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植與教室環境活動指導教案
❶ 《植樹與綠化》勞動技術教案
一、環保教育主題:
承擔綠色責任、營造綠色環境、樹立綠色觀念、傳播綠色文明。
二、行動口號:「美化校園我行動,愛綠護綠我能行!」
三、活動目標:
1.幫助幼兒知道樹木與人類生存的關系,培養幼兒從小學會愛護植物,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2.培養幼兒的勞動技能,了解種樹的益處。知道更多有關植物的知識、增強觀察能力、分析能力,環保意識,生態意識,以達到為班級、學校、社會增添綠色,凈化、美化環境的目的。
四、 活動過程:
主持人:親愛的同學們,你們知道3月12日也就是今天是什麼節日嗎?對!在這春意盎然、生機勃勃的陽春三月,我們又迎來了一年一度的植樹節。
你們看!小樹發芽了,花兒馬上要開了,又是一年芳草綠。綠色孕育著生命與希望,沒有綠色,就沒有我們人類。我們要愛護每一片綠葉,愛護每一株幼苗。綠化校園,從我做起,從身邊做起。
但是自開學以來,我們發現了一些與愛護綠化不相吻合的行為。
請學生一一列舉校園中的不文明現象。
主持人小結:有的同學為了貪圖方便,從草坪中直接穿跑,並在草坪中玩耍;還有的同學折斷樹枝;更有個別同學用小刀刻畫樹木。這些都成為我們行為規范中極不和諧的一幕。為此,在植樹節來臨之際,我們向全校同學發出倡議:積極行動起來,人人爭做愛綠、護綠小使者。
學生分組討論如何成為一名合格的愛綠、護綠小使者。
請學生代表發言。
主持人小結:
我們倡議大家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愛護每一片綠葉,愛護每一棵幼苗。要求做到下面幾點:
1、開展「綠化知識你我知活動」,了解校園里的每一種植物和一些綠化常識。
2、積極參加社區、學校組織的愛綠護綠活動,承擔社區、學校附近綠化地面的保潔工作,看到不文明的行為要及時制止、勸阻。
3、向有經驗的老師或家長學習種花、種菜。各中隊可自帶種子或植物進行種植養護,為班級增添一份綠色,也可以藉此機會撰寫觀察日記,進行成果展示。
4、各中隊自願成立護綠小隊,開展揀雜物、擦花壇、養護綠化等活動。如:修剪枝葉、松鬆土、拔拔草、澆澆水,不採摘花朵,不攀樹枝,不踐踏草坪。
主持人總結:
同學們,讓我們行動起來,從現在做起,從身邊做起,美化我們的校園,凈化我們的心靈,讓我們用實際行動投入到「3.12」植樹節的愛綠、護綠活動中去,為建設美麗、文明、和諧的家園貢獻自己的力量!最後,我提議,為了美化我們的校園,保護我們身邊的環境,讓我們集體宣誓:「美化校園我行動,愛綠護綠我能行!」
集體齊唱歌曲《春天在哪裡》,在歌聲中結束本次活動。
❷ 學前班戶外活動《觀察植物園》備課教案
說目標:
教學的最終目標是為了促進幼兒的發展,教學目標的起點和終點都應歸於幼兒。根據《綱要》精神,結合學前班幼兒年齡特點和識字水平,我確定了本次活動的目標:
1.知識目標:幼兒能給生活中常見的植物分類。
2.技能目標:培養幼兒對漢字的興趣,願意觀察漢字,能根據漢字不同的偏旁進行分類(這也是本次活動的重點),增強幼兒對文字元號的敏感性(這也是本次活動的難點)。
3.情感目標:通過適時的鼓勵和誇獎,使幼兒能在活動中獲得滿足與成功。
說教材:
我說課的內容是學前班探究式活動課程•語言交流下冊中的《植物園》。這次活動視覺效果好,我利用電教手段激發幼兒對漢字的興趣,從而願意觀察漢字,找出漢字的不同特點,以增強幼兒對文字元號的敏感性。通過設立各項活動,培養幼兒觀察力,合作精神。
說教法、學法
1.說教法
針對教材內容和幼兒的年齡特點,為了更好地引起幼兒的注意及興趣,我主要運用了電教手段、啟發性提問法和游戲法,其次採用循序漸進的方法教授新知識。
(1)通過輕松愉快的視頻,導入主題,引起幼兒興趣。
(2)通過啟發性的提問引導幼兒有目的、仔細地觀察、合作,並積極思維,以增強幼兒對文字元號的敏感性。
(3)通過快樂的游戲,讓幼兒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培養助人為樂的精神。
2.說學法
活動中幼兒主要運用了觀察法、活動操作法和游戲法。
觀察法是幼兒通過視、聽覺感官積極參與活動,幼兒通過觀看電腦課件直接獲得生動的印象,通過觀察圖片和漢字在頭腦中形成對文字元號的敏感性。
說教學過程:
根據學前班幼兒學習語言和年齡的特點,結合幼兒園教學工作原則和本次活動的目標,我設計以下三個環節:
(一)音畫結合,引起幼兒興趣,導入主題。
在導入部分,根據幼兒年齡特點,他們對視覺效果和聽覺效果都會很敏感,我首先放映一段伴有歌聲的植物園花卉視頻,引起幼兒興趣導入主題。
「我們已經在植物園中走了一圈兒,真是生機勃勃,美不勝收啊!」(邊說邊出示課題)
❸ 植物生產的光環境調控教案
教學目標:
◆掌握:植物生產在農業生產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植物生產的特點。
◆理解:環境條件對植物生產的重要性。
◆了解:植物生產與環境課程的學習方法。
教學重點:
◆植物生產在我國農業及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
◆植物生產的特點。
教學時數:2學時
教學方法:理論講授
教學過程:
一、由學生討論對農業的認識導入新課
二、新授
Ⅰ、植物生產在我國農業及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人民生活資料的重要來源
人們生活消耗的糧食、水果、蔬菜幾乎全部來自於植物生產;服裝原料80%來自於植物生產。
(二)工業原料的重要來源
植物生產為工業生產提供原料。我國40%的工業原料、70%的輕工業原料來源於植物生產。
(三)農業的基礎產業
畜牧業、漁業、林業等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植物生產。
(四)農業現代化的組成部門
植物生產是農業的基礎,沒有現代化的植物生產,就沒有現代化的農業。
Ⅱ、植物生產的特點
植物生產是以植物為對象,以自然環境條件為基礎,以人工調控為手段,以社會經濟效益為目標的社會性產業。與其他社會物質生產相比,具有以下幾個鮮明的特點。
(一)系統的復雜性
植物生產是一個有序列、有結構的系統,受自然和人為的多種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它是由各個生產環節所組成的一個統一的整體。
(二)技術的實用性
植物生產是把生命科學、農業科學的基礎理論轉化為實際的生產技術和生產力。主要研究解決植物生產中的實際問題,其技術必須具有適用性和可操作性,力爭做到簡便易行,省時省工,經濟安全。
(三)生產的連續性
植物生產的每個周期內,各個環節之間相互聯系,互不分離;前者是後者的基礎,後者是前者的延續,是一個不斷循環的周年性產業。
(四)植物生長的個體生命周期性
植物生長發育過程形成了顯著的季節性、有序性和周期性。
(五)明顯的季節性
植物生產依賴於大自然的周期變化,不可避免地受到季節的強烈影響。
(六)嚴格的地域性
地區不同,其緯度、地形、地貌、氣候、土壤、水利等自然條件不同,其社會經濟、生產條件、技術水平等也有差異,從而構成了植物生產的地域性。
❹ 如何設計植物方面的集體教學活動方案
1. 使學生了解制定活來動方案的重要性自和必要性,初步認識活動方案的基本要素。
2.根據學生自身的特長、愛好,進行合理的分工。
3.通過指導讓學生掌握實踐活動方案設計的主要步驟。
4.通過小組活動,使學生學會分享共同的勞動成果,體驗合作學習的樂趣。
二、活動准備:
教師准備好完整的小組活動方案樣本、小組分工表。
❺ 小學三年上冊環境教案《綠色植物用處多》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① 描述綠色植物為生物提供了食物和能量;理解綠色植物是「能量轉化器」。(重點)
② 明確綠色植物有助於維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理解綠色植物是自動「空
氣凈化器」。(重、難點)
③ 描述綠色植物在水循環中的作用;理解綠色植物是天然的「蓄水池」。(重、難點)
2.能力目標
通過討論活動,培養學生的表述能力、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挖掘本節課的情感點,使學生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引導學生關注自己的生存環境,形成熱愛生命、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課前准備:
教師製作多媒體課件;生物圈中生物的能量來源的動畫、「自然界的水循環」的動態模式圖、自然界中水循環路線示意圖、大雨過程中地表徑流錄像等。
學生查閱「溫室效應」的相關資料。
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1、說出綠色植物的蒸騰作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概念。
2、寫出綠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反應式。
【設計意圖】復習光合作用的反應式,可以讓學生通過反應式,體會到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為其它生物提供了物質和能量;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產生氧,維持碳—氧平衡。復習蒸騰作用,可以讓學生體會到植物的蒸騰可以促進水由陸地到大氣的水的循環。這樣就為本節課的學習做好鋪墊。
二、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教師展示這兩張圖片,比較造成這兩種不同景象的原因是什麼?有什麼啟示?
生1:左面這幅圖,大量的植物給大地披上了綠裝,呈現出勃勃生機的景象,這里的環
境優美,空氣清新,給人們帶來了希望和活力。
生2:右面這幅圖,由於植被的破壞,形成了沙塵暴,影響了人們的健康、生活和生產。
生3:綠色植物在生物圈中起到很大的作用。
師:綠色植物在生物圈中到底起到哪些作用呢?這節課我們大家來共同探討一下。
【設計意圖】教師展示圖片,創設兩個不同的情境,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激活學生思維、誘發學生興趣。使學生意識到綠色植物在生物圈中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從而順利地導入新課。
三、引導探究、層層推進
師:請同學們依據綠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反應式,說出光合作用的實質是什麼?
生1:物質的轉變,將無機物合成有機物;
生2:能量的轉變,把光能轉化成儲存在有機物體內的化學能。
師:觀察下圖,結合教材65頁第一自然段,思考生物圈中能量是怎樣轉化和利用的?
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呈現生物圈中生物的能量來源動畫。然後教師出示下面問題:
(1)分別說出狼、兔、蘑菇的營養物質和能量的來源?
(2)它們所需要的營養物質和能量直接或間接來自哪種生物?
(3)植物體內的有機物和能量是怎麼獲得的?
(4)在生物圈中的能量,最終來源於什麼?
(5)動物和腐生生物所需要的能量能不能直接從太陽獲得?誰在這些生物與太陽能之
間起到一個紐帶和轉化作用?如果有一天沒有了綠色植物,生物圈會怎樣?
(6)通過以上問題分析:你可以得到什麼啟示?
學生進行分析和討論,逐個解決問題,最終得出結論。
生1:綠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組成成分。
生2:綠色植物為生物圈的其它生物提供物質和能量。
生3:綠色植物是綠色的「能量轉化器」。
師:綠色植物對整個生物圈的生存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稱得上是「生命之母」,
【設計意圖】為了便於理解生物圈中的物質和能量的轉化和利用過程,教師在課本問題的基礎上作了一些變動,使問題變的簡單易懂,輕松突破難點。
過渡:教師通過多媒體課件呈現日常生活中消耗氧氣、釋放二氧化碳的圖片。並呈現下面的資料:一個人一天平均吸入25千克的空氣(約含5千克的氧氣)消耗其中的約1千克的氧(不含動物呼吸及燃燒所消耗的),當空氣中氧的含量下降到7%--8%時,人就會昏迷、窒息、甚至死亡。可是自然界中並沒有出現這樣的現象。
生:大氣中氧氣的含量為什麼不減少呢?
師:同學們可以從綠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反應式的原料和產物上找突破,進行分析交流。
這樣一來,很自然的就過渡到,綠色植物是自動的「空氣凈化器」。
師:同學們閱讀教材65頁的「觀察思考的普魯斯特勒實驗」。
分析交流:
(1)蠟燭為什麼熄滅了?
(2)小白鼠為什麼不久就死了?
(3)燃燒的蠟燭有了植物為什麼仍能繼續燃燒;小白鼠有了植物為什麼能活較長時間?
(4)綠色植物和蠟燭、小白鼠之間有什麼關系?
(5)普羅斯特拉的實驗對你有哪些啟示?
教師進一步出示資料:1公頃的樹林的葉片的總面積約為50000—70000平方米,每天能能吸收150—500千克的二氧化碳,放出60—400千克的氧氣。
學生討論交流,得出結論: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維持了大氣中的「碳—氧」平衡。
教師展示碳—氧平衡的圖片。
師:閱讀教材,找出由於現代工業的迅猛發展,以及對森林、草原的不合理開發和
利用,導致大氣中什麼氣體的濃度有所增加,導致地球上出現了什麼現象?
生:二氧化碳的濃度增加,導致出現溫室效應。
教師展示溫室效應模式圖,講解溫室效應。
短波的陽光能透過玻璃,室內的長波輻射卻輻射不出去。大氣也具有這種特性,我們稱之為溫室效應。二氧化碳氣體具有吸熱和隔熱的功能。它在大氣中增多的結果是形成一種無形的玻璃罩,使太陽輻射到地球上的熱量無法向外層空間反射,其結果是地球表面變熱起來。因此,二氧化碳也被稱為溫室氣體。
溫室氣體以CO2為主,約佔60%左右。溫室氣體濃度愈高,近地表的溫度就愈高。沒有溫室氣體,地球上的溫度就會降到很低。億萬年來,地球一直受益於溫室效應,因為溫室效應創造了一個適宜生物棲息的環境。然而,人類活動使溫室效應日益加劇,以至於影響氣候。自工業革命以來,資源與能源大量消耗,特別是煤、石油、天然氣等燃料的燃燒所排放的大量CO2含量增加。據測算,目前全球每年向大氣排放的CO2約為240億噸。甲烷等微量氣體也隨著人類的各種活動而升高。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不久前公布的研究結果,目前全球平均溫度經1000年前上升了0.3~0.6℃。而在此前一萬年間,地球的平均溫度變化不超過2℃。聯合國機構還預測,由於能源需求不斷增加,到2050年,全球CO2排放量將增至700億噸,全球平均氣溫將上升1.5~4.5℃.。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示交流,課前查閱的有關溫室效應的資料,讓同學們認識到溫室效應給人類帶來的危害和嚴重後果。因此,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要保護環境,比如:做好家長的思想工作,秋收後不要焚燒秸稈。盡量做到低碳生活,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等等。
【設計意圖】以小組為單位,對學生進行評價,培養學生的小組合作能力,以及共同獲取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意識到溫室效應的危害。同時教育學生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從身邊的人做起,要愛護環境,增強環保意識。
師:同學們你有沒有發現,有些家庭裝修以後會在室內養殖一些:吊蘭,吸毒草,蘆薈等等植物,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
學生閱讀教材,討論交流後回答:
生1:綠色植物有凈化空氣的作用。
生2:綠色植物如:懸鈴木可以分泌抗生素,可以的殺滅空氣中的病原菌。
生3:山毛櫸可以吸附和阻滯灰塵。
生4:柳杉可以吸收二氧化硫等有害氣體。
師:綜上所述,綠色植物維持了碳—氧平衡,凈化了空氣,是生物圈中的自動的「空氣凈化器」。
過渡:有句諺語:山上多種樹,勝似修水庫;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這句諺語中蘊含著什麼樣的科學道理呢?綠色植物在生物圈中還有什麼作用呢?創設問題情景,引導學生積極思考。輕松過渡到天然的「蓄水池」。
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自然界的水循環」的動畫。
教師引導學生仔細觀察,認真思考,描述生物圈中的水不斷地在海洋、陸地和大氣之間循環流動的過程。
學生充分發表意見的基礎上,總結得出:綠色植物通過蒸騰作用可以促進生物圈中的水循環。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觀察的基礎上思考,積極發言,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還培養了學生積極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等。
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播放大雨過程中有綠色植被覆蓋的陸地和裸露的陸地水流大
小、地表徑流速度的錄像,並呈現數字資料:據最新估計,森林能把50%~80%的
降水轉入地下,一公頃林地比裸地可以多儲水3000立方米,無林地比覆蓋率為30
%的林地土壤流失多60%。
師:有綠色植被覆蓋的陸地和裸露的陸地水流大小、地表徑流速度是否相同?造成
這種結果的原因是什麼?
學生通過觀看錄像,仔細閱讀材料,積極思考。
生:綠色植物可以涵養水源、保持水土。
表格呈現我國武夷山自然保護區和鉛山縣森林覆蓋率與年降雨量以及空氣相對濕度
森林覆蓋率 空氣相對濕度 年均降雨量
武夷山 96.2% 84% 2559mm
鉛山縣 71.3% 79% 2033mm
的關系:
教師指導學生學會讀表格,從表格中獲得信息:森林覆蓋率增加可以提高大氣的相對濕度、提高降雨量,從而促進生物圈的水循環。
【設計意圖】通過表格使綠色植物在水循環中的作用以具體數字的形式呈現出來,便於學生比較、歸納、總結。
教師小結:通過上述數據分析,我們可以得出:綠色植物可以涵養水源,保持水土;森林覆蓋率增加可以提高降雨量。因此,可以說綠色植物是天然的「蓄水池」,一片森林就是一座「綠色水庫」。
展示圖片,了解綠色植物還有防風固沙、減少噪音、為動物提供棲息場所等功能。
四、知識整合、遷移升華:
1、大膽猜想:
師:請同學們閉上眼睛想像:假如有一天,沒有了綠色植物,我們的地球會是什麼樣子?
生1:地球上的其他生物無法獲得物質和能量,生物大量死亡。
生2:生物圈中的氧氣會越來越少,生物圈就會失去碳—氧平衡,最終會導致所有生命的
消失。
生3:如果沒有綠色植物,生物圈中的水循環就會受到一定的影響,陸地的降雨量會減少,
氣候就會反復無常。
師:綠色是宇宙賦予我們星球的奇跡,它的作用的確是太大了,因為有了綠色,我們的
生物圈才如此生機勃勃。然而我們國家植被的現狀不容樂觀,我們只有從我做起,
從現在做起,才能拯救綠色。
2、集思廣益、獻計獻策,開展「護綠」行動
生1:多植樹造林。
生2:不踐踏草坪,不亂砍亂伐。
生3:減少使用一次性方便木筷,節約紙張。
生4:保護好森林和海洋,比如不亂砍濫伐森林,不讓海洋受到污染
以及保護浮游生物的生存。
.......................................................
師:請伸出你我的雙手,為保護生物圈中的這一片綠色做出自己的貢獻。
【設計意圖】 通過大膽猜想和活動的開展,激發學生要關注祖國,熱愛大自然、保護森林的情感意識,增強保護生態環境的社會責任感。
【總結】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無論是低等的孢子植物(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還是高等的種子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都能通過葉綠體進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機物儲存能量;都能通過呼吸作用分解有機物為生命活動提供能量;還能通過植物體進行水分的蒸騰。所以,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不僅是綠色的「能量轉化器」、自動的「空氣凈化器」和天然的「蓄水池」,更是整個生物圈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五、課堂達標檢測題:課後的「鞏固提高」和《助學》。
❻ 幼兒園中班課(植物和自然的關系教案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 1. 知道環境對植物的生長有影響。 2. 了解植物適應環境的一些特性。 3. 知道植物具有和其生活環境相適應的形態特徵。 能力培養 1. 通過觀察、比較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 學會用自己的方式對觀察和研究進行記錄。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 保持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 2. 對身邊的事物及自然有著探究的慾望。 3. 願意了解大自然的奧秘,喜歡研究有關植物的知識。 重點難點 分析植物具有與其生活環境相適應的形態特徵。 教學方法:觀察法、比較法、分析法、實驗法 教學准備 實驗准備:對比實驗(仙人掌與萬年青的耐旱情況)所需器具與材料; 植物:仙人掌、萬年青、透明塑料袋等; 圖片:沙漠、高山、草原、熱帶雨林、池塘生態圖; 視頻:有關的生態系統介紹; 文字資料:溫室的環境條件等。 課時安排:3課時(第一課時,比較兩種不同環境中的植物外形特徵,課本第27-30頁的內容;第二課時,分析植物的形態特徵與環境,課本第31-33頁的內容;第三課時,觀察身邊的植物,課本34-35頁的內容。)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復習生物包括哪些種類。 2、復習植物生長的需要。 提問:生物生長需要什麼? 3、引出課題 (板書課題) 【意圖:由於上一單元與這一單元沒有聯系,生物的知識學生是在五年級時學的,時間隔得比較久,教師通過復習可以幫助學生回憶,為這一單元的學習做准備。】 二、 觀察仙人掌與蓮 1.出示圖片,引導學生觀察幾種環境中的植物。 2.對比觀察仙人掌和蓮生活的環境條件和外部形體特徵, 並把觀察結果填寫在表格里。 3.匯報交流觀察結果。 4.試著分析仙人掌和蓮的形態如何適應各自的生存環境? 先小組討論、交流,再全班一起匯報。 (交流的過程中,如果學生對植物葉子的蒸騰作用不是很明白時,教師可以展示課前做的仙人掌和萬年青的對比實驗。同時也可以讓學生課後回去做這個實驗。) 5.引導學生思考:如果將仙人掌和蓮這兩種植物的生活環境對調,會出現什麼情況呢? 匯報、交流。 小結:植物的外部形態結構是與其生活環境相適應的。 【意圖:通過對仙人掌和蓮這兩種植物的形態結構及其生長環境的觀察比較,將植物的外形和它們的生活環境聯系起來。】 6.鞏固 小組交流:選擇一種旱生或水生植物,分析它在形態上是如何適應環境的? 匯報交流 三、拓展 思考:葉子小的植物比葉子大的植物耐旱嗎? 1、出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 2、交流。 四、作業 1. 是否葉子小的植物比葉子大的植物耐旱?為什麼?
❼ 四年級綜合學習與實踐:營造綠色環境教案
《綠色環境教育》教案
《第一章 生態農業 》
第一節 農業環境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農業環境的概念,農業環境的幾大要素
2、了解農業生態環境問題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生討論,引導學生了解農業環境與農業生態環境存在的問題,從自身的感受出發,增強學生環境保護意識,關注身邊的農業生態環境。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樹立學生愛護環境的意識,創建生態農業的意識,增強學生對不同學科間知識綜合運用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了解農業生態環境問題,
教學方法及手段:
以學生討論、互動為主體,以多媒體輔助教學為載體。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展示農業的有關圖片,了解農業的分類,有農、林、牧、副、漁,讓學生對農業有一個簡單的了解。
二. 講解新課:
活動:多媒體展示不同農業環境的圖片,結合教材上的圖片,了解農業環境中的主要自然環境要素,包括土壤、地形、水源和氣候。並討論以下問題:
1.土壤是農作物生長的物質基礎,簡單了解幾種典型的土壤。
(1)東北的黑土地農田(2)東南丘陵的紅壤與茶園(3)長江中下游平原水稻土和水田
2.不同地形區適合發展的農業類型?
1
平原為耕地,山區發展林業,高原山地發展畜牧業,有河流和靠海的地方發展漁業等。
3,、農業的發展離不開水源,但水源過多和過少都不利於農業的發展,我們應該採取什麼措施?
水分過多會造成澇災,水分過少會造成旱災,我們應該新修水利,保證農業的生產。介紹都江堰、坎兒井、三峽。
4、氣候對農作物的影響?
由於農作物具有對氣候的適應性,所以光照時間、降水等氣候條件對農作物的生長影響較大。隨著維度、海陸位置的不同,氣候條件會發生變化,農作物的分布也會不同。介紹南稻北麥,南甘北甜,南油菜北大豆,和適宜在不同溫度帶上種植的不同的植物,如亞熱帶的柑橘,溫帶的向日葵等。
(二)農業生態環境問題
活動二:給出兩類人類改造農業環境的影響,從良性的改造和破壞兩個方面入手,讓學生能夠客觀的了解人類對農業環境的影響是有利也有弊的。通過閱讀課本、主要從我國的角度出發,回答下列問題:
思考問題:從我國目前的情況來看,限制我國農業發展的資源主要有哪些? 土地資源、水資源、森林資源、氣候資源
問題討論:1、討論,溫室效應將給國農業環境帶來的影響?
2、收集資料,分組討論農業環境發生的變化,並分析原因 學生分組討論,並發表看法,教師總結。
教師歸納:農業生態系統是在人類活動的干預下,農業生物與其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一個有機的綜合體系,它不僅僅受自然制約,還受人為控制。人是農業生產系統中的改造者,如果人類活動不利於農業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將會破壞農業的生態環境。所以我們應該保護農業環境,實現農業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❽ 小班生態環境課教案
小班環境教源育活動設計之《親親綠色》(社會)
一、活動目標:
1、通過看綠色、親綠色、種綠色讓幼兒感知綠色植物可以美化和清新環境。
2、幼兒以自身的肢體語言體現綠色植物的美,體驗快樂的情緒。
3、激發幼兒創造美,表現美的慾望,培養幼兒親近自然參與環保的意識。
二、活動准備:
1、各類綠色植物、綠色背景、綠色地毯。
2、動物家園樓盤。
3、彩色種植泥、柳枝、透明杯子若干。
三、活動過程:
1、看看綠色
老師:今天,老師帶你們去一個美麗的地方玩一玩!
老師:啊,這兒的空氣真新鮮呀,原來這兒有那麼多的綠色植物!有綠色的樹,有綠色的草,讓我們在這兒玩一玩吧!幼兒自由玩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