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園百科 » 荷花夜遊

荷花夜遊

發布時間: 2021-02-05 11:27:52

A. 荷塘月色應分為幾部分別寫的是什麼

荷塘月色應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即1段)交代夜遊荷塘的緣由。

第二部分(內2~6段)容寫夜遊荷塘的心緒和見聞。這是文章的主體部分,按照行蹤順序,又可分做三個層次。

第一層(2~3段),寫去荷塘的路上,介紹荷塘的環境和臨塘而立時的心境。

第二層(4~5段),集中描摹荷塘上的月色,月色下的荷塘。

第三層(6段),寫荷塘四周(中景、遠景)。

第三部分(7~8段),賞饜(yàn 滿足)月色,轉回家門,抒發不滿現實的感慨。

(1)荷花夜遊擴展閱讀

文章還用了大量疊詞,強化了語言的音樂美。朱自清先生是語言藝術家,他用語言塑造了美的人生,尤其是疊詞的運用,更是他文章的一個閃光點。

《荷塘月色》這篇散文正是創造意境的典範之作。作者不滿於社會現實,對前途感到苦悶、彷徨,「不寧靜」的情緒使他去游荷塘觀月色,求得暫時的解脫。

作者在行文過程中緣情造境,又即景孕情,順著「一路行來,佇立凝思」這條線索,用飽蘸感情的筆鋒描繪了小路、荷塘、月色,展現出一幅幅幽美、恬靜的圖景。

B. 蘇軾描寫西湖荷花的詩句

《夜泛西湖五絕》(其四)
【宋】蘇軾
菰蒲無邊水茫茫,荷花夜開風露香。
漸見燈明出遠寺,更待月黑看湖光。

翻譯:
湖泊一望無垠,漂泊渺然,一片白茫茫的樣子;荷花的幽香慢慢飄來,在夜間迎風綻放。
我悄然看到遠處的寺廟里燈火明亮,正在等待淡得穢暗時欣賞秀麗的湖光山色啊。

賞析:前兩句寫船過菰蒲:菰蒲無邊,湖水茫茫,荷花夜開,清香撲鼻。月夜泛舟於這樣的荷花叢中,更加令人陶醉。周密《癸辛雜識》載:「西湖四聖觀前有一燈浮水上,其色青紅,自施食亭南至西冷橋復回。風雨中光愈盛,月明則稍淡。雷電之時,則與電光爭閃爍。」詩中的「漸見燈明出遠寺」即寫此,「漸」、「出」二字,正暗示了船在行進中。以上所寫都是月下湖光景色。「更待月黑看湖光」,提示組詩中的後文寫月落之後的湖光景色。此詩山水意象所含有的哲理內容是極不明的,確詩人取「月黑」才好「看湖光」這一充滿理趣的現象,提供了可供讀者深掘的哲理境界。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之子。嘉祐年間(1056—1063)進士。曾上書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後因作詩諷刺新法而下御史獄,貶黃州。宋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穎州,官至禮部尚書。後又貶謫惠州、儋州。在各地均有惠政。卒後追謚文忠。學識淵博,喜好獎勵後進。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文縱橫恣肆,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並稱「蘇辛」。 又工書畫。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書傳》、《東坡樂府》等。

寫作背景:這首詩作於熙寧五年(1072年)七月,當時蘇軾任杭州通判,此時正與任察推的呂仲甫攜妓夜遊。這首詩就是為這次夜遊而作。

C. 形容夜遊西湖的句子有哪些

  1. 湖面上,荷葉像害羞的小女孩,都低下了腦袋,躲藏了起來,她們在提醒和等著人們去采 那根下的蓮藕呢。

  2. 柳絲時而輕拂你的臉頰,時而在輕輕地掠過頭上肩上,再配上輕微地搖櫓聲和遠處動聽地琴聲,那是多麼讓人陶醉呀!

  3. 我們沿著小路向前走去。湖面彷彿隨著風向西移動,在陽光的照耀下閃爍著點點金光,彷彿一塊翡翠上嵌了許多閃閃發光的金幣,一閃一閃的。再往前走,在微風中挺立的亭亭玉立的荷花映入眼簾。

  4. 雨後的西湖更美麗,空氣泛著甜潤的味道,平靜的湖面籠罩這一層薄薄的水汽,猶如柔順的面紗,籠罩這喜歡國色天香的美貌容顏。夕陽准備回家了,只在湖面灑下一片斑駁。湖畔的垂柳映在夕陽照耀下的湖水。如夢般的垂柳與夕陽的金色交相揮映,如夢一般。

  5. 南山路向東行,不遠有凈慈寺,為西湖四大古剎之一,傳說濟公在此修行。。

  6. 南屏山下閃爍著點點金色,這是凈獲寺的琉璃瓦。
    所有這一切都披上了細雨的網。雨絲時疏時密,景色因而瞬息變化,但見諸字,自然無法捕捉空靈的意境。

  7. 當你走進西湖公園大門的時候,首先看到的就是小西湖,西湖湖水清澈,碧綠。在陽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輝。

  8. 本以為冬季的西湖不會再對我有什麼可以吸引,哪知道我運氣很好,看到了彌足珍貴的雪景。一眼望去,湖邊的建築物都披上了一件白大衣,一片銀裝素裹的世界。翠綠的松柏上覆蓋著厚厚的一大層雪,伸展著又粗又大的枝幹,象一頂頂空中的大白傘,承受著自然給它的壓力毫不屈服。在所有的植物中,也只有松柏有這種堅韌挺拔的精神。

  9. 「平湖秋月」和「斷橋殘雪」都在白堤上,唐代詩人白居易在杭州任過刺史,對西湖進行過治理,後人為紀念他,稱為白堤。白居易有詩雲「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寫的就是此堤。「平湖秋月」三面臨水,樓前水面築平台,每當中秋月夜,湖平如鏡,清輝萬頃,可坐平台賞月品茶,興趣無窮。船點點,遠處是山色空濛,青黛含翠。這美景不僅僅只在秋天,夏日裡接天連碧的荷花,冬雪後疏影橫斜的紅梅……無論你在何時來,都會領略到不同的風采。

  10. 太陽以高掛在天,這時的荷葉像剛洗過一般,閃閃發光,生機煥發,在亭亭玉立的荷葉上,束起一朵朵美麗的荷花,花雖沒有火那樣紅,但在那片片荷葉中,更能襯出鮮明的色彩。花莖也是那樣直,從不彎曲,這正是它高貴,典雅之處。

  11. 我站在湖邊,觀賞著水平如鏡的西湖。西湖水清澈碧綠,彷彿一塊碧玉。湖面波光粼粼,陽光給它灑下金光,彷彿鋪上了點點金子。湖中小島眾多,樹木茂密。你看,柳樹的枝條被微風一吹,像一束束輕盈的頭發一樣,隨風飄舞。讓我想起了唐代詩人賀知章的名句:「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

  12. 夏天的西湖在陽光的照射下,顯得格外美麗。波光粼粼的湖面上,閃著點點金光。遠遠望去,西湖如亭亭玉立的少女,楚楚動人,婀娜多姿。西湖邊的荷花爭奇斗艷,「映日荷花別樣紅」。真可謂「出淤泥而不染,擢青蓮而不妖」。偶爾有幾只蜻蜓飛來,在她上面停留。

  13. 一到西湖,我就被眼前的景色迷住了:花兒開的那麽嬌艷,紅的紅,綠的綠,都像趕集般的聚攏來。湖邊的柳樹姐姐都在梳理著自己長長的頭發。湖水清澈見底,天空湛藍深遠,河中央的荷花更是美麗,在陽光的照耀下,它是那麽的純潔,那麽的樸素。

  14. 遊船慢慢地離開了岸邊,我的心也隨著遊船走進了西湖。傳說西湖有「三怪」,即斷橋不斷長橋不長孤山不孤。這是為什麼呢?其中,斷橋不斷說的是:冬天,斷橋上積滿了雪,然而最上面的雪融化了。

D. 形容夜遊西湖的句子

《西湖夜泛》
年代: 明 作者: 吳鼎芳
疏雨洗空翠,來看湖上山。斷橋芳柳外回,小艇白鷗間。
月在答美人遠,春忙流水閑。西陵猶喚酒,燈影出花關。
本回答由網友推薦
《夜泛西湖五絕》
年代: 宋 作者: 蘇軾
新月生魄跡未安,才破五六漸盤桓。今夜吐艷如半璧,遊人得向三更看。
三更向闌月漸垂,欲落未落景特奇。明朝人事誰料得,看到蒼龍西沒時。
蒼龍已沒牛斗橫,東方芒角升長庚。漁人收筒及未曉,船過惟有菰蒲聲。
菰蒲無邊水茫茫,荷花夜開風露香。漸見燈明出遠寺,更待月黑看湖光。
湖光非鬼亦非仙,風恬浪靜光滿川。須臾兩兩入寺去,就視不見空茫然。

E. 古人過大暑是風俗有哪些,如何實現飲酒賞荷遊船的

大暑是我國農歷的24節氣之一,在農歷的6月中旬,正值三伏天的中伏前後,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光。而這個時候天氣仍炎熱,農作物生長茂盛,炎熱和雨水有時候是一起來到的,給人熱氣騰騰的感覺。

那麼古代人在大暑這個節氣中間,防暑降溫,祈禱豐收,是風俗的兩個重要的內容。

所以賞荷花上遊船成為了消暑很好的出遊項目。在古代,荷花池是天然的空調和降溫池,通常水上或者水邊的溫度會比其他的地方低上好幾度。這也是人們為什麼選擇在水邊看荷花的原因。在這種愉悅的氛圍下,心情舒爽,那些由高溫高濕帶來的疾病就很少侵擾身心。

如今雖然空調盛行,去自然的水邊,感受明月花香,仍舊是消暑的一個重大的項目。否則不會有那麼多的人夏天出行,出來旅遊。

謝謝你的閱讀!

F. 荷塘月色思想感情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散文方面的代表作,更是中國現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關於作者在這篇文章中所流露出來的思想感情,歷來說法不一。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六種:
一、認為《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寄情山水,抒發清冷幽深的境界,表現凄涼的心境。
二、認為《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借景抒情,表現愁悶的心境。
三、認為《荷塘月色》是表現朱自清欣賞月下荷塘自然之美的情趣,拘守個人的小天地,表現閑適的心情。
四、認為《荷塘月色》不是抒發作者逃避現實的情緒,而是表現作者對現實不滿的憤激的心情。
五、認為《荷塘月色》是表現作者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六、認為《荷塘月色》流露的思想感情,反映了作者對當時白色恐怖的嚴酷現實的不滿,以及他苦悶、彷徨,希望在一個幽深的環境中尋求精神上的解脫而又無法解脫的矛盾心情。
筆者以為,上述觀點都不完全正確,難以客觀地反映出朱自清當時的思想實際。因為前三種觀點局限於把朱自清當作一個舊文人來看待,因而降低了朱自清的思想境界;而後三種觀點又有人為地拔高之嫌。比較實際的看法應是:《荷塘月色》固然表現了朱自清對黑暗現實的不滿,流露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但主要還是表現自己「眾人皆醉而吾獨醒,眾人皆濁而吾獨清」的清高和超脫的思想感情。
何以言之?我們可以從朱自清所處的時代背景和《荷塘月色》的文章內容兩個方面去尋求答案。
眾所周知,《荷塘月色》寫於1927年7月,那時朱自清在清華大學教書,住在清華園的西院。當時正處於大革命失敗後,白色恐怖籠罩全國之時,現實的黑暗使朱自清陷入了苦悶、彷徨之中,內心惶然。雖然他明確認識到「只有參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決這惶惶然」,但他並沒有參加革命,最終還是選擇了「暫時逃避的一法」(《哪裡去》)。這說明,朱自清在當時對革命的認識還不足。他不願參加革命,恐怕是因為他還不了解革命,因而也就難以正確對待革命,難以正確對待革命者。另一方面,他又不願反對革命,完全是因為他對反動政府有一定程度的認識,不願與反動統治者同流合污。因此,寫作《荷塘月色》時的朱自清,對當時的社會是不夠理解的,對當時的人也是不夠理解的。他反過來又認為別人同樣不理解他。於是,他就借著夜遊荷塘,以屈原自況,來抒發屈原行吟江畔時所抒發的「眾人皆醉而吾獨醒,眾人皆濁而吾獨清」的感慨,從而表現了一個知識分子的清高和超脫的思想感情。
下面再結合《荷塘月色》一文的內容來看:
第一節作者交代「月亮漸漸升高了」,「牆外馬路上的孩子們的歡笑聽不見了」,「妻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這表明一切都是靜的,而這種靜,恰恰反襯了作者自己內心的「頗不寧靜」。這種不寧靜,正是源於現實世界對作者的沖擊。他對這種沖擊缺乏准備,無法面對,不能接受,因而形成了極大的困惑,所以才借著夜遊荷塘來排遣自己的愁緒。
「一個人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便覺是一個自由的人」。白天的朱自清已不復存在,展現在讀者面前的是另一個朱自清,是一個擺脫了塵世的煩惱,專心地受用無邊的荷香月色的朱自清。因此,朱自清是以兩種身份、兩種面目出現在文章中,展現在讀者面前的。漫遊荷塘過程中,幻化中的朱自清不自覺地或自覺地代替了塵世里的朱自清,這才會把一切煩惱擺脫,潛心觀賞荷塘月色;才會由眼前的荷塘聯想起一千多年前梁武帝的《采蓮賦》,聯想起南朝民歌《西洲曲》,惦記起幾千里外的江南故鄉;也才會有著文章中如此獨到的發現和深切的感受,從而產生蘇軾游赤壁時「羽化而登仙」的感覺。可以說朱自清已經完全陶醉在月下荷塘這片小天地里了。
時值白色恐怖籠罩全國,能夠有著這樣的閑情逸致,固然表現了作者對理想境界的追求,難道又能少了那種在如此環境下還能超脫的自得之意嗎?這種自得之意又有幾分能表現作者「對現實不滿的憤激之情」呢?
漫遊荷塘之後,陶醉於個人小天地里的朱自清又回到現實中來。「輕輕地推門進去,什麼聲息也沒有,妻已睡熟好久了。」這樣的結束語,一方面和第一節的末尾相呼應,反映了朱自清文章行文的嚴謹,結構的完整,布局的精巧,更主要的是照應開頭,告訴讀者,夜已深了,別人已經睡著了,連自己的愛人也睡熟了,豈不是再一次表現了「眾人皆睡而吾獨醒」嗎?言外之意可能就是「眾人皆濁而吾自清」了。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寫作《荷塘月色》時的朱自清以屈原自況,雖然表達了自己對美好境界的嚮往和追求,發泄了自己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和反抗,但更主要的是以此來顯示自己的清高和聖潔。
累死我也!!要採納我!!!

G. 描寫荷花池的詩句有哪些

  1. 唐·李商隱《贈荷花》

    世間花葉不相倫,花入金盆葉作塵。

    惟有綠荷紅菡萏,卷舒開合任天真。

    此花此葉常相映,翠減紅衰愁殺人。

  2. 宋·歐陽修《採桑子》

    荷花開後西湖好,載酒來時。不用旌旗,前後紅幢綠蓋隨。

    畫船撐入花深處,香泛金卮。煙雨微微,一片笙歌醉里歸。

  3. 清·石濤《荷花》

    荷葉五寸荷花嬌,貼波不礙畫船搖;

    相到薰風四五月,也能遮卻美人腰。

  4. 唐·李商隱《荷花》

    都無色可並,不奈此香何。瑤席乘涼設,金羈落晚過。

    回衾燈照綺,渡襪水沾羅。預想前秋別,離居夢棹歌。

  5. 宋·劉光祖《洞仙歌》

    晚風收暑,小池塘荷凈。獨倚胡床酒初醒。起徘徊、時有香氣吹來,雲藻亂,葉底游魚動影。

    空擎承露蓋,不見冰容,惆悵明妝曉鸞鏡。後夜月涼時,月淡花低,幽夢覺、欲憑誰省。且應記、臨流憑闌干,便遙想,江南紅酣千頃。

H. 關於「夜遊西湖」的詩句有哪些

關於「夜遊西湖」的詩句:

1、《夜泛西湖五絕》 年代: 宋 作者: 蘇軾

新月生回魄跡未安,才破五六漸盤答桓。今夜吐艷如半璧,遊人得向三更看。
三更向闌月漸垂,欲落未落景特奇。明朝人事誰料得,看到蒼龍西沒時。
蒼龍已沒牛斗橫,東方芒角升長庚。漁人收筒及未曉,船過惟有菰蒲聲。
菰蒲無邊水茫茫,荷花夜開風露香。漸見燈明出遠寺,更待月黑看湖光。
湖光非鬼亦非仙,風恬浪靜光滿川。須臾兩兩入寺去,就視不見空茫然。

2、《西湖夜泛》 年代: 明 作者: 吳鼎芳

疏雨洗空翠,來看湖上山。斷橋芳柳外,小艇白鷗間。
月在美人遠,春忙流水閑。西陵猶喚酒,燈影出花關。

I. 所謂西湖三怪 斷橋不斷,肝腸斷 孤山不孤,君心孤 長橋不長,的下一句是什麼呢急啊!

是長橋不長,情誼長。

全句:斷橋不斷,肝腸斷 ;孤山不孤,君心孤;長橋不長,情誼長。

其中斷橋是許仙白娘子。

孤山是林和靖梅妻鶴子。

長橋是梁祝惜別,於長橋相送。

(9)荷花夜遊擴展閱讀:

背景故事:

斷橋不斷:當年許仙和白蛇娘娘斷橋相會的典故,就會覺得斷橋應該是斷的,起碼曾經是斷的。

其實,斷橋原叫「段家橋」。

以前,杭州每年總有幾場雪,長長的一條蘇堤,就成了西湖上的一條玉帶。

太陽出來後,拱橋的向陽面很快就融化了,而背面仍然有積雪。

這時,從旁邊的寶石山上看橋,卻似斷了一般。

斷橋由此而來,所以,才說是「斷橋不斷」。


孤山不孤:孤山是西湖中最大的島嶼,為什麼要取名「孤山」呢?

這是因為歷史上此山風景特別優美,一直被稱為孤家寡人皇帝所佔有,所以被為孤山。

從地質學上講,孤山是由火山噴出的流紋岩組成的,整個島是和陸地連在一起的,所以說「孤山不孤」。

長橋不長:宋朝時有一青年女子陶師兒與書生王宣教相愛,但好事的後母從中挑撥離間橫加阻撓。

眼看美好的婚姻難以成全,有一天師兒與王宣教坐船夜遊西湖,到長橋下荷花深處,他倆便投入水中,以死相抗。

還有講是梁山伯與祝英台化蝶的傳說,所以這里總有許多成雙成對的美麗蝴蝶。

今日,尋長橋卻只有了長橋公園路邊一亭,望去,一湖秋水微波盪漾。

長橋徒有虛名,令人惋惜。

J. 夜遊西湖的詩句

關於「夜遊西湖」的詩句:

1、《夜泛西湖五絕》 年代: 宋 作者: 蘇軾

新月版生魄跡未安,才權破五六漸盤桓。今夜吐艷如半璧,遊人得向三更看。
三更向闌月漸垂,欲落未落景特奇。明朝人事誰料得,看到蒼龍西沒時。
蒼龍已沒牛斗橫,東方芒角升長庚。漁人收筒及未曉,船過惟有菰蒲聲。
菰蒲無邊水茫茫,荷花夜開風露香。漸見燈明出遠寺,更待月黑看湖光。
湖光非鬼亦非仙,風恬浪靜光滿川。須臾兩兩入寺去,就視不見空茫然。

2、《西湖夜泛》 年代: 明 作者: 吳鼎芳

疏雨洗空翠,來看湖上山。斷橋芳柳外,小艇白鷗間。
月在美人遠,春忙流水閑。西陵猶喚酒,燈影出花關。

熱點內容
堆糖七夕 發布:2025-05-14 22:15:15 瀏覽:448
情人節激活碼 發布:2025-05-14 22:14:36 瀏覽:855
七夕套被子 發布:2025-05-14 22:09:25 瀏覽:937
模擬花盆栽 發布:2025-05-14 22:02:38 瀏覽:823
水墨風玫瑰花 發布:2025-05-14 21:33:17 瀏覽:100
盆栽結番薯 發布:2025-05-14 21:26:37 瀏覽:618
從化花語 發布:2025-05-14 21:22:10 瀏覽:202
拉海玫瑰庄園 發布:2025-05-14 21:20:20 瀏覽:287
去花卉園 發布:2025-05-14 21:17:10 瀏覽:398
七夕安康 發布:2025-05-14 21:14:51 瀏覽: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