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舞荷花
『壹』 印度舞荷花手形怎麼擺
不好意思,我只知道印度舞蹈的一些知識
呵呵 如果喜歡 就把這當精品吧````
印度舞分為北印度舞(Kathak)和南印度舞(BharataNatyam)。北印度舞的音樂為Hinstani,南印度舞蹈則採用了Carnatic音樂,兩種音樂節奏和旋律不同,表現形式也不同。跳Kathak時,腿須筆直,身體曲線始終保持流線形,這種舞蹈講究用誇張的面部表情和豐富的手部動作,結合華麗的服飾和化妝,通過肢體語言而非音樂來演唱來傳情達意;而跳BharataNatyam時,腿可彎曲,身體幅度變化很大,更具欣賞性。
印度舞——表演給神看
對印度人來說,舞蹈不僅是藝術,更有宗教的含意。印度舞源自對神無比虔誠潔凈無私的愛,舞者藉由本身的手指、手臂、眼睛、五官、身體表達和詮釋宇宙間的萬事萬物。所以一些印度舞只在廟里表演給神看,印度舞也因此多了一層神秘色彩。
基本動作:印度舞節奏明快,一段4分鍾舞蹈有大約50多個動作。包括了手勢、眼神、內心所想、面部表情,這種變化萬千的姿勢可以代表人的七情六慾,甚至可以代表天地山水等自然景物和晝夜等自然現象。
● 起舞前,腿保持彎曲,手合起來,行開啟禮。
●手伸展開,腳向前跨一步。隨著音樂開始變換手姿。
●音樂中開始出現「咚咚」的節奏,開始變換腳步動作。
●保持微笑。
●舞蹈動作越來越快,手姿變化豐富。
服裝:在印度,一般只有已婚婦女才穿長達6米的紗麗,但舞者例外,哪怕很年輕的女孩也可以這樣打扮。有時候,舞者也穿PUNJABI:褲子+過膝長衣+長圍巾。褲子的款式有很多,有些寬大,有些緊身。圍巾的系法也不相同,平時可以戴在脖子上,跳舞時系在腰間,增加線條感。PUNJABI已成為時尚,去年日本便風靡這種款式的衣服。
配飾:額頭上貼的長尖形飾物叫BINDI,傳統BINDI很大,上面鑲滿了鑽和寶石。但現在流行的是簡練的款式。女孩一般在結婚或跳舞時佩戴它。眉毛上方的一圈散鑽也可以叫BINDI,表示好運。
紅點:眉心點紅點。跳舞時,為了增加亮度,也可用小鑽代替傳統的紅點。不跳舞的時候,通常只有已婚婦女才能點紅點。
手鐲:印度舞中,手勢是非常重要的舞蹈語言,所以舞者很在意手鐲。佩戴數量很多,最多可達20個。
腳鐲:印度舞中有許多跺腳的動作,要有脆響的聲音,又有急促的節奏,所以腳躅很重要。
手姿:印度舞的一個重要元素是手姿。手部姿態約有100多種,每一種手姿都有特定的意義,有的代表美麗,有的代表和平,有的代表生氣,有的甚至表示醜陋。印度人相信手姿是人和神交流的符號,而不同的神喜歡不同的手姿。
微笑:舞蹈過程中,舞者發自內心的微笑終始如一,表達了喜悅平和的心境。
頭動:頭部有節奏地向左、右動。
腰動:腰部的擺動讓身體婀娜多姿。
腳動:腳尖、腳跟、跺腳。印度舞腳的動作也極具表情。
眼睛:舞蹈時眼睛隨之轉動是印度舞精髓所在。
●印度舞手語變幻莫測。比如用手指臉的姿勢表示美麗,荷花手姿是表演給神看時常用的手姿。手姿不僅表演起來令觀者眼花繚亂,花樣繁多的手姿還反映了表演者活躍的思維,是一種真正的腦部鍛煉,可謂「心靈手巧。」
●跳躍的姿勢代表了印度神鳥「PIKAKE」。跳躍時,注意要眼睛盯著手。這種跳躍姿勢不僅好看,還能練習身體平衡能力,提高骨密度,特別是臀部和骨盆的力量。
●與其他舞蹈不同,印度舞要求跳舞者常常處於半蹲的姿式。這個姿式對大腿和臀部線條很有好處噢,
●想要有風情萬種的眼神嗎?向印度舞學習,頭不動,四面八方轉動你的眼珠,記得轉動的時候要把眼睛睜得大大的。
●提踵立腳趾。印度舞腳的動作,會讓你有美麗的小腿和腳踝。
●舞蹈過程中,肩膀經常要保持端平的姿式,轉頭的動作也會幫助保養你的頸椎。
●跳印度舞時,背部一定要保持挺直。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印度美人擁有全世界最性感的背。
『貳』 舞蹈《詠荷》的作品介紹
碧綠的荷葉,嬌嫩抄的荷花,映襲襯著妙齡少女俏麗的臉龐的,荷葉羅裙,相互交映,組成了一幅美好和諧的畫面,請欣賞由陳依盈、湯邁同學帶來的漢族雙人舞《詠荷》。
《詠荷》融合了多種舞蹈元素,風格飄逸,以古典舞的韻味、優美輕盈的舞姿、高雅的審美情趣、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把古典民族舞的美展現得淋漓盡致。
(2)手舞荷花擴展閱讀
詠荷舞的創作來自於《采蓮曲》唐王昌齡
采蓮姑娘的綢裙子綠得如同荷葉一般,鮮艷的荷花正迎著姑娘的臉龐盛開。采蓮姑娘掩映在盛開的荷塘中時隱時現,直到聽見了《采蓮曲》的歌聲,才知道她們正忙著采蓮。這首詩重要寫采蓮姑娘的俏麗容貌
亭亭玉立的碧綠荷葉和妙齡少女的綠色羅裙融為一體,嬌嫩的荷花映襯著少女俏麗的臉龐。荷葉和羅裙,荷花和面龐相互烘托,交相輝映,共同組成了一幅美好和諧的圖畫。這里寫采蓮少女的衣著容貌,色彩鮮艷而不庸俗,洋溢著濃重的生活力息。
後兩句寫動景,由於荷葉和羅裙、荷花和人面融為一體,所以采蓮姑娘稍微一動就不見了蹤影,直到聽見歌聲才知道她們在荷塘中采蓮。
『叄』 荷花舞首演時間
荷花舞首演時間是1953年。
《荷花舞》舞蹈取材於流傳在隴東、陝北的民間舞「荷花燈」。曾有劉熾等藝術家對其進行過加工,1953年,戴愛蓮首演以高超的編舞技法進行了再創造,以比興的手法,表現了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秉性,以「盛開的荷花」象徵欣欣向榮的祖國。舞蹈形象鮮明、動作流暢、結構凝煉,於簡潔中見功力。
《荷花舞》歌詞:
萬里無雲好晴天。
啊看那荷花在水面。
千萬朵花兒數著它好。
人人見了心喜歡。
千萬朵花兒數著它好。
人人見了心喜歡。
荷花朵朵放光彩。
微風輕輕迎面吹來。
荷花點頭笑顏開。
啊烏烏青紗頭上戴。
微風輕輕迎面吹來。
荷花點頭笑顏開。
『肆』 古典舞《愛蓮說》賞析
古典舞《愛蓮說》是繼《扇舞丹青》之後的又一佳作,其靈感源自宋代詩人周敦頤的散文詩《愛蓮說》。周敦頤的《愛蓮說》中描述了蓮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潔品質,以及它濯清漣而不妖的質朴。在舞蹈《愛蓮說》中,舞者通過中國畫的寫意手法,將蓮花的形象擬人化、象徵化,賦予其詩意。作品以「出污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為核心,通過古典舞的語言重新詮釋了這些美好品質。
舞者用行雲流水般的肢體語言,展現了東方女性古樸典雅之美,同時也表現了蓮花般的潔身自好、不卑不亢、傲然獨立的君子品格。舞者單腿跪地,一個小五花打在胸前,後腿勾翹與上身後仰,構成了一朵「荷花」的造型,既點題又形象。隨後,一個荷花仙子緩緩從地面站起,一隻手半掩著臉,彷彿少女的羞澀,一個轉身,接著半腳尖的立,詮釋了蓮的成長過程,又讓人聯想到亭亭玉立的形象。
整部作品充滿了濃郁的詩情畫意,並運用了寫意象徵的手法,使舞蹈達到了更高的審美境界。從生長環境到體態香氣,再到風度,每一個細節都展現了蓮花的高潔品質。舞者通過優美的舞姿,將蓮花的精神與氣質傳遞給觀眾,讓觀眾感受到了蓮花的高潔與優雅。
《愛蓮說》不僅是一場視覺盛宴,更是一次心靈的洗禮。它通過舞蹈的形式,向觀眾傳達了蓮花的精神與氣質,讓人們在欣賞舞蹈的同時,也能感受到蓮花的高潔品質,領悟到生命的真諦。
舞者們以詩意的舞蹈,將蓮花的精神與氣質展現得淋漓盡致。觀眾彷彿置身於蓮花的世界,感受到了蓮花的高潔與優雅。《愛蓮說》不僅是一場舞蹈表演,更是一次心靈的洗禮,讓人們在欣賞舞蹈的同時,也能感受到生命的真諦。
《愛蓮說》通過舞蹈的形式,向觀眾傳達了蓮花的精神與氣質,讓人們在欣賞舞蹈的同時,也能感受到生命的真諦。這種詩意的表達,不僅提升了舞蹈的藝術價值,也為觀眾帶來了更深層次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