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海棠樹主旨
1. 怎樣閱讀文章收獲大
一、把握詞句
閱讀課文能結合文本內容發現並把握詞義、句義和表達作用,特別是重要詞語與關鍵句子的意義和表達作用。考查理解詞語意義的能力,重在考查對語境意義的理解能力。我們閱讀文章,必須要在理解詞語辭典意義的基礎上,聯繫上下文,細心體會玩味,准確把握它的語境意義。
理解句子的意義和作用是閱讀理解中的重要內容。句子的意義主要指句子所蘊含的意思和表達的情感;句子的作用則是指句子對表現文章旨意、情感所要達到的目的和產生的效果。解讀句子必須要把它放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聯系整篇文章的主旨才能正確地予以解讀。
二、理清思路
文體不同,文章思路是有所區別的。記敘文的思路是指內容呈現和情感表達的線索,如事情發展線索、人物活動線索、情感演變線索等;議論文的思路是指文章闡述觀點的內在邏輯聯系,如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或提出論點→論證論點→得出結論;說明文的思路則是說明的順序。梳理文章思路,理清文章層次,既要能正確地給文章(包括某一部分)劃分層次段落,同時說出劃分的依據。
三、整體理解
所謂理解,就是運用分析、比較、質疑、概括等方法,依據原有的知識和能力去解讀文章,把握文章的內容主旨和表現形式。
理解是一種多維度的、復雜的東西,表現為不同的程度,伴隨著疑問和探索,理解的程度將會不斷深入。因此,在整體理解這一點上,不僅涉及的內容非常廣泛,試題的形式多種多樣,而且深淺層次也是大相徑庭的。有些只要能淺層次地認知,有些需要概括,有些則需要分析。近年來,整體理解的試題主要有以下四種:篩選信息、領悟內涵、概括歸納、分析內容。
篩選信息是閱讀理解中最淺層次的思維活動,一般只要求從文章中找出相關內容即可。有時需要從整篇文章中進行摘錄並作處理。記敘文的信息主要是記敘的要素,如事情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說明文需要篩選的信息是說明對象的特徵和圍繞事物特徵而引用的材料。議論文的信息篩選,重點是文章的論點、分論點和論據。這些信息是文章中現成的內容。
領悟內涵,就是領會和理解文章的具體內容和主旨。閱讀文章,必須真正領悟它的內涵,不是簡單地摘錄文中現成的詞句,而是用自己的話來闡述。有研究指出,用自己組織的語句來闡述文章內容,可以加深對文本的理解,並可以促進新思想的產生。因此,中考試題非常重視領悟內涵的考核,要求考生依據文本,根據自己的解讀,從多個角度領悟內涵,考查學生對文本的理解程度。這類試題,一般都集中在對含義深刻雋永的篇章的理解,對文章寫作意圖、文章標題的理解。
概括歸納是非常重要的能力。
有人甚至斷言,一個人的閱讀能力主要體現在概括能力上。理解能力強,必然能正確地把握文章的要點,而反之,則必定抓不住要點,不能正確地把握住文章的主旨。而且概括歸納不僅能考查出學生在閱讀中區別重點和非重點、本質和非本質的能力,而且能考查出學生用簡明准確的語言來表達的能力。可見概括歸納在現代文閱讀中的重要地位。因此,每份試卷中幾乎都有概括歸納要點的題目。
記敘文的概括歸納主要有概括記敘的內容、歸納記敘的中心和人物的思想品質;議論文則是歸納論點、分論點,概括事實論據;說明文則主要是歸納說明的事物特徵。
概括記敘的內容可用要素概括法、共性提取法、關鍵詞句捕捉法等方法;歸納中心思想一般可以從文章結構層次、人物和事件、文章的題目、開頭或結尾,文章的議論、抒情等方面入手。
分析是一種具體的思維活動。
在閱讀中,分析文章重在分析文章的具體內容和表達主旨的關系、人物言行和表現人物思想性格的關系、文章運用的寫作方法和表達作用的關系等。分析性試題重在剖析具體材料背後的原因、作用、關系等。如2004年上海市中考試題:為什麼郭教授的 「騙局」是 「世界上最完美的禮物」?
這一試題要求學生在把握文章 (《最完美的禮物》)的前提下,分析郭教授的 「騙局」即沙漠途中隱瞞了水囊里已經沒有水的真相所產生的作用和給人生的啟迪:給當時的隊員們以戰勝死亡、走出沙漠的勇氣和信心;激勵人們在今後的人生路上戰勝各種困難險阻。
四、體驗感悟
體驗,也就是在閱讀時,把自身沉浸到文本的情景中,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去感受文中的情景和人物形象,揣摩文中人物在此情此景下內心的思想、情感活動,從而引發情感上的共鳴。有意識的情感體驗能增強讀者的情感活動,讓讀者深入人物內心世界,體驗人物內心情感,從而達到進一步理解文章、陶冶情操的目的。
感悟,就是在情感上、思想上有所感觸而領悟。在閱讀中是指在理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感受作品思想內容,能結合體驗,結合自身的思想,真正從內心領會作品對自然、社會、人生的啟示,從而獲得情感熏陶和精神契合。這是閱讀所追求的境界。閱讀感悟題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必須聯系文本,聯系實際,聯系自身。如2007年上海市中考試題:選擇文中 (《老海棠樹》)中最觸動你的一個場景,寫一段80字左右的感想。提高感悟能力,關鍵是感受要深刻,感點要明確,闡述要充分。
五、鑒賞寫作特色
古人讀書強調 「由文悟道,因道解文」,即從文章的語言文字入手理解內容主旨,然後再去解讀文章的藝術特色,理解作者是如何使文章的內容表現得更藝術,主旨更突出的。這就是不僅要懂得文章寫什麼,還要懂得文章怎樣寫,為什麼這樣寫。近年來,對寫作特色的鑒賞主要主要集中在對文章表現手法、描寫特色和語言修辭的鑒賞等方面。如2004年上海市中考試題:就本文 (《最完美的禮物》)的寫作特色 (如環境描寫、人物描寫、語言表現力等),任選一個角度寫150字左右的點評。
鑒賞寫作特色關鍵要賞析文章的寫作特色對突出文章主旨、塑造人物形象、表達作者情感的作用。
六、評價內容
評價內容是近年來深得重視的閱讀能力要求。新語文課程標准指出: 「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 「鑒賞與評價重在評價學生的審美體驗和價值判斷的能力。」可見,評價文章內容應當提升到形成莘莘學子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高度來認識。
評價能力是現代人必須具備的思想素質。隨著信息化程度提高,我們會接觸到各種各樣的信息,良莠俱存,魚龍混雜,我們必須有較強的辨別能力、評價能力,判斷是非正誤,不能人雲亦雲,不能讓自己的大腦成為別人思想的馬蹄任意踐踏的草地,而應該有自己正確、獨到的見解,批判錯誤的觀點,弘揚正確的思想,從而發展先進的優秀的思想文化。
七、文化積淀
新 《語文課程標准》把 「有一定的文化積淀」、 「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作為語文教學的總目標之一。語文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考試必定十分重視文化積淀的考查。在一定程度上,文化積淀的深淺反映了學生語文素養的高下。文化積淀包容著十分廣泛的內容,在中考復習中主要有語言積累、名著積累、名人軼事積累和生活積累等四個方面。
語言積累是閱讀教學的重要任務。它主要包括成語、詩詞、格言、警句、名人名言等的積累。中外傳統的文學名著和文學人物也應該有最起碼的了解。而名人軼事凝聚著古今中外社會精英的思想、智慧,反映著他們的成長經力、處世原則和高風亮節。熟悉名人事例是文化積淀的一個重要部分。這類試題一般要求圍繞某一論點列舉名人事例,能正確清楚地敘述名人的有關經歷、事情,從而使閱讀的過程變成對話、創作、呼應的過程,激活讀者的思想和材料的儲備。同樣,豐富的生活積累不僅能促進語文學習,而且在一定上反映了他的文化積累的深淺。它是語文素養的一個組成部分。
文化積淀的考查,有顯性的,也有隱性的,而且,大量的是隱性的閱讀理解,沒有相應的思想積淀、知識積淀等文化背景知識,閱讀是寸步難行的。近年來,在注重隱性的文化積淀考核的同時,更注重了顯性的文化積淀的考查。
請看以下兩道中考試題:1.沙塵暴肆虐之下,人們對藍天碧水、茂林修竹的珍愛愈加強烈。你心中理想的自然環境是怎樣的?請借用古詩文中的名句來表達,寫出連續的兩句。2.文中為論證 「許多大學問家、大哲學家都是從懷疑中鍛煉出來的」,引用了清代大學問家戴震的例子。試從課外再舉出一個類似的例子。
顯然,只有比較豐富的文化積淀才能毫不困難的解答這些試題。
八、綜合運用
在語文學習中,綜合運用是指綜合運用語文能力和各學科的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和言語實踐中的相關問題。在閱讀中,綜合運用是把文本學習和實踐應用結合起來的新形式。它突破了傳統的閱讀學范疇,在閱讀與表達、閱讀與探究之間搭起了一座橋梁。近年來各地的中考命題在這方面作了艱苦而卓有成效的探索。它主要有語言實踐和綜合性學習兩個方面的內容。
語言實踐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 閱讀不僅是為了理解,為了掌握作品所包容的思想、認識和各種文化知識,讓讀者得到文化的熏染和審美的愉悅,閱讀還要學習優秀作品的語言表達,並在語言實踐中學習表達自己的思想,同時解決生活實踐中的問題。這種試題一般表現為仿句的練習,即仿照原有的句子造句。它一般包括對句子的表達方式、修辭方法和句式特徵的仿造。
閱讀中的綜合學習,主要結合閱讀文本提供的材料、思想、觀點,去探索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策略。顯而易見,這是 「學以致用」的具體體現。閱讀不僅是為了讀懂文章,更主要的是為了解決問題,這顯然對平時的教學是一個極好的導向。2000年上海中考試題就作了可貴的實踐:
從文中 (指現代文 《沙塵暴敲響了警鍾》)看,防沙治沙根本而且有效的途徑是提倡可持續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根據這個途徑,結合發生沙塵暴的原因,請你提出一條具體的措施。例如:以圈養為主,輪流放牧,來提高草地生產力。
這是一道典型的綜合性學習題,重在考查學生理解基礎上解決新問題的能力。
以上是現代文閱讀的主要能力點。在中考沖刺復習中要善於抓住重點難點,突破薄弱點,進行有計劃的專題性復習,認真地感知語言,相信會取得明顯的效果。
2. 語文閱讀理解
15. 你就不能勞駕去洗抄洗菜?
16.內容上,表現「我」在老海棠樹亡的快樂,藉以反映奶奶對「我」的關心;結構上,為下文進『步寫「我」和奶奶的親情作鋪墊:
17.第一聲陳述的語氣寫出「我」有—點不安,知道傷了奶奶的心;第二聲感嘆的語氣寫出「我」急於想得到奶奶的原諒;第三聲無奈的語氣寫出「我」的哀求,
18.以老海棠樹為線索,貫穿全文;含蓄、形象地表現了奶奶和「我」之間濃濃的祖孫情。 19。奶奶老了,已經腰彎背駝,可她仍讓早早地起床打掃院子,辛勤操勞了一輩子,生命不息,勞作不止。可當孫子要替她時,她拒絕了,奶奶是那樣的疼愛孫子,深深的祖孫情令人贊嘆。奶奶是平凡的,奶奶又是偉大的。
3. 季羨林的《海棠花》各段段意和文章主旨。。急!!
1941年5月的一天,在哥廷根大學,季羨林在去研究所的路上發現一家院落里盛開的海棠花。他突然想起濟南佛山街的海棠。滿樹紅英燃起故園情,故鄉和祖國都站在了他的面前。「故鄉和祖國雖然遠在天邊,但是現在他們卻在眼前……把祖國召喚到我眼前來的,似乎就是海棠花。」
凡是故鄉的花木,不管在哪裡見到都讓季老激動不已。上世紀60年代,他出訪緬甸和伊拉克,兩地都看到了夾竹桃。見花如見故人,因為夾竹桃在濟南幾乎家家栽種,他家的大門內也有兩盆夾竹桃。「夾竹桃不是名貴的花,也不是最美麗的花」,但它寄託的是家鄉人對自然對生命的樸素的鍾愛。
「如果我到不了濟南,也不會有今天的我」,季老的此番話不僅是感激叔父,也道出他對這方熱土的情緣。季羨林把叔父帶他到濟南收養看做人生轉變的重大機遇,他曾深情表白:我畢生感謝九叔。沒有叔父的培育,自己「大概會終生成了一個介乎貧雇農之間的文盲,也許早已不在人世,墓木久拱了」。在叔叔的安排下,季羨林在濟南完成了娶妻生子的人生大事。這是一場遵命婚姻,是無法用愛情的經典定義去比量的結合。季羨林的初戀也在濟南,那是另一位濟南姑娘,惜人雖有意,天不成全。「情之所鍾正在吾輩」,負笈歐游的十年又起一曲愛的羅曼史。
青少年時期在濟南受到的良好教育,滋養灌溉了季羨林的學術人生。還在小學,季羨林就讀了幾十部「閑書」。日後他文章的節奏感和想像力,首先是受惠於「閑書」。叔父自然反對他看「閑書」,但是,如果沒有這樣的經歷,而是生活在家徒四壁的老家,於這樣的文化營養也是絕對無緣的。山東尊師重教的風氣,更給予季羨林實現人生轉折的難得機遇。他高中時期就讀的山大附中和濟南高中,可以說名師薈萃,群星燦爛。比如新知舊學皆精的祁玉璞、時任山大校長的清末狀元王壽彭、知名作家胡也頻、董秋芳、夏萊蒂等等。
七十多年後,季老還回顧說:自己作文時的苦心孤詣「連自己也沒有意識到,卻為董老師和盤托出,知己之感,油然而生。這決定了我一生的活動。」季老自謂平生優點不多,但愛國「不甘後人」。他的愛國情懷融入在對親人的愛,對師友的愛之中,也融入在對故鄉風物的愛中。
4. 嬰寧-蒲松齡 分析主題思想
嬰寧是蒲松齡理想中人物,但不是我們理想中的人物。她「出於幻域,頓入人間」(魯迅評《聊齋》語),是當時生活的反映。生活中的活人,藝術反映中真實的藝術典型,即使在現代,也都沒有十全十美的存在;正相反,《紅樓夢》脂評說得好:「真正美人方有一陋處。」嬰寧的形象,蒲松齡自指有兩特點,一是「孜孜憨笑,似全無心肝」,二是「牆下惡作劇,其黠孰甚焉」。既天真又狡猾,是蒲松齡對嬰寧的認識、對嬰寧的設計。狡黠是嬰寧的陋處,也正是嬰寧的真處和美處。嬰寧一方面出生於幽谷,受育於鬼狐,不審三從,不知四德,無視長幼之序,不用進退之儀,用笑聲蔑視一切,用笑聲動搖一切;一方面嫁入人間,依從文士,既畏獄之酷,又恪守男女大防的封建道德,輕施顰笑,嚴懲意淫。她是無法跳出當時社會環境的,既有所突破又無法脫離的真正的美人。人狐交配而生的嬰寧如此,完狐所生的小翠(《小翠》)也如此。小翠幾乎與嬰寧一樣美貌絕倫、天真絕俗,然而不是也毫無怨言地聽憑母親之命送給了一個連人事也不知的痴兒么?這難道不是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的封建糟粕?蒲松齡只能根據生活,根據生活給予的理想來塑造人物。他的傑出才能正表現在嬰寧的復雜性上。嬰寧形象的復雜性正是作家忠實於生活的創作方法的勝利。說嬰寧的「缺陷」應去除,不但是求全之毀,更是脫離歷史實際的要求。
管封建社會有如此強大的力量,但是嬰寧以一介弱女仍然獲得了勝利,這當然是由於蒲松齡熱愛她的原故。蒲松齡為什麼偏愛她,賦予她最長的篇幅?是由於她不僅是位天真可愛的少女,更是一位美女,更是一位想能以女代男完成母願的奇女子。嬰寧對丈夫的哽咽陳詞實際上是哈姆雷特式震撼人心的內心獨白。前人久已指出一部《聊齋》可以概括為「懲惡揚善」四個字,然而《聊齋》中懲惡更是為了揚善。一部《聊齋》中的善最主要的正是「孝」。孝是貫串於《聊齋》始終的,是至高無上的。嬰寧身為狐仙之女,卻生受父母的遺棄,長承山村雨露,完全是底層農民的凄苦無靠生涯。鬼母收留,正是相濡以沫的農民同情心的表現。她正是為了使鬼母能有所依棲才遠出踏青,才破愁為笑,才在姨兄王子服前明罵似賊、暗送秋波;引來了王子服後又故作痴呆,不解共寢,甚至似知非知,似痴非痴地說出:「背他人何得背老母」,以暗示老母在她心中的地位。正是這一點孝情,成為嬰寧一切言行的指南。但是應指出,嬰寧生於幽谷,實是農民的兒女,她的報恩孝道不是封建士大夫所提倡的「忠孝不能兩全」忠高於孝的孝道,而是農民的「養兒防老」理想的孝道。農民身處窮僻尤其重視勞動,非只為繼承香煙重視男子;嬰寧想以弱女代男的理想正是當時農民,特別是勞動婦女理想的體現,也正是對當時農村中迫於生計溺棄女嬰的批判。這是嬰寧形象的光輝所在,也正是《嬰寧》這顆明珠的奪目之處。
5. 我的童年季羨林海棠花主要內容
寫作者決心用苦行者的精神到德國來念書的,可是現實的情況又不允許他這樣做。而且也做不到不看海棠花。文章寫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反映的戰爭年代作者十分濃烈的思鄉之情。
6. 本文的主旨 寫作特色
本文的主旨
答:因為洛陽牡丹花節的時候,作者沒有看到牡丹,所以本文沒有像眾多描寫牡丹的作品那樣一味贊美牡丹的雍容華貴、絢麗多姿,而是獨辟蹊徑,贊揚牡丹不慕虛華、對生命執著追求的精神。
寫作特色
答:1.採用擬人手法描寫牡丹。2.從第⑻段開始,作者轉換視角,從「你」的角度來抒寫牡丹,這樣的角色轉換不僅達到情感共鳴的效果,而且也給閱讀者提供了較大的想像和聯想的空間。
《牡丹的拒絕》
張抗抗
⑴它被世人所期待、所仰慕、所贊譽,是由於它的美。
⑵它美得秀韻多姿,美得雍容華貴,美得絢麗嬌艷,美得驚世駭俗。它的美是早已被世人所確定、所公認了的。它的美不懼怕爭議和挑戰。
⑶有多少人沒有欣賞過牡丹呢?卻偏偏要坐上汽車火車飛機輪船,千里萬里爬山涉水,天南海北不約而同,揣著焦渴與翹盼的心,滔滔黃河般地涌進洛陽城。
⑷歐陽修曾有詩雲:洛陽地脈花最重,牡丹尤為天下奇。傳說中的牡丹,是被武則天一怒之下逐出京城,貶去洛陽的。卻不料洛陽的水土最適合牡丹的生長。於是洛陽人種牡丹蔚然成風,漸盛於唐,極盛於宋。每年陽歷四月中旬春色融融的日子,街巷園林千株萬株牡丹競放,花團錦簇香雲繚繞——好一座五彩繽紛的牡丹城。
⑸所以看牡丹是一定要到洛陽去看的。沒有看過洛陽的牡丹就不算看過牡丹。況且洛陽牡丹還有那麼點來歷,它因被貶而增值而名聲大噪,是否因此勾起人的好奇也未可知。
⑹這一年已是洛陽的第九屆牡丹花會。這一年的春卻來得遲遲。連日濃雲陰雨,四月的洛陽城冷風颼颼。
⑺街上擠滿了從很遠很遠的地方趕來的看花人。看花人踩著年年應準的花期。明明是梧桐發葉,柳枝滴翠,桃花梨花奼紫嫣紅,海棠更已落英紛紛——可洛陽人說春尚不曾到來;看花人說,牡丹城好安靜。
⑻一個又冷又靜的洛陽,讓你覺得有什麼地方不對勁。你悄悄閉上眼睛不忍尋覓。你深呼吸掩藏好了最後的僥幸,姍姍步入王城公園。你相信牡丹生性喜歡熱鬧,你知道牡丹不像幽蘭習慣寂寞,你甚至懷著自私的企圖,願牡丹接受這提前的參拜和瞻仰。
⑼然而,枝繁葉茂的滿園綠色,卻僅有零零落落的幾處淺紅、幾點粉白。一叢叢半人高的牡丹枝株之上,昂然挺起千頭萬頭碩大飽滿的牡丹花苞,個個形同仙桃,卻是朱唇緊閉,皓齒輕咬,薄薄的花瓣層層相裹,透出一副傲慢的冷色,絕無開花的意思。偌大的一個牡丹王國,竟然是一片黯淡蕭瑟的灰綠……
⑽一絲蒼白的陽光伸出手竭力撫弄著它,它卻木然呆立,無動於衷。
⑾驚愕伴隨著失望和疑慮——你不知道牡丹為什麼要拒絕,拒絕本該屬於它的榮譽和贊頌?
⑿於是看花人說這個洛陽牡丹真是徒有虛名;於是洛陽人搖頭說其實洛陽牡丹從未如今年這樣失約,這個春實在太冷,寒流接著寒流怎麼能怪牡丹?當年武則天皇帝令百花連夜速發以待她明朝遊玩上苑,百花懾於皇威紛紛開放,惟獨牡丹不從,寧可發配洛陽。如今怎麼就能讓牡丹輕易改了性子?
⒀於是你面對綠色的牡丹園,只能竭盡你想像的空間。想像它在陽光與溫暖中火熱的激情;想像它在春暉里的輝煌與燦爛——牡丹開花時猶如解凍的大江,一夜間千朵萬朵縱情怒放,排山倒海驚天動地。那般恣意那般宏偉,那般壯麗那般浩盪。它積蓄了整整一年的精氣,都在這短短幾天中轟轟烈烈地迸發出來。它不開則已,一開則傾其所有揮灑凈盡,終要開得一個傾國傾城,國色天香。
⒁你也許在夢中曾親吻過那些赤橙黃綠青藍紫的花瓣,而此刻你須想像花開時節洛陽城上空被牡丹映照的五彩祥雲,想像微風夜露中顫動的牡丹花香,想像被花氣濡染的樹和房屋,想像洛陽城延續了一千多年的「花開花落二十日,滿城人人皆若狂」之盛況。想像給予你失望的紀念,給予你來年的安慰與希望。牡丹為自己營造了神秘與完美——恰恰在沒有牡丹的日子裡,你探訪了窺視了牡丹的個性。
⒂其實你在很久以前並不喜歡牡丹。因為它總被人作為富貴膜拜。後來你目睹了一次牡丹的落花,你相信所有的人都會為之感動:一陣清風徐來,嬌艷鮮嫩的盛期牡丹忽然整朵整朵地墜落,鋪散一地絢麗的花瓣。那花瓣落地時依然鮮艷奪目,如同一隻奉上祭壇的大鳥脫落的羽毛,低吟著壯烈的悲歌離去。牡丹沒有花謝花敗之時,要麼爍於枝頭,要麼歸於泥土,它跨越萎頓和衰老,由青春而死亡,由美麗而消遁。它雖美卻不吝惜生命,即使告別也要留給人最後一次驚心動魄的體味。
⒃所以在這陰冷的四月里,奇跡不會發生。任憑遊人掃興和詛咒,牡丹依然安之若素。它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協不媚俗,它遵循自己的花期自己的規律,它有權利為自己選擇每年一度的盛大節日。它為什麼不拒絕寒冷?!
⒄天南海北的看花人,依然絡繹不絕地湧入洛陽城。人們不會因牡丹的拒絕而拒絕它的美。如果它再被貶謫十次,也許它就會繁衍出十個洛陽牡丹城。
⒅於是你在無言的遺憾中感悟到,富貴與高貴只是一字之差。同人一樣,花兒也是有靈性、有品位之高低的。品位這東西為氣為魂為筋骨為神韻只可意會。你嘆服牡丹卓爾不群之姿,方知「品位」是多麼容易被世人忽略或漠視的美。
7. 標題有什麼作用
題者「額頭」也,目者「眼睛」也。閱讀一篇文章先要從橫向把握文章的中心主旨,就是深刻理解標題的作用。不妨重點抓首尾段中的總結性觀點句來深入研讀。
有的標題往往會昭示文章內容和作者思路;有的標題直接點明文章主題;有的標題具有象徵意義,有的標題具有濃郁的文學色彩。因此考慮一個標題的好處,應從內容、主旨、修辭等方面考慮。
〔考題精選〕
例1:2007年上海中考卷——《老海棠樹》,作者史鐵生
故事梗概:文章重點寫了「我」在老海棠樹上的活動,經過春夏秋冬四個不同季節的變化,寫出「我」對「奶奶」的懷念。
原文如下:
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樹,在我的記憶里不能分開;好象她們從來就在一起。
老海棠樹有兩條粗壯的枝椏,彎曲如一把躺椅,小時候我常爬上去,一天一天地就在那兒玩。奶奶在樹下喊:「下來,下來吧,你就這么一天到晚呆在上頭不下來了?」是的,我在那兒看小人書,用彈弓向四處射擊,甚至在那兒寫作業。「飯也在上頭吃嗎?」對,在上頭吃。奶奶把盛好的飯菜舉過頭頂,我兩腿攀緊樹椏,一個海底撈月把碗筷接上來。「覺呢,也在上頭睡?」沒錯。四周是花香,是蜂鳴,春風拂面,是沾衣不染海棠的花雨。奶奶站在地上,站在屋前,老海棠樹下,望著我„„
春天,老海棠樹搖動滿樹繁花,搖落一地雪似的花瓣。我記得奶奶坐在樹下糊紙袋,不時地沖我叨嘮:「就不說下來幫幫我?你那小手兒糊得多快!」我在樹上東一句西一句地唱歌。奶奶又說:「我求過你嗎?這回活兒緊!」我說:「我爸我媽根本就不想讓您糊那破玩藝兒,是您自己非要這么累!」奶奶於是不再吭聲,直了直腰,又凝神糊她的紙袋。
或者夏天,老海棠樹枝繁葉茂,奶奶坐在樹下的濃蔭里,又不知從哪兒找來了補花的活兒,戴著老花鏡,埋頭於床單或被罩,一針一線地縫。天色暗下來時她沖我喊:「你就不能勞駕去洗洗菜?沒見我忙不過來嗎?」我跳下樹,洗菜,胡亂一洗了事。奶奶生氣了:「你們上班上學,就是這么胡弄?」奶奶把手裡的活兒推開,一邊重新洗菜一邊說:「我就一輩子得給你們做飯?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這回是我不再吭聲。
有年秋天,老海棠樹照舊果實累累,落葉紛紛。那時我大些了,在外工作,從陝北回來看她。奶奶已經腰彎背駝。早晨,天還昏暗,奶奶就起來去掃院子,「唰啦唰啦」的聲音把我驚醒,趕緊跑出去:「您歇著吧,我來,保證用不了三分鍾。」可這回奶奶不要我幫。「你剛回來,去歇著吧。」
冬天,窗外,風中,老海棠樹枯乾的枝條敲打著屋檐,磨擦著窗欞。奶奶常常在燈下學習。她曾經讀一本《掃盲識字課本》,再後是一字一句地念報紙上的頭版新聞。那一回,奶奶舉著一張報紙,小心地湊到我跟前:「這一段,你給我
說說,
到底什麼意思?」
我看也不看地就回答:
不知道。
再說,
您學那玩藝兒有
用嗎?」
奶奶立刻不語,
惟低頭盯著那張報紙,
半天半天目光都不移動。
我的心
一下子收緊,但知已無法彌補。
「奶奶。」
「奶奶!」
「奶奶——」我記得她終
於抬起頭時,眼裡竟毫無對我的責備。
如今,奶奶已離我而去。而在我的夢里,我的祈禱中,老海棠樹也便隨之飄
然而去,
跟隨著奶奶,
陪伴著她,
圍攏著她;
奶奶坐在滿樹的繁花中,
滿地的濃
蔭里,
望著我,
或不時地要我給她說說:
「這一段到底是什麼意思?」
——這形
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題目:從全文看,以「老海棠樹」為標題的好處是
〔答題思路、技巧、常見失誤分析〕
首先從「事件內容的角度」答出以此為題的好處,然後從「中心主旨」角度
答出以此為題的作用,標題中如有修辭,一般是比喻、擬人,或有象徵意義,就
答出修辭的具體好處和深刻的象徵義。
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丟角度,
如例
1
有的考生就不知道答出象徵義——老海棠
樹象徵著老奶奶。
更有對文章思想感情的把握不到位問題,
解讀不出本文借物抒
情主要表達的是對奶奶的思念之情(濃濃的祖孫情)。
〔
知能訓練
〕
1
.文章名《
成功就是翻越遠方的大山》
很早就知道阿蘭·約翰遜的名字了
,
我想每一個練跨欄的人,都知道他的名
字,就像踢足球的人知道貝利,打籃球的人知道喬丹那樣。
剛練跨欄那會兒,根本就不敢奢望有朝一日能親眼看到約翰遜。必須承認,
他已成為我的一個偶像,
在我看來,
他就是一座遠方的大山,
我到山腳下的那一
天都遙不可及,更別提要翻越這座大山了。
2001
年,在埃德蒙頓舉行的國際田徑錦標賽上,我清楚地記得,那是我和
約翰遜的第一次碰面。
很遺憾,那時的我還略顯稚嫩,雖然說跑了
13
秒
51
,基本發揮了自己的水
平,
但這個成績擺到世界的范圍來看,
就顯得太普通了。也正因如此,
我沒有進
入決賽,
只能作為觀眾,
在一旁感受約翰遜那風馳電掣一般的速度。
那次他得了
冠軍,
成績是
13
秒
04
。
我暗暗地問自己:
「劉翔,
你將來能和他跑得一樣快嗎?」
2002
年,我參加了在希臘雅典舉行的國際室內田徑錦標賽。那是我第一次
和約翰遜肩並肩地站在跑道上,
是我和他第一次同場競技。
但真的是很遺憾,
那
次比賽,我在跨越第二個欄的時候,摔倒了,沒有完成比賽,我所能看到的,只
是約翰遜的背影。
隨著我的成績漸漸提高,
出國比賽的機會也多了起來,
而進入決賽的機會也
越來越多,從而使得我和約翰遜面對面「過招」的次數也越來越多。有時候,回
首那段經歷,我自己也禁不住有些氣餒,整個
2003
年,我和約翰遜大大小小比
了近
10
次,我全軍覆沒,沒有一場勝利。但可以看到的是,我的成績,從原來
徘徊在第四五名慢慢進步到了躋身前三名。
更多的時候,
我一直拿第二名,
而約
翰遜一直是第一名。
毫無疑問,
那時候,
約翰遜仍然像一座山那樣橫在我的面前,
但我隱隱感覺
到,這座大山已經不像當初那樣遙不可及了,我甚至覺得我已經站在了山腳下,
接下來要做的,就是翻越它!
2004
年
5
月
8
日,在日本大阪舉行的國際田聯大獎賽,我等的那一天,終
於到來了。
我跑了
13
秒
06
,而約翰遜的成績是
13
秒
13
。我第一次面對面地戰勝了約
翰遜。此前在瑞士的洛桑,我曾跑出
13
秒
12
戰勝過他的
13
秒
17
。但那時我們
並不是在一個組,稱不上是面對面,我也絲毫沒有戰勝他的感覺。
然而,
當我第一個沖過終點,
第一次讓約翰遜看到我的背影的時候,
很奇怪,
我並沒有特別的興奮。
盡管,
我跑出了
13
秒
06
的成績,
打破了自己當初創造的
13
秒
12
的亞洲紀錄,而這個成績也是當年的世界最好成績。
但在數萬觀眾的吶喊聲中,
我還是有點迷糊:
我打敗了約翰遜?是真的嗎?
是約翰遜讓我意識到,
這是真的。
比賽完,
他第一個走向我,
同樣是那個友好的
微笑,他拍拍我的肩膀,說了一句:「幹得漂亮,祝賀你!」
那一剎那,我才回過神來,這一切都是真的,我擊敗了世界「跨欄王」!
題目:
本文以
「成功就是翻越遠方的大山」
為題好在
〔
一句話提示
〕這是個比喻型文題。
2
.文章名《開發心大陸》,作者劉心武
①
生活中,我們常常覺得心裡郁悶,像是被些什麼板塊充塞了。
②
也許,
那些心中的不快,
大都是難免的,
甚至是重要的,
而且是無法取消
的;那麼,為什麼不把它們,起碼是其中一部分,暫時漂移開呢?
③
常言道:
「宰相肚裡能撐船」,這不只是說宰相「心量」大,而且,也意
味著宰相的心裡,在汪洋的盡頭,有不止一塊「心陸」。我們不是宰相,我們的
「心量」
或許難有那麼浩闊,
但我們的心裡,
不能只有水波風浪。
我們應該學會
開發心大陸。
④
地球上,
已不可能再有新大陸的發現。
大洋中有些地方,
或許還會有某些
珊瑚島的忽現忽隱,
甚至會有小塊的陸地,
偶從海里冒出,
但都構不成什麼重大
的地理發現了。而我們的心,卻是一個難以測量的空間。心如地球,充滿生氣,
萬物騰躍競爭;但心更如宇宙,浩渺無邊,其間有大量空間,靜謐無聲、神秘莫
測。
暫且把心喻為地球吧,
那也還是個有若乾的新大陸尚未發現的地球,
猶如鄭
和尚未「下西洋」,麥哲倫、哥倫布亦為出世之前那種情景。
⑤
是的,我們要學會開發心大陸。
⑥
一千五六百年前,陶淵明棄官隱居,從那時起,他便徹底「出世」了——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他對心大陸的開
發,
未免太消極了吧!
但就他個人而言,
因此避免了與污濁同流,
平安地度過了
心理危機。
是的,
他也因此沒有能夠濟世興邦,
但他給我們留下了不少優美蘊藉
的詩篇,但誰能指責他對心大陸的開發是「多餘」「墮落」呢?
⑦
一千多年前的白居易,與陶淵明不同,他是很「入世」的。他不像杜甫那
樣,
往往充滿了過度的焦慮感,
他很擅長把對現實中黑暗不公的憤懣,
與自己的
雅緻生活的維護自娛,在心理上達到平衡,他在《觀刈麥》中吟誦道:
「今我何
功德,曾不事農桑。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餘糧。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到
後來他的一系列詩作中,
這樣的心理調適頻頻出現,
「安得萬里裘,
蓋襄周四垠。
穩暖皆如我,天下無寒人!」白居易實在是一個很會開發心大陸的人,他的「心
陸」
很多,
既有承載
《新樂府》
《秦中吟》
那種憂國憂民情懷的大板塊,
也有
「青
旗沽酒趁梨花」
的小綠洲。
而每當他在仕途、
生活中遇到坎坷挫折時,
他的心海
不癲狂,
心路不淤塞,
從他的詩中可以看出,
他又開發出了心大陸,
得以達到新
的生命平衡。
我們當然可以認為白居易的詩歌成就未必多麼高偉,
比如斷言他大
不如李白和王維,但我們難道能指責他的開發心大陸,是「虛偽」
「滑頭」嗎?
⑧
往事越千年,
今人勝古人。
我們當代人越來越清醒地意識到,
我們的生命
貫穿於一系列的心理活動,體現於一個又一個的「當前心情」。因此,無論是從
參與社會、
與他人親和的角度,
還是從自我提升、
自我完善的角度,
我們都應該
有開發心大陸的氣魄與技巧,使我們的靈魂,永遠豐盈而鮮活!
題目:以「開發心大陸」為題的用意是
8. 老海棠樹寫了我對奶奶的什麼感情
主旨:老海棠樹是作者童年的記憶,是作者和奶奶一起生活點滴的見證。
本文表達了作者對老海棠樹的深厚感情,對奶奶的懷念和內疚之情提綱:①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樹,在我的記憶里不能分開;好象她們從來就在一起
②老海棠樹有兩條粗壯的枝椏,彎曲如一把躺椅,小時候我常爬上去,一天一天地就在那兒玩。奶奶在樹下喊:「下來,下來吧,你就這么一天到晚呆在上頭不下來了?」是的,我在那兒看小人書,用彈弓向四處射擊,甚至在那兒寫作業。「飯也在上頭吃嗎?」對,在上頭吃。奶奶把盛好的飯菜舉過頭頂,我兩腿攀緊樹椏,一個海底撈月把碗筷接上來。「覺呢,也在上頭睡?」沒錯。四周是花香,是蜂鳴,春風拂面,是沾衣不染海棠的花雨。奶奶站在地上,站在屋前,老海棠樹下,望著我……
③春天,老海棠樹搖動滿樹繁花,搖落一地雪似的花瓣。我記得奶奶坐在樹下糊紙袋,不時地沖我叨嘮:「就不下來幫幫我?你那小手兒糊得多快!」我在樹上東一句西一句地唱歌。奶奶又說:「我求過你嗎?這回活兒緊!」我說:「我爸我媽根本就不想讓您糊那破玩藝兒,是您自己非要這么累!」奶奶於是不再吭聲,直了直腰,又凝神糊她的紙袋。
④或者夏天,老海棠樹枝繁葉茂,奶奶坐在樹下的濃蔭里,又不知從哪兒找來了補花的活兒,戴著老花鏡,埋頭於床單或被罩,一針一線地縫。天色暗下來時她沖我喊:「你就不能勞駕去洗洗菜?沒見我忙不過來嗎?」我跳下樹,洗菜,胡亂一洗了事。奶奶生氣了:「你們上班上學,就是這么胡弄?」奶奶把手裡的活兒推開,一邊重新洗菜一邊說:「我就一輩子得給你們做飯?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這回是我不再吭聲。
⑤有年秋天,老海棠樹照舊果實累累,落葉紛紛。那時我大些了,在外工作,從陝北回來看她,奶奶已經腰彎背駝。早晨,天還昏暗,奶奶就起來去掃院子,「唰啦唰啦」的聲音把我驚醒,趕緊跑出去:「您歇著吧,我來,保證用不了三分鍾。」可這回奶奶不要我幫:「你剛回來,去歇息著吧。」
⑥冬天,窗外,風中,老海棠樹枯乾的枝條敲打著屋檐,磨擦著窗欞。奶奶常常在燈下學習。她曾經讀一本《掃盲識字課本》,再後是一字一句地念報紙上的頭版新聞。那一回,奶奶舉著一張報紙,小心地湊到我跟前:「這一段,你給我說說,到底什麼意思?」我看也不看地就回答:「不知道。再說,您學那玩藝兒有用嗎?」奶奶立刻不語,惟低頭盯著那張報紙,半天半天目光都不移動。我的心一下子收緊,但知已無法彌補。「奶奶。」「奶奶!」「奶奶——」我記得她終於抬起頭時,眼裡竟無對我的責備。
⑦……
⑧如今,奶奶已離我而去。而在我的夢里,我的祈禱中,老海棠樹也便隨之飄然而去,跟隨著奶奶,陪伴著她,圍攏著她;奶奶坐在滿樹的繁花中,滿地的濃蔭里,望著我,或不時地要我給她說說:「這一段到底是什麼意思?」——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
9. 誰會寫散文的閱讀感受
閱讀時,怎樣才能有獨到的見解,感悟文章的寫法
一、把握詞句
閱讀課文能結合文本內容發現並把握詞義、句義和表達作用,特別是重要詞語與關鍵句子的意義和表達作用.考查理解詞語意義的能力,重在考查對語境意義的理解能力.我們閱讀文章,必須要在理解詞語辭典意義的基礎上,聯繫上下文,細心體會玩味,准確把握它的語境意義.
理解句子的意義和作用是閱讀理解中的重要內容.句子的意義主要指句子所蘊含的意思和表達的情感;句子的作用則是指句子對表現文章旨意、情感所要達到的目的和產生的效果.解讀句子必須要把它放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聯系整篇文章的主旨才能正確地予以解讀.
二、理清思路
文體不同,文章思路是有所區別的.記敘文的思路是指內容呈現和情感表達的線索,如事情發展線索、人物活動線索、情感演變線索等;議論文的思路是指文章闡述觀點的內在邏輯聯系,如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或提出論點→論證論點→得出結論;說明文的思路則是說明的順序.梳理文章思路,理清文章層次,既要能正確地給文章(包括某一部分)劃分層次段落,同時說出劃分的依據.
三、整體理解
所謂理解,就是運用分析、比較、質疑、概括等方法,依據原有的知識和能力去解讀文章,把握文章的內容主旨和表現形式.
理解是一種多維度的、復雜的東西,表現為不同的程度,伴隨著疑問和探索,理解的程度將會不斷深入.因此,在整體理解這一點上,不僅涉及的內容非常廣泛,試題的形式多種多樣,而且深淺層次也是大相徑庭的.有些只要能淺層次地認知,有些需要概括,有些則需要分析.近年來,整體理解的試題主要有以下四種:篩選信息、領悟內涵、概括歸納、分析內容.
篩選信息是閱讀理解中最淺層次的思維活動,一般只要求從文章中找出相關內容即可.有時需要從整篇文章中進行摘錄並作處理.記敘文的信息主要是記敘的要素, 如事情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說明文需要篩選的信息是說明對象的特徵和圍繞事物特徵而引用的材料.議論文的信息篩選,重點是文章的論點、分論點和論據.這些信息是文章中現成的內容.
領悟內涵,就是領會和理解文章的具體內容和主旨.閱讀文章,必須真正領悟它的內涵,不是簡單地摘錄文中現成的詞句,而是用自己的話來闡述.有研究指出,用自己組織的語句來闡述文章內容,可以加深對文本的理解,並可以促進新思想的產生.因此,中考試題非常重視領悟內涵的考核,要求考生依據文本,根據自己的解讀,從多個角度領悟內涵,考查學生對文本的理解程度.這類試題,一般都集中在對含義深刻雋永的篇章的理解,對文章寫作意圖、文章標題的理解.
概括歸納是非常重要的能力.
有人甚至斷言,一個人的閱讀能力主要體現在概括能力上.理解能力強,必然能正確地把握文章的要點,而反之,則必定抓不住要點,不能正確地把握住文章的主旨.而且概括歸納不僅能考查出學生在閱讀中區別重點和非重點、本質和非本質的能力,而且能考查出學生用簡明准確的語言來表達的能力.可見概括歸納在現代文閱讀中的重要地位.因此,每份試卷中幾乎都有概括歸納要點的題目.
記敘文的概括歸納主要有概括記敘的內容、歸納記敘的中心和人物的思想品質;議論文則是歸納論點、分論點,概括事實論據;說明文則主要是歸納說明的事物特徵.
概括記敘的內容可用要素概括法、共性提取法、關鍵詞句捕捉法等方法;歸納中心思想一般可以從文章結構層次、人物和事件、文章的題目、開頭或結尾,文章的議論、抒情等方面入手.
分析是一種具體的思維活動.
在閱讀中,分析文章重在分析文章的具體內容和表達主旨的關系、人物言行和表現人物思想性格的關系、文章運用的寫作方法和表達作用的關系等.分析性試題重在剖析具體材料背後的原因、作用、關系等.如2004年上海市中考試題:為什麼郭教授的 「騙局」是 「世界上最完美的禮物」?
這一試題要求學生在把握文章 (《最完美的禮物》)的前提下,分析郭教授的 「騙局」即沙漠途中隱瞞了水囊里已經沒有水的真相所產生的作用和給人生的啟迪:給當時的隊員們以戰勝死亡、走出沙漠的勇氣和信心;激勵人們在今後的人生路上戰勝各種困難險阻.
四、體驗感悟
體驗,也就是在閱讀時,把自身沉浸到文本的情景中,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去感受文中的情景和人物形象,揣摩文中人物在此情此景下內心的思想、情感活動,從而引發情感上的共鳴.有意識的情感體驗能增強讀者的情感活動,讓讀者深入人物內心世界,體驗人物內心情感,從而達到進一步理解文章、陶冶情操的目的.
感悟,就是在情感上、思想上有所感觸而領悟.在閱讀中是指在理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感受作品思想內容,能結合體驗,結合自身的思想,真正從內心領會作品對自然、社會、人生的啟示,從而獲得情感熏陶和精神契合.這是閱讀所追求的境界.閱讀感悟題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必須聯系文本,聯系實際,聯系自身.如 2007年上海市中考試題:選擇文中 (《老海棠樹》)中最觸動你的一個場景,寫一段80字左右的感想.提高感悟能力,關鍵是感受要深刻,感點要明確,闡述要充分.
五、鑒賞寫作特色
古人讀書強調 「由文悟道,因道解文」,即從文章的語言文字入手理解內容主旨,然後再去解讀文章的藝術特色,理解作者是如何使文章的內容表現得更藝術,主旨更突出的.這就是不僅要懂得文章寫什麼,還要懂得文章怎樣寫,為什麼這樣寫.近年來,對寫作特色的鑒賞主要主要集中在對文章表現手法、描寫特色和語言修辭的鑒賞等方面.如2004年上海市中考試題:就本文 (《最完美的禮物》)的寫作特色 (如環境描寫、人物描寫、語言表現力等),任選一個角度寫150字左右的點評.
鑒賞寫作特色關鍵要賞析文章的寫作特色對突出文章主旨、塑造人物形象、表達作者情感的作用.
六、評價內容
評價內容是近年來深得重視的閱讀能力要求.新語文課程標准指出: 「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 「鑒賞與評價重在評價學生的審美體驗和價值判斷的能力.」可見,評價文章內容應當提升到形成莘莘學子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高度來認識.
評價能力是現代人必須具備的思想素質.隨著信息化程度提高,我們會接觸到各種各樣的信息,良莠俱存,魚龍混雜,我們必須有較強的辨別能力、評價能力,判斷是非正誤,不能人雲亦雲,不能讓自己的大腦成為別人思想的馬蹄任意踐踏的草地,而應該有自己正確、獨到的見解,批判錯誤的觀點,弘揚正確的思想,從而發展先進的優秀的思想文化.
七、文化積淀
新 《語文課程標准》把 「有一定的文化積淀」、 「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作為語文教學的總目標之一.語文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考試必定十分重視文化積淀的考查.在一定程度上,文化積淀的深淺反映了學生語文素養的高下.文化積淀包容著十分廣泛的內容,在中考復習中主要有語言積累、名著積累、名人軼事積累和生活積累等四個方面.
語言積累是閱讀教學的重要任務.它主要包括成語、詩詞、格言、警句、名人名言等的積累.中外傳統的文學名著和文學人物也應該有最起碼的了解.而名人軼事凝聚著古今中外社會精英的思想、智慧,反映著他們的成長經力、處世原則和高風亮節.熟悉名人事例是文化積淀的一個重要部分.這類試題一般要求圍繞某一論點列舉名人事例,能正確清楚地敘述名人的有關經歷、事情,從而使閱讀的過程變成對話、創作、呼應的過程,激活讀者的思想和材料的儲備.同樣,豐富的生活積累不僅能促進語文學習,而且在一定上反映了他的文化積累的深淺.它是語文素養的一個組成部分.
文化積淀的考查,有顯性的,也有隱性的,而且,大量的是隱性的閱讀理解,沒有相應的思想積淀、知識積淀等文化背景知識,閱讀是寸步難行的.近年來,在注重隱性的文化積淀考核的同時,更注重了顯性的文化積淀的考查.
請看以下兩道中考試題:1.沙塵暴肆虐之下,人們對藍天碧水、茂林修竹的珍愛愈加強烈.你心中理想的自然環境是怎樣的?請借用古詩文中的名句來表達,寫出連續的兩句.2.文中為論證 「許多大學問家、大哲學家都是從懷疑中鍛煉出來的」,引用了清代大學問家戴震的例子.試從課外再舉出一個類似的例子.
顯然,只有比較豐富的文化積淀才能毫不困難的解答這些試題.
八、綜合運用
在語文學習中,綜合運用是指綜合運用語文能力和各學科的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和言語實踐中的相關問題.在閱讀中,綜合運用是把文本學習和實踐應用結合起來的新形式.它突破了傳統的閱讀學范疇,在閱讀與表達、閱讀與探究之間搭起了一座橋梁.近年來各地的中考命題在這方面作了艱苦而卓有成效的探索.它主要有語言實踐和綜合性學習兩個方面的內容.
語言實踐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 閱讀不僅是為了理解,為了掌握作品所包容的思想、認識和各種文化知識,讓讀者得到文化的熏染和審美的愉悅,閱讀還要學習優秀作品的語言表達,並在語言實踐中學習表達自己的思想,同時解決生活實踐中的問題.這種試題一般表現為仿句的練習,即仿照原有的句子造句.它一般包括對句子的表達方式、修辭方法和句式特徵的仿造.
閱讀中的綜合學習,主要結合閱讀文本提供的材料、思想、觀點,去探索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策略.顯而易見,這是 「學以致用」的具體體現.閱讀不僅是為了讀懂文章,更主要的是為了解決問題,這顯然對平時的教學是一個極好的導向.2000年上海中考試題就作了可貴的實踐:
從文中 (指現代文 《沙塵暴敲響了警鍾》)看,防沙治沙根本而且有效的途徑是提倡可持續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根據這個途徑,結合發生沙塵暴的原因,請你提出一條具體的措施.例如:以圈養為主,輪流放牧,來提高草地生產力.
這是一道典型的綜合性學習題,重在考查學生理解基礎上解決新問題的能力.
以上是現代文閱讀的主要能力點.在中考沖刺復習中要善於抓住重點難點,突破薄弱點,進行有計劃的專題性復習,認真地感知語言,相信會取得明顯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