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果盆景
1. 紅軍長征里的博古是個什麼樣的人物啊
博古生於1908年。17隨時,他在蘇州的一個技術學校畢業後,進了滬江大學,念英文,並參加了中國共產黨。1926年被派去蘇聯。博古和他的同班同學王明一樣,精通俄語和馬列主義。1930年博古回國,扶助王明擔任領導,並且成了王明的第一助手(當時他23歲)。1931年,博古被選為中央委員和政治局總書記。在「莫斯科傾向」的馬克思主義者與本國馬克思主義者爭奪中國共產黨控制權的長期斗爭中,博古是前者的代表。毛澤東代表了後者。這場斗爭反映在奪取政權的斗爭中鄉村和城市究竟誰重要的這個問題上,看法不同。長征告終時,博古繼續留在政治局。1936年,他是西北蘇維埃政府的代理主席。
博古是共產黨領袖中一個很有風度的有趣人物,他是政治局常委中最年輕的一位。博古個子不高,瘦長而結實——他似乎老是很緊張。他的動作有些不平穩、不協調。他有一種易於激動的笑貌、牙齒突出、在深度近視眼鏡後面的那雙突出的眼睛彷彿要脫眶而出。
博古的夫人劉群仙(右),工會婦女部部長,個子不高,能力強,眼睛閃亮,具有典型的農民風度。她是一個十分美麗的29歲的婦女,出生於無錫,在一家工廠一直干到1927年。那時共產黨派她去俄國。她去俄國呆了三年。她認識了文森特·希恩,是希恩所說的在莫斯科十月革命十周年紀念大會上發表演說的那個中國姑娘。她在莫斯科遇見了博古。博古是她當時的翻譯。
2. 簡述盆景美的形態
一般說來、盆景美的基本形態有盆景自然美、盆景社會美千盆景藝術美三種。盆景自然美是指盆景自然景物所具有的美。盆景社會美是指盆景反映出來的社會生括中的美。至於盆景藝術美,則是盆景自然美與盆景社會美的藝術加工和升華。現分述如下
1,盆景自然美
(1)盆樹自然美;盆樹的根、干、枝、葉、花、果,部有其姿勢、形態、顏色、韻味,花和果還有其香氣,這些盆樹的天然屬性構成了盆景自然美的物質基礎。當人們看到或嗅到它們時就會在大腦中產生愉悅,產生美感。人們常用懸根露爪、枯峰奇特、姿態優美、繁花似錦、花香襲人、果實累累等美好語言來形容它們,足見它們給人們的美感是感人至深的.
(2)山石景觀自然美;山峰或山石的自然形狀,起伏、紋理(自然皴紋)、質地、顏色,它們這些自然屬性也是自然美的物質基礎,也能喚起人們的美感。如盆景中表現的桂林山景、雲南石林、長江三峽等,都能給人以自然美的感受。
(3)水景自然美:水的波光倒影、湖光山色、水聲「泉石粼粼聲似琴」,從視覺到聽覺,都充滿了自然美感,水早村石盆景中的巧妙組合,更是給人以多方面的自然美感。
(4) 盆器自然美:盆器雖屬人工產物,但仍保留著質朴、協調的自然美,
(5)幾架自然美:規則型木製幾架有木質的自然美(紋理、色、形,、質、韻),天然樹蔸幾架則更具備古樸、稚拙、朦朧、渾凝的天趣。
(6)配件自然美:動物、人物配件也未失自然美,除了藝術美之外,景、盆、架組台,也還含有天趣之因素。
2 盆景藝術美
(1)盆景造型美,造型美分為優美型和壯美型。優美也叫秀美或柔性美。它給欣賞者「柔和、愉悅之感。秀美依其形態不同又可分為幽靜美、動律美和色彩美。張夷新作《江頭春水綠灣灣》就充滿了幽靜美:王選民的三春柳盆景,劉傳剛的風動式盆景都有一種動律美;重慶杜鵑盆景如火如荼,飽含色彩之美。壯美,樁景中的蒼松翠怕,山水盆景中的懸崖陡壁、崇山峻嶺,部有一種陽剛之美。
(2) 盆景意境美:盆景意境是盆景作品中所描繪的自然或生活景象和內含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境界。這種境界形神兼備,情景交融,野趣無窮,能使觀賞者產生聯想,受到感染。具有意境美的盆景作品耐人尋味,百看不厭,使人產牛共鳴。花漢民的長征組景使人聯想起《紅軍不怕遠征難》,趙慶泉的《八駿圖》使人受到和平幸福的感染,賀淦蓀的《群峰競秀》使人聯想起改革開放後百業俱興、蒸蒸日上的大好形勢,邢進科新作《展望未來》使人產生對美好未來的憧憬,焦國英的《飽經風霜更知春》喚醒人們對祖國美好春天的珍愛等等,件件皆然。
詩情畫意是盆景藝術的最高境界,它是建立在詩歌、繪畫、生境的基礎上的。詩情,是指盆景具有詩歌般的深遠意境,達到了景中有詩、詩中有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秋思》、《寒江獨釣》、《楓橋夜歸國》、《東岳魂》等作品、其本身就是一首詩。畫意,是指盆景具有繪畫般的意境。看上去就是一幅活靈活現的立體的中國畫。《劉松年筆意≥、《八駿圖》、《江頭春水綠灣灣≥等作品的畫意就十分濃厚。濃厚的畫意來自於作者深厚的中國畫功底,或者說它是作者繪畫功底在盆景中的反映。至於含蓄美,它是一種東方之美,不是一覽無余之美。它不但表現在作品的形式上,而且還表現在內容上以及技法、題名上。
希望能幫到你!
3. 廬山特產紅軍果果真是紅軍當年吃過的野果嗎為什麼吃起來感覺不一樣
紅軍果又名奈李,原為一種高山野果,生長在羅霄山脈海拔千米上山區.因革命回戰爭時期,紅答軍戰士缺衣少糧,常採摘此果充飢,食後生津止渴,精神百倍,戰地百姓戲稱為」紅軍果」並有歌謠流傳達室到今:慈母盼兒歸,十送紅軍果,遲遲不得還,滴滴兩行淚.本品經傳統工藝加工而成,風味獨特,是居家,旅遊.休閑的健康美食。
4. 紅軍時期左傾代表夏𣌀的最終結局
你說的應許是復夏曦。制他最後是溺水而死。大致有兩種說法。溺水死亡,是有當事者證明的最可靠說法。據回來的人說,過河之後突然響起槍聲,夏曦發現情況不好,馬上返回徒步涉渡,結果因心情緊張、身體疲憊,走至河中心時,被忽然而來的一股激流捲走...3931
5. 紅軍長征是什麼樣子的要全面
紅軍長征(1934年10月—1936年10月),共產黨領導的紅一方面軍、紅二方面軍、紅四方面軍和紅版二十五軍分別從各蘇區向權陝甘蘇區的戰略撤退和轉移。其中紅一方面軍行程在二萬五千里,因此長征又常被稱作二萬五千里長征。國民黨稱此為「流竄」。1934年10月10日晚6點12分,中共中央、中央軍委率紅軍主力五個軍團及中央、軍委機關和部隊共八萬六千人,分別自長汀地區出發,被迫實行戰略轉移,從而開始進行紅軍打敗國民黨的轉折點。轉移時經過:瑞金出發——挺進湘西——沖破四道封火線——改向貴州——渡過烏江——奪取遵義——四渡赤水河(意義:打亂敵人追剿計劃)——巧渡金沙江(跳出敵人包圍圈)——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翻雪山——過草地——到達陝北吳起鎮——甘肅會寧(長征勝利的標志:紅一、二、四方面軍三大主力會師)。1936年10月,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合,長征結束。長征勝利表明中國共產黨和工農紅軍是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是紅軍戰士悲壯的艱苦卓絕的戰斗歷程。
6. 山水盆景的市場前景,如何從小做起
樹石盆景成景優美,格調清新,含蓄雋永,應用題材寬廣,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市場前景較大。怎樣讓它走進千家萬戶,其養護管理簡單化是重要環節 製作山水盆景,除要具有地形地貌和山水盆景藝術的表現方法等理論知識外,還要掌握具體的製作技巧,必須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才能做到得心應手,運用自如,創作出高水平的盆景作品。 觀選石料觀選石料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因石立意,即在僅有一塊或幾塊石料的情況下,根據現有的石料進行創作,表現主題。因石立意要充分發揮石料的長處,避其短處,把具有自然紋理和丘塹、外形美觀的一面作正面,形態較差的一面作背面。如有幾塊松質小石料,難以製作出挺拔險峻的山水盆景,則可用來製作平遠式山水盆景,表現江南山青水秀的風光。因石立意所表現的意境常受到一定限制。一般業余盆景愛好者因石料較少,多為因石立意,然後再進行創作。另一種是因意選石,在石料較多的情況下,多採用此種方法。如在游覽名勝古跡或名山大川之後,深為祖國壯麗河山所激發,或讀一首’好的詩詞而受到啟迪,有了創作的慾望,然後根據立意去挑選石料。例如,欲製作表現當年紅軍 長征時爬雪山情景的山水盆景,最好選用浮石、宣城石或珍珠岩等材料,以便很好地反映冰天雪地的山巒風光。如欲製作表現陡峭石林風光的山景,應選擇斧劈石或煤石等細長條狀的石料。 在大堆石料中挑選山石時,首先要挑選好主峰的石料,然後再挑選與主峰形態、色澤、紋理、質地相協調的較小石料。在選石時,注意挑選具有瘦、漏、透、皺的山石,以便生動地表現山峰的各種形態。下面將具有這幾種形狀的石料及其加工方法與用途分別介紹如下: (1)瘦。瘦型石概括地說,就是有稜角的長條狀石料。瘦型石可布置成壁立當空、孤峙無倚的姿態,看去有亭亭玉立之感。瘦型石能充分顯示山峰的峻秀挺拔、崔巍雄奇,臃則反之。 (2)漏。漏在山水景物中指倒掛於山體的部分。漏的位置一般在岩洞中或懸崖峭壁突出處‘漏可增加山水盆景的美感。在松質石料上,可用鋸截和雕琢的方法做倒掛。鋸截前,先觀察好石料,確定是否宜做倒掛和做倒掛的位置,如果適合做倒掛,在下鋸前先按預定位置劃出鋸截線, 依線下鋸。鋸後如有不理想處,可用鋼鋸條、小刻刀或小鏗再進行加工。加工時動作要輕,並把 倒掛部分向上,否則倒掛部分易斷。 用硬質石料做倒掛,多在懸崖峭壁處用水 泥膠合上一塊瘦型石,膠合上去的石料形態必 須和峰巒協調,否則不美。膠合處水泥外露部分 的痕跡,可撒一層山石粉末遮蓋。 (3)透。透是要求石料上有洞穴,可以透過 視線。透,除能使山水盆景更加美觀外,還能起 到調整重心的作用。如山石一側過實,使主體重心不穩時,可在過實部分鑿洞,以達到平衡,同 時也做到實中有虛,解決了虛與實之間的矛盾, 使虛實結合恰到好處。 (4)皺。皺是指山石上的紋理。它如同衣服上的皺榴,皺而有律,繁而不亂。現置於杭州花 圃的《皺雲峰》,就是表現這種形式的代表作。 山水盆景常用的皺法有以下五種: A斧劈皺。這種皺法大都用來表現高聳的山峰,適合於較硬的石料,其形狀好像是斧劈刀砍後留下的痕跡,有的縱橫交錯,形似亂柴。 B披麻皺。這種皺常用來表現不太高的山巒。最好選用質地疏鬆的此種石料。 C卷雲皺。這種皺宜表現蒼老的山巒,以松質石料為宜。 D荷葉皺。這種皺似經雨水沖刷,石溝深陷,猶如荷葉的筋絡。 E折帶皺。這種皺主要表現成岩山嶽,特別是崩斷的斜面,其轉折的地方根自然,就像折帶一樣。有的石料自身便具有天然的折帶皺形。 (1)斧劈皺(2)披麻皺(3)卷雲皺(4)荷葉皺 (5)折帶皺 到商店購買石料時,如能找到瘦、透、皺、漏 俱全的石料當然最理想,但通常難以找到,具備其中12項也就可以了。一般來講,長條狀石料比圓形石料更便於造型,加工時浪費也少。在選購吸水石如蘆管石時,最好選擇其質地屬中等硬度又能吸水的石料,石質過軟過硬都不好; 石料軟,吸水性能雖好,但質地不堅韌,在加工和搬動時容易破碎;石料過硬,吸水性能差;做成山水盆景,下部濕而上部干,也不美觀。同時 還要考慮加工問題,硬質石料因其質地堅硬難以加工。一件盆景的優劣,同選石的形態、質量有很大關系。
7. 井岡山紅軍果是什麼
是一中小果實,有機會可以到我門基地來參觀 ---井岡山紅色大本營基地
8. 紅軍長征彝族真正果基小葉丹是怎麼死的
1942年6月18日,小葉丹和隨從在前往冕寧大橋鎮赴宴時遭到被國民黨收買的當地彝族羅洪回部落的追殺和伏答擊,他在突圍時被羅洪部落的槍手打死在冕寧大橋鎮場外。http://ke..com/link?url=I7d8f6D5VTFmBZDUrP71--KantkJY8vvi2_-jwrUP-kkfUQFg1GYwAM4TpJTM9#1_2
9. 紅軍草鞋的歷史符號
「紅軍草鞋」作為一個歷史符號,它不僅是當年千萬紅軍戰士艱苦跋涉、浴血奮戰的一個歷史見證和象徵,同時它也傳遞了在新形勢下,中國人民將永遠繼承革命前輩英勇戰斗、不怕犧牲的堅強決心!如今,在紀念這一歷史豐碑誕生70周年的時候,我們許多人希望擁有一雙當年的紅軍草鞋,以寄託自己對革命前輩的無限崇敬和熱愛,這是發自內心的真誠呼喚,也是我們紀念這一偉大日子必然帶來的社會效應。
不過,擁有了一雙紅軍草鞋,並不等於就完全理解和領會了偉大的長征精神。當年長征路上出版的《紅星報》第二期曾專門登載過一篇題為《怎樣解決草鞋問題》的文章。說的是當中央紅軍開始長征時,由於准備不充分,不少戰士缺鞋穿,只得赤腳行軍。針對這一情況,中央要求各級領導把解決部隊中的草鞋問題提到減少病員和鞏固紅軍戰鬥力的重要位置,做到沒有一個戰士打赤腳,並提出了許多解決草鞋問題的具體辦法。可見,當年的紅軍草鞋並不是一件一般的個人物品,而是和紅軍戰士的生命和鮮血以及紅軍隊伍的戰斗勝利休戚相關的。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今天紀念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學習和領會長征精神,並進一步在現實生活中發揚長征精神,就不僅僅在於是否擁有一雙紅軍草鞋,而是如何把紅軍草鞋所凝固的長征精神永遠發揚光大下去。據上海電視台日前報道,上海工程技術大學「重走長征路」的同學們,在路途中也曾嘗試穿著草鞋行軍,結果半天下來,同學們腳上的皮都被磨破了,沒辦法再走了。可同學們毫不氣餒,接著換上平時穿的鞋子,繼續把全部路程走完。同學們的體會是,學習長征精神,並不是在形式穿一穿草鞋,而是要真正理解和掌握長征精神的精髓,從而在思想上得到提高和升華,才能真正有所收獲。
10. 紅軍長征時使用的一種叫「花機關」的沖鋒槍是哪國的什麼型號呀,介紹一下
「花機關」——「伯格曼」MP-18型沖鋒槍
一戰時期的歐洲步兵的傳統進攻戰術,先是猛烈的炮火襲擊,然後步兵上刺刀進行集群沖鋒,前仆後繼。由於交戰雙方的戰壕工事越修越堅固,炮火無法徹底清除對方的火力,結果以密集隊形沖鋒的步兵往往遭遇敵軍機槍組成的火網,傷亡慘重。一戰後期,德軍將領胡蒂爾(Oskar von Hutier)為了打破塹壕戰的僵局,首創步兵滲透戰術。經過特種訓練的德軍突擊隊(Sturmtruppen)跟隨延伸的炮火從敵軍防線薄弱處滲透,避開堅固要塞,不與守軍糾纏,而迅速向縱深穿插,破壞敵軍的指揮系統和炮兵陣地。新戰術要求突擊隊員具有良好的機動性和猛烈的火力,笨重的毛瑟步槍自然不能滿足要求了。軍械設計師施邁瑟(Hugo Schmeisser)於是設計了著名的MP18沖鋒槍。一支沖鋒槍加上數枚手榴彈成為德軍突擊隊員的標准裝備。1918年3月,德軍在西線發動「麥克爾攻勢」,英法軍隊的防線被德軍突擊隊多處滲透,很快潰不成軍,德軍因此推進60公里,俘虜英法士兵5萬多人。 前線軍事社區2個http://www.qxwar.com/
口徑:9X19 mm
槍長:815 mm
槍重:4。17 kg
供彈方式:20/32發彈匣,32發蝸牛型彈鼓
射速:400發/分
1918年,德國著名武器設計師施曼塞爾設計、伯格曼軍工廠生產的伯格曼MP18型沖鋒槍問世,這是世界上第一隻真正意義上的沖鋒槍!該槍發射9毫米手槍彈,雖然射程近、精度不高,但它適合單兵使用,具有較猛烈的火力,所以迅速裝備了德國軍隊。德國人將其用在塹壕戰中,每兩個沖鋒槍手配備一個帶小推車的彈葯手;再加上背滿手榴彈的擲彈兵;帶著手槍和磨尖的工兵鏟的近戰兵;背MG08機槍的機槍手;噴火兵。。。德國人的塹壕突擊小隊就編成了~可惜,問世太晚,MP18參戰的唯一結果是,凡爾賽和約上多增加了一行字
我國使用MP18的歷史大大地早,一站後,作為德國剩餘物資,毛瑟手槍和MP18一起流入了Z國。當時Z國管MP18叫「花機關」,主要是因為它可以連法,而槍管外的散熱套為多孔式。工農紅軍在飛奪盧定橋時,突擊隊全部「花機關」火力還是滿驚人的---也難怪雙槍兵擋不住,100米不到,正好是沖鋒槍發揮火力最合適的距離,10多隻沖鋒槍下雨似的反復掃射芝麻大點兒的橋頭堡,再加上助戰的機槍,連露頭都不能,更別說還擊了~
直到K戰初期,Z國軍隊中的沖鋒槍仍然是以MP18為主,800壯士守四行;血戰台兒庄;喜峰口大站。。。。MP18和Z國K戰軍民一起度過了那最艱難的歲月~
註:30年代德國賣給法國1800支MP-18沖鋒槍(附加3420個彈夾),法國稱之為「厄瑪沖鋒槍」。1940年德軍全數繳獲,成為法國志願兵的裝備。
MP-18在2、30年代被多個國家仿製。丹麥的BMK-52,奧地利的斯太爾都屬於這種類型。只不過丹麥的裝有前握把,而斯太爾號稱「沖鋒槍里的勞斯萊斯」,價格昂貴但是絕對精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