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園百科 » 清代大荷花缸

清代大荷花缸

發布時間: 2025-10-12 00:53:04

Ⅰ 為什麼和尚死後入荷花

坐化缸又稱和尚棺(即和尚坐化缸),缸葬是和尚坐化的一種獨特方式,一般指得道高僧圓寂後,盤坐在一個特製的陶缸之中,並在遺體四周放下木炭、石灰、香料等物品,用來除濕防腐,再密封連缸體一起安葬。

坐化是和尚盤腿端坐而死,在佛教中一般是指修行有素的人,端坐安然而命終。

坐化的高僧在其坐化缸中會有舍利出現,舍利又作「舍利子」。意為屍體或身骨,佛教稱釋迦牟尼遺體火焚後結成的珠狀物。後來也指高僧火化剩下的骨燼。由於坐化的高僧不必火化也可出舍利,坐化缸就成為高僧得道升天的重要形式。佛門中常用的坐式是結跏趺坐,修禪入定大多採用這種坐式,據說,定力深的信徒,臨終時能夠預知死亡時間,安然而逝。因此坐化又稱坐亡、坐脫、坐逝等,歷史有關記載甚多。如唐代黃濤《蒲山靈岩寺碑銘》記載:「了公八年冬十月坐亡,色肉不壞。」又如清代姚福均《鑄鼎余聞》卷四記載:「五代間,布袋和尚於奉化岳林寺東廊坐逝,偈雲: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這中間又指出了和尚在坐化後屍體不腐的事實,從出土的坐化缸中發掘的和尚遺跡中確實有例證,如越南北部寧省曉廟內的一座佛塔中,發現一具兩百八十多年前坐化的和尚肉身,和尚法號儒知,死於1732年。儒知體內器官保存完好,但由於出土後的保護原因致使身體外觀一眼窩受損,雙臂自肘部折斷。1998年11月15日,在位於四大佛教聖地的九華山中,發現了兩具在坐化缸中坐化高僧不腐的屍體,其一是地藏王菩薩的。它是古朝鮮國的王子,唐肅宗在至德兩年來中國,選中九華山作為道場,時年24歲。99歲圓寂,信徒們將它放入坐化缸內,稱為「缸葬」。3年後開缸,肉身不腐。其二是大興和尚的。大興生於1909年,安徽太湖縣人。17歲上了九華山,在百歲宮出家。1947年,他離開了香火鼎盛的百歲宮,來到了人跡罕至的後山雙溪寺。1985年2月初,大興不小心摔斷了腿,廟中和尚曾要為他醫治,他卻說:「大限已到,我該走了」。2月13日,他停止進食,但對寺中方丈說,他要保留肉身。2月19日,大家把盤腿而坐的屍體裝入缸中,缸中放入了30公斤的木炭和生石灰,然後蓋上蓋子,置於室外。農民們感念大興的好處,為他在缸外修了坐2米多高的磚塔,將缸封住。過了3年零9個月,寺中和尚想啟動缸看看大興身體是否成了肉身,因為九華山的肉身是從地藏王菩薩開始的,均是放置了3年零9個月後開啟的。經佛教協會長老們研究,決定再過一年。這樣,於1989年11月15日,拆開了磚塔,揭開了缸蓋,只見大興和尚的衣服已壞,串念珠的鐵絲也已銹掉,但其伸腿完好無損,坐在缸內肩背挺直,容貌安詳。以上這些事例中的屍體既未去掉內臟,又未用葯物處理,竟能如此完好地保存下來,真叫人感到不可思議。據說,道行高深的和尚預知到其死亡時間後,為了在他圓寂後其弟子能繼續瞻仰他的肉身,以達到不在而又無處不在的境界,通常採取坐禪的方式達到高深境界,當一個人入定時,可以做到控制呼吸和血液循環的流動,在這種狀態下,和尚可以長時間不吃、不喝、不動,是身體的需求和體內的細菌活動降至最低點,因此有助於這些高僧的遺體完整地保存下來,這就是「禪」的力量。

坐化的高僧在進入坐化缸中時通常採用兩種方式,一種是在缸外坐化後由他人抬入坐化缸中,另一種是在坐化缸中坐化而後由他人將缸蓋好。據說在第二種坐化方式中,和尚即將坐化(臨終)時,要有一定身份的方丈讓其盤膝坐在缸內,蓋上有開孔的「棺蓋」,待坐化者(死了)以後,再蓋上一個球狀的「寶珠蓋頂」,然後埋在很深的地下。這兩種方式不同,但過程均一致。首先,坐化者盤腿入定置於坐化缸內,兩腳交叉與缸底接觸,以臀部、兩膝支撐於坐化缸體內壁,形成一個底面三角形的穩定結構,藉以固定坐化著的身軀。其次,用缸蓋將坐化著露出缸體的部分固定,其中,缸蓋的中間留有一個圓孔,剛好能使坐化著的頭部從中間穿過。最後,坐化著露出缸蓋的頭部用缸頂蓋好並予以固定。在缸體、缸蓋、缸頂的銜接處均設有卡槽,從而使整個坐化缸結合緊密、渾然一體。為了使坐化的和尚免遭地中水汽侵害,埋葬坐化缸的地形也十分考究,一般選在高坡之上,地形向陽、乾燥之處。坐化缸的三重結構,一則能夠保持坐化者坐化時的姿勢,二則能以嚴密的結合方式保證坐化者在缸內不被來自缸外物體的侵害。

由於坐化缸內坐化的和尚一般均為修身高深的高僧,再加上坐化缸的製作工藝各地不一。戰爭及人為因素;使得能完整地出土、並能再現坐化者遺容的坐化缸,十分罕見。近些年在我市的考古發掘中,於南壇出土的坐化缸屬於最精美、完整的一個。現保存在臨沂市博物館內。坐化缸的發現,為研究古代的制陶工藝和佛教歷史,提供了實物依據,對於研究早期的工藝美術也具有一定價值。也給醫學界提供了新的研究課題。


Ⅱ 清朝小磁缸有什麼圖型

青花瓷,生肖

Ⅲ 清代瓷器都有哪些特徵

順治時期瓷器的鑒定要領

1、順治瓷器,正處於明末清初過渡階段,胎體厚重細潤、潔白堅致,器形樸拙。

2、釉面以光亮不足的卵青色為多,一些琢器釉面較厚,常使淡色青花模糊不清,並保持明代在器口施醬黃釉的特點。

3、青花色調大致分為四種,其中的翠青色與康熙青花相似,不施青花的五彩器漸多。

4、圖案紋飾,內容新穎。流行的紋飾有,洞石花卉、麒麟、芭蕉、人物故事,還有畫中題句等。

5、器足演變為滾圓的泥鰍背狀,底部可見螺旋紋,此時已流行明末出現的寬圈足的雙圈底足。

6、款識,分官窯款與干支紀年款,有楷書、隸書和篆書。

康熙時期瓷器鑒定要領

1、器形敦重古拙,新創器形繁多。琢器的頸部,較其它時期細長,圓器以墩式為主。

2、胎堅質細,縝密似玉,修胎規整,普遍有厚重感。

3、釉面光滑細膩,胎釉結合緊密,釉面有早期的青白演變為中期的粉白與漿白色。中期以後至雍正時期又變化為硬亮青釉。

4、青花使用國產珠明料,青花色調翠蘭色為主,均有色調深沉,緊貼胎骨的特點。

5、五彩與其它彩器,早期色彩濃重、艷麗,中期漸淡,晚期色調柔和。

6、早期器物口部常塗醬黃釉,一般器口均施一層含粉質的白釉,給人以加厚口沿凸出的感覺。

7、五彩是由紅、黃、蘭、綠、紫等五個顏色組成。明代五彩是由紅、黃、綠、紫四種釉上彩和釉下青花組成。以釉上的蘭彩,代替釉下青花。還有紅、黃、綠、蘭、黑組成。康熙時五彩有的增加了金彩,使畫面富麗堂皇。

8、這時三彩器較為盛行,有黃地三彩、綠地三彩、紫地三彩、墨地三彩、醬白地三彩、虎皮三彩。此時還有釉下三彩,即由青花、釉里紅和豆青三種釉下的色彩組成,它是康熙時期一種特殊品種。康熙抹紅,其色為正朱,鮮艷奪目,其官窯彩碗為最佳。釉里紅亦為上乘。

9、康熙後期,出現了郎窯紅,器物口沿有「燈草口」是從明代永樂時期出現的。

10、康熙時,彩繪人物,多用蘭筆勾出面目,甚為耐久,美人兩頰又往往暈以淡赫,頗為嬌燒。人物衣裙最為生動,樹則老乾銼費槎榧,花則風枝婀娜。畫松為茄色之干,墨色之針,渲以硬綠,給人以濃翠欲滴的感覺。

11、圖案紋飾時代感較強,其畫意、筆法、布局、施彩工藝等均有特定的時代韻律。題材為歷史典故、人物故事,還有漁家樂、耕織圖、漁、樵、耕、讀等。此外,還有草蟲、花鳥、雲龍、山水、八仙人、八仙慶壽、八寶、博古、纏枝花卉、樓台殿閣、合合二仙、三星人等。

12、器足,有平足、寬厚圈足、雙圈底、二層台底、拱壁底、圈足。

13、康熙時有一種雙底大盤,足底有兩個圈,在兩圈之間,有個深槽,這種雙底大盤,比較典型。還有這時的筆筒特點是上下兩部分粗些,中腰較細,底面有一圈無釉。

14、康熙宮窯款以書寫為主,大多寫在器底部,有少數寫在器身上,一般為「大清康熙年制」有六字二行、六字三行、民窯器物一般無款,有的器物僅有青花雙圈或一秋葉、盤腸等。

雍正時期瓷器鑒定要領

1、雍正瓷的造型特點是:雋秀爾雅,小巧玲瓏,以盤、碗、杯、碟和小件器物為主。器型比例協調,有所謂的「曲線美」。

2、胎薄體輕,大器規整而不厚重。

3、釉色品種繁多,釉面有桔皮紋,這是雍正器突出的特點。

4、窯變紅釉,由這時開始出現,是由紅和蘭兩種顏色交織一起,藍色多於紅色。

5、爐鈞釉,也是從這時開始的,是由高梁紅和松石綠兩種顏色交錯在一起。

6、青花色調為青白和粉白。青花顏色層次不如康熙時多,一般的只有2一3個深淺顏色。

7、彩瓷的色彩柔和而不艷。粉彩、五彩、法琅彩所繪人物、景物,都明顯縮小,畫面聚收。粉彩紋飾細膩,色調淡雅,立體感強。在施彩的紋飾周圍,側視往往可見白釉地襯托處有一圈五光十色的「彩暈」。

8、紋飾有工筆畫風格,人物面目清秀,花卉尤其細膩嫵媚。

9、鬥彩器比康熙時又有提高,無論是彩色還是花紋圖案都較前更為精細,用彩較薄,色調顯得非常柔和淡雅。

10、由雍正開始法琅彩瓷器稱「古月軒」比康熙時的製作工藝更為精細。這時琺琅彩與康熙時有顯著區別:康熙時,一般都是帶彩地的較規矩的圖案畫。而雍正時,都是不帶彩地的繪畫,特別是講求畫意,而且繪畫題材也多了起來,如花鳥、山水、松、竹、梅等,表現極為生動形象。

11、雍正時紋飾仍以繪畫為主,圖案特別工整別致。寫生畫中的花卉、禽獸非常生動,表現的陰陽面也很明顯與當時的紙絹畫風相同。

12、繪畫紋飾有纏枝花卉、折枝花卉、過枝花卉、松竹梅、皮球花、八桃、花鳥、花蝶、雲龍、雲鳳、團龍、團蝶、八寶、壯丹、喜鵲登梅、山水、人物、西廂記、嬰戲圖、十六子、仕女圖、八仙人及樓台殿閣等。

13、器足規整,足邊滾圓,露胎窄細。

14、官窯年款有「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二行楷書款,也有六字三行楷書款,都有青花雙圓圈、青花雙方框,個別也有不帶邊框的,還有「大清雍正年制」,「雍正年制」圖章款。

乾隆時期瓷器鑒定要領

1、造型規整,比例適宜,外觀曲線雖不及雍正時的優美,但仍比嘉、道時期的雋秀,小件器物尤為精緻。前期器型和雍正時一樣恰到好處,後期則顯呆滯。此後各朝的造型風格,除嘉慶初尚能恪守乾隆l日樣夕長余者皆為依次遞減,每況愈下。

2、前期胎體細潤,後期漸趨粗糙。

3、青花呈色雖有多種表現,但以穩定的純正蘭色居多。初期有黑褐、青灰、淡蘭各色,色調均沉著,紋飾清晰。

4、爐鈞釉到乾隆時與雍正時不同,其顏色由松石綠和深蘭色組成。

5、法琅彩也稱「古月軒」或叫「瓷胎畫琺琅」,一般都有「乾隆年制」四字楷書的蘭料款。

6、古銅彩就是用粉彩及金彩,在瓷器上進行繪畫,用來模仿古代青銅器的紅、綠、蘭各色銹斑,這是乾隆時期瓷器彩色的發明。

7、乾隆瓷器中,有流行在紅、黃、蘭、綠、等彩地進行可繪畫,可稱為彩地繪畫。

8、有的彩地上開出圓光進行繪畫,稱作開光繪畫。

9、由乾隆開始出現了彩地軋道,這種軋道,是用工具劃出來的,像軋出來的一樣,因而稱為軋道。

10、出現了用粉彩繪畫的百花不露地瓷器。

11、彩資釉面,常有似漣滿的均勻小皺紋。

12、製作工藝水平極高、精巧、秀麗、無奇不有,為制瓷史上所罕見。

13、圖案紋飾,時代特徵鮮明,繪畫工細、層次清晰,畫鳳嚴謹而細膩。

14、器足較前朝寬厚、足脊滾圓,有的塗以黃色或黑色釉。足器近釉處,多有刮削胎體留下一圈小鋸齒痕。

15、官窯年款,多數是篆書體「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書圖章款,個別也有「乾隆年制」四字篆書圖章款。楷書款比較少。民窯器物上的家藏款不大盛行。

嘉慶、道光時期瓷器鑒定要領

1、嘉、道時期資器的胎骨與乾隆時期相比變化不太大,只是胎質顯得粗松一點。在胎骨的潔白程度上差了一些,胎骨較前朝略厚。從道光時起,器型線條生硬,常常見棱見角,無圓潤秀美感,顯得拙笨。

2、瓷器釉質變粗,釉面上普遍出現了「細桔皮釉」及輕微的「波浪釉」。臼釉的顏色還是白中閃青色,但潔白程度不如乾隆時期,後來逐漸變灰色。趴在豆青青花瓷器中,有堆粉青花,俗稱「青花堆粉」或「青花加白」,燒制方法是,先在青花下面胎骨上,按花紋圖案的大致形狀施以一層白粉料質,然後再在白粉上面繪以青花花紋圖案,最後施釉燒制。堆粉青花的紋飾凸起,色彩鮮明,美觀大方,具有立體感。這種堆粉青花最早始於康熙時期,到雍正、乾隆時有燒制,但數量不多,而到嘉、道時期才比較盛行。

3、花紋裝飾仍以繪畫為主,但保留了乾隆時期的遺風。繪畫平整、細致,所繪紋飾不如乾隆時生動活潑,成為比較死板的圖案式,寫意畫較少。道光日才能將名人書畫摹入瓷杯上,一方寸能畫出五、六個人物形象,眉目如生,工緻殊絕。

4、繪畫題材主要有:雲龍、雲鳳、龍鳳、三羊、獅球、花鳥、花蝶、草蟲、花卉、四季花(壯丹、荷花、菊花、梅花)三果、勾連、山水、人物(八仙、仕女、天河配、嬰戲圖)、風景(廬山十景、西湖十景、燕京十景),以及喜字、壽字、御句詩等多種文字裝飾。

5、喜字常常是與青花淡描裝飾在一件器物上。這種青花談描雙喜字的紋飾最初是從乾隆時開始出現的,到嘉道時期才逐漸多起來。

6、在嘉、道時期,凸雕的鐵花紋飾開始多了,雖然在乾隆時已出現,但數很少。這種鐵花紋飾,一般都裝飾在哥瓷器物的口、耳、腰等部位上,俗稱「哥瓷鐵花」。

7、屬於影地繪畫、移地軋道、彩地開光、綠里底及耳飾等,在乾隆時比較時興的多種形式的瓷器花紋裝飾方法,到嘉、道時,更加普遍應用。

8、器物造型發生了一些變化,屬於盤、碗類器物增多。屬於瓶、尊等大型立體器物比較少了。此時出現了葵花口、四方口、六方口、八方口等形式。

9、由道光時開始出現了作為陪嫁用的五件一套的器物、(即一件瓶、兩件將軍罐、兩件花觚)俗稱「五大件」。

10、嘉慶、道光款識形式;①官窯年款是「大清××年制」六字篆書圖章款,也有「××年制」四字圖章款,楷書年款較少。②民窯器物,多數無款,書寫年款的只是極少數。其形式為「大清××年制」六字篆書圖章款,或「××年制」四字楷書款。③慎德堂為道光窯,以三字直款為佳。皆為抹紅楷款,亦有金款。民窯還盛行家藏款,有「退思堂」,「行有恆堂」,多數為青花、紅彩楷書款。④嘉、道時期還盛行仿製成化時期的年款。在一些器物底部刻劃「成化年制」的「豆於款」(即刻劃年款後,用醬釉施在款上,形如豆乾狀),在哥瓷鐵花器物上,多是這種「豆乾」款識。

咸豐、同治、光緒、宣統時期瓷器鑒定

1、咸豐到宣統這幾朝瓷器的胎骨,基本上相差不多,在胎質方面比不上嘉、道時期。這時胎質越來越變得粗松,胎骨也相應變厚了。

2、由咸豐時開始,瓷釉逐漸變粗,瓷釉與胎骨結合不夠緊密,因而出現的「波浪釉」和「桔皮釉」現象比嘉、道時期更為嚴重。

3、在瓷器的釉面上,甚至經常還出現有氣泡及脫釉現象。白釉不如嘉、道時潔白,而逐漸變成了白中微閃灰顏色。

4、窯變紅釉,這時又有了較大的變化。釉面上蘭紫色彩斑,越變越少,而紅顏色的面積越來越多,有的甚至基本上變為全紅色,幾乎看不到蘭紫色斑了。到光緒、宣統時,還出現了另一種由紅與黑兩種顏色組成的窯變紅釉。窯變紅釉的演變過程是:雍正是蘭色多於紅色:乾隆時是蘭色少於紅色;嘉、道是紅色多於藍色;咸豐以後是基本上變為全紅色;到光緒、宣統時是紅與黑兩種顏色組成的。

5、青花的顏色,只有1一2個層次,在同治末期環出現了一種蘭紫色的青花。同治以後堆粉青花比較少了,這時青花下面的堆粉極薄,顏色淡淺。

6、由咸豐到宣統這一時期,粉彩發生了顯著變化。粉彩的料質由精細變為粗糙,粉彩的顏色由濃艷變為淡淺。

①咸豐、同治時,粉彩的含量比較多,彩粉比較濃厚,而且在精細粉彩器物上,往往還描繪金彩,所以此時粉彩表現得十分艷麗;

②光緒、宣統時,粉彩含粉量減少,粉料非常淡淺。

7、軟彩,是同治晚期出現的。到光緒、宣統時比較盛行。軟彩器物,只有民窯有,宮窯軟彩尚未見到。

8、水彩,是光緒末期出現的,此種色彩不含粉質,具有彩料薄,顏色淡之特徵。它是光緒末期,宣統瓷器上所使用的一種色彩。

9、紋飾以繪畫為主,但繪畫日趨草率,缺乏章法,表現得極不形象,也不精美。繪畫人物,比較呆板無生氣。繪畫花鳥,禽獸沒有生氣活潑之感。

10、官窯文飾絕大多數是工筆畫和規矩的圖案畫;民窯多數是寫意畫。同治晚期和光緒時期盛行軟彩寫意畫,畫稿則出自明、清兩代的沈石田、唐六如、新羅山人、八大山人等著名畫家,但畫的很不像。

11、這時紋飾還有五倫圖、二十四孝圖、司馬光擊缸、朱子治家格言、五子登科、狀元及弟、馬上封候、三星人、福祿壽等。

12、繪畫題材有:人物、山水、花鳥、蝴蝶、獅子、禽獸、雲蝠、龍雲、龍鳳、白菜、三果、八寶、八卦、博古、鍾鼎、九桃、纏枝蓮花、纏枝牡丹、技子花、喜字、壽字等。

13、紋飾中的喜字,在威豐、同治和光緒時期都極為盛行.此種青花雙喜字特點,在幾個時期的表現手法有些不同。①在咸豐時,雙喜字的字體,書寫的比較工整,筆道也較細②同治時期,雙喜字的字體書寫的就不大工整,筆道漸寬起來了;

③在光緒時期,雙喜字書寫的極不工整,不但筆道較寬,同時字體也變得模糊了。

14、這時期的耳飾主要有:獅耳、獸耳、象耳、蠕虎耳等。

15、彩地繪畫、彩地開光、彩地軋道及綠里、綠底等紋飾的品種不大時興了。

16、咸豐、同治時期,哥瓷器物上,特別盛行鐵花裝飾,光緒時較少。

17、光緒、同治時期,小雞、小博古的花紋裝飾較為盛行。

18、金字的喜字和雙喜字,在同治時比較盛行。

19、光緒、宣統時期,大博古、鍾鼎插花、校子花、富貴白頭、天女散花比較普遍。

20、由咸豐開始直到宣統,除小部分瓷器製作較精細外,而大多數器物都較以前幾朝變粗,更不如雍正、乾隆時的資器那樣細致。這時期的器物造型和以前也有所不同。屬於瓶、尊等各種類型的陳設減少,而多數器物都是日常生活實用品,如膽瓶、天球瓶、串帶瓶、將軍罐、粥罐、鳥食罐、香爐、魚缸、花盆、水仙盆、臉盆、一品鍋、捧合、節合、油合、扎斗、水壺、印合、筆洗、筆筒、帽筒、茶壺、茶碗、茶葉罐、酒溫、酒蠱、盤、碟、扣碗、羹匙、煙壺、瓷枕、綉墩、掛屏、以及三星人、八仙人、觀音人等。到同治、光緒、宣統時期,膽瓶、茶葉罐、帽筒、茶壺、茶碗和成套的盤、碗等器物比較盛行。膽瓶不僅有150件、300件、500件,還有1000件的大地瓶。

21、光緒中期以後開始盛行仿製康熙、雍正、乾隆時期的各種造型的器物,包括青花、五彩、粉彩及一道釉的器皿,但仿品與真品相比都不相象。

22、威豐時,官窯、民窯的器物大多數的年款是青花或紅彩款,以楷書為主,不帶邊框,「大清咸豐年制」六字二行楷書款,字體規整,篆書圖章款極為少見。民窯器大多數無款。

同治、光緒、宣統官窯年款,大多數不帶邊框的「大清××年制」,六字楷書款。有一類書寫篆書體的「體和殿」或楷書體的「大雅齋」兩種款識。同治、光緒民窯器物,大多不書年款,在有年款的器物中,除楷書體外,還出現一種色澤較為暗淡的紅戳子款,「××年制」、四字很不規則的篆書款,有陰文有陽文。宣統官款,有青花、紅彩、精彩與墨彩款。青花款均為楷書,字體工整清秀,色澤明快,為六字兩行豎寫式,無圈欄。民窯器物一般沒有年款。

Ⅳ 北京四合院

自元代正式建都北京,大規模規劃建設都城時起,四合院就與北京的宮殿、衙署、街區、坊巷和胡同同時出現了。據元末熊夢祥所著《析津志》載:「大街制,自南以至於北謂之經,自東至西謂之緯。大街二十四步闊,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街通。」這里所謂「街通」即我們今日所稱胡同,胡同與胡同之間是供臣民建造住宅的地皮。 當時,元世祖忽必烈「詔舊城居民之過京城老,以貲高(有錢人)及居職(在朝廷供職)者為先,乃定製以地八畝為一分」,分給遷京之官賈營建住宅,北京傳統四合院住宅大規模形成即由此開始。
北京合院,實際就是合院建築之一種,所謂合院,即是一個院子四面都建有房屋,四合房屋,中心為院,這就是合院。合院在北京的胡同中,東西方向的胡同,南面一大排,為南面的合院;北面一大排,為北面的合院,一戶一宅,一宅有幾個院。合院以中軸線貫穿,北房為正房,東西兩方向的房屋為廂房,南房門向北開所以叫作倒座一家人有錢,人口多時,可建前後兩組合院南北相連。有錢的人家擺闊氣,可以建設三個或四個合院,亦為前後相連。在合院中植花果樹木,以供觀賞。 合院小者,房屋13間,大者一院或二院,25間到40間,房屋都是單層。廂房的後牆為院牆,拐角處再砌磚牆,大四合院從外邊用牆包圍,都做高大的牆壁,不開窗子,表現出一種防禦性。全家人在合院里,院中住的人十分安適,晚上關閉大門,非常安靜,適合於以家族為中心的團聚生活。 到白天,院中花草樹木,十分美麗,夜裡花香,空氣清新,晚間家人坐在院中乘涼、休息、聊天、飲茶,全家合樂。家裡人在院子里,無論做什麼,外人看不見的,這符合中國人的習慣。 四合院住房分間分房,老人住北房(上房),中間為大客廳(中堂間),長子住東廂,次子住西廂,傭人住倒房,小姐、女兒住後院,各不影響。 北京合院設計與施工比較容易,所用材料十分簡單,不要鋼筋與水泥,青磚灰瓦,磚木結合,混合建築,當然以木構為主體標准結構,重量輕,如遇地震,無論多大震級也不害怕,說明合院是可以防震的。整體建築色調灰青,給人印象十分樸素,生活非常舒適。 其它地區的合院也與北京合院是基本相同的,不過有大有小,有高有低,材料相差不多,式樣亦大同小異,這些合院是中國人民的重要建築遺產。 北京合院與各地合院之不同有下列各點: 以北京為主的周圍地區用四合院,以中軸為對稱,大門開在正南方向的東南方向,大門不與正房相對,也就是說大門開在院之東南。這是根據八卦的方位,正房坐北為坎宅,如做坎宅,必須開巽門,"巽"者是東南方向,在東南方向開門財源不竭,金錢流暢,所以要做"坎宅巽門"為好。 因此北京四合院大門開在東南方向。這是根據風水學說決定的,只有北京周圍才是這樣做法,其它地方並非如此。
元代在北京建都,元代四合院目前在北京已無實物,唯一能供參考的就是在元大都舊址上發掘出來的後英房元代住宅遺址。這座遺址所反映的院落布局、開間尺寸、工字廳、旁門等內容,與歷代的四合院十分近似,說明元代四合院與歷代居住建築間密切的承襲關系。
明王朝建立後,社會經濟得到較快發展。明都城從南京遷到北京,並分別從浙江、山西等處遷進數以萬計的富戶,從而有力地推動了北京經濟的發展。在明代,制磚技術空前發達,這也促進了建築業和住宅建設的發展。這個時期出現的《魯班經》、《三才圖會》等書籍,說明明代不僅第宅建設的實踐活動十分活躍,而且有理論方面的指導。為維持封建秩序,明代對各階層人士的居住建築從制度、規模、色彩各方面均作了嚴格規定。從《三才圖會》、《魯班經》等書中的插圖可以看到,明代住宅仍沿襲了元代四合院的形式。
清代定都北京後,大量吸收漢文化,完全承襲了明代北京城的建築風格,對北京的居住建築四合院也予以了全部繼承。清王朝早期在北京實行了旗民分城居住制度,令城內的漢人全部遷到外城,內城只留滿人居住。這一措施客觀上促進了外城的發展,也使內城的第宅得到進一步調整充實。清代最有代表性的居住建築是宮室式第宅,這就是官僚、地主、富商們居住的大中型四合院。清代是北京四合院發展的巔峰時期。自清代後期起,中國逐漸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北京四合院的發展也開始逐步走下坡路。
在外族入侵和西方文化滲入的影響下,北京傳統住宅建築也受到一定影響。這個時期建造的四合院,有的或多或少加進了一些西洋建築的裝飾成分,最典型的就是圓明園式隨牆門的出現。受「西學東漸」之風影響較深的人為標榜自己為「新派」代表,也有一些在宅內興建「洋樓」的例子,但為數不多。總的來說,這個時期,北京的傳統民居基本保持了明清型制。
日本帝國主義侵華,使中國社會發生了很大變化。由於通貨膨脹,物價上漲,市民經濟狀況每況愈下,很多原來住獨門獨院的居民已沒有能力養更多的房子,只好將多餘的房子出租,以租金來補貼生活。居民的住房越來越少,院里的房客越來越多。獨門獨戶的四合院開始變成多戶雜居的大雜院,四合院的居住性質發生了變化。
1949年以後,北京傳統四合院在使用上出現了根本性變化。由於所有制的變更,很多清代遺留下來的王府、宅院由私產變為公產。它們不再為昔日的貴族所佔有,轉而成為國家機關、學校、醫院、工廠、幼兒園、俱樂部等公用住房。使用功能的改變,使得建築本身與使用者的需求之間產生了難以解決的矛盾,最終的結果,不是人服從建築,而是建築被人所改造。那些仍作為住宅用的院落,己不再為獨家佔有,變為多戶居住的「大雜院」。這些用途上的變化,使四合院再難保持昔日的深邃、安謐、幽雅和溫馨,四合院被分割、改造、瓜分成了普遍現象。
文化大革命的浩劫,是北京四合院罹難最為嚴重的時期。60年代末的紅衛兵「掃四舊」,將四合院中精美的磚雕、木雕、石刻、彩繪盡行掃盪,無數價值極高的藝術品,或被砸成碎塊,或被抹上泥灰,能得以倖存者為數寥寥。緊接著發生的為「備戰」搞的全民挖洞運動,進一步破壞了四合院的原有格局和排水系統,造成嚴重後果。1976年唐山大地震更是雪上加霜。為避震災,在已經很擁擠的院子里塞滿了「抗震棚」,隨著人口增長,這些抗震棚後來都成了永久性建築,把四合院搞得面目全非。
文革以後,北京城市發展總體規劃中確定了四合院保護方針,使上述惡化趨勢有所控制,但緊跟而來的大規模的舊城改造與四合院的保護又出現了尖銳的矛盾,建設性破壞時有發生,如何解決好舊城改造和四合院保護的矛盾,仍是—個需要認真研究的課題。
在80年代初至今的十多年中,北京的四合院聚集區又出現了一種新的景象:一些移居北京的僑民和在改革開放中先富起來的人們,抱著懷舊心理和對傳統文化的強烈追求,在四合院集中的地方買下舊院,重新翻建新四合院。有些長期居住在中國的外國人也征地建房,住進了傳統的中國民居。這種新四合院大多採用傳統建築的外形和色彩,室內則是暖氣、上下水、衛牛間、空調等現代化設施和高檔裝修。經過翻建的四合院,由多家居住的大雜院重新變成一家一戶的私宅,院落寬敞,花草豐茂,景緻幽雅,安恬靜謐,四合院似又回到了它的鼎盛時期。這種新的景象近年來愈演愈烈,大有蓬勃發展之勢。這種現象,是北京四合院的復甦,還是傳統住宅建築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發展,日前尚未有人進行研究和界定,但它作為一種不可忽視的歷史現象,已在北京四合院的發展史上書寫了新的一筆
北京的四合院之所以有名,還在於它的構成有獨特之處,在中國傳統住宅建築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中國住宅建築大部分是內院式住宅,南方地區的住宅院落很小,四周房屋連成一體,稱作「一顆印」。這種住宅適合於南方的氣候條件,通風採光均欠理想。 北京的四合院,院落寬綽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獨立,彼此之間有走廊聯接,起居十分方便。
編輯本段北京四合院的結構
所謂四合,「四」指東、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圍在一起,形成一個「口」字形的結構。經過數百年的營建,北京四合院從平面布局到內部結構、細部裝修都形成了京師特有的京味風格。
北京正規四合院一般以東西方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基本形制是分居四面的北房(正房)、南房(倒座房)和東、西廂房,四周再圍以高牆形成四合,開一個門。大門辟於宅院東南角「巽」位。房間總數一般是北房3正2耳5間,東、西房各3間,南屋不算大門4間,連大門洞、垂花門共17間。如以每間11-12平方米計算,全部面積約200平方米。 四合院中間是庭院,院落寬敞,庭院中植樹栽花,備缸飼養金魚,是四合院布局的中心,也是人們穿行、採光、通風、納涼、休息、家務勞動的場所。 四合院是封閉式的住宅,對外只有一個街門,關起門來自成天地,具有很強的私密性,非常適合獨家居住。院內,四面房子都向院落方向開門,一家人在裡面和和美美,其樂融融。 由於院落寬敞,可在院內植樹栽花,飼鳥養魚,疊石造景。居住者不僅享有舒適的住房,還可分享大自然賜予的一片美好天地。
編輯本段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內涵
它雖為居住建築,卻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內涵,是中華傳統文化的載體。 四合院的營建是極講究風水的,從擇地、定位到確定每幢建築的具體尺度,都要按風水理論來進行。 北京四合院,天下聞名。舊時的北京,除了紫禁城、皇家苑囿,寺觀廟壇及王府衙署外,大量的建築,便是那數不清的百姓住宅。 《日下舊聞考》中引元人詩雲:「雲開閭闔三千丈,霧暗樓台百萬家。」這「百萬家」的住宅,便是如今所說的北京四合院。
編輯本段名稱由來
為什麼叫「四合院」呢?因為這種民居有正房(北房)、倒座(南座)、東廂房和西廂房四座房屋在四面圍合,形成一個口字形,裡面是一個中心庭院,所以這種院落式民居被稱為四合院。 四合院在中國有相當悠久的歷史,根據現有的文物資料分析,早在兩千多年前就有四合院形式的建築出現。 在歷史發展過程中,中國人特別喜愛四合院這種建築形式,不僅宮殿、廟宇、官府使用四合院,而且各地的民居也廣泛使用四合院。不過,只要人們一提到四合院,便自然會想到北京四合院,這是為什麼呢? 這是因為北京四合院的型制規整,十分具有典型性,在各種各樣的四合院當中,北京四合院可以代表其主要特點。 首先,北京四合院的中心庭院從平面上看基本為一個正方形,其他地區的民居有些就不是這樣。譬如山西、陝西一帶的四合院民居,院落是一個南北長而東西窄的縱長方形,而四川等地的四合院,庭院又多為東西長而南北窄的橫長方形。 其次,北京四合院的東、西、南、北四個方向的房方向的房屋各自獨立,東西廂房與正房、倒座的建築本身並不連接,而且正房、廂房、倒座等所有房屋都為一層,沒有樓房,連接這些房屋的只是轉角處的游廊。這樣,北京四合院從空中鳥瞰,就像是四座小盒子圍合一個院落。 而南方許多地區的四合院,四面的房屋多為樓房,而且在庭院的四個拐角處,房屋相連,東西、南北四面房屋並不獨立存在了。所以南方人將庭院稱為「天井」,可見江南庭院之小,有如一「井」,難免使人顧名思義。
編輯本段典型代表
北京四合院是名符其實的院,寬敞開闊,陽光充足,視野廣大。 還有一點,就是北京四合院的文化內涵豐富,全面體現了中國傳統的居住觀念。 譬如東北地區漢族的套大院(東北農村四合院),符合北京四合院的前兩個特點,但卻不具備文化內涵豐富這一特點。 舉例說,東北四合院的單扇門(中國傳統多為雙扇門的形式)、堂屋背後設「倒閘」作為貯物間等做法都使人感到是清代山東等地「跑關東」的移民帶去的窮人習慣的延續。 正是因為以上幾個特點,人們往往將北京四合院作為中國四合院民居的典型代表形式。 四合院的大門一般佔一間房的面積,其零配件相當復雜,僅營造名稱就有門樓、門洞、大門(門扇)、門框、腰枋、塞余板、走馬板、門枕、連檻、門檻、門簪、大邊、抹頭、穿帶、門心板、門鈸、插關、獸面、門釘、門聯等等,四合院的大門就由這些零部件組成。大門一般是油黑大門,可加紅油黑字的對聯。進了大門還有垂花門、月亮門等等。垂花門是四合院內最華麗的裝飾門,稱「垂花」是因此門外檐用牌樓作法,作用是分隔里外院,門外是客廳、門房、車房馬號等」外宅」,門內是主要起居的卧室「內宅」。沒有垂花門則可用月亮門分隔內外宅。北京的四合院(8張)
編輯本段北京四合院的規模
四合院雖有一定的規制,但規模大小卻有不等,大致可分為大四合、中四合、小四合三種:
小四合院
小四合院一般是北房三間,一明兩暗或者兩明一暗,東西廂房各兩間,南房三間。卧磚到頂,起脊瓦房。可居一家三輩,祖輩居正房,晚輩居廂房,南房用作書房或客廳。院內鋪磚墁甬道,連接各處房門,各屋前均有台階。大門兩扇,黑漆油飾,門上有黃銅門鈸一對,兩則貼有對聯。
中四合院
中四合院比小四合院寬敞,一般是北房5間,3正2耳,東、西廂房各3間,房前有走廊以避風雨。另以院牆隔為前院(外院)、後院(內院),院牆以月亮門相崐通。前院進深淺顯,以一二間房屋以作門房,後院為居住房,建築講究,層內方磚崐墁地,青石作階。
大四合院
大四合院習慣上稱作「大宅門」,房屋設置可為5南5北、7南7北,甚至還有9間或者11間大正房,一般是復式四合院,即由多個四合院向縱深相連而成。院落極多,有前院、後院、東院、西院、正院、偏院、跨院、書房院、圍房院、馬號、一進、二進、三進……等等。院內均有抄手游廊連接各處,佔地面積極大。如果可供建築的地面狹小,或者經濟能力無法承受的話,四合院又可改蓋為三合院,不建南房。 中型和小型四合院一般是普通居民的住所,大四合院則是府邸、官衙用房。
編輯本段北京四合院的其它介紹
北京四合院屬磚木結構 北京四合院
建築,房架子檁、柱、梁(柁)、檻、椽以及門窗、隔扇等等均為木製,木製房架子周圍則以磚砌牆。樑柱門窗及檐口椽頭都要油漆彩畫,雖然沒有宮廷苑囿那樣金碧輝煌,但也是色彩繽紛。牆習慣用磨磚、碎磚壘牆,所謂「北京城有三寶……爛磚頭壘牆牆不倒」。屋瓦大多用青板瓦,正反互扣,檐前裝滴水,或者不鋪瓦,全用青灰抹頂,稱「灰棚」。 四合院的大門一般佔一間房的面積,其零配件相當復雜,僅營造名稱就有門樓、門洞、大門(門扇)、門框、腰枋、塞余板、走馬板、門枕、連檻、門檻、門簪、大邊、抹頭、穿帶、門心板、門鈸、插關、獸面、門釘、門聯等等,四合院的大門就由這些零部件組成。大門一般是油黑大門,可加紅油黑字的對聯。進了大門還有垂花門、月亮門等等。垂花門是四合院內最華麗的裝飾門,稱「垂花」是因此門外檐用牌樓作法,作用是分隔里外院,門外是客廳、門房、車房馬號等」外宅」,門內是主要起居的卧室「內宅」。沒有垂花門則可用月亮門分隔內外宅。垂花門油漆得十分漂亮,檐口椽頭椽子油成藍綠色,望木油成紅色,圓椽頭油成藍白黑相套如暈圈之寶珠圖案,方椽頭則是藍底子金萬字絞或菱花圖案。前檐正面中心錦紋、花卉、博古等等,兩邊倒垂的垂蓮柱頭根據所雕花紋更是油漆得五彩繽紛。四合院的雕飾圖案以各種吉祥圖案為主,如以蝙蝠、壽字組成的「福壽雙全」,以插月季的花瓶寓意「四季平安」,還有「子孫萬代」、「歲寒三友」、「玉棠富貴」、「福祿壽喜」等等,展示了老北京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窗戶和檻牆
窗戶和檻牆都嵌在上檻(無下檻)及左右抱柱中間的大框子里,上扇都可支起,下扇一般固定。冬季糊窗多用高麗紙或者玻璃紙,自內視外則明,自外視內則暗,既防止寒氣內侵,又能保持室內光線充足。夏季糊窗用紗或冷布,這是京南各縣用木同織出的窗紗,似布而又非布,可透風透氣,解除室內暑熱。冷布外面加幅紙,白天捲起,夜晚放下,因此又稱「卷窗」。有的人家則採用上支下摘的窗戶。
門簾
北京冬季和春季風沙較多,居民住宅多用門簾。一般人家,冬季要掛有夾板的棉門簾,春、秋要掛有夾板的夾門簾,夏季要掛有夾板的竹門簾。貧苦人家則可用稻草簾或破氈簾。門簾可吊起,上、中、下三部分裝夾板的目的是為增加重量,以免得被風掀起。後來,門簾被風門所取代,但夏天仍然用竹簾,涼快透亮而實用。
頂棚
四合院的頂棚都是用高梁桿作架子,外麵糊紙。北京糊頂棚是一門技術,四合院內,由頂棚到牆壁、窗簾、窗戶全部用白紙裱糊,稱之「四白到底」。普通人家幾年裱一次,有錢人家則是「一年四易」。 北京冬季非常寒冷,四合院內的居民均睡火炕,炕前一個陷入地下的煤爐,爐中生火。土炕內空,火進入炕洞,炕床便被烤熱,人睡熱炕上,頓覺暖融融的。燒炕用煤多產自北京西山,有生煤和煤末的區別,煤末與黃土搖與煤球,供燒炕或做飯使用。 室內取暖多用火爐,火爐以質地可分為泥、鐵、銅三種,泥爐以北京出產的鍋盔木製造,透熱力極強,輕而易搬,富貴之家常常備有幾個爐子。一般人家常用炕前爐火做飯煮菜,不另燒火灶,所謂「鍋台連著爐」,生活起居很難分開。爐子可將火封住,因此常常是經年不熄,以備不時之需。如果熄滅,則以乾柴、木炭燃之,家庭主婦每天早晨起床就將爐子提至屋外(為防煤氣中毒)生火,成為北京一景。 四合院內生活用水的排泄多採用滲坑的形式,俗稱「滲井」、「滲溝」。四合院內一般不設廁所,廁所多設於胡同之中,稱「官茅房」。 北京四合院講究綠化,院內種樹種花,確是花木扶疏,幽雅宜人。老北京愛種的花有丁香海棠、榆葉梅、山桃花等等,樹多是棗樹、槐樹。花草除栽種外,還可盆栽、水養。盆栽花木最常見的是石榴樹、夾竹桃、金桂、銀桂、杜鵑、梔子等等,種石榴取石榴「多子」之兆。至於階前花圃中的草茉莉、鳳仙花、牽牛花、扁豆花,更是四合院的家常美景了。清代有句俗語形容四合院內的生活:「天棚、魚缸、石榴樹、老爺、小姐、胖丫頭」,可以說是四合院生活比較典型的寫照。

Ⅳ 青雲店鎮的文物遺址

重修真武廟碑記
清光緒十三年三月,青雲店鎮北頭,現三村三地帶有一座「真武廟」。一九五八年只發現一塊《重修真武廟碑記》。當時碑南向。額座均雕二龍戲珠。豆清石。額明「萬古流芳」。碑高2.8米,寬0.6米.陰文為,高南五十里有巨鎮青雲店北其有古廟一所。前靈宮者,後計母位於中者,為真武故成稱真武神雲。
重修天仙聖母廟記
青雲店鎮東店村西頭,原有《天仙聖母廟》一座。現只留有一石碑。碑文記載《天仙聖母廟》重修於明朝、萬曆、丁未年(乎蔽賣即1607年)碑身高3m,寬0.95m,厚0.25m。碑向南,螭首龜跌,風化嚴重,此碑廣道路邊,自然風化,人為刻砸嚴重,已歪傾。
青雲店「經幢」
青雲店鎮南一村小學是「庵廟」原址。八三年院內發現原「經幢」已為兩截。形八棱,另有幢座一個。上邊鐫刻有佛像,及安次縣北徐里,此幢現存大興文物所。其中一截長為0.49米,另一截長為0.52米,直徑均為0.34米,大邊均為0.19米,小邊均為0.10米,考證本幢初於遼代。
石碑
青雲店街村北頭大橋西側欄牆下,有一漢白玉石啤。長約2.5m,厚0.20m,較完整。外面只觀碑側面,未拓。年代不詳。現仍在原址。
重飾行宮碑記
位於青雲店三村大隊北頭熊家院內。明朝時期,三村原有古寺廟多處,現留有石碑四塊一塊壓在村北頭橋欄下,一砌在三村水井井邊。兩塊在熊家院內。(其中一塊為碎碑)。《重飾行宮碑記》為熊家院內壓水機傍。碑長1.6m,(碑首長0.5m),寬0.65m,厚0.14m,正面碑額《重飾行宮碑記》。背面碑額「十方眾信,萬古流芳」。
黃釉葬缸
青雲店三村社員在劉姓墳地,挖出清代時期的葬缸一口,缸蓋已碎。於一九八三年由大興文物所收存。口徑0.77米,園腹大口,小底,四以釉堆繪仙人、鵬鳥、松竹等。一九八二年十一月留有黃釉葬缸照片。
黃釉荷花缸
青雲店中學原址為文老公宅。解放後為大興縣公安局佔用。五四年後改建中學,六十年代初,建中學教室時,曾於地下窯藏清代瓷器若干件。八三年索回「黃釉荷花缸」。
另於解放後公安局佔用時出土窯藏瓷器之一,即「四足青花壺」大興文物所有照片。此壺出土時情況不詳。
三村《石碑》
此碑可能為明代石碑,已砌在井台上,東面為群眾院牆。上面字跡待機翻過拓印,碑長約2.50m,寬約0.85m。此碑位於三村大隊井台傍。
東店《經幢》
青雲店東店村群眾從豬圈內發現青石八棱經幢。長0.85m,底徑0.35m(上略小)大面0.20m,小面0.11m,大面上浮雕觀音佛。據群眾介紹,此經幢是由村東口運來的。實物現存大興文物所。據考證此經幢始於遼代。
大谷店《經幢》
青雲店南大谷店村小學校內,留有金代八角形經幢一個。長1.40m,直徑0.40m,大邊寬0.20m,小邊寬0.12m,一面已殘缺,殘缺部分在該村原香廠內當台階用,已拓。
顧庄《和尚缸》
青雲店北顧庄村商曰生院內南角,有清代「和尚缸」。黃釉,通高1.30米,由缸身、缸蓋、缸頂三部分組成。缸身高0.75米,四周畫有花鳥,雙馬,蓋上有一壽字,出土時缸內有骨架一具,磚一塊。照片存大興並枯文物所有「和尚缸」照片。
小回城《石鼓》
青雲店東北小回城村農民張鳳桐家門口存放一對石鼓。光面無字,據考證「石鼓」約初於清代。商0.45米,中暖圍2.05米,徑0.58米。
石刻《荷花缸》
園型石缸,外浮雕花紋。缸高0.60米。外圍3米,缸口直徑0.95米,低略小,沿厚0.10米。
碑葬
在青雲店小回城古城地,城頭坑北約50米處,群眾取土時發現一小型不完整磚墓,勾紋磚35×17×6厘米。出土小玉飾5件。
古城遺址
戰國漢朝時期,青雲店大回城一帶建有古城。據前些年觀察,大小回城村北約300米見方范圍內暴露村磚瓦片居多。磚瓦陶片多為繩紋、布紋。近些年村民取土,有完整的陶器出土,歲逗83年秋,群眾又發現陶井2處,出土兩件文物。文物所。

熱點內容
霓虹花花語 發布:2025-10-12 03:18:17 瀏覽:286
荷花分瓣 發布:2025-10-12 03:11:15 瀏覽:130
來生花語 發布:2025-10-12 03:07:03 瀏覽:127
垂吊花藝 發布:2025-10-12 03:02:54 瀏覽:311
用紙折玫瑰花教程 發布:2025-10-12 02:59:09 瀏覽:122
昆明花卉介紹 發布:2025-10-12 02:33:41 瀏覽:854
山茶花主演 發布:2025-10-12 02:23:41 瀏覽:374
良心花卉園 發布:2025-10-12 02:22:06 瀏覽:764
白西蘭花的做法大全 發布:2025-10-12 02:04:33 瀏覽:280
百合可加工 發布:2025-10-12 01:58:35 瀏覽: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