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園百科 » 荷花緣起圖

荷花緣起圖

發布時間: 2025-08-22 10:50:20

㈠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全文是什麼

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今晚在院子里坐著乘涼,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光里,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月亮漸漸地升高了,牆外馬路上孩子們的歡笑,已經聽不見了;妻在屋裡拍著閏兒,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帶上門出去。

沿著荷塘,是一條曲折的小煤屑路。這是一條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長著許多樹,蓊蓊鬱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楊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樹。沒有月光的晚上,這路上陰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卻很好,雖然月光也還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個人,背著手踱著。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個世界裡。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

像今晚上,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 在都可不理。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

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並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雲,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

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而楊柳最多。這些樹將一片荷塘重重圍住;只在小路一旁,漏著幾段空隙,像是特為月光留下的。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但楊柳的豐姿,便在煙霧里也辨得出。

樹梢上隱隱約約的是一帶遠山,只有些大意罷了。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採的,是渴睡人的眼。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裡的蛙聲;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麼也沒有。

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采蓮是江南的舊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時為盛;從詩歌里可以約略知道。采蓮的是少年的女子,她們是盪著小船,唱著艷歌去的。采蓮人不用說很多,還有看采蓮的人。那是一個熱鬧的季節,也是一個風流的季節。梁元帝《采蓮賦》里說得好:

於是妖童媛女,盪舟心許;鷁首徐回,兼傳羽杯;棹將移而藻掛,船欲動而萍開。爾其纖腰束素,遷延顧步;夏始春余,葉嫩花初,恐沾裳而淺笑,畏傾船而斂裾。

可見當時嬉遊的光景了。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 在早已無福消受了。

於是又記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

今晚若有采蓮人,這兒的蓮花也算得「過人頭」了;只不見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這樣想著,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輕輕地推門進去,什麼聲息也沒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一九二七年七月,北京清華園。

(1)荷花緣起圖擴展閱讀:

散文具有「文眼」, 這是我國古代散文一條傳統的藝術經驗。唯有「眼」,題旨才會有隱顯意境, 才會有虛實, 剪裁才會有詳略, 結構才會有疏密。

《荷塘月色》是十分注重「眼」的安設的, 並且充分地使之成為構思的「焦點」, 也成為將作品的思想與藝術辯證統一起來的「凝光點」。

《荷塘月色》 一開篇就點出文章的「文眼」———「這幾天心裡頗不平靜」。接著寫小路的「靜」、月色朦朧的「靜」, 來反襯作者的「心裡頗不寧靜」。

再接著以荷塘四周蟬聲和蛙鳴的「鬧」突出荷塘月色的「靜」, 又聯想到江南采蓮的舊俗: 梁元帝的《采蓮賦》和《西洲曲》關於采蓮的熱鬧、嬉戲的情景, 進一步反襯此時此地「荷塘月色」的「靜」。最後畫龍點睛「: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

含蓄地揭示出「心裡頗不寧靜」的原因所在。文章這樣的結構嚴謹細密, 脈絡清楚,又不露人工斧鑿的痕跡, 達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可貴境界。

散文的藝術魅力, 集中地體現在藝術構思方面。朱自清的散文在構思上是十分講究的。縝密而嚴謹, 新奇而精巧,營構合理「,設眼有致」。

㈡ 「雨後荷花承恩露,滿城春色映朝陽」出自哪首詩

出自:《還珠格格》,是乾隆寫給夏雨荷的詩,無題。

全詩:雨後荷花承恩露,滿城春色映朝陽。大明湖上風光好,泰岳峰高聖澤長。

白話譯文:雨後的荷花剛剛接受了雨露,滿城的春天風光都照映著太陽。大明湖上的風光好,泰山的山峰也高。

寫詩的經過:

一日,風雨忽至,二人在雨荷廳內,聽雨打荷葉如珍珠落玉盤,湖上煙雨朦朧。如詩如畫。夏雨荷親手泡製了荷花茶獻給乾隆品嘗。這荷花茶是夏雨荷以鮮荷花瓣、嫩荷葉和蓮子、冰糖等製成,非同一般。

乾隆呷了一口,滿口生香,贊嘆不已,這是他從來沒喝過的好茶。他十分高興,稱贊夏雨荷慧心手巧,邊將隨身所帶摺扇鋪在案頭,攢筆蘸墨,勾皴點染,在扇上畫成一幅「煙雨圖」,並題詩一首。

寫畢,鄭重的贈於夏雨荷。夏雨荷是極端聰慧伶俐,善解人意的女子,她深知這段情緣恐難久長,為表明心意,也即在錦帕上寫了古樂府詩一首,回贈乾隆。

(2)荷花緣起圖擴展閱讀

乾隆和夏雨荷:

辛酉年夏末秋初,賞荷時節,乾隆皇帝又游大明湖,他喬裝打扮,微服私游。見大明湖「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十分高興,游興大發。當他行至大明湖東北角時,忽聞悠揚悅耳的古琴之聲傳處於荷柳叢中。

他循聲尋至,見一四面環水、荷蓮圍繞的大廳。此廳為一古式建築,紅柱青瓦,出廈迴廊廳內擺設古雅,一淡妝青年女子正在撫琴,琴台旁,香煙裊裊。乾隆見這女子生得姿容秀麗,柳眉風眼,櫻口朱唇,勝過宮中佳麗三千,心中大悅。與之攀談,該女子談吐高雅,落落大方,知書識禮。

兩人談眼前景緻,琴棋書畫,詩詞文章,十分投契,相見恨晚。這女子名夏雨荷,是世居湖畔的一書香門第的大家閨秀。當夏雨荷知道這是皇帝造訪時,更是受寵若驚,她對乾隆皇帝是十分崇拜的。

二人遂成知己,乾隆皇帝也在湖畔暫住,他們吟詩做畫,撫琴弈棋,盪舟游湖,賞荷觀雨,其樂陶陶,一來二往,便雙雙墜入愛河。一日,風雨忽至,二人在雨荷廳內,聽雨打荷葉如珍珠落玉盤,湖上煙雨朦朧。

《還珠格格》:

《還珠格格》是一部改編自瓊瑤同名小說的古裝清宮喜劇,該劇講述了乾隆之女紫薇到北京城與失散多年的父親相認。在走投無路之際遇上女飛賊小燕子,並結為姐妹。小燕子為她想辦法混入宮,但在陰差陽錯中與紫薇互換了身份,成為清宮中的「還珠格格」並深受乾隆寵愛的故事。

這首詩歌的出現,主要是為了描述紫薇的母親與當時還是寶親王的乾隆認識的過程。因為湖邊的一次相見,夏雨荷託付了終身,未婚有了女兒紫薇,但是多情的乾隆在回宮以後卻已經忘了這個女人的存在,直到十八年後女兒上京相認,又因為陰差陽錯,引出了一系列的故事。

後來常用「你還記得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嗎?」來諷刺一個男人的多情及忘情。

創作背景:

1997年,瓊瑤到北京旅遊觀光路過公主墳。瓊瑤自己回憶說:「還珠格格這個故事的靈感,來自北京的地名公主墳。我到過北京很多次,對北京的地名和巷名很感興趣,因為它很寫實。例如帽兒胡同像帽子,狗尾巴胡同像狗尾。

看到名字就可以想像它的地形。可是北京有個地區叫公主墳就非常奇怪了。和一些朋友談起,才知道這個地名有個傳說:相傳,在乾隆時期,乾隆收了一個民間女子作為義女,封為格格。

這位格格去世後,因為不能葬在皇家祖墳,所以就葬在公主墳這個地方。當然,那時的公主墳還是一片荒煙蔓草,是個很偏僻的地方,這個地方因為有幸葬了一個公主,從此就叫公主墳,一直沿用到今天」。

復興門外公主墳的主人是乾隆的「義女」。後來瓊瑤申明:「我不是一個歷史學家,《還珠格格》是個完全杜撰的故事,書中牽扯的人物,也充滿了我個人的想像力。請讀者們千萬不要把這部小說和『歷史』混為一談」。

熱點內容
花藝情結 發布:2025-08-22 11:54:51 瀏覽:408
玫瑰炒如絲 發布:2025-08-22 11:48:30 瀏覽:221
七夕你不送禮物嗎 發布:2025-08-22 11:42:37 瀏覽:631
七夕的南寧 發布:2025-08-22 11:42:36 瀏覽:487
海棠花開歌詞 發布:2025-08-22 11:41:45 瀏覽:657
西府海棠圖片和介紹 發布:2025-08-22 11:33:00 瀏覽:961
25種海棠樹 發布:2025-08-22 11:26:36 瀏覽:168
綠茶花心嗎 發布:2025-08-22 11:25:50 瀏覽:226
學會拍櫻花 發布:2025-08-22 11:16:36 瀏覽:314
櫻花折星星 發布:2025-08-22 11:08:37 瀏覽: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