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園百科 » 蘭花圖騰

蘭花圖騰

發布時間: 2025-08-24 23:57:08

蘭花象徵意義是什麼

蘭花的寓意是典雅、高潔、愛國、堅貞不渝,它被稱為花中君子。因其品質非內常高潔容,它和水仙、菊花、菖蒲被稱為是花中四雅。蘭花還與梅花、竹、菊花一起被人們稱為「四君子」。

自古以來中國人民愛蘭、養蘭、詠蘭、畫蘭,古人曾有「觀葉勝觀花」的贊嘆。人們更欣賞蘭花以草木為伍,不與群芳爭艷,不畏霜雪欺凌,堅忍不拔的剛毅氣質,「芝蘭生於深谷,不以無人而不芳」。

(1)蘭花圖騰擴展閱讀:

四君子:梅花、蘭花、翠竹、菊花。

其品質分別是:傲、幽、澹、逸。「花中四君子」成為中國人借物喻志的象徵,也是詠物詩文和藝人字畫中常見的題材。其文化寓意為:梅,探波傲雪,高潔志士;蘭,深谷幽香,世上賢達;竹,清雅淡泊,謙謙君子;菊,凌霜飄逸 ,世外隱士。他們都沒有媚世之態、遺世而獨立。在四君子之中而唯有梅花被古人的智慧創作出「梅花篆字」。

Ⅱ 蘭花的歷史淵源是什麼

蘭花是我國人民最喜愛、最悠久的傳統名花之一,在浙江省餘姚河姆渡遺址出土的文物,揭示了蘭花早在7000年前,就和遠古時代圖騰文化溶為一體,伴隨著中華民族,歷經七千年的風風雨雨,從遠古一直走到如今。隨著歷史的推進,蘭花「不以無人而不芳」的高尚品格和幽香高潔的神韻,歷代文人墨客、有識之士,無不為之仰慕。古往今來,一直被譽為「香祖」、「王者香」、「國香」、「天下第一香」。千百年來,蘭花文化成為華夏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千萬種花卉中最能寄託人類文明意念的花,對人類的社會生活和文學藝術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從保存的大量的蘭辭、蘭賦、蘭章、蘭畫,就足已形成了獨特的蘭文化。蘭花所表現的形態美、色彩美、芳香美,還有自古被人們稱頌的品性美、神韻美、氣質美,以其高潔、清雅、幽香而令國人情有獨鍾。

Ⅲ 蘭花的花語的意義

自古以來人們就把蘭花視為高潔、典雅、愛國和堅貞不渝的象徵. 蘭花象徵高尚、典雅、堅貞不渝 蘭花被視為幽谷中的「君子」,同時也表示虔誠,蘭薰桂馥,以示歷久不衰 蘭:幽玄高雅、超凡脫俗,可以作為知識分子的象徵。而做為一種投資,蘭花經濟也可能帶來良好的經濟效益,所以蘭同時也可以做為商的象徵; 儒學中深厚的「蘭情結」 作者 南通大學博導 周建忠教授 蘭與儒學傳統中人格定位之間能夠建立對應關系,與它的生物學特性有關:蘭花葉態綽約多姿,色澤終年常青,花朵幽香高潔,具備了符合民族審美趣味的形式;其社會學意義亦由來已久,它以獨有的天姿神韻,最早介入古典貴族生活的各個側面,最早載入歷史典籍,並進入了儒者的審美視野;或許還與它那段奇特而神秘的際遇有關:懷才不遇的孔子見隱谷中蘭與眾草為伍,頓起身世之感,從此確立了蘭與儒家人格的內在聯系,而這種花與人之間同位一體的思維模式則來自人類的圖騰崇拜。 蘭是花之驕子。從蘭花的外形、姿態、生存環境、內在氣質方面,人們更多地習慣於對蘭的象徵意義進行詮釋,並且成為一種固定的符號、定向的語碼。所有愛蘭、植蘭、賞蘭、詠蘭之人,都從蘭花身上吸取道德的力量,從而自覺地塑造、提升、升華自身的人格與胸懷。它的文化內涵既可發展為孔子那種「當為王者香」的理想和不為貧賤失意所動的人格信仰,亦可發展為屈原個人美德的保持與追求。總之,蘭象徵了儒學的人格理想:德行高雅,堅持操守,淡泊自足,獨立不遷。 圖騰與蘭: 介入人類精神生活的肇始 圖騰文化是原始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它產生於萬物有靈論的原始思維模式。蘭花作為個人圖騰有這樣三個特徵,第一,人就是圖騰,圖騰就是人。第二,人往往用圖騰來做自己的名字。第三,人和圖騰同生死共存亡,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忽隱忽現存在著的保護神。圖騰崇拜到後來慢慢淡漠了,成為人類遙遠模糊的記憶,但在後代生活中,還能找到它的痕跡。《左傳·宣公三年》記載了鄭穆公出生與死亡皆跟蘭花有關的圖騰故事。鄭文公「賤妾」燕夢見天使贈她蘭花並告訴她「以是為爾子」,後果然懷孕生子,取名為蘭,即鄭穆公。鄭穆公即位22年後,一次病了,他說:「蘭花死了,我恐怕也要死了吧,我是靠著它出生的。」於是「刈蘭而卒」。這個故事中的「征蘭」之義,正是圖騰文化的體現。離開了圖騰文化,就無法理解故事中蘭花的神秘性與特殊性。不僅歷史典籍中留下了圖騰文化的痕跡,文學作品中也不乏此類例證。漢樂府《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女主人公名蘭,正是遠古個人圖騰痕跡的表現特徵,「蘭芝」,即「芝蘭」,「芷蘭」,就是蘭花。「蘭花」的圖騰意義在詩中亦有明顯的表現,如劉蘭芝投河自盡前,焦仲卿對其母親說:「今日大風寒,寒風摧樹木,嚴霜結庭蘭。」嚴霜籠罩,煎逼庭蘭,則意味著主人公的生命悲劇即將發生,就像鄭穆公「蘭花死了,我恐怕也要死了吧」的預言徵兆一樣,這是蘭圖騰文化的深層制約與潛在影響。通過「原型」研究,可以揭示出「滲透著多少世紀以來由秘傳的崇拜傳統小心翼翼地保存下來的難以理解的奧秘」。蘭即是這樣一個「原型」。 蘭對早期貴族和民間生活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在秉蘭拂惡、贈蘭傳情、沐蘭致祭、執蘭迎祥、紉蘭上朝、燃蘭溢香、藉蘭祭祀等活動中,人們與蘭建立了各種的關系。 這些蘭文化的初期形態充分說明,那些從事政治活動和祭祀活動的人(我們可以視他們為儒者的前身),他們大量地接觸蘭、運用蘭,雖與功利目的聯系在一起,沒有形成明確的倫理涵義,卻為以後孔子對蘭的審美意象的界定提供了重要前提。 孔子與蘭: 奠定了蘭的文化內涵 「蘭當為王者香」。孔子在外周遊十多年,始終沒有得到任用,於自衛返魯途中,見蘭花獨茂,由是觸景生情,感慨萬端:「夫蘭當為王者香,今乃獨茂,與眾草為伍,譬猶賢者不逢時,與鄙夫為倫也。」他以蘭比為賢臣,實際上是自比,說自己周遊列國,卻生不逢時,得不到重用,就像獨茂的蘭與眾草為伍一樣,只好與鄙夫為伍。孔子的感慨,對後代影響最大的,莫過於「蘭當為王者香」一句,幾乎所有涉及到蘭花的文章、著作都會提到它。此句的本意是「蘭應當為王者提供香氣」,即蘭花應是國君欣賞的高級花卉,亦是從賢者為臣為相輔佐國君之角度設喻的。但後來的蘭學著作中,卻改為「蘭有王者香」、「王者之香」。如潘天壽《題蘭石圖》詩雲:「閑似文君春鬢影,清如冰雪藐姑仙。應從風格推王者,豈僅幽香足以傳。」 蘭花的人格象徵是高潔、幽貞。孔子又說過,「芝蘭生於深林,不以無人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窮困而改節。」這句話出自《孔子家語·在厄》。而且,孔子關於蘭花「不以無人而不芳」的美德境界,亦 成為先秦時期儒家的共識,如《荀子·宥坐》:「且夫芷蘭生於深林,非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之學,非為通也,為窮而不困,憂而意不衰也。」後代詠蘭詩對此又進行了演繹、發揮。朱熹《蘭澗》:「光風浮碧澗,蘭枯日猗猗。竟歲無人采,含薰只自知。」康熙《詠幽蘭》:「婀娜花姿碧葉長,風來誰隱谷中香。不因紉取堪為佩,縱使無人亦自芳。」 蘭花香味有特殊性:「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孔子還說,「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 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處者焉。」(《孔子家語·六本》)。此處以芝蘭之香喻君子美德,強調了道德的教育感化作用,體現了儒學重社會功用的特點。蘭的幽香清遠合於君子德行的高貴雅潔,不媚流俗。 歷代詩歌詠頌蘭香的,更是不勝枚舉,如:陶淵明《飲酒》:「幽蘭生前庭,含薰待清風。清風脫然至,見別蕭艾中。」「蘭當為王者香」、「芝蘭生於深林,不以無人不芳」、「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孔子在蘭的自然屬性與儒家的人格特徵之間找到了呼應與契合,並藉助於蘭的文化意象使儒家的人格特徵得以直觀、清晰的表達,同時,蘭的文化內涵亦由此產生。 鄭思肖與蘭: 蘭文化內涵的發展與延伸 儒學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在漫長的社會發展過程中,既保持著自身的價值觀念———這一種文化能夠存在的根基,同時,又不斷應對現實的動盪帶來的挑戰。而這動盪在中國社會中最激烈的莫過於江山易主,尤其是政權淪落外族之手。在這種時候,儒學人格往往表現為:堅貞的操守、張揚的個性。這一人格定位在鄭思肖的畫風中得以集中完整的體現。鄭思肖,宋末元初著名詩人、畫家。宋亡後隱居蘇州,坐卧必南向,自號所南,以示不忘宋室之意。據《遺民錄》載,他「精墨蘭,自更祚後,為畫不畫土,根無所憑借。或問其故,則雲:『地為人奪去,汝有不知耶?』」 他畫露根蘭、無土蘭,寄託他的亡國之思。鄭思肖詠蘭守志的行為還成了後代遺民的典範。如倪瓚在元亡後,扁舟箬笠,往來湖泖間,其《題鄭所南蘭》:「秋風蘭蕙化為茅, 南國凄涼氣已消。只有所南心不改,淚泉和墨寫《離騷》。」 明末清初相似的現實境遇使鄭思肖成為更多畫蘭畫家師法的對象。朱元璋的後裔、八大山人朱耷,在《題蘭石》詩中說:「王孫書畫出天姿,慟憶承平鬢欲絲。長借墨花寄幽興,至今葉葉向南吹。」 鄭思肖的畫蘭傳統,直接影響到漫長的畫蘭歷史。明清時,這一傳統已衍變為不拘一格,亦不拘一法———畫蘭不畫土,著重張揚個性。 明代·佚人《蘭花》圖(旅順博物館藏)有王武題詩:「鄭生太迂魯,畫蘭不畫土。造物亦何心,春風自含吐。時去等飄蓬,知後落誰取。」清·諸升《蘭竹圖冊》(旅順博物館藏),亦畫蘭不畫土。清·原濟(石濤)《芬蘭圖》(南京博物館藏)畫兩支有根無土之蘭,並有題詩「根已離塵何可奪」,主要取法徐渭、朱耷、原濟等人畫風的揚州八怪,亦以畫蘭擅長,其中汪士慎、李鱓、李方膺、鄭燮畫蘭尤為著名。 從鄭思肖到揚州八怪等蘭花題材的詩畫中,堅持操守,張揚個性成為共同的主題。由此可以看到儒學傳統的人格特徵發生了一些變化,如由推崇「王者香」的高雅變為崇尚個性的張揚,由「不以無人而不芳」的自賞變為不改其志的堅貞,這是儒學注重個體道德修養的傳統在新的現實環境中發生的衍變,它們並沒有突破或逸出儒學的價值范疇,而是對傳統人格定位的補充、延伸。 陳之藩與蘭: 文化遊子的眷戀情緒 陳之藩著有《失根的蘭花》。 作為海外遊子,在異國看到故鄉的花草而產生感慨: 「花搬到美國來,我們看著不順眼;人搬到美國來,也是同樣不安心」,「祖國的山河,不僅是花木,還有可歌可泣的故事,可吟可詠的詩歌,是兒童的喧嘩笑語與祖宗的靜肅墓廬,把它點綴美麗了」。 最後,作者寫道:宋末畫家鄭思肖畫蘭,連根帶葉均飄於空中,人問其故,他說:「國土淪亡,根著何處?」國,就是根,沒有國的人,是沒有根的草,不待風雨折磨,即枯萎了。 這題目來自鄭思肖畫蘭的故事,但全篇幾乎沒有對蘭花形、色、香的種種介紹,只是圍繞「國土淪亡,根著何處」立意,用「根」喻故土,以「蘭花」喻人,以「失根的蘭花」喻飄零異邦的人及其悲涼惆悵的心情。「失根的蘭花」成為文中情思的聚合點,使故國之思,故園之戀表現得更深沉、真摯。 陳之藩用「失根的蘭花」自喻,足見他深厚的儒學素養。因為蘭花是有中國傳統文化特徵的象徵意象,它身上積淀了一個民族的歷史。從話語層面看,作者思戀的是故園的「花花朵朵」,是「故宮的石階」,是「母親」;從歷史意蘊層面看,他思戀的是傳統文化,因為「祖國的山河,不僅是花木,還有 可歌可泣的故事,可吟可詠的詩歌,是兒童的喧嘩笑語與祖宗的靜肅墓廬」。陳之藩說:「是多少多少年的歷史,才產生一點傳統;是多少多少年的傳統,才產生一點風格。」這種對正在消失的傳統與風格的珍愛,是「失根的蘭花」的深層寓意所在。他與鄭思肖的不同之處在於,蘭花作為儒學傳統人格的象徵,在鄭思肖筆下只是「失土」,失去了滋養它的國土,然而文化根基仍在。而陳之藩的蘭花失去的與其說是國土,不如說是「蘭花」 賴以為生的文化土壤,那是「失根」之痛。因此,陳之藩們不僅是地域意義上的遊子,更是文化意義上的遊子。 從上文可以看到,蘭與儒學傳統中的人格定位有著密切的關系。蘭作為一種人格的象徵,它的內涵不是單一的,而是多重的。自孔子對它的文化內涵作了人格化定位後,蘭文化顯示了自身的延展性,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對儒學人格進行調整、補充。 人們說蘭、畫蘭、詠蘭、寫蘭,其實是在解讀自身,是在蘭的品格中讀自己的精神境界。因此,將蘭推為「王者之香」,又何嘗不是對自己所選擇的價值觀念的贊賞與珍視?但在種種變化之中,有一點是始終如一的,即蘭在儒學人格的象徵譜系中有著「王者」的地位,這可追溯到圖騰崇拜的心理機制,但也說明了儒學中濃厚的「蘭情結」。

Ⅳ 中國從古到今的圖騰有哪些

圖騰是群體的標志,旨在區分群體。運用圖騰解釋神話、古典記載及民俗民風,往往可獲得舉一反三之功。圖騰就是原始人迷信某種動物或自然物同氏族有血緣關系,因而用來做本氏族的徽號或標志。

居住在雲貴川三省交界處四川大涼山地區的彝族人民,至今仍保留了豐富而又歷史淵遠的天文學知識,他們以十二獸紀日,今天是鼠日,明天即牛日,虎日趕虎街,豬日趕豬街。有些地方建十二獸神廟,每年舉行祭禮活動,在肅穆庄嚴的氣氛中跳十二獸神舞蹈。「老鼠過街,人人喊打」這保俗語表明人們普遍對老鼠的憎惡。然而,遠古時代的不少氏族、部落卻認為自己的始祖是老鼠,並為自己是老鼠的後代而自豪,他們描繪、雕刻老鼠的形象,在儀式或節目期間隆祀厚祭,祈求鼠祖先的保護。白族虎氏族認為其始祖為雄性白虎,虎也不會傷害他們。當要出遠門時,一定要選在屬虎的那天,認為只有這樣,做事才會吉祥如意。有的人從遠方回來,也一定要算準日期,只有虎日才進門坎。白族雞氏族則傳說他們的祖先是從金花雞的蛋里孵化出來的,認為公雞知吉凶,會保佑他們。在遷徙時,將東西裝在背籮里,上面放一隻公雞。到達新遷地區後,公雞在什麼地方叫,就在什麼地方安家。在他們看來,公雞叫的地方,就是最吉利的。中國的龍,具有圖騰的基本特徵,它是各民族共同崇奉的圖騰神。在《說文解字》中解:「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大能小,能長能短,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淵。」傳說炎帝、黃帝、堯、舜和漢高祖劉邦的誕生及其形貌,都與龍有關,是龍種、龍子。古越人也以為自己是龍種,故斷發紋身,以像龍子。

直至今日,我們還常說「龍的傳人」或「龍的子孫」,這些都是圖騰祖先觀念的殘余。至於龍圖騰神觀念,更為普遍,大多數民族都曾把龍視為保護神。野豬神是北方狩獵民的崇拜對象,在滿族中列為大神,說它身比山高,鬢毛如林,山裡的溝谷都是它的獠牙所害,是部落守護神。把牛視為遠古創世神獸的有納西族。在納西族書中記述了這頭在大海中巨卵孵出的神牛,角頂破天,蹄踏破地,造成天搖地動,由納西族人始祖開天七兄弟和開地七姊妹將它殺死,用牛頭祭天,牛皮祭地,肉祭泥土,骨祭石頭,肋祭山嶽,血祭江河,肺祭太陽,肝祭月亮,腸祭道路,尾祭樹木,毛祭花草。於是,便有了晴朗明亮的天空日月,才有了萬物生長的清靜世界。從此,牛才作為神聖物用來做祭聖物,用來做祭祀天地山川的犧牲供品。納西族十分崇敬牛神。對馬的崇拜多流傳於北方游牧民與游獵民中。保安族中流傳有雪白神馬的神話。滿族有供奉馬神習俗,清代文獻中多有祭馬神儀和修建馬神廟的記述。達斡爾族人稱神馬為「溫古」,這種神馬不準女人騎,可隨處吃、走,不準人驅趕,甚至可以在田中隨意吃秧苗。神馬多為全白色,全尾全鬃,從不修剪,並常在鬃尾拴五綵綢作為標志。

圖騰崇拜是一種最原始的宗教形式。

"圖騰一詞來源於印第安語"totem",意思為"它的親屬","它的標記"。在原始人信仰中,認為本氏族人都源於某種特定的物種,大多數情況下,被認為與某種動物具有親緣關系,於是,圖騰信仰便與祖先崇拜發生了關系,在許多圖騰神話中,認為自己的祖先就來源於某種動物或植物,或是與某種動物或植物發生過親緣關系,於是某種動、植物便成了這個民族最古老的祖先。例如,"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史記》)玄鳥便成為商族的圖騰。因此,圖騰崇拜與其說是對動、植物的崇拜,還不如說是對祖先的崇拜,這樣更准確些。圖騰與氏族的親緣關系常常通過氏族起源神話 和稱呼體現出來。如鄂倫春族稱公熊為"雅亞",意為祖父,稱母熊為"太帖",意為祖母。鄂溫克人稱公熊為"和克"(祖父),母熊為"惡我"(祖母)。苗、瑤、畲的盤瓠傳說。匈奴狼的傳說(《魏書·高車傳》匈奴單於生二女,姿容甚美,國人皆以為神,單於曰:'吾有此女安可配人,將以與天。'乃築高台,置二女其上,曰'請天自迎之'。經三年,復一年,乃有一老狼,晝夜守台嗥呼。其小女曰:'吾父使我處此,欲以與天,而今狼來,或神物天使之然'。下為狼妻,而產子。後遂繁衍成國,故其人好引聲長歌,又似狼嗥。)侗族傳說其始祖母與一條大花蛇交配,生下一男一女,滋生繁衍成為侗族祖先。

"totem"的第二個意思是"標志"。就是說他還要起到某種標志作用。圖騰標志在原始社會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它是最早的社會組織標志和象徵。它具有團結群體、密切血緣關系、維系社會組織和互相區別的職能。同時通過圖騰標志,得到圖騰的認同,受到圖騰的保護。圖騰標志最典型的就是圖騰柱,在印第安人的村落中,多立有圖騰柱,在中國東南沿海考古中,也發現有鳥圖騰柱。浙江紹興出土一戰國時古越人銅質房屋模型,屋頂立一圖騰柱,柱頂塑一大尾鳩。故宮索倫桿頂立一神鳥,古代朝鮮族每一村落村口都立一鳥桿,這都是圖騰柱的演變而來。圖騰的標志作用幾乎體現在各個方面,如:

1、旗幟、族徽

中國的龍旗,據考證,夏族的旗幟就是龍旗,一至沿用到清代。古突厥人、古回鶻人都是以狼為圖騰的,史書上多次記載他們打著有狼圖案的旗幟。"西夏狼主"50年代,哈薩克族部落有的還打著狼旗。東歐許多國家都以鷹為標志,這是繼承了羅馬帝國的傳統。羅馬的古徽是母狼,後改為獨首鷹,東羅馬帝國成立後,又改為雙首鷹。德國、美國、義大利為獨首鷹,俄國(原始圖騰為熊)、南斯拉夫為雙首鷹。表示為東羅馬帝國的繼承人。波斯的國徽為貓,比利時、西班牙、瑞士以獅為徽志。這些動物標志不是人們憑空想像出來的,它原於原始的圖騰信仰。

2、服飾

瑤族的五色服、狗尾衫用五色絲線或五色布裝飾,以象徵五彩毛狗,前襟至腰,後襟至膝下以象徵狗尾。畲族的狗頭帽。(據傳說,盤瓠為人身狗首形象。畲族傳說,其祖先為犬,名盤瓠其毛五彩。高辛帝時,犬戎犯邊,國家危機。高辛帝出榜招賢,謂有能斬番王首來獻者,妻以三公主。龍犬揭榜,前往敵國,乘番王不備,咬下番王首級,銜奔會國,獻於高辛帝。高辛帝因其是狗,不欲將公主嫁他,正在為難之際龍犬乎作人語:"你將我放入金鍾之內,七天七夜,就可以變成人形。"到了第六天,公主怕他餓死,打開金鍾一看身已變成人形,尚留一頭未變。於是盤瓠穿上大衣,公主戴上狗頭冠,他們就結婚了。)

3、紋身

台灣土著多以蛇為圖騰,有關於百步蛇為祖先化身的傳說和不 准捕食蛇的禁忌。其紋身以百步蛇身上的三角形紋為主,演變成各種曲線紋。廣東蛋戶自稱龍種,綉面紋身,以像蛟龍之子,入水可免遭蛟龍之害。土蕃奉彌猴為祖,其人將臉部紋為紅褐色,以模仿猴的膚色,好讓猴祖認識自己。

4、圖騰舞蹈

即模仿、裝扮成圖騰動物的活動形象而舞。塔吉克人舞蹈作鷹飛行狀。朝鮮族的鶴舞。龍舞、獅舞。

圖騰崇拜與禁忌

圖騰崇拜首先要敬重圖騰,禁殺、禁捕,甚至禁止觸摸、注視,不準提圖騰的名字。圖騰死了要說睡著了,且要按照葬人的方式安葬。江蘇宜興人古為蛇圖騰,因此對家蛇絕對不能打殺,認為在床上、米囤上發現家蛇為吉祥,在檐梁發現為凶,應立即迴避。有時還要點燃香燭用食品來供奉。瑤族"男頭女肩"皆貴,不能負重。尼泊爾崇拜牛,以之為國獸,禁殺、禁捕,禁止穿用牛皮製品。因國獸泛濫,不得不定時將其"禮送"出國。其次要定時祭祀圖騰。清·劉錫誠《嶺表紀蠻》:"每值正朔家人負狗環爐灶三匝,然後舉家男女向狗膜拜,是日就食,必扣槽蹲地而食,以為盡禮"。

圖騰犧牲與圖騰聖餐

一般來說對圖騰要敬重,禁止傷害,但有時卻有極其相反的情況。有的部落獵取圖騰獸吃,甚至以圖騰為犧牲。之所以獵吃圖騰獸,是因為圖騰太完美了,吃了它,它的智慧、它的力量、它的勇氣就會轉移到自己身上來。但吃圖騰獸與吃別的東西不同,要舉行隆重的儀式,請求祖先不要怪罪自己。如鄂溫克人獵得熊,只能說它睡著了,吃肉前要一起發出烏鴉般的叫聲,說明是烏鴉吃了肉,不能怪罪鄂溫克人。且不能吃心腦肺食道等部位,因為這些都是靈魂的居所,吃後,對遺骸要進行風葬,用樹條捆好,然後放在木架上,與葬人基本相同。以圖騰作為犧牲來祭祖,是以圖騰獸為溝通人與祖先神靈的一種媒介。原始人相信,自己的靈魂與圖騰的靈魂是平等的,只是軀殼不同,死,只是靈魂脫離軀換了一個家,而在陰間 的家裡,自己族類與圖騰族類的靈魂居住在同一個地方。殺圖騰,是以圖騰的靈魂為信使,捎信給祖先靈魂,讓其在冥冥中保佑自己。讓圖騰靈魂轉達自己的願望。如印第安烏龜族人殺龜祭祖。壯族的"螞拐節"即青蛙節,壯族以青蛙為圖騰。分三個階段:找螞拐、孝螞拐、葬螞拐。正月初一,全體出動找螞拐,先捉到者,放七聲地炮,敬告天地,被尊為螞拐郎,成為節日首領,迎回螞拐,密封於寶棺之中,再端入花樓,在震天動地的銅鼓聲和鞭炮聲中送往螞拐亭。從初一到月底,是給螞拐守孝,晚上還要為螞拐守靈。守靈滿25夜後,葬蛙,殺雞宰鴨,蒸五色飯,早飯後送到墳場安葬,還要打開上一年的寶棺,視螞拐顏色以卜吉凶。

所謂圖騰,就是原始時代的人們把某種動物,植物或無生物當作自己的親屬,祖先或保護神。相信它們不僅不會傷害自己,而且還能保護自己,並且能獲得它們的超人的力量,勇氣和技能。人們以尊敬的態度對待它們,一般情況下不得傷害。氏族,家族等社會組織以圖騰命名,並以圖騰作為標志。

所謂圖騰文化,就是由圖騰關念衍生的種種文化現象,也就是原始時代的人們把圖騰當做親屬,祖先或保護神之後,為了表示自己對圖騰的崇敬而創造的各種文化現象,這些文化現象英語統稱之為totemism。

圖騰文化是人類歷史上最古老,最奇特的文化現象之一,圖騰文化的核心是圖騰觀念,圖騰關念激發了原始人的想像力和創造力,逐步滋生了圖騰名稱、圖騰標志、圖騰禁忌、圖騰外婚、圖騰儀式、圖騰生育信仰、圖騰化身信仰、圖騰聖物、圖騰聖地、圖騰神話、圖騰藝術等,從而形成了獨具一格,絢麗多彩的圖騰文化。

圖騰標志或稱圖騰徽號,即以圖騰形象作為群體的標志和象徵。它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社會組織標志和象徵,具有識別和區分的作用。圖騰標志與中國文字的起源有關。

圖騰

將某種動物或植物等特定物體視作與本氏族有親屬或其他特殊關系的崇拜行為。原始社會中宗教的最初形式之一。圖騰為印第安語totem的音譯,源自北美阿耳貢金人奧季布瓦族方言ototeman,意為他的親族 ,即指一個氏族的標記或圖徽。處於氏族社會的原始人相信本氏族起源於某一動物、植物或其他特定物類,並認為這種物類是其氏族的象徵和保護者,因而對之加以特殊愛護並舉行各種崇拜活動。而且,原始人一般對這些物體持禁殺、禁食或禁止觸摸等謹慎和敬畏態度。原始氏族社會的這類現象即被稱為圖騰崇拜。原始人還常用繪畫或雕刻等來作為其氏族圖騰的形象及標志,將之置於房屋、帳棚、柱子、旗幟等器物之上,如立於村頭或家宅前的圖騰柱等;有的圖騰亦被作為文身的圖像或起著其他裝飾作用,如被繪於某種木片和石片上,或被安裝在帽子及盾牌上等。這些作為氏族標記和徽章的圖騰形象均被認為具有某種靈性或神秘力量,能夠保護本氏族的生存延續和發展壯大。

圖騰崇拜是一種最原始的宗教形式。「圖騰一詞來源於印第安語「totem",意思為「它的親屬」,「它的標記」。在原始人信仰中,認為本氏族人都源於某種特定的物種,大多數情況下,被認為與某種動物具有親緣關系,於是,圖騰信仰便與祖先崇拜發生了關系,在許多圖騰神話中,認為自己的祖先就來源於某種動物或植物,或是與某種動物或植物發生過親緣關系,於是某種動、植物便成了這個民族最古老的祖先。例如,「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史記》)玄鳥便成為商族的圖騰。因此,圖騰崇拜與其說是對動、植物的崇拜,還不如說是對祖先的崇拜,這樣更准確些。圖騰與氏族的親緣關系常常通過氏族起源神話 和稱呼體現出來。如鄂倫春族稱公熊為「雅亞」,意為祖父,稱母熊為「太帖」,意為祖母。鄂溫克人稱公熊為「和克」(祖父),母熊為「惡我」(祖母)。苗、瑤、畲的盤瓠傳說。匈奴狼的傳說(《魏書·高車傳》匈奴單於生二女,姿容甚美,國人皆以為神,單於曰:『吾有此女安可配人,將以與天。』乃築高台,置二女其上,曰『請天自迎之』。經三年,復一年,乃有一老狼,晝夜守台嗥呼。其小女曰:『吾父使我處此,欲以與天,而今狼來,或神物天使之然』。下為狼妻,而產子。後遂繁衍成國,故其人好引聲長歌,又似狼嗥。)侗族傳說其始祖母與一條大花蛇交配,生下一男一女,滋生繁衍成為侗族祖先

Ⅳ 什麼是蘭花之戀

蘭花之戀
以香誘人、以花悅人、以葉動人、以韻冶人的中國蘭花,是我國人民最喜愛的傳統名花之一。她葉態綽約多姿,葉色四季常青,花朵高潔幽香,生性高雅、聖潔、飄逸、瀟灑。數千年來,蘭花素有「香祖」、「王者之香」和「天下第一香」之稱。

蘭花超凡脫俗,氣質高雅,姿、色、香、韻俱佳,古往今來,不知多少人為她所陶醉、為之所傾倒。人們愛蘭、賞蘭、尋蘭、種蘭、詠蘭、畫蘭,創造了輝煌絢麗的蘭花文化。

蘭花幽香遠逸,瓢漫四方,沁人肺腑,利人健康。她香味清逸高雅,花品崇高大度,深受國人的喜愛,一蘭在屋滿室生香,嗅之去煩盪濁,給人有安神舒心的感覺。「庭院有蘭,清香彌漫;居室有蘭,滿堂飄香。」「蘭生香滿路,清芳倍幽遠」。「秋蘭蔭到池,池水清且芳」。幽幽蘭香,菲菲襲人,共和國開國元勛朱德元帥詩的語言概括是:「清芳誰及勝蘭花」。這些流芳溢香的詩句,充滿了對蘭香的贊美。

我愛蘭花,不僅因為她的芳香可愛,更因為她立意堅貞,並具有育人善化的功能而載譽千古。兩千多年前,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賞蘭於幽谷,停車撫琴頌蘭為「王者香」,孔子贊蘭曰:「不以無人而不芳,不因清寒而萎瑣;氣若蘭兮長不改,心若蘭兮終不移」。孔子將中華民族審美的核心「善」十分精確地融入了蘭花。戰國時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又將愛國的情操注入了蘭花,將蘭花之美有機地轉換成對祖國的愛,屈原歌頌蘭花其實是歌頌祖國美、生活美、人品美、理想美。數千年裡,歷朝歷代,我國人民不斷以兩個文明的成果來灌澆和滋養中國蘭花,以至蘭花成了中華民族愛美向善求真的結晶,國蘭可以說是中華民族優秀品德的結晶之花,是哲理之花。著名彝族詩人阿洛可斯夫基也寫歌贊道:「都說你質朴高雅,都說你清秀多彩,我道你是心中的神女,生生世世永難忘。王者之香,有多少人能理解,你擠滿眉頭的憂傷,有多少人能明白,你不和牡丹爭長短的情懷。」

我愛蘭花,因為我國人民的日常生活中也處處都與蘭有關:人們將友誼美稱為「義結金蘭」,文章寫得好稱為「蘭章」,舞蹈和戲曲表現中美妙的手勢名為「蘭花手」,中國繪畫中飄逸有姿的線條稱之為「蘭葉描」,甚至人們將40餘種不是蘭花的花卉如:白玉蘭、君子蘭、紫羅蘭、米蘭、佩蘭、木蘭等等均安上了「蘭」的美名。數千年裡,我國人民生兒育女以「蘭」取名者更不計其數。可見蘭花早已成了我國人民生活中寄予美好理想和殷切期望的圖騰。

我愛蘭花,她種類繁多、花形豐富,一年四季常開不敗。新年伊始元旦為首,雲南產的「大雪素」和「小雪素」含苞綻放,為此人們稱之為「元旦蘭」;春節,辭舊歲迎新年,我國台灣以及南方諸省產的「墨蘭」在此時競芳,人們稱其為「報歲蘭」;初春之時四川特產「春劍」蘭飄香於天府,繼之「春蘭」開遍神州、香逸大江南北;暮春「送春蘭」送春歸去;初夏「九華蘭」繁花迎夏至;夏日炎炎「四季蘭」相繼吐芳;秋風送爽「秋蘭」綠葉素花更幽香;冬季里百花凋零,「寒蘭」卻萬紫千紅傲昂迎霜雪。我國傳統名花中有哪一種能四季飄香,月月開花美神州呢?唯有中國蘭花。

我愛蘭花,因她神韻感人。蘭花原生於山野,帶著質朴的神韻和風采。她潔身自愛,與世無爭,「不以無人而不芳」。她不隨波逐流,不趨炎附勢。她堅忍不拔,頑強不屈,「不因清寒而改節」。唐代李群玉在《贈元紱》中贊她:「蘭秋香不死,松晚翠方深」。北齊劉晝在《劉子·大質》中贊曰:「丹可磨而不可奪其色,蘭可燔而不可滅其馨,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金可銷而不可奪其剛」。這是對蘭花高風亮節、氣貫長虹美德的深刻描述和熱情謳歌。蘭風、蘭節、蘭德、蘭操,曾給了無數人以深刻的啟迪和極大的激勵。

我愛蘭花,她不僅風采秀麗、氣質高雅、觀賞價值極高,有很高的文化底韻,更有很高的經濟價值。在古代,曾有「株蘭千金」的記載。今天,市場經濟高速發展,蘭花作為一種高雅商品進入流通領域,身價更是百倍。中國蘭花中有許多1萬元至100多萬元一苗的奇異珍品,人們稱其為「活的文物」和「綠色寶石」。蘭花中更有從1元至10000元之間數千個級別的系列品種,社會的需求量更大。我國台灣省每年出口到韓國和日本去的中國蘭花超過30億新台幣。我國內地蘭花的外銷每年也多達數億元人民幣,這中間尚未包括中國蘭花精品珍種的外銷額。中國蘭花內需的數量更大。蘭花以她獨特的自然魅力、高雅的藝術魅力、可貴的人格魅力而贏得了人們的青睞,人們從內心深處喜歡她、呼喚她、欣賞她,對她情有獨鍾,傾心有加,視之如寶。

我愛蘭花。

熱點內容
門廳綠植選擇 發布:2025-08-25 01:34:50 瀏覽:859
七夕辣條 發布:2025-08-25 01:28:59 瀏覽:570
唯美五月天丁香 發布:2025-08-25 01:21:34 瀏覽:580
情人節棋牌 發布:2025-08-25 01:21:26 瀏覽:124
倪海棠找到 發布:2025-08-25 01:03:16 瀏覽:310
山東樹樁盆景 發布:2025-08-25 00:27:14 瀏覽:799
上海盆景名人 發布:2025-08-25 00:11:05 瀏覽:405
蘭花圖騰 發布:2025-08-24 23:57:08 瀏覽:228
自由步插花 發布:2025-08-24 23:49:33 瀏覽:657
蘭花種荷 發布:2025-08-24 23:43:23 瀏覽: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