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園百科 » 山荷花浮雕

山荷花浮雕

發布時間: 2021-02-02 23:09:56

① 佛山的南海觀音寺 西樵山 是同一個景點嗎

不是。

南海觀音寺建於公元990年(即宋太宗淳化五年),距今已有一千年歷史,座北向南,風景極佳,實為靈山勝地。 觀音寺是屬於宮殿式寺宇,安有上御道與龍雕。

觀音寺的中軸線上有漢白玉九龍朝陽及蓮花浮雕,名為御道(過去皇帝所行的道路稱為御道)。寺前放生池佔地30餘畝,遍植蓮花,夏日荷香塔影,柳浪聞鶯,使人流連忘返。 這里香火鼎盛,每年農歷正月二十六日為觀音開庫(亦即觀音寺廟日)參拜的信徒達數萬之眾,已成為南海區最大的佛門聖地。

(1)山荷花浮雕擴展閱讀:

觀音寺

距廣州、佛山皆為12公里。交通方便、信眾甚多。香火鼎盛。每年農歷正月二十六日為觀音開庫(亦即觀音寺廟日)參拜的信徒達數萬之眾、已成為南海市最大的佛門聖地。

南海觀音寺景點,頗具特色。寺前放生池佔地30餘畝,遍植蓮花。夏日荷花盛開,荷香塔影,柳浪聞鶯、鴿鳥飛翔、一派詳和瑞氣,使人流連忘返。

寺前的文化廣場佔地40餘畝。林木婆娑。是為遊人憩息之所。分餅石、觀音泉、牛牯石皆為觀音顯靈之傳說。而姻緣樹,瀑布源流。山頂公園都為觀音寺增添了人文景觀。

西樵山

海拔346米,是一座古火山,山體外陡內平,狀如蓮花簇瓣,直徑4公里,周長約13公里,面積14平方公里,有72座峰巒,以大科峰(海拔344米)為最高,群峰羅列、參差有序,九龍岩、冬菇石、石燕岩等峰巒,形態萬千。

西樵山最大的特點是"山裡有湖湖裡有山,水在山中山在水裡"全山有16個岩洞,232個泉眼,28處瀑布,"飛流千尺"、"雲岩飛瀑"最為壯觀,山頂有3個"天湖",動植物種類繁多,氣候宜人,風景秀麗,是觀雲海、看日出和避暑勝地,也是地學考察的好地方。



② 山陝會館的襄陽館

襄陽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樊城瓷器街西端。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山西、陝西商版人集資始建。乾隆三十九年(1774)新建了祭權祀天、地、水的三官廟。嘉慶六年(1801)重修山門和戲樓,又相繼增建了花園、荷花池等,使這處神廟與會館相結合的建築群總面積達數千平方米,殿閣樓堂100餘間。是襄陽樊城歷史上作為繁華商埠的縮影,也是體現樊城特點的重要歷史遺存。現存建築僅門樓、拜殿、正殿,均為琉璃瓦覆頂,雕花門窗。梁、枋及檐下隔板上多線雕或浮雕、透雕人物故事及花鳥圖案。

③ 錦屏山資料

山東章丘市錦屏山錦屏山,在章丘市區南18公里處,屬泰沂山脈北麓。該山總面積約 25平方公里,海拔 563.5米,橫亘於文祖鎮西南8公里與垛庄鎮交界的地方。其主峰在三德范村西南方,由此再往西南50公里就是東岳泰山。錦屏山,因山林蓊翠,古木蒼郁,遠觀宛然橫鋪「一」字,似屏風,而得雅號錦屏。又因山頭平而方,俗名平頂山。山雖小,可樹、洞、泉、石、古跡齊全,不失為遊客休閑遠足的好去處。經明水南下,順章萊公路即可直達。 錦屏山遍山翠柏,植被繁茂,風景奇秀,有柏林3000多畝,柏樹100萬余株。山前是大片原始森林區,山背是廣闊的50年成年林,山中有名貴中草葯100餘種。遠看重巒吐綠,疊嶂滴翠,山林幽邃;近看柏濤起伏,樹冠相連,蔽日遮天。山風吹來,沙沙作響,置身其中,如入仙境。在錦屏山「一」字形山脊上,現存古柏43株,盤根錯節,造型各異,株距整齊劃一,頗為壯觀。 錦屏山景點可分為五大區: 朝陽觀景區 在探古尋幽的朝陽觀景區,該景區在對香火鼎盛的碧霞祠、朝陽洞、文昌閣等名勝古跡修復一新的基礎上,更增加了名道持觀的老君堂、射箭場、蓮花洞等諸多新景點。 天庭景區 在花木蔥蘢、翠柏映襯的天庭區,遊客可敲響祈福的如意銅鍾,在陽光浴場享受陽光的親吻,游觀天庭大戲台。 民俗文化區 在民俗文化區的跑馬場里,遊客在享受快馬加鞭之暢快的同時,又可在地道的蒙古包里享受異域風情,感受異域文化,同時更能欣賞到二十世紀風雲人物、京劇臉譜、現代雕塑三大系列雕塑群。 錦屏廣場 在環境優美的錦屏廣場里,遊客可以在大型游樂場里親身體驗一下新奇獨特的游樂設施和妙趣橫生的娛樂項目。激情參與拓展訓練營,感受花草疾速而下的瘋狂。走過空中雲步橋,您將與和平的使者『白鴿』零距離接觸。 北天域度假區 在青山環抱的北天域度假區里呼吸清新的空氣,看山花慢坡,聽百鳥爭鳴,吃名廚料理的野味「錦屏八大碗」和「塞北全羊宴」,過您慵懶、愜意的周末。 錦屏山興盛於清初。章丘綉惠鎮山頭店村秀才韓陽成出家修道,於雍正七年(1729年)來此山修煉。他白天下山化緣,夜晚棲息山洞。在周邊鄉村村民的鼎力支持下,歷經20多年籌集物資,大興建築,於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建成碧霞元君祠和老君堂兩大建築群,使錦屏山名聲遠揚。 順北路登山,到山門停車場水泥坪,即可看到氣勢宏偉的全石結構山門牌坊高高矗立。山東省著名書法家王仲武手書「錦屏勝境」鐫刻匾額上。沿石階和山路蜿蜒上行,走過微波鐵塔,可看到名人題寫的石碑、韓道士墓和古戲台等。到山頂,碧霞元君祠坐北朝南雄踞眼前,前殿為靈應宮,後殿為泰山行宮。兩座建築皆用料石砌合而成,前檐石雕圖案精美,令人贊嘆,而無木建築之獨特,巧奪天工,實屬罕見。 碧霞元君祠東百餘米,峰迴路轉,經碑林、曲徑、石階,在叢林掩映、絕壁懸崖處有朝陽洞,亦名老君洞。洞外有老君堂,堂前有韓陽成親手栽植的銀杏樹1株,高達30多米,樹圍3米,冠徑20多米,歷經246年,仍枝葉繁茂。堂右有1株古柏曰「丈柏」,與銀杏樹並駕直插雲霄。 老君洞南30米,峭壁之上建有文昌閣。出閣向南拐有一龍泉神井,泉水清洌,四季不涸。 從南路登山,將先入迎仙門,遙望文昌閣。山勢陡峻,樹茂林密,幽雅恬靜,一路走來,心曠神怡,別具一番風味。山谷平疇上,有一大片桃林,電視劇「魯智深」的部分外景曾在此拍攝。及至登上「三蹬崖」極頂,鳥瞰山下,奇峰異合,重巒疊嶂。北望黃河水,隱隱如飄帶;南矚齊長城,蜿蜒似蛟龍,雄奇壯觀,盡收眼底。尤其在夕陽輝映下,更是美不勝收。 您如果想回歸自然,尋古探幽,到錦屏山度假休閑,爬山遊玩,那山幽林靜的生態環境和自然風光造化之美妙定會讓您流連忘返。 編輯本段2、浙江奉化市錦屏山 位於奉化市區,又名中山公園,內有中山紀念堂。山頂有國內少見的蔣中正題字,即「錦屏山」三字。山下有蔣中正當年恩師墓。中山紀念堂後有小房,余秋雨在文革期間曾在此居住。山間亭台樓閣頗多,一直保持民國期間風貌。山體在解放後多被挖作防空洞,現為市民夏日納涼好去處。山雖小,但人文背景頗深,實為奉化一處優良的旅遊景點。 編輯本段3、雲南峨山縣錦屏山 位於峨山縣境內,由錦屏山主景區、雙江片區、西鄉區三個片區組成,總面積120平方公里。在景區內植被保護良好,生物物種具有多樣性。景觀以奇特的高原中山林地自然風光為主體,以觀賞花卉、林木、民族風情為輔襯,適宜開展度假、旅遊、科普、科考活動。 編輯本段4、四川省閬中市錦屏山 閬中錦屏山系國家AAAA級風景區,古稱閬山,有「天下第一江山」之譽。位於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四川省閬中市城南,因「花木錯雜似錦,兩峰連列如屏」,故人們通常都叫錦屏山。吳道子三百里《嘉陵江山圖》,即以錦屏山為軸心,杜甫詩句「閬中盛事可腸斷,閬州城南天下稀」即指此。現在的錦屏山園林共佔地80多萬平方米,錦屏山東側為黃花山,有配襯古城風水的奎星樓,始建於明末清初,名魁星閣。 錦屏山風光秀麗,歷代都在山上建造樓閣亭榭,有杜陵祠、閬峰亭等。明嘉靖初,保寧知府張思聰更建錦屏書院,內有尊道閣貯藏經史,另建三賢祠祭祀理學家朱熹、張栻、黃裳。後楊瞻增修望江樓及三洞六亭。清代黎學錦重建三賢祠,改祀杜甫、司馬光、陸游,並在錦屏山麓建張烈文侯祠,在閬南橋附近立「張烈文侯故里」碑,紀念抗金名將閬中人張憲。清代先後建呂祖殿、八仙洞、飛仙樓、太白樓、邱祖殿、觀音殿、三賢祠、武侯祠、靜應祠、瞰碧亭、惠泉亭、「天下第一江山」碑(此碑已毀於文革)等。現在的景點主要有:張憲祠、九曲長廊、呂祖殿、八仙洞、飛仙樓、杜工部祠堂、放翁祠、碑林、兒童樂園、動物園、賽錦屏、觀星樓、荷花池、錦屏山造像及石刻、懷飛亭等。 編輯本段5、河南宜陽縣錦屏山 錦屏山,位於宜陽縣城南,東西走向,長約2公里,南北寬約500米,屬斷裂突起的石灰岩質地殼外貌。山勢緊貼縣城,拔地而起,高聳峻峭,陡如直立,蔚為壯觀,是宜陽城的天然屏障,也是歷史悠久的旅遊勝地。據傳,百年前這里柏林如海,古木參天,因而俗稱柏杷山,此山「體如雕琢,色如翡翠,峭如立壁,峻若岩牆」。登高俯瞰,縣城東西及洛河沿岸山水之美,盡收眼底。 錦屏山自東向西一字排列的十二個山峰,依次為桃花、奎壁、煙霞、老人、玉柱、香山、書帶、棲雲、文筆、雙壁、左獅、夕陽諸峰。儼若十二幅錦鍛條屏,凌空垂掛,峻美壯觀。唐女皇武則天賜名「錦屏」,並親筆題寫「錦屏奇觀」四個大字,刻碑立於最高的玉柱峰之上,可惜後被雷雨擊毀,今僅存一「奇」字殘碑,字大如斗,筆力雄健。凡到宜陽縣城者,大都以望錦屏、登錦屏為快事。歷代文人墨客,紛至沓來,登高遠望,即興詠懷。據舊縣志「藝文」粗略統計,自唐至清,涉足錦屏的著名詩人40多位,留下歌頌錦屏山的詩詞60多首。過去有人將它列出玉柱青霞,仙樓夜月,學院書聲,雲亭遠眺,雉蝶炊煙,藻溝流雲,陶洞秋風,香山梵唄,古柏浮嵐,丹台昭暉等十大勝景。? 編輯本段6、江蘇連雲港錦屏山 位於市區西南3公里處,因山色錦綉,美如畫屏,而被康熙皇帝命名為錦屏山。孔望山因孔子曾在此登山望海而得名,這里古跡眾多,景區內有孔望山摩崖石刻、桃花澗舊石器時代遺址和新石器時代的將軍崖岩畫。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為歷代遊客所景仰。2500多年前,著名的「孔子問官」(當年孔子曾在此山頭向郯子請教官職制度方面的學問)故事就發生在這里。今人為紀念他,在山頂塑起了「孔子望海」雕像。孔望山上景點眾多,有飄然亭杯盤硯石、石象、石蟾、龍洞古剎等等,最負盛名的是位於孔望山南麓的佛教造像,比敦煌莫高窟還早200年,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被史學家稱為「九州崖佛第一尊」。孔望山摩崖石像中有大小石刻100多個,最大的1.55米,最小的僅10多公分。孔望山摩崖石像中有著豐富的佛學內容,其中「涅磐圖」表現了釋迦牟尼離開塵世,到極樂世界去時眾弟子「或悲戚,或哀號……」等痛苦情景。摩崖石刻中的「捨身飼虎圖」、「漢代宴飲圖」、「疊羅漢圖」等,具有較高的考古價值。它的出現說明了漢代連雲港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近年來,孔望山又開發了索道、游樂場等現代游樂項目,為遊客提供了游覽的新去處。 編輯本段7、山西吉縣錦屏山 錦屏山位於吉縣城南邊約0.5公里處,此山林木叢郁,春夏花開馥香,秋季山果點點,冬日松柏挺拔,宛若錦屏,故名錦屏山。相傳唐尉遲敬德曾途經此地掛甲於山,又名掛甲山。其主要景點有三處:一是在掛甲山腳下從北魏太和元年(公元477年)開始至明朝正統九年(公元1444年)九百多年間的歷代摩崖石雕,共有五區七組之多。其刻工之精細、造形之優美,使游者贊嘆不已,其中有一佛像,右手托腮,左膝微屈,兩目微合,神態自若,運用了浮雕與線雕相結合的、富於立體感的手法,實為精品之作。其二是摩崖造像旁的佛閣內端坐的一尊鐵佛,高二米五,鑄於金代大定十五年(公元1175年)三月。原存放於吉縣屯裡鎮五龍宮村的鐵佛寺內,九十年代初被盜,幾科被偷運出境,公安人員千辛萬 錦屏山苦始予追回。1995年吉縣文物站復修「佛閣寺」,將鐵佛安放其中。有樂善好施之主捐款上萬元以金粉重裝,使原本鑄造技藝精湛、栩栩如生的佛像,更加輝煌端莊。三是皇天後土廟,坐落在掛甲山巔。沿公路上行五百米,再登台階108級,便可見到兩相對峙、造形優美的鍾鼓樓。鍾樓內懸掛金代天眷元年(公元1138)年鑄造的原安平村安國寺大鍾一口,花紋清晰,聲音宏亮。再上台階36級,便可見皇天後土廟。此廟為仿本縣謝悉村「坤柔聖母廟」而建。謝悉廟始建於宋朝天聖元年(公元1023年),元代在原址上重建。該廟的斗拱、額枋、梁架等結構奇特,為中國古代建築中之少見者,被列為省級重點保護文物。但原廟已經坍圮,為保存這一古建瑰寶,故按該廟原貌修建了這座皇天後土廟。廟內現塑有伏羲與女媧像,神形端莊。除以上三處外,佛閣寺內還陳放著北魏、隋、唐各代的佛像造像碑,石佛、文字碑刻數十尊及閻錫山在克難坡的《洪爐歌》石刻一方。 編輯本段8、湖北省當陽市錦屏山 錦屏山,原名景山,主峰距中心城區4千米,海拔200米。與長坂坡隔沮河相望,峰嵐疊翠,林木蔥蘢,山色秀麗。三國長坂坡之戰,趙子龍將軍單騎救主時,曹操在此山觀戰督陣。 錦屏山是一個生態自然和人文景觀相結合的景區,每年自發前往登山和農家樂旅遊的遊客上萬人,由於沒有系統規劃和規范建設,旅遊基礎設施相對滯後。

④ 鑄銅浮雕價格介紹

在一些公園、廣場、旅遊景區等地方,常常能夠看到一些精美的鑄銅浮雕雕塑的工藝品、藝術品作為裝飾。那麼,鑄銅浮雕工藝品的價格是多少呢?貴不貴?在本文中,土巴兔小編將為大家簡要介紹幾款鑄銅浮雕的具體價格,幫助大家了解鑄銅浮雕的大概價位。

美華鑄銅浮雕

這一美華品牌的鑄銅雕塑的品名是荷花浮雕牆或花草浮雕壁畫,是植物類型的中式浮雕,通常情況下是放在室內作為文化牆影壁的,也可以作為電視背景牆。在阿里巴巴商城上上,這一美華荷花鑄銅雕塑牆的價格是每個1500元。

中翰鑄銅浮雕

這一中翰品牌的鑄銅浮雕是山水花卉紋飾的大型緞銅浮雕壁畫,它的風格是簡約現代風格,採用了平雕工藝,通常作為一個幾何造型的擺飾工藝品。在阿里巴巴商城上,這一中翰鑄銅雕塑的價格是2500元每個。

海欣鑄銅浮雕

這一海欣品牌的鑄銅浮雕是中式風格的銅浮雕,其材質是青銅,通常作為組合工藝品放在建築物的入口處,如酒店、校園等地方作為裝飾。在阿里巴巴商城上,這一海欣的組合鑄銅浮雕的價格是每立方米4000元,采購量在20到99立方米時的價格是3800元每立方米,當采購量超過100立方米時的價格在每立方米3600元。

夢幻美鑄銅浮雕

這一夢幻美的鑄銅浮雕是是幾何形狀的具有樓閣亭榭紋飾的大型銅壁畫,造型抽象,它的材質是純銅、紅銅、紫銅,風格是歐式風格的,適合放在酒店、會所、辦公場所等地方作為擺設。在阿里巴巴上,這一大型銅壁畫的價格在4600米每平方米,不過,最少要購買10平方米。

祥瑞鑄銅浮雕

這一祥瑞品牌的鑄銅浮雕是一米二規格的龍鳳呈祥的銅浮雕工藝品,其紋飾圖案是魚蟲鳥獸,通常作為仿古的家居擺飾來使用。在阿里巴巴上,這一龍鳳呈祥的祥瑞鑄銅雕塑的價格是一件6000元。

匯豐鑄銅浮雕

這一鑄銅浮雕是匯豐品牌的大型戶外緞銅高浮雕工藝品,它的具體規格是一米八,風格是古典風格,還擁有山水花卉的紋飾圖案,顏色有金色和古銅色,常常作為掛飾擺放在廣場上。在阿里巴巴商城上,它的價格是每件15000元,超過十件後的價格是14000元每件。

綜上所述,鑄銅浮雕的價格有幾千元的,也有上萬元,甚至更貴的都有。一般來講,鑄銅浮雕的尺寸大小、品牌、工藝的精湛與否等因素都會對其具體價格產生影響。在此,小編提醒大家要根據其實際擺放位置來選擇鑄銅浮雕的風格、圖案、尺寸。

⑤ 故宮犀角杯的尤侃

字直生,是明末清初著名的雕刻家。他刻的犀角製品,曾被世人視為至寶。有一件高8.3厘米,口徑12×8厘米,足徑4.5×3厘米的犀角芙蓉鴛鴦杯,既小巧又文雅。作者採用鏤刻浮雕技法,將犀角製成侈口、束足、平底形杯。在杯底刻有陰文「直生」「尤侃」篆體方圓印各一個。這件制於明代末期的芙蓉鴛鴦杯,色澤瑩潤,刀法細膩流暢。
明代也有眾多沒有落款的犀角杯,造型奇巧美觀,雕工細致精湛。如浮雕的折枝花卉紋杯、葡萄花果紋杯;圓雕的犀角彌勒佛等。折枝花卉紋杯,高16.7厘米,是用非洲白犀牛角製成的。杯口如同一朵盛開的屬葵花,外杯壁浮雕荷花、海棠花、屬葵花及荔枝,花果枝葉開合仰覆、穿插掩映,姿態非常生動。杯的三足經過加熱,捏壓成外撇形狀,增加了杯體輪廓的變化,使這件淺蜜色、如膏如玉的三足杯,更為清雅精緻。再如用亞洲犀牛角製成、高21厘米的葡萄花果杯,杯形上敞下尖,在屬葵花型的杯口下,通身刻滿了葡萄、壽桃、石榴、枇杷等花果,枝葉繁茂,須藤縈繞,碩果累累,生氣盎然。杯體紋飾雖然繁縟,但雕刻非常細膩,浮雕鏤刻,將這件寓意吉祥的葡萄花果杯刻畫得玲瓏剔透,美不勝收。犀角雕彌勒佛是一件以圓雕為主的製品,作者用亞洲雙角犀牛的後角刻成彌勒的形象,高7.9厘米, 底徑長15.3厘米,寬10厘米,上深下淺,呈古栗色。在底的凹窪裙邊處填有木板,以保護其微薄的雕刻邊角。彌勒有兩種形象,一種為有捲曲短發、眼觀鼻、鼻觀心,表情嚴肅,一付超脫世情六欲、毫無喜怒哀樂的樣子,這種是印度彌勒的本相。此種形象的塑像,只在河北正定縣隆興寺里的《慈氏閣》中保留了一座。另一種則即是那光首、笑口、肥頭碩耳,大腹便便的彌勒,也即是在民間為人們喜聞樂見中國式的彌勒佛。此件犀角彌勒佛,就是以這種民間喜聞樂見的形象為題材刻制的。在彌勒身上所表現的頭大、耳大、肚大、手打腳大、乳房大等五大特徵,代表著歡喜、長壽、福氣、豐滿、健康等意。而這種寓意也正是人們所企盼的。作者以圓雕技法,採用隨形犀角的形狀進行刻制。這件古栗色的圓雕彌勒佛,尤以頭部色澤為深。作者抓住人物大笑時的表情姿態,盡量誇張形容,把他刻畫的既有朴實的老者形態,又有仙者的神情。而且把他的衣紋、手足、面部、眉眼,刻畫的無不微妙維肖。尤其是彌勒那兩腮上肌肉露出的笑坑,鼻、眼幾乎擠成一堆,真稱得上是憨中顯精,拙中見巧的絕佳之作。
清代犀角作品也十分多樣化,尤其是清代中期時,因各地進貢的玉器非常多,而且精碾細琢,有繁縟的傾向。乾隆皇帝對此比較厭煩。他認為蘇揚玉器故作玲瓏剔透,既俗氣又無用,大力提倡仿古之風。這種仿古風氣對其它工藝材料也產生了很大影響。而犀角本質古香古色,渾厚蒼深,做仿古銅器的造型和花紋,自有其得天獨厚之處。所以犀角雕刻在乾隆時代出現的仿古銅器的器皿蔚為一時的風尚。
這類作品,圖案式表現方法很多,既有典型的圖案化的蟠螭、獸面、幾何紋,也有寫實性的雲水、龍鳳紋,結構與形象的處理都體現了很強的傳統風格。在圖案的構成上,注重運用疏密、繁簡、動靜的對比,也注意運用大小及深淺的對比,使刻畫的對象主次分明,形象生動,線條流暢而整體感強。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大批犀角杯中,仿古犀角製品基本上佔了二分之一。如仿古「觚螭紋」犀角杯,就是根據「武英殿彝器圖錄」上商代銅器「亞丑方觚」而製作的。長身,細腰,闊底,腹部以雷紋,口下及足上以蕉葉紋為底紋。杯身杯柄上浮雕蟠螭紋。蟠螭布飾疏密有致,在觚體上浮雕三三兩兩,觚緣透雕層層疊疊。作者把觚緣難以計數的蟠螭,構思為攀附而上的形態。自然弧曲而成的杯柄。杯身透雕出大小不同的空間,虛實相間,引人入勝。作者以犀角之杯,雕觚之形,形符其實。造型之美,構思之巧,雕鏤之精,堪稱為最。
除仿古作品之外,再有就是繪畫性質的浮雕作品,採用題材十分廣泛,內容非常豐富。這些高浮雕、圓雕風格的犀角作品,大部分是沿襲明代雕刻技巧,以傳統的吳派畫意中的山水、人物、花鳥為題材,進行雕琢。如恬美寧靜的農家樂場面;豐富精彩的花鳥魚蟲圖案紋飾;協琴訪友,以文會友的園林景緻,內容廣泛,層次豐富。特別是有的犀角杯被刻成了花形或葉形。花或葉與杯融為一體,形象極為簡潔而優美。先以山水人物圖杯(圖8)來看,這件高14.3厘米,口徑19.8×11.7厘米,敞口斂足橢圓形杯,杯口內滿雕雲龍紋,杯外壁深浮雕仙山海島。在角紋細密、色澤如蜜的質材上,作者靈活運用了鏤刻、粘貼、管鑽等技巧,將所雕刻的畫面,平面上刻出透視的效果,深具濃郁的畫韻,表現出鮮明的時代特徵和地方風格。
以龍為題材的犀角杯,造型也很多。這種杯大部分是清宮造辦處工匠所做,據清宮造辦處記載,牙匠楊秀曾多次承接過刻制雲龍犀角杯的活計,可惜未能查證出哪件作品為他手制。現在故宮收藏的雲龍犀角杯是清代中前期的作品。此件雲龍杯,高21.3厘米,口徑19.5×11.5厘米,色如蒸栗,寬流,有杯有柄,是根據犀角的自然形狀雕刻而成。杯壁通體雲紋,而且杯柄渾然一體。雲中九龍盤絞掩映,龍騰雲涌,氣勢壯觀。這件雲龍杯,雕刻細膩渾朴,光澤瑩潤。所刻雲氣舒捲自然,龍形婉轉生動,價值高於玉杯,民間傳說中入宮盜取九龍杯的故事,可能即是指此類型杯。清代乾隆皇帝對此杯十分厚愛,於公元1788年為此杯題詩:「犀角興明代,精傳無錫尤,已教創輪輅,未免費雕鎪,命匠敦一朴,作杯斥巧浮,雲龍述經義,雜說與韓侔。」說明此杯刻制的精妙,並作為「古玩甲等」收藏。
再一件是犀角雕龍柄螭龍紋杯,制於清代中期,高11.5厘米,口徑13.5×8.5厘米,撇口,上闊下窄,仿古觚形。作者以鏤刻浮雕技巧,將粗龍龍身製成杯柄與底足。龍身在右,龍尾在左,頭與上肢攀附在杯口,似一條雄健的蒼龍將一觚醇酒擁護於胸,蒼鱗、火焰布滿全身。在杯壁上,作者分上中下將紋飾分為三組。上用陽文方夔拐子紋裝飾;下以浪花紋美飾底緣;中部有條框相隔,以對稱圖案形式,浮雕雙龍戲珠紋。兩組雙角禿首蛟龍,兩兩相對,曲頸躬身,騰拿翻行。同時在杯壁上,又採用高浮雕技法,以三條小蛟龍為襯,一條小龍盤在大龍尾部,兩條小龍已游浮在杯口內側,尤似與母一起,在杯中尋覓。整個作品呈現出「蒼龍教子」之意。刻工十分高超,刀法精絕,圓雕、浮雕兼配,多種雕刻技法融為一體,紋飾細密精美,無與倫比,既有仿古格調,又有獨創新穎的寓意,是清代中期犀角雕刻製品中的優秀作品。
犀角雕刻藝術從明代開始,進入一個飛速發展的時期,能工巧匠各顯其能,他們根據犀角特有的造型姿態,表面的紋理,精雕細琢成一件件奇巧精美的杯、盒、扇墜及發簪、印章等,犀角雕刻與竹、木、金、玉的雕刻藝術一起,都被視為藝林珍賞之品,其中以犀角杯最負盛名。從最早的文物鑒定著作《格古要論》中的記載看,明代以來江蘇一帶犀角雕刻工藝逐漸興起,其中著名的犀角雕刻大師有鮑天成、濮仲謙、尤通和尚等等,他們雕刻的犀角杯設計奇巧,工細絕倫,是當時世人追捧的藝術珍品,然而明代名家的犀角杯作品,最終傳世的畢竟不多,上乘作品更是鳳毛麟角,如今故宮博物院所藏明代犀角杯,個個都堪稱精品。
犀角杯最大的特點就是實用和藝術的完美結合,能工巧匠們巧妙地利用犀角的材質,和犀角所特有的樹干質感的扭曲、虯勁等特徵,製作雕刻成一個個工藝精湛,玲瓏精巧的犀角杯。並在犀角周身表面,甚至內壁上雕琢山水、松石,意境幽遠古韻。大師的藝術氣質和靈感,在犀角杯身方寸天地中,抒發得淋漓盡致,而且杯身的雕刻技法各有不同,深雕、淺雕、鏤空雕等疏密有致,使得每一件犀角杯上的紋飾,都包含各自不同的意境。
經歷明代的繁盛,犀角杯逐漸成為藝術品中獨特的一支,它瑰麗蹊蹺的造型不僅深得世人喜愛,而且犀角中蘊含的尊貴之氣,更使得犀角杯成為宮廷貴族中的不可少的藏品。

⑥ 千佛山簡介

千佛山位於濟南市南部偏東之處,離市中心不遠。千佛山峰巒起伏,林木森森,恰似濟南的天然屏障。它是濟南三大(趵突泉、大明湖)名勝之一。 千佛山古稱歷山,亦名舜耕山。相傳上古虞舜帝為民時,曾躬耕於歷山之下,因稱舜耕山。據史載:隋朝年間,山東佛教盛行,虔誠的教徒依山沿壁鐫刻了為數較多的石佛,建千佛寺而得名千佛山。 沿盤道西路登山,途中有一唐槐亭,亭旁古槐一株,相傳唐朝名將秦瓊曾拴馬於此。半山腰有一彩繪牌坊,即"齊煙九點"坊。登上一覽亭,憑欄北望,近處大明湖如鏡,遠處黃河如帶,泉城景色一覽無遺。 千佛山上的石佛雕刻集中在興國寺後的千佛崖上。興國寺又名千佛山寺,始建於唐代,後經歷代增建,規模漸大。寺門外西南上方的山崖上刻有"第一彌化"四個篆體字,每字約有4米見方。千佛崖上有隋代石佛60餘尊,年代悠久,具有根高的藝術價值。 千佛山之東,佛慧山上也有雕刻石佛。其中主峰山麓有一佛龕,內有一尊頭部佛像,高7米,寬4米多,俗稱"大佛頭",這是一種十分罕見的石雕。
景觀:
◆佛文化
1、萬佛洞。在山北麓,1992年9月30日正式開放。展線長達600多米,集我國"莫高集錦"、"龍門精華"、"麥積廳觀"、"雲崗薈萃"著名四大名窟於一 洞,經過藝術濃縮、重構,塑造佛主、菩薩、弟子、天王、力士28888尊,其中最大的卧佛長28米,洞外仿樂山大佛高15米。最小的僅20~30厘米。
佛教藝術自東漢傳到中國。經勞動人民長期揣摩汲其精華,已形成具有中華民族精神的特殊風格。這些特點,在這里充分體現。於此可一瞻北魏、唐、宋各時期的造像風采。
2、千佛崖,在興國禪寺院內南側,是濟南市較早的造像群,對研究我國隋代佛教,頗有價值。
崖上,有隋開皇七年(587年)至開皇十五年(595年)所鐫刻的佛像,共9窟,計130多尊。極樂洞是造像群中的主窟,中間阿彌陀佛盤膝禪坐, 高3米,身後飾佛光。右側大勢至菩薩,左側觀世音菩薩侍立,高近3米,開皇十一年(591年)鑿成。其他各窟皆散落在洞外石壁上。
3、觀音園園內有池,池岸峭石矗立,磯石卧波,秀石點飾。四圍垂蔭,時鳥歡歌。池內水清見底,荷花艷開,金鯉戲游。內設噴泉,濺珠泄玉,彩虹映日,蔚為大觀。矗立在荷花池中的是"白衣觀音"高達13米,為觀音園中最大者。池周還有各種各樣的變相觀音,造型端莊 惟妙惟肖。
4、觀音園園內有池,池岸峭石矗立,磯石卧波,秀石點飾。四圍垂蔭,時鳥歡歌。池內水清見底,荷花艷開,金鯉戲游。內設噴泉,濺珠泄玉,彩虹映日,蔚為大觀。矗立在荷花池中的是"白衣觀音"高達13米,為觀音園中最大者。池周還有各種各樣的變相觀音,造型端莊 惟妙惟肖。
5、黔婁洞,在極樂洞東。深數米,三折之後呈長方形,為人工開鑿,類似房間,面積20平方米,高兩米,正中原有坐像。
洞中上端,有石刻一方,大字是"黔婁洞"。小字記載黔婁子的身世,其意思是:黔婁子,周代齊國人,修身清節,不事王候,隱居在這里,鑿一石洞,終 身不下山,曾著書4篇,名《黔婁子》,皆言道家的事情,魯共公聽說他有才能,就派使節聘請他做宰相,被他拒絕。齊威王每遇兵敗,就來請教,黔婁子授給他秘 語,遂轉敗為勝。
洞內迎門石壁上,也嵌一碑,記載著黔婁子的故事:"黔當先生卒,覆以布被。覆頭則足見,覆足則頭見。有人(曾皙)日:'斜其被則殮也。黔婁妻日: '斜之有餘,不若正之不足。先生生而不斜,死而斜之,非先生之意也'"。此語至今傳為佳話。
6、興國禪寺,在千佛山山腰,佔地3000平方米,是山東著名香火勝地。據明成化七年(1471年)石志記載,該寺曾,遭兵火破壞,成化四年(1468 年)8月3日,德王府內官蘇賢游覽千佛山,看到當時情景,不勝慨嘆,於是捐資建佛殿、僧房、廚房、糧倉等。殿內塑釋迦牟尼、大悲觀音、地藏王菩薩、十八羅 漢、四大天王。寺門朝西,上額刻有原中國佛教協會主席、書法家趙朴初題寫:"興國禪寺"四字。楹聯石刻:"暮鼓晨鍾驚醒世間名利客,經聲佛號喚回苦海夢迷 人",為濟南清未秀才楊兆慶書寫。門內兩側,有鍾鼓二樓。進寺門南側,千佛崖石壁上鐫刻佛像多尊。山崖由西向東依次有龍泉洞、極樂洞、洞天福地石坊、對華亭。
院內有彌勒殿、觀音殿、達摩殿、玉佛殿及禪堂。東側大雄寶殿供釋迦牟尼、觀音菩薩和多尊羅漢。
7、公園內,1996年增添十八羅漢和卧佛一尊,分置於盤路兩側和廣場中。
羅漢,是佛主釋迦牟尼的弟子,受佛的囑咐,不滅度,常住人間受人供養,為佛護法,賧眾生造福田。他們本領很大,有的降龍,有的伏虎,有的縛獅,有 的捉妖,深愛人們敬仰。五代時,對羅漢尊崇之風就很盛行。
羅漢是梵語"河羅漢"的略稱,其形象,從唐代玄奘譯《法注記》始,歷代藝術家,根據佛教經典即進行著藝術的創造,不足尺度,任意寫出作。相貌或老 或少,或善或惡,或美或丑,想像甚是豐富,給人一種藝術的享受。
這些羅漢依次為:(1)賓度羅跋羅闍(2)迦諾迦伐跟蹉、(3)迦諾跋厘墮闍、(4)蘇頻陀、(5)諾矩羅、(6)跋陀羅、(7)迦哩迦、(8) 伐諾羅弗多羅、(9)戌博迦、(10)半托迦、(11)羅怙羅、(12)那伽犀那、(13)因揭陀、(14)伐那婆斯、(15)阿氏多、(16)注荼半托 迦、(17)嘎沙鴉巴、(18)納答密答喇。
卧佛,1996年12月落戶千佛山,位於主上盤山路和去萬佛洞路的交界處。這尊卧佛,是佛祖釋迦牟尼的側身卧像,花崗岩質,長10米,重50頓, 東西橫卧,頭朝東,面向北,右手托於頭下,身穿通戶大衣,面頰豐滿,兩戶寬闊,頭上有肉髻螺發,雙耳垂戶,眉目修長,雙眼微睜,胸飾寓意祥瑞的"卐"(音 萬)字,給人以慈祥的感覺。
8、龍泉洞,位於興國禪寺西門內南側高聳的石壁下。山風吹來,呼嘯作響,如龍吼,故名。清朝詩人劉大紳曾作《詠龍泉洞》詩說:"千尺高岩萬樹林,時時洞口老龍吟。不知幾夜清秋雨,並作寒泉一水深"。
洞口上方篆書石刻"龍泉洞",是濟南當代書法家任曉麓先生題寫,洞內東側與極樂洞相通。南側石壁鐫有佛像,合掌瞑目,結跏趺坐。下邊有一小門,門 內有一垂直深潭,深及2米,水清見底,四季不涸。昔日僧人,汲此水烹茶,以饗遊客。
9、
園內東西兩側屬對稱的仿清式建築,高低錯落,虛實結合,和諧統一,為彌勒勝苑增添了悠悠古韻,彌勒勝苑的環境綠化,做到了以形定景,因地制宜,強 調軸線,烘托主景,配植櫻花、梧桐、五角楓、白皮鬆等樹種,使整個園區綠蔭垂地,芳草青青,松柏儲潤,從而營造出一個古樸、典雅、寬闊的景區,令遊人流連 忘返。
彌勒佛身後的浮雕依附於環形山崖上,長36米,高3.5米,面積126平方米。它從彌勒佛的傳說、生平業績考慮,以印度佛教與中國佛教藝術相結合,正統佛傳故事與中國民間傳說結合而設計畫面。
"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常笑笑世間可笑之人"這幅在佛教寺院彌勒殿堂門前經常見到的對聯,可謂婦孺皆知,膾炙人口。它既是對彌勒佛寬宏大 量、樂觀豁達形象的一種描述,也表達了中國人對待生活的一種態度。真誠地希望,您在彌勒勝苑裡,仰望大佛,除了一份虔誠的祈禱,更能尋求到一種快樂,一種 灑脫,一種釋然,彌勒勝苑會給您留下最美好、最難忘的回憶。
"彌勒勝苑,位於風景秀麗的千佛山東麓,1999年6月開工,2000年9月竣工。佔地面積三萬平方米,由雕塑"歡喜彌勒佛"、"櫻花園"和附屬建築物等組成,它融匯了中國和日本園林建築的精華。
彌勒勝苑正門的牌坊為四柱三門沖天式,高9.9米,寬12.5米,整體造型莊重博大,氣勢不凡。主體造像是中國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大肚彌勒佛,佛像 通體高20米,採用3mm銅板焊接而成,花崗石質的蓮花寶座高約9米,直徑30米,號稱"江北第一大佛",佛像周圍輔以白色大理石欄桿,後邊則是記載彌勒 佛傳說、生平業績的浮雕。

⑦ 龍門石窟 賓陽三洞導游詞

龍門石窟導游詞(一) 遊客們,你們好!我是桃園旅行社的導游小周,我們現在位於洛陽市的龍門石窟,由我帶領大家進入龍門石窟窟內,愉快的龍門石窟一日游開始了! 龍門石窟的發現年代、建造年代十分復雜。龍門石窟由成千上萬個洞窟組成,有潛溪寺,有蓮花洞,有葯方洞,有古陽洞,還有香山寺、白園、萬佛洞,數也數不清。 我們先來看看蓮花洞,「蓮花洞」這個名字也是有來頭的。您看,窟頂雕刻著一朵碩大精美的高浮雕蓮花,「蓮花洞」 這名字就是根據這朵蓮花取的。蓮花是佛教象徵的名物,意思為:出污泥而不染。洞內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薩。您能看見,左側弟子的頭部沒有了,是因為頭部早年被盜,現在只能在法國吉美博物館里見到了。大家看蓮花洞南壁上方,有一個個小小的佛像,它是龍門石窟最小的佛像,僅有2厘米高,這些高不盈寸的小千佛栩栩如生,可以想到,當時的雕刻技藝是多麼精湛啊! 看完蓮花洞,我們又來到了葯方洞。葯方洞因窟門刻有諸多唐代葯方得名。它始鑿於北魏晚期,經東魏,北齊,到唐代仍有雕刻,葯方洞的葯方是中國最早的石刻葯方。 龍門石窟現在已經遭到嚴重的破壞。除了極少數的佛像外,大多數佛像的頭部均遭到破壞,難以其整體造型。但是剩下的部分足以說明藝術水平之高超、神態之曼妙,我希望大家好好保護這些文物。 龍門石窟還有個傳說呢。相傳遠古時期,洛陽南面有一大片煙波浩淼的湖水,周圍青山蒼翠,芳草萋萋。人們在山上放牧,在湖裡捕魚。村裡有個勤勞的孩子,天天到山上牧羊,常常聽到從地下傳來「開不開」的奇怪聲音,回到家便把這件事告訴母親,母親想了想,告訴他,如果再聽到這種聲音就回答「開」!誰知一聲未了,天崩地裂,龍門石窟頃刻從山中間裂開,湖水頃出,奔騰咆哮著繞過洛陽城,流向東海。水流之後,龍門石窟就出現了。 遊客們,愉快的一天就這么快結束了,希望你們玩得開心喲!讓我們下次再見! 龍門石窟導游詞(二) 遊客朋友們,我們現在要參觀的是洛陽龍門石窟,你知道它為什麼叫「龍門」嗎?這要從地形說起,這里的地形為三山夾一水,遠遠望去,猶如一道天然的門闕,所以古稱「伊闕」。隋煬帝建都洛陽後,因為宮城門正對伊闕,古代帝王又都以真龍天子自居,因此,隋煬帝時改稱「龍門」。 龍門石窟鑿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前後(大約493年),經歷了東魏、西魏、北齊、隋、唐和北宋等朝代,斷續雕刻達400餘件,現有窟龕2345個,碑刻題記2800塊,佛塔80座,造像10萬尊,內容除佛像外,涉及建築、服飾、音樂、書法等,如同包羅萬象的藝術博物館,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5A級景區,200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龍門石窟中雕刻最大、藝術最精,最具代表性的當屬唐代開鑿的奉先寺了。那麼現在,我帶領大家前往奉先寺參觀。 大家抬頭請看,幾個台階之上的正是著名的奉先寺,它是唐高宗所建,為政治需要,武則天曾捐2萬貫脂粉錢。歷時三年零九個月於675年竣工。寺內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二力士及二供養人等一鋪十一尊大像。造像布局勻稱,儼然一個佛國朝廷,大家請看,這就是主佛「盧舍那」,它通高17.14米,頭高4米,耳長1.9米,面相豐滿圓潤,方額廣頤,美若彎月,雙目俯視,炯炯有神,您看它略帶微笑,彷彿給人已深深的同情和殷殷的關切。整尊造像,給人一種庄嚴肅穆之感,應是理想化的聖賢形象,我們來仔細端祥它,你有沒有發現無論你站在他面前的那個位置,他都在注視著你呢?石刻的眼睛為什麼這么傳神?對了,這正是雕像的畫龍點眼之處,盧舍那的雙目,採用陰刻方法,把眼球雕洞淺凹進去,又保持瞳孔的突出,利用光線反差也就造就出了大佛睿智深邃的目光,配以少垂的佛首,使朝拜者的目光與大佛目光交匯時,畏而不懼,可親可敬。 在盧舍那佛的左側是弟子迦葉,一位飽經風霜的老僧形象;右側阿難,他年輕睿智,整個一帥小夥子,旁邊衣著華麗端莊矜持,二天王嚴肅威武碩壯有力,力士們堅毅勇猛,性格暴躁,以及那無所畏懼傾力承托的地鬼。無不形神兼備,惟妙惟俏,整個布局反映了唐代高超技藝,折射出當時佛教的繁榮和唐朝國力的強大。 出了奉先寺,我們再來參觀北魏的代表作——蓮花洞。因洞頂雕有一大浮雕蓮花而得名。蓮花是佛教象徵的名物,意為出淤泥而不染,因此,佛教石窟窟頂多以蓮花作裝飾,但像蓮花洞窟頂這樣碩大精美的高浮雕可並不多見,洞內正壁為尊式造像。主佛釋迦牟尼身穿袈裟,衣襟簡潔明快,這是釋迦牟尼的游說像,釋迦牟尼外出講經說法時就是這種形象。兩側弟子是淺浮雕,左側迦葉深目高鼻手持錫杖,似一西域苦行僧形象,龍門石窟中最小的佛象2厘米高,這些高不盈寸的小千佛如此生動細致雕於蓮花洞堅硬的石壁,實為龍門一絕!洞口北壁崖壁有「伊闕」二字,這是明代河南巡撫趙岩所題詞,證明了「龍門」的原稱。 好了,各位遊客,由於時間關系,先講到這里,請大家自由參觀,謝謝!

⑧ 潮陽慈恩寺 澄海蓮花庵 詳細資料 越多越好

(一)汕頭市潮陽棉城東山桐蔭寺的下院慈恩寺,位於曲水流山口,2001年十一月初五落成開光,由住持釋宗隆創建,其建築瑰麗雄偉,金碧輝煌,聳立山腰而分外奪目。慈恩寺在桐蔭寺東側數百米遠,劈山而建。1997年至2001年,歷經五載,釋宗隆在師父釋心印法師支持下,募資共500萬元之巨,歷盡艱辛,削嶺鑿石,鏟土填凹,逐步建成。

寺坐東北向西南,總建築面積900多平方米。分為二進:大雄寶殿、藏經樓。曲水流山路左旁,寺門高大壯麗,十分引人。前一對石鼓,使大門更顯庄嚴。入門,一個闊埕,走到盡頭,置一門,上書「齋堂」,從這進去,竟是下樓之梯,可達地下室,面積近百平方米。這是設計師高妙之處,巧妙利用山地低窪之勢。若不是住持引領,還不知埕下有堂。全座寺院裝飾精美,除精工雕琢的石刻、木刻、各色閃光的油漆之外,連外牆上也嵌著彩瓷;山壁也皆嵌彩瓷,既安全防崩又美麗悅目,令參觀者贊不絕口。後面是二層藏經樓,下層為六祖惠能祖師堂,上層為藏經、客堂、僧舍,設備高雅。

(二)澄海蓮花庵也稱蓮花古寺,蓮花古寺 在澄海市十五鄉鎮蓮花山麓。始建於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清嘉慶十二年(1807年)重建,民國26年(1937年)又重修。寺為潮俗四合院式布局,建築面積1000平方米。寺東面山坡一天然巨石有「至元已丑,開山立石」摩崖石刻,石刻面積80平方厘米。古寺山門內兩側分別書「福」、「壽」兩巨幅墨字,每字高2.8米、寬1.8米,相傳為明代書法家吳殿邦手書墨跡。山門匾額「蓮花古寺」浮雕石刻,上款「嘉慶丁卯年花月」,下款「信生員張耀敬立」。古寺主殿為硬山頂,面寬三間28.5米、進深三間12米。寺前坪地中置有一長0.93米、寬0.44米的長方形龜掌石刻,圖案為兩手掌中間夾一隻龜。浮雕石刻,相傳為蓮花古寺方丈帶領僧民抵抗鎮壓群眾的憲兵的遺跡。古寺南約100米處山坡存放著元代一花崗岩石的「洗米石槽」,長2.8米、高0.55米、槽面寬0.82米,是元代開山建寺全盛期僧民的「洗米槽」。與古寺相連之西側山坡有一寺井,井旁峭壁有「古石」、「觀泉」摩崖石刻,字跡端楷。東側有涅盤城一座,系開振方丈之圓寂塔,上刻「虛靈真不昧,寐照便隨機」及「蓮峰添妙色,花雨散天香」墓聯兩對。寺前南面山坡遺存古寺老樹白銀杏一棵,高約3米,蒼勁挺拔,至今已活了700年。古寺位於潮、澄、饒交界之蓮花山麓,寺內精塑觀音菩薩、十八羅漢、文殊、普賢、彌勒佛等塑像,歷代騷人墨客留痕不少,環境清靜幽雅。

⑨ 番禺蓮花山中的望海觀音

蓮花山望海觀音寶像,是港澳知名人士何厚鏵先生倡議,何賢社會福利基金會率先捐資、各方善者襄助建造的,於1994年10月23日建成開光。觀音寶像總高度為40.88米,用120噸青銅鑄成,外貼純金180兩,是目前箔金銅像的世界之最。 2000年7月寶像重塑金身,經大師灑凈上供更為璀璨奪目,氣勢恢宏。 觀音寶像正對東南18度,她庄嚴而又慈祥地望著浩瀚的獅子洋,望著珠三角大地,她日夜佑護著這方土地和百姓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望海觀音深得人們崇敬。每逢初一、十五、觀音誕以及重大節日的晚上,觀音寶像和整個觀音聖境都會放出萬道金光,照耀方圓數十里,真一個霞披獅海、光澤南天的神聖境界。 東面遠望,空闊無邊,這就是獅子洋,洋面輪船穿梭、漁帆點點,好一個蟹嶼螺洲,碧波萬頃的壯觀景象啊!中外遊客無不在此留連,深深吸上幾口清新的空氣,飽覽珠江口的美麗風光。 觀 音 閣 觀音閣,是望海觀音的配套工程,於1997年10月20日(農歷九月十九日觀音誕)落成。觀音閣是大型仿古單體建築,三層,面闊七間開,有外廊,建築面積3872平方米,按清代大木大式作法營造。觀音閣雄偉莊重,氣勢恢宏,古色古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觀音文化場館。 在工藝方面,整個建築用料精良,作工精細,獨具風格。閣中所有木雕,包括門窗、斗拱、神龕、供案等都是用名貴的紅木製作;地磚是專門研製的仿古階磚;所用的青磚,全部是經過水磨的真正的古磚,磚縫不大於三毫米。 更值得一提的是,閣內3362個天花井藻和數百條橫梁的彩繪,都是用手工繪制的,一個井藻,就要一個畫工仰卧四天才能描繪出來。可見,這個工程的確是非同凡響的仿古建築的成功之作。 觀音閣宏大的殿堂內,收藏的玉雕、木雕、鑄銅、彩瓷各種造型的觀音聖像共一千尊,計有主觀音像兩座——13米高的香樟木雕成的千手千眼觀音像和2.5米高的漢白玉正觀音像,一至三層樓兩側分別是木雕觀音像、鑄銅箔金觀音像和彩瓷觀音像,每層各18尊像。 50多種造型的觀音小瓷像900多尊,浮雕觀音像40多個。因此,觀音閣是名副其實的「千佛閣」。觀音閣的外廊是獅子洋畔最好的觀景台,珠江口風光、觀音閣花園、朝聖亭、放生池、竹林等等可以盡覽無遺。飛閣流丹,水天一色,綠草如茵,的確又是一番景象。

熱點內容
花卉大棚投資多少錢 發布:2025-05-14 07:47:19 瀏覽:374
雷絲百合 發布:2025-05-14 07:40:55 瀏覽:984
紅裙車模情人節養眼 發布:2025-05-14 07:29:48 瀏覽:814
七夕有些什麼風俗 發布:2025-05-14 07:29:06 瀏覽:683
121期梅花詩 發布:2025-05-14 07:29:02 瀏覽:412
kiki花藝師 發布:2025-05-14 07:27:29 瀏覽:944
橙光百合分類 發布:2025-05-14 07:21:12 瀏覽:234
花藝群聚 發布:2025-05-14 07:21:08 瀏覽:112
小盆景換土 發布:2025-05-14 07:13:22 瀏覽:749
模擬花藝前景 發布:2025-05-14 07:13:19 瀏覽: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