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園百科 » 蘭花豫劇

蘭花豫劇

發布時間: 2021-02-10 07:41:50

⑴ 豫劇有哪些代表人物

祥符調
正在載入安金鳳-飾演-白蓮花
祥符調發源於開封,是豫劇的母調。為標準的中州音韻,是最正宗的豫劇
唱腔。男腔高亢激越、古樸醇厚;女腔莊重大方、委婉俏麗。祥符調唱詞通俗易懂,多為7字句或10字句,唱功有「寧唱十句戲,不道一句白」的藝諺流傳小生多用二本嗓,須生用本嗓、二本嗓等,旦角多用小嗓,丑角多用本嗓二本嗓,凈多用疙瘩腔,風格清新典雅、悠揚婉轉。代表人物中,旦有陳素真、馬雙枝、李景萼、閻立品、桑振君、張岫雲、宋桂玲、王秀蘭、姚淑芳、王敬先、田岫玲、張水英;生有唐喜成。丑有牛得草、高興旺等。
豫西調
豫西調(西府調),發源於洛陽。 聲音低沉,吐字清晰,字字入耳,生旦凈丑多用大本嗓,本嗓後挫下壓;適合演悲觀、憤慨,音樂深沉、悲壯。代表人物中,旦有常香玉、崔蘭田、毛蘭花、蘇蘭芳、湯蘭香等;生有賈寶須、王二順、王遂朝等。
豫東調
正在載入常香玉-飾演-花木蘭
豫東調發源於商丘。慷慨激昂,粗獷豪邁。咬字較重,弦高。女聲花腔較多,具明快、俏麗等
特點,大小嗓結合,本嗓小嗓混雜使用,男聲粗獷豪邁,多以二本嗓、本嗓多交替使用。代表人物中,生有唐玉成、楊啟超、劉新民、劉忠河、索文化、洪先禮、謝慶軍等;旦有馬金鳳、花桂榮、王潤枝、司鳳英、黃儒秀、陳玉英、張秀蘭、黃愛菊、張衛華、董芙蓉等;凈有李斯忠、吳心平等。
沙河調
沙河調(本地梆)活潑婉轉,激昂嘹亮。既適宜表達愉快舒暢的心情,也適宜表達慷慨壯烈的氣氛。流傳於淮北、沙河流域,安徽人稱梆子劇、淮北梆子。代表人物中,生有顧喜軒、劉法印、曹彥章、張三旺等;旦有劉玉梅、安金鳳、徐梅蘭等。

⑵ 中國電視戲曲蘭花獎簡介

「蘭花獎」評抄出特別貢襲獻獎一個,一等獎15個、二等獎24個,三等獎41個,單項獎17個,獎項涉及電視戲曲專題、戲曲電視劇、戲曲晚會、戲曲欄目、戲曲音樂電視等5大內容以及單項獎。
中國電視戲曲「蘭花獎」由中國廣播電視學會主辦,是代表中國電視戲曲最高級別的專家獎,每兩年一屆。首屆「蘭花獎」的評選從2003年2月份開始在全國范圍內組織發動,先後有56家電視台提供了116個電視戲曲節目,參評節目涵蓋了黃梅戲、越劇、豫劇、評劇、京劇、呂劇、川劇、秦腔、滬劇、崑曲、柳琴、河北梆子、婺劇、彩調、蓮花落、蒲劇、高甲戲等30多個劇種,薈萃了全國戲曲的經典。

⑶ 豫劇 《蘭花碗金豆子》與《戎冠秀》是一出戲嗎

是的,豫劇 《蘭花碗金豆子》與《戎冠秀》是一出戲。
豫劇《戎冠秀》是邯鄲市東風豫劇團,根據河北省平山縣的一名普通農村婦女戎冠秀的先進事跡,經過藝術加工之後改編而成的革命傳統教育劇目。後經過進一步加工修改,改名為《蘭花碗金豆子》。

⑷ I 豫劇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清朝雙門 將門~許門
清末雙絕
孫延德~許長慶

三大須生

陳玉亭~劉金亭~程玉亭

五大乾旦 李劍雲~閻彩雲~林黛雲~時倩雲~賈碧雲

豫西十八家老國公

老生:老盛三~劉喜連~張姐~張慶員
旦行:張小無~列燦柔~老百合~紀喜來~大金城
花臉行:李合群~況膏雲~老慶和~鮑公義~李留柱
丑角:老趙奶~唐誠~黃曹城
小生:鄭金城

沙河三少 李家玉~易湘山~王仲華
四大名旦 坤旦:陳素真~王潤枝~司鳳英~馬雙枝

豫東五桿旗

大花旗:花桂榮
大紅旗:唐玉成
杏黃旗:黃儒秀
雪白旗:劉玉梅
小藍旗:陳素花

前.三鼎甲 1930年代:陳素真~司鳳英~常香玉

十八蘭

組一:毛蘭花~崔蘭田~王蘭琴~郭蘭仙~祁蘭芳~李蘭菊~羅蘭梅~汪蘭巧~秦蘭花
組二:車蘭玉~黃蘭祥~范蘭榮~司蘭榮~張蘭寶~馮蘭青~劉蘭玉~馬蘭鳳~周蘭鳳

後.三鼎甲

1950年代:陳素真~常香玉~桑振君

汴京三王

王敬先~王秀蘭~王素君

四好名旦

閻立品~馬金鳳~徐艷琴~毛蘭花

四小名旦 宋桂玲~吳碧波~張桂花~關靈鳳
大陸個人榮譽稱號
豫劇皇後:陳素真
豫劇大王:陳素真
民國豫劇小皇後:宋桂玲
人民藝術家:常香玉(逝世後國務院追封)

台灣個人榮譽稱號

豫劇皇太後:張岫雲
豫劇皇後:王海玲
豫劇小天後:蕭揚玲

六大(名旦)流派

陳素真 常香玉 崔蘭田 馬金鳳 閻立品 桑振君

四大(名生)流派

唐玉成 唐喜成 王二順 劉法印

兩大(名凈)流派

李斯忠 吳心平

兩大(名丑)流派

牛得草 高興旺

其它(生行)流派
其它(旦角)流派

劉忠河(劉派),王素君(王派),李樹建(李派) ,劉法印(劉派),劉新民(劉派) 張岫雲(張派),徐艷琴(徐派),王秀蘭(王派),安金鳳(安派),宋桂玲(宋派)

⑸ 豫劇十八蘭都是誰

豫劇十八蘭是一個模糊的概念。大意是說,早期有18個蘭字輩的女演員跟豫專西名須生周海水的大屬乙班學戲。因為當時女演員較少,一時在西部山區引起轟動,中途不斷有人退出或者改行,又不斷有人補充近來,人數已經不絕對是18個了。解放後整理戲曲史的時候,連周海水本人也已經記不清楚前期的十八蘭究竟都誰了。因此,後來的十八蘭有多種說法。毛蘭花、崔蘭田、羅蘭梅、周蘭鳳、李蘭菊、范蘭榮,車蘭寶、湯蘭香都在豫劇十八蘭之列。後來,崔蘭田改唱旦角,李蘭菊技藝也日益成熟,遂有了「提起豫劇十八蘭,就數小菊和大田」的說法。隨著時間的推移,豫劇新秀輩出,其中張寶英、王清芬、虎美玲、牛淑賢、李喜華、菅愛梅、朱巧雲、李金枝、陳淑敏、馬莉、胡小鳳、章蘭被稱為豫劇十大名旦(意指豫劇十大名旦不止十人)。湯玉英、李金枝、王清芬、虎美玲、谷秀榮、陳淑敏榮獲中國戲劇梅花獎,被稱為「六朵梅花」。 豫劇界所謂「鄭州三玲」的提法始於20世紀70年代的中後期,系指原鄭州市豫劇團的三位台柱——虎美玲、王希玲和劉伯玲。

⑹ 豫劇的全稱叫什麼

豫劇 也稱河南梆子、河南高調。因早期演員用本嗓演唱,起腔與收腔時用假聲翻高尾音帶「謳」,又叫「河南謳」。在豫西山區演出多依山平土為台,當地稱為「靠山吼」。因為河南省簡稱「豫」,解放後定名為豫劇。是河南省的主要劇種之一。 豫劇的流行地區分布甚廣,大江南北、黃河兩岸以至新疆、西藏都有豫劇演出。 豫劇在聲腔上屬梆子腔系,據清李綠園於乾隆四十二年(1777)成書的《岐路燈》和乾隆五十三年(1788)《杞縣志》記載,當時本地梆子戲已在開封、杞縣一帶盛行,並曾與羅戲、卷戲合班演出,稱為「梆羅卷」。 豫劇音樂分有四個流派:以開封為中心的唱法稱「祥符調」;以商邱為中心的唱法稱「豫東調」,又稱東路調;以洛陽為中心流傳的唱法稱為「豫西調」,又稱西府調、靠山簧;豫東南沙河流域流傳的唱法稱「沙河調」,又稱本地梆。 藝人相傳,豫劇最早的傳授者為蔣門、徐門兩家,蔣門在開封南面的朱仙鎮,徐門在開封東面的清河集,都曾辦過科班。後在開封一帶的,形成祥符調;傳至商丘一帶的,形成 豫東調;流入洛陽的一支,發展為豫西調;流入漯河的一支,被稱為沙河調。 豫劇歷史上有名的演員,據鄒少和先生回憶:「宣統間,小旦李劍雲者,陽武人,天賦佳喉,清脆圓潤,高下疾徐,婉轉曲折,璣珠走盤,無不如意,又復善制新腔。自李氏出,劇風為之一變,優伶界中感嘆為空前絕後之才」。比較著名的須生有張小乾、張同慶、澎海豹、許樹雲。名小生有黃儒秀(黃娃、黃馬褂)、王金玉(筱火鞭)。紅臉王唐玉成,武曹彥章等。 1927年後,豫劇界出現了女演員王潤枝、馬雙枝、陳素真、常香玉等,她們先後在開封等城市演出中,吸收了墜子、大鼓、京劇的一些唱腔、劇目和表演;又有樊粹庭、王鎮南等為陳素真、常香玉等編寫了一批新戲,使豫劇的舞台藝術發生了顯著變化。1938年,常香玉在豫西調的基礎上,吸收豫東調的一些唱腔,突破界限,形成新的流派,陳素真、崔蘭田、馬金鳳、閻立品等,也各以自己獨特的風格卓然成家。小生趙義庭、須生唐喜成、黑臉李斯忠也成為各具特色的名演員。 1949年以後,河南豫劇院三團,以演現代戲為主,創作了許多新戲新腔,並培養出一批以演現代戲見長的演員,如高潔、魏雲、柳蘭芳、馬琳、王善朴等。 如今,豫劇除遍及本省外,又傳播到鄰近各省,並在各地組成了不少專業劇團。 豫劇一向以唱功見長,唱腔流暢、節奏鮮明、極具口語化,一般吐字清晰、行腔酣暢、易為聽眾聽清,表演風格朴實、鄉土氣息濃厚,深受觀眾歡迎。 豫劇音樂豐富多采,曲調流暢,節奏鮮明,文場柔和舒暢,武場熾烈勁切,藝術風格豪邁激越。唱腔結構為板式變化體。唱詞通俗易懂,多為七字句或十字句。它有獨特的板式結構和比較完整的音樂程式。可分為慢板、流水板、二八板、飛板四大板類。豫劇的伴奏樂器分文武場面,文有二弦、三弦、月琴,稱之為老三手或仨弦手。後因二弦音色尖噪而代之以板胡。武場常用的樂器有板鼓、堂鼓、大鑼、小鑼(又名堂鑼或手鑼)、手鑔、梆子、手板等。 豫劇的腳色行當分:四生;四旦;四花臉。俗稱:「四生四旦四花臉,八個場面(即一鼓二鑼仨弦手,梆子手鑔共八口)倆箱倌」。四生是大紅臉(又叫紅凈、戲生)、二紅臉(又叫馬上紅臉)、小生、邊生(又叫二補紅臉);四旦是正旦(青衣)、小旦(花旦、閨門旦)、老旦、帥旦;四花臉是黑頭(副凈)、大花臉、二花臉、三花臉。正因為是男八女四的行當,把四生四花臉叫做外八角,以男角為主的戲叫做「外八角戲」。 據1956年統計,傳統劇目有647個。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對花槍》、《三上轎》、《地塘板》、《提寇》、《鍘美案》、《十二寡婦征西》等。 1949年以來,整理、改編的傳統戲有《紅娘》、《花木蘭》、《穆桂英掛帥》、《破洪州》、《唐知縣審誥命》等;創作改編的現代戲有《朝陽溝》、《劉胡蘭》、《李雙雙》、《人歡馬叫》,移植演出的《小二黑結婚》、《羅漢錢》、《祥林嫂》、《五姑娘》、《紅色娘子軍》等許多劇目。等。其中《花木蘭》、《穆桂英掛帥》、《唐知縣審誥命》(《七品芝麻官》)、《秦香蓮》(《包青天》)、《朝陽溝》、《人歡馬叫》等均攝製成影片。 崔蘭田的代表作有三上轎,賣苗郎,秦香蓮,桃花庵。閻立品的代表作有秦雪梅,釣金龜,碧玉簪,盤夫索夫 馬金鳳的代表作有花打朝,對花槍,穆桂英掛率陳素珍的代表作有桃花庵常香玉的有花木蘭,紅娘,斷橋。 豫劇又稱"河南梆子"、"河南高調",由於早期演員用本嗓演唱,起腔與收腔時用假聲翻高尾音帶"謳",又叫"河南謳";以前,河南梆子在豫西山區演出時常常靠著山堆個土檯子,所以人們也稱它為"靠山吼"。"豫劇"之稱是新中國成立後才開始用的。豫劇流行於河南、河北、山東、山西、湖北、寧夏、青海、新疆等十幾個省區,是中國最有影響的戲曲之一。 豫劇產生於明末清初,初時以清唱為主,深受老百姓的喜愛,因而發展非常迅速。豫劇起源已經很難考證,說法不一。一說明末秦腔與蒲州梆子傳入河南後,與當地民歌、小調相結合而成,一說由北曲弦索調直接發展而成。 豫劇在形成之後,出現了不同的流派,大致有四支:開封一帶的祥符調,商丘一帶的豫東調(又稱東路調),洛陽一帶的豫西調(又稱西府調或靠山簧)以及漯河一帶的沙河調(又稱本地梆)。。唱腔主要分慢板、二八板、流水、飛板等板路。主要流派分為豫東調與豫西調。豫東調的男聲高亢激越,女聲活潑跳盪,擅長表現喜劇風格的劇目。豫西調的男聲蒼涼、悲壯,女聲低回婉轉,擅長表現悲劇風格的劇目。 豫劇主要伴奏樂器有板胡、二胡、三弦、琵琶、笛、笙、嗩吶等。以梆子按拍,節奏明快、歡暢。 豫劇一向以唱見長,在劇情的節骨眼上都安排有大板唱腔,往往唱得酣暢淋漓,顯示出特有的藝術魅力。豫劇的風格首先是富有激情奔放的陽剛之氣,善於表演大氣磅礴的大場面戲,具有強大的情感力度;其次是地方特色濃郁,質朴通俗、本色自然,緊貼老百姓的生活;再次是節奏鮮明強烈,矛盾沖突尖銳,故事情節有頭有尾,人物性格大棱大角。 1927年以前的河南梆子沒有女演員。出現了女演員後,逐步形成了常香玉、陳素貞、馬金鳳、閆立品、崔蘭田五大名旦表演流派,常派激昂奔放,陳派明快清新,馬派剛健明亮,崔派深沉含蓄,閆派細膩委腕。目前,五大流派桃李天下。 豫劇的傳統劇目有1000多個,其中很大一部分取才於歷史小說和演義。如封神戲、三國戲、瓦崗戲、包公戲、楊家將戲和岳家將戲,還有很大一部分描寫婚姻、愛情、倫理道德的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出現了不少描寫現實生活的現代戲和新編歷史劇,使豫劇事業又有了新發展。如《朝陽溝》、《小二黑結婚》、《人歡馬叫》、《倒霉大叔的婚事》、《試夫》、《紅果,紅了》。 河南省地方戲曲劇種之一。主要流行於河南全省以及陝西、甘肅、山西、河北、山東、江蘇、安徽、湖北等省的部分地區。因其早期演員用本嗓演唱,起腔與收腔時用假聲翻高尾音帶"謳",又叫"河南謳"。又曾名"河南梆子"、"河南高調"、"靠山吼"等,建國後才統一改為今稱。 歷史沿革 關於豫劇的起源。一說是在河南民間演唱藝術,特別是自明朝中後期,在中原地區盛行的時尚小令基礎上,吸收"弦索"等藝術成果發展而成。清朝乾隆年間(1736-1795),河南省已流行梆子戲。據當時的碑文資料記載內容,明皇宮是"當年演劇各班祈禱宴會之所,代遠年湮,亦不知創自何時。於道光年間(1821-1850)河工決口,廟宇沖塌,瓦片無存",可見在道光之前,梆子戲就早已存在。這些記述與藝人間的傳說相符。據一些老藝人追憶,他們在1912年前後學藝時,曾聽師傅說起河南的"內十處",即祥符(今開封)、杞縣、陳留(今並入開封)、尉氏、中牟、通許、儀封、封(今並入蘭考)、封丘、陽武(今並入原陽)和"外八處即淮陽、西華、商水、項城、沈丘、太康、扶溝、鹿邑,明清區代即流行"河南謳"。河南梆子在流傳過程中,在不同形成祥符調(開封一帶)、豫東調(商丘一帶)、豫西調(陽一帶)、沙河調(漯河一帶)等不同風格。 辛亥革命以後,河南梆子更多地進入城市演出。當開封較有名的茶社,如致祥茶社、普慶茶社、澄懷茶社、慶茶社、東火神廟茶社、同樂茶社等,均爭相邀聘河南子班社,義成班、天興班、公議班、公興班等因而活躍一時。此後,鄭州、洛陽、信陽、商丘等城市相繼出現演出河南梆子的茶社、戲園。在農村,則每逢迎神賽會必演雙在一些地區,所演多屬河南梆子。 20年代末到30年代,河南梆子的發展進入一個的階段。這一時期,開封相國寺先後建立了永安、永樂、永民、同樂四個河南梆子劇場,許多著名藝人如陳素真、王潤枝、馬雙枝、司鳳英、李瑞雲、常香玉、趙義庭、彭海豹等,雲集於開封。1935年初,以樊粹庭為首成立了豫聲戲劇學社,改永樂舞台為豫聲劇院,陳素真所在的杞縣戲班和趙義庭所在的山東曹縣戲班均參加了該學社。豫聲戲劇學社革除了舊戲班的一些不合理制度,對表演和舞台美術等進行革新,並演出由樊粹庭創作的《義烈風》、《霄壤恨》、《塗血》等劇目。抗日戰爭爆發後,於1938年,采"醒獅怒"之意,改學社為獅吼劇團。 常香玉在1936年隨周海水班社到開封,演出於醒豫舞台。1937年成立中州戲曲研究社,演出由王鎮南編寫的《六部西廂》、《哭長城》等古裝戲和揭露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罪行的現代戲《打土地》。《打土地》是豫劇編演現代戲的開始。與此同時,永安舞台的王潤枝、馬雙枝、鼓海豹、楊金玉等也演出了不少傳統劇目。名角雲集,促進了豫東調、豫西調的合流,促進了河南梆子的發展和提高。1938年日本侵略軍佔領開封後,獅吼劇團、周海水的泰乙班,以及常香玉等團體和演員先後到西安,並以西安為中心,在西北城鄉演出,擴大了豫劇的影響和流行地區。 豫劇的班社最早始於何時何地,今無可考。據老藝人傳說,過去的豫劇演員大多出於乾隆年間的蔣門和徐門兩家的科班,而開封的"老三班":義成班、公議班和公興班,傳說都經歷了明、清兩個朝代。 義成班,據1916年2月15日《河聲日報》載:"省內義成班,原為開封縣署民壯總役於建清所組建,歷年以來一般梨園子弟在各處演唱,頗享盛名。"義成班於1926年,在開封相國寺的火神廟內建立了永安舞台。舞台的組織管理分前、後台、前台,主要負責管理劇院內的各種雜務,如售票,接待觀眾,供應茶水;後台,主要負責演出方面的事務,如確定演出劇目,分配角色以及衣箱、道具等方面的工作。 天興班原是封丘辦的科班,歷史比較悠久,不少豫劇名演員出自該班。清末民初曾不斷到開封演出。知名演員有李劍雲(小名壯丑,工旦)、閻彩雲(工旦,1982年去世),其他主要演員有時登科、張治林、聶二妮、孔憲玉、李玉仙、張廷華、李法魁等。 杞縣的"六班"、"捕班"(縣衙辦的)以及馬、武、鄭、郝、劉、常六姓聯辦的"六姓家班"等,均為辛亥革命後的著名班社,演員水成、一陣會、田苟、何運、金成等,均為當時名角。 30年代,在開封除了義成班組成的永安舞台外,還有兩個重要的豫劇團體,豫聲戲劇學社和中州戲曲研究社。豫聲戲劇學社在豫聲劇院演出。 從抗日戰爭開始到建國前,西安也出現了不少豫劇團體,如樊粹庭領導的獅吼劇團,常香玉為首的香玉劇社,毛蘭花為首的鳳麟劇團,崔蘭田為首的蘭光劇社。還有孫老七創辦的河南災童戲劇學社(原西藏豫劇團前身)等。 建國後,於1956年成立了河南豫劇院。豫劇擁有一批專業和業余的編劇人才,其中成就突出的有楊蘭春等。楊蘭春(1921年生,河北省武安人),先後改編和創作(有的是與他人合作)了《小二黑結婚》、《人往高處走》、《劉胡蘭》、《朝陽溝》、《冬去春來》、《朝陽溝內傳》等。同時他還導演了不少現代戲和傳統戲。如《血淚仇》、《赤葉河》、《志願軍的未婚妻》、《秦香蓮》、《唐知縣審誥命》等河南及全國許多省、市、自治區普遍建立豫劇演出團體。1962年舉行了豫劇名老藝人座談會演,1980年舉行了"豫劇流派匯報演出",這一劇種已成為我國流布較廣的戲曲劇種之一。 藝術特點 早期豫劇表演的舞台裝置極為簡單,往往只用蘆席、箔子一擋,台上一桌二椅,即可開演。打小鑼、敲梆子的人員兼"檢場"。進入城市後,有較固定的劇場,舞台裝置才有所改進。豫聲劇院已採用一些布幕、布景,旦角服飾講究"老旦清,正旦俊,花旦風流"。此後又受京劇服飾的影響,已基本與京劇服飾相同。 豫劇傳統程具有濃厚的河南地方特色,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不斷革新,創作由粗到細,粗中有細;由俗到雅,雅俗共賞,表演藝術日臻完美。同時,各行當也涌現了一大批藝術上有成就的演員。 豫劇的音樂屬於梆子聲腔系統,是板腔體式。據清朝李綠園於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成書的《歧路燈》和乾隆五十三年(1788)《杞縣志》所記載,當時本地梆子戲已在開封、杞縣一帶盛行,並曾與羅戲、卷戲合班演出,又被稱為"梆羅卷"。根據藝人們相傳,豫劇最早的傳授者為蔣門、徐門兩家;蔣門在開封南面的朱仙鎮,徐門在開封東面的清河集,也都曾辦過科班。豫劇在其發展過程中,由於受到各地語音和民間音樂等因素的影響,在音樂上形成了帶有區域性的不同風格的藝術流派。即以開封為中心的"祥符調";以商丘為中心的"豫東調";以洛陽為中心的"豫西調"(又稱"西府調");形成於豫南沙河一帶的"沙河調"。其中"祥府調"、"沙河調",從唱腔的板式結構、調式、旋律、節奏、句法組成和語音等方面看,都和"豫東調"比較近似,故統稱"豫東調"。因此今豫劇唱腔韻,一般分為"豫東調"與"豫西調"。因此今豫劇唱腔音樂,一般分為"豫東調"與"豫西調"各自具有顯著特色流派。"豫東調"唱腔主音為"5",以中州音韻和商丘、開封的語音為基礎,在傳統演唱中多用假嗓(二本腔),聲音高細,花腔較多,具有激昂、豪放、明朗、花俏的特點,"豫西調"唱腔主音為"1",以中州音韻和洛陽語音為基礎,在傳統演唱中多用真嗓(大本腔),聲大腔圓,寒韻(哭腔)較多,具粗獷、渾厚、悲壯、深沉的特點。這兩大腔系在豫劇早期發展過程中,是"各吹各的號,各唱各的調"。30年代開始有了交流。建國後,清除"門戶之見",相互交流,相互學習,取長補短,融會貫通。以上是過去按其流布的不同地區,有豫東調、享福調、沙河調、豫西調的傳統分類;另外也有按其唱腔音樂在演唱音區的不同,而將前面三類統歸豫東調,俗稱"上五音"。與這些相對應的是演唱的音區較低的豫西調,俗稱"下五音"。豫劇的唱腔音樂結構屬板式變化體,其板類有四種,即慢板、二八版、流水板、散板: 二八板在豫劇的四大板類中表現力最強,變化最豐富。除二八板這個基本板式外,還可分為慢二八板、中二八板、二八連板、快二八板、緊二八板、緊打慢唱等板式。因過去是由兩個八板(八小節)組成的一個樂段循環反復使用而得名。隨著表現內容的不斷豐富,這種固定呆板程式已被突破。今二八板結合了豫東調、豫西調兩大流派的唱法而構成,一板一眼2/4拍,可構成上百句的大唱段,主要用於敘事。又可據劇情和人物感情變化的需要有不同變化,既能表現明快、爽朗、喜悅,也能表現急切、緊張和激憤、悲痛的情景。此外二八板還可派生出呱噠嘴、狗撕咬、亂彈、垛板、搬板凳等。 慢板類有[慢板]、[金鉤掛]、[反金鉤掛]、 [迎風板]等板式。一般為4/4拍的三眼板,其上下句唱腔起於中眼而落於板上。上句落音較自由,下句落音豫東調和豫西調不同。[慢板]是豫劇唱腔中常用的板式之一。它的前奏過門有多種形式,其中最常用的有"六梆"、"四梆"、"導四梆"和"迎風一梆"等。[慢板]的起腔形式又分整板和散板兩種。整板起的稱為"頭句腔",散板起的是將第一句(上句)唱"栽板"或"大板起",從第二句(下句)進入[慢板]。[慢板]中普通上下句的基本結構是將一句唱腔分為兩個分句,中間有個小過門;全句唱腔之後,隨句尾落音有一個"八梆"跟腔過門(也可以減少為四梆或完全省略)。[慢板]的行腔除上述最基本的結構形式外,還有通過局部的變化而產生出來的多種花腔。上句有"頭句腔"、"三句腔",下句有"單過板"、"雙過板"等。{慢板}的收腔又稱"鎖板",基本結構與普通的下句相同,只是收腔時速度大多漸慢,並隨著收腔尾音有一個簡短的過門。[慢板]的速度伸縮性較大,可以隨其內容情緒的不同而用快、中、慢的速度。 流水板亦為豫劇常用的板類之一,可分為流水板、慢流水板、快流水板、流水連板等。唱腔一般都是眼起板落的一板一眼的形式。可根據需要作不同速度的變化。曲調比較自由靈活,旋律流暢,節奏跳盪,既適用於表現歡快活潑的情景,也適用於表現壓抑、憂傷的情感。它還派生出垛板、兩鑼鑽子等。它的主要特徵是旋律中跨小節的切分節奏特別多,無論是唱腔的起落,還是唱腔旋律中的起伏、轉折,大多出現在眼位上。[流水板]的上句落音較自由,下句落"5"或"1"音,在普通的上下句結構中,隨著唱腔尾句的落音,一般都有跟腔過門。其前奏過門與[二八板]基本相同,知識起板簧頭不同。[流水板]的起腔和收腔形式繁多。流水板類重點附屬性板式主要有[流水連板]和[兩鑼贊子]等。 飛板也作"非板",無板無眼,節奏自由,是一種朗育式的唱腔,屬於散板類。此外,還有滾白、栽板、叫板等。又有"哭韻"、"行韻"、"絕韻"三種格式。"哭韻"表現悲痛、哀怨的情感;"行韻"多用於吐訴敘述,"絕韻"適用於表現果斷、激昂的情感。一般用飛板的唱段都較短,四、六、八句即轉入其他板式。 以上四大板類的唱詞一般都是用"三、三、四"格律的十字句,或"二、二、三"格律的七字句。有時也用一些字數不等的長短句,如二八板中的呱嗒嘴即以五字句為基礎,飛板中的滾白即為有唱有白的散文體句式。 豫劇一向以唱功見長,它的唱腔流暢,節奏鮮明,近幾年來,演員多以真聲演唱,所以一般都能做到吐字清晰,行腔酣暢,易於為觀眾聽清。加之表演細膩,真切感人,文辭通俗易解,故一躍而成為梆子腔系中最吸引觀眾的劇種。如今,豫劇除遍及本省外,又傳播到鄰近各省及甘肅、青海、天津、吉林、江蘇、新疆、西藏等省、市、自治區,並在各地組成了不少專業劇團。 豫劇的伴奏樂隊,過去曾有"一鼓二鑼三弦手,梆子手鈸共八口"的說法。早期的豫劇在樂器上還使用四大扇(大鐃、大鈸)和尖子號(管長1米左右),以此來製造雄壯熱烈的氣氛。建國後,武場一般是由鼓板(班鼓、手板)、大鑼、鐃鈸(即手鈸)、二鑼、梆子、小鈸(即銅板)、風鑼、大陰鼓、木魚、碰鈴等打擊樂器組成,其中最常用者為前六種。早期的文場樂器有三弦皮嗡、月琴等,後又增加瓢(即板胡)、二胡、琵琶、橫笛、嗩吶、笙等。而板胡則成了豫劇的主弦。建國後,還增加了一些西洋樂器,如大小提琴、銅管、木管等。 豫劇樂隊的文場主奏樂器,早期為大弦(八角月琴,演奏員兼吹嗩吶)、二弦(竹或木質琴筒蒙桐木面的高音小板胡)和三弦(撥彈樂器)。20世紀30年代以後,大弦、二弦逐漸棄置,改用中音板胡(俗稱"瓢")為主弦。50年代以後,一般的文場中逐漸增添了二胡、琵琶、竹笛、笙、悶子、大提琴等。有的還增加了墜胡、古箏等。亦有增加小提琴、中提琴及西洋銅管、木管樂器的,組成中西混合樂隊。豫劇文場中的傳統伴奏曲牌有300多個,其中嗩吶曲牌130多個,橫笛曲牌20多個,絲弦曲牌170多個。 嗩吶曲牌中常用的有:[春來到]、[大漢東山]、[小漢東山]、[大桃紅]、[小桃紅]、[大開門]、[小開門]、[大風入松]、[小風入松]、[文二凡]、[武二凡]、[水龍吟]、[新水令]、[折桂枝]、[晏駕令]、[山坡羊]、[紅綉鞋]、[嗩吶皮]、[娃娃]等。 橫笛曲牌常用的有:[朝天子]、[五六五]、[哭皇天]、[雲霄歌]、[石榴花]、[花朝元歌]、[百鳥朝鳳]、[雞爬坡]、[小開門]等。 絲弦曲牌中常用的有:[小花園]、[九連環]、[花錯字]、[小紅鞋]、[苦中樂]、[浪淘沙]、[油葫蘆]、[囈怔]、[算盤子]、[娶嫁]等。 豫劇樂隊武場的主要樂器有板鼓、堂鼓、大鑼、手鑔、小鑼和梆子等。豫劇武場的鑼鼓點共有三大類:一、開台鑼鼓點,主要由[混加官]、[毛邊]、[鮑老催]等。二、配合表演動作及烘托舞台氣氛的鑼鼓點。大多與京劇相同,但有的叫法不同。常用的有各種形式的[一鑼]、[兩鑼]、[三鑼]以及[收頭]、[四擊頭]、[緊急風]、[戰場]等。三、唱腔中的鑼鼓點,劇種特色較突出。較常用的有[]、[]、[迎風]、[到脫靴]、[拐頭釘]等。流水板類中有各種[流水頭]以及[一滴油]等。散板類中有各種[非板頭]、[滾白]等。二八板類鑼鼓點最為豐富,又分為單鼓條和雙鼓條兩類。除兩者都有的[串錘]、[長鑼]等外,單鼓條類中常用的有[里撇]、[外撇]等,雙鼓條中常用的有[五釘錘]、[梆子穗]、[風攪雪]等。加上其他附屬板式唱腔中的各種鑼鼓點,總共不下百種。 豫劇的主要演奏特色樂器有如下幾種: 一、板胡、琴筒為半個椰殼,以薄桐木板蒙面。20世紀60年代以後普遍將原皮弦(裡弦)、絲質粗老弦(外弦)改為金屬弦。演奏時戴銅指帽。 二、小三弦,彈撥樂器。三根金屬弦,音箱以薄桐木板蒙面,用硬撥子撥奏。左手戴指帽。音色明亮,尤其以揉滑弦奏法頗具特色。 三、方笙,一般為14管。 四、悶子、雙簧吹奏樂器,八孔,發音深沉渾厚,多用來伴奏悲壯凄苦的唱段或場景。 豫劇唱腔中,豫東調和豫西調用同樣的調高,唱腔的某些局部常有向上方五度旋宮,即"以徵為宮"的現象;豫西調多落"1"音,唱腔的某些局部常有向下方五度旋宮,即"以清角為宮"的現象。豫劇的傳統唱法中,男女聲部基本上是同腔同調。豫東調演唱多用假嗓,豫西調則用真嗓較多,凈角多用"炸音"。過去,豫東調和豫西調均有一種翻八度以假聲行腔的方法,叫做"贗腔"或"謳"。 河南梆子戲的特徵,主要重在唱詞與動態,純全合於河南的風俗習慣,而起為觀眾所愛好者,則在表現風俗習慣中鄙俚粗俗之人與事物的關系,與觀眾的生活行動打成一片。雖然不免有些俗氣,但俗有俗的風格,俗的趣味。豫劇的劇詞不能專重文言,以合本劇之聲調節奏為第一。其敘事言情,喜怒哀樂,委婉曲折,入情入理,感化力之甚偉,間雜以方言,盡人皆解。豫劇具備歷久不衰,為群眾所喜聞樂見的優點:(一)娛樂性強 豫劇鑼鼓聲響,絲弦音高,唱工多,白口少,男角是大蹦大跳,女角是滿台走扭。勞動大眾在多日工作之餘,逢年過會,許多人擠在一起,聽聽看看,就感到無限的輕松愉快。(二)接近群眾 形式簡單,表演真實,舞台形象比較接近農民的實際生活,合乎勞動大眾的脾味。(三)易懂易學 調子簡單,詞句通俗,容易聽懂、學會。(四)富於地方性 腔調高亢硬直,表情慷爽率直,是表現河南人民的地方戲。 角色行當 豫劇的角色行當,按一般的說法是四生、四旦、四花臉。戲班組織也是按照"四生四旦四花臉,四兵四將四丫環;八個場面兩箱官,外加四個雜役"。"四生"即老生、大紅臉(紅生)、二紅臉(武生)、小生。"四旦"即大凈(黑頭)、大花臉、二花臉、三花臉(丑)。也有五生、五旦、五花臉的說法。演員一般都有自己專工行當,也有一些演員則一專多能,工一行外,兼演他行。 據說,早期豫劇以"外八角"(四生四花臉)戲為主,生行戲占重要地位。生行的大紅臉和二紅臉的界限很,大紅臉專演關羽;二紅臉專演趙匡胤、秦瓊、康茂才等類角色,主要是武功戲。小生行一般有文武之分 ,也有的演員文武兼備,武功戲較出色。旦行(見 圖豫劇-7)在以"外八角"為主時代,只佔次要地位,但隨女演員的登台與逐漸增多,在豫劇中取得了主導地位。大凈主要以唱工取勝,三花臉除表演詼諧風趣外,武功戲也有"盤繩"、"吊水桶"、"空中還原"、"探海"、"元寶頂"、"大翻身"等不少絕招。各行當都有自己的表演要訣,如手勢要訣是"花臉過項,紅臉齊眉,小生齊唇,小旦齊胸",武打戲的短打要訣是"身如蛇形眼似電,拳如流星,腿似鑽;穩如重舟急似箭,猛、勇、急、快、坐、站穩如山",在槍路上,有"走絲"、"連九槍"、"十三槍"、"九個鼻"、"八桿"、"單倒"等路數。青衣中閨門旦的表演要訣是"上場伸手似攆鵝,回手水袖搭手脖;飄飄下拜如抱子,跪下不能露腳脖","說話不看人,走路不踢裙,男女不挽手,坐下看衣襟"。彩旦的表演要訣是"斜眼偷看人,說話咬嘴唇;一扭渾身動,走路摔汗巾"。小旦的出場式是"出門按鬢角,雙手掖領窩,彎腰提綉鞋,再整衣裳角"。小生的表演要訣是"清、凈、沖"。"清"是清秀,唱詞吐字清,神態秀氣;"凈"是動作干凈利落,恰到好處;"沖"是武打勇猛,精神振奮。

⑺ 豫劇演員桑艷紅簡介

十八蘭之首的毛蘭花(1924~1981年)是長葛縣老城鎮大趙村人,小名毛妮、然妞,自幼雙親去世,8歲時隨舅父要飯到鄭州,後到周海水辦的太乙班學戲。由於她天資聰明,學戲認真刻苦,13歲便能獨挑大樑,在鄭州首演《大祭樁》一鳴驚人,與豫西調著名旦角湯蘭香並掛頭牌;**戰爭時期在安徽省界首和馬金鳳、閻立品、徐艷琴被群眾譽為河南梆子「四大名旦」。1947年春,23歲的毛蘭花來漯河五班戲搭班,首場演出《桃花庵》,她扮演的竇氏端莊俊美,風度高雅,唱腔悠揚清脆,委婉動聽,令漯河觀眾大開眼界,至今漯河的老觀眾說起毛蘭花還贊不絕口。1948年毛蘭花赴台灣,在台灣組建大鵬豫劇團,任主演兼教師,為豫劇在台灣的傳播作出了很大貢獻。她於1981年在台灣病逝,享年57歲。羅蘭梅,鄭州市人,生於1925年,1949年任鄭州市人民豫劇團團長,1951年春來漯河在光明舞台(現二院南門對面)演出《西廂記》,她扮演紅娘,正演時,飛過來一隻屎殼郎,在汽燈下圍住「紅娘」旋轉飛舞,嚇得羅蘭梅大驚失色跑往後台,台下觀眾大笑,待將屎殼郎打死,她才又重新演出。她在光明舞台連演數場,特別是她演的反串丑角唐成,令漯河觀眾為之傾倒。1952年她任新鄉市革新豫劇社主演兼社長,並與同年5月率劇社第一次將豫劇帶入北京,受到首都文藝界和廣大觀眾的歡迎。其代表劇目為《二度梅》、《黃梨影》、《賣苗郎》、《唐知縣審誥命》(她反串唐成),後在河北魏縣豫劇團退休。1953年秋,張蘭寶、張蘭花姐妹倆在漯河文化宮演出《坐樓殺惜》,張蘭寶演宋江,張蘭花演閻惜蛟,姐妹倆配合默契,唱作俱佳,連演數場,場場爆滿。李蘭菊生於1929年,鄭州市杜嶺村人。1944年入西安獅吼劇團,曾在洛陽、寶雞、酒泉演出。諺語有:「提起豫劇十八蘭,就數小菊和大田(崔蘭田)。」1949年加入香玉劇社,與常香玉輪換演出《大祭樁》、《拷紅》等戲。1956年調省豫劇一團任主演。1982年任新鄉市戲曲學校校長。1963年春,常香玉率團在漯河劇院演出《拷紅》,常香玉演紅娘,李蘭菊演崔鶯鶯。那時,她們的票不好買,劇院門前排著一字長蛇陣,有很多觀眾帶著被子成夜排隊,老街的一個老太太因排隊買票把被子都給弄丟了,至今還傳為佳話。

⑻ 豫劇的名家流派

清朝雙門蔣門~許門清末雙絕孫延德~許長慶三大須生 陳玉亭~劉金亭~程玉亭 五大乾旦李劍雲~閻彩雲~林黛雲~時倩雲~賈碧雲豫西十八家老國公 老生:老盛三~劉喜連~張姐~張慶員
旦行:張小無~列燦柔~老百合~紀喜來~大金城
花臉行:李合群~況膏雲~老慶和~鮑公義~李留柱
丑角:老趙奶~唐誠~黃曹城
小生:鄭金城 沙河三少李家玉~易湘山~王仲華四大名旦坤旦:陳素真~王潤枝~司鳳英~馬雙枝豫東五桿旗 大花旗:花桂榮
大紅旗:唐玉成
杏黃旗:黃儒秀
雪白旗:劉玉梅
小藍旗:陳素花 前.三鼎甲1930年代:陳素真~司鳳英~常香玉十八蘭 組一:毛蘭花~崔蘭田~王蘭琴~郭蘭仙~祁蘭芳~李蘭菊~羅蘭梅~汪蘭巧~秦蘭花
組二:車蘭玉~黃蘭祥~范蘭榮~司蘭榮~張蘭寶~馮蘭青~劉蘭玉~馬蘭鳳~周蘭鳳 後.三鼎甲 1950年代:陳素真~常香玉~桑振君 汴京三王 王敬先~王秀蘭~王素君 四好名旦 閻立品~馬金鳳~徐艷琴~毛蘭花 四小名旦宋桂玲~吳碧波~張桂花~李志貞大陸個人榮譽稱號豫劇皇後:陳素真
豫劇大王:陳素真
民國豫劇小皇後:宋桂玲
人民藝術家:常香玉(逝世後國務院追封) 台灣個人榮譽稱號 豫劇皇太後:張岫雲
豫劇皇後:王海玲
豫劇小天後:蕭揚玲 六大(名旦)流派陳素真常香玉崔蘭田馬金鳳閻立品桑振君四大(名生)流派唐玉成唐喜成王二順劉法印兩大(名凈)流派李斯忠吳心平兩大(名丑)流派牛得草高興旺其它(生行)流派其它(旦角)流派劉忠河(劉派),王素君(王派),李樹建(李派) ,劉新民(劉派)張岫雲(張派),徐艷琴(徐派),王秀蘭(王派),安金鳳(安派),宋桂玲(宋派) 樊粹庭,代表作:四大悲劇《滌恥血》、《三拂袖》、《霄壤恨》和《義烈風》;四大喜劇《洛陽橋》、《凌雲志》、《女貞花》和《柳綠雲》;四大歷史劇《王佐斷臂》、《水工鄭國》、《宋景詩與武訓》和《再生鐵》;四大神話劇《紅珠女》、《劈山救母》、《金山寺》和《雷峰塔》。 楊蘭春,代表作:《小二黑結婚》、《人往高處走》、《劉胡蘭》、《朝陽溝》、《冬去春來》、《朝陽溝內傳》等。同時他還導演了不少現代戲和傳統戲。如《血淚仇》、《赤葉河》、 《志願軍的未婚妻》、《秦香蓮》、《唐知縣審誥命》等。

⑼ 河南豫劇有幾個流派

豫劇,又稱河南梆子,產生於明末清初,多以清唱為主,深受老百姓喜愛。豫劇演唱以旦角為主,逐步形成了常、陳、崔、馬、閻五大名旦,再加上桑派,就成了六大名旦。以六大名旦為代表,形成了豫劇六大流派。說起豫劇六大流派,常派代表人物是常香玉,被譽為「豫劇皇後」。陳派的代表人物是陳素真,她本名王若瑜,17歲即被譽為「豫劇皇後」,22歲又獲「梆子大王」的美稱。馬派代表人物是馬金鳳。崔派的代表人物是崔蘭田,是豫劇「十八蘭」( 指18位名字中間帶「 蘭」字的演員) 中的代表人物。閻派的代表人物是閻立品。桑派的代表人物是桑振君。

生角中,唐派代表人物是唐喜成,牛得草是著名豫劇丑角演員。他創立了豫劇牛派唱腔,李斯忠是著名豫劇凈角演員,劉忠河被譽為豫劇「紅臉王」。

說起豫劇,不能不提「豫劇十八蘭」。 豫劇十八蘭是一個模糊的概念。大意是說,早期有18個蘭字輩的女演員跟豫西名須生周海水的大乙班學戲。因為當時女演員較少,一時在西部山區引起轟動,中途不斷有人退出或者改行,又不斷有人補充近來,人數已經不絕對是18個了。解放後整理戲曲史的時候,連周海水本人也已經記不清楚前期的十八蘭究竟都誰了。因此,後來的十八蘭有多種說法。毛蘭花、崔蘭田、羅蘭梅、周蘭鳳、李蘭菊、范蘭榮,車蘭寶、湯蘭香都在豫劇十八蘭之列。後來,崔蘭田改唱旦角,李蘭菊技藝也日益成熟,遂有了「提起豫劇十八蘭,就數小菊和大田」的說法。隨著時間的推移,豫劇新秀輩出,其中張寶英、王清芬、虎美玲、牛淑賢、李喜華、菅愛梅、朱巧雲、李金枝、陳淑敏、馬莉、胡小鳳、章蘭被稱為豫劇十大名旦(意指豫劇十大名旦不止十人)。湯玉英、李金枝、王清芬、虎美玲、谷秀榮、陳淑敏榮獲中國戲劇梅花獎,被稱為「六朵梅花」。 豫劇界所謂「鄭州三玲」的提法始於20世紀70年代的中後期,系指原鄭州市豫劇團的三位台柱——虎美玲、王希玲和劉伯玲。

王善朴、魏雲、高潔、楊華瑞、馬琳等主演的《朝陽溝》、由柳蘭芳主演的《小二黑結婚》、由常香玉和王善朴主演的《人歡馬叫》、由任宏恩、湯玉英主演的《倒霉大叔的婚事》這些劇目,都是以濃郁的生活氣息和清新的風格在全國獲獎。豫劇一向以唱見長,在劇情的節骨眼上都安排有大板唱腔,往往唱得酣暢淋漓,顯示出特有的藝術魅力。 豫劇的風格首先是富有激情奔放的陽剛之氣,善於表演大氣磅礴的大場面戲,具有強大的情感力度;其次是地方特色濃郁,質朴通俗、本色自然,緊貼老百姓的生活;再次是節奏鮮明強烈,矛盾沖突尖銳,故事情節有頭有尾,人物性格大棱大角。由於豫劇的獨特風格,使豫劇在全國的影響不斷擴大,演出團體遍及全國16個省、市、自治區,約200多個,僅每年躍在河南省的業余團體,達2000多個,目前,豫劇已成為全國劇團數量最多的第一大戲劇劇種。

⑽ 豫劇十八蘭的介紹

豫劇十八蘭比較模糊。早期有18個蘭字輩的女演員跟豫西名須生周海水學版戲。中途不斷權有人退出或改行,又不斷有人補充,人數已經不絕對是18個了。解放後整理戲曲史的時候,連周海水本人也已經記不清楚前期的十八蘭究竟都誰了。因此,後來的十八蘭有多種說法。毛蘭花、崔蘭田、羅蘭梅、周蘭鳳、李蘭菊、范蘭榮,車蘭寶、湯蘭香都在豫劇十八蘭之列。後來,崔蘭田改唱旦角,李蘭菊技藝也日益成熟,遂有了「提起豫劇十八蘭,就數小菊和大田」的說法。隨著時間的推移,豫劇新秀輩出,其中有豫劇十大名旦(意指豫劇十大名旦不止十人)。

熱點內容
瀘州情人節命 發布:2025-09-13 22:52:36 瀏覽:172
分手的情人節 發布:2025-09-13 22:51:29 瀏覽:4
梅花易數測官 發布:2025-09-13 22:51:25 瀏覽:221
喜歡木蘭花 發布:2025-09-13 22:33:06 瀏覽:482
用戶丁香 發布:2025-09-13 22:30:44 瀏覽:474
寫一朵野花的詩 發布:2025-09-13 21:58:41 瀏覽:633
七夕傷心句 發布:2025-09-13 21:56:54 瀏覽:739
觀賞花卉圖片大全圖片 發布:2025-09-13 21:54:32 瀏覽:208
獎你一朵小紅花圖片 發布:2025-09-13 21:53:44 瀏覽:185
櫻花壽司官網 發布:2025-09-13 21:37:53 瀏覽: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