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園百科 » 映日荷花抱石

映日荷花抱石

發布時間: 2021-02-11 08:39:21

⑴ 誰和誰為人民大會堂創作了一幅什麼為題的國畫

你問的是什麼時候的,你確定是合作的么,應該是這個
傅抱石 關山月專 江山 ……多嬌 (抱歉完整的系屬統顯示不合法,不能發表)

其他的
葡萄紫薇 一路菜花不斷開 惠鈞
迎客松 秦仲文 映日荷花別樣紅 潘天壽
雨霽 潘天壽 元江清秋 張石園
孔雀松樹 馬晉 小鳥天堂 伍啟中
草原雛鷹 劉大為 報春圖 石玉昌
大河上下浩浩長春 謝瑞階 梅花
峨眉山金頂雲海 長江三峽 李穎
黃岳雄姿 劉海粟 梅花壽帶鳥 徐聰佑
錦綉河山 馬流州 牡丹鴿子 陳之佛
萬里長城 許仁龍

還有的 就不列舉了 ,希望能給你幫助

⑵ 3個描寫瀑布的詩句 和 祖國大好河山壯麗景觀的段落350字拜託各位了 3Q

李白著名的《望廬山瀑布》詩兩首, 其一曰: 西登香爐峰,南見瀑布水。 掛流三百丈,噴壑數十里。 歘如飛電來,隱若白虹起。 初驚河漢落,半灑雲天里。 仰觀勢轉雄,壯哉造化功! 海風吹不斷,江月照還空。 空中亂潨射,左右洗青壁。 飛珠散輕霞,流沫沸穹石。 而我游名山,對之心益閑。 無論漱瓊液,且得洗塵顏。 但諧宿所好,永願辭人間。 其二: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明代李夢陽也為廬山瀑布寫過一首詩 《開先寺》 瀑布半天上,飛響落人間。 莫言此潭小,搖動匡廬山! 絕句----宋 王安石 拔地萬里青嶂立, 懸空千丈素流分。 共看玉女機絲掛, 映日還成五色文。 萬丈紅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雜樹,灑落出重雲。 日照虹霓似,天清風雨聞。 靈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氳。 (唐朝詩人張九齡) 廬山瀑布 徐凝 虛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暫息。 今古長如白練飛,一條界破青山色。 宋代詩人白玉蟾的《三疊泉》 緣溪深入桃花塢,紫霞隱隱幽禽語。 九層峭壁劃青空,三級鳴泉飛暮雨。 落日銜山紅影濕,冷雲抱石蒼崖古。 激回澗底散冰花,噴上松梢飄雪樓。 點點濺濕嫦娥衣,潭潭下有扶桑府。 朝來似展朝天帶,夜半如聞搗葯杵。 寒入山谷吼千雷,派出銀河轟萬古。 廣寒殿上銀蟾飛,水晶宮中玉龍舞。 瓊英斧碎非月老,瀑布天成非織女。 初疑魚鱉謁龍門,復恐星辰會牛渚。 欲尋當下點額蛟,但見天上拉腸鼠。 溶溶浸濕一潭霜,滴滴結凍千年乳。 月照神珠灑翠麟,風吹天粟沾蒼虎。 瑤虹界碧翻地軸,鐵馬盤渦卷天宇。 ······ 元代詩人趙孟頫 《水簾泉詩》 飛簾如玉簾,直下數千尺, 新月如簾鉤,遙遙掛碧空。 元代楊維《廬山瀑布謠》 銀河忽如瓠子決,瀉渚五老之峰前。 我疑天仙織素練,素練脫軸垂青天。 便欲手把並州剪,剪取一幅玻璃煙。 相逢雲石子,有似捉月仙。 灑喉無耐夜渴甚,騎鯨吸海枯桑田。 居然化作十萬丈,玉虹倒掛清冷淵。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唐]李白《望廬山瀑布》 金闕前開二峰長,銀河倒掛三石樑,香爐瀑布遙相望,回崖沓嶂凌蒼蒼。…… ——[唐]李白《廬山謠》 萬丈紅泉落,迢迢半紫氛。奔流下雜樹,灑落出重雲。 日照虹霓似,天清風雨聞。靈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氳。 ——[唐]張九齡《湖口望廬山瀑布水》 萬里金波照眼明,布帆十幅破空行。 ——[清]沈德潛《月夜渡江》 迥與眾流異,發源高更孤,下山猶直在,到海得清無? ——[北宋]范仲淹的《瀑布》 五疊六疊勢益高,一落千丈聲怒號。如旗如布如狂蛟,非雷非電非笙匏。 銀河飛落青松梢,素車白馬雲中跑。勢急欲下石阻撓,回瀾怒立猛欲跳。 逢逢布鼓雷門敲,水犀軍向皋蘭鏖。三千組練揮銀刀,四川崖壁齊動搖。 偉哉銅殿造前朝,五百羅漢如相招。 ——[清]袁枚《到石樑觀瀑布》 瀑布之水源何來,劃然下裂長峰開。下士目駭自天落,絕頂乃有千盤回。 青山斷缺聳雙劍,元氣直瀉岩頭摧。飛流已出不肯下,一線中折分瀠洄。 隱現數折蓄精銳,失勢一落如奔雷。跳波亂擊潭水立,怪物潛伏寧髻顋。 音聲頃刻逐千變,萬馬赴敵金鼙催。天光半壁照空谷,此地萬古無陰霾。 峰頂積雪掛千仞,山中猿鶴猶驚猜。銀花下散布水台,混沌鑿破山根隈。 擘窠大字洗不盡,鐵畫滿地鐫青苔。太白已往老坡死,我輩且乏徐凝才。 惡詩走筆不敢寫,冊亭煮汲燒松釵。來朝竹杖青芒鞋,凌風踏碎煙雲堆。 飛泉三疊絕倚旁,坐觀一洗塵氛懷。 ——[清]蔣士銓《開先瀑布》 萬里水匯一水大,訇訇聲聞十里外。岩口逼仄勢更凶,奪門而出懸白龍。 龍須帶雨浴日紅,金光玉色相盪舂。雪凈鮫綃落刀尺,大珠小珠飄隨風。 風折疊之繪變相,三降三升石不讓。 ——[清]嚴遂成《白水岩瀑布》 禹功疏鑿最先徑,一線奔流若建瓴。石塹橫分薄煙霧,天瓢倒海吼雷霆。 ——[清]崔光笏《壺口》 秋風捲起千層浪,晚日迎來萬丈紅。 ——[明]陳維藩《壺口秋風》 雲煙雨雪銀河虹,玉塵冰縠珠簾櫳。萬象變幻那足比,若涉擬議旨非工。 ——[清]阮元在《大龍湫歌》 飛簾如玉簾,直下數千尺,新月如簾鉤,遙遙掛碧空。 ——[元]趙孟頫 龍湫山高勢絕天,一線瀑布兜羅綿。五丈以上尚是水,十丈以下全為煙。 況復百丈與千丈,水雲煙霧難分焉。初疑天孫工織素,雪梭拋擲銀河邊。 繼疑玉龍耕田倦,九天咳唾唇流涎。 ——[清]袁枚的《大龍湫》 拔地萬里青嶂立,懸空千丈素流分;共看玉女機絲掛,映日還成五色文。 ——[宋]王安石《詠千丈岩瀑布》 九層峭壁劃青空,三級鳴泉飛暮雨。 ——[宋]白玉蟾《三疊泉》 翠屏橫截萬里天,懸水落成千丈玉。 ——[元]王季文《九華謠》 尚疑銀河忽潰決,還驚長鯨吸百川。水簾橫空垂不卷,萬斛雪浪涌山根。 ——[清]黃休仲《詠潮音瀑》 1.河 李白《魏郡別蘇明府因北游》 魏都接燕趙,美女誇芙蓉。 淇水流碧玉,舟車日奔沖。 青樓夾兩岸,萬室喧歌鍾。 天下稱豪貴,游此每相逢。 杜甫《洗兵馬(收京後作)》 田家望望惜雨干,布穀處處催春種。 淇上健兒歸莫懶,城南思婦愁多夢。 安得壯士挽天河,凈洗甲兵長不用。 唐 李白《將進酒》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 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 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 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 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 將進酒,君莫停。 與君歌一曲, 請君為我側耳聽。 鍾鼓饌玉不足貴, 但願長醉不願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 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 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 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 呼兒將出換美酒, 與爾同銷萬古愁。 王之渙《 涼州詞二首》其一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 2.海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 3.湖 杭州回舫 【唐】白居易 自別錢塘山水後,不多飲酒懶吟詩。 欲將此意憑回棹,報與西湖風月知。 寄題餘杭郡樓兼呈裴使君 【唐】白居易 官歷二十政,宦遊三十秋。 江山與風月,最憶是杭州。 北郭沙堤尾,西湖石岸頭。 綠觴春送客,紅燭夜回舟。 不敢言遺愛,空知念舊游。 憑君吟此句,題向望濤樓。 和西川李尚書漢州微月游房太尉西湖 【唐】劉禹錫 木落漢川夜,西湖懸玉鉤。旌旗環水次,舟楫泛中流。 目極想前事,神交如共游。瑤琴久已絕,松韻自悲秋。 潁州從事西湖亭宴餞 【唐】許渾 西湖清宴不知回,一曲離歌酒一杯。 城帶夕陽聞鼓角,寺臨秋水見樓台。 蘭堂客散蟬猶噪,桂楫人稀鳥自來。 獨想征車過鞏洛,此中霜菊繞潭開。 題??溪垂釣圖 【唐】羅隱 呂望當年展廟謨,直鉤釣國更誰如。 若教生在西湖上,也是須供使宅魚。 重別西湖 【唐】李紳 浦邊梅葉看凋落,波上雙禽去寂寥。 吹管曲傳花易失,織文機學羽難飄。 雪欺春早摧芳萼,隼勵秋深拂翠翹。 繁艷彩毛無處所,盡成愁嘆別溪橋。 題臨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 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當汴州。 曉出凈慈寺 【宋】楊萬里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4.江 杜甫《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崔顥《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 黃鶴一去不復返 , 白雲千載空悠悠 。 晴川歷歷漢陽樹 , 芳草萋萋鸚鵡洲 。 日暮鄉關何處是 , 煙波江上使人愁 。 張若虛 《春江花月夜 》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灧灧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

⑶ 李長白的人物年表

1916年(民國5年丙辰)1歲。5月1日(農歷三月廿九)出生於浙江省蘭溪縣水亭鎮下李村(1610年李漁出生於該村)。起名「輔臣」(小學用名),又名「壽青」(上大學時用名)。後抗戰爆發因仰慕長白山抗日誌士而自己改名為「長白」。父親李松林,母親劉氏,皆務農。
1923年(民國12年癸亥)7歲入下李龍門小學學習。
1927年(民國16年丁卯)11歲入邰家村私塾讀詩書。母親劉氏病故。
1928年(民國17年戊辰)12歲入浙江蘭溪著存高小學習。該年3月1日林風眠被任命為國立藝術院院長。
1929年(民國18年己巳)13歲繼續在蘭溪著存高小學習。10月國立藝術院該名為「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學制由五年制縮短為三年制),林風眠為校長。
1930年(民國19年庚午)14歲入浙江金華中學學習。
1933年(民國22年癸酉)17歲1月浙江金華中學畢業。2月在浙江巨州崢嶸小學任圖畫教員。8月考入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因只有初中文憑,所以考的是選科生,學制六年。在預科上了三年基礎課後升入本科繪畫系。選科一年級主科(素描、油畫)教師是吳大羽,二年級是方干民,三年級是李超士。本科一年級主科(油畫)教師是林風眠,副科(國畫寫意)教師是潘天壽,工筆教師是張光。
1934年(民國23年甲戌)18歲參加由潘天壽領導的國畫研究會,作品《松樹李鐵拐》刊登於《藝風》雜志。又參加張光老師組織的「羅苑工筆畫社」,有張枕江、程尚仁等會員十多人,在杭州湖濱開過一次主要是花鳥畫的展覽會。
1935年(民國24年乙亥)19歲由國立藝專助教邱璽介紹加入浙江中國青年勵志會。
1936年(民國25年丙子)19歲作品《二隻小鳥》參加第二屆全國美展,並刊登於第二次全國美展畫刊。參加抗日遊行,在日本領事館前呼口號。夏天,參加浙江省大專院校軍訓三個月。
1937年(民國26年丁丑)21歲抗日戰爭爆發。9月參加浙江中國青年勵志會抗日宣傳隊,其中的隊員有張枕江、程尚仁、黃世華、章西厓等。畫宣傳畫,內容有「打倒日寇」、「抗日去」、「皇軍的暴行」及抗日故事等;唱歌,內容有「大刀進行曲」、「義勇軍進行曲」、「游擊隊歌」、「工農兵學商」等;演戲有「張家店」、「放下你的鞭子」等。
1938年(民國27年戊寅)22歲1月浙江中國青年勵志會抗日宣傳隊改為浙江省抗敵後援會抗日第二宣傳隊,隊長盧炘,副隊長張枕江,5月由金華出發到青田、所水、溫州、平陽一帶的縣城和鄉下做抗日宣傳工作,7月到溫州。8月任浙江省文化教育委員會藝術幹事。小詩《別了故鄉》刊登於金華《東南日報》副刊。10月接學校來信說「凡是在外參加抗日工作的時間都可以算學籍」(國立杭州藝專已於2月遷赴湖南沅陵,3月與北京國立藝專合並,改稱「國立藝術專科學校」,由於遷校經費及學潮等問題,林風眠辭職返上海。約6月聘滕固為校長),即赴湖南沅陵。11月到湖南沅陵學習。因當時日寇轟炸了常德、桃源,有向沅陵來的趨向,而學校決定搬遷昆明。搬遷途中在貴陽,參與張枕江等人組織的「高原」文學社,並出版社刊,所編社歌由集體填詞、魯野譜曲,歌詞為:「高原高,高原好,高原上的朋友肯向前跑;生活是痛苦和動搖,但我們要笑。誰能說黑暗永遠不去,光明永遠不到?我們憑著熱血斗爭呼號,要追逐失去了的自由,只有向前跑。」
1939年(民國28年己卯)23歲初春,背著行李從貴陽走到昆明,同行的有李霖燦、夏明。不久,學校開學,入國畫專業學習。老師是潘天壽、吳茀之,課余跟潘天壽學詩詞、學下圍棋。9月在國立藝專畢業。因昆明工作難找,就向潘天壽借了50元錢到重慶。在重慶「一心花園」看望從上海來後方的原杭州藝專校長林風眠。10月至12月任中華民國「教育部第四巡迴戲劇教育隊」隊員兼研究組長。臨摹北宋郭熙、許道寧及南宋劉松年、馬遠筆意的山水畫,臨摹元代任仁發《秋水鳧翳圖》。創作了人物作品《胡人牽馬圖》、《臨古圖·白馬》、《臨宋人畫<鬥茶圖>》。
1940年(民國29年庚辰)24歲。3月任「重慶國際反侵略大會中國分會」藝術幹事(會長是邵力子),主要畫反侵略戰爭的宣傳畫。因日寇轟炸重慶而寫了詩作《炸》,刊於「重慶國際反侵略大會中國分會」會刊。7月為中華民國教育部西北藝術文物考察團成員兼研究組長。9月任四川成都南虹藝職教員。11月任四川成都西南美專教員。臨摹北宋郭熙、許道寧及南宋劉松年、馬遠筆意的山水畫,臨摹古畫《芭蕉仙鶴》。創作人物畫《觀音像》、《仙女飛天》。
1941年(民國30年辛巳)25歲2月任「眉山師資訓練班」圖畫、體育課教員。9月任四川彭縣成都女中圖畫、勞作課教員。創作人物畫《訪趙孟頫》。
1942年(民國31年壬午)26歲2月任成都師范圖畫課教員。6月任「華陽中學」圖畫課教員。10月任空軍士校教育處繪圖員,在關山月介紹下,為了飯碗參加了國民黨。年底,因父親重病而辭職。
1943年(民國32年癸未)27歲3月任重慶楊公橋婦女工藝社設計員。9月任重慶絡績國立女師圖畫課教員。父親李松林病故。
1944年(民國33年甲申)28歲潘天壽在重慶接任國立藝專校長。9月被潘天壽聘為國畫講師,教工筆花鳥課。在重慶的國立藝專期間每周除上課外就是畫畫,常住在當時在沙坪壩的重慶大學任教的吳冠中那裡。
1945年(民國34年乙酉)29歲3月在重慶開第一次個人展覽會,共有40多張畫,題材是工筆仕女、花鳥、山水。因出售了一批作品而堅定了繼續創作的信心。又在成都、西安和張枕江一起舉辦了兩次聯展。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9月第二次重慶個展,內容為山水、人物、工筆花鳥。
1946年(民國35年丙戌)30歲在昆明開個展,內容為山水、人物、工筆花鳥。國立藝專遷回杭州,8月初飛回南京而去杭州。回到杭州後,住在丁家埠郭庄國立藝專的教職員宿舍,同住的有鄧白、程尚仁等六、七人。除了上課教工筆花鳥外,就是畫畫或下棋。創作工筆花鳥《青蓮》。
1947年(民國36年丁亥)31歲9月在杭州與汪采鸞結為伉儷。裝飾畫《簫聲群鳥》刊於杭州《東南日報》的副刊版。潘天壽辭去國立藝專校長職務。
1948年(民國37年戊子)32歲汪日章來接任國立藝專校長的職務。等到潘天壽發的聘書期滿,離開國立藝專。8月到蘇州岳母家,開始醞釀「孓民藝術研究所」成立事宜。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1年己丑)33歲1月回杭州,建立「杭州孓民藝術研究所」。自任導師兼教務,同事者有連枝、俞乃大、鄭邁、沈濤、張伯安、金秋、張君川等12人。設立西畫、國畫、圖案、音樂、語言文學五個系,總幹事和總務由連枝擔任,西畫由連枝負責,國畫由李長白負責,圖案由金秋負責,音樂由俞復堂負責,語言文學由張君川負責。國畫系聘請潘天壽等為名譽導師,學生最多時近30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前開過一次實習畫展,建國後,歷史改變了,「杭州孓民藝術研究所」結束。8月參加杭州市中等學校教師學習班。9月在杭州初級中學任圖畫課教員。11月21日長子李小白出生。
195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2年庚寅)34歲在杭州初級中學任圖畫教員。12月次子李采白出生。
195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3年辛卯)35歲3月在「浙江幹部學校」第五期學習班學習。8月在杭州初級中學圖畫教員的任職結束。9月在杭州女中任制圖、圖畫課教員。創作人物畫《幸福》。
195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4年壬辰)36歲住上海高陽路進行繪畫創作。時與林風眠往來。
195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5年癸巳)37歲住上海高陽路進行繪畫創作。時與林風眠往來。
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6年甲午)38歲2月任無錫華東藝專國畫講師。3月女兒李莉白出生。創作人物作品《女人坐像》。
195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7年乙未)38歲參加「反胡風」學習。創作人物畫《海邊小憩》、《男人白描》、《戲劇人生》、《收獲》。
195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8年丙申)40歲擔任無錫華東藝專國畫教研組組長。創作工筆花鳥畫《鴿子牡丹》,人物畫《打漁簾》、《男子頭像》、《西廂記系列一至十一》。
195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9年丁酉)41歲教育部決定無錫華東藝專遷往西安,因大多數教職員工不願意去西安而沒有遷成。人物畫《喂小雞》刊登於《江蘇文藝》。創作工筆花鳥畫《水仙》。
195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10年戊戌)42歲2月無錫華東藝專搬遷南京,改名為「南京藝術學院」。學校籌辦了染織專業,任代理教研組長,辦印染工廠,並在專修科織綉專業教課。作品《曇花》刊登於新華日報。任教工筆花鳥畫課,開始醞釀工筆花鳥畫教材的編寫思路。創作工筆花鳥畫《牡丹飛碟》、《月季》,人物畫《老農》。
195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11年乙亥)43歲任織綉專業教研組長。
196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12年庚子)44歲在織綉專業教工筆花鳥。作品《山茶壽帶》(又名《祝壽圖》)被江蘇省立美術館收藏。創作工筆花鳥《牡丹綬帶》、《水仙》、《玉蘭》、《牽牛花》、《舞春風》、《櫻花小鳥》,其中《牡丹綬帶》、《舞春風》個人風格開始顯現。
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13年辛丑)45歲在織綉專業教工筆花鳥。創作工筆花鳥《牽牛螳螂》、《碧桃花》、《斜爪蘭》,畫白描《盆菊》。跟廣陵派琴家劉少春先生學琴。
196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14年壬寅)46歲在織綉專業教工筆花鳥。創作工筆花鳥《兩只黃鸝》、《牡丹》、《玉簪花》、《松鶴圖》、《仙鶴朝陽》等,畫白描《大麗菊》、《曼佗羅》、《盆菊》等。指導助教朱修立進修工筆花鳥,至1964年結束。
196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15年癸卯)47歲受浙江美術學院潘天壽院長邀請去浙美主持工筆花鳥畫教學。浙江美術學院想調李長白去任教,南藝未同意。創作工筆花鳥《綉球花》、《月季(春意鬧)》,白描《雞》等。
196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16年甲辰)48歲6月成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江蘇美術家協會會員。10月起參加農村「四清」運動,被分配在陳師公社劉洪大隊胡庄生產隊,具體負責生產方面的事情。創作工筆花鳥《綉球花》。
196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17年乙巳)49歲7月結束農村「四清」運動回到南京藝術學院。
創作工筆花鳥《蝶戀花》。初步寫出《花卉寫生處理》、《花卉設色》、《翎毛表現》、《工筆花鳥畫創作》四方面的論述,並積累了一定的寫生圖稿;但在文化大革命中遺失了很多。
196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18年丙午)50歲文化大革命開始。接受政治審查,被造反派誣為牛鬼蛇神並強制勞動;與張道一一起做木工。
197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22年庚戌)54歲創作工筆花鳥《芍葯》。臨摹傅抱石山水《雨花頌》等數幅,臨摹宋人花鳥《八哥》、《枇杷小鳥》、《蘋果小鳥》、《小雞》、《杏花雙鳥》、《竹子白頭》、《魚》等作品。
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23年辛亥)55歲臨摹宋人花鳥作品《荷塘清趣》。創作工筆花鳥《春暖》、《浪里飛燕》、《盆花》、《蜻蜓》、《絲瓜蟈蟈》。9月5日潘天壽辭世。
197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24年壬子)56歲創作工筆花鳥《石竹花(墨彩)》、《烘暈》,白描《大理菊》、《菊花》、《月季》。接受文化部的國禮任務創作《風竹錦雞》、《牡丹綬帶》,作為鄧穎超第一次出訪日本的國家禮品送給日本首相。後應國家博物館要求復制《風竹錦雞》一幅被收藏。
197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25年癸丑)57歲創作工筆花鳥《流雲弄月》、《昆蟲畫法》,白描《菊花》,山水畫《黃山松石圖》。出席江蘇省高等學校教師代表會。
197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26年甲寅)58歲再次進行《花卉寫生處理》等工筆花鳥教材的文字編寫工作。創作工筆花鳥《玉蘭小鳥》,山水畫《猴子觀海》、《黃山》、《黃山雲海》。
197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27年乙卯)59歲創作工筆花鳥《茶花》、《燈花》、《鬱金香》、《月季》,山水畫《散花煙雨》。
197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28年丙辰)60歲《白描花卉寫生》由南京藝術學院、南通工藝美術公司出版。創作工筆花鳥《石蠟紅》、《月季》、《墨荷》、《粉蛾》、《百合花》、《白紫藤花》、《蝴蝶染法》、《平塗(紅葉)》、《石竹花(接染)》,山水畫《黃山》。
197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29年丁巳)61歲感文化大革命結束而創作工筆花鳥《晴空》、《山茶壽帶》,白描《月季》。其《晴空》自題:「晴空一鶴排雲上」。創作山水畫《黃山(春光雲影)》、《黃山(石上清流)》、《雨雪霏霏》、《雲間送客》。
197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30年戊午)62歲5月起指導助教李小白,10月起指導助教張曉星、江宏偉、蘇州絲綢工學院的助教張桂貞進修工筆花鳥;至1979年2月結束。創作工筆花鳥《芙蓉》、《茶花》、《綠梅》、《水仙》、《石竹花》、《先鋪後染》和山水畫《壯志凌雲》、《秋林》、《黃山》、《黃山秋》。
197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31年己未)63歲創作工筆花鳥《白茶》、《大理花》、《杜鵑》、《臘梅》、《芍葯》,白描《水仙》。
198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32年庚申)64歲6月擔任工筆花鳥班導師,這是新中國以來全國藝術院校開設的第一個工筆花鳥班,學生七人:徐利明、孔六慶、徐南、曹建寧、胡承華、康衛東、張承志。7月8月放大臨摹《八十七神仙卷》。9月作品《壯志凌雲》編入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江蘇國畫選》。新華日報刊登作品《秋林》、《新晴》。創作工筆花鳥畫《白牡丹》、《百合花》、《春風》、《石蠟紅》、《蝶戀花》、《茶花》、《黃杜鵑》、《秋菊》、《荷包牡丹與熱帶魚》、《月季》、《杏花小鳥》。重畫1960年創作的《山茶壽帶》。創作寫意花鳥畫《秋色》。10月至12月給工筆花鳥班上課。
198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33年辛酉)65歲3月至5月給工筆花鳥班上課。指導湖北輕工業學院講師璇風、蘇州刺綉研究所設計員黃河、丁一萍進修工筆花鳥。10月至12月給工筆花鳥班上課。創作工筆花鳥《燈籠花》、《金鍾花》、《春蘭》、《牡丹》、《荷包牡丹》、《茶花》、《墨竹》。《山茶綬帶》發表於《金陵書畫》。
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34年壬戌)66歲3月至5月間帶領工筆花鳥班赴廣州華南植物園寫生進行畢業創作。7月起指導助教孔六慶、張承志進行工筆花鳥畫備課與上課,至1984年結束。創作工筆花鳥《白荷》、《映山紅》。創作寫意花鳥《艷陽》、《幽香帶路開》。編寫完成《花卉設色圖譜》的文字。
198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35年癸亥)67歲2月指導蘇州絲綢工學院助教李采白進修工筆花鳥畫備課,至1984年結束。3月《花卉設色圖譜》由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該書兩次印刷發行了4萬冊。4月帶領助教孔六慶、張承志赴山東荷澤寫生牡丹;李小白帶領的中國畫專業學生同行寫生。
198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36年甲子)68歲作品《白荷》刊於《中國畫》第1期,《墨荷》為北京出版社出版。指導助教孔六慶、張承志的工作結束。創作山水畫《武夷月色》及寫意花鳥畫《幽香度竹來》。
198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37年乙丑)69歲作品《綬帶茶花》、《曇花》被香港美術出版社出版。8月16日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以「李長白藝術人生」為題作了專訪廣播。8月21日—23日江蘇人民廣播電台以「李長白藝術人生」為題作了專訪廣播。山水作品《又一峰》、《飛瀑》、《雨霽》、《雲濤》、《驟雨》刊登於香港《美術家》第四十七期。創作工筆花鳥《風竹錦雞》、《牡丹》。創作山水畫《黃山(雲漫天都)》、《山在虛無飄渺間》、《松鼠跳天都》、《黃山松》。創作寫意花鳥畫《芭蕉櫻桃》、《畫到淡處方賞味》、《映日荷花別樣紅》。
198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38年丙寅)70歲評為教授。創作工筆花鳥《白玉蘭》、《二月春風》、《蝶戀花(月季)》,山水畫《雙龍入海》、《武夷山》,寫意花鳥畫《風霜不改春》、《千年柏樹系列》、《竹》,與李小白合作《金魚》。作品《綬帶月季》被蘇州刺綉研究所綉出。進行《翎毛表現》的編寫工作。
198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39年丁卯)71歲8月退休。創作工筆花鳥《蝶戀花》。
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40年戊辰)72歲創作寫意花鳥《竹林風雨色》。
198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41年己巳)73歲1月在英國的格拉斯歌舉辦「李長白、李莉白父女國畫展」。創作山水畫《觀海圖》、《西海雲峰》,個人山水畫特色初見形成。創作寫意花鳥《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夜濃春雨》、《雨雪飛飛》。
199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42年庚午)74歲3月《荷花》刊於「當代著名中國畫家作品精選」。4月在英國的格拉斯歌舉辦「李長白、李莉白父女國畫展」。創作四尺五聯屏工筆花鳥《風動綠荷香滿溪》及與汪采鸞合作《蝶戀花》。創作山水畫《雙剪晨姿》、《雨後黃山》。創作寫意花鳥《春風》、《蘭竹》、《月傳神》、《蘭》、《幽香度竹來》、《月光曲》、《春風和煦》、《春蘭》。創作人物畫《觀自在菩薩》、《濟公活佛》。
199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43年辛未)75歲繼續創作四尺五聯屏《風動綠荷香滿溪》,創作工筆花鳥《白牡丹》,創作山水畫《黃山(浩波盪漾)》、《松映祥雲》、《千山雲起》、《雨霽》、《宿雨初收水繞灘》,創作寫意花鳥《皓月淡竹影》、《一夜濃春雨》、《秋聲》、《喜雨》等,創作人物畫《布袋和尚》。8月12日林風眠辭世。
199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44年壬申)76歲創作工筆花鳥《白荷》、《春韻》、《紅梅白頭》、《樹梅壽帶》、《雙棲》、《野趣》。創作山水畫《風回雲轉》、《觀海圖》、《清涼雲變》、《山走雲飛》、《雲海茫茫》、《雲濤一》、《松映祥雲》、《幽谷風雲》、《玉屏月冷》、《雲飛谷底》、《雲濤二》、《風雲幻變》、《灕水清清齊月明》、《灕江月》。創作寫意花鳥《風竹》、《蘭竹圖》、《兩小無猜》、《青梅竹馬》、《喜雨》、《學步》、《竹系列》、《竹花風雨色》、《竹雀圖》、《幽蘭》、《竹蔭聽鳥聲》等,人物畫《晨》、《濟公圖》、《夢蝶》、《生與死》、《坐看雲起時》。
199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45年癸酉)77歲1月底赴美國。2月6日美國紐約聖約翰大學中正美術館舉辦「李長白、李小白、李采白父子三人聯展」。4月2日美國紐約黃河畫廊舉辦「李長白山水近作展」。《白牡丹》等10幅作品在紐約被私人收藏。7月赴台灣。「李長白、李小白父子畫展」在台灣台北遠東畫廊、台中文化藝術中心展出。與蔣緯國、郎靜山等聚會一堂。《山茶壽帶》等8幅作品在台灣被私人收藏。10月台灣出版《李長白、李小白、山水、工筆花鳥、人物》畫集。創作工筆花鳥《並蒂蓮》、《牡丹雙飛圖》,山水畫《彩浪滔天》、《風回雲轉》、《觀海圖》、《雲蒸霞蔚》、《山雨欲來風滿樓》、《煙雨蓬萊》、《艷陽》、《雲飛天都》、《雲涌蓮台》、《大黃峰日出》、《天籟》。創作寫意花鳥《綠竹助秋聲》、《秋興搖蒼翠》、《竹》等。創作書法作品《墨雲翻天》,人物作品《看你橫行到幾時》。
199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46年。甲戌)78歲《花卉寫生構圖》由中國紡織出版社出版。作品《風竹錦雞》編入《江蘇花鳥畫集》。7月在英國愛丁堡舉辦「李長白、李莉白父女國畫展」。10月「李長白、李小白父子畫展」在台灣高雄文化藝術中心展出。創作工筆花鳥《母與子》,山水畫《風起雲涌》、《觀海圖》、《晨曲》、《落日奇觀》、《迷茫的山谷迷人的太陽》、《蓬萊三島》、《神龜渡海》、《雨後林間》、《雲海》、《雲漫千山》、《排山倒海》、《千山雲起》、《雲涌峰浮》、《桂林山色》、《江風拂面送歸鳥》、《桂林山水(細雨蒙蒙)》、《山山畫秀輝》。創作寫意花鳥《山禽枝上樂》、《喜雨》、《雪竹》、《一夜濃春雨》、《雪竹》、《風竹系列》等,人物畫《空山松子落》、《鍾馗圖》、《醉仙圖》、《頑石點頭》。
199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47年乙亥)79歲《華山》等10多幅作品被香港私人收藏。作品《浪卷放飛任自由》為江蘇電視台收藏。4月《花卉設色技法》為台灣雄獅美術出版(在1983年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花卉設色圖譜》書稿基礎上增加了圖例)。5月《雲之外——李長白水墨畫展》在香港一畫廊展出並出版畫集。創作工筆花鳥《春暖》(又名「桃花斑鳩」)、《松鷹圖》,山水畫《飛來石》、《晨》、《黃山雲海》、《月光曲》,寫意花鳥《墨竹》、《百草乾花日夜新(蘭竹)》、《春風和煦》、《春江水暖》、《翠竹》、《滿林秋露香》、《清品(蘭竹)》、《竹》等,書法作品《林景熙·詠荷花》、《難得糊塗》、《水一重》、《知足常樂》、《宋徐積詠白荷》,人物畫《不可一日不此君》、《海蟾圖》、《寒山拾得》、《南海觀音》、《偶來松樹人》、《拾得圖》。
199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48年丙子)80歲7月23日蘭溪電視台首播「蘭溪籍著名藝術家李長白山水畫作品欣賞」。創作工筆花鳥《綠牡丹》、《魚樂圖》、《舞長空》,與李小白合作《荷花雙魚圖》、與李采白合作《香滿溪》。創作山水畫《彩浪滔天》、《飛瀑》、《觀海圖》、《黃山雲海之奇觀》、《黃山雲霧一》、《黃山雲霧二》、《黃山雲霧三》、《黃山雲霧四》、《黃山雲霧五》、《夢筆生花》、《山色空濛雨亦奇》、《山在虛無縹緲間》、《松下問童子》、《雲涌峰浮》、《雲霧玉屏》,創作《火山風雲》與《雪山風情》,並開始創作《高原風情組畫》。創作寫意花鳥畫《風竹系列》、《蘭竹圖》、《細雨含香送風暖》,書法作品《孟浩然·春曉》等,創作人物畫《傲子御風》、《但願人長久》、《布袋和尚》、《一葉渡江》、《一落葉》、《醉仙圖》。
199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49年丁丑)81歲作品《白牡丹》入選5月現代中國畫名家研究論集。創作工筆花鳥《春趣》、《葉硬經霜綠花肥映雪紅》,山水畫《雲霧》和《高原風情組畫》,寫意花鳥畫《風竹》、《蘭竹(亭亭月下)》。12月定居蘇州。
199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50年戊寅)82歲7月22幅白描入選《當代中國線畫》。《蓮花峰》、《水仙圖》入選「江蘇當代國畫賞析」。作品《黃山飛來石》入選《金華書畫作品選集》。12月《山茶壽帶》於入選《周積寅美術文集》。創作工筆花鳥《白牡丹》,與李小白合作《山茶綬帶》。創作山水畫《高原風情組畫》十五幅,這是山水畫達到高峰的標志;又創作《春到武夷》。
199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51年己卯)83歲9月《山茶綬帶》編入《江蘇美術五十周年》。12月《黃山煙雲》於入選澳門《「99回歸」中國名家書畫集》。創作工筆花鳥《荷花鷺鷥》。
200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52年庚辰)84歲6月「李長白父子畫展」在美國紐約法拉勝美術館展出。與李小白合作工筆花鳥《玉蘭綬帶》。創作寫意花鳥畫《清風》。
200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53年辛巳)85歲構思巨幅工筆畫《風動綠荷香滿溪》,創作寫意花鳥《墨竹》。
200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54年壬午)86歲全家合作巨幅工筆畫《風動綠荷香滿溪》。創作寫意花鳥《墨竹》。
200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55年癸未)87歲全家合作巨幅工筆畫《風動綠荷香滿溪》。10月《花卉設色技法》山東畫報出版社出版,(在前二次出版基礎上增加了部分新作品)。創作《荷塘清趣》
200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56年甲申)88歲全家合作的巨幅工筆畫《風動綠荷香滿溪》完成。12月蘇州大學藝術學院成立「李長白中國畫藝術研究所」。名譽所長吳冠中、張道一、李小白,所長李采白,副所長黃艾;學術委員會主任張道一,副主任廖軍,委員周積寅、黃惇、黃鴻儀、孔六慶、諸葛鎧、張朋川。
200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57年乙酉)89歲5月21日在蘇州辭世。7月「李長白個人畫展」在北京中國美術館展出。作品《黃牡丹》為中國美術館收藏。

⑷ 小學語文課外閱讀知識答案 小學語文課外閱讀知識積累 一、古詩名句情景型訓練題 1、「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①段中,「有連天蓮葉相伴」一句,是由 宋 朝詩人 楊萬里 的詩句接天蓮葉版無窮碧,權映日荷花別樣紅 _轉化而來。(2分)
2、第①段中「一天風雪」中「一天」的意思是整天,不是確數,是概數;第④段中「戀戀不舍」一詞體現出一種感情,它與本段中 歡樂 一詞相呼應。(2分)
3、「奢侈」的本義是花大量錢財追求過分享受,它在第③段中如何理解?(1分)
答:難得的時間,難得的享受,在作者看來能有讀書的時間就是奢侈的事情。

4、綜觀全文,題目中的「雪天」既指自然界的雪天,也指讀書的雪天。(1分)
5、用「//」將全文分作兩段,並概括各段大意。(3分)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第一段 回想自己的讀書生活。
第二段 闡發自己的感悟。

不知道是否合意。

⑸ 中國當代水墨畫誰的最好

上海的有:方增先、程十發、馬藝星、施大畏、李山等

⑹ 江西歷史文化

江西省,簡稱贛。因為江西最大河流為贛江而得簡稱。

江西作為明確的行政區域建制,則始於漢高帝初年(。公元前202年,漢高祖劉邦派穎侯灌嬰率兵進駐南昌,並修築南昌城,俗稱灌嬰城,取"昌大南疆"和"南方昌盛"之意,定名"南昌",並為豫章治郡,隋初為洪州治。

唐、宋為江南西道及洪州治所,為東南有名的都會,故又稱"洪都"。 江西古代就形成了讀書成風的優秀傳統。相傳最早在江西傳播中原文化的是孔子的弟子澹臺滅明。中國從隋唐以後,通過科舉制度選拔人才,至清代,歷代全國進士計98689人,江西進士10506人,佔10.7%;

全國狀元724人,江西狀元41人,佔5.6%。江西另有武狀元6人。 江西也是佛道兩教的源流之地,形成了寵大的宗教派別。道教是中國本土產生的宗教。江西龍虎山,是道教正一派的發源地,創始人為漢代張道陵和他的曾孫張盛。

張道陵被張盛尊為掌教、正一天師,因而又稱天師道或正一道,為中國道教的鼻祖。金、元以後,正一派與全真派南北對峙,成為獨樹一幟的道門分支。廬山東林寺,是中國佛教十派之一凈土宗的發源地,創始人是晉代慧遠和尚。

因此,江西龍虎山天師府、廬山東林寺等,一直是全國重點寺院,近年來,多有外地和日本、韓國佛教徒前來朝拜。 另外,江西的農業自古就以種植水稻為主。隋唐以後,國家經濟重心南移,江西土地得到進一步開發,經濟繁榮興旺,成為國家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

茶葉種植和加工也大大發展,數量和質量都居全國之首。同時,陶器、造船和銀、銅冶煉在全國亦居領先地位。明清時期,江西成為全國造紙業和以布為主的紡織業中心。農業和手工業的發達,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工商業市鎮。

(6)映日荷花抱石擴展閱讀:

江西建制沿革

江西開發的歷史可以上溯到距今一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

江西境內有邗越(干越)、百濮,《荀子·勸學篇》註:「邗越古國名」。已進入青銅器時代,與中原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水平一致。春秋戰國時期,吳、越、楚三國分爭江西 。

秦設三十六郡,江西屬九江郡,置廬陵縣、新淦縣、南壄縣。而江西作為明確的行政區域建制,則始於漢高帝初年。時設豫章郡(贛江原稱豫章江),郡治南昌縣,下轄18縣。

漢武帝時劃全國為13個監察區,稱13部州,江西屬揚州刺史部。獻帝建安五年(200年)時,孫策分廬陵、雩都等縣置廬陵郡。建安十五年(210年),孫權厘置彭澤郡(旋廢)、鄱陽郡。嘉禾五年(236年),孫權廬陵南部都尉,隸揚州。

隋時曾作行政區劃調整,州的級別降與郡同,因而隋代的江西地區設有7郡24縣。至唐時增加到8州37縣。

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劃全國為10道監察區,江西屬於江南道。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年)時增為15道,屬江南西道,其監察區下轄8州,治洪州(南昌市)。

江西地區先轄於吳後轄於南唐。在這個時期出現了相當於下等州的新的行政區劃6州、4軍、55縣。交泰元年(958年),南唐中主決定建南都於洪州,並因此升洪州為南昌府。

宋代在州之上改道為路,初設江南路,天禧四年(公元1020年)分江南路為江南東路和江南西路,江西地區被置9州、4軍、68縣,其大部分隸屬於江南西路,仍治洪州,另有一部分隸屬於江南東路 。

元朝開始確立行中書省制度(簡稱行省)。江西行省轄區大於今江西省區。除包括了今江西絕大部分地區外(原江西東北地區隸屬於江浙行省)和今廣東省的大部分。江西行省下轄13路、2直隸州以及48個縣、16個縣級州。

明朝雖然基本上保留了元朝的省區建制,但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改路為府和改州為縣。江西承宣布政使司轄13府78縣,地域基本等同今天的江西省區。

清代改江西布政使司為江西省,行政區域基本承襲明建制。另在吉安府增設蓮花、南昌府增設銅鼓、贛州府增設虔南等3個縣級廳,同時升寧都縣為省轄直隸州。巡撫成為全省最高行政長官,下設承宣布政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管民政、財政與司法監察。

江西省共轄81縣。1934年從安徽劃婺源縣入江西省,1947年劃回安徽省,1949年再次劃歸江西省。

2014年,江西省列入國家農村信息化示範省。2016年6月,贛江新區成為第18個國家級新區。

⑺ 人民大會堂里掛的國畫

江山如此多嬌 傅抱石 關山月
黃岳雄姿 劉海粟
梅花壽帶鳥 徐聰佑
錦綉河山版 馬流州
牡丹鴿子 陳之佛權
葡萄紫薇 王個簃
一路菜花不斷開 惠鈞
迎客松 秦仲文
映日荷花別樣紅 潘天壽
雨霽 潘天壽
元江清秋 張石園
孔雀松樹 馬晉
小鳥天堂 伍啟中
草原雛鷹 劉大為
報春圖 石玉昌
大河上下·浩浩長春 謝瑞階
梅花
峨眉山金頂雲海
長江三峽 李穎

⑻ 水墨畫著名作家

1.黃賓虹
黃賓虹,原名懋質,因生於農歷元旦,又取名元吉,又因諱十世祖元吉名,改名質,字朴存。用別號甚多,以賓虹為最。祖籍安徽歙縣西鄉潭渡村,生於浙江金華。

黃賓虹一生跨越兩個世紀,兩種時代,最終以中國畫大師名世。而重要的是他的思考和實踐,有著深刻的世紀之變的印記。在社會激變而產生的精神文化困境以及藝術發展的諸多難題面前,黃賓虹謹守中國知識分子的優秀傳統,從探索民族文化源頭入手,以「渾厚華滋」即健康和平的生存理想和淳厚振拔的精神重塑為藝術創造的美學指歸,數十年孜孜埋頭苦幹。所以,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繪畫則集中體現了他對藝術史傳統的深層熱忱和洞察。體現了他對中國畫發展前景的獨特見解和創造。這一創造的意義更在於為中國畫史進入現代豎起了一塊新的里程碑。同時,他的創造精神也為我們展現了一分質朴而偉大的中國知識分子藝術家在時代激流中執著、智慧的一生。

「畫品之高,根於人品」,黃賓虹一生勤勞謙虛,誨人不倦。從青年時代起,他就是一位愛國主義者,當他九十壽辰之際,華東文化部授予他「中國人民優秀畫家」的稱號。賓虹大師逝世之時囑其家屬,將其收藏的古今名畫2283件,銅器、瓷器、玉器及他自己的數千件作品全部贈給國家,足見先生熱愛祖國之忱。

2.齊白石
原名純芝,字渭清,後更名璜,字萍生,號白石,別號借山館主者,寄萍老人老萍、杏子塢老民、木人、木居士等等,湖南湘潭人。是我國20世紀著名畫家和書法篆刻家。曾任北京國立藝專教授、中央美術學院名譽教授、北京畫院名譽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等職。曾被授予「中國人民藝術家」的稱號、榮獲世界和平理事會1955年度國際和平金獎、1963年誕辰100周年之際被公推為「世界文化名人」等等。有《白石詩草》、《白石印草》、《齊白石作品選集》、《齊白石作品集》等傳世。

早年曾做雕花木匠,後從當地文化人陳少蕃、胡沁園學習詩文、篆刻、書法、繪畫。遂以賣畫、刻印為生。中年曾多次游歷祖國大好河山。詩宗樊增祥,用真心,有古民歌意趣。制印取法秦權、漢印、漢碑額,單刀直下,豪快有力。書學何子貞、金冬心、李北海、《天發神讖》、《三公山》,晚年參以曹子建碑。繪畫在陳師曾支持下有「衰年變法」,在博大與精微之間游刃。做了不少「千古絕唱」的「好文章」。

齊璜是一位木匠出身而又詩、書、畫、印無不卓絕的大藝術家,在藝術上的經歷很有傳奇色彩。對這四絕,他自認為篆刻第一,詩詞第二,書法第三,繪畫第四。

3.徐悲鴻(1895—1953)是江蘇宜興人,父親是個小有名氣的畫家。悲鴻少年時代,隨父學畫,20歲時,在上海賣畫。1918年,他接受蔡元培聘請,任北京大學畫法研究會導師,翌年赴巴黎留學,後又轉往柏林、比利時研習素描和油畫。他非常喜歡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及以後的古典繪畫,廢寢忘食的悉心臨摹。1927年回國後。先後任北平藝術學院院長,南京中央大學藝術系系主任,抗戰後任北平藝專校長。解放後,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全國美術工作者協會主席,直至病逝。

4.張大千
張大千-----是具有世界影響的中國畫大師。他在創作上的卓越成就,與他的淵博的學術修養,深厚的生活積累以及他廣結師友,裁長補短密不可分。除繪畫外,他對詩詞、古文、戲劇、音樂以及書法、篆刻,無不涉獵。並先後與齊白石、徐悲鴻、黃賓虹、溥儒,於非廠等國內各名家及外國大師畢加索交遊切磋,功力自不一般。 張大千名爰,又名季,季菱,字大千,別號大千居士,或逕署「蜀人張大千」 。生於1901年,卒於1984年,四川內江人。 張大千幼年受擅長繪畫的母親和以畫虎著稱,自號「虎痴」的二哥張善子的熏陶指引,並從名師曾農髯、李梅庵學詩文、書法和繪畫。除臨摹歷代名跡外,又遍游名山大川,以造化為師,經過刻苦鑽研,獲得了卓越的藝術成就。青年時代,即與二哥張善子齊名。 二十多歲,曾赴日本留學,學過染織。回國後,一度迷於佛學,曾去寧波天童寺「皈依佛門」,想當和尚,據說,他怕在頭上燙九個香記,只好拜別了師傅弘筏大和尚,回到現實世界來。1932年舉家移居蘇州網獅園,潛心作畫。1940年後用了兩年半的時間,對於我國敦煌洞窟,逐個整理編號,進行臨摹,豐富了繪畫技法。 1948年遷居香港,後又旅居印度、法國、巴西等國。1978年定居台灣,1984年4月病逝台灣。享年84歲。現在他生前台灣居住的「摩耶精舍」建為「張大千紀念館」。

5.傅抱石
傅抱石(1904?1.965)江西省新余縣人。青年時酷愛繪畫、書法、篆刻。1933年得徐悲鴻資助留學日本,攻讀東方美術史,畢業於東京帝國美術學校。回國後在中央大學藝術系任教。建國後任江蘇省國畫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擅畫山水、人物。崇尚創新,建樹良多,創造出用筆有直有根、有折有圓、粗細、輕重、虛實變化萬乾的山石鼓法——抱石鼓。人物畫受陳老蓮影響而又能脫變運用,自成一格。用筆洗煉,著重氣韻,達到搞灑入神的效果。他的畫法章法結構不落俗套,別出心裁,線條縱逸挺秀,設色沉渾質麗,善於把水、墨、色融為一體。意境深道,繪出神仙般畫幅,令人陶醉。著作尤豐,有《傅抱石美術文集》等數十種著作行世。影響至為深遠

6.潘天壽
潘天壽繪畫題材包括鷹、荷、松、四君子、山水、人物等,每作必有奇局,結構險中求平衡,形能精簡而意遠;勾石方長起菱角;墨韻濃、重、焦、淡相滲疊,線條中顯出用筆凝煉和沉健。
他精於寫意花鳥和山水,偶作人物。尤善畫鷹、八哥、蔬果及松、梅等。落筆大膽,點染細心。墨彩縱橫交錯,構圖清新蒼秀,氣勢磅礴,趣韻無窮。畫面靈動 ,引人入勝。
潘天壽的指畫也可謂別具一格,成就極為突出。這類作品,數量大,氣魄大,如指墨花卉《晴霞》、《朱荷》、《新放》等,畫的均為「映日荷花」,以潑墨指染,以掌抹作荷葉,以指尖勾線,生動之氣韻,非筆力所能達。潘天壽作畫時,每畫一筆,都要精心推敲,一絲不苟。他在「有常必有變」的思想指導下,取諸家之長,成自家之體,他的畫材為平凡題材,但經他入手的畫,卻能產生出不平凡的藝術感染力。如他的《小龍湫一角》特別是把畫面主體小龍湫壓到邊角的構圖,含蓄地讓觀者先看靈岩的磅礴山勢,爛漫的山花然後再去欣賞那支龍湫水,這種方法,正與那些使畫面「一覽無余」形成對照,不僅顯示了畫家出奇制勝的構圖才能,也表述了畫家對平凡事物的內在感情。
潘天壽藝術的可貴之處,主要在於他具有大膽的創造精神,他常說,「荒山亂石,幽草閑花,雖無特殊平凡之同,慧心妙手者得之盡成極品。」他的書法功力也很深,早年學鍾、顏,後又擷取魏、晉碑中精華以及古篆漢隸 ,還能詩、善治印。平時作畫,對詩文、題跋、用印方面,非常認真、講究,絕不馬虎。他對畫史、畫理也研究有素,著有《中國繪畫史》、《顧愷之》,《聽天閣詩存》、《治印絲談》。並緝有《聽天閣畫談隨筆》等。

7.林鳳鳴
林鳳鳴,現代畫家、美術教育家。原名林鳳鳴,生於廣東梅縣,自幼喜愛繪畫,19歲赴法勤工儉學。他先在蒂戒美術學校進修西洋畫,後又轉入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校深造。1925年回國後出任北平藝術專科學校校長兼教授。1927年林風眠受蔡元培之邀赴杭州創辦國立藝術院(後來的浙江美術學院)任校長。解放後,任上海中國畫院畫師。林鳳眠於70年代定居香港,1979年在巴黎舉辦個人畫展,取得極大成功。

林風眠擅長描寫仕女人物、京劇人物、漁村風情和女性人體以及各類靜物畫和有房子的風景畫。從作品內容上看有一種悲涼、孤寂、空曠、抒情的風格;從形式上看一是正方構圖,二是無標題,他的畫特點鮮明,觀者一望即知。他試圖努力打破中西藝術界限,造就一種共通的藝術語言。他無愧於是一位富於創新意義的藝術大師,對許多後輩畫家產生過極深遠的影響。林風眠是整個20世紀中國美術界的精神領袖

8.吳冠中
吳冠中是學貫中西的藝術大師,幾十年來,他一直探索著將中西繪畫藝術結合在一起。

吳冠中1919年生於江蘇宜興,起初他學工科,因一次機緣參觀了當時由畫家林風眠主持的杭州藝專,便立即被五彩繽紛的藝術美迷住了,下決心改行從藝,奉獻終生。中學畢業後他考入了杭州藝專。大學畢業後,吳冠中於1946年考取留法公費,畢業時正值新中國成立,於是他毅然回國,到中央美院任教,後來又到中央工藝美院任教授。他志在將中西藝術結合在一起,將中國繪畫藝術推向世界。他的精神正可用他的一本書名來概括,那就是"要藝術不要命"。

吳冠中最早畫的作品多以江南水鄉為題材,畫面充滿詩意,他特別重視點、線、面的結合與搭配。最近幾年他的畫風有所變化,在一批反映黃土高原的作品中多用粗線,自成一種意境。最近,他獲得?quot;法國文化藝術最高勛位"的榮譽。

大英博物館在1992年3月26日到5月10日推出一項前所未有的展覽--吳冠中個展,展出44幅作品,作品是他1970年以來所創作的油畫、水墨及素描。此次展出號稱"前所未有",是由於吳冠中個人在歐洲的第一次個展,更是大英博物館第一次為中國在世畫家所辦的展覽。因此這次個展,不僅對吳冠中而言是他繪畫生涯的再一次突破,也意味著東西藝術交流的向前發展。 吳冠中說,我的畫是將西畫的優點表現在中國畫之中。我畫的點和線,每一筆都包括了體面的結構關系。畫中的點和線,不管是大點小點、長線短線,在運用上是嚴格的,都不是隨便亂擺上去的,有時一點不能多也不能少,點子多了對畫面無補,我都想辦法將他遮掉。對線的長短也是如此,都不是隨便畫上去的,要恰到好處。

9.李可染
李可染先生1907年3月26日生於江蘇徐州,13歲從師鄉賢錢食芝學習傳統山水畫,16歲入上海私立美專學習。1929年以優異的成績入杭州(國際)西湖藝術院,破格錄取為研究生,師從林鳳眠等教授,研習西畫。1943年應聘為重慶國立藝專講師,從事中國畫教學、創作和工作。1946年應徐悲鴻之聘為國立北平藝專中國畫教授,同時師從齊白石、黃賓虹,潛心於民族傳統繪畫的研究與創作。 新中國成立後、他進一步致力於中國畫藝術的革新。將"可貴者膽,所要者魂"、"用最大的功力大進去,用最大的勇氣打出來"為座右銘,使古老的山水畫藝術獲得了新的生命。可染先生的山水深厚凝重,博大沉雄,以鮮明的時代精神和藝術個性促進了民族傳統繪畫的嬗變與升華。 可染先生自成體系的教育思想,出現了活躍於畫壇的"李可染學派"。它不僅是畫壇辛勤耕耘70餘年的一代宗師,而且在藝術觀念的開拓上也作出了重要貢獻,既影響早已越出美術界,受到各方面的高度評價。

作品在國內外各大博物館多有收藏。專集有《李可染畫輯》、《李可染畫集》等。

熱點內容
新畫譜蘭花 發布:2025-05-20 14:19:56 瀏覽:653
哪吒之七夕 發布:2025-05-20 14:19:55 瀏覽:652
梅花套筒工具 發布:2025-05-20 14:05:18 瀏覽:153
玫瑰茄插花 發布:2025-05-20 14:05:17 瀏覽:801
懷舊女烈花語 發布:2025-05-20 14:05:07 瀏覽:172
梅花螺絲刀圖片 發布:2025-05-20 14:04:18 瀏覽:234
如何做好盆景 發布:2025-05-20 14:01:54 瀏覽:610
情人節飼養員 發布:2025-05-20 13:43:31 瀏覽:365
藍閃派牡丹鸚鵡 發布:2025-05-20 13:31:37 瀏覽:308
下吊的盆景 發布:2025-05-20 12:59:05 瀏覽: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