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葉馬蘭花
馬蘭花是一種菊科植物,可做野菜和中葯。 馬蘭(Kalimeris indica (Linn.) Sch.) 菊科。多年生草本,莖直立,高30-50厘米。莖生葉披針形,倒卵狀長圓形,長3-7厘米,寬1-2.5厘米,邊緣中部以上具2-4對淺齒,上部葉小,全緣。頭狀花序呈疏傘房狀,總苞半球形,直徑6-9毫米,總苞片2-4層。邊花舌狀,紫色;內花管狀,黃色。 嫩莖葉作蔬菜;全草亦入葯。 【別名】魚鰍串、泥鰍串、雞兒腸、田邊菊、路邊菊、蓑衣草、脾草 【來源】 本品為菊科馬蘭屬植物馬蘭Kalimeris indica(L.) Sch.-Bip.[Aster indicus L., Boltonia indica Benth., Asteromaea indica (L.) Blume]。以全草或根入葯。夏、秋採收。洗凈,鮮用或曬干。註:裂葉馬蘭Kalimeris mongolica(Franch.) Kitam.[Aster mongolicus Franch.]功效與馬蘭同。 【源形態】多年生草本,高30~80厘米。地下有細長根狀莖,匍伏平卧,白色有節。初春僅有基生葉,莖不明顯,初夏地上莖增高,基部綠帶紫紅色,光滑無毛。單葉互生近無柄,葉片倒卵形、橢圓形至披針形。秋末開花,頭狀花序。瘦果扁平倒卵狀,冠毛較少,弱而易脫落。 【性味歸經】辛、苦,寒。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散瘀止血,消積。用於感冒發燒,咳嗽,急性咽炎,扁桃體炎,流行性腮腺炎,傳染性肝炎,胃、十二指腸潰瘍,小兒疳積,腸炎,痢疾,吐血,崩漏,月經不調;外用治瘡癤腫痛,乳腺炎,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 0.5~1兩;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患處。 【備注】 (1)對於血熱妄行的出血症,可配合仙鶴草、鐵莧菜、菊葉三七、側柏葉等止血葯同用;用治咽喉腫痛,可配合板藍根、筋骨草等清熱解毒葯物同用。用治濕熱黃疸,可配合茵陳、山梔、大黃、平地木等葯同用;治療濕熱下注膀胱,小便淋瀝刺痛,可配合鳳尾草、扁蓄、瞿麥、海金沙、車前草等葯同用。此外,還可用於毒蛇咬傷,可將新鮮全草,洗凈,搗爛外敷患處,或配合野菊花、半枝蓮等同用。 【摘錄】《全國中草葯匯編》 大田栽培方法: 一、整地與施基肥 馬蘭系多年生草本植物,可以種植一次利用多年。因此,應選好地、整好地並施足底肥。 1.選擇適宜的地塊 馬蘭對土壤的要求雖不嚴格,但為其優質高產,還應盡可能地選擇濕潤、肥沃、疏鬆的土壤,特別要注意選擇雜草少的地塊,進行種植。 2.翻耕滅草 馬蘭植株嫩小,最忌與雜草混生。所以要力爭在播種或移栽前1個多月,進行一次翻耕,讓雜草長出後,人工連根徹底除之,或用無公害除草劑噴殺,把雜草消滅在播種或移栽前,以杜絕草害。 3.施足有機底肥 馬蘭是倍受青睞的特蔬,要盡可能不用化肥、農葯,做到綠色種植。因此,要特別注意施足優質農家肥,如牲畜糞、家禽糞等,每667平方米用量在5000kg以上,先經充分腐熟,在整地前鋪撒地面,然後翻犁入土,細耙拌勻,使土肥融合。 4.精細整地 馬蘭根系入土不太深,故不強求過於深耕,但要求在冬前能翻耕凍垡,使土壤疏鬆。在此基礎上,春天趁墒土或潮墒土時進行細耙,把土地整得細、平、軟,上虛下實,肥足墒飽,以利播種或移栽。 5.開溝做畦馬蘭種後要精細管理,並多次採收,必須開溝做畦。畦面不宜過寬或過窄,以人站兩旁畦溝,可以除凈畦面雜草和有利於採收商品菜為宜。露地栽培的,一般畦面寬 1.2~1.4m,畦溝深10~15cm,以能排凈田間積水,苗不受漬為准;棚室栽培的,應做成南北走向的小低畦,畦面寬1m左右,畦埂高4~6cm,畦面要求北高南低,落差10cm,以利採光。 二、播種與分株移植 馬蘭品種很多,主要有紅梗馬蘭和青梗馬蘭兩種,皆可種而食之。到野外采種時,要選擇根莖粗短、葉色深綠、植株葡匐狀生長的作為種用。其方法有二: 1.播種法馬蘭以春播為宜,各地氣溫不同,一般在2~3月份進行,春季氣溫偏低,馬蘭發芽率不高,播種量應適當加大。馬蘭種粒小,應用3~10倍細土或草木灰混合拌勻後播種,使種粒能均勻落於地面。單種的馬蘭可以撒播,與其他蔬菜套種間作的,應實行寬窄行條播,而且行向應與畦面走向不同,即南北走向的畦於,播種的行向則應為東西向,以利套種間作和管理。播後用木板輕輕壓實,使種子與土壤密接,上覆薄膜或蘆席、草簾等,以利保濕、保溫,出苗後應即揭去覆蓋物。 2.分株移植法此法簡便易行,成本低,成活率高,當年栽植當年即可採收。可於每年春、秋兩季,用鐵鍬或圓頭杴將田野上的馬蘭連根帶泥挖出,栽時把大塊帶根馬蘭掰成小塊。要求每小塊有根莖和莖枝3~4根,單栽的馬蘭按株行距15×15cm栽植,套種間作的應按套種蔬菜的要求,實行寬窄行栽植,栽後壓實種根,使其與土壤緊密接觸,並及時澆透水,以利成活。 三、加強管理 馬蘭產品質量優劣、產量高低,與田間管理之粗細,關系極為密切。因此,要強調加強管理。 1.澆水馬蘭播種後,如果氣溫暖和,土壤干濕相宜,一般15天左右即可出苗;如果天氣乾旱,要經常用灑水壺噴水,保持土壤濕潤,以利出苗;出苗以後,一般可每隔數日於早晨或傍晚噴水1次;馬蘭雖較耐早,但為使其生長嫩旺,在生長期間,如見土壤有旱象出現,也應及時澆水,以免受旱,影響其產量和品質。 2.追肥 當幼苗有2~3片真葉時(移栽的活棵後),進行第一次追肥,收獲前 7~10天進行第二次追肥,以後每採收一次追肥一次。為保證馬蘭產品的優質,建議不要用速效性氮素化肥作追肥,而要用充分腐熟的人尿稀釋液或用綠色環保型有機顆粒肥,或用綠色環保型速效有機液體肥。 3.除草 除草要及時,要除早、除小、除了,並注意連根徹底除之,不讓其萌生。更要注意不讓其結籽、成熟、落地,以免來年再生雜草。 4.間苗 當幼苗有2~3片真葉時,就要及時間苗、定苗,拔除弱小苗,在稀疏的地方補栽上健壯苗;分株移栽的,要查苗、補苗,做到苗全、苗勻、苗旺,以利於優質高產。 5.對多年生植株的特殊管理馬蘭的繁殖與發展頗快,無論是播種的還是移栽的,到第二或第三年,即能覆蓋全田。因此,可從第二年開始,分別於早春或秋季,用鐵鍬或圓頭杴在畦面橫向每隔 50cm挖出50cm,作為種苗移栽別田,在被挖的溝里施入腐熟的農家肥,糞土充分拌勻後,套栽辣椒、茄子等高桿蔬菜或大白菜、雪裡蕻等體積大的蔬菜。翌年,馬蘭又滿田覆蓋,再將上年未被挖出的馬蘭連根帶土挖出,依樣畫葫蘆,施入農家肥,栽上套種的蔬菜。如此輪換挖栽,可以常挖常新,常栽常新。 此外,馬蘭抗性強,一般不會發生病蟲害,即使偶而發生點狀葉斑病,也不要噴施農葯,只需撒些草木灰,即可達到防治之目的。 四、科學採收 採收馬蘭要及時、仔細、科學,以達到優質高產,提高經濟效益。 1.採收時間 出苗或移栽後30~40天,嫩苗達10~15cm,一般在4月上中旬,即可開始採收,春秋兩季每隔15天左右,即可採收一次,管理精細。生長旺嫩的,夏季也可採收,棚室栽培的,全年均可採收。 2.採收方法可用剪刀剪,或用手指摘。剪摘時,要挑選大的把小的留下,待長大後再剪摘;出苗稠密的地方,即使較小的植株也要剪摘,以利其他植株發棵;幼嫩的枝梢可以采長一些,已經變老的要採得短一些;采時要留意,不要把雜草夾在一起採摘進來。採收的嫩梢,最好能用保鮮袋裝好後,及時送往市場銷售,使能賣出好價錢。 此外,如需大面積發展馬蘭生產,還應建立留種田。其栽培技術與大田馬蘭基本相似,但播種或栽植應適當稀些,只要有機底肥施得足,追肥可少些,一般在苗期追肥一次,開花前再迫肥一次即可,注意不要採收商品菜,留種植株,一般在5月中旬前後抽苔,5月下旬前後開花,6~10月種子成熟。種子採收曬干後,留翌年春播。 鳶尾花為藍紫色,花形似翩翩起舞的蝴蝶。五月,鳶尾花開的季節,你就可以看見一隻只藍色蝴蝶飛舞於綠葉之間,彷彿要將春的消息傳到遠方去。 法國人視鳶尾花為國花。因為相傳法蘭西王國第一個王朝的國王克洛維在受洗禮時,上帝送給他一件禮物,就是鳶尾。 在法國,鳶尾是光明和自由的象徵。 鳶尾屬植物是對一族草本開花植物的統稱。這種花由6個花瓣狀的葉片構成的包膜,3個或6個雄蕊和由花蒂包著的子房組成。 這種植物的名字是由上帝的信使和聯接地球和其他世界的彩虹而來的。 還有一種傳說就是彩虹曾經拯救了6世紀法蘭克國王的性命,當他看到彩虹從萊茵河上升起的時候就知道這時的河水已足夠的淺,於是過了河逃脫了敵人的追擊。 鳶尾屬植物成長在日本、中國、西伯利亞和幾乎整個溫帶世界。 鳶尾花因花瓣形如鳶鳥尾巴而稱之,其屬名iris為希臘語「彩虹」之意,喻指花色豐富。一般花卉業者及插花人士,即以其屬名的音譯,俗稱為「愛麗絲」。愛麗絲在希臘神話中是彩虹女神,她是眾神與凡間的使者,主要任務在於將善良人死後的靈魂,經由天地間的彩虹橋攜回天國。 至今,希臘人常在墓地種植此花,就是希望人死後的靈魂能託付愛麗絲帶回天國,這也是花語一「愛的使者」的由來。鳶尾在古埃及代表了「力量」與「雄辯」。 以色列人則普遍認為黃色鳶尾是「黃金」的象徵,故有在墓地種植鳶尾的風俗,即盼望能為來世帶來財富。 莫奈在吉維尼的花園中也植有鳶尾;並以它為主題,在畫布上留下充滿自然生機律動的鳶尾花景象。 繽紛多彩的鳶尾各代表不同的含意。白色鳶尾代表純真,黃色表示友誼永固、熱情開朗,藍色是贊賞對方素雅大方或暗中仰慕,紫色則寓意愛意與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