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盆栽知識 » 壽山盆景

壽山盆景

發布時間: 2021-02-16 14:58:23

Ⅰ 中國從什麼時候開始用壽山石做印章的

明末清初

壽山石產於福州壽山村而得名。壽山石除田黃之外,其餘100多個品種的彩石產於「水坑」和「山坑」兩大類。壽山石雕有東門、西門兩大派系,流傳至今。壽山印石是歷代進獻宮廷的貢品,皇帝多有收藏。清宮收藏的一尊虎鈕玉璽,重達12斤。
水坑石出產在壽山溪上游坑頭占之麓的溪旁,因下水較多,故石質凝膩,凈潔如玉,色彩瑰麗,光而通靈,價值頗高。但開采極為困難,產量偏低。水坑石的品種以色相形似可分為:繕草凍、水晶凍、魚腦凍、黃凍、環凍、牛角凍、桃花凍、瑪瑙凍等。
山坑分布於壽山、月洋兩個山村的岩石之中,大多是由花崗岩和石英石經過長久歲月的分化而形成的。石質硬度不高,但其加工性能好,1500年以前就被人發現,並利用其雕刻成花插、花瓶、座屏、山水盆景。明末清初,有許多文人雅士利用其製作圖章。水坑石顏色有朱、黃、墨、白、紫、青,也有在同一塊石上五彩紛呈的。其多以產地命名,或以色相取號。如高山石、善伯洞、荔枝洞,以及都成坑、旗降、老嶺、柳坪、月尾、芙蓉、峨嵋等,品種多樣,各具特色。壽山印章雕鈕藝術自成一家,主要特點是,因石造型,根據石料的天然態勢進行構思,再根據石料的色澤、石質、紋理進行取捨布局,為神奇兼備的藝術珍品。
壽山石亦名塔石,出產於福建省福州市壽山鄉。該石以其質地細膩、脂潤柔和。
壽山石的品種極多,品質優良的石頭多出於五花坑,坑頭洞、水晶洞時而以田崐坑、水坑、山坑最佳。田坑出產的石材系脫離石脈而獨立成 塊,多年來一直埋於崐沙士之中。黃顏色的稱「田黃」,白顏色的稱「白田」,黑顏色的稱「黑田」,粉崐紅顏色的稱「紅田」,均是壽山石之中的極品。水坑石出產於壽山坑頭洞,石頭的崐特徵是結晶石,呈透明或半透明狀。「魚腦凍」、「黃凍」、「鱔草凍」、「桃花崐凍」、「牛角凍」、「豹皮凍」等,是水坑壽山石中的佼佼者。山坑石則是壽山石崐中最普及的,目前市場中出現的壽山石,大多是山坑石。
中國數百年來的文人墨客對壽山石的珍愛尤為突出,這是壽山石既是適合收藏崐的珍貴藝術品,也可代大眾觀賞和實用的文房用品。早期歷史上壽山石被詩人畫家崐用來作印章材料,後經民間雕刻藝人,根據石材的紋理、色澤、形態等特點,加工崐成供觀賞的雕刻擺件。這樣就充分發揮石料固有的特色,使作品的內容與質料溶合崐為一體,展現出理想的壽山石雕刻藝術品。
近幾年來,東南亞地區出現一股壽山石藝術品的收藏熱潮。許多藝術愛好者被崐魅力四射的壽山石雕刻品所傾倒,市場價格上漲較快,因為好的雕刻品本身石料具崐有很高的價值,加上採掘艱難,得石不易,經過雕刻名家的藝術加工,它的價值也崐就越來越高了。

Ⅱ 壽山石好還是松花石好

那看你做什麼用途

印章 小擺件 壽山石

盆景 賞石 松花石

各有千秋

Ⅲ 請問有哪十大花木之鄉

北京市豐台區花鄉(中國晚香玉之鄉)

河北大固安縣牛駝鎮

河北省館陶縣壽山寺鄉

河北省曲周縣安寨鎮

河北省石家莊市郊區振頭鄉(中國仙客來之鄉)

遼寧省開原市靠山鎮

遼寧省沈陽市於洪區

吉林省長春市寬城區奮進鄉(中國君子蘭之鄉)

黑龍江省呼蘭縣利民鎮

江蘇省吳縣市

江蘇省武進市夏溪鎮

江蘇省武進市嘉澤鎮

江蘇省如皋市城西鄉

江蘇省江蘇省江都市

江蘇省沭陽縣顏集鎮

浙江省蕭山市

浙江省奉化市

浙江省金華縣

浙江省紹興縣漓渚鎮

浙江省寧波市北侖區(中國杜鵑花之鄉)

浙江省嵊州市(中國木蘭之鄉)

安徽省毫州市十九里鎮(中國芍葯之鄉)

安徽省銅陵縣新橋鎮(中國葯用牧丹之鄉)

福建省福州市倉山區建新橋鎮(中國水仙花之鄉)

福建省漳平市永福鎮(中國杜鵑花之鄉)

福建省漳浦縣沙西鎮(中國榕樹盆景之鄉)

江西省大余縣

江西省蘆溪縣宣風鎮

山東省廣饒縣大王鎮

山東省平陰縣玫瑰鎮(中國玫瑰之鄉)

山東省萊州市(中國月季之鄉)

山東省菏澤市(中國牡丹之鄉)

河南省獲嘉縣張巨鄉

河南省安陽市郊區龍泉鎮

河南省鄢陵縣

河南省潢川縣

河南省洛陽市郊區邙山鎮(中國牡丹之鄉)

河南省南陽市卧龍區石橋鎮(中國月季之鄉)

河南省開封市郊區南郊鄉(中國菊花之鄉)

湖北省咸寧區(中國桂花之鄉)

湖南省瀏陽市

湖南省長沙縣跳馬鄉

湖南省株洲市石峰區雲田鄉

廣東省廣州市芳村區

廣東省中山市小欖鎮

廣東省順德市陳村鎮

廣州壯族自治區橫縣(中國茉莉之鄉)

重慶市北碚區靜觀鎮

四川省西昌市

四川省郫縣(中國盆景之鄉)

四川省成都市錦江區三聖鄉

貴州省烏當區

雲南省呈貢縣斗南鄉

甘肅省臨洮縣

Ⅳ 淺談盆景與插花藝術的 文章

花藝術淺談
近幾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許多城市一年四季都有品種繁多的鮮花供人們選擇,滿足家庭和單位各種慶典、迎客、結婚和裝點家居的需要。
插花就是把花卉包括枝、葉、花、果作為素材,插在花瓶、花盤、花盆等容器里,不需泥土栽培,以達到給家庭帶來一種情趣和溫馨,使人觀賞後起到修身養性、凈化心靈、陶冶情操的作用。 插花與盆景有共同之處,但也有自己獨特的一面。主要表現在花卉不帶根,沒有泥土,插在瓶里所吸收的水分和養分受到限制,花期多則十餘日,半個月,少則一至兩天。因此,瓶插花卉作品,要求做到根據不同季節,掌握好花期,才能按時欣賞和品味到插花藝術之美。
學會插花並不難,但要學得精並不容易。初學者要掌握好花卉素材的選擇和處理,造型和搭配,先從簡單易學開始,不妨可找些彩色插花圖片作參考。與此同時,還應學些有關花卉、繪畫、文學等方面有關知識,提高和豐富藝術修養。在熟練技巧的基礎上,深入生活,再去學習高難度的插花藝術。
插花的種類,可根據自己的愛好進行選擇。1.鮮花插花,具有自然之美,色彩艷麗,清新真實,適用於家庭客廳、卧室、書房等,其缺點是保養時間短。2.乾花插花,所選用的花材是經過脫水,加工後的自然植物材料,既不失去花形自然美,還可修飾染色,經久耐用,管理方便。其缺點是怕潮濕環境。3.人造插花,即各種絹花、絛綸花、水晶花、塑料花等,模擬性很強,品種較多齊全,使用時間較長,還可清洗掃塵,缺點是生命力的真實感差。
淺談插花藝術的魅力
插花藝術的起源應歸於人們對花卉的熱愛,通過對花卉的定格,表達一種意境來體驗生命的真實與燦爛。
我國在近2000年前已有了原始的插花意念和雛形。插花到唐朝時已盛行起來,並在宮廷中流行,在寺廟中則作為祭壇中的佛前供花。宋朝時期插花藝術已在民間得到普及,並且受到文人的喜愛,各朝關於插花及欣賞的詩詞很多。至明朝,我國插花藝術不僅廣泛普及,並有插花專著問世,如張謙德著有《瓶花譜》,袁宏道著《瓶史》等。中國插花藝術發展到明朝,已達鼎盛時期,在技藝上、理論上都相當成熟和完善;在風格上,強調自然的抒情,優美朴實的表現,淡雅明秀的色彩,簡潔的造型。清朝插花藝術在民間卻得不到重視、發展和普及。中國的近代由於戰亂等諸多因素,插花藝術在民間基本上消失。一直到近幾年來,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及改革開放,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鮮花才逐步回到了人們的生活當中。
我們的民族素以風雅著稱,以花贊人、以花喻人、賦予花人格魅力是我們的傳統,如「松、竹、梅」被譽為「歲寒三友」,「梅、蘭、竹、菊」譽為「四君子」等等可謂家喻戶曉。我國插花在風格上崇尚自然,朴實秀雅,寓意含蓄;在形式上注重線條、構圖的完整和變化,講究優美的線條和自然的姿態。其構圖布局高低錯落,俯仰呼應,疏密聚散,作品清雅流暢。按植物生長的自然形態,有直立,傾斜和下垂等不同的插花形式;用色淡雅脫俗,樸素大方;在意境營造方面,插花表現題材廣泛,多賦予作品深刻的寓意,觀之耐人尋味,回味悠長。插花藝術是生活在水泥叢林中的現代人尋找精神家園,親近大自然的最好方式。
插花藝術是多種藝術形式的融合。插花藝術品是凝固的音樂。音樂的美感富於流動性,音符的跳動旋律或纏綿、或高亢,給人以無限遐思和聯想。插花作品中那飄揚的絲帶,斜逸的枝葉,優雅的造型和深邃的意境使人彷彿聆聽到了美妙的音樂。繪畫是以形象和色彩來表現主題的,插花作品也具有這種特性,而且插花的立體感和觀賞性比繪畫更強烈,插花的製作更便捷,取材更廣泛,可操作性更強。作品完成以後仍可依據作者的構思不斷地進行修改和調整,以表達變動的情緒和內心感受。詩歌是一種文學表現形式,抒發的是一種強烈的內心感受。詩歌的意境千變萬化,韻味無窮,激發出了人們豐富的想像力。插花作品也具有這種功能,它所營造的意境或模擬植物的自然生態美,或以誇張手法表現景物或園林景觀,或以事件、人物為題材進行抽象概括,在似與不似之間給人留下無盡的想像空間。雕塑是以固定的造型,或直觀或抽象地表現人的思維靈感火花,插花也與之有相似之處是一種造型藝術。但是插花是一種鮮活的藝術,充滿了盎然的生機,這又是雕塑所無法比擬的。因此說,插花藝術同其他藝術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插花以其簡潔的表現形式,廣泛的取材與表現題材的多樣化,使得這種藝術表現形式還具有雅俗共賞的特點。比如時裝展示會展示的服裝,有些可以演變為日常著裝,而有的則純粹是藝術性展示。但是這些純藝術性的時裝也可以起到引導潮流或拓寬人們視野和思路的作用,所以同樣是不可或缺的。插花也有相似的屬性,插花有藝術插花和禮儀插花之分,前者思想性較強,製作難度很大,起著引導潮流的作用;而後者的普及性更強一些,非專業人員不具備系統理論和實際經驗,但采擷一些鮮花,准備一些普通材料,根據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也可以創作出一些插花作品來裝點居室,美化生活,陶冶情操。因而插花也具有廣泛的公眾特性,這是插花藝術普及與推廣的社會基礎,也是插花藝術品進入市場,形成規模效益的依據之一。
插花藝術有陶冶情操的作用 。插花作品多姿多彩,製作過程中作者傾注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多以鮮花為主要製作材料。盡管保鮮技術已有相當程度的發展,但插花作品的壽命仍然是短暫的。通過鮮花這小巧生靈的凋零易逝,使人在更深層的意義上感悟到人生的短暫與光陰的無情流逝,從而萌生憐花、惜花更護花的情懷,也激發和培養了人們珍惜生活,熱愛生命,善待大自然和人類自身生存環境的高尚情操。

淺談盆景藝術
盆景為我國獨創,歷史悠久。它主要是應用各種深淺不同、形態別致的花盆,栽種經過藝術加工的植物材料或模仿大自然的山水景色,配製盆石而成的藝術觀賞品。我國因各地造型不同而風格各異,形成了許多流派,如嶺南派、蘇派、川派等。
盆景是大自然的縮影。仿效大自然的風姿神彩、秀山麗水,於方寸盆間,盡顯大自然物氣變換,樹木榮枯的四時景觀,讓人從中感悟無窮。歷代文人雅士喜愛以盆景點綴生活,陶治情操。中國盆景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它濫觴於六朝,起源初唐,發展於宋代,興感於明清。解放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盆景和花卉業又進入了新的興旺時期,我市曾舉行過多次盆景展,檔次一次比一次高,讓參觀者賞心悅目,親身體會到不是自然勝自然的景地。現代生活使更多人渴望親近自然,於屋中置一盆景,既古雅而又顯得富有生機。
盆景依其材料和製作不同可分為樹樁盆景和山水盆景兩大類。樹樁盆景簡稱樁景,泛指觀賞植物根、干、葉、花、果的神態,色澤和風韻的盆景,一般選取姿態優美,株短葉小,壽命長,抗性強,易造型的植物,根據其生態特點和藝術要求,通過修剪、整枝、吊扎或嫁接等技術加工和精心培育,長期控制其生長發育,使其形成獨特的藝術造型,有的蒼勁古樸,老乾扎枝;有的枝葉扶疏,橫條斜影;有的亭亭玉立,高聳挺拔。樁景的類型有直乾式、蟠曲式、橫枝式、懸崖式、垂枝式、提根式、叢林式、寄植式等。採用的手法不同,其造型特點和藝術風格各有千秋。廣州和本地地區常用九里香、福建茶、雀梅、榕樹、榆樹、六月雪等為樁景材料修剪成型,自然流暢。其手法稱「嶺南盆景」。而楊州一帶多用黃楊、檜柏、五針松、雪松、榔榆等經人工剪扎,寸枝三彎,層次分明,稱「蘇派盆景」。四川的金彈子、銀杏、紫薇、紅果等植物,懸根露爪,古奇雅緻,稱「川派盆景」。廣西的「雲盆樹樁」等野趣橫生別有一格。
山水盆景亦稱水石盆景,是將山石經過雕琢、腐蝕、拼接等藝術和技術處理,布設於雅緻的淺盆之中,綴以亭榭、舟橋、配植小樹、苔蘚,構成美麗的自然山水景觀。山石材料一類是質地堅硬、不吸水分、難長苔蘚的硬石,如英石、太湖石、鍾乳石、斧劈石、木化石、九龍璧石。另一類是質地較為疏鬆易吸水分,能長苔蘚的軟石,如雞骨石、蘆管石、浮石、砂積石等。山水盆景的造型,有孤峰式、重疊式、疏密式等。山石材料的質、紋、形、色不同,運用的藝術手法和技術方法各異。因此其表現的主題和所具的風格各有所長。鍾乳石盆景著重表現岫岩幽洞,奇峰突起的桂林山水之美,砂積石盆景再現「峨眉天下秀」「三峽天下險」的壯麗奇觀。山水盆景,小巧精緻,意境深遠。
盆景藝術運用「縮龍成寸」、「小中見大」的藝術手法,給人以「一峰則太華千尋,一勺則江湖萬里」的藝術感染,是自然風景縮影。它源於自然,高於自然,順於自然之理。巧奪自然之工。盆景藝術以詩情畫意見勝。人們把盆景譽為「無聲的詩」、「立體的畫」、「有生命的藝雕」。如果我們工作之餘培養製作一、二盆樹樁盆景或山水盆景,將會給你的生活帶來無窮的樂處。
淺談盆景意境
「詩情畫意凝佳境,巧奪天工勝自然。」詩情畫意凝聚在小小盆景的佳境之中,比起自然的客觀景物,更美、更雅,真是巧奪天工,這是對盆景「美」的贊譽。美在何處?唯一的表現是指意境的深邃。 盆景的意境又從何來?盆景的意境是來自大自然豐富秀麗的美景的感性世界,通過藝術加工,更加超越自然,勝過自然,升華為比自然更高更美的精神境界,這就是「意境」之美,也是審美鑒賞的中心。無論是山水盆景、樹樁盆景、水旱盆景、微型盆景都要追求意境,以求「千里錦秀盆間吃,古樸丘壑望中存。」如大家熟悉的著名作家和園藝家周瘦鵑先生,涵養自然,他所作的盆景,追求詩情畫意,充分表現自己的藝術性,常借鑒古人和近人的名畫,取其意境,曾有唐寅的「蕉石圖」、沈石田的「鶴聽琴圖」、夏仲昭的「竹趣圖」、張大千的「松岩高士圖」、齊白石的「獨樹庵圖」等,以及他自己的創作「歸樵圖」、「聽松圖」、「散牧圖」、「楓林雅集圖」、「觀瀑圖」等。如唐寅的「焦石圖」盆景,反以兩棵抑制生長的小芭蕉合栽,配以拳石,淺盆栽植,布景簡潔,意蘊豐富,給人以清涼幽境。又如沈石田的「鶴聽琴圖」盆景,在古木之下配一老叟撫琴,旁邊配一小件仙鶴及點石,「使人聯想到詩人林和清的梅妻鶴子,又或許撫琴者正彈著一首梅花三弄。這些盆景的製作,取材以植物為主體,配以石料、人物、亭榭等小件,巧妙的結合,頗富詩情畫意,就能充分體現出意境之美。 意境是感情、認識、意象等主觀因素與客觀自然的和諧統一;是盆景藝術和盆景創作者的藝術構思和藝術加工的表現。絕非主觀「營造」,而是以景結情的結果。「以景結情」也是創造意境的最重要的過程。僅此樹樁盆景而論,取材於老乾虯枝,蠅根露爪,是利用自然形態,而栽植的形成,也是以客觀自然與主觀意象的結合統一。如單株式、叢林式、懸岩式、附石式等都是「以景結情」的創造意境。如在92年一次江蘇盆展中見到南京的一盆「石城古貌」以疊石為主的山水盆景,山上配以比例得當的茂密小樹,氣勢恢宏,能在一小小的盆盎里,再現祖國的錦秀山河,該多偉大、美麗!油然而生「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之感。第六屆江蘇盆展,所見一盆老乾虯枝的雀梅樹樁盆景,主幹老氣橫秋,橫卧盆中,枝繁葉茂,翠蓋蔥蔥。景名為「靜卧芳園不再武」。「靜」與「武」取其園主夫婦的名字,園主人畢生精力追求盆景,當到退休之年,專心致志於盆景藝術,不再為瑣事爭衡,以娛晚年,寓意言志,頗有意境。 樹樁盆景枝乾的處理也大有講究,江蘇盆景多以剪扎結合,雲片造型為主,而雲片的由來,歷史悠久,又以揚派為主,在發展的過程中,流派紛呈而各具特色,在追求美的精神享受,不得不追求高格調意境。在技藝的要求方面,雲片的造型,以揚派來說,要求平穩、嚴整,精扎細剪「一寸三彎」的技法,要求較嚴,在這方面,南通的盆景大師朱保強和已故盆景大師揚州的萬觀堂、泰州的王壽山,他們的作品都有較高的意境,絕非一日之功,能不令人嘆為觀心。但也有人認為雲片造型,似乎太為呆板,以我個人管見,雲片造型之所以有悠久的歷史和旺盛的生命力,就如同中國山水畫宗出「四王」的傳統,雲片造型也是符合自然神韻的,如雲片的分布,高低錯落,有顯有藏,雲片的造型有平、有垂、有偏、有空,這也就是根據山水樹石的畫理,「晴樹平整」、「雨樹下垂」、「風樹偏斜」、「雪樹空白」的原理,表現盆景的動勢,能從雲林深渺中領略千姿百態之風采,這就是追求意境。這里並非否定其它流派盆景的特色,我國盆景的流派,豐富多采,兼容並蓄。如嶺南樹樁盆景,以蓄干截枝的手法造型,追求意境,非常自然,以自然古木為借鑒,可謂是大自然的縮影。近年來蘇州的盆景藝術除傳統風格外,更有所創新,以抽象的手法,製作盆景,給人以遐想。如戲曲盆景「魂斷牡丹亭」的處理,僅以一個草亭(牡丹亭)亭旁植以兩棵古木,略配點石,能呈現出一座大花園的荒涼境界,從杜麗娘的傷春,到夢境幽會,化情思為景物。真可謂「則見風月暗消磨,倚逗著斷垣低垛」表現出幻境中虛實相映的情趣。 總之,盆景的製作,既要有充分的藝術修養、思考、功力等綜合能力,進行藝術加工,又要有靈巧的手法,能夠入畫,才有意境,方為上品。

Ⅳ 福州地區發現最早的壽山石雕工藝品是什麼

福建山嶽連綿、丘陵起伏,蘊藏著豐富的石材,亞熱帶氣候孕育著蔥郁繁茂的林木,漫長的海岸灘塗有色彩斑讕的貝殼。心靈手巧的藝人就地取材,將石、木、竹、貝等材料加工創作成為身價不凡的壽山石雕、青石雕、木雕、竹刻、貝雕等工藝品,其中以福州壽山石雕、惠安青石雕和福州、莆田的龍眼木雕為代表。 壽山石雕為福建最負盛名的傳統工藝品之一,它是以福州北郊壽山所產的色彩斑爛絢麗、光澤潤滑的壽山石為原料,根據石料的自然形狀、色澤和紋理,因材施藝,將天然美與藝術美巧妙地結合在一起的雕刻藝術品。 壽山石雕早在1500年前的南朝即已問世。至宋代,逐漸形成獨立的專業。元、明之際,壽山石印章鈕飾藝術開始聞名於世。清代名手輩出,著名藝人楊玉璇、周尚均雕刻的佳作,冠絕一時。近代,雕刻技藝蔚成「東門」及「西門」 等各具風格的流派。西門派雕刻名師林清卿,運用中國畫手法雕刻薄意作品,獨辟蹊徑,精巧絕倫。東門派多利用石材之自然形態雕刻人物,主要藝人有林友琛等。 經歷代藝人的努力,壽山石雕技藝不斷提高,佳作紛呈。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郭功森的《九鯉連環卣》和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周寶庭的《二十八古獸印鈕》、林亨雲的《海底世界》以及石雕名作《求偶雞》、《花果累累》等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均為傳世之作。 壽山石雕技法豐富多樣,有圓雕、浮雕、薄意、鏤空和鑲嵌等。優良的質材、精湛的技藝使壽山石雕蜚聲海內外。許多珍品為博物館、珍品館及收藏家所珍藏。 惠安青石雕(包括花崗石雕),主要用於建築裝飾,以龍柱、石獅和各種人物浮雕為代表,其特點是雕畫結合,精雕細鏤,形象生動,有濃厚的民族特色。產品有浮雕、圓雕、影雕和碑石四大類。 明代以前的青石雕多為圓雕,風格粗獷。明末李周和清代李木生等石雕藝人,在工藝上精雕細琢,造型上追求形態神韻之美,所雕的人物、花鳥、漸趨精巧傳神。當代惠安石雕藝術更臻成熟,作品遍及全國各地,如北京毛主席紀念堂、南昌「八一」紀念塔、井崗山紀念碑、廈門集美鰲園等都有宏偉壯觀的石雕作品。影雕是新發展起來的一種石雕工藝,在古青石板上精心雕琢,不論仿製照片或國畫都維妙維肖。 福建木雕藝術是從民間建築、傢具、佛像雕刻逐步發展起來的。品種有龍眼木雕、黃楊木雕、樟木雕、金木雕、彩木雕等。主要產地有福州、莆田、泉州、閩北等,各地風格有別,佳作有《後羿》、《悟》等。福州龍眼木雕著重仿古,刀法細膩,注重神韻,風格淳樸,造型簡練概括,穩重大方,具有勁健渾厚的藝術特色;莆田黃楊木雕和龍眼木雕則以精緻的透雕見長,風格古樸典雅、刻劃細膩、層次分明,閩南一帶的金木雕流行以透雕與浮雕相結合,並施以金彩,金碧輝煌、玲瓏剔透。泉州的彩木雕,主要以飛禽走獸為題材,追求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的藝術效果。 樹根雕,是近年來承傳木雕、並借鑒其他工藝而演變發展起來的工藝美術新品種,它利用天然喬木或藤本植物之老乾枯根,相形度勢加工成為人物、飛禽走獸、瓜果等陳列品,寓天然野趣,顯物象神韻。 牙雕的主要產地在福州、莆田。福州牙雕源於傳統的龍眼木雕,布局繁而不亂,雕法細膩流暢,氣度穩重大方,風格獨樹一幟,是中國象牙雕刻四大流派(京、穗、滬、榕 )之一。現代牙雕佳作《曹大家》和《走雨》、《回娘家》等形神兼備,各具特色,是傳統工藝美術吸取現代藝術表現手法的成功之作。莆田牙雕裝飾性強,技法全面,作品以雕刻古代人物見長,主要代表作有《追擊》和《史湘雲醉卧芍葯叢》等。 福州玉雕別具神韻,圓雕山水花鳥形象逼真、工藝精細,玉雕《水仙花》瀟灑飄逸、神采飛揚,融壽山石雕藝術於玉雕之中,自成一格。 福州角雕以巧工奇鏤聞名,多以蜻蜓、蝦蟹、夏蟬、蘆葦、動植物為題材。佳作有《柳蟬》等,畫面神韻生動,角質透明,柔和淡雅。 竹刻以福州和漳州的為代表,藝人以「留青法」縮刻古名人字畫竹片上,刀法精細、風格雋逸古雅,主要作品有竹刻筆筒、掛聯、花插和鎮紙等。 貝雕的主要產地在平潭、東山、福鼎、霞浦。平潭貝雕因材施藝,並力求形、紋、色的融和;東山貝雕以貝堆盆景為主;福鼎貝雕與漆器結合;霞浦貝雕則以貝貼畫為主,都各具特色。

Ⅵ 什麼是壽山石

水坑石出產在壽山溪上游坑頭占之麓的溪旁,因下水較多,故石質凝膩,凈潔如玉,色彩瑰麗,光而通靈,價值頗高。但開采極為困難,產量偏低。水坑石的品種以色相形似可分為:繕草凍、水晶凍、魚腦凍、黃凍、環凍、牛角凍、桃花凍、瑪瑙凍等。
山坑分布於壽山、月洋兩個山村的岩石之中,大多是由花崗岩和石英石經過長久歲月的分化而形成的。石質硬度不高,但其加工性能好,1500年以前就被人發現,並利用其雕刻成花插、花瓶、座屏、山水盆景。明末清初,有許多文人雅士利用其製作圖章。水坑石顏色有朱、黃、墨、白、紫、青,也有在同一塊石上五彩紛呈的。其多以產地命名,或以色相取號。如高山石、善伯洞、荔枝洞,以及都成坑、旗降、老嶺、柳坪、月尾、芙蓉、峨嵋等,品種多樣,各具特色。壽山印章雕鈕藝術自成一家,主要特點是,因石造型,根據石料的天然態勢進行構思,再根據石料的色澤、石質、紋理進行取捨布局,為神奇兼備的藝術珍品。
壽山石亦名塔石,出產於福建省福州市壽山鄉。該石以其質地細膩、脂潤柔和。
壽山石的品種極多,品質優良的石頭多出於五花坑,坑頭洞、水晶洞。時而以田崐坑、水坑、山坑最佳。田坑出產的石材系脫離石脈而獨立成塊,多年來一直埋於崐沙士之中。黃顏色的稱「田黃」,白顏色的稱「白田」,黑顏色的稱「黑田」,粉紅顏色的稱「紅田」,均是壽山石之中的極品。水坑石出產於壽山坑頭洞,石頭的崐特徵是結晶石,呈透明或半透明狀。「魚腦凍」、「黃凍」、「鱔草凍」、「桃花崐凍」、「牛角凍」、「豹皮凍」等,是水坑壽山石中的姣姣者。山坑石則是壽山石中最普及的,目前市場中出現的壽山石,大多是山坑石。
中國數百年來的文人墨客對壽山石的珍愛尤為突出,這是壽山石既是適合收藏崐的珍貴藝術品,也可代大眾觀賞和實用的文房用品。早期歷史上壽山石被詩人畫家崐用來作印章材料,後經民間雕刻藝人,根據石材的紋理、色澤、形態等特點,加工崐成供觀賞的雕刻擺件。這樣就充分發揮石料固有的特色,使作品的內容與質料溶合崐為一體,展現出理想的壽山石雕刻藝術品。
近幾年來,東南亞地區出現一股壽山石藝術品的收藏熱潮。許多藝術愛好者被崐魅力四射的壽山石雕刻品所傾倒,市場價格上漲較快,因為好的雕刻品本身石料具有很高的價值,加上採掘艱難,得石不易,經過雕刻名家的藝術加工,它的價值也崐就越來越高了。 追問: 福州那有賣 回答: 福州賣壽山石的地方很多,介紹你幾個,六一路特藝城,老花鳥市場壽山石交流中心,左海公園後門,三坊七巷壽山石文化城,福興路漢唐壽山石中心,章林村有2個,藏天園,鼓山那邊也有一個不知道叫什麼名字。

Ⅶ 福建壽山石雕、惠安石雕的藝術、特點

福建山嶽連綿、丘陵起伏,蘊藏著豐富的石材,亞熱帶氣候孕育著蔥郁繁茂的林木,漫長的海岸灘塗有色彩斑讕的貝殼。心靈手巧的藝人就地取材,將石、木、竹、貝等材料加工創作成為身價不凡的壽山石雕、青石雕、木雕、竹刻、貝雕等工藝品,其中以福州壽山石雕、惠安青石雕和福州、莆田的龍眼木雕為代表。 壽山石雕為福建最負盛名的傳統工藝品之一,它是以福州北郊壽山所產的色彩斑爛絢麗、光澤潤滑的壽山石為原料,根據石料的自然形狀、色澤和紋理,因材施藝,將天然美與藝術美巧妙地結合在一起的雕刻藝術品。 壽山石雕早在1500年前的南朝即已問世。至宋代,逐漸形成獨立的專業。元、明之際,壽山石印章鈕飾藝術開始聞名於世。清代名手輩出,著名藝人楊玉璇、周尚均雕刻的佳作,冠絕一時。近代,雕刻技藝蔚成「東門」及「西門」 等各具風格的流派。西門派雕刻名師林清卿,運用中國畫手法雕刻薄意作品,獨辟蹊徑,精巧絕倫。東門派多利用石材之自然形態雕刻人物,主要藝人有林友琛等。 經歷代藝人的努力,壽山石雕技藝不斷提高,佳作紛呈。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郭功森的《九鯉連環卣》和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周寶庭的《二十八古獸印鈕》、林亨雲的《海底世界》以及石雕名作《求偶雞》、《花果累累》等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均為傳世之作。 壽山石雕技法豐富多樣,有圓雕、浮雕、薄意、鏤空和鑲嵌等。優良的質材、精湛的技藝使壽山石雕蜚聲海內外。許多珍品為博物館、珍品館及收藏家所珍藏。 惠安青石雕(包括花崗石雕),主要用於建築裝飾,以龍柱、石獅和各種人物浮雕為代表,其特點是雕畫結合,精雕細鏤,形象生動,有濃厚的民族特色。產品有浮雕、圓雕、影雕和碑石四大類。 明代以前的青石雕多為圓雕,風格粗獷。明末李周和清代李木生等石雕藝人,在工藝上精雕細琢,造型上追求形態神韻之美,所雕的人物、花鳥、漸趨精巧傳神。當代惠安石雕藝術更臻成熟,作品遍及全國各地,如北京毛主席紀念堂、南昌「八一」紀念塔、井崗山紀念碑、廈門集美鰲園等都有宏偉壯觀的石雕作品。影雕是新發展起來的一種石雕工藝,在古青石板上精心雕琢,不論仿製照片或國畫都維妙維肖。 福建木雕藝術是從民間建築、傢具、佛像雕刻逐步發展起來的。品種有龍眼木雕、黃楊木雕、樟木雕、金木雕、彩木雕等。主要產地有福州、莆田、泉州、閩北等,各地風格有別,佳作有《後羿》、《悟》等。福州龍眼木雕著重仿古,刀法細膩,注重神韻,風格淳樸,造型簡練概括,穩重大方,具有勁健渾厚的藝術特色;莆田黃楊木雕和龍眼木雕則以精緻的透雕見長,風格古樸典雅、刻劃細膩、層次分明,閩南一帶的金木雕流行以透雕與浮雕相結合,並施以金彩,金碧輝煌、玲瓏剔透。泉州的彩木雕,主要以飛禽走獸為題材,追求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的藝術效果。 樹根雕,是近年來承傳木雕、並借鑒其他工藝而演變發展起來的工藝美術新品種,它利用天然喬木或藤本植物之老乾枯根,相形度勢加工成為人物、飛禽走獸、瓜果等陳列品,寓天然野趣,顯物象神韻。 牙雕的主要產地在福州、莆田。福州牙雕源於傳統的龍眼木雕,布局繁而不亂,雕法細膩流暢,氣度穩重大方,風格獨樹一幟,是中國象牙雕刻四大流派(京、穗、滬、榕 )之一。現代牙雕佳作《曹大家》和《走雨》、《回娘家》等形神兼備,各具特色,是傳統工藝美術吸取現代藝術表現手法的成功之作。莆田牙雕裝飾性強,技法全面,作品以雕刻古代人物見長,主要代表作有《追擊》和《史湘雲醉卧芍葯叢》等。 福州玉雕別具神韻,圓雕山水花鳥形象逼真、工藝精細,玉雕《水仙花》瀟灑飄逸、神采飛揚,融壽山石雕藝術於玉雕之中,自成一格。 福州角雕以巧工奇鏤聞名,多以蜻蜓、蝦蟹、夏蟬、蘆葦、動植物為題材。佳作有《柳蟬》等,畫面神韻生動,角質透明,柔和淡雅。 竹刻以福州和漳州的為代表,藝人以「留青法」縮刻古名人字畫竹片上,刀法精細、風格雋逸古雅,主要作品有竹刻筆筒、掛聯、花插和鎮紙等。 貝雕的主要產地在平潭、東山、福鼎、霞浦。平潭貝雕因材施藝,並力求形、紋、色的融和;東山貝雕以貝堆盆景為主;福鼎貝雕與漆器結合;霞浦貝雕則以貝貼畫為主,都各具特色。

Ⅷ 論插花藝術與盆景藝術是否有相通之處

插花藝術淺談
近幾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許多城市一年四季都有品種繁多的鮮花供人們選擇,滿足家庭和單位各種慶典、迎客、結婚和裝點家居的需要。
插花就是把花卉包括枝、葉、花、果作為素材,插在花瓶、花盤、花盆等容器里,不需泥土栽培,以達到給家庭帶來一種情趣和溫馨,使人觀賞後起到修身養性、凈化心靈、陶冶情操的作用。 插花與盆景有共同之處,但也有自己獨特的一面。主要表現在花卉不帶根,沒有泥土,插在瓶里所吸收的水分和養分受到限制,花期多則十餘日,半個月,少則一至兩天。因此,瓶插花卉作品,要求做到根據不同季節,掌握好花期,才能按時欣賞和品味到插花藝術之美。
學會插花並不難,但要學得精並不容易。初學者要掌握好花卉素材的選擇和處理,造型和搭配,先從簡單易學開始,不妨可找些彩色插花圖片作參考。與此同時,還應學些有關花卉、繪畫、文學等方面有關知識,提高和豐富藝術修養。在熟練技巧的基礎上,深入生活,再去學習高難度的插花藝術。
插花的種類,可根據自己的愛好進行選擇。1.鮮花插花,具有自然之美,色彩艷麗,清新真實,適用於家庭客廳、卧室、書房等,其缺點是保養時間短。2.乾花插花,所選用的花材是經過脫水,加工後的自然植物材料,既不失去花形自然美,還可修飾染色,經久耐用,管理方便。其缺點是怕潮濕環境。3.人造插花,即各種絹花、絛綸花、水晶花、塑料花等,模擬性很強,品種較多齊全,使用時間較長,還可清洗掃塵,缺點是生命力的真實感差。
淺談插花藝術的魅力
插花藝術的起源應歸於人們對花卉的熱愛,通過對花卉的定格,表達一種意境來體驗生命的真實與燦爛。
我國在近2000年前已有了原始的插花意念和雛形。插花到唐朝時已盛行起來,並在宮廷中流行,在寺廟中則作為祭壇中的佛前供花。宋朝時期插花藝術已在民間得到普及,並且受到文人的喜愛,各朝關於插花及欣賞的詩詞很多。至明朝,我國插花藝術不僅廣泛普及,並有插花專著問世,如張謙德著有《瓶花譜》,袁宏道著《瓶史》等。中國插花藝術發展到明朝,已達鼎盛時期,在技藝上、理論上都相當成熟和完善;在風格上,強調自然的抒情,優美朴實的表現,淡雅明秀的色彩,簡潔的造型。清朝插花藝術在民間卻得不到重視、發展和普及。中國的近代由於戰亂等諸多因素,插花藝術在民間基本上消失。一直到近幾年來,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及改革開放,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鮮花才逐步回到了人們的生活當中。
我們的民族素以風雅著稱,以花贊人、以花喻人、賦予花人格魅力是我們的傳統,如「松、竹、梅」被譽為「歲寒三友」,「梅、蘭、竹、菊」譽為「四君子」等等可謂家喻戶曉。我國插花在風格上崇尚自然,朴實秀雅,寓意含蓄;在形式上注重線條、構圖的完整和變化,講究優美的線條和自然的姿態。其構圖布局高低錯落,俯仰呼應,疏密聚散,作品清雅流暢。按植物生長的自然形態,有直立,傾斜和下垂等不同的插花形式;用色淡雅脫俗,樸素大方;在意境營造方面,插花表現題材廣泛,多賦予作品深刻的寓意,觀之耐人尋味,回味悠長。插花藝術是生活在水泥叢林中的現代人尋找精神家園,親近大自然的最好方式。
插花藝術是多種藝術形式的融合。插花藝術品是凝固的音樂。音樂的美感富於流動性,音符的跳動旋律或纏綿、或高亢,給人以無限遐思和聯想。插花作品中那飄揚的絲帶,斜逸的枝葉,優雅的造型和深邃的意境使人彷彿聆聽到了美妙的音樂。繪畫是以形象和色彩來表現主題的,插花作品也具有這種特性,而且插花的立體感和觀賞性比繪畫更強烈,插花的製作更便捷,取材更廣泛,可操作性更強。作品完成以後仍可依據作者的構思不斷地進行修改和調整,以表達變動的情緒和內心感受。詩歌是一種文學表現形式,抒發的是一種強烈的內心感受。詩歌的意境千變萬化,韻味無窮,激發出了人們豐富的想像力。插花作品也具有這種功能,它所營造的意境或模擬植物的自然生態美,或以誇張手法表現景物或園林景觀,或以事件、人物為題材進行抽象概括,在似與不似之間給人留下無盡的想像空間。雕塑是以固定的造型,或直觀或抽象地表現人的思維靈感火花,插花也與之有相似之處是一種造型藝術。但是插花是一種鮮活的藝術,充滿了盎然的生機,這又是雕塑所無法比擬的。因此說,插花藝術同其他藝術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插花以其簡潔的表現形式,廣泛的取材與表現題材的多樣化,使得這種藝術表現形式還具有雅俗共賞的特點。比如時裝展示會展示的服裝,有些可以演變為日常著裝,而有的則純粹是藝術性展示。但是這些純藝術性的時裝也可以起到引導潮流或拓寬人們視野和思路的作用,所以同樣是不可或缺的。插花也有相似的屬性,插花有藝術插花和禮儀插花之分,前者思想性較強,製作難度很大,起著引導潮流的作用;而後者的普及性更強一些,非專業人員不具備系統理論和實際經驗,但采擷一些鮮花,准備一些普通材料,根據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也可以創作出一些插花作品來裝點居室,美化生活,陶冶情操。因而插花也具有廣泛的公眾特性,這是插花藝術普及與推廣的社會基礎,也是插花藝術品進入市場,形成規模效益的依據之一。
插花藝術有陶冶情操的作用 。插花作品多姿多彩,製作過程中作者傾注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多以鮮花為主要製作材料。盡管保鮮技術已有相當程度的發展,但插花作品的壽命仍然是短暫的。通過鮮花這小巧生靈的凋零易逝,使人在更深層的意義上感悟到人生的短暫與光陰的無情流逝,從而萌生憐花、惜花更護花的情懷,也激發和培養了人們珍惜生活,熱愛生命,善待大自然和人類自身生存環境的高尚情操。
淺談盆景藝術
盆景為我國獨創,歷史悠久。它主要是應用各種深淺不同、形態別致的花盆,栽種經過藝術加工的植物材料或模仿大自然的山水景色,配製盆石而成的藝術觀賞品。我國因各地造型不同而風格各異,形成了許多流派,如嶺南派、蘇派、川派等。
盆景是大自然的縮影。仿效大自然的風姿神彩、秀山麗水,於方寸盆間,盡顯大自然物氣變換,樹木榮枯的四時景觀,讓人從中感悟無窮。歷代文人雅士喜愛以盆景點綴生活,陶治情操。中國盆景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它濫觴於六朝,起源初唐,發展於宋代,興感於明清。解放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盆景和花卉業又進入了新的興旺時期,我市曾舉行過多次盆景展,檔次一次比一次高,讓參觀者賞心悅目,親身體會到不是自然勝自然的景地。現代生活使更多人渴望親近自然,於屋中置一盆景,既古雅而又顯得富有生機。
盆景依其材料和製作不同可分為樹樁盆景和山水盆景兩大類。樹樁盆景簡稱樁景,泛指觀賞植物根、干、葉、花、果的神態,色澤和風韻的盆景,一般選取姿態優美,株短葉小,壽命長,抗性強,易造型的植物,根據其生態特點和藝術要求,通過修剪、整枝、吊扎或嫁接等技術加工和精心培育,長期控制其生長發育,使其形成獨特的藝術造型,有的蒼勁古樸,老乾扎枝;有的枝葉扶疏,橫條斜影;有的亭亭玉立,高聳挺拔。樁景的類型有直乾式、蟠曲式、橫枝式、懸崖式、垂枝式、提根式、叢林式、寄植式等。採用的手法不同,其造型特點和藝術風格各有千秋。廣州和本地地區常用九里香、福建茶、雀梅、榕樹、榆樹、六月雪等為樁景材料修剪成型,自然流暢。其手法稱「嶺南盆景」。而楊州一帶多用黃楊、檜柏、五針松、雪松、榔榆等經人工剪扎,寸枝三彎,層次分明,稱「蘇派盆景」。四川的金彈子、銀杏、紫薇、紅果等植物,懸根露爪,古奇雅緻,稱「川派盆景」。廣西的「雲盆樹樁」等野趣橫生別有一格。
山水盆景亦稱水石盆景,是將山石經過雕琢、腐蝕、拼接等藝術和技術處理,布設於雅緻的淺盆之中,綴以亭榭、舟橋、配植小樹、苔蘚,構成美麗的自然山水景觀。山石材料一類是質地堅硬、不吸水分、難長苔蘚的硬石,如英石、太湖石、鍾乳石、斧劈石、木化石、九龍璧石。另一類是質地較為疏鬆易吸水分,能長苔蘚的軟石,如雞骨石、蘆管石、浮石、砂積石等。山水盆景的造型,有孤峰式、重疊式、疏密式等。山石材料的質、紋、形、色不同,運用的藝術手法和技術方法各異。因此其表現的主題和所具的風格各有所長。鍾乳石盆景著重表現岫岩幽洞,奇峰突起的桂林山水之美,砂積石盆景再現「峨眉天下秀」「三峽天下險」的壯麗奇觀。山水盆景,小巧精緻,意境深遠。
盆景藝術運用「縮龍成寸」、「小中見大」的藝術手法,給人以「一峰則太華千尋,一勺則江湖萬里」的藝術感染,是自然風景縮影。它源於自然,高於自然,順於自然之理。巧奪自然之工。盆景藝術以詩情畫意見勝。人們把盆景譽為「無聲的詩」、「立體的畫」、「有生命的藝雕」。如果我們工作之餘培養製作一、二盆樹樁盆景或山水盆景,將會給你的生活帶來無窮的樂處。
淺談盆景意境
「詩情畫意凝佳境,巧奪天工勝自然。」詩情畫意凝聚在小小盆景的佳境之中,比起自然的客觀景物,更美、更雅,真是巧奪天工,這是對盆景「美」的贊譽。美在何處?唯一的表現是指意境的深邃。 盆景的意境又從何來?盆景的意境是來自大自然豐富秀麗的美景的感性世界,通過藝術加工,更加超越自然,勝過自然,升華為比自然更高更美的精神境界,這就是「意境」之美,也是審美鑒賞的中心。無論是山水盆景、樹樁盆景、水旱盆景、微型盆景都要追求意境,以求「千里錦秀盆間吃,古樸丘壑望中存。」如大家熟悉的著名作家和園藝家周瘦鵑先生,涵養自然,他所作的盆景,追求詩情畫意,充分表現自己的藝術性,常借鑒古人和近人的名畫,取其意境,曾有唐寅的「蕉石圖」、沈石田的「鶴聽琴圖」、夏仲昭的「竹趣圖」、張大千的「松岩高士圖」、齊白石的「獨樹庵圖」等,以及他自己的創作「歸樵圖」、「聽松圖」、「散牧圖」、「楓林雅集圖」、「觀瀑圖」等。如唐寅的「焦石圖」盆景,反以兩棵抑制生長的小芭蕉合栽,配以拳石,淺盆栽植,布景簡潔,意蘊豐富,給人以清涼幽境。又如沈石田的「鶴聽琴圖」盆景,在古木之下配一老叟撫琴,旁邊配一小件仙鶴及點石,「使人聯想到詩人林和清的梅妻鶴子,又或許撫琴者正彈著一首梅花三弄。這些盆景的製作,取材以植物為主體,配以石料、人物、亭榭等小件,巧妙的結合,頗富詩情畫意,就能充分體現出意境之美。 意境是感情、認識、意象等主觀因素與客觀自然的和諧統一;是盆景藝術和盆景創作者的藝術構思和藝術加工的表現。絕非主觀「營造」,而是以景結情的結果。「以景結情」也是創造意境的最重要的過程。僅此樹樁盆景而論,取材於老乾虯枝,蠅根露爪,是利用自然形態,而栽植的形成,也是以客觀自然與主觀意象的結合統一。如單株式、叢林式、懸岩式、附石式等都是「以景結情」的創造意境。如在92年一次江蘇盆展中見到南京的一盆「石城古貌」以疊石為主的山水盆景,山上配以比例得當的茂密小樹,氣勢恢宏,能在一小小的盆盎里,再現祖國的錦秀山河,該多偉大、美麗!油然而生「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之感。第六屆江蘇盆展,所見一盆老乾虯枝的雀梅樹樁盆景,主幹老氣橫秋,橫卧盆中,枝繁葉茂,翠蓋蔥蔥。景名為「靜卧芳園不再武」。「靜」與「武」取其園主夫婦的名字,園主人畢生精力追求盆景,當到退休之年,專心致志於盆景藝術,不再為瑣事爭衡,以娛晚年,寓意言志,頗有意境。 樹樁盆景枝乾的處理也大有講究,江蘇盆景多以剪扎結合,雲片造型為主,而雲片的由來,歷史悠久,又以揚派為主,在發展的過程中,流派紛呈而各具特色,在追求美的精神享受,不得不追求高格調意境。在技藝的要求方面,雲片的造型,以揚派來說,要求平穩、嚴整,精扎細剪「一寸三彎」的技法,要求較嚴,在這方面,南通的盆景大師朱保強和已故盆景大師揚州的萬觀堂、泰州的王壽山,他們的作品都有較高的意境,絕非一日之功,能不令人嘆為觀心。但也有人認為雲片造型,似乎太為呆板,以我個人管見,雲片造型之所以有悠久的歷史和旺盛的生命力,就如同中國山水畫宗出「四王」的傳統,雲片造型也是符合自然神韻的,如雲片的分布,高低錯落,有顯有藏,雲片的造型有平、有垂、有偏、有空,這也就是根據山水樹石的畫理,「晴樹平整」、「雨樹下垂」、「風樹偏斜」、「雪樹空白」的原理,表現盆景的動勢,能從雲林深渺中領略千姿百態之風采,這就是追求意境。這里並非否定其它流派盆景的特色,我國盆景的流派,豐富多采,兼容並蓄。如嶺南樹樁盆景,以蓄干截枝的手法造型,追求意境,非常自然,以自然古木為借鑒,可謂是大自然的縮影。近年來蘇州的盆景藝術除傳統風格外,更有所創新,以抽象的手法,製作盆景,給人以遐想。如戲曲盆景「魂斷牡丹亭」的處理,僅以一個草亭(牡丹亭)亭旁植以兩棵古木,略配點石,能呈現出一座大花園的荒涼境界,從杜麗娘的傷春,到夢境幽會,化情思為景物。真可謂「則見風月暗消磨,倚逗著斷垣低垛」表現出幻境中虛實相映的情趣。 總之,盆景的製作,既要有充分的藝術修養、思考、功力等綜合能力,進行藝術加工,又要有靈巧的手法,能夠入畫,才有意境,方為上品。

Ⅸ 壽山休閑度假村的詳細介紹

壽山休閑度假村規劃發展重地域民族、民俗特色。走進度假村正門,映入眼簾的是一座巨 大巍峨的雕塑「索永寶」,它象徵民族團結,堅不可摧,自由、勇敢,民族興旺發達和永恆,沿著寬闊的大路走去,便是風光如畫的沙地植物園,沙地植物園三面環水,峰巒起伏,綠蔭疊萃,植物繁多,尤以古榆長勢最為奇特,園林專家評論這里的古榆百對百形,喻沙地植物園為神奇的盆景,天然的根雕園。
龍虎湖湖水浩瀚無垠,水清沙潔,是理想的天然浴場,又是游泳、滑水、駕舟、沙浴、消夏避暑的好地方,著名的湖天浴場就設在東側湖灣,湖水無風時細波鱗鱗,若遇風雨天氣,傾刻間驚濤拍岸,大浪淘沙,如同大海漲潮,極為壯觀,在北國內陸草原地區極為罕見。湖岸石板街寬敞明亮,新建的民族歌舞台每逢周末都將舉辦大型文藝演出,內容為蒙古族傳統歌舞等。
飽覽秀美的山水風光後,遊人自然要品嘗蒙古大菜、漁家風味等地方佳餚,一飽口福。
壽山休閑度假村蒙古族風情濃郁,具有吃、住、娛樂等多種功能的蒙古度假村(草原部落),無論蒙古包的特色及活動內涵,均沿襲傳統的文化生活設置。到此一游可領略到居氈帳,食乳肉,酒之不足,歌之;歌之不足,舞之;舞之不足,蹈之的草原狂歡場景。草原部落的古風引得許多國內外遊客到此采風、度假。
南有林則徐、北有袁壽山,一代蓋世名將,二個民族英雄,為中國抗禦外辱歷史,譜寫了共同光輝的篇章。在黑龍江省的黑河、齊齊哈爾均有紀念抗日、抗俄愛國將軍袁壽山將軍的場所,但壽山將軍的真正歸宿卻在壽山休閑度假村背山面湖的風水寶地。據史料記載,袁壽山,字眉峰,明末名將袁崇煥裔孫,漢軍白旗人。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中英勇善戰 ,受到清政府嘉獎。1899年任黑龍江將軍,時值沙俄入侵黑龍江,袁壽山將軍率部抵抗,直至壯烈殉節,因其夫人系杜爾伯特旗扎薩克(王爺)希拉布羅丕勒之女,故該王爺為其女婿在杜爾伯特旗選定現在墓址安葬。為了緬懷先烈,加強愛國主義思想和民族團結思想教育,大力發展旅遊業,建設美好的杜爾伯特,大慶市決定建設碑林風格的壽山將軍公園,使之成為一處愛國主義思想教育基地。

Ⅹ 淺談盆景與插花技藝論文

淺談盆景藝術
盆景為我國獨創,歷史悠久。它主要是應用各種深淺不同、形態別致的花盆,栽種經過藝術加工的植物材料或模仿大自然的山水景色,配製盆石而成的藝術觀賞品。我國因各地造型不同而風格各異,形成了許多流派,如嶺南派、蘇派、川派等。
盆景是大自然的縮影。仿效大自然的風姿神彩、秀山麗水,於方寸盆間,盡顯大自然物氣變換,樹木榮枯的四時景觀,讓人從中感悟無窮。歷代文人雅士喜愛以盆景點綴生活,陶治情操。中國盆景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它濫觴於六朝,起源初唐,發展於宋代,興感於明清。解放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盆景和花卉業又進入了新的興旺時期,我市曾舉行過多次盆景展,檔次一次比一次高,讓參觀者賞心悅目,親身體會到不是自然勝自然的景地。現代生活使更多人渴望親近自然,於屋中置一盆景,既古雅而又顯得富有生機。
盆景依其材料和製作不同可分為樹樁盆景和山水盆景兩大類。樹樁盆景簡稱樁景,泛指觀賞植物根、干、葉、花、果的神態,色澤和風韻的盆景,一般選取姿態優美,株短葉小,壽命長,抗性強,易造型的植物,根據其生態特點和藝術要求,通過修剪、整枝、吊扎或嫁接等技術加工和精心培育,長期控制其生長發育,使其形成獨特的藝術造型,有的蒼勁古樸,老乾扎枝;有的枝葉扶疏,橫條斜影;有的亭亭玉立,高聳挺拔。樁景的類型有直乾式、蟠曲式、橫枝式、懸崖式、垂枝式、提根式、叢林式、寄植式等。採用的手法不同,其造型特點和藝術風格各有千秋。廣州和本地地區常用九里香、福建茶、雀梅、榕樹、榆樹、六月雪等為樁景材料修剪成型,自然流暢。其手法稱「嶺南盆景」。而楊州一帶多用黃楊、檜柏、五針松、雪松、榔榆等經人工剪扎,寸枝三彎,層次分明,稱「蘇派盆景」。四川的金彈子、銀杏、紫薇、紅果等植物,懸根露爪,古奇雅緻,稱「川派盆景」。廣西的「雲盆樹樁」等野趣橫生別有一格。
山水盆景亦稱水石盆景,是將山石經過雕琢、腐蝕、拼接等藝術和技術處理,布設於雅緻的淺盆之中,綴以亭榭、舟橋、配植小樹、苔蘚,構成美麗的自然山水景觀。山石材料一類是質地堅硬、不吸水分、難長苔蘚的硬石,如英石、太湖石、鍾乳石、斧劈石、木化石、九龍璧石。另一類是質地較為疏鬆易吸水分,能長苔蘚的軟石,如雞骨石、蘆管石、浮石、砂積石等。山水盆景的造型,有孤峰式、重疊式、疏密式等。山石材料的質、紋、形、色不同,運用的藝術手法和技術方法各異。因此其表現的主題和所具的風格各有所長。鍾乳石盆景著重表現岫岩幽洞,奇峰突起的桂林山水之美,砂積石盆景再現「峨眉天下秀」「三峽天下險」的壯麗奇觀。山水盆景,小巧精緻,意境深遠。
盆景藝術運用「縮龍成寸」、「小中見大」的藝術手法,給人以「一峰則太華千尋,一勺則江湖萬里」的藝術感染,是自然風景縮影。它源於自然,高於自然,順於自然之理。巧奪自然之工。盆景藝術以詩情畫意見勝。人們把盆景譽為「無聲的詩」、「立體的畫」、「有生命的藝雕」。如果我們工作之餘培養製作一、二盆樹樁盆景或山水盆景,將會給你的生活帶來無窮的樂處。
淺談盆景意境
「詩情畫意凝佳境,巧奪天工勝自然。」詩情畫意凝聚在小小盆景的佳境之中,比起自然的客觀景物,更美、更雅,真是巧奪天工,這是對盆景「美」的贊譽。美在何處?唯一的表現是指意境的深邃。 盆景的意境又從何來?盆景的意境是來自大自然豐富秀麗的美景的感性世界,通過藝術加工,更加超越自然,勝過自然,升華為比自然更高更美的精神境界,這就是「意境」之美,也是審美鑒賞的中心。無論是山水盆景、樹樁盆景、水旱盆景、微型盆景都要追求意境,以求「千里錦秀盆間吃,古樸丘壑望中存。」如大家熟悉的著名作家和園藝家周瘦鵑先生,涵養自然,他所作的盆景,追求詩情畫意,充分表現自己的藝術性,常借鑒古人和近人的名畫,取其意境,曾有唐寅的「蕉石圖」、沈石田的「鶴聽琴圖」、夏仲昭的「竹趣圖」、張大千的「松岩高士圖」、齊白石的「獨樹庵圖」等,以及他自己的創作「歸樵圖」、「聽松圖」、「散牧圖」、「楓林雅集圖」、「觀瀑圖」等。如唐寅的「焦石圖」盆景,反以兩棵抑制生長的小芭蕉合栽,配以拳石,淺盆栽植,布景簡潔,意蘊豐富,給人以清涼幽境。又如沈石田的「鶴聽琴圖」盆景,在古木之下配一老叟撫琴,旁邊配一小件仙鶴及點石,「使人聯想到詩人林和清的梅妻鶴子,又或許撫琴者正彈著一首梅花三弄。這些盆景的製作,取材以植物為主體,配以石料、人物、亭榭等小件,巧妙的結合,頗富詩情畫意,就能充分體現出意境之美。 意境是感情、認識、意象等主觀因素與客觀自然的和諧統一;是盆景藝術和盆景創作者的藝術構思和藝術加工的表現。絕非主觀「營造」,而是以景結情的結果。「以景結情」也是創造意境的最重要的過程。僅此樹樁盆景而論,取材於老乾虯枝,蠅根露爪,是利用自然形態,而栽植的形成,也是以客觀自然與主觀意象的結合統一。如單株式、叢林式、懸岩式、附石式等都是「以景結情」的創造意境。如在92年一次江蘇盆展中見到南京的一盆「石城古貌」以疊石為主的山水盆景,山上配以比例得當的茂密小樹,氣勢恢宏,能在一小小的盆盎里,再現祖國的錦秀山河,該多偉大、美麗!油然而生「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之感。第六屆江蘇盆展,所見一盆老乾虯枝的雀梅樹樁盆景,主幹老氣橫秋,橫卧盆中,枝繁葉茂,翠蓋蔥蔥。景名為「靜卧芳園不再武」。「靜」與「武」取其園主夫婦的名字,園主人畢生精力追求盆景,當到退休之年,專心致志於盆景藝術,不再為瑣事爭衡,以娛晚年,寓意言志,頗有意境。 樹樁盆景枝乾的處理也大有講究,江蘇盆景多以剪扎結合,雲片造型為主,而雲片的由來,歷史悠久,又以揚派為主,在發展的過程中,流派紛呈而各具特色,在追求美的精神享受,不得不追求高格調意境。在技藝的要求方面,雲片的造型,以揚派來說,要求平穩、嚴整,精扎細剪「一寸三彎」的技法,要求較嚴,在這方面,南通的盆景大師朱保強和已故盆景大師揚州的萬觀堂、泰州的王壽山,他們的作品都有較高的意境,絕非一日之功,能不令人嘆為觀心。但也有人認為雲片造型,似乎太為呆板,以我個人管見,雲片造型之所以有悠久的歷史和旺盛的生命力,就如同中國山水畫宗出「四王」的傳統,雲片造型也是符合自然神韻的,如雲片的分布,高低錯落,有顯有藏,雲片的造型有平、有垂、有偏、有空,這也就是根據山水樹石的畫理,「晴樹平整」、「雨樹下垂」、「風樹偏斜」、「雪樹空白」的原理,表現盆景的動勢,能從雲林深渺中領略千姿百態之風采,這就是追求意境。這里並非否定其它流派盆景的特色,我國盆景的流派,豐富多采,兼容並蓄。如嶺南樹樁盆景,以蓄干截枝的手法造型,追求意境,非常自然,以自然古木為借鑒,可謂是大自然的縮影。近年來蘇州的盆景藝術除傳統風格外,更有所創新,以抽象的手法,製作盆景,給人以遐想。如戲曲盆景「魂斷牡丹亭」的處理,僅以一個草亭(牡丹亭)亭旁植以兩棵古木,略配點石,能呈現出一座大花園的荒涼境界,從杜麗娘的傷春,到夢境幽會,化情思為景物。真可謂「則見風月暗消磨,倚逗著斷垣低垛」表現出幻境中虛實相映的情趣。 總之,盆景的製作,既要有充分的藝術修養、思考、功力等綜合能力,進行藝術加工,又要有靈巧的手法,能夠入畫,才有意境,方為上品。插花藝術淺談
近幾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許多城市一年四季都有品種繁多的鮮花供人們選擇,滿足家庭和單位各種慶典、迎客、結婚和裝點家居的需要。
插花就是把花卉包括枝、葉、花、果作為素材,插在花瓶、花盤、花盆等容器里,不需泥土栽培,以達到給家庭帶來一種情趣和溫馨,使人觀賞後起到修身養性、凈化心靈、陶冶情操的作用。 插花與盆景有共同之處,但也有自己獨特的一面。主要表現在花卉不帶根,沒有泥土,插在瓶里所吸收的水分和養分受到限制,花期多則十餘日,半個月,少則一至兩天。因此,瓶插花卉作品,要求做到根據不同季節,掌握好花期,才能按時欣賞和品味到插花藝術之美。
學會插花並不難,但要學得精並不容易。初學者要掌握好花卉素材的選擇和處理,造型和搭配,先從簡單易學開始,不妨可找些彩色插花圖片作參考。與此同時,還應學些有關花卉、繪畫、文學等方面有關知識,提高和豐富藝術修養。在熟練技巧的基礎上,深入生活,再去學習高難度的插花藝術。
插花的種類,可根據自己的愛好進行選擇。1.鮮花插花,具有自然之美,色彩艷麗,清新真實,適用於家庭客廳、卧室、書房等,其缺點是保養時間短。2.乾花插花,所選用的花材是經過脫水,加工後的自然植物材料,既不失去花形自然美,還可修飾染色,經久耐用,管理方便。其缺點是怕潮濕環境。3.人造插花,即各種絹花、絛綸花、水晶花、塑料花等,模擬性很強,品種較多齊全,使用時間較長,還可清洗掃塵,缺點是生命力的真實感差。
淺談插花藝術的魅力
插花藝術的起源應歸於人們對花卉的熱愛,通過對花卉的定格,表達一種意境來體驗生命的真實與燦爛。
我國在近2000年前已有了原始的插花意念和雛形。插花到唐朝時已盛行起來,並在宮廷中流行,在寺廟中則作為祭壇中的佛前供花。宋朝時期插花藝術已在民間得到普及,並且受到文人的喜愛,各朝關於插花及欣賞的詩詞很多。至明朝,我國插花藝術不僅廣泛普及,並有插花專著問世,如張謙德著有《瓶花譜》,袁宏道著《瓶史》等。中國插花藝術發展到明朝,已達鼎盛時期,在技藝上、理論上都相當成熟和完善;在風格上,強調自然的抒情,優美朴實的表現,淡雅明秀的色彩,簡潔的造型。清朝插花藝術在民間卻得不到重視、發展和普及。中國的近代由於戰亂等諸多因素,插花藝術在民間基本上消失。一直到近幾年來,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及改革開放,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鮮花才逐步回到了人們的生活當中。
我們的民族素以風雅著稱,以花贊人、以花喻人、賦予花人格魅力是我們的傳統,如「松、竹、梅」被譽為「歲寒三友」,「梅、蘭、竹、菊」譽為「四君子」等等可謂家喻戶曉。我國插花在風格上崇尚自然,朴實秀雅,寓意含蓄;在形式上注重線條、構圖的完整和變化,講究優美的線條和自然的姿態。其構圖布局高低錯落,俯仰呼應,疏密聚散,作品清雅流暢。按植物生長的自然形態,有直立,傾斜和下垂等不同的插花形式;用色淡雅脫俗,樸素大方;在意境營造方面,插花表現題材廣泛,多賦予作品深刻的寓意,觀之耐人尋味,回味悠長。插花藝術是生活在水泥叢林中的現代人尋找精神家園,親近大自然的最好方式。
插花藝術是多種藝術形式的融合。插花藝術品是凝固的音樂。音樂的美感富於流動性,音符的跳動旋律或纏綿、或高亢,給人以無限遐思和聯想。插花作品中那飄揚的絲帶,斜逸的枝葉,優雅的造型和深邃的意境使人彷彿聆聽到了美妙的音樂。繪畫是以形象和色彩來表現主題的,插花作品也具有這種特性,而且插花的立體感和觀賞性比繪畫更強烈,插花的製作更便捷,取材更廣泛,可操作性更強。作品完成以後仍可依據作者的構思不斷地進行修改和調整,以表達變動的情緒和內心感受。詩歌是一種文學表現形式,抒發的是一種強烈的內心感受。詩歌的意境千變萬化,韻味無窮,激發出了人們豐富的想像力。插花作品也具有這種功能,它所營造的意境或模擬植物的自然生態美,或以誇張手法表現景物或園林景觀,或以事件、人物為題材進行抽象概括,在似與不似之間給人留下無盡的想像空間。雕塑是以固定的造型,或直觀或抽象地表現人的思維靈感火花,插花也與之有相似之處是一種造型藝術。但是插花是一種鮮活的藝術,充滿了盎然的生機,這又是雕塑所無法比擬的。因此說,插花藝術同其他藝術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插花以其簡潔的表現形式,廣泛的取材與表現題材的多樣化,使得這種藝術表現形式還具有雅俗共賞的特點。比如時裝展示會展示的服裝,有些可以演變為日常著裝,而有的則純粹是藝術性展示。但是這些純藝術性的時裝也可以起到引導潮流或拓寬人們視野和思路的作用,所以同樣是不可或缺的。插花也有相似的屬性,插花有藝術插花和禮儀插花之分,前者思想性較強,製作難度很大,起著引導潮流的作用;而後者的普及性更強一些,非專業人員不具備系統理論和實際經驗,但采擷一些鮮花,准備一些普通材料,根據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也可以創作出一些插花作品來裝點居室,美化生活,陶冶情操。因而插花也具有廣泛的公眾特性,這是插花藝術普及與推廣的社會基礎,也是插花藝術品進入市場,形成規模效益的依據之一。
插花藝術有陶冶情操的作用 。插花作品多姿多彩,製作過程中作者傾注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多以鮮花為主要製作材料。盡管保鮮技術已有相當程度的發展,但插花作品的壽命仍然是短暫的。通過鮮花這小巧生靈的凋零易逝,使人在更深層的意義上感悟到人生的短暫與光陰的無情流逝,從而萌生憐花、惜花更護花的情懷,也激發和培養了人們珍惜生活,熱愛生命,善待大自然和人類自身生存環境的高尚情操。源自網址: http://..com/question/55314742.html能幫上忙嗎?記得採納哦。

熱點內容
雲菲菲梅花淚 發布:2025-08-26 04:15:17 瀏覽:277
比心七夕節 發布:2025-08-26 04:05:20 瀏覽:434
斑馬竹芋花語 發布:2025-08-26 04:00:23 瀏覽:532
丁香雨花英烈 發布:2025-08-26 04:00:17 瀏覽:893
五月色色丁香 發布:2025-08-26 03:58:23 瀏覽:112
煤炭做盆栽 發布:2025-08-26 03:34:30 瀏覽:903
櫻花校園模擬器聯機版游戲 發布:2025-08-26 03:33:55 瀏覽:375
岩豆盆景 發布:2025-08-26 03:24:39 瀏覽:635
鏡面櫻花慕斯蛋糕 發布:2025-08-26 03:24:30 瀏覽:651
七夕節很忙 發布:2025-08-26 03:09:05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