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州庭院綠植花卉
1. 林州地區清明前後適合種植哪些農物
林州地區清明前後適合種植哪些農物
清明節前後溫度不是很高,很多苗木都適內合種植,比如桂容花樹啊,香樟樹啊,櫻花樹,紅梅,茶梅等都可以種植的,主要是看你種植苗木的用途是用來綠化庭院,還是用來種植投資,不同的方向選擇不同的品種。
端午節過後,溫度慢慢熱起來,就有些苗木不太合適種植,成活率不高了。
2. 河南林州哪裡有花卉市場
還沒有真正意義的花卉市場,如果需要盆栽可到北吊橋那片,模擬花鮮花可到行政街
3. 林州美麗庭院,獎厲多錢
為你解答一下林州美麗庭院,
獎勵按照業績發,
節假日有獎金。
4. 林州新年有什麼習俗
林州過年習俗(轉自《林州民俗志》)
春節。俗稱「新年」、「陰歷年」,是我國漢族人民最隆盛的傳統節日。殷商時,每年從農歷十二月開始,周從農歷十一月,秦和漢初則從農歷十月始。漢武帝太初元年採用「太初歷」,規定以盂春正月為歲首。爾後農歷新年延續兩千多年。清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後,採用陽歷紀年,發陽歷元月一日為歲首,將農歷正月初一改稱春節,沿用至今。
林縣民間將春天稱為過年,但過年並非專指正月初一,而是包括年頭和年尾。一進入臘月便有「年味兒」了。
臘月初八這天的早餐,民間要吃「臘八粥」。粥用小米、柿塊熬制而成,味道甜香,俗稱「柿疙瘩白湯」。農婦均要在太陽未出前將粥做飯,扳上南牆一谷堆兒,口曰:「臘八粥早些做,扳上南牆一谷堆兒,小鴰不蹬俺家谷」。吃「臘八粥」據文獻記載,林縣是從宋朝開始的。原來的意思是人們用一年的收獲祭祀祖先、祭祀眾神並慶祝豐收。後來,由於林縣災害頻繁,逐漸演變為吃「臘八粥」,預祝來年梁谷豐登。目前林縣民間尚有「吃了臘八粥,來年好收田」的俗語。
二十三,打發老灶爺上天。人們為了讓灶王向玉帝為民請命,好話多說,就在灶王牌兩邊的對子上寫道:「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為了防止灶王匯報假情況,就用芝麻糖當供果,粘住灶王的嘴。這表示著老百姓寧可不讓上帝賜福,也不想讓其降災的意願。從這一天起,年味兒愈來愈濃,清脆的爆竹聲不時從各個胡同庭院里傳出來,「年來到,年來到,閨女要花兒,兒子要串炮,老婆要個發髻網,老頭兒要個小氈帽」。不管貧富,都要根據自家的經濟條件。置買年貨,尤其是酒、肉、蔬菜。准備走親戚的禮品就更不能少。辦年貨要一直忙到臘月最後一天一個集。這中間人們見面的禮語就是一句話:「 過年准備好了吧?」
二十四掃房子。民間傳說灶王為天帝督使,負責察看家人功過,凡是有過者,要在牆上劃道記號,到年終臘月二十三上天匯報,初一更接天旨後帶天兵回民間按牆上記號進行懲罰。人們為了消除隱患,待打發灶王爺上天後的第二天,立即動手打掃房子,這就形成了「二十四掃房子」的習俗。
二十五磨豆腐。是日,人們將浸泡的黃豆磨碎,揉沫過籮去渣,煮沸點漿成塊,撈入篩子積壓而成。事後均將豆腐切小塊放入加鹽的清水裡保存,供春節期間食用。
二十六去割肉。是日,集市上肉架林立,村上支大鍋宰殺豬羊,割內者,量家財而行,富者備至正月十五;貧者備至正月初五左右。
二十七蒸著吃。是貧家富家都要辦的一件事,也是過年的特徵之一。每家都要根據人口大小,客人多少,要蒸夠吃到正月十五,至少也要吃到「破五」的數量。小饃上尖下圓,重約半斤;大饃一般1斤多重,甚至還有3斤重的。除實饃外,還另將柿皮、紅豆煮熟,攪拌成餡,包在饃中;有的還有用黍米做成的黃饃,內包柿皮、紅豆、俗稱「黃蒸」。有的在白面大饃飾發蓮花瓣、菊花葉、歪嘴桃等許多花樣兒,有的還點上不同的顏色。大小蒸饃的用途,除黃蒸、餡兒饃供家人自食外,其餘一是過年擺在供桌上當祭品;二是當走親戚的禮物,如果禮品中沒有大饃就覺得不夠意思。蒸花糕和蒸棗花子,這也是過年蒸饃的特徵之一。花糕、棗花子用頭白面做成,花樣繁多,有二龍戲珠、童子獻壽桃、富貴不斷頭、鯉魚跳龍門、蓮花瓣兒等名目,意富裕、長壽、吉祥,既寄託了人們的美好願望,又充分表現了巧媳婦們的絕妙手藝。大花糕下有底盤,上有各種花案堆積而成。小的直徑半尺多,5斤多重;大的直徑達2尺多,重10餘斤棗花大都是蓮花形,中間安一粒紅棗,有單蓮的,有雙蓮的,棗花供祭祖,花糕供祭神用,燭光閃爍之中,擺到供案上,顯得富麗堂皇。正月初三以的,花糕和棗花兒可以待客。
二十八大貼刮。1949年以前,林縣民間大都請人寫對聯,有個別農家利用家花來表示自己的心願,除此之外,門上還要貼門神。門神像多為秦瓊、敬德、大刀關公、五子登科等,大都是刻板印的。貼對子講究「窮簽(橫聯),富對子」,即橫楣紙要小,對子紙要肥。1980年以後,農村又興起了貼雙隊聯,即除在門框上貼一幅外,另在門垛牆上再貼一幅巨聯。還有用菱形紙寫上一斗方子,上寫「福」字,下豎寫一條「出門見喜」,或「迎喜接福」,或「歡度春節」之類,貼在門口或迎壁牆上。庭樹上貼有「滿院春色」,石磨上貼「白虎大吉」,石碾上貼「青龍大吉」,車上貼「日行千里」,牲口糟上貼「六畜興旺」,糧食屯上貼「米麥滿倉」,桌子上貼「日進斗金」,衣櫃上貼「衣服滿箱」,床頭上貼「身體平安」。與此同時,各種神牌寫刷一新,除廚房用綠色紙(忌在免火災)寫外,其餘均用紅紙寫成。里里外外一派紅光吉祥。
二十九撒蠟走。是日晚上,以相鄰近的大村莊為首,組成數十人提燈籠、敲大鼓、拍大鐃、捧香卷,到各村寺廟神位前,點燃蠟燭,焚燒香箔,意在祭神驅邪送福音。村上的人們集中在聖地,等候著送福音的隊伍到來。一村送,另村接,四野燈火輝煌。1950年後,此俗消失,改為二十九去打酒。
三十捏仁、出鍋。捏仁即捏扁食,出鍋即用油炸食品。這兩項是臘月三十這天最緊張而繁重的活兒。是日,從早開始,家中所有的女子一起動手,盤餡的盤餡,和面的和面,待盤好餡和好面後,就圍在炕邊捏扁食。婆媳小姑邊捏邊逗,十分快樂。所包的扁食要足夠三十晚上和初一早起食用。一直忙到下午5點左右。扁食包好後,要先煮一鍋,撈到小盤內,每個盤子兩人,由主婦在家燒香點紙禱告列祖列宗:「有話您先知,有飯您先吃,保佑一家平安,人旺財發」。另由家中男人用條盤端著到墳上祭祖,每個墳頭放一小盤,燃炮叩頭。這些事辦完後,開始油炸,凡是該過油的食物都要炸完,酥肉、丸子、刀子(上供用的豬肋條),菜類食品統統下鍋炸,但頭一鍋都要先拿一點,填入灶膛里,讓灶王 初一五更回來吃。當然,如果農歷臘月小,這一天的活動就放在二十九了。
硬幣扁食。這是林縣民間盛行的習俗。在三十包扁食時,將數枚硬幣分別包入扁食里,初一早飯,誰吃到硬幣扁食誰在這一年就有福,給全家老少帶來極大的樂趣。人們都爭先恐後地早起,尤其小孩為了吃住錢,破例地多吃扁食,樂得全家哈哈大笑。
送燈。三十傍晚,人們習慣在大門里門檻跟放一根桃木棍,沒有桃木的用其它棍,以防「野鬼」進家。
攔門棍。三十晚上,人們習慣在大門里門檻跟放一根桃木棍,沒有桃木的用其它棍,以防「野鬼」進家。
熬年。又叫「守歲」。民間傳說三十夜晚,只要有恆心,一定會等到老天爺的閨女打開南天門向人間賜福的時候,如果睡就沒有福了。人們懷著美好的願望,每年臘月三十夜,全家一起聊天不休,趁此享受天倫之樂。主婦也要擺好香案供上祭品,通夜秉燭,上香5遍。是夜禁大聲喧嘩,以免驚動神靈;禁開箱櫃,以免跑財;禁照鏡子,拿木梳,以免見「鬼」;禁見刀剪,以免破家;禁掃地,以免金銀外流;禁倒尿盆,以免污穢神靈。三十晚上要丟剩飯,叫隔年飯。初一早起也要丟飯,以兆吉慶有餘。1980年以後,熬年增加了新的內容,很多有條件的人家聚集在電視機旁,觀看精彩的電視節目。將近子時,各家的青年右手掂著炮,左手拿著火,右腳跨門外,左腳踩門里,眼觀電視屏,擺開搶點頭響炮的架式。電視屏上子時一到,隨著悠揚的鍾聲,千家萬戶的鞭炮聲齊鳴,起火、煙花、兩響等各種彩炮將天空點綴得五光十色,眼花了亂。
初一磕頭。人們天不明吃罷扁食後,晚輩先給家中長輩瞌頭,然後結伙去別家(一般是本族)瞌頭拜年(圖28)。家裡除留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受頭外,其餘都到左鄰右舍,甚至三里五村向親族新友拜年。若晚輩是小孩,或新婚媳婦,長輩要給幾個壓歲錢。
走親戚。走親戚的次序是:外甥走姥姥家,閨女攜女婿走娘家,然後是去姑、姨、姐家。除特殊情況外,都要回拜。民間有「初一初二峨眉月,初三初四好拜節」之說。
破五節。農歷正月初五為破五日,具有迷信色彩。人們認為,初五、十四、二十三為不吉之日。正月初五是年後的第一個不吉日,非常忌諱「走親串友」,各自在家改善生活過節。是日寅時,家庭主婦還掏爐灰少許,送至當街十字路口,俗稱「送窮灰」。
從臘月三十到正月初五這段時間,孩子們一律不挨打挨罵,吃得好,穿得漂亮,玩得開心,那怕有了過失,也不挨打挨罵,這是老輩人傳下的規矩。如打罵孩子,就會遭到眾人譴責。所以孩子們最盼望的是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