茱萸綠植養護
Ⅰ 茱萸植物的寓意
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種常綠帶香的植物,具備殺蟲消毒、逐寒祛版風的功能。權木本茱萸有吳茱萸、山茱萸和食茱萸之分,都是著名的中葯。佩茱萸,漢族歲時風俗之一。在九月九日重陽節時爬山登高,臂上佩帶插著茱萸的布袋(古時稱"茱萸囊")。
茱萸是一種落葉小喬木,開小黃花,果實橢圓形,紅色,味酸,可入葯。
Ⅱ 茱萸是怎樣的植物
茱萸,又名抄"越椒"、"艾子",是一種常綠襲帶香的植物,具備殺蟲消毒、逐寒祛風的功能。木本茱萸有吳茱萸、山茱萸和食茱萸之分,都是著名的中葯。佩茱萸,漢族歲時風俗之一。在九月九日重陽節時爬山登高,臂上佩帶插著茱萸的布袋(古時稱"茱萸囊")。
茱萸是一種落葉小喬木,開小黃花,果實橢圓形,紅色,味酸,可入葯。
Ⅲ 山茱萸種植法
1、山茱萸選擇土層深厚、肥沃、排水良好,呈微酸性的腐殖土或壤土種植為專佳。
2、山茱萸成屬園後要增強樹體的各種必需元素的供給,增施有機肥料,注意灌排水,保持適度墒情,要注意適時噴灑新高脂膜以保肥水之效,切實促進樹體的強壯,增強其抗病能力。
3、每年早春將樹基叢生枝條剪去,促主幹生長。並在其刀剪傷口處及時塗抹愈傷防腐膜,促進傷口癒合,防止病菌侵襲感染。分別在花蕾期、幼果期和果實膨大期,噴施壯果蒂靈,增粗果蒂,加大營養輸送量,防落花、提高授粉能力,提高坐果率,加快膨大速度,確保果品優質高產。
4、用促花王2號環刷山茱萸環割口,即可大大促進花芽分化,提高開花坐果率,抑梢狂長,徹底均衡大小年。
5、根據植保措施噴灑葯劑防治病蟲害,並同時加施新高脂膜增強葯效;秋末冬初,要塗刷護樹將軍,做好園地和樹體的越冬抗寒准備。要增施肥強底墒,保障樹體營養供給,確保樹體的健壯,為來年豐產增收奠定基礎。
Ⅳ 重陽節插茱萸是什麼綠植
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種常綠帶香的植物,具備殺蟲消毒、逐寒祛風的功能。木本茱萸有吳茱萸、山茱萸和食茱萸之分,都是著名的中葯。按中國古人的習慣,在九月九日重陽節時爬山登高,臂上佩帶插著茱萸的布袋(古時稱「茱萸囊」),以示對親朋好友的懷念。唐代詩人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中曾寫道:「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山茱萸酸澀微溫而質潤,走肝腎二經。溫能助陽,酸澀主收,故能補益肝腎,澀精縮尿,收斂元氣,斂汗固脫,固經止血,強壯身體,是常用的滋補強壯葯。中醫認為,腎主閉藏,宜秘而不宜泄。腎氣虛,閉藏之職失權,則易出現陽痿遺精、尿頻、汗出以及婦女月經過多、崩漏下血等症狀。腎主骨,肝主筋,肝腎不足,筋骨失榮,是以腰膝酸軟,肢體乏力。五臟之精氣,皆上奉於目,特別是肝血、腎水更為重要,所謂「眼非血不精,非水不明」。若肝腎不足,精血不能上奉於目,是以視物昏花、頭暈目眩。山茱萸既能補肝益腎,又有酸斂之性,故上述諸症,皆常應用。如著名的補腎良方六味地黃丸等系列方劑,與左歸丸、右歸丸以及有固經止血作用的固沖湯、斂汗固脫的來復湯等,山茱萸皆為方中要葯。由於山茱萸溫陽收斂,故凡腎陽偏亢、下焦濕熱較重者則不宜服用。
Ⅳ 茱萸是一種植物,古人認為它可以滿避邪。是否正確
資料:
茱萸是一種落葉小喬木,開小黃花,果實橢圓形,紅色,味酸,可入葯。
漢族民間風俗版,農歷九權月九日重陽節,佩茱萸能祛邪辟惡。
在重陽節這一天,按照漢族民間風俗,人們除登高望遠、暢飲菊花酒外,還要身插茱萸或佩帶茱萸香囊。重陽節與茱萸的關系,最早見於《續齊楷記》中的一則故事:汝南人桓景隨費長房學道。一日,費長房對桓景說,九月九那天,你家將有大災,其破解辦法是叫家人各做一個彩色的袋子,裡面裝上茱萸,纏在臂上,登高山,飲菊酒。九月初九這天,桓景一家人照此而行,傍晚回家一看,果然家中的雞犬牛羊都已死亡,而全家人因外出而安然無恙。於是茱萸「辟邪」便流傳下來。
結論:
茱萸是一種植物,古人認為它可以辟邪,確有記載。
Ⅵ 山茱萸植物
山茱萸(學名:Cornus officinalis),山茱萸科落葉灌木或小喬木。其成熟果實為中葯,別名山萸肉、葯棗、棗皮、蜀酸棗、肉棗、薯棗、雞足、實棗、萸肉、葯棗、天木籽、山芋肉、實棗兒。
Ⅶ 上了一點綠植肥紫背茱萸為什麼突然葉子黃了
葉片失綠是果樹生產中的常見病害之一。傳統的觀點認為果樹失綠的主要原因是土壤缺乏二價鐵離子,同時也和鋅、鎂、銅等元素的供應不足有關,而實際上果樹葉片失綠不純粹是因缺乏這些元素而引起的,還與環境條件、病害發生情況、管理水平等因素有關。 1 營養元素的原因 營養元素絕對含量低 營養元素絕對含量的缺乏,是導致葉片失綠症最敏感的原因。各種缺素症狀如下:①缺氮。老葉先顯黃色並變薄,後期葉片顯淡黃綠色而脫落。②缺磷。幼葉及未成熟葉顯暗綠色,成熟葉顯紅紫色或暗綠色。③缺鉀。老葉失綠變黃,最後逐漸形成壞死斑點。④缺鎂。大葉上有黃褐色斑點,中間葉脈失綠變黃。⑤缺錳。最新成熟葉片脈間失綠。⑥缺鋅。小葉新梢先端黃化,後全葉脈間失綠呈壞死斑點。⑦缺硫。幼嫩葉淡綠變黃,莖細小。⑧缺硼。葉黃化卷縮,幼嫩生長中心不規則,有黃色斑點。⑨缺鐵。幼嫩葉脈間失綠發白,但葉脈仍綠。⑩缺鈣。未成熟葉沿中脈枯死失綠,常伴有果實生理病害。⑩缺銅。葉尖變白,葉細而扭曲。 土壤中鐵的含量低 生產中常見的是由於鐵元素相對含量低而導致果樹葉片失綠。造成鐵元素相對含量低的常見原因有:①土壤中碳酸鈣含量過高,使ph 值升高,限制了三價鐵離子向二價鐵離子的轉化,使土壤中有效鐵(二價鐵離子)減少。另外磷元素也常被鈣質固定而使其有效性降低。②土壤中磷酸鹽含量過高,過剩的磷與鐵產生化學反應而形成難溶於水的磷酸鐵鹽,使鐵離子被固定,減少了有效鐵;果樹體內如已吸收過多的磷也會抑制對鐵元素的正常吸收。③土壤中重金屬離子含量過高。銅、鋅、錳均與鐵有頡頏作用,其中尤以銅對鐵的頡頏作用最大。④養分失調造成鐵營養失調。黃土園區土壤鉀素含量本身就比較高,但近年來為提高果實品質,果農開始注重施用磷鉀肥,但只是憑經驗施肥或盲目施肥,導致果園土壤各養分失調,速效鉀的絕對含量大大 增加,有效鉀與有效鐵的比率過大,造成果樹的鐵營養失調。大量研究表明,土壤中銅、鉀、氮、磷、錳絕對含量的不正常升高能造成鐵的相對缺乏。 值的影響 土壤中ph 值過高或過低也會造成果樹葉片失綠。當土壤中 ph 值過高(>8.5)時,會造成許多元素如鐵、鈣、鎂、鋅、銅等形成難溶性化合物而被固定,使其有效含量降低。高ph 值還會影響鐵溶解的其他途徑,使溶解性鐵減少。當土壤中ph 值過低(<5.6)時,許多元素如鉀、磷、鈣、鎂等又會因為過於活化而在被吸收前由於雨水淋溶沖刷丟失,造成營養元素的絕對含量過低,這種現象在沙質土壤中比較明顯。另外,樹體對鐵的利用效率還受樹體ph 值的影響。在習慣於施用以no—(硝態氮)為主要氮源的果園中,硝態氮的吸收使樹體內oh—、hco—水平提高,限制了鐵在韌皮部的運輸,從而影響鐵的利用率;而以 nh4 (銨態氮)為主要氮源的樹體則不會有上述的副作用出現。 重金屬離子的影響 重金屬離子汞、鉛、鎢、鋁等對植物有毒,也會引起果樹葉片失綠症的發生。鋁含量多時可抑制鐵、鈣的吸收,並強烈干擾磷代謝,阻礙磷的吸收和向地上部的運轉,還會抑制根的生長,使根尖和側根變粗呈棕色,地上部生長受阻,葉子呈現暗綠色,莖呈現紫色。 2 環境條件的原因 溫度 溫度過高時,植物呼吸作用大於光合作用,長時間高溫會造成植物體飢餓,使土壤水分中氧的溶解度(即含氧量)下降,造成植物根系無氧呼吸,甚至生成有毒物質,根系吸收能力下降。高溫可抑制含氮化合物的合成,促進蛋白質的降解,最終影響葉綠素的合成。溫度過低時,水分代謝失調,吸水能力、蒸騰速率、根系吸收能力、光合速率都會下降,導致蛋白質合成小於降解,葉綠體分解加速,最終造成葉綠素含量下降。地溫的管理也十分重要,在早春常常由於雜物或樹體枝條過密,造成樹冠下方遮陰,地溫上升緩慢,而此時地上部生長旺盛,易造成地上部營養元素和水分供應相對不足。 水分 水分過多(主要指澇害)會導致根際缺氧,其有氧呼吸受到限制而被迫進行無氧呼吸,產生大量有毒物質,使代謝紊亂。另外,還可導致根系能量缺乏,從而阻礙礦物質的正常吸收。水分過多還會使環境中好氣性細菌的正常生長活動受抑,影響礦物質供應,使土壤中厭氣性細菌活躍,引起土壤溶液酸度的增加,土壤氧化還原勢降低,形成大量有害的還原性物質(如硫化氫等), 一些元素如錳、鐵、鋅也易被還原流失,最終導致樹體營養缺乏。水澇使樹體生長量降低,二氧化碳含量上升,導致重碳酸根離子濃度上升,引起一系列相關的不良反應。當空氣中水分過多(即相對濕度過大,常見於溫室栽培,連陰雨天氣)時,會造成樹體蒸騰速率下降,吸水能力減弱,樹體葉片吐水、傷流,營養元素外流,導致特定環境或特定物候期下的營養元素相對缺乏。水分不足(主要指土壤乾旱)會造成葉片氣孔關閉,二氧化碳擴散阻力增加,葉綠素合成速度減慢,水解加強,糖類積累,最終導致光合能力下降。當出現水分相對不足(即生理乾旱)時,葉片也會黃化。土壤溶液濃度過高或有毒物質積累等原因,使根系吸水困難,造成樹體水分失調,並影響營養元素的吸收運轉。 土壤 土壤質地過於黏重,則透水性差,積水後有機質分解慢,易受環境(乾旱、凍害)脅迫,尤其在春季土溫上升慢的時候,易導致生理乾旱。土壤質地過於沙化,保水保肥力差,易受夏季乾旱影響,而且在雨季也容易因淋溶而導致營養元素大量流失。鹽鹼地中果樹根系生長不良,且易發生缺素症,常遇有地下水位偏高,而引起澇害;荒漠土壤中有機質嚴重缺乏,礦物質養分稀少。 氣體污染 在部分距離廠礦較近的地方,有時產生較高濃度的有害氣體,短時間作用能使葉片組織壞死,最初呈灰綠色,後轉為暗綠色油漬或水漬斑,葉片變軟,最後呈現白色、紅色或暗綠色。長期處於亞致死濃度有害氣體污染之下,能逐步破壞葉綠素合成,使葉片失綠或畸形。長期處於低濃度的污染空氣中也會由於有害物質的積累使樹體生理代謝受到影響,導致果品品質下降。 土壤和水體污染 土壤污染常是由於使用污染水體灌溉果園造成的,也有由於大氣污染物受重力作用或隨雨水降落地面而引起的土壤污染,還有由於使用殘留量較高的化學農葯而造成的土壤污染。污染水體中的有機污染物、各種重金屬離子含量常常很高,會抑制樹體內許多酶的活性以及蛋白質的合成,打破營養元素的平衡,影響對其他元素的正常吸收而阻礙樹體的正常代謝。酸雨、酸霧也會對果樹造成非常嚴重的傷害,主要表現為對葉片的直接傷害,對果樹成花結果的影響,以及引起樹體營養元素的淋失。 人為污染 在現實生產中,許多果農常由於防治病蟲害和使用微量元素過程中的不科學操作而導致農葯污染,以致影響到大量元素的正常吸收代謝。 3 其他病蟲害的原因 病菌及病原體會破壞根莖葉的疏導組織,病原微生物以及被侵犯的機體組織的代謝產物會堵塞疏導組織,造成營養元素、水分等運輸力的下降。部分病菌及病原體還直接侵入葉片破壞葉綠素、原生質結構。另外,在果樹上,由病毒引起的失綠症也比較常見。由金紋細蛾和紅蜘蛛危害葉片引起的黃葉也是很常見的。金紋細蛾危害後,葉片發黃,下表皮皺縮,上表皮翹起;紅蜘蛛危害後,葉片失綠,呈白色斑點,葉背多有結網。另外,蚜蟲等也可能引起葉片的失綠。 4 管理方面的原因 砧木及品種 各種果樹耐鹽鹼能力各不相同。棗、葡萄適應微鹼性環境,柑橘、香蕉適應酸性土壤,葡萄較耐鹽,蘋果則較差。果樹對酸鹼的適應性又因砧木而異,如沙梨砧較耐酸性土壤,杜梨砧較耐鹼性土壤。 整形修剪 秋季修剪時,留枝過多,樹冠過大,超出根系的負載能力,春季會因樹冠遮陰,造成地溫上升過慢,使樹體養分相對缺乏導致葉片黃化,這種現象在大小年樹上尤其明顯。過量結果,造成養分供應不足,枝條生長量小或細弱,使當年樹體養分儲備不足,從而導致來年養分缺乏,呈現不同程度的缺素黃化症。另外,枝葉迅速生長期的修剪跟不上,會因樹冠郁閉、內膛密擠,老化葉、病葉增多,通風透光不良而導致內膛葉片失綠變黃。 其他管理 有些果農,在溫室肥水管理中仍依據大田施肥經驗進行,由於溫室的氣候特殊加上溫室土壤的淋溶作用、蒸騰作用與大田不同會造成土壤溶液濃度的上升,最終導致樹體黃化。由於管理水平而造成的早期落葉病也會引起黃化病,外向葉呈黃色,以褐斑病為主,病斑周圍有綠線。在日常管理中,對根、莖造成的機械損傷(包括非正常環剝)會造成對輸導組織的破壞,這種情況常存在於葡萄等樹體行間操作過程中,嚴重時也可能引起樹體營養元素、水分的嚴重缺乏,並導致有機養分缺乏而造成葉片尤其是新生葉片黃化、脫落。在溫室栽培中,氣溫、地溫上升的不協調,也可能造成葉片失綠。 5 小結 果樹葉片失綠的起因很多,影響葉綠素合成或分解的因素都可能造成葉片失綠。防治時應科學分析失綠的根本原因,採取最有效的防治方法。筆者認為增施有機肥(施用農家肥、秸稈還田、果園生草等)、改良果園土壤質地等措施,有利於提高果樹樹體的抗黃化能力,也是最基礎、經濟和最有效的方法。
Ⅷ 怎樣養孔雀朱萸(植物)
孔雀竹芋,又名花葉竹芋,為竹芋科竹芋屬觀葉植物。基部具塊莖,株高20-30厘米,葉長橢圓形,葉面綠白色,中肋邊緣有較在原褐色斑紋,葉片終年常綠,具獨特的金屬光澤;褐色斑塊猶如開屏的孔雀,色彩清新、華麗、柔和,是常見的室內觀葉植物。
栽培管理 孔雀竹芋原產美洲,性喜半陰和高溫多濕環境,不耐寒,生長適溫為20-30℃,超過35℃或低於7℃,均對生長不良。越冬溫度不可偏低,否則葉片易捲曲。要求土壤疏鬆、富含殖質且排水良好。
生長期要給予充足的水分,尤其夏秋季除經常保持盆土濕潤外,還須經常向葉面噴水,以降溫保濕;它要求有較高的空氣濕度,最好能達到70%至80%;忌空氣乾燥、盆土發干,但不能積水。秋末後應控制水分,以利抗寒越冬。
冬季保持乾燥的環境,過濕則基部葉片菱黃枯焦,影響其觀賞價值。
孔雀竹芋缺肥時植株明顯矮小,葉色暗淡,金色光澤不艷。生長期每20天施稀薄液肥一次,氮磷鉀比例應為2∶1∶1,可使葉色光澤艷麗,切忌氮肥比例過大,如平時每隔10天用0.2%的液肥直接噴灑葉面,對萌芽和生長均極為有利。冬季和夏季停止旋肥。
5—9月生長季要置於陰蔽或半陰處,保持40%-60%的透光率,避免烈日直射,光照過強或空氣乾燥容易造成葉緣葉尖枯焦、葉面斑紋暗淡無光;但光線也不宜太弱,若長時期放在陰暗室內,溫度低、光照不足,也會長勢衰弱,不利葉色形成,失去葉面特有的金屬光澤。冬季可接受通過玻璃的直射陽光。
雀竹芋喜高溫、濕潤,生長適溫為18℃-25℃,喜空氣濕潤,在20℃以上的5月-10月生長最快,在每年10月至翌年4月低溫季節,北方應移入溫室越冬,冬季越冬溫度不宜低於15℃,否則葉色暗,葉片卷縮,葉尖發黃,如受凍輕微,及時改變環境條件,來春仍能發出新葉,如受凍嚴重葉子先後枯死,甚至全株死亡。如室內晝夜溫差大可用塑料薄膜套盆或用玻璃箱保溫保濕,每月並用溫水清洗葉面一次,以保持葉片的色澤。
每年春季,待氣溫穩步升至20℃後,可換盆一次,換盆時須添加新的培養土,並剪去殘根敗葉,重新栽培,以利生長。
孔雀竹芋病蟲害較少,但如果通風不良、空氣乾燥,也會發生介殼蟲為害,應用1500倍樂果噴灑防治。
繁殖方法:孔雀竹芋用分株繁殖。一般多於春末夏初氣溫20℃左右時結合換盆換土進行。氣溫太低時分株容易傷根,影響成活或使生長衰弱。分株時將母株從盆內扣出,除去宿土,用利刀沿地下根莖生長方向將生長茂密的植株分切,使每叢有2 —3個萌芽和健壯根;分切後立即上盆充分澆水,置於陰涼處,一周後逐漸移 至光線較好處,初期宜控制水分,待發新根後才充分澆水。
在辦公室養的話,
由於辦公室一般冬天會有暖氣,夏天亦會有冷氣,唯一要注意的是空氣濕度,平時應每天2-3次給葉片及周圍噴水,盆底還應墊一隻較大的托盤,盤中始終保持有水,以增加小環境的濕度。但要注意盆要架空,不能把盆底浸泡在水中,以免造成爛根。以下是孔雀竹芋的養護方法:
孔雀竹芋為原產巴西的著名觀葉植物,株高30厘米至60厘米,葉長20厘米至30厘米、寬約10厘米,因其葉表具有密集的絲狀斑紋從中心葉脈伸向葉緣,彷彿孔雀舒展的尾羽,因以得名。其葉片有特殊的「睡眠運動」,即在夜間它的葉片從葉鞘延至葉片,均向上呈抱莖狀地折疊起來,翌晨陽光照射後又重新展開。
孔雀竹芋喜溫暖濕潤和半陰環境,不耐寒。生長適溫為18℃至25℃,超過35℃對其生長不利;越冬雖處於半休眠狀態,但室溫不得低於13℃至16℃,其它季節維持正常室溫即可。它要求有較高的空氣濕度,最好能達到70%至80%;忌空氣乾燥、盆土發干,但也忌盆土內積水,否則極易造成植株爛根。在室內養護期間,經常用涼開水噴灑葉片效果不錯。
孔雀竹芋在夏、冬兩季的管理,應小心謹慎。夏季應給予50%的遮光,忌強光直射,否則很容易出現葉面灼傷;施肥可用漚透的稀薄餅肥液,生長季節每月一次;夏秋季節放在室內,要求有較高的空氣濕度,可在盆底置一淺碟,放入適量的水後供蒸發保濕,最好放在靠窗邊,冬季則需溫暖通風,停止施肥,減少澆水,以維持盆土濕潤的為度。
孔雀竹芋的繁殖主要用分株法。可結合春季換盆,待盆土稍干時,將植株從花盆中脫出,輕輕抖去一些宿土,用利刀將植株間結合薄弱處的莖節切斷,以具有2至4個葉片的根莖為一從,使用新鮮肥沃的培養土進行栽種。
孔雀竹芋比較耐陰,可常年擱放於室內向陽的窗前,而保持旺盛的生長勢,且為不可多得的觀葉植物種類。
Ⅸ 茱萸是一種香氣濃郁的植物,古人在重陽節有插戴茱萸的習俗。是真的嗎
古人在重陽節有插戴茱萸的習俗是真的,比如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就有提到,內古時人們認為重陽節容插戴茱萸可以避災克邪。這里突出遠在故鄉的兄弟們今天登高時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卻發現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內。
好像遺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鄉的兄弟共度佳節,反倒是兄弟們佳節未能完全團聚;似乎自己獨在異鄉為異客的處境並不值得訴說,反倒是兄弟們的缺憾更須體貼。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這種出乎常情之處,正是它的深厚處、新警處。
(9)茱萸綠植養護擴展閱讀: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唐代詩人王維創作的詩歌。該詩寫出了遊子的思鄉懷親之情。詩一開頭便緊切題目,寫異鄉異土生活的孤獨凄然,因而時時懷鄉思人,遇到佳節良辰,思念倍加。
接著詩一躍而寫遠在家鄉的兄弟,按照重陽節的風俗而登高時,也在懷念自己。詩意反復跳躍,含蓄深沉,既樸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節倍思親」更是千古名句。
Ⅹ 荷花茱萸怎麼養
山茱萸最好養在陰暗潮濕的地方,吳茱萸則要養在陽光充足而溫暖的地方。要經常澆水,但不要澆太多,還要經常的修枝、除草等
你那個應該是I吳茱萸
作為植物,茱萸主要有兩種:
一種是山茱萸科的山茱萸,一種是茴香科植物吳茱萸,因為產於吳地(今江浙一帶)質量最好,因而得名,也叫越椒或艾子,它是一種常綠小喬木,樹幾乎可以長到一丈多高,葉為羽狀復葉,初夏開綠白色的小花,結實似椒子;秋後成熟。果實嫩時呈黃色,成熟後變成紫紅色,有溫中、止痛、理氣等功效。果實成小粒裂狀,味極辛香,可食用,莖、葉可入葯,功能暖胃燥濕,為「十全大補丸」、「六味地黃丸」的重要成分之一。茱萸葉還可治霍亂,根可以殺蟲。《本草綱目》說它氣味辛辣芳香,性溫熱,可以治寒驅毒。古人認為佩帶茱萸,可以辟邪去災。《風土記》記載:「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頭上,辟除惡氣而御初寒。」
一種是山茱萸科的山茱萸。
別名:肉萸、山萸肉、葯棗
科名:山茱萸科 Cornaceae 、燈台樹屬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老枝黑褐色,嫩枝綠色。葉對生,卵狀橢圓形或卵形,長5—12厘米,寬約7.5厘米,頂端尖,基部渾圓或楔形,表面疏生柔毛,背面毛較密,側脈6—8對,脈腋有黃褐色短柔毛;葉柄長約1厘米,有平貼毛。傘形花序腋生,先葉開花,有4個小型苞片,卵圓形,褐色,花黃色;花萼4裂,裂片寬三角形;花瓣4,卵形;花盤環狀,肉質。核果橢圓形,成熟時紅色。花期5—6月,果期8—10月。
浙江、安徽有分布;生於山溝、溪旁或較濕潤的山坡。
一種是茴香科植物吳茱萸。
別名 曲葯子、伏辣子、茶辣、臭泡子。
來源 為芸香科植物吳茱萸Evodia rutaecarpa (Juss.) Benth.的近成熟果實。
植物形態 灌木或小喬木,高2.5~8m。幼枝、葉軸、葉柄及花序均被黃褐色長柔毛。羽狀復葉對生;小葉5~11,長橢圓形或卵狀橢圓形,長5~14cm,寬2~6cm,上面疏生毛,下面密被白色長柔毛,有透明腺點。花單性異株,密集成頂生的圓錐花序。骨突果紫紅色,有粗大腺點,每果含種子1粒。花期6~8月,果期9~10月。
生於溫暖地帶山地、路旁或疏林下。分布於廣東、廣西、貴州、雲南、四川、陝西、湖南、湖北、福建、浙江、江西。
採制 8~11月果實尚未開裂時,剪下果枝,曬干或低溫乾燥,除去枝、葉、果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