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假山盆景
『壹』 阜陽國際花木城地址在哪裡
淘寶網:盛世鑫毅植物園,經營日本小葉迎春,對節白臘,水臘,黃回楊等盆景,價格合理,多精心答栽培。土植肥料,假山配件(動物人物房屋橋梁等),多肉擺件,園藝器皿等配套齊全。全場滿26元包郵,滿50元贈送小禮品。一景一世界,一石定乾坤。
經過多年深加工修剪栽培的盆景,容易長期存活,且具有藝術價值。盛世鑫毅植物園的盆景師傅具有30多年以上的栽培種植修剪經驗,精心養護的每一棵盆栽,都具備一定藝術功底。
各種造型,獨具一格(直桿式,斜桿式,懸崖式,石夾樹附石型,山水盆景,假山群峰,應有盡有)
花肥(水培王,大肥王,餅肥,復合肥,矮壯素等品種齊全)
『貳』 有誰知道那個做大假山瀑布的蘇克非的詳細資料
蘇克非(1961年10月31日-----),湖北天門人,高級園藝師,著名景觀設計師,現任深圳市山月園園藝有限公司董事長。主要作品
盆景藝術作品有《長江萬里圖》、《黃山雲海圖》、《千里江山圖》、《灕江曉霧圖》、《桃源仙居圖》、《四季山水圖》、《終南山居圖》、《仁者樂山》、《洞天福地》、《古道》、《清溪》、《騰飛》等。
設計施工的大型戶外景觀工程(大地藝術)有【深圳東部華僑城前廣場】、【東部華僑城茵特拉根酒店】、【東部華僑城多功能劇場】、【東部華僑城海菲德小鎮】、【東部華僑城「茶溪谷」生態大棚】、【新加坡名勝世界】、【深業地產紫麟山】、【梅州客天下旅遊產業園】、【黃山「新安大好山水」景觀工程】等。
主要經歷
1982年,在武漢舉行個人盆景藝術作品展;
1986年,創作出大型朽木盆景《長江萬里圖》,獲武漢市第二屆盆景展一等獎和全國首屆花卉博覽會一等獎;
1989年,任深圳錦綉中華發展有限公司園林部主任;
1992年,《灕江曉霧圖》在香港參加霧化盆景展覽;
1993年,攜盆景作品赴德國參加「國際花園用品博覽會」;
1995年,成立深圳市山月園園藝有限公司,注冊「蘇氏山水」商標,開始戶外大型景觀工程創作;
自公司創立後的十多年間,「蘇氏山水」和「大地藝術」遍布海外和全國各地,享有盛譽。
成長歷程
上個世紀60年代,蘇克非出生在湖北天門靠近長江角的一個普通家庭。童蒙養正之時正趕上文革,他沒獲得多少文化知識和學習機會,但這並沒有影響他的求知慾望。9歲那年,蘇克非開始自學繪畫,照著一本《芥子園畫譜》臨摹中國山水。自此,蘇克非就與「山水」藝術緣定此生。隨著藝術閱歷的增加,蘇克非清醒的認識到,繪畫領域高手雲集,自己沒有受過正規的藝術教育,耗在這一行里,很難有所作為。14歲那年,蘇克非在朽木的紋理中看到了繪畫與雕塑的聯系,於是將興趣轉到了以朽木為原料的傳統盆景藝術上。1982年,在工藝美術大師王士傑的扶持下,蘇克非在武漢舉行了個人作品展,受到了湖北地區行家和媒體的關注,從此進入了盆景藝術圈子。1983年,蘇克非將精力轉到了表現領域稍寬闊一些的現代盆景藝術上。經過3年磨礪,1986年,蘇克非創作出了長達50米的中國首件現代盆景作品——大型朽木盆景《長江萬里圖》,並先後在武漢市第二屆盆景展和全國首屆花卉博覽會上獲得一等獎,受到萬里、陳慕華等領導的接見,張愛萍將軍還欣然題詞:「幾步走遍萬里長江」。蘇克非也因此能專業從事盆景藝術創作。但是,現代盆景藝術的表現空間依然是有限的,此時蘇克非萌生了「大地藝術」的概念,他希望通過商業的方式,在更大的空間里將盆景藝術放大成公眾藝術形式,變成一種可以大批量生產的產業。1989年,蘇克非實行了第四次藝術轉型。同年,帶著對大地藝術的夢想和良好創業環境的嚮往,蘇克非來到了深圳。1995年蘇克非注冊成立了深圳市山月園園藝有限公司,同時為公司產品設計注冊了「蘇氏山水」商標,開始了戶外大型景觀工程的創作。2003年,蘇克非購買肇慶將軍山旅遊景區50年經營權,創作精力也轉向了石文化主題公園。
盆景藝術作品
蘇克非早期創作過大量盆景藝術主題作品。這些作品有的大氣磅礴、形制宏偉,如長達50米的大型朽木盆景《長江萬里圖》以及鴻篇巨制《千里江山圖》;有的清新秀麗,素雅怡人,如《灕江曉霧圖》、《四季山水圖》;有的清虛自然、樸素高古,如《道》、《仁者樂山》、《洞天福地》。
『叄』 園林規劃中如何確定水的布局形式
園林規劃中如何確定水的布局形式,是根據園林中各種園林景觀供水點布置情況確定
『肆』 珊瑚是否已被禁止開采
近日,科學家對斯里蘭卡地區海域研究後發現,去年的印度洋大海嘯造成的慘重損失與當地非法開采珊瑚有著直接聯系。
據英國《衛報》8月17日報道,去年的印度洋海嘯奪去了斯里蘭卡成千上萬人的生命,而造成如此慘重損失的原因之一便是近海的珊瑚被大量盜走,而它們原本可以抵擋住最狂暴的海浪對海岸線的侵襲。珊瑚開采是斯里蘭卡的一項重要產業,它們通過被賣給旅遊者或做成工藝品給當地帶來可觀的經濟收入,所以當地政府很少使用法律手段來制止這種行為。
在去年的海嘯中,一個高達10米的巨浪在斯里蘭卡西南部的佩拉利亞鎮登陸,它在陸地上「橫沖直撞」1英里(約合1.6公里)有餘,並將一列滿載乘客的火車沖出鐵軌50米遠,共造成1700人死亡。科學家們發現,該地區海中的珊瑚礁已不復存在。而在另一個名叫希卡杜瓦的地方,由於當地的珊瑚礁被悉心呵護,在海浪抵達陸地時只有3米高,且僅向前推進了50米,未造成人員死亡。
佩拉利亞鎮和希卡杜瓦兩地都經歷海嘯結果卻大不一樣,這與海岸線的具體形狀毫無關系,而與珊瑚礁的保存狀況密切相關。事實證明,那些位於離岸幾米遠處未被破壞的珊瑚礁可以有效阻止海浪的沖擊並使其高度明顯降低。很多目睹了去年大海嘯的人表示,他們曾看到海浪在撞擊到珊瑚礁上後立即變小了。而在另外一些地方,受阻的海浪在穿越珊瑚礁上人為造成的空洞後以更猛烈的態勢沖向海灘。盡管遭受到去年那場海嘯的正面襲擊,但海拔很低的馬爾地夫的損失相對來說卻顯得微不足道,其原因同樣在於那裡的珊瑚礁未被破壞。
負責此次研究的哈林達·約瑟夫·費爾南多是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工作的一位斯里蘭卡流體動力學家,他認為有關國家政府應當進一步努力制止對珊瑚礁的偷盜行為並保護海邊的天然防護物免受破壞。研究報告已於16日發表在了美國地球物理學會所辦的《黎明女神》報上
在蔚藍色的海面下,生長著色彩艷麗的珊瑚,斑斕的熱帶魚在其中歡快地穿梭,而一簇簇紅色、綠色、白色的珊瑚與魚群交相輝映。有幸領略過此番海底旖旎風光的人都會不由自主地贊嘆,這既是一幅美麗動人的圖畫,又是一曲海洋生命的禮贊。
珊瑚是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這種腔腸動物生長在海洋中不能移動,它伸長著細小的觸手,截獲捕食順流而來的浮游生物,好似一團團小花在海底靜靜綻放。由於它對生長地有極高的要求,必須要有適宜的溫度、清潔度、海水鹽度和深度等,目前我國只有南海具有適合珊瑚生長的環境,在廣東,只有湛江、茂名、深圳一帶的近海有珊瑚。
這是大自然對深圳的恩賜。然而,近幾年來,深圳東部大鵬、南澳一帶的沿海漁民,卻砸下深圳近海的珊瑚賣錢,公開買賣珊瑚,致使近海的珊瑚群遭到嚴重破壞。
珊瑚製品公開售賣
3月25日上午,記者在龍崗區南澳鎮一帶采訪。南澳街是條步行街,兩旁的店鋪專賣各種海貨,其中有幾家海味行還同時經營工藝品。記者一行經過時,就有店老闆向我們喊:要不要珊瑚?這些珊瑚製品大的近半米高,小的只有手掌大,有的像樹枝,有的像巨大的假山盆景,有的似野花,有的又像一朵大蘑菇;價格也從10元至數百元不等。
記者問店主:這些珊瑚是從哪裡采來的?他說,是附近漁民出海時帶回來的;有的很重的珊瑚,則要用錘子將它從海底砸下來。記者問好不好賣,他說很好賣,你若是在雙休日來,就會看到我這里擺的大大小小幾十塊珊瑚都不夠賣;不過,早兩年珊瑚更多,品種也多,形狀也好,現在想找到一塊形狀不錯的珊瑚不太容易了,除非去深海里采,因為經過這幾年的開采,近海的珊瑚已經沒有以前多了。
記者拿起一塊手掌長的枝狀白色珊瑚問價,店主將它放在秤上一秤,說有6兩,然後按重量論價。
據了解,漁民從近海開採的珊瑚,一般都以一二十元的價格,賣給海鮮餐館、工藝品店、水族館。這些漁民一般早上出海捕魚,順便潛水采珊瑚。
25日下午,在南澳水產碼頭,記者看到附近一戶漁民家的圍牆上,一溜兒擺著8塊珊瑚,攀談得知,這戶漁民以海產養殖、出海捕魚為主業,出海的同時也會砸些珊瑚賣,這些珊瑚前幾天剛采上來,還沒有找到買主,因為形狀不是太好看。
在這戶漁民家旁邊,有一家漁業公司,其老闆聽到記者在打聽珊瑚的事,特意叫人告訴記者,他們那裡有珊瑚賣。記者過去一看,公司里有一個大海水池,裡面養著幾塊活的珊瑚,准備待價而沽。老闆40多歲的樣子,蹲在水池邊上咬著牙簽說:你要什麼樣的珊瑚,我都能給你搞到。記者說,近海的不是都沒好看的了嗎?他說,我可以去深海采給你。
這幾天,記者在市內一些花鳥魚市場和水族館里看到,珊瑚在公開售賣,與店家交談得知,南澳一帶是他們重要的貨源渠道。
漁民肆意開采珊瑚
26日下午4時多,記者在南澳近海一帶采訪,在海水清淺的地方,能清楚地看到海底岩石間的叢叢珊瑚。就在這天下午,記者一行遇到一艘采珊瑚的小快艇,親眼目睹了漁民采珊瑚的情景。
小艇上,一漁民戴上防水護目鏡,嘴裡含著吸氧管,短衫短褲就跳下海,艇上的漁民則將輸送氧氣的管子不停地往水下送。下海的漁民搜尋了一會兒,沒有發現目標,兩人又將艇開得再遠些,重新試試運氣。不一會,那漁民就舉著一塊臉盆大小的珊瑚,從海里露出頭來。在隨後10多分鍾的時間里,他又從海底拿上來兩塊珊瑚送上小艇。
當他再次從海里冒出頭後,向艇上的同伴要了一把刀。這把普通菜刀的刀背銹跡斑斑,但一條刀口卻雪亮,看上去鋒利異常。當他再次上來後,一手舉著刀,一手拖著一塊假山似的大塊珊瑚。原來,這塊珊瑚又大又重,他必須要用小手指粗的尼龍繩將它攔腰捆住拖上船,刀是用來割繩子用的。
4塊珊瑚放在小艇的甲板上,滴著水,立刻有小魚小蝦從珊瑚里跳將出來,在甲板上蹦幾下就不動了。幾個大大小小的貝殼嵌在珊瑚塊上,早已與珊瑚長成一體。只一會工夫,在最早采上來的珊瑚塊上,已經出現了一些白化的死亡痕跡,漁民告訴記者,珊瑚離開了海水,是活不久的。
他們對記者說,在香港海域,珊瑚是不準開採的,那裡的每一塊珊瑚都被編上了號碼,每年都要進行珊瑚普查,如果被抓到盜采珊瑚,會被抓起來的。記者問,深圳的珊瑚可以采嗎?他們說,可不可以采我不知道,不過大家都一直在采,不也沒人管?這兩個漁民說,他們平均一個月要下海四五次采珊瑚。
一個漁民的孩子曾經雙手比劃著對記者說,珊瑚並不好采,「因為珊瑚一般是長成一大片,要採的只是其中一塊,所以要用錘子將它從珊瑚叢中砸出來,重的還要用繩捆著拖上船。」而那些周圍的珊瑚也因此遭殃,難逃被砸被毀的命運。
開采珊瑚是違法行為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不少漁民都知道在香港珊瑚是不準開採的,卻在深圳近海公開開采了好幾年,而且從未有人受到查處。難道是深圳允許肆意開采珊瑚嗎?
27日下午,市漁政漁港監督管理處漁政科負責人對此作了否定的回答。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明確地說,雖然我市目前還沒有專門保護珊瑚的法律條文,但是珊瑚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其中紅珊瑚是一級保護動物),任何開采海底珊瑚的行為都是違法的,都必須承擔法律責任。
在調查采訪的過程中,記者發現這樣一個問題:有的漁民承包了海島從事海產養殖,並以此為由,對承包水域內的海底珊瑚進行開采,並稱自己既然承包了這片水域,就有權開采珊瑚。他們真的有開采珊瑚的權力嗎?對此,漁政科負責人說,承包者只是利用水域從事養殖業,如果他潛入海底開采珊瑚,同樣觸犯了國家法律,海洋管理部門也根本不會審批漁民對珊瑚資源的開采權。
監管力度將加大
作為海洋管理的職能機構,市漁政漁港監督管理處漁政科是怎樣保護珊瑚資源的?27日,漁政科負責人介紹說:深圳漁政支隊負責在海面上巡邏監管,包括打擊盜采珊瑚。
他向記者講述了工作中的難度:水面上的監管是容易的,水下監管則難度很大,因為漁民在海面上是自由移動的,加之開采珊瑚是個體行為,又是潛水作業,比較隱蔽,而漁政執法人員甚至沒有潛水設備,所以發現盜采珊瑚比較困難;而且,人們保護珊瑚的意識普遍比較淡漠,雖然這幾年有人開采珊瑚,卻沒有一宗此類案件舉報到漁政科。
不過,這位負責人表示,我市東部近海的珊瑚遭非法開採的事實已經得到管理部門的重視,有關部門將在今後的工作中加大監管的力度。他說,目前正在製作禁止開采珊瑚的宣傳牌,准備立在海岸邊,加強對漁民保護海洋生態的教育,以及相關法律知識的傳播;已經向東部海域一帶增加執法船艇和執法人員,加大海面的巡邏力度;同時也呼籲市民發現盜采珊瑚的行為要及時向漁政部門舉報,對盜采珊瑚者將按法律處以重罰。
珊瑚普查已經開始
據資料記載,珊瑚是一種生長非常緩慢的動物,最快的一年才長1厘米左右,但如果不遭破壞,它的壽命卻是很長的,有的甚至在海底可以長到上千年。每一個單體的珊瑚蟲只有米粒大小,但它們一群一群地聚居,一代一代地生長繁衍,同時不斷分泌出石灰石,並粘合在一起,形成許多島嶼和礁石。除了人們熟知的觀賞價值外,珊瑚還是魚類的庇護所,它在保護海洋生態環境、防波固沙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價值。
深圳近海到底有多少珍貴的珊瑚資源?在采訪中記者發現,無論是漁民、還是海洋管理部門,對此都無法給出確切的答案。
不過,26日,記者從深圳市海洋局了解到,今年年初開始,我市已在進行珊瑚資源的調查摸底工作,對海底珊瑚的種類、分布、數量等進行詳細的普查。
相關鏈接
珊瑚是受國際保護的瀕危海洋生物。許多國家都已立法禁止採摘珊瑚。目前,我國已有海南省、廣西北海市分別制定了有關保護珊瑚資源的法規文件,規定任何人不得在珊瑚資源保護范圍內採挖或破壞珊瑚礁、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不經批准收購、加工、運輸、銷售珊瑚、珊瑚礁及其工藝品等,違反者由漁政管理部門按有關法律法規處理,構成犯罪的,由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
前日有消息稱,湛江市徐聞珊瑚礁自然保護區已經通過相關部門的評審,晉升為省級自然保護區,這無疑將對該珊瑚礁的保護起到有力的促進作用。
『伍』 關於客家土樓的問題
客家土樓,也稱福建圓樓,是中華文明的一顆明珠,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神話般的山村民居建築,是中國古建築的一朵奇葩,它以歷史悠久、風格獨特、規模宏大、結構精巧等特點獨立於世界民居建築藝術之林。土樓民居以種姓聚族而群居特點和它的建造特色都與客家人的歷史有密切相關。客家人每到一處,本姓本家人總要聚居在一起。加之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區或深山密大之中,當時不但建築材料蕢乏,豺狼虎豹、盜賊嘈雜,加上懼怕當地人的襲擾,客家人便營造「抵禦性」的城堡式建築住宅。這樣也就形成了客家民居獨特的建築形式——土樓。土樓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龍岩、漳州等地區。
土樓是以土作牆而建造起來的集體建築,呈圓形、半圓形、方形、四角形、五角形、交椅形、畚箕形等,各具特色。土樓最早時是方形,有宮殿式、府第式、體態不一,不但奇特,而且富於神秘感,堅實牢固。樓中堆積糧食、飼養牲畜;有水井,若需御敵,只需將大門一關,幾名青壯年守護大門,土樓則像堅強的大堡壘,婦孺老幼盡可高枕無憂。由於方形土樓具有方向性、四角較陰暗,通風採光有別,所以客家人又設計出通風採光良好的,既無開頭又無結尾的圓樓土樓。在現存的土樓中,以圓形的最引人注目,當地人稱之為圓樓或圓寨。
土樓屬於集體性建築,其最大的特點在於其造型大,無論從遠處還是走到跟前,土樓都以其龐大的單體式建築令人震驚,其體積之大,堪稱民居之最。在我們參觀的土樓中最普通的圓樓,其直徑大約為50餘米,三、四層樓的高度,共有百餘間住房,可住三、四十戶人家,可容納二三百人。而大型圓樓直徑可達七八十米,高五六層,內有四五百間住房,可住七八百人。從土樓這種民居建築方式體現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民俗風情。
從歷史學及建築學的研究來看,土樓的建築方式是出於族群安全而採取的一種自衛式的居住樣式。在當時外有倭寇入侵,內有年年內戰的情勢之下,舉族遷移的客家人不遠千里來到他鄉,選擇一種既有利於家族團聚,又能防禦戰爭的建築方式便被採納下來。同一個祖先的子孫們在一幢土樓里形成一個獨立的社會,共存共榮,共亡共辱。所以御外凝內大概是土樓最恰當的歸納。
土樓的牆壁,下厚上薄,厚處有的竟達1.5米。夯築時,先在牆基挖出又深又大的牆溝,夯實在,埋入大石為基,然後用石塊和灰漿砌築起牆基。接著就用夾牆板夯築牆壁。土牆的原料以當地粘質紅土為主,摻入適量的小石子和石灰,經反復搗碎,拌勻,做成俗稱的「熟土」。一些關鍵部位還要摻入適量糯米飯,紅糖,以增加其粘性。夯築時,要往土牆中間埋入杉木枝條或竹片為「牆骨」,以增加其拉力。就這樣,經過反復的夯築,便築起了有如鋼鐵混凝土似的的土牆,再加上外面抹了一層防風雨剝蝕的石灰,因而堅固異常,具有良好的防風,抗震能力。據《永定縣志》記載,1918年發生大地震,白天柝柝有聲,歷時20分鍾,夜裡繼續震動,但土樓始終挺立無恙
圓樓是當地土樓群中最具特色的建築,一般它以一個圓心出發,依不同的半徑,一層層向外展開,如同湖中的水波,環環相套,非常壯觀。其最中心處為家族祠院,向外依次為祖堂,圍廊,最外一環住人。整個土樓房間大小一致,面積約十平方米左右,使用共同的樓梯,各家風乎無秘密可言。
土樓結構有許多種類型,其中一種是內部有上、中、下三堂沿中心軸線縱深排列的三堂制,在這樣的土樓內,一般下堂為出入口,放在最前邊;中堂居於中心,是家族聚會、迎賓待客的地方;上堂居於最里邊,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
除了結構上的獨特外,土樓內部窗檯、門廊、檐角等也極盡華麗精巧,實為中國民居建築中的奇葩。
永定全縣有圓樓360座,方樓4000餘座。尤以奇特的圓形土樓最富於客家傳統色彩,最為震撼人心。
圓形土樓是客家民居的典範,堪稱天下第一樓。它象地下冒出來的「蘑菇」,如同自天而降的「飛碟」。
這種圓樓都由二、三圈組成,由內到外,環環相套,外圈高十餘米,四層,有一、二百個房間,一層是廚房和餐廳,二層是倉庫,三、四層是卧室;二圈兩層有三五十個房間,一般是客房,中一間是祖堂,是居住在樓內的幾百人婚、喪、喜、慶的公共場所。樓內還有水井、浴室、磨房等設施。土樓採用當地生土夯築,不需鋼筋水泥,牆的基礎寬達三米,底層牆厚1.5米,向上依次縮小,頂層牆厚也不小於0.9米。然後沿圓形外牆用木板分隔成眾多的房間,其內側為走廊。
土樓除具有防衛御敵的奇特作用外,還具有防震、防火、防盜以及通風採光好等特點。由於土牆厚度大,隔熱保溫,冬暖夏涼。
客家土樓閃爍客家人的智慧,土樓格局的恢宏,令人為之肅然起敬。客家的民俗更令人陶醉,客家人世代相傳,朝夕相處,團結友愛,和睦共居的大家族的獨特的生活方式,淳樸敦厚,和善好客,刻苦耐勞的民風;傳統文化的可見、可觸、可感更吸引眾多的遊客的莫大興趣。
漳州土樓遍布於漳州市的南靖、華安、平和、詔安、雲霄、漳浦等山區。它以造型奇異、風格獨特而被譽為「神話般的山區建築」。
土樓的前身是唐朝陳元光開漳時的兵營、城堡和山寨建築,它是閩南地區在「外寇之出入,蟊賊之內訌」的特殊社會環境下的產物。漳州土樓以生土為主要材料,摻上石灰、細砂、糯米飯、紅糖、竹片、木條等,經反復舂壓、夯築而成,一般高三至五層,一層為廚房,二層為倉庫,三層以上為起居室,可居住200至700人,具有聚族而居、防盜、防震、防獸、防火、防潮、通風採光、冬暖夏涼等特點。
田螺坑土樓群由1座方形、3座圓形和1座橢圓形共5座土樓組成,居中的方形步雲樓和右上方的圓形和昌樓建於清嘉慶元年(1796年),以後又在周邊相繼建起振昌樓、瑞雲樓、文昌樓。五座土樓依山勢錯落布局,在群山環抱之中,居高俯瞰,像一朵盛開的梅花點綴在大地上,又像是飛碟從天而降,構成人文造藝與自然環境巧妙天成的絕景,令人嘆為觀止,是民居建築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2001年5月被列入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建於1350年的比薩斜塔聞名世界。它的出名,在於斜而不倒。六百多年來,塔身緩緩向南傾斜,近一個世紀傾斜似有加速之勢,尤其是經過1972年大地震後,它的斜度現今已達8度。比薩斜塔的斜,是塔身整體的斜。單從塔體來看,每一處結構還都是橫平豎直,中規中矩的。
在中國福建南靖縣境內,有一處堪與比薩斜塔叫板的古建築,它就是號稱「東倒西歪樓」的裕昌樓。裕昌樓是一座圓形土樓,建於元末明初,建造年代較比薩斜塔僅晚十幾年。裕昌樓共有五層,房室270間,從三層開始,樓內迴廊木柱便從左向右傾斜,最大斜度達到15度;而第四層迴廊的木柱又以同樣斜度反方向從右向左傾斜,兩層樓的木柱看上去東倒西歪。歪斜盡管歪斜,可是若把一層至五層的木柱迴廊看成一個整體,最底部的木柱和最頂部的木柱卻是保持在同一條軸線上的。裕昌樓的斜,是局部結構的斜,就像今天的央視新大樓,有驚無險,斜而不危。
和貴樓位於南靖縣梅林鎮璞山村,跟南靖縣城53千米。建於清代雍正十年,是座佔地1547平方米,是南靖最高的土樓。這座土樓建在沼澤地上,用200多根松木打樁、鋪墊,歷經200多年仍堅固穩定,保存完好。2001年5月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河坑土樓群位於書洋鎮典江村河坑自然村,距南靖縣城58千米。包括朝水樓、陽照樓、永盛樓、繩慶樓、永榮樓、永貴樓等6座方形土樓,裕昌樓、春貴樓、東升樓、曉春樓、永慶樓、裕興樓等6座圓土樓和五角形的南薰樓共13座。其中年代最早的朝水樓建於1549年。河坑土樓群有仙山樓閣、北斗七星。
漳州土樓數量很多,共有800多座。第一座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的土樓是華安仙都二宜樓,被譽為「土樓之王」,是土樓中的優秀代表作,其規模宏大,保存完整,有「圓樓之王」、「國之瑰寶」之譽。
歷史最悠久的是華安縣沙建鎮的「齊雲樓」,它是目前所發現的最古老的有確切紀年的土樓,建於明洪武四年(1371年);規模最大的土樓是直徑達94.5米的詔安縣宮陂鄉「在田樓」,它有「超級土樓」之稱;土樓造型多樣,有圓方、橢圓、半月、交椅、雨傘、風車、八卦等形狀,最為奇特的是南靖縣書洋鄉田螺坑的土樓,它是由一方一橢三圓五座土樓組合而成,氣勢磅礴,令人震撼。
在加拿大魁北克市舉行的第32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來自各國的專家經過緊張熱烈的審議討論,最後由包括中國在內的21個委員國一致表示通過將中國的福建土樓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福建土樓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大型民居建築,造型獨特、規模宏大、結構奇巧,以豐富的文化內涵、獨特的聚居方式、合理的布局及與自然環境相融合的選址理念而備受世人矚目。1999年,福建土樓「申遺」工作啟動。2000年4月,福建省政府正式確定由永定、南靖、華安三縣的「六群四樓」共46座土樓,以「福建土樓」的名義正式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項目。2004年,福建土樓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去年10月,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對福建土樓遺產申報項目進行現場評估考察。今年上半年,福建土樓順利通過正式評估,成為提交第32屆世界遺產大會審議表決的全球47項申報世界遺產項目之一,這也是2008年我國參評的唯一文化遺產審議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