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雅水墨荷花
Ⅰ 顏色鮮艷的花褲子怎麼搭配上衣
小腳的七分褲上花開正艷,時尚的花色,足以讓吸睛指數提升一大截,時髦卻版又不過度張權揚。恰到好處的美艷,滿目的芬芳,結合著修身的版型,穿出纖纖美腿,讓人賞心悅目,好感度增倍。
Ⅱ 描寫荷花池塘的優美句子
1、 來到池塘邊,荷花一株株挺立在那兒,它們姿態各異,有的含苞待放,有的張開了兩三片花瓣,有的全部盛開了,有的似亭亭玉立的少女……有了荷花,當然少不了荷葉的映襯,荷葉像一把把大傘,為這些少女遮風擋雨,使得這些荷花更加粉嫩,更加秀美。
2、 湖面上那一張張荷葉,翠綠的墨綠的,顏色不一。它們挨挨擠擠,有的緊緊「帖」在湖面上,有的出水很高。還有的卷著卷兒。那些高高挺立著的荷葉,猶如婷婷玉立的少女跳舞時高高飄起的裙擺。而浮在湖面上的荷葉,好似一個個玉盤。偶爾,幾只青蛙跳到荷葉上,濺起的一朵朵水花落在了「玉盤」里,變成了一顆顆圓滾滾的珍珠。可愛透亮的「珍珠」在「玉盤」里滾來滾去。幾只青蛙瞪著鼓鼓的眼睛望著我,好像害怕了,又「呱」地叫了一聲,跳到水裡去了。
3、 荷花可真美麗啊!紅的像翔雲火炬,白的像雪,粉紅的像早上初升的太陽。這么多的荷花真是五彩繽紛千姿百態。
4、 荷塘不僅荷葉漂亮,荷花也有著自己的特點。荷花的形狀就像一個個小搖籃,只有你仔細地聞它,才能聞到它那清新淡雅的幽香,荷花有粉色的乳白色的,但是乳白的荷花卻很稀少,荷花有單瓣復瓣半重瓣。微分吹來,荷花和荷葉左右搖來搖去,像一位位仙女在水面上翩翩起舞,風停了,荷花又在水面上亭亭玉立。
5、 荷花擁有粉紅色的花瓣,細細的根。不知道為什麼,第一眼就喜歡上了荷花。不知道為什麼,荷花從骨子裡就透露出高貴淡雅的氣質。
6、 荷花像一位舞蹈家,河水就是他們的舞台,任由它們盡情發揮。荷花像一位醫生,它能使煩惱的人變得快樂,使快樂的人更加快樂。瞧!一隻蜻蜓依偎在荷花身上,呼呼地睡大覺了。我真想上前說一句:「蜻蜓妹妹,是不是很舒服呢!」
7、 荷花是一種純潔的花朵。人們常說它,「出污泥而不染」。荷花長在湖裡的淤泥里,它的根就深深地扎在那裡。荷花沖出水面後,卻一點也不臟。而是秀美的、干凈的、大方的。人們愛荷花,或許就正愛這一點吧!
8、 荷花全身上下都是寶!它的根是人們常吃的藕。它的葉子可以熬粥、做荷葉雞、有的還可以沏茶呢!它的蓮子也能吃,能去火、健脾……荷花自己也可以熬粥,做菜!荷花的這種性格、精神,難道不正是人們愛它、贊美它的最主要的原因嗎?
9、 荷花綠油油的,像一個大圓盤,又像一把遮陽傘。荷葉上滾動著晶瑩的碧珠,一朵朵荷花從荷葉里冒出來,有粉紅的,有白色的。有的花只有花骨朵兒,有的花開出了二、三片花瓣,還有的已經完全盛放,像一個婷婷玉立的少女。蜻蜓還在荷花沒開放的時候就來了。微風把荷葉掀起一片片碧浪你也可以投稿,荷花翩翩起舞,真是美不勝收!
10、 荷花池裡有很多荷花,荷葉。荷葉挨挨擠擠的,像一個個大圓盤,荷花有的開了兩三片花瓣,有的花瓣全開了,像一個個小姑娘,穿著粉紅色的衣服在水裡跳舞,上面還有小蜻蜓自由自在的飛著,好像在和我們一起看荷花,小魚在水裡歡快的游來游去。我們慢慢的走過,還看見很多人在池邊釣魚,我個小夥伴都靜靜的看著,恐怕驚動了小魚。
11、 我愛荷花池,它雖沒有西湖那樣濃妝淡抹,沒有長江那樣氣勢磅礴,沒有瘦西湖那樣寧靜柔和,就是這樣一個小池子,帶個人們的感覺卻是無景能比的。
12、 我喜歡荷花不僅僅是因為它舞姿優雅動人,也不僅僅是因為它的用途廣泛具有實用價值。而是因為它象徵著在污濁環境中仍能潔身自好的人;象徵著追求自由、理想、不受世俗羈絆的獨立的自主的生活。
13、 我摘下一片荷葉,往裡面滴一點水,只見一顆顆晶瑩透亮的小水珠在碧綠的荷葉上滾動著,特別好玩!我頓時想起了媽媽對我說的話,荷葉不易吸水,又有香味,可用來裹食物。有一種荷葉包得粉蒸肉又香又嫩,是人們喜愛的食物。荷葉的用處可真大呀!
14、 夏天,池塘里有一片荷花,其中有一朵最美麗。它的莖是碧綠色的,上面有很多墨綠色的斑點。荷花的花瓣有兩層,外面的一層向四面展開,內部的花瓣圍著一個圓圓的淡綠的還沒有成熟的蓮蓬。花瓣的頂部是生紅色的,漸漸往下就是粉紅色的了,好像畫家用一支畫筆飽蘸了,分紅從上往下有深入淺畫出來的。而且一片花瓣都像一個大勺子。旁邊有一朵含苞欲放的花蕾,花瓣緊緊地抱在一起,像一個熟透的大桃子。荷花周圍盡似傘狀的荷葉,上面有許多小水珠在陽光的照耀下閃閃發光,就像晶瑩透亮的珍珠。
Ⅲ 季羨林散文賞析急!!!!!!!!!!!!!!!!!!!!!!!!!!!!!
●於情深處——讀季羨林的《清塘荷韻》
五月草長鶯飛,窗外的春天盛大而曖昧。這樣的春日,適合捧一本豐沛的大書在陽光下閑覽。季羨林的《清塘荷韻》,正是手邊一種:清淡的素色封面,一株水墨荷花迎風而立,書內夾有同樣的書簽,季羨林的題款頗有古荷風姿。
《清塘荷韻》是季羨林的散文名篇,寫他無意在樓前清塘中投幾顆蓮子,竟得滿塘風荷舉。荷花是季老的愛戀所在,用它作書名,有以荷喻人,以荷喻文的用意,正所謂「春風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塵」也。張中行在序言中說,季先生一身具有三種難能:一是學問精深,二是為人樸厚,三是有深情。這三個詞,用於荷花也適合。在我看來,季先生學貫中外,兼容百家,既博且專,所通梵巴語、吐火羅語,均屬國內絕學,是公認的學界泰斗,其精深與樸厚,均可想見,恰如荷花灼灼其華,卻「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唯「深情」二字,不讀他的散文,難以意會,就像不愛荷花的人,自然不能領會其清凈與孤高。
大學問家長於散文隨筆者多的是,季羨林先生算不得最好,但用心之多、用情之深,過之者寥寥。這情,一是對散文寫作的迷戀,書中所收文章,最近的二篇,《清華夢憶》寫於2000年11月7日,《九十述懷》寫於同年12月20日——步趨期頤之年尚筆耕散文不輟,應該寄託著無限的生命情緒吧;二是季老表達的對世事人生的深情,全書共十輯,「尋根齊魯」,「魂斷德國」,「清華夢憶」,「燕園春秋」,「擁抱自然」,「馨愛市井」,「感悟人生」,「品味書香」,「屐疊芳草」和「收藏落葉」,從年輕時的才俊文章,壯年時的得意佳作,到耄耋之年的懷舊之文,貫穿始終只一個字——情。人老情不枯,相反卻濃厚有加,這已經奇了,季先生的奇特之處還不僅在此:一方面理智發達,足以成長為大學者,另一方面又多情敏感,修煉成散文大家。
季先生是學問家裡少見的多情之人,甚至可以說多愁善感,他的散文,悲情遠大於歡意。他喜愛動物花草,「經常為一些小貓小狗小花小草惹起萬斛閑愁」——馬纓花慰寥寂寞,二月蘭同其痛苦,牡丹、香櫞振奮精神,枸杞、夾竹桃憑添詩意,二十歲與兔子,八十多歲與老貓、喜鵲經歷同樣的悲歡離合。在他眼裡,書,齋,小胡同,山水,無一不關情,可以說寓情深於草木蟲魚,寄心魄於日月星辰。還有家國之愛恨,凡世之情愛,最讓人不能卒讀的是他的懷人之作,悼師友之誼淚濕青衫,念母親之恩五內俱焚,尤其《母與子》、《三個小女孩》、《一雙長滿老繭的手》、《夜來香開花的時候》、《重返哥根廷》,幾乎就是和著淚寫成,在明媚的五月,讀來添無限惆悵。同樣懷胡適,張中行寫來滿紙詼諧,季羨林憶得卻通篇心酸,這種情感,在他寫陳寅恪、吳宓、傅斯年、沈從文、胡喬木中俯首皆拾。季羨林散文向來被視作「學者散文」一派,因為他學問大,飽經憂患,又見多識廣;敢說真話,又洞明世事,集史、識、才、情於一身。但他的情之濃,郁之深,悲之切,同類大家中恐怕無人能及。季羨林寫他最喜歡的書,是《史記》、《紅樓夢》,杜甫詩,李煜、納蘭性德詞,等等,多是悲鬱之作,想來也就釋然。
說來也怪,季先生深情如斯,卻幾乎不提自己的情感糾葛。前些日子翻看雜志,偶然讀到一篇關於季羨林婚戀的文章,是根據季先生回憶錄《留德十年·邁耶(Meyer)一家》寫的。年輕的季羨林在留學德國時與邁耶家的伊姆加德小姐相戀,一台打字機是他們之間的橋梁,但季羨林因為國內有妻兒,拒絕了愛情。季羨林在回憶錄中寫道:「而今我已垂垂老矣。世界上還能想到她的人恐怕不會太多。等到我不能想到她的時候,世界上能想到她的人,恐怕就沒有了。」
文章最後說,有好事者被這段愛情故事所感動,專程到哥廷根遍尋伊姆加德的下落,最後終於找到了她。結果出人意料之外:伊姆加德小姐終身未婚,獨身至今,而那台老式的打字機依然靜靜地放在桌子上。
好一對深情人。可惜了。這是題外話。季羨林先生文章一片真情,有口皆碑。對於他的高深學問,像我這樣的普通讀者只有景仰,抑或淡漠,而對他表達的情感世界,卻可以品味,甚至妄加揣測。季羨林在談到散文創作時曾寫道:散文的精髓在於「真情」二字,這二字也可以分開來講:真,就是真實,不能像小說那樣生編硬造;情,就是要有抒情的成份。即使是敘述文,也必須有點抒情的意味。這是他的為文之道,亦是為人之道,散文人生,此之謂也。學問無大小,人生無貴賤,文章無高低,情感卻有真假濃淡深淺——算是這個春天我讀季老文章的一大收獲吧。
●清塘之荷 生命之韻——季羨林《清塘荷韻》賞讀
《清塘荷韻》是季羨林先生於八十六歲高齡時完成的一篇上乘佳作,它清新俊逸,脫盡浮華,行文平易曉暢,直白中蘊蓄著哲理,情感樸素真摯。細加品讀,如同品嘗陳年佳釀,芳香四溢,韻味悠長,讓人回味,令人嘆服。
一、戀荷之情韻
荷花是季老的愛戀所在。作者在文章一開頭就流露了對荷花的極其喜愛之情,面對樓前「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的數畝清塘,努力尋找30多年前殘存在記憶里的荷花「碎影」,心裡總覺得好像缺少了什麼似的,因此,每次看到清清池塘「總覺得是一塊心病」。清波盪漾,綠柳拂水,荷葉田田,蓮花迎風,這是季先生對樓前數畝清塘的殷切期盼。這種期盼之情便十分自然地轉化為「種荷」的舉動。作者生怕「千年不爛」的洪湖蓮子不發芽,就用鐵錘在蓮子上砸開一條縫。種了蓮子,每天多了一件工作,到池塘邊上去看上幾次,一位髦耋老人的率真情感躍然紙上。可是,第一年、第二年,雖翹首般地祈盼,但水面上毫無「生」的動靜,即使在完全灰心無望的時刻,作者仍情有獨鍾地對它寄託著期待,切盼奇跡的出現。到了第三年的春天,投下蓮子的地方長出了幾個圓圓的綠葉,這好像使作者見到了滿塘的希望。但碧波盪漾的樓前清塘依舊只是那幾片水浮蓮似的荷葉,仍然讓作者度過了「雖微有希望但究竟仍令人灰心的一年」。以上這些文字用了相當多的筆墨盡情渲染和鋪張。為接下來描寫滿塘的荷葉積蓄了足夠的力量。到了第四年,「一夜之間,突然長出了一大片綠葉」,荷葉迅速擴散蔓延,遮掩半個池塘。此時狂喜過望的作者又每天至少幾次徘徊在池塘邊,興致勃勃地數那荷花的朵數,晚上一家又坐在池塘邊伴著清香納涼,作者更把它視為家珍,譽為「季荷」。作者描繪種荷、盼荷、賞荷的過程,其實正是作者戀荷情感的自然流露。蓮子、荷花的生存狀態與作者的愛好、心境、情緒全都融合到一起,成為作者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文中作者為我們創設了「情景交融」的境界,其景、其情值得我們反復玩味,體驗。
二、繪荷之風韻
荷花是「花之君子」,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然而,荷花在季先生的筆下,卻另有一番風韻。它在荒蕪的湖面下,在陰暗的泥沼中,靜卧一年二年,甚至第三年也只有孤零零的五六個葉片,但是到了第四年,在經歷了漫長的寂寞後,荷花完成了生命的涅盤。原來平卧在水面上的一些荷葉竟躍出了水面,而且迅速地擴散、蔓延。不到十幾天的工夫,荷葉已經蔓延得遮蔽了半個池塘。「葉片擴張的速度,擴張范圍的速度,都是驚人的快。」這不正是荷花強大生命力的體現嗎?「這些紅艷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駕於蓮葉之上,迎風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茂密的荷葉、紅艷耀目的荷花也正因其頑強的生命力而盡顯風韻,成了作者眼中的一道風景。再聯想季老的人生遭遇,這種頑強而美麗的生命,這種「極其驚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極其驚人的擴展蔓延的力量」,不正是作者生命歷程的真實寫照嗎?而面對蓮瓣的凋落,作者也精心描繪:「風乍起,一片蓮瓣墮入水中,它從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卻是從下邊向上落,最後一接觸到水面,二者合為一,像小船似的漂在那裡。」讀這段文字,我們好像在欣賞一個十分精彩的畫面,月下荷塘,波光粼粼,微風不經意時吹落了一葉荷瓣,倒影上浮,花瓣飄盪。整幅畫面生動而細膩,柔和而寧靜。它似乎在啟示我們:這瓣荷花,曾飽嘗過孕育的艱辛,也曾感受過生命的快樂,而此時面對生命的消逝,它卻是如此的平靜,走得如此的飄逸,如此的灑脫。荷花是徹悟生命的智者。由此,我們亦可領悟到季老那種豁達超然、充實豐厚的人生境界。
三、顯荷之神韻
荷,清新自然,淡雅出俗。而這篇文章語言朴實凝練、自然清新,可謂深得荷之神韻。在描寫月下荷塘的情景時,作者「靜靜地吸吮荷花和荷葉的清香」,看「風乍起,一片蓮瓣墮入水中」。動靜結合,細致入微,給讀者呈現了一幅寧靜、安詳、柔和、清新的畫畫。這里沒有刻意地修飾,也沒有過分地誇張,就在信手描寫中十分自然地展現了大自然的寧靜之美。再看文章最後對殘荷的描寫:「連日來,天氣突然變寒,好像一下子從夏天轉入了秋天」。「再過一兩個月,池水一結冰,連殘荷也將消失得無影無蹤。那時荷花大概會在冰下冬眠,做著春天的夢。它們的夢一定能夠圓的。」這是一段虛寫的文字,在這段文字中,作者寄予了對殘荷的美好的祝福,也是作者人生理想的體現。它朴實得不能再朴實了,但感情卻是深沉而厚實的。我們讀這段文字,不僅能感受到一位老人對荷的美好祝福,更能感受到老人的厚重與踏實,它正如清水中的蓮,朴實莊重,韻味十足。此外,古詩句的熟練運用,如寫荷塘荷花盛開場面時,運用了楊萬里的「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寫月下荷塘之幽靜,運用了王籍的「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等等。這不僅增加了散文的意蘊,而且使文章更具有一種清新淡雅的詩意之美。
http://www.2000y.net/100933/index.asp?xAction=xReadNews&NewsID=1688
●《季羨林談讀書治學》讀後感——李文祥
應當說,談讀書論學問,是讀書人永遠感興趣的話題。怎樣讀書做學問是因人而異的,沒有一定之規與模式,但人們在實踐中總結出的科學方式與方法,尤其是大師們的成功經驗與做法,是值得學習與借鑒的。當代中國出版社新近出版了一本《季羨林談讀書治學》的小冊子,是季羨林先生專門談論自己讀書、治學體會的文章匯集,其中還介紹了諸如陳寅恪、胡適等學術界前輩的治學經驗。拜讀後感受很多,也深受啟發。
季先生是學術大師。他讀了一輩子書,研究了一輩子學問,在許多學術領域都取得了重大成就,僅專著就有100多部。由他談讀書治學論學問,是當之無愧的;他在長期的讀書生涯中,摸索、積累與總結出的一些做學問的經驗與做法,是值得我們後人學習、汲取與借鑒的。季羨林早年就讀於德國一所大學,並獲得瓦爾德施米特著名教授的博士學位。德國教授在大學里是至高無上的,不肯輕易收博士生,一旦收留,對博士生的論文要求又高又嚴。季羨林在論文寫作過程中很是下了一番功夫。待論文寫成後,他又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完成了一篇很長的緒論,自我感覺良好。當他把緒論交給教授時,不但沒有得到誇獎,反而被退了回來,徹底給否定掉了。教授對他說:「你的文章(緒論)費勁很大,引書不少。但都是別人的意見,根本沒有你自己的創見。看上去面面俱到,實際毫無價值。」在這劇烈的打擊面前,他悟出了這樣的道理:「沒有創見,不要寫文章。」從沉痛的教訓中總結出的這一真理,成為日後季先生寫文章的信條,並堅持了一輩子。收集在這本小冊子中的近40篇文章,可以說篇篇都有著新意與見解。與此同時,他的學問之道也頗見特色。
在一般人眼中,像季羨林這樣的大師級學者,做學問會有一套獨特的辦法,一定很神聖、很神秘。其實,季先生讀書治學的做法也很平常,使用的是笨辦法,是從基礎做起的。通常情況下,他「是用比較大張的紙,把材料寫上。有時候隨便看書,忽然發現有用的材料,往往順手拿一些手邊能拿到的東西,比如通知、請柬、信封、小紙片之類,把材料寫上,再分類保存。」他順便介紹道:向達先生在做學問時亦是採用這種辦法,即「把材料寫在香煙盒上。」而陳寅恪先生採用的辦法則是,把有關資料用眉批的形式寫下來:「今天寫上一點,明天寫上一點,積之既久,資料多到能夠寫成一篇了,就從眉批移到紙上,就是一篇完整的文章。」
他們的這些做法雖各有不同,但則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既動腦又動手,扎扎實實從一點一滴做起,認真積累資料,在吃透材料的基礎上,深入研究問題,再科學運用材料。寫出的文章(出手的成果),才有見地,有說服力,更有價值。這使我聯想到,在電腦早已普及的今天,還用得著這種手工作業嗎?回答是否定的。電腦里儲存的資料固然應有盡是,但那是人家的,並未轉化成自己有用的材料。再說,電腦里的資料太多太雜,往往使人眼花繚亂,無所適從,難以辨別真偽,或淺嘗輒止。正如季先生在書中的文章中說的那樣:如果你的腦海里沒有這方面的問題,所有的資料對你都是無用的。反過來說,只要腦海里有某一個問題,一切資料,才有可能對你有用。這就告訴我們,不論通過什麼渠道,採用何種手段搜集資料、做學問,都是在深入思考問題的基礎上進行的。不論什麼時代,工具如何先進,要想在專業上有所建樹,在學術上有所成就,必須沉下心來,老老實實思考些問題,認認真真搜集屬於自己的資料,踏踏實實做點學問,來不得半點虛假,除此以外,別無捷徑可走。有一分投入,才有一分收獲。
季先生在他的大半生中,既教學又搞科研,有一陣子還擔任大學主要領導,社會活動肯定少不了,哪來得那麼多時間著書立說,寫下那麼多文章?讓人難以理解,這里固然有其「秘訣」。他在書中寫道:「我既然沒有完整的時間(寫文章),就挖空心思利用時間的『邊角廢料』。」在會前、會後,甚至在會中,構思或動筆寫文章。有不少會,講話空話廢話居多,傳遞的信息量卻不大……在這時候,我往往只是用一個耳朵或半個耳朵去聽,就能兜住發言的全部信息量,而把剩下的一個耳朵或一個半耳朵全部關閉,把精力集中到腦海里,構思,寫文章。當然,在飛機上、火車上、汽車上,甚至自行車上,特別是在步行的時候,我腦海里更是思考不停。積之既久,養成『惡』習,只要在會場一坐,一聞會味,心花怒放,奇思妙想,聯翩飛來,『天才火花』,閃爍不停。在掌聲中,一篇短文即可寫成。」這是一種態度,是一種追求,是一種本事,更是一種精神與境界。
在我看來,不論在何種環境下,只要勇於確立這種鍥而不舍的鑽研精神,明確方向與目標,並持久以恆,堅定的走下去,勝利的「果實」就會頻頻向你招手。
在我熟悉的一些知識圈裡的人,當年的確才華出眾,亦立過大志,曾亦轟轟烈烈拼搏過一陣。然而,熱度過後,就涼在一邊了,久而久之,學業上大都平平。還有一種情況,研究學問,寫文章,像狗熊掰棒子,一個題目(問題)做完了,一篇文章寫成了,便轉移了視線,不再問津了。這樣一個研究問題、做學問的態度與方式,很難在學術領域,在專業上,有所見樹,有所作為,即便有,也是蜻蜓點水。大師則不然,他是始終持這樣一種態度與做法:抓住一個題目,得出了結論,寫成了文章後,並不把它置諸腦後,而是念念不忘,甚至終生不放。1947年他發表過一篇論文《浮屠與佛》,限於當時的條件,文中有幾個問題勉強得到解決,後心裡總是不踏實,時常掛在心上。直到1989年,季先生獲得了新的材料,便又寫了一篇論文,解決了那些懸而未決的問題。季羨林先生對此反復強調:「學術問題,有時候一時難以下結論,必須鍥而不舍,終生以之,才可能得到越來越精確可*的結論。」時代在發展,情況在變化,舊的問題解決了,新的問題還會出現,學無止境,真理的探尋沒有終結。在學術上,只有孜孜以求,永不滿足,才能不斷有新的收獲,有所發現,有所前進。
http://bigfoot.hust.e.cn/bbs/dispbbs.asp?boardID=70&ID=792
Ⅳ 怎樣寫出荷花的淡雅
⊙月光下的荷花池似乎籠罩著一層乳白色的輕紗。
我愛荷花,愛它純潔、優雅的外形氣質,更愛它「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質。
⊙沒過幾天,荷花也一朵朵盛開了,飄來陣陣清香,讓水墨畫一般的鄉村增添了另一番風韻,一道風景。
⊙霧慢慢褪去,荷花,荷葉也越來越清晰,這時太陽也升起來,初日照耀在這荷花上,白中帶紅,顯得越發清秀。
⊙一陣小雨過後,調皮的露珠悠閑地躺在一張張荷葉上,像是珍珠撒在了碧玉盤里,在陽光的照耀下,閃爍著金光。
⊙早晨去池邊散步,欣賞著初開的荷花,聞著清香淡雅的花香真是其樂無窮!
⊙站在外婆家門口,遠遠望去,滿池青翠。風兒一吹,滿池荷葉便像前擁後擠綠濤翻滾著,十分有趣!
⊙這荷花散發出來的清香在早晨,傍晚最為濃重。因為無色花和談色花總是在早晨和晚上才發散出最濃的香氣。
⊙荷花們都沉醉在月色當中,娉婷地站立著,悠悠地吐著香氣,那優美的姿態和沁人的馨香,真是令我如痴如醉!
⊙往湖邊看去,只見一朵朵荷花直接天邊,在那夕陽的余暉下更顯紅艷,微風吹過,宛如一群身著粉裙的舞女在綠毯上翩翩起舞。
⊙開始只有零星幾朵花點綴在綠葉的海洋里,像精美的鑽石,遠遠地吸引著人的眼球;漸漸地,越開越多,就像是滿天的星星一樣,讓人眼花繚亂。
⊙我喜歡荷花不僅僅是因為它舞姿優雅動人,也不僅僅是因為它的用途廣泛具有實用價值。而是因為它象徵著在污濁環境中仍能潔身自好的人;象徵著追求自由、理想、不受世俗羈絆的獨立的自主的生活。
⊙夕陽緩緩地沉入湖底,而群星又很快出現了,點點星光灑落在荷花上,又別有一番風味,好似舞女的粉裙上撒了一層銀粉,漂亮的令人不敢直視。
⊙層層葉子上,點綴著一些荷花,有裊娜開著的,在羞澀地打著朵兒的。在清幽的月光照耀下,更顯出它們潔白如玉,白如雪,粉如脂的本色。
⊙白荷,潔白無瑕,倘若你在一個大霧彌漫的早晨來到池塘邊,你絕對不會發現一朵白荷,只有一些粉紅荷花在霧中若隱若現,真好似一幅潑墨畫呀!
⊙可是看那株蓮花,在雨中怎樣地唯我而又忘我!當沒有陽光的時候,它自己便是陽光;當沒有歡樂的時候,它自己便是歡樂!一株蓮花里有那麼完美自足的世界。
⊙荷花的樣子千姿百態,有的像那害羞的小姑娘,漲紅了臉,躲在碧綠的荷葉下;有的好奇的探出頭來,望著這美麗可愛的人間;有的像那俊俏的仙姑,正對面平靜的湖面,細心地梳妝打扮。
⊙在那一片荷葉的掩蓋下,露出了幾朵荷花。有的白如玉,有的粉似霞。白的好象少女白嫩的皮膚,又似無暇的白雪。再看粉紅的,真不知它是被天邊的晚霞映紅了臉,還是怕羞。它們可以說是「出污泥而不染,濁清漣而不妖」。
⊙池裡滿是荷花,有的全綻放開來了,香亭亭玉立的少女;有的只開了兩三片,像害羞的小姑娘;有的還只是花骨朵兒呢!碧綠的荷葉就是她們的裙子,遠遠望去,就像一群群美麗的小姑娘。⊙朝陽的光芒照耀著荷花,一顆顆露珠宛如鑲在粉裙上的鑽石,閃閃發光。
⊙夏風是生命的使者。它吹開了荷花,荷花散發出醉人的清香來作為夏風吹開它的報酬。它吹開了茉莉花,茉莉花以它那潔白無暇美麗的「身姿」來做為夏風吹開它的報酬。它吹醒了知了,知了用她那甜美的嗓音為夏風唱第一首曲目。
⊙荷花那麼婀娜多姿,一朵比一朵沒,一朵有一朵的姿態。微風吹來,一池的荷花都搖起來。我發現幾只蜻蜓正繞著!下下地飛舞,這使我想起了揚萬里的那首《小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多有意境啊!
⊙中午驕陽似火,狗熱得吐 出舌頭;雞熱得直打翅膀。但是只有荷花在夏天努力生長,「出淤泥而不染,濁青蓮而不妖」。正像一位舞蹈家在一片荷葉叢中跳舞。那荷葉是一個天然得舞台,這構成了一幅風景圖。
⊙草叢中,蛐蛐撕著嗓子唱著歌;池塘里,青蛙在傘似的荷葉上為蛐蛐伴奏著。粉紅色的荷花現在不再像羞答答的小姑娘了,你看它搖擺著身子,露出那張笑臉,緩緩跳起優美的舞蹈。池塘邊的小花也被這美景迷住了,寧願走出自己美好的夢境,來感受夏天的氣息……
⊙夏之使者慷慨地贈送給了她們夏之舞衣----由白到粉,又到深粉,顏色過渡的自然讓你看不出一點瑕疵,卻又真真切切地讓你感覺到了它的融合,不愧是嚇久違的傑作之舉啊!一縷縷陽光落在上面,使荷花們更加富有生機,那麼優美,那麼自在!
⊙荷花,此刻多想贊美你,你的出現,讓大地變得更豐富,更韻味。放眼望去,一幅廣闊無垠的山水畫躍然紙上,紅綠相間,填滿整個視眼,你用紅綠色彩點綴著湖面,時而深情款款,時而含苞欲放,時而熱情奔放,你的各種姿態都是你與生俱來的個性與常態。
⊙荷花,我要贊美的不是你的美艷與色彩。我想說,不管氣候多麼炎熱,地勢多麼險惡,你依然傲然挺拔,盛開在每一個枝頭,直至覆蓋整個湖面,你的綻放都是你勝利的微笑。我欣賞你的堅毅和剛強,如何在逆境中獲得自我,如何掙脫世俗的殘酷,你依然挺立在每一個夏季,這個季節是屬於你的,也是屬於每一個擁有夢想的年輕人。
⊙荷花柔得似棉,靜得若水。但是烈日不能使其枯萎,風雨不能令它彎腰。它的根,緊扎地下;它的葉,相觸水面。它是那麼地依戀著水和泥土,以至到了秋天,一片片枯萎了的老葉還要落到水中,爛在泥里,為來年護花再盡最後一份力量。
⊙荷花已經開了不少了。荷葉挨挨擠擠的,像一個個碧綠的大圓盤。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有的才展開兩三片花瓣兒。有的花瓣兒全都展開了,露出嫩黃色的小蓮蓬。有的還是花骨朵兒,看起來飽脹得馬上要破裂似的。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勢。看看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如果把眼前的這一池荷花看作是一大幅活的畫,那畫家的本領可真了不起。
⊙看雨濺池中水,波紋黯消隱;看池中水下魚,舉目深呼吸;看雨潤荷花萬般紅,雨落荷葉千般綠,細膩的小雨就像是一幅水晶般的簾子,為你掩飾。碧綠清澈的柳條,為你起舞。我為你詩情。還記得兒時,想像自己在一幅滿是荷花的世界,吹盪這小船,輕捧許些小小的蓮蓬,然後安靜的睡在,睡在荷的世界。
Ⅳ 季羨林散文《聽雨》的賞析
季羨林的《聽雨》,文章一如作者的特點,清新質朴自然,讀起來感覺很親切。此時回的季羨林答正在研究他的學問,聽著陽台頂鐵皮被雨打的聲音,他感到很舒服,從中他能聽出金聲玉振,他能聽出黃鍾大呂,他能聽出大珠小珠落玉盤。他還能聽出雨如彈素琴,如舞霹靂,如百鳥爭鳴,如兔落鶻起,他聽得心花怒放。聽雨他想到了林妹妹喜歡李義山的「留得殘荷聽雨聲」,他想到了朋友的詩句,還想到了蔣捷的《虞美人》「少年聽雨歌樓上……」季羨林感慨一番,才說出自己欣然聽雨的原因,十年九旱的北方春季太需要雨了。這一年春,天旱得邪行,季羨林天天看天氣預報,時時觀察天上的雲,連做夢看到了都是細雨蒙蒙。現在雨下了,他如何能不高興呢。從文中我們能讀出季羨林的儒雅,能讀出大悲憫,能讀出他的童心,還能讀出他的鄉土氣息。
Ⅵ 讀李羨林的<清塘荷韻>的讀後感150字
清塘荷韻的讀後感》
1、於情深處——讀季羨林的《清塘荷韻》
五月草長鶯飛,窗外的春天盛大而曖昧。這樣的春日,適合捧一本豐沛的大書在陽光下閑覽。季羨林的《清塘荷韻》,正是手邊一種:清淡的素色封面,一株水墨荷花迎風而立,書內夾有同樣的書簽,季羨林的題款頗有古荷風姿。
《清塘荷韻》是季羨林的散文名篇,寫他無意在樓前清塘中投幾顆蓮子,竟得滿塘風荷舉。荷花是季老的愛戀所在,用它作書名,有以荷喻人,以荷喻文的用意,正所謂「春風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塵」也。張中行在序言中說,季先生一身具有三種難能:一是學問精深,二是為人樸厚,三是有深情。這三個詞,用於荷花也適合。在我看來,季先生學貫中外,兼容百家,既博且專,所通梵巴語、吐火羅語,均屬國內絕學,是公認的學界泰斗,其精深與樸厚,均可想見,恰如荷花灼灼其華,卻「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唯「深情」二字,不讀他的散文,難以意會,就像不愛荷花的人,自然不能領會其清凈與孤高。
大學問家長於散文隨筆者多的是,季羨林先生算不得最好,但用心之多、用情之深,過之者寥寥。這情,一是對散文寫作的迷戀,書中所收文章,最近的二篇,《清華夢憶》寫於2000年11月7日,《九十述懷》寫於同年12月20日——步趨期頤之年尚筆耕散文不輟,應該寄託著無限的生命情緒吧;二是季老表達的對世事人生的深情,全書共十輯,「尋根齊魯」,「魂斷德國」,「清華夢憶」,「燕園春秋」,「擁抱自然」,「馨愛市井」,「感悟人生」,「品味書香」,「屐疊芳草」和「收藏落葉」,從年輕時的才俊文章,壯年時的得意佳作,到耄耋之年的懷舊之文,貫穿始終只一個字——情。人老情不枯,相反卻濃厚有加,這已經奇了,季先生的奇特之處還不僅在此:一方面理智發達,足以成長為大學者,另一方面又多情敏感,修煉成散文大家。
季先生是學問家裡少見的多情之人,甚至可以說多愁善感,他的散文,悲情遠大於歡意。他喜愛動物花草,「經常為一些小貓小狗小花小草惹起萬斛閑愁」——馬纓花慰寥寂寞,二月蘭同其痛苦,牡丹、香櫞振奮精神,枸杞、夾竹桃憑添詩意,二十歲與兔子,八十多歲與老貓、喜鵲經歷同樣的悲歡離合。在他眼裡,書,齋,小胡同,山水,無一不關情,可以說寓情深於草木蟲魚,寄心魄於日月星辰。還有家國之愛恨,凡世之情愛,最讓人不能卒讀的是他的懷人之作,悼師友之誼淚濕青衫,念母親之恩五內俱焚,尤其《母與子》、《三個小女孩》、《一雙長滿老繭的手》、《夜來香開花的時候》、《重返哥根廷》,幾乎就是和著淚寫成,在明媚的五月,讀來添無限惆悵。同樣懷胡適,張中行寫來滿紙詼諧,季羨林憶得卻通篇心酸,這種情感,在他寫陳寅恪、吳宓、傅斯年、沈從文、胡喬木中俯首皆拾。季羨林散文向來被視作「學者散文」一派,因為他學問大,飽經憂患,又見多識廣;敢說真話,又洞明世事,集史、識、才、情於一身。但他的情之濃,郁之深,悲之切,同類大家中恐怕無人能及。季羨林寫他最喜歡的書,是《史記》、《紅樓夢》,杜甫詩,李煜、納蘭性德詞,等等,多是悲鬱之作,想來也就釋然。
說來也怪,季先生深情如斯,卻幾乎不提自己的情感糾葛。前些日子翻看雜志,偶然讀到一篇關於季羨林婚戀的文章,是根據季先生回憶錄《留德十年·邁耶(Meyer)一家》寫的。年輕的季羨林在留學德國時與邁耶家的伊姆加德小姐相戀,一台打字機是他們之間的橋梁,但季羨林因為國內有妻兒,拒絕了愛情。季羨林在回憶錄中寫道:「而今我已垂垂老矣。世界上還能想到她的人恐怕不會太多。等到我不能想到她的時候,世界上能想到她的人,恐怕就沒有了。」
文章最後說,有好事者被這段愛情故事所感動,專程到哥廷根遍尋伊姆加德的下落,最後終於找到了她。結果出人意料之外:伊姆加德小姐終身未婚,獨身至今,而那台老式的打字機依然靜靜地放在桌子上。
好一對深情人。可惜了。這是題外話。季羨林先生文章一片真情,有口皆碑。對於他的高深學問,像我這樣的普通讀者只有景仰,抑或淡漠,而對他表達的情感世界,卻可以品味,甚至妄加揣測。季羨林在談到散文創作時曾寫道:散文的精髓在於「真情」二字,這二字也可以分開來講:真,就是真實,不能像小說那樣生編硬造;情,就是要有抒情的成份。即使是敘述文,也必須有點抒情的意味。這是他的為文之道,亦是為人之道,散文人生,此之謂也。學問無大小,人生無貴賤,文章無高低,情感卻有真假濃淡深淺——算是這個春天我讀季老文章的一大收獲吧。
2. 清塘之荷 生命之韻——季羨林《清塘荷韻》賞讀
《清塘荷韻》是季羨林先生於八十六歲高齡時完成的一篇上乘佳作,它清新俊逸,脫盡浮華,行文平易曉暢,直白中蘊蓄著哲理,情感樸素真摯。細加品讀,如同品嘗陳年佳釀,芳香四溢,韻味悠長,讓人回味,令人嘆服。
一、戀荷之情韻
荷花是季老的愛戀所在。作者在文章一開頭就流露了對荷花的極其喜愛之情,面對樓前「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的數畝清塘,努力尋找30多年前殘存在記憶里的荷花「碎影」,心裡總覺得好像缺少了什麼似的,因此,每次看到清清池塘「總覺得是一塊心病」。清波盪漾,綠柳拂水,荷葉田田,蓮花迎風,這是季先生對樓前數畝清塘的殷切期盼。這種期盼之情便十分自然地轉化為「種荷」的舉動。作者生怕「千年不爛」的洪湖蓮子不發芽,就用鐵錘在蓮子上砸開一條縫。種了蓮子,每天多了一件工作,到池塘邊上去看上幾次,一位髦耋老人的率真情感躍然紙上。可是,第一年、第二年,雖翹首般地祈盼,但水面上毫無「生」的動靜,即使在完全灰心無望的時刻,作者仍情有獨鍾地對它寄託著期待,切盼奇跡的出現。到了第三年的春天,投下蓮子的地方長出了幾個圓圓的綠葉,這好像使作者見到了滿塘的希望。但碧波盪漾的樓前清塘依舊只是那幾片水浮蓮似的荷葉,仍然讓作者度過了「雖微有希望但究竟仍令人灰心的一年」。以上這些文字用了相當多的筆墨盡情渲染和鋪張。為接下來描寫滿塘的荷葉積蓄了足夠的力量。到了第四年,「一夜之間,突然長出了一大片綠葉」,荷葉迅速擴散蔓延,遮掩半個池塘。此時狂喜過望的作者又每天至少幾次徘徊在池塘邊,興致勃勃地數那荷花的朵數,晚上一家又坐在池塘邊伴著清香納涼,作者更把它視為家珍,譽為「季荷」。作者描繪種荷、盼荷、賞荷的過程,其實正是作者戀荷情感的自然流露。蓮子、荷花的生存狀態與作者的愛好、心境、情緒全都融合到一起,成為作者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文中作者為我們創設了「情景交融」的境界,其景、其情值得我們反復玩味,體驗。
二、繪荷之風韻
荷花是「花之君子」,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然而,荷花在季先生的筆下,卻另有一番風韻。它在荒蕪的湖面下,在陰暗的泥沼中,靜卧一年二年,甚至第三年也只有孤零零的五六個葉片,但是到了第四年,在經歷了漫長的寂寞後,荷花完成了生命的涅盤。原來平卧在水面上的一些荷葉竟躍出了水面,而且迅速地擴散、蔓延。不到十幾天的工夫,荷葉已經蔓延得遮蔽了半個池塘。「葉片擴張的速度,擴張范圍的速度,都是驚人的快。」這不正是荷花強大生命力的體現嗎?「這些紅艷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駕於蓮葉之上,迎風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茂密的荷葉、紅艷耀目的荷花也正因其頑強的生命力而盡顯風韻,成了作者眼中的一道風景。再聯想季老的人生遭遇,這種頑強而美麗的生命,這種「極其驚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極其驚人的擴展蔓延的力量」,不正是作者生命歷程的真實寫照嗎?而面對蓮瓣的凋落,作者也精心描繪:「風乍起,一片蓮瓣墮入水中,它從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卻是從下邊向上落,最後一接觸到水面,二者合為一,像小船似的漂在那裡。」讀這段文字,我們好像在欣賞一個十分精彩的畫面,月下荷塘,波光粼粼,微風不經意時吹落了一葉荷瓣,倒影上浮,花瓣飄盪。整幅畫面生動而細膩,柔和而寧靜。它似乎在啟示我們:這瓣荷花,曾飽嘗過孕育的艱辛,也曾感受過生命的快樂,而此時面對生命的消逝,它卻是如此的平靜,走得如此的飄逸,如此的灑脫。荷花是徹悟生命的智者。由此,我們亦可領悟到季老那種豁達超然、充實豐厚的人生境界。
三、顯荷之神韻
荷,清新自然,淡雅出俗。而這篇文章語言朴實凝練、自然清新,可謂深得荷之神韻。在描寫月下荷塘的情景時,作者「靜靜地吸吮荷花和荷葉的清香」,看「風乍起,一片蓮瓣墮入水中」。動靜結合,細致入微,給讀者呈現了一幅寧靜、安詳、柔和、清新的畫畫。這里沒有刻意地修飾,也沒有過分地誇張,就在信手描寫中十分自然地展現了大自然的寧靜之美。再看文章最後對殘荷的描寫:「連日來,天氣突然變寒,好像一下子從夏天轉入了秋天」。「再過一兩個月,池水一結冰,連殘荷也將消失得無影無蹤。那時荷花大概會在冰下冬眠,做著春天的夢。它們的夢一定能夠圓的。」這是一段虛寫的文字,在這段文字中,作者寄予了對殘荷的美好的祝福,也是作者人生理想的體現。它朴實得不能再朴實了,但感情卻是深沉而厚實的。我們讀這段文字,不僅能感受到一位老人對荷的美好祝福,更能感受到老人的厚重與踏實,它正如清水中的蓮,朴實莊重,韻味十足。此外,古詩句的熟練運用,如寫荷塘荷花盛開場面時,運用了楊萬里的「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寫月下荷塘之幽靜,運用了王籍的「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等等。這不僅增加了散文的意蘊,而且使文章更具有一種清新淡雅的詩意之美。
Ⅶ ps中國風效果怎麼做
中國風的效果主要是清新淡雅,再配合水墨荷花、梅花等中國風常用元素。你可以去psdee里搜索中國風,查找相關的教程學習。
Ⅷ 季羨林《聽雨》的賞析
●於情深處——讀季羨林的《清塘荷韻》
五月草長鶯飛,窗外的春天盛大而曖昧。這樣的春日,適合捧一本豐沛的大書在陽光下閑覽。季羨林的《清塘荷韻》,正是手邊一種:清淡的素色封面,一株水墨荷花迎風而立,書內夾有同樣的書簽,季羨林的題款頗有古荷風姿。
《清塘荷韻》是季羨林的散文名篇,寫他無意在樓前清塘中投幾顆蓮子,竟得滿塘風荷舉。荷花是季老的愛戀所在,用它作書名,有以荷喻人,以荷喻文的用意,正所謂「春風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塵」也。張中行在序言中說,季先生一身具有三種難能:一是學問精深,二是為人樸厚,三是有深情。這三個詞,用於荷花也適合。在我看來,季先生學貫中外,兼容百家,既博且專,所通梵巴語、吐火羅語,均屬國內絕學,是公認的學界泰斗,其精深與樸厚,均可想見,恰如荷花灼灼其華,卻「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唯「深情」二字,不讀他的散文,難以意會,就像不愛荷花的人,自然不能領會其清凈與孤高。
大學問家長於散文隨筆者多的是,季羨林先生算不得最好,但用心之多、用情之深,過之者寥寥。這情,一是對散文寫作的迷戀,書中所收文章,最近的二篇,《清華夢憶》寫於2000年11月7日,《九十述懷》寫於同年12月20日——步趨期頤之年尚筆耕散文不輟,應該寄託著無限的生命情緒吧;二是季老表達的對世事人生的深情,全書共十輯,「尋根齊魯」,「魂斷德國」,「清華夢憶」,「燕園春秋」,「擁抱自然」,「馨愛市井」,「感悟人生」,「品味書香」,「屐疊芳草」和「收藏落葉」,從年輕時的才俊文章,壯年時的得意佳作,到耄耋之年的懷舊之文,貫穿始終只一個字——情。人老情不枯,相反卻濃厚有加,這已經奇了,季先生的奇特之處還不僅在此:一方面理智發達,足以成長為大學者,另一方面又多情敏感,修煉成散文大家。
季先生是學問家裡少見的多情之人,甚至可以說多愁善感,他的散文,悲情遠大於歡意。他喜愛動物花草,「經常為一些小貓小狗小花小草惹起萬斛閑愁」——馬纓花慰寥寂寞,二月蘭同其痛苦,牡丹、香櫞振奮精神,枸杞、夾竹桃憑添詩意,二十歲與兔子,八十多歲與老貓、喜鵲經歷同樣的悲歡離合。在他眼裡,書,齋,小胡同,山水,無一不關情,可以說寓情深於草木蟲魚,寄心魄於日月星辰。還有家國之愛恨,凡世之情愛,最讓人不能卒讀的是他的懷人之作,悼師友之誼淚濕青衫,念母親之恩五內俱焚,尤其《母與子》、《三個小女孩》、《一雙長滿老繭的手》、《夜來香開花的時候》、《重返哥根廷》,幾乎就是和著淚寫成,在明媚的五月,讀來添無限惆悵。同樣懷胡適,張中行寫來滿紙詼諧,季羨林憶得卻通篇心酸,這種情感,在他寫陳寅恪、吳宓、傅斯年、沈從文、胡喬木中俯首皆拾。季羨林散文向來被視作「學者散文」一派,因為他學問大,飽經憂患,又見多識廣;敢說真話,又洞明世事,集史、識、才、情於一身。但他的情之濃,郁之深,悲之切,同類大家中恐怕無人能及。季羨林寫他最喜歡的書,是《史記》、《紅樓夢》,杜甫詩,李煜、納蘭性德詞,等等,多是悲鬱之作,想來也就釋然。
說來也怪,季先生深情如斯,卻幾乎不提自己的情感糾葛。前些日子翻看雜志,偶然讀到一篇關於季羨林婚戀的文章,是根據季先生回憶錄《留德十年·邁耶(Meyer)一家》寫的。年輕的季羨林在留學德國時與邁耶家的伊姆加德小姐相戀,一台打字機是他們之間的橋梁,但季羨林因為國內有妻兒,拒絕了愛情。季羨林在回憶錄中寫道:「而今我已垂垂老矣。世界上還能想到她的人恐怕不會太多。等到我不能想到她的時候,世界上能想到她的人,恐怕就沒有了。」
文章最後說,有好事者被這段愛情故事所感動,專程到哥廷根遍尋伊姆加德的下落,最後終於找到了她。結果出人意料之外:伊姆加德小姐終身未婚,獨身至今,而那台老式的打字機依然靜靜地放在桌子上。
好一對深情人。可惜了。這是題外話。季羨林先生文章一片真情,有口皆碑。對於他的高深學問,像我這樣的普通讀者只有景仰,抑或淡漠,而對他表達的情感世界,卻可以品味,甚至妄加揣測。季羨林在談到散文創作時曾寫道:散文的精髓在於「真情」二字,這二字也可以分開來講:真,就是真實,不能像小說那樣生編硬造;情,就是要有抒情的成份。即使是敘述文,也必須有點抒情的意味。這是他的為文之道,亦是為人之道,散文人生,此之謂也。學問無大小,人生無貴賤,文章無高低,情感卻有真假濃淡深淺——算是這個春天我讀季老文章的一大收獲吧。
●清塘之荷 生命之韻——季羨林《清塘荷韻》賞讀
《清塘荷韻》是季羨林先生於八十六歲高齡時完成的一篇上乘佳作,它清新俊逸,脫盡浮華,行文平易曉暢,直白中蘊蓄著哲理,情感樸素真摯。細加品讀,如同品嘗陳年佳釀,芳香四溢,韻味悠長,讓人回味,令人嘆服。
一、戀荷之情韻
荷花是季老的愛戀所在。作者在文章一開頭就流露了對荷花的極其喜愛之情,面對樓前「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的數畝清塘,努力尋找30多年前殘存在記憶里的荷花「碎影」,心裡總覺得好像缺少了什麼似的,因此,每次看到清清池塘「總覺得是一塊心病」。清波盪漾,綠柳拂水,荷葉田田,蓮花迎風,這是季先生對樓前數畝清塘的殷切期盼。這種期盼之情便十分自然地轉化為「種荷」的舉動。作者生怕「千年不爛」的洪湖蓮子不發芽,就用鐵錘在蓮子上砸開一條縫。種了蓮子,每天多了一件工作,到池塘邊上去看上幾次,一位髦耋老人的率真情感躍然紙上。可是,第一年、第二年,雖翹首般地祈盼,但水面上毫無「生」的動靜,即使在完全灰心無望的時刻,作者仍情有獨鍾地對它寄託著期待,切盼奇跡的出現。到了第三年的春天,投下蓮子的地方長出了幾個圓圓的綠葉,這好像使作者見到了滿塘的希望。但碧波盪漾的樓前清塘依舊只是那幾片水浮蓮似的荷葉,仍然讓作者度過了「雖微有希望但究竟仍令人灰心的一年」。以上這些文字用了相當多的筆墨盡情渲染和鋪張。為接下來描寫滿塘的荷葉積蓄了足夠的力量。到了第四年,「一夜之間,突然長出了一大片綠葉」,荷葉迅速擴散蔓延,遮掩半個池塘。此時狂喜過望的作者又每天至少幾次徘徊在池塘邊,興致勃勃地數那荷花的朵數,晚上一家又坐在池塘邊伴著清香納涼,作者更把它視為家珍,譽為「季荷」。作者描繪種荷、盼荷、賞荷的過程,其實正是作者戀荷情感的自然流露。蓮子、荷花的生存狀態與作者的愛好、心境、情緒全都融合到一起,成為作者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文中作者為我們創設了「情景交融」的境界,其景、其情值得我們反復玩味,體驗。
二、繪荷之風韻
荷花是「花之君子」,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然而,荷花在季先生的筆下,卻另有一番風韻。它在荒蕪的湖面下,在陰暗的泥沼中,靜卧一年二年,甚至第三年也只有孤零零的五六個葉片,但是到了第四年,在經歷了漫長的寂寞後,荷花完成了生命的涅盤。原來平卧在水面上的一些荷葉竟躍出了水面,而且迅速地擴散、蔓延。不到十幾天的工夫,荷葉已經蔓延得遮蔽了半個池塘。「葉片擴張的速度,擴張范圍的速度,都是驚人的快。」這不正是荷花強大生命力的體現嗎?「這些紅艷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駕於蓮葉之上,迎風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茂密的荷葉、紅艷耀目的荷花也正因其頑強的生命力而盡顯風韻,成了作者眼中的一道風景。再聯想季老的人生遭遇,這種頑強而美麗的生命,這種「極其驚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極其驚人的擴展蔓延的力量」,不正是作者生命歷程的真實寫照嗎?而面對蓮瓣的凋落,作者也精心描繪:「風乍起,一片蓮瓣墮入水中,它從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卻是從下邊向上落,最後一接觸到水面,二者合為一,像小船似的漂在那裡。」讀這段文字,我們好像在欣賞一個十分精彩的畫面,月下荷塘,波光粼粼,微風不經意時吹落了一葉荷瓣,倒影上浮,花瓣飄盪。整幅畫面生動而細膩,柔和而寧靜。它似乎在啟示我們:這瓣荷花,曾飽嘗過孕育的艱辛,也曾感受過生命的快樂,而此時面對生命的消逝,它卻是如此的平靜,走得如此的飄逸,如此的灑脫。荷花是徹悟生命的智者。由此,我們亦可領悟到季老那種豁達超然、充實豐厚的人生境界。
三、顯荷之神韻
荷,清新自然,淡雅出俗。而這篇文章語言朴實凝練、自然清新,可謂深得荷之神韻。在描寫月下荷塘的情景時,作者「靜靜地吸吮荷花和荷葉的清香」,看「風乍起,一片蓮瓣墮入水中」。動靜結合,細致入微,給讀者呈現了一幅寧靜、安詳、柔和、清新的畫畫。這里沒有刻意地修飾,也沒有過分地誇張,就在信手描寫中十分自然地展現了大自然的寧靜之美。再看文章最後對殘荷的描寫:「連日來,天氣突然變寒,好像一下子從夏天轉入了秋天」。「再過一兩個月,池水一結冰,連殘荷也將消失得無影無蹤。那時荷花大概會在冰下冬眠,做著春天的夢。它們的夢一定能夠圓的。」這是一段虛寫的文字,在這段文字中,作者寄予了對殘荷的美好的祝福,也是作者人生理想的體現。它朴實得不能再朴實了,但感情卻是深沉而厚實的。我們讀這段文字,不僅能感受到一位老人對荷的美好祝福,更能感受到老人的厚重與踏實,它正如清水中的蓮,朴實莊重,韻味十足。此外,古詩句的熟練運用,如寫荷塘荷花盛開場面時,運用了楊萬里的「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寫月下荷塘之幽靜,運用了王籍的「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等等。這不僅增加了散文的意蘊,而且使文章更具有一種清新淡雅的詩意之美。
Ⅸ 王洪凱的人物簡介
王洪凱:又名宏凱,字荷生、號嵩山居士、老屋山人,職業畫家。
師從著名畫家盧禹舜、史國良、韓野、曹新林、丁中一諸先生。作品清新淡雅、大氣高古、畫風渾厚華滋、意境深幽、出古而不擬古、自創一格,其傳統功力深厚、學識淵博。作品及傳記入編《中國當代書畫家名典》、《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美術報》、《中國書畫報》、《大河報》等重要媒體。近幾年來致力於中國水墨荷花的研究,多次參加國內外畫展並獲大獎,得到國內外專家學者與市場的認可。作品藝術價值在不斷攀升,拍賣價格在不斷刷新。其作品被美國、紐西蘭、新加坡、台灣、香港、日本、馬來西亞等國家藝術機構及眾多國內收藏家收藏。
Ⅹ 1494年10月1日開國大典油畫作者的資料
董希文(1914—1973) 浙江紹興人,受毛主席贊譽的油畫大家,國家文物局規定的「作品一律不得出境」的六位大師之一。 早年入蘇州美術專科學校、杭州美術專科學校西畫系、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學習。 1939年去法國留學,後回國。 1943年赴西北敦煌藝術研究院並投入對敦煌壁畫的研究。,並運用於油畫創作之中,使畫風發生了轉換,於1946年舉辦了"董希文敦煌壁畫臨摹創作展覽"。他最喜愛北魏的畫風,《哈薩克牧羊女》中就吸收了北魏藝術中剛健奔放的線與形的表現,基本上用冷色線和平塗的淡色塊作裝飾性處理,為中國現代美術史留下了這一淡雅俊逸的作品。1946年後在北平藝術專科學校任教。歷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預科主任、油畫教研室主任、油畫系第三工作室主任教師,中國美協創作委員會委員,第二屆全國政協委員。
編輯本段作品
《開國大典》、《春到西藏》、《紅軍過草地》等等
編輯本段出版物
《董希文作品選集》、《董希文畫輯》等畫冊。 他還創作過《春到西藏》、《哈薩克牧羊女》、《苗女趕場》、《百萬雄師過大江》等主題性繪畫。在他的寫實油畫中,吸收了中國傳統藝術的營養,如明快響亮的色彩、某種裝飾意味等都體現了中國藝術的精神和審美理想。
編輯本段開國大典--歷史巨作
《開國大典》一直被譽為「共和國成立的藝術見證」 。它深入人心,也凝聚著一代又一代新中國建設者的愛國情感…… 1951年初,中國革命博物館遵照中宣部、文化部的指示,開始籌備建黨30周年繪畫展覽,具體由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央美術學院領導蔡若虹、江豐、王朝聞組織落實。參展的作者為北京、華東的幾十位知名畫家。幾個月的時間,這些實力畫家們為展覽拿出了近百件繪畫作品。 這是新中國美術史上的一次風雲際會,繪畫界各路諸侯的精品不僅在這次畫展中引起了人們的共鳴,而且很多作品都被中國革命博物館收藏,甚至後來一些作品還在中國美術史上贏得了一席之地。如《地道戰》、《毛主席延安整風》、《強奪瀘定橋》等等。 後來大家在總結中一致認為:好作品不少,但體現共和國成立的氣氛不夠。 當時誰也無法預知,這個結論為歷史巨作《開國大典》的誕生打下了伏筆。 中國革命博物館研究員李仁才對筆者說:「作為國家級博物館所收藏的有關黨史的繪畫作品,沒有一件展現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力作顯然是不合適的。當時革命博物館展覽廳確實需要一件這樣的好作品。」 1952年,中國革命博物館決定委託中央美術學院組織完成一幅巨型油畫:「開國大典」。 走進中國美術史的藝術殿堂,人們不難發現從商周時代到秦國統一,從大唐開基到清軍入關——在中國歷史各個朝代的開端都找不到流傳至今的有關開國盛典的歷史畫,而要創作一幅新中國開國盛典的巨型油畫,該是何等的氣魄! 中央美院把這項艱巨的任務交給了37歲的青年畫家、院知名教授董希文。 幾次為領袖、英雄畫像,並參加過開國大典,由他執筆創作「當之無愧」 應該說這是一個公正的選擇,更是一個歷史的選擇。 董希文在美術界早已聲譽鵲起,他的畫多次得到徐悲鴻、艾中信等著名畫家的好評。 董希文生於浙江紹興,杭州藝專畢業後又去湖南及越南河內深造,後又到我國西南、西部和西北地區學習、創作,曾在敦煌臨摹壁畫達3年之久。其素描、油畫功底在同行中有口皆碑。 開國大典
1949年初北平解放,董希文創作水粉畫《北平入城式》。 雖現已說不清《北平入城式》的成功是否與點名董希文創作《開國大典》有聯系,但董希文長於革命題材創作、長於人物畫的本領確實是行內知名。 當年董希文手拿這張草圖請教了許多畫家,如徐悲鴻、艾中信、江豐、吳作人、羅工柳等。 值得一提的是,從草圖上可以看出董希文創造性的突破有兩個。第一個是草圖上除毛主席側身站在靠近中間位置,其他領導人都站在左邊三分之一的畫面,而右面則是廣場群眾,這樣左實右虛相差懸殊的布局按一般構圖規律來看似乎有失平衡。另外一個就是按正常視覺規律,在毛主席的右前側應有一根天安門城樓的大紅柱子。 美術界的同行們對董希文大膽的構圖設想感到奇特並表示贊賞,認為第一個突破加大了領導人與廣場群眾一實一虛、一近一遠、一少一多的對比效果,能更好地突出節日氣氛。而第二個突破大家認為極為大膽,「抽掉」這根柱子,廣場顯得更為開闊,相反如果畫上這根柱子反倒顯得累贅了。 為了穩重起見,董希文還請教了幾個建築學家,大家對此均表理解和贊同。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這樣評價:「畫面右方有一個柱子沒有畫上去……這在建築學上是一個大錯誤,但是在繪畫藝術上卻是一個大成功。」 很快,董希文投入《開國大典》的實畫創作。 兩個月後,巨型油畫《開國大典》創作完成。 《開國大典》引起較大反響,並掀起了「油畫中國風」的藝術思潮 《開國大典》完成之後被收藏在中國革命博物館展覽廳。 畫家艾中信曾作過如下分析:「從構圖到設色,從人物到場面,它的氣派很足以反映泱泱大國的風度。董希文把主要人物處理在不到一半幅面的左側,不僅是手法的大膽,重要的是他懂得構圖的大局……《開國大典》的大塊色彩,通俗易懂,看起來似乎簡單,但這大紅、碧藍和金黃(纓絡和菊花)是有意安排的。它把一個風和日麗日子裡一個庄嚴熱烈的場面描繪出來……」 一些知名畫家看了這幅油畫之後,都認為這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繪畫精品。中國革命博物館將這幅畫展出後,在藝術界和社會上都引起很大的反響。 徐悲鴻看了《開國大典》之後非常興奮,對此做出了很高的評價。他說:「董希文圓滿地完成了任務,應得一百分。」但他同時也以西洋油畫的傳統標准做了後半句評價:「也應扣掉五分,因為缺少一點油畫特色。」 這里所說的「缺少一點油畫特色」,是指這幅畫在很大程度上運用了中國傳統畫的手法和風格。但這恰恰被很多畫家認為正是《開國大典》的成功之處。如果按傳統油畫用光和設色的手法去創作,這幅畫就不會有這種熱烈的氣氛。 艾中信說:「《開國大典》在油畫藝術上的主要成就是創造了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中國油畫新風貌。這是一個新型的油畫,成功地繼承了盛唐時期裝飾壁畫的風采,體現了民族繪畫特色,使油畫朝著民族化的方向發展。」 至此,繪畫界掀起了董希文所一直倡導的「油畫中國風」。《開國大典》無疑成為這一理論的典範之作,而這種思潮一直影響至今…… 1953年,人民日報在頭版重要位置發表了油畫《開國大典》。也是在這一年,人民美術出版社將《開國大典》印成年畫在全國發行,發行量達到一個頂峰。
編輯本段詩樣年華——北京文革中的地下文藝青年
徐浩淵 另外還想說說文革中,關於繪畫的幾件有趣之事。因為插隊認識了吳凡凡和張郎朗的家人(工藝美院子弟),然後認識了董沙貝、李庚等中央美院畫家的孩子們。沙貝在中學時代就已經畫得一手好油畫了。人民大會堂里那幅小的《開國大典》,就是他臨摹父親董希文畫的那幅正作《開國大典》的結果。據說他畫的時候,一天要跑到樓上無數次,學習父親的筆觸。那時不記得李庚畫畫,只記得有個冬天在他家生爐子,為了引火,我倆把他老爹李可染在宣紙上的練習作品燒掉不少。前幾年和他哥哥李小可說起此事,小可嚇唬我:「可別讓我繼母知道,非殺了你不成。」是啊,那一幅「習作」水墨,如今怕是要值好幾萬呢,都被我們為了取暖塞進了火爐。 在這些繪畫大師的家裡,我第一次看到他們從歐洲帶回國的精美畫冊。倫伯朗、高賡、梵高、莫奈、畢卡索的油畫好漂亮喲。很多年後,我在美國、法國的博物館里看到了他們的許許多多真跡,卻再也找不回當年在朋友家裡,第一次見到畫冊時候,那種眼前一亮的感受了。 1972年夏天,我把根子一夥朋友領去魯燕生魯雙芹家,譚曉春、魯燕生等人也興起了繪畫。那年冬天,在譚曉春自新路的家裡,我們開了一個小小的畫展。把沙貝、燕生、曉春三個人的畫都編上數字,擺在他們家一間半的小套間里。每個去看畫的人,都記著自己最喜歡的第一、二、三幅畫的號碼,寫在紙上,不記名,投在一個票箱里。記得是沙貝的一幅彩色水墨荷花圖獲取第一名。當時就被辛羅林取走,說是多少年以後,沙貝成名,此畫肯定價值不菲。那時候,我們沒有人有收藏意識,都笑話他財迷心竅呢。真想知道沙貝現在何方,他的畫應該比李庚的畫好呀,怎麼音訊全無了呢? 很多年後,在一個繪畫藝術的討論會上,有人說「星星畫展」是新中國第一個民間自辦畫展。美術評論權威王仲卻告訴大家:那可不是第一個。第一個是在文革最黑暗的1972年冬天,在自新路一個人家裡開的地下畫展。當時他也去了,是范小玲引去的,不知道他是不是也投了沙貝一票?
編輯本段簡介
董希文(字欣武),山東省惠民縣大年陳鄉董家村人,解放後在天津任職,中國翰墨文化促進會會員。他少年時酷愛書法,先臨顏真卿、華世奎,後改臨朱熹,堅持數十年如一日。其書法熔顏、朱於一爐,氣勢磅礴,雄強堅實。在惠民及天津、塘沽一帶,多有他蒼勁的榜書匾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