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園百科 » 舟山蘭花譜

舟山蘭花譜

發布時間: 2025-07-25 08:20:01

Ⅰ 素荷主要有哪些品種

1、蒼岩素:
清光緒年間浙江長樂鎮錢氏選育,春蘭名品之一,特徵外三瓣圓大放角,貓耳捧瓣,呈大捲舌,花開翠色,舌頭無雜質全白,葉闊呈半垂形,易花易養的品種。

2、蔡仙素:
1915年民國年間潘氏選育,特徵副瓣長腳較闊,主瓣收根放角,呈劉海舌,有白峰,蠶蛾捧心半硬分窠,花葶拔高,平肩。

3、蔡梅素:
清乾隆年間蔡氏選育,低花梗低葉架,綠色花苞,兩邊捧瓣雄性化強,瓣色呈黃色,與蕊柱粘連一起,瓣端緊邊呈拱抱狀,中間隱筋明顯,呈如意舌,外瓣收根大圓頭,舌端平出或斜出狀,不後卷。

4、丙子素荷:
名稱引自日本蘭花譜,目前國內已無該品種,均由日本引進,選育由江蘇省無錫市蔣東孚選出,多年前流轉日本,目前國內有栽培該品種苗,但數量不詳。

5、翠文素:
算得上是新老種,1989年浙江紹興棠棣趙銀泉於餘姚挖得,經過科學工作者的努力與探索,詳細記錄了翠文素的生長習性及分布地區信息,翠文素外三瓣長闊,外瓣收根放角,軟捧大捲舌,花開素色無雜質,花葶較高,葉呈半垂狀,花形端正,平肩。

6、海荷素:
1997年底於浙江舟山下山品種,在2000年杭州蘭展上,葉宗芳憑著海荷素贏得該屆金獎;此花葉姿斜立,葉片較寬,葉色嫩綠,外瓣短圓具綠覆輪;呈蚌殼捧狀,舌端白卷,花色呈黃綠。據稱海荷素下山時開得相當「荷」,瓣邊覆輪也是非常'復輪';但經過十幾年種養,少有人養得出如此荷瓣,加上此草極難種養,已逐漸被市場淘汰。

7、漢宮秋月:
選育於雲南文山市,具體年份不詳,曾在2014年雲南省各市蘭展上獲得金獎無數,屬近年來雲南少有的上好新品種,取名'漢宮秋月'來自雲南知名蘭家,特徵葉寬2厘米,花朵直徑能達10厘米之大,寬2厘米,開品花色十分難得,有著翡翠之色,外瓣有綠暈,色香具全,目前該品種種養數量極少。

8、皓月荷素:
近年發現的新種,2003年於浙江天台山縣天台山潘曉挖得,經由陳江與吳立文選育命名,特徵呈花開桃腮素,中宮圓整,舌大而圓,猶如一輪皓月當空,故取名'皓月荷素',葉寬呈弓形彎曲狀,葉色無光澤,於2010年獲得浙江省第十屆蘭花博覽會銀獎。

9、鶴裳素:
清嘉慶年間,浙江杭州靈隱寺本空大師化緣路經五台山掘得,本空大師愛養蘭花,其日常打坐房間都擺放了蘭花,後來本空大師升為靈隱寺主持,寺內收藏蘭花品種數不勝數;但由於抗日期間動盪時局,鶴裳素於民國時期流轉日本;鶴裳素特徵出芽碧綠,株高中等,葉質糯厚,清秀高雅,葉長可達20-30公分,葉寬1.3公分左右,葉姿半垂,葉色濃綠富有光澤;外瓣闊大收根放角,瓣肉深綠緊邊,呈蚌殼捧。花莛翠綠粗壯挺拔,花開直徑5-6公分。

10、魁荷素:
1916年民國時期於寧波林太和選出,特徵外三瓣收根放角緊邊,呈蚌殼捧,大圓捲舌,花色翠綠,花葶較高,葉姿半垂中幅闊,葉質較厚。

11、老文團素:
清道光年間(1821年-1850年)由江蘇蘇州周文段選出,又稱'周文段素',特徵葉姿弓垂狀,葉質較軟,呈剪刀捧,大劉海舌,葉瓣質厚,色呈翠綠,凈素淡雅,葉色富含光澤。

12、新文團素:
基本特徵與老文團素形似,新文團之美在於平肩、色翠、花桿高,捧合等,可見古人選花之嚴謹,當下即使有眾多素心品種粉墨登場也難以超越新文團素。

13、綠珠素:
關於這個品種,有2個說法,一種是由無錫張浩榮選出,於江南蘭苑栽培,在江蘇省春蘭展會上獲過金獎,浙江紹興市第二十屆蘭花展覽會銀獎;第二種說法是1932年由蘭界知名專家沈淵如老先生選出,特徵葉色翡翠綠,呈平肩,外瓣有淺兜,呈合抱蕊柱,舌潔白無瑕,花箭挺拔,實屬春蘭素心經典品種。

14、宋荷素:
抗戰前經由宋氏選出,春蘭素瓣名品,外三瓣呈長闊,蚌殼捧,大卷白舌,花葶較高,落肩,葉姿斜立。

15、天童素:
民國初年選育於浙江省寧波市天童山,呈綠花白舌,花容端莊。

16、王氏素:
抗戰前浙江紹興王錦祿選出,春蘭素心名品,特徵外三瓣狹長,呈軟捧,凈白鄭舌,花葶較高,花梗較細,葉姿彎垂狀。

17、香草素:
1936年由江蘇無錫沈淵如先生選出,特徵蚌殼捧,白長捲舌,外瓣長腳圓頭,花開翠綠色,葉姿半垂狀。

18、霸王素:
霸王素又稱霸王荷素,由蘭友陳江選出,屬新種春蘭素心名品,由於當時不識得此品種的優點,陳江贈幾苗於蘭友,至此仍有許多蘭友均種養此品種,霸王素是可比肩老種名品之美。

19、雪蓮素:
抗戰前於浙江花農選出;荷形赤殼美,屬春蘭大花型品種,外瓣短闊收根放角,微微緊邊,呈剪刀捧,微白大圓舌,花開嫩綠色,花姿俏麗。葉形較高,葉姿呈半垂,春蘭素心難得珍品。
20、楊氏素蝶:
春蘭名貴品種,1920年民國時期由陳義定主人寧波的楊祖仁選出;葉子呈斜立狀,外三瓣短圓寬闊,花色綠白相映,猶如白蝶飛舞,柔波動人,直開大圓舌。

21、楊氏素荷:
1920年民國庚申年由陳義室主人選出,另一說法是由寧波楊祖仁選育;特徵新芽碧綠,葉長20-25厘米,葉寬0.6-1厘米,葉色翠綠富含光澤,葉姿半垂狀,外三瓣短圓緊邊,收根放角,花瓣呈淺兜狀,舌端凈白大圓舌,微微後捲曲,花開品正素雅。

22、寅谷素:
清光緒年間由穆性選出,春蘭素心老種名品,葉片修長,收根緊邊,竹葉形外三瓣,呈剪刀捧,圓舌凈素,葶高易花。

23、俞氏素荷:
春蘭新種素心,2001年於浙江省舟山市黃楊尖下山俞宏達掘得命名,是目前浙江一帶素心荷瓣最好品種之一,蘭界對其資料描述不多,由於品種種養人數較少,對該品種的特徵描述不詳,曾有蘭友在全國蘭展上看到此花,評價寫道:'其色,型,脛骨像至玉石不可多得'。

24、玉梅素:
清康熙年間於浙江紹興選出,算得上至今流傳最久的傳統品種之一,春蘭難得的梅瓣素心名品;葉形細狹半垂,葉姿斜立有光澤,舌端短圓如意舌,易花易芽品種,舌白桃腮素,難能可貴的是春蘭唯一的赤殼素心品種.
25、月佩素:
清光緒年間浙江湖州鈕慎五選出,但後贈於嘉興許韻琴,方能流傳至今,蘭界又稱鈕荷素,但蘭友慣稱月佩素,特徵葉姿弓垂狀如開扇,葉質軟韌,葉色翠綠光亮,彰顯滋潤感,外三瓣收根放角有略狹,緊邊平肩往內拱抱,呈蚌殼捧,舌端大圓舌微向後卷。

26、張荷素:
清宣統年間浙江紹興棠棣劉茂成選出,又稱'大吉祥素',特徵舌端舌白大圓舌,屬春蘭大花型,花葶較長,葉幅寬大,葉姿呈半垂狀,外三瓣闊長收根放角,花開綠白色。

27、知足素梅:
1988年浙江紹興漓渚胡和金與徐泉森於舟山狹門掘得,後賣給諸建華,諸李木,但在1966年10月湖州王阿海從漓渚引入數十苗至湖州,又由湖州馮如梅認為得到此梅,非常滿意'知足',遂取名'知足素梅',此品種葉姿半垂狀,葉幅細狹,葉質硬厚,白殼花苞,花梗細高出葉架,外瓣收根長腳圓頭,呈挖耳捧,舌白凈素呈如意圓舌,氣味幽香風韻,水仙素瓣中佼佼者。

Ⅱ 怎樣做粵菜

一、香菇菜心
步驟很簡單:
1:將水發好的香菇或者新鮮的香菇切成片狀。
(干香菇可以在溫水中泡半個小時以上就可以發開了。)
2:然後在炒鍋內倒水少許油,油熱後,倒入蚝油及醬油
(這個量可以根據口味以及香菇的多少來決定。)
3:炒勻之後倒入切好的香菇與菜心。不停的翻炒。炒到香菇變軟縮小且醬色上勻就可以關火裝盤了。
這個菜不用放鹽,因為蚝油和醬油已經很咸了,也不用放味精,已經夠鮮。剛放入香菇的時候可能會覺得有點干,千萬不要加入,炒炒就會炒出水分來了。而且蚝油的粘稠度正好省了勾芡的工序。
香菇用水發的或者新鮮的都可以。有人喜歡水發的味道足,有人喜歡新鮮的嫩滑,隨你的選擇了:)

二、蚝油青菜,做法同上,普通炒青菜後加入一到兩湯匙蚝油即可.

三、蒜蓉青菜,做法同炒普通青菜,在青菜開始縮水的時候加入蒜蓉即可。

以上做青菜的要點是青菜最好先用滾水焯一下再炒,盡量少放油鹽,盡量清淡及鮮美——這是粵菜的特點。

【菜名】 芙蓉煎滑蛋

【所屬菜系】 粵菜

【特點】 色澤金黃,鮮嫩醇香,美味可口,馳名南北。

【原料】 主料 雞蛋200克,又燒肉60克,水發香菇10克,玉蘭片30克,姜10克。調料 大油100克,香油10克,胡椒粉少許,濕澱粉10克,鹽4克,味精3克,毛湯適量。

【製作過程】 (1) 把雞蛋打入碗內,用筷子攪打,加入胡椒粉、鹽、味精、攪拌均勻 (2) 將叉燒肉、水發香菇、玉蘭片、蔥、姜等均切成絲,放盛入盛雞蛋內,再攪勻待用。 (3) 炒勺上火,倒入大油,燒至7~8成熱,把雞蛋倒入,用文火煎至兩面呈金黃色,至熟。 (4) 在雞蛋上烹上適量毛湯,用調稀的濕粉勾芡,滴下香油即成。

菜譜名稱 鮮味羅宋湯
所屬菜系 粵菜
所屬類型 特色靚湯
基本特點 請閱
基本材料 番茄切小塊1個、檸檬洗凈四分之一個、捲心菜切絲半個、蒜蓉1湯匙、胡蘿卜去皮,切小塊1條、清水5杯、洋蔥切小塊1個、鹽、胡椒粉適量
1.將清水煮至沸騰,加入所有材料,煲約一小時。
2.下鹽及胡椒粉調味。
小貼士:是否發覺餐廳的羅宋湯特別鮮味,其實竅門就是下了檸檬。
腐竹鶉蛋糖水(粵菜)

主 料: 腐竹2兩(約80克),鵪鶉蛋8隻,雪耳1/2兩(約20克),冰糖8兩(約320隻),清水6杯。
做 法: 1、腐竹浸軟,撕成小塊待用。2、鵪鶉蛋原只煮熟,浸冷水,去殼。3、雪耳用清水浸約1小時,煎去硬蒂,飛水,瀝干。4、冰糖舂碎。5、清水6杯煲滾,下雪耳煲半小時,加入冰糖、腐竹,煮至冰糖完全溶解,放入鵪鶉蛋即成。
備 註: 煮鵪鶉蛋要冷水放下蛋,若用滾水煮蛋,蛋殼會爆開。冰糖煲至溶即熄火,煲太久會帶酸味。
鮑貝燴豆瓣(粵菜)

主 料: 鮮蠶豆1杯,珍珠鮑貝1罐,火腿2塊,干瑤柱1粒(蒸透),上湯1杯,水溶粟粉2茶匙,番茄1個(切花),蘿卜芽菜少許。
配 料: 調味料:酒、糖各1茶匙,鹽少許。
做 法: 1、開罐取出鮑貝,瀝干水分。2、蠶豆去皮,放滾水中焯熟,瀝干水分。3、火腿切片。4、煮滾上湯,加瑤柱、調味料,下火腿、鮑貝、蠶豆瓣拌勻,煮至豆瓣軟透,以水溶粟粉勾芡,加熟油少許即成。5、鮑貝燴豆瓣連汁上碟,番茄花、蘿卜芽菜裝飾。
豆瓣鮮魷(粵菜)

主 料: 鮮魷魚1隻,青瓜1隻,油1湯匙。
配 料: 醬汁料:豆瓣醬、麻油、酒各1茶匙,生抽1湯匙,鹽少許。
做 法: 1、鮮魷魚宰後洗凈,去頭、去紫膜,切長條狀,用滾水焯至剛熟,瀝干,候冷。
2、青瓜縱切開,去瓤,切寬長條,瀝干。3、燒熱油,下鮮魷兜勻,加入混勻的醬汁料,炒勻即上碟。
橙汁燴豬扒(粵菜)

主 料: 豬脊肉條1斤(約600克),蔥2棵(切碎),橙1/2個(切片),麵粉2湯匙,油2湯匙,牛油3湯匙,鮮橙汁3/2杯,水1杯。
配 料: 調味料:鹽1茶匙,胡椒粉少許。香料:香草3/2茶匙,百里香、黑胡椒各1/2茶匙,迷迭香少許。
做 法: 1、豬扒整塊洗凈,加調味料拌勻,塗上一層薄麵粉。2、燒熱油,將豬扒煎至呈焦黃色,取出,洗凈煎鍋,再加2湯匙水煮熟豬扒。3、另鍋煮溶牛油,炒蔥粒至變色,加入(2)的汁、橙汁和水1杯,煮滾。4、放入豬扒,下香料煮15-20分鍾,取出豬扒切約1厘米厚塊,再放回鍋中煮20分鍾,可加少許鹽、胡椒粉調味。5、豬扒連汁上碟,橙片伴碟即成。
扒南瓜(粵菜)

主 料: 南瓜8兩(約300克),瘦肉3兩(約120克),蝦米、芫荽碎各1湯匙,姜茸1/2茶匙,生油4湯匙,紹酒少許。
配 料: 調味料:鹽1/3茶匙,生油1茶匙,清水2湯匙。腌料:生抽3/2茶匙,胡椒粉、糖、生粉各少許。芡汁:生抽1/2湯匙,糖1/3茶匙,水1/4杯,麻油少許。
做 法: 1、南瓜去子去皮(也可留皮),切成塊,加調味料拌勻,放入燒有熱油二湯匙的熱鍋內兜勻,加水半杯,以中火煮軟。2、瘦肉剁碎,蝦米用清水泡軟剁碎,同放碗中,加入腌料拌勻。3、燒熱油二湯匙,爆香姜茸,加入肉蝦料炒至半熟,再灑入沾油少許,放入南瓜兜勻,拌勻芡汁埋芡,撒入芫荽即可。
備 註: 如想將南瓜煮成塊狀上碟,就不要將南瓜去皮。

Ⅲ 關於民歌的知識

一、民歌起源

民歌是勞動人民集體的口頭詩歌創作。民歌,即民間歌謠,屬於民間文學中的一種形式,能夠歌唱或吟誦,多為韻文。
民歌是人類歷史上產生最早的語言藝術之一。我們的祖先,在生產勞動中,創造了音樂,唱出了最早的民間歌曲——勞動號子。原始的民歌,同人們的生存斗爭密切相關,或表達征服自然的願望,或再現獵獲野獸的歡快,或祈禱萬物神靈的保佑,它成了人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人類歷史的發展、階級的分化和社會制度的更新,民歌涉及的層面越來越廣,其社會作用也顯得愈來愈重要了。
滄海桑田的歷史使中國民歌歷盡風霜,民歌好比是草原上的野草,自生自滅.任你風霜雨雪,燎原大火, 但終於還是能大片保存了下來.因為無論在哪個時代,民歌始終是人民的心聲,反映了人民的歡樂與痛苦,是一種精神的依託與歸附。民歌也是符合優勝劣汰原則的。好的民歌,世代傳唱,婉如醇酒,愈久彌香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賦予了民歌新的生命,民歌創作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期。黨和政府十分重視民歌的搜集整理工作,先後派出工作組對全國的傳統民間文化,尤其是民風進行大范圍的搶救挖掘工作。自1984年起,又開展了編輯《中國歌謠集成》工作。通過這些大規模的活動,使得流傳於民間的歌謠得以典藏保存,為豐富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民間文化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二、民歌內容

民歌的內容豐富,種類繁多,按民歌內容可以分為以下六類,勞動歌、時政歌、儀式歌、情歌、兒歌、生活歌。

1、勞動歌。包括各種號子、夯歌、田歌、礦工歌、伐木歌、搬運歌、採茶歌等所有直接反映勞動生活或協調勞動節奏的民歌。它是一種由體力勞動直接激發起來的民間歐謠。它伴隨著勞動節奏歌唱,與勞動行為相結合,具有協調動作、指揮勞動、鼓舞情緒等特殊功能。
在民歌中,勞動歌產生的最早。作為一種語言藝術,勞動歌最突出的藝術特點就是它那強烈的節奏感。每一首勞動歌都有與勞動動作相配合的節奏,它是凝集了生活中的勞動節奏而創造出來的,因而是充滿了濃郁的生活氣息。在從事緊張而又高強度的勞動時,動作強烈,呼吸短促,勞動氣氛濃烈,這時唱出的勞動歌必然節奏鮮明急促、強音不斷、頓挫有力,給人以集體力量的雄壯和勞動創造世界的有力的感染。在體力勞動比較輕,或間歇時間長的勞動中、勞動歌的速度比較柔緩,節奏感較弱,音樂上的變化比較豐富,結人以優美的旋律感。

2、時政歌時政歌是人民有感於切身的政治狀況而創作的歌謠。它反映了勞動人民對某些政治事變、政治措施、政治人物,以及與此有關的政治局勢的認識和態度,表現了勞動人民的政治理想和為此理想而斗爭的精神。頌歌是解放後新時政歌的主流,勞動人民當家做了主人,歌頌黨,歌頌偉大的社會主義等歌謠大量產生。時政歌以民謠居多。它一般篇幅短小,句數和字數都比較自由,沒有固定的格式。鮮明性是其主要特點。

3、儀式歌儀式歌是伴隨著民間禮俗和祀典等儀式而唱的歌。它產生於人們對自然力的威力尚不認識而對語言的力量又很崇拜的時候,即幻想用語言去打動神靈,用以祈福、免災。
儀式歌就其儀式應用的情況來看,可以分為訣術歌,節令歌、禮俗歌和把典歌四種。訣術歌是巫婆、神漢進行巫術活動時唱的歌。節令歌是對某種節日或對時令描述的歌,它常與舞蹈和游藝相結合。禮俗歌經常被用於男婚女嫁、賀生送葬、新屋落成、迎賓待客等場合。把典歌是在重大的慶典時吟唱的祈禱性的民歌,它根據祭祀和慶典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內容。

4、情歌情歌是廣大人民愛情生活的反映。它主要抒發男女青年由於相愛而激發出來的悲歡離合的思想感情。它充分表現了勞動人民純朴健康的戀愛觀和審美情操。有的情歌也表現了對封建札教的蔑視和反抗。情歌,在藝術手法上的運用極為豐富,而比較突出的有比興、雙關,重復。

5、兒歌兒歌是以簡潔生動的韻語創作井流傳於兒童中間的一種口頭短歌。兒歌的內容豐富多彩。大體可分為三類:游戲兒歌、教誨兒歌和繞口令。游戲兒歌是人一生中最早接觸到的歌謠。當嬰兒還在襁褓中,就聽過母親溫存的歌聲,孩子們漸漸長大了,便學會一支支游戲兒歌。教誨兒歌側重對兒童的教育作用。它不但能豐富孩子們的知識,啟發他們的智慧和想像,而且有助於培養孩子的好思想、好作風、好習慣,成為教育孩子的重要工具之一。繞口令,由於它讀起來繞口,頗受孩子們的歡迎。兒歌在形體上一般都比較短小,沒有固定的形式。在語言上通俗易懂,生動有趣,節奏鮮明,最適宜兒童唱誦。

6、生活歌生活歌的范圍相當廣泛。我們所說的生活歌只取它狹義的概念,主要是指反映人民社會生活及家庭生活的歌。生活歌在表現手法上,大量地運用對比手法。人類生活中的事物和現象,都是對立的統一,美與丑、善與惡、痛苦與歡樂,革命與反動、剝削與被剝削等,通過鮮明、生動的對比,表達歌者的思想和感情。

四、主要體裁

1、號子
號子也稱勞動號子、哨子。流傳於中國各地。先秦典藉《呂氏春秋》有一段記載說:今夫舉大木者,前呼「邪許」,後亦應之,此舉重勸力之歌也。這是先民一邊集體搬運巨木,一邊呼喊號子的逼真描寫。而且,還說出了一個極樸素又極重要的道理:早在原始時代,凡「舉重」,必唱「勸力之歌」。所謂「勸力之歌」就是後來的勞動號子。這種體裁是人們在參與需要相互協作的集體勞動時,為了統一勞動節奏、協調勞動動作、調解勞動情緒而唱的一種民歌。所以,產生「號子」的必備條件首先是集體勞動,同時還必須是需要互相協作的集體勞動。諸如出海打魚,森林伐木、抬木,江河搖櫓、拉纖、放排,碼頭搬運,建築工地打夯、打硪,上山撬石、打石以及挖石膏、制鹽等勞動幾乎都要有不同的勞動號子相伴。
號子類別的劃分,主要依據是不同的工種和傳唱環境。從歷年已經采錄到的音樂資料來看,大體上可以分為:
海洋漁民號子,即沿海漁民出海捕魚時撐帆、撒網、收網、裝倉等勞作中所唱的號子。又分「近海號」和「遠海號」。前者節奏音調略微平和,後者頗激烈緊張。但都按勞動過程組成聯套,每套少則五、六段,多則十餘段,伴隨著漁民們撒網捕魚、迎風破浪。從渤海灣到南海,都有漁民號子流傳,其中以渤海和舟山一帶最具代表性。
江河船工號子,即長江、黃河及其支流上船工們所唱的各種號子。一般以中、上游地帶更為普遍。如著名的「川江船夫號子」「湖南澧水船工號子」,甘肅、寧夏「黃河推船號子」,河南鞏縣、三門峽、開封「船工號子」、陝南「漢江船工號子」等。其中,流行於四川境內的「長江船工號子」,由於這一地段長江水急、彎大,地貌復雜,給行船造成許多困難,所以,船工號子也就特別豐富。既有輕松的「下水號」,又有舒緩的「平水號」,更有高度緊張、近於呼喊的「上水號」「拚命號」。而且隨著船工們的情緒變化,既有山歌調,又有川劇高腔,也有根本無詞的足以與風浪比高低的狂喊,給人以驚天動地的強烈震撼。
碼頭搬運號子,傳唱於碼頭、貨場的裝卸、抬扛、推拉等勞動場合。如大連、天津、青島、上海、廣州諸瑪頭的起重號、上肩號、扛包號,四川成都的「板車平路哨子」,天津的「推車號」,安徽的「板車號」等。由於這類勞動全部與工人的行路相關,所以,其歌唱的節奏鮮明而短促,曲體短小單一,唱詞也多是無實際意義的呼喊性的感嘆詞。
森林林工號子,即林區伐木工人在伐樹、運木、壘木等勞動中所唱的號子。主要流傳於東北長白山、大小興安嶺及西北、華南各大林區。號子的種類因勞動方式不同而形成多種名目,如長白山區的運木號子就有蘑菇頭號、大掐子號、拽大繩號、嘹號、瓦扛號、流送號等。華中華南各林區還有一種「排筏號子」,是在將「木排」放入江流時工人們唱的一種號子。由於這種勞動強度大、危險多,所以號子也具有高亢、粗放、氣勢豪邁、壓倒一切的特色。
工地建工號子,即建造房屋打地基或加固河堤勞動中唱的號子。這一勞動必須使用一種用方石或圓鐵餅穿繩或木棍製成的「夯」「硪」作為工具,由四-六位工人不斷抬起扔下地砸地基,於是唱「夯歌」「硪歌」也就必不可少了。這類號子遍布全中國。但以黃河下游每年春秋兩季築堤勞動中流傳的「夯號」最為壯觀。屆時,千里大堤上響徹了成千上萬的民工們唱的各種各樣的「硪號」「夯號」,構成了一幅有「聲」有「勢」、巨大無比的音畫。
除以上所述,還有「鹽工號子」「石膏工號子」「打連架號子」「車水號子」等等。
號子的歌唱方式,主要是「領、合」式,即一人領,眾人合,或者眾人領,眾人合。在節奏較緩的勞動中,「領」句較長,「合」句稍短。而在較為緊張的勞動中,領句、合句都十分短促。另外,多數情況下,領句唱完之後,合句再接唱,但也有合句在領句結束以前就進入的,兩個聲部由此構成重迭狀態。
總之,各種勞動號子作為民歌的一個主要體裁,早在原始時代人們開始從事集體勞動時就已產生,而直到現代社會某種機器取代某種集體勞動才逐漸消失。數千年來,它伴隨著勞動大眾在與自然的搏鬥中發揮了巨大的社會功能,創造了人類戰勝自然的一個又一個奇跡。同時,號子又是人與自然和勞動相結合又相碰撞而產生的最早的精神、藝術之花。因此,它具有永恆的歷史文化價值。

2、田歌
田歌又稱秧田歌、田山歌、插田歌、薅秧鼓、薅草鑼鼓等,是長江、珠江流域廣大稻農插秧、除草、車水、挖地時傳唱的一種民歌。在這些地區,農民一般要種兩季或三季,勞動強度非常大,為此,他們很自然地產生了以唱歌調節情緒、解除疲勞的自發要求。然而,所有上述勞動雖然是集體性的,而又不需要相互協作,這樣,田歌一方面與號子一樣,同勞動本身有十分密切的關系,但另一方面又不需要用唱歌來統一勞動動作,於是,田歌的歌唱形式也就與號子大不相同。在上述大多數地區,都有半職業性的民歌手,他們被當地尊稱為「歌師」「歌伯」或「歌匠」。這些人既有即興編唱的能力,又掌握了大量的歷史故事、傳說的長篇唱詞。每到種植的忙季,他們就會被請去唱歌。其形式是:歌師二至三人站在田頭,一邊敲鑼打鼓(也有不用鑼鼓者),一邊相互對歌。由於插田勞動是從早到晚,歌師們的歌也就要唱上一整天。為了給幹活的人適當解除疲勞,他們常常要唱一些有趣的故事,或臨時海闊天空地編一段笑料,以取悅於勞作者。有時,他們又發號施令,或請大家休息、吃飯,或指揮大家移動作活的位置。以往,為了更好地鼓動幹活者,主人有時一次請兩個「歌班」,讓他們「打擂台」比賽,哪個班唱得好而且多,就給他們獎錢獎物。當然,除了歌師「對歌」這種形式之外,也有採取歌師與眾人間你領我合這類歌唱方式的。
流傳於各地的田歌,由於方言、風俗、傳承方面的差異,其結構形式、音樂風格也就形成了鮮明的地域特徵。同時它們也有各自的名稱。其中最著名的如:江蘇的格冬代、鑼鼓車;上海的青浦田山歌;安徽的喊秧歌、薅秧歌;江西的鋤山鼓、打鼓歌;湖北的長陽薅草鑼鼓、畈腔、薅草歌、遠安花鑼鼓;湖南的踩田歌、打羅羅咚;福建的耘田詩;兩廣的打鑼開山歌、插田歌;雲、貴、川的薅秧號子等等。
田歌的曲體,一般是兩句體、四句體或多句體的段式結構,除採取領合形式的部分曲目為規整性節奏外,其他一律為自由疏散的節奏節拍。有些地區的田歌,為了配合勞動,常常組成容量很大的聯套體。每套有的包括十餘個號牌,有的多達數十個號牌。如湖北「長陽薅草鑼鼓」總共有27支號子,歌師每唱一遍,至少需要一個多小時。它們主要有:起歌,叫歌,揚歌、露水號、穿號、趕號、急鼓溜子、減歌、乖乖號、冤家號、節節高、兩聲號、趕五句、叫歌子等。而上海青浦田山歌的"套數"中則常有"大頭歌""陽照頭""落秧歌"等。在唱法上它們也各有所宗。"長陽薅草鑼鼓"使用本嗓即"平腔",而"青浦田山歌"喜歡用"假嗓"即"高腔"。有的地方則真、假嗓並用。這樣,如果把不同地區田歌的音樂風格這一因素同其多種演唱方法加在一起,那麼,作為民歌體裁之一,田歌確實可以說是絢麗多姿,豐富多彩了。

3、山歌
山歌中國民歌的基本體裁之一。流傳分布極廣,蘊藏也極為豐富。一種看法認為,凡是流傳於高原、山區、丘陵地區,人們在各種個體勞動如行路、砍柴、放牧、割草或民間歌會上為了自慰自娛而唱的節奏自由、旋律悠長的民歌,就是通常所說的山歌。另一種看法認為,從體裁特徵而言,草原上牧民傳唱的牧歌、贊歌、宴歌,江河湖海上漁民唱的漁歌、船歌,南方一些地方婚儀上唱的「哭嫁歌」,也都應歸屬於山歌。因為它們同樣具有在個體勞動中詠唱,歌腔自由舒展,自娛自慰等基本特徵。一般來說,這種廣義的山歌概念更有助於我們對山歌體裁藝術特色的理解。
中國山歌的流傳分布主要集中在內蒙古高原、西北黃土高原、青海高原、新疆高原、西南雲貴高原、秦嶺大巴山區、大別山區、武夷山區、西藏高原一帶。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傳播區及其品種有:內蒙古草原的各種「長調」歌曲,晉、陝、內蒙古西部的「信天游」「山曲」「爬山調」,寧、甘、青地區漢、回等族的「花兒」,新疆各民族的「牧歌」,陝南、川北的「姐兒歌」「茅山歌」「背二哥」,大別山區的「慢趕牛」,江浙一帶的「吳山歌」,贛、閩、粵交匯區的「客家山歌」、雲、貴、川交界地帶的「晨歌」(又名「神歌」)、大定山歌、彌渡山歌及各族山歌、各藏族聚居區的「藏族山歌」及廣西的各族山歌等。

4、內蒙古草原「長調」
內蒙古草原「長調」,蒙語稱「烏日聽道」,即「悠長的歌曲」。流行於內蒙古阿拉善、錫林郭勒、呼倫貝爾等大草原。「長調」在音樂上的主要特徵是歌腔舒展,節奏自由。一般為上、下兩句,所以四句歌詞分兩遍唱完;歌詞內容絕大多數是駿馬、駱駝、羊群、藍天、白雲、水草;唱法以真聲為主,並使用一種叫「諾古拉」的特殊潤腔方法,使悠揚的歌聲更富有草原味道和生命力。

5、信天游
「信天游」,又稱「順天游」「小曲子」,流行於陝西北半部及寧夏、山西、內蒙古與陝西接壤的部分地區。以往,由於交通不方便,這里的生產、經貿全靠驢、騾馱運,當地把從事此種勞動的人稱作「腳戶」「腳夫」「趕腳的」。「腳戶」長期行走在寂寞的山川溝壑間,便順乎自然地以唱歌自娛。
他們所唱的主要就是「信天游」。他們既是傳播者,又是創造者。在傳唱中,他們免不了矢口寄興的隨意創作,在創作了之後,又不斷地傳播出去。當然,「信天游」屬於所有生活在黃土高原上的人們。無論在放牧耕地,或是節日游樂,他們總要哼唱幾句。作為一種風格個性都很強的山歌品種,「信天游」的基本特徵是結構短小簡潔,曲調開闊奔放,感情熾烈深沉,具有濃厚的抒詠性。它的詞曲僅有上、下兩句。唱詞上句起興,下句點明主題。如「馬里頭挑馬不一般高,人里頭挑人就數哥哥你好」。曲調多建立在「徵-宮-商-徵」這樣一種「雙四度框架」上,上句分成兩個腔節,並在頭一個腔節上作較長的延伸,給人以遼闊悠遠之感。下句一氣呵成,在上、下句變化反復的歌唱中,歌手們浸注著自己的人生感慨。代表曲目有《腳夫調》《蘭花花》《趕牲靈》《橫山下來游擊隊》《見面容易拉話難》等。

6、甘、寧、青「花兒」
甘、寧、青「花兒」,又稱「少年」「野曲」。是聚居於該地區的回、漢、撒拉、保安、東鄉、土、裕固、藏等民族一律用當地漢語方言傳唱的一種山歌。取名「花兒」,一是因為歌名、歌詞中有大量的花名,二是反映出各族老百姓對它的喜愛,故用此昵稱。「花兒」的不同曲調分別以「令」謂之。「花兒」的唱詞為四句民間格律體,即它們不是規整的七言句式,而是第二、四句採用「雙字尾」,如:上去高山望平川,平川里有一朵牡丹;看上去容易摘去難,摘不到也是枉然。曲調則全部是上下句體,四句唱詞分兩遍唱完。由於分布面大,「花兒」按流行地區和歌唱形式分為「河湟花兒」和「洮泯花兒」兩大流脈。同時,又依民族、音調風格分成若干支脈。花兒的傳唱分平時和「花兒會」兩種,因為是情歌,所以嚴禁在村子裡唱。「花兒會」一年四季都有,但主要集中在陰歷五、六月間。屆時,花兒會與傳統廟會、交易會匯為一體,人們在風景優美的山野,朝山浪會,對歌酬答,充滿了歡悅悠閑的生活情趣。

7、小調
小調,又稱小曲、俚曲、市俗小令、俗曲、時調、絲調、絲弦小唱、村坊小曲等。是一種廣泛傳播於城鎮集市,經過較多藝術加工,曲體較為均衡,節奏規整,曲調細膩委婉的民歌體裁。其流傳足跡遍布城鎮。同時,一些少數民族的短篇抒情小曲、敘事歌曲,也應歸屬此類。
與號子、山歌比,小調體裁有諸多相異之處。首先是傳唱環境,號子山歌多傳播於山野,並依附於集體或個體勞動,而小調則基本上離開了勞動現場,主要流行於市井之酒肆茶樓、節日慶典場合;其次是傳唱階層,除了農民,它更多地是在市民、商人、小手工業者以至一部分職業、半職業歌手中傳唱。還有一個更重要的變化,那就是藝術功能,號子、山歌具有很強的自娛性和實用性,而小調的這類功能已基本褪化,成為一種主要是「娛人」的體裁。特別是在出現了以歌唱為生計的民間藝人之後,它的表演性日趨強化,由此也就在題材和形式表現方面逐步形成了一系列有別於其它體裁的特性,並為其進一步與說唱、戲曲相結合而走上舞台創造了條件。
小調所歌唱的題材十分廣泛,城市社會不同階層的婚姻情愛、離愁別緒、風土民俗、世態人情、娛樂遊玩以至自然常識、歷史故事、民間傳說等幾乎無所不包。由此也就有了遍布各地的與上述題材相關的《打櫻桃》《賣雜貨》《放風箏》《打秋遷》《磨豆腐》《割韭菜》《補缸》《拜年》《觀燈》《趕廟》《採茶》等曲目。
在結構體式和藝術手段方面,小調體裁多數採用多段體分節歌的陳述方式,並將抒情性與敘事性融為一體,從而在總體上獲得了一種敘詠兼顧的體裁屬性。最能體現這種敘詠特徵的便是以「五更」「四季」「十二月」等時序為基本體式的各類小調。其中「十二月體」以「月」為分節單位,將一件事、物分十二個段落作完整的描述。如「十二月花名」便採取問答式從正月直唱到十二月,既傳授了自然知識,又反映了歡快活潑的情趣。又如著名的《孟姜女》(一名《春調》),也採用十二月體,詠唱了這一傳誦千載的動人故事。「五更」則以每晚「更點」為分節單位,用五個段落逐一抒情敘事。如前所述,這種體式早在公元九世紀前後的《敦煌曲子詞》中就出現了。明清以來,各地「五更調」十分繁盛,而且大部分都唱的是兒女思盼之情。如《五更鼓》《五更鳥》《盼五更》《思婦五更》《嘆五更》等。「四季」也是一種傳承有自的歌唱體式。六朝「樂府」《子夜四時歌》已見其芻形,至明清時代,以「四季」為體的民歌幾乎遍及南北各地。它運用春夏秋冬之序,唱盡了山川河湖、風花雪月、兒女情長。(例如青海《四季歌》)可以說,各地大多數以「五更」「四季」「十二月」為體的小調民歌,都是經過千百次傳唱實踐的反復加工錘煉而保留下來的,所以,它們的唱詞文質並茂,歌腔流暢動聽,既有廣泛的社會基礎,又蘊含了寶貴的認識審美價值。除「時序體」外,小調體裁常見的曲目還有《茉莉花》《綉荷包》《對花》《放風箏》(又稱《踏青》)和曲牌《鋪地景》《泗州調》《迭斷橋》《湖廣調》《馬頭調》等。它們經常以不同的變體或添入新詞而被廣泛傳唱。所以有人說:小調有「腳」,它可以流動於四方。而山歌、田歌則僅限於一地。這是它們在傳播方面的一個很大的差異。
小調的基本曲體是四句型結構,即民間所說的「四句頭」。首句是全曲的陳述句,具有開啟並確定音樂的基本情緒、形象的作用,所以特別重要;第二樂句是對首句的回應,起到鞏固、強化前面樂思、樂旨的意義;第三樂句常常引入新材料新樂思,以便有意地造成對比、反差的效果,從而使音樂獲得一種新動力;第四句是前三句的總結,起到收攏、結束的作用,也有其舉足輕重的結構意義。這樣,四句頭的基本關系便是「起、承、轉、合」。直觀地看,它是一種具體的曲式結構關系的體現。但若作歷史的綜合的考察,那麼,它又是一個民族的音樂思維乃至文學藝術思維邏輯、思維方式的反映。可以說,小調中的「四句頭」,歷來以它的普遍性和簡潔性深刻而又典型地揭示了這種極具民族特徵的思維邏輯。

8、西南高原山歌
西南高原山歌,與西北高原遙遙相對的包括陝南、四川及雲、貴地區的西南高原,也是一個蘊藏極豐的山歌流布區。但這里的自然景觀同山川倉茫的大西北完全不同。溫和的氣侯使它山青水綠、植被豐茂,流傳在此種環境的山歌自然就有另一種個性和風格。首先是音調的變化,它們常常圍繞羽、商及其三、四度音調展開,並以「羽」為常用調式。另外,在曲體上,四句體居於主要地位。雖然,山歌體裁的音樂性格就其主流來說是奔放、高亢的,但隨著上述骨幹音及調式、曲體的變化,西南高原的山歌已於高亢激越之中滲入諸多柔性的因素。例如著名的《槐花幾時開》、《尖尖山》(四川)、《小河淌水》、《放馬山歌》、《趕馬調》等恰好是這一風格色彩的最鮮明的體現。此外,這一地區流傳的各少數民族的山歌也都大體上具有這種特色。
如果說,號子、田歌都還是在受到勞動本身的某種制約的前提下進行傳唱,因此它們的音樂也保留了與某種勞動相關的因素的話,那麼,山歌便可以說是基本上擺脫了這種制約而成為人的內心感情和真實體驗的直接而又自由發揮的最親近的歌唱形式。誠如」花兒」的兩句唱詞所說:「花兒本是心上的話,不唱是由不得自家」,盡抒胸意,自由奔放,這是山歌體裁的最大特徵,也是她千百年來廣為傳播的根本原因。

9、多聲部民間歌曲
多聲部民間歌曲,指一對或一組歌手同時唱出兩個或兩個以上聲部的民歌,有人稱其為「二聲部民歌」「復音民歌」。民間則有「雙音」「雙聲」「公母聲」等俗稱。很久以來,人們以為中國的民間聲樂作品中沒有「復音」現象存在。直到本世紀40年代末,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音樂家在采錄民間音樂的過程中陸續發見了大量的這類民歌,才扭轉了世人的看法。事實上,某些歷史文獻早有記載,如廣西《三江縣志》雲:侗人唱法尤有效......按組互和,而以喉音佳者唱反音,眾聲高而獨低之,以抑揚其音,殊為動聽。類似的文字描述還有不少,說明以"多"聲形態唱歌,一向是這一地帶的一種傳統。
中國多聲部民歌的分布,主要集中於西南和南方各少數民族聚居區,即雲南、貴州、廣西、廣東、湖南、福建、台灣等省的壯、侗、苗、瑤、布依、毛南、么老、佤、僳僳、納西、景頗、彝、高山各族以及北方的蒙古族等。漢族地區的某些勞動號子由於領、合聲部的交錯而構成的多聲現象,也可以劃歸於此類。少數民族地區的多聲部民歌常常在一些祭祀禮儀、節日歌舞及民間歌會活動中傳唱,如侗族的「大歌」「攔路歌」「耶」「喉路」「嘎哨」,布依族的「大歌」「小歌」,苗族的「賽咳」,土家族的「哭嫁歌」,瑤族的「蝴蝶歌」「勒勒嘿」,壯、毛南族的「歡」「比」,佤族的「玩調」,畲族的「雙音」,高山族的「酒歌」「喪葬歌」「祭祀歌」,僳僳族的「木刮基」「優葉」「擺時」,彝族的「丫腔」,納西族的「窩熱熱」,蒙古族的「潮爾」等。另一部分多聲部民歌則主要是在生產勞動中傳唱的號子,如東北的「林區號子」,四川的「川江船夫號子」,台灣高山族的「除草歌」,雲南景頗族的「舂米歌」等。
中國多聲部民歌的織體結構即聲部的結合方式有多種樣態,歸納起來,共有以下五種:
1、輪唱織體,即高、低聲部依次先後進入,構成縱向迭置關系。上述佤族的"玩調"、景頗族的"舂米歌"屬此類。
2、模仿織體,即低聲部以自由模仿上聲部的旋律而構成雙聲的迭置。如壯族的"呵呃""啦了啦",侗族的"嘎哨""喉路"。
3、持續或固定低音織體,低聲部採用陪襯性持續長音、節奏型持續音或固定旋律音型與上聲部相並置對比,兩聲部一"動"一"靜",相得益彰,融為一體。如侗族的"敘事"大歌和"聲音"大歌,納西族的"窩熱熱"等。
4、支聲性織體,一種旋律聲部與在它的基礎上作裝飾性的變化而形成的新聲部相互結合所構成的織體。它的主要特徵是主調鮮明突出,支聲僅起陪襯作用。如壯族的"上甲山歌""南北路山歌",瑤族的"蝴蝶歌"等。
5、和聲或對位織體,高低兩聲部各有自己的旋律進行狀態,因此兩聲部處於同樣的地位,但有時同步有時又交錯進行,體現出很濃厚的和聲性色彩。如僳僳族的"木刮基""擺時",高山族的"豐收祭祀歌"等。
上述各織體的聲部結合,大多採用密集的同度、大二度、大小三度、四度、五度等音程。其中最有特點的是大二度音程的廣泛運用。它頻頻出現於許多民族的多聲部民歌中,並不是偶然為之,而是經過長期歌唱實踐的自覺選擇。它所獨具的色彩,已成為中國多聲部民歌的最鮮明的特徵。

Ⅳ 我國珍稀動植物有

大熊貓,朱䴉,金絲猴,白頭葉猴,羚牛、水杉。

Ⅳ 怎樣區分蘭花的優劣

請輸入你的答案..蘭花欣賞
傳統標准
1、花瓣:外三瓣寬圓或寬闊,瓣端完整無缺,收根緊邊,質厚且糯,不飄。鼻小舌大,舌呈圓或方形。舌內紅點排列整齊,色彩鮮艷。
2、花容:主瓣中正,副瓣左右對稱、平肩。雙捧緊抱舌瓣。花架堅挺,久開不拆捧、不落肩。花型結構嚴謹,各瓣比例協調,阿娜多姿。
3、花色:瓣色嫩綠,色凈不帶紅絲。花瓣也可帶其他顏色,如金黃、紫紅、枚紅。有「黃為貴,紅為稀,素為珍,綠為上」之說。要求花色俏麗,光彩照人。
4、葉片:葉面光滑油潤,有光澤,葉色深綠。葉質滋潤,柔中有剛。
5、植株:健壯無病害。花葶高出葉面,葉片完整,飄逸舒展,韻味十足,給人以完整、端莊、秀麗之健康美,不追求病態美。
6、氣味:香氣適中,文靜幽雅。
鑒賞術語
一、色 地生蘭花的顏色,雖然比較單一、純朴,沒有其他花卉妖媚妖麗,但它那素靜色澤,高雅風韻,卻是一般花卉難以相比的。根據江、浙一帶的蘭蕙傳統上以綠色為佳,尤以嫩綠為第一,老綠為第二,黃綠色次之、赤綠色更次。凡屬赤花,總以色糯者為上品,色澤昏暗而泛紫色者為下品。其他類蘭花,對色的評價因地而異。 二、肩 蘭花外三瓣中,中央豎直一瓣稱為主瓣,左右橫向排列兩瓣稱為副瓣。所謂「肩」,即專門指副瓣著生的形態:第一種呈水平狀,稱為「一字肩」,屬上品;第二種,當舒瓣前後,二片副瓣微微下垂,稱為「落肩」,這種形式較次;第三種,是花剛盛開,副瓣就大幅度下垂,與主瓣形成三角形,稱為「大落肩」、「三腳馬」、「八字架」,如呈這種形式,即使瓣形、花品再好,由於外三瓣著生姿態惡劣,也不足取了,屬劣品;第四種,是副瓣微向上生,稱為「飛肩」,屬貴品。
三、捧 即內三瓣中間向外豎直靠攏的二片短瓣(比外三瓣略短),捧瓣以光潔為主,按其形式可分: 蠶蛾捧 形似蠶蛾形。又分硬和軟二種,例如春蘭中的綠英、榮祥梅、梁溪梅,宜春仙等;蕙蘭中的大一品、培仙、盪字、樓梅、端梅、崔梅、慶華等。觀音捧(俗稱觀音兜) 形似神話中觀音菩薩,帽沿前端兜形,如春蘭中龍字、春一品, 蕙蘭中的老染字等。豆殼捧 捧瓣尖端較圓鈍,瓣肉厚,有兜狀,形似蠶豆殼一端形態,如蕙蘭中的關頂。蚌殼捧 每片捧瓣似空蚌殼般內凹外隆,如春蘭中的常熟、大魁荷,蕙蘭中泰素等。剪刀捧 捧瓣似剪刀形,如春蘭中的文團素,蕙蘭中的華字、赤團子。蟹鉗捧 捧瓣瓣背中部隆起,尖端部兜扁,以蕙蘭中的萬年梅最為典型。貓耳捧 捧瓣前端部分向上翻,狀似貓耳般,如蕙蘭中的蜂巧、朵雲。短圓捧 捧瓣短而圓,瓣背弧形較大,如鄭同荷。蒲扇捧 捧瓣短圓,但瓣背弧形較小,如春蘭中的西神梅。罄口捧 捧瓣雖無兜狀,但瓣尖緣微有罄口狀,例如春蘭中的蓋荷。上述各種捧瓣形式,以蠶蛾捧為上品,觀音捧較次,其餘均屬下品,當然還要結合各類瓣型加以區別對待。另外,捧瓣著生姿態,有的二片相互分開或部分相聯,或甚至與鼻(柱蕊)和舌(唇瓣)混雜膠粘一起,故又可分成三種形態:
五瓣分窠 二片捧瓣各自分開,瓣根基部著生在外三瓣基部匯合處。分頭合背 二片捧瓣瓣尖部位相互分離,而自中部至瓣根基部聯結成整體。
連肩合背 捧瓣與鼻和舌聯結成塊狀整體,或捧瓣尖端部位與鼻微有分離痕跡,例如春蘭中蔡梅水仙和蕙蘭中潘綠常有類似形態出現。上述三種捧瓣著生形態,有時同一品種由於遺傳因子演變,既能有五瓣分窠,又有分頭合背,但連戶合背僅限於少數幾個品種。總的說來,以五瓣分窠形態最優美,分頭合背次之,連肩合背最劣。 四、舌 即唇瓣,位於柱蕊下方,其形狀可區分如下:
1、劉海舌 舌形圓正,微朝上,舌尖起微兜,例如春蘭中宋梅、西神梅等,蕙蘭中培仙等。但由於花期干濕度或肥效關系,舌尖部亦有微垂狀出現。
2、大圓舌 舌大且圓,微微下傾,如春蘭中湯梅、汪字、小打、月佩、翠一品、宜春仙等,蕙蘭中榮梅。
3、如意舌 舌形似玉雕工藝品如意頭狀,平掛,不卷,例如春蘭中秦梅、鴛湖第一梅、太原梅、綠英、天綠、方字等,蕙蘭中大一品、潘綠、慶華等。
4、大鋪舌 舌形比大圓舌稍大而長,且呈下拖狀,如春蘭中龍字、彩雲同樂梅、太極、西子(開荷形水仙瓣時);蕙蘭中的樓梅、碧蓮。5、龍吞舌 舌硬而不舒,舌尖緣部呈內凹微兜狀、以蕙蘭中程梅、崔梅、極品在正常開放時方為標准。
6、大捲舌 這種舌形大都發生蕙蘭中間,舌長而後卷宗,如蕙蘭中的泰素、華字、赤團子、松江大荷、王陽明素等。
7、大柿子舌 舌似柿子形,如蕙蘭中的大陳字。
8、方缺舌 舌尖端部中央呈內凹或微缺狀,如蕙蘭中的蜂巧、宜興雙舌梅。
9、雙舌 有二片唇瓣並列著生,為蘭花中罕見形式,如春蘭中素蝶蓮。 舌總以短圓、端正為上品,如尖形、狹或歪生形都屬劣品。舌的顏色以淡綠、白色為好(春蘭中以白為貴,蕙蘭中以綠色為貴)。按我國藝蘭界對花瓣形式總結的經驗是,凡梅瓣緊邊、硬捧,尖如意舌、吊舌者居多。凡大如意舌、劉海舌、大圓鋪舌必能放宕,惟梅形水仙中有之。至於方勝舌、方版舌,其花多微皺,微缺舌則是皺角出身。另如舌在捧心內不舒者稱平舌,偏在一邊稱歪舌,舒而不卷者稱為拖舌,這些都是舌中次品。如舌與鼻粘連一起者稱無舌,更屬劣品。凡剛從蘭販手中買回落山新花(即當年剛由山上挖下自然野生蘭花),如果舌形圓大而垂下者,翌年復花時,不易變劣。 五、苔 即舌上附著絨狀物,以勻細色糯為上品,粗而色暗者為劣。以綠色和白色為上品,微黃色次之。至於全紅苔色,在我國傳統蘭花中尚無,現已有發現。 六、鼻 即柱蕊。其形必定要小而平整,這樣,捧瓣方能窩緊,花形才能俊俏得神,如果鼻形粗大(俗稱大准頭),那二片捧瓣勢必撐開,這種形式俗稱「開天窗」,三瓣花形再好,也不能作為上品了。 七、朱點 為綴在舌上紅點,其顏色必須鮮艷、清楚、明亮、分布勻稱,方能算為上品,總之要引起人們觀感上的美。春蘭舌上的紅點,有一點、二點或品字形,亦有塊形或元寶形;蕙蘭等舌上紅點、塊與春蘭有所不同,大都是散布點塊,密集度大,並且顏色較深。一莖多花的舌比春蘭稍長大而苔色更濃艷,所以色彩交相輝映,更為艷麗多姿。八、梗 即蘭花的花莖。春蘭的短小,一般粗0.2厘米,高於10厘米者為優,如果矮縮於盆面的葉叢中,由於遮掩難見,有礙風姿(短葉中的蓋荷屬除外)。蕙蘭的花莖較壯較高,一般以花莖粗0.3厘米、高出20多厘米的為優。夏蘭和報歲蘭的花莖更粗而高。按傳統品評,蕙蘭以大花細梗為貴,俗稱燈草梗,若小花粗梗,俗稱為木梗,屬下品。花梗總以挺直渾圓為標准。色澤,在春蘭中以青干青花為上品,如宋梅、綠英等;蕙蘭中以大一品的花梗白綠如玉,干高花大,為蕙蘭中最具風姿的品種之一。赤蕙中卻以梗粗直者為好,例如程梅干粗挺拔,頗為壯觀。花梗雖以細圓為上品,但這是相對而論,只要與花形、花型相配,仍屬上品。報歲蘭花梗的顏色,據《廣群芳譜》上說:「紫梗青花為上,青梗青花次之,紫梗紫花又次之,余不入品。」 九、鳳眼 外三瓣含苞待放前,主瓣與副瓣瓣尖互相搭連,在主瓣與副瓣一側瓣緣相互隆起而中間露出空隙處,下露舌根,中間看得見捧心側面,這區域稱為鳳眼。假如鳳眼大而上搭深,花瓣必闊且有兜,並且不落肩。 十、上搭和下搭 當露出鳳眼時,花瓣背兩側蓋頂處稱為上搭,胸下稱為下搭。 十一、排鈴 蕙蘭的幼蕾俗稱為鈴。待花梗抽長到一定高度時,上面生著各朵幼小花鈴,呈豎直狀,緊貼花梗,這種形態稱為小排鈴。幼鈴花柄離梗橫出,作水平排列稱為大排鈴,此時即將綻蕊舒瓣,漸次盛開。 十二、轉莖 蕙蘭即將大排鈴時,花梗上每朵花鈴的花柄橫出生長,花心朝外,稱轉莖,俗稱轉挖、轉宕、轉身等。 十三、中窠 即捧瓣與鼻的整體部位的統稱。梅瓣、水仙瓣的中窠頭形,以窩緊為好;荷瓣、蝴蝶瓣的中窠比較寬大。凡中窠必須與外三瓣形型相配得宜,方顯得花姿優美、俊俏。 十四、兜 專指捧瓣尖端部瓣肉組織的形態,並按照捧瓣尖端部瓣緣內卷形狀的大小、深淺、厚薄而定。如按它的厚薄、大小又可分成軟兜和硬兜;按深度可分深兜和淺兜。 十五、收根放角 專指蘭花外三瓣瓣幅之闊狹形狀,它牽涉到花品的美觀和花形的姿態。自瓣幅中央部位向瓣根逐漸收狹,稱收根;自瓣幅中央部位向瓣尖逐漸放寬,及至花瓣尖端部前沿約0.4厘米左右處又逐漸縮攏且向內微卷,匯成瓣尖微兜形,這段前後交接部位稱放角。在荷瓣和荷形水仙瓣中收根放角現象最顯著,水仙瓣由於花瓣多長圓形就沒有那般明顯了,而梅瓣,尤其屬十足梅瓣型,由於渾圓形,沒有收根放角。 十六、緊邊 外三瓣中每瓣瓣緣微呈內卷狀,離瓣根約0.3厘米起越向瓣前部,其微卷狀愈呈明顯,而卷帶漸寬,瓣緣增厚,及至放角處再延伸及瓣尖部與對稱另一緣合攏,匯成兜狀形。這種內卷帶,稱為緊邊。梅瓣緊邊多厚實,水仙瓣稍薄,荷瓣最薄(素荷瓣類似)。 十七、雞嘴 花苞剛破土時,苞尖相對合攏,有緊吻一起,微分或裂開狀,都稱為雞嘴。如苞尖有白色玉鉤或統體肉質感,絕大多數出梅瓣、水仙瓣類。 十八、細花和行花 凡具有梅、荷、水仙、素心、奇瓣型的花朵,都稱為細花;凡外三瓣和捧瓣都呈尖狹雞爪形或竹葉形的花朵,都稱為行花或俗稱粗花。 十九、伏花 自然野生蘭花,經盆栽馴養後繼續孕育花蕾,稱伏花。間隔數年復生花苞,稱作復花。 二十、蘭膏 亦稱命露。蕙蘭花朵轉莖至盛開時,在花柄末端(靠著花葶處),有一滴細圓晶瑩透徹的膠凝物,它味甘醇如蜂蜜,如隨意抹除,易引起花朵早萎無神。春蘭中很少見到蘭膏,或偶有也是細微小點。 二十一、簪 又名短底。即指蕙蘭每朵花的短小花柄。 二十二、籜 即數層苞葉中緊貼花朵的一片,又稱貼肉小苞。這種苞葉在春蘭名種中要比其他蘭花顯得圓闊、厚大而長,有的著生在主瓣背後,有的側生一旁,有的遠離花朵著生在花梗正面。蕙蘭、建蘭、秋蘭、寒蘭、報歲蘭的貼內小苞衣總是著生在各短小花柄的末端,且它的基部半卷裹在花柄上,前半部他呈擴張開放狀,籜幅細狹。凡具有各種瓣型的名花的貼肉小苞必定呈現濃厚異色,並且有光,春蘭最明顯。如色彩淡而質薄,花瓣瓣肉亦薄;如一邊有異色,另一邊沒有時,捧瓣上一邊有兜,另一邊沒有兜。 二十三、巧種和官種 捧瓣瓣尖部呈白色或厚肉質兜狀者稱為巧種,沒有白頭或微有淺薄兜者稱為官種。 二十四、癃放 蘭花花朵萎軟,花瓣僵攏施不足,都稱癃放。主要在蕙蘭中常有識字種現象出現,如花朵先從頂花開放,且是軟弱無力,下面各朵常是僵開,或是含苞不舒。另是花葶上著生各朵排列間距過近,花開無力等。凡屬這種形式都是最劣花姿。如當年盆栽落山新花,因根、葉受傷過度,花軸上各朵花叢密聚攏,形似羽毛帚,又稱球開。 二十五、蕊尖 花苞含苞待放時,花蕾透出小苞衣露出頂端或整體形態。按春蘭和蕙蘭的蕊尖有多種形式,現列述如下:1、春蘭(1)蓮子形 上下部近乎相等,形似蓮子。這種形式,其三瓣有肉,裹尖而重白頭(即瓣尖端有微白暈肉質兜),邊緊。大多開大舌梅瓣,花瓣較圓正。假如滿蕊俱白,色澤姣嫩,花瓣放足後,容易伸長變皺。(2)花生肉形 花蕾似花生仁狀,但前端小,中部大,且形長。如籜筋細糯,多開大鋪舌、梅形水仙。白頭、肉裹尖重者,開梅瓣者居多。(3)機梭形 花蕾形似織布機梭。舒瓣後有緊邊。如籜筋粗硬,大多開硬捧、尖舌水仙瓣或小如意舌梅瓣。(4)橄欖形 花蕾二端小,中部寬大。如籜筋細糯,花開小舌水仙者居多。(5)瓜錘形 花蕾頂部平而下部斂小。籜筋稍硬者,大多開分頭合背梅瓣,或開三瓣一鼻頭之類。如筋絡細糯,且呈綠色,花蕾下部寬大者,舌形必大,花瓣亦寬。(6)圓燈殼形 花蕾較長圓。籜筋細糯,條條延伸達頂,這種形態大多開皺角梅瓣或軟捧微皺水仙瓣。(7)凈瓶口形 花蕾稍長,三瓣瓣尖頂收、口放。如籜筋細糯,顏色妖艷者,大多開皺瓣水仙。(8)石榴口形 花蕾圓短,三瓣瓣尖微向外翻。籜筋粗而挺直,筋色鮮艷者,必開武瓣水仙。(9)龍眼形 花蕾渾圓結實感,如無白頭彩殼者,開短圓瓣,或三瓣雖短,而無秀氣,還不算名貴。這種形式大多開荷花瓣之類。通過上述各種蕊形介紹,便於藝蘭愛好者們對由蕊形變化過程中了解演化成各種瓣型優劣,以及在選擇新花中,作為鑒別依據。2、蕙蘭(1)巧種門蜈蚣鉗花蕾二片副瓣合攏成鉗形。舒瓣後有緊邊、瓣肉厚,合背硬捧,這種開小舌梅者居多;如分窠大舌,水仙瓣者少;如分窠軟捧,開大舌梅者居多,為上品中第一,例如潘綠、程梅等。大平切平邊厚肉。大舌,分窠捧心者居多。如分頭合背、硬捧,小舌梅者為少。這種形式在梅瓣、水仙瓣中都有,為上品中第二,例如上海梅、元字仙等。小平切三瓣稍長,平邊圓頭。分窠捧心,大舌者居多;如合背硬捧,小舌者少。水仙瓣大多出於這種形式,為上品中第三。例如小盪、大陳字等。(2)皺角門瓜子口 寬邊文皺,花開水仙瓣者居多,開梅瓣者少。屬上品中第四。石榴頭 寬邊武皺,飛捧、方缺舌,此類梅瓣、水仙瓣都有,為上品中第五。例如蜂巧、蛾蜂梅、朵雲等。(3)官種門官種形 捧兜淺而厚。滑口形 微有淺薄捧兜。杏仁形 寬邊蒲扇捧、舌小。這類多為水仙瓣,屬上品中第六。(4)癃放門 俗稱油灰塊。含苞待放時,先見捧心,且形似僵粘整體。外三瓣舒瓣時卷邊皺角,不能舒展平整。凡屬這種形式,捧瓣全合硬者居多,亦有分頭合背。如捧瓣與唇瓣粘連成一塊,俗稱為三瓣一鼻頭,是梅瓣、水仙瓣中最劣開品。(5)行花門 凡花蕾銳尖、狹長,舒瓣後,花瓣都呈尖狹雞爪狀,這種形式俗稱為粗花或行花,是不具瓣型的一般蘭花。但,如花蕾稍短,上搭深,有時亦能有一般性荷瓣出現。 蕙蘭中除上述「五門八式」蕊形外,尚有多種形式,但多數沒有上品好花開出。 二十六、筋 即苞葉上的細長筋紋。筋有長短,有疏密,有粗細,有平伏,有凸出,顏色也各不相同。筋總以細長透頂、軟潤、疏而不密且微有光澤者,常有瓣型花品出現。如筋粗透頂者,花瓣必闊,且有荷瓣出現。如綠筋綠殼或白殼綠筋,筋紋條條通梢達頂,苞殼周身晶瑩透徹,那大多出素心瓣可能性多。梅瓣和水仙瓣的筋紋較細糯,中間還需布滿沙暈。 二十七、麻 苞葉上不通梢達頂的短筋,稱麻。麻之粗細、長短不勻,排列比較緊密,這種俗為麻絡,如相互之間空闊稀疏,又布滿異彩沙暈,往往多出奇瓣或異種素心瓣。麻由於顏色各異,可分為青麻、紅麻、白麻、褐麻等。又根據花苞出土時間遲早,分為深與淺之分。 二十八、沙暈 各筋紋之間散布著細如塵埃狀微點,稱為沙;密集如濃煙重霧狀稱為暈。苞殼上如有沙有暈,大多出梅瓣、水仙瓣。如苞殼上的沙如杏毛狀密集一起,花苞逐漸抽長時,蕊頂部分又呈現濃綠色者,絕大多數出梅形水仙瓣。如沙暈柔和,顏色或白或綠,出素心瓣居多。凡具有瓣形的名花,在其苞殼上除筋紋細糯、通梢達頂,還必須有沙暈。 二十九、殼 即指苞葉。它有多種顏色,如綠殼、白殼、赤轉綠、水銀紅、赤殼等。但,由於筋紋的顏色深淺和沙暈映輝,更有深綠、淡青、竹葉青、竹根青、粉青、青麻綠殼、白麻殼、紅麻殼、荷花色、深紫色、豬肝赤殼等等。其中以水銀紅殼、綠殼、赤轉綠殼最易出名花。另外,殼有松和緊、厚與薄之分。按我國藝蘭先輩們經驗總結,無論哪種顏色殼,都有好花出現,但必須氣色要鮮明,殼薄而硬,色糯方算上品;如殼薄而軟,稱「爛衣」,很少有上品花出現;如殼厚而硬,顏色柔糯,也屢有好花出現。 殼有長短之分,俗稱為長梢殼和短梢殼。凡短梢殼中部的色彩濃而厚,鋒尖有肉鉤,苞尖又呈鵲嘴形,大都出梅瓣、水仙瓣。如殼長而苞尖呈鈍形,多數出荷形水仙瓣。如綠筋綠殼、白筋綠殼,筋細麻纖,晶瑩透徹,且通梢達頂,又沙暈與殼、筋、麻同樣顏色者,往往出現素心瓣。蕙蘭苞殼的腹部筋紋間滿布沙暈,又有粒粒如圓珠般凸出狀,屢有梅瓣、水仙瓣出現,但殼色不能有過分明亮光澤。如蕙蘭花蕊苞殼緊圓粗壯,下部整足,一般多開荷形大瓣子花。 通過苞殼上的筋、麻、沙暈諸點,可作為鑒別出落山新花中屬名花與否。我國藝蘭先輩們通過長期實踐,總結成許多豐富經驗,足以留供我們在選擇新花中具有瓣型名花的借鑒,至今仍有一定參考價值,現附錄《看殼各訣》如下:1.「綠殼周身掛綠筋,綠筋透頂細分明,真青霞暈如煙護,確是真傳定素心。」 「綠筋忌亮,須要有沙暈,必如煙霞,筋宜透頂小蕊,在仰朵時,日光照之如水晶者,素;昏暗者非是。」2.「羅衣自綠亦稱良,大殼尖長也不妨,淡綠筋紋條透頂,小衣起綠定非常。」 「白殼綠飛尖綠透頂,沙暈滿衣,此種定素。出鈴小,蕊若見平,水仙在其中存。」3.「老色銀紅煙暈遮,峰頭淡綠最堪誇,紫筋透頂鈴如粉,定是胎全素不差。」「出鈴時色如茄皮紫者,梅根綠背,黃者素。」4.「銀紅殼色最稱多,莫把紅麻瞥眼過,多揀多尋終有益,十梅九出銀紅窠。」「銀紅殼必須先淡後深,筋紋透頂,飛尖點綠,小衣肉厚,而多光滑,細心選擇為要。」5.「綠殼三重起紫灰,此中必定見仙梅,小衣有肉峰如雪,鈴頂平疑刀剪裁。」「官綠殼上若起紫暈一重,其花必異,筋紋忌亮。」6.「深青麻殼無人曉,莫道青麻少出奇,尖綠頂紅條透頂,暈砂滿殼異無疑。」「深青麻殼,極多光亮,滿蕊白砂,必非素異,必須紫筋透頂,飛尖點綠,此花定異也。」7.「筋粗厚殼出荷花,鐵骨還須異彩誇,無論紫紅兼綠殼,此中常是見奇葩。」 筋粗殼硬,屢出荷花,不論赤綠,一樣看法,如落盆幾日,能起砂暈,就可望異。最難得者,荷花小蕊,尖長深搭,鳳眼微露,收根必細,灶門開闊,定是飛肩。 三十、子芽 從假球莖基部生長出來的幼小葉芽,俗稱子芽。子芽剛露出土面,凡屬綠花類和素心瓣尖都呈白綠色;如赤綠殼或水銀紅殼類的芽尖,呈微紅色;如赤殼類都呈紅紫色。在「入霉」前後破土生長的子芽最強壯,如在「夏伏」時破土的較弱;若遲至秋季中生長出的子芽俗稱「秋桿」,細小瘦弱,長成的葉束亦短小細狹。 三十一、抽箭 蘭花的花莖從苞殼中透出後,逐漸長高,這種過程俗稱抽箭。
花型欣賞
(一)梅瓣:外三瓣短圓、質厚、對稱。形似梅花,捧瓣起兜,有白頭且抱緊,唇瓣舒展、堅挺而不後卷。宋梅為梅瓣中的典型。(二)荷瓣:外三瓣肥厚、寬潤,形以荷花花瓣,收根放角。捧瓣不起兜,似微開蚌殼,唇瓣闊大,前挺後卷都有。花型分大、中、小型,同荷等屬大型荷瓣花,環球荷鼎屬中型荷瓣花,蓋荷屬小型荷瓣花。同荷和蓋荷為荷瓣的典型。(三)水仙瓣:外三瓣比梅瓣長,且瓣端稍尖,捧瓣有深兜或輕兜,唇瓣下垂或後卷,以汪字逸品為代表。水仙瓣變種有梅型水仙和荷型水仙。梅型水仙特徵是:外三瓣比梅瓣稍長,主、副瓣收根緊,主瓣尤其明顯。捧瓣起兜或起微兜。西神、翠文等為梅型水仙。荷型水仙特徵是:外三瓣較闊近似荷瓣,捧瓣起兜或微兜。龍字、水仙大富貴為荷型水仙。(四)奇瓣:凡外副瓣下幅部位和捧瓣演變成唇瓣形,或花瓣多瓣、缺瓣,或多唇瓣均稱奇瓣:1.蝴蝶瓣分外蝴里蝴兩類。副瓣下半部唇化的叫外蝴。唇瓣化深入副瓣1/2處,稱全蝴。兩副瓣後翻的全蝴稱飛蝴,是蝴蝶瓣中的佳種,如五彩蝴蝶,小蝴蝶。副瓣下面呈細狹或斷續唇瓣化稱半蝴,外三瓣和捧瓣狹長的半蝴稱為草蝴,半蝴與草蝴觀賞性不很強,極少留種。兩捧瓣唇化的奇瓣稱里蝴,也稱蕊蝶。歷史上蕊蝶不被重視,因此,留種較少。近來國內較重視蕊蝶品種的發掘,因此,大量的蕊蝶被發現,特別是舟山地區近年發現了大量蕊蝶。從欣賞角度而言,外蝴應高於里蝴。2.多瓣花瓣(包括唇瓣)數量超過六瓣,達到七瓣、八瓣甚至幾十瓣,統稱為多瓣。例如綠雲,余蝴蝶等,此類花瓣數量一年一個樣,無確定的花型。但外瓣瓣型保持不變,如綠雲為荷型,余蝴蝶是竹葉型。多瓣新花大都不穩定,極易變樣,因此,除多瓣老種外,一般較少留新種。近年來發現菊瓣多瓣型,牡丹型多瓣型如千島之花、多朵蝶等,花瓣如菊花一層一層往上生長,花瓣比傳統多瓣花更多。此類花引起了國內外蘭友的重視。3.多唇外三瓣與捧瓣數量齊全,唇瓣有兩瓣以上,稱為多唇或多舌。此類花因不穩定,而且形態也不端正、不雅觀,很少留種。
花色欣賞
(一)素瓣凡唇瓣上不帶色塊的都為素心瓣。由於蘭花的色素大都集中在唇瓣上,因此,一般唇瓣無色塊,外三瓣及捧瓣都不會有色塊。傳統素瓣外三瓣,捧瓣為綠色,唇瓣為白色。與此相對應,一般蘭花唇瓣因為帶紅色或紫色,故稱暈花。按唇瓣色澤可分為綠胎素,白胎素,黃胎素,桃腮素(舌根兩側有紅暈),刺毛素(舌苔上隱約有細微紅色)。素心瓣苔色以綠色為貴。近來關於素花瓣的含義又有拓展,凡舌與花的顏色一致,均稱為素心瓣,如黃花素,紅花素、紫花素。此類花四川、雲貴、兩湖均有發現,而江浙一帶較少發現。按外三瓣和捧瓣,又可分為梅型素,如蔡梅素。荷型素,如楊氏荷素,文團素。蝴蝶素,如楊氏素蝶。竹葉素,如寅谷素,天童素。至於一般草素,因為瓣狹如雞爪,不被列入細花之列。(二)復色瓣1、爪花有綠底金爪(黃爪)、綠底銀爪(白爪)和白底綠爪、黃底綠爪幾種。由於蘭葉起爪,相應的花也起爪。如金邊玉衣,曙光等。2、縞花花瓣有不規則的黃、白線條,由於蘭葉出縞紋,相應花中也出現了縞紋,如五彩皇冠。3、覆輪花花瓣邊緣鑲白色或黃色,稱覆輪花,由於葉子出現覆輪,有時對應花也出現覆輪,如金邊玉衣。4、斑花花瓣上有不規則的黃斑、白斑出現。,由於蘭葉上出現斑紋,有時相應花也出現斑紋,但此類現象較少出現。
葉型欣賞
1、立葉:葉脈硬朗,葉質較厚,葉直立。立葉草往往葉面細,滋潤,如汪字、環球荷鼎。 2、半立葉:葉從假鱗莖出土後向斜上方向生長。如龍字。3、半垂葉:葉型半垂,大多數蘭花都為半垂葉。4、垂葉:葉呈鐮刀型,葉尖下垂至假鱗莖。如大富貴等。5、調羹葉:葉短闊,頭圓,腳收根,葉如調羹。6、扭葉:葉面旋卷,或扭曲。如綠雲。7、燕尾葉:葉片尖端分叉,如燕子尾巴。春蘭中偶有發現。8、水晶葉:葉片中有水晶體出現。9、龍葉:葉面凹凸不平,葉子扭曲,大多出現在墨蘭中。
葉藝欣賞
蘭花葉片上的白色或黃色條紋和斑蘭,港台地區稱之為葉藝,八十年代來,受到蘭界的重視。花藝只能欣賞半 月,葉藝能欣賞全年。1、爪:葉尖端邊緣有白色或黃色的稱「爪」。爪有深爪、淺爪之分2、覆輪:整片葉子邊緣都鑲有白色或黃色邊線稱為覆輪。3、縞:葉片中部有白色或黃色條紋的稱為「縞」。如葉片中部有一條白或黃線條,則稱之為「中縞」。4、斑:葉片中有不規則的斑紋,稱為「斑」。有「緋斑」、「中斑」、切斑」等,條紋集中出現在葉的基部或下半部稱為「晃」。另外,葉片上有白色或黃色細點的稱為「錦沙」。
追求新種
1、素梅:至今未有象樣的素心梅瓣發現,要末色不凈,如玉梅,要末瓣型不好,如知足素梅。世上有「素宋梅」?2、素荷:俗語說:「千梅易得,一荷難求」。標準的新種荷花非常難得,象樣的素荷就更難上加難。老種中雖有楊氏素荷尚可,但花葶太矮,收根放角也不理想。3、素蝶:老種中好的蝴蝶不多,近幾十年來發現的新種五彩蝴蝶、蝴蝶龍、超過了老種蝴蝶,但未發現過素蝶。老種中的楊氏素蝶,應說不錯,但已幾近絕種。要是有一隻素的「五彩蝴蝶」「蝴蝶龍」那該有多好!4、梅蝶:標准梅瓣外蝶。據說已被發現。5、帶爪的標準的梅、水仙、荷或蝴蝶。6、帶覆輪的標準的梅、水仙、荷或蝴蝶。7、帶「縞」的標準的梅、水仙、荷或蝴蝶。8、帶「斑」的標準的梅、水仙、荷或蝴蝶。9、花瓣帶各種艷麗色彩的梅、水仙、荷或蝴蝶。10、全素的「余蝴蝶」。11、帶覆輪、縞、斑的「余蝴蝶」。以上任何一隻端莊的「新種」,都將價值不菲。 .

熱點內容
百合頭像一左一右 發布:2025-07-26 09:09:48 瀏覽:890
山茶花釘珠 發布:2025-07-26 09:07:15 瀏覽:745
插花實例 發布:2025-07-26 09:02:07 瀏覽:508
拉伸綠植 發布:2025-07-26 09:01:32 瀏覽:305
周冬雨和白百合對比照 發布:2025-07-26 08:59:54 瀏覽:88
泉州1情人節玫瑰花批發 發布:2025-07-26 08:59:53 瀏覽:357
尼德蘭花園三期 發布:2025-07-26 08:59:48 瀏覽:229
櫻花筆怎麼修 發布:2025-07-26 08:59:47 瀏覽:173
河北木蘭花 發布:2025-07-26 08:55:26 瀏覽:209
白蘭花開後 發布:2025-07-26 08:55:17 瀏覽: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