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園百科 » 荷花修心

荷花修心

發布時間: 2023-05-19 21:02:38

A. 蓮花的內涵與佛教的精神 佛教蓮花手印代表什麼含義

蓮華喻菩薩十種善法

一、離諸染污 菩薩修行,能以智慧觀諸境於一切法,不生貪愛,雖處五濁生死流中,而不為生死過失所染,比喻蓮花出於水而不為污泥所染也。(五濁者,即劫濁、眾生濁、煩惱濁、見濁、命濁)
二、不與惡俱 菩薩修行,唯欲滅一切惡,生一切善,於身口意,守護清凈,不與纖毫之惡共俱,比喻蓮華雖微滴之水,而不停留也。
三、戒香充滿 菩薩修行,放諸戒律堅持無犯,以戒能滅身口之惡,猶香能除糞穢之氣。故經雲:戒香芬馥,廣布充滿,比喻蓮華開敷,妙香廣布,遐邇皆聞也。
四、本體清凈 菩薩因持戒故,身心清凈雖處五濁之中,而能無染無著,比喻蓮華生時雖處污泥濁水,而自然潔凈無所染也。
五、面相熙怡 熙,和樂貌。怡,喜悅也,菩薩心常禪悅,則面無顰蹙,諸相圓滿,見者悉皆歡喜,比喻蓮華開時,令諸見才心意快然而生喜悅也。
六、柔軟不澀 柔軟則隨順,不澀則無滯,謂菩薩修慈善之行,復於閉法無所滯礙,充於內而形於外,故體常清凈,柔軟細紗而不粗澀,比喻蓮華,體性柔軟而復潤澤也。
七、見者皆吉 菩薩修行成就,形相美妙,凡所見者咸獲吉祥,比喻蓮華,芬馥美妙,人或眼見及夢見者皆吉祥也。
八、開敷具足 菩薩修行功成,智慧福德,庄嚴具足,比喻蓮華開敷而其華果具足也。
九、成熟清凈 菩薩修因既圓,妙果成熟,而慧光發現,能使一切有情見聞之者,鹹得六根清凈,比喻蓮華成熟,若眼睹其色,鼻聞其香,則諸根示得清凈也。
十、生已有想 菩薩初生之時,諸天人等咸樂護持,以其必能修習善行,證菩提果,比喻蓮華初生之時,雖未見花,凡諸人眾,咸生已有蓮華之想也。
蓮花印,表示我們心像一朵花,大蓮花開口了,展開了。這個手印非常簡單,而且非常殊勝,功能非常大。消災、除障、治病、事業成就一切都可用,有觀音菩薩的護持,是我們都成就。

B. 心如蓮花之凈,身似蓮花之輕

這句話的意思是:猶如蓮花出於水而不沾水,猶如日月運行於天空而不停住。心應如蓮花高潔出塵,也應如日月光明流轉。用比喻來說明智悲雙運的大乘行。

C. 論《詩經》中蓮的意象及內涵

題目:論《詩經》中「蓮」的意象及內涵

摘要: 《詩經》作為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開啟了文學作品中「蓮」意象的濫觴。《詩經》中,「蓮」象徵了女性,突出其美麗的特點,並具有原始生殖崇拜的內涵,同時,《詩經》運用了「清水出芙蓉」的自然主義表現手法,具有永恆的藝術魅力。

關鍵詞: 《詩經》;蓮;意象;內涵

從《詩經》中的「山有扶蘇、隰有荷華」、《楚辭》中「集芙蓉以為裳」,到曹植的《洛神賦》中「迫而察之, 灼若芙蕖出綠波。」李白的《古風》中「美人出南國,灼灼芙蓉姿」,隱畝再到周敦頤的《愛蓮說》,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蓮」意象貫穿了中國幾千年來的文學作品。在這樣一個文學發展的長河之中,「蓮」意象在文學作品中的內涵不斷得到豐富。而「蓮」最早出現在文學作品裡,則是在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當中。可以說,《詩經》開啟了文學作品中「蓮」意象的濫觴。本文就《詩經》中「荷」的內涵展開探討,進而發掘作為文學作品中「荷」意象的源頭的意蘊。

一、《詩經》中的「蓮」

《詩經》中提到「荷」的詩歌主要有三篇,分別是《邶風·簡兮》、《鄭風·山有扶蘇》和《陳風·澤陂》。

《邶風·簡兮》:「簡兮簡兮,方將《萬舞》。日之方中,在前上處。碩人俁俁,公庭。《萬舞》有力如虎,執轡如組。左手執龠,右手秉翟。赫如渥赭,公言錫爵。山有榛,隰有苓。雲誰之思?西方美人。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

《鄭風·山有扶蘇》:「山有扶蘇,隰有荷華。不見子都,乃見狂且。山有橋松,隰有游龍。不見子充,乃見狡童。」

《陳風·澤陂》:「彼澤之陂,有蒲與荷。有美一人,傷如之何?寤寐無為,涕泗滂沱。彼澤之陂,有蒲與蕳。有美一人,碩大且卷。寤寐無為,中心悁悁。彼澤之陂,有蒲菡萏。有美一人,碩大且儼。寤寐無為,輾轉伏枕。」

從上面可以看出,這三篇都是表現愛情的詩歌,並且都是用「蓮」來比喻女性。《鄴風·簡兮》是一個女子贊美似愛的情歌。末章以「山有榛,隰有苓。」(「苓」古「蓮」字)來起興。《鄭風·山有扶蘇》也是寫一位女子與愛人歡會時,向對方唱出了戲謔嘲笑的短歌。首章以「山有扶蘇,隰有荷華」來起興,「荷華」就是荷花。《陳風·澤陂》是一位男子追求愛人的歌,分別以「彼澤之陂,有蒲與荷」、「彼澤之陂,有蒲菡萏」起興,蓮與蒲草並提。這三首詩中「蓮」均出現在表現愛情的詩歌中並非偶然,而是有其特殊內涵的。

二、《詩經》中「蓮」的象徵內涵

2.1荷花象徵著女性,突出其美麗的特點

《詩經》中花的種類繁多,以花喻女子的名句很多,比如:「有女同車,顏如舜華」、「桃之天天,灼灼其華」等。當然,上面提到,荷花就是其中之一,《邶風·簡兮》中,「山有榛,隰有苓。」中榛代表的就是男性,「苓」即「荷」,代表的就是女性。

《鄭風·山有扶蘇》中,「隰有荷華」,孔子在《論語·衛靈公》中提到:蔽神「放鄭聲,遠佞人。鄭聲淫,佞人殆。」後代評論者也誤解此句的真正含義,皆以為鄭詩淫。《毛詩序》:「《山有扶蘇》,刺忽也。所美非美然。」①朱熹將其定為「淫」詩。其實只要以客觀的眼光來看,這不過是一首清新的宛如民歌的情詩。這首詩中以植物起興,首句分別以「扶蘇」和「荷華」喻男性和女性,寫的是一位女子與情人約會時的歡快心情,與情人調笑的情景。

《陳風·澤陂》中有宏攜虧「彼澤之陂,有蒲與荷。」「蒲」又名「香蒲」。生在淺水處,葉子可做扇。「荷」、「茼」和「菡萏」均為蓮的別稱。其中,「茼」特指蓮蓬。「蒲」和「荷」同為水生植物,在水中相伴而生,交相輝映。此詩是一首發生在水邊的戀歌。聞一多以為這是一首「女詞」,以女性的口吻詠唱的情歌,以「蒲」和「荷」來比喻男女雙方。《鄭箋》中認為:「蒲以喻說男之性,荷以喻說女之容體也」。②荷花作為女性的象徵首先是源於它的外形特徵,「夫比之為義,取類不常:或喻於聲,或方於貌,或擬於心,或譬於事。」③這里以荷之外貌和女性外貌做比。從《爾雅》對「蓮"的描述中可以了解到先民對荷花的各個部分區分很細,與審美觀念密不可分,荷花的花冠碩大而美,高高挺立於水面之上,猶如一位亭亭玉立的女子。在《詩經》很多的篇章里流露著先民的女子之美:高大、豐腴、艷麗。在以描繪美人而著稱的《碩人》中有「碩人其頎」,《澤陂》中有「有美一人,碩大且卷」、「有美一人,碩大且儼」的詩句,均以「碩」來形容人的美麗。可見,先民對美人的判斷來源於其外形的碩大,充滿了生命的活力。

由上可見,「荷」首先代表的就是女性,突出了女性美麗的特點。

2.2《詩經》中「荷」的生殖崇拜內涵

《詩經》是我國文學史上現實主義詩歌創作的開端,是富有人民性的文學遺產,有大量詩歌描寫了古代先民對愛情和幸福的大膽追求,把愛情生活與優美的自然環境或勞動生活結合起來,感情真摯朴實、生動活潑。所以,《詩經》所體現的內容和情感的民間性與真實性是我們探討「蓮」意象生殖崇拜意義的重要前提。

2.2.1「蓮」象徵著男女情愛

上面提到過,《詩經》中的「蓮」意象都出現在表現男女愛情的詩歌之中。都是以「蓮」來起興。「興」是《詩經》三大表現手法之一,「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朱熹《詩經集傳·關雎注》),實際是「象思維」的一種顯現,屬於聯想法,借著鳥獸花草、風霜雨雪、日月星辰等自然之物來興和抒發作者內心的情感。更為重要的一點在於,創作者對興之物即意象的選擇不是隨心所欲、一時性起的,而是選擇那些與托興之物的特點有相似性和相關性的意象。如《周南·關雎》借鳴春求偶、相依相戀的水鳥起興,表達了君子對「伊人」的愛慕思戀,欲與之相思相守的熱烈情懷;《齊風·敝笱》以「敝笱」即破舊的漁網象徵沒有貞操的女性等。所以,《詩經》中的「蓮」意象不約而同地出現在愛情詩當中,表明了「蓮」與男女情愛有必然的聯系。

2.2.2「蓮」象徵女陰

對於「蓮」象徵女陰,其實在很多民俗事象中很明顯的體現出來。像比如「魚戲蓮」的剪紙畫等。

另外,《國風》當中的起興句式幾乎沒有相同的,唯有「山有xx,隰有xx」這種句型共出現了5次:《邶風·簡兮》中的「山有榛,隰有苓」;《鄭風·山有扶蘇》中的「山有扶蘇,隰有荷華」;《唐風·山有樞》中的「山有樞,隰有榆」;《秦風·車鄰》中的「阪有漆,隰有栗」;《秦風·晨風》中的「山有苞櫟,隰有六駁」。令人驚奇的是,「山有xx,隰有xx」均出現在表現男女情愛的詩歌當中,《詩經譯注》對此解釋為「一般是以『山有x』喻男,『隰有x』喻女」④。選擇「山」與「隰」作為區分男女兩性的意象,這並非偶然,而是古人原始思維中生殖崇拜的體現。正如黑格爾所說:「東方所強調和崇敬的往往是自然界的普遍的生命力,不是思想意識的精神性和威力,而是生殖方面的創造力。」⑤男女交合是人生而有之的本能,也是人類生長繁衍的重要手段,特別在生產力低下的上古時期,人口的繁衍意義非凡,因此產生了對生殖的極度崇拜。生殖崇拜不是某一民族、某一地區獨有的歷史現象,它遍及世界各地。黑格爾說:「對自然界普遍的生殖力的看法是用雌雄生殖器的形狀來表現和崇拜的。」⑥這種崇拜直接體現在對生殖器官的敬仰和崇拜上。在原始先民心中,男女兩性的本質區別就在於生殖器的差異,從當今生物學的角度分析,這種說法也是正確的。在世界各地都有古人留下的生殖崇拜的圖騰,外形酷似男女的生殖器官。於是,一些有特別形狀的動物、植物被先民用來作為男根、女陰的象徵。由於地域環境的差異,用來作為生殖象徵的植物也不一樣。在我國遠古時期,生殖崇拜也必然存在,加上「象思維」的影響,我國先民總是以外在事物為參照來認識自己的身體,用特徵或功能相似的自然之物指代身體的某些器官。比如,我國先民常以花喻女陰,瓜喻子宮,除了兩者形狀相似之外,在先民眼裡,植物的春華秋實還蘊涵著生生不息的生殖繁衍意義。以花卉象徵女陰,表達了先民們祈求女性能像花卉一樣果實累累的樸素心願。所以,以上五首詩歌同時選取「山」和「隰」比喻男和女,包含著生殖崇拜的意義。況且,「山」的突起之狀與男性生殖器外形相似,「隰」為「低濕的窪地」,其凹陷之形與女性陰部相似,這些足以證明以「山」和「隰」作為生殖崇拜象徵物是合情合理的。由此推之,「山有」的賓語部分,如「榛」、「扶蘇」、「樞」、「苞櫟」等樹木同樣象徵的是男性生殖器官,同理「隰有」的賓語部分,如「荷花」、「苓」,理所應當是女陰的象徵了。

2.3「荷」象徵了女性的陰柔特點

《詩經》中情詩以植物喻人時多是成對出現,如上面提到的《山有扶蘇》中的句式「山有xx,隰有xx」,上句喻男性,下旬喻女性,成對出現使用。上面提到的'這種句式也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理解,即「陰陽」的角度。《詩經》中常常以具有陽剛意味的植物來喻男性,以陰柔的植物來喻女性。女性在愛情中是以柔美、較弱的形象出現,一陽剛、一陰柔,形成鮮明對比。這種成對的出現的意象體現著先秦時代「陰陽"理論。在《易經》和相傳產於伏羲時代的八卦圖都是以陰陽兩種符號代表萬物,認為世間萬物都是陰陽相對:「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先秦時期的文學和哲學在《詩經》得到了契合,先人的哲學思維以文學的形式得到了體現。假如我們把《山有扶蘇》和《澤陂》中的對稱句子以《易經》中陰陽兩種符號來抽象化,那麼「山有扶蘇,隰有荷華」,「山有嶠松,隰有游龍」,「有蒲有荷」,「有蒲有茼」,「有蒲菡萏"做為比興的句子都是以「—」和「— —」的形式交替出現,在形式和象徵上都和《周易》陰陽理論吻合。這種產生於上古的樸素辨證思維作為一種集體記憶保留下來。所以說「荷」代表了女性陰柔的特點。

三、「清水出芙蓉」的自然表現手法

《詩經》中雖然是以簡單的形式,用植物來象徵男性和女性,但是並不影響著詩的意境傳達。這與「荷花」「清水出芙蓉」的特徵不謀而合。

《山有扶蘇》和《澤陂》中的荷花沒有形體、顏色、姿態的描寫,甚至僅僅是名稱的羅列,和魏晉以後詩歌中對事物的繁縟描寫相比近於簡單。很多人將這種方式的產生僅僅歸為先民語言的匱乏和思維的原始,沒有足夠的詞語去描繪自己看到的景色。這種說法不無道理,但是這種簡單卻也自有特點,簡單的形式所蘊含的詩意往往是含蓄婉曲的。繁縟是精雕細刻的工筆之作,這種簡單卻是一種寫意的白描。兩種方式都各有自己的意境。

一種美的意境未必一定需要修飾。在《人間詞話》中王國維認為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深得唐人絕句妙境,「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兩句歷來被人稱頌,僅是十種景物的排列,除了最後「西下」兩字之外,全無修飾之詞語。與其說深得唐人絕句之妙境,還不如說和《詩經》神韻相通。在「山有扶蘇,隰有荷華"這樣的景色描寫中不著一字,而水邊美景,荷花嬌艷,荷花與扶蘇、蒲的相映成趣,如在眼前。

《詩經》中荷花之美盡在它的「自然」之美。《莊子》中有這樣一段話:

孔子曰:「夫子德配天地,而猶假至言以修心,古之君子,孰能脫焉?」老聃曰:「不然。夫水之於溝也,無為而才自然矣。至人之於德也,不修而物不能離焉,若天之自高,地之自厚,日月之自明,夫何惰焉!」

——《莊子·外篇田子方》

莊子以為萬物皆有「自然」之法,本來的特性,無須刻意為之,《詩經》作為先秦時期的文學作品,猶如莊子的「自然」觀一樣,荷花之美本是天然有之,又何須人的雕琢,所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是對《詩經》中「荷花「的最好贊美。

綜合上述,《詩經》作為文學作品中「蓮」意象的濫觴,代表了女性,突出其美麗的特點,透露出原始生殖崇拜的內涵,並且,《詩經》運用了「清水出芙蓉」的自然表現手法,具有永恆的藝術魅力。

四、參考文獻:

①程俊英,蔣見元:《詩經注析》,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第一版,第240頁。

②程俊英,蔣見元:《詩經注析》,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第一版,第382頁。

③周振甫,《譯注文心雕龍》,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第511頁。

④袁梅,《詩經譯注》,山東:齊魯書社,1985年第一版,第309頁。

⑤⑥黑格爾,《美學》,朱光潛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年第一版,第40頁。

D. 荷花鄉游荷花盪

圖文/愉佚老慵

        荷花鄉游荷花盪,百里荷花萬里香。這是金湖籍歌手宗義博演唱的《荷花鄉》里的一句歌詞。歌中描寫一位姑娘乘舟流浪於荷花盪間,被荷香吸引遲遲不願回家的情景。其實人生最愜意的事,莫過於閑看花開花落,雲卷雲舒。由此內心才能開闊,世俗的瑣事才能統統拋至腦後。

        雖說荷花盪搞旅遊開發已有十幾年時間,但之前來過的幾次都尚未形成氣候,直到去年陪來金的親家再來一游,才真正感覺到荷花盪還有一點意思。近日跟著二女兒們又來一次,由於手機充電不足,未能多拍幾張照片,甚感遺憾。乘荷花藝術節開幕之際,又閑來無事,決定和妻子再來逛逛。到此一瞧,來打卡的遊客還真不少,還真有點人氣爆棚的感覺。

        大門牌樓上的「荷花盪」三字是金湖籍在荷花盪「西安寺」出家、現任新加坡佛教協會會長曹常恆大師親筆題寫。過了牌樓沿路前行就是高郵湖湖堤。近年來當地政府統一規劃,在湖盪淺灘聯圩里種植了品種多樣的荷藕,每到夏季,風卷荷葉,綠坡陣陣,荷花出水,清香四溢,形成一處絕妙的自然風景區。

        荷博園建於2014年,從高處向下看,就像一個盛開的蓮花。全國第28屆荷花展在這里舉行,來自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台港澳105個參展單位,500多種精品在這里展出。園區還特邀雕刻大師以」荷花生日、和和美美、多子多福、連年有餘「等美好寓意為主題,設置9組獨具特色的雕塑,成為集知識性、獨特性、趣味性為一體的荷博園。

        游荷花盪一般是乘坐觀光小火車直達中心廣場,這里聳立著一尊漢白玉」荷花仙子」雕塑,是遊客懷古思幽、修心養性的佳處。白天可觀荷、拍照,夜晚則能賞月、歌舞。這里還有水上世界,是兒童玩耍的樂園。人們站在廣場上,微風拂面,聞清香陣陣,沁人心脾,感覺渾身舒暢。

        碧荷亭,是一個四角涼亭,欄桿兩側豎寫著宋代大詩楊萬里的詩句「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登亭觀覽,萬畝荷田碧波滾滾,萬朵荷花奼紫嫣紅,感受的不僅是賞心悅目的滿眼綠色,還有沁人心脾的荷香清風。

        紫藤長廊是景區中心道路,主要栽植紫藤,青枝綠葉形成了一條綠色通道。人在廊中,涼爽舒適。長廊宛若一條綠色長龍穿行於荷花盪中。沿著紫滕長廊向南前行,兩邊都是附近的居民在賣一些當地的特產,蓮蓬、賴葡萄、菱角、小香瓜、雞頭米等。

        過賞荷橋,就是成片成片的荷田,叫觀荷園,園內栽培了多種國內外名貴品種,比如:潔白如雪的中美友誼荷、紅顏逼人的紅領巾、玫瑰紅、黃色、白色的睡蓮,競相開放,美不勝收。這里的荷葉也是那麼的美麗,清新脫俗,碧綠碧綠的,微風吹來,荷葉翻滾,他們挺立在水中,連成一片,是那樣的親密無間。

        陳州亭,相傳宋代,高郵湖還是一片陸地,建有陳州城,後突發地陷,水漫陳州,百姓流離失所。包拯來放糧賑災,救活了無數百姓,後百姓在這里建起了陳州亭,以紀念包拯。這個亭子有兩層,在一層頂部繪著八仙過海的壁畫。沿階梯拾級而上,憑欄四望,碧荷千頃,滿目蒼翠,讓人賞析悅目。

        望月亭,是為了紀念蘇東坡來此中秋賞月,登舟夜遊而建的。它也是人們賞荷納涼,消暑解乏的地方,坐在亭上,微風吹過,荷香陣陣,荷葉依依,認人不知不覺地融入荷花盪美妙的風光中。

        這次游覽荷花盪,我徜徉於花海之中,穿梭於亭台樓閣之間,見荷葉田田,荷花搖曳,美不勝收,讓我真正體會了「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意境。一路上微風輕拂,綠恣曠野,讓我心曠神怡,流難忘返,彷彿又置身於人間仙境。

        謝謝閱覽!

E. 佛家為何把蓮花稱為聖物象徵

佛由人來做,道由人來修.儒有人來學.
蓮花之所和叢與佛同氣.因蓮性通佛性,佛性又通人性.如果蓮花跟人沒有關系,那人的意義本身就沒有了.
視佛為神,視神為蓮,卻不把人與蓮結合,就會懂得蓮人即佛.佛即蓮人的道理.
為什麼我們人要講個清白二字?
就是從這美麗的蓮花而來.自古以來,我們的社會就有奴隸社會的產生.而輕視人本身,其春褲實和輕視自己沒有區別.如果要想升華到佛喚森櫻,除了修身,則再無有其它可言了.修身,修心,心通三心,三心一心,一心一蓮,一蓮一佛,一花一葉,三葉三清.
如果不把這個關系明確,那佛就永遠只是心中的至高無上的東西,也不會明白佛由人來做.
諸佛即眾生.眾生有蓮花本性.
上善若水.
水與蓮性通,即清白二字.

F. 修 心 決

~一九八五年十一月廿四日講於 台北市

    一、為什麼要修心?

任何一個人的升沉、苦樂、正邪……,都是由心決定的。

人,是受思想支配、受認識指導的。為襪敏什麼要修行?因我們從出生以後,由於自我意雹梁識的伸張,主觀意念把一切問題、現象、事實都扭曲了。如果不修行,便會一直扭曲下去,所活的環境,是個變態的環境;心,是個走了樣子的心;不修心,源好運會活得很苦。

談到修心,要先搞清楚「修的是哪一顆心?自己有幾個心?」用分類法,起碼有兩種:儒家說「有人心、有道心」,佛說「心為惡源」,又說「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由此可知,心有兩種。

這兩種心,並不是用解剖學解剖出來的,而是我們自出娘胎,第二種心就開始形成。十多歲時,雛形大體完成,受完教育以後,進入社會工作,人心不斷地增強,道心不斷地被埋沒。如果說我們一生下來,便是道心,那也不是事實。佛說「心為惡源」,又說「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是不是矛盾?不是,「心為惡源」的心是妄心、是人心,「能夠作佛」的心是真心、是本心。

人心是怎麼形成的?它是由根、塵相對,第七識的自我意識,第六識的分別意識,透過五官的採集、見取、納入……,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表層意識,在本心的表層上覆蓋了一層塵垢,這塵垢便是我們經常認為的自我。佛說「無我」,是針對著我們的表層意識,說「這不是你,根本沒有你」。如果你認為「這就是自己或自己的心」,是絕對不正確的。

「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心,是原本的心,是摩訶般若,是心的原態,也是生命的共相。這個心本自具足,本自光明,本自圓滿,是不須要修的。須要修的是什麼心呢?是我們的表層意識。

表層意識掩蓋、埋藏了我們原本真實、光明、圓滿、一切具足的本心,要修的就是這個虛假的妄心──表層意識。古人說「借假修真」,不是借肉體修法身,而是借我們虛偽的表層意識,來修正、恢復、發掘出自己原本的真心。

如果問:「你有心沒有?」你一定會說:「我有心,我知道,我清楚,我不會把口袋裡的錢送給不相乾的人,我吃飯也不會吃進鼻孔里。我清明在躬,很有理智……。」這並不正確,你是有一顆心,但是你現在沒有心──你原本的真心被六塵覆蓋住了、埋沒了,而你那個表層意識虛假的心,又支離破碎,四分五裂,欲振乏力,不起作用了。為什麼?因為你缺乏一個完整、統一的心──昨天決定的事,今天你會否定;上午決定要做的事,下午又不做了。你的理智時常和情感交戰,慾望和德性交戰,你的心是矛盾的,不是統一完整的。

所以談修行,首先要把這個支離破碎、四分五裂的表層意識修好,真心則不用修。如果表層意識原本是好的,佛不會講「心為惡源」,《大禹謨》亦不會說「人心惟危」。所以表層意識是我們要修的對象──不但要修,而且大部分要揚棄。借假修真的前提,必須先具備一個完整統一的表層意識,而且要給它開個孔道,讓原本的真心出頭,來主宰這個統一的表層意識。如此才有修心(行)的可能,否則便是流於空談。

二、真心被埋沒、失落的原因

真心被埋沒,真心被失落,真心被迷失,真心被六塵所覆蓋,主要由於我們沒有認知它、肯定它、珍惜它,其錯誤原因如下:

(一) 心為形役

人的一生忙忙碌碌,就是為這個肉體服務,我們所有的念頭、動機,都是根據肉體產生,古人說這叫「軀殼起念」。明明它是不永恆、不可貴、死了不多久就發臭的臭皮囊,但是我們卻一生都在為它服務,做了它的奴隸。絕大多數人,以大部分時間來侍奉這個肉體;給它吃、給它穿,它不美,想法子要它更好看。所有患得患失、功利追求,都是為了這具肉體。心既然做了肉體的奴隸,原本的本心就會因為被忽視,而漸漸地遺忘、迷失、沉沒在虛幻里了。

(二) 與世浮沉

人,大多沒有當家作主的意志。有些人寫自己的傳記,說他曾經做了些什麼,那是大言不慚,那並不是他做的,是周遭的環境為他安排、逼他做的;一如 趙匡胤 ,黃袍加身當皇帝;又如 黎元洪 ,從床底下被拉出來作都督。

大多數人都是如此,百分之九十九點九的人都沒有當家作主,都沒有自己人生的方向,都只是被環境所驅使,要他怎樣,他就得怎樣。這就是「與世浮沉」,時間過去了,他的生命也腐蝕、消失了。因此,看相算命者大行其道,大多數人都被算定了,一生都擺不脫命運的支配。其實,是大多數人都不肯自己當家作主而「與世浮沉」,自己原本的真心才被淹沒,不起作用的。

我們看了《了凡四訓》以後,就知道人是可以當家作主,可以改變並主宰自己的命運的。佛經上說「種子變,則命根變」,只要你發心,你的本質變了,素質提升了,頑鐵忽然變成黃金,價值自然就不同了。我們修心,最重要的就是要糾正、改變這一點;如果不改變這一點,人就不可能成佛,就不可能在茫茫業海中脫穎而出了。

(三) 積業成障

業,是思想行為的總和,一如公司的業績。

為什麼叫各位反省?因為真正反省的人是可以認知自己的。為什麼要各位注意六歲以前?你能反省到六歲以前,進一步就能反省到出生以前,就可以自己證明生命是永恆的、是不朽的,不是這一世才有的;在座的有好幾位可以證實這一點。如果你不肯去反省,業障就障礙你最真實的本心,使你不得成佛、不得自在。

我們既然在習氣污染中,迷失了自己,只有靠反省、回顧,才能明白自己這個人格是如何形成的。「人心惟危」,是什麼原因使我們具備了一種毀滅的傾向?我們如果肯反省、肯懺悔,我們就能夠不再把錯誤重復下去,也才能不讓煩惱、痛苦再延續下去。

如果我們能按照以前所說的要領去反省,靜靜地發露出我們內在的過錯,不求功利,不求速效,也不要趕時間,能夠反省到六歲以前;反省不下去時,就等,靜靜地等,等它一年、二年,一定要把六歲以前的都反省出來,到那時,你就知道你原來是誰;再往前反省,你就知道你前世是誰;再反省下去,就是宿命通了。

宿命通,是真實的神通,不會退失(天眼、天耳都容易退失)。到那時,自己會清清楚楚地認知自己;不論你是 中國人 、外國人,你可以說那個時代和那個地區的話,那是萬萬假不了的。同時你也便肯定了生命的永恆,而珍惜自己的生命了。所以,打破業障,除了反省、懺悔,沒有第二條路。

真能由衷反省的人,都得到了法的利益;沒有認真反省、懺悔的人,便停止在那裡,無法前進了。反省、懺悔,並不是我發明的,我也是這樣做,而且很確實認真地做過的。我曾告訴過各位,當我反省到媽媽生我,反省到媽媽沒有生我以前,我便認知了真實永恆的自己。

反省,不要急躁,不要求速效,要誠、要敬、要由衷,才會成功。

路,是人走出來的,你不去做,只求知,那就上當了。裝了一腦子名相,不停地拿它作分別妄想的素材,想來想去,最後便會落入想陰。

(四) 逐相而迷

我們一睜開眼,便見五彩繽紛,如果沒有堵塞耳朵,又加上百音雜陳,對於這些,我們習慣地執著它是真實的,而忘記了這個地球並非永恆。

其實,這些都不真實,都如夢如幻。我們如果不肯從夢中憬醒過來,就不免要迷失在現(幻)象當中了。有時照照鏡子,自己都懷疑自己:這是我嗎?我是這個德性嗎?我怎麼會是這種樣子呀?不但把自己的心迷失了,對自己的相貌都會打問號,而失去親切感。

何以如此?因為我們最善於對外在的幻象認同。既然認同了虛幻不實,我們的心自然也就變成了虛假。所謂虛假的心,就是生滅心;隨著環境在改變,後念出、前念沒,不停地生滅。如果你改變不了對外在幻象的執著,那就無法修行了,修亦不會成功。

(五) 隨想入陰

很多人以幻想為享受,想入非非。一個人坐在那裡想,越想越有味道;想到高興的事,情不自禁地會自己發笑。有時候,為自己勾畫一幅未來的遠景,會興奮到整夜不睡覺,越想越有意思,乾脆喝杯茶、抽支煙,繼續想下去!可是到了明天,一出門,所想的不是忘了,便是一點兒也派不上用場。

習慣多想的人,多半面不華色,氣色都不好,因為陰氣太盛。所謂「五陰」,想得太多,便墮入了「想陰」。禪宗典籍上說「 寂子 ,莫入陰界!」( 溈山 示 仰山 語, 寂子 為 仰山 名),意思是說「不要去想,問你問題,能答便答,腦筋一打轉,答案就不對了。要直接反應,就像一按鈕,燈就亮才行。」

修行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讓那些陰暗、見不得人的、心的陰暗面曝光。

現代人很多患有時代病,最普遍的是神經衰弱和精神分裂。精神分裂就是意志不統一,想得很多,心力無法集中,所想的事情往往和他的工作脫節,與做人做事都不相干,久而久之,就會由神經衰弱而精神分裂了。所以,人不能妄想;要想,一定要有個單一的、光明的主題,集中心力精覃不雜地去想,沒有結論,絕不放手。這樣莊敬、嚴肅地去運用思維,才是正思維。如果輕率地亂想一通,只會傷害自己。

人一進入想陰,他的心靈便開始黯淡,不再有光明的感受,人生也顯得不開朗。當然,他的心是亂的、不統一的、四分五裂的。精神就是心,一個分裂不統一的心,是不能「借假修真」的,因為它沒有力量。

(六) 作繭自縛

人要修行,無須放棄工作,不須躲入深山;但是,要修行就得擺脫七情六慾,所有恩愛纏綿、怨恨交織、刻骨銘心、夢魂縈繞……,都是自縛於七情六慾之繭,而把自己綁在裡面。所有的放不下、不自在,百分之九十是情感的因素。有些人一生的事業不能平衡發展,是因為家庭不調和。 順治 皇帝江山都不要,是感情在作祟。 吳三桂 沖冠一怒為紅顏、 豫讓 漆身吞炭……,這些都是仇恨的驅使,讓愛恨交織糾纏,使一個人喪失理性,走上毀滅沉淪之途。

情,有正有負。正的情,是一種萬物一體的情操;沒有我,只有宇宙和眾生,把私我融入宇宙和眾生而遍在,這是佛、菩薩的心懷。如果把自己跟眾生、宇宙相對立,用選擇的方式決定自己的愛與恨、好與惡,那是凡夫的情,是作繭自縛的基因。我們如果擺不脫那些恩愛的纏綿、仇恨的蝕骨、乃至於許多低級的興趣,那我們就沒有辦法修行了,修亦不會成功。這一關很難突破。

(七) 瞞心昧己

自己從來不認識自己,不知道自己吃幾碗飯,不知道自己能挑多重的擔子,乃至於滔滔不絕地講了半天話,都不是自己所體驗的,也不是自己能做得到的,但卻去要求別人。

如果我們分析每個人講的話,十句當中,起碼有六句是不真實的,不管你是作老師的、為人父親的、作人丈夫的,所講的往往都是虛偽,而自己卻以幻為真,活在幻想當中,自我陶醉。

自我保存欲太強的人,就會產生不必要的恐懼,覺得自己不安全,這些都反映出了虛偽。「法」是絕對的真實,活在虛假當中的人,和「法」是絕緣的,是不相應的。

禪學會一成立,我們便提出「誠、敬、信」。「誠」就是不虛假,「敬」就是不輕慢、不懈怠、不隨便、不放逸、很認真……。

(八) 言多必失

喜歡講話,滔滔不絕,講得很起勁,越講越有意思,講完了,再找安祥,安祥沒有了,溜走了。所謂「言多必失」,說錯話,失言事小,失掉了離執的安祥心態,多糟!各位一定有這種經驗吧?不妨試試看,話講多了,回頭反觀自心,安祥就會降低,乃至於消失了。

所以,一個以說話為興趣的人,不能修行。講話是一種責任義務,而不是一種權利,也不是一種享受;如果把說話當作權利或享受,那非常荒謬。有的修行人,胸口掛個牌子「不語」──持不語戒。鄉下人有句土話:「你一輩子不講話,沒有人會把你當豬賣掉。」古德也說:「你一輩子不講話, 閻羅王 對你也沒辦法。」所以話說多了,會破壞心的原態,使你失去安祥。

以上所講的這些因素,障礙了我們明心見性,障礙了我們的自在、解脫。所以我們必須知道,然後把它丟掉,對於修行,才有著手處。去掉了以上八種因素,才是真正的「借假修真」。把假的整頓好了,真心不用修,本自圓成。

三、如何拾回自己失落的心?

我們的心,被這些「前塵緣影」障礙了、埋沒了、迷失了,我們該如何拾回自己失落的心呢?這里有四點要留意:

(一) 知心

如果連「自己的心是什麼」都不知道,那就無從著手了,你又從何修起呢?「心是什麼」都不清楚,說修心,那豈不是謊話嗎?所以,首先要認識自己的心。古人說「人貴自知」,連自己都不知道,侈言了解別人,豈非謊言?要如何才能知道自己的心呢?

第一、要反省、要剖析 :像剝香蕉樹,一層一層地剝,看我們的表面意識是如何形成的,一層一層地剝到最後,你就會發現「是什麼」,就看到了真實。

要想「如實知自心」,要有方法,最直截的方法就是參禪。參禪包括「觀心」與「看話頭」。

我們對禪下過太多的定義,定義多了,就不定義了。禪是什麼?不懂禪的人,覺得禪很神秘,鑽也鑽不進去,古人講的話也看不懂。自己參了兩天,覺得淡而無味,就不去參了。觀心呢?觀來觀去也觀不住,這個心很難觀,就不觀了。我們要想「如實認知自己的心」,首先就必須作一番由衷的反省。

第二、要參禪 :參禪必須有親切感,如果感覺很陌生,覺得格格不入,很不耐煩,那是不會成功的。因為你不具親切感,等於缺少了媒觸劑;沒有媒觸劑,它是不會融結成一體的。要想「與法相應」,首先要認知「參禪是在參個什麼?」

禪,不是別的,禪就是你自己。如果不是自己,又何必去參?參禪的目的,在於認識自己,找回迷失的自己。這樣講,各位一定說,那太簡單了。其實,除了領悟自覺,發覺自己以外,沒有什麼。而禪的目的,就在於完成生命的覺醒。

洞山 走到水邊,看到自己的影子,悟了。他說:「切忌從他覓,迢迢與我疏,我今獨自往,處處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應須恁么會,方可契如如。」

古人對 洞山 所悟,拈唱、下語很多,這幾句話,我們一看就懂了;但是看了古人的拈唱、下語以後,反而糊塗了。何以不加解釋反倒明白,畫龍點睛之後,反而糊塗呢?因為他所敘說的只是心的原態,別人從道理上尋覓,從線索上去找,是找不到的。我們很通俗地把這幾句話解釋一下,應當不難理解。

「切忌從他覓」──「他」不是你我他的「他」,「他」就是自己以外的東西,不要離開自己去找自己。

「迢迢與我疏」──遠得很,向外去找自己,遙遠得很,而且毫不相干。

「我今獨自往,處處得逢渠」──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這叫「獨」。去掉這些根塵,就「獨」了;既然「獨」了,就是不二。不二,則一切無非自己,豈不處處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渠」字是無相、無思、無為的,「渠」是指真我。

「我今不是渠」──「自他不二」、常住不遷的真我,不是那外在的、有相的、相對的、二元的、因緣所生的幻我。

「應須恁么會,方可契如如」──你要這么去體會,才能與真如吻合。

洞山 悟道,只是悟了自己,並沒有悟出什麼大道理。所以真正的開悟,就是認知、肯定自己,找回迷失的自己,完成了生命的覺醒。

因此要修心,第一要知道「什麼是心」。參禪的人徹始徹終,從開始到最後,都只是在認知自己;除了認知自己,就沒有修行的正確目的。

(二) 制心

佛說:「制心一處,事無不辦。」

就世間法來說,如果你肯把自己的全部感情、理智、精力投入某一件事、某一問題、學問或工作上,讓它形成一個焦點,在那個焦點上,就會迸放出智慧的火花,就會使生命發光發熱。

章太炎 夜讀,他姐姐送了一盤炸年糕和白糖,結果他用年糕蘸著一盤墨汁吃光了,而不自覺,這就是食而不知其味。如果你不能「心無二用」,把心力集中到這種程度,你就不可能發揮出生命的潛力,而你也就辜負了自己,埋沒了自己。你本來有很大的力量,但是你沒有集中。任何人只把理智投入、把精神投入、而不投入情感的話,那是無效的,那會做得很辛苦,對你來講,是一種懲罰;如果投入「情感」,那便是一種享受了。

瓦特 在實驗室,家人給他兩個雞蛋,叫他餓時煮來吃。到想吃雞蛋時,一看,煮的卻是懷表。

愛迪生 納稅時,忘了自己的名字;蜜月旅行,丟了新婚的太太;專心研究,不看時鍾;養兩只貓,開兩個洞……;看起來好像智商零蛋,實際上,他「心無二用」,他把精力、智慧和感情,全部集中到他酷愛的工作上了。

王冕 是個放牛的孩子,沒有讀過書,他畫的荷花成一時之珍品,王公大臣爭相擁有,因為他畫的荷花,賦予了紙上荷花以生命。

佛法講「情生智隔」,情執一生,就形成般若智慧的阻隔;但是,如果你是「情生於智」,就會產生慈悲,而擁有無比的動力。

制心一處,在世法上,會產生創新的作用;對修行而言,也是同樣的。佛法有所謂「方便」,什麼叫做「方便」?如《十六觀經》里,叫你全神貫注在一件事物、一個景象上;密宗叫人「觀種子字」;五祖叫人「觀月輪」;練習瑜伽的叫人「觀蠟燭、觀香火、觀四大」;道家煉丹,叫人「守竅」(觀想丹田那一點)。像這些,都是一種方便,目的都在教人「制心一處」,把心力集中成為一個焦點,然後才能發揮心的力量,也才能完成自我突破──自我解脫。

對禪來說,它的特色就在不二法門──自他不二,生佛平等,色心不二……。能夠不二,便能消除一切相對、消除一切二元的謬見,以契合真實。

(三) 常惺

《指月錄》上有個和尚( 師彥 禪師),常常自言自語:「主人公!(自答:有!)惺惺著!他時後日,莫受人謾。」惺惺著,即是提起精神,保持清醒。大家能把這小故事搞清楚,對參禪很有幫助。他的意思是說:「主人公!自己要當家作主,要保持清醒。」「他時後日,莫受人謾」,即是說,以後莫受人愚弄。「謾」即是愚弄,什麼是愚弄呢?

打你一棒,是愚弄。「不要動舌頭,把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說一句看!」也是愚弄你。對一個真正的禪者來說,這都是多餘的玩意!用不著說空說有、說神說鬼,這都是愚弄。修行人最主要的就是要頭腦常常保持清醒,常常保持警覺,不要迷糊。《聖經》上也說:「不要睡覺!不要做夢!」

(四) 能舍

不少人學佛法走錯了方向,搞反了,一心只想獲得;就像 梁惠王 一見 孟子 就問:「你來了,對我有什麼好處?」

學佛法,要能舍;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捨不得。有些人去拜拜,向佛求富、求貴、求平安、求健康……。佛則只舍而不求獲得什麼。本師 釋迦牟尼佛 ,舍江山、舍權勢、舍嬌妻愛子、舍錦衣玉食……,統統都舍,全部放棄。深恐別人妨礙他舍棄,而偷偷地逃走、擺脫。

古德說:「放下即是。」我們若是放不下名利、肉體、恩愛,是沒有辦法學佛的。須知「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糧」,春天不舍,那來的秋收?我們迷失,是因為貪財貪色、貪生怕死……,因為「貪」而迷失!而墮落!所以必須靠「舍」,才能得到清醒、解脫。

趙州 說:「老僧十八歲上便解破家散財」,破家散財就是舍。 龐蘊 居士,進士及第,官不做,連萬貫家財都沉入江底,帶著老婆孩子編竹簍維生過日。他為什麼不去廟里供養?因為拿錢給別人,不一定是功德。

捨得徹底,便是放捨身命。宗門有句「懸崖撒手」的話,一切都舍啦!所謂「懸崖撒手,自肯承當,絕後再蘇,欺君不得。」你自己肯舍,是由於你自己肯承當。承當個什麼?承當「宇宙即我!」肯定這一點,你才肯撒手。沒有肯定「宇宙即我」,你肯撒手嗎?「絕後再蘇」──一個新的生命呈現,從此以後,任憑別人再講什麼道理、什麼佛法,都騙不了你,「欺君不得」之故。

         

        四、修心法要

要語不繁,繁語不要,以上講了那麼多,不能算是法要。真正的法要,只有四句話: 「天上天下,唯我獨尊,自觀自在,守本真心。」 各位把這四句話牢牢記住,這個就是修心法要,亦是修心要訣。各位切莫誤會「唯我獨尊」是指偉大的佛祖,這與我無關。

《指月錄》上,有人問 雲門 :「佛剛出世,就周圍走了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你作何解釋?」 雲門 說:「我當時若在,一棒子打死喂狗。」 雲門 這么說,有人就懷疑他是不是佛弟子?如果是佛子,為什麼說出「一棒子打死喂狗」大逆不道的話呢?

有個老和尚說:「 雲門 這話是真懂得報恩。」因為 雲門 真懂得「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所以他才這么說;他若不懂,講不出這樣的話。因為,只有我把他打死,才更獨尊。「獨尊」是什麼意思?不是佛獨尊,而是人人原本的自我是獨尊的。

又有人問:「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是什麼意思?

答:「傳語人。」傳什麼語?給誰傳語?給法界傳語。

各位如果做到「唯我獨尊」,就成功了。因為佛一生下來,第一次說法,就講了這八個字;可是,大家都忽略了「天上天下,唯我獨尊」的本意。如果大家能不忽略、能夠做到的話,即身成佛,絕無問題;著力點就在「獨」字。「天上天下」代表無限時空,「唯我獨尊」即是自在──不與任何東西同在,不與色、聲、香、味……同在,不與想念同在,不與意識同在,不與任何東西同在,就是「獨尊」。若與任一事物連在一起,既不「獨」,豈有「尊」?

什麼叫「自觀自在」?觀心,即是觀自己,觀熟了,即是觀察自己,保任亦是觀自己。如果把《心經》的「觀自在」,擺在「一切都無」的後面,就容易懂了──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什麼都沒有了),觀自在菩薩。

把「觀自在」擺在這里,就更明白了:「既沒有接觸外界的工具,也沒有外界的真實存在,只有『觀自在』。」除了「自觀自在」,除了永恆生命的大圓覺海,曰理、曰事、曰心、曰物,了不可得。

笛卡爾 說:「我思故我在」,稍嫌粗糙了一些,再細一些,就是自觀自在,亦即「我覺故我在」。

六祖說:「來時無口」,這是正令全提。

「守本真心」,五祖一生特別強調「守本真心」。守,初學佛法,不守就會迷失。比如帶小孩上街,要守住他,你不守住他,走著走著,就會走丟啦!當你觀心、保任,明白了自己的心,認知了自己的心以後,最初若不守一個階段,讓「生處變熟,熟處變生」,它仍然會迷失的。

既然已經知道「最尊最貴、和自己最直接、最親切」的,就是自己的心,就應該珍惜它、守住它,不必再向外面去找些不相干、沒有用的廢知識來徒增法塵,找些不相關的道理來把玩光景,浪費時間,虛擲生命。須知「金屑雖貴,在眼亦病」,眼裡既然不能放入金粉,同樣地,心上也是什麼東西都不能放的。所以「守本真心」,守著你那真實、原本的真心;真實的心是你本來的心、沒受污染的心、沒有蒙塵的聖主,你要守住它,它就不會再迷失。如有一念生心外覓,向外馳求,這叫「舍父逃走」、「懷寶迷邦」。古人道「向外覓菩提,總是痴頑漢」,又說「貪看天邊月,失卻手中珠」,還是小心腳下吧!

修心法要,扼要地作了以上說明;前面講的是病,後面說的是葯。如能常常「自在」、「獨尊」,一切皆我,不生見取,離諸染著,把這四句話消融於「自觀(覺)自在」之中,其他的都可以不要了。

謝謝各位!

G. 《蓮之感》

今晨拜讀費秉勛教授之《答 蓮友》豁然開朗,心感蓮出於污泥之清馨,吾為無才無德之輩,隨感而發,有識之士,權當一笑。

先引用費老之《答蓮友》「佛法真理一層紙。佛法就在眼前,但我們往往視而不見;我們堅持的真理,或許卻是無常和空。無明遮擋了我們的心識和佛性,去除無明只能靠自己。大學的佛學學者看到了紙里紙外,但他們不能、不願、不許去捅破。

科學揭櫫的是實證了的東西;科學未驗證而存在的東西,比驗證了的多得多,也是真理的組成部分。真理是整個太極圖,科學只是圖中的魚眼睛。佛法「心包太虛,量周沙界」,而科學只是瞎子摸到的一條象腿。在世人的觀今中,佛法被魔化了,而科學被佛化了。

我的看法供您參考:懺悔是最含旅深的心靈活動,誦念懺悔偈可在佛前進行,別人知與不知沒關系,不為做給別人看,更無需以微信進行。網上傳法有時好有時不好,法不是隨便傳的,談瞎凳為了契合佛法正知正見,傳法者必須具相應資質。有些人想當然杜撰一些話發出來,就勇當佛的代言人,這只能結下業障。所以網上傳法有時是好的,但有時不如法,不合如來真實意,還不如止語為好。所以才進入佛門,要做的事情主要應當是修心行善,老實念佛,不宜大量轉發學佛貼子。學佛應謹遵戒定慧程序,心定最要。貢高我慢,不重實修,即使熟悉佛法知識,也不神洞宜見人就講佛法,這類人南師稱為「佛痞子」,何況我們對佛法尚懵懂者,更要三緘其口。

儒釋道修行有許多共通處,如致虛守靜不外求,內斂平和,消弭激情。初學佛法容易以娑婆慣常思維推之,便背離佛法。但又不能游離於日常生活,而要融入其中,不能跳出,不能突顯。

我雖學佛多年,由於懶怠,對佛法所知甚少,大有慚愧。以上所說或有謬誤,謹供參考。」

望先再三拜讀。

下文隨感而發,望不嫌棄。

蓮不但形象清美,且周身皆寶。明李時珍《本草綱目》對蓮藕記載道:「夫藕生卑污而潔白自若,質柔而實堅,居下生芽,以續生生之脈,四時可食,令人心歡,可謂靈根矣」蓮葉「生發元氣,散瘀血,消水腫」。蓮子,其味清甜而營養豐富,是老少皆宜的滋補食品。而芬芳的蓮花瓣還可用來泡茶。而蓮子心雖苦,卻是一味能解諸毒的清熱良葯。主治暑熱煩渴,小兒驚癇,婦人血逆昏迷,跌傷嘔血,月經不調,崩漏,濕瘡疥癬。

蓮花----清白。「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出自宋·周敦頤的《愛蓮說》)表示堅貞純潔。

「身處污泥未染泥,白莖埋地沒人知。生機紅綠清澄里,不待風來香滿池。」(陳志歲《詠荷》)荷,即蓮。在詩人筆下,荷花不僅表示堅貞、純潔,還是謙遜、恬謐,自守晏清形象的象徵。

另一個說法:蓮花的花語是信仰。還表示堅貞純潔;無邪、得不到的愛;君子。

高潔,不與世俗同流合污,潔身自好。

佛家只說兩個字——無常

佛學為什麼講無常?因為世界上的事沒有永恆的。人的慾望,永遠貪求永恆,想永遠保持存在,那是永遠不可能的,那是笨蛋,是看不清楚的人搞的。所以佛告訴你,積聚必有消散,崇高必有墮落,合會終須別離……那是必然的道理,這是大原則。

有種人一生在世,晝夜奔忙,痴想豐衣足食,貪圖歌台舞榭,唯願子孫發富發貴,萬世的榮華,到了一氣不來,做了一個死鬼,還要想保佑他的兒女,人財興旺。這種人真是愚痴已極。還有一種人,稍知一些善惡因果,要做功德,但是只知打齋供僧,或裝佛像,或修廟宇等一些有漏之因,冀求來生福報。因他不解無漏功德的可貴,故偏棄不行。

《妙法蓮華經》雲:「若人靜坐一須臾,勝造恆沙七寶塔。」因為靜坐這一法,可以使我們脫離塵勞,使身心安泰,使自性圓明,生死了脫。一須臾者,一剎那之間也。若人以清靜心,返照回光,坐須臾之久,縱不能悟道,而其正因佛性已種,自有成就之日。若是功夫得力,一須臾之間,是可以成佛的。故《楞嚴經》阿難尊者曰:「不歷僧祇獲法身。」

蓮所獨具的成長方式,令其躍於萬花之上,成為一種崇高的生命感悟。蓮在開花的同時,其果實已具備,這種花果同具的獨特性以及其緊密關系,為我們揭示了一條寓意深遠的人生哲理,一切生命當中所造的因,必有其結果等待著我們,這也暗含了人們心底對蓮花這份至情崇高的愛敬與對生命的敬畏之情。

再者,蓮花逸群出塵,潔身自處,雖置身淤泥之地,卻能身不染污,不拖泥不帶水,妙潔自在。以蓮明志,在顛沛流離的人生逆境,毅然堅守內心一份篤定的馥郁柔芳。喧囂的紅塵世界裡,多少孜孜求學、始終堅持追隨真理的人們,忍受著拼搏的孤獨,清者自清於酷烈之境,恰似污泥地中蓮花朵朵,努力地完成自身的成長、綻放與結果,此番人生精勤誠懇的付出,未來終將綻開火焰化紅蓮的勝景。

佛教認為「六塵」,因世間充滿「六塵」,故把人世間稱為「六塵」。由於「六塵」的污染與干擾,人世間又充滿著慾望與競爭,使人們難以班門平靜,難得潔凈。這種情況與「遠塵離垢,得法眼凈」的佛國凈土是格格不入的,要想進入佛國,必須遠離塵世,遁入清凈的空門,專心修佛,消除污染與干攏。「荷花出污泥而不染」的特別屬性與人世間的佛教信徒希望自己不受塵世的污染的願望相一致,保持潔凈,以便順利進入凈土佛國。

佛經《涅盤經》說佛有四德,即常、樂、我、凈。所謂常德,是指佛性常住不離,具有「歷三世而不遷,混萬法而不變」的固定德性。所謂樂德,是指佛陀樂於遠離人世間生死逼迫之苦,樂於寂滅於涅盤凈土佛國。所謂我德,是指佛陀雖在人世間,但早已忘記了凡夫俗子的「忘我」,而具備有「八自在」的「真我」。所謂凈德,是指佛陀遠離人世間的垢污而無染,猶如清凈的大圓鏡,了無纖翳。

佛陀有四德,佛經也給蓮花總結為「四義」,與「四德」相應。據《華嚴經》載,「大蓮華者,梁攝論中有四義:

一如蓮華,在泥不染,比法界真如,在世不為世污。

二如蓮華,自性開發,比真如自性開悟,眾生諾證,則自性開發之。

三如蓮華,為群蜂所采,比真如為眾聖所用也。

四如蓮華,有四德:一香、二凈、三柔軟、四可愛,比如四德,謂常、樂、我、凈。」

《三藏法數》還把蓮華的優點與菩薩的「十善」相比,作子更加細致的概括。

蓮花喻菩薩十種善法:

一.離諸染污。菩薩修行,能以智慧觀諸境於一切法,不生貪愛,雖處五濁生死流中,而不為生死過失所染,比喻蓮花出於水而不為污泥所染也。(五濁者,即劫濁、眾生濁、煩惱濁、見濁、命濁)

二.不與惡俱。菩薩修行,唯欲滅一切惡,生一切善,於身口意,守護清凈,不與纖毫之惡 共俱,比喻蓮華,雖微滴之水,而不停留也。

三.戒香充滿。菩薩修行,放諸戒律堅持無犯,以戒能滅身口之惡,猶香能除糞穢之氣。故經雲:戒香芬馥,廣布充滿,比喻蓮華開敷,妙香廣布,遐邇皆聞也。

四.本體清凈。菩薩因持戒故,身心清凈雖處五濁之中,而能無染無著,比喻蓮華生時雖處污泥濁水,而自然潔凈無所染也。

五.面相熙怡。熙,和樂貌。怡,喜悅也,菩薩心常禪悅,則面無顰蹙,諸相圓滿,見者悉皆歡喜,比喻蓮華開時,令諸見才心意快然而生喜悅也。

六.柔軟不澀。柔軟則隨順,不澀則無滯,謂菩薩修慈善之行,復於閉法

無所滯礙,充於內而形於外,故體常清凈,柔軟細紗而不粗澀,比喻蓮華,體性柔軟而復潤澤也。

七.見者皆吉。菩薩修行成就,形相美妙,凡所見者咸獲吉祥,比喻蓮華,芬馥美妙,人或眼見及夢見者皆吉祥也。

八.開敷具足。菩薩修行功成,智慧福德,庄嚴具足,比喻蓮華開敷而其華果具足也。

九.成熟清凈。菩薩修因既圓,妙果成熟,而慧光發現,能使一切有情見聞之者,鹹得六根清凈,比喻蓮華成熟,若眼睹其色,鼻聞其香,則諸根示得清凈也。(六根者,即眼根、耳根、鼻根、身根、意根。)

十.生已有想。菩薩初生之時,諸天人等咸樂護持,以其必能修習善行,證菩提果,比喻蓮華初生之時,雖未見花,凡諸人眾,咸生已有蓮華之想也。(梵語菩提,華言道)

蓮貴善美,昂首挺展,日艷且鮮,潔身自處,傲然獨立,其根如玉,不著諸色,其莖虛空,不見五蘊,其葉如碧,清白中生,其絲如縷,綿延不斷,其花莊重,香馥長遠,不枝不蔓,無掛無礙,更喜蓮子,苦心如佛白色蓮子,正如人的佛性,小小的蓮房,蓮子,在佛眼中,廣闊無邊,是人所探究,也是應當認識的本心佛性,蓮蓬上供蓮子為居住的蓮室,曾被喻為人體的竅門,也代表接引眾生的法門。

佛有八萬四千門法門,蓮花之寓意只有其中之一法門,慢慢來學習,慢慢去積累,慢慢在感悟,迷則師渡,悟則自渡,心如蓮台般安靜,不染污泥,不伸不張,獨善其身,明心見性,不作勞形。

妃子笑於珠海

熱點內容
工筆花卉葉子 發布:2025-05-02 04:33:59 瀏覽:643
9枝玫瑰 發布:2025-05-02 04:31:49 瀏覽:858
梅花術算卦 發布:2025-05-02 04:30:58 瀏覽:463
合肥家庭綠植租賃 發布:2025-05-02 04:23:02 瀏覽:146
盆栽果樹小苗 發布:2025-05-02 04:13:52 瀏覽:404
山東花卉批發市場 發布:2025-05-02 04:07:45 瀏覽:176
後插花是啥 發布:2025-05-02 04:07:02 瀏覽:594
對盆栽過敏 發布:2025-05-02 04:05:31 瀏覽:915
梅花的象徵意義是什麼 發布:2025-05-02 04:04:47 瀏覽:718
寶寶拍荷花 發布:2025-05-02 04:04:12 瀏覽:467