便可看到一座黑乎乎的山峰頂上,聳立著一塊向前傾斜的巨石,就像一農夫斜戴著一頂斗笠。相傳這塊巨石是從遠方飛來,故名飛來峰。繞過飛來峰,大家看到這座昂然直上,拔地擎天的山峰叫「玉柱峰」。
[導游內容]大紅袍茶樹
從玉柱峰前行至九龍窠。九龍窠是一個幽奇深邃的峽谷,九認嶙峋的山峰,猶如九條騰空而起的游龍。峽谷里巨石錯落,細泉潺流,到處布滿了叢叢簇簇的茶樹,真是滿谷春色,一派生機,不愧是「茶的王國」。在九龍窠最後一窠岩壁間,不一用石塊壘成的盆景似的茶園,上面生長著幾叢茶樹,它就是聞名於世的「茶中之王」 ——大紅袍。大紅袍之所以能夠獲得茶中之王的譽稱,因為它的生長環境得天獨厚。大家請看,茶樹所處的峭壁上,有一條狹長的岩罅,岩頂終年有水自罅滴落。而隨水流落的還有苔蘚等有機物,因而這塊土壤較它處潤澤肥沃。且兩面三刀旁岩壁直立,日照不常,氣溫變化不大。再加之茶農平時精心管理,採制加工時,一定要選技術最好的茶師來主持,使用的也是特別的器具。由於以上種種原因,自然就使大紅袍的成茶具有獨到的品質和卓著的葯效。經茶師評定,大紅袍沖至九次,尚不脫原茶之真味——桂花香,而其它名茶,沖至七次,味就極淡。從而奪得了「茶中之王」的桂冠,贏得了人們的贊譽。關於大紅袍茶樹名的由來,民間傳說很多,有的說天心廟的老方丈,用生長在九龍窠的神茶治好了一位進京趕考舉子的病,後來舉子得中狀元,為感謝神茶救命之恩,回到武夷山,脫下身上的大紅袍披在茶樹上,後人便給茶樹取名為「大紅袍」。也有的說某朝一位皇太後患病,終日肚疼鼓脹,卧病不起,請遍天下的名醫,用盡了靈丹妙葯,都不見效。後天心廟的老方丈敬獻九龍窠神茶一盒,治好了皇太後的病。皇帝便命大臣帶上一件大紅袍,代他前往武夷山九龍窠謝恩。大臣到時,便將大紅袍牛披在茶樹上,並將茶樹取名為「大紅袍」。但更多的人認為大紅袍茶樹是因為早春時節,葉牙勃發滿樹艷紅。遠望宛如一件件大紅袍覆蓋樹冠而得名。大紅袍茶樹僅有四株,來武夷的旅遊者,無不想一睹大紅袍茶樹為快。目前,武夷山市有關部門,已開辟「大紅袍之旅」 線路,受到了中外遊客的好評 。
[導游內容]天心永樂禪寺——>杜轄岩
從九龍窠前行里許,大家等到看的這座山岩叫天心岩。岩下這座寺廟就是武夷山現存的最大寺院——永樂禪寺[圖]。據董天《武夷山志》記載:永樂禪寺的前身,稱山心永樂庵。「山心」指其地理位置而言,因名剎座落於方圓70平方公里的武夷山景區中心,故名,明嘉靖七年(1528年),道士韓洞虛加以重建,改名天心廟。清康熙年間,武夷山章堂岩鐵華國師的弟子果因和沿重光了這一宗教名構,改稱天心永樂禪寺。此時的「天心 」之寓意又進一步得到禪理的抒發。蘊藏著禪語「天心明月」和佛教徒所嚮往的「極樂世界」的無窮寓意。重建後永樂禪寺,南北長170米,東西寬150米,佔地面積約26000平方米。古剎四周古木參天,篁竹蔽邃,鳥鳴蟬噪,意境深;步入寺內,香煙燎繞,梵音清越,恍如遊仙。永樂禪寺鼎盛於清朝之際,有僧徒百餘人。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進入九十年代後,有關部門以已決定修復永樂禪寺。目前大雄寶殿修建工程正在進行,並在通往禪寺的山徑旁,依崖新鑿了一座彌勒佛岩雕,高19米,寬13米,佛像岩後的巨形「佛」字[圖],是清康熙皇帝的親筆字,字高11米,寬9米,計99平方米,取「九九吉利」之意。
位於天心岩東面的杜轄岩,又稱杜葛岩[圖]。相傳早先有杜氏、葛氏兩位女子隱於此地,以人名岩,隨稱杜葛岩。明萬曆初年,司丞呈中立於此結廬靜修時,易 「葛」為「轄」,改為杜轄岩,取其岩壁周遭若城郭,扁國邃,僅開一竇,不容車馬往來的意思。杜轄四周,群峰雄峙,修篁環抱,宛如一座森嚴壁壘的城堡。但在岩內卻隱匿著兩個不同風貌的洞穴。從巨石壘疊的石門跨入,但見懸崖千韌,嵌空而出,覆蓋著一塊小小的谷地,風雨不侵。谷地里建有一幢小樓和栽有幾株桃樹,一泓清澈的泉水從樓旁流過,環境幽雅,纖塵不染,這是下洞,名為會仙洞。從下洞躡石磴而上,一路竹樹掩徑,流泉潺潺。岩上,在石幾、石凳和石棋盤,錯落在一個穹然上覆的岩穴間,這是上洞,名小有洞。下洞平衍而幽深,上洞峻絕而軒朗,一上一下,景色迥異。從杜轄岩上極目遠望,香爐峰就象幾案一樣橫列在腳下。象鼻岩整裝待發,聽任你的安排。盤珠岩頂上疊著一塊圓石,彷彿要向你獻上一顆碩大無比的珍珠,而丈人峰上的映山紅,宛如一抹絢麗的彩霞。至此已非塵世客。各位網友,目睹此境,想必大家都有飄飄然羽化成仙的感受吧!

㈤ 錦州老字型大小都有哪些(最好是詳細的)

錦州的老字型大小還剩下什麼?哪個拿得出手?哪個形成了品牌經營和持久的經濟回效益?

政府答是不是應該大力挖掘從前的老字型大小,支持已經保存下來的老字型大小,多多宣傳他們呢?
現在,錦州市的「老字型大小」所剩無幾.
錦州小菜,益發和,凌川、大德堂葯房、刑家餃子、杜記餛飩、錦華池、益發和茶食店、人和美茶食店等店鋪的「年歲」都已經達到50年以上。

㈥ 室內種什麼盆景比較好

室內盆景很多的,主要看你喜歡什麼風格或則是那個流派的盆景;
荊州杜氏盆景[對節]
湖北別園[對節白蠟]
明心對節白臘專店
京山樁友[對節]
雲南瀚森盆景樁材
木子盆景[火棘蚊母等]
凝粹源[金彈子銀杏]
黃山盆景[榔榆三角楓]
新星園藝[盆景苗木]
雲南清園[瓜子黃楊]
忠山園藝[金彈子等]
聚賢園[松雀梅等]
翠藝苑[朴樹.雀梅]
晨曦園[石榴.雜木]
青陽盆景[松.刺柏]
陳氏松園[黑松]
徐紅專盆景園[刺柏]
金華松海[羅漢松真柏]
竇飛園藝[松柏奇石]
松風柏韻名木[素材]
鳳凰松盆景園
飛霞松園[松樹等]
正圓盆景工具
花之韻園藝[松柏.雜木]
九華山盆景[榆松柏]
玉鑫珍羅盆景園
珍羅柳州國粹盆景園
紫珊珍羅盆景園
清溪園[珍羅等]
上木知青百寶[珍羅雅石]
RSTV珍羅盆景
太陽風珍羅雅石店
松蘭園藝[奇異山松]
佛山匯賢閣[馬尾松]
廣東增壽園[松.景觀樹]
輝春園[育樁盆器,山松]
蒼松園[山松九里香]
松景園藝[山松羅漢松]
同興盆景園[松柏雜木]
展松園[松柏榆樹]
樂樂居[金彈子.等雜木]

㈦ 仲宮石的特點

太湖石
俗稱仲宮石。石呈灰白或灰褐色,表面光滑圓潤,彈窩洞穴四齣,表面石皴備致。即使無洞穴者,則跌宕起伏、盤折回曲,觀賞價值較高。
太湖石是中國傳統園林中建園、造景、綠化、美化環境中不可缺少的材料。採用太湖石來立景、疊山,或點綴在亭、台、樓、閣、廳堂廊榭、曲徑小橋、奇花異木間,都能自然融合,相映成趣,為園林增添風姿異彩。所以自古以來,就被廣泛應用於宮苑和園林中。一般體形高大秀美之石峰宜豎立在軒堂之前或置放在高大奇卉異木之下觀賞。中小類石塊,可供疊堆假山,駁砌水池、湖岸、假山蹬道,或散點在園路和小橋旁、樹林或花叢中。造型優美、剔透靈巧,可獨立觀賞的中、小型太湖石宜配以架座作為供石,布置於廳堂之中、幾案之上。
(一)產地:
太湖石原產於江蘇省宜興的禹期山、黿山、蘇州洞庭西山等處,太湖石因產於太湖地區而得名。現今在太湖西山石東村金澤山尚能找到原生態的太湖石。
據宋代杜綰撰寫的《雲林石譜》雲:「平江府(今江蘇省蘇州市)太湖石產洞庭水中。」太湖石最早產在江蘇省與浙江省之間的太湖地區,尤以太湖洞庭西山的黿山、龍洞山和石公山為上乘,所以名為「太湖石」,簡稱「湖石」。
現今經科學論證,凡具有岩溶地貌的地區。如安徽、雲南、貴州、廣西、廣東、山東、四川、湖北、江西、河北等省也都產有太湖石。因此,很多地方把主要成分為石灰岩,並經風化水蝕而可供觀賞的此類石種,統稱為「太湖石」。
據明代計成《園冶》中載:「自古至今,采之已久,今尚鮮矣。」可知長期在太湖洞庭山采鑿,所剩湖石已不多了。在《揚州畫舫錄》中雲:「若郡城所來太湖石多取之鎮江、竹林寺、蓮花洞、龍噴水諸地所產,其孔穴似太湖石,皆非太湖島嶼石骨。」可見後來堆山疊石,駁砌湖岸等所需的大量太湖石都是近地取石,這些太湖石也就是「旱湖石」。
現南京所用湖石,許多來自南京近郊龍潭、青龍山、湯山、六合、鎮江地區的句容、安徽巢湖等地。
(二)成因:
太湖石是四五億年前寒武紀和奧陶紀的石灰岩,經過千百年的浪激波滌和水沖、日曬、雨淋後,沿著石灰岩的節理經溶蝕、風化等作用,逐漸擴大相鄰的溝壑而形成的。太湖石為碳酸鹽岩,石質成分主要是石灰岩、白雲質灰岩、大理岩、大理石化白雲岩等.石性堅實光潤。
沉積岩是地球最上部的成層岩石。是由於暴露在地表的各種岩石,處在風化條件下,受到太陽光的暴曬、風雨的侵襲、水和生物的作用、受到種種地質作用的影響崩裂分解,有的變成碎塊和鬆散砂粒,有的改變了化學成分,有的溶解在水中,這些被破壞以後的物質,於原地或由流水等把它們搬運到適宜的地方,按照一定的方式沉積下來,再經過固結成岩等作用,便形成了沉積岩。沉積岩中屬於化學及生物化學岩類的有石灰岩、白雲岩等。
構成地殼的各種岩石,都是在各自特定的條件下形成的,具有各自的化學成分及一定的物理性質。
在山坡或山頂上的碳酸鹽岩石受日曬、雨淋,產生各種裂隙。風化作用中的地下水和地表水,具弱酸性。一般以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及地表由植物作用形成的有機酸以及由一些礦物形成的無機酸。共同作用於酸溶岩石——石灰岩、白雲岩等,起腐蝕性的化學作用,裂隙被溶蝕成穿透的石縫或串珠狀的孔洞。由於組成岩石的礦物組分的不均性,以及溶劑量的不同,溶蝕速度也不等,造成溶蝕的差異性。這些孔洞的大小形狀各不相同,就形成了千姿百態的,具有透、瘦、漏、皺特點的太湖石。
(三)特徵:
太湖石是中國「四大名石」之一,在歷史上久負盛名。太湖石以造型取勝,最能體現觀賞石的「瘦、皺、漏、透」的奇美特色。其形態千姿百態、曲折圓潤、千孔百竅、剔透玲瓏、宛轉險怪,有的瘦骨峻峋,有的紋理縱橫,籠絡起皺,有的凹凸褶皺。如自居易在《太湖石記》中雲:「有盤拗秀出如靈丘鮮雲者,有端儼挺立如真官神人者,有縝潤削成如珪瓚者,有廉棱銳劌如劍戟者。又有如虯如鳳,若砼若動,將翔將踴,如鬼如獸,若行若驟,將攫將斗者。風烈雨晦之夕,洞穴開愷、若欽雲嘆雷,嶷嶷然有可望而畏之者。煙霽景麗之旦,岩嶝霪爵,若拂嵐撲黛,藹藹然有可狎而玩之者。昏旦之交,名狀不可。」這是白居易對太湖石千姿百態的自然美作的細致生動的描繪,飽含著詩情畫意,為我們欣賞太湖石提供了難得的範例。
據太湖石志(宋 范成大)記載:太湖石:「石出西洞庭。多因波濤。激嚙而為嵌空。浸濯而為光瑩。或縝潤如珪瓚。廉劌如劍戟。矗如峰巒。列如屏障。或滑如肪。或黝如漆。或如人。如獸。如禽鳥。好事者取之。以克苑囿庭除之玩。」
石生水中者良。歲久波濤沖激成嵌空。石面鱗鱗作靨。名曰彈窩。亦水痕也。扣之鏗然。聲如磬。
透、漏、皺、瘦,清奇古怪是我國造園家疊石造景時選石的要求。所謂透者,即此通於彼,彼通於此,玲瓏多孔,外形輪廓跌宕多姿。漏者,則是石上有眼,上下左右竅竅相通,有路可循。皺者,指石體表面多有凹凸,外形起伏不平,明暗多變,富有節律感。瘦者,則是指石體挺拔俊秀,壁立當空,弧峙無倚,瘦中窩秀。這些特徵、通過石體本身豐富的點(石孔)、線(皺線、輪廓線)、面(塊面)的有機結合的凹與凸、透與實、皺與平、高與低、曲與直、粗與細、巧與拙、澀與暢、繁與簡等等的強烈對比,形成了一個極富變化又有著統一與和諧的獨特之美的形式,給人以特有的審美享受。
奇形怪狀的太湖石猶如一尊尊介於具象與抽象之間的雕塑,似象非象,天然成趣,使眾人猜測紛紜,浮想聯翩,給人以景外之景,聯想無窮的藝術享受。如蘇州的瑞雲、岫雲、冠雲三峰,上海豫園的玉玲瓏,都是因得雲之神韻,而稱之天下奇石。
太湖石的透、漏、皺、瘦,清奇古怪,表現出大自然中名山大川的奇、幽、險、秀、闊、雄、峻等諸多美的特徵,達到江河湖海、群山萬壑俱奔眼底的美好境界。構成峭壁危峰、澗谷幽遂的意境。正如清代陳維城著《玉玲瓏石歌》中雲:
一霎神遊造化外,
猶疑坐我縹緲峰。
耳邊滾滾太湖水,
洪濤激石相撞春。
(四)太湖石的品評標准:
太湖石屬形象石類,它的品評標準是:
l.自然形態美好、奇特,能表現自然界的山水、人物、動物、物體等的形象和神態,是大自然景觀的濃縮。
2.石質硬度較高者為上品。
3。岩石的肌面。因成岩礦物的變質作用或物理的風化和侵蝕作用而具有差異性,凡多皺、多孔洞,顯得古雅者為上品。
4.石之上下、左右、前後,比例適當。全景保持均衡,底座平穩,有適當的厚度者為上品。
5.凡作為景石或供石獨立觀賞的應加以配座,以提高石品的藝術品味和檔次。賞石小品可使用木質博古架組景,要注意每件賞石的擺放位置和陳列之藝術效果。
(五)採集裝運:
太湖石的採集是非常艱辛的,尤其是在湖水中鑿取。據宋代杜綰《雲林石譜》中雲:「采人攜錘鏨人深水中。頗艱辛。度奇巧取鑿。貫以巨索。浮大舟。設木架。絞而出之」。
宋代。在巨型太湖石的搬運中。為了確保湖石的完整無損,創造了以麻筋雜泥堵洞的方法,此法安全可靠,至今尚可應用。據《癸辛雜識》中雲:「艮岳之取石也,其大而穿透者,致運必有損折之虞,近聞汴京父老雲:其法乃先以膠泥實填眾竅,其外復以麻筋汁泥固濟之,令圓滑,日曬極堅實,始用大木為車,致於舟中,直俟抿京,然後浸之水中,旋去泥土,則省人力而無他虞。此法甚奇,前所未聞也。」
古時,江南一般搬運太湖石則先開挖河溝,待入冬後,河水結冰,將置放太湖石的舟在河床的冰上滑行。
而今,科學發達,大型太湖石的運輸則可利用滑輪、吊車、吊裝在輪船、汽車上運輸。裝運時,不僅要注意人生安全。同時在裝車時,石下面、石之間要填上稻草、蒲包等物,以免振動時摩擦、碰撞而損壞石體。
(六)太湖石的類型:
太湖石按產地、分布、石色、規格、應用的不同可作如下分類:
1.按分布在長江南或北,分為太湖石和北太湖石;
2.按是否產於水中或陸地,分為水石和旱石;
3.按石之色彩,分為灰太湖石、黑太湖石、白太湖石、紅太湖石、黃太湖石等;
4.按規格尺寸及應用,可分為園景置石、假山石、盆景石、供石;
5.按觀賞性質,分為孤賞石、組景石。
(七)太湖石的石種介紹:
1.太湖石:蘇州現存古典園林的湖石假山主要採用此石。其色分白、青而黑、微黑青三種,石堅而脆,敲之有聲。其質紋理縱橫,脈路起隱,於石面遍多坳坎,經水沖擊形成縫、穴、洞,有的窩洞相套,玲瓏剔透。石以高大為貴,適宜布置於廳堂前,置之奇松卉下,羅列園林廣榭中,為疊石掇山的首選之材。為保護生態環境,目前已禁止在太湖西山開采原生態石,因此,用「挖到盡頭身無價」來比喻正宗太湖石資源的價值非常確切。真正原產地出水的太湖石數量是極其有限的,可以說是彌足珍貴。蘇州歷史名園中現存的太湖石將成為歷史文化遺產永久留存。
2.巢湖石:是指產於安徽省巢湖周邊地區的各類碳酸鹽岩,也稱「類太湖石」。
巢湖石孕生於揚子准地台下揚子塌陷帶西北緣,緊鄰郯廬斷裂帶東側。形成巢湖石的原岩為石炭紀、二疊紀及三疊紀地層的碳酸鹽岩,其中以二疊紀棲霞組灰岩最為重要。它們在漫長的地質變遷過程中,經過風化、淋溶、剝蝕、溶蝕、搬運等作用,將原岩雕琢成外觀奇巧、狀物肖形的天然藝術品。巢湖石除具有太湖石的共性特點外,還具有一些獨特的優點:
(工)含有豐富的海生無脊椎動物化石,為該石增添了歷史的滄桑感和絕妙的風韻。因孕育巢湖石的「母岩」,當時的形成環境為溫暖潔凈的淺海.適宜各類珊瑚及其他無脊椎動物的繁衍,後來其遺體被埋藏在地層里,就形成了現在的化石。
(2)其石之孔洞圓潤,孔洞之多、孔徑之圓、孔壁之光,堪稱「類太湖石」之冠。
(3)石內常有方解石組成的「筋脈」縱橫穿插,其數量多,分布廣。該「筋」的形成歸功於印支和燕山運動,使本區地層長生褶皺、斷裂,並派生出多組不同方向的裂痕,成為水溶液的通道,次生方解石沿裂隙充填,形成了這些紋理縱橫、籠絡隱起的奇筋異脈。
(4)體形大小懸殊。既有重達百噸以上的巨石,也有超小型的袖珍石,其原因也與產地的地質條件有關。
(5)不少石上常生有硅質或泥鈣質成分的瘤」,產生渾朴的美感,這種「石瘤」主要存在於三疊系南湖組瘤狀灰岩形成的石上,呈現出「丑」之美學效應。
巢湖石形質兼優,它曾以「無為軍石」之名人載杜氏石譜,當年米芾跪拜過的「石兄」、「石丈」,就是巢湖石。《宋史.米芾傳》有載:無為州治有巨石,狀奇醜,芾見大喜曰、「足以當吾拜。具衣冠拜之,呼為石兄」。當年米芾稱兄的石頭迄今仍倖存於縣圖書館的庭院內。
另外,民間傳說趙佶建艮岳。因石之需求量過大,產於太湖周邊地區的太湖石不足,官員就私下采運一部分巢湖石去頂替。據《雲林石譜》載:「無為軍石產土中,連絡而生,擇奇巧者斬取之,易於洗滌,不著泥漬,石色稍黑而潤,大者高數尺,亦有盈尺及五、六寸者,多具群山勢,扣之有聲。」
在北宋時期,巢湖石就被運往揚州築山,揚州、南京等古城中不少疊山佳作,是用的巢湖石。改革開放後,巢湖市在銀屏鎮建立了奇石市場,而且有不少出口到德國、荷蘭、日本、新加坡、泰國等地,有的單塊石價已高達數萬元以上。
巢湖所產石與太湖石的形、色、紋基本相同,其可與太湖石媲美,是當前江南地區疊山最為理想的石種。
3.北太湖石
北太湖石是相對江南太湖石而言。江北有許多地方石的形和質似太湖石,產地繁雜,地域遼闊,安徽、蘇北、河南、河北、湖北、山東、遼寧等地皆有所產。
濟南市仲宮即產此石,藏量豐富。俗稱仲宮石。石呈灰白或灰褐色,表面光滑圓潤,彈窩洞穴四齣,表面石皴備致。即使無洞穴者,則跌宕起伏、盤折回曲,觀賞價值較高。
山東省臨朐縣境內北太湖石分布也較廣泛。以五井鎮蓮花山出土者為最佳。臨朐太湖石因地殼發生變動而半暴露於陸面.在地表以下挖出的石頭上浮有窩牛及海藻類化石,極其珍貴。臨朐太湖石色澤灰白、豐潤光潔、質堅而脆、叩之有聲、形狀各異。其孤賞獨景石凝重挺拔中不失俊秀,玲瓏之間又氣勢不凡,體態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費縣太湖石以縣城北部分布最廣,數量很多,目前已形成規模很大的奇石市場。此地皆為沉積岩,由於地下岩溶地貌發育良好,有大量地下蓄水和潛流存在,這些潛流長年累月不斷對石灰岩層沖擊切割,加上土壤中有機酸、無機酸的酸蝕作用,岩體被切割成塊,岩塊由大變小,表面由銳變鈍,其薄弱環節則被溶穿形成洞穴彈窩。此地所產的北太湖石,現今被大量地掘取,有的經切割打磨還製作成石桌、石凳,通常是一桌四凳,價格幾百元至上千元不等。
南京玄武湖公園環洲芳橋端也豎立了三塊從費縣購置的北太湖石,景名為「米芾拜石」,其中最大的一塊石頭形如「辟邪」,高達8.6米,重達40餘噸。這是南京市目前最高最大的一塊園景石。
4。紅色及黃色太湖石
紅色及黃色太湖石分布在南京郊區及鎮江句容一帶。產在碳酸鹽岩破碎帶中或與侵入岩體接觸帶附近。含有較多的三氧化二鐵及多種成分的膠結物膠結了碳酸鹽岩的角礫。當這些碳酸鹽岩角礫被溶蝕後,留下許多空穴或空洞,形成千奇百怪的紅色太湖石。所以紅色太湖石僅出現在靠近有侵入岩體的斷裂破碎帶中,數量稀少。造型美的紅色太湖石是觀賞石中的佳品。
黃色太湖石也是觀賞石中的珍品,產於碳酸鹽岩與侵入岩體接觸帶或附近的空洞中。原來的碳酸鹽岩破碎後形成角礫,被含有微量三氧化鐵的混合物所膠結。當這些被膠結的碳酸鹽岩角礫被溶蝕後,留下許多空洞和空穴,形成了千姿百態的黃色太湖石。
(八)賞石文化史
自秦漢以來,隨著經濟的日趨繁榮,造園業得到了很大發展。從皇家到官吏競相造園,在園中堆山疊石,再現大自然的景觀。人們在園中可觀賞、可游樂、可居住,從中得到美的享受。中國園林始於先秦,秦漢以皇家園林發達著稱,而私家園林到魏晉南北朝時期也逐漸形成和發展。在庭園中羅列山巒、峰石,挖掘池沼,開創了以山水為主體的自然山水園林的形式。人們還熱情地謳歌自然山水,形成了許多優美的詩和畫。山石成為園林的重要組成部分。賞石藝術也受文學、繪畫和園林藝術的影響,以追求詩情畫意和自然純真取勝。
早在中國南北朝時,已經出現了盆景。山東青州雲門山發掘的一座北齊武平四年(573年)的畫像石刻墓.則揭開了賞石文化鑒賞的新篇章。中國的盆景早在北齊時代已經形成,並且已作為禮品走出國門,進入了歐洲。它雄辯地證明,盆景藝術起源於中國,賞石文化的源頭在中國。中國賞石文化是東方賞石文化的淵源,對世界賞石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中國的賞石重立意、富情感、出神人化,追求景物之物、象外之意、不盡之情。
早在隋唐時期,涌現出李白、白居易、柳宗元等一批著名詩人、文學家和賞石者。眾多的文人雅士參與了賞石活動,他們爭相覓石、品石、藏石,並重金購石,收藏奇石已成為當時的一種時尚。皇帝亦將奇石列入貢品,唐代閻立本《職貢圖》中描繪了以山石作為貢品進貢的畫面,畫面上一人手托淺盆,盆內矗有玲瓏剔透的山石。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772-846年),是唐代的著名詩人,在造園和賞石方面具有很深的造詣,寫出了許多歌頌山石、盆景、園林的詩篇。他在《太湖石》詩中詠道:「煙翠三秋色,波濤萬古痕。削成青玉片,截斷碧雲根。風氣通岩穴,苔文護洞門。三峰具體小,應是華山孫。」他生動地描繪了太湖石的形成原因、形狀特徵,將自然石比作大山的縮影,視為華山的兒孫,既寓意深遠,又形象生動。
白居易愛石,更愛太湖石,並寫成了《太湖石記》,這是中國賞石文化中第一部山石的專著,詳細論述了太湖石的產地、觀賞特點、欣賞價值和分類標准,在賞石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白居易在《太湖石記》中雲:「石有族。聚太湖為甲,羅浮天竺之徒次焉。」為了便於欣賞、收藏和交換,他將太湖石分為若干品級:「石有大小,其數四等,以甲乙丙丁品之。每品有上中下,各刻於石陰。」這種分級的方法,開中國賞石分級品賞之先河。這部著作是對賞石文化理論和實踐應用的高度概括。標志著中國的賞石文化已進入了昌盛時期。
文中還記述了其好友丞相牛僧儒(779-847年)因嗜石而覓奇聘怪,不僅收藏的太湖石多不勝數,而且這些山石具有「三山五嶽,百洞千壑,爾見縷簇縮,盡在其中。百仞一拳,千里一瞬,坐而得之。」的妙趣。牛僧儒以賞石為樂,「游息之時,與石為伍。」甚至達到「待之如賓友,視之如賢哲,重之如寶玉,愛之如兒孫。」的地步。因此白居易稱贊牛僧儒可算是唐代第一藏石、賞石大家。
宋徽宗趙佶是一位愛石成癖的帝王,在皇城的東北隅修建皇家園林壽山艮岳時,由於他特別喜愛太湖石,特命朱劻父子,密取浙中珍異以進貢。朱劻以蘇州為基地,四處索求奇花異石,對那些嵌在陡壁懸崖之上,尤其對長在水中的太湖石,都要用盡心機、千方百計地去取得。並把江南一帶民間的山石奇珍,網羅殆盡。甚至侵奪糧綱船隻,不惜工本精心搬運。日夜不絕地將花石運往汴京城。宋徽宗還給石加以「侯」、「神運」等稱號。這些運奇石的船,曾以十船組成一「綱」,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花石綱」,即當時對運送觀賞石船隊的稱號。可以說這是中國歷史上掀起的第一個採石、玩石的高潮。
壽山艮岳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座用太湖石為材料,歷經6年之久,堆疊起來的假山,又名為「萬壽山」。這座貌似崇山峻嶺的假山,疊堆得蒼勁、嵯峨、壯觀、驚險,具有極佳的藝術效果,這是一個具有劃時代性質的園林作品。該假山仿造自然景觀,以土為主,以石為輔,首先以土堆築主體,主峰高達90步,成為制高點,上建介亭,主要運用太湖石進行堆疊,並巧妙地利用山石疊成瀑布。
宋代是盛行特置山石的時期,宋徽宗選擇千姿百態的怪石作為置石,在西宮門、華陽門的御道兩側辟為太湖石的特置區,布列著上百塊大小不同、形態各異的峰石,成為人工石林。左右大石皆林立,以「神運」、「昭功」、「敷文」、「萬壽」而名之。宋徽宗為石題名十分注重內涵,突出詩情畫意。太湖石的特置手法在宋代宮苑內廣泛應用。《宅京記》記述大內仁智殿的庭園中列兩巨石,「高三丈,廣半之」,東邊賜名「昭慶神運萬歲峰」,西為「獨秀太平岩」。皆由徽宗御書並刻石填金。而較大峰石特別奇秀者,不但封侯,還賜金帶,各圖為譜,廣為傳播。在皇帝的帶動下,私家文人園林如雨後春筍,相繼建成。
宋代賞石文化得到了極大發展.不僅奇石的搜集活動達到空前絕後的程度,賞石文化日趨成熟,還相繼出現了一批賞石、評石、收藏等方面的文章和專著。
米芾,字元章(1051-11 07年),著名書法家,也是著名的賞石收藏家和評論家。他受命任無為軍太守,赴任後見院中有一太湖石狀奇醜,以為石憨然無邪,有君子之氣。正冠下拜,曰:「吾欲見石二十年矣」。後人將其官服拜石之事傳為美談,被人稱為石癲。他創立了一套理論原則,最早提出相石標准,並以「瘦、漏、透、皺」四要素作為鑒評太湖石的標准,還撰寫了專著《圓石譜》。
宋紹興癸丑年(1133年),杜綰的《雲林石譜》問世。杜綰,字季陽,號「雲林居士」,浙江山陰人,該書體現了宋代文人賞石觀石之精髓。

㈧ 以導游的口吻寫一份導游詞

武夷山天心景區導游詞
各位團友,現在我們看到的這條小溪叫「章堂澗」。章堂澗是武夷山景區北部最長的一長山澗。它源於章節堂岩,與流香澗合流後,向東穿出霞濱峽口,匯入崇陽溪,長約7.5公里。
從霞濱峽口,沿章堂澗向西得約里許,請大家順我手指的方向看,在雄峙如城的丹霞嶂半壁有幾個互相毗連的岩洞,洞中有幾幢小木樓就崖構架,或藏於洞內,或瀕臨崖畔,上下懸梯,左右環欄。從下望去,儼然一幢空中樓閣。據《崇安縣志》記載:這此空中樓閣是清咸豐年間,崇安縣的土豪劣紳為躲避太平軍而僱人營造的。丹霞嶂岩洞,上倚危崖,下臨深淵,地勢十分險要,乍看似乎無路可攀。但只要從山後繞道火焰峰而上丹霞峰頂,爾後從山頂的岩洞口順梯而下,便可到達其中。看了半天,不知大家有沒有發現一個問題,明明是建天懸崖峭壁間的縣樓,為什麼又叫天車架呢?這是因為當時施工為節省時間,所用的施工材料都是從岩底直接吊上去的。大家看到沒有,縣架在洞外的那幾根杉木,便是當時安裝天車——一種起重機械的架子。因而當地人稱這一景為「天車架」。
從天車架向前行約數百米,大家看到的這座形似雄鷹的巨岩,稱鷹嘴岩。鷹嘴岩光禿禿的岩頂,東端向前突出,尖曲如喙。奇特的是,鉤形的「鷹嘴」上竟然生長著一株干虯的古老刺柏,給鷹嘴增添了幾分飄逸,幾許神采。從岩頂直削而下的岩壁,縝潤瑩潔,白里透紅,而微微拱起的岩脊,卻是一片蒼黑,隱隱約約地現出一條條裂紋,猶如豐滿的羽翼。從我們所處的這個角度望去,只見它兀立峰巔,翹首藍天,勢欲振翅高翔,搏擊蒼穹。古人有詩道:「雄鷹獨立健無倫,銳喙昂頭實逼真。豈是神山壓凡鳥,欲君奮擊絕囂塵。」形象,生動地描繪出了鷹嘴岩的神姿。
繼續前行,過慧苑寺前石橋,左折入流香澗。流香澗原名倒水坑,位於天心岩北麓。說來十分奇怪,武夷山風景區的的所有溪泉澗水,均是自西向東,奔向峽口,匯入崇陽溪。唯獨這條山澗,自三仰峰北谷發源後,流拋勢趨向西北,倒流回山,故名。倒水坑兩旁,青藤垂蔓、山蕙、石蒲、蘭花叢生。「墜葉浮深澗,飛花逐急湍」。一路走去,淙淙的流水與飛花相隨不舍,一縷縷淡淡的幽香,時時撲鼻而來。明朝詩人徐熥游歷此地,不忍離去,遂將澗改名為「流香澗」。澗中有一巷谷,兩旁危岩矗立,水流其間,僅容一人往來。夏日處身其間,涼爽無比,因此名為清涼峽。出清涼峽一遠,便可看到一座黑乎乎的山峰頂上,聳立著一塊向前傾斜的巨石,就像一農夫斜戴著一頂斗笠。相傳這塊巨石是從遠方飛來,故名飛來峰。繞過飛來峰,大家看到這座昂然直上,拔地擎天的山峰叫「玉柱峰」。
[導游內容]大紅袍茶樹
從玉柱峰前行至九龍窠。九龍窠是一個幽奇深邃的峽谷,九認嶙峋的山峰,猶如九條騰空而起的游龍。峽谷里巨石錯落,細泉潺流,到處布滿了叢叢簇簇的茶樹,真是滿谷春色,一派生機,不愧是「茶的王國」。在九龍窠最後一窠岩壁間,不一用石塊壘成的盆景似的茶園,上面生長著幾叢茶樹,它就是聞名於世的「茶中之王」 ——大紅袍。大紅袍之所以能夠獲得茶中之王的譽稱,因為它的生長環境得天獨厚。大家請看,茶樹所處的峭壁上,有一條狹長的岩罅,岩頂終年有水自罅滴落。而隨水流落的還有苔蘚等有機物,因而這塊土壤較它處潤澤肥沃。且兩面三刀旁岩壁直立,日照不常,氣溫變化不大。再加之茶農平時精心管理,採制加工時,一定要選技術最好的茶師來主持,使用的也是特別的器具。由於以上種種原因,自然就使大紅袍的成茶具有獨到的品質和卓著的葯效。經茶師評定,大紅袍沖至九次,尚不脫原茶之真味——桂花香,而其它名茶,沖至七次,味就極淡。從而奪得了「茶中之王」的桂冠,贏得了人們的贊譽。關於大紅袍茶樹名的由來,民間傳說很多,有的說天心廟的老方丈,用生長在九龍窠的神茶治好了一位進京趕考舉子的病,後來舉子得中狀元,為感謝神茶救命之恩,回到武夷山,脫下身上的大紅袍披在茶樹上,後人便給茶樹取名為「大紅袍」。也有的說某朝一位皇太後患病,終日肚疼鼓脹,卧病不起,請遍天下的名醫,用盡了靈丹妙葯,都不見效。後天心廟的老方丈敬獻九龍窠神茶一盒,治好了皇太後的病。皇帝便命大臣帶上一件大紅袍,代他前往武夷山九龍窠謝恩。大臣到時,便將大紅袍牛披在茶樹上,並將茶樹取名為「大紅袍」。但更多的人認為大紅袍茶樹是因為早春時節,葉牙勃發滿樹艷紅。遠望宛如一件件大紅袍覆蓋樹冠而得名。大紅袍茶樹僅有四株,來武夷的旅遊者,無不想一睹大紅袍茶樹為快。目前,武夷山市有關部門,已開辟「大紅袍之旅」 線路,受到了中外遊客的好評 。
[導游內容]天心永樂禪寺——>杜轄岩
從九龍窠前行里許,大家等到看的這座山岩叫天心岩。岩下這座寺廟就是武夷山現存的最大寺院——永樂禪寺[圖]。據董天《武夷山志》記載:永樂禪寺的前身,稱山心永樂庵。「山心」指其地理位置而言,因名剎座落於方圓70平方公里的武夷山景區中心,故名,明嘉靖七年(1528年),道士韓洞虛加以重建,改名天心廟。清康熙年間,武夷山章堂岩鐵華國師的弟子果因和沿重光了這一宗教名構,改稱天心永樂禪寺。此時的「天心 」之寓意又進一步得到禪理的抒發。蘊藏著禪語「天心明月」和佛教徒所嚮往的「極樂世界」的無窮寓意。重建後永樂禪寺,南北長170米,東西寬150米,佔地面積約26000平方米。古剎四周古木參天,篁竹蔽邃,鳥鳴蟬噪,意境深;步入寺內,香煙燎繞,梵音清越,恍如遊仙。永樂禪寺鼎盛於清朝之際,有僧徒百餘人。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進入九十年代後,有關部門以已決定修復永樂禪寺。目前大雄寶殿修建工程正在進行,並在通往禪寺的山徑旁,依崖新鑿了一座彌勒佛岩雕,高19米,寬13米,佛像岩後的巨形「佛」字[圖],是清康熙皇帝的親筆字,字高11米,寬9米,計99平方米,取「九九吉利」之意。
位於天心岩東面的杜轄岩,又稱杜葛岩[圖]。相傳早先有杜氏、葛氏兩位女子隱於此地,以人名岩,隨稱杜葛岩。明萬曆初年,司丞呈中立於此結廬靜修時,易 「葛」為「轄」,改為杜轄岩,取其岩壁周遭若城郭,扁國邃,僅開一竇,不容車馬往來的意思。杜轄四周,群峰雄峙,修篁環抱,宛如一座森嚴壁壘的城堡。但在岩內卻隱匿著兩個不同風貌的洞穴。從巨石壘疊的石門跨入,但見懸崖千韌,嵌空而出,覆蓋著一塊小小的谷地,風雨不侵。谷地里建有一幢小樓和栽有幾株桃樹,一泓清澈的泉水從樓旁流過,環境幽雅,纖塵不染,這是下洞,名為會仙洞。從下洞躡石磴而上,一路竹樹掩徑,流泉潺潺。岩上,在石幾、石凳和石棋盤,錯落在一個穹然上覆的岩穴間,這是上洞,名小有洞。下洞平衍而幽深,上洞峻絕而軒朗,一上一下,景色迥異。從杜轄岩上極目遠望,香爐峰就象幾案一樣橫列在腳下。象鼻岩整裝待發,聽任你的安排。盤珠岩頂上疊著一塊圓石,彷彿要向你獻上一顆碩大無比的珍珠,而丈人峰上的映山紅,宛如一抹絢麗的彩霞。至此已非塵世客。各位網友,目睹此境,想必大家都有飄飄然羽化成仙的感受吧!

㈨ 什麼樣的盆景可以放室內養

在室內可以養的可多了,比如:鴻運當頭、吉祥草、發財樹、吊蘭、水仙、。。。。。。。

㈩ 金花娘娘的漢族民間信仰

金花仙姑成仙後,當地百姓於明成化四年(1468年)建廟供奉。初時修建池廟一間,繪畫金花菩薩神幀一幅。到了清乾隆八年(1743年),建了吧咪山池廟金花菩薩大殿三間,泥塑神像供信眾敬奉。很快,因其靈感四方,便由起初的方神轉而成為吧咪山方圓百里內信奉者共同尊崇的神靈,吧咪山也隨之成為道教聖地,歷代有所興建。
嘉慶末道光初年重修,同治初年兵燹動亂中焚毀一空。清光緒五年(1879年),紳士曹炯應城鄉民眾心願:「因金花仙姑祈雨輒應,功德於民,具呈報懇請總督奏稟光緒皇帝旨飭禮部,准加封號,列入祀典。」光緒七年(1881年)農歷正月十九欽定後,陝甘總督左宗棠准旨敕建靈感神祠,並自捐俸銀500兩,募集白銀5000兩,在同治二年焚毀廢墟上重建池廟及大殿,左宗棠親筆書寫「敕建靈感神祠」銅匾一塊。民國時期,吧咪山池廟曾經五六次擴建,皆毀於1958年。「現有建築都是上世紀80年代以後再建的。
吧咪山建廟伊始,僅限於吧咪山周圍村民的朝山敬香活動,隨著時間的推移,金花仙姑的影響面擴大,周圍朝山敬奉者越來越多,加之當時政府的申報、嘉獎,每年農歷三月三舉行金花仙姑慶祝西王母聖誕的祈禱活動,四月八舉行紀念金花仙姑升仙日廟會,七月七舉行紀念金花仙姑誕辰等漢族民間廟會蔚為風氣。
以上廟會都是在吧咪山進行,也有數十廟一起進行的,那就是大型祈雨水會。
「蘭州一代地處西北黃土高原腹地,氣候乾旱,雨量稀少。漢族民間祈雨,由來已久。「作為一種民俗文化現象,祈雨源於集體的原始信仰和原始習俗。」
歷傳吧咪山金花仙姑祈雨靈驗,周邊永靖二十四廟、臨洮十八廟、蘭州大馬蓮灘六廟的信眾,為求得神靈保佑,風調雨順,常來吧咪山求雨取水,通稱「水會」。由於各地水會的形式不同,各賦其名。永靖二十四廟俗稱「玉女神會」,臨洮十八廟通稱「龍華海會」,蘭州大馬蓮灘稱為「旱水會」。
「玉女神會」的水會隊伍從農歷四月初八一早出發,沿固定路線到吧咪山池廟的「神池」取水。「神池」,也叫「水晶宮」。據傳,仙姑羽化成仙時,「雙足踏破水晶宮,五龍捧聖百脈通」,池深五尺許,水從兩石窩滲出。池旁還有一棵神奇的百年古松,叫「線桿松」,相傳因金花仙姑捻線的線桿而得名。念金花仙姑寶誥,行一系列叩拜程序,然後,把總將神水瓶用紅線紅布包紮,倒立神池取水。取到水後,周行二十四廟,最後還於池廟。
「龍華海會」由十八廟聯合舉行,一般是在後山「玉女神會」結束將神水送回金花仙姑神池之後,「龍華海會」人員於農歷四月十六晚間再到吧咪山取「神水」。
起初祈雨,尚無戒律,衣食同常,葷素不忌。每次只派兩位普通信士,一人懷抱取水寶瓶,一人手捧尕福爺牌位,徒步前往吧咪山,求水祈雨。據說,有一年祈雨,取水者因為求見金花仙姑心切,未經值班童子稟報,便急匆匆闖入金花仙姑內殿,叩拜請安。此時,金花仙姑正在蓮台上梳妝,意外一驚,匆忙間不慎將抿頭水撩進寶瓶,竟導致一場洪水漫淹的重大災難。自此以後,才訂立「旱水會」的神規戒律。
最艱難的祈雨活動,當數清康熙年間蘭州大馬蓮灘神會求雨,因其艱辛難耐,信眾稱為「苦水」,亦稱「旱水」。「旱水會」的艱難之處在於取水隊伍要「鑼三聲,鼓三聲,三步一小拜,七步一大拜」地到達吧咪山池廟。民國時當地詩人蔣步穎曾寫有兩首《悲鄉人行香求雨》詩:「頭圈楊柳手捧香,後先奔走意倉皇。最憐闤闠小兒女,不識不織喜欲狂。 」「燒盡信香磕盡頭,鍾鼓慘切使人愁。崇朝不睹山川郊,六事桑麻孰與謀。」
「數百年間,在天災頻發之時,政府通過提倡儀式性的祈雨活動,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民怨。 長洲島上的金花古廟建於清代中期,該廟二進為金花殿,專門供奉金花 娘娘,兩側有十二奶娘(又稱「十二婆祖」、「十二延女」)附祀,分別是:栽 花夫人杜氏、送花夫人蔣氏、保胎夫人陳氏、瀨花夫人林氏、養育夫人鄧氏、 保痘夫人胡氏、梳洗夫人張氏、教食夫人劉氏、教飲夫人梁氏、教行夫人黃 氏、腰抱夫人萬氏、大笑姑婆祝氏(古時,「花」者,指胎兒、嬰兒也,「白 花」指男孩,「紅花」指女孩)。據說在金花廟里求子非常靈驗,求子者在每一位奶娘前插一炷香,直到手裡的香插完,如果最後一炷香輪到的那位奶娘手裡抱著孩子,就預兆得子,便用紅繩系住,這個孩子就會託身為自己的孩 子;如果這位奶娘手裡是空的,就無需再求,等來年繼續拜金花求子。
漢族民間奉祀金花娘娘最隆重的日子是農歷四月十七日「金花誕」。舊時誕日, 四鄉信徒,必到廟中祭拜。從清晨開始,各鄉獅子隊接踵而來,爭先恐後涌 入廟中,善男信女,輪流跪拜。要求生男育女者,祈求生育平安者,最為虔 誠。廟堂中掛個大燈籠,四周懸掛者紅白兩色綵帶或花朵,供求子者採摘。 求男摘白花,求女摘紅花。人們一邊參拜,一邊祈禱,口中念叨:「祈子金花, 多得白花,三年兩朵,離離成果。」群眾在金花廟前開壇打醮,演戲酬神,還 有八音歌台、畫舫船歌。廟前陳列盆景、書畫、古董等,更有來自四面八方 的養鳥愛好者帶著漂亮的籠子、出色的鳥雀到此斗唱,還有燈飾展示,名曰 「唱燈花」。婦女組織「金花會」,集資慶祝,到期備辦祭品,請戲班,唱八 音,非常熱鬧。

熱點內容
送您一朵小紅花 發布:2025-08-03 03:57:02 瀏覽:848
薄葉蘭花 發布:2025-08-03 03:36:39 瀏覽:380
佛手盆栽的種植方法 發布:2025-08-03 03:34:53 瀏覽:642
白妙櫻花 發布:2025-08-03 03:34:18 瀏覽:633
朱家角課植園牡丹亭 發布:2025-08-03 03:27:56 瀏覽:309
牡丹花摘花 發布:2025-08-03 03:27:53 瀏覽:105
茶花搓衣板 發布:2025-08-03 03:05:55 瀏覽:38
情人節給女朋友媽媽送什麼好 發布:2025-08-03 02:54:01 瀏覽:851
花卉拼貼畫 發布:2025-08-03 02:49:47 瀏覽:251
蘭花分多少種 發布:2025-08-03 02:49:45 瀏覽: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