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園百科 » 大明湖荷花粥

大明湖荷花粥

發布時間: 2025-08-15 22:21:47

荷花的介紹告訴我

科屬:睡蓮科蓮屬 別名:蓮花、芙蕖、水芝、澤芝、水華、菡萏、水旦、草芙蓉、水芙蓉、 玉環、六月春、中國蓮、六月花神、藕花、靈草、玉芝等

蓮花的全株植物體都有利用價值。《本草綱目》中記載有:「醫家取為服食,百病可卻」。根莖蓮藕含有蛋白質、澱粉和維生素C,味甘,清脆而多汁,可以當水果生吃,也可以用來做湯、 干蓮子可以磨成粉,或供葯用。例如在斯里蘭卡,蓮便是一種主要的痔科葯物,另外雄蕊可用為葯物,治療小便失禁和精漏。泰國的孕婦用供過神的荷花花瓣泡茶喝,相信可以減少早上嘔吐,並使嬰兒強健。

荷的起源
「荷」被稱為「活化石」,是被子植物中起源最早的植物之一。在人類出現以前,大約一億零四千五百年前,地球大部被海洋、湖泊及沼澤覆蓋。當時,氣候惡劣,災害頻繁沒有動物,大部分植物被淘汰,只有少數生命力極強的野生植物生長在這個貧瘠的地球
上。其中,有一種今天我們稱為「荷花」的水生植物,經受住了大自然的考驗,在我國的阿穆爾河(今黑龍江)、黃河、長江流域及北半球的沼澤湖泊中頑強地生存下來。大約過了九千年,原始人類開始出現。人類為了生存,採集野果充飢,不久便發現這種「荷花」的野果和根節(即蓮子與藕)不僅可以食用,而且甘甜清香,味美可口。漸漸地,「荷花」這一人類生存的糧食來源便深深地印刻在我們的祖先——原始人類的心中,成為人類生存的象徵。
一直到公元前五六千年的新石器時代,隨著農耕文化的出現,人類對荷花開始了進一步的了解。當時的人類為了生活上對水的需求,一般都定居在河岸湖畔或有天然泉水的沼澤地帶,而這些地帶恰是野生荷花主要的分布區域。從出土文物看:在河南省鄭州市北部大河村發掘的「仰韶文化」房基遺址,發現室內檯面上有炭化糧食和兩粒蓮子,經測定,距今有五千年的歷史。人類在不斷的生產勞動中,對朝夕相處的荷花的生長習性、生存環境等積累了豐富的感性認識,為中國古老的糊花文化的產生發展奠定的良好的基礎。
有野生的荷花。古植物學家徐仁教授,曾於40年前在柴達木盆地發現荷葉化石,距今至少有1000萬年。1973年在浙江餘姚縣距今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遺址出土的文物中,發現有荷花的花粉化石;同年又在河南鄭州市距今5000系年前的"仰韶文化"遺址中發現兩粒炭化蓮子。西周初期(公元前ll世紀),古人食用蔬菜約 40餘種,藕是其中之一。《峪經》中有"腮有荷華"之句,意指祖國大地上凡有沼澤水 域的地方,都生長著荷花。中國是世界上栽培蓮花最多的國家。

Ⅱ 濟南民俗文化

精緻的蛋雕、葫蘆雕,栩栩如生的喜羊羊、灰太狼,老照片一樣的濟南景觀烙畫……昨天,20多位民俗藝人齊聚曲水亭畔,掀開了濟南市首家民俗文化一條街的面紗,同時這里也將成為濟南市首家民俗藝術活動基地,民俗藝術家們有了一個與民生結合的交流平台。

昨天上午,曲水亭畔熱鬧異常,不僅有民俗藝人的現場表演,現場教授講解,更有很多慕名而來的市民前來觀看,一時間曲水亭畔顯得有些擁擠。「媽媽,喜羊羊!」很多孩子在經過民俗攤位時看到了栩栩如生的喜羊羊、灰太狼、豬八戒、孫悟空等人物,精緻的葫蘆雕、串珠動物、線木偶、剪紙、中國結等,讓很多老市民想起了兒時的記憶。一位大爺坐著輪椅來觀看,「你看這些社火臉譜,多好看,我們小時候還看過表演,現在都很少見了!」

據濟南市文聯副主席、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丁濟生介紹,10月份首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將在濟南舉辦,今年是濟南的文化建設年,結合這個契機建設首家民俗文化一條街和民俗藝術活動基地。之所以選擇曲水亭畔,是因為這里位於泉城特色標志區,有很深的老濟南文化積淀,而且這個社區有很好的文化意識,去年就曾經舉行過小型的民俗文化藝術節,還成立了民俗藝術團,進行免費的培訓,將民俗藝術與就業結合起來,使民俗藝術與民生更接近。

據了解,昨天有20多位民俗藝人來到了曲水亭畔,展出的作品有四五十種。丁濟生表示,今後這里就是濟南市民俗藝人的一個交流活動基地,目前暫不開拓其他的活動基地,先把這條民俗街打造起來再說。「不過,曲水亭畔的場地不是很大,要是濟南的民俗藝人都來,可能就略顯擁擠了,目前,還是探討性的,如果來的藝人很多,再根據情況進行調整!」

Ⅲ 濟南的民俗文化

1、鼓子秧歌分布在今山東魯北平原的商河地區,是山東三大秧歌之一。鼓子秧歌源於北宋,成於明,盛於清。

據當地著名老藝人說,北宋年間,商河一帶連年受災,包公從河南到此放糧,賑濟災民,並由他的屬下把鼓子秧歌傳授給當地百姓。後來每逢新春佳節人們就跑起秧歌,以示對包公的感激之情,流傳至今,相沿成俗。

2、羽毛畫是中國獨創的傳統工藝,採用優質養殖家禽羽毛為原材料,以浮雕方式手工製作,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和收藏價值。山東濟南的羽毛畫作品,設計新穎,底色自然流暢,色澤豐富鮮艷且永不褪色。曾多次參加全國工藝美術作品展覽,被譽為「泉城老虎」。

3、章丘芯子起源於明朝,是受顫轎的啟迪,起初人們為了驅逐邪魔祈求吉祥,將男女兒童扮成神話中的天神形象,在扎制的平台上或方桌上舞動,後來逐漸演變成為一種文化娛樂形式。

章丘芯子《三小趕腳》和《三打白骨精》既保留了民間傳統藝術精髓,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又糅合了雜技、化妝、服飾等技藝,造型新穎,表演俏皮,出色演繹了民間傳統藝術。

4、「綉球燈」起源於山東省濟南市長清區境內的趙營村,是以手龍和綉球燈為道具,以武術和民藝相結合的一種舞蹈藝術形式。

早在明末清初(公元1616年)的近400年前,在長清趙營村,組有武術團,武術團以武打動作為主,添加上民間春節扮玩的戲耍動作,編排了一套粗獷有力、灑脫豪放的手龍綉球舞。

人們以竹條扎制的手龍和綉球燈在有節奏的鑼鼓聲中盡情玩耍,隨著時間的推移,歷經漫長的400餘年,玩耍的人們不斷加工、整理,使「手龍綉球舞」日臻完善,形成了一套具有地方特色的舞蹈表演藝術形式。

5、章丘梆子,也叫「東路梆子」、「山東謳」。流行地區以中東章丘為中心,是蒲州梆子經河北流入山東後形成,至少在一百五十年以前,即在這一帶流行。此外,還保存有崑曲、本地亂彈、揚州亂彈、柳子、撥子、羅羅、二黃等聲腔。樂器以大胡琴、胡琴為主。

6、濟南皮影戲是由李克鰲帶進來的,有77年歷史了(1918年至1995年)。李克鰲原籍山東鄒縣李家樓人,農民出身,做過賣饃饃的生意。因為他頗愛皮影藝術,本世紀二三十年代就跟曲阜的皮影藝人張盛旺學習。

7、濟南風俗,每年夏歷九月九日重陽節,人們要到千佛山登山,站在「賞菊岩」上賞菊。自元代開始,就定九月九日為千佛山廟會。

廟會,又稱「廟市」或「節場」。這些名稱,可以說正是廟會形成過程中所留下的歷史「軌跡」。作為一種社會風俗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會原因和歷史原因,而廟會風俗則與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廟觀的宗教活動有著密切的關系,同時它又是伴隨著民間信仰活動而發展、完善和普及起來的。

8、作為山東三大秧歌之一的濟陽鼓子秧歌,繼被濟南市政府列入首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民間舞蹈類)之後,2006年12月31日,又被省政府確定為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濟陽鼓子秧歌興起於明朝永樂年間,已有2000年的發展史,是黃河文化的優秀遺產。

在十幾年的時間里濟陽鼓子秧歌分別在國家、省、市等各級藝術節上多次獲得優秀組織獎、優秀表演獎、優秀演員獎。並多次赴法國、德國等國家和地區進行友好演出,博得了國內外的一致好評。

9、章丘扁鼓的起源,史料上沒有記載,關於它的出處,眾說紛紜。據相公鎮巡檢村老民間藝人姜兆金等人講,相傳扁鼓最早是由先民們從山西帶過來的,在濟南已流傳六百多年。扁鼓樂隊的規模,可分為大型、中型和小型三種,各種類型扁鼓樂隊的組合形式,樂器配比均不相同。

10、《加古通》亦稱「打長板」,流傳於濟南市平陰縣境內孝直鎮宋柳溝村一帶,距今已有400年歷史。由於此舞是用打擊樂為伴奏,鼓點打法是擊鼓邊、鼓心、悶鼓,同時舞者手中道具夾板與鑼鼓配合,而發出「加古通、加古通,加古、加古、加古通」的聲響,由此而得名。

熱點內容
室內模擬花卉 發布:2025-08-15 23:29:11 瀏覽:911
大媽梅花短袖 發布:2025-08-15 23:26:06 瀏覽:46
野生蘭花一般在哪裡 發布:2025-08-15 23:25:17 瀏覽:714
撒鹽進盆栽 發布:2025-08-15 23:24:11 瀏覽:401
房山花卉 發布:2025-08-15 23:23:32 瀏覽:182
蓮花如何插花 發布:2025-08-15 23:23:18 瀏覽:574
楓樹盆景品種 發布:2025-08-15 23:21:55 瀏覽:934
櫻花祭歌 發布:2025-08-15 23:19:51 瀏覽:292
多瓣百合 發布:2025-08-15 22:56:51 瀏覽:359
冰心櫻花醉 發布:2025-08-15 22:44:05 瀏覽: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