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花寒節
① 木蘭花什麼時候盛開
早春的時候就開始開花了,花季一直到夏季。
② 古詩《木蘭花·乙卯吳興寒食》首句中的競怎樣的表達
「競」字既寫出了劃槳人的矯健和船行的輕疾,又可以想見夾岸助興的喧天鑼鼓和爭相觀看的男女老少的熱鬧場面。
③ 賞析張先的《木蘭花 乙卯吳興寒食》
此詞題為「乙卯吳興寒食」,既是一幅寒食節日的風俗畫,又是一曲耄耋者恬靜的夕陽頌。詞的上片極寫節日的歡樂,下片寫歡樂後的幽靜。上片從一旁觀老翁的眼中寫出熱鬧景象,熱鬧的景象中仍含有寧靜的心情;下片幽靜的月色下特意寫了柳絮暗飄,亦可謂靜中有動。 開篇寫的是吳中健兒駕舞龍舟,水面飛駛競渡的壯觀場面。舴艋是江南水鄉常見的一種形體扁窄的輕便小舟,飾以龍頭,就是鄉民為節日臨時裝置的簡易龍舟,雖無錦纜雕紋,卻富鄉土特色。著一「競」字既寫出了劃槳人的矯健和船行的輕疾,又可以想見夾岸助興的喧天鑼鼓和爭相觀看的男女老少。 寒食是古代女子的一個節日,這一天姑娘們特別高興,她們可以放下女紅,走出閨房,雙雙對對,打著鞦韆,盡興游樂。「筍柱鞦韆游女並」句便說游女盪鞦韆。「筍柱」指竹製的鞦韆架。三、四句用一聯工整的對句描寫姑娘們拾翠、遊人們踏青,樂而忘返的情景。「芳洲」、「秀野」使人想見郊野草木競秀、春光明媚的誘人景色。「拾翠」原指採拾翠鳥的羽毛,語出曹植《洛神賦》「或采明珠,或拾翠羽」,後亦泛指婦女水邊野外游春之事。「踏青」即春天出城到郊外游覽。古代詩詞中常以踏青和拾翠並提,如吳融《閑居有作》:「踏青堤上煙多綠,拾翠江邊月更明」。這一聯泛寫寒食游春的活動,與前面賽龍舟、打鞦韆相配合,有點有面,主次分明。詞之上片著重寫人事,通過熱鬧的場景,描寫春光的美好和遊人的歡樂。 下片轉為寫景,通過靜謐優美的夜景,反襯白晝游樂的繁盛。一動一靜,互相映襯,收到很好的藝術效果。由動景換靜景,畫面跳躍很大,但過片卻很自然:「行雲去後遙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靜」,前句說雲去山昏,遊人散後,郊外一片空寂,為上片作結。 後句說笙歌已歇,喧囂一天的池院,此刻顯得分外清靜,一「靜」字又引出下面的景語。 結拍以寫景工絕著稱。朱彝尊《靜志居詩話》說:「張子野吳興寒食詞『中庭月色正清明,無數楊花過無影』,余嘗嘆其工絕,世所傳『三影』之上。」月色清明,甚至可以看見點點楊花飛舞;而花過無影,又顯得清輝迷濛,明而不亮,庭中一切景物都蒙上一層輕霧,別具一種朦朧之美。不僅如此,兩句還寓情於景,反映出作者游樂一天之後,心情恬淡而又舒暢。詞人雖年事已高,但生活情趣很高,既愛游春的熱鬧場面,又愛月夜的幽靜景色。他白晝,與鄉民同樂,是一種情趣;夜晚,獨坐中庭,欣賞春宵月色,又是一種情趣。 此詞是一篇韻味雋永的佳作。整首詞從熱烈歡快漸趨恬靜寧謐,成功地表達出一個有閑的耋耄老人所獨有的心理狀態。全詞情景交融,藝術效果頗佳。有人說其末句堪與使作者聞名於世的「三影」合稱「四影」,可謂深得此詞之妙。吳興健兒駕著龍舟,在水面上疾馳。用毛竹做的鞦韆架上載著少女,宛若天仙。綠洲春色明媚,游春的人兒興正高,夕陽西下,忘了回家。碧野青青花兒秀,踏青的人兒,來往游不定。 行雲飄去遠山暗,夕陽西下,游春的人兒都不見,笙管息歌舞停,小池庭院寂無聲。中庭的夜晚,月色一片清明,無數楊花從空中飛掠而過,不曾留下一絲花影。 1;「行雲去後遙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靜」。前句說雲去山暗,遊人散後郊外一片寂靜。為上片做結。後句說笙歌已歇,喧囂一天的池院,此刻顯得分外寂靜,一個『靜』字,又為下文寫景做了鋪墊。 2;。「中庭月色正清明,無數楊花過無影。」時已深夜,萬籟俱寂,院中的月色正是清新明亮的時候,無數的柳絮飄浮空中,沒有留下一絲兒倩影。寫楊花在月下飄浮無影,既極言其小,更極言其輕。這里寫「無影」是虛,寫無聲是實。這種無影有靜的寫法,令人玩味。
④ 《木蘭花》全詩詩句
《木蘭花》 作者:夏悠
聞花看影疑心怵,簾外清秋知莫入。 曉寒散盡夢重生,望斷路途香淡處。 人間有味西風訴,亂卷詩書凌波住。 輕舟削去幾分愁,斬卻愁心誰分付。
《木蘭花.伊人天涯》 作者:伏虎
音信難覓由來久,賞花也覺花不芳。 記得臨別嬌羞問:何日給你做新娘? 莫問相別有幾許,別恨不可論短長。 欲顰還笑似昨日,伊人天涯愁斷腸。
《木蘭花》 作者:蕭夜
明月如霜亦如鏡,照得何處是吾家? 簾外清韻無人敲,野畔瓊花有鬼睱。 杜鵑聲里難訴暮,偷眠借夢趁煙華。 誰抱歡期酬苦歲,疏星時落君山下。
《木蘭花》 作者:蕭夜
數輪相思總難圓,一望傾城有無間。 夜約黃昏來舊照,千萬愁緒與誰牽。 前生逐馬定邊骨,此夕閑琴思卿顏。 拂盡煙波人漸暮,畫屏深處垂夢簾。
《木蘭花》 作者:酒殤入夢
乾枯的早已枯乾 你還在風里舞蹈 淡淡的色彩 拒絕爭艷的舞台 你不會刻意偽裝 也不願爭奪虛名 在那盛開在那敗落 那便是你平淡的生活 有時狂風有時暴雨 你依靠弱小的身體 依然開的自然優雅 脫俗的淡雅 再一次將我的心靈震懾 面對你純潔無痕的芳香 誰又能禁住心的躁動 守護在你的身旁 守候著那留不住的美 終有一日 花會敗落、心會枯萎 只遺留下碎了等候的心
⑤ 宋祁的《木蘭花》詩詞
木蘭花
宋祁
東城漸覺風光好,縠皺波紋迎客棹。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
浮生長恨歡娛少,肯愛千金輕一笑。為君持酒勸斜陽,且向花間留晚照。
宋祁(998-1061) 字子京,安州安陸(今屬湖北)人,徙居開封雍丘(今河南杞縣)。仁守天聖二年(1024)與其兄宋庠同舉進士。
【賞析】
宋祁這首詞是在宴會上寫給一位歌女演唱的,後來宋祁因這首詞被人稱為「紅杏尚書」,可能宋先生始料未及吧。
「東城漸覺風光好,縠皺波紋迎客棹。」寫景的名句。春風多從東邊來,所以古人寫春風,通常都是東城春早,古人踏青也多去東郊,這個就跟寫花必稱「南枝」艷,「向陽花木早逢春」是一個道理。「漸」字得神,很有立體感,使人得感覺眼前得美景不僅僅是一幅平面風景畫,而是一副撲面而來,綿綿不絕的動態畫面。「縠皺」水的波紋,「棹」是船槳,讀zhao,水的波紋是層層散開的,呼應前面的「漸」字,一副動態的早春圖躍然而出,實在美妙。
「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 遠處楊柳如煙,雖是清晨,卻因春意盎然不覺寒冷,這兩句相互配合的很自然。「紅杏」句專寫杏花,以杏花的盛開襯托春意之濃。詞人以擬人手法,著一「鬧」字,將爛漫的大好春光描繪得活靈活現。「鬧」字成就了宋祁「紅杏尚書」美名,卻也招來了罵聲。清代以研究戲曲得名的李漁便是其中之一。他說,若紅杏之在枝頭,忽然加一鬧字,此詞殊難著解。爭斗有聲之謂鬧。桃李爭春則有之,紅杏鬧春,予實未之見也。鬧字可用,則吵字、斗字、打字皆可用矣。……予謂鬧字極粗俗,且聽不入耳。非但不可加於此句,並當見之詩詞(《窺詞管見》)。主張「境界說」的王國維卻為「鬧」傾倒,「『紅杏枝頭春意鬧』,著一詞鬧字而境界全出矣(《人間詞話》)。」我想,宋祁這首詞既然是席間應酬之作,「鬧」字可能是押韻偶得的字眼,未必有太深的思慮。倒是後世人的爭論,間接地炒作了宋祁吧。
「浮生長恨歡娛少,肯愛千金輕一笑。」也是名句。說的是人生惆悵太多,歡愉太少,李煜有詞,「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都是感慨的話。後句,化用了李延年「一笑傾人城」的典故,意思是能得一笑何必吝嗇千金呢。(這些都是有錢人的感慨,無闕這里偷笑下。)
「為君持酒勸斜陽,且向花間留晚照。」 「君」指歌女,這句是對那位歌女說的。「為了你,我舉杯勸說斜陽:你且留步,跟我們一起共渡這美好時光吧!(這里我沒有直譯詩句,而是我自己的理解,用了意譯。)」 一種挽留夕陽,只願時光在此刻停留的心願呼之欲出了。
關於這首詞的寫作背景,我暫時查不到有說服力的資料,宋祁「紅杏尚書」之名,不會僅僅因為一句「紅杏枝頭春意鬧」,我想跟宋先生人品風流也有關系。如果這首詞,我們理解為宋先生的香艷故事,那麼「紅杏枝頭春意鬧」不是單獨指景色,而是暗示了,宋先生與歌女們飲酒調情的歡愉場面,或者說,我們可以由此想像「紅杏」句的由來了。「花間」非指景色,而是指歌女。不管怎麼說,這首詞遣詞纏綿而不輕薄,造句華美而不浮艷,其含蓄的味道,後世文人品後,會心一笑,乃調侃宋祁為「紅杏尚書」。
⑥ 木蘭花立春日作陸游古詩的意思是什麼
三年流落巴山道,破盡青衫塵滿帽。身如西瀼渡頭雲,愁抵瞿塘關上草。
春盤春酒年年好,試戴銀旛判醉倒。今朝一歲大家添,不是人間偏我老。
賞析這首詞是陸游四七歲任夔州通判時所寫的。他到夔州到寫這首詞時不過一年多,卻連上歲尾年頭,開口便虛稱「三年」,且雲「流落」,從一入筆就已有波瀾之情。次句以形象描寫「流落」二字。「青衫」言官位之低,「破盡」可見窮之到了極點「塵滿帽」描寫出作者在道途中風塵僕僕,行戌未定的棲遑之態簡簡單單的七個字就活畫出一個淪落天涯的詩人形象,與「細雨騎驢入劍門」異曲同工。三、四句仍承一、二句生發。身似浮雲,飄流不定;愁如春草,劃去還生。以「西瀼渡頭」、「瞿塘關上」為言者,不過取眼前地理景色,與「巴山道」三字相對應而已這上片四句,把抑鬱潦倒的情懷寫得如此深沉痛切,不了解陸游近年遭遇,是很難掂量出這些句子中所涵蘊的感情分量來的。
陸游自三十九歲被貶出臨安,到鎮江作通判,旋移隆興(府治在今天江西省南昌市);四十二歲又因為「力說張浚用兵」,被削官歸山陰故里;到四十五歲才又得到起用夔州通判的新命。他的朋友韓元吉在《送陸務觀序》中把陸游心中要說的話說了個痛快:「朝與一官,夕畀一職,曾未足傷朝廷之大;旦而引之東隅,暮而置之西陲,亦無害幅員之廣也。務觀之於丹陽(鎮江),則既為貳矣,邇而遷之遠,輔郡而易之藩方,其官稱小大無改於舊,則又使之冒六月之暑,抗風濤之險(由於途中舟壞,陸游幾乎破溺死)病妻弱子,左饘右葯。」(《南澗甲乙稿》卷十四)。這段話是送陸游從鎮江移官到隆興時寫的,說得激昂憤慨。從近處愈調愈遠,既不是明明白白的貶職,也不是由於升遷,為什麼要這樣折騰他呢?韓元吉故作不解,其實他是最了解這其中的緣由的。孝宗趙即位後,表面上志存恢復,實則首鼠兩端。陸游堅持勸說孝宗抗金,孝宗對之貌似獎掖而實則畏惡。陸游在內政上主張加強中央集權,以增強國力,由此也得罪了握有實權的官僚集團。先前由京官而出判鎮江,對他是一個挫折;進而罷黜歸里,更是一個挫折;此刻雖起用而遠判巴蜀,這又是一個挫折。這一次又一次的打擊,顯然並非加之於一人,而是意在摧折整個主戰派的心志,澆滅抗金復國的火種,那麼不幸的人豈只是陸游一個人嗎?由此可見,三年流落之哀,不僅是一己之哀,實在是國家民族的大哀。創痛巨深,安得不言之如此深沉痛切?
上片正面寫心底抑鬱潦倒之情,抒發報國無門之憤這是陸游詩詞的主旋律,在寫法上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下片忽然換意,緊扣「立春」二字,以醉狂之態寫沉痛之懷,設色陡變,奇峰突起。立春這一天士大夫戴旛勝於頭上,這是宋時的一種習俗,戴上旛勝表吉慶之意。但戴銀旛而曰「試」,節日痛飲而曰「判」(「判」即「拚」之意),就顯然有「濁酒一杯家萬里」的不平常意味了。這只是詞人借酒消愁,逢場作戲罷了,而內心是很傷感的。結尾處更是颺開一筆,表面上是說不是我一人偏老,而實際上是詞人深深感到時光的虛度。這就在上片抑鬱潦倒的情懷上,又添一段新愁。詞人強自寬解,故作曠達,正是推開一層、透過一層的寫法。哭泣本人間痛事,歡笑乃人間快事。但今日有人焉,不得不抹乾老淚,強顏隨俗,把哭臉裝成笑臉,讓酒紅遮住淚痕,這種笑,豈不比哭還要凄慘嗎?東坡《赤壁賦》物我變與不變之論,辛棄疾《丑奴兒》「如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之句,都是強為解脫而寫的違心之言,寫出更深一層的悲哀,那手法近乎反襯,那境界是一般人所難以達到的。
⑦ 《木蘭花》全部詩詞
城上風光鶯語亂,
城下煙波春拍岸。
綠楊芳草幾時休?
淚眼愁腸先已斷。
情懷漸覺成衰晚,
鸞鏡朱顏驚暗換。
昔年多病厭芳尊,
今日芳尊惟恐淺。
抱歉,我只知道這一首
⑧ 《木蘭花令》詳細賞析
說班婕妤應以《怨歌行》開篇,說楊貴妃更應該拿《長恨歌》來作題,可是不,有了納蘭容若的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見」,一切有了開始存在的理由。
夜深不睡,讀《飲水詞》,通書看下來,我仍覺得這句最好。其實這一闋詞著實平淡,但這一句又實在叫人啞然,像張僧繇畫龍的一點,又像西門吹血的劍,准確,優雅,無聲地吻上了你的脖子。感覺到的時候,已經回不到最初。
「何事西風悲畫扇」,講的是漢成帝妃班婕妤,史書上著名的幽雅賢德的女子,名門閨秀。成帝初年入宮,因美而賢,深獲殊寵。一次,成帝想與她同輦出遊,她言道:「賢聖之君皆有名臣在側,三代末主乃有嬖女。」退而不敢奉詔。
那是君王愛戀正濃的時候,因贊她賢,後宮亦逢迎她,傳為美談,彷彿她是那楚莊王的樊姬,李世民的長孫賢後。她也自得,以為深承君恩,又不沒家訓,如此地相得益彰。許皇後愚鈍,她是不動聲色寵冠六宮的人,這樣好的日子哪裡找去?只願恩愛長久,如宮名長信。
可是,有一天,她來了!她帶著她的妹妹合德一起來了。
飛燕入漢宮,是她寂寞的開始。一切,是那麼地出乎意料。所有的憐愛,寵幸,都隨著那身輕如燕的舞女入宮,戛然而止。
山盟雖在情已成空。
人世如此翻雲覆雨,似納蘭說的:「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也似劉禹錫的《竹葉詞》:「長恨人心不如水,等閑平地起波瀾。」
她作《怨歌行》,又名《團扇歌》,以團扇自比,憂切動人——
新制齊紈素,皎潔如霜雪。
裁作合歡扇,團圓似明月。
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
常恐秋節至,涼意奪炎熱;
棄捐篋奩中,恩情中道絕。
這是她女知識分子的遣情,自遣。她不是那許皇後,在飛燕極盛的時候,猶自站在那兒不躲開,生生地,惹人厭棄。班婕妤對自己的處境有很清醒的認識,否則她不會自請去服侍太後,在成帝死後又去為成帝守陵,孤獨終老。
她只是料不到,料不到,清高自詡、目下無塵的自己,日後竟成了宮怨的代言人。很多年後,有個男人,彷彿從《團扇歌》中窺到她的苦況,作了《長信秋詞五首》來憐惜她——
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
熏籠玉枕無顏色,卧聽南宮清漏長。
高殿秋砧響夜闌,霜深猶憶御衣寒。
銀燈青瑣裁縫歇,還向金城明主看。
奉帚平明金殿開,且將團扇暫徘徊。
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
真成薄命久尋思,夢見君王覺後疑。
火照西宮知夜飲,分明復道奉恩時。
長信宮中秋月明,昭陽殿下搗衣聲。
白露堂中細草跡,紅羅帳里不勝情。
我猜。她決計料不到如此。若是知道,縱然長信宮中,孤燈映壁,房深風冷,也挺住嘍,咬碎銀牙也不作什麼勞什子《怨歌行》,白白地叫人看了笑話去。
嘆一句遇人不淑呵,她是樊姬,可夫君絕不是楚莊王;她有無艷之賢,夫君卻絕無一鳴驚人的志氣。 她其實不弱啊,美貌才智都有,輸在太拘於禮法,她太規整,沒有飛燕起舞繞御簾的輕盈,亦沒有合德入浴的妖嬈嫵媚。
她是太正經,撂不下來身份。做什麼都要循於禮教,不明白,你只是婕妤,不是皇後,做了妃子,始終也只是個妾。天下女人,邁入皇宮的和未入皇宮的,其實都一樣。只要皇帝願意,他都可以嫖得到。婕妤和舞姬本質上是一樣的,不過是換了個名稱而已,有什麼好講究的?皇宮是個金碧輝煌的妓院,皇帝是天底下最大的嫖客。
還記得周星星版的《鹿鼎記》嗎?韋小寶初入天地會的那段,陳近南一臉正氣地拉他進密室說,我們反清復明,就是要搶回屬於我們的錢和女人!韋小寶問,那為什麼要說反清復明之類的屁話呢?陳近南說,聰明人只對聰明人說實話,外面那些笨人只要拿空洞的理想忽悠之……韋小寶大悟,兩人一拍既合。出來後,兩個人依舊是一臉正氣地面對那些呆鳥,慷慨陳詞。這一棒子敲得狠,狠到後來,看見有草莽叫囂著要反什麼復什麼,我都覺得好笑,總想起這句話,還是欣賞王晶的直捷和周星星的犀利。男人看男人,才見得惡毒。
這些男人們哪,皇朝天下,也不過是嫖客相爭。
飛燕和合德,這一雙姐妹,是傾國的尤物,生來是要招惹男人的。成帝說,吾當老死在(合德)「溫柔鄉」里,一語成讖。
有一天,她愛的男人終於死了,死在另一個女人的身上。
當繁華過盡,天子與凡人一樣躺在冰冷的墓穴里時,那個曾被他拋棄的愛人,被他冷落遺忘的班婕妤,仍在他的陵園里,陪住他一生一世。
只是,婕妤閉目時,會不會想到當年初入宮的景象,想起那日他坐在高高的黃金輦上,伸出手來,微笑如水的模樣;她會不會後悔當初縮回手去,沒有和他同乘一輦。兩相依偎,或許是最親密無間的時刻。
非常短暫。人生若只如初見。
拿後世唐太宗作比,是否合適?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
驪山語罷清宵半,淚雨零鈴終不怨。何如薄倖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願。
——這是納蘭容若的《木蘭花令` 擬古決絕詞》全篇。我所念念於心的「人生若只如初見」讀到下闋,應該是從漢代走到唐朝來的時候了。漢唐,這是五千年裡最輝煌的年歲,至今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它們遺下的風韻灑下我們血液里,像金子一樣熠熠生輝。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從班婕妤到楊貴妃,有多少人走了又回來,來來回回躲不開的是命運的糾纏。不如,隨著這兩個女子款款的身影,閑閑看過千年的花開花落,王朝興替,借著「驪山語罷清宵半」的好辰光,說一說這個「禍國」的女人,雖然,彈指又過了千年。
那場驚天動地的「黃昏戀」開始於驪山。那是歷代皇家的行宮,一個很不叫人安分的地方,比如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事兒就是在這兒做出的。結果,亡了四百多年國祚的西周。再後來,唐玄宗在這里遇上楊玉環,斷送了開元盛世。
驪山的溫泉宮,李隆基最愛的地方,只是那時候,他最寵的人還不是楊玉環。所以,她做了他兒子壽王的妃,他成了她的長輩,亦因此有了後來的兜兜轉轉。他那時候喜歡的女人是武惠妃,一個精明美貌的女人,則天女皇帝之侄武攸止的女兒。
與很多人所想不同的是,李隆基內心裡對自己的祖母,有著很強烈的欣賞和景仰之心。他覺得祖母是一個了不起的女人,甚至是一位英偉的帝王。因此,他對遺著一點祖母和姑姑影子的武惠妃也有著強烈的好感和綿綿的情意。
開元二十五年,武惠妃病重,明皇決定去驪山過冬,第一次遇見楊玉環。偶然的邂逅沒有花火,只是皇家一次例行的謁見而已。稚氣明朗的玉環給皇帝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楊玉環有令人著迷的青春活力,她聰明,但不銳利,融融地,讓人很放鬆。對中年已過的皇帝而言,是潛在的刺激。
這種需要在武惠妃死後益發明顯。孤獨的大唐皇帝,需要一個新鮮的女人了。像白居易說的:「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白樂天不能寫明是「唐皇」,一來,不合韻;二來,縱然唐朝世風開明,終究也要有些避忌。況且時人多以「漢唐」並舉,說漢反而有更深長的味道。
五十六歲的老皇帝偷偷地愛戀起自己的兒媳。這是「不倫」的事,即使在今天也要受到指詬,然而他終究還是做了。因為玉環是當世最美的女子,又和他一樣精通音律。昔有伯牙摔琴謝子期,可見知音對「音樂人」而言有著磅礴難擋的魅力,何況愛情的魅力還遠遠不止於此。
說「三郎」與「玉環」的愛情,免不了要說到白居易的《長恨歌》,彷彿是千年來品聽同一場哀艷的愛情悲歌一樣。必得和賈寶玉一樣手拿曲譜,聽人唱得一句:「開辟鴻蒙,誰為情種?」一切才於恍恍中開場。
⑨ 木蘭花 李煜 賞析
1.關於李煜和他的創作
李煜(937-978),初名從嘉,字重光,號鍾隱,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史稱李後主。工書善畫,洞曉音律。前期與大、小周後感情甚篤,生活奢靡,常形之於吟詠。宋太祖建隆二年 (961),煜繼父位為南唐國主,奉宋正朔,開寶八年 (975),城破被俘,押赴汴京,封違命侯。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 (978)七夕,賜牽機葯,中毒而死。李煜入宋後,多以詞抒寫傷離惜別懷抱,寓寄故國之思、失國之痛、語言明凈,音韻流暢,能以對比、白描等手法表現人生感慨。王國維《人間詞話》評曰:「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後主之詞,真所謂以血書者了。」
後主前期詞作風格綺麗柔靡,還不脫「花間」習氣。國亡後在「日夕只以眼淚洗面」的軟禁生涯中,以一首首泣盡以血的絕唱,使亡國之君成為千古詞壇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詞話》語),正是「國家不幸詩家幸,話到滄桑語始工」。這些後期詞作,凄涼悲壯,意境深遠,已為蘇辛所謂的「豪放」派打下了伏筆,為詞史上承前啟後的大宗師,至於其語句的清麗,音韻的和諧,更是空前絕後的了。
李後主的詞有這樣幾個特點:
A.現實生活的真實寫照:如果不是喪權辱國後成為囚徒,李煜可能永遠淪落為一個花前月下的風流文士,其詞也必然會失之淺薄少蘊,成為續寫「花間」詞的俗人。正是階下囚的生活,才使他後期詞褪去了宮廷生活的脂粉氣,抒發出一個亡國之君的悲傷。由於國亡家敗,不得不從政治的角度品嘗苦果,因此詠史抒懷的成分必然要熔鑄於詞作中。李煜在詞中毫不掩飾地描繪了被俘後的生活,傾訴了憤世之愁,亡國之恨,直到招來殺身之禍。他在詞中描寫了真實生活,真情實感,並對此加以形象化的藝術概括,使詞的影響力極大,感染力極強。可見,「真」是境界的基礎,也是藝術生命之所在。祛除矯情偽態,抒發胸中的真情,詩詞方能動人。李煜詞便是由於其「真情實性」而格外動人心魄的。
B.內情與外美的完美融合:只有內心的情與意的表達同外物的境與景相互融合,才能創造出「意與境渾」、情與景合的藝術形象,從而達到美的境界。李煜的詞「寓情於景而情愈深」,「語語明白如畫,而言外有無窮之意」。他擅長用白描、對比等手法,選擇特殊的審美意象,採用敘述、描寫、抒情等多種方式相結合,將眼前實景與心中虛景巧妙連結,一吐為快。
C.鮮明獨特的藝術形象:形象是意境構建的基本要素,形象要想鮮明生動,就必須是作者心中獨有、充滿著作者的情感與心血的。李煜在他的詞作中塑造了一個個真實而感人的「自我」形象,展現了他的內心世界。
2.關於《虞美人》的鑒賞
前人吊李後主詩雲:「作個才人真絕代,可憐薄命作君王。」的確,作為一個「好聲色,不恤政事」的亡國之君,沒有什麼好說的,可是作為一代詞人,他給後代留下許多驚天地泣鬼神的血淚文字,千古傳誦不衰。這首《虞美人》就是其中最為人所熟知的一篇。相傳後主於生日(七月七日)晚,在寓所命故妓作樂,唱《虞美人》詞,聲聞於外,宋太宗聞之大怒,命秦王趙廷美賜牽機葯,將他毒死。所以,這首《虞美人》,可說是後主的絕命詞了。
這首詞通篇採用問答,以問起,以答結,以高亢快速的調子,刻繪詞人悲恨相續的心理活動。「春花秋月」,人多以為美好,可是,過著囚徒般生活的李煜,見了反而心煩,他劈頭怨問蒼天:春花秋月,年年花開,歲歲月圓,要到什麼時候才能完了呢?奇語劈空而下,然而,從後主處境設身處地去想,他對人生已經絕望,遂不覺厭春花秋月之無盡無休,其感情之極端悲苦可見。後主面對春花秋月之無盡時,不由感嘆人的生命卻隨著每一度花謝月缺而長逝不返。於是轉而向人發問:「往事知多少?」一下轉到社會現實中來了,「往事」,自然是指他在江南南唐國當皇帝的時候,可是,以往的一切都沒有了,都消逝了,都化為虛幻了。他深深嘆惋人生之短暫無常。「小樓昨夜又東風」,縮筆吞咽。「又東風」點明他歸末後又過一年。時光在不斷消逝,引起他無限感慨。感慨什麼呢?「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放筆呼號,是一聲深沉的浩嘆。夜闌人靜,幽囚在小樓中的人,倚闌遠望,對著那一片沉浸在銀光中的大地,多少故國之思,凄楚之情,湧上了心頭,不忍回首,也不堪回首。「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他完全以一個失國之君的口吻,直抒亡國之恨,表現出後主任情縱性,無所顧忌的個性,和他那種純真而深摯的感情。「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他遙望南國慨嘆,「雕欄」「玉砌」也許還在吧;只是當年曾在欄邊砌下流連歡樂的有情之人,已不復當年的神韻風采了。「只是」二字的嘆惋口氣,傳出物是人非的無限悵恨之感。
「亡國之音哀以思」,由於亡國,李煜由一國之主,跌落為階下之囚,他失去了歡樂,失去了尊嚴,失去了自由,甚至失去了生存的安全感,這就不能不引起他的悔恨,他的追思,他對家國和自己一生變化的痛苦的嘗味。以上六句的章法是三度對比,隔句相承,反復對比宇宙之永恆不變與人生短暫無常,富有哲理意味,感慨深沉。在這六句中,「何時了」「又東風」「應猶在」一脈相承,專說宇宙永恆不變;而「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顏改」也一脈相承,專說人生之短暫無常。如此回環往復,一唱三嘆,將詞人心靈上的波濤起伏和憂思難平曲曲傳出。
最後,悲慨之情如沖出峽谷、奔向大海的滔滔江水,一發而不可收。詞人滿腔幽憤,對人生發出徹底的究詰:「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人生啊人生,不就意味著無窮無盡的悲愁么?這個九字句,五字仄聲,四字平聲,平仄交替,最後以兩個平聲字作結,讀來亦如春江波濤時起時伏,連綿不盡,真是聲情並茂。這最後兩句也是以問答出之,加倍突出一個「愁」字,從而又使全詞在語氣上達到前後呼應,流走自如的地步。顯然,這首詞是經過精心結構的,通篇一氣盤旋,波濤起伏,又圍繞著一個中心思想,結合成諧和協調的藝術整體。在李煜之前,還沒有任何詞人能在結構藝術方面達到這樣高的成就。所以王國維說:「唐五代之詞,有句而無篇。南宋名家之詞,有篇而無句。有篇有句,惟李後主降宋後之作及永叔、子瞻、少游、美成、稼軒數人而已。」(《人間詞話刪稿》)可見李煜的藝術成就有超越時代的意義。當然,更主要的還是因為他感之深,故能發之深,是感情本身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這首《虞美人》充滿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強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顧一切,沖決而出之勢。一個處於刀俎之上的亡國之君,竟敢如此大膽地抒發亡國之恨,是史所罕見的。李煜詞這種純真深摯感情的全心傾注,大概就是王國維說的出於「赤子之心」的「天真之詞」吧,這個特色在這首《虞美人》中表現得最為突出,以致使李煜為此付出了生命。
3.關於《浪淘沙》的鑒賞
據蔡候《西清詩話》謂本詞是作者去世前不久所寫:「南唐李後主歸朝後,每懷江國,且念嬪妾散落,鬱郁不自聊,嘗作長短句雲:『簾外雨潺潺……』含思凄惋,未幾下世。」從本詞低沉悲愴的基調中,透露出這個亡國之君綿綿不盡的故土之思,可以說這是一支宛轉凄苦的哀歌。
上片用倒敘,先寫夢醒再寫夢中。起首說五更夢回,薄薄的羅衾擋不住晨寒的侵襲。簾外,是潺潺不斷的春雨,是寂寞零落的殘春;這種境地使他倍增凄苦之感。「夢里」兩句,回過來追憶夢中情事,睡夢里好像忘記自己身為俘虜,似乎還在故國華美的宮殿里,貪戀著片刻的歡娛,可是夢醒以後,「想得玉樓瑤殿影,空照秦淮」(《浪淘沙》),卻加倍地感到痛苦。
過片三句自為呼應。為什麼要說「獨自莫憑欄」呢?這是因為「憑欄」而不見「無限江山」,又將引起「無限傷感」。「別時容易見時難」,是當時常用的語言。《顏氏家訓·風操》有「別易會難」之句,曹丕《燕歌行》中也說「別日何易會日難」。然而作者所說的「別」,並不僅僅指親友之間,而主要是與故國「無限江山」分別;至於「見時難」,即指亡國以後,不可能見到故土的悲哀之感,這也就是他不敢憑欄的原因。在另一首《虞美人》詞中,他說:「憑欄半日獨無言,依舊竹聲新月似當年。」眼前綠竹眉月,還一似當年,但故人、故土,不可復見,「憑欄」只能引起內心無限痛楚,這和「獨自莫憑欄」意思相仿。
「流水」兩句,嘆息春歸何處。張泌《浣溪沙》有「天上人間何處去,舊歡新夢覺來時」之句,「天上人間」,是說相隔遙遠,不知其處。這是指春,也兼指人。詞人長嘆水流花落,春去人逝,這不僅是本詞的結束,亦暗示詞人一生的即將結束。
李煜後期詞反映了他亡國以後囚居生涯中的危苦心情,確實是「眼界始大,感慨遂深」。且能以白描手法訴說內心的極度痛苦,具有撼動讀者心靈的驚人藝術魅力。如本詞,即是以景起,由景到情,將夢境與現實、歡樂與愁恨交織抒敘;結尾深入一層,以自然界花落、水流、春歸比喻自身面臨的厄運。語言生動,純用白描,但卻具有很大的感染力量。
4.談談李煜詞的感傷情調
「讀離騷,愁似湘江日夜潮」是清代詞人納蘭性德的名句,用這句詞來概括李煜詞的情調與風格是非常恰當的。
南唐後主李饅生性柔弱。多愁善感,再加上戲劇性的人生際遭。所以無論是早期還是晚期,他的作品都被染上了憂郁色彩,有的淡如輕煙,有的濃似雲霧.將人引入凄婉美麗的意境中。難怪有人認為;「男中李後主女中李易安極是當行本色。」李煜是中國文學史上的悲劇人物。
李煜流傳下來的作品不多,大概有32首左右,在這些詞中用得最多的字是「恨」與「愁」,再加上用了「哀」、「惆悵」、「斷腸」、「傷」的詞作一共有20多首。可見,李煜三分之二的作品在傾訴「恨」與「愁」,憂郁貫穿了他的一生,但在各個創作階段,其「恨」與「愁」的內涵、程度是不同的。大致可以將李煜的詞的感傷情調分為三個階段:閑愁——清愁——哀愁。
「自在花飛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這句秦觀的詞來形容李煜前期詞風是再恰當不過了,淡淡愁緒閑似飛花,細如雨絲,朦朧寫意,清新雅緻,別有一番美感。王國維將詞人分為主觀與客觀兩種,而李煜作為一個典型的主觀詞人在作品中突出的是個性。他作品中反映的他所熟悉與熱愛的環境與生活,可以說這一時期的作品在文學價值上.水平高出溫、韋花間詞許多。詞風上清新自然,有獨特的魅力。「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這是李煜早期詞中的「閑愁」,有一些花間詞的痕跡,但已漸漸走出花間詞的濃艷華美。多用白描,淡筆勾勒,明凈自然,極有韻致;「寒日蕭蕭上鎖窗,梧桐應恨夜來霜」,這是李煜中期作品中的「清愁」,這一時期詞作中的憂郁色彩漸濃,少了輕歌曼舞的描繪.少了吟風弄月的閑情,更多了「深秋」、「寂寥」等暗淡詞句,使人感到一派凄清與蒼涼;「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這是李煜晚期詞中的「哀愁」。李煜一首《破陣子》(四十年來家國…)開始了他充滿屈辱、淚水與無限哀怨的餘生。這首詞從立國寫到失國,從極樂寫到極悲,感情跨度很大,表達了一個歷經滄桑巨變,淪為囚徒的悲哀和悔恨,《破陣子》一詞是李煜詞作品中少數較有氣勢的作品之一,但它所滲透的只是巨大的傷痛,李煜詞中的「哀」也就由此開始。
李煜從亡國到被趙光義所害,作為宋室的階下囚,總是處於被壓迫被侮辱的境地。這一時期的作品充滿孤獨,寂寞,反映了他對屈辱現實的極端不滿與無奈。但作為亡國之君他只有以「哀怨」向殘酷的現實進行無言的抗爭.而《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是他對自己悲劇一生寫下的悲歌。雖然故地故苑風貌依舊,三千里錦綉河山如今拱手讓人,物是人非怎不令人觸景生情。正所謂:「滿目河山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李煜的後期作品「真所謂以血書者。」這個時期的作品有著極高的藝術成就,它的魅力就在於這種血淚疑成的哀愁,正是它使後主詞在近千年的歲月中光彩不減.至今為無數文學愛好者所深愛。
5.李煜與晏幾道之比較(選自《齊齊哈爾社會科學》,作者馮艷紅,有刪節。)
李煜是南唐末代君主,也是一位著名的詞人,晏幾道是北宋初期的詞人。二者在生活閱歷、識見,性格等方面有許多相似之處,但所寫的詞卻風格迥異,意境與成就都相去甚遠。
兩位詞人都可以說是純情詞人,都有名文佳句流傳於世。有的甚至影響了後世詞人的創作風格。如晏幾道的《臨江仙》有「相尋夢里路,飛雨落花中」,「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清詞麗句,深婉沉著。如李煜的《虞美人》中「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氣勢豪邁恢宏,流傳至今仍有影響力。
兩位詞人雖都經歷了由盛至衰,由地位顯赫到平民百姓或階下囚的劇變,但因有地位、環境的較大差距,影響了他們的詞作風格與意境。李煜雖是南唐末詞人,卻一洗「花間派」的胭脂氣,大有奔騰豪放深沉廣大之勢;晏幾道雖是宋初詞人,卻仍徘徊在花前月下,雖有發展創新,終未脫卻「花間派」的巢臼。
第一,詞作風格的不同
李煜的詞是純真天然不假雕飾,晏幾道的詞則是清辭麗句俊美風流。
李煜對一切事物的感受與表現全出於直覺,沒有任何逞才或分辨的意念,只是純真如實地寫出自身的感受而巳。無論寫宮廷宴樂、美人幽會,還是寫傷春懷人、悲秋寄慨,幾乎每首詞都演化成一個小故事。有人物,動作,細節的描寫,有具體的環境、實物,多是形象的畫面,具有情節性。同時,他在表達方式上擺脫了五代詞的濃詞麗句,不避口語,慣用白描。無論是亡國前還是亡國後的作品,無論是快樂之詞還是悲苦之語,都是如此。李煜詞作風格的另一特點是在表現手法上不斷創新,即命名是花間詞,也寓意深遠,表達深刻。
晏幾道的詞更多的是著意用力,用意雕飾又不露雕琢之跡,於自然之中,寓鑄煉之工。晏幾道擅於精心挑選字句入詞,通過字句的斟酌,著意使他的詞作表達更顯深沉,寓意深遠,耐人推敲。如「牆頭丹杏雨余花,門外綠楊風後絮」(《木蘭花》)兩句,全用名片語成,表面是寫院落內外景象,實際是寫牆內之人當初艷如丹杏,而今衰殘,已似雨余之花;門外之人生涯飄泊,有如風後不定的綠楊飛絮。對仗工整、精麗,又能盡工巧於矩度,寓流動於排偶,景象鮮明,喻比巧妙。
第二,詞作意境的差異
從意境方面講,二者詞中雖同樣有盛衰無常之感,但李煜詞往往能以極簡短的小令表達出深刻的悲慨,晏幾道的詞則表現的不那麼寬廣深厚。
李煜正是以他的赤子之心體認了人間最大的不幸,以他的閱世極淺的純真性情抒發了人生最深切的悲慨,所以他雖閱世甚淺,不失赤子心,卻能以其純真的感受直透世事蒼桑,以其任縱的性情對一切遭遇都有特別深刻強銳的感受。此外,在用詞造句方面李煜也往往使用一些氣象極為闊大的字眼,使詞的意境深遠宏大。具體說,李煜往往選擇概括性極強,以一當十的泛指意象,如家園、河山、甫國以及無限江山等,從而開闊詞的意境。至於鳳閣龍樓、雕欄玉砌,玉樹瓊枝,春花秋月等也絕非定指一時一地或某一具體的殿堂樓宇、草木節氣,而是泛指整個家園。意象外廷的寬泛性,更把具有通常意義的家仇國恨輸入讀者的感官,引起聯想,激發強烈的共鳴和同情心。
晏幾道的詞多以愛情為主要內容,抒發家庭盛衰之感,表達對個人不幸遭遇的悲慨。但他生活特定的時代,他的詞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時代面貌,只是社會性沒有李煜詞那麼寬廣深厚,沒有那種以己推人而及全人類的概括性。
第三,詞作在詞史上的地位不同
就李煜與晏幾道在詞史中所處的地位、所起的作用言,李煜對五代詞的發展,實有開拓之功;而晏幾道不僅未有開拓,反而使詞的意境轉趨狹隘了。
李煜詞在思想內涵上,以一己之悲哀寫出人生普遍存在的永恆與無常的感慨,直探人生核心,引起不同階層有相同感觸者的共鳴。李澤厚在《美學論集》中說:「作者從自身遭受迫害、屈辱的不幸出發,對整個人生的無常,世事的多變,年華的易逝,命運的殘酷……感到不可捉摸和無可奈何……這種相當錯綜復雜的感觸和情緒遠遠超出了狹小的個人身世之感而使許多讀者能從其作品形象中聯想和觸及到一些常有的廣泛性質,在感情上引起深刻同感」,這段話深刻洞悉了李煜詞豐厚的精神實質和哲理內涵。他開拓了博大、雄渾、明朗的境界,使微物小篇的詞作融入了一種極為高遠深摯的意境。
晏幾道的創作就詞的發展演進而言,是一種「迴流之嗣響」。北宋初期,長調盛行,柳永、蘇軾已經對詞做了開疆劈境的發展。晏幾道的詞不僅未曾追隨柳、蘇的開拓創新,甚至連晏殊和歐陽修在詞的潛移默化演進中所達到的引人感發聯想的深遠意境也難得一見。他的詞極少長調,多寫戀情與相思。李煜與晏幾道創作上的不同,是因為經歷的不同。李煜所經受的是國破家亡的急劇變化,而晏幾道經歷的是顯赫家族逐步衰落的漸變。因此,這就註定了晏幾道無法達到詞的思想性、藝術性的更高境界。
⑩ 木蘭花月桂樹懸鈴木適合什麼節日送
中秋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