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綠植風骨一號膠囊
1. 「昂然風骨」什麼意思
頑強的風度、氣質。
這些詞都是用來誇贊一些名人賢達們高傲、剛正的氣概、品格。
凜然風骨溪上方
一
這是一個被抹殺的村莊,這是一個消失了六百年的廢村。
當我踏著淡淡的春光找尋著這個遠逝的村莊,我的心頭是糾結的沉痛和無盡的滄桑。
汽車駛入浙東寧海縣大佳何鎮境內,左邊不時掠過一片片灘塗海灣,右面則是連綿的田地丘陵。不久,我們下車。右前方是一個琉璃頂蓋的大理石紀念碑,上書:明儒方正學故里。紀念碑旁是一排排晾曬著的海苔,潮濕的海苔飄灑著一陣陣海腥味。石碑後方是並不高聳卻鬱郁蔥蔥的獅子山。公路前方的路標寫著:溪下王村。
從獅子山緩緩流下來的小溪,經路標左方一路向北流入寧海灣。六百年前,這里以溪為界,東邊是溪下王村,西邊即是溪上方村。每當春分時節,兩岸桃花鮮紅欲滴,兩村歡聲笑語涌成溪中細浪,方氏王氏親如一家。
公元1402年梅雨時節,一場慘無人道的屠殺在溪上方村席捲而來。盡管時局惡化,村中早有人如驚弓之鳥四散而去,但斬草除根的大殺戮依然出人意料。一夜風雨驟,血染溪上方,桃花溪上流淌著鮮紅的血水,昂然的村莊頃刻夷為平地。血雨腥風之後,沿溪的桃樹盡皆枯死,桃花從此不再在溪邊開放,桃樹從此不再在兩岸生長,溪上方村從此成為廢墟。
二
這一年,一個生機盎然的村莊就這樣從獅子山下寧海灣畔忽然消失。
此刻,溫煦的春陽撫拂我的臉頰,我久久瞻仰「明儒方正學故里」的紀念碑,心中彷彿翻湧著寧海灣的海風,腦海彷彿激盪著獅子山的怒吼。
我踏上田間小徑,只見那些並不齊整的地塊上,有的種著玉米,有的生長著馬鈴薯,有的種植其它蔬菜和作物,有的荒蕪著只長了些雜草。一路上有點高低不平,似乎保存了村莊焚毀時的原樣,只不過漫漫的光陰讓廢墟上覆蓋了泥土和生命。我不敢想像溪上方村安詳的時光,更不敢想像溪上方村消失的慘景,如今這里都是溪下王村的地盤了。溪邊零散著一些民居,那也全是溪下王村民的住宅了。據說溪下王村至今還留著大片集體土地,希望能有一天方氏後人回來重建新家園。
這一個村莊的光榮與悲愴,離不開人稱「正學先生」的方孝孺。他生於斯長於斯,是明初大思想家、文學家。明代著名戲劇家湯顯祖贊其「天地正氣」;黃宗羲譽他為「有明諸儒之首」;胡適稱他是「為殉道之了不起的人物」;郭沫若則說他「骨鯁千秋」。他被殺害之時,就是溪上方消失之日。在跨過通向溪下王村的溪上小橋時,為我們引領的方氏後人指著橋墩中一塊深色的條石,告訴我們這是方氏宗祠的遺存,還依稀能辨出字跡。
明初靖難之變中的方孝孺之死,是明史繞不開的一個沉重話題。方孝孺,他是剛正不阿的大儒,還是迂腐愚忠的書生?到他的故里,我們能否找到答案?
十四世紀末,文藝復興的陽光正照耀西方。此時的中華帝國卻一派沉寂,由平民而登上帝位的明太祖朱元璋駕崩,太子朱標早年病故,皇太孫朱允炆繼位後大力削藩,引起諸王恐慌。惠帝建文元年(1399),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四年後從侄兒手中奪過皇位,是為明成祖。朱棣興建了北京城,於1421年從南京遷都北京,統治期間派鄭和七下西洋,又編纂《永樂大典》,展現了永樂王朝的鼎盛。但是,他的名字也和「誅十族」、「瓜蔓抄」之類的殘暴行為聯系在一起,他同其父一樣多疑好殺,手上沾滿了鮮血。朱棣在奪取皇位後,對建文遺臣和所有抗命之士大開殺戒,有案可查的共誅殺一萬四千多人。當時方孝孺是惠帝的寵臣和老師,朱棣奪得皇位後要他投降並命他起草詔書,他卻寫了「燕賊篡位」四字,並擲筆於地,且哭且罵:「死即死耳,詔不可草」。朱棣發怒說:「汝不顧九族乎?」孝孺奮然作答:「便十族奈我何!」朱棣氣急敗壞,恨其嘴硬,叫人將方孝孺的嘴角割開,撕至耳根。孝孺血涕縱橫,仍噴血痛罵,朱棣厲聲道:「汝焉能遽死,當滅十族!」朱棣一面將他關至獄中,一面搜捕其家屬,逮解至南京城,當其面一一殺戮,後將其押至聚寶門(今南京中華門)外腰斬。最終,朱棣就在九族之上又加一族,連他的學生朋友也因此而受牽連。這就是亘古未有的「滅十族」,計873人被處死!入獄及充軍流放者達數千。方孝孺面對屠刀視死如歸,忠貞不渝,誓死不屈,這可謂感天地泣鬼神!受到後人的無限敬仰和贊頌。
溪上方,中華門,悲歌一曲動天地。
三
但另一種截然相反的評說,使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方孝孺之死的真正意義。當我們冷靜、客觀地面對歷史時,我們應當作出怎樣的評說?
尋訪方正學故里十天之後,我來到了六朝古都南京。在玄武湖邊、石頭城下,我撫摸著那些六百歲的城磚。那些城磚雖歷經風雨滄桑和戰火磨難,除一部分有所剝蝕和殘破,幾乎依然稜角分明,磚面上凸顯的正楷漢字還鋒芒畢露。這可是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傑作,為保證皇城千秋永固,他下令所有的城磚都必須印製上州府、磚廠、磚匠的名字。如此嚴格的監制,自然防止了豆腐渣工程的出現。但南京作為國都,依然避免不了短命的宿命。
六百年後,我不曉得朱元璋如何機關算盡,也不清楚朱允炆如何的仁政,我只知道皇權爭奪的殘酷。朱元璋誅殺武將功臣,封子為王,釀成藩王強權、皇室虛弱。年輕的皇帝根基未穩,燕王卻已兵臨城下,里應外合,長驅直入。而建文帝卻下落不明,讓後人搞不清他究竟是闔宮自焚還是逃亡為僧。建文時期的檔案資料銷毀殆盡,那段歷史就如霧似謎。有傳建文帝在雲南武定縣獅子山中避難為僧,其中帝王宮有一長聯:僧為帝,帝亦為僧,四十載衣缽相傳,正覺依然皇覺舊;叔負侄,侄不負叔,八千里芒鞋徒步,獅山更比燕山高。此聯概括了朱元璋、朱棣、朱允炆祖孫叔侄三代君王的行藏、史跡與傳說。
歷史往往都是勝利者的歷史,失敗者如果不遭到痛罵,也往往要湮沒無聞。歷史可以存疑,但指責方孝孺愚忠自私而不顧親人安危的說法,至少是片面和武斷的,「便十族奈我何!」只寥寥數字,而這當中會有多少未能言表的史實。我們依據的史料,也許是篡改的歷史,因此只有不拘泥於某些「史料」,才能發現史料背後的歷史事實。這個開國文臣宋濂的得意門生,這個寫了《深慮論》、《豫讓論》等宏文的「天下讀書人的種子」,這個滿腹經綸的一代宏儒,這個響當當的硬骨頭,奇儒奇崛剛硬,或許為人不免空疏迂闊,但決非是愚忠迂腐幾字所能涵蓋的,也不會是簡單的寧可滅十族不肯低下頭的「自私」。請看《豫讓論》開篇:「士君子立身事主,既名知己,則當竭盡智謀,忠告善道,銷患於未形,保治於未然,俾身全而主安。生為名臣,死為上鬼,垂光百世,照耀簡策,斯為美也。苟遇知己,不能扶危為未亂之先,而乃捐軀殞命於既敗之後;釣名沽譽,眩世炫俗,由君子觀之,皆所不取也。」由此文反觀其遭遇,更是平添悲劇色彩。從方孝孺的詩文書法,足見他為人方正,一身傲骨,滿腔正氣,絕不是沽名釣譽的偽君子。
且看朱棣誅殺的殘忍手段:剝皮、油炸、割舌,無所不用其極,當時的秦淮河被染成了胭脂血色。另據《明史》記載,成祖派遣鄭和下西洋,目的之一就是在海外查探建文帝的下落。以此推斷,方先生哪怕為他寫下即位詔書,我想或許也只能是一時的委曲求全,只怕落得搭上性命也失了氣節,九族十族也未必能夠倖免,即使能苟且偷生,也難免落得天下人恥笑。史稱,「建文諸臣,三千同周武之心,五百盡田橫之客」,南方不屈的抗爭或許是導致成祖遷都北京的主要因素,其中被誅滅十族當中同為台州府同鄉的就不在少數。這哪裡是先生拉上他們殉葬,這分明是一個對自己恪守的道德准則不允許有絲毫褻瀆的群體在面對隨時可能的羞辱和損害的自我救贖!當方孝孺看到自己的弟弟孝友即將受戮而淚流滿面時,他的弟弟卻吟出了這樣的詩:阿兄何必淚潸潸,取義成仁在此間。華表柱頭千載後,旅魂依舊到家山。
這一段歷史的真相,石頭城是否記得?誰又能穿透歷史的迷霧,評說千秋功罪?
四
「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全不顧,要留清白在人間。」這一首《詠石灰》詩,相傳是明代民族英雄於謙所作,另有一說是方孝孺之作。可見在後人的心目中,方孝孺也是同於謙一樣轟轟烈烈的英雄壯士。
今年清明節,方氏後人齊聚溪上方獅子山敬祭先祖。正學先生慘遭滅門之災,而其子孫卻依然綿延不絕,此為何故?一說是其孫被人調包保護而成功出逃,一說是親人跳入桃溪而被溪下王村民救護。在方孝孺後裔中,就有寫下《可愛的中國》和《清貧》等名篇的紅軍名將方誌敏。真可謂衣缽相傳,「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都是鐵骨錚錚的硬漢。
再往上查方氏族譜,方孝孺祖上源出於唐朝詩人方干一支。方干貌丑才高,一生卻功名不就。方干後人遷居台州一帶,其中方干第八代孫方斫在仙居創辦了著名的桐江書院。孝孺祖上可以說是詩書之家,儒學傳世。方孝孺年幼聰慧,6歲能詩,人奇其才,呼為「小韓子(韓愈)」。15歲其父方克勤任濟寧知府,為遠近聞名的清官好官,方孝孺隨父北上濟寧,勵志攻讀,18歲作傳世名篇《深慮論》。後深得太祖賞識,是有明一代儒宗,成為開國皇帝的其中幾個皇孫的老師,朱元璋第十一子蜀獻王朱椿將其書齋「遜志」改名為「正學」。正學先生在家鄉溪上方、前童和躍龍山等地都曾設館講學,可謂桃李滿天下。惠帝時歷任翰林侍講、侍講學士、文學博士(正五品),盡管官位不高,卻是惠帝最信任的三駕馬車之一。他悲壯的一生是「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的一生。福王時追謚文正,後人亦尊稱為方文正公。
獅子山鑄就了方正學的正氣,寧海灣造就了方文正的氣魄。桃溪兩岸現在是香樟茂盛青蔥,清香沁人肺腑。世事紛擾,慾海無邊,桃溪無言,唯有廣闊的胸襟才能寧靜無盡的慾海,唯有剛硬的正氣才有寧海的氣魄。
方孝孺,寧海魂,這就是台州式的硬氣,是台州式硬氣的源頭,是台州式硬氣的最好寫照。
溪上方,這是一個早已消失的村莊,這是一個永不消失的村莊,它依然是老台州的驕傲和浙江的高標。
2. 風骨草有什麼特徵
病情分析:你好這位朋友,很高興為你回答問題,任何葯多多少少都會有副作用的,一般的情況服用3個療程,就可以了,不要長期服用。最好去醫院做一個針對性的檢查進行對症治療,在醫生指導下用葯,不要擅自用葯。
3. 適合擺在辦公桌上的綠植
綠蘿
4. 風骨一號多少錢一盒紅色包裝風骨1號哪裡可以買
幾十塊錢吧這個。。。
5. 辦公桌上放什麼綠植或鮮花最好
亭亭玉立的碗蓮,小巧別致,花色淡雅,頗具文人風骨。放在辦公桌上,很有感覺。
6. 有神龍風骨草這個葯嗎
好像是"神奇風骨草"
風骨草也叫也叫風櫃鬥草
風骨草就是楮頭紅
【葯名】楮頭紅
【別名】風櫃鬥草、衛環草
【漢語拼音】chutouhong
【英文名】all-grassofNepalFleshspike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aramisnepalensisWall.
【來源】為野牡丹科植物楮頭紅的全草。
【植物形態】楮頭紅直立草本,高10~30厘米。莖脆弱,無毛,有四棱。葉對生,長卵形或披針形,長3~10厘米,寬1~3.5厘米,先端長漸尖,邊緣有鋸齒,主脈3~5條;有長柄。花兩性,紫紅色,數朵簇生枝頂或葉腋;萼筒為倒尖塔形,有4翅,上部4齒裂,在萼齒下有一小束細毛;花冠4瓣,卵形;雄蕊8,相等,花葯長橢圓形,葯隔基部有距;子房半下位,4室,胚珠多數。蒴果,頂端有4個大鱗片。種子多數,倒卵形,上面有顯著的凸點。花期7月。生於林下或溝邊陰濕處。分布廣東、廣西、福建、台灣、江西、湖北、貴州、四川、雲南等地。
【採集】秋季采,鮮用或曬干。
【性味】性涼,味酸,無毒。
【功用主治-楮頭紅的功效】清肺熱,去肝火。治風濕痹痛,耳鳴、耳聾及目霧羞明。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0.5~1兩;或燉肉。
【各家論述】《四川中葯志》:清肺熱,祛肝火,治風濕痹痛、耳鳴、耳聾及目霧羞明。
【生葯材鑒定】性狀鑒別全草多乾燥皺縮,長約15cm。莖四棱形,直徑1-2mm,無毛,表皮紅色或棕色,偶有折色斑點。葉對生,多皺縮破碎,黃色或黃綠色,橢圓形或狹卵形,長2.0-6.1cm,寬1.0-3.3cm,基產淺心形,邊緣細齒及緣毛。聚傘花序頂生,花紫色,直徑約1.5cm;萼筒杯狀,4裂片。氣微,味酸。
很抱歉....沒有找到...
神奇風骨草--告別風濕、骨病,預防骨質疏鬆
7. 請問雲南昆明哪裡有賣神農風骨草謝謝!!!急
景新街花鳥市場
8. 冬天什麼綠植越冷就長得越好
寒冷的冬天像仙人掌這樣的植物,特別耐寒不怕凍,而且到了冬天就會開出美麗的花朵,非常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