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園百科 » 海棠花銀器

海棠花銀器

發布時間: 2021-02-11 06:41:05

① 唐代的金銀器是什麼樣的

618年,唐朝建立,我國進入到空前繁盛的時代,這是一個兼容並蓄而又充滿了自信的時代,也是我國古代金銀器技藝璀璨多姿的新時代。唐代金銀器的製作中心在都城長安,這里設有官辦的「金銀作坊院」,是專門為宮廷打造金銀器的手工業作坊。到唐宣宗大中年間,又成立了專給皇室打造金銀器物的「文思院」,可能是因為「金銀作坊院」的產品已難以滿足皇室的需求。唐代金銀細工的工藝技巧,已頗為復雜精細,使用了鈑金、澆鑄、焊接、切削、拋光、鉚鍍、錘打、刻鑿等技術。為取得最佳效果,多數產品在製作過程中都綜合運用幾項不同的工藝技術。

唐代在金銀器製作工藝方面,既善於總結和繼承前人的成就,創造出一種五彩斑斕、璀璨奪目的嶄新文化,因此造型精美、結構巧妙、裝飾典麗的金銀器比比皆是。其中,以陝西省西安南郊何家村窖藏最為搶眼,共有金銀器270件,器物有碗、杯、壺、盒、熏球、釵、龍等。

這些金銀器不僅造型優美,而且紋飾生動、活潑,把動物形象、花草以及人物等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空間施以魚子紋,使金銀器更加燦爛奪目。

一些造型特殊的作品,如鎏金舞馬銜杯仿皮囊銀壺等,其形象生動,富麗華美,體現了匠師非常豐富的想像力。

何家村舞馬銜杯仿皮囊式銀壺,仿游牧民族的皮囊式水壺造型,通高18.5厘米,口徑2.2厘米,底徑8.9至9.2厘米,重547克。

壺的造型採用的是我國北方游牧民族皮囊的形狀,壺身為扁圓形,一端開有豎筒狀的小口,上面置有覆蓮瓣式的壺蓋,壺頂有銀鏈和弓形的壺柄相連,這種形制,既便於外出騎獵攜帶,又便於日常生活使用,表現了唐代工匠在設計上的獨具匠心。

銀壺的兩側採用凸紋工藝各塑造出一匹奮首鼓尾、躍然起舞的駿馬。壺上的駿馬就是唐代有名的舞馬形象。

何家村發現的金銀器皿,展現了盛唐年間的金銀器風采。這一時期的金A器皿仍然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像高足杯、折棱碗和器身凸凹變化的器物很流行,而這些大多是從中亞一帶流傳過來的器型。紋飾風格也同樣明顯帶有異域文化的色彩。在一隻銀盤的盤底中央,用淺雕手法裝飾了一隻純金的熊,憨態可掬。

唐代金銀器不僅種類繁多,而且紋飾極為豐富。其特點是,初唐時期,無論器型還是紋飾,都具有明顯的波斯薩珊朝風格,紋飾以凸棱、連珠紋及單點動物紋為常見。

另外,以纖細的纏枝忍冬、四瓣或八瓣花及線條簡略的折枝花為主,花與人物相襯時結構鬆散。如八棱帶柄杯、花銀高足細柄杯、胡人像銀扁壺及凸雕虎紋銀壺,即是典型之器。

陝西省西安市南郊唐窯藏歌舞伎八棱金杯,高6.5厘米,口徑7厘米,足徑4.3厘米。金杯腹以棱面為單位,各作一高浮雕男子,或歌舞、或捧物,神態自然。人物四周環以金珠,杯把作聯珠圈狀,指墊兩側各作高浮雕的老人頭像,深鼻高目,長髯下垂,具波斯特色。

還有唐舞伎聯珠柄八棱金杯,高6厘米,口徑6厘米,金質。口沿外侈呈八角形,腹內收,為8棱,聯珠環把,上有圓蔽遮。八棱圈足,足沿外撇。內壁素麵,外壁口沿下和底沿上各飾一周聯珠紋,杯身每棱飾一條聯珠紋,將杯身分成8個長方形,每個長方形中有一舞伎,姿態各異。

唐歌舞狩獵紋八瓣銀杯高5.1厘米,口徑9.1厘米,足徑3.8厘米,銀杯為波斯流行樣式。杯腹部分為8面,每面在魚子地上分刻仕女游樂和男子狩獵紋,下腹蓮瓣內各飾寶相花,圈足外壁刻六般覆蓮。杯內在水波紋地中刻一象頭,間以游魚和蓮葉,指墊上刻一大頭鹿。

中唐時期,隨著經濟的發展,貴族官僚追求享樂日盛,金銀器製品增多,波斯薩珊朝風格的造型已不能滿足需要,轉為兼收我國傳統的銅器、陶器、漆器的器型。花鳥紋盛行,纏枝花、綬帶紋豐滿流暢,已具有團花的格局。

另外,人們把傳統的龍、鳳、虎、龜、人物和新出現的寶相花、折枝花、纏枝花、鸞鳥、鸚鵡等紋樣巧妙地穿插組合,用忍冬紋作邊飾圖案,形成活潑清新、鳥語花香的唐代新風格。

這種類型的金銀器仍然以陝西省西安南郊何家村窖藏最為典型。如刻花赤金碗,高5.5厘米,口徑13.7厘米,足徑6.7厘米。

碗壁錘出雙層蓮瓣,上層蓮瓣內陰刻折枝花和鴛鴦、鸚鵡、鹿、狐狸等珍禽異獸,下層刻寶相花,其餘部分可飛鳥流雲,花卉等,皆以魚子紋為地。此碗製作精細,紋飾富麗,為稀世珍品。

何家村唐掐絲團花金杯設計精巧,紋飾典雅。該杯高5.9厘米,口徑6.8厘米,足徑3.5厘米,圓形,侈口,束腰,圈足,有把。

杯內壁為素麵,外壁飾大型六角掐絲團花5朵;團花之間空白處飾對稱如意雲頭紋。把為環形,帶翹尾,著杯時,食指插入圓形把內,拇指壓住把尾。

何家村唐赤金走龍精美、異常而生動自然,高2至2.8厘米,長4厘米,金龍呈奔走狀。用纖細的陰線刻出眉毛、眼睛和頸部的毛發,通體鏨刻細密的鱗紋。

陝西省西安韓森寨緯十街也發現有唐蔓草花鳥紋八棱銀杯,高5.3厘米,口徑5.4至6.9厘米,足徑3.1厘米,鍍金。八曲侈口,腹和足均作八棱形,腰略束。

腹壁棱間飾以纏枝蔓草和花鳥相間的圖案各4組,圈足面飾纏枝蔓草紋,環柄上有半圓形護手,護手上飾一展翅飛翔的鴻雁,下以萱草相稱。地紋皆飾魚子紋,刻工精細,富有生機,頗具匠心。

還有陝西省扶風法門寺唐真身舍利寶塔地宮中發現的鎏金龜形銀盒,通高13厘米,長28厘米,寬15厘米,分體焊接成型,紋飾鎏金,整個造型作龜狀,引頸昂首,瞪目張口,四足外露,以背殼作蓋,內焊橢圓形子口架。

龜首及四足中空,龜首與腹部先套合後焊接,尾與腹亦焊接。背部飾龜背紋,外圍鱗紋一周,首與四腿飾斜方格紋,內填篦紋,下頸,胸部飾雙弦紋數道,以錐點紋作襯托,腹部滿飾花蕊紋。造型手法寫實,紋樣逼真,給人以真實的藝術魅力。

唐代盛行煎茶法、點茶法,茶餅被奉為上品。平時,茶餅要懸掛高處,保持乾燥。因此茶籠應運而生,最初使用竹篾編成的籠子,在陸羽《茶經》中稱之為「莒」,也由底和蓋組成。

如陝西扶風法門寺發現的唐鎏金鏤空鴻雁球路紋銀茶籠,高18.5厘米,口徑15厘米,重654克,籠蓋圓隆,直口,直腹,平底,有4足。籠蓋和籠身做成子母口,籠蓋頂上有個圓環扣,原本通過一個個相連的一串圓環,將籠蓋與籠身連在一起,現在仍能看到蓋頂有兩個殘存的圓環,籠身兩側各有一個焊接的圓鈕,連著一個圓環以連接環串與棱形的提梁。

整個籠蓋、籠身、籠底通體鏤空球路紋網格花紋,內外層都鎏了銀,使籠子非常通透明艷。同時,球路紋蓋而上鏨飾15隻浮雕狀飛鴻,球路紋籠體外壁也鏨飾24隻飛鴻,均作兩兩相對,並列飛翔。

對沿邊、四足與鴻雁都鎏了金,在銀鏈與提梁相連的口沿上緣還飾有一周蓮瓣紋,下緣飾一周上下鑄對的半體海棠紋與魚子地紋,四足與籠底邊沿鉚接,由3個花瓣呈倒品字組成。裝飾繁縟,技藝精湛。

這只法門寺銀籠是與茶具放在一起。從其留在器物上的文字,知是唐僖宗在登基前所供奉的皇家之物,故籠子不是一般的竹編,而是用銀來製作。因此,法門寺的銀胎籠客觀反映了持有者的身份地位的差異。

法門寺最早建於5世紀的北魏時代,東面是著名的古都西安。西安在唐代成為世界最大和最富庶的城市,而法門寺也在唐代成為規模宏大的皇家寺院,史書中曾記載法門寺塔下有地宮,地宮中埋藏的釋迦牟尼的一節指骨舍利和無數珍寶。

法門寺地宮中珍藏著金光閃閃的寶函。寶函一層套著一層,最外面套的是檀香木,但已經已經朽爛,接下來是金、銀、玉、珍珠鑲嵌的各種寶函,一共套了8層。這八重寶函的精緻足以讓人們欣喜,其中有6件是金銀製品。

第一重為寶珠頂單檐四門純金塔。金塔高105毫米,塔頂為金質蓮花朵捧托金珠頂,四面檐角翹起,閣額及檐下均飾菱紋。塔身四壁刻滿紋飾,並且有4扇小金門,門的周圍布滿魚子紋,門下部有象徵性飛梯至塔座,小巧玲瓏,金碧輝煌,盤為細頸鼓腰狀,喇叭口徑處雕12朵如意雲頭,鼓腰上二平行線連為4組三鈷紋桿狀十字團花,襯以珍珠紋腰底為蓮瓣形,銀柱托底也呈八瓣蓮花狀。間以三鈷紋,柱底還有一墨書小字「南」,塔座為純金方台,中立一小銀柱,用以套置佛指舍利,僅11毫米高。

第一重塔狀金寶函小巧玲瓏,金碧輝煌。這個純金塔的蓋子揭開以後,在塔座的銀柱上赫然套著一個白色的管子。這就是佛指舍利的影骨,是仿造真身舍利的一件玉器。而真正的佛指舍利被秘密地放在地宮的一個密龕里。銹跡斑斑的鐵函里套著一重寶函,這是一個鎏金的銀寶函。寶函造型方厚,四壁和頂上雕刻著45尊形態各異的菩薩像。這些神異的菩薩像,按照某種秩序排列。

② 宋代金銀器的器型是什麼樣的

江蘇省南京幕府山宋墓發現的雞心形、蝌蚪形金飾,龍鳳、團龍、如意金簪和金絲櫛背,都以其小巧玲瓏的形制顯示出造型工藝技巧的高超。

這時,同一種金銀器皿的造型還往往具有多種不同的形制,如杯、盞就有五曲梅花形、六曲秋葵形、八曲方口四瓣花形、十二曲六角梔子花形、八角形及荷葉形、蕉葉形、重瓣菊花形、桃形、柿形、瓜棱形與柳斗形等。如江蘇省溧陽平橋發現的宋代鎏金覆瓣蓮花式銀盞,即分作單瓣、重瓣和復瓣型3種。該盞通高5.3厘米,口徑9厘米,重6.5克,鎏金。

直口平唇,弧圓腹,喇叭形圈足。口沿外鏨刻一周花蕊紋,盞體錘揲出外突的覆蓮瓣,圈足鏨刻重瓣覆蓮及聯珠紋。盞內底心錘出隱起蓮蓬,含蓮子13枚,周刻花蕊紋兩周。整盞紋飾猶如一朵怒放的蓮花,具有古樸清雅的風格。

盤除圓形外,還有海棠形、五瓣梅花形、六瓣菱花形、重瓣菊花形及八角形和四角如意雲頭形。盒也有圓形、八瓣花形、八棱菱花形、十二曲花瓣形與三十二曲花瓣形等多種。

宋代有大量仿古青銅禮器形制的銀器,如江蘇省溧陽平橋發現的雙獸首耳乳釘紋鎏金夾層銀盞和江西省樂安窖藏的乳釘紋凸花銀杯等,為使其外觀具有銅器的渾厚凝重感,而採用了前所未見的夾層合成法製作,表現出靈活多變的加工技巧。

雙獸首耳乳釘紋鎏金夾層銀盞口徑8.7厘米,底徑5厘米,通高7.1厘米,重178克。直頸,侈口,圓鼓腹,圈足,雙獸首耳,風格渾厚凝重,盞內外壁為夾層,盞內素麵,頸外飾兩周雷紋,腹部為雷紋地斜方格乳釘紋,獸首耳正面作雷紋地乳釘紋,圈足下部有一道雷紋。

宋代金銀器的裝飾工藝繼承和發揚了唐代的傳統。裝飾花紋多按照器物造型構圖,並採用新興的立體裝飾、浮雕形凸花工藝和鏤雕為主的裝飾技法,將器型與紋飾結合成完美和諧的整體,使器物具有鮮明的立體感和真實感。如河北省定州塔基發現的宋代纏龍銀瓶和銀塔,龍的形象栩栩如生。

江蘇省溧陽平橋窖藏的宋代蟠桃鎏金銀盞採用立體裝飾,於半桃體形的盞口沿上焊接出形態逼真的枝葉,既為裝飾又是把手,還在盞內底壓印有「壽比蟠桃」4字,將器型、紋飾、實用及寓意融為一體。

五曲梅花鎏金銀盞,是1981年在此出土。其口徑9.4厘米,底徑4.4厘米,高4.8厘米,重61.5克。銀盞敞口,呈五曲梅花形,深腹;五曲花口圈足,外侈。盞內壁每一花瓣區間刻有形態各異的折枝梅,底心凸飾梅花一朵;圈足邊飾幾何紋帶;凡文飾處均鎏金。

銀盞為酒具。使用貴重的銀質酒器,在宋代官府及民間上層社會中十分流行。宴席上擺上一套銀餐具,其豪華氣派更能增添宴會氣氛。這件五曲梅花鎏金銀盞造型別致,文飾精美,造型和裝飾圖案融為一體,恰似一朵盛開的梅花。

一同在此出土的還有六曲秋葵花鎏金銀盞、八曲菱花鎏金銀盞和十二曲六角梔子花鎏金銀盞。銀盞製作工藝採取了錘擊、刻、焊接等方法,表現了宋代工匠的高超技藝。六曲秋葵花鎏金銀盞,口徑9.8厘米,底徑4.2厘米,高5厘米,重62.5克。銀盞敞口,深腹,設圈足,腹壁作6片花瓣依次疊邊,圈足亦呈六曲花口,外侈。內壁花瓣區間皆刻測視的秋葵一枝,底心凸刻俯視的秋葵花一朵。圈足邊飾幾何形紋。文飾處鎏金。

此盞造型、圖案皆以秋葵為題材,形神兼備,儀態萬方,刀法細膩,堪稱宋代銀器的代表作品。八曲菱花鎏金銀盞,口徑10.2厘米,底徑4.5厘米,高4.6厘米,重61.6克。銀盞敞口,口作八曲四瓣花形,深腹,圈足亦作八曲方口四瓣形。盞內菱花壁每曲花瓣上皆刻一株菱花,底心凸刻一朵菱花,圈足邊刻幾何形紋帶。文飾出均鎏金。此盞造型,圖案皆以菱花為題材,製作精細,構思奇巧。

十二曲六角梔子花鎏金銀盞,口徑10厘米,底徑4.4厘米,高4.8厘米,重60.9克。銀盞敞口,口呈十二曲梔子花形,深腹,圈足亦作十二曲六角梔子花形。盞內壁每曲花瓣內各刻一枚梔子花,底心凸刻一朵梔子花,圈足邊刻幾何形紋帶。文飾出均鎏金。

產生於唐代浮雕形凸花工藝在宋元金銀器中已普遍用於器物的主體紋飾,並發展出新的淺、中、高3種凸花形式,多與模壓、鏨刻、焊接、圓雕等工藝相配合。如安徽六安縣嵩寮岩發現的宋代銀質鎏金童子花卉托杯,江蘇省溧陽平橋窖藏的宋代凸花獅子戲球圖及瑞果圖等鎏金銀盤等,就是同時採用3種凸花工藝與其他技法配合而成的代表作品。鏤雕工藝多用作金銀飾件和某些器蓋或熏爐、盒等的花紋裝飾。

在宋代金細工藝中常用龍作為裝飾的題材,龍是古代人們想像中的神物,是傳統的吉祥象徵,常常裝飾在人們的日用物品上。

③ 唐代金銀器是如何製作的

唐代的金銀器的製作方法,《唐六典》記載很多,其中金的加工方法主要有鍍金、拍金版、銷金、織金、砑金、披權金、泥金、鏤金、捻金、戧金、圈金、貼金、嵌金、裹金等。器物的製作主要採用錘打法,也有切削、焊接、拋光、刻鑿、鉚、鍍等多種加工工藝。

④ 元代的金銀器造型主要有什麼

元代的金銀器,造型主要有生活日用器皿(碗、盤、勺、筷子、碟、匙、杯、盒、回壺、盞)、首答飾(釵、條脫等)及作為貨幣使用的金銀錠和金銀條等。裝飾紋樣主要有柿蒂紋、西番蓮纏枝花紋、茶花、石竹、凌霄、梅、菊、荷、桃花、海棠、蓮花、牡丹、雙鳳、雲螭紋、人物故事、玉兔搗葯等。

⑤ 銀器鑒定的簡單方法是什麼

瓷器鑒定要領 瓷器鑒定是一門新的學科,文物考古工作者四十年來做了很多工作, 發掘了很多古遺址、古墓葬,出土了大量陶瓷器, 尤其是紀年墓出土的瓷器為我們鑒定提供了典型的標本和樣板。 陶瓷鑒定本身也是一門科學——器物學。 國內一些大學目前教授這方面的課程, 為陶瓷鑒定提供了科學的依據。 我根據自己四十年研究陶瓷的親身體會與經驗, 摸索出從以下五個方面鑒定瓷器,即瓷器的造型、紋飾、胎釉彩、 款識、支燒方法。這五方面互為補充,不可偏廢, 偏重一方面而忽視其它方面鑒定便有誤差。五方面聯系起來看, 對瓷器的年代、產地的判斷,其可*系數就比較大。 下面談談五個方面的具體問題。 一 造型及紋飾 造型與紋飾二者密不可分,是鑒定瓷器的關鍵問題, 抓住這兩方面鑒定的可*系數即可達85%,一般來講,胎、釉、 彩、款識、支燒方法只佔很小的比重, 但在某個時期有些器物則例外。 (一)魏晉南北朝瓷器的造型、紋飾特徵 從墓葬出土情況可以看出,自漢代出現瓷器以來,發展到六朝時期, 青瓷逐漸代替了青銅器、漆器。 大陸很多省份的漢墓出土的陪葬品以青銅器、漆器佔主要比重, 而江南六朝時期的墓葬出土的器物絕大部分是青瓷器。 表明青瓷已經成為當時人們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 出土的這一時期的瓷器,其造型、紋飾與漢代陶瓷、 青銅器有很密切的繼承關系。 西晉青釉洗,腹部有一條印紋飾,兩面帖鋪首銜環, 具有明顯的漢代特徵。這類青釉洗出土數量很多。青釉三足尊, 也飾有印紋飾,下為三個熊足,兩面貼奔獸紋,另兩面貼鋪首, 造型、紋飾也具有漢代特徵。槅,漢墓出土有青銅槅、陶槅, 器形特點為平底。西晉青釉槅胎體厚重,為拿取方便,底邊鏤空。 西晉谷倉,上部中心為主罐,周圍有四個小罐, 是繼承東漢五聯罐和五管瓶造型而略加變化,上面浮雕佛像、鳥雀、 動物,下部為罐。谷倉是墓主生前庄園情況的真實寫照, 也表示其企望死後能過如生前一樣倉滿糧食的富有生活。 谷倉在江南地區稍大一點是吳、西晉墓葬中都有出土,有銘文謂之「 廩」者,是裝稻穀的,北方裝谷的叫倉;虎子,漢代多有提梁, 西晉保留了這一傳統,採用立燒,口向上,臂部觸地。 東晉虎子也採用這種立燒法。圓虎子多為正燒。 虎身一般刻劃飛翅紋。西晉牛頭罐,肩上有兩個鼠形系, 是這一時期比較少見的。 從以上器物可以看出西晉瓷器的器形種類及裝飾特徵。 造型上多取自漢代銅器、陶器,壺、罐一類器物造型比較矮胖。 裝飾上也借鑒銅器,多於壺、罐、洗、碗等器物的肩、 腹部飾一條帶狀印紋裝飾,間飾鋪首銜環、獸紋等。 東晉瓷器種類與西晉相近,造型上的顯著變化是器形向瘦高發展, 肩部的系多為橋形,故稱橋形系。裝飾上以光素為主, 少量器物的口沿、肩腹部、動物眼睛等部位點以褐色斑點, 形成了這一時期器物的裝飾特點。從最具有代表性的雞頭壺(罐) 的演變,可以看出各時期瓷器造型與紋飾的特徵。西晉雞頭罐, 肩有雙系,雙系間飾雞頭、雞尾。西晉早期罐的最大腹徑在中間, 以後重心上移,最大徑在肩部,腹徑與罐的高度大體相近, 所以給人以矮胖的感覺,肩部有印紋飾,東晉雞頭壺盤口, 壺頸較長,橋形系,有的壺口沿飾褐斑,雞頭有頸約一寸左右, 雞尾則演變為壺柄,壺的高度明顯大於腹徑,故給人以瘦長感覺。 除青釉以外,還有黑釉雞頭壺。黑釉在漢代已經出現, 東晉繼續燒造,目前發現燒黑釉的僅有浙江的餘杭、德清兩窯, 兩窯同時也燒青釉。到南朝時期,雞頭壺壺身更長,柄向上發展, 裝飾上出現復線蓮瓣紋。蓮瓣紋的出現與東漢佛教傳入有關。 這一時期其它器物如盤、碗、罐等也有飾有蓮瓣紋, 形成了這一時期的裝飾特點。東晉除雞頭壺以外,還有羊頭壺, 其數量少於雞頭壺,但目前出土數量逐漸增多。香薰, 兩晉墓出土不少,西晉造型繼承漢代特徵,球體上鏤孔, 球體與承盤之間有三足。東晉改為以支柱連接球體與承盤。 (二)隋、唐、五代瓷器的造型、紋飾特徵 隋青釉印花四系壺,高35厘米,盤口、長頸、長圓腹、平底。 肩部四個雙條形系,頸、肩、系、腹部作四層印花裝飾, 印花為扇形花瓣組成的團花和葉紋。這是隋代瓷器的裝飾特點。 釉施至腹部,下半截露胎,是隋代青瓷施釉的一般規律。湘陰窯、 淮南窯、安陽窯產品多採用印花裝飾。常見的有朵花、草葉、蓮瓣、 幾何紋等,多為獨立的花、葉,連續的花紋不多見。 隋青釉高足盤,南北方瓷窯皆大量燒造,是隋代具有代表性的器形。 隋青釉四系罐,施半釉,肩有四個雙條形系,系高於罐口, 是隋代器物的造型特點。 隋白釉龍柄雙聯瓶,可謂北方白瓷的代表。雙瓶相聯,以龍為柄, 龍張口,雙雙銜住瓶口,造型生動。此瓶胎色較白,質地堅硬, 施釉不到底,釉層薄而微微泛黃。自北朝北齊出現長頸瓶以來, 至隋代瓶式更為豐富,以後歷代均有燒造,造型各不相同。 唐代青釉黑斑壺,壺身畫圓圈紋,系唐代特徵。 黑褐斑裝飾西晉晚期出現,東晉盛行,唐代沿用,但數量不多。 吳越王錢氏墓出土薰爐等兩件大器,頂、蓋鏤空, 周身用褐彩繪雲頭紋,是晚唐時出現的。浙江青釉壺,短流,平底, 雙帶形柄。青釉玉璧底碗,碗壁45度斜出,點褐斑。窯址未發現, 只能定為浙江產品,日本出光美術館有收藏。 唐代北方盛行白瓷,白瓷器物腹部豐滿,平底。 平底無釉是唐代瓷器的特徵,青、白、黑釉都如此。到唐代晚期, 出現少量圈足器物。定窯壺,短流,雙條形柄,腹部豐滿,平底, 河南、西安的大型墓葬出土較多,河北唐墓亦有出土。 唐代定窯白釉碗,玉璧形底,有的為唇口, 這種碗出土於公元763~840年間的墓葬, 說明盛行於這80年間。除白釉外,還有青釉玉璧底碗。 邢窯白釉盞托,五齣口,卷荷葉邊。五齣口器物還有盤、碗等, 是唐後期開始出現的,直至五代。唐中期以前碗為四齣口, 器里凸起四條線。北宋器物為六齣口。因此,從器物口部花口四齣、 五齣、六齣就可以判斷出它們是唐中期以前、晚唐、 五代或宋代的器物。花口碗是在胎半干時用工具按出幾條線, 外為陰線,里為陽線。邢窯五齣口碗是晚唐、五代之間的產品。 唐青釉鳳頭壺,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造型、 紋飾受波斯文化影響,又有所區別。柄、流用中國傳統的龍、 鳳裝飾;紋飾中人物形像為西亞人,花葉與南北方青瓷亦不相同。 北方青瓷中有40年代出土的鳳頭壺。除青釉以外, 三彩鳳頭壺比較多,以洛陽、西安兩地出土得為大宗, 很多已流傳到日本等國家。宋代仍有鳳頭壺, 福州宋墓出土的白釉鳳頭壺,沒有貼花裝飾,亦無柄, 只保留唐代鳳頭壺造型的遺風。 青釉魚形瓶,唐代後期開始出現,越窯、廣東梅縣窯、湖南、 長沙窯都有這種器形,三彩亦有這種器形。瓶以雙魚為身, 背部有脊,並刻劃魚眼、魚鱗,有的脊呈水槽形,可以穿帶提起。 到五代,定窯還燒制白釉雙魚瓶。 海棠式杯,是唐代常見的器形,口部為四瓣花口,杯外刻線, 里有凸線。越窯、長沙窯、邛窯都燒制這類杯。 上海博物館收藏一件越窯青釉海棠式杯,口徑30厘米, 是國內最大的一件。傳世品中小海棠式杯較多。 長沙窯貼花壺,貼棕櫚樹及兩只飛鳥,貼花裝飾最早見於唐三彩, 在瓶、罐等器物上先貼花,後上釉。貼花一般採用局部帖花, 內容有奔獸、獅子、團花、寶相花等,與絲綢印染有關。 唐乾封三年(668年)白釉帖花缽,比長沙窯早, 紋飾風格亦有西亞遺風。長沙窯的貼花有棕櫚樹、欄干、 舞蹈俑和葡萄等紋,並有貼花的陶范出土。 長沙窯白釉綠彩器產量多,用綠彩繪花草、菱形、幾何、山形紋。 白釉綠彩是北方河南、河北地區經常採用的裝飾,但多點彩或條彩, 以綠彩畫紋飾的還沒發現。長沙窯釉下彩繪裝飾是其首創, 它的出現對以後的磁州窯、吉州窯有很大影響。 長沙窯釉下彩繪以氧化銅、氧化鐵做呈色劑,綠色是氧化銅,紅色、 褐色是氧化鐵。氧化鐵在釉下呈褐色,在釉上呈紅色。 呈紅色的器物長沙窯出土有十幾件,紋飾有花奔、禽鳥、動物、 龍紋。長沙窯以詩詞作裝飾的也很多。嬰戲紋注壺, 繪一孩童持荷奔跑。僅發現一件,嬰戲紋在唐代尚屬少見。 長沙窯壺,短流,流一般呈八方形。北方邢窯、定窯的壺, 流為圓形。越窯壺,流有八角、圓形。長沙窯壺, 壺身為六瓣瓜棱形,雙帶形柄,流比唐代其它瓷窯產品略長, 造型上仍具唐代遺風,實際上是北宋早期的產品。 花瓷拍鼓,在河南魯山窯發現大量腰鼓殘片。除魯山窯外, 河南禹縣唐代也燒拍鼓,與魯山窯產品有共同特徵, 都是黑地月白色斑紋,鼓身飾有七條弦紋。此外,陝西耀州、 山西交城也燒拍鼓。除以上四個窯以外,估計還有窯燒這種拍鼓。 傳世的陶俑中,有作拍鼓動作的,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代音樂發達,宮廷樂隊多,樂器需用量大, 拍鼓正是應這種需求而生產的。花瓷除拍鼓以外,還有黑地白斑罐, 月白地黑斑罐,茶葉末釉地月白斑壺、罐, 是利用釉中含鐵量的不同,而產生出的不同的色調效果。禹縣、 內鄉(鄧窯)、魯山都燒花瓷器物,但產量最大、 質量最好的還是魯山窯。 唐代絞胎枕,是利用二三種不同顏色的泥組成花紋裝飾。 這類枕底部有銘文「杜家花枕」或「裴家花枕」。由此得知, 這種枕唐代稱之為「花枕」,杜、裴為作坊姓氏。 上面的小圓圈圖案是模仿金銀器、漆器的。在陶瓷發展史上, 瓷器受其他工藝品影響的例子是比較常見的。

麻煩採納,謝謝!

⑥ 唐代金銀器有哪些造型

唐代金銀器的復造型主要制有碗、杯、壺、盒、盆、罐、薰爐、薰球及剪刀、香囊、茶碾子,茶羅子、波羅子、提梁罐等。有些同種器物的造型也多種多樣,如碗有六曲、六棱、八曲、八棱等。杯多作高足、環耳。盤有圓形、花瓣形、桃形等,其中盤口有菱花口、葵花口、桃形口、海棠口等。壺的造型也有圓形、方形等。

⑦ 唐代金銀器的造型有哪些

唐代金銀器的造型主要有碗、杯、壺、盒、盆、罐、薰爐、薰球及剪刀、香囊、茶碾子,茶版羅子、波羅子、提權梁罐等。有些同種器物的造型也多種多樣,如碗有六曲、六棱、八曲、八棱等。杯多作高足、環耳。盤有圓形、花瓣形、桃形等,其中盤口有菱花口、葵花口、桃形口、海棠口等。壺的造型也有圓形、方形等。在西安一帶,銀香囊出土很多,主要用途是焚香,造型為圓形,通體鏤空,分上半球和下半球,以子母口扣合,用合葉連接,還設鉤鏈以便於開合,下半球有兩個同心圓環和一個焚香盂,以活軸相連,外環與球壁鉚接,無論香囊如何轉動,焚香盂都保持水平,使香水、香灰不致灑漏。1983年江蘇揚州三元路出土了一件金櫛,櫛在古代為梳頭用具或首飾,形似馬蹄,縱剖面上部呈弧形,下部剪成櫛齒,有39齒。櫛上部滿飾花紋,中間主紋凸起,以卷草紋為地,中心飾一組如意雲紋,上方鏨刻一對奏樂的飛天,身系飄帶,其一吹笙,另一持拍板。卷草紋周圍飾一圈蓮瓣紋帶,主紋之下有一條花紋帶,以魚鱗紋為地,上飾兩條水波形蔓草紋,與主紋之間有一條聯珠紋欄界。周邊的紋飾可分四層,一層和三層飾弦紋夾聯珠紋帶,第二層為鏤空魚鱗紋帶,第四層是鏤空纏枝梅花蝴蝶紋飾。

⑧ 有人在雲南十八里鋪昌順祥買過銀器嗎是否有退過貨的售後怎樣

退不了,好不容易騙到的錢,不可能退,我這幾天都在打電話,浪費話費,還生氣,人家說中央電視台曝光了,倒閉了。告訴你超過90天不在范圍內了

⑨ 如果以紅樓夢為背景題材設計一款潮流銀飾品,有什麼好的建議,設計成項鏈,吊墜,手鐲或者耳釘,哪種好,

我覺得手鐲和項鏈比來較源好,用到的典故是賈寶玉的「莫失莫忘,仙壽恆昌」的通靈寶玉和薛寶釵與之對應的「不離不棄,芳齡永繼」的金鎖。可以適當改一下,做成情侶的。
和第28回里薛寶釵羞攏紅麝串里的紅麝串,你可以看一下。
望採納!

⑩ 唐代的金銀器是怎樣的

618年,唐朝建立,我國進入到空前繁盛的時代,這是一個兼容並蓄而又充滿了自信的時代,也是我國古代金銀器技藝璀璨多姿的新時代。唐代金銀器的製作中心在都城長安,這里設有官辦的「金銀作坊院」,是專門為宮廷打造金銀器的手工業作坊。到唐宣宗大中年間,又成立了專給皇室打造金銀器物的「文思院」,可能是因為「金銀作坊院」的產品已難以滿足皇室的需求。唐代金銀細工的工藝技巧,已頗為復雜精細,使用了鈑金、澆鑄、焊接、切削、拋光、鉚鍍、錘打、刻鑿等技術。為取得最佳效果,多數產品在製作過程中都綜合運用幾項不同的工藝技術。

唐代在金銀器製作工藝方面,既善於總結和繼承前人的成就,創造出一種五彩斑斕、璀璨奪目的嶄新文化,因此造型精美、結構巧妙、裝飾典麗的金銀器比比皆是。其中,以陝西省西安南郊何家村窖藏最為搶眼,共有金銀器270件,器物有碗、杯、壺、盒、熏球、釵、龍等。

這些金銀器不僅造型優美,而且紋飾生動、活潑,把動物形象、花草以及人物等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空間施以魚子紋,使金銀器更加燦爛奪目。

一些造型特殊的作品,如鎏金舞馬銜杯仿皮囊銀壺等,其形象生動,富麗華美,體現了匠師非常豐富的想像力。

何家村舞馬銜杯仿皮囊式銀壺,仿游牧民族的皮囊式水壺造型,通高18.5厘米,口徑2.2厘米,底徑8.9至9.2厘米,重547克。

壺的造型採用的是我國北方游牧民族皮囊的形狀,壺身為扁圓形,一端開有豎筒狀的小口,上面置有覆蓮瓣式的壺蓋,壺頂有銀鏈和弓形的壺柄相連,這種形制,既便於外出騎獵攜帶,又便於日常生活使用,表現了唐代工匠在設計上的獨具匠心。

銀壺的兩側採用凸紋工藝各塑造出一匹奮首鼓尾、躍然起舞的駿馬。壺上的駿馬就是唐代有名的舞馬形象。

何家村發現的金銀器皿,展現了盛唐年間的金銀器風采。這一時期的金A器皿仍然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像高足杯、折棱碗和器身凸凹變化的器物很流行,而這些大多是從中亞一帶流傳過來的器型。紋飾風格也同樣明顯帶有異域文化的色彩。在一隻銀盤的盤底中央,用淺雕手法裝飾了一隻純金的熊,憨態可掬。

唐代金銀器不僅種類繁多,而且紋飾極為豐富。其特點是,初唐時期,無論器型還是紋飾,都具有明顯的波斯薩珊朝風格,紋飾以凸棱、連珠紋及單點動物紋為常見。

另外,以纖細的纏枝忍冬、四瓣或八瓣花及線條簡略的折枝花為主,花與人物相襯時結構鬆散。如八棱帶柄杯、花銀高足細柄杯、胡人像銀扁壺及凸雕虎紋銀壺,即是典型之器。

陝西省西安市南郊唐窯藏歌舞伎八棱金杯,高6.5厘米,口徑7厘米,足徑4.3厘米。金杯腹以棱面為單位,各作一高浮雕男子,或歌舞、或捧物,神態自然。人物四周環以金珠,杯把作聯珠圈狀,指墊兩側各作高浮雕的老人頭像,深鼻高目,長髯下垂,具波斯特色。

還有唐舞伎聯珠柄八棱金杯,高6厘米,口徑6厘米,金質。口沿外侈呈八角形,腹內收,為8棱,聯珠環把,上有圓蔽遮。八棱圈足,足沿外撇。內壁素麵,外壁口沿下和底沿上各飾一周聯珠紋,杯身每棱飾一條聯珠紋,將杯身分成8個長方形,每個長方形中有一舞伎,姿態各異。

唐歌舞狩獵紋八瓣銀杯高5.1厘米,口徑9.1厘米,足徑3.8厘米,銀杯為波斯流行樣式。杯腹部分為8面,每面在魚子地上分刻仕女游樂和男子狩獵紋,下腹蓮瓣內各飾寶相花,圈足外壁刻六般覆蓮。杯內在水波紋地中刻一象頭,間以游魚和蓮葉,指墊上刻一大頭鹿。

中唐時期,隨著經濟的發展,貴族官僚追求享樂日盛,金銀器製品增多,波斯薩珊朝風格的造型已不能滿足需要,轉為兼收我國傳統的銅器、陶器、漆器的器型。花鳥紋盛行,纏枝花、綬帶紋豐滿流暢,已具有團花的格局。

另外,人們把傳統的龍、鳳、虎、龜、人物和新出現的寶相花、折枝花、纏枝花、鸞鳥、鸚鵡等紋樣巧妙地穿插組合,用忍冬紋作邊飾圖案,形成活潑清新、鳥語花香的唐代新風格。

這種類型的金銀器仍然以陝西省西安南郊何家村窖藏最為典型。如刻花赤金碗,高5.5厘米,口徑13.7厘米,足徑6.7厘米。

碗壁錘出雙層蓮瓣,上層蓮瓣內陰刻折枝花和鴛鴦、鸚鵡、鹿、狐狸等珍禽異獸,下層刻寶相花,其餘部分可飛鳥流雲,花卉等,皆以魚子紋為地。此碗製作精細,紋飾富麗,為稀世珍品。

何家村唐掐絲團花金杯設計精巧,紋飾典雅。該杯高5.9厘米,口徑6.8厘米,足徑3.5厘米,圓形,侈口,束腰,圈足,有把。

杯內壁為素麵,外壁飾大型六角掐絲團花5朵;團花之間空白處飾對稱如意雲頭紋。把為環形,帶翹尾,著杯時,食指插入圓形把內,拇指壓住把尾。

何家村唐赤金走龍精美、異常而生動自然,高2至2.8厘米,長4厘米,金龍呈奔走狀。用纖細的陰線刻出眉毛、眼睛和頸部的毛發,通體鏨刻細密的鱗紋。

陝西省西安韓森寨緯十街也發現有唐蔓草花鳥紋八棱銀杯,高5.3厘米,口徑5.4至6.9厘米,足徑3.1厘米,鍍金。八曲侈口,腹和足均作八棱形,腰略束。

腹壁棱間飾以纏枝蔓草和花鳥相間的圖案各4組,圈足面飾纏枝蔓草紋,環柄上有半圓形護手,護手上飾一展翅飛翔的鴻雁,下以萱草相稱。地紋皆飾魚子紋,刻工精細,富有生機,頗具匠心。

還有陝西省扶風法門寺唐真身舍利寶塔地宮中發現的鎏金龜形銀盒,通高13厘米,長28厘米,寬15厘米,分體焊接成型,紋飾鎏金,整個造型作龜狀,引頸昂首,瞪目張口,四足外露,以背殼作蓋,內焊橢圓形子口架。

龜首及四足中空,龜首與腹部先套合後焊接,尾與腹亦焊接。背部飾龜背紋,外圍鱗紋一周,首與四腿飾斜方格紋,內填篦紋,下頸,胸部飾雙弦紋數道,以錐點紋作襯托,腹部滿飾花蕊紋。造型手法寫實,紋樣逼真,給人以真實的藝術魅力。

唐代盛行煎茶法、點茶法,茶餅被奉為上品。平時,茶餅要懸掛高處,保持乾燥。因此茶籠應運而生,最初使用竹篾編成的籠子,在陸羽《茶經》中稱之為「莒」,也由底和蓋組成。

如陝西扶風法門寺發現的唐鎏金鏤空鴻雁球路紋銀茶籠,高18.5厘米,口徑15厘米,重654克,籠蓋圓隆,直口,直腹,平底,有4足。籠蓋和籠身做成子母口,籠蓋頂上有個圓環扣,原本通過一個個相連的一串圓環,將籠蓋與籠身連在一起,現在仍能看到蓋頂有兩個殘存的圓環,籠身兩側各有一個焊接的圓鈕,連著一個圓環以連接環串與棱形的提梁。

整個籠蓋、籠身、籠底通體鏤空球路紋網格花紋,內外層都鎏了銀,使籠子非常通透明艷。同時,球路紋蓋而上鏨飾15隻浮雕狀飛鴻,球路紋籠體外壁也鏨飾24隻飛鴻,均作兩兩相對,並列飛翔。

對沿邊、四足與鴻雁都鎏了金,在銀鏈與提梁相連的口沿上緣還飾有一周蓮瓣紋,下緣飾一周上下鑄對的半體海棠紋與魚子地紋,四足與籠底邊沿鉚接,由3個花瓣呈倒品字組成。裝飾繁縟,技藝精湛。

這只法門寺銀籠是與茶具放在一起。從其留在器物上的文字,知是唐僖宗在登基前所供奉的皇家之物,故籠子不是一般的竹編,而是用銀來製作。因此,法門寺的銀胎籠客觀反映了持有者的身份地位的差異。

法門寺最早建於5世紀的北魏時代,東面是著名的古都西安。西安在唐代成為世界最大和最富庶的城市,而法門寺也在唐代成為規模宏大的皇家寺院,史書中曾記載法門寺塔下有地宮,地宮中埋藏的釋迦牟尼的一節指骨舍利和無數珍寶。

法門寺地宮中珍藏著金光閃閃的寶函。寶函一層套著一層,最外面套的是檀香木,但已經已經朽爛,接下來是金、銀、玉、珍珠鑲嵌的各種寶函,一共套了8層。這八重寶函的精緻足以讓人們欣喜,其中有6件是金銀製品。

第一重為寶珠頂單檐四門純金塔。金塔高105毫米,塔頂為金質蓮花朵捧托金珠頂,四面檐角翹起,閣額及檐下均飾菱紋。塔身四壁刻滿紋飾,並且有4扇小金門,門的周圍布滿魚子紋,門下部有象徵性飛梯至塔座,小巧玲瓏,金碧輝煌,盤為細頸鼓腰狀,喇叭口徑處雕12朵如意雲頭,鼓腰上二平行線連為4組三鈷紋桿狀十字團花,襯以珍珠紋腰底為蓮瓣形,銀柱托底也呈八瓣蓮花狀。間以三鈷紋,柱底還有一墨書小字「南」,塔座為純金方台,中立一小銀柱,用以套置佛指舍利,僅11毫米高。

第一重塔狀金寶函小巧玲瓏,金碧輝煌。這個純金塔的蓋子揭開以後,在塔座的銀柱上赫然套著一個白色的管子。這就是佛指舍利的影骨,是仿造真身舍利的一件玉器。而真正的佛指舍利被秘密地放在地宮的一個密龕里。銹跡斑斑的鐵函里套著一重寶函,這是一個鎏金的銀寶函。寶函造型方厚,四壁和頂上雕刻著45尊形態各異的菩薩像。這些神異的菩薩像,按照某種秩序排列。

何家村唐掐絲團花金杯

熱點內容
七夕情人節說的暖心話 發布:2025-05-20 06:38:31 瀏覽:358
櫻花馬林巴 發布:2025-05-20 06:22:58 瀏覽:757
藍色幻姬玫瑰 發布:2025-05-20 06:22:03 瀏覽:455
盆栽甜品圖片 發布:2025-05-20 06:21:11 瀏覽:362
插花用什麼樹枝 發布:2025-05-20 06:20:37 瀏覽:825
lol情人節艾希怎麼得 發布:2025-05-20 06:11:22 瀏覽:610
櫻花喬巴照片 發布:2025-05-20 06:08:31 瀏覽:525
陳蕾誰搞的情人節 發布:2025-05-20 06:07:46 瀏覽:896
我的綠植日記 發布:2025-05-20 05:44:54 瀏覽:373
qq多少錢一朵花 發布:2025-05-20 05:35:37 瀏覽: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