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縣盆栽
A. 全國杜鵑花分布,面積,景點,名氣介紹或…
中國十大名花之一。在所有觀賞花木之中,稱得上花、葉兼美,地栽、盆栽皆宜,用途很廣泛。白居易贊曰:「閑折二枝持在手,細看不似人間有,花中此物是西施,鞭蓉芍葯皆嫫母」。在世界杜鵑花的自然分布中,中國以杜鵑種類之多、數量之巨著稱,中國是杜鵑花資源的寶庫。現在江西、安徽、貴州以杜鵑為省花,定為市花的城市更多。
杜鵑花是一個大屬,全世界約有900種,分布於歐洲、亞洲和北美洲,主產東亞和東
南亞,非洲和南美洲不產,有850種,其中我國有530餘種,佔全世界59%,特別集中於雲南、西藏和四川三省區的橫斷山脈一帶,是世界杜鵑花的發祥地和分布中心。喜馬拉雅山山脈的不丹、錫金、尼泊爾、緬甸、印度北部,種類也較多,日本、朝鮮、蘇聯西伯利亞和高加索僅有少數種類。
在福建省寧德市屏南縣的棠口鄉龍源村口,樹高3米多,樹冠直徑5米,七枝叢生,棱幹上布滿苔蘚,樹齡在400年以上。一年中僅7月份無花,其餘時間均可見花,花色大紅,經專家考證,為錦綉杜鵑的變種,十分珍貴。在熙嶺鄉九峰寺、天平山寶林寺、劉公岩景區的山上也發現類似的杜鵑花。
武漢市黃陂區雲霧山的萬畝杜鵑花開了,漫山遍野杜鵑花開得奼紫嫣紅。武漢市特意推出了武漢賞花地圖,方便遊客。第四屆武漢木蘭杜鵑節在黃陂雲霧山景區舉行。開幕式上,黃陂區旅遊局分別與省客簽訂「武漢至木蘭八景旅遊直通車」合作協議、與廣州簽訂「萬名老廣游黃陂」、與黃石市旅遊局簽訂「黃石人游黃陂」協議。雲霧山杜鵑花以映山紅為主,還有紫花杜鵑、錦秀杜鵑、雲錦杜鵑、紅棕杜鵑等9個品種。景區董事長介紹,由於海拔高低的差異,即使在同一座山上,杜鵑盛開期也分先後,因此觀花期從3月底到5月初。
節會期間,景區還將舉行賞杜鵑踏青、平面模特大賽、旅遊經濟戰略研討會、和諧世界許願、姻緣會、泥塑文化展、攝影大賽、美食節等系列活動。雲霧山景區還與東湖景區和湖北省博物館等進行資源整合,為湖南、江西、廣東、上海等地旅遊團隊開辟特色路線。
2013年3月15日起,在漢口堤角新榮村客運站可乘坐旅遊專線車(票價待定),直達雲霧山景區入口,自駕車遊客可經漢口竹葉山入岱黃高速,經黃陂前川、李集、泡桐至雲霧山區。[6]
貴州西部黔西縣與大方縣交界處有一「百里杜鵑」的地方,那是延綿五十公里的一條自然野生杜鵑林,從而那裡被稱為「地球的綵帶、世界的花園、索瑪的故里」(索瑪是彝族語言里對杜鵑花的稱呼)。此杜鵑林的杜鵑花的花種佔全世界5個亞屬中的4 個,品種亦十分繁多。而大方縣內花區被譽為「杜鵑王國」「花海之心」,黔西縣更是被譽為「杜鵑花之都」。百里杜鵑管理委員會也加大旅遊的開發力度,著力打造以彝族文化和杜鵑花文化相結合的旅遊資源,每年3月底到4月中旬的時候更是吸引了不少的旅客。
湖北麻城分布有100萬畝古杜鵑,其中包括龜峰山風景區的10萬畝原生態古杜鵑群落。經專家考證,其面積之大、年代之久、保存之好、密度之高、花色之美,堪稱華中一絕,是迄今發現的我國最大的古杜鵑原始群落。 其中,龜峰山「杜鵑花王」樹齡300多年,次生枝幹達56枝,每枝幹莖在6厘米至10厘米之間,樹冠冠莖達6米,覆蓋面積達35平方米,龜峰山古杜鵑群落2009年04月16日被收入上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以其面積之大、年代之久、密度之之高、保存之好、花色之美。
杜鵑產於台灣,廣東,香港,澳門,廣西,海南,雲南勐海、普洱、耿馬、景洪、河口、思茅;生於海拔30-1600米處的曠野、丘陵、山坡、山谷溝邊的林中或灌叢中。國外分布於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越南、寮國、柬埔寨、泰國、緬甸、孟加拉國、尼泊爾、錫金、印度、巴基斯坦、斯里蘭卡、非洲東部熱帶地區。模式標本采自澳門。
B. 杜鵑花什麼時候開花
杜鵑花期:4-5月。在開花期若是照看得好,杜鵑花就會持續開花一個月左右,繽紛艷麗;若是照看不周,杜鵑花就只能開花一兩周,然後就逐漸的枯萎轉色,所以杜鵑花開花期一定要悉心照料,才保證花繁葉茂。
杜鵑花(學名:Rhododendron simsiiPlanch.):又名映山紅、山石榴,為常綠或平常綠灌木。相傳,古有杜鵑鳥,日夜哀鳴而咯血,染紅遍山的花朵,因而得名。杜鵑花一般春季開花,每簇花2-6朵,花冠漏斗形,有紅、淡紅、杏紅、雪青、白色等,花色繁茂艷麗。生於海拔500-1200(-2500)米的山地疏灌叢或松林下,為中國中南及西南典型的酸性土指示植物。
該物種全株供葯用:有行氣活血、補虛,治療內傷咳嗽,腎虛耳聾,月經不調,風濕等疾病。又因花冠鮮紅色,為著名的花卉植物,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在世界各公園中均有栽培。中國江西、安徽、貴州以杜鵑花為省花,長沙、無錫、九江、鎮江、大理、嘉興、贛州等城市定為市花的城市多達七八個。1985年5月杜鵑花被評為中國十大名花之六。
(2)黔西縣盆栽擴展閱讀:
形態特徵
落葉灌木,高2(-5)米;分枝多而纖細,密被亮棕褐色扁平糙伏毛。葉革質,常集生枝端,卵形、橢圓狀卵形或倒卵形或倒卵形至倒披針形,長1.5-5厘米,寬0.5-3厘米,先端短漸尖,基部楔形或寬楔形,邊緣微反卷,具細齒,上面深綠色,疏被糙伏毛,下面淡白色,密被褐色糙伏毛,中脈在上面凹陷,下面凸出;葉柄長2-6毫米,密被亮棕褐色扁平糙伏毛。
花芽卵球形,鱗片外面中部以上被糙伏毛,邊緣具睫毛。花2-3(-6)朵簇生枝頂;花梗長8毫來,密被亮棕褐色糙伏毛;花萼5深裂,裂片三角狀長卵形,長5毫米,被糙伏毛,邊緣具睫毛;花冠闊漏斗形,玫瑰色、鮮紅色或暗紅色,長3.5-4厘米,寬1.5-2厘米,裂片5,倒卵形,長2.5-3厘米,上部裂片具深紅色斑點;雄蕊10,長約與花冠相等,花絲線狀,中部以下被微柔毛;子房卵球形,10室,密被亮棕褐色糙伏毛,花柱伸出花冠外,無毛。
蒴果卵球形,長達1厘米,密被糙伏毛;花萼宿存。花期4-5月,果期6-8月。
該種與皋月杜鵑(R.indicum(Linn.)Sweet)相似,但不同在於後者的雄蕊為5;葉較小而狹窄,邊緣具細圓齒,易於區別。
杜鵑經過人們多年的培育,已有大量的栽培品種出現,花的色彩更多,花的形狀也多種多樣,有單瓣及重瓣的品種。
分布范圍
產自中國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和雲南。
C. 杜鵑花有哪些觀賞特性
杜鵑花又名映山紅山石榴羊躑躅等,是我國傳統的十大名花之一其名稱的由來與杜鵑鳥有關相傳古代的蜀地,由於連年洪水不斷,民不聊生,有個叫杜宇的青年獵人,帶領民眾治水並獲得成功,被擁戴為國君他當國君期間教民眾務農,很得民心但後來他被陰謀家陷害致死,死後冤魂化為杜鵑鳥每到春天,杜鵑鳥徘徊翻飛,叫聲凄厲,好像不停地催人「快快—割麥」由於春天杜鵑鳥啼鳴時正值遍山的杜鵑花盛開之時,鳥鳴與花開恰好在時令上巧合,而杜鵑鳥的嘴角天生有一紅斑,像鳴叫不止滴出的鮮血,紅斑與紅花又在顏色上巧合,故而花鳥同名,流傳至今
杜鵑花優美艷麗,盛開時燦爛無比,古代許多詩人都把杜鵑花寫入詩文中唐代詩人白居易酷愛花卉,是寫杜鵑花詩最多的一位,如「閑折二枝持在手,細看不似人間有;花中此物是西施,芙蓉芍葯皆嫫母」,他把杜鵑花比作美人西施,給予了杜鵑花以非常高的評價,「花中西施」的美譽也由此而來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居室環境美的追求越來越強烈,杜鵑花成為北方家庭蒔養廣為流行的花木之一尤其在北方寒冷的冬季盛開時,能給人帶來盎然的春意,也成為年宵花市上最暢銷的盆栽花卉,常用於客廳居室辦公室等場所的美化裝飾,備受人們的青睞
杜鵑花株型優美枝繁葉茂,開花時繁花似錦鮮艷美麗,其花色非常豐富除了常見的紅色外,還有粉色白色復色藍色和黃色等多種顏色,非常惹人喜愛;總花期很長,因品種不同約30~50天;開花時間也有早有晚,早花品種在自然氣候條件下3~4月份就陸續開放,俗稱「春鵑」;晚花品種進入夏季後才開花,常稱「夏鵑」杜鵑花的花朵大小不一,有單瓣和重瓣,有時10餘朵集合組成總狀傘形花序,每朵小花都有小花梗,很少有香味但據報道,現在已有一種人工育成的富有杏味的白花杜鵑根據杜鵑科研的發展方向,今後會出現更多帶香味的杜鵑花品種
杜鵑花在江南的園林綠化中,也是一種花葉形態兼美的觀賞樹種,常被配置在植物園公園及大的園林風景區以及工廠居民區街道的綠化中,也可在花壇庭院牆邊窗下台階假山附近種植杜鵑花,都能收到很好的綠化效果,現為多達13個城市的市花
我國有許多觀賞杜鵑花的勝地湖北神農架是聞名全國的杜鵑花之鄉據調查,總面積達3250平方千米的神農架林區,生長杜鵑花樹的林帶就佔1/3,鮮花盛開時節,景色非常壯觀而被稱為「百里杜鵑天下奇」的百里杜鵑位於貴州省黔西縣和大方縣境內,環狀分布,面積達100多平方千米百里杜鵑不僅品種繁多,而且花形多變,殷紅鵝黃銀白等色彩十分豐富,另外,還有罕見的百合杜鵑青蓮杜鵑紫玉盤杜鵑等百里杜鵑已有千百年歷史每當杜鵑花盛開之際,當地的少數民族都盛行隆重的「杜鵑花會」此外,還有贛中井岡山「十里映山紅」峨眉杜鵑及雲南雲龍山貴州大婁山四川峨邊黑竹溝浙江天目山廣西聖堂山山東五蓮山等都是杜鵑花的王國,因景觀突出,被辟為游覽勝地
D. 六枝盆景山城的由來
貴州六枝:全力打造「盆景山城」新名片
位於貴州省六盤水市六枝特區的關寨鎮軍馬場中葯材種植基地
「河在城中,城在山中,房在林中,人在綠中。」這是形容貴州省六盤水市六枝特區的美麗畫面。翻閱六枝特區的歷史,這個集夜郎文化、牂牁文化、民間文化等多民族文化為一體的山城由於多方面原因,曾一度被邊緣化。如今,通過著力推進南部新區開發建設,這座「盆景山城」正以嶄新的姿態展現在世人眼前。
六枝特區位於中國涼都——六盤水市東大門,系「三線建設」時期由原「六枝特區」與「郎岱縣」合並而成。地處北盤江、三岔河分水嶺上黔西高原向黔中丘陵的過渡帶,屬亞熱帶季風溫暖濕潤氣候。六枝特區境內山川秀美,氣候宜人,旅遊資源豐富,民族風情濃郁,是融民族文化風情、自然風光、名勝古跡為一體的獨特旅遊區,素有「盆景山城•畫廊六枝」之稱。
一座座美麗鄉村山環水繞、古樸別致;布依文化廣場、布依民俗博物館、布依農家樂人來人往;牂牁江兩岸崇山峻嶺、鳥囀蟬鳴,一座座白色的村寨在青山的襯托下,宛如一幅迷人畫卷……
據了解,六枝特區近年來立足「青山綠水、民族風情、歷史文化」三大優勢,圍繞打造「現代精品城市」的戰略定位,挖掘特色,高起點規劃,著力打造現代山地旅遊休閑度假目的地。此外,六枝特區還創新性地提出「農村變景區、村寨變景區、農民變導游」另一個「三變」,促進旅遊與農業高度融合,小旅遊與大旅遊相互補充,形成一張藍圖、一體規劃的格局。通過整合農、林、水、文化旅遊和城市建設等資源,打造六枝特區「一鄉一品」、「一村一韻」、「一步一景」新格局。
如今,隨著「涼都」品牌的升溫和「貴州屋脊•中國涼都」的升級打造,越來越多的遊客選擇來到六枝探秘「長角」、泛舟牂牁、行走古鎮、做客「布依」……這個一直並不為人所熟悉的「深閨之地」正乘著旅遊產業整體轉型的東風,實現精彩轉身。
E. 貴陽市特色農業的種類
近年來,貴州特色農業穩步發展,如中葯材、夏秋反季節蔬菜、辣椒、馬鈴薯、苦丁茶、柑桔、梨、花卉、香豬、烏骨雞、野桂花蜜、特色漁業等,正在市場嶄露頭角,前景喜人,成為我省農業結構調整中的亮點。
貴州是我國最適宜種植中葯材的地區之一,部分產品在國內享有較高的聲譽,中葯材生產已形成了一定的規模。據2003年6月農業廳調查統計,全省已種植的天麻、杜仲、銀杏、半夏、石斛、太子參等79種,總留存面積在107萬畝以上,為貴州的中葯材生產奠定了穩固的基礎。全省現有制葯工業企業195家,生產中成葯、民族葯共256個。2004年,規模以上醫葯工業總產值63.08億元,佔全省GDP的1.57%。發展中葯材產業,不僅是貴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重點產業,也是促進全省經濟發展最具潛力的支柱產業之一,對我國中葯現代化發展,競爭國際中醫葯市場具有重要影響。
目前,全國性農業結構調整使蔬菜發展加快,大眾化蔬菜產品出現了季節性、區域性過剩,蔬菜需求向反季節、名特優、無公害產品發展。貴州夏秋反季節蔬菜生產條件十分優越,具最接近國內主要消費區域和出海口岸的優勢,發展前景很好。2004年全省夏秋反季節蔬菜商品基地種植面積67.4萬畝,生產商品菜170萬噸,全部銷往國內華南區和周邊區,部分優勢品種還遠銷歐盟與日本,實現產值11.9億元。
貴州是辣椒之鄉,優質品種多。2004年貴州兼用型辣椒(鮮食、干制、加工型品種)種植面積205萬畝,產量133萬噸,產值17.9億元。干辣椒是貴州辣椒產業的主要產品,也是辣椒製品的主要原料,全省現有近70家辣椒加工企業,辣椒製品在全國市場佔有率居第一,加工業產值已達9億多元。特別是貴州辣椒加工龍頭企業「老乾媽」公司,2004年年銷售收入已達6.2億元,實現稅收7521萬元,利潤13469萬元,對地方經濟發展起了較大的促進作用。
貴州是全國種植馬鈴薯最早的省份之一,常年種植面積和產量目前在全國名
列前茅。1999年—2001年,全省馬鈴薯種植面積在全國僅次於內蒙古居全國第二,總產量在1999年居全國第一,2000—2001年均排全國第二;單產水平也由1990年的640公斤/畝提高到860公斤/畝,在全國位居第16位。2004年全省馬鈴薯的種植面積已達到827萬多畝,佔全省糧食種植面積的18%,成為我省第三大糧食作物。同時,我省已建一批馬鈴薯脫毒快繁中心,形成年產近3000萬粒微型薯的生產能力,實際生產已超800萬粒,脫毒馬鈴薯微型薯快繁能力已具有相當規模,為全省脫毒馬鈴薯推廣、馬鈴薯單產水平的提高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貴州茶葉生產歷史悠久,茶葉已成為我省的主要優勢特色經濟作物之一。2004年末,全省實有茶園面積66.77萬畝,茶葉總產量18584噸。目前全省茶葉初制加工能力超過1萬噸,精製加工能力接近1萬噸。有一定規模交易量的茶葉批發市場有貴州茶葉批發市場、貴陽太升茶葉批發市場、湄潭縣的西南茶城、都勻市茶葉專業批發市場。全省有「都勻毛尖」等省級以上名優茶品牌50餘個。另外,貴州苦丁茶的發展勢頭也比較好,目前年生產能力已達150-200噸,產品一直供不應求。
優質水果中,柑桔和梨的優勢比較突出。
2003年全省共有柑桔類果樹52.39萬畝,產量13.53萬噸,分別占水果總面積的35.52%,水果總產量的24.30%,面積和產量均居各類水果之首;其中,椪柑10萬畝,臍橙4萬畝,優質柚5萬畝,尾張溫州蜜柑等品質較差的品種大約28萬畝。已有4個品牌獲得了省優質農產品認證,2個品牌獲得了國家綠色食品認證。
2003年梨樹栽培面積46.5萬畝,佔全省水果面積的30.06%,產量9.79萬噸,佔全省水果總產量的22.36%。省內各縣(市、區)均有梨樹的商品栽培,栽培品種中多為砂梨系統的日本品種或具有日本梨親緣的品種和本地砂梨品種,「金秋梨」約25萬余畝,「湘南」、「平壩二十號」、「長十郎」等13萬畝,「黃花梨」3萬畝。已初步形成了黔中、黔東、黔西北優質梨產區,創建了「苗疆」、「金谷」、「烏江」、「山妹子」、「雷公山」等5個省優質農產品品牌,梨果品收入已成為40萬農戶現金收入的主要來源,梨產業已成為部份縣市的支柱產業。
我省花卉產業悄然興起,特別是「九五」以來,隨著我省國民經濟持續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和農業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我
省花卉產業呈現出快速發展的好勢頭。據統計,至2004年,全省包括鮮切花、盆花、盆栽觀葉植物、盆景、食用葯用花卉、綠化觀賞苗木、草坪等在內的花卉面積9餘萬畝。其中, 鮮切花面積1863畝,銷售量4411.6萬枝; 盆花面積5766畝,銷售量572.7萬盆; 盆栽觀葉植物面積1692畝,銷售量158.3萬盆;以金銀花、百合等為主的食用葯用花卉面積63081畝;觀賞苗木面積14881畝, 草坪72.44千平方米。全省花卉設施栽培74.936千平方米,花卉企業314家,其中大型企業68家,花卉產業從業人員11163人,花農3233戶, 花卉市場79個。2004年全省自產花卉銷售額2.05億元。從全省的花卉布局和銷售來看,貴陽市的花卉產業發展已初具規模,花卉生產面積佔全省的50%,以貴陽市為中心的花卉市場正在形成。鮮切花中的非洲菊、馬蹄蓮等品種因質量好、產量高,己基本佔領省內主要市場。
貴州香豬是我國稀有的優良微型地方豬種,2002年以中心產區從江縣為主體的香豬存欄總數已達12萬頭,其中基礎母豬達2.5萬頭,其產區在由從江西部月亮山一帶逐步向外延伸。在產品銷售上立足本省,面向全國,走向世界。目前已建立了貴州、湖南、廣州、深圳等國內銷售網路,同時與美國ABA集團簽訂了長期供貨合同,展示了良好的市場前景。
貴州烏骨雞品質優異,葯用保健價值、食用價值和經濟價值高,具有較好的市場競爭能力和發展前景。品種主要由貴州優良地方雞種中的烏雞類群經本品種選育而來,有黑羽矮腳烏雞,竹鄉烏雞、小香烏雞和烏蒙烏雞。經研究測定,肉質均含有豐富的人體必須氨基酸、維生素和常量、微量元素,具有極好的葯用價值和保健價值。這些烏雞除均具有「土、香、烏」的優點外還各具特色。以小香烏雞為例:具有「小、土、香、烏」的特點,體型小,肉質細嫩,肉味鮮香,湯含特殊的甜乳香味,具有極好的食用價值。這些特點,完全符合當今消費市場對美食和保健價值的追求,以及家庭結構小型化帶來的消費結構變化。近3年來「侗家小香烏雞」以32-36元/千克售價已打出特有品牌。2000年,貴州年出欄烏雞近200萬只,年產烏雞肉0.28餘萬噸。約占雞肉產量的4%。比1990年的年產70餘萬只增長了約180%。平均每年增長18%。促進了貴州養雞產業的發展,豐富了城鄉人民的菜藍子。
貴州省野桂花主產於黔東南州的錦屏、天柱、劍河、黎平、從江、榕江等縣。
F. 貴州省的洞在世界溶洞中具有多項世界之最被人們稱為溶洞之王
織金溶洞群
織金縣位於貴州中西部,這片28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竟有3000多個大大小小的溶洞,宛若一粒粒珍珠鑲嵌在淺黃色的黔西北高原上,享有「千洞之縣」之美稱。
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賜與織金美麗多姿的迷人景色。具有洞中多奇景,景中每奇洞的特點。被稱為八大景之一的「東寺晚鍾」的東山便形成了上中下三層溶洞。 1980年——1984年,織金縣委、縣政府指派由縣建委、城建局、文化局、輕工局、通訊組等單位組成的溶洞探察小組,重點對縣城中部、東部、南部、西部及東北部的部分地區探察,共探察了大小400多個溶洞,其中有開發價值的有38個。這些溶洞中,首先開發出的打雞洞(今織金洞)已名揚天下,被稱為「溶洞之王」。待開發的30餘個溶洞,其氣勢雖不及打雞洞之磅礴,然而各具千秋,有些洞內的景色,是打雞洞里找不到的。
織金溶洞分布密集,有的諸洞貫通。三塘鎮北郊,1平方公里的地面上就有10餘個溶洞,而且串通一氣,被稱為「溶洞城」。
溶洞之奇,奇在其名稱。有以官銜命名的宣慰洞、察院洞、官家洞;有以神、人名命名的奢香洞、禪人洞、仙人洞、神仙洞、石佛洞;有以物、獸命名的櫻桃洞、蓮花洞、龍洞、虎獅洞、牛王洞、獅子洞、貓貓洞、蛇爬洞、陽雀洞;有以姓氏為名的萬科洞、柯家洞、鄔家洞、扈家洞、盧家洞等,此外還有以形容詞彙命名的逍遙洞、慶全洞、新安洞、大岩洞、四方洞、大穿洞、大黑洞、大牛洞等等,不勝枚舉。
織金溶洞的石質,除系石灰石、石棉石外,部分為大理石。大理石構成的溶洞是織金溶洞的特點。城東北部是漫延數十公里的大理石岩層,這一帶的溶洞多為大理石構成,其中以櫻桃洞為典型。
櫻桃洞,位於縣城東北1.5公里。洞內兩壁光滑,頂部多為拱狀,這是大理石結構的特點。全洞長2700米,中部向左有一支洞直通織(金)清(鎮)公路:支洞長600米,全洞總面積8.4萬平方米,共5個大廳、25個大小景點。那被命名為「天王托塔」、「玉帳錦屏」、「烏蒙梯田」、「五穀豐登」、「雄獅遠眺」、「乾坤交溶」、「百鳥朝王」、「珊瑚迎賓」、「銀河飛瀑」、「滴水成冰」、「中流砥柱」、「定海神針」的景點,形象逼真。較寬敞的中部大廳,地面如同9條長龍盤繞,前人稱此廳為「九龍壩」。廳頂部為橢圓形,其中央如同古代建築中的藻井,四周自然形成各式花紋,十分壯觀。
織金的溶洞,早年曾被人們利用來居住、生產。故一部分洞口有用方整石建築的圍牆及拱券石門。城東的大洞口,從發現的石器證明,石器時代就有人居住過。清代咸豐、同治年間,大部分人為避戰亂,多移住溶洞里,但有的洞仍免不了戰禍。如城東馬場鄉的宣慰洞,傳說在咸豐年間就有數百人同死於洞內。
萬科洞,位於織金西部,距城34公里,洞前有一橢圓形小盆地,盆地中央有一座拔地而起的獨秀山峰,外景十分美觀。洞口為拱券形,高25米、寬10米。清代,用石塊砌成牆,牆上修成數處牆垛口,牆底厚3米。洞內有8個大廳、40餘個景點。其中的「一線天」、「留光石」、「盆景奇葩」、「群龍聚會」等自然景觀,是織金溶洞的特色。「盆景」廳里,陳列著各種形狀的「石盆」,盆中盛滿花、竹、柱等各式各樣的景物,有的盆里盛滿了水,比人工培植的還要美麗。
萬科洞的景色,僅次於打雞洞,排列第二。 溶洞城,位於織金西部,距縣城32公里。它集東部的獅子洞;西部的花子洞;南部的新安洞;北部的貓貓洞;東南部的大坑洞、大牛洞、小牛洞;西南部的營盤洞、後洞;西北部的黃興洞、大黑洞、彝人洞為一體,構成了典型的溶洞群。
溶洞城東西長320米、南北寬1200米,洞內有18個支洞,16個大廳,其中的兩個「十」字形大廳,形成東西南北方位。洞內結構為三層,人們稱為「樓層」。上層為營盤洞,新安洞,獅子洞,大、小牛洞,洞內乾燥平坦,景緻美觀,其中的「觀音坐蓮」,形象逼真,栩栩如生;中層為營盤洞之「中樓」及大、小牛洞通往「十字廳」的大道;底層為貓貓洞,花子洞,大坑洞等,底層夏季常被河水淹沒,冬季為淤泥地。
溶洞城古代就被開發,明清時,人們已將營盤洞,新安洞,大、小牛洞,彝人洞的洞口,用石塊修築成堅固的「城牆」,今古跡尚存。
大岩洞,位於織金西部,距縣城40公里。洞口高25米、寬50米,拱券形。洞內按東南西北四方分布為4個支洞。東西洞平坦乾燥,稱為旱洞,南北洞內有流水潺潺,稱為水洞。南北洞各有一「天生橋」,橋石側別有洞天,稱「天外天」。東洞大廳內的景色很美,其中的「荷葉盆景」更為壯觀。盆景邊緣形成折疊式天然「荷葉」,如同各式花紋,真是巧奪天工。
逍遙洞,又名老鴉洞。位於縣城東北2公里,削壁成洞,全長2800米。為大理石結構。洞內平坦,石鍾乳分布在左右洞壁,其中的石筍、石柱、石花,形形色色,以「石龍卷柱」等景,較為迷人。
涼風洞,位於城東北3公里,洞口呈拱券形,高10米、寬20米。洞內有6個大廳,第一廳左洞為陰河,壁懸道險,深難以測。第二廳里,一片「石柱森林」,中央並排5株,最高的約16米。第6廳之後,分別有左右兩個出洞。
大沖洞,位於織金東北部的馬場,距縣城60公里,洞內風景優美,奇特壯觀,那盆景奇觀中的石柱,宛若生長在各種形狀的石盆里,盆內盛水,清澈晶瑩。人工有意雕鑿的盆景自然不能相比。
此外,在探察的溶洞中,還有慶全洞、蓮花洞、仙人洞、仙佛洞、神龍洞、宣慰洞等均各具特色,並具有開發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