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盆栽知識 » 綠植水旱

綠植水旱

發布時間: 2021-02-24 03:27:31

A. 綠色植物對生態系統的影響

1.物種滅絕、生物資源銳減,地球難以支撐人類 由於大面積森林採伐、火燒和墾殖農作物,草地過度放牧、墾殖,生物資源的過分利用,工業化、城市化的發展,外來種的引進或侵入及無控制的旅遊的影響,使生態系統的物種成分已受到嚴重的破壞,致使某些物種從地球上消失。人類靠生物多樣性為生,沒有生物特別是植物,人類就無法生存。生物為人類提供食用、醫用和工農業等方面的原料,生物物種的絕滅,會使人類喪失食品、醫葯、科研、工業、農業等原料,影響或阻斷人們生產生活的正常進行。 據國際自然與自然資源保護同盟的資料,自1850年以來,人類已使75種鳥類和哺乳類動物絕種,並使359種鳥類和297種獸類面臨絕滅的危險。瀕臨絕滅的動物中還包括190種兩棲類、爬行類和80種魚類。據專家推測,如果一個生態環境的面積減少了90%,大約一半的物種就會失去。Simberloff(1986年)發現,在1986年與本世紀初之間,中南美濕潤熱帶林的砍伐,可能導致15%的植物物種滅絕,亞馬遜河流12%的鳥類滅絕。從全球范圍來說,以目前的速度砍伐森林,大約有5%的植物和2%的鳥類要滅絕;如果預計的森林砍伐增加兩倍,大約有10%的植物和5%的鳥類要滅絕。 2.土壤侵蝕 土壤侵蝕是指在風或水的作用下,土壤物質被破壞帶走的作用過程。在自然狀態下,純粹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侵蝕過程,速度非常緩慢,表現不顯著,常和土壤形成過程處於相對平衡狀態。在人類活動影響下,特別是當人類嚴重地破壞了坡地上的植被後,就會擴大、加速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土壤破壞和土地物質的流失。土壤侵蝕,分為水蝕和風蝕。水蝕,即水土流失,是指在自然或人為因素影響下造成的地表土壤中的水分和土壤同時流失的現象。地面坡度大、植被遭受破壞、土地利用不當、耕作技術不合理、濫伐森林及過度放牧等,都可以造成或加劇水土流失。水土流失的過程是由面蝕到溝蝕。面蝕是指被雨水分散的土粒隨地表細微徑流較均勻地流失,主要發生在丘陵山洞頂部、徑流尚未集中的地區。溝蝕是指地表徑流匯集成細股而繼續增大時,坡面被沖刷成大小不同的溝槽,有像被熊爪刨過一樣的細溝,還有刻蝕地表的V字形深谷。長期面蝕的結果使表層肥沃細土粒被沖失,土壤變薄、質地變粗、土壤肥力顯著下降。溝蝕不僅沖走分散的細土粒,還沖走粗土粒和小土塊。溝蝕使地面支離破碎,耕地面積大大減少,給農業生產和交通運輸均造成很大困難。由於水土流失,泥沙淤積,造成河流航道堵塞,湖泊、水庫壽命縮短。 自1954年以來,長江中下游天然水面積已減少13000km2,如洞庭湖、鄱陽湖等大型湖泊面積日益縮小,蓄洪排澇功能減弱。50年代建成的許多中小型水庫,已淤滿報廢,加劇了水旱災害的發生。我國1998年長江、松花江、嫩江等地的洪水災害,也是由於不合理地採伐森林、過度載牧、過度墾荒,導致水土流失,從而引發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使人們流離失所、家園被毀,田地被淹,人們的生產和生活無法正常進行,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 另一種土壤侵蝕是風蝕。由於地表缺乏植被覆蓋,土質松軟,土層乾燥,這時每秒4-5m的風沙吹拂地面就會造成風蝕,這種現象主要發生在乾旱和半乾旱地區。風蝕毀壞了土壤,被吹動的土壤因重新堆積而掩埋河道、湖泊和農田,從而降低了土壤肥力,給人類生活帶來了危害。 20世紀30年代發生在美國的黑風暴,人們記憶猶新。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美國為了加速開發中西部,大規模開墾草原、砍伐森林,大片植被被毀。從1870年開墾180萬畝到1930年擴大到11 300萬畝,增長約60倍,結果是土地裸露,水分喪失,風蝕加劇,引起地貌、土壤迅速惡化。1934年5月11日在伊利諾伊、馬里蘭、北卡羅來納等州颳起了巨大的黑風暴,狂風捲起黃沙,遮天蔽日,紐約市一片昏暗。大氣含塵量為每立方公里40t。事後調查,這場風暴是從破壞最嚴重的西部乾旱區颳起,越過關國三分之二的大陸,颳走有機質和無機質3億多t,毀掉耕地4500多萬畝。風暴之後,西部平原水井、溪流乾涸,作物枯萎、牛羊渴死,人們被迫背井離鄉。同年7月20日在另外幾個州又颳起一場黑風暴,毀了大批良田。這一年全國冬小麥減產近億噸。 今天,土壤侵蝕已成為世界各國農業生產上最嚴重的問題之一。 3.土地荒漠化 在乾旱、半乾旱和半濕潤地區,由於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等各種因素所造成的生態平衡破壞、土地退化、土地生產潛力降低、甚至變成類似沙漠的景觀的過程稱為土地荒漠化。 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資料,現今世界上平均每分鍾即有10km 2 土地變成沙漠,每年因土地沙漠化要損失600萬hm 2 的農田和牧場,有90多個國家和五分之一的人口不同程度地受到沙漠化的危害。全世界每年因沙漠化帶來的直接損失約260億美元。沙漠化以沙漠前緣推進的形式吞噬和分割成片的草原和農田。 1993年5月,我國西北地區110萬km 2 的廣大地區颳起高數百米、厚幾十公里的土黃色塵牆,自西向東移動。所到之處漆黑一片,行人絕跡。這場黑風暴,使蘭新鐵路有7處被塵土掩埋,上萬旅館被困。風暴使西北和華北地區近200人死亡,受災耕地37萬hm 2 ,直接經濟損失達10億元。中國科學院塔克拉瑪干沙漠考察隊的專家們說,近50年來,塔克拉瑪干沙漠平均每年以1-100m的速度向綠洲推進,使綠洲面積減少1400多km 2 。中國科學院蘭州沙漠所的研究表明,我國北方地區沙漠、戈壁、沙漠化土地面積共有149萬km 2 ,占國土面積的15.5%,其中沙漠化土地面積有176萬km 2 ,潛在沙漠化土地面積158萬km2。目前約有5900萬畝農田,7400萬畝草場和2000多km 2 鐵路受到沙漠化的威脅。 4.土地鹽漬化 土地鹽漬化是全球乾旱、半乾旱地區土地利用中存在的嚴重的環境問題。人們一般把表層含有0.6%-2%以上的易溶鹽的土壤稱為鹽漬土。土壤鹽漬化嚴重時,一般植物很難成活,土地就成了不毛之地。人類的灌溉活動對鹽漬土的形成有很大的影響。在乾旱和半乾旱地區,正確的灌溉可以達到改良鹽土的目的;反之,不良的灌溉(如灌溉水量過大、灌溉水質不好)可導致地下水水位上升,引起土壤鹽漬化。由於人類不合理的農業措施而發生鹽漬化稱為次生鹽漬化,由此生成的鹽漬土稱次生鹽漬土。 次生鹽漬化使世界上大約30多個國家受到不同程度的危害,嚴重削弱了土地的生產能力。由於不合理的灌溉,我國也發生了大面積的次生鹽漬化。全球有9.5億hm 2 土地(約佔耕地總面積的1/3)的生產力受到土壤鹽分日益增長的不利影響。近6億hm 2 的耕地,即約灌溉總面積24%的土地,是因灌溉不當而產生鹽漬化的。 生態系統的破壞,不但會導致物種滅絕、土壤侵蝕、土地沙化、鹽漬化,還會間接地影響大氣、水的質量,改變地區乃至全球的氣候,影響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嚴重者會威脅人類的生存。所以,人類在改造自然的同時,也應考慮到自然生態系統的承載力,以保持生態系統的可持續性。

求採納

B. 水旱盆景主要是哪些植物

樹木是水旱盆景中的主景,一般必須具有葉細小,耐修剪,易造型等特點,通常可以採用以下樹種:松柏類以柳杉、紫杉、五針松、圓柏、小葉羅漢松、地柏、黑松、刺柏、真柏

C. 超大型的水旱盆景有多大規格

盛世鑫毅 植物園中, 盆栽綠植盆景假山,十分不錯。

熱點內容
七夕坐飛機 發布:2025-05-14 23:05:18 瀏覽:174
辦公綠植養護 發布:2025-05-14 23:05:11 瀏覽:475
梅花彩色畫 發布:2025-05-14 23:04:24 瀏覽:54
非洲牡丹盆景 發布:2025-05-14 23:03:37 瀏覽:785
茶花葉焦心 發布:2025-05-14 23:03:28 瀏覽:534
情人節什麼什麼笑了 發布:2025-05-14 23:03:17 瀏覽:824
母親節送什麼小盆栽 發布:2025-05-14 23:02:43 瀏覽:79
黑科技盆栽 發布:2025-05-14 22:35:21 瀏覽:140
美雪櫻花 發布:2025-05-14 22:33:59 瀏覽:480
生蚝和海棠 發布:2025-05-14 22:33:56 瀏覽: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