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濤的荷花作品圖片
A. 張大千、齊白石、啟功等六位大師同畫荷,孰高孰低
謝稚柳《荷塘清趣》
此軸《荷塘清趣》作於1959年,是謝稚柳藝術成熟期的作品。荷花、彩蝶、水鳥勾勒填色,筆法工膩工整,色彩淡雅明潔。荷葉則在工筆中滲入了寫意之法,濃重的墨色層層漬染,展現出舒展自如的荷葉柔媚的身姿。全畫以花青水輕輕潤染,益增清光。
款識:茂英吾兄正之。己亥夏日,謝稚柳。
1949年去國後,張大千輾轉日本歐美香港台灣巴西阿根廷各地,念念不已的是故國家園夢。這在他當時的畫作中極為多見,如他在日本上野公園不忍池觀荷所作《南浦紅荷》中即題詩雲:「不是野芳解留客,故山歸夢已無家。」
張大千《荷塘清趣》
此幅1959年憶不忍池荷花的《荷塘清趣》與此其實同一旨趣,都是發抒懷鄉病的,故題款說:「憶不忍池上芙蓉正開,盛嘆為此。」
此幅以楊妃喻荷花、以楊妃愛情悲劇喻世事改易而歸鄉不得,似也為張大千作品中僅見之作。
題識:「酒暈微消粉汗香,華清初遣試溫湯。碧雲不許籠嬌面,凄絕它年太液旁。己亥六月既望,憶不忍池上,芙蓉正開,戲筆為此,爰翁。」
恨、愁、悲、戀,可謂五味雜陳、百感交集;呈現於畫中,花則每每被掩、葉則群魔亂舞,其中雜草叢生,又以焦墨干赭為之,更增焦慮、煩悶、苦惱之情,足可令人為之扼腕。
王雪濤(1903--1982),河北成安人,原名庭鈞,字曉封,號遲園,中國現代著名小寫意花鳥畫家。1922 年考入北平藝術專科學校西畫系,後轉讀國畫系,受教於陳師曾、蕭謙中、湯定之、王夢白等諸位前輩,尤受王夢白影響最大。1924年拜齊白石為師,奉師命改名雪濤。
王雪濤《荷塘清趣》
此幅《荷塘清趣》構圖飽滿,筆墨大膽,設色淡雅。作者對荷花、蜻蜓位置的安排恰到好處,對筆墨的駕馭也發揮到了極致。畫面墨氣溫潤淋漓,敷彩淡雅,筆觸隨性,點畫暈染生動灑脫,神韻具足。荷葉濃淡交映,舒捲飛舞;荷花綽約多姿、雍容聖潔;含苞待放的花蕾更是含羞帶怯,婀娜嬌媚。尤其對天空中展翅飛翔的蜻蜓的刻畫,為整個畫面增添了靈動,使得整個畫面盎然生機、野趣無限。
啟功的荷花乍看是平淡的,端詳許久,又覺絢爛,與其書法予人之感受相類。其荷花並不注重狀貌的描繪,而是著重表現其飄零的意態,幽靜的情致,荷塘中彌散著一種夢幻般的色彩。
啟功《荷塘清趣》
構圖頗為別致,下幅荷塘,上幅題詩。荷花與荷葉並不豐茂,右下方兩片荷葉以水墨用沒骨法而出,大筆揮灑,筆觸清晰,濕潤淋漓,以水墨的濃淡拉開空間距離,形狀不規整的荷葉反而呈現出一種不拘小節的散淡之美;畫面中心的一枝荷花以細筆寫出,輕柔而率意的線條勾出層層花瓣,以淡藍敷色,旁邊一朵紅色花蕾成為畫面的唯一亮色;最後以頗具書法筆意的筆線畫出雜草,紛雜叢生,隨風而舞。
整幅不論色彩,還是形態,均不講究寫實,而在於營造氛圍。
上幅的詩題章法巧妙,結體優美,字形瘦長,自然清越,瀟灑自如,從詩文之意境和字形之結構來看,均與下幅畫面相契合。
題識:纖塵不染出淤泥,亦有松煙壞色衣。能著通書未解畫,令人句下笑濂溪。一九九零年春日,借居同樂園晴窗,啟功。
溥儒《荷塘清趣》
款識:武陵誰家子,波面雙雙渡。空積心中絲,未成機上素。似共織女期,秋宵苦霜露。心畲畫並題。
溥儒的花卉、花鳥畫,有很高的造詣,有勾勒工筆的,也有寫意的。他的畫作時常展現出雅秀俊逸、高古清幽的藝術風格。謝稚柳評價溥心畲是繼王維、蘇東坡、文徵明、鄭板橋之後,唯一詩書畫三絕者。
齊白石《荷塘清趣》
在本幅《荷塘清趣》中,白石老人畫荷葉以石綠色敷染,摻以藤黃色及墨色,鋪毫刷筆,讓墨色在干濕、虛實、濃淡中形成自然、和諧的塊面;再勾出葉脈紋絡,形成如蔭似蓋的綠葉。
用墨濃中有淡、實中帶虛,層次豐富,兩葉之間,用洋紅塗出荷花、藤黃繪出蓮藕。花苞在田田荷葉之間,有一種「萬綠叢中一點紅」的感覺。幾株藤桿粗細、長短不一,彼此交叉著。畫中的荷葉以厚重的塊面繪出,下半部的橫向線條起伏變化,給人一種微風吹動、水波盪漾的感覺。
賦色酣暢淋漓,富有生機;荷葉團團,蜻蜓落在蓮蓬上的一剎那,也被捕捉了下來,讓整幅荷花活了起來。
題識:借山吟館主者齊璜作於故都。
B. 怎樣畫荷花圖片
C. 荷花的國畫作品
荷花的國畫作品把握了現實中荷花的美感並加以升華,賦予了荷花全新的美感魅力。畫荷作品吸收了多方面的藝術元素,很多荷花作品使人在清新、明凈中體會審美的愉悅,顯示出作者對藝術的把握與領悟的能力。
D. 怎麼畫國畫的荷花圖片
畫國畫荷花方法/步驟:
睡蓮蓮花畫法:
1、淡墨染荷葉;
2、濃墨勾葉筋;
3、曙紅點花瓣;
4、胭脂描花紋。
E. 求著名畫家王雪濤的資料
王雪濤,1903年生,1982年逝世,河北成安人。原名庭鈞,號遲園。畢業於保定高等師范圖畫手工科。1922年入國立北京藝術專科學校西畫科,後轉國畫科。1924年拜齊白石為師,奉師命改名雪濤。藝專畢業後留校任教,兼京華美術專科學校教職。後又從王夢白學小寫意花鳥。「七·七」事變後,毅然辭去教職,以鬻畫課徒為生。解放後,聘為民族美術研究所副研究員,任中國畫研究會常務理事,參與籌備北京中國畫院,畫院成立後任畫師,院務委員。1980年任北京畫院院長。歷任北京市第七屆人大代表、北京市第五屆政協常委、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美協北京分會副主席、北京花鳥畫會會長。
王雪濤是近現代著名的花鳥畫家,對小寫意花鳥畫做出了突出貢獻。他學畫最初的老師是家鄉的大自然,經過西畫的學習,鍛煉了造型能力和色彩感覺,入齊門之後悟到了傳統與現實的連接點,從學王雲以來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前進方向。他的小寫意花鳥畫近師王雲的靈巧意趣,遠學陳淳、華喦的清雋瀟灑天趣盎然,並以明代院體畫的狀物精微、色澤鮮麗豐富了傳統的小寫意畫技巧,因而練就了以速寫強化默記形象的本領,具有準確把握運動中花姿鳥態的高強能力,又善於以靈巧多變的筆墨,在傳統固有色中注入西畫講求的色彩規律,故所畫花鳥蟲魚,刻畫入微,變化多姿,情趣盎然,生動引人,既善於描繪花鳥世界的豐富多彩和活潑生意,又精於表現畫家的心靈感受和動人想像,且能於情景結合中把握轉瞬即逝的機趣,積極表現與時俱新的審美好尚,從而擺脫了明清花鳥畫的僵化程式,創造了清新靈妙雅俗共賞的鮮明風格,成為20世紀借古開今、化西為中的卓有影響的花鳥畫家。
F. 荷花誰畫得好
王冕
王冕(1310—1359),字元章,一字元肅,號煮石山農。浙江諸暨市長寧鄉郝山下人。他的別號很多,有竹齋生、會稽山農、會稽外史、梅花屋主、九里先生、江南古客、江南野人、山陰野人、浮萍軒子、竹冠草人、梅叟、飯牛翁、煮石道者、閑散大夫、老龍、老村等。另外,他還給自己的草堂,先後取了水南軒、浮萍軒、竹齋軒、滿目青山軒、梅竹軒、耕讀軒、心遠軒、竹西軒、聽雪軒、聽秋軒等名稱。他是元代具有愛國主義思想的傑出的詩人和畫家。
王冕隱居在山明水秀的諸暨九里山的水南村。村上共有三戶人家,一年到頭辛苦過活。一條溪水像帶似的流過,挺秀的山巒聳立在屋後,山上竹木茂盛,一片蔥蘢。山光水色相映,景色秀麗,環境清幽,正如他詩篇中所說:「青山隱隱帶江流,江上軒窗面面幽。」他在此地「種豆三畝,粟倍之,梅千樹,桃杏居其半,芋一區,薤韭各百本;引水為池,種魚千餘頭」(《芝園後集》卷十)。王冕一生的大部分時間,就是在這么一個充滿著詩情畫意的山村中度過的。朴實的生活與清幽的山水孕育了他的熱愛生活、熱愛勞動人民的性格,賦予他的詩畫創作以濃厚的生活氣息。
王冕的祖代,原住在關西的王景(函谷關以西)。他的十世祖宗是王德元,在宋朝做清遠軍節度使的官。王德元有兩個兒子,一是王琪,曾任閬州觀察使;一是王琳,做過統制官。從王琳開始遷居諸暨,傳到王冕已經八代了。
王冕的遠祖,無疑是官僚家庭,但傳到王冕的父親已成為一個一貧如洗的農民。徐顯的《稗史集傳》載:「父力農,冕為田家子。」在王冕的《竹齋詩集》中說:「九里先生兩鬢皤,今年貧勝去年多。敝衣無絮愁風勁,破屋牽蘿奈雨何。數畝豆苗當夏死,一畦蘆穄入秋瘥。相知相見無他語,笑看生前白鳥過。」(《九里山中》)「白日力作夜讀書,鄰家鄙我迂而愚。破甑無粟妻子悶,更采黃精作朝頓。」(《過山家》)「江南古客無寸田,半尺破硯輸租錢。好山好水難夤緣,荃房日薄蒙荒煙。」(《有感》)
從這些詩句來看,他是親身參加各種勞動的,讀書作畫不過是他的農余活動,而且是為了生活,以賣畫易米糊口和納租付稅,他寫詩作畫自然與一般士大夫吟風弄月、消愁遣恨有所不同。由於他「耕無寸田,牧無風芻」,生活一年不如一年,冬天無棉絮過冬,草屋破漏無力修補,莊稼抗不住天旱,家中破甑無糧,妻子忍飢挨餓,不得已只好采野菜充飢。在此情況下,自己就不得不直接參加體力勞動,蓬頭赤腳,下田耕種,栽植竹、茶、桑、麻及雜糧等來維持生活。對這種貧苦生活的描述,在有關的著錄中到處可以找到。例如在《竹齋詩集》中還有「我窮衣袖露兩肘,回視囊中無一有」的描寫。在《鐵網珊瑚》里有「今年老異於上年,須發皆白,腳病行不得,不會奔趨,不能諂佞,不會詭詐,不能幹祿仕,終日忍飢過」的記載。盡管有此慘苦遭遇,但他寧願耕作賣畫度日,不願奔走豪門乞食,充分表現了一個藝術家的堅貞不屈的性格。
王冕的出生,一說生於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卒於至正十九年(1359)正月,享年七十三歲。吳榮光《歷代名人年譜》持此說。吳譜還載王冕生日為七月廿二日。一說生於元至元元年(1335),卒於明永樂五年(1407),享年七十三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